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体育教育

2024-10-17

师范体育教育(共12篇)

师范体育教育 篇1

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性较差,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利用率较低,难以有效保证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海南省重要的教师培养摇篮,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上,历来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教学,近十年主要采取“集中实习模式”,即把几十个实习生集中安排在一所小学实习。集中实习的有效开展, 有赖于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该模式在师资缺乏,学生基数少的情况下,曾发挥积极作用。但随着各中小学教师人员队伍配备的完整,以及师范生人数的增加,“集中实习模式”已难于保证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缺陷日益明显。究其原因,由于接收实习单位没有相应的回报,因此缺乏配合师范院校开展教学实践的动力。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建立师范院校和小学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力图寻找既可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提升合作基地的办学水平及教师能力的多方共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为探寻新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模式,研究组设计了一套关于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小学如何合作共建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发给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小学的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不记名网络问卷调查。2013年发出470份问卷,收回210份,收回率为44. 7% ; 2014年发出325份问卷,收回115份,收回率为35. 4% ,总收回率为40. 1% 。根据调查结果与实践情况分析,研究组认为,有效开展新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模式建设,需要建设“共赢式”的新教育实践模式,要取得实习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向外搭建外围教育实践平台

1. 寻求政策支持

教育问题是千丝万缕的全民问题,是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不是一个单位的教育,而是全社会的教育。在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前,师范院校首先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地方政府的参与可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更好地调动各方建设的积极性,可使基地的使用更加有效,发展更为稳定。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培养摇篮,中小学是这些教师的需求方,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供需关系,为双方的沟通及合作提供了基础。因此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存在广泛的合作需求与合作空间,教育实习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教育实习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工作的好坏,将影响实习的效果,影响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到地区乃至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政府应该把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工作置于大教育系统中加以引导和支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的实习工作,同时奖励接收师范院校实习生的一线学校。此外,政府最好能制定相应政策,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铺垫。

2. 落实资金支持

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实习经费为生均160元/学期,此外,实习过程中该校实习费用的支出还包括实习指导费、实习管理费、搬运费、耗材费等,实习经费明显不足。接收实习生的小学,需给实习生提供吃、住和办公等相关条件设备,这些经费支出并没有在每年政府给小学教育教学的经费拨款计划内,因此,在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经费配给问题较为紧迫。

政府如能每年下拨一定的专款支持师范生实习工作, 用于改善小学教学场地条件,或增加更换教学设备,或给予指导教师指导工作补贴等,这样小学在配合师范院校完成实习工作的同时,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这将有效激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小学教师对实习工作的支持热情。

3. 开创就业支持

目前师专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政府能在实习基地学校给优秀实习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将会极大地鼓舞实习生的实习工作热情,特别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实习生将会努力争取难得的机会,而作为实习基地的小学则会更加负责任地培养其后备力量。

二、向内创新院校与小学的有效合作机制

除寻求政府支持以促进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小学的合作外,师范院校也要从自身出发建立有效机制,以确保两者间的合作得以稳定、长久。基于此,本研究组认为在教育实践理念和实践上皆需有所改进。

首先,双方应将互惠互利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理念。 当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所实施的各种实习模式中, 与接收实习小学构成协作型的合作关系。协作型合作通常是一种个体间的联系( 诸如咨询) ,属于短期项目; 或是一种一方给予,另一方接受的服务传递,通常很少为互惠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被动地配合Q师专完成实习工作,由于没有获得显性的利益,小学往往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实施,这样的合作肯定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地,需更新校方合作理念,突出小学在教育实习及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小学及其教师平等权力参与教育实习的各环节工作。同时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及其所获得的利益,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更加稳定持久。如该师范院校在获得小学实习条件支持的同时,可以允许小学同享本校的图书资源、优先帮其培训在职教师,双方在小学课程改革、研究等科研领域中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等,互惠互利的实践理念有效地促进师范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

其次,建立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一直以来,该师范院校每年都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而作为二级单位的各院系也相应建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组长及成员均为该师专领导、教师或辅导员等。小学在接收该师专的实习工作后也临时安排给相关指导教师,然而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隶属Q师专的实习领导小组,在管理中容易出现脱节,影响实习效果。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有高达54. 5% 的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共同组建管理队伍,共同负责建设事宜”是师范院校和基地小学共同建好实践基地、积极合作的首要环节。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机构成员由政府分管部门( 如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 领导、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基地领导及教师组成。明确成员的职责,并且每位成员均受实习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再次,制定统一管理规定。目前该师专制定的相关实习管理规定,包括每年制定的实习计划,都是该师专单方所为,其提出的要求也只是针对本校的实习带队教师( 或指导教师) 和实习生等相关人员,小学往往没有参加实习管理和计划的制定,因此小学不了解具体的实习目标和要求,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只能凭着感觉指导实习生,而且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不受任何规定的约束,指导实习生仅凭本人的责任心和良心,实习很难达到良好效果。有47. 5% 的小学指导教师在问卷调查中选择了“高校应提前与实践单位商议,共同制定见习、实习计划,再行实施”,可见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也有共同参与制定见习、实习计划的愿望。由此看来,在成立了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后,应在实习前由实习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实习管理规定,并在实习过程中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管理规定须明确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基地及其实习指导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要求等。为保证良好的实习质量,高校和实践单位应联合组建指导力量,共同对见习、实习生开展实习指导和管理工作,从问卷反馈看,这一点得到了高达45% 的小学一线教师的认同。 因此,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分别在师范院校和小学中遴选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情况,尽量选出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工作,并组织开展关于实习指导内容、要求等的集中培训,颁发实习指导合格证书和聘任书,按照指导工作量计课酬。在评聘职称上,实习指导教师可根据参加指导的次数( 一届为一次) 获得积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且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明确,避免产生矛盾冲突。

最后,搭建共同交流平台。近几年在该师专实习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与小学的交流极为有限,多为实习前期联系实习安排和实习结束前双方相关领导的礼节性见面,双方的实习指导教师极少交流,甚至没有交流。小学教师在双方交流方面的愿望较强烈,在问卷调查回收数据中,有60% 的人认为 “要提高实践单位工作积极性,高校和实践单位之间应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双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可见,加强双方教师的交流,对于实践基地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师范院校和小学间主要是缺少一个合适的交流平台,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应做好设计,每年都要明确规划出双方学校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的交流次数、时间、内容等。也可以规定,以师范院校牵头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比如实习专题网页等。内容设计可包括: 实习管理文件、实习动态、实习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供稿,且要求实习生每人必写,由双方学校指导教师评语) 等栏目,使指导教师和实习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习心得。

总之,实践教学是师范专科学校发展的关键,它关系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关系到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甚至关系到师范院校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师范院校必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使实践基地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当前只有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才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师范院校和接收小学间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高效的实习质量。

师范体育教育 篇2

为进一步推广普通话,本文对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师范教育类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和材料,以便更好了解中等师范学校普通话现状。

学习普通话是时代的要求,学好用好普通话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不仅和经济、文化有关,推广和普及普通话还被上升到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当代中等师范生更是义不容辞。要想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中等师范生首先要学好普通话,因为他们既是今天普通话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未来普通话的传授者。了解当今中等师范生的普通话现状,可以使推普工作更具针对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了解中等师范生普通话现状,我们于4月对崇仁师范学校的师范类学生进行了一次推广普通话的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3份,回收率87.3%.调查对象是崇仁师范师范类一、二年级学生。调查方式为不记名方式,以尽可能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

二、调查内容

(一)推广普通话

1.您知道每年 9 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吗?回答“知道”的274人,占31.4%;回答“不知道”的599人,占68.6%.

2.您知道《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吗?回答“知道”的231人,占26.5%;回答“不知道”的642人,占73.5%.

3.您认为推广普通话困难吗? 回答“不难”的377人,占43.2%;回答“一般”的303人,占34.7%;回答“很难”的161人,占18.4%;回答“不清楚”的32人,占3.7%.

4.随着“推普”的进行,您认为普通话会代替方言吗?回答“不会”的827人,占94.7%;回答“也许会”的43人,占4.9% ;回答“绝对会”的3人,占0.3% .

5.谈谈您对“推普”的看法?回答“无所谓”的116人,占13.3%;回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576人,占66.0%;回答“迫切需要”的181人,占20.7% .

6.您觉得以下措施哪些方面有助于您说好普通话?回答“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环境”的642人,占73.5%;回答“推行奖励措施”的155人,占17.8% ;回答“制定政策严格要求”的76人,占8.7% .

(二)使用普通话

1.您在学习时是否用普通话交谈?回答“是”的621人,占71.1%;回答“不是”的252人,占28.9%.

2.您在和同学闲聊时是否用普通话交谈?回答“是”的494人,占56.6%;回答“不是”的379人,占43.4%.

3.您认为同学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回答“很好”的162人,占18.6%;回答“好”的193人,占22.1%;回答“一般”的420人,占48.1%;回答“有待提高”的98人,占11.2%.

4.在正常情况下您会用什么话与老乡交谈?回答“家乡话”的547人,占62.7%;回答“普通话”的53人,占6.0%;回答“家乡话为主”的132人,占15.1%;回答“普通话为主”的141人,占16.2% .

5. 不知道对方是哪里人,在正常情况下您会先用什么话与他交谈?回答“家乡话”的39人,占4.5%;回答“普通话”的834人,占95.5%.

6.别人对您讲普通话时,您的感觉是什么?回答“很自然”的854人,占97.8%;回答“不习惯 ”的19人,占2.2% .

7.您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语言是什么?回答“普通话”的281人,占32.2%;回答“赣方言”的592人,占67.8%;回答“其他方言 ”的0人,占0% .

8.进入崇仁师范后,您普通话的使用率属于哪一种情况?回答“增多”的571人,占65.4%;回答“减少”的0人,占0%;回答“没变化”的302人,占34.6%.

9.进入崇仁师范前的求学阶段,您的老师以普通话授课的情况如何? 回答“很好”的43人,占4.9%;回答“好 ”的251人,占28.8%;回答“一般”的488人,占55.9%;回答“有待提高”的91人10.4%.

(三)学习普通话

1. 您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普通话?回答“没花时间”的529人,占60.6%;回答“2小时以内”的285人,占32.6%;回答“2小时以上”的59人,占6.8%.

2. 您觉得学习普通话困难吗?回答“困难”的194人,占22.2%;回答“一般”的552人,占63.2%;回答“简单”的127人,占14.5%.

3. 您觉得学习普通话和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系吗?回答“有”的757人,占86.7%;回答“一般”的90人,占10.3%;回答“无关”的26人,占3.0%.

4.您为什么学习普通话?回答“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的503人,占57.6%;回答“便于工作和生活”的314人,占36.0%;回答“其他”的56人,占6.4%.

5.如果申请普通话等级证书不用考普通话,您还学习普通话吗?回答“学习”的547人,占62.7%; 回答“不学习”的326人,占37.3%.

6.您认为学习普通话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回答“课堂教学”的126人,占14.4%;回答“开展活动”的43人,占4.9%;回答“日常生活”的`393人,占45.0%;回答“自学”的311人,占35.6%.

三、分析

(一)推广普通话

1.知道“推普周”和20《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比例都比较低,说明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方面不够,影响不大。学生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说,了解的人只会更少。和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加入到推广和学习普通话的行列中来。

2.绝大多数人认为推广普通话不会导致普通话代替方言,方言不会消亡;认为推广普通话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比例比较高;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认为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环境有助于说好普通话。这些都说明推广普通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推广普通话是时代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使用普通话

1.学生在学习时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比较高,在闲聊时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要低一些,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会使用普通话。说明使用普通话的学生还是比较多,如果提倡闲聊时也使用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的氛围会更好。

2.与老乡交流时、日常生活中使用家乡话比例都居高不下,说明绝大多数人推广普通话的观念有待改变,很多人觉得普通话还是学习时或者与陌生人交谈时使用更恰当,平时就没多大必要使用了。

(三)学习普通话

1.学习普通话的功利性比较强,每天都花时间学习普通话的人比较少,也就是说,不考试,不拿证书,大多数人不会投入较多时间去学习普通话。

2.认为普通话和工作、生活有关的人超过了百分之八十,说明绝大多数人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超过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日常生活”是学习普通话的最佳途径,说明较多人意识到平时说普通话、时时说普通话的重要性。

师范体育教育 篇3

摘 要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和综合实践课。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是体育专业学生根据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得独立工作能力所进行的一种教育过程。本文主要对教育实习的作用、特点、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以期为体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师范 体育教育 实习

教育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师范生直接进入教育教学第一线,面对中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在思想、业务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对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规格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教育实习的作用

(一)教育实习有利于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巩固

教育实习是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在政治思想上的要求,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增强他们从师任教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极其有效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实习的实践环节,可以进一步加深师范生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坚定从师任教的职业观念和信念。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都深有感触地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二)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

实习不仅使实习生对几年来学习和掌握的书本知识、运动技能和教学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运用和巩固,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独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例如,许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之初,进行试讲、试教时,声音小、心跳快、调动队伍不自如、下达口令不果断、讲授时抓不住重点,这些都使实习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在实习中自觉地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才能闯好实习关。

二、体育教育实习的特点

不同的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了解体育专业的特点,按照体育特点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教育实习行动的顺利开展。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以传道授业为宗旨,所以对于体育教育实习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概括。

(一)鲜明的师范性

体育教育实习的师范性是由我国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体育教育实习的师范性。师范生应具有教师的德行品质,才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逐步树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和权威。当然,实习生刚刚进入准教师的岗位,不可能马上达到上述要求,也不能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立刻转变为教育、教学能力,因为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为了加速这种转变,就必须加强突出体育教育实习的师范性。强化体育师范性的教学因素,就要狠抓“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四会”(会说、会做、会教、会写),“五功”(口令、表述、队列、仪表、演示)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掌握。

(二)实施的复杂性

体育教育实习的复杂性是指它的组织管理工作过程比较复杂。这是因为体育课程教学基本是在空间较大的运动场上,教学过程表现为运动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场地和器材安排与教学的对应性是否适宜,同时也要考虑活动场地的变换、组织纪律以及运动时的安全。这些因素使得体育课程的实施较之其他课程增添了许多变数和难度。

(三)内容的综合性

体育教育实习是一项内容综合而又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实习目的任务的综合性,实习效果评价的综合性。其中实习内容的综合性更为突出,实习生除了主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还要实践组织大量的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维修场地器材等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具有多方面的、坚实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以利于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四)操作的实践性

体育事业的实践操作性是体育教育实习的特殊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第一性的,实践是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实践操作掌握有关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动作和技能。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专业教育的特点,去研究与进一步掌握教材,深入体验教师职能的本质。

三、教育实习行动内容

(一)教学工作实习

体育实践课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听课、评议课备课、编写教案、试讲以及实际教学。体育理论课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试教、听课、评议课。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初次进行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没有任何经验,这就需要高校和中学双方指导教师细心指导和严格把关,对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器械的使用、学生活动的设计、甚至提问问题的设计、讲解的语言、动作的示范、学生的整队等都要给予详细的指导。因此,实习生上课之前必须试讲,双方指导教师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合格后,双方指导教师在教案上签字才能上课。并且,教案一经指导教师签字后,自己不能随意修改,需要修改必须与指导教师商量。

(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在实践中与体育课紧密配合,通过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培养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评价体育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四、结语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广大体育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了解这些变化的内容和实质并进行亲身体验,对将来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要求,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在进入实习之前明确体育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意义、作用和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崔金伟,刘玲,王高宣等.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5-8.

[2] 周放,贾书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6):7-9.

师范体育教育 篇4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改变我国教师资源不平衡状况, 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极度不平衡,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供大于求, 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却严重缺乏。在师资质量方面,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些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生, 而西部某些贫困地区却几年都没有引进过一名大学生。由于教师待遇、地区发展等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师资流动的基本走向为:农村流向城市, 西部流向东部, 非重点向重点学校集中。同时,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着不稳定性。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常宝宁对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的调查显示: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师资匮乏、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纯粹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师资, 那么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当前, 国家及时出台《办法》, 通过政策的倾斜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 引导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教育基层去, 有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根据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计划, 2007年有约1.2万名学子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 且大部分名额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有助于扭转目前师范教育边缘化的趋势

在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 师范教育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 高师院校纷纷通过更名、合并, 成为综合性大学, 师范院校数量急剧下降.第二, 高师院校中不少学校抽调师范专业教师充实新建学科, 削弱了原有的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很多师范大学中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专业已经不是师范专业, 这严重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 动摇了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 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师范教育边缘化是一种补救措施。《办法》提出要把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作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倾斜, 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正在按照要求, 重新审视办学方向, 调整招生计划, 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可以说, 随着《办法》的出台, 师范教育又从边缘走向中心。

3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 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强调学科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在学科构成中比重偏低。二是作为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 充斥着基本概念、原理等抽象词语。教育类课程成了学理研究, 影响了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三是课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提高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办法》出台后, 六所部属高师院校将率先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措施, 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提出将新设17门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 重新规划建设教育类课程并对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课程进行重点改造。并以“主修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3+1) ”的模式设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的学习, 培养交叉融合、一专多能的新型师资。《办法》的出台将大大推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面临的问题

任何政策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 难免会有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审慎地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该政策的顺利推行将大有裨益。

1政策的制定只有自上而下的过程, 缺乏调查与评估

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种形式, 我国的政策常常是党和政府发现问题后, 不经过公众议程, 而直接将其列为政府日程, 这样可能导致政策定位偏高、具体操作性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免费教育政策既要培养优秀的教育家, 又要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师资问题, 这样的政策目标恐怕难以同时实现。据相关调查显示, 公众对免费师范生的责权存在诸多疑问, 如能否换专业、如何安置就业、是否有合理可行的退出机制等等。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所在省份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 但是政策并没有对违约行为如何处罚做出规定, 使其操作性不强, 并且农村能为师范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 收入偏少, 很容易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导致师资再次流失。

2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内容治标不治本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目的:一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 二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全免学费的诱惑会吸引一部分家庭贫困并且学习优异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 但是并不等于说这些学生喜欢并善长于教师工作, 对于那些对教育工作并不感兴趣而迫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讲, 很难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作, 其结果既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城乡地区生活工作条件的差距也很难保证免费师范生能够在教师岗位从教十年以上,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单单在政策上要求个体的行为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3免费师范生政策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进而影响师范教育质量

在就业政策方面, 其采取的是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相结合, 也就是说师范生毕业时若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工作岗位可由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工作。这样过多地缓解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 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无论素质高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去任教, 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 需要配套措施相继跟进以保证每一位免费师范生能够真正珍惜学习机会, 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职后关爱与保障

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最少在基层支教三年, 而却没有明确指出三年后学生应该如何发展, 如何转岗。目前应届毕业师范生尚且难就业, 支教三年中又缺乏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 使免费师范生与其它教师相比更不具备竞争力, 国家若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在现有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下, 免费师范生将难以得到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招收优秀的师范生, 还影响着现有的支教师范生的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他们一边支教, 一边要谋划出路, 在这样教师工作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这也直接违背了提高基层教育质量的政策初衷。因此, 国家要想真正地留住他们, 仅有协议是不够的, 还需要适当的措施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 在对免费师范生毕业去向进行限定的同时, 更应该为其未来的成长和长久的发展进行规划与筹谋, 实现其主动、自愿地履约与执行。

三关于保障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1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制定方式, 开展政策评估, 使教育政策更科学化、民主化

教育政策是对教育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它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不同利益主体,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关系民生的政策时, 一定要慎重严谨, 必须要深入群众, 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 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反复论证调整, 灵活运用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方式, 在发挥现有的自上而下集中决策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基层与地方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促进我国教育政策更加科学、民主。

在政策制定之后还要开展政策评估, 判断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是否需要修正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变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跟踪调整, 以更好地达到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例如, 能否考虑制定不同的免费金额相应下的基层从教年限, 让学生根据自已的经济情况选择不同的免费程度;能否给予地方师范院校更多的政策支持, 必竟他们才是提供基层教师的主力军。

2建立配套政策,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由于《办法》是一个相当宏观的政策文本, 很多细节尚未清晰规定, 因此, 需要有进一步的细化方案与操作性的措施。同时, 应该考虑到地区差异, 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具体来说, 在招生政策、培养政策和就业政策这三方面都应当细化操作方案。比如, 面对“三年支教契约”与二次就业困难, 政府可委托高校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 鼓励支教生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 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使他们获得与应届师范毕业生同等的就业机会与信息技术支持, 消除支教学生的后顾之忧。

另外, 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免费教育只能暂时解决其四年的学习与生活问题, 而毕业后面临的低微待遇与工作条件与农家子弟的愿望是相违背的,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在市场经济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 仅靠一腔热情与政治动员, 都不是长久之计, 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对于政策的目标只能具有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3建立激励与淘汰型的质量保障体系

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的“免学费+包分配”的定向培养模式, 使免费师范生在衣食无忧又没有就业压力的情况下, 势必会有已拿到“铁饭碗”的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倘若毕业生教学技能不高, 综合素质不合格, 而三年契约已在, 不是会误人子弟吗。因此, 应该建立配套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来保障国家公共财政效率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旭东教授提出:我们要建立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对在学习期间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各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要予以淘汰, 且偿还培养费用。另外, 在师范生就业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免费组织他们进行双向选择, 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果毕业生想得到自己希望的岗位, 他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将是很重要的依据。这些措施在保障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上, 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 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偏重, 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转向农村, 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增泉.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报, 2007-3-3 (3) .

[2]何光全, 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实证调查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5) .

师范专业——教育实习反思 篇5

实习反思

时间飞逝,木已成春。

当我刚要与这座陌生的学校熟悉、与这些可爱的孩子打成一片、与霍老师您相熟相知、对讲课有些许的探索和琢磨时,不得不感叹时间是这世界上唯一永恒的计量单位。

时间走得匆匆,留下太多的不舍与回忆,现在想来,还记得刚入校的第一天,在校门口等待老师们下课,那时的春风依旧顺成了冬日里的清冷,还不时地拿出纸巾擦擦鼻子;后来带着兴奋与紧张的心情见到了老师和同学们,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台,底下坐的六十多个孩子,齐刷刷的盯着台上这一排实习老师,其实,我们也还是个未经磨练的孩子,已经有很久没见到这种规模的学生了,当时心里还是十分紧张的,即兴发言让我不知所措,忘记了当时说了什么,但清楚的记得说错话了,因为心里想来很多,一股脑出口竟忘了说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的实习生活也是历历在目的。有太多的第一次值得回忆和纪念,第一次批作业,想给每一个孩子留下不一样的印记,所以写下了不同的批语加以鼓励,不知道他们看到后会不会更有动力。第一次听课,看到霍老师在台上讲的认真投入,想到了中学时代的自己也成曾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时的自己会不会也像他们这样认真听讲?第一次与您交流,还是通过比较现代的方式,用了邮件,里面写下了自己对英语教学的反思与探索,真的觉得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但也许这是目前来说最能普及并有成效的方式了,同时,能得到您的认可与支持,同意我把自己的想法应用于课堂,我心里十分感激,抛开好坏,与其他老师相比,您的大度与心善是无人能及的。

接下来是第一次讲课,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当天心态调整的比较平稳,没有紧张,不过在第一个班讲课时出了小插曲,幸亏我问了是否听懂,不然浑水趟河这节课就白费了,之后临时发挥的用板书写下示例,终于把句型搞定,可时间已所剩无几,最后准备的练习没有讲,但所幸基本知识点没拉下,不知道您的看法怎样。在第二个班进行还是相当顺利的,感觉是一般的孩子接受能力更强一些,学生反馈很好,最后准备的课件全部讲完,刚好下课。从这次的讲课经历中,我感到了两点,第一老师这份工作真心不容易,辛苦操劳不说,还有各种意外情况;第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应该用全面撒网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当老师的潜力的。

在这段时间里,也逐渐与您交流、拉近了距离,其实在第一天报道的时候就觉得您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后来证明的确如此;与您聊天的时候看到您女儿的照片,从心里为您感到高兴,有这么好的家庭、稳定的工作和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儿,着实令人羡慕。本来当时想着请家父为您女儿写作一幅画像,觉得应该不难就擅自做了主,可没想到头像素描是最难的,没办法,只能赠与一副家父擅长的写意人物作为纪念,希望能您笑纳。

短暂的时间里要想了解一个人并不是易事,但人都有共性,喜欢把东西写在脸上,所以我比较善于察言观色,光看面向也猜个差不多了,所以在第一天与您交流就知道您是一个心宽的人,心里十分放心的。

最后说说我吧,我是2012级师范英语一班的学生,语言学方向,二外法语,爱好设计、手工制作、看电影、摄影,做事比较认真,有时候挺较真,很看重他人对我不足之处的评价,有进取心,口语可以,成绩在年级第五名,班里第二,以后考研,无男友,感情专一,重情义,不广泛交友,交友条件心眼好、学习好,所以朋友比较少,没办法,诤友和益友太少了。

不知道怎么写着写着就啰嗦出了这些东西,可能是因为真的没把您当外人,希望能交住您这位良师益友,世界之大,路还很长,我们虽然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但这次的实习已经让这本不相干的轨迹有了交集,以后您若有什么需要,不要犹豫,我会尽力协助。

最后,请允许我小小的私心,如果您觉得我各方面还行,可以考虑一下我是否有实力得优秀呢?如果还没有达到您心目中的水平,我还会努力,但请您一定告知我的不足,我定会改正。

浅谈师范教育中的声乐教育 篇6

关键词:师范教育系;声乐;正确发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32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60-02收稿日期:2012-05-20

在现代社会中,会唱歌,唱歌好听的人数不胜数,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唱歌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声乐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殊不知,声乐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有一门训练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歌唱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在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声乐教育的目的性极强。最根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歌唱学工作和进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人爱唱歌、会唱歌的当今社会现实,在声乐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基本教学思路,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明确声乐的教学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种抽象的事物,演唱者应运用感觉、意识、想象、意志、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机能进行调节与控制,提高歌唱水平和歌唱能力。音乐的艺术展现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既不像舞蹈通过肢体的变化来引起人的审美愉悦,也不像绘画通过线条和色彩让人得到美的享受,而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调动人们的情绪,让人们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以及和声、音色、速度、力度等的变化中来体会情感的变化。这也就要求表演着对声音有极高的驾驭能力,而作为歌唱的基本功的声乐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学生在更好的把握这一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给抽象的音乐加以润色,才能让歌唱成为真正的艺术,而非简单的唱歌。

如果只是将声乐当作教学中不得不进行的一门学科内容来进行的话,这样的老师必会以完成工作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其中自然不乏敷衍的时候,自然也会让学生逐渐轻视对声乐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严重后果。

二、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

(一)帮助学生找准发音的“位置”

“入位置”是声乐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在这方面许多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通过实践本人认为这个“位置”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一般而言,喉头是最适宜用来发声的部位,从喉头发出是声音是最为优美的。但是由于生理原因,每个人的喉头所在的位置都不一样,有的会比较靠前有的又会比较靠后。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一味按照教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而忽视学生本身的一些生理方面的特征。这不仅会增加学生发声的难度,打激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更为严重的是这很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嗓子。而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嗓子无疑就是生命,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可提升自己,且在将来的演唱当中会有更为完美的声音。

(二)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用气”

在我国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曾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足见气息在声乐中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教学当中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吸气要深”“ 气沉丹田”等。但这些都过于理论化,在歌唱中呼吸的器官主要有口、鼻、肺、气管以及支气管等。而气息的流动应该通过肺部、横膈膜、腹腔的部位的,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一定能够真正了解这些部位的确切位置。

教师要先教会学生找到这些部位,然后再教会学生的气息的运用,从而使学生在用气方面的技巧更为娴熟。在歌唱呼吸的过程中,各呼吸器官的机能相互协调和保持动态的平衡十分重要。这种平衡就是横膈肌和腹肌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正确的呼吸运动对我们的歌唱发生提供足够的基础和动力,没有正确的气息控制就没有好的歌唱,也就难以学好声乐和演唱。因此,气息与声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了好的气息支持,才能产生悦耳动听的声音。

当然,声乐与其他很多课程的学习不同,虽然也有着不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对其的考察标准却体现在其实际的演唱当中,也就是说声乐的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只是一味强调理论的东西与学生在演唱时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提升声乐水平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没有理论作为依据也是声乐教学中应该避免的状况。

三、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师范教育学习音乐的学生将来都是会作为教师,而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果他们不能具备这一理论基础,未来将很难开展工作,对他们的学生进行教学,更不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建树。因此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就应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尤其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内容。只有他们在学校学好以后才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

正如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时代,面向现代化”。因此,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除了在学习声乐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为自己的整体内涵的提升而努力。要让自己在知识智慧、技能技巧、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以期培养一批既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又有很高的师德形象的新时代教师形象。

师范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篇7

一、从生命的高度认识教育

叶澜指出,“课堂教学对于个体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事业,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追求生命价值的统一的过程。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指导作用,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目的、功能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观点,以及不同的学生观,进而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同行为和侧重点。指导学生全面理解教育实质是师范教育的第一课。在教育概念的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指导师范生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教育,教育者就不会过度关注教育的短期目标,不会只盯着分数不放,而更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只关注学生的片面发展,会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人际交往的技能、调控情绪的方法、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创造生活的技能等。不会再把传递知识当作课程的惟一目的,会更全面地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教学当作师生追求各自生命价值的统一过程。在教育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哲学角度提升对教育的认识高度。

二、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树立起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无视学生生命的现象:个别学校硬件设施不合格,个别教师甚至残忍地伤害学生,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师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生命尊严得不到尊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置上,课堂以讲授为主,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不到扩张和丰富。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热爱学生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师爱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师爱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由衷的期待感。在师范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指导师范生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即:尊重学生的生命、保护学生的生命、帮助学生升华生命。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形成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不会产生危害学生的行为,当有危害学生生命事件发生时,教师才能自觉地去保护学生;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对学生的理解和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在教育过程中会更自觉的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上,指导学生充分激发和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活动,充分鼓励和支持学生,引导学生无限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三、鼓励师范生追求生命价值

教育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对教育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主要方式。教育行业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教育实践能力。

目前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就业形式严峻,很多师范生对师范专业没有信心;加之现有的师范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师范生对教育教学认识片面,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上,认为教育工作只是机械的重复,对教育工作内涵理解不全面,很多学生甚至表现出做什么都不做教师的想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师范生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和金钱追求欲望,表现出后悔选择师范专业的想法,把主要经历放在与师范专业无关科目的的学习上,忽略了师范专业科目的学习。

在师范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指导师范生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师范专业的意义和价值,从事教师行业不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学生会更加自觉地追求教育幸福的体验与感受。师范生会更热爱教师行业,更加认同师范专业的定位,更自觉地塑造自己的品德修养,自觉地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自觉地加强师范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增强师范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能力

自从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施怀哲提出敬畏生命以来,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便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可现如今诸多事情依然让我们看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影响重大的乳制品三氯氰胺事件,类似不良商贩不顾他人死活以造假药、制造假酒谋取私利的现象随处可见;以及一系列因职业道德沦丧,视生命如儿戏,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还有越来越多的流行病症频频出现,生存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厌生弃世的人也越来越多,自杀比率不断上升。凡此种种,无论是轻视他人生命,还是放弃自己的生命,其本质都与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背道而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增加,恰恰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因所有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而声名远扬,该校校长叶志平更是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牛校长”,而这一“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长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这位普通校长创造的生命奇迹再一次让我们关注生命教育。

汶川地震以后,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掀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生命教育认识不清楚,还仅仅停留在保护生命的层次上,甚至许多老师把生命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简单雷同,造成生命教育层次较低;许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还存在依葫芦画瓢的严重问题:在汶川地震之后绝大多数学校进行的生命教育都是围绕着地震之后如何逃生进行的,对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几种险情涉及的少之又少,没有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采用如何进行逃生这一种形式进行的生命教育,使小学生命教育呈现出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现状;很多学校只是象征性的进行一下逃生演练,流于形式,针对性差,教育效果欠佳;教育内容单一;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反映各地区经济、文化、地理的不同特点,但是在实际的生命教育中却存在盲目照抄他人经验,不能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许多学校在汶川地震之后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次所谓的生命教育,很快变得销声匿迹,一时兴起,缺乏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与教师生命教育能力低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师范教育缺乏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加之继续教育中缺乏生命教育,造成教师不知道何为生命教育,更不知道生命教育的内涵,不知道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几乎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教材,而惟独生命教育没有。看似生命教育的内涵广泛,无所不包,但在实践中开展生命教育,难上加难,因为教师更熟悉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而开发课程的能力相对较弱。生命教育没有确定的范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权威的教材出现,这也为在实践中开展生命教育设置了障碍。因此,要改善生命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对师范生进行开展生命教育能力的训练,帮助师范生形成开发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

师范体育教育 篇8

教育是什么?不同的教育家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 切入点不同, 中心理念都一样。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什么?叫人变!叫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师范教育是什么?教学生变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 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提出了搞教育要使受教者变, 施教者也变, 师范教育要使师范生蜕变。如何培养现代师范生?如何提高现代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借鉴行知思想, 着力促进师范生完美蜕变, 这是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追寻的路径。

1 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陶行知找了个很有趣的形象来比喻“这学变先生的学生”。你猜是谁?就是那保唐僧上西天取经的孙悟空。有点不可思议, 但经过先生的指引, 仔细推敲, 还真是见到了孙猴子的影子。为什么呢?《西游记》中的悟空有这几件德行。第一, 他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虽为美猴王, 但总是忧虑将来要去阎王那里报到, 于是他存心要“学一个不老长生, 躲过阎君之难”。第二, 他抱着目的去访师。为了要“躲过轮回, 不生不灭”, 他飘洋求师, 飘到南瞻部洲, 又渡西洋大海, 才到西牛贺洲, 总算遇到菩提祖师。第三, 他抱着目的求学。悟空就是冲着“长生不老”去拜师的, 所以他不是糊涂地学艺, 终学有所成。

1.1 师范生应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范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为国尽责、勇挑重担, 培养儿童青年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陶行知特别看重师范生, 认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 就是这个道理。陶行知对有人为省几文钱进师范, 有人不得已进师范很不以为然, 因为这些人后来虽然勉强做了老师, 但心不在学生身上, 随时待机“跳槽”。近年来, 相当多的学生在报考师范院校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教师职业在现代生活中的性质、地位有正确的认识, 又由于自身受师长的熏陶, 使自己甘愿继师长之后挑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加之教育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日渐浓厚, 教师职业的地位不断改善, 于是报考师范者逐年增多。师范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该表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和职业理想上, 如此方能像孙悟空一样不辞千辛万苦、坚忍不拔、一往无前, 否则, 他们一触实际, 思想上毫无准备, 就免不了碰壁、打退堂鼓、裹脚不前。

1.2 师范生要学到能实现理想的本领

与孙悟空相比, 师范生也要求能觅得能实现他理想的老师, 学到能实现他理想的本领。陶行知要求师范生不要求那“空口说白话, 能教不能做”的老师, 不要求那叫人做奴隶的老师;师范生学本领, 不要学“上堂下课, 高谈阔论, 好比一部留声机”, 而要学叫人做主人的真本领。假如孙悟空当初未找到菩提祖师, 自然也就学不到真本领, 他也就无法胜任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工作, 师范生亦然, 因为小朋友就是他的“唐僧”。陶行知举例说:“小孩子学着做人, 一旦遇着恶魔、恶父母、坏朋友、假教员, 个个都是吃人的妖怪, 差不多也好比是唐僧的八十一难, 若没有孙悟空的心术和本领的师范生保驾, 不死于病, 必死于亲;不死于亲, 必死于友;不死于友, 必死于老师之手。还能望他成人, 为民族人类谋幸福吗?”除了死于病, 其他如死于亲、死于友、死于师, 主要指精神上的堕落, 即与“真人”背道而驰。只有孙悟空似的火眼金睛的新型师范生才能引导学生摆脱这些消极影响, 帮助他们在做“真人”的大道上不断向前。

1.3 需要解决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师范生要变“孙悟空”, 是需要很多条件支撑的。其中, 传授本领的老师是很重要的。没有菩提祖师, “孙悟空”成不了“孙悟空”;没有陶行知, 晓庄师范生也变不了“孙悟空”。如今, 师范生受教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均颇高的高师教师, 使他们能在短短的三四年初步奠定现代教师的素质基础。但现代师范院校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 如专业、学科设置过窄, 造成相当数量的师范毕业生知识面窄、动手和实践能力差, 只好以职后培训来解决。师范教育是否应把中小学的全部教育生活纳入自己的课程计划呢?是否可以确立大批中小学为师范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呢?能否选聘一些师德高尚、学科造诣深厚、育人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充实到师范院校现有师资队伍呢?由于他们的参教, 就可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接传授师范生以实际的本领, 教学的、育人的、课外活动的等等。

2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陶行知要求师范生的第二变, 则是变个小孩子, 就是要使自己具有小孩子的思想感情, 情趣上、生活上都能与小孩子打成一片, 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必要的、较高的要求, 要做孩子的“先生”, 必先做孩子的伙伴、朋友, 心心相印, 相互沟通, 教人做“真人”的“力”和“光”才会运动和发射到孩子的心田中去。任何受孩子爱戴的老师, 即使满头白发, 但童心仍在, 在孩子当中, 他们能轻声细语, 舒眉展颜, 娓娓道来, 如一颗磁铁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心。

2.1 重视儿童的情感

陶行知发现, 儿童的情感尽管有自己的形式, 但实质是与成年人相通的。他写到:“他给你一块糖吃, 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 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 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 便好象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 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 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 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 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慷慨、踌躇、悲哀、烦恼、恐怖、失意、伤心, 完全是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你若小看, 或觉得无所谓, 那么你的教育———诸如批评、表扬、引导、疏通等, 也就失去了依傍。

2.2 研究儿童心理, 掌握儿童教育规律, 走进儿童心灵

研究儿童心理, 理解它的实际内容, 进一步化为自己的心理, 从而更深地理解儿童的心理, 赢得儿童的爱戴。陶行知认为:“您若变成小孩子, 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 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大, 一块儿玩, 一处儿做工, 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话说得多么富有哲理。师生间性情、趣味以至心灵相通, 就筑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你就很容易由此走向教育者的彼岸。陶行知肯定地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做《教师歌》, 反复呼唤:“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让教师们在与小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解”小孩的脾性、心理, 感到他们的可敬可爱, “解放”他, 使小孩脱离旧的约束和压制的“轨道”, “信仰”他, 尊重他的人格, 相信他有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 然后施以恰当的、正确的教育, 此中也加速了教师自身“变”的进程。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变”小孩, 陶行知希望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完成这个“蜕变”的任务, 把它看作毕业的“合格线”。

3 师范生的第三变———变个准老师

陶行知称师范生为“候补教师”, 那么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便是“候补期”了。师范生是候补教师, 其教师必具的素质及教育学生的本领必须在候补期内锻就。陶行知要求师范生“开始就教儿童”就在有指导的真切环境下做先生, “他们不但要自己学习, 并且要同时学习教人”, 他们是“以教人者教己”。师范生究竟要学习哪些课程?陶行知说:“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将学校融入社会, 因此社会即学校;将教育融入生活, 因此生活即教育。师范生要变成准老师, 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 “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做”这门课程要占师范生全部课时的一半, 这是师范生真正实践的战场。陶行知曾说:“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母亲”, 这一认识很值得我们今天的“顶岗实习”思考和借鉴。

3.1 师范生要坚持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

陶行知在晓庄就善于以生动多样的形式, 比如寅会的唱歌与演讲, 对师范生进行常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师范生始终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 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饱满的政治热情, 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积极投身实际的斗争生活。因此, 他们才能深刻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自身肩负的重担, 从而兢兢业业地从事艰苦的学习工作。通过做农事、交农民朋友及做乡村社会工作, 师范生与农民打成一片, 不仅外表与农人一样, 打赤脚、穿草鞋、干农活, 而且思想感情上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从而可以进一步利用教育去改造社会、改造乡村。陶行知说:“我们倘想感化农人, 必须自己先受农人感化。”教师, 只有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才能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因此, 师范生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注重社会实践就显得特别重要。

3.2 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教书育人的实际本领

师范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 是为“用”, 是为长本领, 而绝不是“为读而读”, 将书上的文字藏在头脑里, 博取功名或吓唬学生。陶行知说:“我们不排斥书本, 但绝不允许书本做狄克推多, 更不允许他与‘做’脱离关系, 而成为所谓教学之神秘物。”“书只是工具, 和锄头一样, 都是为做事用的。”师范生“用”书“学”、“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是使自己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本领并能正确传授给儿童。使儿童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而且乐读书、读书乐。这样的教师, 小朋友将是怎样的鼓掌欢迎啊!

3.3 永不毕业, 终身学习, 自强不息

师范体育教育 篇9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师范性严重缺失

(一) 师范性缺失的结果及表现

师范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优势教育。这种特色客观地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面向基础教育, 培养合格师资, 应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也是其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当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含金量”不足, 师范性严重缺失,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低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教书育人, 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要能够从教育的视野认识和评价教育现象, 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具备过硬的师范生基本功“三字一话”, 要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当前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生相比, 除了拥有几门教育心理学理论课的成绩, 并没有显示出师范生应有的优势。会写毛笔字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也只是一般,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有碍观瞻。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适应能力弱

传统的师范教育一直是书本加粉笔, 专业加教育, 而当前的师范教育, 既没有继承优良传统, 更没有与时俱进, 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了解得少, 学习得少, 研究得更少, 对学生的培养仅仅是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流于形式的教育实习的简单相加, 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 只剩下陈旧的专业知识和些许教育理论的点缀, 稍跨专业就举步维艰, 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 实践经验缺乏, 动手能力差

大多地方师范院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习, 有的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时间短,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要完成跟班见习、听指导教师课、观摩其他教师示范课、试讲演练、上课实习、班主任实习等学校工作诸方面的模拟实践, 最终实习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走过场, 很难真正体验到教师工作的本质, 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研究[1], 因此, 培养的师范生缺乏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弱, 难以适应教学工作。

(二) 师范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特色不明、师范性严重缺失, 除了与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关, 其根本原因, 还在于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的复杂结构系统中, 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要努力从不同层面去选择确定自己的坐标, 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 即选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地方师范院校要对办学进行准确定位, 需要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状况特别是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潜力、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情况, 只有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才能够科学地决策学校未来的走向;所谓知彼,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服务区域应该是立足本城市、面向周边地市或周边省市, 因此, 在办学上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尤其是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发展需要, 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

近年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水涨船高的趋势, 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核心的教师教育上, 而是盲目追求非师范专业和学校向综合类转型的学科建设,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 仓促建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 这些专业的先天性基础弱势, 必然会给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质量和将来的就业走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 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均被边缘化, 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预备队伍缺乏明显的举措, 导致两手抓, 两手都不够硬;再者,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把精力用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考研”上, 追求“考研率”, 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很显然这也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一种“翻版”[3], 绝大部分充当绿叶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技能准备。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出师范特色, 培养优秀师资的策略

(一)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教师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师教育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意识、培养教师素质的重要资源。大学生职业意识和道德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活动) 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 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三笔字书法作品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浓郁的师范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 学为人师, 行为师范,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 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形象, 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 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 注重教师专业化,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师范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建设是关键。不同的服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城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比较好, 往往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乡镇的学校, 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差, 往往较注重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在两者兼顾的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有所侧重:调整课程结构, 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 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突出师范性为原则, 注重文理渗透, 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 应该具有针对性, 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为主, 开设书法、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础教育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书写水平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 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优势;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大学低年级, 开展通识教育, 注重文理渗透, 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三年级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科教学法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动态, 熟悉中小学学科内容, 进行校内模拟实习,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四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习[4]。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注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培训, 既让学生拥有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心理适应性, 又能承担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 采取必修和选修、专题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 增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教育需要理论指导, 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应把实践教学渗透于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 可采取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见习加校内模拟实习、四年级实习的方式, 同时增加教育实习时间, 加大对实习的指导力度, 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 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再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让大学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 让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同时,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知晓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地方师范院校要谋求生存和发展, 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师范特色, 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李思源.突出师范特色加强教师技能训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75-76.

[2]寇冬泉.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88-91.

[3]姜德照, 常勤德.地方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选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4) :72-73.

白城师范学院体育馆 篇10

提高空间利用率

高校体育馆往往要为学校甚至所在城市提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及文艺演出、会议等活动的场所,但举办大型活动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更需要注重日常使用的问题。白城师范学院体育系,因教学要求迫切需要增加篮排球馆、室内60m跑道、体操房、乒乓球房、举重房等各类专用训练空间。加之其他专业学生上体育课及师生员工课余时间锻炼的需求,在有限的投资和面积规模条件下,增加场地数量、提高体育馆场地面积率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校体育馆的这一使用特点,把平赛结合作为空间布局的主要指导思想,为提高设施利用率创造优越条件(表1)。

首先,比赛厅设计突破了一般体育馆的常见模式,取消了所有固定座席,而代之以活动座席,并在楼座层作同样处理。一层活动座席收起后可布置3块篮球场地,二层活动座席收起后可布置6块乒乓球场地。当有比赛、会议或文艺演出、需要观众席时则可方便地拉伸出活动座席。在篮排球比赛时可容纳2 880观众,会议及文艺演出时可容纳3 000多观众。这与学校及城市规模比较适应,可以很好地满足校内外一般大型文体活动或会议的需要。

其次,在附属空间设计中努力挖掘空间潜力,如地下层的60m田径训练厅实际上是在加宽的走廊上布置了5条塑胶跑道。为解决跑道端头缓冲长度不足的问题,缓冲段做了起坡处理,并在尽端墙壁上设置了缓冲垫。利用夹层空间妥善布置必要的管理、设备、更衣、浴厕、器材库等训练比赛附属空间及交通空间,实现总场地面积达到4 792m2,占总建筑面积的72.3%,通过合理的硬件设施配置,使有限的投资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最大效益。

妥善安排分区及流线

该工程位于师范学院西校园内临街的一块拆迁地段,用地十分紧张,无法在同一水平层面布置多个大空间训练房。设计将附属房间及一系列训练空间设在底层,前侧主要布置门厅、管理、运动员更衣室及部分小训练房,大空间训练房布置在后侧,并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比赛厅坐落于这部分训练房之上,余下部分训练房屋面作为室外观众入口平台。比赛时,观众从面向城市干道的室外大台阶直接进入二层平台及观众厅,运动员、工作人员等内场人流则从一层进入各自区域,并可通过内部楼梯上到二层比赛厅。

体操、乒乓球、形体操等主要训练房空间净高6m,在满足布置高侧窗以利自然通风采光的前提下,地坪标高下沉3m,有效减少外墙散热面积、节约能源。为弱化人们对地下空间的抵触情绪,设计在组织空间序列时避免通过下行楼梯直接把人引入地下,而是先从主入口进入一层门厅作为过渡,再通过设置在空间宽阔高敞的短跑道训练空间一侧的楼梯到训练房。这个短跑训练空间长75m、宽10m,从体育工艺角度并不需要太大的净高,但从空间感觉角度应保证适当的高度,以避免产生压抑感。设计受中庭建筑形式的启发,将该空间处理成与几个大训练房同样的高度,但在夹层标高上把联系入口与训练房的通道设计成跨过跑道的三座桥,配以上下楼梯,使空间富于变化和趣味。

创造个性形象

学校体育馆作为学校乃至所在城市的重要公共建筑,其形象应具有标志性,体现出体育建筑的独特个性。恰当反映环境文脉、功能要求及结构选型的内在特征,是达到形象设计目标的根本手段。

比赛厅平面宽36m、长70m,屋面结构采用平行布置的拱形钢薄腹梁,为减小拱脚处向外的水平推力,减轻底层楼盖的负担,除中央3跨之外的大多数拱在拱脚处做了向内弯曲的处理。由此形成的二层向外凸出的部分可作为记时记分的空间及观众通道。主比赛厅外部形象完全以结构形态为基础,打破一般拱券结构离不开向外斜伸支座的惯用形象,呈根部向内收进的横卧简捷筒形。建筑形式创作并没有简单地停留于此,建筑师充分挖掘和利用由基本空间及结构形态决定的形体的造型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扬巧补拙,通过建筑处理手段克服不足之处。文体馆比赛厅主体设计将金属屋面的材质一直延续到接近根部屋顶平台的位置,使屋面墙面浑然一体;端部玻璃幕墙与金属屋面的强烈质感对比突出了“筒”这一基本形象特征;条形天窗和圆洞形侧窗的精心安排、入口雨篷的吊挂式结构和形象处理,打破基本体形的单调感,端部疏散楼梯也进一步丰富建筑形象。体育馆与周围方正规整的教学楼群既有形体协调,又有鲜明的形体和尺度对比,形成简洁生动、现代感强,又富于细部、雅致脱俗的建筑形象。设计还将空间净高要求大的几个训练房下沉3m,调整了作为比赛厅主体基座的裙房高度,使二者之间取得恰当的体量关系。

此外,设计将所有钢结构构件都直接暴露于比赛厅内部空间,以增加现代感。

结语

白城师范学院体育馆面积较小、资金紧张、级别不高,设计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态度精心设计,因此项目建成之后的总体效果及使用情况令人满意。我们坚信,建筑创作并不以项目规模和影响的大小论高下,小项目同样要以创造精品为目标,而且真正的努力也总是会有所收获的。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白城师范学院体育馆

建设地点:吉林省白城市

业主:白城师范学院

设计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座席数量:2 880(全部为活动座席)

座席层数:2

建筑高度:17.35m

内场尺寸:54m×34m

用地面积:1.2hm2

建筑面积:6 625m2

屋面结构:薄腹梁

设计总负责:刘德明

建筑专业:刘德明,史立刚,魏志平,郝东旭

结构专业:张有闻,逄志宇,王幼青

水暖专业:张景成

电气专业:宋振江

概算:杨莉

设计时间:2002年

师范体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师范生;职业技能

一、相关研究的背景概述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不过,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教师的专业性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造成与之对应的师范生培养,在专业需求和学科性质方面也有所缺失。师范生是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它决定了新教师质量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为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基础的职责,有针对性的探索并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

(二)师范生培养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 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两份文件的颁发,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

但是,研究当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原有《大纲》中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已落后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语文教育类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现状,根据师范生职业需求和语文教师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来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参考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优化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师范教育与在职教育相割裂,没有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导致新入职教师很难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将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到教师教育一体化中加以审视,认识到师范教育是教师的职前准备期,把职前准备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文献述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理解,对现有研究现状及观点作出如下归纳:

(一)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界定及体系建构(理论研究)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13条,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并不十分广泛。

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结合的特点。然而,反观当前各类师范院校开展的师范生技能培养活动,我们大多把师范生技能局限为“三笔一话”(硬笔、粉笔、毛笔、普通话),这显然是不够的。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技能的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指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玉林师范学院冯海英在其论文《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中将语文基本教学技能概括为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张莉的硕士论文《“农远工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中归纳出的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基础技能,包括口语表达技能、非语言表达技能、书写与写作技能;第二是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第三是教育技能,包括班级管理技能和思想管理技能;第四是教学研究技能,包括课题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

列举的前两份资料中,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讨论仅仅涉及到“基本技能”的层面,虽然具体到班主任工作、提问技能等要素,但是关注面比较狭窄。早期的相关研究中,相同的情况很多,都比较关注“基本技能”的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三笔一话”,很少关注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能力。后来的相关研究,逐渐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性,例如在张莉的相关论述中,除了基本技能,师范生还需要掌握教学研究技能,突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性和科研能力的结合。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及体系建构也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是此类研究的出发点。

(二)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

1.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共有记录27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共有记录4条。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对目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二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程序的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三是侧重于语文教学元素的技能培训的分类研究。

以上提到的三类研究均比较重视语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很少涉及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技能,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现状的论文专著较少,相关的调查似乎也没有展开,研究者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依据大纲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结构指标体系的拟定上,然后根据指标制定相关培养流程。

例如肇庆学院毋茂盛、王静在《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研究》中,仅是依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师范生应具备的3种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对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但是,由于研究过程中缺乏实际调查的案例支撑,这些观点显得空洞概念化,也比较片面,缺乏学术深度。

对此,笔者认为,研究可以在体系建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但是应该以现状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参考课程标准的实施,侧重师范生视角和新入职教师视角,给师范生培养的探索之路提供一个反向思维的案例支持。

2.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同时,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9条。

广西师范大学郝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等师范生的职业准备现状做出了一些总结。同时阐明了阐明了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的相关内容,包括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出色的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的工作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关注。

像这样将师范生职业技能研究架构在具体某个高校中的调查研究还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戴云、胡智丹写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调查报告——以江南大学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付明叙写的《早读在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探析——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4期)等。

可以看出,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同时涉及综合性大学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同样设置了师范专业,但是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专科性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政策导向、生源特点、就业前景等决定了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也使得我们对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不可替代性。要达到相应的教师培养目标,必须使学生在掌握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推向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

3.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报告的整理,归纳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重视传统手段和教学经验的继承,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和训练;

第三,课程设置繁杂,但是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第四,职前职后教育脱节。

对此,相关研究给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方式;

第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应做到课内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三,优化师范生技能相关课程设置;

第四,建立职前职后连贯统一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发展。

以上观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调查结果和建议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实证材料相佐证,通常是笼统概括,很少有着眼于师范生各项具体职业技能专门展开的细化分析和建议,相关研究对师范生培养的评价机制也少有着墨。当然,这些成果对师范生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因为其不完备性,使得后续课题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更深远的学术意义。

(三)语文学科视阈下的师范生职业技能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条;以“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汉语言文学”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教育”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可见,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领域,突出学科性质,专门探讨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周庆元所著《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35.)中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给出的定义是“语文教师在其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76.)中认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系统。”

以上两种观点,仅仅是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作出了定义,并没有反映出其涵盖的内容,在论文中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职业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体系。

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有学者称之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作《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5):33.)中认为“所谓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说、写、画、作四方面。”

扬州大学乔晖的硕士论文《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D].扬州:扬州大学,2004.)因为侧重于创新教育,所以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概括偏向教育研究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固然是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替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内涵。

以上的一些观点,显然不能完全概括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他们都只是对整个语文教师或者语文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未突出语文的学科性质,相关论文中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为专任教师,需要更加详实完整的语文相关技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此类相关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师范生职业技能与具体语文学科的结合,构建一个基于语文学科的完整的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它应该包括语文基础技能、语文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语文教学科研技能等四大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理论、各项标准、调查结果、前人研究等资源来完善各项技能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概念。

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新课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2条,可见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的相关研究也很匮乏。语文课程标准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大纲和目标指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导致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产生深刻的变化,也会对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此,在语文新课程标准视阈下展开的调查研究非常有必要,未来的研究应该在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的建构和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设计中贯彻语文新课标的精髓和要旨。

师范体育教育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一、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和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达到的高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建设的规模和层次上折射出来。体育涌动的本质在于增强人们的体魄与展示人体的力与美。体育锻炼能带来健美的身体, 端庄的仪表, 矫健敏捷的身体, 充满活力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而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和追求。要想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超凡的体能、潇洒的风度, 就要奋发学习, 刻苦锻炼, 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身体健康。2.减缓心理压力。3.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现状以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1) 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有利于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实现。 (2) 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 有利于师范类学院和谐校园育人氛围的形成。

2.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主体动机是积极健康的, 但是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频度、强度较低, 兴趣单一。发现主体运动项目以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为主。体育锻炼的目的以缓解压力为主。

3.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中的不和谐表现和原因。

(1)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设发展和重要性缺少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锻炼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认识。 (2) 体育锻炼活动经费的不足;场地受限制;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3) 体育锻炼活动缺乏创新, 活动形式单一。

三、解决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 加大经费投入和场地设施。

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经常出现“经费缺”“场地少”等局面, 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健康发展。所以, 要实现培养师范类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就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设备和设施经费的投入。一方面给予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硬件方面一定的支持, 为能正常的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归入学院的发展规划中, 尽量为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场地, 解决体育锻炼活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在体育锻炼经费上加大投入, 设立专项的体育锻炼活动经费单独列支。同时积极开展体育方面的比赛活动, 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 配全配强指导教师, 营造和谐的体育心理氛围,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兴趣。

要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就要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活动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以前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 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可以采用在音乐伴奏下来完成动作, 比如第二套中学生广播操《时代在召唤》、《青春的旋律》, 健美操或武术, 以及运用组织法的游戏, 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 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及规律,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说高等体育教育必须突出实用性, 即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为出发点,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讲明体育科学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成长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 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 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 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 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 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 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 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 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 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 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上一篇:学前舞蹈教育的意义下一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