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范化(共12篇)
语言规范化 篇1
大众传媒, 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自1702年第一份报纸诞生起, 大众传媒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阶段, 到今天, 可谓是深入到了千家万户的方方面面, 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主要工具。而在传媒使用的各种媒介中, 语言可以说是人类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正是语言繁衍出人类的认识能力, 并构成现在一切传播的基础。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 体现着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以及道德评价的取向, 蕴涵着提高社会公众人格的道德价值, 承载着实现社会道德理想的责任。大众传媒因其特有的及时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及审美示范的功能使其成为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阵地, 其语言更是成为道德信息的载体、道德传播与道德教化的工具。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在社会道德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有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功能。因此大众媒体语言的使用者也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只有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大众媒体语言才能呈现出健康、有序的态势, 才有利于整个社会言语交际秩序的健康发展。
但是近年来, 媒体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 大量虚假、低俗、不健康的语言充斥于媒体之中, 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良好的语言道德秩序和文化氛围, 危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媒体语言的道德失范综述
作为典型书面语言的报刊语言对语言的规范性和审美性要求本应较高, 应该以严肃、深邃、高雅为特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 一些新闻在语言描述上往往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标题也极尽煽情之能事, 将严肃的新闻故事化。而随着广告版面的不断扩大, 其中登载的广告语言更是逐渐呈现虚假、夸张、低俗的态势。
广播、电视语言这两种电子媒介语言同样也存在违背道德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娱乐节目和某些广告中。近年来, 娱乐节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为了追求个性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提高收视率,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娱乐节目总是想方设法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大做文章, 主持人的言语行为也呈现出不规范的趋势。有些主持人使用“港台腔”、“洋调”, 摒弃了有声语言标准规范的优良传统;有些主持人使用轻浮、戏谑的口吻, 传播内容也浅薄、低俗;还有相当的主持人言语之间以侮辱别人的人格和尊严来换取收视率, 使参与者尴尬不已, 而观众和主持人则哈哈大笑, 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更不可取。
广播、电视中的广告语言道德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性语言, 广告语言具有鲜明的劝服性。但是广告语言中却经常会出现虚假、恶俗、过度夸大的现象, 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违反了法律。尽管国家对某些产品的广告有严格的管制, 比如电视购物广告、医疗广告等, 可这些广告仍然会出现在广播电视中, 而且语言多呈现虚假、粗俗的特征。作为极具宣传效果的广告语言, 这样不仅具有欺骗性, 更严重的可能会损伤受众的身心健康。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测结果显示, 省级和省级以下电视台发布的药品广告, 违法发布率为62.3%;报纸的违法发布率为95%, 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作为开放性、大众参与性、自由性极强的网络传媒, 更成了语言道德失范的前沿阵地。传播者的隐匿性及本身不必具有其他类型的媒体传播者所应具有的言语素养的特性, 更使得任何类型的不道德言语行为都出现在了网络空间中。一些色情网站充满下流肮脏的语言, 一些网站炮制各种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 BBS中网友之间的互骂互损成风, 个人博客里多是主观、偏激、隐私的言论, 各种恶搞使得媒体应有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媒体语言道德失范的类型分析
言语失实。媒体语言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拟态环境”, 这种“拟态环境”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但这并不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太大的恶劣影响。可如果是传播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故意歪曲、夸大事实、混淆视听, 这种主观意义上的失实便是一种恶的语言行为。大众媒体语言中的虚假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人们甚至无从判断消息的真与假, 因为有时连其报道的消息来源都是权威的。比如2001年, 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香港的《文汇报》、上海的《新闻晨报》都争相报道了《沪拟建300层巨厦》, 接着, 国内的各大网站也相继报道, 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次会谈中一些欧美建筑商的设想而已, 并没有得到中方的同意, 报道者完全是断章取义。
失实的大众媒体语言不仅背离了事实, 而且背离了道德, 是一种欺诈行为。它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重要原则, 而这一要求看似是一种业务要求, 但在深层意义上却体现出更深层次的道德要求, 体现着一个媒体从业人员的语言道德修养。
言辞低俗。媒体语言的低俗化源自美国报业“黄色新闻”的泛滥时期。19世纪30年代开始, 美国现代报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一些报业巨头为了扩大发行量, 把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奉若神明, “黄色新闻”开始在大众媒体中泛滥。有学者把当前中国传媒业语言的低俗之风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一些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细致描写淫秽情节;二是一些事故报道过于直接, 场面过分血腥;三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花边新闻;四是炒作;五是虚假;六是媚俗。很多人都记得2003年在互联网上激起轩然大波的“木子美现象”。这位以木子美为笔名的25岁女子迅速走红的原因便是其《遗情书》在网上的发表, 其语言描绘不堪入目, 而她的作品却成了流行之作。各大媒体中出现的其他诸如对暴力场面的报道、名人的绯闻等, 其真实性都往往让人斟酌。性别歧视也是媒体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带有歧视性的媒体语言违背了大众媒体客观性和正义性的角色特征, 给弱势群体的心灵带来了巨大伤害, 同时也助长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偏见。言语低俗是一种不健康、不文明的言语表达形式, 不符合大众媒体语言的审美示范和教化引导的角色特征, 体现了传播者语言道德意识的淡薄和语言道德修养的低下。
传媒语言的规范化
金开诚等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的联合发言指出:“语言的混乱和污染, 有损于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形象, 对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着削弱和腐蚀的作用。”大众媒体语言属于公共言语生活领域, 这就要求大众媒体语言要遵循规范性的原则, 使用国家统一的、标准的语言文字。
言语形式表达要规范。媒体语言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大众媒体中虚假、粗俗、暴力的语言过多, 会增加受众使用这类不道德语言的频率, 其不道德的言语行为还会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不良诱导, 直接影响受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降低受众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对于道德体系尚不健全的青少年而言, 黑白颠倒、价值混乱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会导致青少年道德观的错位和丧失, 由此带来一系列更深层次的不良文化影响, 甚至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汉语热正风行全球, 而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 是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标准的传媒语言在全国普通话的推广甚至外国学生标准汉语的学习方面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大众媒体这一公共领域中严格地使用普通话, 禁止使用港台腔、洋调, 不生造词, 不出现错别字则是对媒体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态度要客观、公正。言语态度客观、公正是真实性和无伤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前沿阵地, 展现给大众的应该是一个由公正的语言描绘出的公正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媒体传播者要尽量准确、平衡、全面、客观地使用中性语言, 不应该在主持人口中、记者笔下听到、看到他们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美国学者博耶曾归纳出6项公正、公平报道的要素: (1) 平衡与公正地呈现一个议题中各方面的看法; (2) 正确与真实地报道; (3) 呈现所有主要的相关要点; (4) 将事实与意见分开, 但是将意见视为相关内容; (5) 将记者本身态度、意见或涉入的影响减至最低; (6) 避免偏颇、怨恨以及迂回的言论。
客观、公正的语言态度可以减少报道中的偏见与歧视, 使得大众媒体语言更加符合客观事实, 更加合乎社会正义的要求, 从而减少错误认知与不良伤害。
内容要健康、高尚。媒体语言内容健康、高尚的道德规范是其文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各大媒体在使用媒体资源时要表现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力戒粗俗、浅薄, 拒绝庸俗、粗鄙的传播内容, 提高语言品位, 净化语言环境, 使媒体语言朝着优雅、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受众从中获得感悟、启迪, 提升受众的道德境界, 使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保证传媒语言内容的健康、高尚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媒体语言的纯洁、高尚, 才能为受众提供一个优雅的信息环境, 才能使整体的社会语言环境得到净化。
《论语》中有“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的论述, 可见语言在社会中具有的重大作用, 公共言语领域中的传媒语言更是如此。规范媒体的语言道德行为, 对于提高大众传播者与受众的言语道德观念和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媒体语言道德规范化的实现需要通过媒体行业的自律和整个社会的他律来完成。大众媒体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传媒内部自律机制, 内化记者的职业角色, 强化责任意识。作为传播者, 自身要具有强烈的道德情感、正义感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应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言语传播内容, 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言语行为, 从而实现传播过程的良性互动和整个社会的有效沟通。对于不道德的传媒语言, 受众应当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 及时向传播媒体反馈意见, 给予评价, 以外在的反作用力迫使其修正和调整。同时全社会要为之提供一个文明先进的社会环境。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是媒体语言道德失范的前提, 整治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对于提高大众媒体语言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不断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加大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以其特有的强制干预性, 为纯洁、健康的大众媒体语言环境提供一个外在的保障。由此从根本上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效结合, 不断加强和完善媒体语言的规范化, 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良好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汝东:《语言伦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陈原:《社会语言学》,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3].王军元:《广告语言》,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5年版。
[4].徐锦江:《流言导读》,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4年版。
[5].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年版。
[6].李宇:《大众媒体与语言》,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李树新:《论语言文明建设》,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2年。
[8].张普:《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 《语文研究》, 1999年。
[9].陈文锋:《论媒介道德问题》,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
[10].陈文锋:《论媒体道德的微观表现》, 《现代传播》, 2003年。
语言规范化 篇2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哪些行业人员必须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是什么? 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1994年10月30日联合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将测试工作的重点放在普通话水平需要达到一级或二级的人员。测试对象是:1946年1月1日以后出生至现年满18岁(个别可放宽到16岁)之间的下列人员:
一、中小学教师;
二、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和高等院校文科教师;
三、师范院校毕业生(高等师范里,首先是文科类毕业生);
四、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以及外语、旅游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
五、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六、从事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和影视配音的专业人员;
七、其他应当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和自愿申请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考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规范程度的检测,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水平的测试和评价。它的等级标准共为三级,每级又划分成两个等第,即甲等和乙等。获一级甲等的测试要求是总分在97分(含97分)以上;一级乙等是在92分(含92分)以上。二级甲等在87分(含87分)以上;二级乙等在80分(含80分)以上。三级甲等在70分(含70分)以上;三级乙等在60分(含60分)以上。
现阶段对一些岗位和专业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是:
(一)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达到二级或一级水平,语文科教师应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水平;
(二)专门从事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教师和从事广播、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配音的专业人员,以及与此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一级甲等或一级乙等水平。
什么是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以及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不过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参见“学习《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题)。
简化字以1986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所收的简化字为准。
传承字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加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
规范汉字的字形以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的新字形为准。
此外,作为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的还有: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发布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1955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改的地名生僻字等。
“语言文字规范化”手抄报资料
一、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都来源于上古汉语,同出一源。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咱们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已于1982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二、普通话等于北京话吗?
有人认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比如可以说“她会说普通话”,也可以说成“她会说北京话”,这就是把普通话跟北京话当成一回事。其实严格地说,“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普通话与方言》这个相声段子中就形象地指出了普通话同北京话的区别。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的一种。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民族共同语后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一般认为,这个定义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加以规范。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即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而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同时,普通话词汇也不包括北京话中的一些土话。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别是老北京人的语音、词语来说话,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词、土语。怎样分辨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普通广播、电视,多听普通话教学录音、录像带,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三、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4)四海同音,万众一心(5)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6)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7)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8)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9)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10)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11)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12)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13)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14)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15)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16)沟通----从普通话开始(17)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18)说普通话,从我做起(19)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20)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21)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22)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23)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24)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25)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26)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语言文字规范化稳步推进
2001年1月1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对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意义重大。一年来,围绕贯彻实施该法律,以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国家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稳步推进。
城市人口集中,地区辐射力强。2001年,国家启动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第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也以重庆、广州和上海等方言区为重点,举办了不少有新意和特色的活动。如南京市组织了以“迎华商大会,净化古城市容”为主题的“啄木鸟行动”,对社会用语用字进行了有效整治。
语言文字法施行以来,各级学校积极把普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纳入学校管理常规,采取措施消除使用方言和不规范汉字的落后现象。如浙江宁波慈溪市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队伍上,建立推普示范单位结对辅导制度,严格教师职业资格的普通话要求,效果明显。
在国家机关,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自觉使用普通话。在重庆市一次市政府办公会上,市长要求“每一位发言者都使用普通话”,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年来,新闻出版部门从自身做起,净化语言文字的环境。甘肃省为提高广电系统的普通话水平,对全省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进行了全员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已有90%以上人员达到规定等级。2001年,国家语委组织信息产业部、民政部、建设部、民航总局、国家旅游局等十几个行业系统研究了主要公共服务行业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建立了工作联系和协调机制。目前,金融、信息等许多公共服务行业已把语言文字规范要求列入本系统有关岗位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
规范语言文字需要齐抓共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以来,“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然而,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并非易事。
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化刍议 篇3
关键词:汉语语言;规范化;现象;策略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汉语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人们使用语言最根本的目的以及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正确地表情达意,但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一些报刊、图书错字连篇,一些广告语文理不通,一些街头告示错误百出……“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甚至“无错不成文”的说法已成为人们不规范用语堂而皇之的理由。汉语的不规范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书写错字,读错音
使用错别字的现象十分常见。生造或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如在某些标语和广告上常看到如“辰则”(原则)等不规范的简化字;使用别字如“书籍”写成“书藉”等等。不仅写错字,读错音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有些人因为模仿东北人的口音,常把平声或去声字念成升调字;有些是不看全字只看偏旁或其中的一部分,主观地只读偏旁音;还有的就是多音字的错读等。
2 词语乱用、乱造
有些人为了使文章用语更优美,经常生搬乱用词语,如把“豆蔻年华”用在一个三四十岁的女性身上。也有取几个词语的其中一个字组成没有的词语,如分别取“神秘”“诡异”中的一个字组合成“神诡”一词等等。
3 语法错误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语法的正确运用,常把主语、谓语、宾语或修饰语的位置颠倒,或是用语多余、繁杂且不通顺等。如“邮汇书款请寄地址:XXX收”,很明显,后面的“收”字是多余的,并且因为它的存在而导致整句话都不通。
二、汉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原因
造成汉语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有诸多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首先是汉字本身的结构非常复杂;其次也与汉字的历史发展以及语文教学的不足有关。从主观方面来看,人们对不规范用语已经麻痹,遇到不懂的字词也不愿意动手去查字典,一错再错;人们的从众和趋附心理也是一大原因,某些不规范用语一旦在网上流行或被明星或名人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明星效应,许许多多的人就会盲目追随使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定相关标准,许多工具书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让人们无所适从。
三、规范汉语使用的策略
1 制定“四标准”
“四标准”即语音标准、词汇标准、语法标准和文字标准。1955年我国就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语音规范标准。因而要规范语音,首先北京语音自身就要进行明确统一的规范,接着就要逐步拓宽普通话的使用范圍,缩小方言的使范围,最后萼加快普通话的水平测试的推广工作,在此方面可做一些硬性要求。制定“词汇标准”和“语法标准”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前者要遵循普遍性和历史性原则等,后者要遵循理性和习惯性原则等。实施“文字标准”则要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规范,使其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 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现代汉语中的听说读写要求。打好语文底子没有捷径,只能踏踏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匡谬正俗”才能从根源上改善语言文字的社会环境。这是对语言文字规范化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培养具备语言文字素养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是提高全民族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
3 注重方法,加强对汉语言文字使用的监控管理
对于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工具的社会媒体(如报刊、出版机构等)、教学单位等,对于借助语言文字使用(如广告宣传、产品包装)以获取经济收入的企业单位,一定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做到用语规范,力求典雅优美,营造健康良好的汉语语言文字环境,以期达到社会导向作用。营造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要使人们意识到,语言文字的使用虽然带有个人、地方习惯,但在进入社会与人交流或做书面报告时,就要注意规范、准确。
语言规范化 篇4
一、以制度为基础,完善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
世界知名企业海尔公司董事长张明敏有不少关于企业管理的名言,值得教育管理者玩味。他说:“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终端的问题是领导的问题”。要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就要特别重视他们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
(1)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领导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湖南益阳师范附属小学建立健全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网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领导小组”。下设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和语言文字工作督查小组,分工负责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组织领导与监督检查。整个语言文字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规划,有措施,有落实,有分工,有合作,有监督,有评比,有过程,有成效。
(2)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常态化、正规化。要制订《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语言文字规范化规章制度》,确定语言文字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求及措施。语言文字工作要坚持做到四个“纳入”: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纳入学校基础课程,开设写字课程,落实规范书写的基本技能训练;纳入学校拓展课程,开展书法、朗诵、习作等兴趣小组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每年一度的“诵读比赛”,每年组织好“推普周”活动等。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之中,列入教师考核工作要求,作为教师聘任、晋升、业务评优的必要条件加以考察。特别是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将教师的语言文字素质的提高列入考核的重点。学校安排语言文字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基础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健全的工作网络,严格的工作制度,能使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高效有序,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形成了上下齐抓、内外共管的管理格局,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宣传为导向,强化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学校必须向广大师生反复宣传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标记和符号,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素质。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理所当然地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排头兵”。因此,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意义重大,它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品位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标语和“请说普通话”的提示语,进行永久的宣传教育。要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变换活动形式,周密安排一年一度的“普通话宣传周”,向学校、社会进行密集的宣传与咨询。学校要向全校师生宣传语言文字的学习材料,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使广大教职工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语言文字的规定,加强全体师生说普通话、规范字的意识和能力。
三、以培训为抓手,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师者,是学习的先行者,本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理念都决定其胸怀和眼光,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得抱定终身教育的观念,自觉参加培训。每一个教师都要以培训为抓手,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规定:新进教师普通话水平应符合教师资格所规定的普通话等级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 (园长) 进行普通话培训,使其达到规定标准。湖南很早的文件《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实行普通话等级制度的通知》[湘教师字〔1998〕3号]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老师和幼儿园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其他学科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加强普通话培训和文字规范化水平培训的重要意义。要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其标准更高。《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1〕200号]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教师和行政人员普通话水平全面达标且整体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学校。因此,要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就必须更加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要以培训为抓手,提高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整体水平,从而带动学生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水平,提升学校说语用字的整体水平。
四、以课堂为阵地,突出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
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当然也在课堂。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必须坚持在课堂上自始至终说普通话,必须坚持板书或批改作业、作文写规范字,为学生做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榜样。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阅读教学、语文作业、作文训练中,坚持让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到正确书写、正确阅读,做到读错音随即纠正,写错字随即改正。语文老师是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主力军,但是其他老师并不能置身事外。如果老师们都能用普通话、规范字教学,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音乐教师也可注重对于汉语言文字的渗透,让学生用普通话读歌词,用普通话唱歌等。美术教师可以加强对书法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及提高欣赏能力开设平台。在数学等理科的教学中,让学生说算理、说思路、归纳总结,在说的过程中也有对普通话的专项训练,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也有对规范字的专项训练。如果师生在课堂上、所有教学活动全部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规范字成为人人掌握的文字,那么这种技能与习惯就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从校内迁移到校外,如一股洪流,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五、以环境为依托,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习语言。《孟子》中的一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孟子问一个朋友:这里有一位楚国大臣,希望他的儿子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对方回答: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来起哄,即使你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不能达到目的;如果你把他带到临淄城里的庄街、岳里住上几年,就是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那也做不到了。
要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在方言区不可能有纯而又纯的语言环境,但可以创造相对纯净的语言环境,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首先要以课堂小环境为依托来营造氛围。在课堂中如果师生都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荣,都说普通话、写规范字,那么就形成了说话、写字的良好氛围,不说普通话、不写规范字者就会感到别扭,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否则就会“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要以校园中环境为依托营造规范化氛围。营造校园语言环境大有文章可做。第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宣传标语。在学生可能涉足的地方,都有此类标语,提高师生规范化意识;第二、让师生在校园内听到的每一句话尽可能都是普通话;第三、让学生在校园内看到的每一个字尽可能都是规范字。师生徜徉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无法不说普通话,无法不写规范字。对社会的语言大环境,学校虽无力改变,但并非完全无所作为。学校要提倡并鼓励家长学说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用普通话教孩子说话、读书,为孩子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家庭氛围。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用普通话同他人交流,引导学生在家庭、在社会尽可能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六、以活动为载体,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发展
人在行动中成长,事在活动中深化。只有以活动为载体,才能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发展。湖南省益阳市桃花仑小学在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该校为了使语言文字工作有声有色地推进,组织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教师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该校每年4月份举办全校教职工教学比武、说课大赛,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举办教职工书画比赛,从各方面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学生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该校每周一节书法课,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硬笔、毛笔书法训练,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经典诵读班的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诗文朗诵,在朗诵中体验语文的韵味,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期间开展的师生书画展,不仅是艺术的盛宴,也是规范汉字的盛宴。9月份开展“推普周”活动,是普通话、规范字的集中宣传与表演;国庆节、元旦节举办征文比赛,是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不可遏制的才华的集中展示。在七八年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上街找错别字、繁体字、不规范用语,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来抓。另外,根据形势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比如感恩征文、硬笔书法、道德讲堂等活动,活动时时紧跟形势,组织得力,对师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这些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效果明显,既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和学科兴趣,又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可谓一举多得。我们还可以常年坚持按计划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讲故事、手抄报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员工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升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七、以监督为后盾,筑牢语言文字规范化堤坝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2—2020年)》强调对应于文字规范化工作要“依法加强监督检查”。为了强化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习惯,形成语言文字规范化环境,就必须以监督检查和评价为后盾,筑牢语言文字规范化堤坝。我们要建立长效协调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和舆论监督。
1. 制度监督
学校要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学校综合管理内容,以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契机,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学校要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纳入师资管理要求,向全校教师发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师普通话等级测试,要求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等级合格;学校要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教学管理常规。实行一票否决制,不讲普通话、不写规范字不能进课堂,公开课普通话不达标不能评为一等奖;学校要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学生管理要求。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将“在公共场合自觉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三好”、评优秀中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语文综合能力纳入考评内容。
2. 舆论监督
为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落到实处,保证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学校里要创建成立了一个由干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监督小组。首先要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监督。学校领导无论上课、作报告还是与师生交流,都要带头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监督。可以由教学副校长亲自牵头,联系教务处和教研组,以课堂为重点对教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用字进行全面的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批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第三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可以由政教处或团委牵头,联合相关教师和学生会,在校园内全天督查,发现使用不规范用语、不规范用字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并将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与评定之中。各种检查结果,定期汇总后交学校,该通报的及时通报。
此外,学校还要加强群众与社会监督,发动广大师生、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监督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促进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建设。
申报语言文字规范化报告 篇5
自查自评报告
李咀小学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学校现有七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9人,其中女生120人。现有教师1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未聘人员3名;本科学历1人,专科10人,中师及同等学历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教师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年轻的、能干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常规管理中,各项管理制度齐全,在教师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倡导学生自主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学生在管理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语言文字工作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语言文字规范化尤为迫切,它有利于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我校在语言文字工作方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现将我校在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中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学校历来对语言文字工作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在于“规范”二字。在工作中我校始终把握“规范”这一关键词,统一大家的认识,首先在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上形成全力推动,齐抓共管的局面。成立了以校长为组
长,以教研组长为副组长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亲自抓,教导处、少先队总体要求和督促,教研组全面负责实施的良好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条线管理、多点配合和实施的工作局面。
二、尊情建章,逐步推动,扎扎实实开展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各项工作。我们始终认为,对于学校的工作来说,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常规的工作管理,力求形成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常规化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求广大师生,普通话是校园的工作语言,规范字是校园的第一亮点。学校针对不同岗位,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年龄超过45周岁的老师,要求在课堂上学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尤其是板书和学生作业本上的批语,绝对不能出现繁体字或简化字;对年轻教师从严要求,每一名年轻教师在工作时间全部以普通话工作,逐步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利用周日例会、周三的政治理论学习会,要求教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把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规定语言,平时的学习讨论、课堂教学、学生集会等正式场合和有学生在场的所有活动,都要求教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重点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各项要求。使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现在,我校12名教师普通话全部通过测试,达到了二级乙等标准。
三、强化措施,把语言文字工作要求与各项活动的要求融合起来。
近几年来,我校本着“激发兴趣、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强化措施,以各项评比活动为载体,强化语言文字工作的各项要求。一是我们利用教师期末考核、优秀班级评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校园体育艺术展演等活动为载体,把握活动特点,明确语言文字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把它融合于活动之中,整体关联、相互渗透、知行统一、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二是在常规教学活动之外,每学期坚持开展学生的普通话朗诵比赛、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作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检验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成效,激励学生用语用字规范。三是鼓励教师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在低年级,搞好每天的读一段话和说一件事活动;在高年级,坚持开办“我的作文选”活动,将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在班级内“出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学校近几年来,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读报活动和写字活动,大力营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良好文化氛围,取得显著成绩。
四、实行学生参与管理的自主化管理制度,开拓学生自我管理新思路,努力促进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学生自主化管理,是以少先队大队为主阵地,以少先队员为主体,通过民主推荐,成立少先队大队委后,组织学生开展包括语言文字工作在内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成为我校一大特色活动,得到大家的好评。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研究 篇6
【关键词】承载内涵 准确性 文化发展水平 有效措施
一、必要性
1.文化独立性。在当代进程中,保持文化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使用特殊符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体现。由于它的出现,人类创造了文化,开始学习文化。汉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它决定了我国文化的兴衰,有着更加直观的作用。它代表了中国民族文化,承载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果失去了它,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汉语言文字的地位就不保了,这样会大大削弱我国的竞争力,形成文化冲击。
2.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交流、传递的手段。当今人们使用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会造成大家的交流障碍,影响互传信息的精确性。为了确保使用汉语言文字更加顺利,降低交流出现的误差,鼓励大家即时纠正不正规、错误的使用现象,这样可以避免混乱。
3.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持社会安定。汉语言文字从语言主体中发展而来,适应社会交际的发展需要,是社会集体趋同的表现。它的存在依托于交际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大国,拥有50多个民族,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可以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运用标准的汉语言文字中遇到的阻碍
1.不规范使用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影响社会的交际关系。目前阶段,不规范的使用汉语言文字对于我国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很不利。
第一,误读现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会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词语或者语境,它所代表的意思与读音也会不同。例如,差在读chā时,书面组词:差错,就是错误的意思。在读chà时,组词:差不多,意思是不相当,不合适;在读chāi时,组词:差遣,意思是派遣去做事。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多音字的语境和意思,很容易读错,这种现象属于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
第二,理解错误。在没有理解清楚词组意思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使用它,会出现随便乱用的情况,这也属于使用不规范。就像“高屋建瓴”,它的本意是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有的人在使用它时很容易与“高瞻远瞩”这个成语弄混。还有“的”与“地”的使用也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说“好气愤的感觉”与“很气愤地感觉到”这两句话,就很容易错误地使用“的”与“地”。还有一些褒义词或者贬义词,大家不清楚其意思,在使用中会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
第三,错别字的滥用“借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广告、杂志等错别字滥用“借用”的情况,有的生产商为了突出自己的产品,故意运用错别字,蚊香广告就会把“默默无闻”改写成“默默无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四,网络文化的冲撞。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生活中充当着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使交流更加方便,但是人们喜欢创造一些更加简单或者方便的用语进行交流。在网上说再见会用数字“886”代替,这种网络用语虽然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汉语言文化,不利于规范化的发展。
2.完善中遇到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就鼓励使用规范化的汉语言文字,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设置普通话测试点,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加大宣传规范化工作的力度。国家采取了相关政策,对普通话进行划分等级,例如语文教师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播音主持要求普通话达到一级甲等的水平。人们对于普通话汉语言文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别人说的话自己听得懂就行,这种偏差也是网络用语盛行的因素。
第二,规范化机制不够完善。我国从很早就推崇汉语言文字的改革,但是目前依旧停留在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上面,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体系,这就影响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实施的进程。这种现况会造成大家认为政府不重视它的发展。
第三,推广方式单一。政府在宣传汉语言文字的工作中,采取手段比较单一,听汇报、开会商讨等手段,宣传范围比较狭窄,作用也不是很大。有的地方只是做表面的工作,没有更深入地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很排斥汉语,这样肯定使一些群体接受程度不高。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前状况,不规范的使用现象到处都是,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改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学校推行规范化工作。
学校是主要语言文化根据地,为规范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学校宣传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首先,应该制订长远规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把它放到精神文明建设上面。在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时,校方应该制订合理可行的方案,积极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来增强理解能力和改善运用汉语言的水平。当然老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更要注重规范化地使用汉语言文字。
2.为规范化使用提供法律依据,早在2000年我国就出台了相关法律条文,确立了它的地位,使语言文字有了法律保障。规范化工作的进程利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为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3.拓展宣传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宣传。虽然我国开展汉语言文字工作较早,但是没有明显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宣传手段太少。要在原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网络、媒体等手段,普及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加深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文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李如龙.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4).
化学语言的规范化 篇7
关键词:规范,细节,化学语言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规范能力的养成关键是在新授课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对错误也是根深蒂固,再谈规范已为时过晚。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若教师化学课中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细节,规范教育将为时不晚。
一、搞统计,作诊断,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
例如有机化学题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
1. 错别字方面:
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羧基写成“酸”基,苯写成“笨”,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
2. 有机物结构简式表达不正确:
原子间的连结方式易写错位,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官能团不要简化,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2(少双键);缺氢少氢现象严重等。
二、精语言,求规范,给方法——讲究示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作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清水”。另外教师必须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许溶液于洁净试管中”,焰色反应操作“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物”。
2. 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三复习主要是对知识的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地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如(2006全国Ⅰ)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pH=1,c (Al3+)=0.4mol.L-1,c (SO42-)=0.8mol·L-1,则c(K+)为()。
A.0.15mol·L-1 B.0.2mol·L-1C.0.3mol·L-1 D.0.4mol·L-1
笔者在一个班级详细板演解题过程:已
知pH=1,所以c(H+)=0.1mol·L-1
根据电荷守恒有:
结果可想而知:在板演过的班级的学生基本能运用电荷守恒来解决这类问题,而没有板演的班级,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所以,教师“多讲”不如“多写”,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 篇8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学校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校的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早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 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规范用语用字从学生抓起, 已成为有识之士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1999年12月, 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我国出台新的语文课标,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中, 都强调了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指导学生写字要“写好规范字, 规范地去写字”,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 学校肩负着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神圣使命, 所以必须落实责任, 切实抓好此项工作。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则是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关键。
语文教学, 即语言文字教学, 简言之, 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也是学生的口语、书面语能力以及文字识别、书写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普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用字不规范表现为:由于写字态度不端正, 写字应付, 字迹潦草;笔画不舒展, 间架结构搭配不协调, 文字不够美观;作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 有时出现繁体字和异体字, 增加了识读的难度。用语不规范表现在:口语表达中出现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 轻声和儿化音不明显, 声调调值不到位, 因此说话平淡, 含混, 不够响亮, 不富抑扬顿挫;书面语表达过程中出现语意不清, 成分残缺, 词语搭配不当, 用词累赘等诸多语病。
大力推广普通话, 推行规范汉字, 指导学生规范地用语用字, 纠正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错误, 成为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更新育人观念, 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增强规范意识, 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大意义。使用好汉语言是继承祖国优秀文化, 发扬民族精神的体现, 是产生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学生能够做到规范地用语用字, 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需要, 也是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自身品位, 积极从事交际活动的需要, 更是以后自主获取知识和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其次, 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 要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表率作用, 语文教师要以严谨的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授课, 语言要规范, 语音要标准, 语调要顿挫。教师的课堂板书以及学生的作业批改、作文评语的书写必须使用简化字, 要做到规范、美观。再次, 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 必须多元举措, 强化训练。第一, 以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为切入点, 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 (文字、语音、词语、语法等) 教学, 一方面多创造探讨交流、回答问题的契机, 指导学生完善口语表达。写作训练时, 要求学生语言通畅, 语意明确, 书写规范。第二, 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实现语言文字能力的迁移。叶圣陶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应注意课内外结合举一反三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教师应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书法竞赛等语文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规范用语用字能力。第三, 走近生活, 自觉加强用语用字的规范使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生应自觉走近生活, 在与他人的语言交际中, 虚心学习借鉴,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断修正自己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
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综述 篇9
关键词:法律语言规范化,现状,问题,前景
中国的法律语言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 然而纵观30多年来法律语言的研究成果, 不难发现, 很多都是关于法律语言风格特点的、关于法律语言规范化这一法律语言研究重大问题的成果屈指可数。实际上, 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 也是法学和语言学学科建设的需要 (廖美珍, 2008) 。
一、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现状
我国的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有20多年的历史, 主要涉及4个方面: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技术手段研究和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研究。
(一) 综合研究
一些学者从宏观角度对法律语言规范化问题作了研究, 指出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分析了当前法律语言失范的具体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了规范法律语言的对策。
宋北平 (2006) 界定了法律语言规范化, 明确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指出了实现法律语言规范化的途径和方法, 尤其指出要建立法律语言库, 并对法律语言库的建设原则及语料的分类和取材给出了一定建议。廖美珍 (2008) 确定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的内容, 即规范理论研究、立法语言规范研究、司法语言规范研究和执法语言规范研究, 并探讨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的原则和核心, 提出了法律与语言规范的理论依据及方法。邹玉华 (2009) 从法律术语、情态动词和语法形式三方面分析了法律语言的特殊性, 进而对法律语言规范化提出了建议, 认为法律语言应该使用最典型的语法形式。郭龙生 (2009) 界定了规范化、法律语言及法律语言规范化, 探讨了法律语言规范化在语言语体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实现法律语言规范化的具体措施。卢秋帆 (2010) 指出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探讨了立法语言、执法语言和司法语言中的语言失范问题, 并就这三方面分别提出了语言规范的建议。
(二) 个案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就具体法律领域中的语言失范与规范问题进行了探讨。
晓鸣、京中 (1991) 通过一些现行法规中的典型例子分析了立法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呼吁立法机关在法律法规颁布之前作文字上的审定工作。刘大生 (2000) 列举了中外法规中立法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分析了立法语言失范的危害性, 并就如何实现立法语言规范化进行了探讨。贾俊花、王丽芳 (2006) 指出了法律文书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 探讨了法律文书语言规范化的要求, 即词语运用要精确、句子表达要严密、语言运用要精练、语言风格要庄重及段落结构要严谨。刘震 (2009) 界定了法律语言及法律语言规范化的内涵与意义, 反思了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些法律语言问题, 呼吁形成知识产权领域法律语言规范化体系, 提出应该建立知识产权法律语言数据库、确立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律语言标准、规范知识产权法律语言标准的翻译原则。韩起祥 (2009) 阐明了刑事诉讼检察环节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分析了当前刑事诉讼检察环节法律语言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白红杰 (2012) 指出了执法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治安民警执法语言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对提升治安民警语言规范化能力提出了建议。刘宏丽、柳思专和刑丽 (2012) 阐述了执法执勤语言规范化建设的意义, 对执法执勤语言规范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提出了加强执法执勤语言规范化建设的举措。
(三) 技术手段研究
要科学地研究法律语言规范化问题, 不能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
刘蔚铭 (2010) 探讨了语料库与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的关系问题, 提出法律语言规范化应从“一元”走向“多元”, 既要规范外部形式层面, 又要规范内部形式层面。刘震和常素凤 (2010) 分析了Wiki技术的优势, 以及利用Wiki构建法律语言语料库的可行性。
(四) 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研究
要研究法律语言规范化问题,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标准, 没有标准作保障, 就无法判定法律语言是否是规范的, 法律语言的规范化就无从谈起。
赵艳平 (2008) 从语言和法律两个层面讨论了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从语言层面看, 法律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 应该遵守现代汉语的规范原则, 遵守词汇和语法的使用规则, 避免词语和语法运用的不规范。从法律角度看, 法律语言在形式上要保持内部的一致性, 在内容上要表达法律本意。宋北平2010年在《人民法院报》上发表了名为《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的思考》, 指出了建立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的迫切性, 并分析了建立这个标准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李振宇 (2012) 指出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法律语言规范化存在的困难, 进而探讨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的行进路线, 提出要建立法律语言规范的国家规范和学术规范, 还提出了法律语言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即含义单一、没有歧义及合乎语体。
二、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20多年来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不难看出, 关于法律语言规范化的研究还很不足, 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目前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面临的最迫切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是缺乏法律语言规范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 很多学者都有提及, 但是涉及到具体标准的建立, 就几乎无人问津了。虽然有3篇专门针对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的论文, 但都没有确立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语言规范标准。
第二, 任何研究要深入进行, 都要有强大的理论作为基础。但目前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找不到合适的理论作为落脚点, 大部分研究都是从语法和用词角度进行的。这样的研究只能是泛泛而谈, 是“记账式”的研究, 不系统、不科学、说服力不强。要对法律语言规范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必须找到合适的理论作为依据。
第三, 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大都集中在立法领域, 针对司法领域语言规范化的研究极少。实际上, 法律语言既涉及立法语言, 又涉及司法语言。进行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必然要对这两方面的语言都开展研究, 忽视任何一方, 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都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客观的。
三、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前景
当今, 中国的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是法律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 但是仍存在缺乏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缺乏理论基础和缺乏司法语言规范化研究等问题。因此, 今后的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主要应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的确立, 当前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标准。当然, 造成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其一, 语言不同于物质实体, 无法称量、度量;其二, 语言变化无穷 (宋北平, 2010) 。但是无论法律语言规范化标准的确立有多困难, 这都是首要的而且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否则有关法律语言规范化的相关研究将很难展开。有学者 (宋北平, 2006;刘蔚铭, 2010) 提出, 要确立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标准, 首先要建立法律语言语料库, 通过科学均衡抽样和合理设计, 为法律语言的规范化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于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缺少理论依据这一问题, 法律工作者和语言研究者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性———没有理论, 就没有深入的研究。其次要积极学习和探索法律和语言理论, 找到合适的可借鉴的理论用于法律语言研究。可以学习西方成熟的法律和语言研究理论, 加以借鉴, 洋为中用。
关于目前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立法语言这一问题, 必须认识到, 法律语言功能各异, 除了立法语言, 司法语言也是法律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不仅立法语言存在失范现象, 需要规范, 司法语言也是如此。
结语
建立语言模板, 规范数学语言 篇10
关键词:语言模板,数学语言,独立思考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入学前, 通过前六年的积淀,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数学语言的积累方面还基本处于空白, 如何从生活语言顺利过渡到数学语言, 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语言模板进行引领和示范。可以说语言模板是搭建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桥梁, 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 表示大树的棵树, 我给予学生的语言模板是:一共有8棵树, 8 表示树的总棵树, 从而在说明物体的数量时渗透“总数”的概念。“分与合”单元, 学生要初步掌握用“部分数”和“总数”两个数学名词来说明一个数的分与合。以5 的分与合为例, 我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模板是:5 可以分成1 和4 两个部分数, 1 和4 两个部分数合成总数5。这样通过对10 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各种情况的叙述, 为学生建立“部———总关系”思想奠定了方法和语言基础。再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加法和减法”单元多以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图寻找、提取、加工数学信息, 并用三句话提出加法或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 而且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 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抽象数量名称、概括数量关系、说清算法和算理等语言方面的训练。又如要解决“苹果树有5 棵, 梨树有4 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 可以用以下的语言模板来说明解题思路:我是用加法来计算的。因为要求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就是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求总数, 所以用加法计算, 我列的算式是:5+4=9。这个算式表示苹果树的棵树加上梨树的棵树就等于两种果树的总棵树。从算法、算理、算式到数量关系式, 一气呵成。这样的语言模板帮助学生经历了把生活语言表述的数学问题, 抽象成纯数学语言表述的过程, 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各个年级解决问题的说理思路基本相似, 有了低年级语言模板训练的基础,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数学语言表达一定会更加纯熟。可以说从合理选择算法到说清算理, 不仅是学习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而且是数学智慧不断成熟的标志。
除了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语言模板使用得比较多以外, 对于其他年级, 当学习比较抽象或较难表述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时, 也可以请语言模板来帮忙。如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课, 学生需要对三个平面图形观察并动手操作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学生自主探究后, 我先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到了“折起来”、“完全重叠”等词, 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时引导:这个操作在数学上叫“对折”;“完全重叠了”在数学上称为“完全重合”。并将这两个数学名词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请学生用上刚学到的两个数学名词重新说说三个平面图形的特征, 学生基本都能表述得比较准确规范了。再如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 在描述情境图中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时, 怎样使语言更加规范简洁呢?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语言模板 (以盆花的排列规律为例) :盆花是按照每三盆为一组, 每组中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的。清晰简洁的两句话将盆花的规律表述得一目了然, 学生仿照这样的语言模板再去表述彩灯和彩旗的规律就容易多了。
语言规范化 篇11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文风;规范化新闻语言;应用
21世纪是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时期,党中央尤其重视对新闻文风的转变和改进,要求亲近百姓贴近实际,而中央宣传部对改进文风意见的颁布,更加突出了新闻文风改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体系紧密相连,能够有效的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其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接受。对新闻文风的改进也相应的对新闻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向着更加规范和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方向发展。
一、新闻文风改变中规范化新闻语言应用的相关背景
对于新闻传播和新闻语言而言,其既是思维的重要依托,也是沟通人们思想并且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因此思想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带来语言体系的不同,这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鲜明的语言体系,从而不断的增强其表现力。
新闻语言,具体是指新闻媒介在传播拥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或者是最近发生的事实时,所采纳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在当今媒体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里,若想在传媒市场中赢得不败的地位,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不断的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与真实性。所谓的亲和力,主要是新闻媒介同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要具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来不断的增加互动性与群众的关注度,从而密切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报道视角以及报道手段都能够对其亲和力的增加做出重要贡献;而新闻语言,由于其是新闻报道信息的载体,因此也能够对亲和力带来比较重大的影响。在当今全民皆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来对各式各样的新闻进行合理的挑选,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因此贴近生活和百姓的新闻语言,已经成为时代所要求,并且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不再是之前的官话、套话,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新闻媒体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要求,从而富有更加活泼的生命力。
二、从运用方法来看,新闻语言更加鲜活生动、简洁平实、通俗明白
由于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愈发重视改进新闻文风的重要性,这也是理论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在此条件下,中央媒体在坚持规范、严谨的作风下,逐渐朝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新文风来转变,使用鲜活生动的语言以及清新淡雅的文风来有效的彰显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新闻性、 文学性,从而贴近百姓生活,赢得媒体和受众的高度评价和阅读。
相关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语言来源、 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上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不仅促进了新闻语言的来生动活泼,而且能够取之于民,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来吸取相关的精华,继而寻求灵感。 寻找灵感。从而增加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不断提高其对受众者的吸引,还倡导清新朴实、 生动鲜活、 言简意赅的文风,使广大人民群众爱读爱听爱看,来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对于新闻语言来说,其表达简洁和平实,质朴而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这是一种独具匠心语言技巧的具体表现。通常而言,平实的语言经常拥有简洁的特征,这反映到新闻语言而言,则使其表达更加具有简洁和平实的特点。这是因为新闻报道并不是文学作品,其不需要应用华丽的辞藻或者比较细致的描绘,或者采取比较多的文学描写手法,新闻语言的最大目的则是使用最快的速度来向受众传达最新消息。
首先新闻版面的有限性,则限制了新闻工作者不能够有闻必报,同时也不能够事事详细的报道。而是要采用比较简洁的和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新闻进行具体报道;其次详细的探索受众心理的接受特点,也是新闻报道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受众而言,其在进行新闻阅读时,并非如阅读文学作品般,能够沉静下心进行细细的阅读和品味,其最大的阅读目的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来获得其想要的最新信息。若是新闻语言比较晦涩难懂,或者过于啰嗦,则会极大的影响受众对其的兴趣。尤其在当今生活节奏很快的时代,经受着生活中各种压力的人们对简洁朴实的信息,却蕴藏着深刻内容的新闻语言更加倾向和喜欢,于是这也對相关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概括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又要求其具有事事为人民群众考虑的心态,同时还要对新闻语言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从而适应已经得到转变的新闻文风,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增加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也促进其朝着科学、健康、长远的发展方向前进。
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对新闻文风的改进不仅是党中央的重要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盼望,更是广大新闻媒体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具体表现。而对新闻文风进行改进的重点则是对新闻语言的改进。作为传播语言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新闻语言,要求其在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其想要的信息,从而有效的完成信息的传播。规范化的新闻在新闻文风改变的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使用,其站在受众者的角度来进行相关新闻报道,并且摒弃了以往的官方话语体系的束缚,而采用百姓的语言报道,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亲和力和通俗易懂性,为适应新时代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殿杰袁 郑艳华.改革报道方式清新文风扑面来要要 要评新华社专栏野新华社十八大代表手记冶稿件写作特色.新闻与写作[J].2012,3(05):15-19
[2]刘建明.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的新闻学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2,2(05):32-35
[3]王军艳. 使用群众语言袁 改变新闻文风[J].青年记者.2009,4(33):19-23
[4]李婷婷.从新闻报道语言的变化看主流媒体文风的改进[J].新闻大学.2010,3(24):46-49
姓名: 王振成
电话:15982150661
播音主持基本素质及语言的规范化 篇12
关键词:播音主持,基本素质,语言,规范化
播音主持是担任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是整个电视节目的支撑者、掌控者和表现者, 在电视媒体发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播音主持主要通过语言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传达电视节目深层次的内涵、与广大受众进行沟通。因此, 播音主持人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对语言的规范应用能力。唯有如此, 播音主持人才能真正赢得广大受众的肯定, 为所主持的电视节目增色加分。
一、播音主持人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
播音主持人承担着连接电视与广大受众的桥梁作用。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电视在当今更为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环境, 凭借着传播迅速、画面感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其中播音主持的作用至关重要。综合来看, 播音主持基本素质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播音主持具备综合素质和主持技巧的基石, 也是播音主持人获得持续提升可能的关键性前提。电视播音主持是一份极具挑战的工作, 电视节目所带给广大受众的必须是最独特视角下最新鲜、最丰富的文化盛宴, 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完备的知识结构, 才有可能在播音主持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第二, 政治素养。电视媒体是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宣传阵地, 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传递社会正向力量的重大使命, 播音主持人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较高的政治素养, 才能在关键问题上不含糊, 旗帜鲜明、观点清晰, 才能真正承担起媒体所肩负的责任。第三, 语言技巧。语言是播音主持人完成播音主持工作的重要工具, 是否能够娴熟自如、规范流畅地运用语言是衡量播音主持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播音主持人在进行学习培训乃至走上播音主持岗位的过程中, 对语言技巧的训练与掌握都是重要的内容, 只有过了“语言关”, 播音主持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播音主持人”。
二、播音主持人在规范使用语言方面具有重要责任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以词汇为建筑材料, 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运用语言是每一个健康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 也是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公众人物, 播音主持人在规范使用语言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一方面, 这是由电视媒体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作为传播媒介, 电视媒体覆盖广泛、传播迅速, 因而拥有数量巨大的受众群体, 电视媒体在规范使用语言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媒体语言 (包括文字) , 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 太重要了……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 高雅而活泼。”可以说, 以规范的语言进行信息传播, 是提升电视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而作为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代言, 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规范使用语言是播音主持人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的有效策略。公众形象是播音主持人在履行岗位职责时所展现给广大受众的印象集合。良好的公众形象是播音主持人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规范、娴熟、自如而富于技巧性地运用语言, 是播音主持人胜任主持本职工作的重要素质, 也是打造良好公众形象所必备的职业技能。在主持电视节目时, 播音主持人运用规范语言“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才能真正地打动广大受众, 更好地实现与他们的互动与交流。综上所述, 作为播音主持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播音主持强化自身素质的有效策略
播音主持是一份专业性、技巧性、综合素质要求都很高的职业, 播音主持人只有不断夯实文化素养、提升职业素养, 才能被广大受众的所接受和认可, 才能在播音主持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第一, 播音主持人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状态。传媒是引领时尚、走在时代潮头的事业, 播音主持人只有时刻保持吸收新鲜事物的良好状态, 才能将新鲜的咨询带给广大受众, 才能不被这个职业所淘汰。第二, 播音主持人要始终积极正向的良好心态。当今时代,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 各种文化思潮激荡冲撞, 作为公众媒体、良心媒体和引导型媒体, 电视媒体与播音主持人应努力将自己打造为“浊流”中的“清泉”, 力争向广大受众传递一种责任、信心和正向力量, 真正承担起公众媒体的责任。第三, 播音主持人要始终做好反思和总结。播音主持是一份“新鲜”的工作, 但经验积累同样十分重要, 只有持续的反思、总结, 才能使播音主持人保持持续进步的发展态势, 才能真正在播音主持这一岗位上形成口碑、受到认可、做出成绩。
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媒业蓬勃发展, 为广大受众的文化生活奉上了一道道丰盛的“美味”。播音主持是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伴随着电视媒体持续上升的良好势头, 播音主持人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与此同时, 播音主持的职业门槛也在持续增高, 尤其是在综合素质及语言规范使用方面。播音主持人要正确认识这一点,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增加和补充社会阅历、加强和提升个人修养、夯实和巩固主持功力, 使自己主持的电视节目更具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吴弘毅.广播电视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语言规范化】推荐阅读:
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09-15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思考06-10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汇报12-08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考核制度07-17
语言文字规范化动员会09-09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迎评估方案06-25
规范和描述语言05-21
网络语言的规范12-09
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验收档案整理要求07-22
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