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2024-07-18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精选12篇)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1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 经过5年多的实践探索, 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2011年, 1.2万名首届免费师范生顺利毕业, 走上基础教育岗位, 其中, 超过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目前, 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今,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为了解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职业现状, 2012年4月至8月, 我们采取目的性抽样访谈的方法, 选取华东师范大学20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及21家基础教育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访谈研究。其目的在于客观地了解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职业现状、对高校培养质量反馈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及基础教育用人单位对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生工作表现、高校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的评价。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结合基础教育需求和工作实践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及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结合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教育教学实际, 提出探索优秀教师培养新模式,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培养造就更多优秀教师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电话访谈与开放式面谈相结合的方式, 从访谈参与者处获得语音及文本资料, 并对所获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每次访谈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访谈时, 访谈人在征求了访谈参与者的同意后进行录音, 同时记录其面谈时的表情、形体动作等情况。访谈结束以后访谈人立即对录音进行逐字逐句的整理。

(二) 研究内容

在查阅有关毕业生质量反馈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文献基础之上, 分别编制了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两个版本的跟踪调查访谈提纲。毕业生版访谈提纲分为目前工作现状、对母校培养质量反馈及职业发展规划三大部分, 共12个问题。用人单位版访谈提纲分为免费师范生从教表现、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及对就业指导工作反馈三大部分, 共设7个问题。经过预访谈检验, 两份访谈提纲的信度与效度较好。

(三)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访谈采用目的性抽样, 共抽取2011届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20名, 其中男生6名, 女生14名;分别来自上海、四川、安徽、贵州、云南等10个省份, 涉及中文、数学、英语、体育、教育管理等10个专业;共抽取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用人单位21个, 分别来自安徽、四川、贵州、内蒙古、浙江、新疆、河南、重庆等省份。访谈参与者有校长、书记、副校长、校办老师、教务处主任、人事部主任、教务处主任等。

二、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职业现状及人才培养质量反馈

(一)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职业现状

第一, 对工作现状整体比较满意。参与访谈的20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大都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专业对口, 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完全吻合;工作的学校是当地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 发展机会较多, 成长空间大;完全能够胜任工作, 教学任务比较轻松, 工作压力不是太大;有寒、暑假, 不用坐班, 工作地点离家比较近等。而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经验不足, 压力很大;所教科目与所学专业不对口, 觉得工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教育管理、心理、体育专业在学校不受重视, “课程安排不多, 有时候会被其他老师占课”, 工作认可度不高等。

第二, 薪酬待遇总体较好。有12名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目前的薪酬待遇较好, “与同类学校相比较, 工资处于同行业中等偏上水准, 在当地也处于中等水平。”有8名毕业生认为工资待遇不高, 在当地处于中下的水平, “学校薪酬考核制度不太合理, 没有采用绩效考核的制度, 而且学校福利少, 仅能维持正常生活”等。

第三, 工作能力得到认可。大多数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所在单位工作氛围良好, 学校管理民主, 领导重视和关心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同事关系融洽, 有经验的老教师给新进教师很多启发性的建议和指导;个别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是其母校, 工作环境熟悉, 很快便融入到学校的工作氛围中;“教学技能出众, 课堂教学给自己带来成就感”, 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

(二)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第一, 通识教育拓宽了知识面。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通识教育做得非常好, 培养更多的通用型人才而非只精通本专业的专才。大学四年的通识教育, 使其获得很好的成长和锻炼, 拓宽了知识面, 提高了综合素质, “现在上课时知识面广, 教学方式新颖, 教学仪态好”。同时, 他们也反映通识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课程设计不够丰富等。

第二, 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安排合理。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学校基础课程设置较好, 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高, “在理论的基础上已经有实践的倾向, 与学生今后发展有了更细致的结合。”毕业生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学校能在各个专业都开展一些真正有内涵、有底蕴的专业课程”;“希望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课程的实用性”等。

第三, 教师教育课程注重与实践结合。毕业生普遍认为教师教育课程中学习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参加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交流项目, 拓宽了视野, 收获很大。”毕业生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应具有针对性, 多开设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班级管理的公选类课程, 以及文化、体艺方面的课程。”“踏入工作岗位后, 实际教学技能和在校所学的教学技能还是有较大差异, 因为觉得教师教育课应该多注重实践”。

第四, 对学校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评价。毕业生一致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非常有必要, “通过三个多月的教育实习, 基本上对中学教学形式和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实战演练中提升教学技能, 并为接下来求职以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部分毕业生建议, 实习期间上课的次数少, 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以得到更多地锻炼;希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加以改进, 在大三下半学期之前尽量结束所有课程;实习时间安排上可以提前, 放到大三第二个学期, 这样实习和求职不会发生冲突, 并且更有利于同学们早日就业;见习的时间建议放在大二或者大三, 这样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再去实践效果会更好等。

(三)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大多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有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多数毕业生表示会踏实工作, 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定的成绩, 早日评上职称。“打算3至5年内, 踏踏实实地工作, 练好教学的基本功, 争取当班主任, 顺利评上职称, 希望能成为一名名师”;“希望职称方面能够上去, 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两方面都获得好的发展”;“想继续深造, 读在职研究生, 以后再读教育学博士”。个别的毕业生考虑到个人的长远发展, 有换工作的想法, “打算换学校, 目前发展空间小, 但仍然在教育行业, 希望进入市、县城最好的高中, 或者找到一个待遇更好些的学校”。

三、用人单位对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一) 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表现的反馈

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从教技能表示满意。“免费师范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 适应能力强”;从教技能表现良好, “能够积极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视野开阔, 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能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 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工作, 努力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 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在班级管理方面让人满意”, 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提升班级凝聚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科研能力比较突出, 表现出较为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科研水平;与同事相处融洽, 与学生建立了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 用人单位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个别免费师范生“对中学的教学和中学生了解不够, 教学方法单调,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比较欠缺, 还不能完全做到胸有成竹”;在班级管理方面, “控制不住学生, 特别是对比较调皮的学生, 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过, 大部分中学校长和相关负责老师认为是正常现象, “由于刚参加工作, 经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 有老教师‘一对一’的帮带, 相信三年后这些老师会非常出色。”

(二) 对高校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用人单位认为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优秀表现与学校的悉心教育和培养分不开。他们认为学校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非常重视, 培养目标集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为一体, 在强调专业教育和研究型教育的基础之上, 同步提升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水平;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交流的机会, 毕业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更先进的教育和教学理念, 使得他们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更大”;“在教育见习和实习方面, 注重实践培训, 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 部分用人单位希望加强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二、大三可以安排学生到中学听课学习, 早日了解和熟悉中学教学、中学生的特点, 大四延长到中学的实践学习时间, 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学教学”。

(三) 对高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

用人单位反映在就业阶段, 学校在政策、技能以及求职心态等方面对免费师范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 信息发布及时, 服务仔细、周到, 使用人单位招录到了优秀毕业生。同时, 建议高校加强与各省市中小学校的沟通交流, 开展调研访谈, 进一步了解中小学人才需求, 从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对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共建实习基地, 选择部分最优秀的中学作为实践的基地, 毕业生可以提前了解地方中学的教学情况, 实现就业的直接对接”。

四、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的建议

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绝大多数免费师范毕业生乐于从教, 善于从教, 并在工作中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旨在鼓励优秀人才从教,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促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1]所以, 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 创新体制机制和教育培养模式, 培养出更多贴合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优秀教师, 并促进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岗位上成长成才, 成为未来的教育家。

(一) 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建立配套机制, 提高教师待遇

1. 建立配套机制, 完善免费教育政策

一是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动机制。免费师范生培养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 创新合作途径与方式, 促成双方在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及研究成果方面的共享, 构建共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新机制。

二是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与中小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建设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 鼓励免费师范生到地方中小学或生源地中学进行教育见习或实习, 使免费师范生提前熟悉中小学课堂教学, 增强授课、评课能力, 丰富实践经验, 提高教育教学技能。[2]

三是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专业发展。根据免费师范生成长不同阶段需求, 构建适应教师成长需要的、满足不同阶段目标的长效教育培养机制, 鼓励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型硕士学位, 以满足师范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用人单位要有相关的制度保证,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全面贯彻政策目标, 提高教师待遇

免费师范毕业生关注职后保障及政策落实情况, 如工作环境、住房、福利待遇、培训进修等实际问题。教师薪酬待遇低成为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不看好教师职业, 甚至考虑换工作的重要原因。要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首先就要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 既可以有效激发在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又可以对未来从教的免费师范生形成强有力的吸引, 增强其未来从教的信心。因此, 提高教师待遇, 增强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身份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是当务之急, 也是形成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 就是要大力提高教师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对于长期坚守欠发达地区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 更要给予特别的福利待遇, 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二)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 探索优秀教师培养新模式,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1. 明确优秀教师培养目标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这个总体目标设立的。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 免费师范生培养处于职前教育阶段, 有着特定的专业发展的任务。所以, 应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从师范生培养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 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尽管各大学在免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有所不同, 但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具有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 形成终身服务国家基础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包括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本身的思维形式、研究方法和逻辑关系的认知;具有教学活动的基本体验, 掌握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技能, 具备较强的中小学教学工作适应能力;具有在自主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展研究性教学、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等。[3]

2. 创新优秀教师培养模式

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同学科发展最先进成果相结合、同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 将创新优秀教师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转变, 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架构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4]

一是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提升免费师范生人文与科学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其多学科综合视野, 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 提高免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免费师范生培养特点, 以发挥优势、打造精品的建设思路, 加强通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确保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如, 华东师范大学在“英语”“计算机”“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通识必修课程教学中实行分流、分类、分级教学。同时, 为文科学生全面开设“高等数学”, 为理工科学生全面开设“大学语文”, 其中一批通识课程由两院院士、终身教授担任主讲教师。

二是提高专业教育课程质量, 为免费师范生奠定坚实专业素养。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 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专业建设, 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使免费师范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和岗位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北京师范大学依托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开发教学资源, 建设特色专业, 建立教学团队合作机制,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加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建设, 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同时, 以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专业选修课为抓手, 推进研究性课程建设等。

三是实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学素养。教师教育课程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 强化实践环节, 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 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 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 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5]

3. 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加强职业基本技能训练, 将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时间, 引导免费师范生体验和实践教师职业角色, 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件, 建设长期稳定的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 高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加强教育见习, 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 为免费师范生营造一个优质的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校内外教学环境。

二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 全面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注重免费师范生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 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 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 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 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开展丰富多彩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 重视塑造未来教师的人格魅力。组织师范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选派优秀免费师范生到海外学习, 感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4. 加强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

一是加强思想指导。帮助免费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 通过职业教育、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 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帮助免费师范生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增强作为一名未来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认真细致地向免费师范生介绍国家和各省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 通过开设指导讲座、就业政策咨询解读, 印发就业政策的宣传资料等途径, 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准确地把握就业政策, 以避免因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和模糊认识, 造成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三是加强心理指导。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 部分免费师范生为职业选择而困惑和苦恼, 产生焦虑、失落、自卑等心理障碍。要及时了解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心态,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心理咨询等途径, 帮助毕业生提高对自己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 消除心理障碍,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 免费师范生自身需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拓宽职业发展平台

1. 在校免费师范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是提高专业素质。基础教育岗位很多, 关键是免费师范生能否胜任这些岗位, 没有真才实学, 即使走上基础教育岗位, 也难有所作为。因此, 免费师范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不断拓宽知识面, 较好的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以自身过硬的本领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二是提高从教技能。练好教师基本功要, 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能适应将来基础教育教学要求。三是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对优秀教师的要求, 形成爱教、乐教的职业理想与信念, 立志成为优秀教师。

2. 已经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要拓宽职业发展平台, 终生学习

从事教师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尤其是免费师范生的就业主要聚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其从教后的继续教育将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工作。很多免费师范毕业生希望从教后能获得更多深造和进修的机会,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拓展空间。目前, 教育部已出台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相关政策, 鼓励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性硕士学位, 并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为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6]

注释

1[1]教育部, 财政部, 人事部, 中央编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5/14/content_6098291.htm, 2007-05-09.

2[2]张莉婧.创新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J].中国教师, 2011, (4) :26.

3[3]万明霞, 荀渊, 等.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培养[J].大学 (研究与评价) , 2007, (10) :11.

4[4]北京师范大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和机制[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1, (10) :8.

5[5]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 2011-10-08.

6[6]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67/201007/xxgk_92798.html, 2010-05-21.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2

扎实做好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招生就业处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结

我校首届(2011)免费师范毕业生21个专业2883人,生源地分布于26个省份(其中比较集中的有16个省份),在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中人数最多。招生就业处紧紧围绕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特点,深化就业指导,锤炼就业服务,规范就业管理,努力保证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顺利就业。

一、已经开展的就业工作

(一)早谋划早准备,明确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本着早谋划、早准备的思想,招生就业处自去年就开始不断研究探讨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构划促进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下称《办法》)发布后,围绕《办法》中新的政策和规定,迅速调整工作思路,先后制订了《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思路》和《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为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毕业生思想动态

新学期开学伊始,招生就业处组织开展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思想、就业准备的摸底调查工作,了解毕业生对国家相关政策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了解毕业生关心的主要问题和诉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准备

1的情况,并及时形成了书面报告向教育部、学校领导进行了汇报,提出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多项建议。

(三)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教育,建立正确导向

招生就业处通过《就业指导报》、校园网樟树林论坛、校广播站、宣讲会,并要求各学院通过毕业生大会、报告会、座谈会、个别谈话、答疑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和渠道,深入开展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免费师范毕业生深入领会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教育部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实施办法,展望发展前景,破除认识误区,树立诚信意识,坚定成才信念,增强振兴基础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建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导向。

(四)开展生源信息核查统计工作,保证数据“零误差”

招生就业处于9月下旬开展免费师范毕业生生源信息核查统计工作,将教务处的学籍数据与招生原始数据、各学院的统计数据进行多方比对,并组织每名毕业生亲自核对,完善每名毕业生的基础信息,形成分省、分专业的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数据库,保证数据、名单“零误差”,基础信息完善,报送格式规范。同时,针对各省的不同特殊要求,不断地进行毕业生信息的补充完善。

(五)主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络沟通,推动相关工作

从9月份开始,招生就业处持续与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络沟通,登记各省的负责部门和联系人,实时掌握各省的工作进度,了解各省的政策和实施办法,主动报送毕业生信息数据,主动提出工作建

议,积极推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9月底完成了生源比较集中的16个省份的第一轮联络沟通工作,10月份又开始了第二轮的联系工作。

(六)加强与区县教育局(教委)联系,积极开展就业市场拓展和毕业生推荐工作

为适应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总体数量大、个别省份特别集中、全部回生源省就业的特点和教育部新的政策规定,招生就业处突出加强师范生就业市场拓展力度,大力开展毕业生推荐。目前,招生就业处已向生源比较集中的16个省份的全部1256个县级(含)以上的教育局寄发了我校毕业生专业人数信息和教师招聘《邀请函》,邀请地方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来校双选毕业生。

二、下一步的就业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

结合教育部有关会议的最新精神,制订可行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一段时间,深入开展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履行国家义务,积极主动求职,尽早双选就业。

(二)继续加强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

持续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络,及时了解各省的具体实施办法,获取各省的岗位需求信息,掌握各省举行双选活动的安排,并及时向毕业生公布。

(三)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增加来校招聘中小学数量

在前期与区县教育局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各地重点中小

学的联系,宣传学校的优势和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邀请更多的中小学来校招聘。招生就业处拟在年底前,结合中西部地区重点中学数据库建设,向生源比较集中的16个省份的全部重点中学寄发毕业生专业人数信息和招聘《邀请函》。

(四)深入地方调研,加大就业市场拓展力度

11月下旬至12月份,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队伍,深入地方教育局和重点中学开展调研和就业市场拓展,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想法,为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法提供依据。同时,开始建设中西部地区重点中学数据库,为进一步改进就业服务手段奠定基础。

(五)按时完成各项就业管理工作

按照教育部“六个时间点”的部署,提前准备,积极配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时完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落实教育部的要求,保证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目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讲课能力不强

在校园招聘试讲过程中,部分中学反映免费师范毕业生讲课能力不强,特别是几所知名的重点中学反映满足要求的毕业生不多,选不够名额。通过毕业生了解,相当多的毕业生没有进行严格训练,学校微格教室利用较少,讲课熟练程度不够,试讲技巧不足。

(二)来校招聘中小学数量减少

受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份任教政策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学已不再来校招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来校数量没有增加,与往年同期相比招聘单位有所减少。

(三)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清,应聘针对性不强

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必然变化缺乏清醒认识,不管自身条件高低、能力强弱,都瞄准知名重点中学,应聘视野不开阔,双选成功率低,挫折感增大。

(四)掌握中小学信息太少,主动自荐意识弱

大多数毕业生除了川渝少数的知名重点中学和生源地附近的少数中学外,不知道还有哪些中学,对本省的中小学知道很少,信息极度缺乏,再加上主动意识不强,坐等校园招聘思想较重,阻碍了毕业生双选速度,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四、工作建议

(一)切实提高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中小学选人的关键条件,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建立免费师范毕业生教学能力标准,严格训练,逐人过关,切实提高每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客观定位

毕业生自我客观定位,客观评价自身条件,自觉匹配单位层次,有针对性地应聘或自荐是提高双选成功率、尽快占领就业岗位的重要方法。毕业班辅导员要加强指导,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提供合理建议,引导毕业生尽早顺利就业。

(三)适应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任教的特点,调整毕业生实

习基地的范围和结构

毕业生通过实习,在实习单位获得就业机会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适应于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任教的特点,有免费师范生源的省份均要建设毕业生实习基地,并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形成免费师范生回生源省中小学实习的机制,促进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的机会。

招生就业处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3

[摘 要]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免费师范新生与非免费师范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对比。结果表明:(1)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仅在恐怖得分上高于男生;(3)贫困类型维度,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因子上,非贫困的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4)免费师范生不同专业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结论: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心理状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非免费师范生;SCL-90 心理健康;贫困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35-03

2007年初,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1]。此后,免费师范生教育首先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进行试点,随后陆续在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实施。近年,有学者开始在政策、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等层面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相关研究,但很少有直接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讨,且将其与非免费师范生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旨在探讨免费师范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其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免费师范生提供参考。

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从四川师范大学抽取师范生新生1510名,男生393名,女生1117名。其中,免费师范新生711人,非免费师范新生799人;贫困生763人,非贫困生747人。

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十个因子,该量表整体α系数0.93,其余各维度α系数均高于0.85。测试时间为2014年10月13~24日。

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 结果

1 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由于SCL-90症状量表是以因子分高于2分来说明被试可能存在轻度心理异常,本研究将此作为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标准。研究发现,师范生SCL-90检出率排名前两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具体结果见表1)。

2 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比较

对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是否免费师范生在SCL-90各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

3 不同类别免费师范新生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

(1)不同性别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为反映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以性别(男生与女生)、师范生类型(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抑郁(F(1,1505)=3.80,P<0.05)、焦虑(P(1,1505)=5.37,P<0.05)、恐怖(F(1,1505)=15.51,P<0.001)两个因子中,性别类型主效应显著,均表现为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师范生类型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在抑郁(t(男-女)=-2.25,P<0.05)、焦虑(t(男-女)=-2.41,P<0.05)、恐怖(t(男-女)=-3.98,P<0.001)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非免费师范生中,仅在恐怖因子(t(男-女)=-2.03,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贫困类型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同样,以贫困类型(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师范生类型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强迫症状(F(1,1505)=8.48,P<0.01)、人际关系敏感

(P(1,1505)=9.88,P<0.01)、抑郁(F(1,1505)=8.24,P<0.01)、焦虑

(F(1,1505)=7.27,P<0.01)、敌对(F(1,1505)=4.67,P<0.05)、偏执(F(1,1505)=5.51,P<0.05)、精神病性(F(1,1505)=11.88,P<0.001)、其他因子(F(1,1505)=7.89,P<0.01)及总均分(P(1,1505)=9.96,P<0.01)上,贫困类型主效应显著,表现为贫困生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在强迫症状(P(1,1505)=3.94,P<0.05)、人际关系敏感(P(1,1505)=5.35,P<0.05)因子上,贫困类型与免费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在总均分

(F(1,1505)=3.51,P=0.06)上,贫困类型与免费类型交互作用边缘性显著。简单效应表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上,对于非贫困生而言,免费师范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免费类型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贫困类型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具体见表3。

(4) 不同专业类型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进一步以专业类型(文科生与理科生)、师范生类型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躯体化(F(1,1505)=3.84,P<0.05)、恐怖(F(1,1505)=6.17,P<0.05)因子上,免费类型主效应显著,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在躯体化(F(1,1505)=4.99,P<0.05)、抑郁(F(1,1505)= 6.04,P<0.05)、焦虑(F(1,1505)=13.38,P<0.001)、敌对(F(1,1505)= 5.26,P<0.05)、恐怖(F(1,1505)=9.35,P<0.01)因子及总均分(F(1,1505)=4.63,P<0.05)上,专业类型主效应显著,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其他因子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类型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生与理科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非免费师范生在人际关系敏感(t(文-理)= 1.97,t<0.05)、抑郁(t(文-理)=2.43,P<0.05)、焦虑(t(文-理)=3.43,P<0.001)、敌对(t(文-理)=2.06,P<0.05)、恐怖(t(文-理)=2.49,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三 分析与讨论

1 心理问题检出率分析

对于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来说,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以及抑郁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均排在前四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2]。由此可以看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均为师范生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2 不同性别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仅在恐怖得分上高于男生。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免费师范生在入校时心理状态不及男生。

这可能与男女生各自的性别特征有关。男生可能更注重于立足当下,女生则考虑问题更细致、全面与长远,考虑到免费师范生这一身份对自己职业选择所带来的限制,心理压力较大,这些压力日益累积,容易形成抑郁、焦虑等情绪。在与免费师范生的访谈中,我们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3 贫困与非贫困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非免费师范生来说,贫困生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研究指出,与非贫困生SCL-90评分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是否贫困在SCL-90各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用,相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经济压力小,家庭贫困给心理造成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同时,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经济贫困的同学较多,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观念、经济价值观等较为接近,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相对较小。

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因子上,非贫困的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由此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非免费师范生中的贫困生需要引起关注。以往多关注贫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非贫困生也需要引起关注。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他们选择免费师范生这一身份绝大部分并非自愿,这一原因会使其专业认同感偏低,内心易产生一定的冲突,易感受到职业选择的限制并产生自卑感。这一心态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强化强迫行为。

4 不同专业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其原因可能是文科学生更感性,注重提升自身人际等方面能力,而理科学生更关注的是提升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外在的人际方面的压力可能更给文科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免费师范生不同专业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免费师范生今后的工作为定向,专业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虽然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专业类型、贫困类型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贫困类型上存在的差异需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不但在经济层面上承受沉重的负担,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4]从研究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减少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心理状况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7(02):158-173.

[2]罗香群.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调查分析[J].教育探究,2008(04):86-89.

[3]张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3):32-34.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4

日前, 山西省10项重大人才工程启动仪式在太原市举行, 这标志着山西人才工作步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以人才工作引领和支撑校、生源所在地和接收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可申请跨省任教。

跨省就业的特殊情况指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志愿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任教的;区) 外的;已婚需要迁移至配偶所在地中小学任教的。

湖北省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如确有特殊情况, 到外省中小学就业, 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培养院校提出申请, 提供就业单位及就业单位所在省 (市、区) 教育行玫部门同意接收其就业及负责后续履约管理的确认函件以及相关证明材料。 (张瑜琨) ■

山西: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5

非广东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补充协议书

甲方:广东省教育厅

乙方:(非广东省生源免费师范生)

丙方:(市县教育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央编办 财政部印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教师〔2010〕2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师〔2011〕4号)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达成以下协议,作为乙 1

方已与其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达成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补充。

第一条甲方是在广东省内中小学就业的免费师范生的主管机关。乙方是非广东省生源的免费师范生。丙方是乙方任教中小学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

第二条乙方毕业前通过广东省各级教育部门公开招聘途径,与广东省公办或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就业协议的,经乙方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来广东省就业,并可享受免费师范生有关政策优惠。

第三条乙方须向甲方提供与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达成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原件),以及与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原件及复印件,经验证后原件退回)。

第四条甲方承担《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中规定的乙方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义务,并同时享有《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中规定的乙方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

第五条乙方承担《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中规定的乙方的义务,并同时享有《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中规定的乙方的权利。

第六条丙方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承担对乙方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乙方的待遇得到落实。

第七条本协议未尽事宜,凡属国家及相关部门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事宜由三方协商解决。

2第八条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丙三方各持壹份,壹份存入乙方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年

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年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年

福建试点男生免费上师范遭抵制 篇6

对此,福建省教育厅的解释是目前男教师太少,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男教师缺少不利于男生的培养,容易使他们过于阴柔。为了使男生健康成长,他们才推出此项举措。

国家在2007年推出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最早是在教育部直属、几所比较好的师范大学试点,其政策要点是学杂费全免,免费生毕业后须到中学从教10年(如果去城镇中小学,就要先到农村支教两年)。这个政策本来是倾向西部生源,并且对男女生一视同仁。福建师范大学今年才加入政策,但这个学校的免费生只招男生。

一群教育工作者发起了一封《呼吁福建教育部门取消师范男生免费教育的公开信》。短短的一周时间,有1726人加入了这封联名信,其中千余人是教育工作者,建议福建省教育厅和五高校取消这一具有性别限制的政策,并针对教育工作者开设性别意识的相关课程,并将其作为从业资格的标准。

在福建省教育部门看来,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会使男生缺乏阳刚之气,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且不说男生缺乏阳刚之气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缺少男教师的引导这一点需要论证,要求男生阳刚、女生温柔,这本来是出于刻板的性别印象,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权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行业待遇低,男生才不愿当教师。不提高教师行业的待遇来吸引优秀男生来跟女生竞争,反而指望靠制造更大的男女不平等来解决这个问题,实在是荒谬。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7

一、教师需求量与求职人数的差异日渐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适龄学生的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有的农村乡镇学校学生往往不足以成班成校,各中小学对于教师的需求量也逐渐下降,在职教师的数量接近饱和。相反,求职人数日益增多。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人,较2013年增长约28万,在“最难就业季”的窘迫境况上更是雪上加霜。年复一年的扩招,有的大学生培养过程变得单一松散,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缩水,大学文凭不再“值钱”,大学毕业生成了庞大的、“微不足道”的待就业群体。

二、有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经不起考验

(1)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学家说过,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最好是成为源头水。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即是辅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可见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大学的专业性学习,是对中小学知识的补充、强化和升华,而大学的学习氛围相对宽松和自由,校园内外到处是各式各样充满诱惑力的活动。相对于专业课程的枯燥和实验的烦琐,“不挂科”成为有的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专业课学习中进行深入探究的人数在减少,专业知识不过硬也就成为常态。虽然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实力之一,但毕业生往往达不到其要求。

(2)教学技能稚嫩。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每一个毕业生在入职之前几乎一直以学生的姿态在学习,要站到讲台上把教材的内容完整而具体地传达给学生并能让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实属不易。师生关系的处理、教材内容的有的放矢、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教学规律的熟练把握、课堂管理等都是一个教师需要不断摸索和反思才能把握的,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历练、缺乏经验,在教学方面尤显不足。

(3)基本能力欠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同样有所要求,例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职业道德、学习潜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等。在求职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美的简历、出色的自我介绍、大方得体的仪表、合理的礼节做基础,更重要的是展示个人的综合素养。许多一头雾水的毕业生在求职时长时间无法捉摸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应聘过程中屡屡碰壁。同时,求职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许多条件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在遭到拒绝后,难以走出失败的阴影,甚至不愿轻易再次求职。另一方面,在大学里表现相对较弱的毕业生则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久久不愿参加招聘。可见,心理素质好坏也会影响就业成功与否。

三、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影响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入读。除了就读期间各项补助之外,还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就业上由相关省级政府统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教育岗位,确保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换言之,每一个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必须安排就业。在这个所谓“最难就业季”上,这一政策无疑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服用了“定心丸”,不论他们学业好坏、教学技能高低,最终都可以成功就业并且享受教师编制。大量的招聘会为免费师范生量身定做,免费师范毕业生甚至成为了用人单位招聘简章中的最低“门槛”,同时还有部分招聘单位将“985、211”院校列为招聘要求。然而,这些政策却对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求职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切实提高非免费师范生就业率是当务之急。

四、转行困难,就业平台短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学学习,促进了人才专业化发展。而师范类大学的课程中多数为专业课程和教育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主要产业链脱轨。在就业时由于专业的限制,一般只能选择中小学校、教育培训学校和教辅编辑等职位,在无法实现专业对口就业的困境下要想投身其他行业显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古有韩愈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育工作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民教师是特别的职业,教师的编制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也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铁饭碗”,其工作性质稳定甚至吸引了大量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极力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在编教师。可以预见,经过四年师范教育熏陶的大学毕业生对教师岗位的渴望。

五、有的缺乏投身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

求职过程中,在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中,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多,然而就业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条件艰苦动摇了求职者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一方面,私立学校生源不稳定随时面临下岗,工作压力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造成教师待遇低下、生活艰苦;教学设施落后、资源匮乏,不仅影响教学水平,也会阻碍教师的个人发展;异地生活,远离亲人也是一大考验。如此一来,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都缺乏坚守山区教育的信心,无法深入同等岗位。

综上所述,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复杂而多变。想要切实解决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合理有效的非免费师范生就业环境刻不容缓。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同时,一些学生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免费师范生政策、就业平台短窄等因素导致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今非昔比。教师要结合实际对非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8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 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 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 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 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 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 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 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 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 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 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走上神圣的讲坛, 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 就是同大家谈谈心, 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 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 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 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 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 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 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 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 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 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 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 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 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 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 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 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 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经验, 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 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 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 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 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 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 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 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 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 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 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 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 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 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 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 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 尤其到农村当教师, 是大材小用, 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 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 等等, 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 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 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 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 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 几十年的教学经历, 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 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 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 广泛接触民众, 深入了解民情、国情, 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 在先进思想影响下, 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 长成有用的人才, 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 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 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 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 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 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 有的是诗人、文学家, 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 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 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 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 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 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 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 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 生活清贫, 被人误解, 受到忽视, 靠着理想和信念, 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 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 照亮人间, 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 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 在来这里的路上, 我还在想, 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 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 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 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吃苦是一种磨炼, 是一种财富, 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说的就是, 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 都吃过大苦, 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炼人的意志, 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 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 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 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 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炼, 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 为西藏科教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 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 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 先是教初中, 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 由于工作出色, 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 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 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 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 不要怕经受挫折, 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 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 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 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 我想对你们, 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 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 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 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 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 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 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 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 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 就是选择了奉献, 选择了高尚, 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 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 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 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 在奉献中体现价值, 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才会有教学之乐, 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 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 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 更要向实践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 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 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 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 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 如果出5道题, 学生都答对了, 但解法平淡, 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 但解法有创新, 就给100分, 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 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 探索教育的真谛, 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 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学业, 就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 这是大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著名作家柳青说过,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们在踏上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 选择当中小学教师这个关键职业, 是有勇气的, 也是有远见的。我相信, 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 刻苦自励, 执著坚守, 就一定能够把三尺讲坛变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9

为了尽快培养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 广西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该计划拟从2013—2017年, 按照“从县 (市、区) 招生, 回县 (市、区) 就业”的招生原则, 从普通高中, 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 学制分别为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层次和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

就两年制师范生免费培养而言, 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课程设置是否能实现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意图呢?又将进行怎么的改革?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

1 玉林师范学院两年制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问题

1.1.1 学校对培养目标的设定

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培养需要, 玉林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始终坚持“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全科型人才。如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 具备扎实小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 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 又能承担农村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和小学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两年制师范生培养时间之短, 其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全科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1.2 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

在访谈中, 有学生提到, 两年制培养时间太短, 以至多数实习学校的教师并不愿意给两年制师范生生上课的机会, 虽说是实习, 但却跟见习没什么两样。建议:学校应加强与各小学的对接, 拓宽两年制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二年制这种“速成班”培养特色;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删繁就简, 进一步减少无关理论, 增加教育教学实用技术的培养。

1.1.3 农村小学对全科免费师范生的期待

可以说, 在偏远农村地区实施“包班制”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在很多农村偏远地区, 学生比较分散, 为保证学生就近上学, 地方往往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教学点, 且这些教学点短期内都不会撤并。这类教学点往往都有一个特点:成班率低而课程多, 因而需要进行复式教学。从这个角度看, 全科教师的培养依然重要。这就要求两年制免费师范教育须从实际出发, 切实以农村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全科型实用人才。

1.2 课程设置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1.2.1 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指出各高校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此, 我们认为陈时见教授提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师范生培养要坚持专业化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 以培养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 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化培养的基本要求, 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而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 四小类, 其课程体系大纲与课程比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该学院构建的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大纲还是较完善的, 但课程内容较为模糊, 未能呈现出技能课的比例, 也未能完全体现出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另外, 该学院开设的实践类课程不足。从其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见习, 调研, 实习、研习等, 过于笼统。从实践类型上来说, 实践类课程不仅包含了理论课程的实践, 也包含技能课程的实践, 如果按照只传统的单一、片面的见习与实习方式必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 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技能知识的锻炼。

1.2.2 课程设置的顺序

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共四个学期, 各学期课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第一学期为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 加之2周的军训与国庆假期等, 实际课时过短, 无法安排过多的课程, 仅安排了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补充安排了专业基础知识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课程, 基本遵循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个学期最为重要, 随着学习的不断投入, 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因而此学期的课程量最多, 涉及的知识领域最广;第四学期则安排了学生进行实习, 巩固所学知识并促进学生教育能力的自我发展。

由此可知实际上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真正得以进行课程培养的时间只有三个学期而已。但在第一学期, 学院仅安排了语数英方面的一些基础课, 而更应该巩固的音体美等方面基础课程则未设置, 须知对于高中起点两年制的学生来说先天的条件或已不足, 若再不抓紧后期的培养, 优先设置其授课的顺序, 其音体美等方面的技能将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

1.2.3 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实施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期望, 针对课程实施状况, 在调查中有学生指出:“其实有些课程我们并没有得以深入学习, 如小学课件制作这一门课程, 它被安排在第三学期的双周开课, 我们实际上课的时间很少, 教师指导不足, 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少, 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少, 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没什么收获。”

还有学生表示:个别教师的教学较乏味, 缺乏创新, 导致我们一节课下来往往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希望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授课时应突出重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授课时应加强指导、点评到位、解说清楚;在见习方面, 由于受到校外实习基地的限制, 往往都是安排五六个人一组, 在同一间教室进行见习, 且见习时往往都是局限于观看教师教学, 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 更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建议学校加强与小学的合作, 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更方便学生去实习、见习, 提高提高质量。

2 对策与建议

由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时间短、任务重, 学生能否学有所成, 毕业后回到农村, 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呢?这就涉及到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他们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全科型知识。所以学校要正确理解“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科学内涵,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结构, 突出师德的理论教育和感化教育, 让学生熟悉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课程的教学, 以促进课程的更有效实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体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合理分配, 体现专业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合理分配。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应体现理论、实践与技能的合理分配及对德育的重视。学院应以农村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为导向, 充分考虑农村小学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养来整体设计课程结构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 科学设置专业结构, 合理配备课程比例。同时, 学院要注意科学优化课程内容。

2.1.1 落实知识类课程, 坚持“理论够用”

知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知识类课程满足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学生将从知识类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 并以此联系实际, 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因此, 知识类课程应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定位, 树立学生进行教育的信心, 其内容应该为实践类、技能类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并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但是相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时间紧、任务重, 高深、空泛的理论知识将造成学生的负担。因此学校应做好调查工作, 紧密联系实际, 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 以设置实用的理论取代高深的理论, 如以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或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取代相对高深的高等数学选讲。

其次, 知识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 各课程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到这些联系。学校应做好优化课程、整合课程的工作,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探讨,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减轻学生的负担。

2.1.2 增加技能类课程, 把握“重在技能”

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新教师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去教书育人, 更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征服学生, 让学生在更良好的课堂教学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然而, 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在知识上已不及四年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因此, 它在技能上就应该体现出自身的培养特色。那如何提升技能类课程呢?我们认为, 学院可在对毕业生的职后跟踪培训中了解所开设技能类课程的实用性, 并发掘更实用的技能类课程。如增加微格教学课, 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 熟悉教案的编制、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导入等。增加课件制作, 让学生能高效制作有吸引力的课件。

2.1.3 加强实践类课程,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检验学生所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中或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类课程不仅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更要求在实践中渗透教师德育教育, 树立学生的教育信心, 促进科学教育信念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实践环节过于薄弱的问题, 建议学院从下几个方面以进行努力:

其一是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在传统的理论课中, 实践的课时是比较少的, 但理论无法离开实践而单独存在, 只有加大理论课中的实践课时, 尽可能的安排理论的实践活动,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就新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实践或观看相关实践的视频。

其二是设置活动课程, 安排学生进行见习。每周设置三到四个半天的活动课程, 其中包含小学集中上课的上午或下午, 以体会、接触到不同时间段的小学教育内容, 促进见习常态化。通过见习, 促进学生对小学日常教育管理的理解, 获得以不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际中的机会, 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其三是加强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现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结合。具体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带队,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进行现场观摩并评析,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鼓励学生勇敢上台试讲。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样上课到底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从而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形成自己的思路, 快速提高自己, 这样才能真正竖立起师范生的观念, 避免一进入小学就被同化了。

最后, 学院应就近建立更多、更好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促成小学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探讨研习。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才能更好的立足自身并在此基础之上更好的广泛吸收,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 课程开设顺序合理化

课程设置应遵循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的特点, 各门课程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课程的性质安排先后顺序, 循序渐进、有序组合, 优化课程开设的顺序性。针对两年制全科小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的设计, 学院应保证知识类课程与基础技能类课程在前, 实践类课程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在后。知识类课程是基础, 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同时基础技能类课程如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及体育基础也应安排在第一学期。而实践类课程是验证并巩固知识理论的重要环节, 主要有见习与实习等, 应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始终。

2.3 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的有效实施, 依赖于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共同的努力。

2.3.1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各种规章制度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 而管理则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院领导要对课程计划的负责, 做好领导、组织、安排和检查等工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更人性化, 在信任的基础上多给予鼓励, 保持教师的热情, 改善教师“应付性上课”的现象, 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率。

2.3.2 优秀师资的培训

师资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参与者。两年制全科教师的培养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引进优秀的全科型师资。优秀的全科型师资要领会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的指导思想, 要深刻领悟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具备全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 还要明白这些知识和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因此, 引进优秀的师资或进行教师的培训, 建立学科优秀团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田芳.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陈时见.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3]单新涛, 李志朋, 龚映丽.从课程改革看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意义与挑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0) .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10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改变我国教师资源不平衡状况, 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极度不平衡,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供大于求, 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却严重缺乏。在师资质量方面,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些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生, 而西部某些贫困地区却几年都没有引进过一名大学生。由于教师待遇、地区发展等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师资流动的基本走向为:农村流向城市, 西部流向东部, 非重点向重点学校集中。同时,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着不稳定性。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常宝宁对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的调查显示: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师资匮乏、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纯粹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师资, 那么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当前, 国家及时出台《办法》, 通过政策的倾斜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 引导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教育基层去, 有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根据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计划, 2007年有约1.2万名学子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 且大部分名额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有助于扭转目前师范教育边缘化的趋势

在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 师范教育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 高师院校纷纷通过更名、合并, 成为综合性大学, 师范院校数量急剧下降.第二, 高师院校中不少学校抽调师范专业教师充实新建学科, 削弱了原有的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很多师范大学中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专业已经不是师范专业, 这严重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 动摇了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 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师范教育边缘化是一种补救措施。《办法》提出要把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作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倾斜, 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正在按照要求, 重新审视办学方向, 调整招生计划, 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可以说, 随着《办法》的出台, 师范教育又从边缘走向中心。

3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 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强调学科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在学科构成中比重偏低。二是作为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 充斥着基本概念、原理等抽象词语。教育类课程成了学理研究, 影响了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三是课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提高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办法》出台后, 六所部属高师院校将率先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措施, 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提出将新设17门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 重新规划建设教育类课程并对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课程进行重点改造。并以“主修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3+1) ”的模式设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的学习, 培养交叉融合、一专多能的新型师资。《办法》的出台将大大推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面临的问题

任何政策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 难免会有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审慎地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该政策的顺利推行将大有裨益。

1政策的制定只有自上而下的过程, 缺乏调查与评估

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种形式, 我国的政策常常是党和政府发现问题后, 不经过公众议程, 而直接将其列为政府日程, 这样可能导致政策定位偏高、具体操作性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免费教育政策既要培养优秀的教育家, 又要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师资问题, 这样的政策目标恐怕难以同时实现。据相关调查显示, 公众对免费师范生的责权存在诸多疑问, 如能否换专业、如何安置就业、是否有合理可行的退出机制等等。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所在省份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 但是政策并没有对违约行为如何处罚做出规定, 使其操作性不强, 并且农村能为师范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 收入偏少, 很容易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导致师资再次流失。

2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内容治标不治本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目的:一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 二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全免学费的诱惑会吸引一部分家庭贫困并且学习优异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 但是并不等于说这些学生喜欢并善长于教师工作, 对于那些对教育工作并不感兴趣而迫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讲, 很难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作, 其结果既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城乡地区生活工作条件的差距也很难保证免费师范生能够在教师岗位从教十年以上,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单单在政策上要求个体的行为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3免费师范生政策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进而影响师范教育质量

在就业政策方面, 其采取的是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相结合, 也就是说师范生毕业时若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工作岗位可由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工作。这样过多地缓解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 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无论素质高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去任教, 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 需要配套措施相继跟进以保证每一位免费师范生能够真正珍惜学习机会, 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职后关爱与保障

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最少在基层支教三年, 而却没有明确指出三年后学生应该如何发展, 如何转岗。目前应届毕业师范生尚且难就业, 支教三年中又缺乏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 使免费师范生与其它教师相比更不具备竞争力, 国家若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在现有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下, 免费师范生将难以得到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招收优秀的师范生, 还影响着现有的支教师范生的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他们一边支教, 一边要谋划出路, 在这样教师工作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这也直接违背了提高基层教育质量的政策初衷。因此, 国家要想真正地留住他们, 仅有协议是不够的, 还需要适当的措施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 在对免费师范生毕业去向进行限定的同时, 更应该为其未来的成长和长久的发展进行规划与筹谋, 实现其主动、自愿地履约与执行。

三关于保障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1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制定方式, 开展政策评估, 使教育政策更科学化、民主化

教育政策是对教育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它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不同利益主体,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关系民生的政策时, 一定要慎重严谨, 必须要深入群众, 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 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反复论证调整, 灵活运用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方式, 在发挥现有的自上而下集中决策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基层与地方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促进我国教育政策更加科学、民主。

在政策制定之后还要开展政策评估, 判断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是否需要修正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变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跟踪调整, 以更好地达到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例如, 能否考虑制定不同的免费金额相应下的基层从教年限, 让学生根据自已的经济情况选择不同的免费程度;能否给予地方师范院校更多的政策支持, 必竟他们才是提供基层教师的主力军。

2建立配套政策,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由于《办法》是一个相当宏观的政策文本, 很多细节尚未清晰规定, 因此, 需要有进一步的细化方案与操作性的措施。同时, 应该考虑到地区差异, 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具体来说, 在招生政策、培养政策和就业政策这三方面都应当细化操作方案。比如, 面对“三年支教契约”与二次就业困难, 政府可委托高校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 鼓励支教生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 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使他们获得与应届师范毕业生同等的就业机会与信息技术支持, 消除支教学生的后顾之忧。

另外, 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免费教育只能暂时解决其四年的学习与生活问题, 而毕业后面临的低微待遇与工作条件与农家子弟的愿望是相违背的,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在市场经济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 仅靠一腔热情与政治动员, 都不是长久之计, 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对于政策的目标只能具有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3建立激励与淘汰型的质量保障体系

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的“免学费+包分配”的定向培养模式, 使免费师范生在衣食无忧又没有就业压力的情况下, 势必会有已拿到“铁饭碗”的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倘若毕业生教学技能不高, 综合素质不合格, 而三年契约已在, 不是会误人子弟吗。因此, 应该建立配套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来保障国家公共财政效率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旭东教授提出:我们要建立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对在学习期间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各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要予以淘汰, 且偿还培养费用。另外, 在师范生就业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免费组织他们进行双向选择, 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果毕业生想得到自己希望的岗位, 他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将是很重要的依据。这些措施在保障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上, 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 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偏重, 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转向农村, 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增泉.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报, 2007-3-3 (3) .

[2]何光全, 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实证调查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5) .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11

[关键词]免费师范新生 角色转变 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40-02

一、现状调查

本项目组在研究大学新生角色转变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自2007年我国在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国务院办公室,2007)以来,随着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实施,免费师范生承载着改善国家中小学基础教育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重任。因群体的特殊性和进入大学将面临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的显著差异,免费师范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大学环境,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免费师范新生角色转变的现状和问题。

(一)调查对象

本次关于大学生角色转变存在问题调查研究主要以在校的陕西师范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横向设计的调查研究法,从学校中随机抽取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5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411份,有效率88.4%;其中免费师范生有189份,问卷有效率99.3%。问卷发放时间为新生入学3个月后。调查对象的性别、户口、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阶段、年龄段分布如表1所示。

(二)问卷分析

本研究问卷采用的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变的自制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题型以单选题为主。

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目前的调查对象是进入大学校园三个月的大一免费师范生和已经在大学中学习了一年的大二免费师范生。大学新生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是一种动态的,转变的过程即是适应的过程,也是适应的结果。[1]大一、大二学生均在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这一过程中。

第二部分是自我评价,包括自我适应能力的总体判断和对具体某一方面适应能力的判断,也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判断。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能够反映出被调查者对自身的了解情况,以便适应外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

第三部分则是对生活因素、学习因素、人际交往因素的调查,生活类主要分为消费观念、生活环境、入学教育、团体活动四方面;学习类主要分为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社会责任感这五方面;人际交往类主要分为情感因素、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化这四方面。在进入大学之后这些都是免费师范新生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显得至关重要。

二、数据分析

(一)免费师范新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现状

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持肯定态度,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拥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认为自己适应能力较弱或者很弱的被调查者不到5%。从中还发现,被调查者在适应大学生活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分别占到了37.1%和30.1%,而相对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而言,风俗文化和生活环境则没有那么突出,分别占到了6.5%和9.7%。

被调查者在进入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对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的适应均表现出积极的方面,几乎没出现非常不适应的情况。

(二)免费师范新生适应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免费师范新生对大学适应情况如下:

1.生活因素

(1)消费观念合理。被调查的免费师范新生对消费观念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认识,有84.1%的学生能够做到合理消费,只有4.8%的学生没有消费计划,不能做到合理消费。

(2)生活环境适应。校园环境是免费师范新生最为主要的生活环境,17.5%的被调查者不熟悉自己的校园生活环境,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3)入学教育适宜。新生入学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初入大学的新生在进入大学中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的调查发现,有91.8%的学生认为新生入学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

(4)团体活动积极。团体活动是一种能有效地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社会活动,大部分新生都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有17%的学生很少参加,有1.6%的学生不愿意参加。

2.学习因素

对于上大学的学习动机来说,65.12%的被调查者能够很好地认清学习的目的,知道如何去学,53.80%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有39.7%的被调查者对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只有2.1%的学生对学习存在消极的态度。

在调查学习动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被调查者中选自我责任感占总数的86.4%;选家庭责任感占总数的57.6%;选他人责任感占总数的19%;选集体责任感占总数的39.1%;选社会责任感占总数的40.8%。从这一整体比率分布来看,在被调查者中自我责任感的突出优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和他人责任。

3.人际交往

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一直被看做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分析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维护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调查从情感因素、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化这四方面进行,发现被调查者在这四方面均表现良好,而且大部分免费师范新生在大学中能处理好同学关系,相处融洽。

三、总结与建议

就本次调查研究总体而言,免费师范新生对自身的适应能力有一个积极的评价,能够较好地处理生活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这与有关学校采取的适宜的大学生入学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对学习方面却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极少部分表现出厌学倾向。针对免费师范新生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免费师范新生快速有效地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肩负起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激励刺激,激发动机

适当的激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教师事迹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辅导员、任课教师等通过开展职前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外部动机,国家方面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来鼓励终身从教。

(二)建立机制,促进学习

对免费师范生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机制并坚决执行,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对于违纪违规学生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并按有关校规校纪进行处理,使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免费师范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

(三)正确引导,勇于承担

免费师范生的职业定位是成为未来的教育家,并且从事的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直接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因此免费师范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应对免费师范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开展社会见习等团体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勇.大学新生角色转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64-65.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

[3] 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3):71-80.

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 篇12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高师院校

2007年5月,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定向培养大批优秀师资,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首届免费师范生已走上工作岗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生是否能迅速适应环境、顺利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的人才需求间的差异等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相应改进的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重要方面的主力军,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是高师院校的“产品”,高校既是产品生产的主力,也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又是培养的主要场所,成为师范生培养、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重要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是培养合格师范毕业生的必由之道。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素养,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

2.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大力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

据调查,国外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0~80%左右,而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8%,师范院校更低。高师院校既是高层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教育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高师院校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目标导向,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选题,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全面高效的转化。

3.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实力。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增强高校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新理念等带回到课堂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时,能促使学校教师转变单纯以教学为主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能力去开展教学方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

4.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

高等教育具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师院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与教育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范生,从而充分体现高师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落实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是科学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探索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对于高师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现状

1. 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造就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对师范生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在大一、大二期间除了开设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课程外,广泛开设英语、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学等课程,基础知识面广。大三除了开设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生物专业课程外,大量开设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大四进行半年的教学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

2. 与中小学结合状况。

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生是应国家各个地方学校对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而生的,带有一定的定向培养性质,将国家六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的需求相联系。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创建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教学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在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又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 国家政策支持状况。

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实施“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政策,就业政策则是入校就签订了协议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每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都有编有岗。工作可进行双向选择,在自己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国家根据地方需求对其进行分配,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都得到了保障。

4. 参与科研状况。

(1) 对中学教育的研究。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能》等专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中学教育。为期半年的实习是免费师范生深入认识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听课、写教案、说课、讲课、班主任见习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情况,并通过对实习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发现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2) 对生物科学的研究。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挑战杯、勤工助学科研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博士本科生“手拉手”等培养师范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科研水平。 (3) 读研模式。免费师范生毕业时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免费师范生根据在校及工作期间的表现而获得报考资格,以课程教学及教育学研究为主。

三、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向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2008级师范生共发放了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访谈内容做了相应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

在被问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否是目前的职业理想时,调查结果显示,18.6%的学生表示还不确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免费师范生本身没有确定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自身没有为将来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信念,那么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就显得很空泛无力,没有经济压力,没有较大的奖惩措施,工作有分配,这将严重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一方面是由于报考前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坚定。

2. 教学技能需要加强。

38.4%的学生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不满意,觉得还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水平。学生反映,学校在大三才开设教学技能类课程,并且师范生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非常少。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显示,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学校教学环境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机会;上讲台讲课机会少,难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实习学校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习的机会;实习教师指导仍需加强等。

3. 科研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中,64.3%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素质是否能达到社会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这一问题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作为未来的生物学教师,要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首先得具备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素养。而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普遍欠缺,又不能报考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使得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的科研素质不自信。很多师范生表示,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在科研素养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4.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够。

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很少,缺少实践,以至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双导师制,即安排大学本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帮助。这一制度的设立其实是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科学和科研方面的帮助,10%的表示在必要时导师有一定的帮助,而其它近86%的同学都表示和导师间很少联系,几乎没有帮助,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够主动以及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根据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及相应原因的分析,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1. 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

高校应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如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来校举办教育系列讲座,入校后就陆续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听课等,让师范生较早地获得近距离接触中小学课堂、与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一方面可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制订自身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 组织师范生支教。

国家和学校采取相关鼓励措施,组织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使师范生通过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终生从教的理念,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3. 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近年来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学校条件有限,导致实习环节出现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改善和缓解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实习教学环境差、实习队伍专业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让免费师范生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师范生实习见习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4. 增进高校教育专家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

增强教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平台,可促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展开,并及时地将高校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教育工作研究者可将教学一线新的教学观念反馈给师范生,促进师范生的发展。

5. 切实落实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师范生从事科学研究。

由于免费师范生定向教师职业,并且本科毕业后只能攻读教育硕士,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其科研素养训练方面相对缺乏。但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仍是很有必要的。落实导师制度,带领免费师范生进行开放性试验、创业大赛或导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在本科阶段就将其引入科学研究行列,可锻炼其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这对于扩大科研队伍,增强学校科研实力,促进高师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6. 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通过共建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研究和商务中心、电子门户网站、共同研究开发课题等。高师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同时将课堂引进到工厂、科研院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即可让学生逐步掌握生物科研工作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从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研究的认识,获得更多与科技前沿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以激发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7.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课题支持和成果奖励,充分调动本校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促进团队建设,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为产、学、研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脑并用,切实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然,对高师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开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国家、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合作下,给予必要的法律、政策、经济的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范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帅燕, 杜学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J].科技信息, 2008, (24) :518-519.

[2]孟琦.地方师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4 (3) :127-129.

[3]程晓农.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效功能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 (8) :22-24.

[4]Liney Manjarre's-Henr'quez, Andre's Carrio'n-Garc'a.“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Industry R 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R e-search On Scientific Performance:Synergy or Substitution?”R es High Educ2009, 50:795-811.

[5]许恩平.高师院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9) :213-214.

[6]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出版社, 2007, (18) :70-71.

[7]卫小慧, 瞿堃.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 :147-150.

上一篇:水资源的利用下一篇:国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