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教育

2024-10-13

五年制师范教育(通用12篇)

五年制师范教育 篇1

摘要:长期以来, 职业院校特别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奉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培训了一批工业化初级阶段适应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生物机器人”, 扼制了青年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五年制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学制, 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普通专科教育相比, 它十分强调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是“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一、五年制高职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进程加快, 制造业的突飞猛进, 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创办三年制高职的同时, 90年代初开始了五年制高职的尝试, 1990年以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西安航空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防灾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作为试点单位, 招收初中生, 实施四、五套办 (四年毕业为中专, 五年毕业为专科) 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此后的一个期间, 江苏省对五年制高职规范办学、提升质量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首先是规范了办学主体, 在2003年成立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规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全省五年制高职管理三个牵头协调单位, 面向各自所属分院实施招生、学籍、教学课改等业务管理, 各自所属的分院作为办学的具体承担者。其次加强专业建设, 通过示范专业评审、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水平评估等加大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的投入;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 加强横向联合, 彰显合作优势。再次是深化五年制高职的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五年制高职的质量稳步提高,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促进了五年制高职的稳步发展。2006年,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年招生已达9万多人, 在校生39.8万人。2007、2008年, 在全国其他各省纷纷大规模压缩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的形势下, 江苏五年制高职年招生依然达到8万人左右, 直到目前为止还保持每年招生5万多人。

江苏的成功做法形成的良好影响, 引起其他省份的关注, 许多地方纷纷组织人员就办好五年制高职到江苏学习。山东等省五年制高职2012年的招生出现明显的增长态势。过去没有开办的省份现在也开始试点, 广西就是如此, 2012试点招生不少于1.5万人。这些都预示着五年制高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 五年制高职教育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 五年制高职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平民家庭。家长社会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是其共有特征。据课题组的调查, 五年制高职生来自县城以下的农村占80%, 有72.6%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 58%的学生来自农民和工人家庭。在目前教育体制下, 五年制高职是平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之门。

(二) 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学制优质明显。五年制高职贯通中、高职教育, 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用于专业课程的学时数是三年制高职的1.7倍。这种充裕的课时, 显著增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的系统性, 专业基础也更加宽厚, 专业技能更加扎实, 易于培养牢固的职业观。用人单位评价,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 知识结构比中专生优, 被称为“中专大学生”。

(三) 五年制高职普遍重视就业教育, 其就业率较本科生和三年制高职高。据江苏联合职技院统计, 有毕业生的35所分院2011届的五年制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超过95%的达到29所, 其中4所分院高达100%。而且这种良好的形势已持续多年。我们调查发现,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高出三年制的家长5个多百分点。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也更多地寄希望于学校。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2004年6月17日,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有人提出,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这一观点的提出, 迅速影响了职教界, 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并从此主导了全国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很多职业学校根据这一办学理念, 为促进学生就业, 在教学改革上提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思想。2008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11家单位共同主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比赛同时还举办了“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上有人说, 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把多年来探索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 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这一观点, 就将“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固化下来。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其规格、层次、素质、用工模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新形势下当我们重新审视“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的职教办学理念的时候, 这种理念的狭隘性就显现出来。

(一)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 不利于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训练学生熟练技能, 对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和效率非常重要, 但充其量也就是培训了一个工业化初级阶段适应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生物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技能的过度训练, 往往会扼制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传统、落后和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必将在未来几年退出中国的经济舞台, 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是高技术的创新型劳动者。教育是解决未来问题的事业, 只有把职校生培养成创新型劳动者, 其走向工作岗位后, 才能不会被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后的现代化设备所取代。

(二)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 使职业教育走出“应技教育”的怪圈。由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就业市场紧缺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于是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急功近利, 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 又把就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 教学上只抓技能训练, 过分压缩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学, 有些甚至为了满足企业用工荒的需求, 人为地缩短学制, 美其名曰“工学结合”、“以工助学”。于是就出现了“学校练会了, 上岗不对了。两年前订单岗位技能练熟了, 毕业时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又得重来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不稳定, 继续发展的基础薄弱, 缺乏后劲, 最终使学生沦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民工”, 或干脆“打道回府”, 返乡另谋他路。普通基础教育多年以高考为导向, 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挣扎徘徊, 造就着一批批高分低能的“畸形儿”。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又把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化, 职业学校把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不二法宝, 忽略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把职业教育引入了“应技教育”的泥淖。

(三)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 弱化了职业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神圣感。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 传递人类文明, 推动科技进步。客观地讲, 现阶段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青少年, 在文化知识掌握, 学习习惯养成, 思想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所缺失, 有些甚至是“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教师更应该肩负起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 先教做人, 后教技能。而“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的理念, 使部分职教工作者狭隘地认为, 教给学生一技之长, 就是教给学生就业的本领, 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 就算尽了自己的责任, 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于是, 教技而不育人, 使自己沦为一个“匠人”、“师傅”的角色, 没有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神圣感, 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误解。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的弊端启示我们, 五年制职业教育也必须牢固树立创业教育的理念, 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

三、五年制高职实施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一) 五年制高职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

目前, 我们尚未建立起创业教育进入五年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安排。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一般都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存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的问题。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 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 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从创业教育的形式看, 多数采用开办讲座, 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活动等临时性安排, 很少采取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此导致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 未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不仅如此, 目前的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还缺乏开展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条件, 还没有建立开展创业教育的保障制度。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创业教育要求相关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目前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 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业教育学科的要求。创业教育还缺乏教材, 尤其是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 创业课程的教材选用较为随意, 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另外, 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 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场地。

(二) 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协调, 构建创业教育网络。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延伸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积累经验, 增强能力, 铸就品格。通过鼓励和帮助具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 尝试与社会的对接, 设立和参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大有裨益, 有利于个人的生涯发展, 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而目前我国政府对五年制高职的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还不大, 我国企业对五年制高职的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还不强。这就需要学校加强联系加强沟通。

参考文献

[1].班晓娜.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林卫.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9

[3].周发明刘湘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五年制师范教育 篇2

一、总体情况介绍:

我是2011级体育教育五年制的班主任赵起生,自2011年开学以来,我班一直围绕《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生教育的实施方案》实施三生教育活动,“三生教育”指的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实施“三生教育”以来,明显感觉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更加客观,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三生教育卓有成效。使学生真正体会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实意义,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二、具体实践内容的简单介绍:

(一)实践内容——2011年11月参加了由云南省德宏州委组织的“文明的士”和德宏州“先进个人”颁奖晚会,通过此活动用现实的事情让学生们体会做人做事真谛。(时间:2011年11月地点 :芒市会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抓好“三生教育”的紧迫感 通过对“三生教育”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的传达和学习,提高了部分师对“三生教育”的认识,增强了学校领导层对“三生教育”的重视:“三生教育”是一件新生事物,是云南省的首创,是切合当前新形势的、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于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着眼于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此次实践活动主要是参加由云南省德宏州委组织的“文明的士”和德宏州“先进个人”颁奖晚会,通过此活动用现实的事情让学生们体会做人做事的真谛。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是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

二、开展“三生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体会三生意义。

1、针对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不富裕的实际情况,在2012年假期我体育系新进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好“三生教育”的实践内容。具体开展学生为家长做农活、给父母洗脚、帮助邻居做事等帮助亲人的活动,通过此形式让学生们给家深刻的体会到父母赚钱的不容易,生活的拮据。让学生们从内心深深的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又一次通过身边的小事,映射出生活的艰苦。

2、今年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这天我们一早赶到了芒市广场参加了由德宏州委组织的学习雷锋扫除白色污染启动仪式,通过此活动让大家了解雷锋,知道雷锋,认识雷锋,更要学习雷锋,晚上我们回到学校又组织学生们观看电影《雷锋》,让学生们又一次感受什么是雷锋精神!

三、存在的困难

1、“三生教育”是一门新课程,在没有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如 何上好这门课程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好多活动课不知从何下手。

2、“三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我校没有充分的条件,使“三生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三生教育”。

3、“三生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很多的老师都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之中,希望上级部门能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们更快走进新课程,学习新理念,真正贯教材,不流于形式。

此次实践于2012年五四青年节后,我们组织了一次“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会户外劳作,野外生存的意义让他们体会生存的困难也通过此活动让同学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团结意识。

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对三生教育的学习,取得的收获太多太多,我希望今后也一直能把这门课程开设下去,最终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

赵起生

五年制师范教育 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吴建(1979-)男,硕士,江苏省无锡人,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教学与实践、旅游历史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以及教师队伍五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出一条如何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1.课程建设

课题组在实证研究期间,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教育管理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实施计划。

1.1结合基础课程,重点开发建设人文素质养成课程

课题组开发建设了《校园文明礼仪》与《旅游人文综合知识》课程。《校园文明礼仪》通过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衣着修饰、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等基本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人文综合知识》主要是通过一花一叶一世界、山花山鸟好兄弟、好花还需好楼台、中国八节以及国朝工艺美无双五个板块,普及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1.2配合专业课程,着重开发建设人文素质实践课程

课题组开发建设了《无锡旅游攻略》和《华东线导游》课程。《无锡旅游攻略》包括无锡趣味旅游常识、无锡主要旅游指南、无锡旅游必备和无锡排行榜四个板块,作为《无锡导游》的课外实践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无锡的食、住、游、行、购、娱六要素,并能够讲解、介绍六要素的文化内涵。《华东线导游》的体例方面包括宁镇扬、苏锡常、沪杭、华东其他地区导游以及华东主要旅游购物五大项目,每个项目再由具体的模块组成,模块下再设若干具体的任务;具体内容方面则主要包括课前准备、任务导入、知识讲解、服务小贴士、原创导游词赏析、新景推荐、美食推荐和休闲推荐等栏目,既可作为华东线导游课程的理论教材,帮助学生拓展人文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又可作为学生华东线专业实践的指导用书。

2.课堂教学

课题组在实证研究期间,力求突出高职学校教育的特色,在“高”字上做足文章。一方面,通过不断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内容的深度和信息量的广度,不断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教育层次。

2.1丰富教学形式和优化教法与学法

在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期间,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战技能,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最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2增加内容的深度和信息量的广度

2.2.1内容的深度

以《餐厅摆台》为例,传统的观点认为,摆台就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折餐巾、整理台面、摆放餐具、添加酒水等。但是,经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餐厅摆台》同样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比如主题宴会——《国色天香》,启发于一幅《孔雀牡丹图》,整个台面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配以牡丹花、孔雀等作为修饰。传说孔雀是一种吉祥鸟,金色而充满朝气的孔雀,尾部向上开放,象征着好运飞向人间;而牡丹花自古以来便是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有道是“国运昌时花运昌”、“惟有牡丹真国色”。整个台面,孔雀开屏、牡丹绽放,不仅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新世纪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还寓意着富贵吉祥的中国人正敞开胸怀广迎四方宾朋!

2.2.2信息量的广度

以《无锡导游》的城市概况导游讲解为例。传统的城市概况导游讲解不外乎是由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城市交通以及旅游资源几部分组成。可以说是立足无锡讲无锡,显得比较普通、一般。

经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跳出无锡讲无锡,立足于长三角区域,通过与周边的旅游城市进行对比: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苏州集“古城”、“古镇”、“古园林”于一身,杭州是“休闲之都”,上海则把自己定位为“国际都会”……那么,无锡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进而带领学生提炼无锡导游讲解的文化内涵、总结出无锡的城市个性:无锡是三个发源地,即吴文化的发源地、民族工商的发源地以及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帮助学生将无锡的城市特色有效地传达给旅游者。

3.实践教学

经过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我校主要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3.1认识性实习

学生入学的第一周,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认识,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岗位要求和职场礼仪,为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3.2专业实践

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之后,进行为期4~6周的专业实践,帮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强化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从事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3顶岗实习

学生毕业之前,有一年的顶岗实习,做好学生求学与求职的衔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敬业精神。

4.校园文化

鉴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等特点,课题组从硬环境、软环境两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建设,力求为学校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4.1硬环境建设

在进行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标语、雕塑、橱窗、板报、广播、花园等人文景观的艺术感染力,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比如,我校除了独立的花园——谐园之外,每两幢教学楼围成一个庭院,每个庭院都种植了富有主题特色的植物,通过环境美化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以旅游系的桂园为例,我国自古便将科举高中称之为“月宫折桂”,因此,桂园即寓意着学校希望能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旅游行业的栋梁之材。再比如,学生的作品(主要指旅游管理酒店方向和烹饪专业)和优秀学生代表的照片上墙,通过这些照片,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展。

4.2软环境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课题组在学校开展了各种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学生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如下:

首先,在进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积极开展了各类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使校园充满了人文教育的氛围、提升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

同时,还通过艺术节、运动会等各种活动,通过技能节等各种竞赛,促进学生快速实现由课本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第三,支持学生成立徐霞客小队、Welcome西饼屋、调酒和茶艺队等专业性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陶吧、锡绣、十字绣、胡琴、古筝、书法美术等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情感上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升华,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5.教师队伍

在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期间,我校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并从培训、测试、进修、交流等方面制定了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鼓励和激励,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培训:通过旅商大讲堂、专家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通过专业教师的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测试:通过第三方督导、导游词创作大赛等活动,检验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进修:培训进修。通过省、国家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省级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等各项培训进修,使教师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熟悉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帮助教师提高思想意识、拓展和开阔认识空间。考察进修。通过各种出国考察进修,使教师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熟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领会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变化教学手段。

交流:走出去。学校组织教师前往兄弟学校进行公开课的观摩学习。通过听课、评课,在交流中学习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共同改进教学示范中的不足,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请进来。每年的5月份,学校举办面向全省、全市的公开课,邀请兄弟学校前来听课。通过教师自己备课、教研室集体听课以及兄弟学校评课几个主要环节,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无形中凝练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周艳春.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人文教育[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03

[2]周莱.关于五年制高职开设人文讲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9.09

五年制师范教育 篇4

师德评价,则是用一定的师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行为进行评判、分析和比较,并做出是否与其相符的评判,以此来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个人修养行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是祖国未来幼儿园教师的预备者,承担教书育人,挖掘童儿潜能,提高我们国家儿童素质的重要使命,他们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我们国家下一代人的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从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水平各个方面看,如何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精通业务及充满生机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才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由此可知,进行师德教育评价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的现状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年龄在15-16岁,都是初中应届毕业生,在初中学校她们多是某些科目成绩偏差,思想行为多有偏颇。他们在选择读师范时,有部分同学是受父母左右,并非自己选择。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女孩子多的地方,内心较敏感、心思比较细腻,在校的五年是她们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校五年的生活,大部分学生都是离家较远,一切靠学生的自理能力,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学校的辅导员精力,不是每时每刻注意到每个同学。跟读过高中的大专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不爱讲卫生,公众场合不注意形象。(二)学校教师重视“理论”而轻“实践”。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培养方面的课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师德常识等,经调查研究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对自身的师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教师自身的行为与教师上课所讲的理论知识有所偏差,也就是教师们有较与自己行为不一,同时教师上课的系统知识,课堂上没有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三)师范类学校重技能轻师德教育与培养。首先,在市场经济压力下,学校重视自身的宣传,重视种类繁多的才艺展示和比赛。尤其幼儿师范类学校,从学校内各个部门的比赛,到各个高校之间比赛,从地方到区级,甚至到省级的各种各样的比赛,不断减少甚至不开课,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其次,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五年制师范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单位注重技能型的还是很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能的提高,从而忽视师德素养。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更要注重师范生师德评价教育、品德素养的提高,学校应当对师范生师德评价既提倡,又将其落到实处。

三、如何加强五年制师范生师德评价

(一)结合实际,优化五年制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时事的结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门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的特点,是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主要培养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生的法律基础。认课教师上课时,除了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要多举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课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进来有些学校举行“缅怀先烈”,“法律基础讲座”等等活动。

在课程目标上,应当注重整体师德水平与个体师德素养的结合。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今后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幼儿人生的引路人,对他们师德的培养不能掉以轻心。多做一些培训,例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幼儿教师技能培训,保育员、育婴师等等培训

(二)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师范生师德评价的潜力。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党员及共青团员,当然还有很多好人好事,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可以通过他们感人的事迹,感染五年制师范生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以达到社会要求的高尚师德以及师德评价能力。

(三)不断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评价自律能力。师德师风看起来是抽象的、难以评价的,但作为基层学校必须把它具体化,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标准,使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并按照相关要求,把师德师风作评价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我校出台了“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十小行为美德”等规定。“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即“早操、晨检、课堂纪律、晚自习、晚寝”五个重要环节;“十小行为美德”,即“课德、会德、食德、行德、衣德、仪德、口德、寝德、网德、友德”,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加强师范生生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同时,为了保证这些规定的实施,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普通老师、从学生班干到一般学生,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定,每个整体进行打分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班级、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当然做得好的,在学校内进行表彰并奖励;而担责不够、监管不力的部门,学校对相关班级、负责人予以通报、问责。

四、总结

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问题 篇5

1.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

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4~18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制力和自控力远远都不及成年人,但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却又缺乏主见和是非观念,特别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这就导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

如果调节得不好,极有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思想和行为。

2.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缺乏动力

五年制大专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却是初中起点的专科,并且学生普遍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普遍都存在着厌学情绪,大多数的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才走进校园的。

在这种消极的情绪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往往出现彷徨、失望、自卑的心理,容易使学生寄托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中。

3.学生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

尽管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要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自我表现意识强、积极活跃、多才多艺、思想单纯等。

他们当中有不少学生十分渴望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学有所长,增长才干,从而得到家长、老师、社会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就这点而言,只要教育管理方法得当,五年制大专生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

二.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本教育思想缺失,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人本教育思想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管理,管理者处于主体位置,而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被塑造的位置,习惯于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其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职责,所以管理工作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而缺乏“人情味”。

2.心理健康教育不够,德育方式滞后

目前德育工作目标空洞缺乏说服力,脱离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和兴趣,远离了生活根基,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田。

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采用说教、讲解等模式,缺乏让学生讨论、体验、观察、访问、参观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辅导员大包大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五年制大专生普遍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处理问题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因此,目前对于学生管理通常处于一种辅导员大包大揽的状态,辅导员时刻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种管理方式漏洞少,管理效果好。

但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从而忽略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

三.改善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此,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应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及发展、就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2.注重思想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依据党的政策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建立具有各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些目标和内容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相符合,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加强学生干部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是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核心力量。

必须大力发挥学生会、班干部、团委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也使工作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同时,学生干部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明显增强。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教育管理渠道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参加活动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良好学风与校风、提高凝聚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各兴趣小组、社团的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3).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尝试【2】

摘 要: 五年制大专是初中起点的专科,其教育对象是初等文化层次,因此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难题。

文章针对五年制大专的特点,就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 教育管理 管理尝试

五年制大专是高职院校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论在管理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一些难题。

根据带过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我针对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特点,简单谈谈在工作中的尝试。

1.从思想上认识班集体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强调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实现。

他们对班集体的事从不关心,对于机体的感情也是局限于我不会损害自己的集体,而不想主动为集体做点什么,这时仅说些集体多重要的道理是无济于事的。

辅导员必须从实际出发,找一些实例,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

我接班不久,那天早上刚好开会,有一名女同学早自习突然晕倒了,从凳子上滑了下去,这时班里几名学生赶紧把她抬到医务室去,原来是这名学生由于早上不吃早餐发生低血糖了,经过输液好起来了。

以这件事为例,我就讲集体的力量,人生处处离不开集体,上学时是班集体,工作了单位是集体,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通过类似的一些工作,学生慢慢意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

2.建章立制、强化行为规范

良好的.习惯是做事、做人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难,纠正不良的习惯更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规校级,充分查找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比如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不起床、不上操等,针对五年制学生的这些问题,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

在抓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每天都要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检查上课出勤情况,并且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每周召开班干部会议,对当周的工作进行总结等。

3.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

学生骨干是在集体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当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才干时,才会被拥戴。

比如,召开主题班会,学校集体活动参加时的组织过程,聚会的安排等,使骨干有机会显示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全班的认可,而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调整。

另外,听取班里班委和学生、代课老师的意见,找学生干部谈心,不断在思想上、工作方法上对干部进行指导,充分肯定其工作,给予支持信任,努力提高班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4.拓宽沟通途径,建设和谐班集体

4.1网络给辅导员管理班级工作创造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大帮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腾讯QQ功能不断完善,利用QQ交谈是网络时代学生较为普遍的沟通方式之一。

创建并利用QQ这一互动的交往平台,拓展QQ各项功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其品德健康发展,是网络时代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4.2随着微信的产生,可以建立微信群,比QQ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在微信中写状态心情,用文字感化学生,打破了以往的课堂上说教,避免了学生的叛逆心理,易于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5.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五年制大专学生年纪相对偏小,在上小学、中学期间都没有远离,现在开始在学校住校,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应及时给予关心。

由于我班男生比较多,男生在生活细节上是比较粗心的,更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予帮助。

周内每年晚自习后,我都会去宿舍查宿了解情况,督促学生宿舍应经常开窗通风,勤打扫卫生,垃圾及时清理;天冷时多添衣,晴天时多晒被褥等,尤其在查宿过程中,发现学生生病了,要及时关照并就医;心情失落了,要进行开导;不在宿舍的要及时了解原因等。

通过生活中小事的关心,老师就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6.在学习上引导学生

五年制大专学生基础差,入学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辅导员而言,从思想上要有准备,正确看待学生存在问题的必然性,耐心、细心、诚心、真心地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例如,晚自习跟班上自习,从代课老师那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7.搞好教室环境卫生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场所,反映了集体的形象,要抓好教室环境卫生问题。

教室环境整洁,窗明几净,不仅反映班级的精神面貌好,而且一走进教室就觉得舒适,精神振奋,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但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参加家庭劳动,缺乏劳动观念,参加集体劳动时敷衍了事。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观念,另一方面制定卫生考核评比细则,同时在大扫除时,我和学生一起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顺便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

在不断尝试改进教育方法后,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综合水平有所提升,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课程,辅导员必须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以身作则,遇事果断严厉,不断改进、不断学习,这样学生的工作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

参考文献:

[1]徐向玲.扎扎实实做好班集体工作.卫生职业教育,,23(21):54-55.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方法探索 篇6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57-01

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各高等院校不断扩容、扩招,高考的录取比例逐年提升,生源的综合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他们是初中毕业后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他们的综合素质比起三年制高职的学生下降的会更明显。面对学生整体素质不断下降这一客观现实,如何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严以律已,做学生的表率

“言教不如身教”,“正人先正已”,我们老师的言谈举止是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要做学生心目中信得过的好老师,就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仅要给学生“讲道理”,更要给学生“做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可你和接纳你,才会从心里佩服你,才会接受你的观点和理念,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因为老师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比如,老师能做到穿着大方得体、上课不迟到、看到纸屑等垃圾能随手捡起、对学生的问候能有礼貌地回敬或点头微笑等。我相信,只要全体老师都能做到这些,那么,你再要求学生做到时,他们便会欣然接受,尽管他们可能有时忘记了没做好,但是,我想经过老师的提醒后,他们一定会欣然改正。

二、平易近人,平等交流

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爱护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平易近人,态度和蔼,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件事。我们老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多一些微笑,对学生多说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我在教学中始终情绪高昂、面带微笑地给学生讲授课每一堂课,对学生的积极发言和点滴进步,我都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会经常耍小孩子脾气,也经常会恶作剧,这时,老师要调整好心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兄弟姐妹,你就不会生气,会认为他们这是一种顽皮的表现,那么,你再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他们会感受到这是老师的关爱,而不是训斥,会欣然接受你的教育,并按老师的要求做好。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有了威信,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教师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第二,要经常与学生接触谈心,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博得学生的信任,做学生的依靠和坚强后盾,只有这样,教育教学工作方能得以顺利实施。第三,对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善于换位思考。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么很多事情就会顺利解决。只有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关爱他们,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会信任你,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用心关爱后进生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齐边”,学生也是如此。学生在家庭环境、思想意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后进生不是先天就是差生,他们中的多数都很聪明,只是从小缺乏关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要放弃他们,要主动贴近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学习差的原因,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以赏识教育为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现在,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中缺乏自信,不敢展现自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作为教师要经常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表扬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要多做肯定性评价。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课堂上,老师适当的赞美学生,会增强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氛围,要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样,会使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大多缺乏自信,从小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声中长大的,对批评习以为常,对表扬却显得陌生和不习惯,这就要求老师细心观察,在他们身上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其不断进步,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六、结束语

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是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这也在我近几年的教学中得到了印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高度重视。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研讨和改革,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真正成为自强、自律、自立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袁贵仁 .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月9日.

[2]鲁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2013年4月2日.

[3]周锐 何海燕. 关于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思考2011年7月.

[4]陈文育. 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教育学文. 2012年10月总第67期.

浅谈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 篇7

一、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

五年制师范生招收初中毕业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 他们都处于青春期的后发展或成熟阶段。生理方面的特点表现为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等, 师范学校不比初中学习紧张, 在时间的划分上宽松的多, 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身体条件进行学习。尤其是刚刚从初中毕业, 入学时仍延续以前的学习态度, 如学习刻苦用功、学习动机简单、学习方式单一;心理方面的特点表现为追求个性、自尊心强、性格叛逆、热爱冒险和幻想等。这个时候, 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 心理发育也正趋于成熟, 从初中到五年制师范的转变或多或少会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塑造。思维方面, 由于生活阅历少, 积累的知识经验不足, 在事物的分析上缺乏客观意见, 想法肤浅, 思考不够深入, 这就导致偏激思想和情绪的产生;在行为规范方面, 自立意识、自觉意识得到提升, 自理能力有所增强。五年制师范生在初始阶段, 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常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矛盾, 对自己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别人看法十分在意, 又不愿别人过多的“指手画脚”。

二、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班级凝聚力的缺失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需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 有共同的目标, 成员能为班级目标的实现和衷共济, 贡献自己的力量。初中时, 学校的工作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其他品质的教育不是太多, 所以学生对于班级集体归属的意识普遍不高。进入师范学习后, 班级凝聚力缺失的问题便在各种活动来临时暴露。

(二) 班级中合作竞争的功利性

五年制师范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奖学金制,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 但也因为名利的关系, 使竞争更加激烈, 甚至转变为恶性竞争。况且没有一种奖罚制度是绝对公平的, 奖学金制不能完全可观的反映学生的进步状况, 这不符合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学生只在乎自己的学习与发展, 却不能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这也是班级凝聚力缺失的一种体现。

(三) 班级管理制度的缺乏

一般学校制度的实施都是班主任借助这些制度, 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去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造成班主任一味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班干部呆板进行监视活动, 学生表面维护规章制度,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方式最终只会造成该集体和个人的对立, 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 限制学生的发展。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学习风气、习惯等。这些隐性的制度有时使其他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一方面, 不良的学风会影响一个班的风貌, 另一方面, 班级制度的建设对于师范生而言, 是学习适应集体生活, 实现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 现在大多数学校制度反映的是校领导的意愿, 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 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 班主任管理理念的不足

这是当前学校班主任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新上任的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学习还有待提高, 有丰富经验的的班主任却可能存在管理理念僵化, 停滞不前的问题, 班级管理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才能保证班级管理的工作有效进行。

三、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对教育最终目的的肤浅理解

教育的目的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一个失败的班级管理, 错把“管理”误解为“教育”, 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服从、统一, 现代社会定义的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技能, 包括性格、处事方式、思想品质等, 错误的班级管理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二) 对学生个性的忽视

学习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方式、基础、兴趣、遇到的困难都不尽相同,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 班主任会因为班级人数过多或其他各种原因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造成管理的失败。

四、关于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的建议

(一) 班主任应严格规范自己

作为班级与学校之间的纽带, 班主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具有素质高、作风硬、责任心强的特点。班主任在班级中起引导和表率的作用, 只有善其身, 精其技, 才能有能力保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 将所带班级带入正常的运行轨道。

(二) 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正确的学生观中, 班主任应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班主任有信心在自己的指导和帮助下, 所有的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发展, 学习优异, 各有所长,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 感情良好。作为班主任, 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念引导, 创造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 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由于师范生专业的特殊性,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并成功传递给学生, 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大有裨益。

(三) 班主任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

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 是班主任成功管理班级的积极保障。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片面的束缚学生的行为, 而是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调节学生的日常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协助学生完成各方面的发展。一份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 班级干部的合理利用

班级管理是一件琐碎费事的工作, 师范学校一位老师可能同时担任两到三个班级的班主任, 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事事俱细几乎不可能。这时就需要一支组织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学生干部团队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班干部在班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 其工作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入学初, 班主任可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学生档案, 了解学生进校前的各方面情况, 结合学生在师范学校里的日常表现, 挖掘学生的潜力, 安排相应的干部职位。其次, 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法, 班级内实行“民主竞选制”, 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班级管理, 实现班级管理自责化;另一方面向学生传输民主意识, 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五) 确立集体目标, 树立学习榜样

在班级管理中应实行目标激励法和榜样带动法。为培养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班主任应确立一个切实的集体目标, 在目标实现过程中, 班主任还应适时给学生作出帮助提醒, 解决学生前进中的疑难, 避免出现消极情绪和恶性竞争。另外, 学生都有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 班主任可有效利用这一点推动班级的发展。给全班学生树立榜样。要利用学生榜样的基层特质, 搞好班级内的榜样事迹宣传, 与学生认真真诚地分析其成长原因, 号召全班学生向榜样看齐。因为榜样出自学生中间, 具有真实可信性和现实带动性, 更有特殊的亲和力。相比于一些遥不可及的伟大人物的事迹, 学生榜样的树立将收到更为直观的效果。

(六) 学生德育管理的注重

对师范生的培养教育, 不能单单以文化课成绩为教育管理重心, 道德品质与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学校肩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双重任务,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 引导班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把树立良好班风作为这一系列教育的落脚点。班主任应本着博学为师, 身正为范的准则, 注重德育管理, 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掌握过硬的专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 重点突出一个“管”字, 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虽然没有什么较大的创新之处, 但确实是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的根基。本文只作了较为概括的论述, 表达笔者自己对于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的看法。实质上, 就五年制师范学校班级教育管理方面的探讨远不止笔者所写, 此文仅作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简单交流。笔者相信, 通过教育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的探讨与研究, 班级管理存在的弊病将减少, 班级管理终将成为素质教育进行中的积极方面。

参考文献

[1]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教育研究》, 2000年第6期.

[2]王海燕.《论班级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年9月.

五年制师范教育 篇8

通识教育, 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有如下几种概念表述。

其一, 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 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 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 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 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 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二、目前五年制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镇江高职校五年制通识教育案例分析

我们在我校2010级五年制高职学生都做了通识知识的普查及通识教育的问卷调查, 涉及8个专业, 17个班级。从通识知识的普查问卷分析来看, 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文科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知晓率均在87%以上, 而理科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知晓率就较低, 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数控专业的学生, 有的班级的知晓率仅为32%。总体来说, 五年制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不容乐观, 有待提高。再从通识教育的问卷调查分析情况来看, 现今我校的通识教育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高职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但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程度较低。

在通识教育的问卷调查的抽样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里和技能一样重要, 也愿意花时间去上更多的非专业的旨在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的课程,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只是一般了解, 还有一部分则完全不清楚。并且绝大多数人对于“在校园生活中有没有自我规范言行以展示高职生所具备的素养”这一提问, 不是很注意。由此可见, 虽然大多数高职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但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是较低, 没有践行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二)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还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校已经开设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 但基本上都是在德育课程中得以体现, 经济、政治、法律、哲学都有涉及, 而除此之外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则开设的比较少。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说, 通识教育毕竟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所以学校从重视程度上来说, 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肯定不及专业课和技能课, 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所以重视通识教育,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三) 教师的自身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堂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是教师,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将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在通识教育的问卷调查的抽样调查结果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反映所任教的教师知识面广博精深, 贯通融合, 也有少数学生反映只有一部分教师能体现。问题在于教师在传授规定教材知识的同时能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给予学生人文素质上的教育和辅导, 这直接体现教师对知识点背景及其知识点延伸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三、改善五年制通识教育状况的对策

针对我校五年制通识教育中显现的问题, 改善五年制通识教育状况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 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切实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目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 但也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认识, 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面对的一切问题。科学知识的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 因而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追求, 在这种教育活动中, 人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和承载知识的工具。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 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 就失去了一切。”进行通识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而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学习技能和专业课固然重要, 因为这是就业的根本, 但是想要真正的立足社会,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则起到关键的作用, 通识教育就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仅要让学生不仅知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更要把人文素养的提高切实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当然这需要学校、家庭, 以及社会的通力合作,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养的人才。

(二) 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多种形式地开展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首先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 数量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内容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最终形成有机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真正达到有利于扩大学生多学科知识面、拓宽学生多学科综合视野、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文理兼容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依据调研情况, 有针对性地在某些班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如:礼仪课, 书法课, 名著选读课, 国学教育课, 生命科学课等等。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营造校园文化, 提高通识教育的艺术性及学生学习通识知识的兴趣。寓通识知识于德育教育活动中, 如专项教育, 艺术节, 讲座、社会实践等。让学生自愿加入到各种提升素质的活动中来, 既锻炼了合作意识和能力, 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人文素质。

(三) 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改进教学方法。

与专业教育相比,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 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 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 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要尽快对通识教育师资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及通识课程教学的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和社会名人到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 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从我校的通识教育的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高职校五年制的通识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但是大家也都清醒地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需尽快找到各自的问题形成对策, 以改善目前的通识教育状况, 为社会培养出具备高素养、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最终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本文对镇江高职校五年制通识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了当今高职校五年制通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从而找出对策, 来改善目前的通识教育状况。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校,对策,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1) .

五年制师范教育 篇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书法教育,素质教育

在五年制高职校开展书法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五年制高职开展书法教育必须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 采用多种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形成良好的人性品格, 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从乔布斯的演讲说起

创造苹果奇迹的乔布斯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了一场很励志的演讲, 讲他的人生经历时论及了书法艺术对他职业生涯的重大影响:乔布斯就读的Reed大学, 提供了也许当时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 在那里乔布斯学到了san serif和serif字体, “那是一种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美丽的、真实的艺术精妙, 那实在是太美妙了”。后来这段美术字课程学习经历发挥作用了, 他说:“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 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 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 就不是那样了。我把当时我学的那些家伙全都设计进了Mac。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 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 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那么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了。”当然乔布斯所说的美术字课程只能算是广义上的书法艺术, 乔布斯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 (let me down) , 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但是我们从中却看到美术字课程的学习优化了乔布斯的职业素养结构, 不仅让他感受到“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美丽的、真实的艺术精妙”, 而且也给乔布斯的创意带来灵感, 使他直接运用到产品工艺设计之中。我们不妨将这个故事作为书法教育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提升的成功案例。书法艺术的熏陶能帮助乔布斯获得事业成功, 同样也能帮助我们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提高素养。

二、五年制高职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 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 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 有效教学时间长, 为学校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实践证明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990年国家教委办25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书法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于一体,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 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 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 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 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虽然这些文件是对普通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要求, 但这些文件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同样适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也是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 提倡学生学一点书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 论述事物的工具, 无论是写信, 还是记日记, 写文章都离不开写字, 字写得好, 自己看着满意, 别人看了舒畅, 这是何等的乐事, 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 在素质教育中, 提倡高职生学一点书法, 写好字, 既能陶冶情操, 又能为今后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开展书法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 了解书法历史, 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我国的汉字书法艺术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举世公认。它维系着中华民族之根, 传承中华文化意识, 激发民族自豪感。书法艺术以当今世界上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汉字为载体, 在书法教育时,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

(二) 陶冶情操, 形成良好的人性品格

中国书法表现和传达人的精神美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 形成美的人性品格。实践证明, 写得一笔好字, 往往是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书法训练和学习, 有利于书写者的身心调养, 有助于教育对象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宽容理解的豁达心理, 对教育对象基本素质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三) 完善思维模式, 促进智力发展

书法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并着重应用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要勤于动手, 学习执笔、用笔等, 这些训练会使手指、手腕和手臂都得到运动和锻炼,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 经常性规律性的书法训练, 很显然对于促进大脑的发展也十分有益。学习书法的过程, 也是完善思维模式的动态过程。古往今来, 很多在书法方面有较高造诣者, 往往也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

(四) 加强艺术修养, 培养审美能力

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学习书法的过程, 既是培养审美意识, 增强审美情趣, 欣赏美、提炼美的过程, 也是发现美、创作美、应用美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教育对象的视野得以开阔、审美能力得以加强, 艺术修养得以提高。

(五) 潜移默化, 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书法训练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写得一手好字有助于学生在职场获得更多的机会。我们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字如其人”, 学生毕业求职时用人单位会从求职者的字迹当中产生第一印象。虽然一个人的书写水平不能完全代表其学术修养和工作能力, 但毋庸置疑, 写好字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更何况写好字对一个人工作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三、五年制高职实施书法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 五年制高职书法教育的原则

五年制高职书法教育的原则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总体原则, 主要有几下几点:

1. 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年制高职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五年制高职书法教育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传统的人才模式以及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鼓励自主学习, 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地主动地发展。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素质, 还包括文化艺术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 书法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这些素质都得到提高。

2. 强调书法的艺术性格

书法是一门艺术课程, 应该具有艺术的基本性质。作为完整的书法来讲, 它一方面具有写字的功效, 另一方面也是书者抒发性情, 创造美、追求美、欣赏美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这时书法便更具审美性和艺术性。通过书法教学, 可以使学生掌握书法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并学以致用,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满足信息交流的需要, 还要充分关注书法课程的艺术性特征, 从而影响学生在知、行、意、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3. 强调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以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 激发起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喜爱的情感, 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动性, 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学习的过程变得兴奋而愉悦。在书法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 体现时代特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书法教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4. 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对于五年制高职书法教育要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做起, 必须从实际出发, 提出严格的书写要求, 那就是一定要让他们把字写得正确, 清楚, 因为这是打好书法基础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同时, 也要求他们尽量写得整齐, 美观。因为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使他们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高尚文明的审美情操的重要手段。字是人人要写, 天天要写的, 这是客观事实, 如果我们不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听任自流, 那么就很有可能向马虎潦草的方向上发展。

(二) 五年制高职实施书法教育的方法

1. 巧设情景, 唤起动机

现代职业教育十分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书法教育也应该创设各种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唤起学习动机, 导入新课。如可以采用作品欣赏、作业品评、故事入境、音乐渲染、谜语激趣等, 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 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如何做人, 在他们心田里播下品德情感的种子。

2. 软硬兼施, 以软为主

我们日常写字, 多用“硬笔” (包括钢笔.铅笔、粉笔, 还有圆珠笔) , 学书法, 首先要用软笔, 就是用毛笔写字。细说起来, 毛笔也分软硬, 例如羊毫为软, 狼毫为硬。而日常用的硬笔分不出粗细;只有软笔才能表现汉字笔画的轻重方圆等等变化。软笔写字先写楷书, 可精选一些古代书家碑帖临摹。要一笔一划规规矩矩的临写, 注意执笔和用笔方法;楷书基础打好后, 方可练习行, 草乃至篆隶。常言道: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跑;如果楷书基础不好, 站立不稳、是不能行走更不能奔跑的。一旦毛笔书写基础打好了, 钢笔书法也就容易学了。

3. 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师示范有机结合

书法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可以呈现生动的线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 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效果更完善。比如动画的应用可以分解展示书法用笔的流程, 直观而形象, 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但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书法课程, 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 不能全盘使用多媒体, 教师可以亲身示范和范字练习, 甚至可以自编字帖, 言传身教, 这是包括多媒体在内的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

总之, 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展书法教育必须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形成良好的人性品格, 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Z].教基[2002]8号.

[2]史蒂夫.乔布斯.你必须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J].阅读与鉴赏 (高中) , 2010, 7.

[3]李小娟.书法教育的四大功能浅述[J].青少年书法 (少年版) , 2009, 9.

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篇10

所谓课程, 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与顺序的总和。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 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可理解为: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反应了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应取得全部职业经验的过程。

所谓课程模式, 指的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 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和确定的结构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课程模式的开发设计应围绕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并与课程实施、评价相结合, 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根据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聚焦点不同大体可分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三种模式。

1. 知识本位课程模式, 也称之为学科本位模式, 其关注的焦点是知识或学科,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 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得较为全面和系统, 也有一定的深度。但是, 由于其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 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 能力为本位课程模式, 也即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 北美的CBE (DACUM) 模式等都属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 提倡按职业实践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 体现了活动中心课程的特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强, 但由于过多的削弱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 使学生缺乏就业的弹性和职业变化的适应性, 忽略了学习者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

3. 人格本位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同时关注了知识和能力, 其倡导者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首先不应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主, 而是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应该是能发展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最终使学生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体现人生的价值。

其实, 不管哪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应用价值, 只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 不同级别、类型的学校, 需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学生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与整合, 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现状

1. “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占大多数

经对五年制高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进行调查后可以发现, 采用传统学科型或准学科型课程模式的占大多数。以文化课、专业 (技术) 基础课、专业课的学科性质分段设置, 其特点是每门课的目标都很明确, 界定清楚, 学科性、系统性较强, 易于学习。但这类课程模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差, 学习内容交叉重复, 职业技能培养缺乏, 不能彰显职教特色。

2. 新课程模式初露端倪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职教课程在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借鉴发达国家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理论, 结合我国实际, 几经变革, 探索出了不同的改革模式, 可归纳为:

(1)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对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它主张以养成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宗旨, 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的任务要求为内容, 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来组织教学活动为主线, 以工作项目为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划分课程门类的依据, 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以实践过程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事实证明, 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对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促进学生就业,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等方面有显著成效。这种课程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但这种课程模式是活动课程的现代发展, 带有知识较窄, 发展性不足, 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不强等缺陷, 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 才能得以推广。

(2)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课程模式的依据是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由此决定了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 以使学生能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必须为学生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实行“双证书融通”制度, 这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该课程模式有利于整合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 但实质上也只是对传统课程模式的修补性改革, 同时存在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不配套, 难以大范围推广。

(3)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整合课程模式

多元整合课程模式顺应了国际上职教课程观发展综合的趋势, 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观之长, 将其归纳为一种模式。倡导者认为现代职教课程必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 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学科与活动的关系,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的操作构想为:课程目标确保职业化方向;课程内容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 实行课程内容综合化, 提高效益;课程方向上开设技术课程;课程形式上采用模块化组合;课程进程按基础→专业→专长分阶段实施;实施策略上采用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制”等。该课程模式能化解传统课程的诸多矛盾, 如:学科与活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间的矛盾等, 已被众多职教界人士认可, 并付诸实践。但实施这种课程模式尚存一定难度, 因其对教学模式、手段、设备、师资的要求较高。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课程是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学制优势、办学特色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要做好课程改革工作必先进行课程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一) 几点认识

1. 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课程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分离的课程模式无职教特色, 必须进行改革,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兼顾发展”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模式。

2. 技能是不能复制的, 只有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才能达到使用技术工具 (机器) 的一种熟练程度和操作能力。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 所以, 其课程必须强调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训练。

3. 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 有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进入职业世界早、学制长等特点, 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课程模式, 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

4. 建立模块化课程结构, 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 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增强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5.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 逐步实现“双证融通”。

6. 根据本地、各专业的条件与特色, 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式, 不搞一刀切, 以体现课改的渐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

(二) 研究案例

学校经过几年实践研究, 逐步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模式, 其特点为:

1. 破除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界限, 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技术体系为主线, 设置若干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

2. 根据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按技术归类后确定组成每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的组成单元模块。

3. 组成每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的模块一般分为三类, 即:专业基础理论模块、技术类模块、技能训练类模块, 如下图。

4. 各类课程模块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 结合现代职教法的运用, 设计的模块课程模式为:

专业理论基础类模块——综合化;

专业技术类模块——理实一体化;

专业技能训练类模块——项目化。

经教学实验后, 我们感觉到:

1. 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模式是一种多元整合课程模式, 吸取了多种职教理论与课程模式之长, 是现代职教课程观的一种体现和职教课程模式的创新, 符合了渐进式课改的原则, 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弹性,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与借鉴的价值。

2. 按技术体系设计综合课程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 知识与技能相通, 技能训练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有机衔接, 能有效避免重复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现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课程的通融, 提高了应对职业变化的适应性。

3. 有效突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使学生原来觉得抽象难学的知识变得实在实用和易学、会做了,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自主学习、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和与人交流、相互协作、团队合作的精神, 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分层教学。

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有利于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制优势和办学特色,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玉芝.高职课程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9, (3) :39-41.

[2]沈序康.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开发[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5-7.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篇11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38-02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能,轻理论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一定优势,如进校年龄小,学习舞蹈、歌唱等专业技能时可塑性强;接触专业早,专业思想容易得到巩固等等。因此,三年制幼师升格成五年制幼师后,学校仍然继承了老传统,从一年级开始一直非常重视“说”“唱”“弹”“跳”“画”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总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比重甚至接近40%,而专业理论课程比重不到20%。因此,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很薄弱。

(二)重专业,轻文化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大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五年制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定位于合格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为能让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全面担当起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这影响了学生基础文化的学习,进而影响其专业成长。从课时比重上看,基础文化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大体相当,但由于五年制学生的前三年原本就应该完成高中阶段的各门文化课程学习,同时又要学习多门专业类课程,所以其课时、学习内容、考核标准等与普通高中有很大差距。另外,也不排除一些师生的放松心理。

(三)重继承,轻创新

五年制师范学校脱胎于原三年制中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继承了原来的优良传统,为本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但是,课程设置力度仍然不够。这一点无论在专业理论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课程及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上都有所表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尚未能够借鉴国内国际最新的学前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取长补短。

二、改革课程设置的路径

(一)加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

五年制学生理论水平有限,应加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可采取如下措施:(1)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比重,以保证课时;(2)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增加幼儿园见习的课时,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3)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与难度,如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加大学生对观察法、作品分析法的学习等;(4)教考分离,加强学习效果的检查与考核。

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全省师范生的基本功比赛,且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转向重视其专业理论水平的考查。同时,从2015年起,全国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所有师范生都必须通过统一考试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这种新形势也更促进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相应的措施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功底。

(二)促进艺术课程与文化课程改革

1.艺术课程改革。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改革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课时,二是革新内容。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同时适当减少其他课程的课时。当前,世界各国都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幼儿园里自由地活动与发展,教师在幼儿发展中要起到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幼儿在进行艺术活动时,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发兴趣,观察活动过程,在必要时提供支持。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表达,而不是教幼儿学会唱一首儿歌,学会几个舞蹈动作。因此,幼儿教师自己不必成为歌唱家、舞蹈家、画家,但他(她)必须成为专业的教育者。如果艺术课程课时减少,那么就要加强课程改革,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如减少钢琴课程学习,可增加吉他等方便携带的乐器的学习,这样可使教师在弹奏时更能融入幼儿,更好地观察幼儿活动,并自由地组织幼儿活动。又如,在选择练习曲时,应与幼儿园当前的实际相联系,更多地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经典的、具有时代感的新曲目。

2.基础文化课程改革。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基础文化素养,一方面又要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课程综合化。如将物理、化学与生物综合为一门“科学”课程。当然课程综合化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这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也符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特点。因为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幼儿园教师是包班上课的“全科”教师,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可以说就是幼儿园的五门综合课程。(2)改革课程内容。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减少文言文学习,增加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增加简单的教育统计学知识等。(3)适当降低英语课的要求。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除了艺术类课、体育课、语文课之外,就是英语课。但是,从学生未来将从事的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来看,对英语的要求并不高。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职称晋升没有英语水平要求;另一方面,幼儿园是否应该开设英语课程,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如台湾就规定幼儿园不得对6岁以下幼儿进行英语教学。所以,幼儿英语课课时可适当减少。(4)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考试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但却是检查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不能随意降低学业要求,或改变课程的性质。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能都是开卷考试,或由考试改成考查。当然,学校还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严格操作。

(三)增加多样化的选修课

在课程改革中,许多课程的课时、难度或内容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所以可充分利用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弥补课程的不足,同时还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扩大学科视野。如可开设“玩具中的科学”,将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学习与玩教具制作等专业学习相结合,增强专业性并强化知识的应用;“看电影,学教育”可通过对《一个都不能少》《死亡诗社》等国内外反映教师与教育的优秀影视作品的赏析,深入探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本质等专业理论问题。在“艺术课程选修”中,学生也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修一个艺术方向等等。这样,不仅可保持五年制师范专业学校原有的教学优势,也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五年制师范教育 篇12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显著特点

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教育, 在知识结构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上相对较差, 这就使得他们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这些特点给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一) 无明确的是非观念, 易行为出格。

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力, 分不清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 甚至有时候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也一无所知。再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年龄较小等原因, 他们做事往往只是凭自己的个人喜好,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

(二) 无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学习能力较差。

五年制高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中考后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 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们足够的重视和鼓励, 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不爱学习、不会学习。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多高的要求, 缺乏自主性, 没有自制能力, 对学习没有兴趣,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习惯于死记硬背, 等等。这些是导致他们成绩后进的重要原因。

(三) 无固定的性格, 易产生双重情绪。

某些时候内心的自尊感使一些学生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的表现, 内心深处会时常迸出要求进步的火花, 所以常常我们看到一些学生在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时, 会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地去表现自己。而由于常常受到批评, 他们又都具有较严重的自卑感, 尤其表现在学习方面,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等, 信心不足。强烈的自尊感让他们害怕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们批评、嘲笑, 多重的性格让这些学生经常“破罐子破摔”, 采取粗暴无礼的反抗态度和老师、集体对立。

(四) 无坚定的意志力, 无良好的行为习惯。

虽然五年制高职学生有时也懂得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事、如何去学习等, 但他们常常缺乏坚定的意志力,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不良因素的影响, 于是, 做事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能说不能做就成了他们经常反复地去犯一些同样错误的原因。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形成的原因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经常令学生管理者感到头疼。我们应追根溯源, 了解形成这些问题特点的原因, 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

(一) 学生自身因素。

五年制高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 年龄较小,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从年龄特点来看, 他们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也是造成他们的问题特点的原因之一。同时, 这些学生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家门, 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自我管理意识欠缺, 易盲目冲动, 头脑发热, 一旦遇到挫折, 就会有变得消沉的倾向。

(二) 家庭因素。

当前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均万般宠爱, 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任性、个人至上的性格。同时, 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比较脆弱, 吃不了苦, 受不了委屈, 常常会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解决矛盾的方法比较极端。因此, 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心理脆弱, 在挫折面前不知道如何面对, 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三) 社会环境因素。

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自身因素, 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因素及互联网的巨大诱惑时, 有的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比吃、比穿、比玩, 天天沉醉于网络, 思考问题简单, 处理方式粗暴等。

三、创设条件, 引导五年制高职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虽然五年制高职学生经常令教育者感到头疼, 但他们并非是学习差、思想差“双差生”的代名词, 他们身上不乏闪光点。如果我们创设一定的条件, 对他们的教育加入足够的赏识和引导, 用足够的耐心去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激发他们潜意识里的自我教育能力, 他们同样能够取得非凡的成绩。本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集体荣誉感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一种力量。正如刘向《后汉书》所说:“与善人居, 如入兰芷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再好的学生, 在一个班风败坏的班集体里, 时间久了, 也会被周围的人影响, 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相反, 再差的学生也会在一个拥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里改掉一些毛病,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 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于学生自我教育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

1. 确立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的。适当的奋斗目标可以使学生在所处的班集体中有所向往、有所追求, 对他们自己也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一个班集体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一个班集体没有正确具体的奋斗目标, 集体成员就不会有统一的行动, 集体就失去了方向。不断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奋发进取。因此, 经常通过主题班会带领学生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如创建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创建良好学风班级等,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就如何改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 最终大家一起制订出解决办法。

2.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

经常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各项活动, 能使班集体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此基础上, 要经常利用一些活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拔河比赛, 本来这是一个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好活动, 若学生在比赛中输了, 他们就会丧失信心, 甚至互相指责, 不利于班级团结。因此, 教育者要立刻召集学生, 分析原因, 让他们知道该怎么样正确面对挫折, 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只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才能发挥活动的教育作用, 培养他们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3. 选择、培养干部, 构建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构建良好的班集体离不开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没有积极分子, 没有骨干队伍, 就形成不了班集体的核心力量, 也无法形成团结一致、稳固、安定的班集体。班干部相当于班集体的一面旗帜, 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因此不仅要认真选拔, 而且选拔后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培养。选拔的时候一般可采用“先民主后集中”的方法, 让学生选出自己信任的班干部, 然后由教育者知人善用, 确定班委人选。在培养和使用班委的时候, 要给他们讲清责任、明确职责, 树榜样、学典型, 放手让他们做事, 对他们既关心、爱护又严要求。

4. 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

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当学生们拥有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的时候, 他们也就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可采用值勤班委轮值方式, 将班上能力较强、责任心较强的人挑出来, 从周一到周五, 每天一个, 充当班主任助手的角色, 其余班委在他们的带领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同时, 建立好监督机制, 把学生按学号排列, 设立一天一个“监督员”, 在监督好学生干部的同时, 再监督身边的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及时做好总结表扬工作,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作为班级主人的感觉。

(二) 关注学生的“四心”。

1.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 学生犯了错误后, 如果一味地对他们进行训斥或不问原委立即告知他们的父母, 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 无法解决问题, 反而让学生对简单粗暴习以为常, 只对强有力的语言、喊叫和强制才有所反应, 那就谈不上自我教育了。相反,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找到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效果则很显著。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推动力, 有了自信心, 学生才能自觉行动。五年制高职学生长期生活在批评的世界里, 犯了错误、有了缺点, 教师一味地批评、指责, 一方面他们习以为常, 不以为然, 另一方面加深自卑心理, 没有信心去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我们要“扬长避短”, 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闪光点, 帮助他们树立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3. 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有些教育者管理学生的时候, 不管大事小事, 事必躬亲, 长此以往, 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无法实现他们的自我教育。在班级管理上, 我们应该发扬民主作风, 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强化学生作为班集体中一员的责任感, 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4. 培养学生的恒心。

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同样, 学生的自我教育,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培养学生的恒心至关重要。可通过让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期计划、职业生涯规划书等来鼓励学生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按部就班, 履行好计划。对于少数自制力极差的学生, 可以定期与他们谈心, 督促他们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罗丹说:“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也同样如此, 教育者要用一双明亮的眼睛, 发现学生潜在的自我教育能力。正如当代诗人非马所说:“打开鸟笼的门, 让鸟儿飞走, 把自由还给鸟笼。”学生是鸟儿, 教师是鸟笼, 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爱之外, 还要让他们自由地呼吸。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信当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 能够自愿地去接受教训, 并甘心付出代价来捍卫自己整个班集体的荣誉的时候, 也正是他们的自我教育放出光芒的时候。

摘要:作者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显著特点出入手, 深入分析其原因, 并结合工作实践, 对开发五年制高职学生潜意识里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达到对他们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目的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苏静.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8:60.

[2]余志成.如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J].开拓, 2006.http://www.jzssyzx.cn/html/2007053009123201.html.

[3]周达章.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M].宁波出版社, 2004:114.

[4]王晓.不须扬鞭自奋蹄——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西江教育论丛, 2006, (1) .

上一篇:焊接人才下一篇:源数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