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2024-08-31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精选12篇)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1

对于在师范院校开展计算机教学, 关键要着眼于现在的大学生即是将来的老师这样的角度, 要从提高学生们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入手, 使大学生们达到即会自己操作使用计算机又会把计算机变为传播知识的工具的实有水平。

1 应当在提高学生们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方面狠下功夫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大背景下, 计算机也从原有的高档奢侈品走到了寻常百姓家, 条件的改善使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 就对计算机有所接触, 有的甚至还可以称之为计算机使用中的高手, 这样的现实情况, 往往容易使我们产生错误的认识, 认为大学生们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的很透彻, 为此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容易忽视甚至是忽略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然而, 大学生们来自于"野路子"上的浅显知识, 毕竟缺乏通过正规教育后所形成的在基础知识上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有力支撑力度, 致使他们看是应用自如的知识实际存在着一知半解甚至是可怕的断层现象, 所以, 在提升学大生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方面, 必须要把打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抓实、抓好。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对大学生们在头脑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忽略不计, 就把他们当作"一张白纸", 为他们勾绘出正常发展的轨迹, 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 还应当强化大学生们具有装机和维修能力, 具有装配软件、基本的组网能力。

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 就是要把大学生们的基础打牢, 来确保大学生们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 能够把计算机在操作方面的功能在大学生们的运用中达到效能的最大化。

2 应当在培养大学生们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水平上下功夫

计数机的功能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应用方面, 这也应当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更应当是学生们掌握的重点学习内容。我们就以课件制作来说明道理, 对于将来从事教师工作的大学生们, 应当如何使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的问题, 如何使制作出来的教学课件既新颖又能够应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问题。如果制作的课件既生动活泼又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那么课堂中的受课效果就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我们以小学教材中的《曹冲称象》这篇课文为例, 如果老师能够制作出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更有生效、外加动漫的教学课件, 那么学生们看着潺潺流动的小河, 看到动画中的士兵把石头从船上搬上搬下, 等等这样活灵活现、动静结合、声乐相伴的教学课件, 学生们能不被吸引到教学的环境中吗?学生们的领悟能力能不得到提升吗?所以, 如同这样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 就是应当帮助我们的大学生们努力掌握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3 应当努力在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的深度上进行挖潜

我们应当在努力培养大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上, 要对基础情况叫好的学生和相对较弱的学生组成帮扶对子, 达到一帮一一对红的效果, 让大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得到水平的提升。同时应当进一步调动基础好的同学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成立计算机兴趣活动组, 使他们能够帮助老师搞好本校的计算机教学科研活动, 同时通过这样的组织, 为大学生们提供开展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研发的平台, 以此来带动和激发大学生们在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我们还应当对大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拔高, 开展计算机编程能力及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们在此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使大学生们有机会在计算机应用的更高领域发展自己的才能, 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有能力大力挖掘计算机在服务教学工作上的最大潜能。

4 科学使用"两网"的功能性作用, 帮助提高老师教学和大学生门的学习水平

由于我们师范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 为此, 我们就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 使二者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 为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服务。比如说, 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我们可以借助校园网络达到课程整合和资源整合, 以及不同班级之间的师资力量的共享, 为了能够尽快吸收到计算机方面的先进的科学知识, 我们可以采取校外聘请计算机骨干教师的办法, 通过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引入校外的教学力量, 既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又能确保我们所传授给大学生们的有关计算机知识, 永远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最新知识。同时, 我们还应当通过互联网邀请计算机方面的专家, 为我们的老师更新知识, 使我们老师的知识总能够得到有力的补充和换血的效果。

更为关键的是, 我们应当通过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这两个平台, 为大学生们提供高展示自我的机会, 为大学生们提供交流经验和获取的心得体会的平台, 使大学生们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交流中得到有力的推进。

总而言之, 在师范院校开展计算机教育就是要讲究基础知识的牢靠性、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应用能力的高效性、发展远景的可持续性, 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上技能操作、应用可深入、发展上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即成为我们未来教育事业上的骨干力量, 又成为引领教学科技发展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刘铁英, 肖胜刚, 王蕴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与改革[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8) .

[2]覃章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和实践[J].福建电脑, 2012 (06) .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2

学时:51学时 学分:3 理论学时:40

实验或讨论学时:11(+11)学时

适用专业:计算机系各本科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少军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它没有先修课要求,也无直接的后续课,但它是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同时,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使用方法,使其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理论的认识。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骨干课的内容以及相互关系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未来学习的需要,采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并重的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即将该课程划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在学科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在基本操作部分(配合上机实习)主要讲授当前流行的计算机环境下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掌握正确的键盘操作方法,熟练运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软件和网上浏览软件的操作。

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探索的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正文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1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社会

(3学时)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第2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5学时)

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运算基础、数制、数制间的转换、码制、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等基础知识,逻辑代数与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简介等。

重点: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算法和程序以及数据就构的概念。第3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4学时)

以微型计算机为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介绍 第4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与软件开发(4学时)

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方法和主要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程序设计和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介绍。

第5章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4学时)

介绍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操作。包括数据通信与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使用方式;Internet与TCP/IP协议;Internet的服务功能;WWW和浏览器;Intranet和Extranet等内容

第6章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4学时)介绍多媒体技术、媒体工具及应用

第7章 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4学时)

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以及对数据库系统的未来展望。

第8章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4学时)介绍信息社会所面临的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问题。包括: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保密技术;防御技术;虚拟专用网;审计与监控技术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内容。

第8章 计算机的传统应用与新的应用领域(4学时)

主要介绍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情况(包括在制造业、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交通运输业、办公自动化与执法、教育、医学、科学研究、艺术与娱乐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展望。

第9章 职业道德与择业

介绍信息产业界的道德准则以及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职业种类和人们的一般择业原则。

(二)课程实践教学

主要讲授当前流行的计算机环境下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掌握正确的键盘操作方法,熟练运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软件和网上浏览软件的操作。

(三)考核方式、方法

理论部分闭卷笔试(60%);实践部分根据学生平时实验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态度评分(40%)

三、教学参考书目

师范学院计算机教学浅析 篇3

一、优化讲授方法

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收集与授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提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能够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对所授课程要十分熟悉,对于展开的内容,都应当能够熟练的制作并演示给学生看。每次讲课中都应安排一个典型的实例,这个实例不能只讲解现成的作品,还要一边讲一般实际演示给学生看。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还有,教师在讲授某一个应用软件时,通常首先要介绍该软件的界面及工具的使用,这些内容如果集中在一次课中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讲授这些内容时应当分散进行,每次课中都要有实例或技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师范学院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弄懂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配置,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其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应用软件。涉及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同时具备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此适应的社会技术人才。

三、在计算机教学中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学习内容的相对滞后,使得课堂所学非将来之所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何在教授这些相对过时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将是形形色色的软件,越是最先进的软件,越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使用,只有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不迫地面对陌生的软件,并主动地学习利用。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是不要老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机性和多样性突出,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学生充分的自主,还可能带来气氛的活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既要保持良好的氛围,又不使之进入无序状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进而认识规律反过来指导今后的学习。惟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挥,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学习方法的改革

师范类院校计算机教学之浅见 篇4

1.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境地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对这些准教师的培养,就是要在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激发他们的生命价值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鲜活的思想情感。计算机教学枯燥无味,更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运用自身的组织和引导者的功能角色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的学习境地之中。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境地,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内驱动力,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1)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让学生始终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2)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在积极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3)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要求学生以对未来高度负责任的学习意识参与课程的学习,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4)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有信心学习。

例如,在学习Internet基础知识,掌握在Internet上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基本内容时,针对学生在平时就经常上网的习惯,教师可通过布置思考题目预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源的方式来完成:(1)Internet的基本信息及其特征;(2)Internet的运用意义;(3)怎样有效防止病毒。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电子邮件使用、网页制作及发布),掌握网络教学的几种基本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2.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思维

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一方面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找到励,从而消除因可能回答不出问题而产业的害羞和畏惧心理。教师不应该用手指直指学生、直呼其名,更不应该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讥讽和蔑视。

走动的姿态不仅是教师精神状态或风度的表现,而且有传递教学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课堂会显得单调而又沉闷。而教师若能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能够促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课堂上的感情交流。例如,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若走下讲台,在学生中间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和他们共同探讨、共同参与的和谐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上机练习时,教师应当徐步而行,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对做得较好的学生,应用手轻拍他的肩膀,对他点点头,以示表扬和鼓励。比如在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思维,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注重知识的呈现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深入体味其中的学习过程;(2)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激情和兴趣,鼓励学生能够深入课堂进行学习;(3)注重多样化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正确思维能力;(4)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学习成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其次是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像Windows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应用、Excel等方面的学习,建议学生利用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最后建议学生就自己的学习理解进行多元化的表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习惯。

3.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运用技能

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告诉我们,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操作中予以实现。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运用技能,根本的方法就是增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如课件制作等,课件制作必须揉合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并不是只要会操作使用这些软件就行了,而这无疑是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强项。教师应构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内容。让学生们各取所需,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这也是学生所期盼的内容。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按照考核的要求进行安排。以实验作业为考核依据;应用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在考核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综合测试,以此提高考试的客观性、标准性、公正性。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强调实践性是师范学校实施计算机教学策略的重要保障。这样的教学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总之,在师范类计算机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提问学生Modem的作用时,我用手势做出传输的波浪线,激发学生回忆起Modem是用来信息传送过程中数/模转化的。

总之,教学语言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语言表面上看是口才问题,实质上是教师学识与修养的问题。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言如其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深化理智,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通辽实验中学,内蒙古通辽

摘要: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因其需注重实践这一特点,目前的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教师学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

(1)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未来教学业务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力?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4)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兴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士凤.中学计算机教学之我见[M].科技资讯,2009.33

参考文献

[1]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

[2]李海成.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几点经验[J].考试周刊,2009,(28).

[3]吴文娜.谈师范院校计算机课程内容的设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2).

中等师范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5

一当前中等示范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实际操作浮于表面

当前中等师范教学在让学生上机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之中往往将操作内容表面化。简单来说就是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为了巩固单一的知识点,如之前讲了Word排版等内容,那么教师在上机实际操作时机会让学生专门联系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实际上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问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另外,长期练习单一操作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成绩考核制度不合理

成绩考核制度不合理是当前中等师范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又一个重大的问题。中等师范的学生其实还没有自主学习的观念,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考试是临时突击,只要考试达标就万事好说。因此这也就使得不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之中采取敷衍潦草的态度,对于相关的知识点只在考试之前进行临时突击。这种想法的存在就是因为中等师范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合理,没有办法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当前中等师范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因此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速度方面也就难免会存在问题。中等师范学院应该选取一个班级进行改革的试点单位,将学生按照能力进行层次划分,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导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探索教学改革道路。

2.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不能盲目追求讲课的速度和流畅性。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之中穿插一些比较有趣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完善上机实践制度

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练习课本上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多学一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中需要的技能。

4.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五年制师范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71-01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学生的问题不是是否聪明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修正了我们传统教学和评价只重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他智能发展的狭隘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摒弃陈腐观念,确立积极客观的学生观,反对过早地给学生下定论,学生也许具有某种潜能,但还没接触激发某种潜能的环境,一旦条件成熟,其潜能就会成为才能。教师应该用发现的眼光,拿起表扬的武器,鼓励学生全面深入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也就是说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在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五年制师范开展多元智能教育的必要性

五年制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评价体制对自己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势必会形成定势用相同的方式去评价下一代孩子,同样会抹杀他们的天资和潜能,使我们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另一现状是: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差生”,但这些“差生”中有不少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如果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注意了这些特点,考虑到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通过设定特定的环境和方式来启发诱导学生智能,使曾经表现平凡的某种智能就有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为优势智能,从而找到成功的方向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难度不高且操作性强,深受学生喜欢的优势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机房和网络为平台,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的多元性与共享性。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如音视频、图像、动画以及网络课件和优秀的讲义,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感兴趣的东西,并仔细的钻研学习,并把自己的作品和学习经验再次上传到网络,以供更多的人借鉴和使用。(2)教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在以网络为教学平台中,所有参与者同时扮演教与学的角色,打破了传统师生隶属关系,创造了平等的沟通交流机会;而且网络的交互性使师生间、学习者之间实现双方交流甚至多方交流,角色的平等与技术的支持使得学生有较多的交流和协作的机会。(3)学习内容和作品展示的多样性。由于Internet支持各类多媒体教材的展现,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教师与学生利用的资料以及作品呈现形式,满足学生以优势智能来展现自己的所学。(4)适合个别化和探索式教学。教学资源的共享及再现,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与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有效的控制进程和速度。

4 多元智能理论下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生多元发展的智能环境,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计算机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使得比其它科目与多元智能理论融合的更完美,因为在计算机教学中能够创造更多促进多元智能的切入点。

逻辑—— 数学智能即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Office中的Excel中有公式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并涉及到现实生活中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绘制图表,分析因果或找出规律。在Access中设计数据库时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以及对数据库系统的查询、修改等各种操作。在网页制作和动画设计中涉及到的一些编程等处理,都能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智能是指阅读、写作以及文字沟通的能力,它主要包含听、说、读、写技能。学生在线聊天或在博客、论坛就各种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激发发言的欲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网上使用符号、图像、音乐甚至动画等各种形式来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写作能力。

空间智能是指能以三维空间思考,准确地感觉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Photoshop图像处理和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步骤和技巧后,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操作,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动画、电影、美术等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并进行分析,这些生动形象的素材能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然后再把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对结构、色彩等的感悟能力,更好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身体的一部分或利用身体的协调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游戏比赛,加强学生的指法练习和盲打技巧。在实验操作中,锻炼学生灵活控制鼠标和使用键盘的能力。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维护计算机,能促进训练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非常乐于动手练习,遇到困难主动咨询老师,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音乐智能是指能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应用音乐智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生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用Adobe Audition或Cool Edit Pro等软件对音乐进行截取、转换、合成,消原声和升降调的处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幻灯片以及网页添加背景音乐,或利用录音软件录制、编辑音乐素材。做朗诵的背景的轻音乐,做歌曲的伴奏,做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能体现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人际关系智能就是与他人沟通了解交往,并进行协调关系的能力。在网页制作、幻灯片制作等课程中,在一些科目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从小组人员的选配、作品选题与设计、素材收集到作品的制作、修改、汇报、展示、评价、再完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每组同学都团结合作,争先恐后,出色地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内省智能是指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QQ空间、博客、网络U盘或E-mail中存储自己的作品和班级的优秀作品,供以后欣赏、查看和反思,找到不足和缺点,以便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质量。另外,计算机教学中的多向度人际交往也为内省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 结语

总之,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计算机教学,应首先考虑这堂课需要激活学生哪些智能,找好切入点,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运用优势智能去带动其它智能,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7

一学校改善计算机教学条件

良好的计算机教学条件能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硬件保障, 让学生能无顾虑地学习。部分中等师范学校认为计算机不是主要科目, 因此不加以重视, 这导致学校减少资金投入, 造成设施不健全或老化。同时部分学校师资力量投入不够, 导致教师教学力不从心。因此, 在中等师范计算机教学中, 应努力改善计算机教学条件,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首先, 学校应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投入足够的资金, 从而保证计算机及时更新换代。同时保障计算机教学上课时能人手一台, 所有学生都获得学习机会。这不仅可以保障教学设施的完善, 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其次, 学校应重视师资投入。教师是计算机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校应重视计算机教学的作用, 选取教学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 从而保障学生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能力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能促进自我的完善, 同时也有利于计算机教学的优化,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首先, 教师应不断自学和深造。学习不应是一时的, 而应是长久甚至终身的。教师应关注计算机知识的更新, 然后不断学习, 从而教授给学生更丰富先进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形象性, 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其次,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不仅计算机知识在更新, 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增多。教师应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让计算机教学更有趣味性和形象性, 从而吸引学生更加投入地听课和学习, 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 应更加灵活地看待计算机教学, 努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爱学习。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从而保障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教学效率。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看起来比较神奇的操作对学生发问, 问问学生为什么能够这样, 怎样做到的。在引起学生兴趣后, 教师再进行授课, 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更认真地听课, 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和实践操作开展比赛活动,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通过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和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度, 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师无区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计算机知识, 不仅学生的学习进度慢, 教学效率也无从保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 能让学生一点点地进步, 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自信心增强都有积极意义。首先,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短处, 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擅长的知识点,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给予每个学生指导,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进步, 提高教学效率, 保障教学进度。其次, 教师应促进学生的优势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仔细观察和了解学生, 认识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教师可以经常有针对性地夸赞学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每个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同时, 教师也应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学以致用、有所收获。

五总结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8

1 计算机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据统计,目前全国上下大概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已设置了计算机专业,从设定数和在校学习总人数两个数据上看,都是居于全国首位的。但当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度过了急剧增长的时期,正式进入了需求平稳期,这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就业的优势就逐渐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高等师范院校内设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专业,在学习内容和培养重点方面与理工科院校有较大区别。师范类院校培养的重点是:第一,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第二,教学角度上的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掌握,也就是说,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能够在教学领域发展,还能够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1]。但从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来看,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来说实践方面很薄弱,因此,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教学开展也是以知识为重点的,在能力培养方面更偏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以知识和思维能力为培养重点的模式,造成了现在“重结果、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况。毕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对于就业会感到茫然和无助,根本无法给予自己准确的职业定位,这样就更加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2]。为此,有效开展和落实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完整、科学、合理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各师范类高校应重视且要深入研究的重点工作。

2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特点

2.1 实用性

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相关操作和演示时,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的认知和了解,并联系实际,能够完成对软件编程、调试的初步认知。计算机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展中可以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第一步,讲解比较复杂的软件及相关知识;第二步,向学生展示整个操作过程;第三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强对学生技能和实践素质的培养。

2.2 交互性

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一定要将教师定位在主导位置上,并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开展中,使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调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教师要想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增加师生互动,不但要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的动手设计环节,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沟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拓宽认知和思考,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3 可操作性

实验是计算机实践教学开展的关键性环节,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环境,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用Boson软件构造出虚拟的环境,并通过Vmware软件实现学生的网络模拟操作,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按照三个基本原则进行构建,即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将知识和素质教学作为基础,以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开展主线,以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及科研活动为开展形式,从这三方面形成教学、科研和实践有机结合系统,从而完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

3.1 实践教学基础

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这三方面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通识课程而开展的,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知识条件。道德素质教育实践的开展,重点是要对学生开展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身心素质教育实践的开展,是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培养重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正是科技多元化发展的时期,综合性和相互性都很强,因此,开展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以外语等通识课程为基础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还能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高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面对繁重学习和未来教育科研工作。

3.2 实践教学主线

实践教学的主线主要为两条,分别为教师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

3.2.1 教师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要始终将从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年都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第一学年,重点培养普通话及口语表达,并安排合适的教育见习;第二学年,进行毛笔字、钢笔字及粉笔字的训练,以及提升书面表达能力,通过教育见习进行巩固;第三学年,教学重点是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第四学年,开展有效的初步实习和反思实习及两段式教学实习模式的应用。

两段式实习,能够实现有效的学生自我剖析,让学生能够对认真地对所学进行反思,并巩固理论知识,重新认识和定位教育。同时,经验的累积也让学生可以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学习行为,并在不断分析和总结之后,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基本技能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对教学有新的认知,学会如何组织和优化教学,学会如何适当处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3.2.2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1)专业课程实验。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多规格社会人才需求增多,依照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结合学校资源,可将计算机专业扩展成四个方向进行教学,分别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三年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学校方面要组织相应的专业实验课,来进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方向课程实验。课程实验的开展要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关系,相辅相成的开展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这样就要遵从“四个结合”原则:(1)理论结合实践原则;(2)观察型、验证型实验结合研究性、综合性实验原则;(3)仿真实验结合硬件实验原则;(4)素质训练开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只要遵循以上原则,并不断推进实验课的开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计算机教学开展的关键性实践环节,其一定要以专业课程实验为开展的基础。课程在设计前,会先将题目公布出来,然后由学生进行自由选择。一般比较简单的题目,会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例如“建立个人网站”。相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就可以鼓励分组进行,一般2~4个学生为一组,组内采取分工合作来完成,例如“编写一个简单的单内核操作系统”。这样不仅能够让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合作能力。指导教师一定要及时掌握学生设计的进度,并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指导,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其自行解决问题。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设计空间,让学生可以自主发挥,以多种形式来进行设计,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老师要把握好设计进度,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监督,避免投机取巧。在设计完成后,指导老师可以组织一个设计答辩,让学生对设计进行讲解,老师就可以通过这个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

(3)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落实学习效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践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在这个环节开展中,一定要紧密结合专业的特点,并实现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有机结合。一般在第四学年,就基本上以实习和论文设计为主要内容。专业实习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进行企业调研及参与其短期项目开发为主要形式。利用专业实习,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缩短踏入社会后的岗位培训时间,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论文设计,是鼓励学生开展专业实习课题的延续项目,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

3.3 实践教学拓展

这个方面一般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科技创新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开展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强化其协调、管理能力。学校方面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学生活动,还要积极开拓练习渠道,健全激励制度;要通过科研基金的创建,为学生提供经费上的支持;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并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学生科研开放实验室,并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第二学堂学分的设置,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4 结语

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师范高校一定要开拓教学思路,将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方面得到训练,使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在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根本上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综合能力,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针对这一点做出整改,从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走出校园后更快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教师就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创建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性强、实践能力高的人才。

关键词:师范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蔡长安.师范院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12-15.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9

关键词:师范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基地,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改革当前师范专业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训课程,是促进师范生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重要内容。

一、我校师范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综合类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比较齐全,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师范性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注重技术层面,没有与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整合起来。

我校绝大多数师范生在大学第一学年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获得相关的计算机理论及实践知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外在的、显性的、微观细节与技术方面的能力,轻视甚至忽视内在规律性的、宏观总体的关系。大多师范生没有熟练掌握技术知识,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理论,因此,在运用技术时往往会限于传统难以推陈出新。[1]

2.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这种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帮助师范生将现代教育理念内化,忽视了师范生教学系统设计意识的形成,造成师范生不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教育教学过程,扼杀了师范生的创造性,使得师范生在毕业从教后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上述原因使得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对师范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我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获取信息。[2]在此基础上,师范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改变现有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我校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为更好地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师范生在校期间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打好基础。为此,我校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学科结合。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Microsof 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主要是Internet的应用)。上述课程内容涉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是一个综合能力的需求,例如,在Excel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如何根据各科成绩、各阶段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Powerpoint教学中,由教师指定当前所学的知识内容制作约10分钟的教学课件,学生自己构思、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和版面,上网查找所需的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制作动画效果或添加音响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及时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的多媒体课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评价不应只停留在界面的美观与否,更重要的是要看主次是否分明,层次结构是否清晰。

在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后,我校对师范专业增开Autherware、Photoshop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师范专业学生可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的CAI制作能力,为提高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多样性。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由于目前师范学生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已非零起点,且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如果一味地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显然不能适应师范学生未来作为教师的信息能力要求。网络的应用给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能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中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3]教师应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4]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这样可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增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学课件设计、教学展示水平等师范生技能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考试方式多样性。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理论+上机”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的无纸化考试环境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我校将传统的课堂考试改为相对综合的、模块化的水平能力考试,实施教考分离。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能更加合理、公正地评定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增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内容上不仅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涉及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而且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日新月异,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教师若对熟悉的内容多讲,对不熟悉的内容照本宣科,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过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现在则要有一条河。

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人格影响力,必须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具备高素质的教师不但能上好每一节课,而且能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将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高校师范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当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力求在师范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于现有教学内容作出符合上述要求的更新,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的改革探索。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增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学课件设计、教学展示水平等师范生技能方面奠定重要基础,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靖, 张文兰, 艾敏.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1) :28-32.

[2]姚军.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 2007, (11) :67-70.

[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10

1 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现状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师范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也是师范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肩负着培养面向中小学具有现代计算机教育技能和专业知识教师的重任。目前,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较大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他们的计算机知识背景差异迥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都招生免费师范生,生源遍布全国各地。由于地区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通常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计算机操作,而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的学生则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课程。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的实验内容太简单,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感觉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这就造成同一节实验课如果安排相同的实验内容,往往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

实验教学内容不符合师范生的特点,不能满足其个人需求。由于大部分师范生毕业后都将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灵活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和课件制作软件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实验内容通常是围绕教师在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而体现实验设计方法的创新型实验则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3 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需求脱节

师范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的学科专业众多,包括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等学科专业,各个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各不相同。现阶段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几乎没有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是简单的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不利于对不同专业人才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1.4 实验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承担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师认为实验课只是让学生自己练习,对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缺乏系统、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验课上,学生只是练习教师课堂上讲授过的内容,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上教师一般很难解决所有同学的问题。另外,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往往只是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很难检测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 实验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开展教学

针对入学新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内容分模块组织,每一个模块设计不同要求的实验内容,并把实验内容以具体项目的形式组织起来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从中选择几个模块学习,也可以选择学习每个模块中不同要求的实验内容,保证每个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中都能学有所成,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体系如图1所示。

2.2 实验内容以应用型和综合型为主积极开展创新型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入式教学方法,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融入到实验教学设计中,设计实验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各学科专业和师范生的特点,突出技能训练。同时,增加探索性实验和课外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项目训练”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实验内容结合专业需求突出师范特色

师范院校开设的专业有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和体育等,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差异很大。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内容应该结合其专业需求,突出师范特色,重点突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构建了“2+X”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二)两门必修课,分文科、理科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六年制3个类别分别开设。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侧重于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的排查、局域网组建、信息浏览、文献检索以及最新计算机病毒查杀工具的使用等等。实验内容的难度,理科要稍高于文科,文科要稍高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六年制。大学计算机基础(二)课程的文科在实验内容设计上主要偏重于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选用的课程是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的理科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则主要偏重于算法基础和程序设计,选用的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在大学二年级则开设选修课,主要用于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技能,选修课主要包括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平面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等,其中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平面设计适用所有方向,网站设计与开发适用适用于理科方向。

2.4 革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机制

首先,为了确保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以任务驱动,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传统的由教师带实验向引导实验的转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实验辅导。

其次,适当拓宽实验教学的深度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新技术应用的指导,实验任务的布置尽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完善实验考核机制,突出技能考核,通过引进网络化考试平台和构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综合网络资源平台,进一步确保实验考核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5 规范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设

良好的实验环境和上机条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有利保障。一方面,要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软、硬件的配置、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开放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体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是师范院校非计算机专业一门必修课,也是学生学习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制作电子课件、进行网上自主学习等工作已常态化,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和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实验内容的教学改革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摘要: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师范院校学生需求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讨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0 1 0-2 0 2 0年[E 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兰芳.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43-45.

[4]纪良浩,段小林,李琳皓.以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6):59-61.

[5]廖瑞华,李勇帆.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六年制师范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6):22-25.

[6]范通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的变革:思维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50.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11

摘 要:本文根据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点,指出了加强计算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课堂教学、机房实践、课外时间网络辅导三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0-0053-02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取得的最伟大的科学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生活。而中等师范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根基,是培养小学和幼儿教育师资的摇篮,承担着为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任务,能否培训和输送质量合格的新型教师,将直接影响到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中等师范学校的一名计算机教师,更能体会到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及便利性,下面根据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学科德育渗透。

一、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在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属理论性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堂教学自然成为实施计算机学科德育渗透的一条基本途径。

实施课堂教学中的学科德育,首先要对计算机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计算机发展较快,教材往往总是落后于当今计算机发展的现况,不同时间段,在一些理念上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做足准备,不仅在备课时深入挖掘计算机教材教学内容,更要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查询浏览与教学内容关联的一些现时信息。并将其中蕴涵的大量的德育要素,经过精心提炼,自然地融于学科教学的进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道德教育。例如,笔者在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史时,详细引入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时间和历程,让学生从时间的对比中认识到我国计算机发展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从而产生危机感、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立志为国争光。

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软件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讲到此时,笔者会联系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如2008年10月20日起微软在华推出XP系统和Office软件正版验证,盗版XP桌面每小时将变为“黑屏”事件,此举引发国内争议。笔者和学生也激烈讨论了这件事情,“黑屏”事件给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一次教训,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的电脑是多么的不安全,切身体会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增加了危机感与使命感。只有脚踏实地,奋发图强,把中国的民族产业发展起来,才能打破微软的垄断。同时在应用软件教学中,笔者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辨别能力,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趣。

在计算机学科德育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的具体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知识的启迪引导、艺术陶冶、榜样模仿、有关计算机热点现象的分析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课堂德育必须抓准德育因素,把握德育契机,做到恰到好处。切忌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注意力。

二、机房实践教学的德育渗透

计算机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机房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实施计算机学科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实施计算机学科德育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难得的条件。

在机房上课,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些,在纪律上更难管理与把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制定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对故意破坏机器设备的行为进行严肃的批评处理,并且反复向学生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损坏。同时通过教师机安装监控软件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纪律的好习惯。

在机房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多种多样,如自制力不强的学生玩游戏,看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视频,学习偷懒的学生复制抄袭作业、顶名代考等。教师应当针对每一个发生了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把握德育契机,充分发挥教育机智,适时地进行引导,实施德育,力求实现最好的德育功效。计算机与其他学科还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很多的题目仅靠一人是很难完成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比如现在网站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求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网站,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项目经理,项目汇报按组进行。计算机学科的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三、课外时间网络辅导的德育渗透

实际上,并不是每位计算机教师都有机会当班主任或组织兴趣小组,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从正确认识学科、学生和现实状况三个方面出发,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各年级学生普遍喜爱的自身特点。但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普遍缺乏自制能力,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网络问题少年”,这些信息向我们传递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目前,在中等师范学校,大部分专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非常有限,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德育要求,这也正是网络德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此时计算机学科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知识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做好专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技术过渡,担当起网络德育的重任,有意识地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交流与沟通的便利优势,使计算机网络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联接起一条师生亲密交往的纽带。比如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正面的例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由于网络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不良现象,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借助网络平台,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网络的浏览与查询技能,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适应能力,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激发和鼓励他们对互联网的“有益应用”,抑制“不良欲望”,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应用网络信息资源。

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德育渗透的逐步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计算机学科的德育渗透,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也不仅仅限于校园,这种德育是全方位的、全天候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德育对象的传统和网络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表明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当然,计算机学科的德育的路还很长,更好的德育方式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师范生计算机教学 篇12

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要承担以上重任, 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课程太“年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历史沉淀不够;二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 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大部分计算机的教学内容难以稳定不变;三是缺乏国际化的交流环境, 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个体系来建设在国际上没有参考对象。

基于以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 如何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更是刻不容缓。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对绵阳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I》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90%的老师觉得《大学计算机基础I》不能再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 必须进行改革;82%的学生觉得在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下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I》已经无法满足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因此我们有针对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策略。

一、精讲多练, 因材施教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我们决定将“精讲多练”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I》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即将原来的教学学时 (例如:一般是32学时+16学时, 即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 改为新的教学学时 (例如:改变为16学时+32学时, 即16个理论学时和32个实验学时) 。老师在理论课程上只精要地讲授知识点的一些重要和难点, 把常规的和简单的知识点放到实验课程由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进行辅导。

根据我院学生的性质分为文科 (包括艺体) 、理科的特点, 我们采取了“因材施教”为辅的教学手段。对理论课程上的内容和知识点的重点, 以及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上分文、理科不同对待, 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到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例如:对于理科学生, 除了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外, 我们增加了软件技术基础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能掌握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等基础知识, 为更深入学习理工科方面的学科打下基础。对于文科学生, 除了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外, 我们还增加了多媒体技术基础和常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能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多媒体工具的基本操作知识, 为其专业提供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二、任务驱动, 教学平台

由于“精讲多练”是我们采取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因此“练”就成为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把“任务驱动”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任务驱动”又分为两个部分:目的驱动和实用技能驱动。

目的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灌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是离不开计算机的, 学好《大学计算机基础I》是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 《大学计算机基础I》都是基础先驱课程之一。并且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类计算机考试,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参加这些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机考试是检验自己学习计算机能力的手段之一。

实用技能驱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改后的实验学时是理论学时的两倍,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自觉地完成一些知识点的自学和每个知识点相对应的实验内容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给每个知识点提供了具体的任务, 而且这些任务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用性, 以便于学生在各个任务中完成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例如, 《大学计算机基础I》中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知识, 我们设计实验任务, 要求学生分组 (3—5人) 完成一台计算机的组装。在这个任务的完成中, 每个学生必须自主地去了解、掌握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与功能。任务完成后, 学生既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很多理论知识, 又掌握了不少的实际硬件安装技能。

除了“任务驱动”以外, 我们还采用“教学平台”作为辅助。我们设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教学平台”包括以下功能:学习资源下载、每个学习阶段的任务发布、作业实时上传、老师及时评分、习题在线练习、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学习论坛等。“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及时地掌握各知识点, 而且可以帮助老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作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调整。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一切问题都能使用该平台与老师进行实时沟通, 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 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我们进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课程改革本着培养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希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试用,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效果, 同时也存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研究的地方。但是, 在我们看来, 只有全面地对《大学计算机基础I》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师范院校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为各类师范学生提供实用的、与时俱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才能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师范院校对计算机课程越来越重视, 本文对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出发, 激发学生热情, 提高学生兴趣,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Ⅰ》,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谭卫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6, (6) :117-119.

上一篇:浅孔留矿下一篇:“围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