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2024-05-12

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精选6篇)

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篇1

教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是帮助教师协调与学生、同事、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1]它是一种职业规范, 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又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 通过内省和信念来强化, 通过教师的自律来实现, 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现今师德败坏案频频发生, 师德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笔者在对当前社会师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问题谈几点看法。

1 师德滑坡原因分析

1.1 对自身要求过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要成为道德卓越的人, 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职业的社会意义, 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然而,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 过分追求个人名利, 处事庸俗, 作风散漫, 组织纪律性差, 缺乏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进取精神不足。

1.2 教学中重智轻德

教育家蒙田认为教师要有高尚的、坚强的心灵, “放弃暴力和强制, 不要使儿童习惯于羞辱”, 要有民主作风, 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然而, 现今许多教师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人才选拔制度以及“学历社会”倾向的影响, 一味追求成绩, 且不惜体罚、侮辱学生, 以提高成绩、业绩。

1.3 错误的学生观

现今很多教师持错误的学生观, 把学生当作展示自己能力的工具、展示自己教学效果的工具。

2 师德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教书育人, 以德为首。教师的道德行为是世人道德行为的榜样, 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发展。语文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 “文”与“道”在教学实践中可谓“水乳交融”。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高尚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操行, 既是师德的规范, 又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特征的体现。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师德培养

3.1 师范院校师德教育的现状

师范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多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 忽视了师德教育[2]。另外, 在所开设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中, 师德教育仍然存在空白和欠缺, 主要体现在: (1) 在内容上, 职业理想、团结精神、道德反思等内容欠缺; (2) 在方法上, 教育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 (3) 在途径上, 师德教育专业课程较少, 缺乏独立性; (4) 在效果上, 对待教育事业师德情感较淡漠、对待困难诱惑师德意志较薄弱、对待教育实践师德教育效果不佳等。

3.2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师德培养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 因此, 在校期间的师德教育对师范生养成良好师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未来从事语文教师职业的精神动力。中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心理发展阶段, 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特殊性, 致使社会对语文教师的教师素养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阶段教师的更高要求。

3.3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的措施

3.3.1 发挥文学本身的教育作用

文学以其丰富的价值内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 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人的心灵结构。“专业伦理和道德教育必须以心灵唤醒为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3], 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来说, 师德教育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授课中“传道”, 传仁善之道、传修身之道。

3.3.2 在教育学中设立师德教育专题

师范院校虽然专门开设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但多是理论性和技巧性的讲授和训练, 因此, 设立师德教育专题是当务之急。

(1) 明确师德要求。师德是高于一般社会公众道德水准的职业道德。胡锦涛2007年8月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教师的品行要求做出了规定, 但法律具有普遍性特点, 决定了它所规范的行为不可能太多、太广, 其所规范的只能是一些最基本的行为底线。因而应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提出更高的、更广泛的、更明确的师德要求。

(2) 树立职业理想, 提高人格修养。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奖惩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力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 所以在师德教育中, 应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对师德认知、认同的基础上, 把它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并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

(3) 创造体验师德的条件。例如, 通过组织并参与中小学生的课堂实践, 感受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尊重,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来自中小学生的关爱, 获得精神满足, 达到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 使师范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4], 有助于师范生师德的培养。

(4) 培养团体精神。可以组织师德养成团体, 通过团体内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整个团体的师德得以养成。这个团体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或者以系院为单位甚至以整个学校的师范生全体为单位, 从宿舍到班级, 再到整个学校, 营造师德教育的整体氛围, 并在这个整体中通过制度建设与活动开展将师德追求内化为师范生内在的追求。

(5) 进行道德反思, 对与师德有关的社会事件进行关注与探讨。师德教育者有必要密切关注这些社会事件以及事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争论, 正确引导师范生进行讨论和深度思考, 在思考与讨论中养成良好的师德。

参考文献

[1]贺春湘.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2]邓如清.新世纪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4.

[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 2004 (3) :5-10.

[4]张登山.广东高等师范生任教意愿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 2003 (2) :71-73.

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篇2

芜湖师范学校始建于1949年4月,是安徽省一所老牌的综合类中等师范学校,属于国家和省重点中专,主要担负着芜湖市及周边地区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养任务。五年制师范类现有学前教育、英语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计算机教育5个专业,共38个班级,师范类在校生近1500人,是学校班级数和在校生数的主体。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教育职业技能,为此,学校全力打造以“师德教育”为灵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创新德育模式,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体系。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理念

我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是:坚持以“师德教育”为灵魂,以校园环境文化为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为内涵,以校园制度文化为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成果,构建富有“师德教育”的育人环境,营造师范特色的德育创新体系,全面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具有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合格小学和幼儿教师。

二、学校以“师德教育”为灵魂的创新德育体系

(一)、创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创设“师德”情景,以环境育人。学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突出反映我校六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师范专业为主体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未来合格教师这一办学目标,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创设“师德”的情境,施加给学生积极快乐的影响和师德教育的熏陶,达到让环境育人的目的。

实施途径:

1、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创设“师德”情景,达到隐性教育的

目的。

在教学楼大厅和大楼外墙,悬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团结、勤奋、文明、开拓的校风,敬业、爱生、求实、创新的教风,爱国、尊师、励志、求知的学风,并通过宣传,做到全校师生人人熟知。学校文化长廊悬挂和教育、教师、师德有关的激励标语,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在教室走廊悬挂学生的优秀书法、美术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教师基本功,又让学生有参与感、成就感。学校设置了主题文化墙,对学生才艺、专业技能、学生活动等进行展示宣传,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2、营造和谐的具有“师范特色”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

学校以“服务育人”,做好校园环境卫生工作,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关注住校生的住宿环境。抓好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定期开展教室、寝室环境布置评比,要求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必须突出师范专业的特点。

3、学校在校刊、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的建设与管理上,体现“师范特色”。

加强校报、校刊、校园网队伍建设,在内容上,力求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师生员工、贴近我校师范专业的特点。学校“梦之声”广播站每日播出教育资讯、教育天地、天涯足迹等栏目,宣传教育热点,探讨学生教育见习、实习感悟,介绍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成为校园文化宣传的主阵地之一。

(二)、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融入“师德教育”,学生在体验中认同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

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艺体文化活动。学校艺体文化活动,多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和师范专业技能要求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活动的体验空间。

实施途径:

1、主题教育月活动,每月一个主题教育。学生参与各项主题活动的设计、体验、评价之中,让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教师的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健康的道德观。

二月,传统文化教育月。开展读传统文化书籍、传统文化演讲等形式,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月,文明礼貌教育月。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做好“环境文明”工程;通过仪容仪表专项检查,对照教师的仪容仪表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仪表着装、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做好“行为文明”工程,创建文明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四月,感恩活动教育月。学校组织各班级召开“感恩父母、感恩教师”主题班会,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教师的爱和父母、教师对自己无私的付出,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五月,心理健康教育月。结合5·25心理健康节,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女生心理健康讲座、“知心姐姐”信箱、主题班会等多样化教育和多形式活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调节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六月,诚信励志教育月。各班级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开展诚信、励志教育。通过“谈诚信”,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通过“谈自信”,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能以充足的信心走上未来的三尺讲台。

九月,职业道德教育月。学校开办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使一年级的新生认识所学的师范专业,科学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勤于实践、成就人生。组织师范专业各年级学生到小学、幼儿园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理想与

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十月,行为规范教育月。各班通过讨论、板报、征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人格。组织各班开展“假如我是教师”、“假如我是班主任”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营造文明的氛围,树立良好的师范生形象。

十一月,安全卫生教育月。开展安全、卫生教育讲座;强化教室、宿舍管理,落实各楼责任人,坚持宿舍楼层管员、学生干部信息反馈等制度;举办消防安全讲座;进行了防火地震自护自救及疏散演习。

2、开展道德大讲堂系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学校道德大讲堂活动,分为校级讲堂和班级讲堂两级制度。

校级道德大讲堂,对全校师生开办道德讲座,以诚信、敬业、师德、孝敬为重点,引导全体师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弘扬真善美的社会主流价值。

班级道德大讲堂,各班级每月举办一次“道德讲堂”活动,讲一个道德故事,每月进行一次“道德讲堂”活动特色班级展示活动。

3、丰富多彩的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等主题活动,以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接受“师德教育”和心智教育,以愉悦的活动改善学生行为。

举办有师范特色的艺术活动。三月,举办“学雷锋”演讲比赛;五月,举办纪念五四运动文艺汇演;六月,举办校园歌手大奖赛;九月,组织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九月底,开展“迎新生文艺汇演”;十一月,举办社团风采秀活动;十二月,举办学生艺术节,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加深感受与体验,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健康的道德观。

学生自主策划、主办、评比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四月底,举办“庆

五一”羽毛球比赛;六月,举办社团成员趣味运动会;十二月底,举办“迎新年”乒乓球比赛,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团结意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之后,对其中蕴涵的道德观加以内化,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技能大赛,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培养水平。师范类学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包括三字一画比赛、普通话大赛、社团展示活动等。中职类学生的技能大赛,包括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动画片制作、模特表演、服装设计制作以及旅游专业等六个项目。

(三)、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突显学生的自主管理,为师范生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基础。

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学生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精神,是校园文化中其它各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其潜在的功能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凸现本校优势,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提高学生管理能力为目标,构建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校园制度文化。

实施途径:

1、制度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保证工作的落实。建立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联系班级制度,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或两个班,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和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建立健全“留守子女”、“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学生档案,设立校内免学费和校内奖、助学金,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各班级“学困生”等问题学生档案,由校中层以上领导实施特别跟踪教育。

2、抓好师德素养建设,树立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观,为学生做好表率。

定期开展师德培训,要求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内功,上好每一堂课;教师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维护教师形象;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光辉形象,发挥灵魂工程师功效,倾注爱心,做好学生楷模。

3、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师范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团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成立了诸如格林之春英语爱好者协会、语言爱好者协会、摄影爱好者协会、CAD图文设计社、舞蹈队、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梦之声”广播站、七色帆文学社、“阳光Smile”礼仪队等社团,自行拟定工作计划,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制定了《勤工俭学管理办法》,团学干部通过申请可以参加勤工俭学工作。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学校的寝室卫生检查、寝室文明行为督察、夜间宿舍查房,参与早、晚自习的进班看堂、自习课巡查、文化早餐的监管,以及门岗值班、文明监督岗、三操检查、卫生检查、午间卫生保洁督查等工作。团学干部通过参与校园管理,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

开展师范类学生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学生每学期有一周时间,在教师办公室参与劳动实践,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以教师的职业素养,高标准要求学生。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全校师生所表现出的道德、纪律和人文素养等。校

园行为文化建设,以教师的职业素养为标准,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让学生能以一名未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实施途径:

1、以“行为习惯养成”规范学生的行为。

通过细化学生常规管理和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化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准。从抓着装、发型、乱丢乱抛、文明礼仪等具体问题,逐步转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抓好学生学习常规的养成,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学习自觉性,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克服学习困难。

加强对文化早餐、早晚自习的监督、检查;组织“英语朗诵大奖赛”、普通话大赛、幼儿专业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以赛代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强化“两优一先”的评比,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考级、技能大赛,技能节,促成学生的技能素养养成。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社会考级,如:舞蹈、钢琴、语言、绘画等考级考试;英语四级考试;普通话等级测试等。学校积极组织参加芜湖市技能节、省级技能大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上屡获佳绩。学校的月末文艺活动,以及师范专业毕业班的毕业汇报演出,教师技能、书画、语言大赛等都成为师范学生展示专业能力和特长的重要舞台。

三、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喜结硕果

以“师德教育”为灵魂,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创新德育体系,提升了师生的素质,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9年,我校获得芜湖市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示范学校、芜湖市无偿献

血先进单位、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芜湖市平安校园;2010年,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获市第十届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和镜湖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民族高校;体育师范;师德养成教育;内涵

引言

师德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在校生所学专业并非就是他们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时,基于学生就业发展角度,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上难免会出现多重考虑。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完成就业率绩效考核目标,在师范生的培养上民族地区高校往往会偏重于专业素养培养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师范生也因自己就业目标的多元化而放松了对自身师德素养的日常养成。近期网络报道山东乐陵某小学实习女教师体罚学生:全班70人63人被扇耳光的事件,再次敲响了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警钟。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德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重要性、方法和途径上,但专门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的研究不多,特别是缺乏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研究,导致师范生对师德的认知和理解非常肤浅,不能形成真正的教师职业精神和从教品德。为此,本文着眼于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以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师德水平、突出教育效果为主旨,探讨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

词海把定义解释为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中所蕴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要探讨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必须先弄清楚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概念的定义。

学界关于“养成教育”的定义或含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来永宝、蔡立雄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单纯的行为教育,是“指导和训练个体并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魏莉莉等把养成教育等同于教育,认为是全面培养青少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综合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教育。闫玉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或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其个人修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教育方式。 张帆等学者把养成教育看同于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把其看成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或补充,认为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④徐浙宁博士强调养成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他认为养成教育的微观意义在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整合。⑤雷道文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指师范生在学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进行长期的训练与文化熏陶下,并在经过不断地实践与体验的基础上,将师德的要求标准、行为规范、职业理想等转化为师范生个人的需求、准则和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与素养的过程和方式。

二、内涵阐释

师德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为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4),明确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内容和底线。作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高校就读的体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者,他们所具有的师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整体素养的水平、质量以及未来的教育状况。因此,加强对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必须以教师的师德标准和要求作为重点和出发点。但因师范生毕竟还是学生,只是教师的后备军,不是真正的教师,除了在教学实习实训中有一些实践机会,他们还难以像一个真正的教师那样践行师德。因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同于教师师德养成教育,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才能促使体育师范生尽快地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本研究认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师重教行为的养成过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历来凡有作为的我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但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师范生更应该把尊师爱校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可据我们调查,师范生遇见老师不主动问好的占80%以上;上课迟到,却不报告就进入教室的大有人在;在课堂上居然当众顶撞老师,更有甚者,讥讽自己的教师等等。在师范生的言行中都没有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和敬重教师,教师及教师职业在师范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重,他们何来教师职业理想和教师职业荣誉感,更不用谈他们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第二,遵纪守法行为的养成过程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必须的道德品质,更是現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公民的起码要求。可据我们调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有近三成以上的有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有近四的不遵守作息制度,晚归醉酒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如果在校期间自己都不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和国家法律,何谈爱国守法、依法执教?自己都不能在遵纪守法上以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哪来体现为人师表这些师德品质?

第三,友善乐学行为的养成过程

友善就是与人相处友好、和善的意思。乐学,就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过程就是自我享受、自我快乐的过程。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民族地区高校有将近六成以上的体育师范生当初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教师职。所以体育师范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动力,加上他们本身文化水平较低,有将近五成的学生有补考、重修现象;同学间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师德是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准则,如果体育师范生对同学都不能友善对待,何谈体现师德品质中的关爱学生?学业是学生的本职,师范生自己学习都不努力,学业质量完成不理想,如何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这些师德品质。

第四、吃苦耐劳精神行为的养成过程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在室外,教学条件相对较差,身为民族地区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相对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教学,光有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不够,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扎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甘于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作奉献。所以,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要加强吃苦耐劳精神行为的养成。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要取得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突出效果,前提是必须加强对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内涵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由于本人研究水平的有限,只从尊师重教、遵纪守法、友善乐学、吃苦耐劳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行为养成过程探讨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认为只有正确掌握了这些内涵,才能在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使体育师范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来永宝,蔡立雄.养成教育透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2(l).

[2]魏莉莉.从养成教育之标准看学校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5).

[3]闫 玉.略论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 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6):70.

[4]张 帆.高师大学生养成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 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0.

[5]徐浙宁.微观的养成教育:个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整合[ J ].当代青年研究,2004(5)

[6]雷道文.养成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篇4

师德评价,则是用一定的师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行为进行评判、分析和比较,并做出是否与其相符的评判,以此来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个人修养行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是祖国未来幼儿园教师的预备者,承担教书育人,挖掘童儿潜能,提高我们国家儿童素质的重要使命,他们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我们国家下一代人的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从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水平各个方面看,如何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精通业务及充满生机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才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由此可知,进行师德教育评价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的现状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年龄在15-16岁,都是初中应届毕业生,在初中学校她们多是某些科目成绩偏差,思想行为多有偏颇。他们在选择读师范时,有部分同学是受父母左右,并非自己选择。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女孩子多的地方,内心较敏感、心思比较细腻,在校的五年是她们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校五年的生活,大部分学生都是离家较远,一切靠学生的自理能力,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学校的辅导员精力,不是每时每刻注意到每个同学。跟读过高中的大专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不爱讲卫生,公众场合不注意形象。(二)学校教师重视“理论”而轻“实践”。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培养方面的课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师德常识等,经调查研究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对自身的师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教师自身的行为与教师上课所讲的理论知识有所偏差,也就是教师们有较与自己行为不一,同时教师上课的系统知识,课堂上没有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三)师范类学校重技能轻师德教育与培养。首先,在市场经济压力下,学校重视自身的宣传,重视种类繁多的才艺展示和比赛。尤其幼儿师范类学校,从学校内各个部门的比赛,到各个高校之间比赛,从地方到区级,甚至到省级的各种各样的比赛,不断减少甚至不开课,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其次,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五年制师范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单位注重技能型的还是很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能的提高,从而忽视师德素养。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更要注重师范生师德评价教育、品德素养的提高,学校应当对师范生师德评价既提倡,又将其落到实处。

三、如何加强五年制师范生师德评价

(一)结合实际,优化五年制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时事的结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门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的特点,是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主要培养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生的法律基础。认课教师上课时,除了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要多举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课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进来有些学校举行“缅怀先烈”,“法律基础讲座”等等活动。

在课程目标上,应当注重整体师德水平与个体师德素养的结合。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今后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幼儿人生的引路人,对他们师德的培养不能掉以轻心。多做一些培训,例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幼儿教师技能培训,保育员、育婴师等等培训

(二)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师范生师德评价的潜力。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党员及共青团员,当然还有很多好人好事,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可以通过他们感人的事迹,感染五年制师范生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以达到社会要求的高尚师德以及师德评价能力。

(三)不断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评价自律能力。师德师风看起来是抽象的、难以评价的,但作为基层学校必须把它具体化,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标准,使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并按照相关要求,把师德师风作评价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我校出台了“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十小行为美德”等规定。“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即“早操、晨检、课堂纪律、晚自习、晚寝”五个重要环节;“十小行为美德”,即“课德、会德、食德、行德、衣德、仪德、口德、寝德、网德、友德”,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加强师范生生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同时,为了保证这些规定的实施,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普通老师、从学生班干到一般学生,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定,每个整体进行打分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班级、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当然做得好的,在学校内进行表彰并奖励;而担责不够、监管不力的部门,学校对相关班级、负责人予以通报、问责。

四、总结

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篇5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后发现,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 从学生生源来看, 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在初中阶段学习表现不佳, 多数同学因为未能考上重点高中, 而在父母或老师的提议下“被迫”选择就读, 因而缺少对幼教职业的热爱。同时, 生源素质不够高也影响到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及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2) 从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看, 当前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较偏向文化课程与幼师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后者, 一般并未开设教育职业道德这样的专门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很少接触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因而就业后容易“失德”。 (3) 从职业认同感来看, 为数不少的学前教育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存在误解与不满, 他们认为幼师收入不高, 社会地位低, 承担的责任又太重, 因而只是把专业学习当成任务完成, 甚至有些学生对这一职业心存抵触, 缺少职业认同感。

通过以上问题不难看出,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幼儿园发生的虐童事件、幼儿园 (尤其是民办幼儿园) 教师的流动性极大、幼儿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不强,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指向同一个源头, 即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问题。只有从源头抓起, 从培养未来幼师的学校抓起, 认真做好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教育工作,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并对待自己的职业, 并且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形成良好的认同感, 愿意为幼儿教育奉献,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 这不仅是中职师范学校的责任, 也是社会和家长们希望看到的。

二中职学校如何建立师德的教育理念

那么, 作为中职师范学校, 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呢?笔者认为, 最重要的是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师德的教育理念。

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41号) 中提到, 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呢?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 是教师自己的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 也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履行自己崇高的生活责任的重要保证。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 中职师范院校要培养优秀的幼教人才, 必须建立和完善系统的师德教育理念, 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1. 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

在很多中职学校里, 都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该课程中“劳动者应具有的素质、如何求职、如何发展职业生涯”等内容, 都涉及职业道德教育。但这远远不够, 以上饶师范学校为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和第八学期, 意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尽早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如何更好地就业, 除了这两个学期以外, 学校没有开设任何和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校五年期间, 没的接受系统的师德教育, 以至于大多数同学毕业时, 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模糊不清。因此, 笔者认为, 在中职学校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系统地认识到什么是教师职业, 作为一名幼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 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原则和基本内容, 如此才能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 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 将师德教育从教师身上“传承”到学生身上

师德教育并不是某位教师或某门课程的责任, 某位教师或某门课程也无法担此重任, 还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中职学校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自己学校教师的师德意识, 如此才能让教师们通过言传身教, 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不同课程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时地灌输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念与思想, 学生必然感同身受。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优秀幼儿专家举办讲座、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 将师德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使得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些理念。师德教育虽是学校刻意为之, 但若能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观, 才能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3. 重视并规范学生的教育实习

中职师范学校里的五年一贯制学制, 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最后一年或者最后一个学期离开学校, 去幼儿园见习, 这是学生实践其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不过, 很多中职院校对教育实习并不太重视, 通常采取的是学生自行联系幼儿园, 独立完成实习。这并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因为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再扎实, 实习期间还是需要有教师指导,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并且, 规范教育实习不仅意味着学校应安排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 还意味着应建立完整的教育实习规定, 若指导老师在实习期间发现学生存在较大问题, 比如说厌恶本职工作、讨厌小孩、没有责任心, 甚至出现有辱师德的情况, 指导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馈给学校, 由学校决定学生能否毕业或如期毕业。规范的教育实习规定, 可以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未来幼儿老师们敲响最后一次警钟, 让他们时刻牢记何谓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精神风貌的呈现,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社会的希望, 他们就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因此, 他们的言行举止, 不仅关系到幼儿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而且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师行无小事, 处处皆楷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怎么能够胜任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呢?当前社会上频频发生的各类事件, 更是体现了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师风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任重道远, 每个师范院校都应对师德教育问题引起重视, 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培养出“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未来教师。

摘要:幼儿是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 因此, 幼儿教师们身负重任, 他们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能力,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本文以上饶师范学校为例, 通过分析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现状, 引出关于中职院校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的考虑, 并对中职院校如何加强师德教育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一些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师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闫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探究, 2009 (4)

[2]赵敏.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J].才智, 2010 (4)

师德就是师范 篇6

所以, 我们很高兴, 有这样一个讲台, 有这样一群孩子, 有这样一个团队, 有这样一群火车头, 让我们的青春出彩, 让我们的人生出彩, 让我们的事业出彩!

首先, 我觉得师德的核心是爱。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刻起, 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宣誓过“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本职工作, 关爱信任学生”这样的话, 有很多像我一样, 还可以说是从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有这样的信念了, 因为“师范”二字就在那时, 在我们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们的一切活动其实都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 我们作什么样的示范, 给学生以什么样的人生影响力, 关键取决于我们有没有爱!世界在变, 知识在更新, 学生也在改变, 社会的需求在革新,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的爱。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想, 当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示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人生的兴趣, 从而传授一些知识, 培养一些技能, 打好一些基础!所以, 不能说我们有多大的能量, 培养了多少了不起的学生, 只能说我们有爱, 在给学生做着严谨的示范, 他们在老师爱的熏陶下, 挖掘出了自己的潜能, 成就了他们的自我!

因为有爱, 我们就会对教育执着, 更会对教育忠诚;因为有爱, 我们就会用自己的高尚去熏陶学生, 而不会尝试去强迫学生接受, 甚至于去改造他;因为有爱, 我们就会遵守师德底线, 不会去体罚, 不会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 不会去推销资料, 更不会去做损害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事, 甚至于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因为有爱, 我们就会在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 不忘记孝敬父母、体贴爱人、陪伴孩子、关心亲人;因为有爱, 我们就会看淡名利, 珍视友情, 就不会在公共场所高声大嗓, 甚至于在公共场所吸烟, 既伤害自己的身体, 更伤害多数人的身体;因为有爱, 就会适度运动, 保持身体健康, 做家人最忠诚的守护神!因为有爱, 我们就会心态阳光, 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其次, 师德的要素是合作。我们大家是一个团队, 大家都是在共同的给学生作着示范。因此, 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合作品质。她在师德中起着个人引领作用, 有了她, 我们的事业就精彩。一个团队, 如果东拉西扯, 相互不买帐, 那么, 我们的一切就没有快乐可言!只有我们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才能够成大事, 做好事!, 我们大家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集体里, 大家就会纷纷感到团结的可贵, 感到和谐的可贵, 从而珍惜共同奋斗的岁月。

有这样的一段话, 或许对我们很有启发:一根稻草, 扔在街上, 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格;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我们与谁捆绑在一起, 这很重要!与有梦想的人在一起会被激发梦想, 与优秀的人为伍不会平庸, 与勤奋的人在一起学不到懒惰, 与阳光的人在一起学不到抱怨!一个人, 不一样的平台也会体现不同的价值!与有正能量的人进行良好的合作, 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出彩!

最后, 我觉得师德就是调适, 就是悦纳自我。教师应该对职业倦怠说“不”, 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完善自我。第一: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老”问题了, 不仅是领导, 连老师自身也在逐渐重视了!要克服职业倦怠, 我认为可以从“变”字入手。常言道“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教师要善变, 首先从形象上变, 比如换发型、换笑脸、换说话的方式;其次是从生活细节上变, 比如上班换步行、回家不围裙、到校先赏花、左手换右手、拎包变斜背;再次从生活方式上变, 如绿茶变果汁、挑灯变约会、麻友换舞友、红笔换毛笔;最后是从教学规律上变, 备课变赏课、教课变学课、批改变观摩、评课变议课等。这样我们就会天天有新感觉, 在“别扭”中活出新思维, 从而在建立新的平衡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上一篇:胶原纤维酸性蛋白下一篇:接受性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