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培养

2024-11-30

免费师范生培养(共12篇)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1

目前, 国内虽无中职免费师范生研究成果, 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已经开始了与海南、广西、西藏、新疆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的试点, 走出了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中职师资力量的第一步。根据广大农村中职学校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 有必要扩大中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数量。而实施“渐进—诱致”免费培养机制, 则可以起到以较少的资金投入, 激励地方政府、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真诚协作, 较大规模地提高中职免费师范生质量的效果。

一、现有免费师范教育弊端及“渐进—诱致”机制的意义

始于2007年的免费师范教育, 充分体现了免费性、优待性、有偿性、强制性特点, 形成了“4+2”、“3+0.5+0.5+2”多种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多数人认为免费师范教育值得推广, 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 具体表现为免费师范生制度存在权利争议, 有违自由平等择业权和选择权。确保“有编有岗”的兜底政策, 导致部分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但缺乏退出机制;部分学校免费师范专业设置不合理, 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于是有研究者提出改变招生制度, 在招生后进行二次选择, 实行收费与免费结合制度, 将“免费入学”改为“上岗退费”;改变就业制度, 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双向选择, 对违背协议的学生要求适度赔偿;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借鉴大学生村官办法, 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 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国际上, 日本对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 部分贷款将被免除;法国制定了相应的津贴制度, 凡是报考师范学校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可享受5-7万法郎的补贴;俄罗斯对师范类专业除免除学费以外还向师范生发放贷款, 若学生毕业后决定从事教师职业者, 其贷款将由国家支付。很明显, 逐步补偿、上岗后免除贷款是国外流行的免费趋势。

国内研究表明, 现行直接免除学费、生活费, 强行分配学生工作的免费制度由来已久, 其优点在于方便师范大学和政府操作, 对于补充边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师资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是, 这一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面对今天的市场经济, 这样的直接免费制度首先遭遇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公平问题, 对学生自由发展的制约问题, 由此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减弱, 引发系列就业心理问题。最大的挑战还来自于学生的违约, 地方教育所需人才与免费培养的对口性问题。国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改革招生制度, 实行二次选拔;改革免费方式, 实行退费减免政策;改变就业方式, 实行双向选择、违约赔款等政策, 都具有尊重学生选择发展的权利和渐进诱导的特点。国际上, 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与市场机制一致的工作后还款免费, 分段津贴补偿制度, 其实质就是采取“渐进—诱致”机制, 让用人单位和培养学校选择到最适合的免费师范生。针对现有强制性免费师范教育问题, 应从制度经济学的诱致机制出发, 研究诱致地方政府投入免费中职师范教育的利益驱动力, 形成激发免费中职师范生内在学习动机, 培养学校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利益诱导机制。这样设计免费机制的意义在于,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用人制度的免费中职师资长效培养机制, 理顺政府、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之间的关系。利用“渐进—诱致”机制, 中央或省政府只需抛出引诱的免费金额, 就可以诱使地方政府、学生个人和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 为获得各自需要的利益进行人力和物力投入, 用同样多的钱就能培养出更多乐意从事中职教育的免费师范生。而且由于“渐进—诱致”所产生的内在激发力, 培养出的中职免费师范生质量更高, 违约风险也大大降低。

二、中职免费师范生“渐进—诱致”培养机制设计

中职免费师范生“渐进—诱致”培养机制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由中央或省级政府主导, 向高考毕业生中素质优秀, 并志愿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 以工作后还贷的方式免除其入读职业师范大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 诱导其为免除贷款而遵守协议, 刻苦学习的培养机制。这样的利益诱致培养机制, 包括招生中的二次诱导、学习过程中的资助和业绩奖励诱致, 就业中的履约免除贷款和违约赔付的诱致机制, 一步步诱导免费中职师范生不断强化其学习动机和中职教师认同感。同时, 给委培单位以特岗津贴, 向培养学校进行教改项目资助等形式, 逐步诱致地方教育行政和参与免费教育的师范大学, 齐心协力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免费中职师范生“渐进—诱致”培养机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 建立有助于调动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的“渐进—诱致”招生制度

一是针对农村地区生源, 以免费为诱致条件, 引导经济困难素质优秀的学生与当地中职学校签订委培协议, 报读自身中意的中职师资培养专业。由学生家长和学校为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担保, 待学生正式成为委培单位教师后, 逐年返还学费贷款及利息。违约则由学校和家长协同追回本金、利息和30%-50%的罚金, 罚金归委培学校所有。如果委培生本人违约又追不回本金和罚金, 则由签约单位负责追收其家长承担全部本金、罚金和利息, 以引诱委培学校把好违约关, 并积极追缴本金和罚金, 尽可能降低违约风险。二是积极推进入学后二次选择制度的改革, 建立起免费中职师范生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适合做教师和本人坚决要求退出的免费师范生, 在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后应准予其退出。既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空间, 又给委培学校选拔到优质的学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道路。对退出的学生, 除要求其退赔贷款或转移担保人外, 只需缴纳30%以下的罚金即可转专业学习。将其空出的名额用于招收同年级同专业学生中, 成绩优秀而又乐意从事中职教育的学生。

(二) 建立以贷款和助学方式为主的, 惠及更多学生的“渐进—诱致”资助机制

为了扩大引诱面和提高免费资助金的使用效益, 应该根据学生和家长自愿, 除采取学费和生活费全额贷款、上岗退费的免费形式外, 还应积极开拓部分免费并提供助学岗位等形式, 向志愿从事中职教育的学生提供资助。可由委培学校提供寒暑假勤工俭学资助生活费, 顶岗实习发给学生工资, 根据学生学费缺额贷款资助等形式, 实行部分贷款、部分资助结合的方式, 让那些诚心于中职教育但经济困难的优质生源进入部分免费范围。当然, 对部分免费和资助的学生, 一旦其违约, 学生本人承担的赔偿金和罚金只能根据其资金占用总数以协议规定的比例追缴。既降低了委培学校的风险和追缴难度, 也降低了学生本人的风险。这样一步步“渐进—诱致”的机制, 既符合学生不断选择的真实意愿, 又有助于以免费还贷、助学为动力, 促使其努力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

(三) 建立用人单位和委培学校热心于免费中职师范教育的“渐进—诱致”培养机制

针对委培学校需要, 培养学校应实施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开展专项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国家和省级教育科研部门, 应形成有针对性的立项倾斜资助机制, 对培养学校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成果予以奖励和推广。委培学校则应根据委培岗位的需要, 配合培养学校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做好顶岗实习的训练工作, 完善学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和指导细则, 形成“双元制”实习训练制度, 以提高免费中职师范生的质量。

(四) 建立自主择业, 违约赔款, 上岗后逐年返还学费的“渐进—诱致”就业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协约, 应该充分体现尊重学生自主择业的观点, 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教师资源, 而不是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服役十年才能重新选择。但是, 也必须坚持违约赔款的制度。除对直接毁约的免费生, 由委培单位和家长追缴本金和罚金外, 还需要完善中途离岗, 对后续年限的还本和罚金追缴制度。介于违约的风险, 委培学校原则上只委培学校所在辖区内生源地学生, 这样既便于追缴本金和罚金, 又具有稳定免费中职师范生回乡服务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 极大地降低就业违约率。

(五) 建立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热衷于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渐进—诱致”特岗津贴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地方政府出钱实施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积极性, 就需要由中央财政和省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特岗津贴, 以特岗津贴的方式逐年拨发给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 共同组成返还免费中职生学费和生活费的津贴总额, 以此逐年诱致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根据专业紧缺程度, 设定委培专业和岗位数量。省和中央政府再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情况和教师紧缺程度审核资助的指标和力度。这样做, 既能以恰到好处的资金投入引诱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投入免费师范教育, 又因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进行了投资, 也就削弱了其虚报指标的动力。同时, 还能增强地方和委培学校甄别选人的责任心, 提高其配合培养学校认真训练的意识, 确保形成地方政府—委培学校—中职免费师范生—培养学校捆绑一体的利益机制, 促使其相互配合, 共同为培养出优质的免费师范生而奋斗。

三、中职免费师范教育实施“渐进—诱致”机制的突破口

中央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相关诱致政策, 是引导地方政府实施“渐进—诱致”机制变革的关键。因为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 地方政府主动选择“渐进—诱致”机制改革, 除了获得一定的教育政绩外, 不可能从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所以, 只能采取由中央政府供给的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在一个金字塔型的行政系统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一方面, 需要中央政府拿出一笔启动资金来实施这一计划。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中, 中职学校紧缺专业特岗教师岗位设置、中职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等, 都需要根据免费中职师范生学费总额进行预算, 并以县为单位根据签约学生数和逐年返还学费的额度进行总的预算。然后, 由中央、省政府、市县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 按一定的比例支付每年的中职师资特岗津贴总额, 作为诱导地方政府实施“渐进—诱致”免费中职师资培养的启动资金。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 为了达到逐渐诱致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中职免费师范教育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可按中央财政50%、省20%、市15%、县15%的比例分担, 旨在形成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岗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 需要中央或省政府制定“渐进—诱致”机制变革的导向性政策。比如改进特岗计划设置方式, 由农村学校根据中职专业教师紧缺情况限额逐级申报;实施艰苦地区中职学校订单式委培, 上岗后逐年返还学费的免费师范生制度;出台中职免费师范生降分录取招生制度和二次选择志愿的招生政策, 明确规定特岗设置条件及其各级财政津贴标准、返还免费金额的总额和年限等。由市县教育局规范委培岗位设置、资助、贷款实施细则, 印制出委培合同及追缴本金和罚款的标准协议书, 形成易于委培学校、培养学校、免费生操作的规程。总之, 应将“渐进—诱致”的中职教师免费培养机制, 转化为委培单位和培养学校操作的细则, 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实施。

综上, “渐进—诱致”机制将最终的获利点锁定在急需优秀人才的艰苦地区中职学校, 而将实际获利集中指向中职免费师范生, 并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前途和兴趣, 兼顾地方政府、中职学校和培养学校的获益需求, 用文件形式明确特岗资助额度和年限, 形成了长期、中期和短期“渐进—诱致”的综合优势,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完善农村中职优秀教师补充机制的有效措施。

摘要:针对2007年以来实施的免费师范教育存在的系列问题, 设计出中职免费师范生“渐进—诱致”机制。以现有免费制度为基础, 从招生、培养和就业环节上加以改进, 形成以较少投入扩大免费中职师范教育范围, 激励免费生努力学习, 地方政府乐于投入, 培养学校认真培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渐进—诱致,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志芬, 张弛.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现状分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2) .

[2]李峰, 王美楠.免费师范生制度的不稳定因素分析——从受教育权与劳动权角度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3]郭文婧.免费师范生政策需在实施中调整[J].教育与职业, 2011 (10) .

[4]朱红, 王晓燕, 梁日宁.免费师范生招生现状及建议[J].科教导刊, 2011 (4) .

[5]李平.“上岗退费”与“免费入学”——浅谈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6]滕贞贞.免费师范生从教心理探究及案例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 .

[7]董建平.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问题探讨——一种“订单培养”模式的构想[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0 (10) .

[8]朱永新.借鉴大学生村官办法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J].教育与职业, 2010 (16) .

[9]方增泉, 戚家勇.推进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基于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9级免费师范生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1) .

[10]李伟.论推广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5) .

[11]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 1998 (1) .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2

为了使每位免费师范生详细了解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思路和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做如下说明:

一、培养思路

师范生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学位层次,只是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师范生教育硕士具有在职攻读、本硕连读和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的性质。基于此,我们在设计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与本科课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采取“网络学习与指导”和“集中面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通过课程设计和环节控制使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注重使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侧重对本科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掌握;始终强调将研究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实践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期望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流程

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流程参见下图。

教育硕士培养流程由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三个主要培养环节构成。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等环节并行而非继时地展开,即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贯穿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基本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更好地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主要培养环节

1.关于师生互选

师生互选即导师和硕士生通过相互选择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免费师范毕业生取得研究生学籍后一个月内需在网上完成师生互选。具体步骤:师范生教育硕士登陆网络学习的平台,查看各个专业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名导师。在选择时系统会提示每位研究生可选导师的人数和每位导师学生已选择的人数。指导教师通过系统,可以看到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选择自己的情况。最终导师根据学校师生互选的相关规定和学生选择的情况,选定自己愿意指导的研究生,完成互选工作。在师生互选时有可能出现学生想选择的导师选不到的情况时,这时将由学院统一协调处理,帮助研究生选择一名导师。一入学就进行师生互选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导师能够参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高指导效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关于学习与研究计划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选定导师后应尽快与导师协商,拟定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完成学习与研究计划电子版的提交,同时将纸质材料于第一次集中学习时提交各学院备案。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两部分,内含课程学习计划、文献阅读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等内容。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的目的是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引导研究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做好研究准备。

3.关于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采取平时的网络与假期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至少要修读34学分,13门课程,其中8门课程采用网络+集中方式进行授课。

网络授课:平时的网络教学以研究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的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研究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每门网络课程以专题形式呈现,包括课程电子文本、课程教学PPT、教学视频和一定量的课程辅助资源,包括文献资源、案例资源、课件资源和其他辅助课程资源等。每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

为进一步保证网络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增设了教师在线答疑、同步辅导、在线研讨、小组合作研究和阶段测试等教学环节。

辅导答疑: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一次实时在线答疑,同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解答学生们在课程讨论区提出的问题。

在线研讨:教师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每位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实质性研讨,并有详细的发贴要求。

合作研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中选择研究题目或者经教师允许后自主拟定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人数根据课程类型与选课人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以5-8人为宜。每个小组在课题完成时应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研究报告。

阶段测试:每门课程都要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阶段测试,测试方式为实时在线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通过网络真正学习了课程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测试未通过者,需要重新学习。

集中面授: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期间需到校进行两次集中学习,第一次集中面授时间定于第一学年末的暑期,集中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其中3学分课程需集中5天,2学分课程需要集中3天)。这样安排主要是基于只有经过系统的网络学习后才能进行有效集中面授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节约学生来校集中学习成本的考虑。面授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主要是检验与调节研究生的平时学习成果,研讨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第一次集中除进行课程学习外,还需完成论文开题工作和听取小组合作研究2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第二次集中时间定于论文答辩前一周,此次集中学习主要是安排系列的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研究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前沿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次集中还需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4.关于教育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是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完成的程度关乎研究生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实践研究与学位论文和课程学习互相融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实践研究可以是教育调查,也可以是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评价以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至少包括1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不少于4000字);4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每篇不少于2000字);1篇总结反思报告(不少于4000字)。档案袋分两次提交,第一次提交1篇教育实践调查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二次提交1分总结反思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5.关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是基于基础教育需要,依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旨的实践研究。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教材分析等形式。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0字。论文开题报告需要在第一次集中结束前完成。关于论文答辩的时间和要求,学校会通过网络等方式另行通知。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任教学科与本科所学专业不一致问题。我校今年的免费师范生一旦出现此种情况时,可经本人申请,所在工作单位推荐,开课学院批准,选读现任教学科的网络课程。

2.关于奖学金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奖学金评比办法待学校研究后出台相关文件。

3.关于档案管理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读期间不需要调转档案。

4.关于外语免修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实行免修制度。具备如下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免修。

(1)TOEFL成绩90分以上(3年内有效);

(2)GRE成绩12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3)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优秀或成绩5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4)雅思成绩6.0分以上(3年内有效);

(5)本科阶段为外语专业,现攻读非外语专业的硕士学位;

(6)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或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有一年以年留学经历。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加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昭通市从2013年起实施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

一、改革措施和主要做法

(一)加强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昭通市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编办、昭通学院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昭通市免费师范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昭通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确保培养计划顺利实施。教育部门负责做好年度免费师范生学科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的安排;编制部门负责做好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培养经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工作;昭通学院负责做好招生录取、协议书的签订、学生培养管理及承担经费的落实等工作。各县(区)政府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分解并制定所在县(区)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需求计划,做好考生组织报名、签订就业协议书、上报考生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安置和工作期间的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和教材费,每月补助一定的生活费,每生每年平均的经费补贴额度为10 000元。建立以昭通市人民政府、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所在县(区)政府和昭通学院三方共同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招收的200名免费师范生所需培训经费200万元,分别由市人民政府、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所在县(区)政府和昭通学院按4∶4∶2比例分摊。市、县(区)培养经费由市、县(区)财政按照各年度各县(区)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学生数测算,分年度拨付昭通学院。昭通学院承担的资金由昭通学院负责落实。

(二)积极创新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

一是明确招生范围和对象,确保生源质量。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招生原则上以本县(区)生源为主,本县(区)报考生源不足时,面向全市其他县(区)参加当年国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凡填报昭通市免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计划志愿的考生必须是达到当年国家普通高校招生二本线以上的考生。市内其他县(区)生源地考生按协议约定到定向县(区)普通高中学校任教。

二是实施订单式培养,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免费师范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以培养普通高中教育合格师资为目标,以服务和满足县(区)普通高中教学为根本,培养一批留得住、教得好的普通高中教师。按照“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费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进行。在招生环节上,由昭通市教育局根据全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及各县(区)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当年专业设置情况确定学科年度招生计划。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报昭通市政府同意后,分年度、分学科、分专业上报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年度招生计划。昭通学院按照批准的年度学科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各县(区)根据确定的免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计划,宣传动员考生报考,并落实培养经费和有关协议书的签订等工作。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须按协议规定,由定向就业县(区)教育局安排至当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定向就业县(区)的教育、人社、财政和编制等有关部门做好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的接收工作。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实施“3+1”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学制四年,实施“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定向就业的县(区)的高中顶岗实习支教。免费师范生学籍纳入国家正规学籍管理,在校期间享受国家普通本科生相关政策待遇。昭通学院负责免费师范生学科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备,突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并制订专门的免费师范生管理办法,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管理。定期与市、县(区)编制、人社、财政、教育部门沟通,展示培养成果。同时,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行动态管理,对学业成绩不合格、有违反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及时予以淘汰。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如因违法违纪受到处分,或不能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及相关定向就业资格自动取消。为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免费师范生毕业前一年前往各县(区)定向就业的高中顶岗实习支教。具体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由市教育局、昭通学院负责组织实施。

四是缩短服务期限,职后就业保障更趋人性化。免费师范生实行定向就业,服务年限短,并鼓励报考研究生。免费师范生新生入学时,昭通学院负责组织学生及其担保人与定向就业县(区)教育局、昭通学院共同签订《昭通市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协议书》。免费师范生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后,按协议规定,由定向就业县(区)教育局直接安排至当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与国家政策不同的是,昭通市只要求免费师范生在任教学校工作6年以上。同时,鼓励定向就业的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及在基层服务期间在签订回定向单位就业协议的前提下报考研究生。昭通市级财政为被录取的研究生提供15 000元/年的学习及生活费用。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由原协议县(区)教育局安排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也可由市教育局根据需要安排到市内其他高中学校任教。

二、推广意义

一是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把昭通市作为乌蒙山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随着昭通城镇化、产业化两翼齐飞发展思路的深入推进,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加快昭通教育改革与发展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昭通市的贫困,说到底就是群众受教育水平低,高素质人才匮乏。昭通学院作为昭通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大胆借鉴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二是有利于解决“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缓解高中教师压力。截至2014年,昭通市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5 098人,教师缺口较大,培养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的优秀普通高中教师成为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单靠对外引进是远远不够的,即便短期内能够引进来,也很难留得下、稳得住。因此,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有利于艰苦边远地区和学校解决“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缓解高中教师压力。

免费师范生的成长发展及其培养 篇4

一、免费师范生的群体特征

由于招生区域的规定, 免费师范生具有“三多一少”的群体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多 (30%) ;农村学生多 (59.2%) ;非独生子女多 (72.3%) , 来自农村的学生基本都是非独生子女;富裕家庭少, 经济一般者占67.3%, 贫困家庭占21.7%。

1. 学习观

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具有自主学习、目标学习、现代学习的观念。12.5%的免费师范生认为学习是艰苦的, 65.5%认为学习是每个人终身要进行的事情, 8.6%认为学习是枯燥寂寞的, 11.7%认为学习是幸福的事情。免费师范生将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主要归因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认为教师的教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次要的, 但认为课程的难易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免费师范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多样, 42.5%的免费师范生学习是为将来的教师工作做准备, 40.8%为满足求知欲和自我完善, 目的是赢得他人认可的占7.8%, 出于父母压力的占8.9%。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间接动机, 其次才是直接动机。56.7%的免费师范生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是加强对英语、计算机和其他实用性知识的学习, 认为是获得好成绩和奖学金的占7.8%, 认为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占17.8%, 认为提高交际能力和建立人际网的占16.7%。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强, 随着年级增长, 取得较好的成绩已经不再被认为是重要的事情, 转折主要发生在大二跟大三之间:大一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这种直接内在的动机较为普遍, 大三的学生普遍认为参加社团、拓宽人脉是大学中比较重要的。随着年级递升, 学生的学习动机由直接逐步转向间接。

2. 人生价值观

免费师范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呈现不同层次, 既有实现共产主义、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社会目标, 也有以个人受尊重、找到理想职业、建设美满家庭为主的个人价值目标, 但以个人价值目标取向为主 (58.2%) , 其次为社会价值目标 (28.7%) , 追求一般适应型的人生价值目标所占比率较低 (金钱和权力6.4%, 与世无争6.7%) 。免费师范生认为实现人生价值主要依靠个人奋斗的占70.1%, 认为凭借集体智慧的占9.2%, 依靠机遇的占6.7%, 凭借他人帮助的占2.3%, 依靠社会客观条件的占11.7%。免费师范生最喜欢个人奋斗与集体协作相结合的进取方式, 个人奋斗也被大部分学生认可, 对纯粹的集体协作方式评价较低。当遇到挫折或者价值得不到社会承认时, 58.3%的免费师范生会抗争到底, 21.4%会转移目标, 16%会接受现状, 5.3%相信和顺从命运安排。免费师范生认为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的因素依次是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知识、德行、金钱、名誉、地位、权力。免费师范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多数注重事业发展, 追求为社会作贡献。但是, 社会大环境对免费师范生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大影响, 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不高, 过多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 有的甚至得不到社会承认就放弃努力。

3. 教师职业观

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持比较正面的观点。18.2%认为教师职业略高于一般职业, 57.6%认为一般。43.5%认为教师是平凡而伟大的职业, 35.8%认为教师是令人尊敬又稳定的职业, 12.3%认为教师是只有奉献和精神上的收获、缺少实惠的职业, 认为从事教师职业难以有所作为的占8.4%。免费师范生认为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个性品行, 其次是专业能力、教学能力, 最后是管理能力及教育理论知识。免费师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 在大一到大二年级间发生转折, 大二年级与大三年级分别有2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基, 但大一学生只有7%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免费师范生认识到教师除“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等角色外, 还扮演着“心理健康指导者”和“人际关系协调者”的心理定向角色, 但对“学习者”和“研究者”自我定向角色的认识较少。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社会期望的认识较全面, 认识到社会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但对于职业本身的期望不高。免费师范生从教意向比较坚定, 如果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 不会选择做教师的仅有19.4%。

二、免费师范生的成长发展特点

免费师范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发展中, 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免费师范生对师范生政策的理解、在教师教育方面的表现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质。

1. 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与表现

大一阶段, 免费师范生出现不适应, 例如较高的生活成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学生之间的物质攀比, 但这些问题通过沟通、相互帮助能够较快得到解决。比较值得关注的是, 免费师范生在生活中自我管理能力偏低, 金钱的保管和支出、洗衣服、购物等日常琐碎事情的安排缺少规划。大二阶段, 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但是依赖性仍然比较明显, 一些日常问题依然靠他人帮忙解决。小群体活动开始增多, 如3-5人结组参加本科科研或者出游等。大三阶段,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自我解决问题意识提升, 个人自主行为增加, 寻求他人帮助的行为减少。大四阶段, 独立意识和能力较强, 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毕业论文工作, 特别是独立面对和解决求职事宜。

2. 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与表现

免费师范生大一阶段以接受式学习为主, 自主思考程度偏低, 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延续中学看书做题的学习方法, 不善于反思和总结。面对进度较快、难度较大的大学学习不适应, 在规划学习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在处理学习和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时遇到困扰。特别是, 对相关课程的学习价值持怀疑态度, 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偏低。大二阶段开始适应大学学习,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专业知识对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认同教师要有研究意识, 参与科研的热情有所提高。大三阶段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 特别是认识到教师职业对各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开始注重全面发展。大四阶段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对教育课程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总之, 随着年级增长, 免费师范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变化较大。整体情况是学习积极性不高, 制定的学习目标不高, 学习氛围不浓, 再加上部分学生确实学习基础较差, 多种因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3. 对师范生政策的理解

部分免费师范生入学后对师范生政策存在一定的抵触和不满情绪, 大多数学生在对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理解上是积极的。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初衷, 经济困难原因占50%, 希望当老师占30%, 当老师比较勉强的占50%, 不愿意当老师的占20%。但是学生对师范生政策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一第一学期是抱怨期, 少部分学生不能正视政策问题, 认为免费师范生政策限制了发展。大一第二学期体现为懈怠期, 免费师范生认为签订的合同不允许报考研究生, 没必要刻苦学习, 只要过关即可, 学习热情普遍弱于非免费师范生。大二第一学期表现为调整期, 开始转变观念, 认识到自我观念上的偏差, 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大二第二学期表现为稳定期, 对师范生政策开始客观看待, 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优势, 正确面对自我身份。大三第一学期为关注期, 愈发关注免费师范生的各种政策, 特别是保研、读研、就业求职相关政策等。大三第二学期至大四为理性期, 开始客观、理性地对待各种免费师范生的政策, 更多地深入分析政策, 依据政策规划自我教师职业发展。

4. 教师教育方面的表现

大一阶段, 由于对教师职业不认同, 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比较容易胜任, 对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缺少兴趣, 例如观摩教学技能比赛等有益的活动, 在免费师范生群体中难以激起热情。大二阶段, 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优势和较高要求, 开始关注自身的不足, 对教师教育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 由于未涉及相关教育类课程, 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三阶段, 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较重,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较高, 开始对一些教育信息表现关注。大四阶段, 努力寻找各种机会, 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对相关的教育信息高度重视, 展现出自我观点。

三、依据免费师范生的成长发展特点, 采取针对性、阶段性的培养措施

由于免费师范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对师范生政策的理解方面、教师教育方面的表现具有阶段性, 应该密切结合免费师范生成长发展的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 开展效率高、影响深远、典型的活动, 集中力量解决不同阶段的核心问题。例如, 在大一上学期, 促使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师范生身份和教师职业;大一下学期, 解决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大二年级, 发展教学实践能力, 多方位体验教师角色;大三至大四年级, 树立科研意识, 奠定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1. 大一上学期, 促使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师范生身份和教师职业

首先, 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引导和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出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计划, 意义深远, 每个选择作为免费师范生的学生应该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 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并不普通,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普通。再次, 使学生认识到一份协议书不会真正限制你, 不要让自己制约了自己。典型活动包括:针对师范生协议书及学生心态问题进行专题辅导;优秀教师以身说法, 以鲜活的事件、亲身的经历, 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成就和幸福感, 鼓励学生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发挥同伴的感染作用, 邀请教育实习的优秀学生讲述在中学教育第一线的亲身感受。这些措施能够使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和教师角色的丰富内涵, 对教师职业开始充满期待, 甚至以身为免费师范生而自豪, 正如有学生谈到“不能只把教师当作一个职业看待”。对教师职业的兴趣, 是增强教师角色意识的前提, 是把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变为行动的先导。

2. 大一下学期, 解决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使免费师范生认识到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转变学习方式, 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典型活动包括:与品学兼优的学生交流, 使其认识到在大学中要以学习为中心;成立学习小组,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帮助大一学生从高中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转变;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说明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目标定位;通过列举身边的实例, 使学生认识到树立远大志向的重要性;及时鼓励, 发现优秀, 宣传优秀, 通告表现积极向上的学生和事件;要求学生规划学习目标, 书写“我的未来我做主”;及时告知激励政策, 将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消息及时告知学生。当知道能够免试攻读教育硕士, 依然会有出国学习机会, 有些学生非常激动, 学习动力更足了。

3. 大二年级, 发展教学实践能力, 多方位体验教师角色

解决了认识观念和学习动力方面的问题, 应该使免费师范生尽早为将来的教师职业发展培养各种教学实践技能, 例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板演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技能、学生组织管理技能等。典型活动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系列活动, 邀请一线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方面的讲座——如何进行教师职业规划, 如何训练教学基本功, 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等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方面体验教师角色, 如到中学进行教学观摩, 开展“中学行”, 参观知名中学并访谈名师, 组织支教活动;班级讲坛, 每次班会让几名学生自选课题进行讲解;给学生提供教师教育阅读材料和硬件设施, 配备小黑板, 定期将教育期刊发到宿舍;在班刊中专门设立栏目, 发表对教育问题的观点等。应该给免费师范生尽可能创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其重视教师角色的体验, 多渠道认识教师角色, 并且在教育理论学习和专业思想教育中形成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4. 大三至大四年级, 树立科研意识, 奠定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研究型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科学研究能力, 基础教育领域愈发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需要教师能够发现教育教学问题, 结合相关理论, 开展研究工作, 进而优化教育教学活动, 这也是当前教师普遍缺乏的, 因此, 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尤为重要。典型活动包括:举办以“做研究型教师”为主题的班会, 举办沙龙“如何成为研究型教师”;建立班级课题申报制度, 动员学生参与本科科研, 举行沙龙“本科生科研和课题申报指导”;观摩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论文开题和答辩活动;在教育类选修课程中, 设置研究论文作业;特别值得提倡的是, 开设小型课程 (例如1学分) , 让学生在已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升华到理论, 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体验。

四、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整体性建议

基于免费师范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对其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相关的师范院校应该重视入学教育, 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促进免费师范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尽早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整体规划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 实施课程改革, 增设针对性较强的小型课程, 满足学生职前和职后的需要。

1. 改革基础性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 满足学生职前和职后的需要

由于免费师范生具有与其他大学生群体不同的特征, 师范院校应该密切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点, 改革基础性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 满足学生职前和职后的需要。例如关于计算机课程, 由于生源所在地的差异, 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差悬殊, 建议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实施分层教学, 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对实用性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如w o r d排版、p p t课件、exc el数据处理、制图、文献检索) 进行细致的培养, 对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计算机的组装等内容进行删减。关于思想政治课程, 通常内容比较宽泛, 侧重大的观念, 但部分免费师范生在基本的价值观、学习观、态度和习惯方面存在缺失, 表现为自负与自卑兼具, 学习功利主义, 没有正确的得失观, 这些思想观念问题的解决, 在思想政治课中有较大的空间, 减少一点空洞的理论和教条, 增加关于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问题的探讨, 促进免费师范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不但有利于免费师范生的发展,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关于专业课程, 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 适当降低难度, 另一方面应考虑免费师范生的职后需要, 考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课程内容, 涉及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科学发展前沿的内容, 特别是要在大学专业知识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之间建立连接。调研结果表明, 免费师范生遗忘了中学的课程内容, 没有在大学专业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之间建立联系, 导致职后教学深感专业知识的缺乏。作为研究型教师, 务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对课程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免费师范生往往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与专业课程难度偏大、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缺少直接联系具有一定的关系。

2. 整体规划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 增设针对性较强的小型课程

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和需求, 应该增设教学基本功训练、研究型教师成长之路、班主任技能和班主任艺术、心理辅导与咨询教育等小型课程。一些免费师范生在求职和职后的工作中, 反映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有待加强, 现有的培养体系中往往缺少这些针对性的课程, 仅仅通过学生自主练习, 效果欠佳。此外, 免费师范生急需加强班主任技能和班主任艺术, 如何解决中学生恋爱、作弊等问题, 往往是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难题, 更是他们在教师职业中必须面对的。应该加大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和理想教育, 当前免费师范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在对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及职业本身等多方面进行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 形成明确的生涯目标, 这一过程开始得越早越有利于发展。应该使免费师范生善于发现自己与未来教师角色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较大时应该有能力调整和适应。应该对免费师范生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教育, 部分免费师范生存在心理问题, 例如认为自己是贫穷的象征, 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自卑心理, 特别是一些免费师范生需要走出羞涩、战胜胆怯, 勇于发表自我观点。通过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小型课程, 不仅解决免费师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 更重要的是, 教给他们如何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因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 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更是教师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难题之一。

3. 尽早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只有尽早让免费师范生体验教学实践活动, 他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普通但不平凡, 才能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他们才能更有动力和兴趣投身到教师职业的准备中。例如, 创设和实施全程渗透、层层深入的四段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零散接触 (零散接触教育教学问题和活动) 、全面观察 (走进中学, 全面了解教师工作) 、亲身体验 (走上教师工作岗位, 全面体验教师教育工作) 和研究提升 (初步经历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创建多样化和活动化的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性、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例如基于问题与任务驱动、基于案例观摩与分析、基于课堂教学模拟、基于专题讲座、基于走进中学课堂, 以及基于网络教研等方法和手段。此外, 应该让免费师范生打开眼界, 具有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了解杜郎口中学、凤城六中等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 感受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 在一流中学开展教育实习活动, 亲身经历和体验先进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免费师范生主要来自西部地区, 所经历的中学教育相对传统, 一些学生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经过大学培养, 师范生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认同, 但如果教育实习学校的理念和做法比较传统, 对免费师范生刚刚形成的观念是一次重创, 一些经历过教育实习的学生曾“深有感慨”地说“探究教学真的不可行”。建议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教育理念、行为和管理比较先进的中学, 以使其更好地体验学校设施、管理、课程教学及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助于开拓视野、接受新信息, 为将来成为骨干教师以及起到引领带头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免费师范生得到更好的培养, 促进他们在大学期间奠定坚实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使其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作出贡献, 是其培养院校共同的努力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对免费师范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查, 从而建立更有效的培养体系, 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婷, 覃学健, 王德清.免费师范生价值观学习生活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南地区某大学为个案[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 (7) :13-16.

免费师范生任教心得 篇5

河南省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范永跃

2012年8月16日,我作为新教师在河南省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任教,任教以来我主要担任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高一年级2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分科前后担任高一(14)和高一(22)班主任工作;在这里,我已度过了半年多的时间。这半学期来的教师生活及班主任工作,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从初出茅庐到略显成熟稳重的蜕变。虽说过程多有辛苦劳累的时候,但也是这份辛劳塑造出了我现如今的自信和能力。更多的感受似乎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感觉累的要命,一方面却也为实实在在的成长感到欣慰。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具体的体验。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在分文理科之前担任了一(14)和一(3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分科后担任了我们学校宏志班一(19)和一(2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刚走上讲台,觉得经验上是匮乏的,因此我在新学期的前一个月认真听我校骨干教师的课,并力争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认真编写教案,充分的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来丰富课程,经常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某个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开放的网上课程学习好的教学方式,并坚持自己做课件与参考优秀课件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详细、清楚、直观的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也渐渐的体会到了数学教学的快乐,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我们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刚入职的新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让有经验的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更好的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半个学期来,我积极听取了几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案。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分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乐于学、人人参与学。对于多数同学有争议的难题,我会耐心细致地讲解,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我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到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永远洋溢着学习的热情。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分课前,我担任高一(14)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件非常费心力的差事,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处理,而且都很细小、又很反复,诸如迟到、旷课、上自习上课讲话等等这些学生日常行为天天都得你去操心。我有时会为这些事情感到烦躁和辛劳;我一直采取说教的方式来教育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为此我经常会感到很烦恼,因为有很多高中生,信息时代下,世界变得那么小,消息传播的如此快,他们知道了很多过去同龄的小孩不该知道的东西,他们叛逆、他们反抗,经常让我感觉很苦恼。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尝试了很多方式,如施行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的不良行为:诸如迟到、不交作业等等记录在案,用记录他们的行为用作证据来让他们懂得佛洛依德的一句名言:“往往是过去将我们弄成现在这个样子”,过往上课表现认真,成绩自然就好,过往是说话,不交作业这样度过的成绩显然就差。如此在说服学生的时候就会很有底气,也能真正的让他们服气,他们在思考之后我看到了他们在不断的改正。但是也没有起到想要的效果,他

们一开始还对扣分比较在意,但是时间长了老是那些同学,他们也就开始表现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任凭家长老师如何开导如何说,他们总是一副“跟我没关系”的样子。

为此,我经常会找他们谈心,有时会聊很多,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这样虽然班里有一些学生确实是“不想学、不愿学”,但是他们能够上课自觉遵守纪律,不会在学校惹是生非,使得整个班级显得比较和谐融洽。班里有几个学生是单亲家庭,我得知这些信息后,并没有老是找他们谈心,并没有一直用一只眼睛盯着他们,因为我清楚:这些孩子,他们最怕的就是受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待遇,哪怕是你故意对她好一点,于是我就尽量让他们感觉不到的时候对他们多关心一下,尽可能让他觉得在老师眼中他跟其他同学是一样的。

在我看来要想让学生们积极向上,遵守纪律,最好的方式还是得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时间的珍贵,所以这半学来,我开了几次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其中以“入学反思”和“惜时感恩”这两个主题班会的反响最为大,我以“学校是个什么地方”,“教室是个什么地方”“学生是个什么身份”及“父母花钱送你来这是为了什么”这四个反思问题为内容,让学生们写了入学反思的文章,其中不乏写的非常好的学生,他们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高中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了父母的辛劳,从心底里呼喊出了想要好好努力的愿望。这件事也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鼓励,这让我觉得在班主任工作上自己的尝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感谢亲爱的领导和同事们,当我还带着大学的青涩走向教师的岗位时,是他们用淳朴和真诚慷慨的帮助我、引导我,让我顺利的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无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年轻的教师,他们都给予我热心的帮助。特别要感谢这半年来陪我一起走过来的个位班级任课老师,他们的孜孜不倦、认真负责使得我班学生在各个学科中都名列前茅,感谢你们。

感谢可爱的学生,我的学生和我的年龄相差不大,我们之间没有太大的鸿沟,和他们相处,我觉的很快乐,每当我精心上完一节课,我都感到无比的快乐,一切的烦恼都瞬间消失。我喜欢上课,喜欢与学生互相学习的气氛,尽管有时候不免遇到调皮的孩子,面临棘手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先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要用耐心和爱心教育他们。教书育人,学生是我成长的灿烂阳光,和我的学生一起学真知、做真人。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我热爱教育、倾心教育最强大的动力。

教育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大学期间曾和老师同学分享过,我选择免费师范生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教育,喜欢传达给我真知的每一位老师,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所以从成为免费师范生的那一天起,我就很努力地去学习,认真的去领会教育教学的技巧,广泛的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查看有关教育教学的资料,因为我深爱教师这一职业。我将会非常珍惜这次能够参加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机会,并勤奋认真的度过研究生的那段时间。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渴望新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希望有新的技能来武装自己。我相信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接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将会在我的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甚至说是会起到转折性的意义。为了能更好的完成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更有效的学习,更迅速的成长起来,我就研究生阶段特制定如下计划,如有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正:

一、总体计划:

全面学习数学学科教育教育硕士的所有专业课程基本知识,让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深入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

二、阶段性计划:

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数学学科教育教育硕士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尽早完成大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后续的论文撰写腾出更多的精力,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被遗忘的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课程学习时间

之外,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做深入的研究,为自己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设计提供资料和数据。

免费师范生 篇6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9月8日,是华师大1000多名免费师范生报到的日子。与其他学生的拉杆箱加小轿车不同,蛇皮袋加自行车是他们的典型特征。对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大学学费原本是他们家庭不能承受之重。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让他们顺利地走进了大学。

摄于师范大学的秋季入学照片,凝固了很多符号。

最前端有点模糊的,是广场上的毛泽东主席塑像。他老人家站立此处,有40来年了。曾看到这样的文字,毛泽东本人反对到处树立自己的塑像,他曾幽默地说,你们把我放在外边,供老天爷日晒雨淋。近些年采访奔波,在国内各地大学,见过不少这伟岸的塑像。清华大学有,湖南大学有。我总会在塑像前,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初秋阳光最怡人。比阳光更让人欣喜的,是师范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免费生。师范免费生,这个称呼真是久违了。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就是师范免费生。上世纪60年代的政策,考上师范,免费读书,这给家长收入不高、自己心气很高、学习成绩很好的贫家子弟,点亮了减轻父母压力、珍惜深造机会的人生火把。免费政策有头有尾,国家花钱供你读书,毕业了必须听从国家分配,到不同类型的学校当老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那时师道尊严,我们见到中学老师是要鞠躬的。用今天话说,师范免费生既开设了提高文化水准的学习课堂,更降低了以后踏上社会求职的机会成本,于国于家,都是双赢的事情。

于是,照片中用自行车推着行李包裹前来报到的学生,就成为重启这一政策的形象符号。刚刚成为大学生的孩子们的背影,衣着普通,身躯壮硕,步履踏实。其实,今天某位家长开辆小轿车,送儿子或女儿上学,也属稀松平常,只是,作为一介平民生产生活两用工具的自行车,将自家普普通通的后人,推进大学的高庙殿堂,这番景象表示着自行车和轿车,在当下某一时段和领域的平行迈进。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7

自2007年以来, 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 旨在鼓励更多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 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从事教育事业, 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和情感培养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培养

其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能使其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热情, 明确职业规划, 为毕业后顺利入职并履行岗位职责打好坚实基础。

1 教师职业认知和情感的内涵

教师职业认知是教师从教育活动对其自身的满足程度出发, 对教育活动的主观评价。教师自身对职业认知, 包括工作心情、工作乐趣、工作成就体现、工作压力、工作地位、再择业倾向、对学校的感受等方面[1]。认知能力是一个人感知、认识、分析、判断、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 是保持个体具有健康的心智结构的基础。教师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2]。

情感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名词, 是指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包括人的喜、怒、哀、恐、惊等6种基本的情绪体验。教师的职业情感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 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3]。每一位教师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 对自己承担的教育职责和使命饱含深情, 才能在普通的岗位上充分实现教育的价值。

2 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职业认知与情感培养的意义

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 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人才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目标。而此目标的的实现则需要以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感和浓厚的职业情感为前提。因为, 它们是师范生做好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4], 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 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5]。免费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他们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发展状况除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外, 还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下一代的成长[6]。因此, 职业认知和情感培养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积极的职业情感, 这既是工作的动力, 也是职业熏陶的结果。俗话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师范生只有对教师职业有了正确而清晰的认识, 才能逐渐的对教师职业由思想上的认知转变为心理上的认同, 进而投入专业学习, 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 具备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也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7]。

3 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职业认知与情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胡锦涛主席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具备正确职业认知和深厚职业情感的免费师范生才有可能成长为高水平的教师。那么如何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职业认知与情感培养呢?

3.1 在模拟课堂中感受

目前, 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毕业论文 (专科生不写毕业论文) [8]。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 对所学知识没有进行及时应用。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在专业学习中的专业优势,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并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模拟讲课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模拟课堂的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班级组织的小型模拟讲课, 另一种则是学校组织的大型讲课比赛。在模拟课堂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一般设有几个步骤: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评课。课前准备包括学生对讲课内容的选定, 设计教案, 有条件也可准备教学课件等。应该发挥大家的积极性, 能动性, 组织开展讨论和课件评比, 择优选用。课堂讲授包括学生进行授课时正规、清晰的板书设计, 合理的课堂时间安排, 与假象学生的模拟互动等。课后评课, 我们可以定期的邀请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评委, 对课堂整体情况做点评, 在点评中, 学生吸取老师的建议和意见, 找出自身的不足。通过模拟课堂整个环节的安排让同学们有机会将理论知识通过模拟讲课的形式进行运用。不仅可以初步感受教师职业, 而且可以逐步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

3.2 在中小学支教中体验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在于应用, 教育实习是教师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9]。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 应该鼓励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支教活动, 在真正的课堂中学习。支教活动是引导免费师范生认识教师职业, 增强教师职业感情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师范院校可以建立与中小学长期的合作关系, 为免费师范生的支教搭建平台。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工作是民生的首要问题, 而农村教育则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果免费师范生在支教时尽量选择农村中小学, 不仅可以响应党中央的政策, 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和提高。

3.3 在楷模事迹中汲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邀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定期到学校作报告。报告内容可以是个人成长经历, 个人的职业感悟, 从教的心得体会。通过报告的讲授熏陶, 免费师范生从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认识教师职业, 升华对职业的热爱。经过4年不懈努力和探索, 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与支持下, 在6所高校的探索和努力下, 来自全国各地、立志从教的首届免费师范生, 已经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和知识素养的储备[10]。2011年毕业时,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 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首批免费师范生的顺利就业一方面可以为国家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 也可以为后续的免费师范生提供成长范例。

4 结语

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知与情感培养是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认知和深厚的职业情感, 免费师范生才有可能成长为优秀教师。如何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职业认知和情感培养, 需要结合实际, 把握时机, 不断探索,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杰.试论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职业认知[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4) :39-40.

[2]彭春茂.教师职业认知能力的基本品质特征[J].科技信息, 2008 (17) :309.

[3]李志英, 王戈.谈教师的职业情感[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6) :11-13.

[4]程巍, 王在勇, 王瑶.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5) :45-48.

[5]张芬只, 郑高洁.河南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中天学刊, 2007 (3) :127-130.

[6]曾丽红, 王鑫强, 李森.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2011 (1) :11-14.

[7]张意忠.师范生职业情感再认[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7) :10-13.

[8]李进.我的教师教育观——当代师范生之愿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赵婀娜.六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巡礼:光荣的责任和使命[N].人民日报, 2011-7-20.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8

一、紧抓关键环节, 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 学校师范专业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控制线30分以上, 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目标追求, 近年来, 学校专门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师教育办公室, 定期召开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专题会议, 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各个关键环节的目标要求进行认真论证, 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科学习阶段所形成的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能, 对于师范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认真总结多年来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和通专结合、文理交融的原则, 积极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进校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培养, 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 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 并完成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教学内容。与此同时, 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 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 校级精品课程100门, 省级精品课程40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通过建设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 力争使免费师范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 具有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2. 建立专业机构, 强化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

为了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实践能力, 学校以建设“国家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契机, 组织精干力量, 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积极创新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理念和思路, 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语言文字表达等多个方面, 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进行专题培训与测试。同时, 学校每年举办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 通过教学方案设计、说课、模拟授课和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实践演练, 使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

3. 设立创新项目, 提升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

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学校, 学校十分重视免费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 学校还建立专门的研究基金, 实施“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支持师范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 培养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各院部和职能部门也从不同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 支持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生处从2010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目前已经立项132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设立“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基金项目”, 从2007年至今, 立项611项, 目前已经结题505项。这些工作的实施, 有效地培养了免费师范生的学术研究意识, 促进了其研究能力的提升。

4. 开展理想教育, 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 四年来, 在免费师范生新生入学后, 学校不失时机地启动以“坚定理想、牢记使命、立志从教、快乐启航”为主题的“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活动月”, 围绕“理想教育——西部基础教育现状与师范生使命”“励志教育——做人民的教育家”“专业教育——我的大学”和“成长教育——快乐启航”四大主题, 在免费师范生中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入学教育活动。学校举办“教师教育论坛”“基础教育名师讲堂”“博雅讲坛”“启梦教育论坛”, 同时, 学校在大学二年级, 为免费师范生开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 结合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引导学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 投身基础教育事业, 做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5. 注重人文教育, 提高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

学校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 制订《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 推荐30种“教育名著阅读书目”, 引导免费师范生充分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为师范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继承和发展人类已有的教育文化奠定应有的基础。与此同时, 学校还定期举办古诗文吟诵活动, 鼓励免费师范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学名篇,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 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开展“晨读经典”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和正确理解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和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分别举办“博雅讲坛”和“启梦教育论坛”, 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制度创新, 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制度建设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保障和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近年来, 学校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环境。

1. 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 创建全员育人氛围

2009年, 学校实施“教授接待日”制度。校内各学院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单元时间, 在相对固定的地点, 由教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 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心理及学业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通过教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沟通, 启发学生尽早形成学术研究意识, 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中, 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悟从师者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和教学风格, “教授接待日”制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一制度的实施, 不仅强化了广大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 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了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 而且对于培养免费师范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 实行双导师制, 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

为了强化免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 提升其从教专业能力,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 有组织地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大学和中学教师, 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指导教师, 并从不同角度帮助师范生逐步提升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知识与理论水平, 为其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应有的基础。同时, 学校还专门设立“专家导引室”, 坚持每周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与学生面对面讨论学习和生活问题, 增长学生见识, 开阔学习视野, 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3. 建立激励机制, 增强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

为了营造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校坚持每学期对免费师范生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统计比较, 对于品学兼优的免费师范生给予奖励, 提供多种奖学金, 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 选派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和深造;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免费师范生给予警示和督促, 对于学习动力不足、挂科较多的免费师范生, 及时进行学业劝诫。学校还建立本科专业分流制度, 实行入学一年后专业分流模式, 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这些激励与约束措施,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采取切实措施, 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学校积极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利用多种方式资助教师出国研修, 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时, 在相关学科设立“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研究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设置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学历提升计划实施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暂行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三英人才计划”实施方案 (2010年—2014年)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转岗分流工作暂行办法》等人才工作制度,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体系, 大力促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构建起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教师教育学科学术梯队。

三、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教师教育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 培养实际从教能力, 建立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 树立从教职业理想,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以来, 学校认真总结十余年“校县共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 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活动, 将直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着力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的各项工作, 努力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1. 完善体制机制, 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成立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 研究和指导全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同时, 在各学院相应设立由主管院长负责, 学科专家、学工组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以学科专业为单位, 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实习基地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负责教育实习的学校安排、生活接待和业务实训的组织管理工作, 建立了校内和校外教育实习的两级管理体制。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的作用, 在实践探索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施方案》, 从目标、内容、时间、组织机构、工作模式、成绩考核、学分认定、经费管理等方面, 对实习支教进行系统的安排部署, 以确保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同时, 学校还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见习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 要求师范生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 每学期至少参加为期1天的教育见习, 加深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 为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修订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管理办法》, 将实习经费从学院业务费中单列出来, 按照“限额分配、部分包干、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 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应有的经费保障。

2. 开展改革试点,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适应性, 保证首届免费师范生一学期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探索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学校积极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2008年, 组织125名师范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 2009年, 扩大试点范围, 组织505名师范生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在实习支教期间, 学校领导还带队赴新疆等省和陕西各地开展专题调研, 听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学领导和教师对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尽可能从各个环节完善教育实习的制度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试点, 学校探索了“区域集中、分片管理、两级指导”的教育实习工作机制, 确立了多学科专业混合编组与单一学科专业编组相结合的教育实习组织方式, 为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奠定了应有的基础。

3. 强化指导队伍,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近年来, 学校一方面组织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 担任师范生指导教师,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 (截止2010年末, 已经正式聘请学科教学兼职教师400余人, 主要承担师范生在中学教学一线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 , 另一方面, 切实加大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引进及培养培训工作, 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 按照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原则, 聘请学科教学论专家, 组成专家指导团队, 赴各实习点巡回指导, 为学生教育实习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同时,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成果, 通过教育实习网络指导平台, 成立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 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在线答疑, 实现网络化、即时性的指导。

4. 拓展实习基地, 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根据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数, 学校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按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320个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09年, 学校结合与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工作, 将实习支教与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就业去向进行统筹设计, 重点遴选10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为学生教育实习创造便利条件。2010年秋季, 首届免费师范生分赴9个省区300余所基地学校, 开展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其中, 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为:新疆402人、甘肃297人、宁夏350人、青海256人、西藏81人、陕西765人。各省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 不同程度地对教育实习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学校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共建, 对于教育实习工作成绩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继续探索, 积极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

从陕西师范大学四年的探索来看, 国家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设计弹性空间过小, 没有建立免费师范生退出与非师范生转入的相应机制;试点学校师范生规模与培养条件不相匹配;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的服务年限过长, 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不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报考脱产学术型研究生, 不利于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够, 渠道不畅, 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如部分省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要求学生回生源所在县中小学任教, 不符合国家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 (中小学校) 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全面了解, 缺乏与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合作意识, 未能充分参与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活动中来, 尤其是示范性高中等优质中学在接受免费师范生开展实习中表现不太积极;市场经济下就业双向选择与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矛盾, 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地域进行限制, 不符合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各地免费师范生招生数量与教师岗位需求不相匹配, 确保免费师范生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探索, 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1. 积极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一, 国家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各省区结合自身条件, 选取1至2所师范院校进行改革试点, 建立高师院校实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系, 不断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 为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

第二, 在以各省财政为主的前提下, 建立国家层面师范生免费教育专项资金, 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经济、教育状况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合理分担地方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办学经费。

第三, 建立健全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准入与退出机制, 将真正热爱教育、有志于长期从教的学生选拔到免费师范生队伍中来, 使真正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免费师范生行列, 使不愿意或不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免费师范生能够退出免费师范生行列。

2.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就业政策

第一, 允许免费师范生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就业, 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免费师范生派回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 由各省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安排到本省师资紧缺地区任教。

第二, 国家应严格审查各地制定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 督促有关地方政府修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尽量使各省区在就业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相关规定 (就业原则、就业途径、跨省就业等) 保持相对一致。

第三, 各省区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免费师范生就业督查机制, 监督、审查本省各地区对免费师范生的岗位工作落实是否得力, 考核、监控免费师范生工作表现及流动情况。

3. 切实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

第一, 制定免费师范毕业生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基本条件、用人单位考核标准、报考专业与学校、学费、指导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 允许学生在六所部属师大之间跨校报考;选拔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 (10%左右) 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 毕业后再履行协议规定的从教义务。

第二, 适当缩短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服务年限, 同时, 部属师范大学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 持续深入开展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使其履行承诺, 立志从教, 终身从教。

第三, 在免费师范生本科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 设立专门的国家奖学金, 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 国家设立免费师范生国际交流基金, 进一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采取校际交流、访学、联合培养等方式, 搭建师范生成长的国际交流平台,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4. 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经费投入

完善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 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地方政府要支持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收免费师范生实习工作纳入到对中小学的业绩考核中;师范大学要进一步拓宽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合作领域和方式, 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9

信念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被主体采纳为真实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解释、评价、结论或者预测,并成为主体行动的指导原则。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与历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及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教师自身以及课程和教学等与教学相关因素的认识、情感与评价[1]。

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信奉的准则,“教师信念”不应是一个只在职后阶段才被重视和讨论的概念。它是个人于长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及相关教育影响下所逐渐产生的概念系统。因此,教师信念的形成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此过程包括职前与在职两个阶段[2]。而师范生所持有的教师信念会直接影响职前教育的质量。

2010年,江苏省决定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采取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鼓励优秀的男性初中毕业生报考幼教、从事幼教。该政策实施以来,免费男幼师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就教师信念而言,免费男幼师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免费男幼师生教师信念现状

调查发现,很多免费男幼师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不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时,只有27.2%的学生是源自真心喜欢或者热爱这项职业,其余的问答大多是“家长安排”或者“包分配”等客观因素。

一些免费男幼师生并不看好或喜欢自己的专业,他们只是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17.2%的免费男幼师生并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而是冲着“免费读书”“包分配”才选择上幼师。此外,由于当初报考志愿时不了解相关政策,入校后很多免费男幼师生自认现实与最初的预想落差太大。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被免费”的。诸种原因导致很多免费男幼师生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向往而进入幼儿师范学校,他们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更谈不上为将来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师能力与风格。此外,因为前途已定,导致部分学生心存“学习期间不愁吃住,毕业后不愁找工作”的思想,由此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漠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而坚定的教师信念有关。

三、对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信念教育的意义

1. 培养优秀幼儿师资的需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决定》(苏教师[2010]10号)指出,“从2010年起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制度,为培养造就优秀幼儿教师奠定基础。鉴于江苏省当前幼儿师资队伍性别结构矛盾突出,男教师稀缺的状况,今年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以招收培养幼儿园男教师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幼儿师资队伍性别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男性教师资源对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江苏对于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幼儿教师有90多万人,但其中的男教师却只有2000人左右,以至于在很多幼儿园,男教师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幼儿教育迫切需要男性的加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幼儿师资性别结构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男教师可以带给孩子阳刚、坚强、宽容等特质,使幼儿在成长之初,性格得以平衡全面发展。从整个江苏的教育资源分布来看,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目前全省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为1:99[3]。因此,实行免费幼儿师范男生培养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解决男性幼儿教师紧缺的状况,从而实现幼儿教师资源的结构均衡。

要培养优秀的男性幼儿园师资,实现江苏对免费师范生的期望,对男幼师生开展职业信念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原理、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为的激励力量。信念一旦确定之后,就会给主体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一个人行为的原则性、坚韧性”[4,4]。

2. 免费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教师信念具有特殊意义

职前教师信念培养在免费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主要关注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师范生形成预期的角色,而对其内在发展尤其是对教师信念的养成却很少关注。其实,对师范生而言,能否在走向岗位之前建立良好的教师信念,是决定其未来专业成长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不少研究表明,如果在职前阶段“准教师们”没有构建良好的教师信念体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历程中就可能因为缺乏积极正面的信念支撑而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流于随意和盲目,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失去正确判断的依据,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令人堪忧,而免费师范教育的出现,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师范生生源下滑、教师水平不尽如人意的局面。“免费”的内涵,绝不仅仅表现于师范生相关费用的免除,更重要的表现为进一步形成与强化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为尊重的职业,并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教师行业。这就需要通过全面有效的教师信念培养,使教育成为免费师范生愿意终身投入与专注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

四、对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1. 帮助制定职业规划

要通过各种机会对男幼师生进行教育,让他们知晓免费培养政策是省教育厅培养优秀幼教师资的重要举措,以此增强免费男幼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要让免费男幼师生认识到幼儿教育非常需要优秀男教师的加入,且社会对他们充满无限期望。免费男幼师生只有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神圣使命,他们才会坚定职业信念,更加勤奋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引导男幼师生客观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科学做好生涯规划,对于免费男幼师生合理定位、找准目标和自己努力的方向至关重要。新生进校后,可以邀请专家给新生作生涯规划讲座,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涯规划,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同时要求学生做好五年规划和每学年规划,在学校和班主任的配合下,让他们监督自己对规划的执行情况。

2. 科学设置师范生课程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培养院校必须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定教师教育课程。”[5]

围绕专业标准,学校应根据男幼师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男幼师生课程方案。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要帮助免费男幼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对学前教育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信念。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陶行知、陈鹤琴。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参观陈鹤琴创办的鼓楼幼儿园,聆听陈鹤琴生平报告等,来强化免费男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根据免费男幼师生特点,设置感恩教育、责任与担当等不同的德育模块,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

3. 安排教育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和实践教育是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增强免费男幼师生的职业信念,更加了解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优秀教师访谈活动。通过访谈,让免费男幼师生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方法等,并且共同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还可以安排免费男幼师生体验乡村生活、了解农村教育,逐步建立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

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从中也不断强化他们积极正面的职业信念。

4. 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师范院校不仅需要好的课程安排,更需要良师去实施这些课程。在教师信念培养方面,更要注重发挥教育者自身教师信念的榜样作用。积极、正面的教师信念不但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信念的建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明晰自己并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在教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习得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及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正确积极的教师信念指引下,才能给予学生正确、良好的示范。

对免费男幼师生进行有效的教师信念培养,是免费师范生培养中一个重要而根本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免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江苏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就免费师范生自身而言,加强对免费男幼师生教师信念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之情,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专注于与幼儿教师职业有关的专业养成与发展,确保使其在未来的幼教工作能更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Pajares,P.R.(1992),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assy construc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3),307-332.

[2]秦立霞.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教师信念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苏教师[2010]10号文件《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4]林传鼎,陈锦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10

一、教师需求量与求职人数的差异日渐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适龄学生的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有的农村乡镇学校学生往往不足以成班成校,各中小学对于教师的需求量也逐渐下降,在职教师的数量接近饱和。相反,求职人数日益增多。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人,较2013年增长约28万,在“最难就业季”的窘迫境况上更是雪上加霜。年复一年的扩招,有的大学生培养过程变得单一松散,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缩水,大学文凭不再“值钱”,大学毕业生成了庞大的、“微不足道”的待就业群体。

二、有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经不起考验

(1)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学家说过,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最好是成为源头水。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即是辅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可见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大学的专业性学习,是对中小学知识的补充、强化和升华,而大学的学习氛围相对宽松和自由,校园内外到处是各式各样充满诱惑力的活动。相对于专业课程的枯燥和实验的烦琐,“不挂科”成为有的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专业课学习中进行深入探究的人数在减少,专业知识不过硬也就成为常态。虽然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实力之一,但毕业生往往达不到其要求。

(2)教学技能稚嫩。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每一个毕业生在入职之前几乎一直以学生的姿态在学习,要站到讲台上把教材的内容完整而具体地传达给学生并能让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实属不易。师生关系的处理、教材内容的有的放矢、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教学规律的熟练把握、课堂管理等都是一个教师需要不断摸索和反思才能把握的,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历练、缺乏经验,在教学方面尤显不足。

(3)基本能力欠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同样有所要求,例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职业道德、学习潜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等。在求职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美的简历、出色的自我介绍、大方得体的仪表、合理的礼节做基础,更重要的是展示个人的综合素养。许多一头雾水的毕业生在求职时长时间无法捉摸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应聘过程中屡屡碰壁。同时,求职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许多条件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在遭到拒绝后,难以走出失败的阴影,甚至不愿轻易再次求职。另一方面,在大学里表现相对较弱的毕业生则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久久不愿参加招聘。可见,心理素质好坏也会影响就业成功与否。

三、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影响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入读。除了就读期间各项补助之外,还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就业上由相关省级政府统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教育岗位,确保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换言之,每一个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必须安排就业。在这个所谓“最难就业季”上,这一政策无疑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服用了“定心丸”,不论他们学业好坏、教学技能高低,最终都可以成功就业并且享受教师编制。大量的招聘会为免费师范生量身定做,免费师范毕业生甚至成为了用人单位招聘简章中的最低“门槛”,同时还有部分招聘单位将“985、211”院校列为招聘要求。然而,这些政策却对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求职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切实提高非免费师范生就业率是当务之急。

四、转行困难,就业平台短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学学习,促进了人才专业化发展。而师范类大学的课程中多数为专业课程和教育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主要产业链脱轨。在就业时由于专业的限制,一般只能选择中小学校、教育培训学校和教辅编辑等职位,在无法实现专业对口就业的困境下要想投身其他行业显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古有韩愈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育工作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民教师是特别的职业,教师的编制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也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铁饭碗”,其工作性质稳定甚至吸引了大量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极力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在编教师。可以预见,经过四年师范教育熏陶的大学毕业生对教师岗位的渴望。

五、有的缺乏投身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

求职过程中,在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中,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多,然而就业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条件艰苦动摇了求职者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一方面,私立学校生源不稳定随时面临下岗,工作压力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造成教师待遇低下、生活艰苦;教学设施落后、资源匮乏,不仅影响教学水平,也会阻碍教师的个人发展;异地生活,远离亲人也是一大考验。如此一来,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都缺乏坚守山区教育的信心,无法深入同等岗位。

综上所述,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复杂而多变。想要切实解决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合理有效的非免费师范生就业环境刻不容缓。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同时,一些学生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免费师范生政策、就业平台短窄等因素导致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今非昔比。教师要结合实际对非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免费师范生培养 篇11

[摘 要]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免费师范新生与非免费师范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对比。结果表明:(1)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仅在恐怖得分上高于男生;(3)贫困类型维度,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因子上,非贫困的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4)免费师范生不同专业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结论: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心理状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非免费师范生;SCL-90 心理健康;贫困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35-03

2007年初,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1]。此后,免费师范生教育首先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进行试点,随后陆续在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实施。近年,有学者开始在政策、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等层面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相关研究,但很少有直接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讨,且将其与非免费师范生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为例,旨在探讨免费师范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其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免费师范生提供参考。

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从四川师范大学抽取师范生新生1510名,男生393名,女生1117名。其中,免费师范新生711人,非免费师范新生799人;贫困生763人,非贫困生747人。

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十个因子,该量表整体α系数0.93,其余各维度α系数均高于0.85。测试时间为2014年10月13~24日。

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 结果

1 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由于SCL-90症状量表是以因子分高于2分来说明被试可能存在轻度心理异常,本研究将此作为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标准。研究发现,师范生SCL-90检出率排名前两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具体结果见表1)。

2 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比较

对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是否免费师范生在SCL-90各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

3 不同类别免费师范新生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

(1)不同性别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为反映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以性别(男生与女生)、师范生类型(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抑郁(F(1,1505)=3.80,P<0.05)、焦虑(P(1,1505)=5.37,P<0.05)、恐怖(F(1,1505)=15.51,P<0.001)两个因子中,性别类型主效应显著,均表现为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师范生类型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在抑郁(t(男-女)=-2.25,P<0.05)、焦虑(t(男-女)=-2.41,P<0.05)、恐怖(t(男-女)=-3.98,P<0.001)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非免费师范生中,仅在恐怖因子(t(男-女)=-2.03,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贫困类型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同样,以贫困类型(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师范生类型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强迫症状(F(1,1505)=8.48,P<0.01)、人际关系敏感

(P(1,1505)=9.88,P<0.01)、抑郁(F(1,1505)=8.24,P<0.01)、焦虑

(F(1,1505)=7.27,P<0.01)、敌对(F(1,1505)=4.67,P<0.05)、偏执(F(1,1505)=5.51,P<0.05)、精神病性(F(1,1505)=11.88,P<0.001)、其他因子(F(1,1505)=7.89,P<0.01)及总均分(P(1,1505)=9.96,P<0.01)上,贫困类型主效应显著,表现为贫困生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在强迫症状(P(1,1505)=3.94,P<0.05)、人际关系敏感(P(1,1505)=5.35,P<0.05)因子上,贫困类型与免费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在总均分

(F(1,1505)=3.51,P=0.06)上,贫困类型与免费类型交互作用边缘性显著。简单效应表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上,对于非贫困生而言,免费师范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免费类型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贫困类型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具体见表3。

(4) 不同专业类型免费与非免费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比。进一步以专业类型(文科生与理科生)、师范生类型为自变量,SCL-90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躯体化(F(1,1505)=3.84,P<0.05)、恐怖(F(1,1505)=6.17,P<0.05)因子上,免费类型主效应显著,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在躯体化(F(1,1505)=4.99,P<0.05)、抑郁(F(1,1505)= 6.04,P<0.05)、焦虑(F(1,1505)=13.38,P<0.001)、敌对(F(1,1505)= 5.26,P<0.05)、恐怖(F(1,1505)=9.35,P<0.01)因子及总均分(F(1,1505)=4.63,P<0.05)上,专业类型主效应显著,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其他因子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分别以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类型为自变量,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生与理科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非免费师范生在人际关系敏感(t(文-理)= 1.97,t<0.05)、抑郁(t(文-理)=2.43,P<0.05)、焦虑(t(文-理)=3.43,P<0.001)、敌对(t(文-理)=2.06,P<0.05)、恐怖(t(文-理)=2.49,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三 分析与讨论

1 心理问题检出率分析

对于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来说,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以及抑郁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均排在前四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2]。由此可以看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均为师范生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2 不同性别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女生仅在恐怖得分上高于男生。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免费师范生在入校时心理状态不及男生。

这可能与男女生各自的性别特征有关。男生可能更注重于立足当下,女生则考虑问题更细致、全面与长远,考虑到免费师范生这一身份对自己职业选择所带来的限制,心理压力较大,这些压力日益累积,容易形成抑郁、焦虑等情绪。在与免费师范生的访谈中,我们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3 贫困与非贫困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非免费师范生来说,贫困生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研究指出,与非贫困生SCL-90评分相比,贫困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是否贫困在SCL-90各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用,相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经济压力小,家庭贫困给心理造成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同时,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经济贫困的同学较多,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观念、经济价值观等较为接近,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相对较小。

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因子上,非贫困的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免费师范生。由此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非免费师范生中的贫困生需要引起关注。以往多关注贫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非贫困生也需要引起关注。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他们选择免费师范生这一身份绝大部分并非自愿,这一原因会使其专业认同感偏低,内心易产生一定的冲突,易感受到职业选择的限制并产生自卑感。这一心态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强化强迫行为。

4 不同专业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于非免费师范生而言,文科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其原因可能是文科学生更感性,注重提升自身人际等方面能力,而理科学生更关注的是提升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外在的人际方面的压力可能更给文科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免费师范生不同专业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免费师范生今后的工作为定向,专业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虽然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专业类型、贫困类型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贫困类型上存在的差异需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不但在经济层面上承受沉重的负担,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4]从研究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减少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中的非贫困生心理状况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7(02):158-173.

[2]罗香群.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调查分析[J].教育探究,2008(04):86-89.

[3]张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3):32-34.

免费师范生从教意向研究 篇12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本文认为,《办法》实质上展示了“免学费+包分配”的计划教育体制,没有规定具体的培养标准以及毕业生岗位落实方案。它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免费教育师范生如何解读这项政策,以及他们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两部分进行了考察:这部分师范生是怎样认识该政策的?影响他们从教意向的可能有关因素是什么?并根据考察的结果提出完善该政策的相关措施供决策者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方法和设计把政策分析的视角应用到了调查中,将西南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作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技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600份,回收522份,回收率达到87%(>70%)。

2.调查方式

数据来自于2008年6月发放和回收的问卷,差不多是在《办法》施行整整一年,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入校一学年之后。自编的《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经过预先检验,并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作答。在随机调查前对被试进行相关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问卷在2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3.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搜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情况及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西南大学首批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6道67个必选项目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意图的看法;从教意向;对城镇、农村教育环境的评价与期望。

本研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参与调查的其中20名免费教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分两类:选择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原因;入学一学年以来的感受。

4.样本描述与分类

522个被试中,男生304个、女生218个,来自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音乐学院等13个学院的19个师范专业,涉及文科、理科、艺术类和体育类4个大类;理科占44.8%,文科占49.5%,其他5.7%。生源遍及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17个省(市),中西部地区生源占81.4%,同时71.6%来自农村。西南大学是唯一地处西南地区的试点师范院校,调查结果对西南地区免费教育师范生从教意向有较大的代表意义;由于该政策侧重面向中西部地区生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所启示。

三、结果与数据分析

1.免费教育师范生对政策主要条款的理解

问卷设计了3道题考察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图的理解。统计结果反映:第一,师范生们相信政策的意图是好的,而且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大多数师范生明确认识自己的选择,但在政策实施一年后,他们还没有充分了解政策的细节及实施方案,如:与其他支教政策(定向生)有冲突,具体岗位落实方案不明等。第二,大多数人认同免费教育师范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73.1%),非常不认同的人仅占1.9%。第三,55.8%的人认同协议规定从教十年时间对于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是充足的,70.9%的人认同先到农村工作两年有助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另外,有师范生提出“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一批批过去时间上应该不会短”,认为这类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是“定批定量”和“长久”的行为。

2.免费教育师范生的从教意向

在被调查的免费教育师范生中,非常喜欢教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12.3%,半数的师范生比较喜欢教学(51.0%),不喜欢的有2.7%,选择非常不喜欢的只占总数的0.8%。这与该政策发起者“让喜欢教育的青年投身教育事业”的初衷基本符合。

本研究设计了5道likert态度量表题,用于了解被试对“服从协议内容,愿意在原籍所在地的落后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这一命题的认同度。以被试对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认同强度、对分配到农村从教的接受强度、考虑终身从教(城镇/农村)和违约强度等参数的综合指数来衡量被试的从教意向。

统计结果表明:第一,在协议期限合理性的判断上,被试分歧较大。认同“协议中所签订的十年期限对师范生个人而言是合理的”的被试达到41.4%,非常认同的占0.8%,而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分别为38.3%和1.9%,另外有17.6%的人持不确定的态度。第二,绝大多数师范生愿意先到农村从教两年(84.3%),但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的比例不到两成(仅为16.9%),接近半数的人则不确定是否愿意终身在落后地区从教(48.3%)。第三,对于十年后的职业设想,选择“继续从教”的师范生占45.9%(其中有12.6%的被试表示优先考虑“到更发达的地区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而选择“考研深造”和“不当教师,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分别占被试总数的13.0%和11.1%。此外,47.9%的人表示有过违约的想法,13.9%的被试在入学一年后仍“后悔签约”、“想要毁约”。

3.对农村从教条件的评价与期望分析

被试对在农村的从教条件评价的注意点依次为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具备、个人发展空间与展现才能机会不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几个方面;且最期望改善条件的排列与最不满意因素的排列高度吻合。另外,31.6%的师范生对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未来配偶子女仍会留在农村表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应答者在表述中除了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工作生活条件的期望、学习动机下降,反映目前最大的困扰是:恋爱受阻。因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四年后要服从分配回原籍工作,他们认为将来难以分配在一起,恋情很难有结果。

而在关于“在相对落后地区从教的优势”一题的选项中,多数被试认为与到大中城市从事教育工作相比,在农村从教的优势在于“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和“工作压力小”,分别占总数的60.9%、47.7%。

四、讨论

1.对调查的总体观察所得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倾向于证实下述命题:免费教育师范生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对该政策对师范生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及其能否具体落实存有较大疑虑。

当被试接受访谈回答对该政策最大的看法时,他们也提供了类似的看法。这些回答对政策本身的意图基本上是积极的认识,而其中一些陈述以实际证据说明,学生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到落后地区从教看作宝贵的锻炼机会,同时他们渴望这项政策更加合理完善,实施细节更加明晰科学。

2.意见与建议:如何保证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教育,为落后地区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办法》的实施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未必能切实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一方面,一部分师范生感觉自身发展受限,对政策细节不明确,且还有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消极等问题;另一方面,难保毕业生能在落后地区安心从教,“违约”、“跳槽”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培养、定向分配师范生的做法无法切实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反而浪费了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

尽管“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应当对某一部分形成优待的同时,客观上对另一部分造成利益损失”,本文认为,正如一些学者评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目前必须尽可能改善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在未来就业及生活保障上给予优惠条件,来吸引有志青年投身教育。而合理的就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该政策的最大缺漏,也是师范生感到政策细节不明、担心岗位能否最终落实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第一,提前调研。分批调研各省(市)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各地区需求教师的专业及数量区间,并以此为依据来分层次制定各试点的招生计划。

第二,适当缩短服务期。许多专家认为,从国内外经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优秀教师的养成及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师范生的服务期以五年左右较宜,同时也可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第三,打破回原籍从教的分配原则和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师范生在全国范围的指定地区内流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信息,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增强就业弹性,保证师范生能到原籍和原籍以外的地区服务。同时,采用地方条件艰苦程度同优惠待遇高低成正比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学生流向落后地区,形成积极到条件艰苦的地区服务的氛围。

上一篇:《诗经·卫风·伯经》下一篇:声乐的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