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水成像论文(精选7篇)
胆管水成像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对随机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7例,女88例。年龄1386岁,平均61.7岁。所有患者在做MRCP的基础上,常规增加DWI序列,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1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中,胆道高位梗阻85例,低位梗阻130例。胆总管结石91例,胆道炎性狭窄39例,胆管癌93例,胰头癌12例,壶腹癌8例。对梗阻性原因的诊断,单纯MRCP检查的确诊率91.4%,误诊率8.6%;MRCP联合DWI的确诊率98.8%,误诊率1.2%。两组样本的比较采用U检验,U=3.838,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MRCP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诊断胆总管梗阻的原因更为准确,可以作为常规检查序列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疸,梗阻性,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常见,梗阻的原因有胆道结石、胆道恶性肿瘤和胆道良性狭窄等。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皆可用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而且各有其优缺点。随着MRI及MRCP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安全、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对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达100%,定性诊断亦远高于其他检查方法[1,2,3]。但是,MRCP对胆管肿瘤和胆管炎性狭窄的鉴别仍然是诊断的难点。我们在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的同时增加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对梗阻原因的鉴别诊断结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随机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检查前均做超声检查,提示胆管扩张。其中男127例,女88例。年龄13~86岁,平均61.7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设备,每个病例均使用薄层和厚体块一次成像两种MRCP成像方法。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TSE),自动呼吸导航法(PACE),TR=1600 ms,TE=622 ms,48层,有效层厚1.5 mm,层间隔0.75 mm,FOV 380 mm×380 mm,冠状位,矩阵384×380,脊柱及体部矩阵线圈。厚层块采用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法,TR=4500 ms,TE=754 ms,FOV=350 mm×350 mm,矩阵307×384,层厚3~4 mm,采集时间4.5 s,呼气末屏气。
DWI成像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EPI(SE-EPI)序列,在3个b值条件(50 s、400 s、800 s/mm2)下进行,采用b值为800 s/mm2的DWI图像进行分析。
1.3 磁共振图像分析内容:
梗阻部位,梗阻端形态,胰胆管扩张形态,扩张的胰胆管管径等。
判断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的标准:胆总管直径大于1.0 cm判定为扩张;肝内胆管1级分支直径大于0.5 cm为轻度扩张,0.6~0.8 cm为中度扩张,大于0.9 cm为重度扩张。正常胰管直径0.2~0.3 cm,大于0.3 cm判定为扩张。
2 结果
所有病例MRCP均可清楚显示胆管系统全程,间接显示胆管梗阻部位。本组215例中胆道高位梗阻85例,低位梗阻130例。胆管梗阻的原因分类及诊断结果详见表1(本组中有28例同时患有胆管肿瘤和胆管结石分别进行计算)。
MRCP组检查的确诊率91.4%,误诊率8.6%;MRCP联合DWI组的确诊率98.8%,误诊率1.2%。两组样本的比较采用U检验,U=3.838,P<0.001。
3 讨论
3.1 MRCP联合DWI检查的意义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迅速,水成像技术是磁共振成像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它利用重T2效果使含水器官显影,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辐射、多平面成像等特点,成为最新的观察胰胆管系统解剖和病理形态的水成像技术。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RCP影像分析研究,肯定了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5,6]。
扩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一种新的MR成像技术,已在多种疾病(如肝脏疾病、癌转移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断中得到应用,但在梗阻性黄疸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献较少。本研究在梗阻性黄疸患者常规MRCP检查时增加DWI序列,探讨DWI对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DWI对胆管肿瘤、胰头肿瘤、壶腹部肿瘤显示有重要价值,对肿瘤导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更为准确、直观,为胆管阻塞原因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3.2 胆道梗阻的MRCP DWI表现
胆管良性梗阻:胆管结石91例,典型的MRCP表现为胆管腔内柱状、圆形、卵圆形或多形性低或无信号充盈缺损,周围以高信号的胆汁,或胆管腔内铸型。结石位于胆管内,梗阻断端多呈倒杯口状,少数呈平直状,肝内胆管呈“枯树枝”征。胆管炎性狭窄多表现为胆管逐渐变细,管壁光整,管腔内无明确充盈缺损;胆总管炎性狭窄也可表现为狭窄范围较长,而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并可见肝内胆管局限性狭窄(见图1)。
胆管恶性梗阻:肝门部胆管癌16例,表现为肝门胆管突然截断,呈断端圆钝或形态不规则偏心性狭窄,肝内胆管呈“藤蔓状”中、重度扩张。胆总管癌77例,胆总管狭窄段以上胆管扩张,胆囊增大,狭窄段呈偏心性狭窄,DWI呈高信号(见图2)。胰头癌12例,胆总管重度扩张,断端呈鸟嘴状,有偏心挤压征,远端胆总管显影清楚,呈“三管征”或胆总管和胰管扩张不相交呈“双管不相交征”。壶腹部癌8例,表现胆总管下端受压呈环形或细线状狭窄,胆总管均匀扩张。本组中胆管肿瘤、胰腺肿瘤、壶腹部肿瘤在DWI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高信号。
3.3 误诊病例分析
患者,女,60岁,皮肤黏膜黄染2周入院。MRCP示胆道低位梗阻,胆总管下端、胰头部可见肿块,DWI显示肿块呈高信号,术前诊断胰头癌。手术过程发现胰头增大,质硬,可触及肿块约为4.0 cm×4.0 cm×5.0 cm;切开肝门部胆管见胆管后壁有结节样隆起肿物,可触及肿瘤突入胆囊管,行胆囊切除,肝门部胆管引流术。术后诊断:胆总管下端癌侵犯胆管后壁、肝门部胆管及胆囊管。病理报告:胆管高分化腺癌。回顾性阅片,本病例MRCP显示胆总管扩张呈葫芦状,胆囊管平面及胆总管下端两处狭窄,胆囊未见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胆总管下端、胰头部肿块有环状延迟强化表现,提示肿瘤来源于胆管的可能性大。胰腺癌属于少血供肿瘤,对比剂延迟强化少见(见图3)。
总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MRCP检查时,常规增加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操作简单,对肿瘤引起的胆管梗阻诊断更为准确,可以作为常规检查序列推广应用。存在不足:本组由于病例数较少,DWI对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等恶性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作用尚未进行研究,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封海龙,李彩英,殷小平.梗阻性黄疸的MRCP表现(附4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24(5):348-350.
[2]Aube C,Delorme B,Yezt T,et,al.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ver-sus endoscopic sonography in suspected common bile duct lithiasis:a prospective,comparative study[J].AJR,2005,184(1):55-62.
[3]任克,孙文阁,田鱼霖,等.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2):729-730.
[4]李素平,杜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成像的对比性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1):209-212.
[5]王丽萍,张卫东,殷信道,等.肝外胆管癌与胆道良性狭窄的MRCP表现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9):1198-1200.
[6]高玉良,牛海鸥.MRCP结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梗阻性黄疸23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5921-5922.
胆管水成像论文 篇2
关键词:MR水成像技术,MR胰胆管成像,胰胆管病变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是近年来磁共振成像重大进展之一,代表着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一新技术是非侵袭性的,无放射线损伤,也不需要插管和注射造影剂,安全可靠,患者无任何痛苦[1]。随着MRCP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其优势也日显突出。我院自2005年12月起应用该技术对55例患者进行了MRCP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MRCP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患者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3-68岁;其中12例为正常志愿者,肝内外胆管结石27例(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2例壶腹部结石合并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恶性胆管梗阻7例,胆总管囊肿2例,胆囊术后胆管扩张3例,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慢性胰腺炎1例。本组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和)其它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证实。
1.2 方法我们使用美国GE公司产Signa
Excite 0.2T开放式永磁型MR成像仪,其磁场均匀性和软硬件功能较为理想,并能给患者提供宽敞的检查空间,所有患者检查前8h禁食,先行常规FSE序列T2WI、SE序列T1WI、SIRT序列横断面扫描和FSE序列T2WI冠状面扫描,受检者常规仰卧位,嘱患者平静呼吸,采用体线圈,腹部加压外加呼吸补偿,流动补偿(FC)及图像预饱和选项。MRCP采用单次激发超快速自旋回波(SSFSE-XL),重T2加权,二维(2D)数据采集成像。主要扫描参数:TR/TE7296 ms/1200 ms;视野(FOV):38~38 cm;矩阵:320×190;层厚:50mm,激励次数(NEX)0.75-1:扫描时嘱患者屏气,每帧图像需时2s,共3~4帧图像,不须后处理。
2 结果
2.1正常组12例MRCP检查,胆管树及胰管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肝外胆管显示率为100%(12/12),肝内胆管外1/3段的显示率为91.67%(11/12),正常胰管的显示率为50%(6/12)。正常组胰胆管均无扩张,胆总管直径3~7mm,平均5.1mm,胰管直径1~2mm,平均1.7mm。
2.2 42例疑为胰胆系疾病的病人,包括胆道结石27例,恶性胆管梗阻7例(胆管癌3例,壶腹癌2例,胰头癌2例),胆总管囊肿2例,胆囊术后胆管扩张3例,胆管炎性狭窄2例,慢性胰腺炎1例。MRCP征象如下:
2.2.1胆道结石(27例)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MRCP表现为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多个圆形或不规则形充盈缺损,周围有高信号的细线影呈轨道征,近端胆管及其分支扩张。26例肝外胆管结石,其中2例壶腹部小结石并发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MRCP表现为壶腹部以上胆管扩张,管壁增厚,胆囊肿大,壶腹部呈圆凸状截断;胆总管结石:MRCP表现为腔内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周围多有高信号环,胆总管结石梗阻端呈弧形凸面向上的杯口状,边缘规整,上方胆管扩张,小结石为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近段胆管可有轻、中度扩张,胆囊大小不等,胆汁信号不均,不管结石的部位,总可见到在胆管内高信号胆汁衬托下的圆形类圆形低信号。本组中有2例总胆总管内小结石(≤4 mm)在MRCP图像中被掩盖,术前未能准确诊断;有4例胆总管下端泥沙样结石,MRCP表现为上方胆总管扩张,结合原始图像提示结石诊断。本组胆道结石27例,MRCP诊断25例,诊断率达92.59%(25/27)。
2.2.2恶性胆道梗阻(7例)7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中胆管癌3例,MRCP能清楚显示梗阻水平、范围及形态;1例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肝门部胆管阻塞端呈截断状,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另外2例胆总管癌梗阻平面以上胆总管管腔扩张及胆囊肿大,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胆总管梗阻处管壁均呈现边缘不规则,管腔狭窄不均匀或突然截断。壶腹癌2例,均表现为胆总管下端在十二指肠乳头处不均匀狭窄或截断,近端胆总管明显扩张及胆囊肿大。胰腺癌2例,MRCP显示胆总管及胰管均扩张,在狭窄部管腔受压狭窄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呈现典型的"双管截断征"(即胆总管及胰管同时扩张)。本组7例恶性胆管梗阻MRCP诊断6例,结合FSE序列T2WI、SE序列T1WI、SIRT序列横断面扫描和FSE序列T2WI冠状面图像及MRI增强扫描,可显示管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以及强化情况,并同时观察腹腔内及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转移。1例术前误诊为胆总管混合结石伴胆总管炎症,诊断率达85.71%(6/7)。
2.2.3其他胰胆管病变(8例)胆总管囊肿2例,1例MRCP表现为胆总管囊状扩张;另1例MRCP肝外胆管呈纺棰状扩张,伴左侧肝内胆管扩张。胆囊术后胆管扩张3例,MRCP显示胆总管或/和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未见梗阻,胆囊管残端亦显示清晰,考虑为术后改变。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的MRCP表现为胆总管轻度扩张,下段是渐进性狭窄。慢性胰腺炎1例,MRCP表现为肝外胆管胰腺段长梭形向心性狭窄,光滑对称,其上胆管呈鸟嘴样扩张。本组2例MRCP诊断和手术结果相符,6例经其他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证实。
3 讨论
3.1 MRCP的原理
MRCP是MR水成像(MR hydrography)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体内含水量大的液体作为天然对比,在重T2WI序列图像上,使得处于静态或流动缓慢的液体(胆胰液,脑脊液,尿液)呈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或流动快的血液、含气腔均成低信号或无信号,两者形成天然对比,而使图像黑白分明,含液腔显得更清晰,通过MIP获得类似ERCP或PTC的图像,MRCP所显示的胰胆管为生理状态,较为真实。有关MRCP临床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大都是使用中高场(0.5~1.5T)超导型MR成像设备。而用开放式低场机的报道则较少。随着开放式永磁型MR设备硬件及软件的发展和改进,MRCP在低场强磁共振的应用成为现实并日益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3.2 MRCP临床应用价值
(1)明确有无梗阻及梗阻的程度:本组42例疑为胰胆系疾病的患者均有胆道不同程度的扩张。根据Guiband等的分类方法将扩张的胆管分为轻、中、重度:27例胆道结石及11例其他胰胆管病变患者的胆管均为轻中度扩张,胆总管直径8-13mm,仅肝外胆道扩张或肝内胆管扩张范围<2/3。7例恶性胆管梗阻扩张以上的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直径均>13mm,胆管最宽处达24mm,胆总肝内胆管扩张范围>2/3以上。当胰管≥3mm时,认为有扩张,本组合并有胰管扩张的7例,其中扩张最宽处达5.1mm。(2)明确梗阻部位:明确梗阻部位对于外科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组42例中6例尽管都存在明显的胆管扩张,但胆囊未显示或未扩张,提示其梗阻部位在肝总管水平(6例患者无胆囊手术史)。第3段梗阻常伴有胆囊及胆囊管的扩张。第4段梗阻除伴有胆囊及胆囊管扩张外,可伴有胰管扩张,呈现"双管征"。(3)判断梗阻原因:尽管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胆管扩张的MRCP影像缺乏特异性,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本组病例观察,恶性胆道梗阻端多为截断状(4/7),其次为乳突状(2/7)或鼠尾状(1/7),阻塞端偏心性的狭窄及腔内充盈缺损,梗阻以上胆管中到重度扩张。胆道结石梗阻端多表现为倒杯口状(17/27),如梗阻下方胆总管显影,即表现为充盈缺损,也可表现为截断状(5/27),杵状(3/27),鸟嘴状(2/27)。胆总管囊肿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MRCP表现为胆总管囊状扩张和肝外胆管呈纺棰状扩张(2/2)。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MRCP表现为范围较长且边缘光滑的鼠尾状(2/2)。胆囊术后胆管扩张3例MRCP显示胆总管或/和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未见梗阻,胆囊管残端亦显示清晰,考虑为术后改变。慢性胰腺炎1例MRCP表现胆总管中下段僵直、渐进性狭窄,以上胆管显示扩张。
3.3 目前US检查仍是胰胆管疾病的第一线检查手段,其次是CT检查。
US和CT对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不如ERCP和PTC,其为横断位像,不能取得整个胆树。ERCP/PTC能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但ERCP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占5%,且有10-15%的不成功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作为胆胰管造影首选或作为ERCP/PTC失败后补充检查手段。有作者认为[4]对于胰胆管梗阻的病人,MRCP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对于恶性病变,MRCP可取代ERCP对胆系术前的评估。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5]。我院MRCP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超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XL)并屏气扫描,结合常规MRI平扫、MRI增强扫描结合使用,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通过对本组病例观察,我们认为开放式低场强MRCP技术对胆胰系统疾病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胆道梗阻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很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Guibaud L,Bret PM,Reinhold C,et al.Bile duct obstruction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diagnosis with MR cholangiography[J].Radiology,1995,197:109-115.
[2]Lee MG,Lee HJ,Kim MH,et al.Extrahepatic biliary diseases:3D MRcholangiopancreategraphy compared with eadoscopic retrognade cholangiopancre-ategraphy[J].Radiology,1997,202:663-669.
[3]Guibaud L,Bret PM,Reinhold C,et al.Bile duct obstruction and choledo-cholithiasis:diagnosis with MR cholangiography.Radiology,1995,197(1):109-115.
[4]张雪哲,卢延.评估MR胰胆管造影在胆系外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0-121.
胆管水成像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MRI检查,同时行低张MRCP及LAVA增强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壶腹周围病变5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3.6岁。经病理或手术证实胰头癌1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7例,壶腹癌3例。壶腹区结石23例,1例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4例经临床抗炎治疗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数月后复查梗阻解除,间接证实其病变性质为炎症性狭窄。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MRI扫描采用GE signa HDX1.5扫描机,检查前禁食、禁水6 h,扫描前15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20 mg,检查前5 min饮水,饮水量为800~1000mL,先行常规MRI平扫及MRCP扫描:层厚3~5mm,层间距1 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为1,视野320 mm×320 mm。随后经前臂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20~30 mL(0.2~0.3 mmol/kg),注射速率为2.5 mL/s,在呼气末的屏气状态下注射对比剂后15、30、60 s分别进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序列,轴位动态增强扫描,TR 4.2 ms、TE 2.0 ms、层厚5mm,无间隔进行扫描。延迟扫描于注药后2~5 min进行,扫描时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1.3 图像后处理
在GE AW4.4工作站对扫描传入的不同时相的原始数据进行Reformat重建,所有患者的MR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MRCP图像资料均由2位MRI副主任医师共同诊断,结果有歧义时经第3位医师诊断。达成共识后详细记录观察结果,重点观察胆总管扩张的程度及形态、病灶强化的方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胆总管扩张的分级及分型参照文献[1]。
2 结果
2.1 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结果
低张MRCP结合LAVA增强扫描诊断结石23例,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23/23);1例诊断为胆总管炎症,其余3例炎症性疾病均误诊为肿瘤性病变,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4/4)及25%(1/4);肿瘤25例,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8%(23/24)及75%(6/8);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1例,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2.5%(49/53)。
2.2 病变直接征象的显示
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性病变中,胰腺癌T1WI信号稍高于胆汁而低于胰腺,T2WI脂肪抑制序列胰头癌表现为高新号为主的混杂信号或者稍高信号(13/13),等信号罕见,均呈典型的“双管征”;增强扫描5例静脉期延迟强化,8例无明显强化(见图1,2)。胆总管下段癌表现为管腔内软组织肿物(4/7)及管壁不规则增厚(3/7),MRCP示胆总管末端呈“圆锥状”、“鼠尾样”或“鸟嘴样”狭窄。其中2例呈典型“半月征”。壶腹癌为局限于壶腹部管壁不规则增厚(2/3),肿块接近于乳头并突入十二指肠降段肠腔内(1/3)。十二指肠乳头癌表现为乳头不规则增大,信号不均匀(2/2)。壶腹区结石T2WI多呈低信号改变,MRCP多表现为“液抱石征”或“靶征”或胆总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区(见图3)。胆总管下段炎性改变MRCP胆总管表现为上宽下窄性改变,呈线样狭窄。增强扫描呈环形均匀性强化(见图4)。
2.3 病变形态学显示结果
53例病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的扩张征象。胆总管轻度扩张15例,其中炎症4例,结石11例。中度扩张13例,其中结石11例,2例为壶腹区肿瘤。重度扩张25例,24例为壶腹区恶性肿瘤、1例为胆总管内大块结石。其中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征30例,且18例伴有胰管扩张,6例可见典型的“四管征”。肝内胆管扩张呈残根征15例。
3 讨论
3.1 胆总管壶腹周围病变的检查方法
壶腹周围病变在临床上大多引起低位胆道梗阻,其早期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非常重要。目前诊断壶腹周围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ERCP、CT、MRI等,是壶腹周围病变的最敏感诊断手段。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易受肠腔气体的干扰及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手法的差异性使得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限制[2]。多层螺旋CT扫描在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中应用广泛,但CT检查对于壶腹周围癌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且存在碘对比剂的风险和X线辐射的危害[2]。王占秋等[3]研究表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phy,ERCP)对壶腹部小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能力优于CT与B超,但其局限于腔内观察,无法观察血管及淋巴管道受侵情况,且属于有创检查,易并发胰腺炎、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近年来,MRI尤其是低张MRCP及MRI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使胆总管壶腹周围病变传统的检查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MRCP在显示梗阻端的形态、显示结石的信号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低张动态增强扫描带来的信息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加之无创、无辐射、造影剂过敏反应小等优势,使得MRI成为壶腹周围病变最有优势的检查手段[4]。笔者对53例患者采用低张MRCP增强扫描,较好的显示了梗阻部位的改变,提高了梗阻原因诊断的准确性。
3.2 壶腹周围不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2.1 肿瘤
(1)胆总管下段癌:胆总管下端癌指的是发生于胆总管胰头段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特性分为肿块型、管壁浸润型以及内生型[5]。MRCP表现为胆总管全程扩张,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病变处呈截断征或“圆锥”状或“鼠尾”状狭窄。MRI低张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增厚的管壁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少见胰管扩张,本组病例中2例可见胰腺侵犯,1例见胰管扩张。(2)壶腹癌:壶腹癌又称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多数患者呈明显“双管征”,龚洪翰等[1]研究报道扩张的双管靠近,即胆胰管末端间距≤5 mm,常见于壶腹癌;而扩张的双管分离,即胆胰管末端间距>5 mm,常见于胰头癌。(3)胰头癌:国内外学者报道“四管征”是胰腺癌的典型征象。MRI影像特点为胰头肿大,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混杂信号,T1WI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低信号,肿块边缘不清;胰腺癌瘤体血液循环明显少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所以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胰头癌与壶腹癌二者引起的临床症状很类似,MRI图像上都可见到肝内胆管和胆总管不同程度的扩张,也可以见到“双管征”,但胰头癌是少血供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常示增强不明显的低信号肿块影,可与壶腹部癌区别。文献[6]认为:肝内胆管扩张不显著和胰体尾无萎缩者,有助于壶腹癌的诊断。周康荣[7]认为,胰头-壶腹区如未见明确肿块,仅见胆总管和或胰管的扩张,则倾向于壶腹部肿瘤的诊断。
3.2.2 胆总管下段炎症MRCP
多表现为胆总管下段呈线样狭窄,上宽下窄,梗阻段以上水平胆管略扩张,扩张程度明显弱于肿瘤性病变患者,LAVA增强扫描延迟期管壁可见逐渐强化。本研究中4例炎性病变3例误诊为肿瘤,可能与对炎性病变征象掌握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等主观因素有关。
3.2.3 胆总管下段结石
MRCP表现为胆总管腔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充盈缺损,周边多有胆汁环绕,呈明显的“液抱石征”或“靶征”;结合MRCP原始图像或薄层FIESTA能较准确的显示结石的大小及数量。对于沉积于胆总管末端的泥沙样结石或贴近一侧胆管壁的小结石,MRCP通常不能明确诊断,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各期均未强化。文献[8]报道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6.3%~100%,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90.2%~92.3%和98.5%~100%。本研究对23例结石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为100%,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总之,低张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壶腹周围病变的部位、范围、梗阻程度及性质,是壶腹周围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信息。
参考文献
[1]龚洪翰,何来昌,姜建.CT低张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部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10-512.
[2]秦一雨,全志伟.壶腹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2):10-13.
[3]王占秋,卢武胜,刘兰祥.MRI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壶腹区病变的价值[J].华西医学,2008,23(5):1097-1098.
[4]尹映丽,杨小庆.MRCP对胰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诊断价值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7,26(2):13-15.
[5]Lim JH.Cholangiocarcinoma: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to growth pattern and imaging findings[J].AJR,2003,181:819-827.
[6]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868.
[7]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18.
胆管水成像论文 篇4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超声影像,胆管梗阻
胆管梗阻性疾病在临床诊断中比较常见, 但是由于其疾病成因较为复杂, 仅仅凭借临床症状就做出诊断十分困难, 磁共振成像 (简称MRI) 对胆管梗阻的位置、形状观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并且在诊断中以无创伤和分辨率高等特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 诊断梗阻性胆管疾病在临床中主要应用超声影像为主要检查手段, 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影像各具优缺点, 但一般很少有联合诊断的报道。本文采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影像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 并且以病理结果作为判定标准, 从而分析联合诊断方法的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4年1-12月收治的86例患者给予临床观察,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胆管梗阻性疾病, 其中男47例, 女39例, 年龄23~78岁, 平均年龄 (52.41±1.60) 岁。86例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在临床表现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 于手术前均分别接受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以及磁共振联合超声检查。
1.2 方法给予86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记录检查结果, 即为磁共振组;给予86例患者进行超声影像检查, 记录检查结果, 即为超声组;给予86例患者进行磁共振联合超声影像检查, 记录检查结果, 即为综合组。将这3组的检查诊断结果与术后临床病理结果相比较, 分析这3种方法对诊断胆管梗阻类疾病的准确性, 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 (统计学) 后获得结论。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86例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各项医学影像检查工作: (1) 磁共振成像:仪器选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 提供的Sigma 115T超导性磁共振扫描仪 (软件版本:81215) , 选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扫描层厚20~60mm, 屏气2s; (2) 超声:仪器选用荷兰飞利浦公司 (PHILIPS) 提供的型号为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将探头频率调整至3.5MHz。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1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手术后病理检验结果为标准, 比较分析应用磁共振成像、超声影像以及磁共振成像联合超声影像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准确性。
2.1磁共振成像与病理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准确性比较由磁共振组与病理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结果比较可知, 经磁共振诊断共确诊70例, 误诊16例, 总确诊率为81.40%。
2.2超声影像与病理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准确性比较超声组与病理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结果比较可知, 经超声诊断共确诊71例, 误诊15例, 总确诊率为82.56%。
2.3 磁共振成像联合超声影像与病理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准确性比较综合组与病理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结果比较可知, 经综合诊断共确诊81 例, 误诊5 例, 总确诊率为94.19%。
2.4 3种检测方法准确性比较分析应用磁共振成像、超声影像以及磁共振成像联合超声影像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准确性。由2.1、2.2可知, 超声组与磁共振组的确诊率分别为82.56%和81.4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采用超声影像诊断结石的确诊率高于磁共振成像, 而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恶性梗阻的确诊率高于超声影像;由2.3 可知, 综合组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的确诊率为94.19%, 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胆管梗阻性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救治将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及时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 (生活习惯、结构、环境等) 不断变化, 胆管梗阻性疾病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 胆管梗阻性疾病早期并无典型临床表现, 为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 若单以临床表现诊断疾病易出现漏诊、误诊等异常情况贻误患者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临床首选医学影像技术提供辅助诊断依据。磁共振成像是新型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特点为扫描速度快、范围大, 密度及空间分辨率较好, 检出图像无伪影, 对软组织具有较高分辨率, 通过配套软件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等。但本文中86例胆管梗阻患者经单纯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率只有81.40%, 其原因为结石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表现形式为低信号, 并且肝胆内部结构十分复杂, 像这种信号低、结构复杂的信号很容易被身体内其他结构的信号所干扰。
超声是临床常用的无创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其特点为准确性高、无痛、无创、可重复性强、操作简单方便等, 可根据检出的机体血供状态准确判断病情。研究表明, 在进行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时, 超声影像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 尤其是在对胆管结石进行诊断时, 超声技术的确诊率十分高。在本文中, 超声影像技术对结石的确诊率虽略高于单纯使用磁共振检查, 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误诊、漏诊, 需引起相关医务工作者注意。
有学者提出,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将胆管系统完整而清晰的呈现出来, 而超声可提供正确的胆管系统血供状态, 若将两者结合使用则可以有效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超声影像技术的优点, 能够为临床中非创伤手段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本文中86例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经超声联合磁共振检查后, 确诊率高达94.19%, 其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单用超声或磁共振检查,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超声影像技术在诊断结石性胆管梗阻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而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其成像的清晰性对判断梗阻部位和病情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1,2]。因此, 采用磁共振成像联合超声影像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 准确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晓鸣, 曾飞雁, 王昌新, 等.MRCP与ERCP对胆道梗阻诊断价值的比较〔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1, 13 (4) :189-191.
胆管水成像论文 篇5
关键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胆道梗阻
胆道系统病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 尤其是胆道结石和肿瘤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胆胰管梗阻, 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的作用, 近年来,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检查技术, 为影像学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此技术不仅具有无创伤性, 不需造影剂, 其对胆道系统病变的诊断价值越来越被临床所认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 平均50.6岁。全部病例均为临床怀疑或拟诊胆道梗阻性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无痛或上腹部隐痛伴进行性黄疸、上腹部包块, 上腹部绞痛或有胆囊炎、胆结石等反复发作史, 45例病例中均行B超检查, 28例行CT检查。
1.2 方法
使用PHILIPS 1.5T超导MRI机进行检查, 所有患者检查前空腹禁食水, 患者仰卧, 采用体部线圈, 呼吸门控技术, 首先获取横轴位T1WI和T2WI扫描图像, 扫描范围自双侧膈顶至胰腺下部, MRCP检查以横轴位图像定位, sMRCP-3D-HR序列扫描, 其主要参数为:TR:1204 ms, TE:650 ms, FOV 260×260×72 mm, 矩阵256×512, 激励次数1次, 成像时间1.29 ms。原始图像以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 , 重建MRCP图像。
2结果
45例病例中, 经手术证实原发性胆管癌7例, 其中1例术前诊断为胆道炎症;胰头癌8例, 1例术前诊断为壶腹癌;壶腹癌3例;先天胆管囊肿2例;胆管炎8例, 1例术前诊断为胆管癌;胆管结石17例, 诊断阳性率为93.3%, 梗阻定位准确率为100%。
3讨论
3.1 MRCP的原理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胆胰管疾病检查方法。主要根据胰胆管内的液体具有长T2弛豫时间的特性, 综合应用磁共振扫描序列和参数, 主要选用快速采集弛豫增强序列获得重T2加权像 (T2WI) 利用T2WI的效果使含水器官显影。体内各种组织结构都具有其特定的T2值即选的TE值高于T2值, 信号为低, 接近的信号为中等, 低于T2值的为高信号。这样就可达到水造影的目的。实质性器官的T2弛豫时间短, 在重T2加权序列上表现为低信号, 快速流动的液体由于留空现象表现为信号缺失, 呈低信号, 对于相对静止或停滞的液体, 此技术有非常高的灵敏性, 呈高信号[3]。胆道系统内的胆汁属于相对静止的液体, 因此MRCP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
3.2 MRCP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胆道良性梗阻性疾病者, 胆管轻、中度扩张, 肝外胆管较肝内胆管扩张明显, 肝内胆管扩张呈“枯树枝”样, 胆总管轻、中度均匀性扩张, 对于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 MRCP多表现胆总管不均匀扩张, 管壁僵硬, 梗阻近端截断, 胰头出现“双管征” (即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 , 肝内胆管呈“软藤状”, 截断区呈残根状, 中、重度扩张[1]。胆管结石在MRCP图像上的形态表现为低信号, 呈现圆形或卵圆形、“倒杯口征”、“靶征”或“胆管铸型” [1]。 MRCP能够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胆胰管管腔的形态, 清楚显示梗阻部位、狭窄胆管的长度、范围以及周围组织结构, 可鉴别良恶性胆管梗阻和明确梗阻的病因, 因此对胆管梗阻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MRCP作为一种新的胆道系统直接成像技术, 其优势在于无创伤性、安全性高、不需要注射造影剂, 是一种理想的胆道系统病变诊断方法, 可显示胆管树的全貌[2]。如果用三维成像法, 可旋转至任意角度观察梗阻端和病变端的特征, 以判定梗阻原因。因此, 在胆道系统疾病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及定位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周康荣.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4-191.
[2]卢延, 洪闻, 陆立.MR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 30 (11) :732-736.
胆管水成像论文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胆道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男16例, 女14例。平均年龄59岁, 年龄最大者73岁, 最小者39岁。临床表现:黄疸30例, 腹痛15例, 消瘦22例, 病程2~8个月, 平均86d,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1.2 扫描方法
设备为Eclipse2.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8h。扫描时常规仰卧位, 采用呼吸门控减少呼吸伪影。先进行腹部常规扫描, 轴位T1WI与T2WI, 冠状位T2WI, 横断位T2脂肪抑制。MRCP检查扫描参数为:TR:8 000ms以上, TE>150ms, FOV为38cm×38cm, 扫描矩阵:464×512, 层厚4mm, 层间距0mm, 连续层面:30~50层, 扫描时间为2~5min。所得原始图像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技术 (MIP) , 并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旋转图像, 多方位观察, 最后结合常规MRI图像做综合判断。
2结果
2.1 胆管癌
11例患者MRCP的原始图像上均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外形轮廓、大小和范围, 其中2例发生在肝内左肝管, 左肝管呈截断性中断, 阻塞部位以上有胆管明显扩张, 未受累肝管显示正常, 3例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处, 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呈“软藤”样, 6例发生在胆总管下段, 截断性中断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下, MRCP显示胆囊以及肝内胆管, 胆总管明显扩张。
2.2 胆囊癌
6例胆囊癌患者显示肿块肝门侵犯, MRCP显示肝门区肝管截断性中断, 胆囊壁增厚, 肝内左右肝管以及肝总管明显扩张, 梗阻以下胆管不扩张。
2.3 胰头癌
7例胰头癌患者在常规MRI图像上均显示胰头部肿块, MRCP显示肝内外胆管呈不同程度的扩张, 胆囊未切除者, 表现为胆囊增大, 由于胆总管下段侵犯, 因此胆总管下段呈偏心性狭窄或截断, 同时见胰管扩张, 呈“双管征”。
2.4 壶腹癌
3例壶腹癌患者均未能定性诊断, 通过回顾性分析, 除胆道呈低位梗阻外, 并未能发现结石影以及肿块影, 梗阻端可达十二指肠内外侧。
2.5 消化道恶性肿瘤肝部转移
3例表现为胆管高位梗阻, 胆总管呈外压性改变, 常规MRI图像可见肝门部多个结节样肿块影, 结合病史, 一般不难诊断。
3讨论
胆道系统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较多, MRCP作为MR成像技术, 是一种无创伤、安全、简便、无造影剂。即可显示胰胆形态的新技术, 并可多角度观察, 显示成功率较高, 本组结果证明, MRCP定位、定性诊断率较高。胆道梗阻端的形态分为截断状、锥状、鼠尾状。梗阻端的形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病理类型, 但也与MRCP的成像有关, MRCP的成像取决于胆管内胆汁充盈情况, 与直接胆管造影相比较, MRCP对梗阻端的显示空间分辨率较低, 对梗阻端以上的胆道的显示空间分辨率较高[1]。笔者认为对梗阻端的形态分析固然重要, 但应结合MRI的原始图像和MRCP的重建图像进行分析, 这可以提供更多的胆管形态和胆管外周组织的信息, 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胆道梗阻有重要的意义。MRCP为非创伤性的技术,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 并部分取代了ERCP和PTC, 能够全面的显示胆道的形态和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情况, 提高了对胆道肿瘤的诊断水平, 并可根据梗阻远端的正常胆道与肿块的关系来判断肿瘤侵犯的范围[2]。
综上所述, MRI能显示大多数胆道梗阻的影像特征, 但是利用MRCP还能更好的显示病灶的形态特征, 为诊断提供较多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参考文献
[1]董光, 王世三, 等.快速ASE序列在MRI胆胰管成像中的应用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593-596.
胆管水成像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3 年2 月到2015 年8 月入院检测的163 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患者男性71 例, 女性92 例, 年龄45~75 岁, 平均 (56.5±10.5) 岁;病程为2 个月~3 年, 平均 (1.6±1.1) 年; 患者经手术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检测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 上述患者排除肝内胆管结石者、其他特殊情况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2]。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检测前禁食禁水。 应用飞利浦HD11XE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测诊断。 腹部CT检测应用飞利浦Sele16 排螺旋CT机, 常规增强扫描, 上机前服用温水500~700m L, CT层厚5mm, 重建厚度2mm。 核磁胰胆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应用西门子MAGNETOMC! MRI检测仪, 结合图像分析结果。将B超、腹部CT及MRCP影像检测结果与手术病例检测结果或ERCP检测结果对照, 评估不同影像检测技术的阳性检测率、误诊率及漏诊率, 评估各检测技术对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价值[2]。
1.3 统计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本次研究病例中应用B超检测人数为158例, 腹部CT检测人数为75 例, MRCP为105 例;统计三种检测技术患者结石阳性病例数, 详见表1。
2) 本次研究病例中40 例 (24.54%) 患者肝外胆管直径低于8mm, 其中B超检测36 例, 腹部CT检测13 例, MRCP检测26 例。统计三种检测技术患者结石阳性病例数。 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3], 肝外胆管结石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 后者多继发于胆道系统, 通过胆囊代谢到达胆管, 结石位置为都处在胆总管末端。有统计结果显示, 多数胆管结石患者常见临床病症为胆绞痛, 这是由于胆管中结石位移导致, 引发胆管痉挛, 使得胆管中胆汁流动性降低, 由于结石阻塞胆管, 造成胆道压力较高, 诱发细菌感染, 患者出现体温升高、黄疸等临床症状。
有报道显示[4], 胆管结石依其所在位置不同, 分为肝外与肝内两类, 本次实验研究患者均为前者。有学者实验研究结果提示, 胆管梗阻与继发性感染是导致患者肝胆病例变化的主要因素:前者结石阻滞胆汁流动, 导致患者临床黄疸表现, 腹部疼痛剧烈;后者常为胆管梗阻, 病情加重后可导致患者脓毒症。
临床上对于肝外胆管检测的无创检测技术主要为B超、腹部CT与MRCP三种, B超检测技术是作为简单、无创、无放射性损伤、检测费用低的优势, 是三种技术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 作为肝外胆管结石疾病的首选无创检测技术已被广大医师所认可[5]。 本次研究中, 158 例患者采用了B超检测方法, 结果显示其结石阳性率为41.14%, 是三种技术中最低的一种, 与相关报道中的阳性检出率20%~45%基本一致。 有学者实验结果显示[5], 影响B超检测阳性率的因素有结石处于胆末端, 与十二指肠曲距离较近, 检测过程中肠内气体、胆汁量较低及结石成分等均会影响到检测阳性率, 导致漏诊现象发生。
本次研究中, 腹部CT技术检测结石阳性率为50.67%, 虽显著高于B超技术, 但仍存在一半左右的漏诊率, 究其原因可能结石体积较小, 不易被CT扫查有关, 有学者实验结果指出, 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显著提高其结石阳性率的水平, 这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本次实验结果中, MRCP技术结石阳性率最高, 为79.05%, 显著优于腹部CT与B超技术,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331, χ2=10.2671) 。 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6], MRCP的结石阳性率收到核磁场强影响, 场强越高检测阳性率越高, 诊断效果越好, 随着核磁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 MRCP检测阳性率亦显著提高, 较ERCP技术优势明显, 无创与低并发症特点, 阳性率与ERCP检测接近, 故临床已开始应用MRCP来替代ERCP这一有创结石检测技术。
有学者实验研究发现[7], 胆管直径低于8mm患者经B超检测后, 疑似肝外胆管结石者, 由于腹部CT与MRCP检测费用接近, 故综合检测费用与阳性率指标, 应对患者实施MRCP检测。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胆管直径低于8mm患者共40 例, 其B超检测阳性率仅为22.22%, 腹部CT检测阳性率稍高, 仅为30.77%, MRCP技术检测阳性率最高为73.08%;如仅采用B超或腹部CT检测, 将出现较大漏诊率, 无法达到准确诊断目的。 上述胆管直径低于8mm结石患者的出现, 可能与下面几点因素有关:结石直径较小, 胆管部分梗阻, 胆总管还未扩张;结石导致胆管壁纤维化, 肝实质变硬, 即便发生结石梗阻其胆管仍无扩张表现[7]。
综上所述, 通过比较不同检测技术应用在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作为无创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诊断价值显著优于B超与腹部CT, 特别是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患者的检出率远高于B超与腹部CT技术, 故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探讨B超及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兰州连铝总医院从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入院治疗的16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上述患者入院后B超、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临床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 评估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及应用价值。MRCP检测技术较腹部CT与B超检测阳性率高,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肝外胆管直径低于8mm患者, MRCP检测技术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腹部CT与B超检测,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比较B超、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技术应用在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作为无创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诊断价值显著优于B超与腹部CT, 特别是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患者的检出率远高于B超与腹部CT技术。
关键词:B超,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肝外胆管结石
参考文献
[1]刘彦丽, 靳元, 陈业鹏.B超及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0) :1458-1459.
[2]袁志翔, 程忠伟.探讨腹部CT、B超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6) :147-148.
[3]黄克勇, 丁汇清, 韩向前, 等.探讨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24) :28-29.
[4]周蓉, 张勇.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 2014, 11 (6) :76-78.
[5]陈超坤, 秦卫和, 曹俐.腹部B超、16排CT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对比 (附157例分析) [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 23 (7) :2406-2407.
[6]邵金华, 马明玉, 王晶.浅论MRCP对胆道系统结石的诊断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4 (24) :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