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2024-06-12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共12篇)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1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应能够成长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在专业实践方面,能够承担教学与培训设计,资源开发、环境建设与管理等具体工作,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胜任新的要求。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与教育界同行进行有效交流,共同推动技术影响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企业培训设计师、教育网络管理工程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者、教育影视与多媒体创作人员、教育软件开发人员等。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 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可在3-6 年内完成学业,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学位。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专业培养规格定位于研究型或应用型。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各办学单位要根据本专业特色、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类型。本专业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1.素质要求

在宏观上来看,合格的理科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3)专业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科学素养。(4)身心素质:包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结合教育技术具体人才需求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目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素质可以具体描述为:

     具有健康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 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人;

对一线实践需求有一定了解的人;

拥有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特定项目经验的人; 具有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的人。2.能力要求

从一般社会人才需求角度来看,本科生的能力包括:

       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本科教学过程更应强调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包括:

专业能力:整合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反思与创新能力; 社会能力:组织、交往与协作能力。

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对全国近二、三年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工作性质调查及教育技术新的生长点的分析,从职业定位出发,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力由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能力模块构成:

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学与培训能力);  数字教育媒体(影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  教育软件工程(教育软件开发能力);

 数字化教育环境(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能力)。

3.知识要求

从社会生存与适应来看,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

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 专业知识包括:根据专业确定的主干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 

知识领域是培养本科生对应能力的依托和载体,是能力体系的直接映射和细化。两者存在多对多的映射关系,这种关系普遍存在于不同能力模块与不同知识领域之间。整体而言,知识领域所包含的都是静态的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两者合一体现了本规范知行并举的学科教学建设指导思路。

请同学们阅读上述专业培养方案,回想本学期学过的《现代教学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课程内容,结合个人在本专业方向上的特长,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可用电子档)!下周一上课时间当场完成。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2

一、培养目标确定的客观依据

对于教学目标来讲,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多的, 对任何教育目标确定都如此。培养目标在进行确定时, 既不可以超出历史的范围, 也不可以超出现实的范畴, 受到一定界限的制约。美术教学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人, 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不能根据个人意志来确定的, 要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美术培养目标离开了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 离开了阶级利益的需求, 再完美、再好的教育目标都是徒然, 不会受到社会的接受。因此, 要想确定培养目标时, 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要在一定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教育目标要根据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 才可以被社会接受。因此, 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美术教师, 就要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确定。

美术教育目标, 不仅受到经济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约, 还受到国家生产力以及科学制度的制约。前者主要是对美术培养目标的阶级性进行界定, 而后者则是让美术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时代感。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不同, 那么需要的人才也有所不同, 所以培养的目标便不同;另外, 即使是在同一生产力下, 社会的制度不同, 那么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 所以培养的目标也有很大不同。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来讲, 对美术教育的培养的目标, 是培养出能够满足中小学美术基础教学的教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技不断地进步, 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也有很大提高, 这就给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来讲, 培养的美术人才是致力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 是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高等师范学院在为教育目标进行确定时, 要紧紧围绕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向进行, 为中小学校提供一个基础能力强的美术教师, 将教育改革的内容, 深化到实际的教学中, 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美术教学的专业性指的是将师范性与学术性进行充分的统一与结合。即:要具备科学且专业的技术水平, 又要有教师教学的理论能力与教学能力。

二、美术教育目标培养的要求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来讲, 对美术教育进行目标的确定时, 主要就是培养出能够满足中小学美术基础教学的需求, 那么培养出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是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无论是美术教师, 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 首先都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能真心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培养出道德品质好的学生;要培养出具有良好教育思想, 热爱教育事业, 能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培养具有较强能力的教师, 既要有专业能力、动手能力, 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等;要对教育目标进行明确, 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懂得开拓进取, 勇于挑战困难, 能够对教学进行总结, 并不断地发现问题, 而改变问题。

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该纠正与明确的问题为:首先,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专业的美术学者, 而应该是一个专业的美术教育者, 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虽然两者都需要有对美术的爱好情绪, 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念, 到那是其中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美术者进行创造性创作时, 是将灵感运用到作品的再创造上, 展现出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美术教师进行创作时, 体现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如何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甚至可以说, 一个优秀的美术作家不一定能够教好中小学生, 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美术家和教育家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 不懂得教学的方法, 对学生的接受能力, 心理发展方向不了解, 不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品格。所以, 高等师范院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确定时, 一定要注意两者的差异, 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 更应该培养其如何进行教学, 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等方向进行目标的确定。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中小学教学的需求。

其次, 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对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要更加全面, 更加广泛, 教师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对于美术教师来讲, 若只对其中一项或者两项知识精通, 那么此类型的美术人才便不是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师来讲, 除了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对其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知识是相通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的美术教师和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师, 以及家庭辅导教师是不同的, 他面向的是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 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美术内容进行教学, 并逐渐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他教学的内容不是特定的某一专业内容或者是多个专业内容, 而是对美术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培养。所以, 中小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不是美术专业特别强的人才, 而是需要一个具有美术基础知识且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美术教学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从而在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

高等师范院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确定时, 要进行综合考虑, 培养出适应强、使用性强的人才教师。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变化, 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 这给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美术培养确定时, 要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 紧紧围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进行, 培养出满足且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人才。

摘要:目前, 国家教育部门对高等师范学院的教育非常重视, 尤其是美术教育, 新的目标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高等师范学院对美术进行教育时, 要树立新的教学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教学人才。本文将对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确定其教学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申连红.浅谈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

[2]赵青.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美术大观, 2008 (8) .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3

前言

美术教育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在培养自身的美术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体验实习班主任的工作,这对美术专业实习生未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美术教育实习就是让学生从心理上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学生需要做好教材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班主任实践、美术教育等工作,让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最终使自己会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除了以上的要求,美术专业实习生还要从自身向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靠拢,要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变。对美术学专业生来说,在校园里实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实习,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了。本文的写作主要源自自身的实习经历,在实习中发现培养实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通过本文加以阐述,希望寻求提高培养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方法。

第二章 美术教育实习的目的

实习,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途径和标准,在实习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合理巧妙的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是实习的最主要的意义。实践具有检验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实践教学还能让美术教育实习生检验自身的理论结构,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实践技能,为成为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教育人才而做准备。

在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美术实习生必须始终坚持这个理念,那就是实践教学是推进美术实习生素质教育、培养美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为基础,从学生个体出发,讲课过程中循循善诱、依次推进并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完善对实践教学的研究。 学生在实习中提早接触未来工作的氛围,提前与社会接轨。对毫无经验的实习生来说,学校安排的校园实习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学习美术教师的基本工作技能。美术实习教师应该从理论教学和实际绘画出发,在美术实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基础知识是指人类长期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积累起来的带有共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技能则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般是指绘画水平,除了最基本的手上功夫外,还需要其他的专业技能。审美是美术的核心,审美能力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会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实现教育的价值,是一名合格美术教师所必须拥有的。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而言,课堂上美术老师的作用要比学生要大,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培养美术教育实习能力的方法

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系统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艺术的艺术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合格的小学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实用,又适用于专业的艺术作品的连接。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是一份有其专业化要求的职业,这是其他行业所无法代替的,美术教师更是如此。这种专业性岗位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文化涵养能力和学科表现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自己的美术教育实习能力。

在国内,对教师知识的结构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个观点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随着美术改革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的挑战日益增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体性知识是我们教师普遍要知晓的特定学科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实习教学效果的保障。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上的。实践性知识是美术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受教师经历的影响,有明显的经验性。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和掌握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积累教学经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是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的,它决定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言,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学会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加强与学生的对话。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适应环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察力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良好的教育观察力是一个良好的教师必定拥有,是需要长期地观察学生才能培养出来的。

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思考活动。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后能够及时记录下笔记,并对当时的情况加以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今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的处理。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4

摘 要:当今大学生教育实习是每个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前重要的实习环节,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重要。在西北地区非师范专业学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实习方向与所学专业有所偏差,或改变实习专业,针对这样的情况,在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时不单要应灵活处理,还需在大学期间预见性的避免实习期间所出现的特殊情况。

关键词:教育实习师范专业 非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261-01

大学生教育实习括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两类,对大学生的就业及参加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参加工作就业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亦是大学期间必须经历的实践活动。实习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一、师范专业与表演专业的培养方向

音乐高校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首先是培养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的素质较高、基础扎实、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发展潜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既有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又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要求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师范专业的学生具有音乐艺术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非师范类的学生除了要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音乐、舞蹈的变现和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习接触和实践的内容与师范类的会有很多不同甚至多出,而培养师范类或非师范类都是将学生成为能够胜任社会需求的文艺工作者。其次针对师范类相关教学经验也是在选择教师是很看重的,因此大学生要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时间,到想去的城市、同一级别的学校实习,观摩与学习优秀教师讲课方法和技巧,并找出自身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弥补。

二、非师范专业教育实习的主要问题

1.实习专业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优化

说起实习指导,有关部门和教学系都明白其重要性,也知道实习生最渴望的事本院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实际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相应指导是较少的,对于实习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解决。对于实习生而言,最想得到的是实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改进和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实际情况常常是总结性评价。

2.实习基地缺乏稳定性

高师院校平时与企业单位、中小学及基础教育机构的关系普遍疏远,即便是眼下的高校教育改革,也主要于“自身”的发展,而不立足与社会需求。而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样,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就对高校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单位不欢迎实习生到单位实习,认为学生实习会打乱他们正常工作秩序,而在音乐表演这样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找寻实习基地是较困难的,首先体现在专业不对口,其次,实习基地少而欠缺。

与音乐教育实习而言,因为实习基地普遍少的原因,音乐表演专业实习往往不知从哪方面找寻自己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找到实习基地,基地也是接受少数的人参加非教育实习,并且保证不了每年会规定多少人或者接受实习要求。再次,实习基地是学校单方面的联系,不是教育部规定的。因此。高校实习生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非师范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方案

1.优化专业实习指导队伍

通常教育实习前通过说教试讲的培训方式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训练,这样的方式好处在于让音乐非师范学生在实习前能体验师范类教育实习的经历,而不利的是在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实习前接受这样的培训是没有实际应用的意义。所以,实习前相关的专业培训是很重要而且必须要优化的,并且在实习前教学单位的领导应综合考虑,认真选派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注重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人才的智力优势,发挥他们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并建立基地对内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使学生接受严格和非师范的专业能力训练。

2.构建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实习教育的改革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增加见习次数和时间,在每一门应用课程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见习时间。使实习教学系列化、结构化。建立连续性实习制度,把实习延伸为教师工作体验――调查――见习――实习――实习总结的安排,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学习过程中。

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实习教育可持续发展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外部条件,建立适合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实习基地,学校应该与实习基地建立起一个互利互动、协同效益机制。如学校应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科研能力,对中小学教师、IT企业员工、电视台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和教研指导,也可以向实习基地给予物资帮助。使之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实习教学可以持续发展。

总之,教学实习不仅仅是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培养他们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且还是体验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院校改革的重要指示剂和催化剂。教育实习则是一个双层的教育过程,学生在实习中,既是教师也是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自觉的培养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和强烈责任感。其次,从非师范专业学生入手,也可以加入非师范学生教育实习这个环节。因此,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深入教育同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师范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做为非师范教育实习的初步深入和接触,必须由此作更多有利于非师范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在教育实习中,要把检验教育、教学质量了解中学实际,从而促进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改革,做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区认真完成。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5

师资格工作的通知

各班(061、065班):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受梅州市教育局委托,我校承办的2010年师范类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中工作已经开始,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定对象: 2010年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生。

二、认定条件与程序:2010年师范教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生认定教师资格条件及程序仍按照《广东省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实施办法》(粤教人„2001‟7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1、思想品德合格的应届师范毕业生,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它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它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学生必须能按时获得毕业证。

2、申请人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申请人体检按照《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2007年修订)》(粤教继„2007‟14号)有关规定执行,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3、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含二级乙等)以上。

4、教育教学能力: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的素质和能力。

三、时间安排: 1、2010年3月15日至4月25日,为各班申请和开展认定工作时间。2、4月10日为体检时间,必须申请资格证的每位同学到场,否则后果自负。详见2010年师范生教师资格认证体检日程安排在该通知后面。

四、收费:

1、文件规定体检(统一安排到指定医院体检)为不属教师资格认定环节的项目,由医院收取每人90元,由各院班为单位统一收齐后,于4月6日(周二)上午9:00到黄桂清学生活动中心402室。交款后凭交款收据现场领取体检化验单。并统一收好,按“学生体检编号”、“学生班级”、“姓名”、“联系电话”制作体检花名册并加盖院章后在体检当天交到梅县人民医院抽血处市场部工作人员。

2、《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一份市教育局存档,一份放进学生个人档案)、《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和《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表》等表格材料由市教育局代为印制,每套收取工本费2元,各院以班为单位统一收齐后于3月31日(周三)下午2:30交至黄桂清学生活动中心606室并领取表格。领取表格后,抓紧时间让每位同学认真填好表格,要求用黑色签字笔填好,资格认定表只填第一页的信息,品德鉴定表填写自我鉴定以上的内容,德育测评情况由班干部填写按每学期的综合测评记录,第八学期参照第七学期

五、材料申报及数据上报要求:

1、申请认定材料由各院辅导员收集、审核无误后统一报送学校学生工作处思教科,认定工作结束后,申请人凭毕业证书领取教师资格证书。

2、各班申请认定教师资格需提交的材料:

⑴《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二份;用黑色签字笔填好,资格认定表只填第一页的信息

⑵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原件由辅导员审核相符后归还学生)复印到同一张A4纸,身份证双面都要复印; ⑶《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品德鉴定表填写自我鉴定以上的内容,德育测评情况由班干部填写按每学期的综合测评记录,第八学期参照第七学期;

⑷体格检查合格证明;

⑸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原件(二级乙等以上)和复印件(原件由辅导员审核相符后归还学生);

(6)毕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到时可以领取后腰上交,原件由辅导员审核相符后归还学生,学生凭毕业证领取证书)

⑺近期彩色大一寸正面免冠(同一版本)相片5张(申请表各1张,体检表1张,2张用于做证,做证的2张相片用胶水轻贴于身份证复印件正面),照片背后写上名字和学号。

六、注意事项

1、材料中的复印件必须用统一用A4纸复印,不得裁剪

2、请各班务必以班为单位,收齐6钟材料,每一种材料必须在右上角用铅笔写上学号,按学号顺序叠放好,收齐以后于4月8日之前上交到辅导员办公室,体检的表格可以在4月12日上交。逾期未交。后果自负。

3、辅导员会将申请信息录入,然后导出花名册,由学生签名确认。

4、成功申请,获得资格证书,凭毕业证书领取资格证书。

5、要求各毕业生妥善保管好“教师资格证申请表”和证书(申请表要求一定要放入本人人事档案中,证书才有效),遗失后不补,责任自负。

政法学院

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2010年师范生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日程安排及要求

一、申请人凭“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表”(必须贴好相片,并填写好自填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和化验单按规定时间到梅县人民医院(东厢市场侧)二楼检验室体检(体检当天早上必须空腹,如女生体检当天遇例假则在小便化验单左上角上注明“特殊”)。

二、验单填写要求:

1、每张化验单分别写上姓名、性别、学院、班别。

2、学生领取体检表格后按“学生体检编号”、“学生班级”、“姓名”、“联系电话”制作体检花名册并加盖政法学院院章后在体检当天交到梅县人民医院抽血处市场部工作人员。联系人:罗医生 *** 2395129

3、化验单与体检表装订在一起,各班按化验单上编号编写学生体检花名册,化验单编号和姓名必须一致。

4、学生体检费以各院班为单位统一收齐后在4月6日上午9时至11时在黄桂清学生活动中心402室交梅县人民医院收费人员。

5、请各班按照时间安排组织学生进行体检,并请派人到医院现场维持秩序。请学生严格按照时间安排当天进行体检。

三、体检时间安排:

4月10日(星期六)早6:20:政法117人、美术79人;

政法学院

师范类专业就业前景 篇6

由于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近几年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大量兴起,这使得师范生就业机会增多,又在教育系统内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中西部面临优质师资匮乏、基层教育系统缺少编制的现实情况,而大城市教师职位日渐饱和,不可能再接收大量毕业生。因此,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近两三年来,中西部省会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成为师范类毕业生求职的热点地区。

从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中西部对师范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未来几年师范类毕业生也应当转变观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7

一优化培养方案的前提

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 坚持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秉承育人为本, 强化师范类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以中学教育改革对师资的客观需求为准则,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宗旨, 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紧紧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人才培养的需求, 进一步优化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办学定位, 优化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加强实践育人环节, 探索和构建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融合、综合素养和实践教学技能相促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彰显专业办学优势和教师教育特色,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需要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和职业教育师资。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首先, 师范类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 及时反映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教育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尊重和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体系, 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构建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大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实践能力的强化以及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其次, 方案应体现师范性与专业性的有机融合。不仅要突出师范类学生的师范性, 强化他们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也要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 加强专业教育不放松, 体现教师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提高。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 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环节理性思考、科学设置, 正确处理师范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与其他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

第三, 方案应承前启后, 体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我们的师范类人才培养时间很长,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认真研究和总结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同时充分考虑师范类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趋势, 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理性、科学、合理的充实到课程体系中, 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 在坚持大学四年连续培养师范素质与技能、提升师范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年度、分专项落实和强化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 全面提高大学师范生适应中学新课程教学的实际能力, 为师范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 方案应坚持专业能力强化和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既强化学科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 又突出课程对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的价值。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新方案以强化实践能力、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和夯实基础知识为重点, 实现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既强调定性, 更体现在定量上。增加实践教学, 强化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第五, 坚持体现共性与注重特色相结合。各教师教育专业既要遵循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和一般规范, 符合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及办学条件等差异, 有针对性地开设理论与实践教学, 形成专业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切实实行因材施教, 突出不同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构建既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又突出师范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

大学的师范类专业, 就是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合格师资的, 大学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就是要围绕这个中心, 增强大学培养的师范生在中学教学中的适应性, 科学、理性推进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优化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提升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首先, 明确大学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政策和教师教育改革实际需要, 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终身从事教育思想, 具有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必备的教师教学与管理技能, 具有适应教学需要的动手能力, 拥有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与学习能力, 具有自我完善与成长的能力。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的未来将会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大学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 必须切实落实这个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从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出发, 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中学教师这个中心任务, 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需要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 既要体现社会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对相关专业师范类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不能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目前, 在有的大学、有的师范类专业,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技能被淡化。因此, 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是大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的一个方向。

其次, 中学主动加入师范生的培养。大学的师范教学, 是为中学培养合格师资的。必须在政策层面、政府层面, 把师范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学的一个基本任务, 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就必须承担师范生的培养任务, 只有完成了这个任务, 中学才能是合格的中学。目前, 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 中学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师范生的培养主要是大学在承担。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 我们的师范类人才培养将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因为大学与中学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 大学是为了培养人, 中学是为了升学, 因此中学对于师范生的实习、见习并不怎么欢迎。调动中学的师范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师范类人才培养中来, 师范生培养的必经阶段:实习、见习才能得到落实。如果中学没有师范类人才培养这个任务, 而是大学勉强的, 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秩序, 中学是不会有积极性的。如果在政策层面把师范生的实习、见习等各类实践活动作为中学的基本任务, 是考核中学的主要指标, 他们才能主动、积极, 才能改变大学师范类教育勉强中学参与的局面, 为师范类人才培养开辟广阔的实践场所。

第三, 优化师范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是师范类人才的模板。这个模板的科学与否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

目前, 中学普遍认为我们的师范生培养, 理论知识的缺乏不是主要问题, 教师基本技能缺乏才是问题的症结。像普通话和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教师书写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 必须加强。而这些工作要落实和完成, 必须要与中学密切配合才行。

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原则上应该以中学的需求为指向进行设置, 必须科学解决基础性、先行性、综合性之间的关系, 必须既体现专业的特点, 又有利于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在中学的实际工作需要。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 主要依据是教育部的有关文件, 但是这个只能作为依据的一个方面, 中学教学的实际需求必须是大学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

大学的课程, 目前有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说法, 但是不管课程如何分类, 都应该体现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 决不可所有专业都一样。这样既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不同实际要求, 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中就存在雷同的问题, 这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源头性因素。

目前, 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必须解决雷同的问题, 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对师范类人才的实际要求, 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体系,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将教师职业技能细化为几大类: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书写与书面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评课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 并明确教师技能训练目标、项目内容、训练时间与方式、考核要求, 使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又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8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师范院校 教育类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李尚明(1956- ),男,陕西平利人,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学校管理研究。(陕西 安康 725000)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40-02

教师是一种双专业职业:一是学科专业(中文、数学、物理等);二是师范专业,主要通过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习来实行。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的学术性不单是某一种学科的专业化水平,而是学科与师范的高度统一。由于人们对师范性与学术性关系的片面理解,作为教师专业性标志的核心——教育类课程一直是一个弱点,不但课时数少,并且内容结构、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远不能适应专业化的要求。随着全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普遍要求与广泛认可,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的“教育专业”即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将会得到改善和加强。

一、课时数将会增加,“教育专业性”将会受到重视

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对教师的专业性培养必然以知识的量作为其“专业”要求,也最容易成为学术性的主要标志。现代教育更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 ①。因此,教师的专业性更集中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技能和艺术上,这必然使得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教育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增高。有资料表明,在世界各国师范教育中,教师专业训练的课程一般是由学科教育、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部分组成的,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分别是:德国85%、10%和5%,埃及65%、30%、5%;美国63%、25%、12%,法国学科教育占75%~89%,教育理论和实践占12%~25%,印度为75%、8%、15%,中国为90%~92%、5%~6%、3%~4% 。可见,发达国家已使学科教育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比例基本持平,足见他们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及他们对教师专业性的科学理解。而我国只将教育理论和实践控制在10%左右,差距之大,足见观念之落后。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许多有识之士就已意识到这种差距,并作出了积极的改革尝试,比如湖南师大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八个学期均有教师职业训练的内容,并探索性地编写了训练教材。1992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教师司[1992]39号文件,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试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学校各级领导要把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根据文件精神,各校在课程比例调整、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教师专业理念等方面都作了大胆尝试,通过加强教育类课程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

二、专业教育年限延长并终身化

什么是专业?在国际教育界较为流行的是利伯曼定义的“专业”概念,他列出了“专业”应同时具备八条标准 ②,其中第三条标准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普遍实行教师的非定向培养,即先在综合大学接受四年学科教育,再在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然后实习一年后方可上岗。也就是说,教师职前必须受过六年以上的高等教育,比其他职业受教育年限要长一至两年。其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实际上是双专业,为了保障其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唯一方法就是延长受训年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学制都是四年,1954年,教育类科目占总学时的20%,而到了1994年,则仅占9%。20世纪末,各师范院校在加强师范性的背景下延长了受教育年限的学制改革,主要有四种模式,即“4+0”模式、“4+2”模式、“4+3”模式和嫁接模式。这四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延长学制,延长部分主要是加强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第二,将学科教育与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分段进行或者采用主辅修制,使专业教育更全面、扎实;第三,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专业思想和意识更牢固;第四,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除了职前培养以外还有教师的职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指出:“大多数国家的师范教育虽然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前期培养上,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技巧和技能。”③教师继续教育已普遍成为各国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种手段和制度。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专业化和学者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和全面化、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培训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主要特点。与过去教师培训只重学历提高的做法不同的是,现在更侧重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职前教育不同的是专业成熟程度的提升和教育科研水平培养,而职前教育则侧重于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训练。我国教育硕士的试点工作则是把教师职后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专业提高有机统一的一种新尝试。

三、教育类课程的目标与功能的重新定位

纵观我国教育类课程,特别是各级师范院校开设普通教育学,其目标和功能非常明确——使未来的教师如何教?即培养学生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技能。以教学为中心实质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以教为中心,又实质上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智力、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类课程是与传统教育一脉相承的“教授学”,它对传统社会的师承型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与现代教育却是格格不入,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是指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体制是非形式化、开放化、全民化、终身化,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贯穿于所有时空;现代教育环境是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和学生中心。很显然,传统的教育类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已根本不能适应需要,其体系、学科语言、侧重点都必须作相应的修正。

近几年,我国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空前的焦虑:一是学生普遍不愿补习教育类课程(实际上是大而空的教育学),学生、甚至教师怀疑该学科是不是科学;二是教育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面对这种焦虑,教育理论工作者有人伤感有人悲观也有人开始了元研究,兴起了“元教育学”,出现了不少文章和专著。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坐在书斋中构建教育学的逻辑体系,试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教育学体系,却不愿从时代发展与进步角度反思教育理论的滞后。近几年,在一些师范院校,一方面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学生并没有真修,而一些教育类课程的分支学科如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选修科目的教学和讲座却异常火爆。这不就是问题的症结吗?这些新的分支学科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思想现代化,即更重视现代教育环境中的交互式学习,切中了时代的脉搏,更贴近了教育实践。因此,传统的大教育学必须从根本上改革,这种改革已在进行之中。

四、话语多元化

纵观现有的师范专业技能训练,更多的是如何板书、如何语言表达、如何当班主任等传统教师的专业技能。且不说这些技能能否在短时间内就具备,即使具备,他们毕业之后也会发现面对多媒体教室、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生“网虫”等新概念而束手无策。毕业之时,就是被淘汰之日,他们不得不从头学起。技术上得从头学,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上也得重新调整。因此,传统教育类课程的理念与技能已严重滞后,必须重新构建与现代教育实践相适应的新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标准。

而教育类课程理论问题更多,特别是研究话语的过度理性和抽象化。作为理论研究,话语有四个层面,即应有的事态(价值取向)、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事态、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可行抉择。前两种是“应然”状态,即应当如何,属价值判断;后两种是“实然”状态,即事实情况如何,属事实判断。“以往教育学的陈述,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淆,特别是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的现象,甚至在教育研究中还存在以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剪裁历史上的教育事实的现象;简单罗列事实而缺乏逻辑论证,陈述当然的规范而不顾可行性之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④翻开任何一本教育学,都离不开各种规律、原则、方法等应当如何如何,离不开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学制、教育目的等理想的状态描述,却鲜有在实际状况中是什么样、在实践中应当怎样做的切实可行的话语材料。

五、“大教育学”的终结

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教育学的学习上,这是前苏联的做法。它试图通过教育学的学习,使学生既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又要掌握教育的方针、政策,还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内容包括四大块: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教育学大而全,什么都想顾,但什么也顾不了。“大教育学”已不堪重负。

西方国家则没有像我国这一大而全的教育学,即使前苏联在未解体前也早已改变了“大教育学”的做法。现在西方国家教师职前培养的教育类课程主要有基础学科(学校卫生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方法论学科(科研技术、实验教育学、比较教育等)、对教育的分析研究(学校行政、评估、视听手段、学科教学法、学业职业方向指导、职业教育)和对教育的整体研究(教育史、教育理论、交流、矫正教育学等)。在职教师进修则强调培训内容科学化(现代高科技知识、基本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课堂和学生管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管理等)和全面化(满足不同进修目的的教师需要)。⑤ 显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科目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很有针对性的。

华中师大在实行“4+2”或“3+3”人才培养模式时,也为教师职前教育类课程列出了四大系列课程:教育学与学科教育论、心理学与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有人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在实行“4+2”模式时,开设以下五组教育类课程:A组:德育论、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教育管理;B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咨询;C组:教师伦理学、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D组:中外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与教育法学;E组:特级教师讲座,教育见习与实习等。

“大教育学”的局面已被打破,这对提高我国教师的素质与专业水平无疑是一个突破。

[注释]

①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③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课程目标和取向[J].教育研究,2002(1).

④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⑤吴宏梅.基础教育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师范类历史专业大四实习心得 篇9

时间:2011年9月14日—11月14日

地点: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

事件:实习。

33颗字就能交代清楚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明白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从无知到认知,到深入了解,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个全新的角色,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过程之最美的。每天都有新体验,小小的总结一下:

1、成功贵在坚持。

班主任的工作很烦琐,早上六点就得起床,然后一整天几乎都得定时不定时的去教室转圈。早上、中午、下午的卫生检查,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放学后的跑操„„一大堆很杂七杂八的东西,一开始做很有新鲜感,但是做着做着就感觉让人陷入了无休止的流水作业中,枯燥无味。很多次都很想偷懒,想舒舒服服的睡个懒觉,但是想着“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两个月仍然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很庆幸自己管住了自己,无论任何事情都应贵在坚持。

2、虚心学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只能算是新手中的新手,碰到突发问题解决不了不是很平常的事情。不懂的事情我们要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当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心的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点鸡毛蒜皮就飘飘然。遇到突发问题,我们当时的处理方法可能有错,但是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虚心应该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我在这次实习中感受最深的体验。

3、要用“爱”对待学生。

作为一名实习老师到底该怎样和学生相处是这两月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还是该保持一名老师应该有的威严。困惑过也不解过,通过这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发现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用“爱”对待学生,用真心换真心。尊重是相互的,只要你用你的尊重和真心去和学生交流,就算你花相对少的时间去和学生交流感情,学生也会很体念你,同样能达到和学生做朋友的目标。

4、要对学生负责。

学生的梦想是得到渊博的知识,而教师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取得渊博的知识。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喜悦,教师最大的喜悦就是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教导下茁壮成长,就仿佛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雕刻出的得意作品一样高兴。作为一名教师,我可能做不到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课,但是只要有一个学生在听,我都会认真上下去。

师范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篇10

1.2.本科最低毕业学分:176分(最高可修满180分)。3T 学分体系(理论,验证和创新 TheoryTestTry)

3.理论学分的构成:

① 通识理论平台的课程学分:(23分)

Ⅰ中国近现代史刚要2P

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P

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P

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6P

Ⅴ大学体育 1.2.3.44P

Ⅵ大学计算机基础3P

Ⅶ形势与政策2P

② 校级公共选修课修满10学分。

③学科专业必修学分(14分)

Ⅰ 心理学3P

Ⅱ 教育学3P

Ⅲ 现代教育技术 2P

Ⅳ 学科教育学3P

Ⅴ 普通话与口语表达 1.5 P

Ⅵ 三笔字训练 1.5 P

Ⅶ 学校管理学 1.5 P

Ⅷ 音乐与舞蹈 1.5 P

④ 学科专业理论学分(85分)

△ 专业必修课(77分)

1.英语语音2P

2.英语国家概况2P

3.英语语法2P

4.基础英语1.2.3.424P

5.英语听力 1.24P

6.英语阅读1.24P

7.英语口语1.2.3.48P

8.英语写作 1.24P

9.第二外语 1.2.38P

10.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译汉)2P

11.高级英语 1.28P

12.英语语言学4P

13.英国文学2P

14.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英)

15.美国文学2P

16.论文写作1P

△ 专业选修课(8分)

1.英语听力3.44P

2.英语阅读3.44P

2P

3.英语视听2P

4.外报报刊2P

5.中国文化概论2P

6.欧洲文化入门2P

7.英语口译2P

8.英语小说选读2P

9.英语散文选读2P

10.导游英语2P

11.英语词汇学2P

12.跨文化交流学2P

△ 专业方向选修课(6分)

1.英语测试理论与方法2P

2.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2P

3.应用语言学2P

4.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2P

5.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2P

6.英语教学策略2P

7.外语教育学2P

△ 体系教学学分(31.5学分)

1.理论体系中的课程实验6.5 P

2.英语口语比赛1 P

3.英语演讲赛1P

4.英语作文比赛1P

5.英语朗读比赛1P

6.英语辩论赛1P

7.英语词汇比赛1P

8.英语歌曲比赛

9.英语综合知识竞赛

10.英语戏剧比赛

11.英语角活动

12.师范微格训练

13.军训、入学教育

14.公益劳动

15.就业指导

16.毕业论文

17.毕业实习

△ 创新体系学分(8学分)

1.专业竞赛

国家级

省部级

校级

2.科研分

1P1P1P0.5P15次2P1.5P0.5P1.5P8P8P5,4,3,2P(特,一,二,三)4,3,2,1P 3,2,1,0.5P

国家级负责人 5P参研人 2.5P

省部级负责人 4P参研人2P

校级负责人3P 参研人 1.5P

院系级负责人 1P参研人 0.5P

3.发表论文学分

六大检索收录第一 4P第二 2P

核心期刊第一 2P第二 1P

普通期刊第一 1P第二 0.5P

4.各种证书学分

省部级资格证书1――3P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1――2P

计算机等级证书1――2P

讲座0.2 P 人次

英语自主学习0.5 P15人次

专业四、八级证书1---2P

重庆市师范生定岗实习支教2P

考研上线1P

考研录取1P

全国、重庆市各类专业比赛1—2P

院系及以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0.2P 人次

学生处认定的其它创新学分1P

团委认定的创新学分2P

注: 1.此部分至少修满8学分,多修的学分可以顶替理论体系中的选修学分。

2.六大检索包括:SCI,EI,ISTP,SSCI,AHCI,ISSHP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11

【关键词】师范生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6-02

前言: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又决定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因此只有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实现课堂内容的变革,丰富课堂教学信息,才能提高我国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关键,因此对于师范生整合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含义

在本文的阐述中信息技术就是如今已全面普及的网络技术,而整合就是将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其实就是使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提高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教学改革因素

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的整合,是比较重大的教学变革。但其也可能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使师范生无法适应改革内容,从而降低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因素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师范学院教师对教育改革创新的态度,若教师对改革创新持肯定态度,积极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式,那么师范生也就会很快适应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师范生自身因素

师范生在整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信息化知识,提高自己信息技能,为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若师范生调整好自己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心态,那么课堂整合能力的提升将指日可待。

对于这些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师范生应学会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培养自身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设置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从而提高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并间接提高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开设大量相关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师范生整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积极提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从中获得灵活知识,例如,在未来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能力等。

(二)提高师范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教师是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因此师范院校教师应先行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掌握扎实的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创新水平。结合不同学科特点的同时注重案例设计,从而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教师应普及实践教学,从而引导师范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未来师范生对小学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创新人才。

(三)构建信息化环境资源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的实质就是改变旧的教学观点,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给小学生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自主探究水平。因此为了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构建信息化环境资源是必要的。

结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提升不仅应从课本的理论知识中获得,还应通过观察教学案例,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整合能力,师范学院的教师应安排师范生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进行操作等,使其亲身体验所观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在宝.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刘朝丽.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策略探索[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 篇12

关键词:普通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方法

一、舞蹈专业教育在师范院校中的地位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大学高校按照师范类性质主要分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院校。而在目前的所有大学高校的开设课程中, 针对舞蹈专业课程的教育均开设有专门的院系, 在师范类院校当中, 对于舞蹈教学的课程专业更是处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领先地位, 无论是在舞蹈器材的建设力度上, 舞蹈排练室的投资力度上, 舞蹈教育课程的开设水平上, 都是充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这就充分说明了舞蹈专业教育在师范院校开设课程中的重要性。舞蹈专业教育之所以被众多的高校所引进开设, 而且受到了师范类院校的大力重视, 不仅是因为其对于大学生丰富自身文艺技能所起的作用, 更是因为目前教师类岗位对应聘师范生要具备多项教学技能的要求这一现状, 师范类院校只有大力加强舞蹈教学技能的教授力度, 才能更好地培养师范生在文艺教授上的能力水准, 才能提高师范生将来的就业率。

二、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 舞蹈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在师范类院校中关于舞蹈教学技能的学习, 首先是从舞蹈理论的学习开始的, 在舞蹈课程开始的初步阶段, 首先会上关于舞蹈专业理论的课程, 传授给学生关于舞蹈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学术观念, 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关于舞蹈教学专业的教化与传授, 使学生能够先对舞蹈教育的理论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二) 舞蹈技能的学习与排练。在对舞蹈教学技能的专业理论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才会正式开始舞蹈技能的实际教学, 会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授学生舞蹈的基本功, 基本动作, 必备技巧等。逐渐引导学生学习更高难度、技术含量更高的舞蹈动作。而且在舞蹈动作的学习过程中, 还会有每日必备的早操, 或者基本功练习等, 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极苦极累的训练过程, 需要不断的练习与排练。在这阶段中, 学生学习到的才是真正舞蹈的技能与动作, 也是舞蹈教学课程的核心与精髓。

(三) 舞蹈气质的养成与修养。一个合格的舞蹈表演者并不是单单地掌握舞蹈教学的理论与舞蹈技能、舞蹈动作就可以算是合格的。一个优秀的舞蹈者更应该具有一种舞蹈表演中的高贵, 高雅的气质, 而这种气质也是舞蹈教学课程中必须要学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舞蹈理论、舞蹈动作与技能之后, 更应该培养的是一种高贵的舞蹈气质, 只有修养出高贵的舞蹈气质, 在舞蹈表演中才能出类拔萃, 更胜一筹。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舞蹈者。

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目标

(一) 提升师范生自身的文艺技能。舞蹈作为一项文艺技能, 师范类院校开设舞蹈专业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自身的文艺技能, 通过舞蹈专业教育的授课, 让师范类学生学会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提升学生自身的文艺技能, 能够掌握更多的文艺技能, 对自身起到一个良好的充实作用。

(二) 增强师范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师范类院校开设舞蹈专业教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提升师范生的自身文化素质, 众所周知, 师范生作为将来从事于教育行业岗位的工作者, 自身必须要有一个较高的文化素质, 而且从客观方面讲, 现实社会对于师范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较高, 因此, 师范类院校在其课程专业中开设了舞蹈教育, 意图通过此项教育能够更好地替身师范生资深的文化素质。

(三) 提高师范生在未来就业中的成功机率。师范类院校开设舞蹈教育专业的另一个目的, 也是最直接,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强师范生毕业后的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因为师范院校的特殊性, 其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从事于与教育行业有关的工作或岗位, 或者直接从事于教学工作, 而当今社会现状对于教师职业的要求就是要有较多的教学技能, 能歌善舞, 琴棋书画, 因此, 师范类院校开设舞蹈专业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 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

通过以上对于舞蹈专业在师范类院校中的地位, 以及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目标的探讨, 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舞蹈专业教学在普通师范类院校中的发展情况。通过对舞蹈教学专业在普通师范类院校中的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探索出一套关于舞蹈教育课程在未来高校中更好发展的理论方法。有利于舞蹈教学课程将来的发展壮大与地位提升。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充分地明了了舞蹈教学课程在师范类院校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许芸芸.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陈依雯.中国大学生舞蹈美育教材建设现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上一篇:信控学院学生会生活部招新策划书下一篇:高一物理备课组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