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师范生

2024-06-26

“90后”师范生(精选7篇)

“90后”师范生 篇1

一、“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新生进行入学后心理测量,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一直重视这项工作。根据近两年利用SCL-90和UPI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及后续的心理排查显示, 入学的“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以往“80后”新生并无明显差异, 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只是少数。“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着重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抑郁等方面。其中男生与女生有着明显的差异,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间有明显差异, 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也有一定差异。

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这6项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这3项上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这主要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导致的。女生天性比较敏感, 感情细腻, 体验深刻, 更在乎别人的评价, 情绪易受各种情境影响, 很小的事情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 产生消极情绪反应, 因此心理冲突较多, 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就多。而男生一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长期积在心里, 通常以躯体症状、敌对和偏执行为表现出来。

同时, 测量结果还显示, 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城市学生要低, 他们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敌对等指标的平均分值上要低于城市学生。我们认为, 这主要是城乡经济、文化差异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反映, 此外与农村学生缺乏自信、城市学生排斥也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扩招, 我院非师范专业学生已超过师范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师范专业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满意度远远低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要求转系转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师范专业的学生。由于我院对转专业限制较严, 导致一部分学生转不成专业情绪低落, 无心向学, 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此外, “90后”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觉醒, 有着更强的自尊感、成就感, 竞争意识强烈, 更重视自我价值的提升与实现, 同时, 师范院校低人一等的心理定位等, 使得这些“90后”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这些都危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90后”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90后”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集中在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专业学习问题、挫折应对问题等方面。

(一) 适应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 新生们在不同的方面普遍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有些北方来的新生不适应南方的酷热干燥和偏淡口味的饭菜, “吃不下, 睡不好”, 精神状态很差;有些新生不适应大学生角色和大学的学习方式, “一下没人管, 不知要干啥”;有些新生则出现人际适应问题,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感到无话可说, “只有用广东话交流才自然, 才能成为知心好友, 可是他们都听不懂”……对新环境、新生活适应不良, 使新生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和烦恼, 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少数新生一两个月都还无法适应, 这将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困扰。

(二)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更多地表现在人际关系的敏感和人际交往障碍上。由于新生们来自全国各地, 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 各自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或家里兄弟姐妹较少, 在家里都得到较多的关注和爱护,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较少会考虑他人感受, 与人交往中往往更容易产生摩擦、冲突与情感损伤, 带来许多心理冲突。而学校里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恰恰有助于帮助学生们减少压力和冲突, 本来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和无助感, 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 他们遇到的问题就更难得到排解和帮助, 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就会进一步加剧, 使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长相比较普通、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害怕与他人交往与交流, 这类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交往愿望, 但又害怕交往, 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 慢慢就变得不合群、我行我素、不被他人理解和遭排斥, 最终形成冷漠、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另外, 部分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学生更易造成人际误解, 感受更多的痛苦体验而变得敏感多疑、敌对、抑郁。

(三) 自我意识问题。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 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按照他的人生阶段划分, 发展自我认同应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中学阶段, 学习和考大学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奋斗目标,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选择和自主思考的意识, 这实际推迟了个体自我整合的年龄阶段。因此, 学生们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自我认同的。换句话说, 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生们才开始真正地审视自己、关注自己, 抬起头来看这个世界, 看他人, 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这时候, 有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能力出众,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 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大学生开始注重起自身形象, 觉得自己不是太胖要减肥, 就是五官不精致要整容, 可是由于经济的不自主、不独立, 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由此带来的痛苦也困扰着不少大学生。此外, “90后”大学生的自尊往往都比较强, 而这种过分的自尊使得他们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和关注, 他人随意的评价都可能引起他们极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 以致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四) 专业学习问题。

由于中学阶段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 许多中学生们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随心所欲, 并没有真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有的则是缺乏主见服从父母意愿或跟着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去选择。结果进入大学之后, 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兴趣全无。有的大学生就天天找这个找那个, 希望转个专业。但大学转专业并不如想象中的轻松简单, 转不了专业的学生成天唉声叹气, 无心向学。缺乏兴趣, 学习动机不足, 学又学不好, 很多学生开学不久便担心挂科, 担心毕不了业, 整天陷入紧张焦虑中无法自拔。在我们的后续访谈中, 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多次谈到生活空虚、迷茫, 专业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的专业压力来自于教师过于严厉的管教, 我院新闻专业的学生就反映说老师要求他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每人每学期要写20篇新闻稿, 近一半要发表于各种刊物或被录用为广播稿。在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新生看来, 这是很艰巨的一项任务, 时时如一块大石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这是造成学生们抑郁、焦虑的根源之一。此外, 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造成许多学生不能适应, 更加剧了专业学习的困难度。大学学习更强调独立自主, 课外学习比课堂学习更重要, 一些学生无法适应课外“没人管”, 感到上完课“不知该干什么, 很无聊”, 课堂学习也觉得老师讲得过多过快, 无法接受。这种状况慢慢就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丧失, 学习困难因此形成。

(五) 挫折应对问题。

除了人际受挫、学习受挫, 后期访谈中大学新生谈得最多的就是各种竞选受挫和恋爱受挫。大学与中学不一样, 有更多的社团活动, 有许多学生组织, 还有许多班级活动。大部分大学新生在高中期间学习都出类拔萃, 都担任过班级干部, 面对这么多的组织和社团, 自信满满, 都报名参与竞争。可是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校园里, 难免四处碰壁, 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有些大学生则在高中时期就开始谈起恋爱, 随着环境变化, 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和交友环境, 随之导致分手。面对种种挫折, 令人担忧的是, 我们的大学新生不是采用逃避、自责、自卑、冷漠等消极防御机制, 就是采用暴力发泄、敌对、等做法。由此可见, 挫折承受力弱是“90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环境及角色变化因素。

大学环境的变化, 是造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和中学相比, 人际环境变了, 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存在许多差异, 交际交往比中学更频繁了;学习方式更注重独立自主探究;恋爱更自由了……那些无法迅速转变的新生们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不适, 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二) 社会因素。

90年代, 正值我国改革开放30年, 物质极大丰富、观念多元、竞争激烈的时期, “90后”们一出生就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 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 思想更为自由, 竞争意识更强。很少吃苦, 没经历多少磨难和挫折, 使得他们大多数挫折承受能力很弱, 他们崇尚自我, 争强好胜, 必然遇到更多挫折与失败。而挫折承受力不足与不断遇到各种强大压力使他们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适, 长时期积累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将产生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 家庭教育失误因素。

“90后”的父母大多数是“60后”, 这代人经历过苦难, 吃过不少苦头,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吃苦耐劳, 敢于拼搏, 努力为子女创造了极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他们一般对子女在物质方面“有求必应”, 而在其他方面关注却不多。他们还喜欢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强加在下一代人身上, 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这无形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有强烈的压迫感。因此上了大学之后, 这类孩子往往觉得“解脱”了, 学习兴趣全无, 专业学习上更易感到迷茫与无聊。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忽略其他方面, 使孩子长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到了大学阶段才逐渐暴露出来。在新生身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并不是进入大学后短时间造成的, 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四) 学校教育偏差因素。

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 容易使学生形成强迫人格。而长期把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 使得不少学生产生学习焦虑, “担心挂科”丢面子却又无法专心学习, 焦灼感强烈压迫着他们, 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 一些学生开始消极对待学习, 成绩不断下滑, 这种恶性循环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困扰。一些学生更自觉认为考上二本师范学院处处低人一等, 从而失去进取心:生活无目标, 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油然而生。这一代大学新生, 由于在进入大学前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 面对种种问题时束手无策, 只能被动妥协, 消极对抗。

(五) “90后”个人特点因素。

“90后”大学新生往往娇生惯养, 长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拜金、奢侈浪费、好攀比、自我中心……总之, 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太多的缺点。他们很容易放弃远大理想, 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对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 结果落差太大;学习浮躁, 挫折承受力弱, 一点小小的失利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四、“90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应对

(一) 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成长档案袋”。

“预防重于矫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早觉察、早发现、早干预, 防患于未然, 关键在于做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入学后, 学校应该利用UPI、SCL-90等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心理测量量表对所有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先把调查中显示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 进一步进行访谈, 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然后对那些问题严重的学生名单进行备案, 通告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 进行长期跟踪, 要求他们在工作中严密监控这些学生的行为,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与处理。

(二) 搞好迎新工作, 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各系部学生工作人员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给新生营造温暖、舒适的氛围, 使新生有“家”的感觉。重视做好迎新工作, 热情接待, 带领新生参观校园, 帮助新生解决生活问题等, 让新生很快对新环境有所适应。此外, 要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这是减少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学生工作人员应组织一些专题学习或讲座, 如新生适应拓展训练、学习 (或考试) 经验介绍、图书资料使用讲座、专业教师专业学习引导讲座等, 帮助新生尽快转变角色, 自我重新定位, 适应新的人际、学习环境。

(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新生“自救”水平。

许多学生其实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 只是苦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 无法自行解决和处理。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开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展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 知识讲座等都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 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网络等多种平台来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和“自救”水平。

(四) 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心理咨询克服危机。

许多新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都是有“病”的, 都对踏入咨询室的大门心存恐惧。在我们进行心理排查时就有部分学生拒绝接受排查, 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他们潜意识里把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等同起来, 因而不愿利用心理咨询这种手段帮助自己解决危机。因此, 让新生克服心理障碍, 关键在于使新生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 遇到心理困扰学会利用心理咨询这一手段解决心理危机, 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长。

(五) 指导学生辅导员开展好工作。

高校的学生辅导员是负责开展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虽然这些辅导员学历较高———硕士以上, 但是他们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 所学的专业并非都是思政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学校应当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对他们开展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提供一些短期心理辅导课程培训或请专家来校做各种专题讲座, 让他们懂得一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技术, 学习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 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 并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进行相应处理, 鼓励他们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使每个开展学生工作的心理辅导员都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各种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吴明霞.大学生心理健康[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晶.“90”大学新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3]夏德涛, 王垚, 楚新燕.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5) .

[4]赵鹏, 丁菊.90后大学新生的适应[J].教育研究科学咨询, 2010, (4) .

“90后”师范生 篇2

一、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高校成立最早的体育院系之一,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创设全国第一个体育专修科,开创了我国最早的体育教育事业;1930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31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37年迁校至西安,改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体育系;1938年迁校至城固,改为国立西北联大教育学院体育系;1939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1941年迁校兰州(北京部分继续办学);1946年迁回北京,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体育系;1948年恢复成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49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50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1952年体育卫生系调出新建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1952年入校生在北师大学习一年转入中央体院);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重建体育系;1966年至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招生;1973年恢复招生至今;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

历史的车轮滚滚,90年岁月尘埃落定,杰出的导师,不朽的前人,伟大的业绩犹如一座座丰碑万古长存,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正在向着另一个辉煌的高峰迈进!

二、体育学科人才辈出

90年来,袁敦礼、马约翰、董守义、徐英超、王耀东等许多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任教,体育与运动学院人才辈出,为中国体育界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体育科学研究人才,成绩卓著,在我国体育史上曾留下过辉煌的一笔(详见下页附录)。

袁敦礼(1895~1968),字志仁,河北徐水人。著名体育教育家、教育家。1917年毕业于英语部并留校任教。后留学美国。先后任体育系主任、教务长、训导员、校长。他主张体育的科学化教育,积极倡导现代体育教育,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担任校长期间,他积极倡导和引进电化教育,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雷厉风行,为恢复校名,保护校产等均作出贡献。解放后任西北师大副校长。

驰骋球坛的北师大“五虎将”

在那个灰色的年代,北师大健儿用骄傲的成绩来证明龙的传人不屈不挠之精神,力拔山河之体魄,顽强拼搏之毅力,重整河山之志气!

第一代:王耀东(体育科)、翟荫培(体育科)、李澄之、魏树桓、王鉴武,指导:王石卿。在1921年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篮球冠军。

第二代:赵逢珠、李洲、佟复然、金岩、金德耀。其中赵逢珠、李洲、佟复然三人参加了1927年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获得篮球比赛第三名。

第三代:王玉增、陈盛魁、刘冠军、赵文选、赵荣伯。其中王玉增、陈盛魁等三人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并在1930年至1931年初在大连三胜日本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第四代:张连奎、牟作云、刘世明、杨道荣、刘玉章。其中牟作云、刘玉章代表中国参加了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

三、体育与运动学院的成立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体育与运动学院,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教授任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毛振明教授任院长。

何振梁,1929年生于浙江上虞。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名誉院长。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顾问,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国赛艇协会主席,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副主席。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委员,大众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种族隔离和奥林匹克主义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勋章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奥林匹克大会筹备委员会成员,百年奥林匹克大会——团结大会研究委员会委员,文化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何振梁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并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毛振明,1957年6月生于北京。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79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1983年考取教育部公派出国研究生,1984年赴日本广岛大学学习体育教育理论,1990年获得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就职于日本中京女子大学任讲师并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后就职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首都体育学院等单位,从事体育教育行政管理、体育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002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

四、体育与运动学院的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下设体育学、运动学、体育与健康3个系;有体育教育、体育经济、运动训练3个本科专业;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硕士学位点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设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另外,我院还招收体育专业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

1959年至今,我们已经培养各级各类体育学专门人才3663人,其中本科生2204人,研究生50余人。自2002年建院以来,我院已经培养及正在培养的高级体育人才24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181人,教育硕士12人,高校教师26人。人才遍布全国各条战线,特别是在体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建院5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30项,编撰各类高等体育教材近40部,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高质量教学科研水平的全国重点体育教育、科研机构。

五、学科建设现状

在新时期,体育与运动学院通过学科调整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以新时代体育办学特色和发展体育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形成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办学格局,其人才的培养包括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四个教育层次,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新增设了体育经济和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在本科专业教学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提出了在本科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高素质(要加重专业主干课程和外语课程的比重)、精专业(初拟设置三个方向的专业平台课,能够使学生进行中期分流转化专业)、分层次(第一个层次:要培养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型人才;第二个层次:要培养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个层次:培养本专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打通本科专业相关课程和学院学科课程平台,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的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服务。

展望未来,创办世界一流的体育学院,培养一流的体育人才和推进中国未来的体育事业,是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开启新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需要一代代北师大体育人的艰苦奋斗和薪火相传,需要一代代北师大体育人的智慧心血和雄心壮志!

附录:

“90后”师范生 篇3

一样是独生子女。

杨老师在成都市实验小学任教, “80后”的她每天都要面对一群“烦人”的小孩。“他们太淘气了。有一次上课铃声刚刚响过, 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 我问了她半天, 她才告诉我说想妈妈了。他们不像高年级的孩子会在乎别人的感受和情绪。”杨老师脸上满是无奈。

杨老师说, 每当这种时候就会陷入很矛盾的状态, 一方面必须尽量让孩子安静下来, 这样讲课才能正常开始, 另一方面自己也是从小娇惯着长大的,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感觉好烦恼。“我也会生气, 感觉很烦, 想丢开, 但是看着他们挺可怜的, 所以经常为这样的烦恼而抱怨。”想到自己在家里也是独生子女, 居然受这些小孩子的“窝囊气”, 杨老师觉得很委屈。

“去年暑假, 六年级的学生在部队全封闭军训, 因为在部队里吃不习惯, 这些‘90后’的孩子晚上在被窝里偷吃家长带来的零食被抓到了, 一直哭个不停。”在成都市实验小学任教的“80后”胡老师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可是要离开的时候, 孩子们和教官哭成一片。一个男孩说:‘如果我的一生只剩下最后几天, 我一定要在部队里度过, 因为这里度日如年。’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90后’的学生总是语出惊人。”说起这些, 胡老师哭笑不得。

一样年轻。

四川大学的“80后”王老师感触也很深, 班里一个男生理了个“鸡冠状”的时尚发型, 这与学校对学生仪容仪表的要求有出入, 王老师要求男生把头发重新整理一下。当晚, 这个男生打电话给她, 非常委屈地说, 不情愿剪掉时尚的发型。王老师知道, 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在爱美的阶段, 他们希望更时尚更有个性, 让他理寸头实在有些“残酷”, 她便告诉学生:“老师只是希望你把头发整理得更像学生的样子, 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言毕, 男生告诉王老师:“你比我父母更理解我!”第二天到校, 男生的头发果然理好了。这件事让王老师感到, 和“90后”的学生打交道, 必须更多地换位思考, 用对他们的尊重换来师生间的尊重。

“咚咚咚, 咚咚咚……他戴着很大的耳机, 听音乐听高兴了, 把整排桌子都摇晃了, 还跟没事儿似的, 一个劲摇头晃脑。”讲到英语课上一个男生搞怪的现象, 在西南民族大学教英语的“80后”彭老师满肚子的怨气。“被我说了几句, 就摔门出去了。即便是犯了错误, 也不愿承认, 个性真是太张扬了。”“遇到这种情况, 我从来都是马上就告诉学生这样做不对, 并和他的室友说了这个问题。下学期这个男生还是选了我的课, 而且每节课都很乖。‘90后’学生认识到错误, 虽然嘴上并不承认, 但只要他们在行为上能改正就可以了。”

用包容的心态看待“非主流”。

“80后”的教师有朝气、有活力, 他们在行为、思想方式上与“90后”学生接近。他们更能听懂学生们说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 容易与学生成为朋友。

杨老师说, “90后”的小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世界, 很自我。但是作为老师, 她能理解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并且学着去喜欢、欣赏, 和他们一起长大。“‘90后’的孩子喜欢了解的东西很多, 比如说NBA、卡特、奥特曼, 而我们对于前沿新潮的事物不如他们信息量大, 不如他们熟悉。我们就赶快去吸收学习, 和他们一起探讨, 培养共同爱好和兴趣, 获得更多的师生共同话题。”“80后”老师不会拒绝接受新事物, 这也使孩子们和杨老师在一起感觉很自然, 放得开。

“80后”彭老师说, “90后”学生兴趣非常广泛, 喜欢关注和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不相符合的东西, 比如有的男生穿着溜冰鞋来上课, 课间就在后面转圈圈, 溜来溜去。“和‘80后’一样, 过了这个年龄段, 他们肯定会有一个向主流文化回归的过程。”彭老师说, 除了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学生之外,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也很重要, 还要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心态, 才会感到“海阔天空”。

我们可以是朋友。

在彭老师的教师社区里, 经常有这样的留言:“小彭同志辛苦啦, 最近教得很不错嘛。”“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你问好!”教师社区是老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一个平台。每次看到这些学生模仿领导口吻的留言, 都让彭老师忍俊不禁。

几乎每年教师节彭老师都会收到学生的礼物。“如果学生是因为拿了奖学金或者用打工赚的钱请我吃饭, 我才会接受邀请, 并且送上一两本书表示感谢。”开学初, 彭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写一篇英语作文, 谈谈今后的理想和打算, 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他们, 和他们做朋友。“一个男生在作文里写他的梦想是组织一个乐队, 结果真的实现了。我只要有时间就去听他们唱歌, 还结识了他的女朋友。”

在彭老师眼里, “90后”创新能力强, 品牌意识比较超前。她的学生有的已经创业了, 比如在网上开店, 办培训学校, 做票务代理, 等等。但是他们也有消费观念不合理, 缺乏规划性的一面。“我和他们做朋友都会达成一个共识, 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对方。只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就好了。”

“90后”师范生 篇4

从小就有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的“90后”们,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能更快地接受新鲜事物,更聪明

现在不少“90后”的孩子,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外界事物认知的渴求了,网络让他们能了解他们所好奇的一切。对于电脑、手机等时尚的操作,“90后”们无师自通。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爸爸妈妈中午不在家,就偷着玩。家长多次设置的密码,都被他不用吹灰之力就破解了。最后爸爸没辙了,只好每天都带着鼠标上班。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可有一天中午突然回家,却发现他儿子可以不用鼠标玩电脑,当场昏倒。

而且分析近几年的考试成绩,就不难发现,高分层非常密集,往往是一分之差,就差了十几名,而所学的知识却比以往的更灵活、更难,比较自身的学习经历,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孩子真聪明。

二、更强调个性化,崇尚所谓的“非主流文化”

“90后”学生在性格方面,更开放一些,衣着更夸张一些,喜欢与众不同,他们受明星的影响比较大,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想成为model,而且好奇心特别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去体验一下,即使栽了跟头,也会说自己体验了一把失败,很开心。我们曾在一次考试以《第一次……》为作文题目,出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作文,比如《第一次与人动刀》《第一次吃老鼠药》等,令人匪夷所思,毛骨悚然。我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学生,平时穿校服都与众不同,自己把裤脚改小,被批评后,改用别针,裤脚仍然改小,只是被老师发现时,能及时改过来。换夏季校服时,我发现她左手腕上写着两个大字“死亡”,仔细辨别,发现居然是用刀刻上去的,震惊之余,我问她:“干嘛在手腕上刻字?”“好玩呗。”“那为什么要刻这两个字?”“刺激呀,还可以跟别人不一样。”“疼吗?”“开始有点,后来就不觉得了。”我无语。

三、因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可交流、可沟通的同龄人,“90”后显得更加孤独

沉重的学习负担,娇生惯养的生活,使很多“90后”形成了过度自信又常常过度自卑的双重性格。他们需要独立,更愿意接受能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东西,因而“90后”很在意老师表扬。曾新接手一个班,对课堂上发言的同学都是先鼓励表扬再评价。没想到这周的周记,有好几位学生写道:“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谢谢老师,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

“90后”的学生个性强烈、敢于尝试,这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80后”的老师刚参加工作,缺少教学经验和与家长学生打交道的技巧,带着张稚气未脱的脸走上讲台,难免会遇到家长和学生质疑的眼光。但“80后”们同时又具备着极大的优势———年轻。由于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而且生活条件很相似,虽然“90后”的物质生活更好一些,但基本想法却差不多,所以学生有什么意见想法他们都能理解和宽容,与学生沟通起来更容易,学生们自然也容易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中,“80后”们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

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自己肚里有“货”,对“90后”们尤其如此。在“80后”学习阶段,“开小灶”“请家教”曾是让人难以启齿的事,只会跟“成绩差”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开小灶”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普遍现象,家长学生均持开放赞成的态度,一个班上过半学生都请过家教或课外培训。

这样一来,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炫耀”补课学习的知识,挑战老师的“权威”。经常有自作聪明的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炫耀自己从补习班学到的应试招数,引起不少同学注意,让老师觉得挺无奈的,其实他学到的不过是一招半式,却对自己的老师特别不屑。

当“正规军”的地位被“杂牌军”动摇,年轻的老师只能用“恶补”进修来压阵,现在学生知识更新很快,老师不进修实在跟不上。于是,听课、考研、看网上的培训教程、淘教学专著……“80后”老师的课余时间更紧了,不停进修恶补成为压阵“法宝”。

二、学会和学生一起成长

想和学生打成一片,首先,要和学生有话说。只有和学生有话说了,学生才会接纳你,做起引导工作会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功课的兴趣往往来自于老师,如果他喜欢某个老师,自然而然地就会对这门功课感兴趣,这样就不愁学不好这门功课。

其次,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我对每届学生都说过这样的话,“老师也是人,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要因为老师的口误或一时的大意,而对老师有所偏见,当然,也非常希望大家给老师多提意见,帮老师做得更好。”记得有一次上课,在黑板上写了“尴尬”两字,课后有个学生找到我,说这个词写错了,回家一查字典发现真写错了,我把“尤”字写成了“九”字,第二天上课,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订正了这个词,并表扬了那位同学,学生中有人说,老师你要不要订正二十遍。(班上的规矩,错字自觉订正二十遍)我说,当然。下了课,我认真地订正了二十遍,并把订正的纸贴在墙上,给全班同学看。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老师,更易赢得学生的尊敬。

三、做让学生可以仰视的老师

我常和学生们说,“课下我们是朋友,有什么问题来找我,我一定竭尽全力来帮助你。但上课时,我是老师,你是学生,这就决定了大家必须遵守规则”。做一个让学生既爱又怕的老师,对80后的老师来说,是最大的考验。

“90后”师范生 篇5

“90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已经登上了大学的舞台,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理想、张扬青春, 而陪伴在他们身边的辅导员有很多“80后”的身影。我便是“80后”辅导员中的一员, 与性情各异的“90后”大学生朝夕相处, 正在经历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去年9月, 新生开学报到的日子, “90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行李让人倍感新奇。从水杯、镜子、梳子到衣帽被褥, 甚至是睡觉时用的“抱抱熊”, 凡是家里能搬得动的东西, “90后”大学生几乎都一股脑儿地带到了学校。于是, 对“90后”的议论频频而来, 非主流、炫富、无知……就好像“90后”一无是处, 俨然就是集恶习之大成的“垮掉的一代”。对于“90后”大学生, 作为辅导员的我, 则怀有更多的包容, 不愿意标签化“90后”。

还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 人们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事实上, “80后”也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不堪, 也并不全是“啃老一族”, 也不都是“月光一族”, 更不是“垮掉的一代”。而今, “80后”逐渐淡出大学生群体, 慢慢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角, “90后”遂成为众人瞩目和议论的对象, 成为“标签化”的新一代, 我们同样有理由为他们“网开一面”。

事实上,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鲜明的特征, 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特征是社会和成长带给人们的印记。“90后”大学生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 作为“改革”后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验品”, 他们确实有不少缺陷, 然而这并不能作为否定一代人的理由。对于“90后”大学生, 无论你怎样评判, 他们已经开始展露出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行为方式。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80后”的有所不同,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很前卫, 但是青涩的他们也懂礼貌、爱学习, 目标明确, 有集体荣誉感。在笔者看来, 他们都是一张白纸, 而不是被妖魔化的“90后”标签。

90后创业生态调查 篇6

校园创业风行

王越正打算从北大退学, 专职办他的网站。这网站是针对应试的, 他发现中小学生有请名校大学生做家教的需求, 而名校学生又往往时间紧, 索性开发了一个在线家教网络, 学生和家教约定时间, 在线授课, 把零散时间用起来。

比起传统的上门家教, 王越觉得他自己这个项目便利蛮多。“出去教的话压力很大, 地铁、公交耗时费力, 别人家里还不见得安全。用这个网站, 你在宿舍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他说。盈利靠的是按时付费, “购买老师的一两个小时”, 但用户没有网上付费听课的习惯, 他只能先从免费做起:“一个小网站, 又是刚上线, 中国用户非常抵触在一个没见过的网站上付费的。”那网络现在靠什么运营?“说白了, 更多的是靠融资撑着。”他坦率地回答。

核心团队7 个人, 算上技术和兼职不到20 个。和其他的项目不同, 王越的压力不在产品, 而是服务上, “我们两边都是客户, 压力蛮大的, 经常维系用户关系, 这个很耗时间。”上一学期课程就有30 个学分, 他分身乏术, 要考虑在创业和学业上做一个取舍了。

可北大对休学限制很大, 生病可以休学, 创业就不行了, 没这个规矩。非要休学的话, 只能伪造生病证明;另外, 在校时, 家教可以从身边朋友找, 可出了校门后, 家教来源就不比在读时这么容易了。

把互联网、90 后做标签

打上90 后的标签, 再加上互联网的营销方式, 很多传统行业变得不一样了。

刘克楠之前是小米员工, 受小米经营方式的启发, 也打算用互联网营销的方式做一点事情。最后锁定了安全套。

“大象安全套”确实有些不同, 面向的客户是“90 后、00 后”, 绿色包装, 清新健康, 但服务不外乎“私密包装, 减少尴尬”, 和传统安全套的区别是“包装有利于区分正反”。官网主页上的宣传语或许是有意的,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 他直接把同仁堂门口的对联搬下来, 用制药的繁琐名贵来形容安全套的制作过程, “我们是想向百年老店致敬”, 刘克楠说。

而同样专注于“下半身创业”的伍锋明还没有毕业, 他做的“亲爱的520网站”专门为男生女生提供一些贴身服务, 比如男生可为女生经期订制礼包, 当中有红糖、生姜、卫生棉、暖贴等, 按月配送, 包装精巧;女生可为男友订袜子内裤, 按月配送。

可从纯商业的角度怎么与杜蕾斯、苏菲等竞争, 除去面向“90 后年轻人”之外, 刘克楠和伍锋明往往很难说出他们在同类商品中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90 后, 这些概念给了他们不少优势, 但劣势也相应而生。

创业成本低了, 也更随便了

和80 后不一样, 这一批90 后对物质没有饥渴感。采访中发现, 这群人中开小店、创实业的不多, 反而大多从网络入手, 很少有“凑点钱攒够本做个小生意”的想法。

2014 年初, 《福布斯》 中文版评选出了中国“30 位30 岁以下创业者”, 有5 位是90 后。1992 年出生的尹桑是其中最小的一位。

“70 后、80 后对物质的匮乏有一个深入的见解, 所以淘宝携程之类, 做得大的公司多是做这方面的”, 尹桑说, “怎么买到好的东西, 怎么比价格和服务……他们 (创业者) 对这种生活本身有感悟, 所以这方面产品做得非常好。可90 后的物质渴望没那么强, 我们喜欢上网、聊天、自嘲、娱乐, 跟陌生人社交。”

22 岁, 尹桑却已经开了三家公司, 他比同龄人更早明白这一点:社交、娱乐才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刚需。靠着这个想法, 他回国创立了KTV团购APP“一起唱”, 最初目标是KTV版的“携程”。

他发现, 整个的点歌系统更新周期很长, 每一次更新, 硬件和软件就要再付一次钱, 而且点歌系统的硬件公司属于传统行业, 没有任何互联网思维, 创新动力也弱, 2009 年那会儿就有人尝试做智能点歌, 但那套系统, 按尹桑的话说, “简直不忍直视。”

和其他单做O2O的创业者不一样, 尹桑发现, 光靠一款APP, 或线下活动, 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个行业, 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到消费和体验上。他给自己定了5 个步骤, 从开发APP, 到跟各个KTV合作, 再到线下活动, 改良硬件……他要改变这整个链条。

在尹桑看来, “空房”“智能点歌”和“社交”, 正是KTV的刚需。用“一起唱”的用户, 只要提前列出歌单, 并同步到APP, 进入包房后, 摇一摇手机, 歌单便自动导入了点歌盒子。而且, KTV也不再只是一个唱歌的场所, 而是一个聚集了年轻人社交、娱乐、聚会等一切需求的地方。对90 后来说, 只是在KTV唱歌已经不酷了, 他们需要跨包房社交, 比如可开启隐私功能, 收听隔壁包房的歌曲, 或约女生来唱歌。你甚至可以用这款软件把你的KTV现场旋律进行混音, 然后传到云端, 分享到社交网站。

创业的可选空间变大了, 无论家庭背景, 所支付成本, 还是教育程度, 这一批年轻的创业者都可以不用再从睡地下室、吃馒头开始起步, 迫于生存而逼迫自己要混出人样来, 他们本身具备一切优越的条件, 安全感好, 退路也更多。但也正是这点优势, 让很多90后在创业心态上有了改变, “很多人的心态不像做企业, 更像做项目”, 尹桑说, “成功就像撞运气, 不成功就走, 就回去读书, 当做一把体验。”“这样不好。”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地创业, 又一个一个地倒掉, 他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对创业心态似乎没有上一辈那么隆重了, 成本、门槛都要低些, 风险也减小了, 这似乎更自由, 也似乎更随便了。

90 后热衷的创业类型

家族传承型

对于什么都还没有的年轻人而言, 家族传承是积累财富最快捷的方式, 也是创业中困难最小的。相比其他方式, 家族传承下来的企业, 让那些创业的年轻人省了不少烦心事。而且在中国, 很多第一代的企业家都是选择交班给子女。不管是交班给女儿刘畅的刘永好, 还是自称“还想再干二十年”的宗庆后, 通过家族传承到二代, 这些“大佬”们的家族事业都得到了传承。

专业技术型

对于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而言, 靠独家的专利技术, 也是可以创业的。如擅长发明的吴先生2001 年在北京创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吴擅长发明, 名下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仅其“城市垃圾处理综合集成系统”一项专利, 据估计无形资产就达12.5 亿元。一家美国名牌杂志估计, 吴的专利加起来, 价值超过100 亿美元。在IT或生物领域, 不少年轻人靠专业技术创了业。

小本买卖型

或许很多人开不了大公司, 做不了大老板, 但是加盟个商店, 或是自己做点小本买卖, 也是创业的一种。起码这是在给自己打工, 不用别人来发薪水。

政策借力型

若是赶上了政策扶持的东风, 对于创业来说, 无异于平步青云。过去15 年来, 搭上国家城市化的快班车, 许多人投身房地产行业, 成了大富豪。如今, 政府的许多政策开始向“农业”倾斜, 对于积极通过农业创业的人会给予政府支持以及各方面的优惠。不少年轻人嗅到了这一商机, 纷纷回乡搞农场, 搞养殖场, 搞有机产品。也许若干年后, 中国将出一批新的“地主富农”。

网络潮军型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熟稔网络, 对某些人来说, 网络就是金矿。抛开已有的成功案例马云、张朝阳等第一批网络潮军, 对想创业的年轻人而言, 上淘宝开店更切实际些。笔者有个大学同学, 不同于其他人忙于奔波找工作, 她和哥哥在杭州合伙开了个卖衣服的淘宝店。借着她哥哥的三四年淘宝经历, 二人的小店越来越红火, 年收入比白领工资还高。

他们创业的钱从哪来?

“90 后”创业者的创业资金渠道比较多, 并且构成并不会很单一, 基本都是多种来源合并在一起获得资金。其中父母给的占比58.1%;自己积蓄的占比56.3%;获得天使投资的比例为21.3%;银行贷款的比例为9.5%。在创业启动资金的金额方面, 50.7%的“90后”创业者的启动资金为1 万—5 万元;21.4%的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为1万元以内;14.2%的“90 后”启动资金为5 万—10 万元;10 万—50 万元的启动资金为8.1%;拥有50 万元以上创业启动资金的占比仅为5.6%。

90 后对创业资金的花费上, 采购物资和进货以64.2%的比例占据大头, 市场宣传则以21.5%的比例位列支出第二位, 此外人力成本占到14.3%。投入成本较低的网店, 成为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他们是否挖到了第一桶金?

调查中我们发现, 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中, 近50%还是初次创业, 创业3次以上的仅有6%左右。他们的公司也同样年轻, 成立仅1 年的接近60%。同时, 近90%的年轻创业者认为其公司刚具雏形, 正处于初创种子期。超过85%以上的公司年收益不足500 万元, 获得投资的公司仅占10%左右, 其中一半以上获得的是天使投资。近70%的年轻创业者, 用不高于10 万元的启动资金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近20%在20 万—50 万元之内, 超过50 万元的仅有不到8%。

大部分创业者创业时间尚短, 那么他们是否挖到了第一桶金?我们在此将第一桶金设定为第一次获得经济收入在50 万元, 但在接受调查的创业者中, 超过70%的人表示, 他们还未收获到它, 还处于苦创阶段。而在获得第一桶金的时间段中, 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创业所占比例最高, 接近25%;其中又以第一次为最高, 接近15%。因此, 赚取第一桶金的时间一定要快, 创业2次之后再挖得第一桶金的人比较少, 占比不到4%。

从行业分布特征来看, 电子商务公司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多数创业者都集中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 选择在传统行业中进行创业的并不多。当面对巨头时, 有半数以上聪明地选择了“傍上巨头”并与其共享利益, 但有约30%的创业者仍敢为天下先, 从巨头口中夺食。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90 后的创业者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创业过于理想化。90 后创业实践者较少, 创业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90后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 占总数的比例不大。创业的资金能力, 组织领导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在90 后创业能力中, 经营管理能力是90 后们相对较为薄弱的, 如何能够以身作则, 管理自己的同时管理他人, 是很多90 后创业者面临的困惑。

创业项目同质化竞争大, 90 后们选择的创业项目, 大多是风险相对较小且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 如饮食、甜品奶茶店、美容美甲、主题公寓等小而适合在学校内外经营的项目。对细分市场和目标消费者的分析定位不够精准, 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竞争激烈。

缺乏坚持的创业品质和成功的创业经验, 90 后一直生活在经济较为宽松的环境下, 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 对商业运作不熟悉, 缺乏把握商机的判断能力。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不熟悉不了解, 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没有充分运用“大学生“身份, 为自己的创业提供方便。

浅谈“90后”的管理 篇7

一、分析“90后”的特点和家庭环境

“90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 比较了解社会的主流思想, 网络信息知识丰富, 但是他们自信而又脆弱, 敏感而又自私, 嫉妒心比较强, 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缺乏团队意识。他们很多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 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耐心的教育, 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 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 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不了金钱, 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 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同时, “90后”的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 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和心理上的创痕, 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 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感到迷茫, 他们现在成了孩子的“钱包”;指责孩子自私, 只有自我, 没有他人,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 孩子的自控能力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 孩子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 已经丧失了很多本应该拥有的快乐, 还被冠以问题少年, 觉得十分委屈, 以至于矛盾双方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让爱住进“90后”心里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90后”, 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有着较为充足的物质条件, 没有经受过物质贫乏的困难, 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们离开父母来到职业院校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下, 没有了父母的牵引, 变得没有了方向、目标。此时, 班主任需要及时住进他们心灵, 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了如指掌, 除了了解他们的档案外, 还要铭记学生性格爱好、家庭的成长环境, 这是关怀的前提。平时天气变化时提醒学生增减衣服;晚上学生生病了, 带他们到医院看病;要是看到学生平时没精打采, 询问是不是生病了还是遇到难事了, 递上一句关心的话语;中秋节为没有回家的学生送上月饼……从细节上入手, 让学生觉得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但是能时刻感受到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

班级的气氛有些沉闷, 某个学生的情绪有些反常, 某个学生上课无精打采, 作为班主任都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 及时了解事情详情, “90后”遇到事情或挫折, 会用坚强的外表来伪装自己。班主任处理事情的方式至关重要, 尝试去打开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能主动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尝试让他说出自己的态度或者处理事件的方法, 如果观点正确, 班主任可以加以表扬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如果观点有偏离, 班主任可以给出自己的观点, 询问学生对老师观点的意见, 采取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老师的意见, 而不是强加于他们。看似学生长大了, 其实他们的心理年龄很不成熟, 还需要家庭给他们的关怀。家长往往忽略了与孩子平等的交流, 很少知道孩子的想法和心态, 以为只要金钱上满足孩子, 给他们富裕的生活, 把他们送到学校就没事了, 班主任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及时跟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思想状况, 告知家长平时多与孩子沟通, 可以在孩子困惑的时候提供最贴心的支持, 或者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

总之, 尝试着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让家长多知道点孩子的想法, 使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坚强、自信、宽容等性格上的特点。

四、心中有集体

职业院校的“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虽然个性更显独立, 但是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主义观念严重缺失, 由于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班主任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充实学生的生活, 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参加学院举行的集体活动, 除此之外, 班主任在平时还要鼓励学生关心学院的动态, 要多参加集体活动, 心中有集体。

总之, 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处理、用心去关爱, 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 面对“90后”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加大, 如何做好“90后”的管理呢?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 给学生温暖的爱, 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90后,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晶晶, 何超.“90后”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与加强[J].时代教育, 2014 (9) :84-86.

上一篇:美工设计下一篇:Orem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