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评论语言的规范问题(共3篇)
浅析新闻评论语言的规范问题 篇1
浅析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摘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发声者”,同时也是电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主持人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播报,还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解析和预判,从而让受众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内容。本文以浅析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为题,对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语言结构及语言规范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Abstract】: the host of the TV news commentary is program of “voice”, is also a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TV and audience.Host not only need to content of news broadcasts, also need to related content analysis and prejudgment, so as to let the audience can b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ed content.The to of news commentary program host language specification strategy title, language features of news commentary show host, language structure and Strategies of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关键词: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引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种新型的运用电视媒介对社会新闻进行评价的形式,是电视台公开表达自身立场并传达自身立场并影响受众思想走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阵地。它传播的意见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导向,沟通社会不同阶层信息,满足广大民众当下时段对各类重要信息的求知欲。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引导和整个评论环节的推动者,不仅策划着整个评论的节奏,而且使用标准有力的语言将整个评论中的观点最大程度表达出来以便观众更好地接受理解。
论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形式,结合现代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以考察语言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功能及其优势和劣势。此外,论文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同社会氛围、大众传媒的导向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联系起来,进一步揭示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和运用技术,揭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更好效果,这就赋予论文研究以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和效果。
一、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
语言特征,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语言特征的形成受 到语言运用环境的差异、语言运用者本身的发言特点和表述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论文研究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进行具体的解说和操作时,通常都是对新闻信息进行介绍、串联或评说,使节目具有连贯性与完整性。所以,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也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贴切精准
语言的准确性是任何新闻作品都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特征。尤其对于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而言,语言作为传播交流的工具,在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特别应该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和整体表达的圆满性。虽然主持人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采取风格各异、特点悬殊的语言,但是都要遵守用词精确的基本要求。言过其实或者词不达意的情况会影响报道本身的质量,并进而降低评论的真实性和公众的信任度。在整个评论进行中,主持人只能在表达自身的猜测或预估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不精确的模糊语词,这种适当运用的结果是提高主持人自身对评论的负责态度。主持人需要时刻谨记某些关键词语的细小区别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巨大不同,从而能够影响整个节目的质量和成败关键。
例 1 主持人:“是的,正如您所讲的金正恩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朝鲜也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而与金正恩类似,朝韩关系也时常令人难以猜透,时近时远。因此,我预测,韩国总统应该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种神秘性,因而他认为与这样的邻居打交道需要做好双重准备。”
——《时事开讲》(20151015 期)金正恩无论“失踪”“现身”都博眼球。例 2 主持人:“中国最初实行改革开放的的年代,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我们说中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那么朝鲜呢?中国是朝鲜的同志加邻居,朝鲜能够借鉴中国的道路吗?主持人:“我刚才指出了一些存在于内政方面的问题,我们也难以忽视外交方面的朝鲜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意味着朝鲜在表达什么样的信息?”
——《时事开讲》(20150916 期)朝鲜改革或将“摸着中国过河”。
在以上两个例证中,我们发现,主持人采用了一些模糊的言辞表达,也即是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采取了比如“类似”、“预测”的表达方式,主持人和评论 人是依据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推测,因此主持人就正确把握了向观众传递现实事件发展趋势而不是发展必然的度。另外,主持人特别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使观众能够依据事实情况来权衡重要程度,比如“朝韩关系也时常令人难以猜透,时近时远”隐含着韩朝关系并不明朗的含义;“中国最初实行改革开放的的年代,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并没有否定中国最初改革开放时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是那时候相对较少。主持人的用词精准性对电视评论自身的真实性息息相关,用词的贴切性与事实情况的物理逻辑直接相关。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时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明指性,以避免对观众造成误导和自身节目失真的情况。
(二)语言表达方式口语化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特别重视对口语的巧妙运用,我们知道口语具有用词精简、构造简洁和修饰节省的特点,这使说者清晰、听者明朗,能够有效提高对话的效果。有的句子句法结构复杂且用词累赘,但其含义比较简单,这就需要将过多的修饰成分去掉,使句子精简、意义清晰,使听者更能接受。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特别需要注意对口语的恰当运用,因为电视新闻一般评论的是时事新闻和焦点问题,有时也会评论国际关系这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只运用专业化和修饰性的语词,只会增加观众的理解难度,从而不利于新闻的传达。这就要求新闻评论精简句子,使语词更好地承载信息,使观众能够准确且便宜地接收信息,使评论发挥真正的现实作用。
例 3 主持人:“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本次朝鲜外相在联合国的发言其实是针对美国的,他说我们并不惧怕威胁的存在,我们拥有核武器进行适当的自卫行动。而在此之后,他又访问了俄罗斯,这恰恰把中国悬置在中间了。”
——《新闻今日谈》(20151001 期)朝鲜政局无法预测
例3中的主持人在进行评论时并没有直接转引朝鲜外相的发言,而是采取一种更口语化的叙事方法娓娓说出这次发言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这就使整个评论既亲民又易于理解。此外,我们还能在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看到这种口语化的巧妙运用。
(三)主持过程声像结合
电视的出现迎来了大众传播的声像时代,受众渐渐地不再满足于听新闻,而 是转向看新闻。与耳朵的听觉不同,眼睛的看具有更强的冲击效果和真实性,更能扣人心弦,令人信服。特别是在新闻类的电视评论中,主持人放弃了原先的单纯口头叙述和解读,采用图像、文字和动态影像等多种符号形式,将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达到动静结合并提升清晰准确表达事件发展的效果,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和完整地感受事件。
例4(视频图像:5月8号到9月11号之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和外交部分别发布了7次和1次紧急通知)
主持人:“2015年,我国就国民到菲律宾旅游的相关事宜已经发布了多次预警,特别是5月8号提醒前往菲律宾的中国公民警惕刑事案件,其后在5月24号和25号两天有分别发布通告,提醒中国公民注意自身安全;在6月到8月份一直保持着这种提醒,到昨天警惕首次上升为外交部级别。今天记者在外交部在例行发布会上就此问题对发言人华春莹提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听一下她的应答。”
——《新闻 1+1》(201540912)“危险”的菲律宾?!
主持人介绍了中国就公民去菲律宾旅游时间的相关预警,因为相关信息量比较大,视频图像中便显示出具体情况的表格,以便把每次预警的时间和内容等情况显示出来,这就使主持人不必详细解说每次预警的具体内容,使其可以言简意赅地评论事件,最后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最近一次外交部的通知上。
二、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结构分析
交际过程中完整的语言结构是指句子与句子构成的篇章结构。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持人在整个篇章结构中占据着建立并促进话语结构的生成并总结重点的作用,此外主持人还在介绍事件从开始到发展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他能够将那些有效信息串联并突出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与电视谈话类揭秘相比,新闻类主持人不是那么随意发挥,而是更加谨慎。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体现为主持人主持的单一式形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会话式形式,两者分别具有评论主体确定和在互动中形成话语结构的特点,现在我们具体对两者进行具体论述。
(一)、“会话式”主持人的语言结构特点
我们一般将本身有交际功能的对话叫做会话,会话本身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 指向性,也就是为了深刻阐释主题,会话以主题为核心并逐渐结构成一个独立的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划分为开始、发展和结局三个发展过程,以及每个部分中主题的提出、进展及其转折等。塞克斯等研究者在详细研究了会话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价值的“话语转换”理论和“毗邻语对”理论,他们指出话轮指的是由交谈双方以此发言所形成的整个对话系统,话语转换是存在于人类对话中的语言体系,与人类的会话相依存。值得注意的是话轮转换的两个特征,首先是在一个时间区域中有且只有一个人说话;其次,对话过程不间断。
另外一个是存在于对话过程中的“毗邻语对”现象,也就是会话中不间断的对话现象。比如甲发问:“你吃饭了吗?”乙的应答是紧密对应着甲的问话的,也就是乙只能说“吃饭了”或者“没吃饭”这两个答案,而不可能说“好”或者“不好”等其他答案。
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在发言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从话题提出到发展乃至结尾整个过程的组织和掌控作用。建立并研究主持人的话语结构及其具体的语言方式能使观众更明确地理解主持人的发言内容及其观点。在一个完整的会话中,话轮是不间断地传递着的,主持人在整个评论中占据着分配话语权的关键地位。一般来说,主持人在会话开始前会引入导入语以便更好地进入掌握整个话语转换的过程,导入语一般具有特定的结构和词汇构成,主持人正是借助这种提示语来提示下一个发言者,这种引入语一般有“您觉得”、“下面有请”等形式。比如在《今日关注》节目中,主持人在对现实事件的总体性简介之后,一般会用“有请”来衔接自己和下一个对话者或专家的对话。
例5 主持人:“在中国公民在菲律宾遭到袭击的同时,菲律宾却在国际上开始宣传中国的南海争端事件。菲律宾总统也远赴欧洲去寻找援助,菲律宾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有请我们的专家进行评论。”
——《今日关注》(20140915 期)6天3华人在菲遇袭菲缉凶不力反炒南海争端
在会话发展到两个话题衔接的时候,主持人一般会用“您怎么看”之类的话语将话语权转给相关的评论专家。另外,还有当主持人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进一步追问的时候,一般是在现有知识的情况下对更多更深内容的发掘和对进一步讨论 的激发等情况下会采用追问式句式。这不但有助于观众对讨论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讨论本身的深度。
冯玉鑫:“因为俄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因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正如我们知道的,俄罗斯卢布近期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发生了下跌情况。”
主持人:“是的,汇率大概跌了多少?” 冯玉鑫:“从年初到现在跌了百分之二十。” 主持人:“那就等于是货币贬值百分之二十。”
冯玉鑫:“是的,这是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没发生过的降幅。现在卢布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已经分别跌破了1美元比40卢布和1美元对50卢布的数字,这是难以想象的。”
——《今日关注》(20141016 期)普京奥巴马高调互呛 俄美关系雪上加霜? 在例5中,专家评论员在描述俄罗斯汇率下跌的情况时只使用了一个概数,在主持人的进一步追问下,我们才发现跌幅竟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主持人获得跌幅数据后进一步追问,使评论员对此展开更深一步的评论。因为跌幅只是一个比例和观念式的数字,只有货币之间的兑换额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出俄罗斯汇率下跌之后的情况。
(二)、“单一式”主持人的语言结构特点
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还存在着只有一个主持人进行论述和评论而没有专家评论员参与评论的情况、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主使人一般具有自身的一整套话语结构方式,但是缺少了会话式主持方式的多样性。单一式主持人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以回放的方式把重要事件进行结构性的导读,并借此做一个整体性的概括。
例6 何亮亮:“香港的荒诞局面还不断进行着,直到昨天才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昨天香港政府的五个高级行政官和香港学联就大学生联合会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谈。”
——《总编辑时间》(20151022期)香港“占中运动”已成荒诞闹剧 主持人在评论开始就介绍了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四个基本情况,对昨天 发生在香港的五个高级官员和香港学联就大学生问题进行的会谈及其导致的局面变化做了概述。一般情况下,对话开始的对新闻事件的回放和概述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也是这次节目的重点论述问题。
三、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使用失当问题分析
(一)控制不当导致过度信号的产生
目前很多电视观众反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部分“会话式”节目主持人,他们主持的节目低俗,不加节制,甚至一些中老年观众对这一部分主持人的言行可谓是深恶痛绝,言辞也比较激烈,将这部分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比喻为群魔乱舞。这就是副语言行为控制不当中出现的过度信号导致了观众对主持人的不满。
那么,到底什么是过度信号呢?一个信号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得过分强烈,便构成了过度信号。有关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手势满天飞”的意见,就是源于主持人副语言传递出了过度信号。人们为什么会讨厌过度信号呢?假如一个主持人在与被采访嘉宾对话,嘉宾讲了一个稍微有点有趣的笑话,主持人就长时间的放声大笑,然后用“嗯,评论很好”、“正确”等简短、敷衍的语言进行回复。那么无论是嘉宾还是现场的观众就都会本能的觉得很可疑,会思考主持人其实并不高兴,但又想掩盖这个事实,所以才做出了过分的反应;或许,嘉宾还会觉得,主持人其实心不在焉,根本就没有听自己的笑话,而他过分地大笑也只不过是一种预防措施而已。或者观众也会觉得主持人根本就没有听懂嘉宾的新闻评论吧,却又竭尽所能装出听懂的样子。事实上,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但是观众和被访评论嘉宾就是认定了主持人的反应是虚假的。
(二)语言及副语言控制不当引起的信号短缺
信号短缺刚好与过度信号相反。短缺信号就是没有达到一般意义上的强度的信号,它甚至还达不到人们所期待的程度。我们知道,微笑能给人一种容易接近和交流的印象。但是有一种闪电式微笑却达不到这种作用。这种微笑往往会在一张平静的脸上迅速一闪,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之下,一般的微笑从出现到最高强度再消失,其延续时间要长得多。就如同有的时候,我们在街上看到两个朋友相遇,当他们分手之后转过身,各自朝着相反方向走的时候,脸上仍然可能挂着微笑。但是,闪电式微笑却会在微笑者转过脸之际就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 踪了。这种微笑时常仅仅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因此在双方尚能看到微笑者的情况下,它很容易被误以为是一种故意的冷落。同样的情况,我们在电视上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脸上也可以看到,主持人在一段串词之后,仅仅在一瞬之间便收起了笑容,将脸转向监视器,神情严肃;也有的时候主持人面带微笑以一段与观众依依不舍的结束语告别之际,话音未落,面上的微笑已经消失殆尽,随着字幕的缓缓移动,观众的心理是迷茫且失落的。
四、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省市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被倾力打造为在黄金时间播放的王牌节目播出。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关注社会焦点、引起舆论批评和宣扬社会价值观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担任媒体和观众的交流纽带。主持人也应该为发挥这种作用不断更新自身的价值定位,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发挥自身的魅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对观众造成正面影响,完成一名合格主持人的责任。
(一)、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能力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具有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提升节目生动性的作用,一般来说,主持人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这是对主持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需要在阐发和评论事件的时候注意自身语言的发音是否规范、遣词造句是否精准、表达方式是否恰当、语言和句子之间是否连贯。此外,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相比,新闻类主持人还需要提升自己把控全场和引领讨论话题乃至现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
一名专业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小到发音吐字大至用语措辞,通常都接受过专业的主持基础训练。然而由于近年来,一些电视台使用特约评论员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虽然从评论的专业性角度而言,他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在解答评论时会更加专业,但是他们毕竟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语音训练,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读错字、读错音、卡壳儿等低级错误。因此只有全面提高主持人的主持功底,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节目品质的提高,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评论内容能准确、无误、高效地传播至社会大众。
(二)、着眼全局,用语把握全局
一般来说,无论是怎样的评论语言都会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展开,而且角度 的差异会导致整个论述的不同。不管主持人采取单一发言还是与嘉宾对话讨的方式来建立话题和发掘信息,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把控全场的能力,对事实及其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寻找一个可以反映问题实质的视角进行关注,提炼观点,深度剖析,从而进行有力的说服和论证。任何评论所触及的点,都应该是整个面上的点,是大局中的局部。离开对全局的把握,无论所触及的视角有多么精巧,分析的语言有多么透彻,都可能因为偏离大局整体的方向而失去精准度。
主持人对于观点的提炼和表达都有可能受到各种方面的干扰,这其中既有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事实信息,也有指向各异的意见信息。尤其是各种立场观点不同的意见信息,初看起来似乎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此时,只有在环视大局的基础上审视这些意见信息,才能分辨优劣,继而理清事件脉络,抓准评论角度,真正触及问题的实质。
(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作为意见表达者和意见平台的搭建者,属于党和人民的传声筒。特别是鉴于新闻评论节目的政治性特点,主持人需要具有比常人更高的政治觉悟和素养。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的的政治素养主要指主持人的思想观点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包括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予正确的解析,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信马由缰,让言论偏离正确的轨道。
首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主持人的语言基准。评论观点的提炼和表达必须准确反映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和主张,不能人云亦云,扰乱社会平稳安定。面对复杂性社会难题时,主持人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鉴别能力,明辨是非,科学论断,提出正确论断,引导社会舆论。
其次,以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正义感作为主持人的话语高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内容大多数是涉及时政、社会焦点问题,主持人要做的是反映问题实质,直指问题要害,从而找出解决之道或规避之法,而不是一味罗列矛盾与问题,增加社会积怨情绪。因此,主持人不仅仅要善于抓住问题,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的建议。此外,主持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显著问题要用于发表自己的批判言论,激起人们的普遍讨论,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公正发展的目的。
最后,以理性的引导作为主持人的话语原则。一般来说,出了对一些专业性 较强的事实进行解读之外,评论的对象多少具有争议性的人和事。主持人对与这些有争议的对象发表评论,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情绪,而是通过深入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引导受众理性地认识相关事实,正确地评价它们。主持人用语是否理性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态度。主持人保持理性的话语分析,传递给受众的就不只是关于事实的结论,更多的是解释与论证的逻辑。因此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不应当成为主持人语言中所包含的态度。
五、结论
在信息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随时随地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不再满足于消息层面,而是转向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声音”层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是这种声音的代表。
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主持人的职责从单一的主持发展到需要将节目中的评论信息行之有效并且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受众。本文举例、分析、归纳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与话语结构,旨在强调灵活熟练的使用话语技巧与传播技巧,让传播效果得以事半功倍,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公众舆论。
总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将目光从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转向了电子网络等新媒体。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资讯前所未有地大量充斥在受众周围,普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能在这样的竞争大背景下继续保持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提升节目自身价值,成为众多电视台及专家学者的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如果说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那么主持人就是灵魂的引路人。提升主持人自身的语言功力与素质水平,不断地实践总结创新,才能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发展的道路上越办越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 年版。2.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年版。
3.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4.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5.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 年版。6.方汉奇:中国新闻学之最,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5 年版。
7.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8.齐沪扬:传播语言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9.李彬:传播符号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10.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11.詹人凤:语言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12.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浅析新闻评论语言的规范问题 篇2
新闻评论, 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一个事件发生而后续播的新闻评论是对这段事件的一个重要凭证, 那就是更有一种说服力, 这恰恰在县级电视台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老百姓比接受一个事情真相更相信评论的可信度。而互联网的出现, 它以崭新的方式、更新的资讯来让百姓接受, 而评论以理服人的特质也决定了, 网络新闻评论作为目前最自由开放的评论, 百姓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评论, 无需时间、空间的限制。
1.1 网络新闻评论的连续动态性
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 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 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 尤其是在县级媒体单位, 新闻评论几乎利用价值很少, 不能完全说没有价值, 只是在县级媒体它宣传的范围本身局限于某个事件或者某位领导参观调研, 一般性新闻很多。现在的网友写作的新闻评论已不在居于传统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写作, 自由开放, 畅所欲言, 这就使得网络评论远胜于传统评论, 最起码在时间上来说。
尤其是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 大众的接收面比较窄、慢, 对于网络新闻评论持有双层态度, 反而对新闻媒体有很大程度上的冲击, 导致只相信网络不相信具有事实根据的媒体评论。恰恰这些方便快捷的操作最终演变形成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性。
1.2 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化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 传统评论写作的主体以记者、编辑为主, 而网络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 它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这些独特的人群以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对新闻的感情、对新闻的真实可信度, 从而形成现在多元化的网络评论;就传统评论而言, 它是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局限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 网络新闻评论它是在传统基础上利用技术等多元素形成我们今天网络上可见的评论。对于新闻选题, 传统评论就是在描述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问题, 它的范围很狭小, 而网络评论是以网民的评论性, 独立成篇、要素齐全, 基本采用了传统评论的特点。
1.3 网络新闻评论的交互性
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 受众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 传统新闻评论, 大众只能接受事实根据, 对此也不对结果进行深思细琢。在当下网络流传广泛下, 所有的网民都是在虚空的匿名空间里, 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 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 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 网民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里畅所欲言, 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与不同的讨论群, 全然不顾后果, 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 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1.4 网络新闻评论的鲜明批判
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必须是要建立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 对某种观点或者文章进行符合逻辑性的分析, 其分析的结果是对其的否定。潮流的个体、不同的集体代表着不同的立场, 对在同一时刻的新闻事件发出轰炸性的评论。网络新闻评论虽具有很多优势, 这些优势的存在无法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等缺陷, 但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 根据自身优势, 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2 规范网络新闻用法律解读网络新闻
传统的出版行为都有明确的机构及其载体 (出版物) , 从现行有关新闻单位管理的法律、法规来看, 其内容也多是以管理出版机构和出版物为主;管好了出版机构和出版物, 就可以从源头解决了新闻出版行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而对在网络发布的信息内容 (消息或新闻) , 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来规范, 因此就无法用法律来管理、来制约。
国家现行的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已有30多个, 尽管还不够完善, 但初步划定了网络运作的空间和方式。从法律视角来解读网络新闻可以发现, 规范性的法律条文既是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炼, 又为未来一定时期的操作提供方向指引。
2.1 从行政法视角看
规范网络新闻的主要行政法规, 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曾于2000年11月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把有权登载时政类新闻信息的网站分为三类。
一类网站为新闻网站;
二类网站为商业网站;
三类网站为媒体网站。
“时政类新闻信息”, 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时政新闻, 而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 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即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 是所有新闻种类中的核心, 能最直接地影响社会生活。这一立法动机, 是基于网络传播快速、海量、易复制、易变异的特点, 授予一类网站时政类新闻信息的首发权和采编权, 保障公信力和权威性。
2.2 从公司法视角看
对商业网站来说, 非经营性的新闻发布显然不是赢利的直接途径, 公信力也无法和传统媒体相提并论, 其优势在于信息的集纳和检索, 但这并不足以形成传统媒体“以内容扩大影响力, 再吸引广告”的赢利模式。商业网站提出申请, 符合条件可取得登载新闻的资质, 能扩大社会影响, 也要承担主旋律宣传任务。但登载新闻不是商业网站法定的义务, 不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也不是赢利的必要条件。
2.3 从著作权法视角看
时下门户网站推崇“用户生产内容”, 传统的形式有论坛、跟帖、博客, 最新的形式是微博。信息———作品———有著作权的作品, 是网络内容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息, 数量庞大但缺乏深刻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作品, 有独创性和一定思想, 但未达到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水准;第三个层次是有著作权的产品, 即著作权法界定的九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有高度的独创性、新颖性、思想性。权利人实现著作权的重要方式, 是获得报酬权, 这对保护智力劳动成果、鼓励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劳动法视角看
网络编辑员时时与稿件打交道, 但基本不需要原创, 不需要拥有太多理论知识, 最看重的是动手操作能力, 所有稿件都化为标记、符号, 与制作报纸的组版员类似。不生产思想, 不输出价值观。新闻编辑恰恰相反, 需要强大的理论功底, 通过制作新闻稿件形成二度创作, 是思想和价值观的生产者, 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序列。
3 打造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样式
3.1 发挥多媒体优势, 以丰满的言论形式吸引人
传统新闻评论中, 多以文字较长、图文并存, 多以语言正规形式出现。而网络评论, 它的文本和自由式文体相结合的传播手段可以集报刊、广播、电视为一体, 如果运用得当, 它的受众青睐远超于所有的媒体。因此,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写作水平, 更要重视多媒体和网络的灵活运用, 更要重视网络写手的培养, 培养写手的综合理论素质, 发挥写手多样性的特性, 在网络空间里发挥更多更好的效应。
3.2 紧跟当下潮流, 别具特色抓住大众
从语言风格来说, 我们必须要跳出传统的语言“环境”, 要借鉴于网络语言文化。网络媒体的自由互动性, 促使了网民的特殊的空间中人际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空间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 并随着网络迅速流传开来。网络语言已经充斥了传统, 但这也是网络青睐的一种表现。
鉴于当下网络媒体自由的特性, 我们要接受这种新鲜事物的发展, 同时也应当采取尊重的态度, 要积极的合理利用, 以宽容的姿态来对待这种新型的评论样式。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网络言论特点的管理方法, 促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成为社会舆论健康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2]李娜.网络新闻评论对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冲击[J].宿州师专学报, 2004.3.
[3]谭健.由网络博客想到新闻评论[J].军事记者, 2004.10.
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及规范 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优势
1 网络新闻评论的结构特性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一个事件发生而后续播的新闻评论是对这段事件的一个重要凭证,那就是更有一种说服力,这恰恰在县级电视台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老百姓比接受一个事情真相更相信评论的可信度。而互联网的出现,它以崭新的方式、更新的资讯来让百姓接受,而评论以理服人的特质也决定了,网络新闻评论作为目前最自由开放的评论,百姓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评论,无需时间、空间的限制。
1.1 网络新闻评论的连续动态性
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尤其是在县级媒体单位,新闻评论几乎利用价值很少,不能完全说没有价值,只是在县级媒体它宣传的范围本身局限于某个事件或者某位领导参观调研,一般性新闻很多。现在的网友写作的新闻评论已不在居于传统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写作,自由开放,畅所欲言,这就使得网络评论远胜于传统评论,最起码在时间上来说。
尤其是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大众的接收面比较窄、慢,对于网络新闻评论持有双层态度,反而对新闻媒体有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导致只相信网络不相信具有事实根据的媒体评论。恰恰这些方便快捷的操作最终演变形成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性。
1.2 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化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传统评论写作的主体以记者、编辑为主,而网络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它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这些独特的人群以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对新闻的感情、对新闻的真实可信度,从而形成现在多元化的网络评论;就传统评论而言,它是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局限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网络新闻评论它是在传统基础上利用技术等多元素形成我们今天网络上可见的评论。对于新闻选题,传统评论就是在描述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问题,它的范围很狭小,而网络评论是以网民的评论性,独立成篇、要素齐全,基本采用了传统评论的特点。
1.3 网络新闻评论的交互性
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传统新闻评论,大众只能接受事实根据,对此也不对结果进行深思细琢。在当下网络流传广泛下,所有的网民都是在虚空的匿名空间里,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网民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里畅所欲言,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与不同的讨论群,全然不顾后果,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1.4 网络新闻评论的鲜明批判
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是要建立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对某种观点或者文章进行符合逻辑性的分析,其分析的结果是对其的否定。潮流的个体、不同的集体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对在同一时刻的新闻事件发出轰炸性的评论。网络新闻评论虽具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的存在无法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等缺陷,但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身优势,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2 规范网络新闻 用法律解读网络新闻
传统的出版行为都有明确的机构及其载体(出版物),从现行有关新闻单位管理的法律、法规来看,其内容也多是以管理出版机构和出版物为主;管好了出版机构和出版物,就可以从源头解决了新闻出版行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而对在网络发布的信息内容(消息或新闻),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来规范,因此就无法用法律来管理、来制约。
国家现行的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已有30多个,尽管还不够完善,但初步划定了网络运作的空间和方式。从法律视角来解读网络新闻可以发现,规范性的法律条文既是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炼,又为未来一定时期的操作提供方向指引。
2.1 从行政法视角看
规范网络新闻的主要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曾于2000年11月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把有权登载时政类新闻信息的网站分为三类。
一类网站为新闻网站;
二类网站为商业网站;
三类网站为媒体网站。
“时政类新闻信息”,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时政新闻,而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即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时事新闻,是所有新闻种类中的核心,能最直接地影响社会生活。这一立法动机,是基于网络传播快速、海量、易复制、易变异的特点,授予一类网站时政类新闻信息的首发权和采编权,保障公信力和权威性。
2.2 从公司法视角看
对商业网站来说,非经营性的新闻发布显然不是赢利的直接途径,公信力也无法和传统媒体相提并论,其优势在于信息的集纳和检索,但这并不足以形成传统媒体“以内容扩大影响力,再吸引广告”的赢利模式。商业网站提出申请,符合条件可取得登载新闻的资质,能扩大社会影响,也要承担主旋律宣传任务。但登载新闻不是商业网站法定的义务,不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也不是赢利的必要条件。
2.3 从著作权法视角看
时下门户网站推崇“用户生产内容”,传统的形式有论坛、跟帖、博客,最新的形式是微博。信息——作品——有著作权的作品,是网络内容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息,数量庞大但缺乏深刻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作品,有独创性和一定思想,但未达到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水准;第三个层次是有著作权的产品,即著作权法界定的九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有高度的独创性、新颖性、思想性。权利人实现著作权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报酬权,这对保护智力劳动成果、鼓励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劳动法视角看
网络编辑员时时与稿件打交道,但基本不需要原创,不需要拥有太多理论知识,最看重的是动手操作能力,所有稿件都化为标记、符号,与制作报纸的组版员类似。不生产思想,不输出价值观。新闻编辑恰恰相反,需要强大的理论功底,通过制作新闻稿件形成二度创作,是思想和价值观的生产者,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序列。
3 打造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样式
3.1 发挥多媒体优势,以丰满的言论形式吸引人
传统新闻评论中,多以文字较长、图文并存,多以语言正规形式出现。而网络评论,它的文本和自由式文体相结合的传播手段可以集报刊、广播、电视为一体,如果运用得当,它的受众青睐远超于所有的媒体。因此,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写作水平,更要重视多媒体和网络的灵活运用,更要重视网络写手的培养,培养写手的综合理论素质,发挥写手多样性的特性,在网络空间里发挥更多更好的效应。
3.2 紧跟当下潮流,别具特色抓住大众
从语言风格来说,我们必须要跳出传统的语言“环境”,要借鉴于网络语言文化。网络媒体的自由互动性,促使了网民的特殊的空间中人际关系,在这种特殊的空间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并随着网络迅速流传开来。网络语言已经充斥了传统,但这也是网络青睐的一种表现。
鉴于当下网络媒体自由的特性,我们要接受这种新鲜事物的发展,同时也应当采取尊重的态度,要积极的合理利用,以宽容的姿态来对待这种新型的评论样式。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网络言论特点的管理方法,促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成为社会舆论健康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李娜.网络新闻评论对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冲击[J].宿州师专学报,2004.3.
[3]谭健.由网络博客想到新闻评论[J].军事记者,2004.10.
【浅析新闻评论语言的规范问题】推荐阅读: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化09-25
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09-28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分析07-12
浅析中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09-29
浅析社保稽核工作规范化问题11-25
新闻语言的口语化问题12-06
新闻评论的写作08-26
报纸新闻评论的优势08-26
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08-15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