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2024-09-30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共11篇)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合了多门课程的内容,在各行业里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早已成为高等学校的必设课程和重点课程。加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探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日益普及了。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为教育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为此,高校中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需要针对其未来教师职业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使学生能在毕业之后的教学岗位上迅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因此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1 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和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不断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当前高校中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大。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不断的深入开展,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已不再是“零起点”。而由于生源差异、城乡差异和中小学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是否重视的差异,致使刚入校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非常大。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未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开设方式单一,缺乏特色。师范类专业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外,他们都希望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并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服务。而现阶段,师范类学生和非师范类学生所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几乎完全相同,缺乏针对性。并且目前大部分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内容更新不及时,在教材内容上也并未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项目设计,造成教材内容不适应于师范类人才的培养。

2 课程的优化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师范类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课程整合能力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特点,其课程的优化应该面向师范类专业的应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其课程设置不是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简单删减,而应结合各专业培养要求具有针对性的设置,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教师职业服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在统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师范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如何突破课本习题,结合教师职业发展应用的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当前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一方面可以采用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必修和选修课结合的方法。

计算机课程可以进行如下分层: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及操作、office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信息浏览和搜索、邮件的收发、文件的下载与上传)、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包括:高级程序设计(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语言、Flash、Photoshop、Authorwar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内常用的软件工具,用以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美术教育专业可开设计算机图形图像实用软件等;音乐教育专业可开设作曲软件和音频编辑软件等;数学教育专业可开设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等;化学教育专业可开设虚拟实验教学软件等。

在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而言,第一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需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设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制。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达到学校免修的要求可以允许免修第一层次的计算机课程而直接参加第二层次课程的学习。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结构,不仅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素质,并且能使学生掌握课件制作的各方面的技能。对于第三层次的内容,可根据师范类专业文、理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及相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开设,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发展要求进行选修。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可以适当介绍计算机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还可以进行以下的优化改进:

1)注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适合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知识,而是通过严密的课程设计,使之贴近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让学生学习时有更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实训教学。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设计与其职业相关的实训项目,让学生不但能顺利完成课程实例的设计要求,并能积极主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今后的教师职业相结合。

3)注重计算机学习方法的培养。启发学生如何突破课本习题,结合职业发展应用的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计算机工具性使用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去除学生中对于计算机“过分娱乐性”与“过分复杂性”的两种极端理解,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技能,使计算机能在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辅助工具。

3 结束语

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并逐步完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结合学生情况,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分析入手,不断探索如何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进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让学生不但能顺利完成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并能积极主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今后的教师职业相结合。

摘要:该文主要针对目前高校中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在计算机基础科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化提出了几点构想。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程,课程优化,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小亚,刘笃晋,廖小平.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6):139-141.

[2]韩文峰,马晶.师范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伊梨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65-68.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2

【关键词】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 就业难 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稳增不降。据《青年报》报道,2016年就业再创历史新高,海归潮加上应届、历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要加入就业大军。“毕业即失业”“就业难、难就业”等这些口号被广泛吹响。

作为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大都把进入教育系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人生第一理想职业,更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次,英语专业如今在各大高校几乎均有开设,加之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英语的重视,运用各种途径自我充电,使自己可以自如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英语问题,而且运用能力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相上下,这更增加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1];再次,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大改革,使教师不再是师范生所独享的职业,从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出现一职难求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看,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很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因而教师职业受到人们的热捧,报考人数、毕业生人数每一年都在呈正比例增加。但近两年教育部提出对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考试并且降低英语学科的分数值,使英语学科重视度有所下降,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将会受到改革的威胁。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也更加倾向选择“985”“211”这类名牌学校毕业生或研究生,更有甚者对毕业学校、户籍、性别和学历也提出要求,这对于普通的二本类院校毕业生来说更加显示不出自我优势。加之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改革,非师范类学生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他们进入市场,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这也大大增加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从师范类学校的培养模式看,英语专业学生质量低,知识结构单一

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以培养英语教育师资为主,使毕业生毕业后具备英语教育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而我国英语专业培养模式长期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脱轨,学科内容保守,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科专业特点、规格的定向性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单一性决定了毕业生走向的单一,使得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已形成师范教育的模式,而市场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由于单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复合性较差,知识结构单一,毕业生难以满足除教育外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2]。大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只足以应付考试,与社会实际要求的水平差距较大,翻译基本功不扎实,专业能力训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胜任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3],比如笔译、同声传译、外企工作和商务英语等。因此,由于毕业生自身水平的有限,缩小了其就业的范围。

(三)从学生思想层面看,师范类毕业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准确

进入教育系统,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公立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是师范类院校英语專业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不愿意去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私企工作,更不愿意去偏远落后、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向毕业生利益倾斜的就业政策,如“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援藏援疆”等,一些大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感觉自己读了大学应该找收入好、待遇高,最好工作地点在省会城市或离家近的一线、二线城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公立学校、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有保障,一门心思地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结果往往出现一个岗位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竞争,结果失望而归,又错失了找工作的好时机,结果无业可就的情况。部分毕业生就业思想不够开阔,择业时脱离实际,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因此“有业不就”现象屡见不鲜。

二、解决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培养力度,凸显师范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教育部门都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标准,采用“笔试+面试”两个环节的考核形式来选聘教师。笔试环节考查应聘者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面试环节一般是说课,考查应聘者的口语表达及课堂管理、与学生互动的能力。

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打牢学生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特别是要强化实践环节,多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类似教师职业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锻炼学生教书与育人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完美结合起来;多借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科学组织教育实习活动,利用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能力,争取使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或面试环节中展现师范专业优势,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师范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4]。

(二)调整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师范类英语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狭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并兼具外贸、旅游、秘书、法律、商务、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各大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调整专业设置,灵活开设与英语相渗透的其他课程,如翻译、旅游、外贸等选修课,实施“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高质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5]。

(三)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要想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较低。讲授这门课程的通常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大都照本宣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系统、科学的认识,多是从网上得知,缺乏实践的检验,因而授课效果不佳。

其次,学校对这门课程重视度不高,安排的课时量少,大多都是学生毕业时临时性开设的,缺乏全程的统筹规划,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四年教育全过程。

最后,这门课程开设时段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都开设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学生大都忙着找工作,参加考试,根本无暇去听课,使这门课程趋于形式化。

三、小结

面对目前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毕业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毕业生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强化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准确地自我定位,全面提高就业的能力和技巧,争取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回报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鲁绵茸,何树勋.商洛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1(06):73-77.

[2]高东洋.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潍坊学院学报,2006(04):131-133.

[3]李嘉玮,王婧,蒙倩.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5(09):70-75.

[4]张冬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9):50-51.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 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 用人单位对信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信息技术专业高考招生逐年扩招和信息技术社会办学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却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招不到, 另一方面是每年计算机专业的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就为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带来了问题, 而师范类二本院校脱胎于师范专业, 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的要求更有不小的距离。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最大化实现学生的就业成为师范类二本院校一个大问题。

1 师范类二本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麦可思咨询公司对某一师范类二本院校2014年毕业生的调查评估, 可看出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占不到6成, 本专业平均薪水虽然在所有学院专业中最高, 但是对母校和本专业不满意程度比较高, 主要是觉得实验和实践环节不够。该学院领导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开始注重让老师们走入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实地考查和学习, 拉近与社会发展的距离, 并且调整新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该院校定位为应用型大学, 培养人才目标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适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下面就从计算机就业市场的角度来对师范类二本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做些探讨。

2 基于就业市场分析师范类二本院校计算机人才分类

基于信息技术的就业市场结合师范类二本院校来看, 计算机人才主要分为这5类:

2.1 计算机学科教师/培训师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对信息类人才培养的资助会更多, 这是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 但是职位有限市场总占比小。由于师范类二本院校在师范技能的培训上比非师范类二本院校更有竞争力, 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和自身特有渠道牢牢占有这块市场。

2.2 计算机应用人才

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计算机的应用者, 有可能连带做其他事务性工作, 比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站维护, 数据库录入, 机房维护, 软硬件维护, 还有高科技企业的售前售后、市场销售和行政助理等职位, 这类的就业市场占有率最大, 因为信息时代的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需要信息技术应用人才。这类人如果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又有至少一门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 例如会计、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 更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这类人才可以作为师范类二本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2.3 计算机开发/网络/测试人才

这类人才可以在信息技术高科企业就业, 可以拿到高薪水, 但是工作压力大, 需要既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又对信息技术创新有极大兴趣。所以这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类人在学生中占比小, 而且师范院校的学生女生多, 女生大多更适合测试岗位, 男生做开发年纪大了也多数会转行。这类人才是二本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 但是由于师范类二本院校的历史局限性, 并不占主要就业市场。

2.4 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

这类人是在互联网经济兴起的奇缺人才, 但这类人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审美能力。鉴于师范类院校的女生多, 女生的艺术鉴别能力平均要高于男生, 师范院校培养这样的就业方向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女生, 也是比较适合师范类二本院校发展的培养类型。

2.5 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

这类人对研究计算机学科感兴趣, 愿意献身计算机科学或者愿意从事更高级计算机学科研究。这类人的基础学科一定要扎实, 比如英语、高数、计算机专业课。这类培养类型是几乎所有本科院校具有的, 但是二本院校占比就业市场更小。

如图1所示, 师范类二本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分类, 分为五类, 每一类除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结合兴趣特长, 增加另外与就业相结合的某项技能或者实践能力。

3“计算机专业+”模式有针对性培养复合型计算机人才

如上分析, 从就业市场的细分可以看到对于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分类进行培养。对于师范类学校来看, 由于师范类二本院校固有的特点, 在培养方案上跟非师范类二本院校还有一些差别。

(1) 由于师范类二本院校在师范技能的传授上有长期传统的继承, 计算机教师和培训师的培养相对非师范类二本院校占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作为特色专业来培养, 除了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 更多的是要传授师范技能。由于师范类二本院校在这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 这个方向的培养可以作为重点培养方向。

(2) 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 除了培养计算机专业以外, 还要鼓励学生申报第二专业的辅修, 互认学分, 在除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兴趣尽量多学习另外一门专业知识, 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和国家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下, 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会更有利于就业。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多学习经济知识和沟通技能, 尽可能到将来要就业的行业进行假期实践。这样可以比较紧密地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 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就业。

(3) 对于计算机开发/网络/测试人员, 要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热情, 尽量结合实际开发实战项目来引导他们早日走入软硬件开发的领域, 尽可能多到高科技公司实习, 请高科技公司的人员来校给他们介绍实战经验, 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创业比赛等加强动手能力的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这类学生可以加强本专业的实践培训, 尤其是项目实战和专业证书培训, 并通过校企合作帮助他们更快地走上社会。

(4) 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方向的学生, 主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结合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综合培养, 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尽可能多实践。在就业方向可以对多媒体人才市场细分, 紧紧跟进时代发展潮流, 通过参加展会、与多媒体领域专业人士的交流使得多媒体专业学生能切身感受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前沿, 尽早能在其广阔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 对于有志于计算机学科研究的学生, 主要帮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科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 并培养科学研究精神, 传授科学研究方法, 学习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同时可以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进入科研团队, 帮助教师们开展科研活动,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由于师范类二本院校的教师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 对学生可以进行更系统化的学科教育, 这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是难以做到的。

4 结束语

顺应市场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让学生对学习和就业相对满意是个复杂的问题, 尤其在师范类二本院校, 女生居多的情况下, 制定培养方案有其独特特性。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繁多的情况下, 师范类二本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在就业市场凸显自身优势, 就要明确不同类别的培养目标, 采取“计算机专业+”模式分类培养, 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 占领就业市场, 为市场输送市场亟需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宏, 董其维.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通讯世界, 2015, 9 (下) :192.

[2]王爱民, 栗青生, 史创明, 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7 (24) :74~79.

[3]袁义.2014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以湖南工业大学计通学院毕业生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2014 (26) :118.

[4]李超, 周娟, 谢坤武.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5 (17) :39~42.

师范类专业就业前景 篇4

由于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近几年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大量兴起,这使得师范生就业机会增多,又在教育系统内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中西部面临优质师资匮乏、基层教育系统缺少编制的现实情况,而大城市教师职位日渐饱和,不可能再接收大量毕业生。因此,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近两三年来,中西部省会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成为师范类毕业生求职的热点地区。

从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中西部对师范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未来几年师范类毕业生也应当转变观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文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中文类课程是我国全部师范类专业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它的教学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对中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了解中文课程基本的基础知识,理解中文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并且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技能和基础的方法,初步形成能够理解到位中文知识,学习中文文化,运用中文思想的能力。

一、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中文课程教学的需求

(一)中文课程结构应该突出“师范性”课程改革

应做到明确新的社会观、学习观、全面观、学生观,从事中文专业的师范生要形成这几点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对高等师范中文教育课程结构也要求更加突出师范性。首先应当加强教学理念的学习,为学生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然后对课程理论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于中文课程的见解,以及培养他们对中文的主体精神的理解;最后,要多多实践,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国内外教学机会的,使学生对世界的教育方向有及时的了解与切实的实习,不断更新全面观和世界观。

(二)新课程的改革应把中文课程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

由于中文系毕业生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着我国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下一代子孙的培养,同时中文又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础,所以很多地方甚至掀起了“中文热”,因此中文课程提高到新的层次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使中文课程层次提高,对优秀中文师范生的要求的提高显然是重中之重,具体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范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它源于大学师范生能够主动的寻求进步。另一方面是外在因素的影响,指对中文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和指导。由此可见,只有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不断进行开创性地教育培养,才能使新课程的改革更上一个新层次。

(三)加强中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在中文师范生实践能力这一方面非常多的高等职业院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组织三下乡活动﹑暑假进行劳动实习﹑手拉手背靠背﹑地理考察学习﹑讲课比赛等许多有意思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接受学习,在能力方面都能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中文类课程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文类课程作为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关于中文水平的重要提升,是为了将来站在中文的顶点为学生教学工作进行服务。同时中文课程作为中文类专业基础课,是为了以后的文学类课程打下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实现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高等职业师范类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的在源源不断的扩招,但是培养的人才质量却是在下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已经出台许多指示方针政策意图尽快实施教学改革,并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多次不断强调高等职业师范类专业中文人才知识培养的问题,比如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就明确指出:“加强高职院校对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重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中文院系学生的中文能力。”这对于高校教育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现在,很多院校对中文教育课程的教学给予了非常大的重视。首先,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现在非常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里很多专业的中文课程安排是以学院学生处为主,它既决定着学生中文课程的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而且还决定着中文课程教师的来源。其次,从中文课程教师来源的方面来看,很大一部分都是与中文系相关的教师来担任,这就说明学校对于中文课程教学的足够重视,具有充分的条件来培养学生对于中文知识的学习。最后,从课程安排的角度来看,很多高等职业学校都在开设中文课,并且通过必修和选修同时进行的方式开课,比如和中文有关的院系将其设为必修课,其他和中文无关的院系将其设为选修课,在加强中文类学生必修课学习的同时,还对其他院系学生有关中文兴趣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拓展有重大帮助,从而提升中文课程的培养效果。

高等职业师范类中文课程教学要将教师教育改革与社会的大环境互相结合;要将中文类学生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职中指导这三者相结合力求做到最好;要将中文课程师范性与学术性进行结合互相渗透;要将中文课程知识与学生切身实习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好职业师范类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莅.试析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陇东学院学报,2008(19).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向平.高职公共课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

作者简介:熊丹,女,1981年生,湖北咸宁人,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6

近年来,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很多学校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促进就业措施, 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学校, 使毕业生有了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但师范类计算机学生的就业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1.1 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师范类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就业岗位是到学校去当老师, 然而学校对计算机老师的需求量是非常低的;同时, 现在当老师必须要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考试才可以, 而这个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公务员考试。基于此,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只能参与整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求职的激烈竞争中。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 学的东西杂多而深度不够, 这将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够。现在社会对计算机及其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全国各地大学生汇聚在IT业比较发达的大城市, 而这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 早已人满为患。因此, 刚刚离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 因为师范类的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主要是教育实习, 是为当老师做准备, 缺乏实习经历, 所以缺乏就业竞争优势。二是部分学生就业宗旨依然是一味追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工资等, 而不愿意通过降低工资和单位标准来完成就业。

1.2 专业对口也是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大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念不现实、功利化趋势明显、期望值过于高, 往往瞄准的是大单位、高工资、工作环境舒适, 而很少从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特长等方面考虑就业问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一样希望从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行业, 例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应用、硬件维护、计算机控制与PLC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方面。但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知识储备不够, 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以至于自身的竞争力明显不强。由于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种种劣势导致一些大企业根本不愿考虑我们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以至出现就业难。而一些小型企业招聘人才的条件比较宽松, 但工资较低。多数毕业生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 这就造成了应聘方与招聘者之间的矛盾,

1.3 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一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行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用人单位要求应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究的经历, 熟练掌握一到两种主流开发语言。但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 学的东西杂多而深度不够, 很多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讲授的大多是较低版本的软件和陈旧的课程体系, 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结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好, 实践开发经验和经历也没有,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 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 很多学生听都没听过, 更不要说应用了。许多毕业生、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人员。这就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揣着毕业证找不到工作。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师范类计算机教育应从实践技能教育上进行突破, 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使更多更多师范生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2 培养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2.1 加强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

师范类学校应结合产业融合与技术融合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继续扎实基础、同时开阔视野、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形成师范类学校的办学特色,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就业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是更新较快的专业, 所以, 我们应下大力度在教学改革上, 首先, 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 我们要正确面对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与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台竞争的事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应继续因循守旧, 遵照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改革培养模式, 可以探索服务外包办学模式, 加强与行业、企业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 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专门人才, 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适应工作环境, 使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2.2 改革教育体制, 让学生拥有选择权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 即使部分学校允许换专业, 也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实现。所以, 如果学生在报志愿时报错了专业, 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大部分学生必须要连续四年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而没有其他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不难想象, 一个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怎么能学习好这个专业, 最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 高校应着眼于培养有用人才的角度,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2.3 加强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人才

入学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比综合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 可在就业时却相去甚远, 归根结底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出现了问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实践,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 各单位招聘人才时, 都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或开发经历的人员, 能直接给公司带来效益。但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针对这一情况, 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 共同制定实训计划, 并开展实训课程的讲授。学生运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 通过短期的实训, 积累开发经验, 这样我们的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

2.4 加强职业指导, 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专业培养是基础, 职业指导是重点。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 针对不同年级, 分阶段进行就业指导。主要通过职业介绍、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 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求职面试技巧、进行模拟招聘训练等方面的训练,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 使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 做好进入社会前的职业规划。通过职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卫帝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出国与就业, 2011 (5) :42-43

[2]王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考试周刊, 2009 (18) :175-176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7

近年来,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很多学校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促进就业措施,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学校,使毕业生有了更广阔的择业空间,但师范类计算机学生的就业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1.1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师范类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就业岗位是到学校去当老师,然而学校对计算机老师的需求量是非常低的;同时,现在当老师必须要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考试才可以,而这个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公务员考试。基于此,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只能参与整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求职的激烈竞争中。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学的东西杂多而深度不够, 这将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够。现在社会对计算机及其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全国各地大学生汇聚在IT业比较发达的大城市,而这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人满为患。因此,刚刚离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因为师范类的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主要是教育实习,是为当老师做准备,缺乏实习经历,所以缺乏就业竞争优势。二是部分学生就业宗旨依然是一味追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工资等,而不愿意通过降低工资和单位标准来完成就业。

1.2专业对口也是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大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念不现实、功利化趋势明显、期望值过于高,往往瞄准的是大单位、高工资、工作环境舒适,而很少从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特长等方面考虑就业问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一样希望从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行业,例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应用、硬件维护、计算机控制与PLC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方面。但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储备不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以至于自身的竞争力明显不强。由于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种种劣势导致一些大企业根本不愿考虑我们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至出现就业难。 而一些小型企业招聘人才的条件比较宽松,但工资较低。多数毕业生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这就造成了应聘方与招聘者之间的矛盾,

1.3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一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行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要求应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究的经历,熟练掌握一到两种主流开发语言。但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学的东西杂多而深度不够,很多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讲授的大多是较低版本的软件和陈旧的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结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好,实践开发经验和经历也没有,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听都没听过,更不要说应用了。许多毕业生、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人员。这就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揣着毕业证找不到工作。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师范类计算机教育应从实践技能教育上进行突破,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更多更多师范生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2培养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2.1加强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

师范类学校应结合产业融合与技术融合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继续扎实基础、 同时开阔视野、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形成师范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和就业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是更新较快的专业,所以,我们应下大力度在教学改革上,首先,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面对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与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台竞争的事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应继续因循守旧,遵照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改革培养模式,可以探索服务外包办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专门人才,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环境,使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2.2改革教育体制,让学生拥有选择权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即使部分学校允许换专业, 也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实现。所以,如果学生在报志愿时报错了专业,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必须要连续四年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没有其他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怎么能学习好这个专业,最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高校应着眼于培养有用人才的角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2.3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入学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比综合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可在就业时却相去甚远,归根结底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出现了问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 各单位招聘人才时,都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或开发经历的人员,能直接给公司带来效益。但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开展实训课程的讲授。学生运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短期的实训,积累开发经验,这样我们的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

2.4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8

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根据国家的需求进行专业创新和专业结构调整, 建设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课程体系, 以顺应对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随之调整, 结合学院的整体优势, 找准定位, 办出特色学院, 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文理基础学科强的优势。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要求, 文中基于师范类院校电类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分析, 这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等人才培养改进方案具有一定得参考价值。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教授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 培养具有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各种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使其能够很好的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对当前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进行相关调研活动, 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并采用恰当的培养方案, 进而为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手段, 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计与方法等均是培养计划的实施方式。对于电类行业而言, 在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要着眼于实际岗位, 理论知识要充足, 对于时下新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要重点进行教授;在实践方面, 要为学员们提供一个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环境, 根据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将教学方法贯穿于实践中, 从而逐步提升学员的各项技能, 包括:设计、开发、维修以及服务等方面。专业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团队的建设, 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效果提升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 教学团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包括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资源的整合、专业与课程体系的修改, 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与素质等。所以, 提高教学团队在知识水平、项目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保证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

三、社会需要导向的电类人才培养

(一) 制定社会需要导向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 我国培养的电类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第一类人才通常拥有较高的学历 (本科或研究生) , 侧重于学术上的交流;第二类人才大部分毕业于高职高专等院校, 他们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侧重于实操;第三类人才是当前电类行业最为稀缺的, 其学历多为本科, 他们具备传统的理论知识, 对于时下新技术可以很快的接受, 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多个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与管理人才, 如: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电子电气产品开发以及经济管理等,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员们加强理论知识与系统专业的学习, 能够针对当前市场情况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

(二) 改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体系

人才培养工程系统性较强, 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 这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步,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与行业需求为前提, 要适应行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 并在注重基础性与实践性的前提下, 尽量使能力与知识体系这两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要以实际需求为中心, 摒弃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 适时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建立一个现代化教学体系, 其中融合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综合素质教学等, 从而实现高校的多元化发展。

1. 教学计划和内容需要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比较重要, 所学知识与技能不能在一踏入社会就已经用不上了, 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内容不要过于繁杂。在教学时, 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环境, 并采取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时要有创新精神与意识。

2. 提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直以来, 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向导的角色, 单一的说教形象难以改变。因此在培养新型人才时, 要对当前的课程教学进行适当的修改。教师应纠正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 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使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良好的结合在一起。

3. 能力培养为导向。

在教学方法方面, 建议采用以下四种方式: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以及研究式。传统的课堂教育以灌输为主, 应转变为以引导为主, 强调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此外, 教师还应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以及行业发展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 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4. 项目基础的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其中, 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

(三) 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设计与发展

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 除了要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 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方向。在实行教学方案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将设计、试验以及实践等作为教学重点, 重点展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在安排他们进行实践的过程中, 应结合专业的特性采取逐步深入的教学模式。当基础理论已经形成时, 应分阶段来培养学生的技术、专项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尽量将教学理论与实践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1. 教学体系创新。

对于电子工程学科而言, 若要培养好应用型人才, 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做一些更改, 教学体系需进行多层次的划分。第一, 教学方式应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部分实验教学可借助专业课或实践课来实现, 同时, 较为形式的理论教学则可摒弃一部分;第二, 要适当的培养骨干型人才, 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 要鼓励其独立思考和研发, 进而激发其创新能力。

2. 社团帮助导向。

对于子工程学科而言, 学生们可自行组织建立一个本专业的协会社团, 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如电子或电气控制设计比赛、相关专业讲座等活动均可由该社团来组织举办。

四、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人才的定位和学生就业方向。于此同时, 专业的建设、教师的发展都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当前所有高校都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师范类院校由于当前国家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在借鉴各大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 更要结合文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寻求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磨玉峰, 王文辉.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2) :224-225.

[2]李娟娟.工科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07, (01) :61-63.

[3]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7, (10) :53-54.

[4]王存文, 张秀兰, 张珩, 胡中功, 杨艺虹, 欧阳琼.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角度研究[J].药学教育, 2010, (05) :8-11.

[5]韩力, 曾祥仁.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5) :78-79.

[6]刘超英, 高浩其, 徐挺, 车金如.艺科交融创执并举——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07) :45-47.

[7]秦祖泽, 陈意军, 黄绍平.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4) :85-87, 91.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9

关键词:工科专业,校内实习,电子信息工程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师范类院校的专业建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最突出的表现是新增了工科专业。其中专业实习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劳动实践上去, 毕业后能够胜任一线工程或技术的要求, 专业实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以物理与信息工程系为例。自2001年新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来, 主要是联系一些与专业相近的厂矿企业去参观实习。与其说是实习不如说是一种见习或者说是参观。根据实习的效果来看, 这种实习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1.学生外出去参观实习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 并且经费支出较大, 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实习场所的选择比较困难。一些大型的厂矿企业对这种类似参观式的实习不愿意接收, 有的是因为怕影响其生产, 有的是怕泄密。更谈不上给学生以技术方面的指导。3.实习效果差。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 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并且很难与专业课联系, 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这样就很难达专业实习的目的。为了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 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尤为迫切。

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能够与所学专业灵活结合, 真正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 并能保证有效地利用时间, 恰当地安排实习内容, 使项目不仅能够涵盖所学的专业课, 又易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根据学校当前实际情况, 提高专业实习效果, 保证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是最有效的方式。

二、校内实习项目的选择

1. 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这项工作主要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 掌握采用PSPICE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PSPICE软件功能比较强大, 它不仅可以分析最基本的电路性能如静态工作点分析、直流小信号的传递函数分析、频域和时域分析等, 还可以分析元器件参数变化对电路造成的影响和难以测量的电路特性, 如噪声分析、傅里叶分析、温度特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等, 另外还可以优化电路设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电子小制作

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小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子猫、遥控器等小家电, 在制作的过程也培养他们家电维修的技能, 而这方面正是学生所强烈要求的知识及技能。学生不仅复习电子技术和PSPICE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知识, 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如:焊接、钻孔、电路板的制作等。电子小制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实习条件, 不仅让学生感到实习的丰富多彩, 还大大提高了实习质量。

3. 机电控制实习

本项实习是通过继电器控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或可编程控制器来控制电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等来巩固所学的专业课知识,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电动机调速方面结合实际安排较多的实习内容, 如:变极调速、变频调速等, 并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电机的工作原理。

4. 电脑的组装及维修

这个实习项目主要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 通过这方面的实习能使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掌握电脑装机知识和维修技能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自己安装软件, 使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计算机。

5. 绕制电机的实习

通过绕制电机能够使学生把电机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更能灵活地掌握电机绕组的基本知识, 如:线圈节距、极距等, 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绕制线圈、如何接线等基本技能。通过绕制一台电机以后, 再通电检查其性能, 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实习成绩,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其掌握对电机排除故障的过程。

以上列举实习项目所用的元件大部分可重复使用, 并且具有选题灵活、改革思路新颖、难易程度适中等特点。由于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息息相关, 学生必然会认真对待这样的实习, 从而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了工作责任心。

三、校内专业实习应注意的问题

1. 实习成绩的考核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绩考核办法不但可以合理的衡量实习效果, 还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 推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实习教师的专业技能

实习教师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实习效果的优劣。由于担当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的任务, 实习教师应安排担任相关专业课的教师, 但由于是师范院校, 长期从事的是理论教学, 而对实习方面的教学还没有太多经验。何况校内实习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因此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厂矿企业和重点院校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 不断地丰富知识和积累经验,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校内专业实习效果。

四、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校内专业实习不仅能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很快进入角色, 而且实习设备在非实习期间也可以面向社会以及厂矿企业举办一些培训班等, 为教学服务的专业实习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劳动成果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一种人才和财富双丰收的专业实习, 达到了学生、学院和社会三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舒燕, 阮涛, 闫玉惠.电力技术类专业认识实习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7) :89-90.

[2]刘爱群.高职高专学生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9) :73-74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10

[关键词]:记忆法;词汇学习

中国分类号:H31

*本文是咸阳师范学院院级科研项目(10XSYK316)的一部分

地方师范类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成绩普遍较低,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帮助他们学好英语,尤其是如何更好的学习英语词汇成为地方师范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种适合基础较差的大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方法与技巧。

一、音标记忆

识记英语单词的方法主要是掌握发音,因为绝大多数的单词是可以听音写出来,不规则的单词很少。掌握单词的发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正确的语音语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讲的英语或让他人听懂自己讲的英语,而且标准正确的读音还可帮助我们更加快捷的记忆单词。所以学习单词首先是语音关,音读准了,就可以写出一个单词的大部分组成字母,这样只要用心记那些不会的,就可以提高记忆速度。比如,publicize这个词,只要会读,根据音标至少可以写出该单词中包含的p, b, l, z字母,也就是说你重点要记的是他的其他字母。另外,根据单词音标我们可以找寻单词与单词间的相似点,比如,difference, conference, 這两个词有相似的部分和相似的发音-ference, 所以我们只要记他们不同的部分就很快能记住单词。

二、 联想记忆

联想同义词,反义词或形近词进行词义词形辨析,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复习以前学过的词汇,达到新旧知识结合,也有助于词汇的识记。具体来说就是每次学习重点词汇时,结合联想到的与该词词义相近,词形相似或词义相反的词汇,词组加深记忆,巩固用法,如此反复,日积月累逐渐一个个单一的相近词汇聚集在一起形成词块,各个词块再连成词块链,只要一提起词汇链中任意一个词汇都能联想好多内容,可以做到准确运用词汇。凭已知的来学习未知,会让人倍觉轻松。把长得象的单词放到一起背,这样用已知去背未知的单词将会事半功倍。例:学习bother 这个词时,可以联想brother, broth, 通过比较发现:bother vt.烦扰, 打扰,brother n.兄弟,broth n.肉汤。

三、拆分记忆

将一个单词拆分成几个部分记忆。例如: moderate adj. 中等的, 适度的, 适中的,这个词可以被拆分成mode(模)+rate(速度),也就是模式速度要适当。isolate vt.使孤立、使隔离,它可拆分成 i(爱)+so(如此)+late(晚),即,当你发现你爱他时,已经晚了,他已娶妻,你只能孤立。再如,campus n. <美>校园, 大学教育,对于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它拆分成camp(营地)+us ,即,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露营,就更加好记。sloop(小帆船),可以拆成s + loop ,可以这样记 small(小)+ loop(圈) = sloop(小帆船)。

四、词根词缀记忆

英语含有大量的词根和词缀,充分利用单词的构词规律,通过掌握一组单词的共同词根或词缀,达到成串记忆单词的目的。记住了这些单词的前缀和后缀再加上词根的帮助,记忆单词绝不是一件无序的事情,而是一件有众多规律可循的事情。这样我们只需记住较少的词根,加上前缀、后缀,我们就能通过词根和词缀的组合达到记忆大量单词的目的。

例: clud词根为关闭的意思,我们就可以进行系列词汇串记:

exclude vt. 拒绝;排斥( n. exclusion adj. exclusive)可以这样记:ex(向外)+clude(close关);

include vt. 包括;包含 (n.inclusion adj. inclusive)可以这样记:in(向内)+clude(close关);

conclude vt.结束;圆满解决,使...完毕, 断定, 得出论 (n. conclusion adj. conclusive)可以这样记:con(表加强词义)+clude(close关)。

五、结合语境记忆

要真正的掌握单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可能达到。人和人交往的最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单词。一些同学跟我说,他们背了很多单词,但是做单词题目还是没信心。他们存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光背单词的中文释义,而忽视了单词使用的具体语境。 通过语境记忆单词就好比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你要马上记住他的面容不大容易, 就用心记住他的发型、服饰和一些相关的特征。通过语句或者短语来记忆单词,是最有效也是最轻松的手段。

显然,用以上方法可以瞬间记忆很多单词,但是要想要记忆保持持久, 还需要不断进行复习,要和它们保持亲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去接触它们,就是要经常翻词汇书、做词汇练习和阅读练习, 这样才能把自己运用以上方法通过仔细认真寻找规律记住的单词的这种瞬间记忆经过多次反复复习变为持久记忆。另外, 英语基础差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在记忆词汇方面加以监督, 这样的话,这些记忆方法才会真正变为一种强大的学习英语单词的武器。

参考文献

[1]Nation, P & J. Newton. Teaching Vocabulary[A]. In Coady, J. & T. 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

[2]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郑娟.浅论隐喻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社科纵横,2004,(4):186-187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篇11

随着“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等项目的深入开展,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GIS)理论和技术方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可以说,GIS技术已成为现代地理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2]。因此,《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被写入地理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成为专业必修课。对于高校非GIS专业学生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学习的地理对象具有时空特性、差异性和综合性,对学习者的抽象认知能力和时空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加之GIS是一门注重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大部分高校地理师范类学生眼中,GIS这门专业必修课程比较难以掌握。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高校非GIS专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GIS课程学习问题。

(1)认知方面。以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例 ,一部分学生认为师范类的学生学不学GIS, 对以后当老师影响不大,学好自然和人文, 能上台讲课才是关键; 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GIS课程学习难度较大 , 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践 , 拿到的学分或成绩一般,感觉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由于不能正确认识GIS课程 ,导致学生学习GIS兴趣不高 ,学习氛围不浓。

(2)GIS硬件方面。GIS硬件用以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地理或空间数据,是进行实验、实践活动的物理载体。GIS硬件系统种类较多,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硬件不足问题较普遍。

(3 ) 数据获取困难。数据是GIS的“血液” , 对发挥GIS功能至关重 要。数据 的采集与 获取所需 周期较长 ,不稳定因素多。

(4)学生动手能力欠缺。大部分学生“ 课上心动 , 课下不动”,不愿动手尝试。认为动手做,费时费力,宁可多做几道理论作业,也不愿做简单的上机实验。既使一些GIS专业软件,没有安装、不会安装的情况也较普遍。

2.教学改革项目

对于非GIS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一般学时设置在48学时至64学时之间,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习比例在3:1左右。教学目标以培养具有初步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在此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抓住GIS课程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

(1)优化课程章节 ,整合教学内容。GIS课程的学习需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等学前相关课程铺垫,而非GIS专业学生一般比较缺少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直接进入抽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学情, 调整重点和难点,并对教材进行取舍;在授课过程中,抓住重点,并围绕重点,梳理各章节编排思路,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引导学生开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教学设计。对于高师地科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当一名地理老师, 而地图是中学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抓住学生对地图制图的需求,任课教师可以设计以“地图”为中心,进行地图制图要素、数据结构、地图投影、空间数据库的理论和实验学习。

(2)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以“把握基础教育 ,突出前沿技术,注重实践环节”为原则,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基于GIS课程自身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立体式教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问题化解法、比较法等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愉悦而紧张的学习与实践中掌握终生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3)加大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一些相对简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社会问题开始,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社会问题,运用GIS技术进行处理、分析和解决,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实践活动成果。对于学生取得的成果 ,应该以公开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必要时可取证于社会相关部门,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加以推广,以此激发学生学习GIS的热情,使更多学生关注GIS。同时,提高学生活动成果的利用程度,教师在GIS课堂教学中可引用学生成果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利用GIS技术和成果进行说课、试讲、教育实习等。

(5)注重GIS人才培养。GIS课程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 ,被许多学生看做深不可测、难度很大。教师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对GIS有浓厚兴趣及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创建“GIS兴趣学习小组”,制定“GIS拔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进行专门培训,选拔小组成员进行各项GIS技能比赛,组织“比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对GIS学习和比赛成果进行宣传。“3S兴趣小组”在发现和培养GIS人才的同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学生走出GIS学习误区 ,端正学习态度 ,积极投入GIS学习。

(6)考核形式和评分方式多元化。高师地科专业常用到的《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考核总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分别为期末卷面成绩占60%,期末机试成绩占20%,平时表现成绩占20%。通过对历届学生的调查,大家对于这样的考核方案比较满意,但存在个别学生平时电脑实验操作很好, 到了期末上机实操考试时,心理紧张表现反常情况;一些GIS特长生无法伸展技能情况。因此,接下来的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课程论文、学生小组创新课题成果报告、GIS系统开发应用软件产品设计。在实施多种考核方式前 ,首先要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分方案,只有建立完整的、适宜的考核评分方案,才能确保多样化考核方式顺利进行。

3.课程教革实施途径

(1)通过补充GIS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GIS技术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现今社会已掀起一场GIS技术的革命。比如 :潮州市政府的“数字潮州”工程 ,汕头市的“三维汕头”、广州市的“智慧城市“等项目,借助这些发生在学生周边的、和他们息息相关的GIS项目,进行GIS认知教育、素质教育和技术学习;还可借助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马航M370失联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卫星影像,了解雷达工作原理;借助学生关心的2013年汕头潮阳涝灾,引导学生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洪水淹没区分析等学习。告诉学生对于GIS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大家只有经常浏览专业网站、论坛,才能把握GIS的脉搏。通过对GIS信息量的补充,改变学生对GIS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案例教学。从高师地科学生角度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值得每一位老师探索和践行。教师要勇于推陈出新,如在GIS理论课程第六章应用模型讲解时,一般都会选择“GIS在商业网点选址中的应用”、“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等经典案例,这些经典案例虽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涵盖大部分重点和难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并不活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案例涉及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加上社会经验不足,使得这些案例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这些复杂的GIS实验里面,更多的是向学生介绍、演示案例内容和解题思路,留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少,或者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演示和说教,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性能力欠缺。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展开GIS教学,一些相对简单,或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便于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和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积累与反思,创建理论案例数据库、实操案例库、元数据库、操作文档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编制理论与实践教学参考,设计教学案例框架。

(3)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 ,由于GIS软件、硬件更新速度快、种类多等原因,难免会出现软件欠缺、硬件不足的情况,增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GIS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硬件资源来说 ,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手扶跟踪数字化仪, 数字化仪是进行纸质地图矢量化时的一个工具,利用该工具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坐标系、两种数据结构(栅格和矢量)的相互转换过程、地图变形与几何纠正等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地科专业没有这样的设备,对于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大多通过理论讲解、图片展示进行,学生理解和认知有限,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单位可以通过与地方测绘部门、勘探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共建校外学生实习基地的形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参观及实地操作数字化仪,参与地图测绘、转绘、出图过程。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使用各类仪器设备、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巩固理论与实践的知行统一。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GIS人才和科研力量, 实现校企双赢。校校合作的提出,主要源于地理专业的区域特点,地方高校地理专业的老师可以说是各个区域的“地理百科全书”,特别是进行地理野外见习时, 很有必要借助当地地理老师的力量进行综合地理实践,让师生感受和获取“地道的”地理知识。总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为建设硬件和软件共享平台,形成优势互补,提供资源。

4.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何从学生视角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教学 ,立足地方资源 ,培养知行统一、学思统一的地理人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摘要:文章针对《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特点和高师地科专业教学现状,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教革设计和实施方法探讨。

上一篇:圆周运动下一篇:综合布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