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免费师范生

2024-05-26

高校免费师范生(精选9篇)

高校免费师范生 篇1

为吸引优秀的人才积极投身中国社会基层与中西部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2007年5月,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师范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发布实施, 如今第一批和第二批免费师范生已相继走向教职岗位, 第三批免费师范生也刚完成了就业工作。帮助免费师范生自觉认同自身扮演的职业角色, 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 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当前, 关于低年级免费师范生 (指大学一二年级) 的职业角色的认同, 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及角色认同

“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的是特定个体或群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指社会对处于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行为的期待。由此可见, “社会角色”的概念存在着“个人与社会”双重维度的界定, 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联。而“职业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 表示从事特定职业的人们与其职业身份相符合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对其职业心理和行为的期待。由此, 我们可以依照上述界定对“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做一考察。

首先, 这一职业角色具有“契约性”, 免费师范生需要以自愿为基础, 事先同政府签订协议, 享受特定的权利, 并承诺承担相应的、具有特定年限的服务义务, “契约性”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职业角色都具有的一般特征, 只不过这里契约缔结的双方是个人与国家;其次, 这一职业角色具有“政治性”, 免费师范生是特定政策的产物, 国家从某种程度上预定了免费师范生今后的职业生涯, 期待其扎根基层、投身中西部地区, 建设家乡, 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最后, 这一职业角色具有“委培性”, 国家委托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高校对签订协议的免费师范生进行教育培养, 而这种培养时间较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不同于一般的岗前培训。因此, 应从概念上注意“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

“社会角色认同”是指人们对其扮演的社会角色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这种认同, 既包括个体在心理上对于该角色的赞许, 也包括个体在行为上积极践履由该角色规定的行为。类似的, “低年级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认同”是低年级 (指大学一二年级) 免费师范生对其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支持和拥护的承诺, 某低年级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由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培训活动, 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也应当视为是对于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的认同。

二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认同的困境

以上是对低年级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认同概念一个大致的界说, 由此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个体对于该角色的认同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同一般的状况。结合我院过去一段时间低年级免费师范生教育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笔者认为, 关于低年级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的认同, 目前面临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困境, 这三种困境既可能单独又可能复合地存在。

1. 角色混乱

这种困境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 角色不清。有的学生不清楚国家关于免费师范生的有关政策规定以及免费师生职业角色的“契约性”和“政治性”特征, 不清楚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理应承担的义务以及肩负的责任, 也不清楚社会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角色期望以及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等。 (2) 多种角色期望的冲突。对于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 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依照自己对于该角色的理解做出不同的期望, 这些期望可能会存在差异, 进而发生冲突甚至对抗。如有的学生仅仅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理解为“教师角色”, 有的家长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理解为今后子女就业有着落有保障的“铁饭碗”, 而社会却是期望免费师范生今后能扎根基层, 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并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由此可见, 不同的角色期望造成的角色混乱可能使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2. 角色懈怠

这种困境意味着个体轻视或放弃对自身角色的不断探索与发展, 对于角色的探索和发展表现出懈怠或止步不前。有的学生以为, 自己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 未来的职业发展轨迹已成既定事实, 无需多做思量, 或以为无论自己在校修读的状况如何, 国家都会对自己的就业做出妥善的安排, 因此, 这一部分学生或对自身今后的事业盲目乐观或是对在校学习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而不是积极进取, 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修养, 发展各项能力, 实现自我完善。

3. 角色拒斥

这种困境意味着排斥或敌视与角色扮演相关的一切事务或信息, 甚至背弃当初的选择, 这是角色认同困境最极端的表现形式。有的学生当初选择填报免费师范生, 并非出于自身的意愿, 或缘于家庭的经济问题, 或迫于父母的压力, 因此厌倦学业, 甚至自暴自弃, 怨天尤人;有的学生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经济收入问题, 考虑到今后需要到基层工作以及长达十年的服务期, 就对自身的前途感到绝望, 进而消极地对待学业, 甚至提前为“违约”做准备。事实上, 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 已成为免费师范生普遍存在一个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有47.4%的免费师范生对未来感到忧虑, 大部分师范生担心就业环境和待遇;还有的学生刚开始并不排斥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 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完成课业, 因而感到悲观失望, 并对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和抵触, 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三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角色认同的实现

以上笔者简要分析了低年级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认同面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困境, 而要超越这些困境, 帮助低年级免费师范生顺利完成学业, 扎根教职岗位, 却是需要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 多管齐下。如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认同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 必须明晰社会与政府的责任, 通过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等途径, 即从找寻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路出发, 进而实现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认同;又如面对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对未来教师职业薪酬待遇的担忧,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全面提高教师待遇, 改善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工作环境, 不失为治本之策。下面笔者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论述实现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认同的两个途径。

1. 以学校正规教育内容的完善为重点

社会心理学认为, 一个完整的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环节, 个体要成功地扮演某一社会角色, 以上三个环节需要紧密结合, 有机地协调起来, 任何缺失和衔接不力都可能导致角色扮演的失败。因此, 要实现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认同, 克服上述三种困境, 应当始终围绕促进角色期待的合理性, 角色认知的正确性以及角色实践的有效性三个方面下工夫。

在品行教育类课程方面, 国内高校目前很少有为免费师范生开设专门性课程, 习惯的做法是由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代替, 或是交由辅导员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完成, 或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师德修养的质量难以量度和保证。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师德修养: (1) 应当在免费师范生入学之时就向其灌输未来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并准确地解读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的三个特点, 使免费师范生对其职业角色期待得以端正。 (2) 应当注重免费师范生的品德培养, 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将师德修养贯穿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的始终。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模范言行都是师德教育可资运用的生动的教育资源, 如陶行知的“大爱无疆”, 蔡元培的“兼收并蓄”等;应当使免费师范生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染, 感受其未来职业角色的崇高性, 砥砺职业意志。另外,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师德修养也是教师职业角色扮演的重要内容。

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 当前比较习惯的做法是让低年级免费师范生记背特定的条目、概念或公式, 这种做法枯燥乏味, 缺乏灵性, 这样的知识教育产生的刻板印象很容易造成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误解。此外, 学校大量开设与免费师范生今后教授的科目相关的课目, 种类繁多, 且部分课目的难度较深, 与免费师范生今后实际从事的教学的衔接不足。我们应当注意引导免费师范生努力从哲学的高度审视知识教育。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为例, 应当使低年级免费师范生懂得, 知识的本质无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而教育无非是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生活能力。因此, 应当对以知识的发展标识的人类文明的进步感到敬畏, 应当由衷地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感到欣悦。这样的知识教育才能激发低年级免费师范生对知识的热爱与好奇, 以及对教师职业的崇敬, 使其全面地理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切内涵。

教育教学能力是影响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实践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而这一方面比较侧重的是操作性强的“硬”技术的课堂讲习, 如告诉学生如何依照特定的流程组织课堂教学等。究其原因, 是我们将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片面地理解为教学技能的教授, 既忽略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其教学能力得到磨练, 又忽略了教师教育能力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其中, 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尤为不足。如一名教师应如何在学生的注视下进行讲演, 如何同学生进行个别谈心, 如何对存在品行缺陷或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基本的帮助,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某一课外活动, 如何有效地管理一个班级等, 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似乎很少有专门的涉及。对于大多数免费师范生而言, 除了部分学生干部, 很少有专门的机会锻炼上述能力。有不少学生将自己限定在狭小的专业领域, 将未来的职业角色片面地理解为某一专业课教学的教师, 甚至有的学生在参加模拟授课或求职面试时, 基本的语言表达显得生硬, 断断续续, 缺乏逻辑, 更不用提及语言的生动性和应变的灵活性了。此外, 当前教学能力训练方面课程设置具有短期性和集中性, 基本上是放在高年级的教学实习完成的;而为数不少的低年级免费师范生自发地通过家教、代课等渠道参与到未来职业角色的预演中, 这从实际中折射了当前高校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 围绕角色扮演的三个环节, 免费师范生的品行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应当使免费师范生在职业角色期望和领悟中体会自我价值感, 在角色实践的模拟过程中体验自我效能感, 由此推进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实现。

2. 以免费师范生心理辅导与教育为抓手

需要补充的是, 在学校正规教育开展的同时, 应当始终注重对低年级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 尤其应当注意引导低年级免费师范生围绕其职业角色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这不仅关系到低年级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也与他们职业角色认同的实现息息相关。埃里克森在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 将处于青春期的个体面临的心理矛盾描述为“自我同一性”危机。简言之, 这种“自我同一性”就是对于“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将要做什么”的探索与回答;“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意味着自我力量的增强、自我形象的确立、自我意识的提高、自我概念的明晰。”相应地, 埃里克森使用了“延期偿付”的概念来表示青少年延迟做出对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 埃里克森认为, “这是在一个复杂社会,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 “它不仅仅是一种延缓, 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 对各种人生问题尝试着进行选择, 从而最终确定自我同一性。”由此可见, 职业角色认同是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实现的, 亦即个体在选定从事某种职业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等个性倾向有一个相对全面、明晰的认识基础上的。在当前, 结束高中学习的青少年很少能真正达成“自我同一性”, 亦即对自我有一个明确而全面的了解,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大多处于缓慢地自我发现和探索的阶段, 因此, 青少年的“延期偿付”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情形同样适用于大多数免费师范生。

特别地应指出, “我是谁”具有丰富性和探索性, 这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普遍规律;而“我将会是一名教师”具有预定性, 这是由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的契约性和政治性决定的, 免费师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同政府签订了协议, 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承诺, 因此, 免费师范生职业角色的确定是一般先于免费师范生的自我同一性达成的, 这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错位, 很有可能使免费师范生在自发的自我探索过程中感到困惑彷徨、悲观无措、消极懈惰或抗拒反叛, 进而导致了上述的职业角色认同的三种困境。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低年级免费师范生关于“我是谁”的探索和回答, 同样也是其实现职业角色认同的契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认知同社会期望相符合, 即自我设想的“我”和自己体察到社会人眼中的与“我”具有一致性。因此, 我们不应对两者的冲突视而不见, 使这种矛盾停留在个体潜意识层面, 相反, 应注意引导免费师范生进行自觉的自我探索, 使其体察社会对自身的关切和期望, 准确领悟和悦纳其职业角色, 努力使其自我探索的结果同预定的职业角色相一致, 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王鑫强、曾丽红、李森.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大理学院学报, 2011 (5)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王承绪译)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石杨、刘妤.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5]刘永梅.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学理论, 2010 (4)

高校免费师范生 篇2

国家免费师范生是在推出的一项政策,目前,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国务院决定从20秋季入学的新生起,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署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每生每年8000),并给予生活补助经费(之前每生每月400元,以后每生每月6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

为什么要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

答:开展师范免费教育(含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男性定向免费师范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本目的是选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后充实到教师队伍,改善教师性别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希望有志青年踊跃报考,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奉献教育,成就自己,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为实现莆田全面建设教育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男性定向免费师范生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答:

①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同时按规定享受师范生助学金,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

②毕业后采取专项等额公开考核招聘方式,按成绩高低顺序选择聘用学校。每年由市教育局统一征集提供城区、集镇和农村学校各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供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提供城区和集镇学校各一半的就业岗位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

男性定向免费生有哪些义务,如违约怎么办?

答:

①因故延长修学年限的,延长期间费用自理。

②中途退学、无法毕业或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应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收教育费用。

③按照福建省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义务,毕业后须回到生源地任教,在小学或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少于。

④毕业前以及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间内,一般不得脱产参加高一层次学历教育,鼓励其在职进修高一层次学历。

⑤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未满10年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10%的比例一次性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3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具体以协议书为准。

1.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

2.2017教育部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

3.2017全国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

4.2017山东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

5.2017免费师范生最新优惠政策

6.20国家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

7.2017山东省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解读

8.山东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

9.免费师范生的最新优惠政策

免费师范生 篇3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9月8日,是华师大1000多名免费师范生报到的日子。与其他学生的拉杆箱加小轿车不同,蛇皮袋加自行车是他们的典型特征。对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大学学费原本是他们家庭不能承受之重。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让他们顺利地走进了大学。

摄于师范大学的秋季入学照片,凝固了很多符号。

最前端有点模糊的,是广场上的毛泽东主席塑像。他老人家站立此处,有40来年了。曾看到这样的文字,毛泽东本人反对到处树立自己的塑像,他曾幽默地说,你们把我放在外边,供老天爷日晒雨淋。近些年采访奔波,在国内各地大学,见过不少这伟岸的塑像。清华大学有,湖南大学有。我总会在塑像前,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初秋阳光最怡人。比阳光更让人欣喜的,是师范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免费生。师范免费生,这个称呼真是久违了。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就是师范免费生。上世纪60年代的政策,考上师范,免费读书,这给家长收入不高、自己心气很高、学习成绩很好的贫家子弟,点亮了减轻父母压力、珍惜深造机会的人生火把。免费政策有头有尾,国家花钱供你读书,毕业了必须听从国家分配,到不同类型的学校当老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那时师道尊严,我们见到中学老师是要鞠躬的。用今天话说,师范免费生既开设了提高文化水准的学习课堂,更降低了以后踏上社会求职的机会成本,于国于家,都是双赢的事情。

于是,照片中用自行车推着行李包裹前来报到的学生,就成为重启这一政策的形象符号。刚刚成为大学生的孩子们的背影,衣着普通,身躯壮硕,步履踏实。其实,今天某位家长开辆小轿车,送儿子或女儿上学,也属稀松平常,只是,作为一介平民生产生活两用工具的自行车,将自家普普通通的后人,推进大学的高庙殿堂,这番景象表示着自行车和轿车,在当下某一时段和领域的平行迈进。

免费师范生从教意向研究 篇4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本文认为,《办法》实质上展示了“免学费+包分配”的计划教育体制,没有规定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毕业生岗位落实方案。它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免费教育师范生如何解读这项政策,以及他们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两部分进行了考察:这部分师范生是怎样认识该政策的?影响他们从教意向的可能有关因素是什么?并根据考察的结果提出完善该政策的相关措施供决策者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方法和设计把政策分析的视角应用到了调查中,将西南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作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技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600份,回收522份,回收率达到87%(>70%)。

2.调查方式

数据来自于2008年6月发放和回收的问卷,差不多是在《办法》施行整整一年,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入校一学年之后。自编的《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经过预先检验,并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作答。在随机调查前对被试进行相关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问卷在2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3.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搜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情况及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6道67个必选项目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意图的看法;从教意向;对城镇、农村教育环境的评价与期望。

本研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参与调查的其中20名免费教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分两类: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原因;入学一学年以来的感受。

4.样本描述与分类

522个被试中,男生304个、女生218个,来自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音乐学院等13个学院的19个师范专业,涉及文科、理科、艺术类和体育类4个大类;理科占44.8%,文科占49.5%,其他5.7%。生源遍及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17个省(市),中西部地区生源占81.4%,同时71.6%来自农村。西南大学是唯一地处西南地区的试点师范院校,调查结果对西南地区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有较大的代表意义;由于该政策侧重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所启示。

三、结果与数据分析

1.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主要条款的理解

问卷设计了3道题考察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图的理解。统计结果反映:第一,师范生们相信政策的意图是好的,而且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大多数师范生明确认识自己的选择,但在政策实施一年后,他们还没有充分了解政策的细节及实施方案,如:与其他支教政策(定向生)有冲突,具体岗位落实方案不明等。第二,大多数人认同免费教育师范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73.1%),非常不认同的人仅占1.9%。第三,55.8%的人认同协议规定从教十年时间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是充足的,70.9%的人认同先到农村工作两年有助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另外,有师范生提出“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一批批过去时间上应该不会短”,认为这类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是“定批定量”和“长久”的行为。

2.免费教育师范生的从教意向

在被调查的免费教育师范生中,非常喜欢教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12.3%,半数的师范生比较喜欢教学(51.0%),不喜欢的有2.7%,选择非常不喜欢的只占总数的0.8%。这与该政策发起者“让喜欢教育的青年投身教育事业”的初衷基本符合。

本研究设计了5道likert态度量表题,用于了解被试对“服从协议内容,愿意在原籍所在地的落后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这一命题的认同度。以被试对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认同强度、对分配到农村从教的接受强度、考虑终身从教(城镇/农村)和违约强度等参数的综合指数来衡量被试的从教意向。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上,被试分歧较大。认同“协议中所签订的十年期限对师范生个人而言是合理的”的被试达到41.4%,非常认同的占0.8%,而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分别为38.3%和1.9%,另外有17.6%的人持不确定的态度。第二,绝大多数师范生愿意先到农村从教两年(84.3%),但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的比例不到两成(仅为16.9%),接近半数的人则不确定是否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48.3%)。第三,对于十年后的职业设想,选择“继续从教”的师范生占45.9%(其中有12.6%的被试表示优先考虑“到更发达的地区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选择“考研深造”和“不当教师,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分别占被试总数的13.0%和11.1%。此外,47.9%的人表示有过违约的想法,13.9%的被试在入学一年后仍“后悔签约”、“想要毁约”。

3.对农村从教条件的评价与期望分析

被试对在农村的从教条件评价的注意点依次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具备、个人发展空间与展现才能机会不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几个方面;且最期望改善条件的排列与最不满意因素的排列高度吻合。另外,31.6%的师范生对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未来配偶子女仍会留在农村表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应答者在表述中除了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工作生活条件的期望、学习动机下降,反映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恋爱受阻。因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四年后要服从分配回原籍工作,他们认为将来难以分配在一起,恋情很难有结果。

而在关于“在相对落后地区从教的优势”一题的选项中,多数被试认为与到大中城市从事教育工作相比,在农村从教的优势在于“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和“工作压力小”,分别占总数的60.9%、47.7%。

四、讨论

1.对调查的总体观察所得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倾向于证实下述命题:免费教育师范生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对该政策对师范生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及其能否具体落实存有较大疑虑。

当被试接受访谈回答对该政策最大的看法时,他们也提供了类似的看法。这些回答对政策本身的意图基本上是积极的认识,而其中一些陈述以实际证据说明,学生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到落后地区从教看作宝贵的锻炼机会,同时他们渴望这项政策更加合理完善,实施细节更加明晰科学。

2.意见与建议:如何保证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教育,为落后地区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办法》的实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未必能切实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一部分师范生感觉自身发展受限,对政策细节不明确,且还有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消极等问题;另一方面,难保毕业生能在落后地区安心从教,“违约”、“跳槽”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培养、定向分配师范生的做法无法切实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反而浪费了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

尽管“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应当对某一部分形成优待的同时,客观上对另一部分造成利益损失”,本文认为,正如一些学者评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目前必须尽可能改善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在未来就业及生活保障上给予优惠条件,来吸引有志青年投身教育。而合理的就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该政策的最大缺漏,也是师范生感到政策细节不明、担心岗位能否最终落实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第一,提前调研。分批调研各省(市)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各地区需求教师的专业及数量区间,并以此为依据来分层次制定各试点的招生计划。

第二,适当缩短服务期。许多专家认为,从国内外经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优秀教师的养成及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师范生的服务期以五年左右较宜,同时也可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第三,打破回原籍从教的分配原则和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师范生在全国范围的指定地区内流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信息,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增强就业弹性,保证师范生能到原籍和原籍以外的地区服务。同时,采用地方条件艰苦程度同优惠待遇高低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流向落后地区,形成积极到条件艰苦的地区服务的氛围。

免费师范生读研报告 篇5

——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

张文军

2013年6月,走出大学校门,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中语文老师,当我还沉浸在初为人师的新奇与感动中时,高一学年已然匆匆结束,便到了回母校读研的季节。回首这匆匆流过的一年,有艰难、有痛苦、有委屈、有迷茫,但走过之后,更多的则是欣慰、是成长、是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上——兢兢业业谋高效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2班和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教有耐心,教有定法”的原则,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欲望着手,坚守新课改提倡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坚持“每课能得、每课必得”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全面素养。抓住教书育人的重点,推行启发点拨和自觉自主式教法、学法,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新课改的高效课堂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比较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开学伊始,就组成了 徒结对的方法,认真听课、备课、讲课,在师父的带领下,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任教班级学生在其中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汇报课比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

二、课堂管理方面——良好习惯保成效

课堂管理是一门学问,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保证课堂管理来保证教学质量。最有感触的一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保证课堂效果至关重要。

学期伊始给学生上一节预备课,这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规则,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例如,课前要求学生背诵,在这节课上就要给学生明确本学期背诵的篇目,背诵的进度,提问落实的方法。课前如果要求学生演讲,就要让学生明确演讲的目的、规则、方法、范围等。这样每节课前三两分钟学生或者大声背诵,或者声情并茂地演讲,有利于师生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在课前追逐打闹,聊天睡觉,甚至于连上课铃声都听不见,等教师整顿好秩序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的消极局面。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松松垮垮的印象,一定要规范好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节开学第一课,使得本学期的课堂管理就会事半功倍。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关系方面——刚柔并济创和谐

自任教以来,师生关系相处融洽、和谐,所教科目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科目,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欢,总结起来: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此外,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

3、注重个别差异。语文不是短期就见成效的学科,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非常好,偏偏语文成绩很差,有些则恰恰相反。语文教师要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老师只有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将会给老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带来很大的便利。新的时代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专业素质方面——与时俱进求发展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基本前提。周三实际工作中以后,越来越发现自身知识的不够,所以备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不断地努力学习变得势在必行和每日的必修课,为了教好语文,我努力做到了:

1、认真钻研教材。这主要是在备课过程中,扎扎实实,出了教材参考之外,更有浩瀚的网络资源供我们学习,充分得利用信息网络查找资料,后筛选取用,这个备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提高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学习《鸿门宴》的时候,需要对汉末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才能够讲的有意思,讲的透彻。在这学期里为了讲课,再次读了《苏东坡传》、《红楼梦》等著作。这不仅使得自己能够不断进步,而且有利于扩展自己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周围的人、向网络学习,是我追求发展的另一途径。经常上学习网站、看视频、看外国和国内名师的讲课视频,或者有意思的纪录片,让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储备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此外,我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

我会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这个原因,为了增强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再次选择了回母校读研、继续深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选择的漫漫教书生涯才刚刚开始,取得了很大进步,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附:研究生方向——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1、定义的界定

目前,学界关于高效课堂的定义很多,但几种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而且是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方能称之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研究: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学有所获,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实现成长找到成就感,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局面,对师生都是一件很有意义和必要的研究。

2、研究方向

1)课堂外,备课精细。“合格教师把学生教得像老师,优秀教师把学生教得像学生。”备课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结合大纲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学情来设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中有所收获,哪怕只是一个知识上的收获,切忌将教学目标束之高阁而成为摆设。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备课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完整清晰的学习过程、课堂环节设置、学生活动、点拨策略。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要结合考纲来设计,教师切忌表演欲过剩,难倒学生以显示教师知识的深厚,讲解的巧妙并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2)课堂上,关注学生。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立,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能手,特别善于对学生课堂提问进行总结和归纳,善于捕捉学生的课堂表现,善于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和有利的引导。课题背景中提到的案例,见学生无人举手就匆匆告诉学生答案的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学生记下的知识没有过手,下次还是不会,赶时间赶进度又有什么用呢。不妨多给学生点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也可转变发言方式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及时跟进监测学生讨论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虽然这样费了时间,但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也是值得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师预先设计的轨道,教师就使劲甚至强制性地往自己预先设计的方案引导,虽然得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得手快自然忘记也快。学期教学任务重,教学课时有限,面对这一矛盾,我们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扩大处理,而要求我们依据考纲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化处理。考试要考的反复讲,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多讲;学生没掌握的,老师讲了能懂的要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可以不讲。

3)课堂上,师生参与。高效课堂的灵魂在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切忌包办学生行为。在课堂中虽然学生和教师是平等地位,但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怎么也算发言中的首席,所以教师要当好高效课堂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合跟进、反馈、消解,采取多种方式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使得课堂效益最大化。课堂中教师要控制

情绪、管住自己的嘴,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操作上可参照高效课堂的五大教学原则:学生自学在前,教师教授在后;学生尝试在前,教师指导在后;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小组合作在后;学生思考在前,教师点拨在后;学生测试在前,教师讲评在后。

高校免费师范生 篇6

[摘 要]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免费师范新生与非免费师范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对比。结果表明:(1)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仅在恐怖得分上高于男生;(3)贫困类型维度,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因子上,非贫困的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4)免费师范生不同专业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结论: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心理状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非免费师范生;SCL-90 心理健康;贫困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35-03

2007年初,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1]。此后,免费师范生教育首先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进行试点,随后陆续在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实施。近年,有学者开始在政策、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等层面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相关研究,但很少有直接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讨,且将其与非免费师范生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旨在探讨免费师范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其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免费师范生提供参考。

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从四川师范大学抽取师范生新生1510名,男生393名,女生1117名。其中,免费师范新生711人,非免费师范新生799人;贫困生763人,非贫困生747人。

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十个因子,该量表整体α系数0.93,其余各维度α系数均高于0.85。测试时间为2014年10月13~24日。

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 结果

1 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由于SCL-90症状量表是以因子分高于2分来说明被试可能存在轻度心理异常,本研究将此作为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标准。研究发现,师范生SCL-90检出率排名前两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具体结果见表1)。

2 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比较

对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是否免费师范生在SCL-90各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

3 不同类别免费师范新生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

(1)不同性别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为反映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以性别(男生与女生)、师范生类型(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抑郁(F(1,1505)=3.80,P<0.05)、焦虑(P(1,1505)=5.37,P<0.05)、恐怖(F(1,1505)=15.51,P<0.001)两个因子中,性别类型主效应显著,均表现为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师范生类型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在抑郁(t(男-女)=-2.25,P<0.05)、焦虑(t(男-女)=-2.41,P<0.05)、恐怖(t(男-女)=-3.98,P<0.001)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非免费师范生中,仅在恐怖因子(t(男-女)=-2.03,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贫困类型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同样,以贫困类型(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师范生类型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强迫症状(F(1,1505)=8.48,P<0.01)、人际关系敏感

(P(1,1505)=9.88,P<0.01)、抑郁(F(1,1505)=8.24,P<0.01)、焦虑

(F(1,1505)=7.27,P<0.01)、敌对(F(1,1505)=4.67,P<0.05)、偏执(F(1,1505)=5.51,P<0.05)、精神病性(F(1,1505)=11.88,P<0.001)、其他因子(F(1,1505)=7.89,P<0.01)及总均分(P(1,1505)=9.96,P<0.01)上,贫困类型主效应显著,表现为贫困生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在强迫症状(P(1,1505)=3.94,P<0.05)、人际关系敏感(P(1,1505)=5.35,P<0.05)因子上,贫困类型与免费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在总均分

(F(1,1505)=3.51,P=0.06)上,贫困类型与免费类型交互作用边缘性显著。简单效应表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上,对于非贫困生而言,免费师范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免费类型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贫困类型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具体见表3。

(4) 不同专业类型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进一步以专业类型(文科生与理科生)、师范生类型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躯体化(F(1,1505)=3.84,P<0.05)、恐怖(F(1,1505)=6.17,P<0.05)因子上,免费类型主效应显著,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在躯体化(F(1,1505)=4.99,P<0.05)、抑郁(F(1,1505)= 6.04,P<0.05)、焦虑(F(1,1505)=13.38,P<0.001)、敌对(F(1,1505)= 5.26,P<0.05)、恐怖(F(1,1505)=9.35,P<0.01)因子及总均分(F(1,1505)=4.63,P<0.05)上,专业类型主效应显著,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其他因子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类型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生与理科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非免费师范生在人际关系敏感(t(文-理)= 1.97,t<0.05)、抑郁(t(文-理)=2.43,P<0.05)、焦虑(t(文-理)=3.43,P<0.001)、敌对(t(文-理)=2.06,P<0.05)、恐怖(t(文-理)=2.49,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三 分析与讨论

1 心理问题检出率分析

对于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来说,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以及抑郁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均排在前四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2]。由此可以看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均为师范生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2 不同性别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仅在恐怖得分上高于男生。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免费师范生在入校时心理状态不及男生。

这可能与男女生各自的性别特征有关。男生可能更注重于立足当下,女生则考虑问题更细致、全面与长远,考虑到免费师范生这一身份对自己职业选择所带来的限制,心理压力较大,这些压力日益累积,容易形成抑郁、焦虑等情绪。在与免费师范生的访谈中,我们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3 贫困与非贫困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非免费师范生来说,贫困生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研究指出,与非贫困生SCL-90评分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是否贫困在SCL-90各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用,相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经济压力小,家庭贫困给心理造成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同时,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经济贫困的同学较多,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观念、经济价值观等较为接近,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相对较小。

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因子上,非贫困的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由此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非免费师范生中的贫困生需要引起关注。以往多关注贫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非贫困生也需要引起关注。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他们选择免费师范生这一身份绝大部分并非自愿,这一原因会使其专业认同感偏低,内心易产生一定的冲突,易感受到职业选择的限制并产生自卑感。这一心态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强化强迫行为。

4 不同专业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其原因可能是文科学生更感性,注重提升自身人际等方面能力,而理科学生更关注的是提升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外在的人际方面的压力可能更给文科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免费师范生不同专业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免费师范生今后的工作为定向,专业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虽然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专业类型、贫困类型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贫困类型上存在的差异需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不但在经济层面上承受沉重的负担,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4]从研究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减少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心理状况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7(02):158-173.

[2]罗香群.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调查分析[J].教育探究,2008(04):86-89.

[3]张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3):32-34.

免费师范生退出机制设计研究 篇7

一、退出机制建立的必然性

(一) 适应政策目标需要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是基于一定目的的,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鼓励优秀青年从教”[2]。现行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一方面未规定学生退出的机制, 另一方面包揽学生就业, 使学生危机感缺乏、学习动机减弱, 质量难以保证。因此, 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防止质量下滑。

(二) 适应目标群体的需要

政策包含制定、执行、分析和监督四大环节。目前,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已经制定, 执行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关于政策如何执行, 萨巴蒂尔认为, 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会受到目标群体的限制, 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要考虑目标群体的特征。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目标群体是准大学生和大学生, 他们具有认知水平不高、职业选择随意性大的特征, “高中生还不十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标准, 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3]。可见, 高中学生填报志愿时, 存在盲目性, 为了使目标群体选择更合理的职业, 应建立退出机制。

二、免费师范生退出机制的设计

(一) 招生环节

师范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招生环节是能否选拔出优秀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关键, 必须予以重视。

1. 前期宣讲。

政策宣讲是否到位, 主体及责任是否明确关系到考生及家长的信息对称问题, 因此, 政策宣讲必须明确其主体及其责任。在我国现行制度中, 生源所在学校及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 对学生学习品质有较好了解, 应把他们作为宣讲主体。高考结束之后, 填报志愿之前, 以生源学校为执行单位、班主任为具体执行者, 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政策宣讲。

2. 志愿填报。

家长对学生的生活关注较多、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心智比较了解, 应由家长、班主任、学生三者共同商讨, 根据学生与职业匹配度填报志愿, 如有政策疑惑, 可向专业委员会咨询。专业委员会应设在市级;省级单位虽人员水平高, 但与学校距离较远, 且每省学校数量大, 相互联系不便;如建在县级, 虽咨询单位和学校联系紧密, 但人员水平低, 指导难以到位。

3. 前期审查。

师范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其招收学生应具备基本条件。必须对所招学生测试, 如我国军队的体检与面试, 市级教育部门应是此阶段的责任主体, 由它对学生进行审查, 合格者准许报考, 不合格者让其改报其他学校。这利于遵重学生个性、兴趣, 有利于保证招生质量, 减少国家投资风险。

4. 进校复试。

此阶段责任主体应是各招生学校。它们应根据本校特色及理念, 对录取学生进行二次筛选。此阶段对学生考察可借鉴他国经验。

美国: (1) 在总分4.0的考试计分表上, 入学者平均积分点必须达到2.5分。 (2) 学校注意选取性格坚定、情绪稳定、品行端正、精神充沛、身体健康、语言表达力强、对青少年有感情的学生攻读师范教育课程[4]。

法国: (1) 听写, 作为考拼字和书写以及对词汇、表达和语法进行提问的基础。 (2) 解说法文课文。 (3) 数学。 (4) 现代外语[5]。

日本: (1) 具有适合担任中、小学教师个险和能力的人。 (2) 喜爱儿童, 热爱教育工作。 (3) 学力与能力方面应当是均衡发展的人。 (4) 最好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具有实际技术的人[6]。

法国重视教育技能基本素质, 日本强调教师的品德、特长, 美国重视教育技能和人文素养。这些都是一个教师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我国应该综合这些指标。

(二) 培养环节

免费师范生无就业风险, 学习动力不足;而有些学生并不喜欢教师职业而进入师范学校, 造成理想与现实冲突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在此阶段应建立退出机制, 由于学生是在学校接受培养, 学校应为主要责任人, 负责管理学生的退出。

1. 标准淘汰制。

标准淘汰制, 是录取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 对未达到标准的学生予以淘汰, 让其选择其他专业。标准淘汰制可以使那些具备一定标准、具有教师特质的学生入选, 以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2. 自我淘汰制。

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自身判断力缺乏、决策权利弱小, 易受班主任、家长影响。入学后, 他们对自身特征及教师职业特点有所了解, 决策能力增加, 此时应允许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重新作出选择。在此阶段让学生退出, 可使学生按自己兴趣发展, 国家也可准确挑选乐意从教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刚入学, 对学校、专业及教师职业的了解需要时间;二、三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较为清楚, 但在三年级进行淘汰, 对转换专业的学生的发展不利, 所以应在二年级进行淘汰。且美、日等国也采取此种做法, 如“马里维尔学院规定大学二年级学生要通过一次考试, 校方对分数低的学生劝其转系或退学”[7]。

(三) 就业环节

1. 学生违约。

师范生就业之时, 面对社会的诱惑, 也会进行就业心里博弈, 易出现违约现象。此时退出机制是: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审批权, 县级部门收取违约费, 审批之后, 师范生缴纳违约金, 并记录, 便可毁约。市级教育部门进行审批, 可以防止县级部门为收取违约金而乱审批的弊端。县级教育部门收取违约金, 可根据具体情况, 对就职教师补助。

退出费=培养费+特殊补贴费+国家机会损失+违约金

国家机会损失=学生入学第一年生均投入×学生入学第一年国家总收益/学生入学第一年国家总投入+学生入学第二年生均投入×学生入学第二年国家总收益/学生入学第二年国家总投入+学生入学第三年生均投入×学生入学第三年国家总收益/学生入学第三年国家总投入+学生入学第四年生均投入×学生入学第四年国家总收益/学生入学第四年国家总投入

2. 国家鉴定。

由于学生投资风险降低, 就业压力小, 学习动机减弱, 质量易下降, 因此国家应再次筛选, 以保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为此, 应成立事业性的鉴定委员会, 经费由国家资助, 适当注入民间资金, 委员会要建立在市级。委员会对筛选出来的不合格学生应辞退, 被辞退学生因未按承诺达到标准, 所以要对其进行违约记录并承担退出费用。

退出费用=培养费用+特殊补贴费+国家损失的机会收益+学分补偿费+违约金。 (学分补偿费:通过对师范生进行测评, 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赔偿的费用, 学分补偿费=学分差额×师范生培养生年均投入费×4/四年每生应修总学分)

(四) 从业环节

“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最高的是年龄25岁左右的新就业大学生”[8]。可见, 刚就业大学生的跳槽率较高。“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以后, 才会有明显的离职倾向”[9]。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面对农村生活、交通不便的现状, 易产生离职倾向。因此, 在此阶段也应建立退出机制。主要由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收取违约费。

退出费用=培养费+特殊补贴费+违约金+国家损失的机会收益+年工资×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工资, 是因为国家对其进行了培养且给予工作而获得的工资, 所以理应交还给国家。违约者的年报酬及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可以视为其对国家机会成本损失而进行的赔偿。教师离职时必须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前一年备案, 这样隔一年后, 又有新一轮教师进入, 便可填补空缺, 避免出现真空现象。

在免费师范教育过程中, 招生、培养、就业、从业四环节是连为一体的, 通过对四个环节的联系, 一个免费师范生退出机制系统便得以建立。建立一个有进有出的动态系统, 是符合熵原理、系统复合论等的要求, 也是一个系统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作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的通知[Z]. (国办发[2007]34号) .

[3]郭兆年, 汤林春, 谢玲玲.高中生涯发展及其辅导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9) .

[4]张美兰.美国、日本师范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J].高校社科信息, 1997, (1) .

[5][美]I.L.坎德尔;王孟宪译.法国的师范教育传统[J].现代教育论丛, 1983, (2) .

[6]吴自强.从日本师范教育改革的新动向谈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校社科信息, 1997, (1) .

[7]李松.美国的师资现状及师范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 1987, (3) .

[8]彭川宇.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离职倾向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7) .

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机制研究 篇8

一、现有免费师范教育弊端及“渐进—诱致”机制的意义

始于2007年的免费师范教育, 充分体现了免费性、优待性、有偿性、强制性特点, 形成了“4+2”、“3+0.5+0.5+2”多种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多数人认为免费师范教育值得推广, 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 具体表现为免费师范生制度存在权利争议, 有违自由平等择业权和选择权。确保“有编有岗”的兜底政策, 导致部分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但缺乏退出机制;部分学校免费师范专业设置不合理, 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于是有研究者提出改变招生制度, 在招生后进行二次选择, 实行收费与免费结合制度, 将“免费入学”改为“上岗退费”;改变就业制度, 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双向选择, 对违背协议的学生要求适度赔偿;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借鉴大学生村官办法, 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 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国际上, 日本对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 部分贷款将被免除;法国制定了相应的津贴制度, 凡是报考师范学校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可享受5-7万法郎的补贴;俄罗斯对师范类专业除免除学费以外还向师范生发放贷款, 若学生毕业后决定从事教师职业者, 其贷款将由国家支付。很明显, 逐步补偿、上岗后免除贷款是国外流行的免费趋势。

国内研究表明, 现行直接免除学费、生活费, 强行分配学生工作的免费制度由来已久, 其优点在于方便师范大学和政府操作, 对于补充边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师资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是, 这一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面对今天的市场经济, 这样的直接免费制度首先遭遇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公平问题, 对学生自由发展的制约问题, 由此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减弱, 引发系列就业心理问题。最大的挑战还来自于学生的违约, 地方教育所需人才与免费培养的对口性问题。国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改革招生制度, 实行二次选拔;改革免费方式, 实行退费减免政策;改变就业方式, 实行双向选择、违约赔款等政策, 都具有尊重学生选择发展的权利和渐进诱导的特点。国际上, 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与市场机制一致的工作后还款免费, 分段津贴补偿制度, 其实质就是采取“渐进—诱致”机制, 让用人单位和培养学校选择到最适合的免费师范生。针对现有强制性免费师范教育问题, 应从制度经济学的诱致机制出发, 研究诱致地方政府投入免费中职师范教育的利益驱动力, 形成激发免费中职师范生内在学习动机, 培养学校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利益诱导机制。这样设计免费机制的意义在于,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用人制度的免费中职师资长效培养机制, 理顺政府、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之间的关系。利用“渐进—诱致”机制, 中央或省政府只需抛出引诱的免费金额, 就可以诱使地方政府、学生个人和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 为获得各自需要的利益进行人力和物力投入, 用同样多的钱就能培养出更多乐意从事中职教育的免费师范生。而且由于“渐进—诱致”所产生的内在激发力, 培养出的中职免费师范生质量更高, 违约风险也大大降低。

二、中职免费师范生“渐进—诱致”培养机制设计

中职免费师范生“渐进—诱致”培养机制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由中央或省级政府主导, 向高考毕业生中素质优秀, 并志愿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 以工作后还贷的方式免除其入读职业师范大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 诱导其为免除贷款而遵守协议, 刻苦学习的培养机制。这样的利益诱致培养机制, 包括招生中的二次诱导、学习过程中的资助和业绩奖励诱致, 就业中的履约免除贷款和违约赔付的诱致机制, 一步步诱导免费中职师范生不断强化其学习动机和中职教师认同感。同时, 给委培单位以特岗津贴, 向培养学校进行教改项目资助等形式, 逐步诱致地方教育行政和参与免费教育的师范大学, 齐心协力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免费中职师范生“渐进—诱致”培养机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 建立有助于调动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的“渐进—诱致”招生制度

一是针对农村地区生源, 以免费为诱致条件, 引导经济困难素质优秀的学生与当地中职学校签订委培协议, 报读自身中意的中职师资培养专业。由学生家长和学校为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担保, 待学生正式成为委培单位教师后, 逐年返还学费贷款及利息。违约则由学校和家长协同追回本金、利息和30%-50%的罚金, 罚金归委培学校所有。如果委培生本人违约又追不回本金和罚金, 则由签约单位负责追收其家长承担全部本金、罚金和利息, 以引诱委培学校把好违约关, 并积极追缴本金和罚金, 尽可能降低违约风险。二是积极推进入学后二次选择制度的改革, 建立起免费中职师范生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适合做教师和本人坚决要求退出的免费师范生, 在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后应准予其退出。既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空间, 又给委培学校选拔到优质的学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道路。对退出的学生, 除要求其退赔贷款或转移担保人外, 只需缴纳30%以下的罚金即可转专业学习。将其空出的名额用于招收同年级同专业学生中, 成绩优秀而又乐意从事中职教育的学生。

(二) 建立以贷款和助学方式为主的, 惠及更多学生的“渐进—诱致”资助机制

为了扩大引诱面和提高免费资助金的使用效益, 应该根据学生和家长自愿, 除采取学费和生活费全额贷款、上岗退费的免费形式外, 还应积极开拓部分免费并提供助学岗位等形式, 向志愿从事中职教育的学生提供资助。可由委培学校提供寒暑假勤工俭学资助生活费, 顶岗实习发给学生工资, 根据学生学费缺额贷款资助等形式, 实行部分贷款、部分资助结合的方式, 让那些诚心于中职教育但经济困难的优质生源进入部分免费范围。当然, 对部分免费和资助的学生, 一旦其违约, 学生本人承担的赔偿金和罚金只能根据其资金占用总数以协议规定的比例追缴。既降低了委培学校的风险和追缴难度, 也降低了学生本人的风险。这样一步步“渐进—诱致”的机制, 既符合学生不断选择的真实意愿, 又有助于以免费还贷、助学为动力, 促使其努力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

(三) 建立用人单位和委培学校热心于免费中职师范教育的“渐进—诱致”培养机制

针对委培学校需要, 培养学校应实施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开展专项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国家和省级教育科研部门, 应形成有针对性的立项倾斜资助机制, 对培养学校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成果予以奖励和推广。委培学校则应根据委培岗位的需要, 配合培养学校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做好顶岗实习的训练工作, 完善学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和指导细则, 形成“双元制”实习训练制度, 以提高免费中职师范生的质量。

(四) 建立自主择业, 违约赔款, 上岗后逐年返还学费的“渐进—诱致”就业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协约, 应该充分体现尊重学生自主择业的观点, 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教师资源, 而不是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服役十年才能重新选择。但是, 也必须坚持违约赔款的制度。除对直接毁约的免费生, 由委培单位和家长追缴本金和罚金外, 还需要完善中途离岗, 对后续年限的还本和罚金追缴制度。介于违约的风险, 委培学校原则上只委培学校所在辖区内生源地学生, 这样既便于追缴本金和罚金, 又具有稳定免费中职师范生回乡服务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 极大地降低就业违约率。

(五) 建立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热衷于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渐进—诱致”特岗津贴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地方政府出钱实施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积极性, 就需要由中央财政和省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特岗津贴, 以特岗津贴的方式逐年拨发给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 共同组成返还免费中职生学费和生活费的津贴总额, 以此逐年诱致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根据专业紧缺程度, 设定委培专业和岗位数量。省和中央政府再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情况和教师紧缺程度审核资助的指标和力度。这样做, 既能以恰到好处的资金投入引诱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投入免费师范教育, 又因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进行了投资, 也就削弱了其虚报指标的动力。同时, 还能增强地方和委培学校甄别选人的责任心, 提高其配合培养学校认真训练的意识, 确保形成地方政府—委培学校—中职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捆绑一体的利益机制, 促使其相互配合, 共同为培养出优质的免费师范生而奋斗。

三、中职免费师范教育实施“渐进—诱致”机制的突破口

中央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相关诱致政策, 是引导地方政府实施“渐进—诱致”机制变革的关键。因为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 地方政府主动选择“渐进—诱致”机制改革, 除了获得一定的教育政绩外, 不可能从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所以, 只能采取由中央政府供给的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在一个金字塔型的行政系统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一方面, 需要中央政府拿出一笔启动资金来实施这一计划。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中, 中职学校紧缺专业特岗教师岗位设置、中职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等, 都需要根据免费中职师范生学费总额进行预算, 并以县为单位根据签约学生数和逐年返还学费的额度进行总的预算。然后, 由中央、省政府、市县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 按一定的比例支付每年的中职师资特岗津贴总额, 作为诱导地方政府实施“渐进—诱致”免费中职师资培养的启动资金。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 为了达到逐渐诱致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中职免费师范教育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可按中央财政50%、省20%、市15%、县15%的比例分担, 旨在形成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岗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 需要中央或省政府制定“渐进—诱致”机制变革的导向性政策。比如改进特岗计划设置方式, 由农村学校根据中职专业教师紧缺情况限额逐级申报;实施艰苦地区中职学校订单式委培, 上岗后逐年返还学费的免费师范生制度;出台中职免费师范生降分录取招生制度和二次选择志愿的招生政策, 明确规定特岗设置条件及其各级财政津贴标准、返还免费金额的总额和年限等。由市县教育局规范委培岗位设置、资助、贷款实施细则, 印制出委培合同及追缴本金和罚款的标准协议书, 形成易于委培学校、培养学校、免费生操作的规程。总之, 应将“渐进—诱致”的中职教师免费培养机制, 转化为委培单位和培养学校操作的细则, 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实施。

综上, “渐进—诱致”机制将最终的获利点锁定在急需优秀人才的艰苦地区中职学校, 而将实际获利集中指向中职免费师范生, 并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前途和兴趣, 兼顾地方政府、中职学校和培养学校的获益需求, 用文件形式明确特岗资助额度和年限, 形成了长期、中期和短期“渐进—诱致”的综合优势,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完善农村中职优秀教师补充机制的有效措施。

摘要:针对2007年以来实施的免费师范教育存在的系列问题, 设计出中职免费师范生“渐进—诱致”机制。以现有免费制度为基础, 从招生、培养和就业环节上加以改进, 形成以较少投入扩大免费中职师范教育范围, 激励免费生努力学习, 地方政府乐于投入, 培养学校认真培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渐进—诱致,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志芬, 张弛.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现状分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2) .

[2]李峰, 王美楠.免费师范生制度的不稳定因素分析——从受教育权与劳动权角度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3]郭文婧.免费师范生政策需在实施中调整[J].教育与职业, 2011 (10) .

[4]朱红, 王晓燕, 梁日宁.免费师范生招生现状及建议[J].科教导刊, 2011 (4) .

[5]李平.“上岗退费”与“免费入学”——浅谈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6]滕贞贞.免费师范生从教心理探究及案例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 .

[7]董建平.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问题探讨——一种“订单培养”模式的构想[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0 (10) .

[8]朱永新.借鉴大学生村官办法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J].教育与职业, 2010 (16) .

[9]方增泉, 戚家勇.推进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基于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9级免费师范生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1) .

[10]李伟.论推广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5) .

高校免费师范生 篇9

摘要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多数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持满意态度。但是,在教育实习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建议:高师院校要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指导;实现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的双赢;制定详细具体的实习方案。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习;教师专业发展

2007年9月,部属高师在免费师范政策指引下重新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一学期。教育实习是免费师范生走上讲台的第一步,在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掌握教育实习对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情况,明确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状提出完善教育实习的对策,对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为调查对象。所谓的理科免费师范生,就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专业依照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所招收的师范生。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在职前教育阶段,理科免费师范生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具备未来教育教学所必须的各种专业素质,逐步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个准教师的过程。

本研究是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部分,教育实习现状研究是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份275分,回收有效问卷258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结果与分析

(1)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据统计,在高师院校的各个因素中,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力最大,远远超过图书馆、免费师范教育政策、重视师范教育的氛围、等因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力。

通过教育实习,79.1%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进步大,平均分4.12;69%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平均分3.93;64.4%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班主任工作能力进步大,平均分3.79;仅有33.3% 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科研能力进步大,平均分2.77。可见,经过教育实习,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进步最大,其次是思想变化,班主任工作能力也有较大进步,但科研能力进步很小。

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有较大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教育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所面临的是具体真实的问题,而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理论问题,免费师范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较高。第二,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不仅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大量的有益建议,而且为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提供了样板。第三,教育实习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免费师范生实习工作比较认真;免费师范生的反思与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免费师范生科研能力进步小,一方面,反映了高师院校在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方面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带队教师和中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指导不够。

(2)教育实习中各类人员对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帮助.教育实习中,各类人员对理科免费师范生帮助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平均分4.13)﹥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平均分3.99)﹥实习队员(平均分3.50)﹥高校带队教师(平均分2.93)。

具体来说,第一,教学指导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帮助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所有人员中,免费师范生的思想变化和教学能力进步程度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帮助的相关性最强。第二,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帮助也很大,仅次于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的帮助。免费师范生班主任工作能力进步程度与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帮助的相关性最强。第三,免费师范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对其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进步程度与实习队员之间的帮助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第四,高校带队教师的帮助最小,免费师范生的思想变化、教学能力进步程度、班主任工作能力进步程度与高校带队教师的帮助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高校带队教师的帮助最小,主要是因为:理科三个专业的学生较多,学科教学法的任课教师却较少,在教育实习时,高师院校只能把讲授其他课的教师或者研究生配备上去。而这些高校指导教师缺乏对中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不能对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作出有效地指导。

(3)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满意度.实习满意度方面,平均得分为3.89分,选择“很满意”和“较满意”的理科免费师范生共占统计人数的75.2%。可见,大部分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持肯定态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满意度与专业素质的进步在0.01水平上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实习队员之间的帮助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高校带队教师无显著相关关系。

2.访谈结果与分析

教育实习中存在不少问题:①在教育实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不同的实习学校差异很大。在有的实习学校,存在“三多两少”(听课多,改作业多,上自习多;讲课少,得到的指导少)现象,实习的广度和深度都难以满足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而在有的实习学校,免费师范生的工作量又过多,如参与顶岗支教的免费师范生,一周可以上到二十几节课。另外,几乎所有的中学都不重视免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②教师指导方面,部分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不负责任,对免费师范生的指导不到位;有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教学水平偏低,难以担当指导免费师范生的任务;有些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指导的免费师范生数量偏多;不少高校带队教师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指导缺失。③部分实习小组,实习队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尤其是顶岗支教的实习小组,由于实习学校分散,小组内部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很少。④高师院校作用不明显,高校对教育实习生的生存状态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在偏远地区实习的免费师范生。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教育实习对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数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持满意态度。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缺乏沟通和交流,在教育实习的深度、广度、指导教师选择方面有待于改善,高校带队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帮助偏小;教育科研能力不受重视;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生的生存状态关注不够。

2.建议

(1)实现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的双赢,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免费师范生毕竟不是真正的教师,他们教学水平不高,需要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这无疑要扩大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工作范围。目前,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没有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机制,导致实习学校主观上对教育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实习学校的付出必须得到高师院校的回报,才能实现两者的双赢。一方面,高师院校要积极研究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研究最好结合实习学校的特点,吸收实习学校中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共同开展研究,为实习学校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高师院校要积极帮助实习学校的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如接受实习学校教师进修等;高师院校还要在招收保送生、援助实习学校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协商制定详细具体的教育实习方案.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要协商制定详细具体的教育实习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应该包括:第一,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和职责。指导教师包括实习学校教学工作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和高校带队教师,指导教师的能力要突出,指导要认真负责。鉴于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高师院校可以借鉴英国教师培训模式中成功的经验:通过大中小学的教育专家、校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合作指导小组,分工协作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第二,在教育实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具体规定实习生每周实习的课时数量,保证实习课时数量适中;实习内容应该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科学研究三个方面。

(3)高师院校要加强对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在教育实习前,高师院校要介绍往届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一些情况,帮助理科免费师范生明确教育实习过程,了解教育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另外,高师院校可以提供实习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点、教师团队文化,以便于免费师范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

在教育实习中,高师院校要关注实习生的生存状态,及时组织各个实习队进行实习阶段性总结(如月总结、中期总结等),而不应仅局限于终期总结,及时解决各个实习队存在的问题。高师院校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建设教育实习网络平台,方便各个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安排专门教师在线解答实习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福良.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6-47.

[2]赵国金,高艳梅.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21.

作者简介:宋瑞(1983-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上一篇:分销合作下一篇:基本色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