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通用11篇)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1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实施方案‛》、《关于广东省2008年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我市将面向社会举办‚申请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培训班和‚申请认定‘初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培训班。为保质、按时完成补修工作任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修对象范围
1、尚未认定相应种类教师资格的我市高级中学任教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在编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2、尚未认定相应种类教师资格的我市初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任教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在编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3、其它符合《教师法》规定学历条件的社会人员。
二、补修内容
高级中学教师补修内容由韩山师院确定,初级中学教师补修的内容选用师范类大学专科《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通用教材,小学选用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学教程》、《心理学》教材,幼师选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材。
三、补修学时
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采取集中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门课程集中面授时间为32课时,总共64课时。
四、补修费用
根据粤教继[2001]8号和揭市价函[2001]25号文件的规定,高中系列人员每位学员需交培训费256元,资料费24元,共280元。初中、小学、幼儿园系列人员,每位学员需交培训费192元,代收教材资料费40元,总共232元。
五、组织方式
高中层次由韩山师院负责培训,揭阳教师进修学校协办;初中层次由揭阳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由揭阳教师进修学校和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榕城区、东山区、渔湖试验区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由揭阳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揭东县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由揭东县教师进修负责培训,揭西县小学及幼儿园由教师揭西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普宁市、普侨区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由普宁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惠来县、大南山华侨管理区由小学及幼儿园教
师惠来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
六、培训时间
2008年10月—11月,具体时间由各主办培训的教师进修学校通知。
揭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二ОО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2
一、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由于有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的正确领导,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工作, 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总体情况比较好。表现在:
⒈教师资格认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项工作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参与这份工作的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近几年来, 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的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一年比一年火爆,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的人数分别约为8000人、9000人、17000人、22000、30000人。短短五年时间, 参加资格认定的人数就增长了3.75倍。人数的激增固然与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受到尊敬和羡慕、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增强有密切关系, 也与我省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序、有力分不开。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我们这项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报名参与资格认定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
⒉资格考试教材建设取得初步成绩
2006年, 由省厅组织编写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教材, 填补了湖南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这套教材以考试大纲为基准, 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原则, 把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与复习应考有机结合起来, 是各级培训机构培训和考生自学的好教材。这套教材已经使用四年, 受到了考生的广泛好评。2009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重新编写了《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中小学教师通用) 三本教材, 教材的形式与内容都紧跟时代变化, 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 面貌焕然一新, 是一套学习与应试的好教材。
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命题、制卷、评卷、测评体系
从2005年开始, 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一直采用全省统一命题制卷、市州负责组考、评卷的形式进行。命题由我中心负责, 每年命题期间, 我们都组织强大的命题专家阵容, 命制了多达8套以上的试题, 再从中遴选优秀试题作为考题, 保证了命题质量;我们实施了最严格的保密制度, 确保命题不发生泄密事故, 这几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例试题泄密事件。评卷和测评由各地市组织, 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市州在组考方面还是认真严肃的, 操作是公平公正的, 效果是比较好的。2009年开始, 首次实行全省统一评卷, 严格纪律, 统一标准, 公正客观地评分, 社会和考生都一致认可。
⒋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省厅湘教通[2001]106号文件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的教师资格, 均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补修教材为国家对申请的教师资格规定的合格学历所对应的全日制师范类层次的教材。根据教育厅的这一精神, 各市、州教委都开展了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的专业培训工作。调查结果表明, 在培训管理上, 大部分地区指定了培训单位, 指定的培训基地有地属高校和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 各市州基本将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作为课程设置框架, 重点保证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课程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在教学安排上, 一般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 前段为理论学习时间, 后段为技能训练时间。总体来说, 培训逐步走上正轨。
二、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如不及时解决, 还会影响我们整个认定工作的权威和效果。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⒈在阅卷评分、测试 (面试、试讲) 评分方面
命题由我中心组织, 由于组织严密, 命题的质量和保密工作均有较高的保障。2009年以前, 评卷、测评由各地市负责, 而由于各地市工作态度和水平不一, 存在的问题较多, 也较为严重。
评卷方面的问题有:
一是各市州组织评卷, 评卷人员人数相对较多且过于分散, 致使标准不一致, 造成评分差异较大, 考生有意见, 认为不公平。
二是由于地区跨度较大, 考生学识水平差异也较大, 有的市州为了追求通过率, 有意降低评分标准, 造成人为的标准不一致。
三是各市州对评卷教师的管理和要求不一样, 有的严格, 有的懒散;有的流水作业, 有的一卷到底;有的认真仔细, 有的马虎了事。
四是有的市州依傍培训院校组考评卷, 而大多数考生都参加了该校的考前培训, 评卷人员大都是任课老师, 当然也就“高抬贵手”, 造成评分不公平。
五是考生人数分布差异很大。每年报考的人数有的市州只有二三百人, 有的市州却有近万人, 不利于保证和平衡阅卷质量, 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009年实行全省统一评卷后, 由于组织严密, 以上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这说明全省统一评卷非常必要。
测试 (面试、试讲) 评分方面的问题有:按照《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标准及办法 (试行) 》的规定, 能力测试以面试和试讲两种方式进行, 有些市州因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仅仅测试了一个项目, 没有按省里规定的内容、标准、分值给出客观的评分, 三五分钟就草草了事;另外, 各市州测评专家的要求相差较大, 以致评判标准不统一, 造成很多人为的不公平。尤其是由于各市州人数相差悬殊, 有的市州考生多, 组织难度大, 甚至有些混乱, 很难保证测试质量。还有, 湖南省颁布的测试评分表已经有七年时间, 表中的有些项目和内容已经与课程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修改。
⒉在教材建设方面
由省厅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 使用已有四年, 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 加之当时编印时间紧, 专家力量有限, 其质量有待提高。2009年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重新编写后, 教材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完全更新, 很适合广大考生使用。但小学教师申请教师资格没有专门的培训考试教材。因此, 及时编写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培训教材应成为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
⒊在培训实施和管理方面
这方面的问题有:
一是培训的课程被简化, 教育实习几乎停留在口头的要求上, 并未真正落实;虽然名义上各培训机构均有教育实习或教育技能训练, 但一般仅仅由指导教师认可签名或让学员自己任找单位“实习”盖章, 但结果基本上限于见习, 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习。
二是在学籍管理上, 几乎都没有进行正规的学籍登记, 特别是作为学习档案的学籍登记。
三是在培训管理上, 大多数地区对申请者是否参加培训并未作硬性规定, 而是采取自愿原则, 所以到培率并不高。
四是在师资力量上, 有的市州只有几个人, 对要求开设的课程而言, 师资远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三、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有关工作的经验与借鉴
2009年10月中旬, 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谢先国等同志对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的有关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结果综合如下:
⑴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的系列工作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直属二级机构上海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全权负责, 由8位专职人员参与具体工作, 分培训考试科和资格认定科两个科室。
⑵每年度组织两次考试, 上半年3月份进行, 下半年10月份进行。每次参考人数为1万人次左右, 一年共约2万人次。个人申请周期 (从考试报名到资格证领取) 为一年时间。
⑶每次过关人数为:理论考试通过率为60%, 不以60分为标准, 而以当年考试成绩统一划线为合格或不合格。理论考试合格的人员参加教学技能培训与测试, 通过率约60%, 即每年度获资格证人数为7000人左右。
⑷考试与认定工作全市完全统一, 即报名、命题、组考、评卷、技能测试、颁证等完全一个尺度, 统一进行。教育技能测试分层组织:高中教师由市里统一组织, 初中以下教师由区里统一组织, 但全市统一要求, 统一内容。
⑸全市一律实行网上统一报名, 网上缴费, 对参加理论考试报名者, 不进行任何资格审查, 完全开放。
成绩合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 三年内全科合格者才能申请教师资格, 申请资格认定时须按教育部要求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⑹报名参考人员的理论培训和技能测试培训由全市统一安排, 上大课 (约1000人左右为一课堂) , 每学科约设十个讲座。
⑺缴费标准为:理论考试每学科收50元 (其中考试费40元, 报名费10元) , 理论考试培训收费250元/人, 教学技能培训收费270元/人。
⑻考生的所有信息实行全程电子化管理, 包括报名、准考证打印、资格审查、成绩查询、资格认定等。
四、解决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省内外的调查, 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 大家对此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们对这些建议进行了整合归纳, 表述如下:
⒈加强培训工作
省厅湘教通[2001]106号文件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的教师资格, 均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补修教材为国家对申请的教师资格规定的合格学历所对应的全日制师范类层次的教材。根据教育厅的这一精神, 在培训方面, 我们建议: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有关机构要对培训机构的生源状况、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学生作业、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 同时组织各种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广泛交流经验, 促进培训机构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真正能培养合格的师资。总体来说, 要加强培训, 提高效果。
⒉全省统一组考
我们认为, 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存在的合格率和平均分市州差距很大的问题, 皆由于考点分散、监考标准不一、不能统一管理所致。特别是这几年由于考试规模的扩大, 有的市州指导思想和要求不一致, 导致我们应有的监控基本流于形式。要加强对组考工作的监控, 最有效的办法是全省统一组考, 将考点适当集中, 以保证组考和监考的严肃性和一致性。因此, 我们建议, 将组考权利收回省级, 由我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以保证监考的公平和质量。⒊全省统一组织教学能力测评
在测评 (面试、试讲) 方面,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 我们建议, 借鉴上海经验, 将全省所有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人员按层次分级别分别由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其中高中教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初中小学教师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省级教学能力测试由我中心具体实施。我中心将严肃认真组织, 并组建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专家组, 统一确定评分标准、测试内容与方法, 最大限度确保知识考试和能力测试的公平、有序、有效性。我们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要求, 对原有的测试评分表进行了修改, 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⒋尽快新编完善考试培训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 应在新编《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中小学教师通用) 的基础上, 组织人员新编一套申请供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使用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考试教材, 要求全省所有申报教师资格的人员, 必须以新编教材作为培训考试用书, 并加强对培训的管理和指导。
⒌研制考试报名系统和成绩发布系统
根据报名考试社会化的需要, 组织技术人员修改研制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全套信息管理系统。从报名、到考室编排、到成绩录入、到成绩公布、到证书打印等, 都要有属于全省教师资格考试专门使用的电子软件系统。
⒍制定统一的考务手册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3
【关键词】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 就业难 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稳增不降。据《青年报》报道,2016年就业再创历史新高,海归潮加上应届、历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要加入就业大军。“毕业即失业”“就业难、难就业”等这些口号被广泛吹响。
作为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大都把进入教育系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人生第一理想职业,更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次,英语专业如今在各大高校几乎均有开设,加之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英语的重视,运用各种途径自我充电,使自己可以自如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英语问题,而且运用能力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相上下,这更增加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1];再次,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大改革,使教师不再是师范生所独享的职业,从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出现一职难求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看,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很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因而教师职业受到人们的热捧,报考人数、毕业生人数每一年都在呈正比例增加。但近两年教育部提出对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考试并且降低英语学科的分数值,使英语学科重视度有所下降,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将会受到改革的威胁。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也更加倾向选择“985”“211”这类名牌学校毕业生或研究生,更有甚者对毕业学校、户籍、性别和学历也提出要求,这对于普通的二本类院校毕业生来说更加显示不出自我优势。加之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改革,非师范类学生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他们进入市场,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这也大大增加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从师范类学校的培养模式看,英语专业学生质量低,知识结构单一
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以培养英语教育师资为主,使毕业生毕业后具备英语教育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而我国英语专业培养模式长期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脱轨,学科内容保守,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科专业特点、规格的定向性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单一性决定了毕业生走向的单一,使得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已形成师范教育的模式,而市场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由于单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复合性较差,知识结构单一,毕业生难以满足除教育外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2]。大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只足以应付考试,与社会实际要求的水平差距较大,翻译基本功不扎实,专业能力训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胜任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3],比如笔译、同声传译、外企工作和商务英语等。因此,由于毕业生自身水平的有限,缩小了其就业的范围。
(三)从学生思想层面看,师范类毕业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准确
进入教育系统,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公立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是师范类院校英语專业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不愿意去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私企工作,更不愿意去偏远落后、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向毕业生利益倾斜的就业政策,如“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援藏援疆”等,一些大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感觉自己读了大学应该找收入好、待遇高,最好工作地点在省会城市或离家近的一线、二线城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公立学校、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有保障,一门心思地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结果往往出现一个岗位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竞争,结果失望而归,又错失了找工作的好时机,结果无业可就的情况。部分毕业生就业思想不够开阔,择业时脱离实际,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因此“有业不就”现象屡见不鲜。
二、解决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培养力度,凸显师范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教育部门都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标准,采用“笔试+面试”两个环节的考核形式来选聘教师。笔试环节考查应聘者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面试环节一般是说课,考查应聘者的口语表达及课堂管理、与学生互动的能力。
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打牢学生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特别是要强化实践环节,多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类似教师职业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锻炼学生教书与育人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完美结合起来;多借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科学组织教育实习活动,利用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能力,争取使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或面试环节中展现师范专业优势,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师范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4]。
(二)调整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师范类英语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狭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并兼具外贸、旅游、秘书、法律、商务、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各大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调整专业设置,灵活开设与英语相渗透的其他课程,如翻译、旅游、外贸等选修课,实施“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高质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5]。
(三)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要想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较低。讲授这门课程的通常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大都照本宣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系统、科学的认识,多是从网上得知,缺乏实践的检验,因而授课效果不佳。
其次,学校对这门课程重视度不高,安排的课时量少,大多都是学生毕业时临时性开设的,缺乏全程的统筹规划,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四年教育全过程。
最后,这门课程开设时段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都开设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学生大都忙着找工作,参加考试,根本无暇去听课,使这门课程趋于形式化。
三、小结
面对目前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毕业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毕业生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强化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准确地自我定位,全面提高就业的能力和技巧,争取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回报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鲁绵茸,何树勋.商洛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1(06):73-77.
[2]高东洋.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潍坊学院学报,2006(04):131-133.
[3]李嘉玮,王婧,蒙倩.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5(09):70-75.
[4]张冬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9):50-51.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4
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落实《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实施办法(试行)》,做好我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工作,经研究,决定继续开展我省高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定对象
2009年我省全日制普通高校非师范专业应届及暂缓就业的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拟到农村从教、并与县(区)教育局签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意向书》的人员。
二、认定条件与程序
农村从教人员认定教师资格条件及程序仍按照《广东省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实施办法》(粤教人〔2001〕7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认定条件如下:
1.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2.根据新修订的《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2007年修订)》(粤教继〔2007〕14号)体检合格;
3.已修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取得《广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培训合格证书》,或参加由各市、县(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两学”培训,并考试合格。
三、时间安排
今年3月16日至4月30日,为各级认定机构受理申请和开展认定工作时间。
四、收费
1.根据省物价局的通知,在我省教师资格考试费核定之前,继续执行原教师资格认定收费标准,农村从教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缴纳认定费120元。
2.体格检查、普通话水平测试等不属教师资格认定环节,申请人均应按有关规定缴纳费用。
五、工作要求
1.各市、县(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应及时将认定工作时间安排及有关要求通知本辖区的相关高校,并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与协调,认真做好认定相关环节的准备工作。
2.各有关高校要做好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从教的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和鼓励优秀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并积极配合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前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品德鉴定和普通话测试等工作。
3.申请人由就读学校统一组织到指定的体检医院进行体检。体检项目统一执行“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表”中所列项目。
六、材料申报及数据上报要求
1.申请人除提供申请认定的基本材料外,还需提供与县(区)教育局签订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意向书》,否则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不予受理。申请认定材料由就读学校统一报送当地认定机构,认定工作结束后,申请人凭高校毕业证
书领取教师资格证书。
2.申请人可在广东省教育厅网站(http://)主页的“热点关注”中的教师资格认定专栏上直接下载《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和《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表》,其中《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有A3和A4两种规格,使用何种规格请由当地认定机构确定。
3.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文件精神,教师资格证书申领与发放工作均以省为单位,教育部根据数据库显示各省通过认定总人数发放证书。为确保此次认定工作顺利进行,各认定机构务必在2009年5月15日前完成高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人员资格认定及证书编号工作。
附件:各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联系电话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5
作者:发布时间:2014年3月3日来源:阅读次数:932
4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和2014年公开招聘教师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武汉市2014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方案的通知》(武人社发〔2014〕7号)规定,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聘对象
符合应聘条件和岗位要求的社会各类人员。
二、招聘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端正,愿意履行人民教师的义务,遵守学校纪律;
4.应聘教师岗位需具有相应学段教师资格。2014年应届师范类毕业生中尚未认定教师资格的应聘人员,可先行报名参加招聘考试,若考试考核合格,待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后方可派遣。2014年应届非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须经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合格方可报名,若招聘考试考核合格,待取得
相应教师资格证后方可派遣。2013年及以前的往届毕业生和有工作经历的社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或持有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合格证,对于后者,可先行报名参加招聘考试,若考试考核合格,待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后方可派遣;
5.身体及心理健康,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6.应聘人员应聘教师岗位的学历、年龄等条件,由各用人单位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但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年龄一般在25周岁(1988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以内,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可放宽至30周岁(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以内;
(2)报考中学教师须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报考小学教师须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大专及以上学历;报考市、区教育局所属幼儿园教师须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或有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其中新城区可放宽到幼儿师范学校或省教育厅认定合格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
(3)具有湖北省或全国其他省级派遣资格;
7.有工作经历的应聘人员的招聘条件以全市统一发布的公告为准;
8.依据省教育厅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在农村乡镇及以下学校3年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毕业生(以下简称资教
生),可将毕业时间的条件向后推移3年,年龄可放宽3周岁;
9.各区另有条件要求的,原则上不低于(弱于)上述条件;
10.以区教育局为单位根据学段、学科确定并申报招聘岗位。
三、考试
(一)笔试
由市人社局统一组织,笔试内容分为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两科。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科目根据中小学、幼儿园教学需要和招聘条件要求,以师范通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适度测试英语、计算机水平。中学教师岗位考试命题原则上以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本科课程范围为主,小学教师岗位考试命题原则上以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专科课程范围为主,幼儿教师岗位考试命题原则上以幼儿师范学校课程范围为主。
综合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历史、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考察应聘人员的观察分析、逻辑思维、语言理解、综合协调、竞争发展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考察对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的掌握。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综合知识比重为7:3,即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科目占70%,综合知识科目占30%。
由市人社局办理了“三支一扶”加分现场确认手续的人员笔试成绩加5分。
(二)面试
各区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岗位招聘人数与参考人数1:3比例确定面试人员。
面试工作由各区教育局在区人社局的监督、指导下组织实施,重在测试教育教学能力;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必须以讲课(或说课)的方式进行,同时可结合各自实际灵活采取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
四、报名和考试
根据全市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统一要求进行。(参见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6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近几年不断扩大招生,生物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出现和高校教育质量下降、扩招幅度太大、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为了能够彻底解决生物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参考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招生规模的调整,对于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将交叉学科人才与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上日程,进行就业指导、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将学生的教育质量提升上去。本文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对于我国高校的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7
近年来,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很多学校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促进就业措施,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学校,使毕业生有了更广阔的择业空间,但师范类计算机学生的就业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1.1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师范类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就业岗位是到学校去当老师,然而学校对计算机老师的需求量是非常低的;同时,现在当老师必须要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考试才可以,而这个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公务员考试。基于此,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只能参与整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求职的激烈竞争中。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学的东西杂多而深度不够, 这将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够。现在社会对计算机及其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全国各地大学生汇聚在IT业比较发达的大城市,而这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人满为患。因此,刚刚离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因为师范类的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主要是教育实习,是为当老师做准备,缺乏实习经历,所以缺乏就业竞争优势。二是部分学生就业宗旨依然是一味追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工资等,而不愿意通过降低工资和单位标准来完成就业。
1.2专业对口也是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大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念不现实、功利化趋势明显、期望值过于高,往往瞄准的是大单位、高工资、工作环境舒适,而很少从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特长等方面考虑就业问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一样希望从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行业,例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应用、硬件维护、计算机控制与PLC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方面。但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储备不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以至于自身的竞争力明显不强。由于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种种劣势导致一些大企业根本不愿考虑我们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至出现就业难。 而一些小型企业招聘人才的条件比较宽松,但工资较低。多数毕业生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这就造成了应聘方与招聘者之间的矛盾,
1.3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一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行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要求应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究的经历,熟练掌握一到两种主流开发语言。但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学的东西杂多而深度不够,很多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讲授的大多是较低版本的软件和陈旧的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结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好,实践开发经验和经历也没有,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听都没听过,更不要说应用了。许多毕业生、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人员。这就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揣着毕业证找不到工作。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师范类计算机教育应从实践技能教育上进行突破,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更多更多师范生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2培养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2.1加强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
师范类学校应结合产业融合与技术融合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继续扎实基础、 同时开阔视野、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形成师范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和就业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是更新较快的专业,所以,我们应下大力度在教学改革上,首先,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面对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与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台竞争的事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应继续因循守旧,遵照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改革培养模式,可以探索服务外包办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专门人才,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环境,使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2.2改革教育体制,让学生拥有选择权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即使部分学校允许换专业, 也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实现。所以,如果学生在报志愿时报错了专业,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必须要连续四年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没有其他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怎么能学习好这个专业,最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高校应着眼于培养有用人才的角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2.3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入学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比综合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可在就业时却相去甚远,归根结底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出现了问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 各单位招聘人才时,都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或开发经历的人员,能直接给公司带来效益。但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开展实训课程的讲授。学生运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短期的实训,积累开发经验,这样我们的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
2.4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8
2008-05-29 08:49:06 来源:山东省人事厅 点击次数:
2....................................鲁人办发[2008]93号
各市人事局,各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等专业学校:
为做好2008年全省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编制上报毕业生就业方案和办理派遣手续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就业方案的上报方式和范围
2008年毕业生就业方案上报统一使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以下简称“信息网”)。具体上报方式为:各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下简称“各学校”)就业方案编制完成后,进入“就业信息管理”中“上报就业方案锁定”栏目,点击“锁定就业方案数据”按钮,完成就业方案上报工作。就业方案上报后,学校不能再修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签约信息。
就业方案的上报范围为:国家计划招收的普通院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部队院校为地方培养的普通班毕业生、电大普通专科班毕业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
二、编制就业方案
各学校编制就业方案时,登陆“信息网”的“学校管理专区”,在经我厅审核的生源资格库基础上,使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协议书审核(系统生成)”、“省外协议书审核”、“灵活就业申请维护”等栏目,录入与毕业生就业信息相关的字段内容。
(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其就业协议书未经学校在网上审核存档,不能进入就业方案库。其中,毕业生在省内就业且已在网上签约的,其就业信息由网上自动生成,学校负责审核其存档协议书;毕业生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约到省外就业的,可由其本人录入就业信息,学校负责审核(主要审核是否符合该省接收毕业生要求),也可由学校使用“录入省外就业协议书”功能,审核后直接录入。
(二)毕业生多形式就业且不具备签约派遣条件的,按以下方式办理:
1、灵活就业的,须填写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其中自主创业的,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
2、毕业生与外省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不办理户口迁移的,按灵活就业对待,须提供已签订的就业协
议书(不再填写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3、毕业生与接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须提供劳动合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4、暂不就业的,写出暂不就业申请;
5、申请出国学习的由毕业学校出具证明,出国工作的由接收单位出具证明。
毕业生根据本人实际,登录“信息网”的“毕业生管理专区”,进入“灵活就业申请”栏目,将灵活就业信息、劳动合同信息或暂不就业信息录入“信息网”,学校负责审核;也可由学校登陆“学校管理专区”,使用“灵活就业申请维护”功能,审核后直接录入。毕业生申请出国的,学校使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栏目中“修改就业信息”功能修改“毕业去向”字段。
(三)升学、户档留校、录取为服务西部志愿者的毕业生和暂未取得《毕业证书》的电大生,由学校负责审核,并使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栏目中“修改就业信息”功能修改“毕业去向”字段。其中服务西部的,在“是否服务西部”字段选“是”;已参加研究生复试并调档的,按升学对待;申请户档留校、服务西部和暂未取得《毕业证书》的电大生,按缓派对待,派遣时暂不签发报到证。
(四)已经确定为暂不毕业的,凭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材料,由学校使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栏目,将“毕业去向”字段改为“不毕业”。
(五)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电大、高职毕业生,其就业去向为生源所在市人事局;中专学校毕业生为生源所在县(市、区)人事局;外省生源的为各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上就业信息均由网上自动生成。
各学校在编制就业方案时,要认真审核有关材料,严格按规定录入信息,不得漏项、缺项,更不准虚报、瞒报。对因审核不认真出现错派、误派的,由学校负责。对伪造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材料或劳动合同复印件的学校,一经查实,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并相应扣减毕业生就业率。
三、上报就业方案和签发《就业报到证》时间
2008年全省上报就业方案和签发《就业报到证》时间定于6月16日至7月8日期间,各学校的具体时间安排见附件1,就业方案上报后打印就业报到证。各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上报就业方案和办理《就业报到证》签发手续,逾期不报的暂缓办理。各市属中专学校上报就业方案的时间,由各市在以上时间内自行安排。
四、签发《就业报到证》
各学校就业方案的审核工作与签发《就业报到证》同时进行。就业方案上报后,我厅负责签发高校、省属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各市人事局负责签发市属中专学校的《就业报到证》。各市、各学校要认真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提交就业工作情况书面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工作基本情况;优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发放情况和就业情况(其中,学校有生源地为地震灾区毕业生的,附灾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二)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各学校要将毕业生多形式就业的材料包括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营业执照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出国(学习或工作)证明、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结业生名单”、“暂不毕业学生名单”和电大普通班毕业生《毕业证书》等材料一并报送审核。其中毕业生灵活就业证明材料、劳动合同复印件分开提供,排列顺序应与就业方案学号顺序一致。
(三)各学校使用“信息网”提供的数据下载功能,下载本校就业方案数据库,在此数据基础上,编制打印出《二○○八年山东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调配表》一式两份(见附件
2),加盖学校公章,其中结业生要在备注栏中注明“结业生”字样。
(四)市属中专学校毕业生到省属单位、中央驻鲁单位、外省单位就业和派回外省生源地的,由各市人事局将打印好的《就业报到证》送我厅盖章。
五、其他事项
(一)各学校就业方案上报后不再调整。签发《就业报到证》期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签约工作照常进行,各级人事部门要继续做好协议书鉴证工作。其中,由各市、县(市、区)人事局鉴证的,毕业生凭《就业报到证》回各市、县(市、区)人事局办理就业手续;由我厅鉴证的,7月16日以后到我厅办理。离校时就业报到证已签发到就业单位,需调整改派的,8月15日以后办理。
(二)各学校要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指导,督促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就业单位或人事部门报到。离校后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网上签约手续。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要将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网填报上来。
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引导毕业生通过就业信息网办理报到和就业手续,充分发挥信息网连接各地、各学校和毕业生的桥梁和提供准确信息的作用。
(三)各学校在发放《就业报到证》后,要及时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认真整理毕业生档案,将档案寄送到有关单位和部门,并将转递档案的机要号及时录入到信息网系统中,以便毕业生或接收单位查询。
(四)户口、档案暂留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期内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学校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工作周到我厅办理就业手续。
(五)就业方案已将毕业生列为暂不毕业或办理了派遣手续后,学校教务部门又确定为结业的,由学校负责到我厅办理结业生报到证手续。
(六)就业方案列为升学的毕业生,因特殊情况本人申请不再继续学习的,经学校批准后形成正式文件,连同录取通知书原件、录取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取消该生学籍的证明(9月1日前到我厅办理的,不出具此证明),于12月底前到我厅补办派遣手续,逾期不再办理。
各市可参照本通知制定市属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方案编报办法。
2008年签发《就业报到证》的工作地点为:泰泉宾馆(济南市燕子山路45号,联系电话:88959116转)
签发《就业报到证》期间,各市、各学校工作人员食宿费自理。
附件1:学校上报毕业生就业方案及签发就业报到证时间安排
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2007级 篇9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专业将组织07级、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教育见习。
一、教育见习目的通过教育见习,将专业课程的实践要求付诸于行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育见习,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组织情况。
2、通过教育见习,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与幼儿建立感情,培养尊重、热爱幼儿的情感。
二、教育见习时间1、07级学生:09年5月25至29日2、08级学生:09年5月25至29日
三、教育见习内容1、07级学生:
(1)观摩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随班参与一日教育活动,了解其实施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观摩教学活动,要求同学做好听课记录。
(2)在观摩游戏活动中,重点了解活动的组织技巧及幼儿的参与情况。
2、08级学生:
(1)认识幼儿园。初步体验幼儿园教育环境(园、班教育环境)的创设。重点观摩幼儿园“六一”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
(2)接触幼儿。在活动中了解、观察幼儿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与幼儿建立感情,培养尊重、热爱幼儿的情感。
四、教育见习活动的实施与要求
1、组织召开教育见习动员会,使学生明确教育见习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等。
2、带队老师要事先安排好见习周的各项活动事宜。比如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见习班级及相关教学进度、分组与确定各组组长等准备工作。
3、教育见习期间可邀请见习幼儿园领导作专题介绍。
4、教育见习期间带队老师要认真考勤,全面考察学生见习期间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
5、教育见习活动结束以后,带队教师负责学生教育见习成绩的考评工作和组织召开教育见习总结会。考核依据包括出勤、实际表现、上交的材料。
6、要求上交的材料:07级学生完成4份听课记录(即4个半日教育活动记录),其中必须有2份是下午游戏活动的记录;08学生完成一份教育见习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2000字。
7、教育见习的具体活动,可以根据基地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经过协商适当调整教育见习的活动内容。
五、组织机构
1、教育见习工作组
组长:陈瑞宝
成员:沈娟、邓岳敏、陈春兰、焦礼福
2、见习幼儿园及带队教师
07级:见习幼儿园——泉州市丰泽实验幼儿园
见习学生人数:07级学生,共61人
带 队 老师:沈娟、邓岳敏
08级:见习幼儿园——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见习学生人数:08级学生,共59人
带 队 老师:陈春兰、焦礼福
3、指导老师:委托见习幼儿园的相关老师承担。
4、见习生名单:
2007级,共61人;队长——潘爱丽学生名单如下:
周珊珊、王静晶、郭美娇、蔡明兰、李翠玉、林春燕、潘爱丽、赖彩虹、陈锦梅、张永玲
陈玉燕、张丽蓉、郑莎漫、黄丽婷、吴珊妮、洪冰玲、蔡双妹、谢小霞、周嘉丽、王巧婷
陈玉蓉、王丽娟、黄亚辉、柯丽芬、蔡婉红、鲍丽忍、黄甜甜、李庄园、王珊红、余钰敏
巫小燕、何燕惠、黄玉玲、朱水仙、余小兰、胡裕兰、彭方希、周敏、罗虹、卞秋艳
卢明娜、谢晓双、林燕玲、洪小俞、林旻枫、吴飞飞、张少云、薛倩、刘文贞、王小慧
陈丽秀、江建红、范文娟、苏萍、叶秋霞、陈婷、冯晓英、张珠英、林丽清、袁芝萍
严婉琳
2008级,共59人;队长——林珊学生名单如下:
李小凤、郑紫美、黄思萍、郝哲欣、严晓敏、林月敏、郑宇芳、陈巧敏、黄燕真、林珊
李娜、卓芳芳、罗桂香、邹小芳、邓春妹、林秀烟、卢文婷、邱亮珠、潘慧娟、张文兰
王水银、钱慈英、黄梦思、何雪芹、杨叶展、丘丽娣、黄芳、范珊珊、王娇玲、雷冰雪
陈云英、郑雪茹、叶凤娇、卢柏灵、苏安燊、朱佳珍、林凯慧、陈璐云、温丽萍、林嘉蕙
林晓青、洪宝琴、杨黎芳、庄子明、陈晶晶、汪晓敏、林佳卉、林宝玉、洪雅敏、戴艺娇
陈悦、谢小娇、黄慧君、王婉玲、毛瑾蕾、蔡秋萍、郑晓春、洪娟娟、叶敏瑜。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10
更新日期:2011-7-18 9:27:2
5索 引 号:530300-008422-20110718-000
1发布机构:曲靖市教育局
发文日期:2011-07-18
名 称: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主 题 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曲靖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前言
为了指导和规范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曲靖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了《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性质、形式和内容,其内容依据各教育岗位教育教学实际需要选取相关教材。确定的考试教材分别是:高中、初中教育岗位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教育心理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莫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二次印刷);小学、幼儿园教育岗位为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教育学(第二版)》(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教育心理学》(刘国权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本《考试大纲》解释权属曲靖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考试性质
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素养,按招考录用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考试形式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教育学》满分为50分,《教育心理学》满分为50分,二者合卷共10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
试题类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试题分别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考试内容
教育学(小学、幼儿园教育岗位)
一、教育
(一)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社会功能;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概念。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2.民主性;3.革新性。
(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方面”;2.实施“科教兴国”;3.推进素质教育。
(五)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基本特征。
二、学校
(一)现代学制的构成:1.纵向——学校级别;2.横向——学校类型。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三)学校文化:1.概念;2.形成;3.分类。
(四)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的三个基本因素;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3.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4.沟通的形式;5.沟通的障碍;6.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7.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五)家庭教育:1.家庭关系及其教育的类型;2.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六)社会教育:1.影响小学生发展的社会因素;2.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三、学生与教师
(一)几种儿童发展观:1.遗传决定论的主张及对其的批判;2.环境决定论的主张及对其的评析;3.辐合论的主张及对其的评析;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论点。
(二)儿童发展的普遍特点: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
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三)教育的科学性与儿童的健康发展:1.教育目标;2.成熟的基础;3.整体与个体;4.儿童的主体性。
(四)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目标的新界定:1.终身发展——主导价值;2.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3.个性化发展——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
(五)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学习环境提出新要求:1.对学习内容重新规划;2.强调学校学习与社会环境相联系;3.对教学方式进行更新。
(六)教师的社会作用。
(七)教师劳动的特点。
(八)教师必备的素质:1.文化素质;2.教育素质;3.职业道德素质。
(九)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学生观:1.独立自主的人;2.有无限的创造潜能;3.完整和有差异的人。
(十)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发展的片面性,实现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四)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表述。
五、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小学德育的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1.《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任务的规定;2.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3.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4.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二)小学智育的任务与内容:1.传授知识;2.发展技能;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小学体育的任务和小学生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四)小学美育的任务和类型。
六、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
(二)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2.面向全体学生;3.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
七、教学
(一)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活动的本质:1.是学生的认识;2.是间接的认识;3.具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模式:1.概念;2.种类。
(四)教学原则:1.概念;2.常用教学原则体系。
(五)班级授课制:1.主要特征;2.优越性;3.局限性。
(六)其它几种教学组织形式:1.分层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小班教学。
(七)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5.实习作业法;
6.练习法;7.参观法。
(八)发现学习法与探究研讨法。
(九)备课与上课:1.备课应做的主要工作;2.好课的标准。
八、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二)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
九、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一)班主任的职能作用。
(二)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和良好班集体的功能。
(三)班主任的具体职能。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3.做好优秀生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4.营造班级环境;5.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
(五)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十、教育测验与评价
(一)教育测验:1.测量、测验、考试及评价的概念;2.测验的功能;3.良好测验的标准。
(二)教育评价:1.类型;2.内容。
(三)教育研究方法:1.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2.选好课题的标准;3.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教育研究报告的写法。
十一、教育法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
(二)教师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
(三)学生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
(四)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1.无过错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2.有一定过失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3.管理失当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4.直接造成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5.明知而违规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6.组织校外活动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7.无法人资格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幼儿园教育岗位)
一、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概念及其理解;2.狭义的学习概念;3.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种类的了解:1.加涅的学习分类;2.布卢姆的学习分类;3.奥苏伯尔德学习分类。
(三)发展的基本理论:1.身心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动力;3.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学习与身心发展:1.学习可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2.个体的身心发展为学生提供可能。
二、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1.动机的含义;2.构成动机的基本因素;3.动机的主要功能;4.学习动机的含义;5.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6.学习动机的功能。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2.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三、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理解:1.理解的含义;2.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3.理解发展的特点;4.提高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二)知识的巩固:1.获取知识的表征模式;2.遗忘的规律;3.促进小学生知识巩固的策略。
(三)小学生知识的转化:1.陈述性知识的含义;2.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的含义;3.促进陈述性知识获得策略;4.程序性知识的含义;5.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含义;6.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化知识转化的策略。
(四)知识的应用:1.知识应用的含义及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2.知识应用的形式;
3.知识应用的过程;4.引导小学生应用知识。
四、技能的掌握
(一)技能的基本知识:1.技能的概念;2.技能的特点;3.技能的种类。
(二)认知技能的学习:1.认知技能的学习过程;2.促进认知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方法;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1.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及特征;2.练习曲线;3.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五、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作用:1.学习迁移的含义;2.迁移的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效果分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分类;3.根
据迁移的方向分类。
(三)小学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
六、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基本知识:1.学习策略的概念;2.学习策略的种类。
(二)常用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2.复习策略;3.阅读策略;4.问题解决的策略;5.元认知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1.影响学生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2.记忆策略的培养与训练;3.阅读策略的培养与训练;4.问题解决策略的培养与训练;5.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七、创新教育心理
(一)对创新与创造的认识:1.理解创造;2.创造的特征;3.理解创新;4.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二)对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认识:1.理解创造力;2.创造力的特征。
(三)创新思维:1.创新思维的含义;2.创新思维的特征;3.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区别。
(四)想象:1.想象的含义;2.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
(五)联想:1.联想的本质;2.联想在创新中的作用。
(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1.发散思维的含义;2.发散思维的特征;3.集中思维的含义;4.集中思维的主要特征;5.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
(七)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1.逻辑思维的含义;2.非逻辑思维的含义;3.非逻辑思维的特点;4.非逻辑思维的种类。
(八)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发展:1.小学生创新类型的发展;2.小学生创新心理过程的发展。
(九)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培养:1.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结构;2.培养小学生创新心理的教育条件。
八、品德心理
(一)品德心理的基本知识:1.品德的涵义;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3.品德的心理结构;4.品德形成的过程;5.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二)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1.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3.引导小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4.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5.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1.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3.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4.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它与各种情感体验连接起来;5.充分发挥文艺作品与事例的感染作用,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6.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讲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7.调节与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8.移情能力的培养。
(四)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1.小学生道德意志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特点;3.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道德意志的直接经验;5.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五)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1.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行为
发展的特点;3.教给儿童道德行为方式;4.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5.不良行为的矫正。
九、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群体心理的基本知识:1.群体的概念与特点;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含义;3.群体归属感;4.群体认同感;5.群体冒险倾向;6.群体压力;7.从众;8.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二)良好班集体的形成:1.良好班集体的特征;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过程;3.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4.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三)有效的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的概念;2.课堂管理的意义;3.课堂管理理念的变化;4.课堂管理的功能;5.课堂管理的原则;6.课堂气氛;7.课堂纪律的管理。
十一、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1.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3.因材施教的具体操作。
(二)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1.小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
2.小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三)小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1.小学生个性差异的特殊性;2.小学生人格特质———类型差异;3.小学生个性差异的测量及因材施教。
十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1.教学设计的概念;2.教学设计的种类;3.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二)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1.教学设计基础的含义;2.教学需要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学习者分析。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1.教学策略的涵义;2.教学策略的特征;3.教学策略的组合分析。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1.着眼于智力因素的思考;2.着眼于非智力因素的思考;3.着眼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1.客观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2.微观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十三、小学教师心理
(一)小学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角色意识;2.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3.小学教师的角色冲突对策。
(二)小学教师的威信:1.威信的概念及其作用;2.小学教师威信作用的特殊性;
3.有威信的小学教师的特点。
(三)教师威信的形成:1.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2.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四)教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认知特征;2.教师的情感特征;3.教师意志的特征;4.教师的能力特征;5.教师的性格特征;6.小学教师心理特征的特殊性。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 篇11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文件《关于调整我省高校师范专业奖学金发放办法的通知》(教计[2003]24号)、《关于印发安徽省普通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计[2006]11号)及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会议纪要([2005]14号)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对我校2007级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奖学金发放办法通知如下:
一、发放对象:毕业后在我省从事教师职业的2007级师范专业毕业生;
二、发放标准:按在我校学习期间每生每年500元标准发放;
三、发放办法:毕业生在报到后将派遣报到证复印件和接收单位开出的就业证明(就业证明函按照《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生发放师范专业奖学金就业证明函》格式要求填写,表格可直接从学校就业网站文档下载栏下载),以挂号信方式自8月初开始邮至学校(通信地址:安师大花津校区学生处学生档案室,邮编:241003)。经校学生处核实汇总后,交财务处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办理的本人农行校园借记卡一次性发放。若有学生的农行校园借记卡丢失,请及时挂失补办。发放期间,学校定期在就业网公布审核结果及发放结果,发放不成功的请及时与学校联系。
四、发放时间:审核后,学校在2011年9月初与2012年元月初分两批发放,毕业生查询校园借记卡款项未入帐,或发现其他问题(不包括扣除欠费款和助学贷款利息),请及时与学生档案室联系(联系电话:5910092)。
五、截止日期:第一批截止日期为:2011年8月20日,第二批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以寄往学校的邮戳时间为准)。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推荐阅读:
关于报送审核2013年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生源信息08-31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目标06-12
音乐师范类专业09-01
关于师范生教育实习调查问卷07-14
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实习总结09-07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09-30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2007级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工作的通知09-25
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做好2012届毕业生实习工作的通知06-13
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