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成像(精选7篇)
3.0T磁共振成像 篇1
摘要:通过对128例3.0T磁共振扫描病人进行护理, 尤其是准确定位、心理护理和呼吸训练, 使病人积极有效配合检查, 结果128例病人定位准确, 呼吸配合良好, 顺利完成检查, 图像质量满意。
关键词:胆道成像,3.0T磁共振,屏气,护理
随着磁共振 (MR) 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普及, 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已在全身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中显示越来越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MRI装置软件的进步而发掘出来的MR胰胆管成像技术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为一种新的、无创伤的MRI胰胆管检查技术。在不注射任何造影剂的情况下就能清晰地显示胰管、胆管系统的解剖结构, 对发现胰胆管疾病, 特别对阻塞性胆管梗阻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尤其高场磁共振仪的推出及医疗诊断要求的提高, 胆胰管成像的检查已作为常规检查得到普遍应用。我院于2012年6月引进美国GE Discovery MR750 3.0T成像系统有效开展了MRCP检查,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我院对128例在3.0T MRI行MRCP检查方法及应用中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病人, 男75例, 女53例, 年龄17岁~91岁, 平均46岁。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MR750 3.0T成像系统, 扫描架中心的扫描孔呈筒状, 直径0.65m。
1.2 胆道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胆道内含有胆汁, 胆道内的胆汁与水接近, 胆总管中下段及胆囊与周围肠道关系密切, 在MRCP上可能会重叠于胆管上。左右肝管走行方向并不在标准人体冠状面上, 而是在左前往右后的平面上。胆总管下端及壶腹部的走行方向一般也是从左前往右后。胆道MR检查时容易受呼吸等因素影响。
1.3 MRCP适应证
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胆道炎症、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胆胰管变异和畸形等。
1.4 结果
经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128例病人定位准确, 呼吸配合良好, 顺利完成检查, 图像质量满意。
2 护理配合
2.1 检查前评估
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对病人的情绪及检查时的状态有重要影响, 对顺利进行检查起关键作用。因此护士应端庄、态度和蔼、语言亲切, 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了解病人体内有无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胰岛素泵、人工心脏瓣膜、除颤装置 (ICD) 、心室辅助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心脏支架、动脉瘤夹、人工耳蜗、义齿、义眼、体内有无金属植入物 (如不锈钢板、钛金属材料) 、眼球内金属异物等。
2.2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MRI检查认识不足, 核磁共振扫描是在一个密闭的室内完成, 由于扫描时噪声较大, 病人常常易出现幽闭症和其他心理问题, 如压抑、焦虑、恐惧[1], 给相当多的病人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恐惧感。为此, 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耐心告知检查的各种注意事项、扫描的目的、预期检查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从而缓解和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使其愉快地接受检查。
2.3 检查前的准备
病人要去除所有影响、干扰MR成像的因素, 如金属异物等;必须空腹、禁食、禁水10h以上, 使胆囊充盈, 促进胃肠道排空, 以减少胃部食物带来的伪影。详细告知和阅读MRI检查的注意事项, 并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告知病人及家属MRI扫描是一种高级的多方位的、薄层的、无创性、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2]。讲述检查过程中的配合, MRCP检查成功与否与病人呼吸配合关系密切, 所以检查前病人的呼吸训练很重要, 尤其呼吸与屏气的配合, 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成像的质量。告知病人全过程为20 min~30 min, 扫描过程中有几种不同声音且噪声非常大, 会给予防噪声耳塞, 以减少噪声。指引病人摘掉所有金属物件, 取出各种磁卡、硬币、钥匙、手机、手表、打火机、发夹、假发、义齿、义眼及各种首饰等物品, 更换病人服、专用拖鞋后通过站立式金属探测门进行探测, 以确保检查安全。
2.4 检查时的配合
因扫描时噪声比较大, 为预防病人的听力损伤, 给予防噪声弹性耳塞, 以减少噪声。配合技术员为病人安置正确舒适的仰卧体位, 双手向后平放, 正中矢状面对床中线, 腹部相控阵线圈中心对准剑突下, 嘱病人平静有规律地呼吸。采集中心对准线圈中心, 指导训练呼吸与屏气配合, 真诚、耐心、安抚病人, 告知体位与呼吸配合的重要性,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嘱病人身体任何部位不能触及磁体洞壁及各种导线, 以防止病人灼伤。两手不要交叉放在一起, 也不要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直接接触, 以减少外周神经刺激症状的出现[3]。
2.5 扫描后的心理护理
扫描结束后再次询问病人的内心感受, 对病人能积极配合检查表示认同和赞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性地介绍有关检查结果, 消除病人的顾虑, 纠正其错误的观念, 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和激励、情绪上焦虑转为安宁、意志上由懦弱变得坚强、信念上由悲观变得有信心, 让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检查结果及自身疾病。
3 小结
在检查实践中体会到呼吸准备是做好MRCP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屏气相的厚层序列中需要训练病人能够根据指令屏气, 以消除呼吸伪影的影响。在使用呼吸导航门控的薄层序列中虽然利用呼吸导航门控, 病人无需屏气, 但仍然需要训练病人呼吸频率均匀, 幅度一致。检查中发现通常情况下年轻病人比年老病人效果好, 男性病人比女性病人效果好。究其原因年老病人尤其是身体虚弱的老年病人, 较难做到呼吸均匀一致, 常发生开始时呼吸质量好、后半程呼吸质量变差的现象, 需要行检查前多次的呼吸训练, 直至满意, 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呼吸波形变差常常需要重新训练, 重做该序列。如果仍不满意, 可嘱病人家属协助为病人捏鼻子同时嘱病人屏气再来重做。而女性病人相对于男性病人, 其呼吸的特点常以浅快为主, 实践证明, 深而慢的呼吸常能得到较为良好的图像。所以针对这类病人, 常需要在呼吸训练中引导病人能够在检查中保持相对于其日常生活中更深更慢的呼吸, 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图像。MRCP检查中要求在定位时前方包括所有的胆囊, 后方将胆总管、胰管等包全, 这样既做到了不会遗漏病变, 又避免了胆囊包不全所导致的卷折伪影的问题。
总之, 在MRCP检查中如果能做到认真准备、仔细检查、准确定位、有效呼吸配合及良好的心理护理, 就能得到临床诊断满意的图像。
参考文献
[1]孙慧珍, 孙秀芝, 景爱荣.心理护理在幽闭症病人MRI检查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9) :707.
[2]隋绑森, 吴思志, 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69-82.
[3]刘翠莲.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中高压注射器的使用及护理配合[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11 (4) :271-272.
3.0T磁共振成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及3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 患者年龄26~74岁, 平均年龄 (46.4±9.6) 岁。术后经病理检查, 3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4例为单发病灶, 6例为多发病灶, 总共有39处病灶。肿瘤的直径9~76 mm, 所有病灶按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小叶癌1处, 导管内原位癌6处, 浸润性导管癌24处, 髓样癌2处, 乳头状癌2处, 乳腺黏液癌2处, 单纯癌2处。3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年龄30~79岁, 平均年龄 (54.4±8.6) 岁。35例良性患者中26例为单发, 9例为多发, 共计46处病灶。肿物直径4~29 mm, 所有病灶按按病理分型分为:乳腺囊肿16处, 乳腺增生14处, 纤维腺瘤10处, 乳腺炎症6处。
1.2 3.0T磁共振检查方法
在术前, 医护人员使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置于俯卧位, 充分暴露双乳, 并悬垂于检查线圈内, 双臂置于头端两侧, 以头足位进入磁场。 (1) 常规MRI平扫:在常规三平面定位扫描后, 使用FSE序列行矢状面和横断面T1WI、T2WI平扫, 注意加脂肪抑制。 (2) 扩散加权成像:采用3个b值, 分别是0、400、800进行扫描, 在得出DWI图的同时成像仪自动生成ADC图。 (3)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扰相梯度回波三维成像序列进行轴位扫描, 加SPAIR脂肪抑制;TR=4.26 ms, TE=1.8 ms, 层厚1 mm, 连续无间断扫描, 视野为349 mm×346 mm, 矩阵446×320。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 剂量0.15 mmol/kg, 以2.0 ml/s的速度注入。在增强前进行一次扫描, 在对比剂注入后25 s连续扫描5次, 共6 min 50 s。将正常腺体的信号作为标准, 观察MRI平扫时病灶的信号表现, 应用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和血流动力学分析, 用Mean Curve软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灶的大小和需要, 进行多平面重建, 重建出清晰的图像, 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与周围血管的联系, 应用图像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
1.3 观察指标
患者检查后, 观察3.0T磁共振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差异, 并观察病灶形态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0T磁共振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30例乳腺癌患者共计39处病灶, 其中MRI诊断为恶性共计36处, 敏感度为92.3%;35例良性乳腺肿物共计46处病灶, MRI误诊为恶性4处, 特异度为91.3%;所有85处病灶共检查出78处, 准确度为91.8%。见表1。
2.2 3.0T磁共振检查病灶的形态学及功能学表现
39处乳腺癌病灶MRI检查的T1WI多为低信号, 乳腺脂肪组织多表现为高信号;T2WI信号稍高或混杂不均, 乳腺腺体组织呈等信号 (见图1) 。具体表现为:肿块病灶边界模糊, 呈毛刺状共计38处 (97.4%) , 病灶内部信号呈不均匀强化38处 (97.4%) ;MIP图像的病灶周围可见血管影异常增多共计22处 (56.4%) (见图2) ;ADC图呈低信号36处 (92.3%) (见图3) , 伴有淋巴结肿大29处 (74.4%) ,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32处 (82.1%) (见图4、5) 。乳腺癌病理见图6。46处良性病灶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 边缘无毛刺, 其中11处边界不清晰 (23.9%) ;21处病灶内部信号呈不均匀强化 (45.7%) ;2处伴有增多血管影 (4.3%) ;6处可见肿大淋巴结 (13.0%) , 37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入型 (80.4%) , 40处ADC图多呈高信号 (87.0%) 。经卡方检验, 与良性病灶相比, 恶性病灶的边界多模糊, 病灶内部信号多呈不均匀强化, 多呈淋巴结肿大, 血管影增多,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呈流出型, ADC图多呈低信号,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各因素组内比较, P<0.05
3 讨论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 美国癌症协会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 在美国, 乳腺癌约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数的30%。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工作压力明显增大,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呈年轻化趋势, 据统计表明, 2008年, 我国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为21.6/10万, 预测2021年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将会达到80/10万[4,5,6]。乳腺癌的危害性大, 死亡率高, 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仅次于肺癌。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远期存活率、愈后情况与患者确诊时肿瘤的分期情况紧密相关。若乳腺癌能在早期被及时发现, 并进行及时治疗, 许多乳腺癌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 提高生存率,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由此可见, 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乳腺癌的治疗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7,8,9]。
目前, 在临床上, 乳腺癌有多种检查手段, 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的重要诊断手段, 包括超声波检查、X线检查、CT、MRI等。前些年临床对乳腺癌的影像诊断常采用X线和超声波检查, X线主要用于乳腺疾病普查, 其优点为:价格便宜, 操作简单, 对伴有钙化灶的病变比较敏感, 缺点为:组织分辨率低、诊断率不高、有辐射、常会有误诊漏诊情况。超声波检查对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不高、对部分肿物的良恶性难以鉴别, 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磁共振成像检察的优点有:组织分辨率高、无电离辐射、能多平面多参数成像、敏感性高、对病灶数目、边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也较为敏感。
综上所述, 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对病灶数目、边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 乳腺癌多表现为边界不清, DWI图呈高信号, ADC图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本研究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周红, 陈东.乳腺癌功能磁共振成像发展现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6 (1) :47-49.
[2]吴海龙, 龚良庚.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肿瘤的应用进展.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33 (10) :1616-1618.
[3]汪晓红, 李瑞敏, 彭卫军.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2011, 2 (3) :172-176.
[4]赵莉芸, 周纯武.磁共振功能成像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进展.癌症进展, 2013, 11 (1) :31-35.
[5]王少华, 赵瑞峰.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癌的研究进展.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 21 (1) :8-11.
[6]夏长虹, 王莉, 陆建平, 等.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癌与病理学对照研究.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11, 8 (6) :1267-1271.
[7]徐莉萍, 羽洪文, 谢筱晞, 等.3.0T磁共振功能成像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1) :133-135.
[8]李洪松.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15 (1) :22-24.
3.0T磁共振成像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有临床症状, 怀疑冠心病而做CE-CMRA检查, 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后10日内介入治疗时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2例患者影像资料。男性19例, 女性13例, 年龄39~75岁, 平均年龄61.3岁。其中39~50岁5例, 51~60岁17例, 61~75岁10例。
1.2 图像采集:
CE-CMRA采用西门子3.0T Trio Tim磁共振仪, 心脏线圈+心电门控及呼吸导航技术。检查前1 h给患者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25 mg, 做好宣教。定位扫描后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按体质量0.2 mmol/kg) 延迟时间结束后启动冠状动脉扫描程序 (扫描范围包括全心) [3]。原始图像在磁共振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和多平面重组图像 (MPR) 重建, 选择血管狭窄显示较好的角度保存并打印;冠状动脉造影采用西门子Artis zee ceiling数字血管造影机, 经桡动脉穿刺插入造影导管, 在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射对比剂 (碘普罗胺注射液370 mg I/ml) 同时以15帧/s采集图像, 旋转C型臂做多度采集。
1.3 分析方法:
冠状动脉分段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15段分类法进行标注, 血管直径正常和狭窄率<50%的为无明显狭窄, 血管直径狭窄率>50%为明显狭窄[4]。每个病例的冠状动脉按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进行统计, 对比分析。CE-CMRA图像由2位经验丰富影像科医师分别目测, 按分段方法标注后统计分析。DSA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由心内科2位医师分别用工作站分析软件做出统计, 将2种结果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用CE-CMRA和DSA分别进行检查的病变段数: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采用CE-CMRA检查可明确显示469个冠状动脉分段, 发现69处明显狭窄段, 阳性率为14.7%;而采用DSA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73冠状动脉段, 发现73处狭窄段, 阳性率为15.4%。
2.2 CE-CMRA、DSA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对比分析表明, CE-CMRA在排除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明显狭窄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组病例中, 以DSA发现冠状动脉狭窄为标准, CE-CMRA诊断符合率平均为94.3%, 可以看出CE-CMRA与DSA造影情况在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程度上基本趋于一致;CE-CMRA一次注射扫描可以显示心脏较大范围的血管情况, 精确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并评价其血流储备情况, 准确评估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兼具无创伤, 无X射线辐射的优势, 可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资料。
CE-CMRA与不使用对比剂的CMRA相比, 所显示的3支冠状动脉图像锐利度和空间分辨率更高。CE-CMRA检查经肘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后, 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 使血液信号显著提高, 增加信噪比 (ANR) 及血管与周围组织对比噪声 (CNR) , 应用快速扫描技术配合心电门控和呼吸导航可降低血液流动伪影。在冠状动脉管壁钙化病例中, 钙化斑块在MRI上是低信号, 与短T1效应的高信号血液形成高对比, 可准确判断狭窄度[5]。
受检者良好的配合对于成像的质量非常重要。冠状动脉的管径细小, 走形迂曲且位于心腔表面, 在CMRA检查中, 受心脏搏动和呼吸运动影响易造成图像伪影[6], 呼吸的频率和幅度不但对扫描触发率影响很大, 还直接关系到扫描时间及成像效果, 因此有规律的呼吸、良好的屏气和较低的心率对成像质量尤为关键。检查前给受检者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好心率, 向患者详细讲解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中需要如何配合, 注重心理沟通,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同时做好屏气训练, 配合技师顺利完成检查。
随着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3.0 T磁共振CE-CMRA在排除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明显狭窄时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并且扫描心脏范围大、无创伤、无X射线辐射, 可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喜祥, 宫静华, 付作昌.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12) :119-120.
[2]刘新等.冠状动脉CT和MRI血管成像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1) :1156.
[3]梁久平, 徐茂盛, 杨文德, 等.3.0 T磁共振扩散成像在甲状腺的成像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5) :332-334.
[4]贺丹, 黄渤源, 陈德强, 等.3.0 T磁共振SWI对颅内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8 (4) :460-463.
[5]姚斐斐, 程敬亮, 杨子涛, 等.3.0T非对比剂肝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1) :853-856.
3.0T磁共振成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1-03~1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0例未生育或经剖宫产分娩的女性志愿者, 年龄22~54岁, 平均 (38.3±15.2) 岁;根据年龄分为4组:20~29岁15例 (中位年龄26.3岁) , 30~39岁15例 (中位年龄35.5岁) , 40~49岁12例 (中位年龄46.2岁) , 50~54岁8例 (中位年龄52.3岁) 。排除有盆底疾病症状、盆腔外伤史或MRI检查禁忌证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3.0T超导MR设备 (DiscoveryMR750, GE Healthcare, USA) , 8通道相控阵腹部线圈, 摆位时线圈尽量向下覆盖住盆底。受检者检查前15 min肌注丁溴东莨菪碱20 mg, 减少肠道运动伪影, 排空膀胱, 取仰卧位, 双腿平行, 轻轻地固定。
MRI应用4个序列, 于3.0T MRI上首先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和横轴位T1WI序列。T2WI采用FRFSE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视野 (FOV) 22 cm×22 cm, 矩阵256×224~288×288, 层厚3~4 mm, 层间隔0.3~0.4 mm, 层数23~29层, TR 4500~7200 ms, TE 99.3~104.6 ms, 激励次数2~4, T1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FOV 32 cm×32 cm, 矩阵320×240, 层厚5 mm, 层间隔0.5 mm, 层数30层, TR 344 ms, TE 6.5 ms, 激励次数1, 上述序列中盆底肌肉均未发现任何异常形态或异常信号。然后行正中矢状位动态Fiesta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FOV 35 cm×22.7 cm, 矩阵192×272, TR 3.3 ms, TE 1.5 ms, 激励次数1, 采集时间1 min, 该序列检查过程中嘱受检者反复行Valsalva呼吸2~3次, 检查前训练受检者呼吸动作, 该序列排除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最后行盆底DTI检查, 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位自旋平面回波 (SE-EPI) 脉冲序列进行盆底扫描, 扫描参数:FOV32 cm×32 cm, 矩阵128×128, 层厚4 mm, 层间隔0, 层数31层, TR 3200 ms, TE 72.8 ms, 激励次数5, b=500 s/mm2, 15个方向, 采集时间4 min 19 s。
1.3图像分析
盆底纤维束成像应用GE AW 45-3的DTI后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感兴趣的肌肉是盆底的耻骨内脏肌和盆壁的闭孔内肌。进行后处理时, 首先在横轴位T2WI上尽量准确地手动勾画出预定的ROI, 即每一层面上的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的范围, 得到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A) 值。然后通过后处理软件自动计算得到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三维彩色肌肉纤维束解剖图 (图1、2) 。所有数据均由2位副主任医师分别进行分析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V8软件, 同一年龄组内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不同年龄组间耻骨内脏肌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DTI图像无运动伪影及变形, 通过软件处理得到双侧盆底的耻骨内脏肌、盆壁的闭孔内肌的纤维束图像, 双侧对称, 纤维束形态走行自然, 无受压变形及断裂现象。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对应的ADC值和FA值见表1及图3。同一年龄组内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组间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图2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同时显示的DTI纤维束
图3女, 26岁。A.左、右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分别为1.42×10-3mm2/s、1.37×10-3mm2/s、1.43×10-3mm2/s、1.15×10-3mm2/s;B.左、右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FA值分别为0.37、0.39、0.37、0.43
3 讨论
活体DTI是目前唯一能无创地提供组织内功能结构信息的方法, 而常规MRI无法完成。近年DTI纤维束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异常脑白质和脊髓白质纤维束成像以及少量的上下肢骨骼肌的纤维定向[5,6,7], 目前正逐渐应用于腹部和盆腔[8,9], 其受限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腹盆部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本研究将DTI应用到盆底支持的肌肉, 希望提早于肌肉解剖形态学改变之前发现其功能异常, 帮助妇产科医师寻找盆腔器官脱垂的致病因素。
由于DTI在盆腔的运用受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 本研究中受检者检查前15 min均肌注丁溴东莨菪碱20 mg以减少肠管运动伪影;其次在DTI成像中b值的选取也很重要, b值越大, 对水分子扩散运动越敏感, 但b值越大则信噪比越小;较小的b值得到的信噪比虽然较大, 但对水分子扩散运动不敏感, 而且组织信号的衰减受其他运动如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 b值过小, 图像容易受T2WI影响, 得到的图像近似T2WI, 因此, 本研究中权衡各因素后选择b=500 s/mm2最佳。
盆腔的耻骨内脏肌是肛提肌的主要组成成分, 它由耻骨会阴肌、耻骨阴道肌、耻骨肛门肌、耻骨直肠肌组成, 肌纤维排列复杂, 呈一个翼状结构, 由于局部嵌入邻近的盆腔器官, 边界不清晰。研究中在选择适当的参数及经过受检者预先准备后所得到的DTI图像无明显变形, 无运动伪影, 成功获得了正常女性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三维纤维束图, 清晰地显示了其外形、大小、位置, 而且得到了其DTI的正常参数ADC值及FA值范围。本研究得出正常女性盆底耻骨内脏肌ADC值范围是 (1.20±0.09) ~ (1.50±0.06) ×10-3mm2/s, FA值范围是0.31±0.06~0.41±0.08;盆壁闭孔内肌ADC值范围是 (1.21±0.06) ~ (1.41±0.18) ×10-3mm2/s, FA值范围是0.30±0.09~0.42±0.07。然而目前DTI尚不能把耻骨内脏肌的4块肌肉分别清晰地显示出来。
尽管盆腔肌肉的纤维束成像是可行的, 但是纤维束的标记是一个耗费时间的手动标记过程;另外小块的盆腔肌肉如肛门周围括约肌、尿道周围括约肌还不能单独很好地显示。
总之, 采用3.0T DTI纤维束成像评估盆底肌肉是可行的, 并得到了正常女性的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DTI参数。本研究下一步将针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 应用Fiesta序列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程度, 采用3.0T DTI纤维束成像获得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DTI参数, 与上述正常值进行对照, 观察有无差异。
本研究的潜在价值在于评估盆腔器官功能障碍患者, 如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旁薄弱和尿失禁的患者, MRI不仅可以观察到盆底肌肉解剖形态学及信号上的变化, 还可以通过DTI评价肌纤维的走形形态、位置, 并测量扩散系数, 早期评估肌肉的功能异常。一方面, 盆腔DTI可以用于预期评估盆腔器官功能障碍;另一方面, 当盆腔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常规MRI上未发现盆底肛提肌形态、信号异常时, 可以应用DTI序列进一步观察肛提肌纤维束走形有无异常及DTI扩散系数有无异常, 为临床医师提供盆腔器官功能障碍的致病肌肉, 鉴别正常的肌肉和有损伤的肌肉,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 (DTI) 在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纤维束的三维显示及参数特点, 为DTI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50例未生育和经剖宫产分娩的女性, 按年龄分为20~29岁 (15例) 、30~39岁 (15例) 、40~49岁 (12例) 、50~54岁 (8例) 。于3.0T MRI上首先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横轴位T1WI检查;然后行动态正中矢状位Fiesta序列检查, 排除盆腔器官脱垂;最后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自旋平面回波 (SE-EPI) 脉冲序列行盆底DTI检查, 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纤维束图像, 并测量对应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A) 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盆底耻骨内脏肌、盆壁闭孔内肌均获得满意的三维肌肉纤维束图像及对应的ADC值、FA值;同一年龄组内左、右侧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组间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0T MR DTI纤维束成像可以三维观察女性盆底复杂肌肉纤维束结构, 并且获得其正常ADC值和FA值。
关键词:骨盆底,磁共振成像, 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女 (雌) 性
参考文献
[1]Lansdown DA, Ding Z, Wadington M, et al.Quantitative diffusion tensor MRI-based fiber tracking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J Appl Physiol, 2007, 103 (2) :673-681.
[2]张静娜, 邱明国, 谢兵, 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结构完整性的变化: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 :1-4.
[3]吴珂, 史大鹏, 轩昂, 等.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扩散张量成像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3) :166-169.
[4]Gürses B, Tasdelen N, Yencilek F, et al.Diagnostic utility of DTI in prostate cancer.Eur J Radiol, 2011, 79 (2) :172-176.
[5]Budzik JF, Le Thuc V, Demondion X, et al.In vivo MR tractography of thigh muscles using diffusion imaging:initial results.Eur Radiol, 2007, 17 (12) :3079-3085.
[6]Froeling M, Oudeman J, Van den Berg S, et al.Reproducibility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human forearm muscles at 3.0T in a clinical setting.Magn Reson Med, 2010, 64 (4) :1182-1190.
[7]王亚, 刘怀军, 杨飞.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7) :1468-1471.
[8]Kobus T, Vos PC, Hambrock T, et al.Prostate cancer aggressiveness:in vivo assessment of MR spectroscopy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t 3T.Radiology, 2012, 265 (2) :457-467.
3.0T磁共振成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有手术后病理结果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的乳腺肿瘤患者78例共计82个肿瘤为研究组 (65个行手术切除, 17个穿刺活检) , 其中, 乳腺癌54个,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33个, 浸润性小叶癌10个, 髓样癌4个, 黏液腺癌3个, 中-高分化鳞癌2个, 小细胞癌1个, 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1个;乳腺良性肿瘤28个, 包括纤维腺瘤21个, 纤维腺瘤样增生6个, 导管内乳头状瘤1个。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82岁, 平均57.2岁。所有患者均于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1H-MRS检查后1周内手术或穿刺活检。
1.2方法:使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MRI成像系统, 乳腺专用线圈, 随机SMMWP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及随机动态增强、乳腺波谱分析软件。采用单体素波谱点分辨波谱分析法空间定位技术。成像参数:TR=1 500 ms, TE=100 ms, 翻转角 (Flip angle, FA) =90°;采集次数为128, 时间为198 s。波谱序列为SVS se breast int, 扫描前常规系统调节包括匀场和水抑制。MRI造影剂为顺磁性造影剂钆喷酸葡胺 (Gd-DTPA) 15 ml, 注射速率为2.5 ml/s, 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同样速度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首先采用T1WI压脂下乳腺增强扫描, 获得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在内的乳腺MRI图像, 然后在此3种图像上进行兴趣区定位, 三维像素区测量体积 (ROI) 为15 mm×15 mm×15 mm。视野为34cm×34 cm。原始数据输入随机SMMWP工作站进行处理。所有病例均于增强扫描后行1H-MRS检测。摄取方法:患者取俯卧位, 平静呼吸, 双侧乳腺自然悬垂于乳腺线专用圈内。乳腺MRI检查时机选为月经周期6~16 d[3]。资料分析:将MRS原始数据序列传输至SMMWP工作站, 对感兴趣区进行信号强度测量, 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以Ⅱ、Ⅲ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恶性肿瘤诊断标准。用单体素乳腺专用波谱分析软件自动进行频谱数据分析, 获得1H-MRS曲线, 胆碱 (Cho) 峰位于0.032 3/万处, 以Cho峰信噪比 (SNR) ≥2作为阳性的诊断标准, 反之则为阴性。MRI检查图像由影像科2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在不知病史及病理结果的情况下进行非双盲阅片, 判断动态增强曲线的类型及Cho峰的阳性或阴性并作出影像诊断, 诊断结果以2人意见一致为准。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行方差分析、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理结果为乳腺癌的54 个恶性肿瘤中, DCE-MRI检查7 个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上升型 (Ⅰ型) , 16 个呈上升平台型 (Ⅱ型) , 31 个呈快进快出型 (Ⅲ型) (图1, 2) ;以Ⅱ、Ⅲ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恶性诊断标准, 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7%, 特异性为71%, 准确性为82%, 阳性预测值为86%, 阴性预测值为74%。1H-MRS检查有49 个 (91%) 于0.032 3/万处可见明显Cho峰, 其SNR≥2 (图3, 4) , 3 个 (6%) Cho峰太低, SNR<2, 视为阴性;2 个 (4%) 于0.032 3/万处未见明显Cho峰 (图5, 6) 。以在0.032 3/万处显示Cho峰且SNR≥2 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1%, 特异性为86%, 准确性为89%, 阳性预测值为92%, 阴性预测值为83%。将胆碱峰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作为联合诊断标准, 符合其中1 项或2 项的被认为恶性病变, 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 特异性为82%, 准确性为93%。DCE-MRI联合1H-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使用DCE-MRI或1H-MR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E-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见表1, 1H-MRS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见表2, DCE-MRI联合1H-MRS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见表3。
3讨论
3.1 DCE-MRI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是病灶血流灌注和流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体现病变强化的全过程, 更准确地反映了病灶的动态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分为3 型:Ⅰ型为持续上升型, 强化呈渐进持续强化;Ⅱ型为上升平台型, 早期明显强化, 中晚期维持在峰值上下约10%;Ⅲ型为快进快出型, 早期迅速强化后又迅速下降。Ⅰ型常提示良性病灶, Ⅲ型高度提示恶性, Ⅱ型则在良恶性中均可见。本组54 个乳腺癌中, 表现为Ⅰ型者7 个, Ⅱ型者16 个, Ⅲ型者31 个,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Ⅲ型为主, 与文献[4, 5]报道相符。
3.21H-MRS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乳腺1H-MRS主要测量被检组织的Cho含量, 其峰值位于0.032 3/万处。Cho及其代谢物包括磷酸甘油胆碱、磷酸胆碱和磷脂酰胆碱, 其含量高低反映了乳腺上皮细胞的代谢水平。作为活性代谢物的游离Cho, 在正常组织中含量较低, Cho含量升高反映了细胞膜合成增加或细胞增殖加快。恶性肿瘤细胞增殖旺盛, 快速的细胞分裂导致细胞增殖加快和膜转运增加, Cho含量相应升高;同样良性肿瘤若在短期内迅速生长, Cho含量也可升高[5]。Bartella等[6]研究发现, 1H-MR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和88%。本组1H-MR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1%和86%, 低于文献[6]报道, 可能与部分病灶体积较小 (<2.0 cm3) , 采样区内有正常乳腺组织的干扰有关。另外有些病灶内含有液化坏死区, 采样区内含有部分坏死液化组织, 也可降低MRS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3 MRs联合DCE-MRI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1H-MRS胆碱峰的检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果病变体积较小, 采样区内有正常乳腺组织或坏死液化组织的干扰, 则不易检测到Cho化合物, 如果病灶太靠近胸壁或皮下, 同样会影响到Cho化合物的检出。另外, 患者的不自主运动及磁场的不均匀性等也会影响Cho峰的检测。本组资料中Cho峰诊断的敏感性为91%, 特异性为86%, 与DCE-MRI相比, 尽管Cho化合物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但部分无症状志愿者、哺乳期女性及良性肿瘤也可出现Cho峰。本组28 个良性肿瘤中, 4 个在0.032 3/万处显示Cho峰且SNR≥2, 表现为阳性, 与文献[7]报道相符。MRS对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 且受病灶体积大小及良恶性肿瘤本身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大, 其敏感性仍然不够理想。Huang等[8]认为, 单独使用DCE-MR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62%, 结合1H-MRS, 其特异性可提高到88%。本组显示, 1H-MRS联合DCE-MR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 特异性为82%, 准确性为93%, 明显高于单独使用1H-MRS或DCE-MRI检查。1H-MRS作为定量检测病变内化学物质的无创检查方法, 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1H-MRS与动态增强曲线相结合, 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摘要: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DCE-MRI) 与氢质子波谱 (1H-MRS) 成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78例, 共计82个肿瘤作为研究组, 其中乳腺癌54个, 良性肿瘤28个。全部病例均于术前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后1H-MRS检查, 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的DCE-MRI及1H-MRS表现, 并将MR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等。结果 DCE-MRI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7%, 特异性为71%, 准确性为82%, 阳性预测值为86%, 阴性预测值为74%。1H-MRS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1%, 特异性为86%, 准确性为89%, 阳性预测值为92%, 阴性预测值为83%。DCE-MRI联合1H-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 特异性为82%, 准确性为93%。结论 磁共振波谱与动态增强扫描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较低, 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诊断准确率, 对乳腺癌的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学,乳腺肿瘤
参考文献
[1]Morse DL, Carroll D, Day S,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breast cancers and therapy response by MRS and quantitative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the choline pathway[J].NMR Biomed, 2009, 22:114-127.
[2]Knutson D, Steiner E.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current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J].Am Fam Physician, 2007, 75:1660-1666.
[3]Helbbich TH.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imaging resonance of the breast[J].Eur J Radiol, 2000, 34 (3) :208-219.
[4]高佩红, 赵斌, 蔡世峰, 等.乳腺肿块动态增强及高分辩M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9) :667-661.
[5]沈玉英, 蔡庆, 许传.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13) :1678-1681.
[6]Bartella L, Morris EA, Dershaw DD, et al.Proton MR spectroscopy with choline peak as malignancy marker improves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fo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preliminary study[J].Radiology, 2006, 239:686-692.
[7]赵斌, 蔡世峰, 于台飞, 等.MR氢质子波谱在乳腺肿块应用中的价值及技术干扰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4) :281-284.
3.0T磁共振成像 篇6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由山西省长治医学院动物养殖中心提供的大白兔,营养状况良好,雌雄各半,体质量2.5~3.0kg。
1.1 实验材料:
材料:手术刀、23号刀片、4号缝线、注射器(5、10、20 ml),一次性手术衣、手套,橡皮帽。
器材:打击装置(固定器、1 kg铁棍、套管、细绳)、简易手术台、无影灯、吸引器、脑科专用磨钻、神经剥离子、弯钳、椎板咬骨钳、鹰嘴咬骨钳。
1.2 模型制作过程:
麻醉:实验前对实验兔进行麻醉,选用地西泮以2 mg/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成功后,观察实验兔呼吸、意识及瞳孔变化,待兔睡眠安静。建模前对研究对象执行第1次CT、常规T1WI、T2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了解兔脑部的正常影像情况并排除器质性病变。
麻醉妥后,取俯卧位,妥善固定四肢及头部。取前囟后方左侧2 cm处开直径1.5 cm的骨窗,保持硬脑膜完整,采用硬脑膜改良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制作;骨窗内放置双圆柱形橡皮柱,外柱直径1.5cm、高度1.0 cm,内柱直径1.0 cm,高度0.5 cm,用自由落体装置撞击橡皮柱,落体致伤冲击力为1.0kg×1.5 m。模型制作的关键在掌握好自由落体的质量与高度,生存达到24 h的兔子纳入实验样本。
1.3 标本制作:
创伤后24 h做完SWI和CT成像检查后立即处死兔子,椎板咬骨钳逐步咬除兔头顶部颅骨,小心操作以免损伤矢状窦,全脑显露完毕后,锐性离断鼻端嗅神经,自颅底以脑压板抬起脑组织并切断颅底神经。神经剥离子分离大脑、小脑,至脑干处切断脑干,完整取出大脑。
1.4 影像采集:
损伤前后行SWI和CT成像检查,损伤后的大白兔分别于伤后1 h、24 h进行SWI和CT成像检查。
采用64层螺旋CT(GE Light Speed VCT型号)进行实验兔头颅扫描,层厚5 mm。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350 m A、准直64×0.625 mm、检查野240 mm×240 mm、矩阵512×512、螺距0.964∶1,转速0.8 s/r,有效层厚0.625 mm,重建间隔0.625 mm。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Verio,Siemens),采用头部32通道头颅线圈。所有实验兔均行SWI序列,参数为:TR=27 ms,TE=20 ms,FOV=120 mm×120 mm;层厚=1.5 mm,层间距=20%,平均次数=1,矩阵=256×256,层数=56;此外,还进行了常规T1WI、T2WI、T2-FLAIR及DWI序列横断位扫描。DWI采用SE-EPI序列,层厚4 mm,层间距20%,TR=4 300,TE=87 ms,平均次数=2,矩阵=160×160,b值=1 000,层数=18。
1.5 病理采集:
标本置于10%甲醛溶液固定12 h,自嗅脑至小脑与影像学检查对应作6个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
1.6 图像分析:
病理结果由病理科高年资医师进行大体解剖及高倍镜下标本的出血进行判断,记录出血部位。
由2名高年资磁共振(MR)医师对SWI图像独立判断病灶,CT图像由另外2名高年资医师对病灶进行独立判读,各位医师对相互之间的结果未知,对于同一家兔判读不一致的,经过2名医师协商后给出一致意见。结合CT及相位图排除小血管、脑内异物、空气和颅底伪影后,SWI图上的低信号为颅内出血灶,CT上高密度为出血灶,判读结果均应对照模型制作前扫描结果,对有疑问的病灶不予进行统计。判读内容为脑实质内有无出血、出血灶的数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予统计。
根据病理结果,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由2名高年资MR及CT医师共同回顾性分析各出血部位中SWI及CT观察到出血灶的数目并记录,各部位相加得出总数目。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均使用SPSS 17.0或SASS软件进行。观察1 h SWI及CT扫描检出出血灶的数目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将SWI和CT成像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24 h SWI及CT对家兔脑损伤后微出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绘制ROC曲线,对2种方法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共计20只大白兔动物实验模型。镜下观察,20只大白兔中17只观察到脑实质内出血。出血阳性家兔大体切片均显示打击区域不同程度的损伤,面积大小不一,4只合并脑室内出血,镜下表现为局部皮层表面肿胀,小血管扩张充血,皮层及皮层下可见点灶状、弥漫性出血灶,部分病灶区域可见多灶性炎细胞浸润。记录出血灶的部位。
损伤后24 h磁共振SWI判读结果为18只可观察到脑实质内出血。损伤后1 h磁共振SWI结果与24 h相同。
损伤后24 h CT判读结果为6只可观察到脑实质出血。损伤后1 h CT观察到脑实质内出血为2只。
病理结果与SWI发现脑内出血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P=0.0632)。
病理与CT发现脑内出血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9,P=0.001),CT对脑内出血的检出率低于病理检查。
24 h磁共振SWI对家兔脑内出血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67%(见表1)。CT对家兔脑内出血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100%(见表2)。SWI及CT诊断兔脑内出血的ROC曲线(见图1),SWI及C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0.676。SWI诊断效能优于CT。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通过动物建模实验进行SWI与病理、SWI与CT的对照及量化评价,同时结合临床检查研究SWI成像对脑损伤后微出血的诊断价值。
该课题的实施过程较复杂,需要麻醉科、神经外科、CT室及病理科等多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医院在科研方面的多科室协作开辟了方向,尤其在动物模型的制作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填补了山西省医疗界本领域的空白,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研究结论可靠,临床意义深远。SW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检查组织磁场属性的高分辨率3D梯度回波成像新技术,采用流动补偿技术,薄层采集,大大提高空间分辨率,图像信噪比提高,突出显示微小出血灶[3,4,5]。CT和常规MRI对微出血灶的检出率也比较低,使用SWI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对临床患者颅内出血部位、数目及范围进行准确评估,对脑出血、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及脑外伤患者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帮助临床选择最佳治疗策略,使患者受益,节省诊疗费用和住院时间。SWI技术在脑外伤的应用非常适用于矿工脑外伤的评估及诊治,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使患者预后更加良好,减轻企业家庭负担。
由于兔子体积小,脑组织体积更小,相对于70cm的磁体扫描腔而言,填充效果比较差,造成扫描野内的信号噪声比下降。可以通过把兔脑置于磁体腔扫描野的中心区域及采用小扫描野的高分辨率扫描技术来改善。由于兔脑周围的毛发及颅骨磁化率的差异,造成磁敏感效应较大,伪影干扰了感兴趣区观察野的清晰显示。对于此问题,目前正在进行优化完善,例如剔除兔脑头部的毛发,从而提高图像信噪比和图像分辨率,尽量把各种影响降到最低。
本研究中有5只动物因急性打击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考虑为脑干受传导力冲击所致。本组实验中有1例家兔SWI观察到小片状低信号,病理结果中无,究其原因可能为异物进入脑组织内,或空气等,为损伤过程中所致,但肉眼观察不到,总体来讲,SWI对脑内出血灶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在临床应用上,同样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磁敏感效应,并注意各种原因所致的伪影。
参考文献
[1]王武盛,李爱民,陈军,等.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5):399-403.
[2]陈丹,张亚林,瞿中威,等.张力性脑出血的CT及MRI特征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19(4):17-19.
[3]江静雯,丁蓓,郑超波,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4):300-302.
[4]许建兴,王德杭.探讨磁敏感成像对脑外伤微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39):1-3.
3.0T磁共振成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临床诊断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29例,男18例,女11例;胎龄28.5~41周,平均(35.4±1.3)周;顺产24例,剖宫产5例;早产儿7例,足月产儿21例,过期产儿1例;新生儿Rh溶血病2例,ABO溶血病8例;有宫内窘迫史2例,合并右枕叶微量出血1例;患儿体重2460~4370 g,平均(3421±321)g;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1~7 d;黄疸持续时间为1周~2.5个月;MR检查时间于出生后1~60 d,其中20例单次检查,9例进行二次复查。
1.2 临床表现
患儿生后1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和巩膜明显黄染29例,其中出现嗜睡、拒乳、肌张力低、拥抱反射减弱18例,呼吸困难4例,晚期出现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惊厥、发热等3例,根据Johnson急性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标准[2],临床拟诊断为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
1.3 MRI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kyra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全新Tim4G平台配备20单元高密度矩阵头颈线圈,扫描前给予新生儿常规镇静,采取仰卧位、注意保暖,行常规横轴位T1WI(SE)序列参数:TR750 ms/TE15 ms,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序列参数:TR6000 ms/TE99 ms,反转恢复FLAIR序列参数:TR7500/TE119 ms,T1WI矢状位及冠状位3D-T1WI参数:TR 750 ms/TE15 ms,SE/EPI-DWI参数TR 2900 ms,TE 89 ms,弥散敏感系数b值0、l000 s/mm2,成像时间60 s,翻转角20度,FOV 24 cm×24 cm,矩阵320×320,NEX=0.75,扫描层厚3.5 mm,层间距1.0 mm。3.0T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具有回波时间及扫描时间缩短,分辨率高的特点,与低场强MRI设备比较,图像的信噪比显著提高,对病灶的显示更清晰。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三组患儿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为(TSB)、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占比、表观扩散系数(ADC);三组患儿均进行无创性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scores,NBNA),NBNA评分为早期诊断急性胆红素脑病提供依据,NBNA评分<37分者为NBNA异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及临床评估
入院时29例患儿实验室血清TSB 317.5~568.3μmol/L,平均(445.8±118.3)μmol/L,平均直接胆红素(32.6±10.5)μmol/L,平均间接胆红素(456.5±49.2)μmol/L。根据将其TSB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三组,轻度组15例(>317.5~445.8μmol/L),中度组11例(>445.8~568.3μmol/L),重度组3例(≥568.3μmol/L),所有患儿均存在胆红素脑病潜在风险。轻、中、重度三组患儿TSB、B/A值、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占比,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BNA异常的16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听定向能力及主动肌张力不同程度异常,其中2例评分<35分,14例轻、中度组NBNA评分>35~<37分,三组患儿NBNA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NBNA: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TSB:总胆红素;ADC:表观弥散系数
2.2 MRI影像特征
29例病理性黄疸患儿首次行MRI检查,21例T1WI双侧苍白球信号呈对称性增高,占72.41%,边界清晰(图1A、2A),轻、中、重度三组患儿于T1WI双侧苍白球信号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轻度组13例(86.67%)、中度组6例(54.54%)、重度组2例(66.67%),三组患儿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呈正常等信号(图1B、2B),利用冠状位及矢状位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图1D、2D),DWI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图2C),14例中度组及重度组患儿DWI的ADC测量信号高于轻度组(图1C),8例患儿T1WI及各序列显示双侧苍白球未见异常信号。
A:T1WI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B:T2WI双侧基底节区未见异常高信号;C:表观扩散系数值高于正常值;D:冠状位3D-T1WI双侧苍白球高信号,边界清晰
2.3 复查结果
对9例患儿分别于2~6个月龄复查MRI,综合比对其影像学表现。其中8例双侧苍白球T1WI高信号消失,临床表现未见阳性体征,神经系统发育正常;1例原苍白球部位T1WI对称性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参照文献[3]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病,并有听力障碍后遗症。
A:T1WI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边界较清;B:T2WI双侧基底节区未见异常高信号;C:DWI未见异常高信号;D:矢状位T1WI显示苍白球高信号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胆红素脑病是一种可防治性疾病,关键在于找到能早期判断胆红素脑病严重程度的特异性指标[4]。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能力,NBNA评分可用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临床测评优点是可对新生儿反复测试,无创性、易操作,且敏感性及可靠性得到临床认可,潘红枚等[5]研究显示,部分血清胆红素≤256.5μmol/L的黄疸患儿,NBNA评分降低(<37分)。评分越低胆红素脑病发病率越高,两者呈负相关,多数患儿神经行为能力异常随着黄疸消退可发生逆转,而对NBNA<35分的患儿临床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伤残的发生;由于新生儿时期基底核神经细胞在生理和生化代谢方面最活跃,耗氧量及能量需求最大,故最易受累,而其中又以苍白球的中后部最为敏感[6],新生儿黄疸处理不及时,大量胆红素突破血脑屏障,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本研究收集的29例患儿的T1WI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高信号,占72.41%,均提示双侧苍白球在T1WI序列呈对称性高信号较一致[7,8,9,10,11]。目前关于MRI信号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这可能是胆红素在神经胶质细胞的沉积以及对神经细胞膜的破坏引起T1值缩短有关。8例患儿T1WI及各序列双侧苍白球信号未见异常,占27.58%,表明双侧苍白球在T1WI呈对称性高信号并不见于所有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本次研究中,9例复查患儿中8例各序列均未见阳性征象,1例复查患儿于4个月龄进行临床查体及MRI复查,原T1WI上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同部位T2WI表现为呈稍高信号,临床血清胆红素>568.3μmol/L,结合MRI影像综合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病,并听力损害,提示该部位神经元和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坏死。而T1WI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未必会转化为T2WI高信号,但一旦出现该征象,一般均认为预后不良[8,9]。急性期胆红素脑病DWI均未见异常高信号,MRI扫描中DWI信号可定量测量出液体中H+的扩散,而胆红素损伤苍白球导致的水分子运动变化不足以引起DWI信号改变,不能引起ADC和e ADC值发生改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胆红素引起的神经损伤不伴水肿的发生[12],目前通常采用ADC值来反映水分子扩散强度,本次研究中,轻、中、重度组患儿ADC值偏高,对诊断胆红素脑病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果符合Cece等[13]研究发现的尽管胆红素脑病患儿在DWI无阳性表现,但通过测量ADC值发现,胆红素脑病患儿ADC值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目前,国内仅李福彰等[14]研究报道了19例胆红素脑病患儿中有1例患儿在DWI呈高信号,该患儿TSB>700μmol/L,其急性期DWI并未见高信号,1个月复查在DWI仍呈高信号,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胆红素大量、持续性的毒性作用下,神经元主要表现坏死,继而出现水分子扩散受限导致DWI呈高信号。并非所有的核黄疸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均能通过MRI检出异常,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不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所特有的,亦可见于部分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3,15],甚至是正常新生儿[16]。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表现累及范围更广泛,以内囊、壳核和丘脑为主,并伴有皮层及皮层下、深部脑白质斑片状异常信号、弥漫性脑水肿、颅内出血等,这些伴随征象几乎不出现在胆红素脑病[12],当出现胆红素脑病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从影像学方面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17],缺血缺氧性脑病部分病灶DWI可表现为高信号。此外,单纯以血清胆红素作为胆红素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并不可靠,与血浆白蛋白密切相关,B/A值成为评估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血浆蛋白与胆红素联合能降低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近年来,国内外已将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用于胆红素脑病早期监测[8,16],常规MRI序列只能观察到神经组织的形态结构发育及损伤情况[19],由于机体组织代谢异常要先于组织结构变化发生,并且MRS属于无创性检查序列,可以进一步检测活体组织的代谢产物的成分及其含量,反映组织器官损伤时的代谢异常[20],对于胆红素脑病急性脑损伤的诊断,MRS比常规MRI更敏感,因此可用于早期发现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脑损伤情况[21],综上所述,急性期胆红素脑病患儿预后较差,及时、正确诊断有利于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