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师范生

2024-12-05

生物师范生(精选10篇)

生物师范生 篇1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教师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在入职之前应该训练好自己的语言技能, 为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当前, 各个师范院校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都十分重视, 但师范生的教学语言技能的提高仍是一个难点。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时发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语言不够科学准确

有些学生在讲课时所用语言不够科学准确, 缺乏规范性。这主要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关, 同时也受到了日常生活用语习惯的影响。比如在教学中说“我们植物……”“我们动物……”“我们癌细胞……”, 这种表述听来似乎亲切, 但却不符合语言规范, 没能够起到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2 语音不标准

很多学生受家乡口音和地方土语的影响, 普通话很不标准, 甚至有学生因此降低了自信, 不敢大声讲课。

3 语态低龄化

基础教育中, 生物学的开设是从七年级开始, 此学段的学生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了青春期, 开始尝试以成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以成人的方式进行交往, 在很多时候也希望被当作成人来对待。某些师范生在教学时的语态语气过于低龄, 如同对待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甚至幼儿园学生, 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

4 语言节奏单一

某些学生在讲课时准备的材料生动形象, 但因为语调平淡, 缺乏抑扬顿挫, 语速匀速, 缺乏节奏感, 或者无法区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语气, 以致于把生动有趣的内容讲得乏味平淡。

5 语调浮夸

有些学生在讲课时的语音语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语调夸张, 如同在演舞台剧一般;还有些学生在处理抑扬顿挫时没有和教学内容紧密集合, 把语音语调的强调点放在了介词、助词、连接词上, 给人一种语言拖沓的感觉, 而且造成了重点强调错位, 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

6 过度衔接生硬单调

教学中恰当的过度衔接可以使整节课显得顺畅连贯, 具有整体感。很多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对知识点之间、句子之间的过度衔接没有认真的考虑。造成了过度生硬单一的情况。例如:在讲完第一个知识点后, 直接说“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 在句子之间的过度时, 单一的使用“那么”、“然后”。

7 重形式轻内容

有些学生讲课时过于关注语言的用词优美, 但是从内容上看却空洞无物, 忽略语言的内容。给人一种“为作新诗强说愁”的感觉, 缺乏教学语言的实用性。

8 对学生了解不够

低估学生的已有认知, 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 讲课时面面聚到、事无巨细, 反而造成了语言啰嗦。

9 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

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小心翼翼、照本宣科, 缺乏语言的引导性和启发性。新课程要求力争改变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方式, 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这些学习方式中, 教师都发挥着主导地位, 虽然教师在教学中的话语量不再那么多了, 但其实对就是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却是提高了。教师的语言要更具引导性和启发性。

教学语言技能实质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没有什么绝对的速成技巧。因此, 师范院校应当要做好长期规划, 让师范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的逐步积累中学习、提高, 实现教学语言技能质的飞跃。针对以上问题, 师范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语言技能。

1) 提升校内指导教师的培训技能。不同的师范生在教学语言技能上存在的差异较大, 校内指导教师要了解师范生的实际情况, 能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并通过有效的培训方法和计划提高学生的教学语言技能。

2) 帮助学生转变角色, 提升加强自身教学语言素养意识。让每一位生物师范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开始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与技能提升, 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

3) 配合多种活动提升学生兴趣。通过开展与教学语言技能相关的社团活动、多种形式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 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沟通与合作。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必修环节, 而现在很多师范院校面临着师范教育基地支撑不足的因素。很多学校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缺乏信任, 以致于实习生登台讲课的机会越来越少, 甚至完全剥夺, 使实习生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为此, 师范高校应当加强与实习基地学校的沟通, 精选校外实习指导教师, 同时为学生争取更多见习的、实习讲课的机会, 让师范生更多的接触教育一线, 了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崔鸿.新概念生物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8

[2]李唯真.高中生物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常见错误评析.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 (91)

生物师范生 篇2

2011年,我踏进了华师的生命科学学院,开始学习怎么样为人师。如今3年过去了,我不禁思考,这3年的学习,我是否已经完成了一名教师的储备呢?对于即将面临的真正的职业挑战,我究竟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人们都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无上的荣誉承载着多少人对教师的嘱托,同时也意味着责任之重大。那么要挑起这份重担,就需要有为之献身的激情。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份职业始终怀着一种激情,才能正视一切困难与挫折,才能承受一切委屈与压力,才能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道路上走的坚定和从容。自我分析

1.1 总体分析

在这3年里,从一开始的排斥当教师,到现在的热爱,在思想我得到了转变。我相信这是我在未来的职业路途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坚实的力量。

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在生活中,我有时喜欢独处,自己一个人读读书或者静静想事情,有时喜欢和大家一起玩,有时和大家打作一片;在学习上,我比较严谨,要求也很高。从他人的角度来分析:在同学的眼中,我是个乐观文静的人;在老师的眼中,我是个踏实的学生;在父母的眼中,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总的来说我是这样一个人:

(1)性格品质 自尊心强,热情、友好,具有很强的目标和使命感,做事认真、负责,有很强的责任心!在这方面我适合从事教师这份职业,我相信我会做到:对于教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讲效率;对于学生,我会关心,呵护,勉励!

(2)个人素质:兴趣广泛;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均有所表现;但是本人的交际能力较弱,在人际关系中并无法完全的展现自我,并且缺乏创新性,容易被限定的思想所束缚,这是我在与学生相处中的一大阻碍,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克服。

(3)气质:自我形象较好,谈吐得体,具有一定亲和力;(4)学习能力:领悟性较强。1.2 自我认识中的优势与劣势 我的优势能力:

(1)义务感强,做事认真负责,富于同情心和爱心;

(2)大学几年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深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从教技能。

(3)能够客观的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

(4)有很强的抗压能力,不轻言放弃 我的弱势才能:

(1)缺乏长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过程,知识储备和从教技能有待提高;

(2)有时会由于近期目标而忽略长期需要,难以看到长远的影响;(3)缺乏一定的毅力与决心。

不管如何,我都会努力克服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1.3 个人学习情况

(1)个人专业学习

我所从事的是生物教育专业。在这3年的学习中,我的专业课水平均处于中上,基础较为扎实,这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提供的很好的知识储备,但是由于知识的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在以后我仍需要不断的拓展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

师范方面,我积极地练习自己的师范技能,在师范技能上,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是我的优势,但是在风格上仍有待突破。

(2)差别与不足

四年的本科结束后我深深的觉得所学的本科知识是不够的,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综合的文化素养比较欠缺,知识结构单一。这些都极大的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也与社会的要求与自己设定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所以今后在岗位上仍须继续学习。

此外,我的书写水平较低,板书潦草,这是我在以后需要重点练习的。从事教师职业对能力要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师范二字的阐释。那么对于师范生的我们该如何做好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划呢?我认为其根本也就在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无疑是对教师知识范畴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我国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师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仅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工作方向,更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领教育教学,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为了搞好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精通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为此要求教师:

第一: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凡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自己必须掌握。

第二: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这是保证教师从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所教的内容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三: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陈旧不过时能够适应知识的需要,教师必须注意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新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这是因为:首先,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教师不但要跨学科学习临近学科的知识,而且要跨领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其次,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的时代,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求知欲望强烈;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本专业,知识面狭窄,则很难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要求,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1)身教重于言传。要做到身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

2)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教师必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3)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争取从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尊重。我的职业目标

第一年:适应环境,站稳讲台

1、尽快适应从高校大学生到中学教师的身份转变,并逐渐适应教师这个职业,投入教师工作,热爱教师工作,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2、虚心请教并接受资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端正教育思想,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在其指导下努力做到能熟悉中学阶段课程结构、教材内容,站稳讲台,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3、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设定工作进程和完成时间,避免前松后紧。

4、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素养。第二、三年:扎实教学,不断积累

1、主动探索教学理念,理论落实行动,在教学中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教得实在、教得灵活。使自己能灵活驾驭新教材。

2、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对待每一个学生。

3、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关系和谐,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4、继续多方面吸取别人好的经验,努力探索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5、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第四、五年:创建特色,不断前进。

1、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3、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4具体措施

(一)进行知识更新,自我完善

通过多渠道、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尽力争取并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时刻反思,及时总结修正

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从学生的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反思,及时自觉地在行动中反思,培养反思和自我监控的习惯;教学后反思,及时总结得失,以利于以后的教学。

(三)其他

(1)认真备好课。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适合学生的教案备出自己的风格。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及时、认真地批改好作业,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3)及时进行课后辅导,因材施教,除了知识方面的辅导外,也要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

生物师范生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师范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14-02

高校生物教学是我国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培育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因此,研究和探讨生物科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一、生物科学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及21世纪生物学科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1、生物科学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

专家预测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显示:21世纪是生物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20世纪后期,随着物理、化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学不再仅仅是宏观的描述学科,在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探索生命的奥秘已经成为现实。现代生物学不但在生长、发育、遗传、进化等基本生命现象的研究上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对脑功能、感觉和认知等高级复杂系统的活动与功能的研究方面也有重大进展。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医药、人口、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新生物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以基因信息为基础的巨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正在形成,它将使人类进入一个能改造和创建新的生物的崭新时代。基因药物、基因治疗、转基因作物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的商品开始在市场显露头角,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出来,生物科技产业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由于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克隆技术的突破,基因工程创造的经济价值等生物学成果正不断涌现,加之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与生物学的交叉并引发了科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同时,也由于地球上物种的急速消亡,人类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人类可用资源的日渐衰竭,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和忽视生物科学引发的潜在危机,促使社会逐渐聚焦到生物科学领域中来,使生物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学的进步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许多新问题,对人类生存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破除迷信、反对唯心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促进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知识创新以及精神文明发展,都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日益显示出生物学成为2l世纪的一门带头学科的强大趋势。

2、21世纪生物学科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要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的精神素质,在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最突出的是人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21世纪经济的发展。生物学科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概括起来是两种态度——即积极学习和正确做人的态度;两种能力——独立学习与表达交流能力;因此,当代高校教育大学生(1)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2)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3)有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4)学会表达、交流和组织的能力。

二、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生物学科发展迅速与生物教育落后之间矛盾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一门科学。许多专家预测,生物科学是我国赶超世界水平最有前途和希望的领域。在21世纪生物科学必须加快发展生物科学教育。虽然我国在近20年生物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民的生物科学知识还很低。据北京市的一项公务员知识调查显示,1/3以上的人员不知道什么是DNA,一半以上不知道“光合作用是小麦等谷类作物花粉生长和养分积累的来源”。

2、高校招生形势扩大与就业率之间矛盾

2001年以来,全国本科生规模迅猛扩大,生物学科本科生规模也随之增长。据统计2003年生物类专业在校生达到152209人。直到2006年招生形势一直良好。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调查,目前河南省中学生物教师人数还不到规定的比例,但中学又有不进生物教师,或者进来的生物教师改教数学、化学其他学科,原因是生物在高考大综合中占分值低,相对来说生物教师的重视程度较低。这样对生物科学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批学生当年就业难度加大,所以大多数学生就采取直接考研的单行道,想在高层次去找就业出路。

3、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面窄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矛盾

1997年教指委威海会议确定了本科生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提出了4个板块结构:(1) 学校公共课板块;(2) 基础课程板块;(3)专业选修课板块;(4) 毕业论文。生物专业的基础课多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等7门主要课程为主干课程,不能体现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4、教学内容陈旧与教材滞后

在我国高校,课程是教学的最根本的依据和知识源泉。课程内容的好坏、新与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过高校生物科学进行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陈旧、教材更新慢质量低、内容重叠老化。这些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主那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5、教学手段与时代发展不统一

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教师传授来完成的,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或现代化,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国高校教师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与国外,国内高校各个高校受经费影响,投资力度不相一致,大部分高校教学手段比较落后,现有的设备不能满足生物学进行的需要。

三、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和构思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必需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目前社会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的需求就是高校发展和生存的动力。因此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必需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必需与生物科学学科发展相适应。生物科学学科的飞速发展,有利的促进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极大的丰富学科知识。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及时调整、增加和补充。同时,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中生物科技新知识、新内容也是衡量课程先进性的重要指标。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必需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那些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数等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

4、缩短教材更新的周期,多出快出优秀教材。

5、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尽快实行教学手段现代化。

四、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和特色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构建更加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优秀人才培养的灵活机制,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下发〈河南省普通高校学分制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精神,学校决定试行学分制。根据国内外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推行学分制的经验,结合我校生物科学系的实际,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1、课程设置和学分制教学方案

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结构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是指体现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最低要求,并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限选课是指加深与扩大学生学科基础、相关知识及专业知识,以优化其知识结构,学生在限定的课程范围内,自主选择一部分进行修读的课程。任选课是指拓展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领域,满足学生个性、兴趣爱好与特长需要和增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课程,包括专业任选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以及生物科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外的课程。

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三大块。必修课包括有公共必修课、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有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I,计算机应用基础II。教育必修课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口语,生物教学论。专业必修课包括若干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由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自行设计。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种。专业限选课模块所设置的课程共20门,采取A+B、A+C、A+D模块式选课,同时开设42门任选课供学生自由选修。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将本着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原则,按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自然科学、教育、综合应用等类别,分别由全校各教学单位提供若干门选修课程,供本科专业学生选修。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见习,专业考察,“两课”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

2、教学特色

一是在人才培养上,走“教、科、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建立了“宽、新、实”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所谓“宽”,就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科研能力。所谓“新”,就是要以当今生物科学领域中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来构建学生们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的能力。所谓“实”,就是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他们将来的就业面,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迅速成为各自岗位上的实用且适用型人才。

按照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前瞻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我系从2001年开始,就不断改革教学计划,强化特色课程,加大实验课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室。我系也极为重视把一些重要的前沿课程引入教学之中,如将生物信息学、基因克隆等课程设为重要的专业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学科领域前沿的热情。

课堂教学之余,我系还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和科研训练工作,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省、市、校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二是加快教学手段改革,提高多媒体教学实力。

生命科学既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快速发展中的学科,更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因此,该学科的几乎每一门课程都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基于这一学科特点,我系一是大力加强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建设,鼓励教师自制课件;二是重视多媒体课程建设。从2004年开始,我系长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精心建设,目前,已有5门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对象,全系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三是在近两年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中,引导、鼓励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是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和优势。

师范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除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另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教育机能;普通话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专业教学机能等,其中专业教学机能的获得是通过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来学习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开设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生物教学论实验课可以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它也有助于在职的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上学生分组试讲练习,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2001年以来一直开设生物教学论实验,学生在用人单位试讲时已显现优势,学生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昌,阎锡海.我国高校生物学专业课程现状机器改革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1995.(4)

[2]张过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要求改革高等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9)

[3]张继华.论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2000.(3)

生物师范生 篇4

缺乏教学经验的师范生, 由于对板书的作用、原则及设计技巧的认识和掌握不够全面, 平时没有注重粉笔字的练习, 备课时也缺乏对板书的认真设计, 因此在试讲练习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板书问题, 例如:基本功不扎实, 字迹潦草或书写不规范;内容过简或过繁, 形式过于单一;板书设计不用心, 缺乏整体性;不能将板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照搬参考资料, 不注重学生个人创意的艺术设计。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 许多教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 但板书仍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未来教师, 仍然需要把板书作为职业基本技能加以认真培养。本文通过对生物师范生试讲训练的实践指导, 详细谈谈师范生试讲时出现的板书问题, 以及提高师范生板书能力的具体措施。

1. 板书的书写[1]

在试讲过程中, 学生的板书问题出现最多的就是书写:有的字迹潦草, 有的过轻或过重, 有的缓慢、不流畅, 还有的不能适当把握字的大小。写好粉笔字是练好板书的重要前提, 许多试讲学生都感到很难将粉笔字写得又快又美观。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就在于“练”。但该训练不应放在毕业班试讲前夕才进行, 因为大三、大四的学生课程紧, 又要准备考研、找工作和应对顶岗实习, 大多无暇顾及基本功训练, 况且临阵磨枪也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粉笔字训练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我对我系09级生物科学班在大一时就提出“三笔一话”练习的要求, 但由于班里学生较多, 全部到教室练习粉笔字并不现实, 因此组织每个宿舍买一块小黑板, 要求学生一是课余时间在宿舍练习, 二是全班分组定期集中练习与检查。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要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要注意字的大小、轻重, 以及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其次, 要注意正确使用小黑板。在该班学生练习时发现, 有的学生每次都是将小黑板放在书桌上练习, 这样练习的效果很差, 很难有进步, 正确方法是将小黑板直立在窗台上或挂在墙上, 这样才能有板书的感觉。最后, 训练内容也不能仅限于常规汉字, 还要注意生物专业词的书写和某些生物结构的绘图训练。

2. 板书绘图

在生物学教学中, 常需要带领学生认识某些生物结构, 虽然这些结构的图示教科书上都会给出, 但如果只让学生看教材, 教学效果并不好。所以对生物结构的教学一种方法是利用挂图或多媒体,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在黑板上手绘。教师用板书的方式简单绘出某些生物结构的示意图,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也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结构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试讲时也常在板书中绘图, 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试讲学生在绘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图太小, 有的不准确, 有的不美观。

在试讲训练时, 指导老师首先要让试讲学生注意到绘图对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要对学生的板书绘图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一) 图示大小适中, 要让台下听讲学生看得清清楚楚; (二) 切忌绘图随意, 内容一定要准确、具有科学性,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 合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绘图, 这样既美观又可引起重视, 还可以将不同结构区分开, 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结构; (四) 要注意绘图与教学的合理结合, 对于简单的结构, 可以先将图完整的绘出, 在边讲解边标注结构名称;对于较复杂的结构, 可以根据教学按照一定顺序绘出, 并注意边绘图边讲解。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的“雌蕊的结构”, 此处知识点和结构层次都很多, 如果只是让学生看书或看挂图, 教学效果并不好, 如果教师能在黑板上清晰、逐步地将该结构绘出, 并加以讲解, 则会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由于此图较复杂, 应按照讲解顺序逐步完成, 讲解哪部分就绘出哪部分, 整体绘完后还要再作回顾, 此外还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将“子房壁”和“胚珠”的“株被”、“胚囊”明确区分开。

3. 板书的内容与形式

3.1 板书内容

内容是板书的主体, 但试讲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究竟什么该写, 什么不该写, 因此在板书中常出现内容过多或过少、不恰当、不科学等现象。所以指导老师在学生试讲前就应要求学生将板书内容计划好, 并在科学性、完整性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板书的科学性是指板书的内容要准确无误、结构合理。凡书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都必须做到知识正确、用词准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严谨有序。板书的内容对教学至关重要, 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除要求试讲学生不要出现科学性错误外, 还应注意知识要点的完整性, 即内容完整, 对每一个知识点一定要简要而全面地概括。[2]

3.2 板书形式

在生物教学中, 板书的形式有很多种, 主要有提纲式、流程式、图解式、表格式、比较式。[3]提纲式是学生试讲最常用也最好把握的一种方式, 只要根据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主要知识要点提炼出来, 按照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以条纲式排列便可, 容易突出知识的要点, 使板书层次分明。但作为生物学的准教师, 师范生还应熟练掌握其他形式的板书, 能够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板书形式。

4. 板书的整体设计

通过指导试讲发现, 试讲学生常从上到下或从左至右像记流水账似的逐行书写其讲授内容, 直到讲授完毕。有的学生在板书全部完成时才发现黑板的一侧空了一大块而另一侧却过于紧密;有的学生文字内容所占面积过大, 导致绘图被迫缩小, 影响了图示教学的效果;还有的学生甚至将表头写在前一部分的最后一行, 而表的主要内容却拐弯写到了另一板块的第一行。显然, 这些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计划, 缺乏对板书的整体设计。

合格的板书应该布局合理、美观, 绘图位置恰当, 图文对照准确, 有主板书和副板书之分, 层次分明, 板块清晰。那么如何指导试讲学生做到这些呢?首先, 在学生备课时就应要求他们在纸上进行板书设计与练习, 但在纸上将板书由上而下依次写出的训练方式是不可取的, 应在空白纸上按照黑板的实际比例画出一个黑框, 然后在黑框中进行整体设计与练习。然后, 在黑板上实践, 在每次试讲前, 都应让学生按照教学顺序先在黑板上完整的板书几遍, 每次板书后由学生走下讲台审视自己的板书, 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

5. 板书与教学的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知识, 又要用文字或图表及时地把知识、理论板书出来。但刚刚走上讲台的试讲学生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不能很好地在讲解中合理安排板书。试讲学生有的基本功不过关, 板书很慢, 有的板书内容安排过多, 常出现板书与讲课脱节, 背对台下时间过长的现象, 使课堂结构显得不紧凑, 教学效率较低、效果较差。还有些试讲学生为了不冷场, 在书写板书时就开始讲解, 板书写完了, 内容也讲完了, 其实他所讲的内容台下根本听不清或听不全。故在试讲训练中, 指导老师一定要锻炼试讲学生的“讲写结合”, 经过反复练习, 让试讲学生体会什么时候该讲, 什么时候该写, 努力做到板书与教学的自然结合,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而紧凑。

6. 结语

总之, 板书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板书要内容精炼, 语言准确, 文字工整, 书写规范, 内容连贯, 布局合理, 形式多样, 美观实用, 而这些对于初次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来说并不容易, 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多下功夫, 针对每一位试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使板书为他们的试讲锦上添花。

摘要:生物师范生在试讲训练中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试讲学生应全面训练、努力提高板书能力, 不仅要注意文字板书, 而且要重视绘图准确美观, 更要合理安排板书的内容和形式, 并强化板书的整体设计, 这样才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生物师范生试讲训练,生物教学,板书

参考文献

[1]赵海芳.浅谈教学板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8 (2) :97.

[2]张蕊.浅谈板书设计[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4) :50.

生物师范生 篇5

杨勇

任教工作总结

2012年9月,我作为新进教师任教于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担任高中六个班的生物教师,几个月的讲台生活,划过的是从初秋到隆冬的靓丽风景,踏过的是从大学校园到中学校园的探寻足迹,这不仅是时空的变化,更是我启迪心智、坚定信念的一段崭新生活。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似乎只要在学校,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日子都过得很快。作为教育界特别是生物教学界的新人,我从喜爱学习语言到教授他人学习语言,我还需要完成由浅入深、由生疏到熟练、由模仿到技巧的转变。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常识。初入门的我在这一学期的生物教学中,有得亦有失,更多的是从教学工作中收获到了很多,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随着本学期工作的结束,为了更好剖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表现,以去芜存菁,特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我所教高一六个班,就生物这一科而言,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班学生整体均衡,尖子不多、学困生也相对较少,学生偏于活泼外向,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完成作业任务积极,有极大学习潜力,但能放不能收,不利于课堂管理;有些班则相反,两极分化较严重,高分较多,不及格的学生也多,班级整体偏于内向,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死板,有十来个生物学困生经常性拖欠作业或者知识过不了关却不思进取,学习向心力不强。而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各班学生知识、能力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因此给日常的生物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影响了生物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一是学习生物的一个过渡期,经过了初一生物入门时的新鲜感,随着高一学习难度与深度的增加,有较大一部分同学因能力无法跟上而使其生物学习兴趣明显降低,有的同学上课时双眉紧锁,或是神游他处,问其原因答曰学不会或是不喜欢生物。更有甚者,对生物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尽管针对于此种状况,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效果甚微。因此,对学生生物兴趣的培养仍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大问题。

从学生的能力来看,多数学生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不专心,不重视老师的指导。学生能力布局不均,优秀生缺乏,不能带动集体学习,中层学生学习缺乏灵活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下游同学人数相对较多,导致不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工作情况分析总结

这是我任教生物的第一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少,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们学习,多次参与听课以获得宝贵经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确实有了一些长进。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在教学工作方面,做为一名新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经验缺乏是我的不足。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多学习,多请教

作为新教师,刚开始确实有些盲目,不知从何下手,也不了解学生情况,但在教学上我不敢有一丝马虎,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以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为此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去请教和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活动并学以致用。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找准重点难点,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不断改进课件内容与表现形式。在课堂上,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尽量使学生学有所得。

3、做学习型教师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不至于无所教或所教滞后陈旧,我更应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用新思想、新观点武装自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运用,与其他老教师交流经验,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另外我还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坚持记录教学反思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我坚持每周至少记录两次教学或课后反思,分析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查漏补缺,给自己提出改进意见并投入实践,并记录每节课上完之后迸发的小心思与灵感,以便于下次同课型可加以利用;另外,专门记载学生作业(包括听写、小测验等)情况,以及时提出表扬、鼓励与批评意见,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如此循环往复,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进步。

这一学期有收获,也有不足:如对教材驾驭不够到位,吃不透课程内容,无法精确掌握重难点;教师用语不够精炼,衔接不够自然,缺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能灵活、多变的运用课堂教学机智,面对课堂突发状况无法及时应对;缺乏将教育落实到细微之处的能力,有时对学生的奖励与处罚鉴于各种缘故而落空,损害了教师威信;课堂掌控能力有待加强,仁爱有余而严厉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前面已经提到过,只是还有待实践的磨练,如经验技巧之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时间能打造一个新的强者,我有信心也有这个毅力,在不断努力下层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当然,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未来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不管这是条康庄大道,还是条荆棘之路。我会继续努力,以一种饱满向上的精神,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上都能更上一个台阶,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研究计划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

参加工作之前总是踌躇满志,认为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自己已经具备一名称职的生物教师的条件了,然而真正站上讲台才发现,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因此,当终于听到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消息时,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综合任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我初步将自己的研究学习分为三个大方向:

首先就是生物教育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学习与深化。根据我自身的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学理念。虽然在大学期间有接受过专门的生物教学法的学习,也基本能运用任务教学法、合作与活动教学法等,但在理论上仍显薄弱,需要进一步学习;第二,课程整合。实际应用过新课标的教材后我发现,新课标的生物课程模块更清晰、任务更具体、课型更分明,但若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更好地整合;第三,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确实能更快、更全面、更有条理地展示一堂课的重难点和基础知识点,但传统教学也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要达到教学方式多样化,我还需更多的积累。

其次是教学(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第一,课堂整体掌控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以及衔接恰当的掌控;第二,课堂突发状况应对能力培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而我还得多加磨练;第三,保持调节课堂气氛及课堂纪律的协调性,如何使学生既能学得开心,气氛活跃,又不至于破坏课堂纪律,使课堂杂乱无章是大部分新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第四,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过关与作业完成的良好习惯,课堂是教授知识的场所,而课后过关与作业则是巩固知识的堡垒,在我与学生的磨合期,总是无法明确形成一个相应的规定。

最后则是生物专业素质的加强。我是一名教师,但我更是一名生物教师。因此,除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我还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物专业能力,特别是我从学生时代起就有的弱项。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计划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实是个利弊共存的东西。要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则需审时度势,并提前计划。在职攻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工作的同时攻读硕士学位,而这一点也决定了我研究计划的基本模式。

从时间分配上说,可分为在职期间与在读期间两部分。在读期间,即寒署假集中授课与函授时,要进一步增加知识的深度、宽度与密度,精确研读资料并记录要点,与同学同伴互相交流经验、请教答疑。

在职期间,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然后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在教学中印证理论、升华理论;终生学习,并且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请教。

具体的计划还得等我真正攻读教育硕士时才可详细制定,以上仅是我研究计划的大方向,特此为记。

生物师范生 篇6

一、高师毕业新生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认识问题。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被调查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职业道德水准。调查发现87.1%的被调查者认为具备较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很重要的;12.9%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从总体上看,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职业道德意识较高, 但是较少部分的被调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认识还有待提高。

2.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调查发现, 刚毕业的学生初上讲台时, 绝大多数认为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甚至有些人感觉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究其原因, 多数师范生认为“大学学过的生物知识时间太长以致大部分知识遗忘”;有34.6%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学习过的大部分知识与中学教材的知识脱节, 或者联系很少”。

3.板书能力有待提高。尽管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但是中学生教学中的板书是不能被取代的。因此, 粉笔字仍是衡量教师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准之一。在调查中发现, 有7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粉笔字很一般, 仍需要加强。当问及有无板书设计时, 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板书设计。因此, 高师院校需重视粉笔字的训练和板书设计, 在此方面加大师范生的训练强度。

4.缺乏实验设计能力。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 具备完备的实验研究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师的必备条件。在调查实验研究能力时, 52.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操作能力好, 设计能力一般”。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是在大学实验课上, 都是教师给准备好实验方案和实验材料, 只需要学生操作就可以了, 没有实验设计的机会。加之之前大学开设的实验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 重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另外, 虽然学校开设了科技创新, 但由于师范生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够, 所以积极性不高, 从而导致实验设计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培训。

5.生物教学设计有待提高。生物教学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好坏, 对生物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微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课程, 对于学生的中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谈及微格教学中, 大多数同学反映得到教师指导的次数均很少, 并且每个学生得到指导机会不均等。作为学生, 有69.3%的师范生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微格教学表现做全面点评, 有16.9%的同学则希望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指导。另外, 在问及对自己微格教学进行评价时, 2.9%的同学从不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 46.8%的学生随便看看就完事, 说明同学们并没有利用视频进行反思。在微课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视频获取反馈信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同学和教师对视频合理利用的重视度不够。

6.教育实习历练不够。在调查到教育实习问题时,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后克服了紧张的情绪, 锻炼了表达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上有了进步并初步积累了教学经验;但仍有38.7%的认为还需要加强“课堂教学技巧”的培养, 27.4%认为要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实习时间短,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之前的教育实习只安排了两个月, 今后在此方面可以适当延长, 增加学生的教学历练会,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使其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中学生物教学。

二、高师生物人才培养的建议

1.提高师范生的道德认识, 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师德是师范生之魂。但当前师范生的道德教育中仍存在课程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因此, 高师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多关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有用的课, 并传授一些师德方面的实例, 让学生有所触动, 让他们在各个场所里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内在的约束力及高度的自觉性。另外, 与传授道德知识相比, 环境教育、个人体会和榜样的激励作用也是不能小觑的影响学生的力量。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师可以在校园、食堂、教室、图书馆和寝室这五个地方重点营造出校园文化的师范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将师德融于日常生活中。

2.制定相应的规则严格要求学生, 注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如今, 手机泛滥成灾。在大学的课堂里,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的比比皆是, 这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针对此种情况, 建议管理学生工作的学生会加大查堂力度, 不仅要查到堂人数的情况, 还应该查上课用手机的情况, 并登记其名字进行严厉批评。任课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严格禁止使用手机, 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的氛围。

针对生物的知识面广, 教学内容庞杂, 知识的联系不强等特点, 高师应该对学科教学进行层次把握, 掌握哪些学科应该重点教学, 哪些学科应该简略讲解, 并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内容可以在同一阶段进行讲解, 既能节约授课时间, 又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3.增加交叉学科的比重, 加强课外阅读的涉及量。以往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生物相关学科知识除化学、数学涉及较多外, 其他的交叉学科较少, 且课时所占比例较小, 使得课程显得单调, 知识面窄。因而, 高师可以适当提高生物交叉学科所占比重, 并按照实际情况, 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并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如自然灾害、人口增长等与人类有关的实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励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实践学习, 提高教育学科的应用能力。对于师范生而言, 理论学习的提高固然重要, 然而必要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教育实习与课外校外活动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更是不可忽视。以往高师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较偏重于理论层面上, 并且由于学生思想上的不够重视, 使得在实际教学里, 师范生不知该如何运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知识有效开展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就是提高学生思想上的重视。高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普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 并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上课, 争取通过多种方式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 高师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生物师范生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实践学习, 如让学生代教师上课, 但事后教师不能只是单一的评价学生上课的好坏, 而是应该具体到评价哪些地方讲的好, 哪些地方讲的不好, 并提供相应的建议。此外, 还可延长教学实习环节,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5.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提倡学生进行教学反思。高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让学生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增加参与意识, 激起他们教育科研兴趣。另外, 高师院校要改革教育课程内容, 增加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等, 使学生了解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较熟练地掌握教育科研的步骤和方法。可采取交反思报告等措施要求学生对微格教学视频进行反思;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鼓励他们及时写教学日志, 让学生根据听众的反映以及自身的仪态、教学方式等进行总结, 并结合自己每次的教学视频进行比较及记录, 让师范生逐渐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以此来增强师范生专业素质。

6.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重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此前, 高师院校一般都是开设验证性实验, 且做实验时都是“大班型”。这种培养方式常导致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学生有问题就找教师, 而不是自己思考或查资料, 导致师范生的实验操作及设计能力普遍不高, 或者是因为实验课上人数较多, 做实验时插科打诨, 导致实验课的效果低下。因此, 高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加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 增加科技创新的力度和范围,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建立实验课程考核的标准应该着重于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操作和知识学习得到了相应的操作技能及思维上的锻炼, 高师可以在上实验课前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实验背景、并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整理出设计方案, 培养学生撰写实验小论文的兴趣和能力。同时, 高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实验的成败, 切忌在考核时只在意结果, 而不重过程, 让学生形成急功近利, 甚至杜撰的习惯。

总之, 通过此次调研, 之前的我院在生物科学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不足, 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为今后我院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对于其他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中学新课改教学的推进, 原有的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中学师资的需要。结合目前地方高校转型改革, 通过了解衡阳师范学院生物师范专业近6年来的毕业生在中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分析以往高师生物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为地方高校生物教师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

谈师范生物专业中的动物野外实习 篇7

一、动物野外实习的意义及作用

动物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整体教学的延伸和升华, 通过实习结合实际, 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 能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 加深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更能将实验教学中训练得到的基本技能, 在实践中充分得到应用、修正和提高, 使学生对动物学的理论、技能、实践全面得到发展。同时动物野外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磨练学生意志, 使学生学会与人共处, 团结互助, 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他们走向社会是难能可贵和必要的。

二、动物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 随着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 加上一些主观因素, 教学质量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 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 生物种类减少。

环境污染、旅游开发使生态环境改变, 造成一些生物种类消失。外加靠海养殖, 区域划分, 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地点。

2. 学生人数增加。

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后勤保障困难、专业教师辅导难度加大等问题。

3. 实习经费不足。

目前消费水平的提高, 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门票等各项开销成倍增长, 而学校的野外实习经费却没有增长, 学生经济负担加重, 使实习的时间、空间大大减少, 实习的装备也难以及时补充和更新。

4. 环节短缺。

从几年的实习教学中可见, 几乎完全为海滨无脊椎动物的内容, 而陆生野生动物的实习环节缺少, 学生实习不完整。另外, 在实习过程中, 重采集, 轻制作使学生动手能力不易锻炼,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动物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

针对面临的现状,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 争得学校管理部门正确认识, 全面支持。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我们争取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对生物专业动物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视, 使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动物野外实习对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其必要性、重要性不容忽视, 使其加大野外实习教学经费投入, 从而改善野外实习的基础条件。

2. 抓好实习前的准备。

(1) 实习基地的选择。选择不同生境的典型基地, 交通、食宿方便, 费用合理, 既在学生的承受能力之内, 又能满足教学。如大连海滨实习常选择夏家河子、黑石礁、河口、龙王塘等地。这样既选择了沙质、岩岸、泥滩等生境, 同时又避开了浴场等繁华地带人为的干扰。这些地方动物种类、数量较为丰富。

(2) 实习时间的安排。海滨实习一般都在每月的大潮前后1—2天, 而陆生动物一般在6月中旬, 动物物种多样性一般较丰富, 动物生长发育速度也较快, 此时学生进行观察动物生态习性方便, 采集的种类、数量多, 这样才能保证实习质量。

(3) 实习工具的准备。“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实习前周密、细致地准备好动物采集、培养、观察、分类鉴定、保存等标本处理和标本制作所需的仪器、药品、工具, 是实习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4) 实习动员。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 宣传注意事项, 强调安全和实习纪律, 介绍海洋潮汐规律和动物生境知识,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动物名录, 并到标本馆熟悉标本。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 同时也可以缓解专业教师不足的现象。

3. 加强实习的指导、管理。

(1) 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专业教师人员不足, 我们让学生辅导员参与实习, 进行管理纪律, 后勤服务, 并对其他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了解实习地点的状况, 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等, 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 科学划分实习小组。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组长和副组长, 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和生活的安排和协调。小组人数控制在10人, 男女学生要均等。指派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采集, 同时照相、录像, 传授如何采集标本、处理标本等实习的方法, 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为完成实习报告做好准备。

(3) 丰富实习内容。调整培养方案, 增加周边水域实习和陆生野生动物的实习环节, 如在学校附近进行绿眼虫、变形虫、草履虫、涡虫、蚯蚓等动物的采集和观察, 以及实验室内的培养, 了解他们的分布状况和生活方式, 还学到实验室内人工饲养的技术要领。增加参观水族馆、自然博物馆的内容, 为今后教学及标本馆的管理奠定基础。此外, 带领学生进入水产市场, 在市场内可以见到许多实习采不到的生物种类, 参观养殖基地, 如海参、海胆等, 了解经济动物的饲养技术, 把所学知识和生产联系起来, 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 严格考核, 抓好总结, 巩固成果。将每天采回的标本分类鉴定, 处理, 在实习最后一天展评, 考核。另外将所学知识的收获、感想, 以及对实习的建议汇总, 整理实习报告。在总结会上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 并对实习的照片和录像进行剪辑、编排、制作成专题片, 为今后的学习留有资料。

动物野外实习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环节, 涉及的方面很广, 这里我们针对的只是几年来在野外实习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的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将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动物学教师要拥有积极的创新思想, 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学好科学的管理手段, 这样能引导学生出色地完成野外实习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动物学理论、技能、实践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教学质量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 现状不能乐观。我们应积极进行改革, 加强野外实践教学, 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师范生物专业,动物野外实习,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毅, 叶成仁.动物学实验与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21, (5) :62-64.

[2]邹佩贞, 温彩燕.浅谈动物野外实习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 21, (5) :211-214.

[3]肖汉洪, 陈向荣, 李方满.动物学海滨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6, (2) :108-111.

[4]温茹淑, 侯雨文.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嘉应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4, 22, (6) :55-58.

生物师范生 篇8

关键词:高师生物教师教育,误区,原因

生物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出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旨,并学会科学探究。而要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教师本身就应该会“探究”,才能更进一步探讨“探究教学”。如何培养出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师进行探究教学是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一大重任。在培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区:生物教师在教育中培养了师范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教学技能,却没能真正培养出会探究的教师,严重出现了脱节现象。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本文就其中的主要原因———没有给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关系划清界线进行分析。

一、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界定

“科学(science)”是一个常用词汇,尽管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但却很难找到关于它的严格定义。每一本字典都给出了一个解释,但每一种解释都不同,这就给人们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科学”一词,英文写作science,它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本的意义为“知识”或“学问”。在古代西方,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寄居在哲学母体之内,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后来,人们为了把哲学与科学区分开来,逐渐采用science来指代科学家的工作。在中国古代,“科学”一词的意义相当于“格致之学”。据《札记·大学》所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1896年,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变法通译》一书中首次使用“科学”一词,“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大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从而使“科学”这一概念在我国广为传播。最终从科学的本质高度概括出它的定义,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1]

科学探究严格来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大多数的研究给出的科学探究定义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2]

探究教学指的又是什么呢?综观现有的探究教学研究文献,其中大多数要么只讲什么是探究或科学探究,以为探究教学便不言自明,要么干脆对这个概念避而不谈,而直接讨论某学科领域探究学习的具体模式或方法。从学习角度来说,虽然也有少数人提“探究教学”或“探究法”,但大多使用“探究学习”一词。探究学习的界定不可避免地受界定者个人观念的影响。探究学习不同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或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抽象,然后就可以概括出定义来。西南师大徐学福博士在他的博士生论文中给出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有待我们根据对探究学习的认识去创造的实践活动,即人为实在。就是一个业己存在的探究学习实践,不管实践者理论如何薄弱,或事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学习,它也总是在一定观念或想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实践者的想法与探究学习观恰巧相符罢了。”[4]

二、科学、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比较分析

1. 范围。

在某种意义上科学是人类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问题等复杂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像生物学就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意义上,科学也是人类认识和解释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方法体系。观察、假设、实验,求证等,都是科学最常用到的、典型的方法,而科学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科学探究只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科学包括了科学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定义则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这实质上指出了科学探究包括科学领域的探究和课堂中的探究。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探究包括探究教学。

2. 内容。

科学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探究可以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探究。探究教学可以把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探究引入课堂。探究教学有两个维度:一是思想层面,二是操作层面。所谓思想层面,是指应首先把探究教学看作是一种观念或指导思想,如同其它任何形式的教学一样,探究教学也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整体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探究教学思想。所谓操作层面的探究教学,是指还要把探究教学看作一种操作模式或方法,反映探究教学是如何进行的,以便人们能从实践中去把握它。[3]

3. 本质。

科学的本质高度概括地讲,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假设、实验,求证等,其结果是构建了并且还在继续扩充这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其价值是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认知模式,转化为宏伟壮丽的科学事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科学探究从众多的定义来看,还是一个有待明确的问题。下面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两例。(1)“科学探究是一般探究的‘子集’,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在某种信仰和假设的指导下进行的”。(2)“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3]

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三、高师生物教师教育中出现的培养误区———忽视科学探究的过程

当前高师生物教师教育中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科学探究教学,从而对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进行重整,以期培养出会进行探究教学的教师。然而一直以来存在着误区,可以用关系图表示:

科学—科学探究(科学过程)—探究教学(重视)—(忽视)—(重视)

从关系图我们可知道,要真正达到会进行探究教学,就不只是教授科学知识和探究教学技能就能达到的,中间的科学过程不进行,则出现脱节。一直以来,高师院校都是大学本科阶段教给学生大量科学知识,改革之后也只是加上一门教给学生探究教学技能的课程。高师教师教育过程缺少了所谓的科学探究过程,最终只会培养出会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教学的探究教学,而没有培养出基础教育新课程所需要的会探究教学的教师。殊不知,探究教学的思想层面与操作层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思想层面要通过操作层面体现出来,而后者也必须接受前者的指导。忽视思想层面,探究教学就会走向机械、僵化,固步自封;而忽视操作层面,探究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二者都是片面的。探究教学方法的教学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过程,师范生要学会基于科学方法的教学,为了科学方法的教学。科学方法的过程体现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的前提。因而师范教育不应该只设专门的课程加以学习,而应该注重大多课程中科学方法的教育,这才真正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樊琪.科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徐学福.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2:22-23.

生物师范生 篇9

(一) 双语教学的作用

当前, 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加上学科专业英语的训练缺乏, 造成大学生英语等级证书样样齐全, “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却比比皆是, 化学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英语原版专业教材和专业外文资料, 甚至不会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这些显然背离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重要基地, 肩负着造就21世纪新型人才的重任, 因此要改变专业课教学观念, 加强实用性英语教育, 在非英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二)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化学教材列举了许多常见化学术语的英文表达, 这无疑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实施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技能, 而掌握常见化学术语及原理的英文表述则是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有必要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的英文表述, 从而为毕业生适应中学化学双语教学奠定一个良好、扎实的基础。

(三) 生物化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适宜性

开展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自由切换, 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当前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着师资有限的困难, 因此在双语教学中确定优先实行的学科十分必要。首先, 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应该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 专业术语的表述和理解应该较为一致。在这个意义上, 化学、生物技术、物理、数学等学科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首选。其次, 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及其在高技术领域的战略地位也是双语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生物化学作为跨越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的边缘学科, 与世界科技前沿及发现密切关联, 并且许多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刊出;此外, 由于学科发展迅速, 生物化学的许多专业词汇不断涌现, 很多新生词汇还没有一个较为妥帖或公认的译名, 甚至有些还没有译名, 在这种情况下用中文交流很容易引起歧义, 而用英语表述则很有优势。因此, 从课程性质、发展态势及其在诸多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来看, 生物化学显然符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和课程特征。

二、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

(一) 教材选用

选好双语教学的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语言的纯正程度和教材内容的新颖程度是教材选用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 所选用的教材最好是英文原版教材或影印本, 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 国内版英文教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要考虑的因素是教材的知识系统性和难易程度。选用的教材应该基本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难易适中。基于此, 在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中, 我们采用了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 由英国学者B D.Hames等人编著的《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英文原版教材。该教材内容新颖, 脉络清晰, 英文表述自然易懂, 且有由北京大学王镜岩先生主持翻译的中译本与之相对应, 学生可以中英文对照学习, 能有效减轻学习负担。

(二) 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既要采用英语课特定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阅读中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词汇, 在听、说、读、写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又要采用专业课教学的方法, 比如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教学, 为学生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双语教学开设初期, 学生难免会由于语言不通而出现思维障碍, 因此,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选择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 即在教学初期, 以汉语讲授为主 (70%) , 辅之以英语讲授 (30%) , 授课当中逐渐渗透英语教学,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专业英语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初期的英语授课应以温习旧课、引入新知和课堂小结为主, 中后期授课则采用中英文交替讲授的方法, 英语授课比例逐渐增加至80%。中后期授课中教师用英语提问并引导学生用英文思考和回答问题, 多媒体课件也以英文为主, 有些重要的生化名词则辅以中文解释。过渡型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教学方法

1. 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在双语教学的起步阶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 当出现新的名词时, 先给出中文名词, 再将其英文形式及英文缩写以板书写出来, 并适当地给予英文讲述, 如:氨基酸 (Abmino aci, AA) , 蛋白质 (Protein Pro) , 抗体 (antibody, Ab) 等。这些简单词语通过在教学中经常使用,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

2. 把握词根, 扩充词汇量

对于一些难掌握的词语, 可以通过教给学生基础词根、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生化名词的构词特点和变化规律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语言障碍, 加强其对生物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糖可以用单词saccharide表示, 根据构词法, 在词根saccharide前加不同的前缀就构成了:

单糖monosaccharide

双糖disaccharide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生物化学教材中大量生僻而冗长的专业词汇, 加强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理解, 扩大专业词汇量, 在生物化学的双语学习中攻克语言关。

3. 参与式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难度较大, 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那些教学难度较小、学生有相应知识背景的内容, 笔者通常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即在前半节课讲授本节课重点内容, 后半节课安排学生就几个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用英文阐述本组观点, 最后通过老师总结和点评将论题引向深入。学生的课堂参与,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同时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讨论结果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阐述,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4. 学以致用, 融科研进展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中, 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固然重要, 有关学科研究进展的介绍也不可或缺。课堂教学应把基础理论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中补充大量有关的科研实例,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能够使他们学以致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三、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证明, 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很大的语言障碍,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课的学习难度, 但是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专业词汇、语法和句式规律, 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此外, 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英汉互译的方法阅读原版教材,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学习, 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生物化学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追踪学科发展的动态, 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申沛, 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2) .

[2]梁卫红, 刘洪梅, 杨献光.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8) .

[3]余志君, 张黎.国内近年来双语教学研究评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

生物师范生 篇10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高师院校

2007年5月,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定向培养大批优秀师资,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首届免费师范生已走上工作岗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生是否能迅速适应环境、顺利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的人才需求间的差异等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相应改进的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重要方面的主力军,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是高师院校的“产品”,高校既是产品生产的主力,也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又是培养的主要场所,成为师范生培养、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重要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是培养合格师范毕业生的必由之道。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素养,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

2.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大力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

据调查,国外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0~80%左右,而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8%,师范院校更低。高师院校既是高层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教育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高师院校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目标导向,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选题,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全面高效的转化。

3.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实力。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增强高校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新理念等带回到课堂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时,能促使学校教师转变单纯以教学为主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能力去开展教学方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

4.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

高等教育具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师院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与教育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范生,从而充分体现高师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落实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是科学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探索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对于高师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现状

1. 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造就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对师范生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在大一、大二期间除了开设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课程外,广泛开设英语、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学等课程,基础知识面广。大三除了开设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生物专业课程外,大量开设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大四进行半年的教学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

2. 与中小学结合状况。

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生是应国家各个地方学校对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而生的,带有一定的定向培养性质,将国家六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的需求相联系。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创建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教学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在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又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 国家政策支持状况。

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实施“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政策,就业政策则是入校就签订了协议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每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都有编有岗。工作可进行双向选择,在自己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国家根据地方需求对其进行分配,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都得到了保障。

4. 参与科研状况。

(1) 对中学教育的研究。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能》等专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中学教育。为期半年的实习是免费师范生深入认识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听课、写教案、说课、讲课、班主任见习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情况,并通过对实习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发现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2) 对生物科学的研究。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挑战杯、勤工助学科研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博士本科生“手拉手”等培养师范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科研水平。 (3) 读研模式。免费师范生毕业时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免费师范生根据在校及工作期间的表现而获得报考资格,以课程教学及教育学研究为主。

三、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向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2008级师范生共发放了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访谈内容做了相应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

在被问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否是目前的职业理想时,调查结果显示,18.6%的学生表示还不确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免费师范生本身没有确定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自身没有为将来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信念,那么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就显得很空泛无力,没有经济压力,没有较大的奖惩措施,工作有分配,这将严重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一方面是由于报考前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坚定。

2. 教学技能需要加强。

38.4%的学生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不满意,觉得还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水平。学生反映,学校在大三才开设教学技能类课程,并且师范生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非常少。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显示,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学校教学环境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机会;上讲台讲课机会少,难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实习学校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习的机会;实习教师指导仍需加强等。

3. 科研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中,64.3%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素质是否能达到社会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这一问题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作为未来的生物学教师,要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首先得具备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素养。而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普遍欠缺,又不能报考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使得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的科研素质不自信。很多师范生表示,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在科研素养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4.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够。

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很少,缺少实践,以至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双导师制,即安排大学本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帮助。这一制度的设立其实是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科学和科研方面的帮助,10%的表示在必要时导师有一定的帮助,而其它近86%的同学都表示和导师间很少联系,几乎没有帮助,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够主动以及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根据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及相应原因的分析,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1. 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

高校应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如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来校举办教育系列讲座,入校后就陆续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听课等,让师范生较早地获得近距离接触中小学课堂、与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一方面可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制订自身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 组织师范生支教。

国家和学校采取相关鼓励措施,组织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使师范生通过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终生从教的理念,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3. 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近年来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学校条件有限,导致实习环节出现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改善和缓解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实习教学环境差、实习队伍专业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让免费师范生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师范生实习见习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4. 增进高校教育专家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

增强教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平台,可促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展开,并及时地将高校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教育工作研究者可将教学一线新的教学观念反馈给师范生,促进师范生的发展。

5. 切实落实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师范生从事科学研究。

由于免费师范生定向教师职业,并且本科毕业后只能攻读教育硕士,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其科研素养训练方面相对缺乏。但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仍是很有必要的。落实导师制度,带领免费师范生进行开放性试验、创业大赛或导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在本科阶段就将其引入科学研究行列,可锻炼其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这对于扩大科研队伍,增强学校科研实力,促进高师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6. 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通过共建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研究和商务中心、电子门户网站、共同研究开发课题等。高师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同时将课堂引进到工厂、科研院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即可让学生逐步掌握生物科研工作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从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研究的认识,获得更多与科技前沿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以激发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7.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课题支持和成果奖励,充分调动本校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促进团队建设,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为产、学、研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脑并用,切实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然,对高师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开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国家、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合作下,给予必要的法律、政策、经济的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范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帅燕, 杜学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J].科技信息, 2008, (24) :518-519.

[2]孟琦.地方师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4 (3) :127-129.

[3]程晓农.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效功能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 (8) :22-24.

[4]Liney Manjarre's-Henr'quez, Andre's Carrio'n-Garc'a.“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Industry R 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R e-search On Scientific Performance:Synergy or Substitution?”R es High Educ2009, 50:795-811.

[5]许恩平.高师院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9) :213-214.

[6]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出版社, 2007, (18) :70-71.

[7]卫小慧, 瞿堃.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 :147-150.

上一篇:语言规范化下一篇:生态养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