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2024-06-09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共12篇)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1

摘要:分析了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特色为出发点, 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和具体措施, 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严格把关专业实习的环节, 使得每个环节都能落到实处, 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0 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 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及特点, 已经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及要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专业实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中从思想上认识专业实习是尤为重要的方面。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立时间短, 很多院校该对专业实习认识上和专业实习效果上都不是很好, 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更重要并且与培养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专业实习后感受也一般。因此,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习进行改革研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现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立时间不长, 该专业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开展时间较短, 大多院校是以数学系或是计算机系为依托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很多院校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在“模仿”相关专业的实习进行,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该专业实习的自身特色在逐渐形成当中。在企业进行实习较为困难, 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校组织的实习学生, 许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基本上是以参观为主, 毕业实习选择相对比较宽松是技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本专业的教师大多也是相关专业出身, 进行专业建设也是在摸索着进行, 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专业的实习方面, 积累的经验不多, 主要是以建设相关专业的经验为指导。此外, 由于此专业就业的多样性, 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对专业的定位存在困惑和茫然, 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有疑虑, 这也造成按照传统的实习方式进行实习时, 学生的兴趣不大, 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分散实习, 实习的企业和专业实习要求差别较大使得自己专业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1.2 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由于该专业的自身特点, 在专业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存在一些问题, 有一些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时, 指出了毕业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阶段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思想认识不足, 实习经费不足, 实习时间短等。结合本系的特点, 以实习现状为依托, 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专业实习方面的经验不足, 实习没有形成本专业的特色, 没有发挥专业的长处, 实习和相关专业的相似度很高。很多时候, 实习只是留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的内容。

(2) 由于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特点及学习经历, 在实习中教师往往缺乏经验, 对学生指导力度不够。

(3) 学生对单纯企业参观式的实习兴趣不高, 在实习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思路和措施

我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 至今已招收12届学生, 有9届学生毕业。经过不断的修改,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综合教育实践。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属于专业教育实践, 认识实习的动员时间为一周, 毕业实习的时间为6周, 实习结束回到学校毕业实习总结一周。

2.1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首先从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出发, 改革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研发能力。为此, 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的三个模块:数学建模能力模块、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和科学计算能力模块。

(1) 数学建模能力模块。该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及模型求解能力, 以进一步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实际体会数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的课程设计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班, 带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工作,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工程与管理中。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次, 二等奖12次, 贵州赛区一等奖22次的好成绩。

(2) 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信息与科学专业除了要学生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外, 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并通过实践体系的强化, 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具备了很高的竞争力。

(3) 科学计算能力。通过开设的“数值分析及MATLAB应用”、“数据分析”、“数学实验”等课程和课程设计,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代数与几何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数学软件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培养高层次的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 目前我系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习改革已经采取取的措施

(1) 建立开放实验室

建立学生创新开放实验室, 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省及国家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科技大赛, 如数学建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开放实验室的支持下, 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次, 二等奖12次, 贵州赛区一等奖22次的好成绩;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二等奖一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得专业组国家三等奖一项。

(2)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教学支撑体系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包括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加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 建立开放实验室、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

(3)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丰富的教学与技术资源是本科教学培养中难得的条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每年将部分学生送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2-6个月的实战。通过这种措施, 既解决了企业的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我系已经和广东信息IT培训学院、重庆达内IT培训机构签订校外实习基地。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支撑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这就要求教师应是同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系已有多人次去国内其他院校培训学习。

(5)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考核是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相对科学、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并据此做好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质量考核工作, 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考核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结束语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和计算科学 (基础知识和技能) , 熟悉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求实的事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素养、较强的职业能力, 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欢, 赵前进, 陈小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10 (12) :26-28.

[2]周富照, 王晚生, 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 :103-105.

[3]侯睿, 杜雅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习改革与实践[J].内江科技, 2009 (10) :17, 57.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2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周数/学时数:11周 适用专业:法学

课程类别:实践教学

学分:4

二、实习目的

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增强团队精神、劳动意识和事业心,加强组织纪律性,锻炼自己心理素质,学会在工作环境中与人交流沟通,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亲自实践的习惯。实习期间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

三、实习内容

实习项目一:人民法院

参与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具体包括:参与开庭审理、担任书记员出庭记录、制作法律文书、整理案卷材料等

实习项目二:人民检察院

1.参与公诉,包括公诉法律文书制作,公诉案件证据材料的核实,出庭参与公诉以及公诉材料的整理等;

2.参与检察院管辖案件的侦查,包括对刑事侦查技术的了解,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证人的询问,调查笔录的制作等;

3.参与对司法工作的监察监督。实习项目三:公安机关 1.参与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 2.参与社会治安管理; 3.参与户政管理。实习项目四:律师事务所

1.参与刑事辩护,熟悉律师出庭辩护的工作内容,会见当事人,学习出庭辩护中的技巧,掌握辩护词的写作等;

2.参与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诉讼代理,包括证据收集、代理词写作、代理技巧、质证技巧的掌握等;

3.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 4.协助申诉和行政复议。

四、实习方式与组织

以学院统一安排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相结合。提倡将实习和今后的就业统筹考虑,慎重选择实习单位。

集中实习应事先由学生报名,学院统一安排,各班将实习名单汇总上报学院教学科研科,再由学院根据实习单位需要调配,被调配同学应当服从学院统一安排。分散实习应事先由学生报名,学院出具联系函,学生本人自主联系,学院审核批准后派出。分散实习学生应向学校带队教师提供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及联系电话。

五、实习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清当前形势和任务,正确领会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小组的各项规定,服从安排,不无故迟到、早退和缺旷。

(2)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守机密,不枉不纵。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所学的书本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初步培养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作上积极主动,谦虚谨慎,脚踏实地,雷厉风行,注意调查研究。生活上吃苦耐劳,俭朴诚实。团结互助,不计较个人得失,乐意承担艰苦工作。全面接受实习单位布置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保持办公室、住地和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4)每位同学在实习期间,应当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妥善保管自己的物品。(5)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顾全大局,加强团结,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尊重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同志,虚心向他们学习。言谈举止文明,时时处处表现出高尚的道德风貌。

(6)服从分配,按时参加一切实习活动,一般不得请假。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斗殴闹事。不得用办公电话拨打与工作无关的事。

2.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对实习的效果承担主要责任。指导教师中,应指定带队教师,一般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实习之前,应认真考察待实习单位的特点,安排好全部实习时间及内容,及时检查督促学生进行实习,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

第一部分 总体职责

(1)实习指导教师平日要以身作则,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语言文明,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教学及业务水平。

(2)实习指导教师的课时量和课酬按照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办法参照贵州大学教务处的相关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2人,个别专业如因特殊原因超出此范围者,应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核批准方可执行。

(3)学院每年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一次综合测评,推选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在实习指导过程不负责任、业务水平低的指导教师取消其指导资格,并进行批评教育。

第二部分 各阶段职责(1)实习准备阶段

①实习指导教师应按照学院的安排按时填报实习计划。

②实习指导教师确定实习学生分组名单,统计并向学院提交实习学生的分组名单及其基本情况等相关资料。

③实习指导教师召开实习小组会议,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教育。④实习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学生申报实践课题。(2)实践阶段 ①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学院的统一要求送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并与实习单位沟通,妥善安排实习学生。

②实习指导教师应每周检查一次集中实习的学生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详细地书面记载。

③实习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分散实习的学生和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每周应电话联系一次,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详细地书面记载。

④实习指导教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关心学生生活。及时解决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确实不能解决的,应及时向学院汇报。

⑤实习指导教师应检查学生遵守学院实习管理规定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情况,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违纪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报告学院给予必要处理。

(3)实习结束阶段

①实习指导教师应认真批改实习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论文,并有书面的记录。②实习指导教师应检查实习学生的实习日志,审查实习学生的实习鉴定。③实习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实习时的表现、实习单位意见与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实习论文和实习日志,并根据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毕业实习鉴定上核定成绩并给出书面的评价意见。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实习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取得毕业实习环节的学分。

④实习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推荐优秀实习学生的名单。

⑤在实习结束后一周内,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习小组工作总结,向学院提交实习工作记录。

3.对实习单位和场所的要求

(1)要树立安全的意识,为学生实习工作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2)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3)加强与学院的沟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力量,齐抓共管,全方位做好安全工作。一旦发现有无法处理与无法把握的情况,应立即向学院汇报,依靠组织的力量解决问题。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一)实习成绩评定参考内容 1.组织纪律

在实习期间有严重违纪现象的,评为不及格,其他根据在实习期间遵守“要求和纪律”的具体表现,分别评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2.业务工作能力

(1)经过实习,熟悉和掌握处理案件的程序和技巧,能独立进行案件的处理的,该项成绩可评为优;其他按实际业务工作能力、熟悉和掌握程度分别评为良、中、及格、不及格。

(2)在办案或其他工作中出现较大差错的,经指导教师指出,并及时纠正,未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评为及格。

(3)在办案或其他工作中,因不认真、不负责而出现重大差错或造成冤假错案,给实习单位或其他单位或当事人造成不良后果的,评为不及格。

(二)实习成绩评定程序

1.先由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前一周内写好实习总结和“自我鉴定”,并参照上述1、2两项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自评各项实习成绩。

2.自评的实习成绩必须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领导同志进行审查,并写出综合性评语,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在实习结束后两天内交给实习带队老师。

3.实习成绩评定所依据的材料包括: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自我鉴定、实习总结和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鉴定。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3

关键词:民族高校;体育师范;师德养成教育;内涵

引言

师德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在校生所学专业并非就是他们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时,基于学生就业发展角度,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上难免会出现多重考虑。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完成就业率绩效考核目标,在师范生的培养上民族地区高校往往会偏重于专业素养培养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师范生也因自己就业目标的多元化而放松了对自身师德素养的日常养成。近期网络报道山东乐陵某小学实习女教师体罚学生:全班70人63人被扇耳光的事件,再次敲响了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警钟。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德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重要性、方法和途径上,但专门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的研究不多,特别是缺乏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研究,导致师范生对师德的认知和理解非常肤浅,不能形成真正的教师职业精神和从教品德。为此,本文着眼于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以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师德水平、突出教育效果为主旨,探讨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

词海把定义解释为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中所蕴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要探讨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必须先弄清楚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概念的定义。

学界关于“养成教育”的定义或含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来永宝、蔡立雄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单纯的行为教育,是“指导和训练个体并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魏莉莉等把养成教育等同于教育,认为是全面培养青少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综合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教育。闫玉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或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其个人修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教育方式。 张帆等学者把养成教育看同于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把其看成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或补充,认为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④徐浙宁博士强调养成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他认为养成教育的微观意义在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整合。⑤雷道文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指师范生在学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进行长期的训练与文化熏陶下,并在经过不断地实践与体验的基础上,将师德的要求标准、行为规范、职业理想等转化为师范生个人的需求、准则和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与素养的过程和方式。

二、内涵阐释

师德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为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4),明确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内容和底线。作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高校就读的体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者,他们所具有的师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整体素养的水平、质量以及未来的教育状况。因此,加强对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必须以教师的师德标准和要求作为重点和出发点。但因师范生毕竟还是学生,只是教师的后备军,不是真正的教师,除了在教学实习实训中有一些实践机会,他们还难以像一个真正的教师那样践行师德。因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同于教师师德养成教育,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才能促使体育师范生尽快地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本研究认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师重教行为的养成过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历来凡有作为的我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但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师范生更应该把尊师爱校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可据我们调查,师范生遇见老师不主动问好的占80%以上;上课迟到,却不报告就进入教室的大有人在;在课堂上居然当众顶撞老师,更有甚者,讥讽自己的教师等等。在师范生的言行中都没有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和敬重教师,教师及教师职业在师范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重,他们何来教师职业理想和教师职业荣誉感,更不用谈他们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第二,遵纪守法行为的养成过程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必须的道德品质,更是現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公民的起码要求。可据我们调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有近三成以上的有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有近四的不遵守作息制度,晚归醉酒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如果在校期间自己都不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和国家法律,何谈爱国守法、依法执教?自己都不能在遵纪守法上以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哪来体现为人师表这些师德品质?

第三,友善乐学行为的养成过程

友善就是与人相处友好、和善的意思。乐学,就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过程就是自我享受、自我快乐的过程。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民族地区高校有将近六成以上的体育师范生当初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教师职。所以体育师范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动力,加上他们本身文化水平较低,有将近五成的学生有补考、重修现象;同学间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师德是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准则,如果体育师范生对同学都不能友善对待,何谈体现师德品质中的关爱学生?学业是学生的本职,师范生自己学习都不努力,学业质量完成不理想,如何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这些师德品质。

第四、吃苦耐劳精神行为的养成过程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在室外,教学条件相对较差,身为民族地区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相对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教学,光有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不够,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扎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甘于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作奉献。所以,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要加强吃苦耐劳精神行为的养成。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要取得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突出效果,前提是必须加强对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内涵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由于本人研究水平的有限,只从尊师重教、遵纪守法、友善乐学、吃苦耐劳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行为养成过程探讨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认为只有正确掌握了这些内涵,才能在师德养成教育过程中使体育师范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来永宝,蔡立雄.养成教育透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2(l).

[2]魏莉莉.从养成教育之标准看学校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5).

[3]闫 玉.略论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 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6):70.

[4]张 帆.高师大学生养成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 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0.

[5]徐浙宁.微观的养成教育:个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整合[ J ].当代青年研究,2004(5)

[6]雷道文.养成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4

一、高校法制教育概念阐述

高校法制教育是指在高校开展的针对大学生中非法律专业学生群体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法律基础知识,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高校法制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对象的特定性。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主要针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的法律专业素养提升的教育, 而高校法制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大学生群体中的非法律专业学生群体。

第二, 目标的确定性。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①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认识、观念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的形成以对法律规范的认识为基础, 是法律知识在人们意识形态的再加工, 内化为指导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观念。

第三,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二字, 传统意义上都认为是教师课堂传授学生知识的模式。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集知识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政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②

二、阿坝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情况概述

阿坝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地处四川西北部, 是一所民族地区高校, 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阿坝州及甘孜州。据相关数据统计, 我校在2015年秋季学期全校本专科、预科学生共计7156人, 少数民族学生2173人, 占全校学生人数的30.4%, 其中藏族学生1209人, 羌族学生169人, 彝族学生298人, 回族学生57人, 其他少数民族学生42人。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规范意识较弱。统计我校近三年学生的违纪数据, 共计338人次违反校规校纪, 其中藏族学生223人次违纪, 羌族学生3人次违纪, 彝族学生31人次违纪, 回族学生2人次违纪, 少数民族学生违纪占全校违纪人次的76.63%。

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面, 我校采取民族班和普通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民族班中有预科班、双语教育班。双语教育班学生全是藏族学生, 主要来自于阿坝州、甘孜州偏僻落后的山区, 基础教育相当落后, 无论是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同汉族学生都存在较大差别。学校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殊性采用不同培养方式。我校是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 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输送到阿坝、甘孜担任中小学双语教师, 在文化知识传授方面偏向于师范类技能知识、小学语文、数学教育教材教法、藏族文化等基础类知识的传授。

三、我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高校法制教育是国家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 法制教育实效性有待增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在人民群众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煞费苦心。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人民法律意识淡薄, 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加强人民的法治观念建设更为重要。全民普法教育30年来, 高校法制教育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法律常识教育阶段, 二是法律意识教育阶段, 三是法律素质教育阶段。在过去的六个五的法制宣传教育中,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深入宣传, 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广泛开展, 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社会各方面对法治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①

根据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学校法制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点上, 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76.63%违纪占有率, 不难看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增强。

(二) 欠缺针对性法制教育措

我校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行开展, 所使用的教材只有一部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校学生整体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常识缺乏。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相对薄弱, 他们在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差异群体占据了我校在校生人数的30.4%。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 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并没有区分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性, 采用一样的教材, 一样的方法。另外, 我校在对待少数民族学生违纪处分问题上往往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态度, 这无疑是对学生遵规守纪教育的又一道硬伤。

(三) 开展法制教育形式化,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我校法制教育开展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课堂灌输, 二是课外的主题活动, 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课堂灌输, 即是思想政治教研室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这是我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为3学分, 每学年度秋季学期开设, 教育对象为大一新生。因新生报道时间晚, 军训占用2周, 这门课仅剩14周课时。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 授课教师为完成课程任务, 往往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 放在法律基础上的时间较少, 对于实践性的内容基本无暇顾及。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考完即忘完, 这门主要进行法制教育的课程实际效果较差。我校在课外开展的主题法制教育活动一般较被动, 主要由上面来文要求开展后, 学校才组织部门开展。主题法制教育一般采用班会、主题团活动、橱窗宣传进行。法制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综合性教育, 我校法制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薄弱, 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每学年邀请学校法律顾问为同学们做两次法律讲座, 因场馆限制, 每次讲座受众不足700人。第二种是司法机关与我校合作开展的法制宣讲。2015年汶川县人民法院、汶川县公安局、汶川县禁毒委联合举办了“法护青春, 健康成长”送法进校园活动。现场播放了禁毒宣传片, 并由汶川县人民法院现场开设了刑事审判巡回法庭, 观众从各系抽调, 也不足700人。

(四) 师资力量薄弱

法制教育是集知识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政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制中国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这样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业必须要有一支接受过专业法律知识教育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我校在这方面是十分欠缺的。我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思政教研室开设, 任课教师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 还有辅导员岗位转岗教师担任, 甚至还有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政工干部。

四、加强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

“学校法制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制教育, 有助于民族地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 有助于民族地区预防青少年犯罪。针对我校法制教育现状, 本文认为主要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

我国的学校法制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③高校的法制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法律基础知识,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我校大学生群体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全校在校生人数的30.4%, 他们来自阿坝、甘孜偏远山区, 基础教育十分落后, 中小学学习中几乎难以了解到法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以学生具有法律基础知识为前提, 没有法律基础知识谈增强法律意识只是一句空话。我校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方面, 能够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殊性采用不同培养方式, 在法制教育方面, 我校也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殊性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可开设法律常识课和法规法纪课要求民族班学生选修,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 针对民族班学生, 教师应着重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

(二) 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制教育需以规则精神为内涵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中藏族学生居多, 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相当强烈, 这主要来源于世代相传的民族情感教育。他们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 同汉族学生具有信仰上的差异。在不同的精神意识形态上, 要求对国家法制的认同, 很有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以规则精神为内涵。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 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 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 后来便成了法律。”黑格尔也曾说, 法律是社会的规则。人们对规则的遵守和认同就是对法律的遵守和认同。在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 必须强化校规校纪的规范作用。规则必须用于遵守, 不容破坏。在适用校规校纪处分学生上, 必须坚持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决不允许某人有凌驾于规则之上的权力, “少数民族学生”也决不能成为宽大处理的借口。

(三) 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纳入常规工作范畴

国家教委、中治办、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搞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政领导、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①基于我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输送到民族地区任教, 是民族地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学校应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 将其纳入常规工作范畴, 系统化、规范化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

在法制教育师资方面, 学校应该充实法学专业人才,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先攻”。我国现已历经六五普法教育, 今年开启了七五普法。在国家高度重视普法宣传的背景下,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 深刻研究, 探讨适合本校的普法宣传工作, 以期能在法制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遵纪守法的人才。

摘要:高校法制教育是国家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阿坝师院少数民族学生占有比例高, 违纪情况严重。在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方面, 存在实效性有待增强、针对性措施欠缺、开展活动较形式化、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 文章提出了以因材施教、规则精神为内涵, 从纳入常规工作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法制教育,规则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大文.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J].道德与法研究, 2009, (04)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总结 篇5

还记得第一次被班级里学生叫“老师好”的时候的那种错愕。渐渐适应,然后自如反应,点头示意。开始的一个礼拜,日渐习惯起学校的生活,仿佛重回高中校园一般。用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了,这种感觉挺奇妙。以往觉得“高高在上”的老师,突然间成了身边的“同事”,作为实习老师,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高中的学生?身份的转变,是实习阶段第一个要跨越的坎吧?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带教老师的学生,高中学生的老师。而自己的实习生涯也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来说,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习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真正的中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就需要慢慢的摸索与积累。首先,实习的第一周,我听了指导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的课。对于每次的听课,我都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各老师讲解思路与组织学生的方法跟自己的想法的差别,以吸收老师的优点。过了一个星期,我的指导老师就开始让我上讲课了,那时候我真的很意外,那么快就让我上课了,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接下来的时间,我为了写教案与备课而忙了起来。对于第一次写教案的我,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但经过了一连几个小时的奋斗,我还是把我的第一份正式教案写出来了。指导老师很认真的为我指出教案的问题,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我的第一份正式的教案终于过关了。

接下来就是讲课了,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教学,可是在上课的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五十双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无济于事。虽然在隔晚我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备课,但根本不能按教案来讲,时间安排的不是很恰当,以致于重难点不够时间来强调,不过上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淅的。而且在第一节课还出现了一个小意外,听录音的`时候带没倒好,结果出现了尴尬的场面,当时信心就下降了,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好,在指导老师马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精心备课以及修改教案并进行几次试讲,虽然这期间我暴露了很多不足,但老师的亲切鼓励让我变的有信心,有热情,让我觉得如果将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可以做的好。

当然在后期的实习工作,我就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必然,自己的教学尚未能与老师比较,但是我已以尽力而为了,做到问心无愧了。实习期间我又从其他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英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分享她做老师时的工作经验,还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师德,我想这些足可以让我受益终生。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在实习期间,除了教学实习,我在实习队里也尽力尽责,与队友团结合作完成该完成的任务;邸老师也同我们一起探讨调研课题,一起研究调查问卷;队友之间相互帮忙,相互听课,互相借鉴经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这一方面巩固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给我的实习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我从不同的队友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不同的教学风格,班主任工作技巧等。

谈美术师范主教育实习的有效管理 篇6

[关键词]美术 师范生 教育实习 有效管理

教育实习是师范美术专业学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与实际教学才能培养的环节,它是学生们在毕业前对其教育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全面检验,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教学能力的欠缺,有意识地去弥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会用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来思考当下的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对重庆市部分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当下高校中的教育实习是乎已丧失了其原有的价值,越来越趋于一种形式。它似乎仅仅是一门课程,一种任务,如果实习果真如此,其结果就只能是应付和流于形式而已。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有高师美术教育的水准,对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隐患。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点:

首先,当下的中小学的教育还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色彩。有关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对作为非考试科目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育实习的重视不够,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因此,许多中小学校不愿接纳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在他们看来,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是一件与自己学校业绩无关的事情,没有任何好处可言。更有甚者,把接纳教育实习作为一种负担,认为实习生的到来会加大自己学校的工作量或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校原有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不愿接纳,但是没有广大中小学校的支持与配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就只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广大中小学校积极主动提供的实习平台,师范教育专业的实习就因找不到练兵场地,终将逃脱不了纸上谈兵的尴尬现状。

其次,有的中小学把接纳教育实习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收取较高的实习费用。客观上这也造成实习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推动高师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

再次,当下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许多美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无法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而不得不忙于考研等相关事宜,实习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规定任务和不可缺失的课程,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主观上也就造成了学生本人对实习无法重视,因此流于应付的形式。

最后,一些高校本身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无法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由于高校的年年扩招造成了学校实习基地的相对减少,许多学校因无法开拓更多的实习基地,便将实习改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习基地不足给高校实习工作带来的压力,但由于分散实习无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没有高师学校的管理,教育实习就变成了一种自发的形式,形式注意趋向严重。

其二,对分散实习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专业老师跟随指导,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加之中小学美术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本身在学校不受重视,专业素养不够等)也不能对分散实习的学生给予有效的指导,实习工作流与形式,无法实现实习诉求的目的。

其三,对集中实习部分的学生,许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派出相关的有教育经验责任心强的老师对教育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实习工作并未成为一个学习的最佳时期,甚至很多实习生在实习之后觉得教育不过如此,甚至对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感到厌倦,这些都不是实习所预期的效果。

以上都是当下影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效果的主要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高校与中小学校的教育对话与交流,最大化地争取得到中小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呼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接纳高师教育实习作为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与学校的考核挂钩,促使广大中小学校与高校构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三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育实习收费的统一管理,使实习收费公平合理,其实习费用主要是耗费实习学校办公物资和适当的教育劳务支付,从而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四是高校也应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的相关管理,并力争利用高校的教育优势通过实习开展多种教育科研课题,使实习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这样就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教育实习的功用,真正做到高校和中、小学校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五是高校应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对实习有足够的正确认识,只有学生本人积极的参与,才能认真地对待实习。

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索 篇7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目的,价值,问题

一、课程体系搭建方面

(一)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是为了培养从事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教育、编导的高级人才。然而课程设置与专业划分产生了偏离。首先, 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体现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雷同, 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及方法也基本一致。很难想象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如何教授他们教育专业的学生, 这种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只能使得舞蹈教育走向下滑。其次, 总体课程设置繁杂缺乏重点。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以全面为原则, 忽略了专业特色。一些院校课程臃肿繁多, 既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也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压力。由于对专业的片面理解, 造成许多课程成了摆设。

(二) 实践课程的缺失

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重点,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安排大多以灌授知识为主, 基本上处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习什么的填鸭式学习状态。在知识结构的搭建上, 每门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纵向联接, 而仅仅是不同训练版块拼接, 学生对每学年不同的课程设置所产生的意义也不了解。课程的设置可以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 让学生大量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将重点放在打基础阶段。大学三年级以及四年级的学生应以实践课程为主, 让学生充分反馈所学习到的知识, 老师给予指导。实践课程的设置要强调专业的特殊性, 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相互衔接。比如说表演专业的学生加大表演以及剧目排练的课程, 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大教学法以及学生自我教学、教师指导的课程,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 加强学生对学院自身优势学科的熏陶, 让学生们感受到宽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专”为特色, 以“宽”为基础。

二、教材方面

(一) 教材发展过于缓慢

目前, 一般的专业舞蹈院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设置大多采用了研究比较成熟的汉、藏、蒙、维、朝、傣等民族的单元组合课, 并增加苗、彝、佤等民族舞蹈的选修课作为其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那些以培养“民族舞蹈艺术家”和传承民族文化为职责的、具备了能够丰富更多民族民间舞种能力的专业舞蹈学院来说, 应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新的教材。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都已经行动起来, 努力建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发展就显的尤为缓慢, 远远的跟不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探讨如何纳入更多民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其教学体系以及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对于教学体系建构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应值得关注。

(二) 教材的不完善

首先, 语言系属不完善。“语言系属”的分类方法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分类法。这种方法可以尝试性的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设置的参考。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语言六十一种, 按语系归属可分为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亚语系, 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其下又可分为各语族和语支。单从包含民族最多的汉藏语系而言, 进入到教材实践中的大多也不过只有四个民族:藏族, 傣族, 汉族和苗族。对于其语系中其他一些具有鲜明风格及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 以这四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代表整个汉藏语系丰富的舞蹈文化实为不妥。然而, 在众多的民族中如何挖掘出符合进入专业舞蹈学院课堂的舞蹈素材, 我认为再细化到语族上是一个方法。藏缅语族是汉藏语系中的一个族别, 在汉藏语系中所包容的民族最多, 共有十七个。但真正进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只有藏族以及地方的艺术专家们经长期实践总结的彝族、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等民间舞蹈教材。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短的中专以及本科阶段学会上万种民族民间舞蹈, 但仅仅以几个民族的舞蹈来涵盖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也较为不妥, 对于人口众多, 且风格鲜明的土家族与羌族的民间舞蹈关注的较少。如果对这两个民族的舞蹈加以整理, 提炼使之进入课堂, 进一步总结出藏缅语族舞蹈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使之形成系统的藏缅语族舞蹈文化格局, 对于完善藏缅语族深层的文化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因素。其次, 风格的把握不够明晰。专业舞蹈学院教材的提炼一般遵循“风格性”“系统性”“训练性”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加工等手段使素材转化为教材进入课堂。综观现已成熟的教材无不符合这样的条件, 任何一种民族民间舞蹈, 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系统特点,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因此“风格性”和“系统性”是每一个民族舞蹈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我看来, 这样的“风格性”是针对一些风格差异较大的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从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较为接近的民族来看, 这样的风格差异在课堂中就体现的不很明显, 比如许多业内人士称苗族舞蹈与土家族舞蹈是“土苗不分家”, 我们的这种看法是否混淆了这两个民族的舞蹈个性, 在舞蹈形态上这两个民族究竟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土家、苗、汉等民族错居杂处, 各民族间文化的转化与融合在民间舞蹈中是否造成影响, 在教材中如何把握这种细微的差别。通过不同各民族舞蹈的训练, 要求学生不仅能更好的训练身体各个部分的能力, 使身体灵活自如, 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与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比较, 找到其共同点及各自的差异。

三、保护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学思想与教学目的的有效载体。专业舞蹈学院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明确, 教学目标始终以教授文化作为其职责。但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 他们只是看到了问题的出现, 只是强烈呼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民族民间舞蹈, 并没有有效的具体行动。在我国, 还没有像韩国国立国乐院那样有指定的对传统的舞蹈形态进行保护的机构, 也没有专门指定的无形文化财产保有者。因此, 需要教师必须能一心二用、做到一师二艺, 一方面使收集来的原生态资料不走样保持原貌, 另一方面在其基础上提炼元素及动律特征, 使其成为教材。在这个广泛搜寻、整理素材的过程中, 其实已经起到了对传统舞蹈文化的人为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这样一个集“教、研、编”职责于一身的舞蹈学院除了传授知识以外, 还担当起以保护文化的使命。

四、结语

不可否认经过了长时期艰苦的探索索, 我们的舞蹈教育事业已经开拓出一条道路。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教育事业而言我们也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族民间舞蹈正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文化环境, 如何拯救这一局面是舞蹈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民间舞蹈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丛帅帅.《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 2014 (4) .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8

一、树立多元音乐文化意识,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民族文化, 是我国独特的存在, 同时其在世界多元文化序列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下,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中要着重克服“欧洲中心论”的教育观点, 而应该树立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树立民族音乐风格, 确立其在多元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点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经历了众多历史大潮而始终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顶端可以看出。另外, 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通过音乐的宣传和引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因此,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需要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以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感染世界, 比如不同地区的学生均会歌唱属于自己区域的家乡歌曲等, 同事也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 从而不断促进民族音乐的普及和推广。

二、更新高师音乐教育观念, 改变音乐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 大多数院校大都喜欢采取“欧化式”音乐教学方式, 即便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时设置等方面也均按照“欧化式”音乐教学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这极大制约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 在新课标下, 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彻底改变与音乐专业院校采取相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错误观念, 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变革, 从而逐渐扭转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重西轻中”的音乐教学思想和观念, 也可以避免音乐教学过度局限于技术层面。

另外,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理论、器乐以及声乐等相关音乐课程方面重点增加一些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从而不断向学生灌输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中西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音乐教育者, 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真谛和精髓, 并熟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 同时需要促使学生在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逐渐爱上民族音乐, 从而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宣传中来。

三、强化课程计划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

正如上述所述, 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有限, 所以开展的课时也比较少。因此, 为了加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力度, 相关教育部门需要根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具体的开展情况来采取合理的管理办法或者指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来对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进行行政干预的硬性管理方式, 从而使音乐教育可以应对当前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标准, 确保民族音乐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高等师范院校还需要适当调整音乐教学内容, 比如在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的教学中, 需要加强音阶理论和民族调式的教学力度等。这种将与民族风格相关的曲目或歌曲渗透到视唱练耳训练中可以在提高学生视唱技能的同时,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民族词汇, 深化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创作能力;在和声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加强和声配置以及民族调式的训练和分析, 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民族和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歌曲做法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加强民族曲式写作教学和民族曲式内容教学, 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记忆;在键盘和和声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需要加入民族风格创作曲目的学习, 还需要加强民歌改编等学习内容。另外, 除了讲解西欧式音乐教学中的“ABA”单三部曲式的充分、展开和对比外, 还需要加入我国民族音乐的联曲体、循环体和多段体等曲式结构。

四、重视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长期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极不平衡, 主要以音乐理论、声乐和钢琴教师为主, 而民族音乐教师的人数极其有限。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会象征性的引进2-3名民族音乐教师, 也有的高等院校根本没有配有专门的民族音乐教师。而民族音乐教师的匮乏直接制约着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加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民族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就具体构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策略而言,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 积极引进校外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专业教师; (2) 在校内选取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高校进行民族音乐的专门学习, 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可以查阅相关民族音乐文献,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教学能力; (3) 在高等师范院校内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 提倡教研科研等等。

总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如何传承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变革民族音乐课程, 使其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质量, 我们必须要树立树立多元音乐文化意识, 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调整音乐教学计划和内容, 同时还要重视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宏雄.民族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J].湘南学院学报, 2012 (4) .

[2]殷莹, 戴彧.试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大众文艺, 2013 (13) .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9

1、广义的民族声乐, 是指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歌曲及少数民族歌曲演唱等多种表现形式。

2、狭义的民族声乐, 是指一般认为的“民族唱法”, 它既继承了传统戏曲和曲艺的演唱方法, 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 目前在学术界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声乐学派”。

二、四川民族学院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1、四川民族学院民族声乐教育拥有的优势条件和教学成果

四川民族学院地处被誉为“情歌故乡”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 这里以藏民族为主体, 除汉族外, 另外还有彝族、羌族、回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一般统称为“康巴民族”。勤劳的人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共同创造了以藏文化为主体, 多种文化并存的康巴文化, 同时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 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从声乐角度来看, 歌唱性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包括山歌、酒歌、送别歌、劳动歌、婚礼歌等, 其中优秀的作品更是广为流传。长期以来, 广大甘孜音乐文化工作者对各族民间歌曲的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也为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使我院民族声乐教育已初现成效, 体现在我院声乐专业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编排的大量民族声乐作品, 包括独唱、小组表演唱, 大合唱等, 这些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比赛和艺术晚会演出, 部分表演作品和有关学术论文已获得国家和省级多个奖项。

2、四川民族学院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限制和不足

目前来说, 大力在我校音乐专业学生中开展并推广民族声乐教育, 特别是少数民族声乐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 主要表现为民族声乐教育历史较短, 教学和学习氛围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声乐师资为汉族, 且多教授美声唱法, 对本地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研究和了解不够;音乐专业生源大多来自四川省各地且亦基本为汉族, 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理解和表达较浅;最后是民族声乐作品表现形式较单一, 主要为藏族歌曲表达, 其他民族声乐艺术表现较少等等。

三、推进我院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一些思考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该专业领域教育的成效。目前我院声乐专业教师大多来自省内外各师范院校, 接受的民族声乐教育相对有限, 对于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教育而言, 应适当引进来自全国各大民族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最好是少数民族师资, 建立稳定师资、青年教师定期接受相关专业培训等机制, 适当利用课余时间外出采风, 搜集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素材;聘请省内或本地民族声乐艺术的专家学者定期来校开课讲学, 以更好突出声乐教育的民族性,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 并使其发扬光大, 更好的服务民族地区。

2、适当扩大招收少数民族艺术考生

学生的潜质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少数民族生源范围相对广泛, 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和表现多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 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氛围, 体现民族声乐教育的广泛性、多样性等。但就目前而言, 国家统一的招考制度限制了很一大部分少数民族考生的艺术梦, 因为文化考试分数达不到本科要求, 包括四川藏区等众多有着较高艺术天赋的少数民族考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 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院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如果能够在政策上给予小部分优秀少数民族艺术考生以优惠制度, 通过特招的方式招考一些的少数民族声乐苗子, 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文化和艺术知识, 通过专业学习推动他们今后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之路, 也有利于我院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发展。

3、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

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应从广义的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出发, 在教学中扩大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和表演形式的覆盖面。争取招收民族歌舞表演类专业学生, 或者可以针对富有潜质并热爱民族声乐艺术的学生单独开班, 加大“一对一”声乐教学, 民族民间歌曲演唱与舞蹈表演, 民族器乐演奏及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力度, 使其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适当增加舞台表演实践次数并尝试多种民族声乐表演形式,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的内涵, 增强艺术表现力。

4、加大相关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展演的力度

对于音乐专业学习者而言, 常规性举办专家学术讲座和主题音乐会是提高学生及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促进知识更新及开阔视野的重要手段。有交流, 有对比就会有认识, 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通过观摩民族声乐艺术专家的学术讲座和舞台表演, 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到舞台表演艺术及经验, 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升及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我院民族声乐教育专业建设、内涵提升、教学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5、努力建立教育特色和品牌

当下教育产业化是趋势,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用人需求已向高校教育理念提出了重重挑战。我们必须顺应和配合时代的需求, 努力向“人无我有, 人有我也有”的教育理念奋进,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内涵和特色, 建立标志性品牌。可以参考四川音乐学院莉娟金蔷薇女子合唱团和西南民族大学穆兰女子合唱团 (以少数民族声乐表现形式为主) 等, 努力建立一支知名专业民族音乐演艺队伍, 这对于学科建设, 对外宣传, 院校之间, 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6、推进院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高校的功能更多也应该在服务社会中体现。目前文化产业正快速稳步的发展, 社会对民族音乐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如何把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转化成市场效益是高校与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应该共同思考和完成的课题。笔者认为政府应适当加大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投入, 依托本地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民族音乐节, 民族音乐文化展演、展览等, 这样有利于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等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推出艺术人才走向社会, 促进就业率提升, 是一件双赢的事。同时高校也应加强与地方相关企业包括演艺团体等的合作, 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多少包含了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需求, 这就给愿意投身演艺事业的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使师范类学生就业多元化、广泛化。相信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三方的联手合作, 完善相关机制, 定能各取所需, 促进我院民族声乐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对于民族高校来讲, 民族声乐教育更多应偏向推广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并使其表现形式多样化, 这是明智之举、必走之路。我们要努力不断提升民族声乐教育办学水平, 建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在国家及省委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学院的正确领导下,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力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让民族声乐艺术在康巴大地盛开绚丽多彩之花, 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摘要: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不断孕育和积累的文化及精神财富。而民族声乐艺术又是民族音乐艺术光辉灿烂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高校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国家倡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 在高校, 特别是民族院校中如何更好的推广和发扬民族声乐艺术教育是民族高校声乐工作者需要努力思考践行且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10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教育实习时间安排有待改善。

针对实习中涉及到的时间设计了4个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觉得这个时间的安排并不合适, 主要是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大部分同学在这个时间正准备复习考研。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选择实习时间在大四下学期的也比较少, 主要是由于大四下学期很多同学面临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以及找工作等问题。由于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学教学论》等课程是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进行, 自然就把教育实习安排在之后进行, 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还需要学院改革课程体系。

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 我们的实习生实际上课时间和希望上课时间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时间比较短, 很多同学为了上好课, 都是“背教案”, 这很不利于实习生全面把握教材, 不利于实习生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运用。我们的实习生上课时间短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从和实习学校的老师访谈中可以判断出, 主要是由于实习学校老师担心实习生上课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

2.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调查结果看出, 近年来我们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普通高中和乡村中学, 而我们的实习生希望能够去重点示范高中实习。在重点中学实习可以更有利于实习生运用和实践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近年来的实习工作中, 我们也感觉到重点示范性中学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生去实习, 主要是担心实习生上课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另外, 高校与当地中小学及其管理机构平时沟通交流较少, 多是在临近实习前, 才联系落实实习点。这就要求在我们实习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 加强和师范高中的联系和沟通,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3. 部分同学实习态度不够端正。

在实习工作中, 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存在着实习态度不够端正、被动实习和责任性不强等问题。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少部分同学在实习工作中存在迟到早退和上课接打电话及收发短信等情况, 从对中学生的调查中也可以反映出有10%左右的实习生对待实习不够认真。从与中学老师的访谈中也反映出有部分同学的教案编写不规范和内容单调不充实的情况。

究其原因, 部分同学觉得教育实习对以后的工作没有作用, 所以对待实习就敷衍、不遵守纪律等。还有部分同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考研上面, 也不可能有好的实习效果。此外, 可能还有部分同学过于自信, 觉得自己大学本科对付中学生已经绰绰有余, 思想上不够重视, 对实习中的困难估计不足。

4.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扎实。

化学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上课语言表述不科学。一方面由于实习生第一次登上讲台, 心理紧张, 另一方面就是知识积累不足, 在遇到“突发情况”时, 就手足无措, 课堂应变能力差。在平时的实验课上我们也发现, 有些同学对待实验态度不端正、不重视, 把有些化学实验“想当然”, 认为很简单, 不愿意亲自动手就觉得自己都会了。比如, 说到溶液配制时, 分不清“粗配”和“精配”, 只要是配制溶液都要用到容量瓶;滴定操作时, 想当然地认为把滴定管里的溶液滴到锥形瓶就可以了, 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滴定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精确的分析方法, 要求操作非常规范, 要求滴定终点判断非常准确, 测定结果才能精确。

5. 教学理论和基本功有待加强。

对于高等院校师范类的学生, 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 都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技术课程教学论等一系列课程。这一系列适合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课程, 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教学理论知识不足, 教学技能不高, 授课手段单一, 授课内容枯燥, 思路不清, 教学没有启发性, 有的实习生只是在“背教案”, 甚至“读教案”, 根本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 也谈不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了, 这必然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化学教育实习调查的反思

1. 改进课程体系, 改革实习时间, 让见习实习贯穿大学。

在英国, 师范生一般至少要花15周时间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进行观摩和实习教学, 在其他一些欧美国家, 师范生实习时间更长, 美国多则半年, 法国27周, 德国则多达72周。所以, 我们的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是不够充裕的, 尤其是真正走上讲台授课的时间, 我们应该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关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 也可以分割成几部分, 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比如平时针对师范生的课, 学院老师可以多创造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整个大学期间都贯穿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了能让未来从事中学教育的这些同学更好地把握中学教材, 可以每个学期都组织这部分师范生去中学见习。改变过去那种一次集中式的见习和实习, 采取连续分阶段式的见习实习, 使见习实习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2.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我们的师范生未来大部分都要进入中小学从教的, 但是平时与未来从教的中学交集比较少, 关系比较疏远。只是在集中实习阶段才和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有所沟通联系, 这样在短短的几周实习时间内很难让学生把握教材, 教学质量和水平和原任课老师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导致近年来我们的实习生到中学 (尤其是师范中学) 实习时, 并不是很受欢迎。为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可以采取以上提到的改革实习方案, 可以让师范生从大一开始就联系一个师范中学作为固定的实习基地, 在实习基地可以采取为中学化学老师当“助教”的形式, 多和中学教育、中学老师、中学生联系。比如每周要固定一次去实习基地, 为中学老师批阅作业、辅导作业、辅导实验等形式。这一过程要对师范生要有考核, 考核合格才能拿到学分。这样中学老师也比较欢迎我们的实习生去, 这样不会对他们的正常教学和学生成绩有影响, 又减轻了中学老师平时的工作强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同学提前接触了中学教学的过程, 又能对教材有一定的把握, 同时和中学老师又建立了比较好的感情基础, 等到真正实习走上讲台时, 这样就无形地加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建设。

3. 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

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教学能力、实验操作与指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革新能力、与学生同事交往的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 强化师范类化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平时加强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大一开始就从细节处严格规范每一个实验操作, 培养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在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贯穿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新课标体系下,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化学多媒体CAI课件的应用、教学演示仪器的应用等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也应该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4. 加强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化学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考查与评价。然而在我们的实习成绩评定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指导老师由于工作忙去中学听课比较少, 或者所指导学生过多, 而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还有些指导老师存在着“人情分”、“印象分”等不利于客观评价实习生成绩的一些方面。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可以以化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 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见习阶段 (包括校内见习阶段和实习基地的见习阶段) 、化学教学工作阶段、班主任工作见习及教育调查报告或化学教育改革研究论文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分值比例分别是15%、55%、15%和15%, 可以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表。成绩评定者可以包括学院指导老师、实习小组同学、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以及原班主任, 同时结合学校实习领导小组的检查情况综合打分, 以使评定结果客观真实、准确无误。

三、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找出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并对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可以从改革实习时间、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加强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四个方面加以改善, 为我们以后的教育实习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同时也为大学生能顺利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要: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从学校走上教师岗位的重要过渡环节。针对阜阳师范学院化学 (师范) 专业实习生和实习基地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了一些化学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保障化学教育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化学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反思

参考文献

[1]涂珍梅.高师混合编队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J].高教探索, 2005, (5) .

[2]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 2003, (4) .

[3]郑东辉, 施莉.国外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究, 2003, 15 (5) .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11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硬件设施问题与实习经费问题

1实习硬件设施差

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大多建在县城或乡镇,部分实习基地属于偏远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差的问题。教学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缺乏或陈旧,图书资料、实验设备都不完善,实习生办公室紧张,有的实习基地甚至要求师范学院转赠使用空置的体育器材或电脑,有的实习基地因为教学用器材配备不足,要求实习生自己准备一些教具来实习使用。

实习生的食宿一般也比较差。大多情况是实习生住在学生宿舍区,有的实习学校给实习生住的宿舍条件很差,有的甚至根本就不能提供住宿,实习生只能去住离实习学校比较近的档次低的旅店或者出租屋。有的只同意可以自行解决住宿问题的实习生来校实习。实习生冬天用热水困难是普遍现象,很多实习生都因为洗凉水澡而感冒。实习生的吃饭也是大问题,一般都是与学生一起用餐,很不方便。有的偏远地方学校的实习生生活更是不方便。

2实习经费短缺

实习基地普遍反映实习经费短缺,未能按要求配置实习所需场室,无法改善实习生的办公条件和住宿条件。带实习生工作量大,实习生交的指导费太少,连水电费都不够,很多教师不愿意带。

(二)实习生素质问题

1实习生的形象问题和修养问题

有的实习生不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教师的形象要求,或者是不注重教师形象的塑造,在穿戴方面没有体现师表形象,在发型、服饰方面都不够严肃、庄重,有的很随意,不符合教师形象。特别是体育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实习生问题更多。有的实习生课后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但课堂上也忘记了自己是教师的身份,致使课堂纪律松散。部分实习生自我要求不严,组织纪律性不强,对教育事业不热衷,工作不积极,道德修养欠缺,缺乏虚心求学的精神。

2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实习生一般都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有的实习生备课不够认真细致、基本功不够扎实,出现相当多的基础知识错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板书设计、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以及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多数实习生编写教育教学文件的质量有待提高;有的实习生上课前未能及时将教案交给指导教师审阅,也没有和指导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很多实习生对重点内容把握不准,重点难点讲解不够透彻,较为抽象;对教案不够熟悉,教态不自然,背教案的较多,语言缺少激情,有的实习生声音太小;很多实习生对新课程标准缺乏了解,仍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育实习,与现在实施新课标的要求不协调。很多实习生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有的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处理。大多数实习生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将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理论脱离实际,对学生的心理现状把握不准。有的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顾农村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的现实,不会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

3班级管理经验不足

据实习生反映,在下面农村学校,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是很常见的事情。而据实习指导教师反馈,个别实习生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与原班主任缺少沟通,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素质不高,课堂纪律恶劣,实习生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识,很难适应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方法和艺术欠缺,尤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教育个别问题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

4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比较弱

实习生普遍对中学教育显得不太习惯,容易产生厌烦感觉,独当一面的能力欠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方面较差,怕吃苦,不适应艰苦的条件。

(三)实习管理的问题

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缺少沟通,实习学校不能及时明白师范院校的要求,师范院校对实习学校的情况也了解不够,出发前组织不到位,不了解实习学校的教材版本及教学内容,实习生不知道实习时要讲什么课文,要做什么准备,甚至出现了个别实习生实习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四)指导教师的问题

有的实习基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给全体实习生配备足够数量的、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有的实习学校甚至是不说普通话的,要求实习生也不要说普通话,使得语言交流存在着极大问题。一般来说,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有责任心的还是比较多,但他们的自身素质可能并不高,指导能力也很有限。有的就是很随便的,不管不问。有的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或领导甚至有人品问题,要求女实习生做超出实习范围的不正当事情,遭女实习生拒绝后就给人家脸色,冷言冷语,实习结束了给人家差评。

很多实习学校虽然师资短缺,却并不欢迎实习生。实习生如果是在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可能有机会得到一些实用的指导,但在具体操作中则不一定能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因为指导老师不信任实习生,怕影响学校成绩和教学秩序,不论是对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都不会放手让实习生去做,有的实习生甚至连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的机会都没有,实习生得不到实际锻炼,教育教学技能难以真正提高。实习生如果是在教学质量相对比较差的学校,指导老师则好像抓到了一个免费劳动力,往往会很放心地把班级交给实习生,让实习生从头至尾顶岗实习,却没有对实习生进行应有的培养和指导,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根本就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更多的是从管理和协调实习生与基地学校的关系等方面起作用,一般负责指导1~5个实习基地的实习生,一边要在高校上班,一边要负责实习带队,加上专业的限制,一个带队教师不可能真正指导本实习基地的全部学生的实习工作,除了自己熟悉的学科外,无法真正深入课堂听课,也不能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只能根据实习学校对实习情况的反馈和实习生本人的反馈来了解情况,因此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实习生与带队教师了解沟通少是普遍现象;有的带队教师在整个实习期间只见过学生一次面。endprint

(五)实习总结与评价问题

在《实习手册》中,每节课的实录后面要求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填写评语,实习生要写一份实习总结,然后是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和主管领导打评语,最后是带队教师和学院实习领导小组打评语。虽然实习生都会写一份实习总结,但很少有人进行系统深入的反思总结。因为学院的带队教师和领导对实习生的情况掌握得并不多,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实习生表现情况如何,带队教师和学院实习领导小组打评语的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干脆让教务秘书代打评语,或者刻一个“同意实习单位意见”的章盖一通了事。每年的实习结束后都会评选“优秀实习生”,但因为没有一个可衡量的执行标准,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二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思考与建议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今后教师的素质,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对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解决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实习运作策略、培养合格的师范生已显得非常迫切。

(一)经费保障

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证,虽然现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实习经费是专款专用的,但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报销制度的不合理,实习经费只能打到实习生账户,不能给指导老师,这造成了实习经费很难使用,实习指导环节也因为费用问题而提不起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实习经费的使用也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专项实习经费每年都用不完,另一方面实习基地和带队教师又都在喊钱太少了没法办事,带队教师的指导费和生活补贴等报销都不能从实践教学经费出,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实习基地的办学条件和住宿生活条件也没办法改善。因此,为实习提供资金保障是迫在眉睫的一个大问题。

(二)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坚持师范性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和立校之本,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质师资。针对教育实习中所反映出的实习生素质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最好能够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加强理论教育,特别是新课标的学习,使实习生有更多的教学应变手段、措施;提高师范生独立掌控班级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按照综合素质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实践能力培养课等四大模块操作,强化基础教育所需的基础课程和基本功训练,增设与中小学联系密切的教育理论课程,可将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普通话和教师口语、书法技能、微格教学等基础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可将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政策法规、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外教育史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优化教育类课程的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实行小课程、小学分、多门类精选精讲精学;实行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师范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训练教师职业技能,进行课件制作、训练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加强书写规范汉字技能、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注重向学生渗透与教育学科相关的知识,全方位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1]

(三)多提供实践机会,让师范生树立动态反省的实习观

师范院校应为学生提供完备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条件。根据师范学生的人数建立相应数量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使师范学生通过足够的训练有效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模拟教学、说课练习、微格教学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与密度,为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学以致用。[2]增加见习环节,将教育见习、实习与教师教育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静态模仿式为动态辩证的经验反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合。师范院校在一、二年级时,多给学生创造到中小学见习、观摩的机会,听课评课,辅助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模拟试教等活动。每次带着具体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效结合,着眼于学生反省批判力的培养,把实习看作是教师终身持续发展的教学反省历程。[3]

(四)完善实习制度建设和管理工作

没有制度好比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虽然《实习手册》上有《实习生工作职责》这样的内容,但整体来说,实习制度建设至今是个薄弱环节,为了保证教育实习工作有序进行,应该制订一系列配套的实习制度,并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比如,制订《教育实习管理细则》,规定和量化教育实习的各项具体工作,说清楚教育实习相关责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程序,发给每位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习前和整个实习过程都要做好管理工作,安排专职人员与实习基地沟通联络,做好实习的各项协调工作。再比如,制订《教育实习计划与执行方案》发给每位实习生,规定和量化实习生要完成的各项具体任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尽量避免实际操作时实习基地领导或指导教师出现主观随意性。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组成的实习教师专业成长小组,构建研究、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集中研修、问题诊断,促进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共同发展。制定指导教师选派标准,强化责任意识,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管理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的教师跟随实习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并做好相应管理,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督导工作。[4]

(五)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工作应该包括对实习带队教师、实习队长和实习生的培训,让他们清楚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技巧”、“观课、议课的方法与技巧”、“实习过程中的自我心理调适”、“青少年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解读”、“教育教学工作注意事项”、“《实习生手册》解读以及支教相关工作安排”等内容。帮助实习生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及教育观;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课程管理与实施能力。通过岗前培训进一步让师范生提升课堂教学和应变能力、尽快适应实习生活。

岗前培训还可以邀请在职的一线优秀教师为实习生作报告,介绍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教改动态,讲授班主任工作艺术、教学方法等。还可以多开展经验交流报告会,组织已实习结束的同学和即将参加实习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六)总结评比,完善落实评价制度

实习评价没做好,就没法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针对前文提到的实习总结与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建议制订《教育实习评价细则》,要注重对实习过程进行评价,建议建立专门的教育实习管理网站,构建一个实习在线支持系统,为实习生与指导教师提供平台和空间,有利于实习生之间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也方便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指导答疑,引领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在每次实习完后,实习基地和师范院校双方最好能够进行交流总结。客观、公正地评比出优秀实习生,对教育实习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

总之,科教兴国,教育是重中之重,人才是根本,师资是根本之根本。教育实习对于培养未来的优秀师资至关重要,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多方努力逐渐解决或改进的,而有的问题要解决则需加以时日。教育实习牵涉到多方人员和部门,其运作机制和管理都非常复杂,如何解决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提升未来师资的综合素质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2]肖康舒.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师范教育改革初探[J].肇庆学院学报,2012(3):93-96.

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篇1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事业最为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切实地维护学校稳定,要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加强与改进。要从欠发达地区的新变化及特点出发,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为全体与个体并重的模式。当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日益形成,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将和谐校园的理念贯穿始终[1]。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最为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实现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讲,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就是其工作理念必然要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

2.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当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很重视,加上办学经费紧张,资金捉襟见肘,所以对于学校的规模、科研项目、教师队伍以及就业情况等办学的硬性指标非常重视,而在思政政治教育方面并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方法实证分析

(一)现状调查

1.访谈和调研。笔者对学院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障碍大学生人数分别为340 人和90 人,根据对相关资料与数据的整理,我们对目前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对他们的思想现状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其思想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从而为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构成及分类。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这类学生通常是指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学生。文中所涉及的这类学生分为两个群体,一为特困生群体,二为贫困生群体。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这类大学生群体通常会出现四种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一为生活非常简朴,其二为心理负担较重,其三为学习压力大,其四就业压力大,社交能力差[2]。

3.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共同特点。这部分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存在,必然成为高校内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原因之一。高校中的大部分意外事件, 都是在这部分群体中发生的,他们会促使高校的在校生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与行为,因此会对高校的稳定带来威胁,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调查结果

1.价值观的转变。在欠发达地区,物质条件相对发达地区有差距,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外来的信息和资讯,对金钱的追求使本来没有健全价值观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这一问题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群体中更为突出。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对“目前经常困扰你的问题”回答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困扰自己的问题,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奋斗目标和经济拮据等方面,经济困难学生都大于非经济困难的学生。

表2 可以看出,随着学费承受能力不同,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有差别,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于社会名望的追求和自己的事业非常重视,而对人格的要求和社会贡献则相对较弱。

2.情绪的问题。对近期自己处于哪种情绪的调查显示,无聊、郁闷、烦躁孤独等不安情绪,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要高于其他的学生(如表3 所示)。

(三)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一方面,社会价值观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动,“金钱至上”的观念通过网络进入到尚未形成健康价值观的大学生的思维中,使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 再加上地区差异导致我国目前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落差更大,容易造成心理和价值观扭曲的问题。

2.学校思想教育本身原因。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是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很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就必然是早早学会坚强,因此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想上的疏导,而只是一味地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这完全将这个群体学生的心理、道德以及思想上的缺陷及问题忽略,使他们得不到思想上的修正与协调。

3.自身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出现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问题的学生,有一部分是自身的问题,有的学生是因为自身家庭条件困难,从自身角度就觉得低人一等, 导致长期的压抑,而使价值观产生偏差。而有的心理障碍的学生是性格相对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导致性格出现偏差。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预结果

1.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多渠道资助。分为几个步骤进行特质关怀,使这些学生免除后顾之忧。首先,进一步加强奖学金的设立强度和层次;其次,对助学贷款的工作更深入和广泛;在以上基础上,可以采取定期补助和临时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更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同时建立完善的勤工俭学制度,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捐助活动。在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仅使其生活自立,而且在经济上自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对心理障碍大学生群体,多途径疏导。途径包括: 一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二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多种而有效的形式,比如电话、面谈、网上咨询,或者集体辅导等;三是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进行更专业的心理治疗,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3]。

三、加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特性相结合

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础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其特殊性的特点。只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才能为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区别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想做好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这两者进行结合, 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才会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引导相结合

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是大众教育在新形式的发展下必然的产物,因此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新情况,其出现必然也会带来新的矛盾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可以采用多方面积极因素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4]。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对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教育来讲,良好的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校园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都有所缺失。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思想指导与大学思想教育的接轨之处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了很多内涵,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等等,因此思想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可以将校园文化作为重点。将两者结合,互相推动,互相作用。使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上一篇:网络资源系统下一篇:国标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