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2024-10-25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精选7篇)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篇1

胆道梗阻性疾病是肝胆外科常见病之一,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及时准确地做出定性与定位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以往对胆系疾病的诊断以腹部彩超作为首选,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彩超在定位与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高场磁共振( MR) 的普及应用,其胆管成像技术( MRCP) 可全面地显示胆道梗阻部位、性质、扩张情况,为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尤其是对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现将我院高场MRCP技术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海省交通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分析证实的92例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男58,女34例,年龄61~76岁,平均(68.75±4.83)岁。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42例,临床主要表现:右上腹疼痛72例、黄疸33例、高热19例、乏力21例、消瘦22例、纳差32例,恶心呕吐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场MRCP技术与常规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 2仪器与方法

1.2.1高场MRCP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3.0 T超导MRI,选用8通道相振式体部线圈,同时选择呼吸门控、脂肪抑制及并行采集技术。所有受检患者检查前8 h内禁饮、禁食,检查前去除体内外所有磁感应物,应用腹带加压限制腹式呼吸以减少运动伪影,并进行呼吸训练。

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常规MRI FSE序列T1WI与T2WI轴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脂肪抑制序列。常规横断位T2WIfs成像,TR: 7500 ms,TE: 74. 1 ms,层厚7 mm,以肝门水平横断位为定位像进行MRCP成像, TR: 3200 ms,TE: 750 ms,层厚1. 8 mm,视野( FOV) 36 cm × 36 cm,矩阵: 320 × 320,采集原始数据传至GE ADW 4. 0工作站,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和3D重建。

1.2.2腹部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GE Voluson E8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MHz,所有患者空腹>8 h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胆系梗阻部位、梗阻部位回声情况。

1.3图像分析及判断标准

所有患者MRCP与超声诊断均由经验丰富的2名放射科与超声科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诊断医师做出,出现意见不一致或诊断困难时,由全科会诊得出诊断结果。

本研究将胆管分为4段: 肝门段、胆总管上段、中段及下段,胆管扩张标准[3]: 轻度或无扩张: 胆总管直径< 10 mm; 中度扩张: 胆总管直径10 ~ 12 mm; 重度扩张: 胆总管直径≥13 mm。

1.4观察指标

(1)与手术结果对照观察MRCP与超声对胆道梗阻定位的准确性;(2)与术后病理对照观察MRCP与超声对导致胆道梗阻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3)观察良、恶性胆管病变在MRCP上的表现。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MRCP与超声对胆道梗阻定位准确性比较

MRCP胆道梗阻定位准确率为98. 91% ,显著高于超声定位的85. 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 43,P < 0. 05) ,见表1。

注: 与超声比较,*P < 0. 05

2. 2 MRCP与超声诊断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灵敏度、 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

MRCP诊断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 23% , 94. 00% 、94. 57% 、93. 02% 、95. 92% ,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83. 33% 、84. 00% 、83. 69% 、81. 40% 、85. 7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5) ,见表2。

2. 3良性与恶性胆道梗阻性病变MRCP表现

2.3.1良性病变

胆系结石45例,胆管炎性狭窄5例;其中胆总管无扩张5例,轻度扩张7例,中度扩张14例,重度扩张24例;其中22例胆管内较大结石,表现为梗阻端呈“杯口样”改变,梗阻近端呈重度扩张;23例胆管内较小结石,表现为胆总管内低信号充盈缺损,并周围胆汁高信号包绕,梗阻近端胆管轻、中、重度不等扩张;4例患者示胆管内小结石低信号,无胆管扩张;1例患者结石微小,被周围胆汁高信号掩盖。5例胆管炎性狭窄患者,3例表现为胆管节段性环形狭窄,胆管信号粗细不均,呈“串珠样”改变,2例患者表现为胆总管末端“鼠尾状”狭窄。

2.3.2恶性病变

包括胆管癌22例,壶腹癌7例,胰头癌13例;其中胆总管中度扩张18例,重度扩张24例;23例患者胰管无扩张,19例患者胰管明显扩张。胆管癌表现为:胆管局限性充盈缺损8例,偏心性狭窄6例,“鸟嘴样”狭窄3例,突然截断5例,均示梗阻近端胆管中、重度扩张,均未见胰管扩张;7例壶腹癌患者均表现为胆总管末端突然截断,肝内外胆管均扩张,6例患者胰管扩张,未见胰、胆管分离;1例胰管未见扩张;13例胰头癌患者均表现为胆总管下段(或末端)突然截断,胰管显著扩张,胰、胆管分离。

3讨论

胆道梗阻性疾病是老年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以进行性黄疸、上腹部疼痛为主,部分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对应激反应的敏感度下降,腹痛症状可不明显,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相对隐匿,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影响。准确的定位与定性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尤其是需手术治疗的患者。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多排螺旋CT ( MSCT)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与MRCP[4],由于超声受分辨率、肠道气体及二维显示范围相对有限等因素影响,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5],多排螺旋CT具有一定辐射危害,ERCP检查具有创伤性,其应用均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高场MR的问世与广泛应用,MRCP作为一种新型的胆系疾病诊断方法开始应用于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6]。

MRCP是利用重T2加权序列扫描显示具有超长T2弛豫时间组织结构的一种新型MR技术,胆管与胰管内的液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T2弛豫时间显著长于肝脏、脾脏和胰腺等组织,采用重T2WI序列扫描, 胆汁呈长T2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与流速较快的血液,T2WI序列呈低信号或无信号[7],运用MIP、MPR和3D重建,可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肝内、外胆管及胰管走行、扩张及充盈情况,它可显示整个胆系的整体观与连续性,从而可准确显示梗阻病变部位、范围、形态, 又能够同时显示近端胆管的扩张程度与远端非扩张胆管的形态与充盈情况,其所提供的影像学信息达到了ERCP与MSCT信息的总和,是超声检查无法比拟的[8]。国内外统计数据报道MRCP定位准确率为91% ~ 100% ,定性准确率为64% ~ 85% ,与常规MRI结合的检查,定性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4%[9-10]。本研究证实MRCP胆道梗阻定位准确率为98. 91% ,显著高于超声定位的85. 87% ,其鉴别诊断胆道梗阻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 23% 、94. 00% 、94. 57% 、93. 02% 、 95. 92% ,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83. 33% 、84. 00% 、 83. 69% 、81. 40% 、85. 71% ,与文献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充分证实MRCP在胆道梗阻性病变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对老年胆道梗阻良恶性病变MRCP表现分析发现,良性与恶性病变MRCP存在一些典型的征象差异,良性病变以胆囊结石、胆管炎为主,胆囊结石通常可见圆形、类圆形低信号充盈缺损,可作为典型鉴别诊断依据,较小结石周围有胆汁高信号包绕,同时良性病变除较大结石完全嵌顿于胆管内外,多为不完全性梗阻,近端胆管以“杯口样”扩张多见,且肝外胆管扩张较肝内胆管多且显著[11]。但是泥沙样结石及< 3 mm的微小结石易被周围胆汁高信号掩盖,而导致MRCP显像不能,本研究漏诊1例,术后证实为泥沙样结石。同时胆管较大结石合并胆管炎时,尤其是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管扩张时,难以与肿瘤鉴别[12]。 胆管炎性狭窄MRCP成像以节段性狭窄与“串珠样” 改变为常见表现,通常以轻中度胆管梗阻为主,但缺乏一定特异性,属于与恶性病变鉴别的重点,本研究有2例胆管源性狭窄误诊为恶性病变。胆管恶性病变导致的梗阻多以完全梗阻为主,梗阻近端胆管呈中、重度扩张,肝内外胆管均显著扩张,一般情况下,胆总管癌多表现胆管突然性截断、偏心性充盈缺损或狭窄,而胰管扩张罕见[13-14]; 壶腹癌多表现为胆管、胰管扩张,呈 “双管征”,且呈聚拢趋势; 胰头癌亦可引起“双管征”, 但双管间距加大、呈分离趋势,胆总管呈锥形狭窄/截断,伴胰管全程扩张或末端截断[15]。本组中2例早期胆管癌患者误诊为胆管炎性狭窄,说明胆管癌早期MRCP表现与胆管炎性狭窄缺乏特异性。

综上所述,MRCP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 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可靠依据,但需注意MRCP对早期胆管癌与胆管炎性狭窄鉴别无特异性,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方式辅助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技术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2例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超声与高场MRCP影像学资料,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42例,比较高场MRCP与超声梗阻定位的准确性,及2种检查方法鉴别诊断老年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1)高场MRCP胆道梗阻定位准确率为98.91%,显著高于超声定位的85.87%(χ2=16.43,P<0.05);(2)MRCP诊断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3%、94.00%、94.57%、93.02%、95.92%,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83.33%、84.00%、83.69%、81.40%、85.71%(P均<0.05);(3)良性病变胆管以轻中度扩张、不完全阻塞多见,恶性病变胆管以重度扩张、完全阻塞多见。结论 高场MRCP技术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且对胆系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超声,胆道梗阻性疾病,鉴别诊断,老年人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篇2

磁共振成像仪利用人体氢原子的核磁共振现象,即吸收特定频率电磁波的辐射后又释放出电磁波,MR将线圈所感应的模拟信号处理后进行图像重建从而实现MR成像。MR设备主要由磁体系统、射频系统、梯度系统和计算机四大系统组成[1,3],由于MR在神经系统、软组织和关节等疾病的影像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是大型医院必备的检查设备。我院迄今已完成安装4台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虽然场强、外型不同,但MR的基本原理相同,因而MR安装大同小异,具有共性。我院目前配备有3台超导磁共振成像仪,MR的安装分预安装与正式安装两个阶段,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先将其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预安装阶段

预安装阶段主要是为MR主机安装准备条件。首先是机房的选址、设计和建设,安装磁屏蔽与射频屏蔽,附属设备如空调,冷水机,稳压柜,UPS等的选型及安装。预安装顺利完成就保证了MR安装的正常进行,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1 机房选址

机房的选址十分重要,既要防止外界干扰对MR检查的影响,又要远离电视发射塔,钢结构建筑物,与车流量较大的公路保持一定的距离等,也要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工作(如附近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为正式安装留有进出车辆的通道,因为机柜,磁体就位,需要卡车,吊车,叉车等大型车辆的进出。机房的设计要根据所购MR的具体机型和临床实际的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执行,如房间施工质量,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磁屏蔽与射频屏蔽是否合格,附属设备的各项指标是否能够满足MR运转的需要等,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MR的图像质量和其使用寿命[2]。

我院在安装Siemens 3T Trio时,由于计算失误,在安装阶段,布线时发现主机柜所在设备间与磁体间(中间隔操作间)之间的距离超出最大距离(16m)0.5m,这样尽管为主机所配的射频信号线最长(16m),也无法安上。院方与厂家谈判数天,最后的结果是降低操作间的吊顶,在设备间与操作间的墙上打孔,电缆直穿过去,才勉强接上线。由于操作间吊顶下降25cm,房间高度不够,既不美观也不舒适,因此不可轻视机房的设计,要根据所选购机型,准确计算,否则会引起安装困难和不必要的纠纷,耽误工期。

1.2 设备选型与安装

附属设备的选型和安装也很重要,一定要满足实际的需要,如冷水机的制冷能力。MR工作时,其射频单元和梯度单元对应的电路元器件会发热,产生大量热量,冷水机不仅给冷头,也给射频线圈与梯度及线圈提供冷却水,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射频与梯度正常工作和冷头寿命;空调的制冷量不够会导致MR无法开机;UPS功率不够则达不到断电时对主机的缓冲保护作用。

我院的空调制冷量足够使用,不过风量分配不合理,这与风道的设计不当有关,由于现在的MR主机柜所在的设备间与磁体间相互独立,所需制冷量不同,设备间由于有射频与梯度单元,散热多需要制冷量量大,而磁体间只需给射频与梯度线圈降温,相对需要的制冷量少,因此空调的风道设计要考虑到这个因素。我院3T的风道设计就忽视这一点,风道设计不合理,一方面磁体间风量过大,导致检查室关门困难,患者抱怨太冷;一方面设备间温度过高(超过28°C),射频单元出于自我保护自动关闭,导致MR无法扫描,后来只好在空调的送风口添加了一个风道,直通射频单元的上方,当环境温度低于25°C后,射频单元能够启动,MR扫描不再中断。而磁体间,即病人做检查的房间,风道不能更改,风量过大,只能以给病人盖被子的方法予以解决。秋冬季北方干燥,机器散热多又加剧了水分的蒸发,我院的两台磁共振成像仪(Avanto与Trio)的主机与其UPS,稳压柜和冷水机在同一个设备间,共用一台空调。空调的加湿严重不足,相对湿度经常低于50%,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更换加湿罐,为维持工作只好用湿拖把拖地面人工加湿,不得已再购买加湿器予以解决。因此选购附属设备时应该多加考虑,否则安装后遗留问题就很难解决。

2 安装阶段

一般情况下预安装完成后才开始正式安装,如果条件不具备最好不要仓促开始安装,更不要使用机器扫描病人,否则会出现无法预计的麻烦。我院安装Trio时,时值4月中旬,气温低,在UPS与空调迟迟未到货情况下MR安装完毕;5月初交付使用,便开始临床应用培训,培训期间气温快速上升,设备间温度超过30°C,磁体洞温度达到28°C,扫描器频频报警导致检查中断频繁,无法继续培训。空调到货后匆忙连夜安装,由于对设备间散热量估计不足,风道设计不合理,空调安装后MR扫描仍然经常中断。虽然后来改造了风道,在设备间多加一个风道,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一个月内又有新问题出现,Trio的图像伪影严重,信噪比差,图像质量欠佳。经检查,发现系统Spike测试不通过,说明附近有干扰。在检查磁体洞时,发现磁体洞内外壁靠风道一侧,有不少黑色灰尘附着物,仔细查看,是铁磁性材料碎屑,紧紧吸附在磁体洞的内外壁上,用布将这些“灰尘”清除后,Spike测试通过,图像质量有所提高。后来经过观察和分析,我院在安装临时风道时,由于加装一条风道,需要重新加工风道结合部(铁皮材料),即用锯子锯开一个口再接一个风道,估计当时未清理干净铁皮碎屑,空调送风时将铁屑吹到检查室,被磁体牢牢吸附,造成图像的伪影源。我院是在安装完毕MR投入使用后才进行UPS的安装,由于忽略了电源输入与输出的匹配问题,UPS输出设定为380V,而MR输入设定为400V,这样电源欠压过流导致后来射频单元的电线起火,烧坏射频的电源柜。因此不可小看附属设备的安装,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备,否则欲速不达。

安装过程需要医院工作人员配合MR安装工程师的工作,不仅监督其工作质量,并且与之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顺利完成安装工作。MR的安装从布线与各个单元的物理连接到励磁、匀场与系统调试完毕,是一项系统工程。安装的过程可以使工作人员了解MR系统的组成与原理,在调试过程也可以了解MR的维护软件,这些必将为以后的机器维护与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跃,梁碧玲.医学影像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6-167.

[2]廖孟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200-264.

[3]张里仁.医学影像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0.

[4]徐昌璞,陈学强,徐昌菊.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设备的安全管理[J].中国医院,2010,14(11):68-69.

[5]倪萍,魏丹云.浅谈磁共振设备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J].医疗装备,2002,15(4):20-21.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至2012年经临床体检钼靶、B超检查可疑乳腺占位性病变46例患者, 均行MRI检查后所有的病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8例良性, 年龄24~52岁, 平均 (37±4) 岁;28例恶性, 年龄35~61岁, 平均 (50±6) 岁。12名正常志愿者行MRI检查, 年龄22~42岁, 平均 (27±5) 岁。

1.2 检查方法:

①设备:使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MRI仪, 采用乳腺专用线圈, 为多通道相控阵线圈, 患者取俯卧位, 乳腺对称悬垂线圈的2个凹槽中。②平扫序列和参数: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T1WI:TR 550 ms, TE 10 ms, 反转角80°, 激励次数1次, 矩阵410×512;脂肪抑制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 (STIR) T2WI:TR 9 000 ms, TE 69 ms, TI 150 ms, 反转角150°, 激励次数1次, 矩阵502×512。③DWI序列: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 (SE-EPI) 横断面脂肪抑制检查:TE 75 ms, TR 3 600 ms, 反转角90°, 激励次数3次, 所有的检查层厚2~5 mm, 层间距0~1 mm, 视野 (FOV) 320 mm×320 mm;按b值800、1 000 s/mm2各2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表观扩散系数 (ADC) 图像。④强扫描序列:目前动态增强首选序列3D脂肪抑制容积内插屏气检查 (GE-LAVA, Siemens-VIBE, Philips-THRIVE) 序列。参数:脂肪抑制T1WI, TR 3.6 ms, TE 1.7 ms, FOV 320 mm×320mm矩阵320×320, 层厚1.25 mm, 1次扫描时间28s/次。在注射前扫描一次蒙片进行对比, 之后立即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 (Gd-DTPA) , 所用剂量为0.1~0.2 mmol/kg体质量, 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 其速度为2 ml/s, 随后注射15~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冲刷, 总注射时间不超过10~12 s, 注药同时启动增强扫描, 观察0、30、60、90、120、150、240、480 s各时间点扫描结果。分别以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标准。

1.3 图像后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①DWI分析及ADC值测量:在DWI上测量病灶的强度值, 感兴趣区域 (ROI) 选取病变最大层面中心区域进行测量, 略小于病灶, 其面积不小于12 mm2, 取病变的实质部分, 避开肿块囊变、坏死或出血区。ADC值直接在ADC图上测量, 相应的ROI从DWI复制以保持一致, 反复测量3次, 取其平均值;健康对照组同样测量3次, 取平均值。按公式ADC=[In (S低/S高) ]/ (b高-b低) 计算, 式中S指用高、低b值成像所测得信号值。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TIC) 的绘制:在Siemens工作站上利用Mean Curve软件, 选择病灶中早期强化最快、最明显且强化均匀的区域作为ROI的绘制TIC, ROI大小根据病灶大小调整, 通常选取多个ROI, 以早期强化和流出效应最明显的ROI作为分析对象获得动态曲线, 计算出早期强化类型和曲线类型。参照Kuhl等[1]的分型方法将TIC分为3种类型:Ⅰ型 (流入型) ;Ⅱ型 (平台型) ;Ⅲ型 (流出型) 。TIC曲线反映了病灶血液灌注和廓清情况, 是对比剂在病变组织内分布变化的直观描述, 可间接揭示病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早期增强率:反映病变内微循环状况, 早期增强率<60%时可以提示病变为良性;≥60%且<80%, 定性较困难;≥80%常提示恶性病变[2,3]。早期增强计算公式早期增强率=[SIpost (2min) -SIpre]/SIpre×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ROI曲线分析同组患者在2种b值 (800、1 000 s/mm2) 条件下的ADC值差异, 对良、恶性病灶及健康对照组平均ADC值用±s表示, 计算95%参考值范围, 对相同b值下良恶性病灶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差异采用t检验;对DWI和动态增强MRI 2种检查方法敏感和阳性预测值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46例患者中良性18例, 恶性28例。恶性病变28例中浸润型导管癌24例 (其中2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 16例肿块累及皮肤) , 髓样癌3例, 小叶癌1例。良性病变18例, 其中纤维腺瘤10例, 囊性增生4例, 不典型增生2例, 脓肿2例。

2.2 MRI结果:

28例恶性病变中24例病灶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恶性征象, 边缘不规则, 有分叶、毛刺征, 部分病变内部信号不均匀, T1WI低信号, T2WI与STIR序列呈稍高信号, 部分乳头凹陷、局部皮肤增厚。4例形态学表现不典型, 病灶较小, 边缘显示模糊, 内部信号较均匀 (图1a, 1b) 。18例良性病变中10例纤维腺瘤, 形态学表现为类圆形或轻度分叶状, 边缘清楚, T1WI等低信号, T2WI、STIR呈混杂较高信号, 内部信号不均匀, 可见低信号纤维分隔;10例中1例纤维腺瘤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不典型增生2例, 形态略呈分叶状, 在T1WI呈等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囊性增生4例, 呈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异常信号, 边缘清晰光滑,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信号均匀;脓肿2例, 边缘较规则类圆形肿块, T1WI低信号, 其外周见较厚均匀的中等信号壁, T2WI中等偏高信号。

2.3 DWI结果:

良恶性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 大部分在DWI均呈高信号, ADC图为低信号, 但恶性病变为更低信号 (图1c, 1d) 。28例恶性病变其中ADC值分析:对良、恶性病灶及健康对照组平均ADC值与ADC值差异检验, 见表1。

×10-3mm2/s

在b值为800×10-3s/mm2、1 000×10-3s/mm2时, 乳腺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 (0.97±1.05) ×10-3mm2/s、 (0.90±0.97) ×10-3mm2/s, 其上限值作为恶性病变的阈值点, 分别将ADC阈值定为1.050、0.969时, 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75%、70%, 特异度100%、100%[4]。

2.4乳腺病变的动态增强结果:

28例恶性病变中12例病灶呈明显较均匀强化, 16病灶为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血管剪影图示24例恶性肿瘤周围可见迂曲的异常供血肿瘤血管影 (图1e) 。18例良性病变增强后表现:10例纤维腺瘤中6例呈慢渐进性均匀强化, 4例病灶呈离心性强化;2例不典型增生呈明显渐进性强化;4例囊性增生均无明显强化;2例脓肿呈后壁均匀环形强化。TIC:28例恶性病变中流出型 (Ⅲ型) 18例、占64%, 平台型 (Ⅱ型) 9例、占32% (图1f) , 流入型 (Ⅰ型) 1例、占3.5%。18例良性病变中流入型 (Ⅰ型) 13例 (72%) , 平台型 (Ⅱ型) 3例 (17%) , 流出型 (Ⅲ型) 1例 (6%) 。良恶性病变TIC类型见表2。TIC诊断标准 (以流出型和平台型为恶性病变为标准) , 判断其敏感度96% (27/28) , 特异度83% (15/18) 。

图1女性, 57岁, 右乳腺外上分叶状结节, 边缘清楚, 病理:浸润型小叶癌 (a:T1WI结节为等低信号;b:T2WI压脂序列为等高信号;c:DWI序列呈高信号;d:ADC图病灶呈明显低信号, 测量ADC值0.86×10-3mm2/s;e:TIC为流出型, 早期强化率91.2%;f:剪影图, 结节周围见迂曲的异常供血肿瘤血管影)

2.5乳腺病变MRI检查的DWI与动态增强综合结果:

乳腺恶性病灶4例ADC值大于1.050病例其中1例时间-强化曲线表现为平台型;而良性病灶中4例ADC值小于1.050病例中2例时间-强化曲线表现为流入型。因此结合ADC值与时间-信号曲线对病灶良恶性分析, 敏感性为96% (27/28) , 特异性为89% (16/18) , 因此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提高。

3 讨论

3.1 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

Chen等[5]认为定量DWI较动态对比增强扫描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的特异度高。ADC值可以反映组织的细胞密度, 通过ADC值的差异可以用来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 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恶性肿瘤增殖快, 细胞排列密集, 细胞外隙减小, 细胞膜对水分子吸附阻挡作用使水分子弥散受限, 故ADC值降低。良恶性病变的病理类型不同、细胞增殖程度不一, 亦ADC值不同。DWI定性及ADC定量对病灶进行分析, 可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检出的准确性。本文对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与ADC值差异检验所得。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良性肿瘤和健康腺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b=800 s/mm2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75%, 特异度100%。良、恶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及组织结构对ADC值的影响不同, 易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现象, 如良性病变如乳腺囊性增生、乳头状瘤其细胞排列紧密, 周围伴炎性反应, 会导致ADC值降低, 出现假阳性;而乳腺黏液癌病理特征为产生大量黏液, 在细胞外积聚成黏液湖, 细胞分化比较好, 因本身的病理特点不同于浸润性导管癌, 水分子扩散无明显受限, ADC值无降低反而增高, 甚至高于正常腺体的ADC值, 与其他良性病变难以鉴别出现假阴性;浸润性导管癌中囊变、坏死或出血的胶原化改变, ADC值增高, 出现假阴性。顾雅佳等[6]研究认为, 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 (DCIS) 或DCIS伴微浸润的病变, 取b值500 s/mm2时可能为诊断带来更大的益处, 诊断正确, 而b值1 000 s/mm2时显示为阴性。

3.2 乳腺肿瘤动态增强特点:

可提供有关病变形态学及功能性改变的丰富信息, 如微血管分布、血流灌注以及血管通透性改变等。TIC曲线综合描绘了病变强化前、后的时间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可以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了病灶血液灌注和廓清情况。动态增强可以观察到特殊类型强化, 如环形强化, 还可观察与血管关系, 是否有侵袭性表现等。根据病灶信号强化情况可绘制TIC。

3.3 TIC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动态增强扫描TIC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较有效的方法之一。Ⅰ型曲线病灶持续性强化或无明显强化多为良性病变的增强模式, 多见于良性病变。Ⅲ型曲线提示造影剂“快进快出”, 多为恶性肿瘤表现, 因恶性肿瘤多富血供, 肿瘤血管缺乏正常毛细血管, 存在动静脉分流, 常呈“快进快出”表现[7];Ⅱ型曲线对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多有争议。Kuhl等[1]认为恶性病变平台型增强方式多于良性病变, 平台型多为恶性病变增强模式;国外学者初步研究发现TIC的最大强化斜率、流入量及流出量等强化参数可能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肿瘤的恶性程度及侵袭性有相关性。TIC是病灶血流灌注和流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体现病变强化的全过程, 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早期强化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良性病变多表现为Ⅰ型曲线15例, 恶性病变多表现为Ⅲ型曲线18例;Ⅱ型曲线在良恶性病变中均可见到。

3.4 DWI与动态增强综合分析:

动态增强是诊断乳腺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大部分乳腺癌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 其强化曲线反应了恶性肿瘤的强化动力学特征, 但仍有少部分乳腺癌患者表现为类似良性病变的曲线类型 (假阴性) , 易造成误诊, 而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 ADC值测量结果支持恶性诊断。还有少部分恶性病灶ADC值<1.20时TIC表现为平台型, 这提供了恶性依据。两者互补有助于提高鉴别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诊断与单一动态增强成像相比, 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与动态增强成像相似, 准确性有所提高, 联合诊断的特异性提高明显, 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但临床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时应注意将血流动力学表现与形态表现结合分析, 当形态学表现为恶性时, 不论其血流动力学表现如何, 均应首先考虑恶性;当形态表现为良性, 而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恶性时应活检排除恶性[7,8]。

参考文献

[1]Kulll CK, Mielcareck P, Klaschik S, et al.Dynamic breast MR Imaging:are signal intensity time course data use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nhancing lesions[J].Radiology, 1999, 211 (1) :101-110.

[2]方晓义, 李振龙, 赵英杰, 等.DWI联合Fischer评分法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1 (3) :239-244.

[3]谭红娜, 苏懿, 李瑞敏, 等.数据挖掘技术判定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灶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5) :455-459.

[4]向凤选.3.0T MR-DWI与DCE MRI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5) :74-75.

[5]Chen X, LI WL, Zhang YL, et al.Meta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s[J].BMC Cancer, 2010, 10:693.

[6]顾雅佳, 冯晓源, 肖勤, 等.MR扩散成像确定乳腺癌范围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9) :959-964.

[7]雷睿, 司徒红林, 陈前军, 等.3.0T MRI LAVA动态增强序列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 2012, 23 (52) :80-82.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2月收治MRI平扫疑为HH和HC患者502例, 男205例, 女297例, 其中单发220例, 多发282例, 病灶总数1 225个, 其中HH 380个、HC 845个, 病灶均符合长T1长T2的典型特征, 信号均匀, 边缘清晰。多数是查体时发现, 部分患者属于肝脏其他病变并发HH和HC, 年龄32~89岁, 平均年龄56.9岁。所有患者均常规行LAVA-Flex、T2 Propeller、2D FIESTA、DWI序列及MRI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对比, 其中6例HH经手术证实。2名资历高的MRI诊断医生同时阅片, 采用双盲法分析全部病灶, 根据影像特点进行判定, 如果两名医生的诊断结果一致则依据所给出的诊断结果定性, 如果两名医生的诊断意见不同, 需要两名医生共同商议给出定性诊断, 最后与MRI动态增强结果进行对照。

设备:采用GE3.0T DISCOVER MR750扫描机, 进行轴位LAVA-Flex、DWI、T2 Propeller序列、冠状2D FIESTA序列和LAVA-Flex+C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所有序列使用的都是体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轴位压脂T2 Propeller序列及DWI, 采用呼吸门控扫描, T2 Propeller序列扫描时间约2~4分钟, 层厚6mm, 层间距1mm。DWI序列b值800~1 000s/mm2, TR 6 000ms, TE 63.6ms, 矩阵160×192, 层厚6mm, 层间距1mm, 接收带宽250KHz, 采集1次, 采集23~27层。冠状2D FIESTA序列采用呼气后屏气扫描, TR 3.1ms, TE l.7ms, 反转角45°, 矩阵160×256, 层厚7mm, 层间距1mm, 接收带宽166.7KHz, 采集1次, 采集18~20层。

结果

502例中, 通过MRI增强扫描证实HH 184例, 449个病灶中, 通过平扫序列诊断正确417个病灶, 正确率92.9%, 24个病灶诊断HC (5.3%) , 8个病灶诊断其他 (1.8%) ;经MRI增强扫描证实的318例HC 776个病灶中, 738个病灶经平扫序列核实诊断正确, 正确率95.1%, 30个病灶诊断HH (3.9%) , 8个病灶诊断其他 (1.0%) 。合计1 193个病灶诊断正确。正确率97.4%, 诊断错误70个病灶 (3.6%) 。HH直径最大者约18.2cm, HC直径最大者约12.5cm。

讨论

MRI技术已经进入了高场强时代, 伴随MRI高场强技术不断的发展, 利用高场强MRI平扫T1WI、T2WI序列 (我院采用的是LAVA-Flex、T2 Propeller) , 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DWI) 及二维稳态进动快速采集成像序列 (2D FIESTA) 能够诊断出绝大多数的HH和HC, 杜绝了静脉增强检查给患者带来的造影剂过敏风险, 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形态学表现:HH无包膜, 不具有囊肿一样的整齐外形, 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叶。而HC通常为圆球形, 具有光滑、锐利的边缘, 有张力感。常规T1WI和T2WI序列显示, HH在T1WI上的信号通常高于HC, 这一信号强度的差异反映出HC长于HH的T1值。但是脂质和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能够增加结合水的比例, 当HC内为低黏稠度的液体时T1、T2均呈长信号, MRI信号的强度随着HC内分子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T1WI上低-高信号和T2WI上高-低信号的变化过程[3], 绝大多数HC呈长T1长T2信号, 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均无强化表现;在T2Wl上HH和HC均呈高信号, 但是用宽窗观察时, 囊肿内部信号均匀。在T1WI上HH的小病灶多呈均匀低信号, 但是大病灶内部由于存在血管壁、血窦、血栓及纤维组织, 在通常情况下其信号一般表现为不均匀, 时常伴有混杂信号或更低信号;在T2WI上一般呈高信号 (灯泡征) , 在T1WI和T2WI系列上纤维瘢痕呈低信号, 但是当纤维瘢痕组织内存在血栓或出血时, 在T2WI上呈高信号。纤维性血管瘤是极其罕见的一种血管瘤, 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呈长T1短T2信号。有研究者用长TE SSFSE序列 (重T2WI) 能够直观鉴别出HH和HC, 利用HC T2值明显长于HH的特性, 对病灶局部进行重T2WI (回波时间大500ms) [4], HC仍呈现高信号, HH的信号降低明显, 仅呈略高信号。有研究结果显示[5], 当病灶不具有典型表现或合并其他病灶时, 需采用动态增强扫描配合诊断。HH Gd-DTPA增强扫描的典型特征为早期边缘环形或结节状强化, 逐渐扩展至中心, 直至完全强化, 有中心瘢痕者始终无填充改变[6]。

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DWI) 属于功能成像, 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探测到水分子自由扩散的影像学技术。由于病灶中细胞功能和代谢异常, DWI序列检测到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相关研究采用DWI序列, 通过计算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值 (ADC) 鉴别HH和HC[7]。不同的b值对于DWI图像以及ADC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b值的选择决定了ADC值的大小[8]。b值越低, ADC值越大, DWI像信号越低;b值越高, ADC值越小, DWI像信号越高。在b值800~1 000s/mm2时HC的ADC值明显高于HH。HC呈现低信号, 而HH呈现略高信号。所以选择b值800~1 000s/mm2更有利于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9]。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篇5

关键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胆道梗阻

胆道系统病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 尤其是胆道结石和肿瘤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胆胰管梗阻, 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的作用, 近年来,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检查技术, 为影像学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此技术不仅具有无创伤性, 不需造影剂, 其对胆道系统病变的诊断价值越来越被临床所认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 平均50.6岁。全部病例均为临床怀疑或拟诊胆道梗阻性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无痛或上腹部隐痛伴进行性黄疸、上腹部包块, 上腹部绞痛或有胆囊炎、胆结石等反复发作史, 45例病例中均行B超检查, 28例行CT检查。

1.2 方法

使用PHILIPS 1.5T超导MRI机进行检查, 所有患者检查前空腹禁食水, 患者仰卧, 采用体部线圈, 呼吸门控技术, 首先获取横轴位T1WI和T2WI扫描图像, 扫描范围自双侧膈顶至胰腺下部, MRCP检查以横轴位图像定位, sMRCP-3D-HR序列扫描, 其主要参数为:TR:1204 ms, TE:650 ms, FOV 260×260×72 mm, 矩阵256×512, 激励次数1次, 成像时间1.29 ms。原始图像以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 , 重建MRCP图像。

2结果

45例病例中, 经手术证实原发性胆管癌7例, 其中1例术前诊断为胆道炎症;胰头癌8例, 1例术前诊断为壶腹癌;壶腹癌3例;先天胆管囊肿2例;胆管炎8例, 1例术前诊断为胆管癌;胆管结石17例, 诊断阳性率为93.3%, 梗阻定位准确率为100%。

3讨论

3.1 MRCP的原理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胆胰管疾病检查方法。主要根据胰胆管内的液体具有长T2弛豫时间的特性, 综合应用磁共振扫描序列和参数, 主要选用快速采集弛豫增强序列获得重T2加权像 (T2WI) 利用T2WI的效果使含水器官显影。体内各种组织结构都具有其特定的T2值即选的TE值高于T2值, 信号为低, 接近的信号为中等, 低于T2值的为高信号。这样就可达到水造影的目的。实质性器官的T2弛豫时间短, 在重T2加权序列上表现为低信号, 快速流动的液体由于留空现象表现为信号缺失, 呈低信号, 对于相对静止或停滞的液体, 此技术有非常高的灵敏性, 呈高信号[3]。胆道系统内的胆汁属于相对静止的液体, 因此MRCP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

3.2 MRCP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胆道良性梗阻性疾病者, 胆管轻、中度扩张, 肝外胆管较肝内胆管扩张明显, 肝内胆管扩张呈“枯树枝”样, 胆总管轻、中度均匀性扩张, 对于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 MRCP多表现胆总管不均匀扩张, 管壁僵硬, 梗阻近端截断, 胰头出现“双管征” (即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 , 肝内胆管呈“软藤状”, 截断区呈残根状, 中、重度扩张[1]。胆管结石在MRCP图像上的形态表现为低信号, 呈现圆形或卵圆形、“倒杯口征”、“靶征”或“胆管铸型” [1]。 MRCP能够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胆胰管管腔的形态, 清楚显示梗阻部位、狭窄胆管的长度、范围以及周围组织结构, 可鉴别良恶性胆管梗阻和明确梗阻的病因, 因此对胆管梗阻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MRCP作为一种新的胆道系统直接成像技术, 其优势在于无创伤性、安全性高、不需要注射造影剂, 是一种理想的胆道系统病变诊断方法, 可显示胆管树的全貌[2]。如果用三维成像法, 可旋转至任意角度观察梗阻端和病变端的特征, 以判定梗阻原因。因此, 在胆道系统疾病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及定位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周康荣.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4-191.

[2]卢延, 洪闻, 陆立.MR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 30 (11) :732-736.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篇6

关键词:黄疸,梗阻性,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常见,梗阻的原因有胆道结石、胆道恶性肿瘤和胆道良性狭窄等。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皆可用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而且各有其优缺点。随着MRI及MRCP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安全、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对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达100%,定性诊断亦远高于其他检查方法[1,2,3]。但是,MRCP对胆管肿瘤和胆管炎性狭窄的鉴别仍然是诊断的难点。我们在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的同时增加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对梗阻原因的鉴别诊断结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随机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检查前均做超声检查,提示胆管扩张。其中男127例,女88例。年龄13~86岁,平均61.7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设备,每个病例均使用薄层和厚体块一次成像两种MRCP成像方法。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TSE),自动呼吸导航法(PACE),TR=1600 ms,TE=622 ms,48层,有效层厚1.5 mm,层间隔0.75 mm,FOV 380 mm×380 mm,冠状位,矩阵384×380,脊柱及体部矩阵线圈。厚层块采用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法,TR=4500 ms,TE=754 ms,FOV=350 mm×350 mm,矩阵307×384,层厚3~4 mm,采集时间4.5 s,呼气末屏气。

DWI成像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EPI(SE-EPI)序列,在3个b值条件(50 s、400 s、800 s/mm2)下进行,采用b值为800 s/mm2的DWI图像进行分析。

1.3 磁共振图像分析内容:

梗阻部位,梗阻端形态,胰胆管扩张形态,扩张的胰胆管管径等。

判断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的标准:胆总管直径大于1.0 cm判定为扩张;肝内胆管1级分支直径大于0.5 cm为轻度扩张,0.6~0.8 cm为中度扩张,大于0.9 cm为重度扩张。正常胰管直径0.2~0.3 cm,大于0.3 cm判定为扩张。

2 结果

所有病例MRCP均可清楚显示胆管系统全程,间接显示胆管梗阻部位。本组215例中胆道高位梗阻85例,低位梗阻130例。胆管梗阻的原因分类及诊断结果详见表1(本组中有28例同时患有胆管肿瘤和胆管结石分别进行计算)。

MRCP组检查的确诊率91.4%,误诊率8.6%;MRCP联合DWI组的确诊率98.8%,误诊率1.2%。两组样本的比较采用U检验,U=3.838,P<0.001。

3 讨论

3.1 MRCP联合DWI检查的意义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迅速,水成像技术是磁共振成像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它利用重T2效果使含水器官显影,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辐射、多平面成像等特点,成为最新的观察胰胆管系统解剖和病理形态的水成像技术。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RCP影像分析研究,肯定了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5,6]。

扩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一种新的MR成像技术,已在多种疾病(如肝脏疾病、癌转移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断中得到应用,但在梗阻性黄疸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献较少。本研究在梗阻性黄疸患者常规MRCP检查时增加DWI序列,探讨DWI对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DWI对胆管肿瘤、胰头肿瘤、壶腹部肿瘤显示有重要价值,对肿瘤导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更为准确、直观,为胆管阻塞原因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3.2 胆道梗阻的MRCP DWI表现

胆管良性梗阻:胆管结石91例,典型的MRCP表现为胆管腔内柱状、圆形、卵圆形或多形性低或无信号充盈缺损,周围以高信号的胆汁,或胆管腔内铸型。结石位于胆管内,梗阻断端多呈倒杯口状,少数呈平直状,肝内胆管呈“枯树枝”征。胆管炎性狭窄多表现为胆管逐渐变细,管壁光整,管腔内无明确充盈缺损;胆总管炎性狭窄也可表现为狭窄范围较长,而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并可见肝内胆管局限性狭窄(见图1)。

胆管恶性梗阻:肝门部胆管癌16例,表现为肝门胆管突然截断,呈断端圆钝或形态不规则偏心性狭窄,肝内胆管呈“藤蔓状”中、重度扩张。胆总管癌77例,胆总管狭窄段以上胆管扩张,胆囊增大,狭窄段呈偏心性狭窄,DWI呈高信号(见图2)。胰头癌12例,胆总管重度扩张,断端呈鸟嘴状,有偏心挤压征,远端胆总管显影清楚,呈“三管征”或胆总管和胰管扩张不相交呈“双管不相交征”。壶腹部癌8例,表现胆总管下端受压呈环形或细线状狭窄,胆总管均匀扩张。本组中胆管肿瘤、胰腺肿瘤、壶腹部肿瘤在DWI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高信号。

3.3 误诊病例分析

患者,女,60岁,皮肤黏膜黄染2周入院。MRCP示胆道低位梗阻,胆总管下端、胰头部可见肿块,DWI显示肿块呈高信号,术前诊断胰头癌。手术过程发现胰头增大,质硬,可触及肿块约为4.0 cm×4.0 cm×5.0 cm;切开肝门部胆管见胆管后壁有结节样隆起肿物,可触及肿瘤突入胆囊管,行胆囊切除,肝门部胆管引流术。术后诊断:胆总管下端癌侵犯胆管后壁、肝门部胆管及胆囊管。病理报告:胆管高分化腺癌。回顾性阅片,本病例MRCP显示胆总管扩张呈葫芦状,胆囊管平面及胆总管下端两处狭窄,胆囊未见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胆总管下端、胰头部肿块有环状延迟强化表现,提示肿瘤来源于胆管的可能性大。胰腺癌属于少血供肿瘤,对比剂延迟强化少见(见图3)。

总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MRCP检查时,常规增加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操作简单,对肿瘤引起的胆管梗阻诊断更为准确,可以作为常规检查序列推广应用。存在不足:本组由于病例数较少,DWI对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等恶性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作用尚未进行研究,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封海龙,李彩英,殷小平.梗阻性黄疸的MRCP表现(附4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24(5):348-350.

[2]Aube C,Delorme B,Yezt T,et,al.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ver-sus endoscopic sonography in suspected common bile duct lithiasis:a prospective,comparative study[J].AJR,2005,184(1):55-62.

[3]任克,孙文阁,田鱼霖,等.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2):729-730.

[4]李素平,杜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成像的对比性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1):209-212.

[5]王丽萍,张卫东,殷信道,等.肝外胆管癌与胆道良性狭窄的MRCP表现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9):1198-1200.

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 篇7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常健康志愿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2~60岁,中位年龄42岁;胆管癌组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8~85岁,中位年龄56岁;肝占位病变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8~78岁,中位年龄53岁。健康志愿者无肝病史,体检无异常,影像学检查阴性,血脂、血糖正常,甲胎蛋白(AFP)阴性。病例组(胆管癌及肝占位)均通过手术、活检或结合临床资料、典型影像学表现及至少1年的随访获取胆管癌、肝良、恶性病变的最终诊断。本研究胆管癌组仅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未涉及,因其部位易于诊断,肝占位组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转移瘤11例,肝血管瘤20例,肝囊肿18例。84例患者共计134个病灶,包括60个恶性病灶和74个良性病灶。其中59个病灶(35例患者)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20例手术,15例活检),包括15个胆管癌,7个肝细胞癌,10个转移瘤;17个血管瘤,10个肝囊肿;余75个病灶(49例患者)包括10个胆管癌,3个肝细胞癌,15个转移瘤,23个血管瘤,24个肝囊肿,通过综合临床资料、典型影像表现及至少1年的随访获取诊断,其中5例患者的15个转移瘤的原发病灶(肺癌1例,乙状结肠癌1例,膀胱癌1例,前列腺癌1例和肾上腺皮质癌1例)均获取了组织病理学诊断。

1.2 设备与技术指标

采用GE Signa Twinspeed 1.5T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使用腹部8通道相控阵体线圈;采用仰卧位、脚先进,进床前对病人进行屏气训练,扫描范围从膈顶到右肾下极。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的轴位T1WI、T2WI、T2WI-fat sat,冠状位FIESTA及轴位DWI-EPI;所有病人均作T1W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DWI-EPI序列扫描参数:TR1 500ms,TE 53.4ms,层厚8mm,层间距1.0mm,FOV 38×38,矩阵128×128,NEX 3。采用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深吸气-呼气末-屏气扫描,屏气时间为18s,用两个不同的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700s/mm2。

1.3 图像分析及数据测量

①所有病例均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技术),观测病变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等不同时相的强化程度。②检测胆管癌、肝占位病变及正常肝组织的ADC值。ADC值的测量是在ADC图像上利用GE公司数据测量软件包直接进行。每个感兴趣区(ROI)至少包含100个像素。正常肝ADC值测量:将ROI置于3个不同位置测量肝的ADC值,采用ROI复制方法以保证同样大小图像ROI,并避开胆管、血管和伪影,最后取其平均值。胆管癌及肝占位病变ADC值的测量:在病灶直径最大的层面上,采用圆形最大ROI,但不能超出病灶范围,以避免边缘噪声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将ROI置于病灶实质部分,尽量避开出血、坏死区、血管及有伪影的区域,每个病灶采用ROI复制方法,选用同样大小的圆形ROI在不同位置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若病灶较大,可采用多点测量,如一个病例有多个病灶,只选取最典型病灶进行测量。不同b值的ROI测量保持在同一层面的同一位置上,将测得的信号值代入公式ADC=计算出ADC值(式中SI低与SI高分别表示低b值与高b值扩散成像所测得的信号值,ln为自然对数)。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ADC值,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比较胆管癌与肝良、恶性占位病变ADC值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时相的强化类型

17个肝细胞癌结节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迅速消退11个(64.7%);三期均有强化,信号高于肝组织5个(29.4%);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1个(5.8%)。30个胆管癌结节,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消退4个(13.3%);三期均有强化11个(36.7%);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4个(16.0%);三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肝组织14个(56.0%)。40个血管瘤结节中,三期均有强化,信号高于肝组织29个(72.5%);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11个(27.5%)。

2.2 DWI和ADC图表现

2.2.1 正常肝在DWI图和ADC图上表现

50例正常肝DWI图表现为正常肝实质为等信号,胆管及血管为低信号。ADC图肝实质仍为等信号,胆管和血管为高信号。

2.2.2 胆管及肝占位病变在DWI和ADC图上表现

在低b值(b=0s/mm2)DWI图像上均呈等信号;在高b值(b=700s/mm2)DWI图像上,各实性病变呈高信号,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信号衰减,其中液化坏死部分衰减最明显;胆管癌、肝转移瘤和肝细胞癌信号混杂,衰减低于肝实质,病灶信号更加突出,呈高信号(图1~4);肝血管瘤信号衰减也较明显,但小于肝囊肿呈稍高信号(图5);肝囊肿信号衰减最明显,呈等信号或低信号。ADC图刚好相反,实质部分为低信号,液化坏死区呈高信号(图6)。

2.3 正常肝组织及不同性质病变的ADC值测定

2.3.1 本组研究的一般资料(表1)

2.3.2 胆管癌与肝不同占位性病变的ADC值测量结果(表2)

2.3.3 胆管癌与肝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比较(表3)

3讨论

3.1 各种成像方法对胆管癌及肝良、恶性病变定性的限度

注:(1)胆管癌与肝细胞癌比较的t值;(2)胆管癌与肝转移瘤比较的t值;(3)胆管癌与肝血管瘤比较的t值;(4)胆管癌与肝囊肿比较的t值;(5)胆管癌与正常肝组织比较的t值

注:(1)胆管癌与恶性肿瘤比较的t值;(2)胆管癌与良性病变比较的t值

常规CT、MRI平扫与一般增强扫描技术总能很好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及血供特点,但有时也存在困难,虽然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以通过观察病变的动脉期、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对比剂的增强演变,大大地提高对病变的定性与鉴别诊断能力,但同一类肿瘤可能由于血供状况不同或其发展过程中血供形式发生变化而出现各期强化形式的差异[6]。本组资料显示:35.2%肝细胞肝癌、80%胆管癌与36%转移瘤可见到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强化,说明仅根据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作定性诊断尚有不足之处。

3.2 DWI序列从分子水平提供了组织的代谢信息

DWI能探测或显示水分子的随机运动(Brown运动)及水分子运动受限状态的序列,是目前惟一能够在活体组织内探测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的影像学技术,属于功能成像。当组织病变使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发生异常时,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水分子离散程度会有不同,其信号降低的程度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差别,从而发现病变而被DWI序列检出。由于机体内水分子的运动还受血流灌注、呼吸运动、心脏搏动及细胞膜、细胞质结构的生理因素影响,难以精确测得扩散系数D,而只能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来表达[6]。在疾病的诊断上,DWI技术可提供DWI图像、ADC图像和主要指标ADC值3项资料。DWI图和ADC图可以推断病变组织的生理、病理改变,ADC值可以取得组织、病变扩散的量化指标[7,8,9],可通过不同病变具有不同的ADC值而对疾病做出定性诊断。

3.3 不同b值对DWI的信号及ADC值测量的影响

ADC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最重要的组织特性外,还取决于MRI机型和所选b值的大小等。其中b值是DWI成像的重要参数,b值越大,ADC值越小,且越接近于D值,越能真实的反映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同时受T2穿透效应影响越小,对扩散的敏感性越高,测量的ADC值越准确。但随着b值的增大,各种伪影逐渐增多,信噪比下降,可严重影响图像质量,使小病灶容易漏诊;当b值太低时,对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检测不敏感,也使图像信号和ADC值变化较大[5]。目前对于正常肝组织ADC值及肝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但对胆管癌ADC值及肝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线等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结论也很不一致,不同机型研究的结果差别很大[9]。本研究为了兼顾DWI图像质量及ADC值更接近于D值,根据前人的经验,选用b值为700s/mm 2,使DWI图像受T2穿透效应影响较小,图像质量佳,且测量相同情况下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ADC值对疾病的诊断帮助很大。

3.4 DWI及ADC值对于评价胆管癌与肝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3.4.1 DWI在胆管癌与肝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在b=700s/mm 2DWI图像上,正常肝组织、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胆管癌的信号衰减程度不同,肝囊肿信号接近或低于肝实质,胆管癌、肝细胞癌及转移瘤的信号衰减低于正常肝实质呈高信号,血管瘤信号介于肝囊肿与胆管癌及肝恶性肿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之间。扩散快的组织信号衰减较明显,但有报道T2穿透效应(当扩散加权成像的高信号主要由组织的T2特性所致)的存在,部分病变如肝囊肿、血管瘤并不随b值的增加而降低。丁爽等[10]报道30个肝囊肿中有10个病灶在高b值的DWI图像上呈高信号。DWI可以检测出常规T2WI上不能检测出的病灶。

3.4.2 ADC值测量在胆管癌与肝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前多数文献报道肝恶性肿瘤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6]。本研究中肝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转移瘤,胆管癌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门型胆管癌,对胆管癌的ADC值测量未见有文献报道。故本研究重点是探讨DWI在鉴别胆管癌与肝内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25例胆管癌的平均ADC值为1.31±0.09mm2/1 000s,较肝细胞癌及转移瘤的ADC值略高,但三者均低于肝良性病变的ADC值。推测可能原因为胆管癌及肝恶性肿瘤组织内含有大量异常增殖,紧密排列的肿瘤细胞,这部分组织间隙很小,血供较丰富,病灶细胞密度较大,自由水相对较少,故而限制了水分子扩散速度[11,12]。同时,由于胆管癌与肝细胞癌及转移瘤不同,具有细胞体积大、丰富密集的纤维间质成分,其肿瘤中心部位硬化明显,细胞密度低,而周边部位癌细胞增殖活跃。少见情况下,肿瘤呈团块状透明变性的间质,缺乏瘤细胞,可有局灶钙化。胆管癌限制水分子扩散速度要低于肝恶性肿瘤,故其ADC值略高于肝细胞癌及转移瘤。此结论还将有待于大量病例的研究证实。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胆管癌及肝恶性肿瘤的ADC值均大于正常肝组织,推测原因可能是活体肿瘤组织处于高代谢状态,细胞内外乃至肿瘤组织内外的物质交换较正常组织快速且频繁,肿瘤组织微循环较正常组织快,此外肿瘤血管的研究也发现肿瘤血管的通透性高于正常组织的血管,因此肿瘤组织细胞外水分子比率增加,细胞内外水分子运动也增加,致胆管癌及肝恶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正常肝组织。本研究中,b值为700s/mm2,胆管癌的ADC值为1.31±0.09mm2/1 000s;肝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为1.25±0.19mm2/1 000s;肝良性病变(肝血管瘤、肝囊肿)平均ADC值为2.78±0.89mm2/1 000s。胆管癌及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的ADC值均低于正常肝组织,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胆管癌与肝细胞癌、肝转移瘤之间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管癌与肝血管瘤、肝囊肿之间的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本研究表明:胆管癌ADC值为(1.31±0.09)mm2/1 000s;胆管癌、肝细胞癌、肝转移瘤之间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胆管癌的ADC值略高于肝细胞癌和转移瘤,此结论仍需进行大量病例的研究证实;胆管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之间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DWI序列速度快,通过DWI图像特点及量化分析ADC值,有助于为胆管癌及肝占位性病灶提供诊断信息,可作为上腹部平扫的补充检查序列,应列为MRI常规序列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0例健康志愿者、25例胆管癌患者及59例肝局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本研究胆管癌组仅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门部胆管癌,肝良、恶性占位组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转移瘤11例,肝血管瘤20例及肝囊肿18例。所有患者同时作多期动态增强MRI,通过观察病灶各期强化特点,进一步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结果:正常肝组织ADC值(单位:mm2/1000s)为1.46±0.23,胆管癌、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31±0.09,1.24±0.16,1.26±0.22,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83±0.33,3.34±0.59;以上恶性肿瘤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即胆管癌的ADC值与肝良性病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动态增强扫描中,35.2%肝癌、80%胆管癌与36%转移瘤病灶可见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结论:DWI分析及ADC值测量对胆管癌及肝局灶性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一种肝、胆脏器MRI的补充检查序列。

上一篇:甲酸甲酯下一篇:还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