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024-08-24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精选5篇)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1

心理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且是校园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为此, 各高校建立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龙头, 以各院 (部、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为骨干, 以大学生心理卫生群众团体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该组织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卫生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在心理疾病的筛查、处理和心理疾病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方面, 该系统工作的开展深度不够, 工作质量有待于提高。为此, 有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后指出:与学生的发展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相比,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单一、作用局限, 这束缚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需要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 发挥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长[2]。笔者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 还应引入心理疾病三级预防概念, 将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与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有效地衔接起来。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 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需求;另一方面, 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 还能使心理疾病三级预防系统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这一资源, 解决心理健康预警和危机干预问题, 体现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1 疾病的三级预防

预防医学研究指出,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因而, 预防工作与疾病的自然史相对应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病因预防, 是针对病因或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措施;第二级为临床前期预防, 主要任务是“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疾病发展;第三级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3]。

2 高校心理疾病的三级预防

心理疾病是指以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 大脑功能失调, 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包括各种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存在心理疾病的防治问题, 从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来说, 还存在不能作为心理疾病的各种心理障碍。由于比较常见, 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本文将心理障碍也纳入广义的心理疾病概念。

2.1 一级预防

2.1.1 对象

全体师生。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 但是只有人人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才能达到群防的目的。心理健康宣教工作是全体师生的责任。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教师的人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掌握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会自觉利用一切机会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 教师这一群体也存在心理问题[4], 也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2.1.2 目标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层次、学科、群体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防止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一级预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有作为的工作, 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2.1.3 方法

主要依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这个系统的核心组织, 起主导作用, 负责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设计、师资和学生骨干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协助其部、系心理小组开展心理卫生宣教、咨询、筛查、心理疾病鉴别、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各院 (部、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宣教和咨询工作的落实, 帮助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完善师生信息沟通渠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群众团体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动员、自我教育、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反馈等工作。开展形式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心理咨询 (团体、个别) 、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校园传媒等。

2.1.4 人员构成与知识结构

按照《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院 (部、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 可以由专、兼、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 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辅导员、“两课”教师等人员组成。就知识结构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均应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最好由专职、专业心理工作者担任, 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研究, 能较好地掌握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危机干预技术。各院 (部、系) 的心理工作小组除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 还要掌握心理咨询与测验的相关技术;心理咨询室侧重于大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引导, 而不是心理疾病的治疗, 应具备心理疾病的一般性知识, 转介不符合自己工作对象的来访者。

2.2 二级预防

2.2.1 对象

有轻度心理障碍、不良适应行为、人格缺陷和某些患有早期心理疾病的大学生, 也包括易发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

2.2.2 目标

对有心理问题和早期心理疾病者能早发现、早干预, 以防止心理疾病产生, 减少对其身心健康、学习与生活的消极影响, 避免潜在的校园恶性事件发生。为此, 首先是确定有无心理问题, 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其次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治疗条件不具备时要及时转介。

2.2.3 方法

一是主动过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 在心理卫生宣教的基础上, 增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鉴别心理异常现象的能力, 把疑有心理问题者及时反馈到三级网络组织。二是被动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员对来访者进行筛查, 提出处理意见。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组织和全体师生参与。

2.2.4 工作难点

心理测查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 测查过程是否规范, 测查后的处理是否及时、有效, 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鉴别异常心理现象的能力是否具备。

2.3 三级预防

2.3.1 对象

已患有心理疾病, 包括虽达不到心理疾病程度, 但是对学习、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心理障碍者。

2.3.2 目标

对患心理疾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避免造成危害本人和他人的严重后果, 促使其早日康复。

2.3.3 方法

对于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的三级网络系统来说, 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主要依靠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发挥专业治疗的优势。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做好心理疾病的鉴别、转介和心理危机干预,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大学心理咨询机构要科学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层面的任务和内容, 区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的不同工作性质和任务。

3 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1) 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淡薄, 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一谈到疾病的预防, 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医护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事, 没有全员责任的意识。部分师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意识淡薄的问题, 在这一群体中也有些自以为“没有心理问题”的心理问题者, 他们成为心理卫生宣教的死角。只有把心理疾病的卫生宣教工作做到如生理疾病那样人人皆知、人人注意, 心理保健、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才有基础。

(2)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而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认识还不充分, 这就对一级预防心理卫生宣教工作的针对性提出了挑战。但是, 关注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是做好一级预防的有效途径。目前的研究表明, 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人格缺陷、缺损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与生活适应不良等。

(3) 做好预防工作需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比较多的是采用心理测查的方式, 而忽视了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的了解, 例如个别访谈、家庭生活背景资料搜集。虽然心理测查具有掌握情况快、省时等优点, 但是施测人员不规范的工作程序会影响到资料的可靠性。目前还存在一种倾向是重测查、轻问题解决, 测查结果有了, 可是下一步怎么办却没有。在筛查的基础上, 应把疑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预约面谈的方式再次排查, 以确定其是否有心理问题, 对有心理问题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家庭生活背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 其资料搜集的必要性还没有被很好地认识。研究显示, 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态度等因素对个体的自尊有重要影响[5], 而自尊在心理健康评估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助于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4) 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 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与自杀有关的精神疾病中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多见[6]。如果不能及时鉴别精神疾病患者并将其转介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而只是给予一般性心理辅导, 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 还可能危及他人安全。因此, 心理辅导者应具备常见心理疾病知识。

(5) 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是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教育部的要求尚有差距, 存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不足, 完成工作目标受到机构建设、人员培训、资金、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足, 专兼职人员相比, 专业人员偏少, 这影响了工作质量[7]。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以下3个特点:一是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好于个别心理辅导, 有针对性、个体化且质量好的心理辅导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与要求;二是心理测查好于测查后处理, 对测查后疑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及处理工作做得不够;三是重视心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轻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潜能挖掘。从时有发生的校园自杀和暴力行为等恶性事件到求职过程中凸显的人格缺陷, 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也反映了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8]。因此,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还应包括开展与心理健康和学生发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包括生命教育、素质拓展、婚恋和职业生涯指导等。这样既可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 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又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的及时性和干预的有效性。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卫生普及、心理发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心理疾病三级预防系统在其工作对象、目标、方法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既有交叉又有不同, 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心理疾病三级预防系统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这一资源, 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增强其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 (1) :57~59.

[2]张大均, 王金良.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2) :85~109.

[3]顾湲.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杨宏飞.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2) :212~213.

[5]吕春明, 王淑珍, 刘均民.234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10) :938~939.

[6]管晓琴, 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 (6) :458~460.

[7]何泽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6) :520.

[8]徐岫茹.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一) [J].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9) :693~695.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2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体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相关的文件精神、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决定建立学校心理健康 “三级”教育机制。

一、领导小组: 组长:白建生 副组长:陈兵

组员:钟伍妮、杨娟、各班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

二、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1、它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的迫切要求,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2、它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建立该机制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通过这项制度的建立,一是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由学校下移到各班级,壮大工作队伍,扩大工作覆盖面,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二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于心理宣传员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发现老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一旦出现事故苗头,还能迅速向学校反映情况,避免恶性事件发生。因此,设立班级心理宣传员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出现问题后再解决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学生自己上门咨询转变为主动寻找、发现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迅速、更主动、更贴近学生思想现状。

三、“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学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预警机制。一级预警机制以学校教学班为单位,由班级心理委员小组长、班主任组成,对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作重点预警,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并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管理层汇报情况。二级预警机制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心理咨询教师、政教(德育)处主任、校长组成,对班级上报的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进行鉴别,并对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三级预警机制通过学校辐射至校外,由家庭、校间协作体、社区街道组成,常常进行信息通报和反馈,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3

我们要努力的去构建学校, 家庭, 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的体系。应该要在完善学校的教育作为主导的层面上, 大力的开发家庭还有社会的资源, 将教育渠道发展成为多条的渠道, 把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充分的整合在一起, 在教育方向的带领下, 一起参与, 配合还有促进, 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一起来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优良的心态

现在是社会进行转型的阶段, 主要的表现是结构的转型还有体制的转型一起进行。所以这些转型都会出现一些不安定感, 让大家都会产生一些浮躁的心情, 这会影响家长还有老师在教育上面的心态。分开来看, 家长出现不良教育的心态有下面几个方面:期望比较的高, 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 他们希望孩子的教育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期望的高标准体现在学生在教育的过程里刻意的求完美, 提出学生达不到的很多的要求, 家长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间出现的一些差异的客观存在, 总是把学生和其他家长的学生做出没有标准的衡量和攀比, 家长往往对学生的成绩和排名非常的在意, 一旦发现学生与别人出现差距就逼学生想办法立刻赶上。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心理机制

我们为了可以完全的发挥出教育的作用, 需要完善和配置三者的能力, 建立起家庭, 学校, 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 第一点需要重视的任务是正确的进行定位三者的作用。

1. 家长需要为学生在成长方面建立比较优良的家庭客观环境。第一, 家长应该建立准确的心理教育引导, 建立优良的教育气氛;第二, 应该观察学生出现的个性, 善于使用鼓励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自信;第三, 重视学生的情趣发展, 大力的发展学生的视野, 持续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和心理;第四, 准确的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第五, 家长自己需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构建学习的家庭环境, 建立榜样的形象和作用, 以此来推进学生发展成良好的习惯, 持续的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2. 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首先, 应该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点体系, 准确的认识心理的健康对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的成长的主要意义, 准确的处理心理的健康教育和学科的教育的关系;其次, 应该在深入的提高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水平中进行实践, 特备是要坚持的走积极的心理教育的道路, 以心理教育大众的观念为基本的准则, 在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持续的发展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第三, 应该增加专项的经费投入还有扶持的确保能力, 完善规范的工作机制, 要实现一部分的政策支持;第四, 应该大力的开展一些心理的健康教育观点的研究和实验以及专题的研究, 将工作的科学, 针对, 实效的特性努力的提高起来;第五, 应该在本校的实际作用下的教育资源为基本, 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回归到教育的起点, 构建心理的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教学。第六, 努力的充分发挥心理的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增加心理健康的教育团队的建设。而且学校需要增加和家长的沟通。应该及时的将学校对学生的一些要求反馈回家长, 还要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学校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心理教育;学校还应该积极的融入到社区的活动中, 将教育扩展到社区。要合理的使用社区的一些教育资源, 扩大学校的教育空间, 增加学校在教育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且还要发挥学校在社区里的教育中心的作用, 向社区开放场地, 师资这些教育的资源, 推进社区的发展, 这样也可以产生反作用对于学校的教育。

三、改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1. 改革与创新领导的体制。各级的党委与政府要有效的加强完善对学生的工作的领导,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资源的发展战略重视起来, 形成党委进行统一的领导, 全部的部门各行其责的工作体制, 全力的配合, 大力的发挥积极, 主动的特性,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发展好。2. 改革与创新投入的体制。财政的部门应该要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财政投入。专门出一些专项的资金, 用于建设和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相关的研究。3. 改革与创新信息的反馈体制。有关的单位和部门应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成长的资源库, 准确的掌握发展的动态, 科学的分析出现的情况, 快速的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 进而解决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覃国慈, 刘先, 冯桂林.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网络体系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3]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4

一、组织及网路

1.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文件

(要求:有领导具体分管健康教育工作,有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红头文件或者盖单位红章)2.健康教育网络示意图 3.健康教育网络名单

4.健康教育会议记录(要求:有通知、签到、照片、会议纪要等资料)5.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6.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7.开展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的文件

二、健康教育宣传阵地

1.单位有固定的、上档次的、上水平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要求:健康教育专栏要有控烟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内容及宣传品,定期更换内容,并做到至少每2月更换一次,要有更换记录及底稿小样或照片,标注时间和期数)

三、职工健康教育培训

1.单位职工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每年不少于一次,培训率达90%以上,有培训记录(要求:有培训通知、签到簿、培训课件、培训照片、培训总结、考试试卷等)2.新职工上岗前的卫生知识培训(培训记录、登记表、讲义或教材)3.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培训率100%(要有培训记录、试卷、分数)4.职工基本健康知识测试及统计评价情况资料

(要求:职工相关卫生知晓率≥85%,要有试卷、打出分数,算出知晓率,有试卷统计评价分析)

5.职工定期体检的健康档案及女工保健资料

四、健康教育工作

1.多种形式宣传卫生防病和健康教育内容,如广播、电子屏幕、标语口号;内容要有控烟、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宣传内容

(要求:有宣传计划、底稿或录音、VCD光盘,播出记录等)2.在旅客便于拿取的地方设有宣传资料摆放、阅报架(有照片)3.订阅卫生报刊(要有报刊合订本)

五、公共场所控烟工作

1.控烟领导小组(红头文件或者盖单位红章)2.控烟制度 3.控烟奖惩措施

4.控烟工作计划、总结

5.控烟工作有专人管理里,控烟检查记录(要求:有照片、记录)

6.公共场所控烟制度及有醒目、足量、固定、统一的禁烟标志(要求:粘贴在醒目处),7.对职工经常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做到无吸烟者及烟具、烟蒂、烟灰 8.候车大厅、售票厅等公共场所有醒目、足量的禁烟标识,地面无烟蒂(照片)9.各控烟场所应设立“吸烟室”,有明显的、非临时性的“吸烟室”字样,室内设有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设有座位、摆放盛水的烟缸,并有“吸烟有害健康”等的警句(照片)

10.被评为无吸烟单位的请提供有关文件或评先材料

六、健康教育资料

1.健康教育台帐本填写完整并整洁,一年一本 2.所需辅助资料齐全并按装订

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选择自2009年7月至12月期间在我科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范围为21~74岁, 平均年龄为 (54.7±4.5) 岁。患者文化背景为:32例初中及以下学历, 25例高中学历, 23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0例患者中, 40例为股骨颈骨骨折, 其中30例行全款关节置换术, 10例行股骨头置换术;30例髋臼骨折, 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0例髋臼发育不良, 其中4例行关节囊关节形成术, 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均为40例, 且无年龄、性别、术式、文化背景、病程、骨折部位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P<0.05, 因此,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 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 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增加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健康教育。根据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 在患者术前1天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护理干预: (1) 知识教育: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及时与其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疾病并发症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 然后通过交流、示范以及发放资料形式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从而使患者增强对疾病的认知, 知道心里状态对疾病的影响, 从而使患者能够保持情绪稳定, 与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对疾病易感染性及并发症严重性的认知, 从而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 消除患者的认知障碍, 保障患者的利益[2]。 (2) 健康信念的培养:由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 活动受限, 一些患者往往会产生沮丧、焦虑、恐惧等心理, 此时,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告知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及需求, 指导患者家属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从而给患者以真诚的支持和理解, 使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疾病, 并主动调整个人心态[3]。 (3) 健康行为的支持:手术结束后, 待患者情绪稳定, 病情有所好转时, 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干预, 指导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一些部分的功能恢复锻炼, 如让患者每天进行1至2小时的三点 (健康下肢及双肘) 支撑锻炼, 从而锻炼股四头肌、排肠肌、膝关节以及足踝的功能, 防止形成深静脉血栓。 (4) 自我监测指导:患者住院期间, 要加强对患者深静脉指标的教育, 使患者能够进行自我监测:a.患肢肿胀程度:教育患者DVT并发症发生时, 会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 患者监测方法为, 每天用卷尺对两侧肢体进行精确测量, 测量位置分别为踝上10cm、髌骨下缘10cm以及髌骨上缘15cm, 每天早晨8点及下午4点测量, 测量后及时记录数据并对比两侧数据的差距, 一般来说, 两侧数据的差异应低于1.5cm。b.压痛:告知患者有DVT并发症发生时, 发生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感, 从而要求患者每天检查患肢ā窝、小腿肌肉以及内收肌管肌腹股沟下方股静脉是否有压痛感。c.皮肤温度及色泽:患肢一旦发生缺血、缺氧, 肤色将呈苍白状, 部分呈青紫花斑状, 同时皮肤温度出现下降, 肢端更为明显, 因此, 要求患者每天早上8点及下午4点, 在患肢髌下10cm处进行体温测量。d.Homans征:让患者足部向背侧急剧弯曲, 感觉小腿肌是否有明显的疼痛感, 一般来说, 小腿发生DVT时, 会表现为Homans征阳性。e.浅静脉曲张:患者一旦发生DVT并发症, 将于发病后的1至2周内出现浅静脉曲张症状。 (5)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1天,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 告知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巩固治疗、定期复查以及合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4]。

1.2.2 评价方法:

(1) 术后5~7d,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认知、信念及行为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有:原发疾病的相关知识、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深静脉发生的表现、危害及预防方法、生活方式、功能锻炼执行情况、自我监测情况、心理状况等, 总分100分, 若患者得分在80分以上, 表示健康教育效果较好。患者出院3个月后, 对患者遵医嘱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服药情况、锻炼情况、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复查情况等, 若患者能够执行80%以上的医嘱, 即为遵医嘱。 (2) 术后第10天, 对患者进行彩超检查, 观察患者有无DVT的发生。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X²检验, 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后疾病知识知晓、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执行、遵医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DVT发生率比较

经护理干预, 对照组有10例发生DVT, 发生率为25.0%, 观察组有1例发生DVT, 发生率为2.5%, 两者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对患者认知、信念及行为的积极改变。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使患者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 并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态度, 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配合情况, 从而减少患者不良心理的发生, 使患者能够认识到康复锻炼对其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加强个人对疾病的自我管理, 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降低DVT的发生率, 提高其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 并使患者出院后仍能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功能锻炼、选择正确生活方式以及定期复查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患者进行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的健康教育, 患者遵医率明显提高, 在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信念和行为方面, 得到显著改善[5]。

3.2 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DVT发生率。由于骨折患者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方能恢复, 病程较长, 对患者进行出院的指导, 可使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提高患者遵医服药率,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患者实施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后, 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大大降低, 观察组患者仅有1例发生DVT, 发生率仅为2.5%, 明显低于对照组25.0%的发生率,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80例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合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晓率、健康信念形成率、健康行为执行率以及遵医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 对照组发生率为28.6%, 两者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行“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下肢骨折,“知、信、行”三级目标理论模式,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红宇, 倪丽蓉, 刘桃英, 等.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920-921.

[2]周健兰.胫腓骨骨折患者预防跟腱挛缩的自我管理教育[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8) :90-92.

[3]王敏, 张琳娜, 刘岩, 等.系统性健康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9, 31 (10) :1273-1274.

[4]左金梅, 张琼, 左霞, 等.康复护理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康复, 2010, 25 (2) :38.

上一篇:3.0T磁共振成像下一篇: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