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本科生

2024-10-09

五年制本科生(精选10篇)

五年制本科生 篇1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着重强调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口腔临床课大都是按课程独立开展实验教学,导致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受限,许多课程实验内容重复,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项目少,学生动手能力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这些影响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对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大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训力度,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口腔医学人才。我院就口腔专业五年制本科口腔临床课实验教学模式做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整合口腔医学临床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单独设置实验课

调整、删减我院五年制本科生的口腔医学临床课程,针对《牙体牙髓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及《口腔正畸学》等主体课程的部分重复内容,在通过横向比较后进行内容合并,并指定教研室进行该内容的授课。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课程类型,都按照突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进行重新安排,使各门课程相互联系、交叉融合、相互补充,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及遗漏,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如“口腔检查”,这部分内容涉及多门课程,分为临床一般检查和专项检查,以前的安排是理论课、实验课都采取按课程单独授课的方式,而在整合后的课程中,理论课由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承担,各课程专项检查内容由课程负责教研室列出教学提纲,汇总后组织各教研室共同参加的集体备课,经讨论、试讲后交由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组织授课;实验课也由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作为主讲,各课程派出专业教师参加实验授课,并针对各自的专项检查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操作。对于实验内容较多的理论课,将实验内容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课、单独教学、单独考核。如“口腔印模技术”,省去理论课部分,采用实验课的形式单独授课,同时增加学时,让学生通过试教和反复操作,更好地掌握这项口腔临床基本操作。

二、以疾病为中心,打破课程划分,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授课的顺序和内容,跨课程,以口腔综合门诊的诊疗形式,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实验课授课模式。如《口腔颌面外科学》在进行完“拔牙术”实验后,在整个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跨课程,按照临床上的治疗顺序,接下来安排《口腔修复学》针对牙列缺损修复的相关实验,如可摘局部义齿和固定桥等。这种授课模式不但使学生全面接触了口腔疾病,培养了学生对口腔疾病的整体治疗意识,还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在熟悉临床工作流程、掌握临床规范操作、严格无菌观念的同时,还缩短了进入临床实习后的适应时间,克服了学生初上临床的胆怯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继续贯彻落实教学实验室开放制度

实验室开放不仅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投资效益,并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实验室开放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将实验室开放纳入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环节中,在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和操作机会的同时,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要完成的内容和达到的目的,避免出现松松散散或无目的地来到开放实验室的现象。同时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验室开放逐步实施预约实验,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延长开放时间,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的形式,相对集中地开放实验室。增加了一个开放性、综合性临床模拟实验室。在仪器设备的准备和操作项目的设计上完全模拟临床,从器械消毒、材料准备、各类临床操作一直到医疗垃圾处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操作项目,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利用综合临床模拟实验室,开展操作技能比赛

激发学生的兴趣口腔医学临床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各种材料修复牙体和制作各种修复体。对于修复体的设计和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根据课程安排和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定期举办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比赛。学生自由报名参加,根据人数分成若干小组,由各教研室根据授课情况提供比赛项目,如“窝洞充填”、“印模制取”和“牙体预备”等。实验室根据选定比赛项目准备材料和设备,由专业教师组成评委小组,赛前根据操作流程逐项制订评分标准,比赛中由评委小组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和规范程度打分,比赛结束后公布成绩,对成绩优异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比赛做全程记录,查缺补漏,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参观和见习,作为实验教学的延伸

使学校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生进入口腔临床课程后,利用假期和周末采取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轮流到口腔门诊见习,让他们早期接触临床,熟悉医院工作环境,在逐步适应环境和了解操作流程后,安排他们协助医生做简单操作,如调拌材料、准备器械、练习书写病历、预约复诊等;同时加强与义齿加工企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教学进度定期组织参观、见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的设备、材料,掌握修复体的制作过程,加深学生对义齿制作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深入理解与领会教学内容。这种早期临床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拓宽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增加感性知识,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效果,对未来的临床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六、建立突出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实验考核模式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中,经常是以实验报告或作品作为最终的实验成绩,并按照一定比例与理论笔试成绩一起作为学期末考试总成绩。我们在建立新的实验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时,突出了对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原有的实验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 (1) 提高实验成绩在期末考试总成绩的比例,转变学生重笔试轻操作的老观念,使他们关注的重点由成绩转向能力,自觉加强操作能力的养成。 (2) 在保证口腔基础实验项目的原则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在实验总成绩中的比例,突出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根据考核标准,将实验考核内容分为:实验态度、实验理论基础、材料和器械的选择、操作步骤及规范程度及作品(实验报告),并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我们改革了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获取一线材料,并及时总结前一段的工作经验,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改方案,做好各项教学组织、协调工作,保障教改计划更好地实施,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10) :34-41

[2]周文富.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8 (7) :97-102.

五年制本科生 篇2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10030

1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完成医学基本训练,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预防、康复、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高级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热爱医药卫生事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精神;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和能力,系统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防治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初步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基本技能;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3.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良好的文化修养、优良的道德情操,明礼诚信、勤俭自强, 举止文明、尊师重道;热爱医学、尊重生命,具有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和医患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参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

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日常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发展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4.了解体育和军事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合格标准;人格健全,意志坚定,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社会和环境发展变化相协调,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

五年

四、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五、主要课程

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学(不含统计)、诊断学、外科学

1、内科学

1、外科学

2、传染病学、内科学

2、神经病学、外科学

3、儿科学、妇产科学

六、主要实践环节安排

学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入学 教育 11

军训 22

教学 15 18 18 18 18 18 18 10133

考试 1 1 1 1 1 1 1 11 9

机动 1 1 1 1 1 1 1 1 1 1 10

假期 5 7 5 7 5 7 541

实习教育11

临床 实习14 24 12 50

毕业 教育1 1

合计 25 27 25 27 25 27 25 27 25 15 248

七、课程设置及授课时数见附件1

(附件1“教学进程表”由教学计划管理软件产生)

八、实习安排

50周。临床实习各科必须进行出科考试,实习结束后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综合考试。实习安排详见实习手册。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五年制本科生 篇3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代码改为101001,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原先的五年制改成四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这是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为了顺应教育部对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浙江中医药大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均进行了修订。该文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五改四”的新形势下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如何合理设置毕业实习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构建的背景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100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检验专业培养的不再是检验医师,而是能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具备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我们认为这个转变是医学检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认识的转变,即医学检验专业更偏重于医学技术类的专业,这种调整具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2]。为了顺应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毕业实习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3]。

1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培养模式新变化的要求等修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习大纲。该大纲既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同时又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的培养,以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内容体系

在完善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毕业实习内容体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和科研设计活动,提高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六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对毕业实习最有体会。在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大纲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我们还广泛征求了这些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实习大纲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根据学校指导性方案意见,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医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基于医学技术类的要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我们已向学校申请获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并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总的业务要求、实习时间及科目安排、各科室实习内容要求等均进行了修订。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等,学生到大二期间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到大三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学生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激发了一定科研发展潜能,为毕业实习期间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条件体系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辟条件优越和带教水平高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体系,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实习需要,以适应对医学技术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实习医院和医学检验中心两大平台,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大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将临床工作实际和学生毕业实习典型案例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初步印象和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另外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老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老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4]。同时学院在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之间制定了适宜政策,对推荐学生就业的带教教师给予一定奖励。endprint

(2)充分利用医学检验中心教学资源,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毕业实习顺利开展搭建有效平台

医学检验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拥有齐全的检验专业课程对应的所有实践项目,很多都是医院无法完成的。目前检验行业三大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在杭州运行良好,其中有两大医学检验中心总部设在杭州,尤其是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作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日常的实验学习、小学期见习、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在医学检验中心的实地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操作、病理指标的分析、科研工作的参与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技术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提高,也便于对专业的更深理解,为将来毕业实习地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管理体系

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的关键,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级到2013级十一年的办学历程,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已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实习由学校、教务处、学院、实习单位四层领导管理: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组织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检查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去各实习医院给学生进行实习辅导、讲座及检查实习情况,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及组织纪律情况,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组织修订实习大纲,参与实习选点和实习基地建设及其它提高实习质量的具体工作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处、学院,在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协助实习医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组织管理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拔考核实习带教老师、充分调动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的积极性,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等途径,规范毕业实习各项进程,从而体现管理的实效性。在学院毕业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内选拔一名专业毕业实习工作联系人,该联系人定期到各实习单位走访,检查监督学生实习状况,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组组长,组织召开优秀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带教老师分享带教经验。对附属直属医院带教老师实行选拔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并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对有历届毕业生工作的实习单位,让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应届实习生,让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习各项流程,提高实习质量。对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制定奖励政策,作为评选优秀校友、优秀辅助带教老师的一个重要依据等。

总之,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毕业实习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平台,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毕业实习管理效率,从而构建有效的毕业实习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

[2]姚群峰,宁勇.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3):1-3.

[3]曾小飚,苏仕林,李荣峰.新建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实习体系改革的探索[J].内江科技,2011(4):86-117.

五年制本科生 篇4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近年来,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加快, 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医学类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五年制大专医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 与其他大学生相比, 学习课程更重, 学习时间更长, 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供不应求, 本科生供求平衡 (其中有专业方向的差异存在) , 专科生供大于求, 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内外交困之下, 五年制大专医学生面临更多压力, 并由此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本文通过调查, 旨在较为详细地了解该类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 试图为拥有五年制大专医学生的院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依据, 以便更好地引导该类大学生正确解决面临的心理压力, 促进其健康成长。

1 压力调查

1.1 调查目的

了解五年制大专医学生普遍面临的心理压力、应对压力的策略、寻求帮助的行为模式等, 为拥有该类大学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面临的心理压力, 促进其健康成长。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内容有专科生面临的主要压力, 对压力的了解及态度, 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等。调查工具采用自编压力调查表。该调查表包括五个因子, 即主要面临的压力、对压力的了解及态度、产生压力的原因、应对压力的策略、寻求帮助的模式。每个因子设计4~6个问题, 共30个问题。问题回答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

2 结果

2.1 对学生在心理上造成较大压力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项:个人前途/就业 (80.7%) , 学业问题 (78.3%) , 人际关系问题 (53.8%) , 恋爱问题 (39.8%) , 经济问题 (34.2%) 。

2.2 “个人前途/就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上升, 且个人前途/就业已成为学生心理产生压力最大的因素。说明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分配体制的改革远未适应。冷门专业的学生, 担心毕业能否找到工作。分配形势较好专业的学生, 又会为选择留在城市, 还是回到家乡而苦恼。不少大学生之所以报考专升本, 往往就是因为面临择业的苦恼, 为了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者暂时回避职业的选择, 不得已而为之。同时,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调整时期, 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难等问题也同样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压力。

2.3 学业问题仍然是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 与中学相比, 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 学习压力和竞争加重。而大学生大多具有自信、好强的心理特点, 同时由于肩负父母过高的期望, 一些同学担心被同学超过, 精神压力大, 长期睡眠不足,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效率降低, 各种紧张症状随之产生。调查可见, “学业问题”所形成心理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 这说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大学学习适应性增强, 压力逐渐减小。

2.4 大学人际关系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同时在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不足, 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 由此产生压力。

3 护理引导

3.1 多部门配合, 做好思想工作

入学初期 (第一年) 组织开展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卫生讲座, 要求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年级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主动关心新生的学习生活, 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 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入学中期 (二年级上学期至三年级) 树立正确人生观、理想、学习动机教育,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以饱满的精神情绪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投身未来的工作。

3.2 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校医务处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门诊, 为大学生解决不良的心理冲突、感情危机等问题;另一方面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开办心理卫生教育辅导班, 由班主任、辅导员对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控制在萌芽状态[1]。

3.3 发挥医生心理治疗主动性

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医术, 而且要加强心理学学习, 对心理障碍会分析疏导, 将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降到最低, 使精神疾病得以恢复, 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3.4 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

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 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卫生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检查每个人在大学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紧张、吸烟、意外伤害, 在恋爱、环境污染、不良卫生习惯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其中很多是“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是教会同学们如何遏制其危害, 避免这些危害引起心理失衡而带来恶果。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 篇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通信软件编程设计能力,能够适应我国通信事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现代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学习信道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知识,以及通信软件的设计和调试方法;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际电路的初步设计能力。

4、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掌握典型通信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及其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对计算机通信网的维护与管理能力。

6、通过选修课程可以掌握DSP技术和可编程器件的应用技术,具有嵌入式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方面的工程能力。

7、具有较宽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编程的能力。

8、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重点,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9、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协作精神。

10、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具有信息综合利用能力。

11、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能熟练进行外文阅读,有一定的科技外文写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脉冲与数字电路、微机原理、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操作系统原理、专用集成电路设计、TCP/IP设计与实现、通信软件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VC++程序设计、现代通信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多媒体通信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电子实习、综合设计与课程设计、上机实习、专业创新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及应用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实验、VSAT实验、DSP实验、HDL及可编程器件实验、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和嵌入式系统实验等。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191分(含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0学分),其中: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10

专业基础课

≥22

专业方向课

教学实践环节 ≥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合计学分

≥46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见附表): 通信工程(移动通信方向)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通信事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系统地掌握移动通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通信设备和移动通信终端系统实际设计、维护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现代通信技术,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号处理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学习信道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知识,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形成实际电路的初步设计能力。

4、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形成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掌握典型通信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及其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对移动通信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维护与管理能力。

6、掌握DSP技术和可编程器件的应用技术,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和形成开发方面的工程能力。

7、具有较宽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编程能力和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电磁场和微波技术基础,以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为重点,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9、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协作精神。

10、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以及形成信息综合利用能力。

11、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能熟练进行外文阅读,有一定的科技外文写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脉冲与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单片机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射频电路设计、现代通信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软件设计、移动通信系统、现代交换技术、多媒体通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操作系统原理、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电子实习、综合设计与课程设计、上机实习、专业创新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专业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及应用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实验、VSAT实验(卫星通信实验)、DSP实验、HDL及可编程器件实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实验、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和嵌入式系统实验等。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191分(含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0学分),其中: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10

专业基础课

≥22

专业方向课

教学实践环节 ≥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合计学分

≥46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见附表):

通信工程(光通信专业)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具备坚实的电子技术应用、现代通信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掌握当今通信领域内的光纤通信系统与SDH技术等先进的光通信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成为满足通信人才市场急需的具备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通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培养过程中突出光通信技术的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光纤通信系统、SDH技术、宽带接入和全光网络等最新的技术知识,并受到相关的光纤通信系统实验、SDH技术实验及光传输测试仪表使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形成实际电路的初步设计能力。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和现代交换技术等课程所涉及的通信传输、交换及接入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具备光纤通信器件、光纤通信系统、SDH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全光网络等光通信的应用知识,同时能够对SDH光通信设备和器件、宽带接入设备等进行操作、配置和测试。

掌握典型的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通过选修课掌握嵌入式系统、可编程器件和DSP技术的应用开发技术,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及实际工程开发的能力。

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和较广的应用能力、具备熟练的编程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并侧重于光通信领域的实际应用。

10.掌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和卫星通信等相关通信理论及应用。

11.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协作精神。1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及形成信息综合利用能力。

13.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能熟练进行外文阅读,有一定的科技外文写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现代通信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SDH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接入网技术、多媒体通信、全光网络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电子实习、综合设计与课程设计、上机实习、专业创新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及应用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通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DSP实验、HDL及可编程器件实验、光纤通信实验、SDH技术实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实验、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和嵌入式系统实验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191学分(含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0学分),其中: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10

专业基础课

≥22

专业方向课

教学实践环节

≥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合计

≥46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见附表)微电子学专业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掌握微电子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各种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管理和分析测试技术实际技能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同时,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对集成电路设计有所侧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设计、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和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电路、信号与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微电子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具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际电路的初步设计能力;

掌握固体物理学、电子学和VLSI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和指导VLSI工艺流程的基本能力;

了解VLSI和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熟悉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它法律法规; 具有通信系统和通信电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际电路的初步设计能力; 具有较宽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编程能力;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主干课程:

本专业要求学生信息基础知识面广。设置有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近代物理、微电子器件原理、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CAD、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光电材料、电子材料物理、薄膜物理与技术、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主要专业实验:

教学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本专业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硬件设计调试能力的培养。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验(数学实验、物理实验等)、计算机上机实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电子技术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模拟电路课程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实验、集成电路综合课程设计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为:电子技术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集成电路CAD实验、版图设计等。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的软件与硬件设计调试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191分(含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0学分),其中: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10

专业基础课 36 ≥22

专业方向课

教学实践环节

≥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合计学分

≥46

五年制本科生 篇6

1 对象和方法

采取教学改革方案实施前后第四军医大学2006级,2007级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五年制临床医学和空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共216名学员,其中2006级学员102人为对照组,2007级学员114人为实验组。根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将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重点培养五年制医学生临床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实施耳鼻咽喉科新的课程体系方案,具体实施方法包括:

1.1 课程教学内容重组

对照组采用原有教学内容。实验组根据教改方案进行内容重组,主要表现在:①精减大课教学内容,改革以往单病教学为现有的“学科发展概况教学+疾病群教学+重点疾病教学”;②增加小课教学内容,根据大纲及学科发展,制定系统小课教学大纲; ③增加临床实习时间,小课在实习期间讲授,教学紧密结合实际;④增加专题报告及研讨会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科研能力;⑤双语教学,强化专业外语教学;⑥增加临床科研内容及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内容,强调人才的高素质培养。

1.2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大课讲授和课后见实习。实验组教学采用大课讲授、小课教学及实习、Seminar教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剖训练、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理论课全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现场教学。

1.3 课堂实施方法及考核

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由学员对所授课程和教员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打分,并进行课堂效果考核评分,在课程结束时分别采用双盲法进行理论课闭卷考核。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同样的评价表和课程考核考试试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通过对学员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表1),在收回的216份问卷中,绝大多数学员认为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评判性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对照组比较,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评分总分明显提高,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在各个评价点比较方面,除了在教员的授课能力和运用多媒体手段两个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6个评价点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多为显著性差异(表1)。

2.2 课堂考核结果

在学期结束时,对学员进行闭卷考试测评。试题内容统一从试题库随机抽取相同权重试题组成2套试卷进行考核,最后将各学科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课堂考核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对于解剖位置深在,结构相对复杂,学生不能直观理解的科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能显著提高课堂考核结果。但是对于解剖结构较为直观,学生便于理解的咽科学和气管、食管及头颈科学,实验组和对照组考核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在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发展迅速,医学人才临床能力的培养对开发五年制医学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能更敏锐地意识到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3]。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借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难题。

根据我校五年制临床培养方案,五年制本科学员在开始进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域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和部分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有相当好的医学知识背景。但是通过前期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有的学生认为耳鼻咽喉科学专业性强,涉及的专业内容多,解剖复杂,学习中有畏难情绪;②多数学生认为将来不会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大多数趋向于从事骨科、心脏内科等大外科和内科工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这门课程学了用处不大,学习兴趣不大,投入热情不高;③有的学生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良好学习态度。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解剖结构难以观察和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往往选择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学习效果差。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将以往的“说、教”为主成为“交互式”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比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前后,分析影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和设计。在教学内容方面,大课讲授主要完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历史、现状、发展与挑战等学科概况,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用解剖与生理、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理论讲授;小课教学及实习主要在实践中针对具体病例进一步掌握大课中所学内容,结合功能检查室及检查室的教学,熟悉耳鼻咽喉科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实践中的常用操作和治疗方法,并完成一些大课中未讲授,但又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而不是面对单纯的一个疾病和一个概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临床问题场景,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使基础和临床学科相互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4]。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学生反馈通过此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重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系统化知识点教学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表达,更易于体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贯穿以往学习的基础学科知识,引领学生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受益良多[5]。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知识考试结果分析,发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后,在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明显优势,例如,在对照组,学生课后提问往往是“不清楚、不知道、在哪里”等很浅显的问题。而试验组学生,则通过思索问题、回顾已经学习的基础知识点、反过来再提问题,提问质量明显提高,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补充和教师总结,最终形成疾病或系统的临床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

通过对照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但是学生反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②对于学员较容易理解的科目,课程考核结果没有显著提升。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分析教员基本功和教学内容设置尚需加强,要进一步加强教员基本功训练。教员在授课前必须充分备课,备对象、备内容、备课堂设计、备教学方法、备教学基本功。规定教员的任职资格、职责、考核和奖惩等内容,贯彻落实学员培养计划。定期召开学生及教员座谈会,双向反馈并对教学培养工作中表现好的经验和做法予以推广,对出现的各类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对学员相对容易理解,解剖知识重复的科目要进一步修改内容设计,删减前期基础课程和内外科学习重复的内容,增加引用典型病例,通过病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总之,通过教学效果分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做出调整。使课程内容在体现“三基”的同时,注重介绍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注重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客观、标准的评价考核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五年制医学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临床技能培养,也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储备人才。

摘要:随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高速发展,其在临床教学中呈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其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器官多样,解剖位置深在,与全身各系统相互联系,临床实践和理论教学相脱节,一直是医学五年制本科教学的难点。如何结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各项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4,18(9):571-573.

[2]赵大庆,乔莉,卢连军,等.军队院校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05-1107.

[3]孔维佳,王彦君,乐建新,等.耳鼻咽喉科学PBL4阶段渐进教学体系[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15):715-717.

[4]尹春琳,魏嘉平,张淑云,等.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14-316.

五年制本科生 篇7

一、教学设计

1. 明确教学目的。

遗传咨询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模拟临床遗传咨询的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它是针对临床医学、检验等专业本科医学生在学习过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人类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两次实验课的基础上来开展的。通过此次课的学习, 使医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系谱及系谱分析的理论知识, 掌握系谱分析的过程及系谱的绘制方法, 熟悉遗传咨询的一般步骤和原则, 并能推测系谱中各成员的基因型, 计算再发风险, 了解系谱分析和遗传咨询的临床意义。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能力, 促进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

2. 教学内容。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是模拟遗传咨询过程、讲授和熟悉遗传咨询的概念、对象、时机、步骤等。作为医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明确知道什么是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由医学遗传学专业人员或遗传咨询医师 (或称咨询医师、医学遗传学医师) , 应用医学和遗传学基本原理, 对咨询者提出的家庭中遗传病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诊断、治疗和预后、一级患者同胞和子女再患此病风险等问题进行交谈和讨论, 并就咨询者提出的婚育等问题提出可供咨询者选择的建议或具体指导措施的过程[2]。遗传咨询的时机和对象是一个人在婚姻或生育方面遇到问题, 意识到可能面临患遗传病的风险, 或者本人或子女已患有遗传病等情况下的人群。其次, 传授和强调进行遗传咨询的一般步骤包括遗传病的明确诊断、绘制系谱并确定遗传方式、估计再发风险、提出对策和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临床层次、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水平 (基因诊断) 等四个水平层次的诊断;绘制系谱并确定遗传方式以及估计再发风险需要遗传学理论知识做基础, 要求学生在本科医学遗传学中作为掌握的内容加以理解和熟悉后计算再发风险;提出的对策和措施更进一步要求在学生掌握各层次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后, 给咨询者提出合适的意见和措施。最后, 重点强调医生给咨询者提出意见和措施时, 要遵循非指令性遗传咨询的原则。作为医生只提出可供咨询者选择的若干方案, 并陈述各种方案的利弊提供咨询者选择, 咨询医师不应代替咨询者做决定。

3. 教学案例的准备。

教学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注意从多渠道深入开展病案搜寻工作, 从病案中挑选诊断明确、典型的遗传病案例, 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常见多发遗传病病例外, 也需经常浏览OMIM (On Line Mendelian Inheritence) 及genetests.com等互联网址, 了解重要的有关临床遗传学最新诊断技术及进展情况。案例挑选出来后, 需要进行加工提炼、细心分析、集体讨论, 按临床思维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案例设计原则既要传授理论知识, 又与临床需要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分析, 于利于学生演练。

对于案例的教学准备, 不但要求任课教师要熟悉案例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 特别要熟悉遗传病的传递规律、传递方式、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的相关进展资料, 还要要求教师对这些资料的深刻理解和透彻分析, 以便针对学生演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准确的表达或者错误的理解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遗传咨询的复杂性, 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 才能提高在模拟遗传咨询教学中的指导能力。因此, 在案例准备时, 要求任课教师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 以应变课堂中随时出现的问题。

4. 教学组织。

做好充分的准备后, 就进入了模拟遗传咨询情景课阶段, 即开始遗传咨询情景模拟教学。由于课堂教学组织难度较大, 需要教师在做好充分的案例准备基础上随机应变、深入浅出、因材施教。

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第一步, 教师详细讲解遗传咨询的定义、步骤、方法、意义;第二步, 学生选择教师准备好的案例分组讨论, 编写案例遗传咨询的对话, 并要求学生在课结束后将所编写的对话上交作为课堂作业;第三步, 学生两人一组, 在4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讨论并编写对话, 根据临床可能的情景, 模拟演练遗传咨询的过程;第四步, 当学生模拟演练完成遗传咨询的整个过程后,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和讲解。在肯定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指出不当的或者不准确的或者错误的表达。

随着学生不同组别的模拟演练的进行, 教师要注意始终引导学生围绕遗传咨询进行交谈, 其询问和交谈的内容包括对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遗传方式、诊断等情况的了解, 询问内容还包括病史、发育史、婚姻史和生育史、家族史, 查阅和比对资料进行系谱分析, 对咨询者提出的治疗和预后等问题一一作答, 并且对患者同胞、子女再患此病的风险提出参考意见。教师始终在一旁提醒、引导和辅佐, 并注意把控住整个课堂纪律, 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制造出学生在临床实践的气氛, 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

5. 课堂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模拟遗传咨询的情况进行小结, 联系理论知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 指出错误或忽视的地方,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加深学生对遗传咨询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最后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包括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表达能力、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方面。

二、教学思考与讨论

1. 遗传咨询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点和意义。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于应用情景模拟方法进行遗传咨询都非常感兴趣,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度高。整个教学活动中, 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病例来进行,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 教师从旁指导,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教学法解决了以往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与临床脱节, 理论教学内容的枯燥难懂, 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学习效果及兴趣, 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情景模拟教学, 对遗传性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形象, 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 而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切切实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兴趣。

传统的遗传咨询教学主要以灌输式为主, 要求学生大量记忆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 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相反, 经过实践证明, 利用情景模拟教学进行遗传咨询,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 将理论课知识运用于实际临床当中,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兴趣, 使学生整堂课都能够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将讲台变为他们自由发挥的舞台, 而教师课堂中仅仅起到引导作用。在此过程中,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转变, 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医患关系逐渐紧张, 患者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 如何缓解医患关系也是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通过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扮演患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学生通过扮演患者, 能够充分的体会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 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就医过程, 起到了换位思考的作用。另一方面, 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学会处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 可以缩短学校与社会实践的差距, 帮助学生建立医生角色,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处理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 遗传咨询师在我国医学领域缺乏大量的人才, 是一个有待新增的职业。而在美国, 绝大多数的医疗用人单位都要求他们的医生通过全美医学遗传学会的考试和资格认证[3]。所以, 教师可借此课程向学生宣讲国际国内外医学遗传学理论、临床遗传学的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医学发展的所面临机遇和挑战。向学生说明遗传咨询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医疗活动, 希望有更多的医学志愿者加入这项医疗事业中来。

2. 遗传咨询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欠缺之处。

首先, 情景模拟与实际临床有一定的差别, 学生由于缺少临床经验, 在进行扮演患者的过程中, 很容易用到所学的专业术语, 与真正临床中所遇到的实际病例有较大的差别, 没有达到角色交换的目的。其次, 在提出对策和措施时, 由于缺乏各层次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 并且对所学医学遗传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只能提出供咨询者选择一到两种方案, 没有真正提供可供咨询者选择的若干方案, 且无法做到非指令性原则。最后,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每位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不愿意作为学习的主体, 导致过分依赖老师, 影响教学效果。目前看来, 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真正的临床实践, 使学生体会到遗传咨询过程的复杂性。

通过7年的教学效果来看, 情景模拟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了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蔡绍京, 李学英.医学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章远志, Nanbert ZHONG.中国目前的遗传咨询 (英文) [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01) .

五年制本科生 篇8

关键词:四年制,五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 (以下简称“《标准》”) , 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3个方面, 分别为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本着探索21世纪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了解培养的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是否符合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 课题组以《标准》为框架, 于2013年6月对我校应届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调查, 并对我校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和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对照,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和2008级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应届毕业生。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

1.2 研究工具

以《标准》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框架编制调查问卷, 问卷包含受试对象一般情况, 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达到基本要求情况, 即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情况、知识和技能情况。每项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 “非常同意”计5分, “同意”计4分, “不确定”计3分, “不同意”计2分, “非常不同意”计1分。由受试对象自填问卷。

1.3 调查方法与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 我校毕业统考前由课题负责人征得应届毕业生同意后详细说明问卷填写要求, 分别对我校2009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和2008级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四年制本科应届毕业生99人, 五年制本科应届毕业生134人。由受试对象本人按照要求独立填写后现场收回, 共收到有效问卷224份, 随机抽取四年制和五年制各89份,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主要进行统计描述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毕业生自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得分最高。对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自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四年制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得分 (4.17±0.51) 高于五年制毕业生 (4.01±0.74) , 在知识方面得分 (3.58±0.68) 略低于五年制毕业生 (3.63±0.61) , 在技能方面得分 (3.48±0.30) 略低于五年制毕业生 (3.63±0.25) ,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详见表2。

2.2 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自评结果

在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 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绝大部分条目自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 但有两个条目四年制毕业生得分显著高于五年制毕业生, 分别是条目2和条目3, 说明四年制毕业生在“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和“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明显优于五年制毕业生。结果详见表3。

2.3 毕业生知识自评结果

在知识方面的各条目自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对医学、护理学基础、疾病护理等知识掌握程度相差不大, 五年制毕业生此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结果详见表4。

注:*P<0.05, **P<0.01

2.4 毕业生技能自评结果

在技能方面, 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在人际沟通、整体护理、护理技术、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得分较高 (分值均≥3.60) , 而在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等方面得分不够理想 (分值均≤3.50) 。其中, 五年制毕业生在外语阅读与会话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P<0.01) , 但在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详见表5。

3 讨论

3.1 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的差别

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各条目得分差别不大, 但在条目2、3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四年制毕业生在“关爱生命, 尊重护理对象”和“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明显优于五年制毕业生。可能与两个班级课程设置及授课教师不同有关。

注:**P<0.01

在知识方面, 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各条目自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种学制毕业生对医学、护理学基础、疾病护理等知识掌握情况相差不大, 五年制毕业生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而在技能方面, 五年制毕业生在外语阅读与会话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在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别, 这一结果值得反思。毕竟五年制比四年制学生多花1年时间, 花了更多的学费, 学习了更多的课程, 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竟然与四年制学生无明显差别, 五年制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2 人才培养质量存在不足

3.2.1 毕业生职业态度与专业能力不足

对于护生来说, 职业认同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它决定了护生的学习态度和毕业后的工作态度, 但在《标准》中该领域的重要性未得以体现。夏颖[1]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情感体验以及行为表现3方面都处于中等认同状态。其中, 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状态显著低于低年级学生, 尤其是对护士职业地位以及护理发展前景的认识上, 高年级学生的认同程度都较低。张馥丽等[2]认为, 实习结束的本科护生专业认同水平中等, 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护理专业者专业认同程度最高;本科护生专业认同程度还与性别、实习医院等级、不同录取方式有关。在前期访谈中, 我校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不高, 打算毕业后改行等想法。因此, 促进本科护生提高专业认同度需要社会、教师及护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教育中应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和认同。

本调查结果提示:毕业生总体上对我校的护理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特别是在人生观、团队精神, 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 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我校毕业生在护理职业态度、反思精神、药理知识、国家卫生政策、中医护理、文献检索、信息管理、外语运用 (四年制毕业生) 、抢救配合及应急护理能力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有很多, 如我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文献检索被列为选修课, 有部分学生未选修该课程;学生下临床过少、过晚;因实验资源有限和班级规模过大等原因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中医护理课程实践时间太短, 实验课过少;专业课开设过晚, 课程安排前松后紧, 衔接性差、安排欠妥当等。需进一步探究上述因素对护生的能力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与张银华等[3]的研究相似的是, 几乎所有护生都认为现阶段我校五年制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模式与普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或几乎相同;87.0%的护生认为护理英语课程的收获不大, 98.4%的护生认为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3.2.2 五年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际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 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熟悉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国际型、涉外型护理人才[4]。涉外护理教育是护理教育和涉外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基础上, 应以涉外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帮助护生实现涉外就业, 即赴海外就业或在国内的涉外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从目前来看, 我校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但很少有毕业生能真正在海外就业。如何使我国涉外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 使涉外护理专业和涉外护理人才真正涉外就业, 是值得护理教育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 只有9.0%的五年制毕业生有海外就业意向, 大部分就业意向选择国内三级甲等医院, 还有10.1%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即转行。与四年制本科毕业生相比较, 五年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这势必会影响到该专业的招生。我校2005年招收第一届五年制护理专业英语方向111人, 2006年招收118人, 2007年招收104人, 2008年招收86人, 2009年招收70人, 2010年招收65人, 招生规模越来越小, 可能学生和家长感觉投入与预期回报不平衡, 故填报该专业人数越来越少。该专业的学制能否改为4年, 应是下一步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4 结语

本研究结果为我校进一步修订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需要指出的是, 本研究仅以《标准》为框架设置问卷对毕业生进行调查, 问卷采用毕业生自评的方式, 样本量也仅局限于一个学校, 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来研究应采用用人单位管理者评价、同事间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如几方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高, 其结果将更为准确和可靠。

参考文献

[1]夏颖.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张馥丽, 陈瑜, 赵志荣.实习结束的本科护生专业认同程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11 (10) :11-14.

[3]张银华, 陈燕, 易霞.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现状与建设构想[J].护理研究, 2011 (5) :400-402.

五年制本科生 篇9

1 电大朝阳分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现状

1.1 近五年来总体趋势

电大朝阳分校自1999年承办开放教育至今历经14年, 自2002年起本科各专业毕业学生数累计达到2200余人。已经开设的13个本科专业中有12个专业已有毕业生, 自2004年中央电大与各高校合作授予学士学位至今, 这12个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总人数超过400人。近五年来开放教育稳定发展、各专业人数相对稳定, 申请学位人数相对保持稳定, 统计数据显示, 在2008年秋季到2013年春季的10个毕业季中, 各季获取学士学位人数大致占到了该季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0%左右 (见表1) , 我校学士学位获取率一直位列全市前列。

1.2 各专业学士学位获取情况差别较大

统计近五年各专业学位获取数据, 在已有学生获取学士学位的12个本科专业中, 各专业学位获取情况差别很大, 呈现出分布极为不均 (见表2) 。可以看出, 学士学位获取率较高的专业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土木工程等, 五年平均获取率在43%~80%;行政管理、英语 (商务) 、社会工作等专业可以保持在25%以上;而会计学、小学教育、护理学等专业获取率较低, 一般均在10%以下。

1.3 各专业发展趋势差别大

将近五年各毕业季各专业学士学位获取率 (见表3) 绘成折线图 (见下图) 对比其发展趋势可见, 一些规模相对稳定的成熟专业有其特有的发展趋势。如:会计学专业, 呈现出近三个毕业季上升的趋势, 并且稳定保持在30%左右;小学教育专业, 随着招生的暂停, 以后将不会有新的学位申请情况出现;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专业近几个毕业季出现了下滑趋势。

(%)

2 影响我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的因素

在日常受理学位申请相关事宜的工作中, 经常可以与本科学生、班主任老师密切接触, 能够听到来自学生本人在追求学士学位过程中的各种疑问与困惑。将这些学生反映的困难汇总, 结合学位申请、审批、授予的全过程, 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影响学士学位获取率的主要因素:

2.1 各专业学位合作院校对学位授予的要求差别很大

由于中央电大并没有单独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 自2004年起在各专业的建设中逐渐与相关合作高校签订协议, 由各高校学术委员会对本科学生进行审核, 为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这就形成了十多个本科专业几乎都由不同的合作高校授予学位, 在对学生硬件条件的要求上 (见表4) , 达不到统一的标准。如我校已有学生获取学位的12个本科专业中, 有9个专业合作高校要求提交毕业论文由学术委员会再次进行审核;而其余3个专业只要论文由各省级电大认定达到标准即可。有8个专业只要求在学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达标即可, 而有4个专业除此之外, 还对学位课程成绩有单独要求。在外语方面, 有些专业则要求参加由高校专门举办的加试。

各合作高校对学位申请的条件达不到统一,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申请学士学位时有难有易, 自然会对获取率有所影响。

2.2 学生所从事行业对学位要求不同

在与学生日常的交谈中可以发现, 学生从事行业的差别性和单位在职称、晋级方面对于学位的要求, 使得学生自入学起, 对学位追求与否就有了预期设想。如护理学专业, 学生多数为医院一线护士, 只对学历的提升有所要求, 一般不要求获取学位, 因此虽然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很多, 但有意愿申请学位的人数极少。又如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半数以上为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 用人单位在晋级方面将学位的获取作为一个考核标准, 因此这两个专业学位获取率保持稳定。再如社会工作、法学专业必须在本科毕业的同时获取学士学位, 才能享受到国家相关学费支持, 因此申请学位的学生数一直高居不下。

2.3 各级省校与合作高校对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不统一

省校答辩小组在对各专业学生学位论文进行答辩审核时, 经常由于评判标准过于宽松, 使得一些本不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学生勉强通过答辩。而在后期学士学位的报送、审批过程中, 经由合作高校学术委员会审核该论文不符合要求, 使得学生本人失去了再次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 并且在精力与财力上遭受损失。因此, 学校应该在论文初审、答辩阶段投入精力悉心指导并力争掌握评判标准与合作高校看齐。

2.4 学校方面鼓励措施

众所周知申请学位要比只申请毕业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生不但要从入学伊始就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 每门课程考核力求高分, 还要参加诸如学位课程、学位外语等专业教学计划之外的考试, 因此在学生追求学位的道路上, 学校方面的不断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责任教师、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在课堂内外的循序善诱, 能够持续增强学生获取学位的决心。通过邀请已经获取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回校与在读生进行诚心的恳谈、近距离的交流, 或学校在各类荣誉的评选时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信心并为之不懈努力。

纵观电大朝阳分校五年来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取的状况, 虽然整体位居全市前茅, 但多数专业仍有可以进步的空间, 这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面共同付出努力。随着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逐步强化, 我们会为广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开放、自主、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着力于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力争使每一名毕业生真正成为为社会所需所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纪勇.关注“四生”提升“五率”是实施质量工程的一个着力点[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 :8-11.

五年制本科生 篇10

在此背景下,我校高职院积极尝试课程体系改革,以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培养方面构建“本科+技师”型的教育教学体系,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校和江苏省内多所高职学院的调研发现, 其五年一贯制专转本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课程设置多而广———针对性差。

部分高职院校(包括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是完全参照普通本科培养要求进行的, 尚未有效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工程意识形成的问题[1]。

(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明显———与学生先修课程衔接不好。

五年一贯制专转本学生源自不同高职院校, 由于这些学生之前所在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侧重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相关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先修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这种现状使得在本科阶段很难构建起适应全体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打击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2]。 在具体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大专毕业),没有很好地划分本科阶段的教学知识点和重点。

(三)学位要求门槛高———学生学习压力大。

这一层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对他们采用和普通本科生一样的学位要求,就不得不大量增加文化基础课课时,尤其是增加英语课课时。 这样的安排既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挤占了本就不多专业课与实践环节时间,直接影响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使培养期望值大打折扣,结果导致教学体系又回到学术型本科教育的轨道上。

二、“本科+技师”型课程体系的建设

经过我校高职院在两届五年一贯制专转本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未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一个全新的“本科+技师”型课程体系。

(一 )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 ,有针对性地推进核心课程群建设———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通道。

首先, 将本科生的培养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对数控加工技师的要求,分为机械基础、机械加工工艺、数控技术应用和其他方面劳动、法律等知识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群。

其次,按各课程群建立相应的学科组来把控对技师要求和本科教学要求的衔接, 在教学前需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认真准备、突出重点,是“本科+技师”型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最后,要想在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技师鉴定考试,就必须实行分类培养;要按照技师鉴定的具体工种———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将技师培训有机的融合进去;同时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保证质量。

(二)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 ———做好各阶段教学内容的划分,做到无缝对接。

要想真正避免与先修课程内容重复,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毕业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细化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最终实现本科阶段的学习完全处在强化和提高的状态。

此外,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对数控加工技师报考资格的要求,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也必须做好衔接,即在专科期间必须获得相应工种的高级工证书。

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生源基地也是保证“本科+技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建立符合“本科+技师”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能够胜任本科工程人才教学要求,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高技术条件下的技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及相关的技能要求和评价考核方式,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这是实现“本科+技师”型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难点。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 ”就是将骨干教师定期地 、有组织地送到相关企业进行在岗锻炼,并建立长效机制;“引进来”就是在政策上对引进企业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能力的人员进行一定倾斜, 以此提高教师队伍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3]。

当然,合理地解决在工作量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环节教学的积极性也有很大作用。

(四 )积极推进当前评价体系的改变———建立多元化的学位授予条件。

改变现在单一的学位授予条件的限制, 如职业资格证书与英语四级证书的平等性。 这样做既可以减少此类学生基础课学习的压力, 又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当然,这也是当前最难突破的地方。

三、结语

建立“本科+技师”型五年一贯制专转本培养模式是我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这一过程中还解决了学生工作、物资保障等方面问题,为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五年一贯制专转本教学体系是一种连通中职与本科的职业教育创新模式,是新时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个教学组织形式。本文针对此类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一种全新的“本科+技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思路。

上一篇: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技术下一篇:公正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