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2024-09-23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共8篇)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1

一、前言

师德评价,则是用一定的师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行为进行评判、分析和比较,并做出是否与其相符的评判,以此来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个人修养行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是祖国未来幼儿园教师的预备者,承担教书育人,挖掘童儿潜能,提高我们国家儿童素质的重要使命,他们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我们国家下一代人的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从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水平各个方面看,如何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精通业务及充满生机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才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由此可知,进行师德教育评价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的现状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年龄在15-16岁,都是初中应届毕业生,在初中学校她们多是某些科目成绩偏差,思想行为多有偏颇。他们在选择读师范时,有部分同学是受父母左右,并非自己选择。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女孩子多的地方,内心较敏感、心思比较细腻,在校的五年是她们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校五年的生活,大部分学生都是离家较远,一切靠学生的自理能力,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学校的辅导员精力,不是每时每刻注意到每个同学。跟读过高中的大专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不爱讲卫生,公众场合不注意形象。(二)学校教师重视“理论”而轻“实践”。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培养方面的课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师德常识等,经调查研究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对自身的师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教师自身的行为与教师上课所讲的理论知识有所偏差,也就是教师们有较与自己行为不一,同时教师上课的系统知识,课堂上没有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三)师范类学校重技能轻师德教育与培养。首先,在市场经济压力下,学校重视自身的宣传,重视种类繁多的才艺展示和比赛。尤其幼儿师范类学校,从学校内各个部门的比赛,到各个高校之间比赛,从地方到区级,甚至到省级的各种各样的比赛,不断减少甚至不开课,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其次,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五年制师范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单位注重技能型的还是很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能的提高,从而忽视师德素养。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更要注重师范生师德评价教育、品德素养的提高,学校应当对师范生师德评价既提倡,又将其落到实处。

三、如何加强五年制师范生师德评价

(一)结合实际,优化五年制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时事的结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门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的特点,是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主要培养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生的法律基础。认课教师上课时,除了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要多举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课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进来有些学校举行“缅怀先烈”,“法律基础讲座”等等活动。

在课程目标上,应当注重整体师德水平与个体师德素养的结合。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今后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幼儿人生的引路人,对他们师德的培养不能掉以轻心。多做一些培训,例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幼儿教师技能培训,保育员、育婴师等等培训

(二)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师范生师德评价的潜力。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党员及共青团员,当然还有很多好人好事,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可以通过他们感人的事迹,感染五年制师范生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以达到社会要求的高尚师德以及师德评价能力。

(三)不断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评价自律能力。师德师风看起来是抽象的、难以评价的,但作为基层学校必须把它具体化,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标准,使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并按照相关要求,把师德师风作评价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我校出台了“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十小行为美德”等规定。“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即“早操、晨检、课堂纪律、晚自习、晚寝”五个重要环节;“十小行为美德”,即“课德、会德、食德、行德、衣德、仪德、口德、寝德、网德、友德”,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加强师范生生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同时,为了保证这些规定的实施,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普通老师、从学生班干到一般学生,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定,每个整体进行打分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班级、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当然做得好的,在学校内进行表彰并奖励;而担责不够、监管不力的部门,学校对相关班级、负责人予以通报、问责。

四、总结

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评价工作是一项长远、复杂的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我国家领导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出台很多新的文件与规定,就业前景比较好,但同时也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作为学前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还需不断的深入研究,从局部到整体,建立健全五年制师范生师德评价考核的内容、方法,增强师德评价的可行性。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2

一、专业设置(准入规范)

二、人才规格

(一)培养目标

五年制师范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是初中起点、在校学习五年的师范专科学校,它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历、能够在各类幼儿园和托幼机构胜任教师岗位的实践型教师。

(二)人才规格

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一下基本要求:

1.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热爱教育、热爱儿童;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人格;

3.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4.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文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礼仪风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交往合作能力;

5.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6.具有幼儿教师必备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并能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具体包括:

(1)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观察和沟通的能力;规划和设计组织和实施各类教育活动的能力。

(2)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建设规范

(一)课程与教学规范

1.课程设置

五年制师范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内容

a)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五年制师范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主题,是实现五年制师范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定向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包括通识课程、学前专业课程、艺体技能课程三大块,约课时,占教学活动总量的%左右。

▲通识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体育与健康等方面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识课程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课、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通识课程约课时,占教学活动总量的%左右。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教育思想、教育知识及教育理论教育,建构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教育理想和师德杜洋,掌握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的主要课程。学前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块。专业理论课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约 课时,占教学活动总量的%左右;

专业技能课主要包括:幼儿园班级管理技巧、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等课程,约课时,占教学活动总量的%左右。

▲艺体技能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教育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艺术表达、体育技能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乐理与歌唱、钢琴、舞蹈、绘画和操节与队列等课程。约课程,占教学活动总量的%左右。

b)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它可以主动地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的能力

选修课一般开设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教育技能、艺术、体育以及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课程。选修课程和内容应体现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特点以及当地经济状况。五年制师范专科学前教育专业选修课约课时,占教学活动总量的%左右,c)教育实践活动课程

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是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的综合实践课,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熟悉幼儿、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特殊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参观幼儿园、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育专业课、文化课的教学进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贯穿于五年制教学活动的始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时间约周,占教学活动总量的%左右

(2)课程设置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程设置要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先后顺序、恰当地分配各学科的教学时数,是课程计划中的重要问题。

各门学科的安排要保持一定的顺序,以保证教学有系统地循序渐进,使先学的学科能为后学学科打下基础。

各门学科的学时分配,是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和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法上得要求来确定的。它应包括看每门学科的总时数和每学年、每周的授课时数,应在保证主要学科的前提下,恰当分配各门学科的学时。

(3)五年制师范学科学前教育专业课时计划参考表

表一:必修课程

2.教学规范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应以教学为主,妥善安排教学和其它各项教育活动,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保证。教学内容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它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

a)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知道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和

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各院校应依据这些基本要求,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出发,确定本学校的课程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

根据师范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实行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使师范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整体。

各校在制定本学校的课程计划时,应根据师范院校五年制学前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应用性和师范性。

b)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变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规范、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是便携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各院校应全面透彻地贯彻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体系按大纲进行教学,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可以限于大纲的规定,但全面实现教学大纲是各科教学的基本任务。

c)教科书

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的教学用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学大纲,选好教学用书。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教学用书应体现出基础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验学生的知识提供基本材料。学校的教学活动既不要脱离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另搞一套,也不要照本宣科,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科书进行教学法上的教工;应及时给学生补充教育教学上的新成果、新技术;应指导学生学好、用好教科书,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教学应是深入钻研、熟悉掌握、认真执行,以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

(2)组织与实施

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将教育的目标、内容转化成具体的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组成的。它需要教学的各个管理部门科学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认真严肃地执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与评定。

a)备课和上课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环节,要上好课,必须要先备好课。

好的备课应做到:钻研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教学参考;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重点、剪辑好教材、组织好教学过程,以保证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好的备课应该落实到三种计划上,即教师的备课应具体转化成三种文本形式;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课时计划可以有详有略,但必须有。对老教师和新教师应有不同要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应按照课时计划上课,但又不需要为课时计划所束缚。在教学原则的知道下,应灵活地使用好课时计划;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好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加强对课堂教学教效益的研究,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减少教学浪费。

b)作业布置和成绩检查与评定

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好学生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

作业的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应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得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能力。

作业分量应适当,难易要适度。

作业应有检查,也可住址自查;教师应认真地对作业进行批改,把批改作业作为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的主要手段。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又一个主要环节,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主要意义。

对学业成绩的检查应考查与考试相结合;口头考查与书面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单元考查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何种形式检查,应根据学科特点、内容和检查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无论是百分之还是等级制,都应制定正确的评分标准;成绩的评定还应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的精神,不仅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考虑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仅要考虑学生站位知识的广度还应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不仅要考虑学生范错误的数量,还应考虑犯错误的性质。

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中的命题权限应有明确的规定,应建立学科试题库,规范的完善考核过程。

c)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对实现教学目的有主要意义。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也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具体的特点及使用范围,有的适合教授新知,有的适合训练技巧;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应根据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d)教育实践活动

以教育实习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教育的一种专业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训练一个合格教师的主要手段。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一、相关概念

(一)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总的来说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一般民族地区都是指:1.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2.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人口比例较大的地方;3.拥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4.民族地区一般都享有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一定的法律自治权。本文特指地处革命老区及边疆地区的民族地区高校。

(二)体育师范生

师范生是指各级各类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的学生。除接受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教育外,还接受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体育师范生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生中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且未来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

(三)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从狭义上单指人良好道德品行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广义上讲,指人的基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涉及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生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其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通过外在教育的教化和自我内化,经过“外育”和“内修”形成内外结合完善的系统的教育。师德养成教育是指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训练和教育生活体验以及教师文化熏陶,使个体能自觉主动地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人格的过程和方式。

二、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

本次主要对地处老少边地区的百色学院及河池学院体育教育师范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体育师范生职业认同度;对师德的认识;民族地区高校师德教育现状以及对传统师德观的态度等问题,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其中单选题15道,多选题3道,问答题2道。此次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491份,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1.24%。

3.调查方法

本文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在深入研究既往文献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以理论指导实际,以实际验证理论,总结归纳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老少边地区高校的体育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由调查结果分析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文献调查法。通过搜集、阅读关于师德教育研究的专著、教材、论文、杂志等,了解当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对其进行重新梳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

(一)师德课程设置情况

师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一般公民道德、师德规范、师德原则、师德培养方法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等一系列内容,这些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虽然在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时候有涉及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但都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系统、专门的师德课程。本文认为对体育师范生进行师德知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形成师德意识和进行师德实践,这都是建立在对掌握师德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于师德知识教学永远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要通过师德知识的渗透让未来一代的“准教师”们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对其特殊性要求所在,以明确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

(二)体育师范生缺乏相应师德知识

师德知识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它对于师德情感的养成、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但体育师范生掌握师德知识的情况如何呢?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在校体育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甚了解,54%的在校生不能保证毕业后在教育岗位上有合格的教师职业道德。据问卷统计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48名在校体育师范生中,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和要求能够讲完全、讲清楚的人占5%;讲不全、讲不清的人占26%。”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也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如偷看学生信件、对学生进行体罚等违法行为,这些都反映出教师对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在进行师范生师德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教育,还应加强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培养。

(三)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有待提高

师范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养成。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也是教师,这就决定了师范院校的教师师德状况对于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教师师德素质不高。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长期存在师资队伍不足的影响,师德教育工作以学校中思想政治老师、党政干部、学生工作者等为主,虽然他们平常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是部分教师存在学历层次较低,职称不高等情况,缺乏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工作的意义、特点及规律没有系统、规范的把握,教育工作大都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教育,往往以政治上的要求来代替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教育泛政治化,脱离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

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不尽人意,表现为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关爱学生力度不够,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学生缺少与老师沟通的机会,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为人师表作用不明显,自律意识函待提高,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反职业纪律,如随意中断课堂教学,打乱课程计划安排,随意调课,有的因为其他事务误课,随意缩短教学时间。

另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师德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的正确引导,师德教育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位老师的教学行为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还需要其他教师的通力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认识上,民族地区高校往往将师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分内之事,没有把师德教育纳入整个师范教育的工作重点,而是将其置于边缘位置,难以发挥出其他课程所应有的育人功能。

(四)学校师德管理监督的缺失

高校教师对于师范生师德的潜在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与管理。然而,一些民族地区校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对科研、教学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主要集中在教学课堂的监控,但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导向机制等方面流于形式,对于教师职业的态度,深层次的职业道德精神却很少涉及,更没有科学测评标准和措施;在教师培训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对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重视不够。这种管理监督工作面对现行不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师德建设体系,势必导致教师“重业务、轻道德”现象的不断蔓延。

(五)体育师范生自身的问题

体育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休,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纪律比较懒散,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导致了师德教育成效不高。

1.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降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等错误观念对师范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调查结果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的,对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太明显。”这种结果表明了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教师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都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优越,特别是是部分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师,工作条件更差。同时,随着就业政策的改变,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体育师范生特别是具有球类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钟情的工作,而不必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尽管许多体育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但面对现在进入学校这类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政策,很多师范生也不一定能顺利进入教师行业,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并不突出的体育师范生,在这一方面并不占优势。正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降低,最终导致一些师范生认为师德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理想、教师情感等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意义,而要求他们要热爱教师事业就显得不切实际。

2.学生个体道德素质不高

师德是师范生提高自身内在修养和不断发展的动力,也会对他们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修养。而对于体育师范生师德的培养,除需要进行师德教育外,更离不开本人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只有自身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基础,才能形成师德发展的生长点。然而在当前,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诚信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的一大问题,如考试作弊、个人简介材料作假等;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互相攀比现象严重影响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这些问题在体育师范生中同样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体育师范生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及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影响,在理想信念上出现迷茫,以致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对社会公德等方面抱着不屑一顾和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反映出体育师范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要求较低,不注重个体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必然影响着他们养成高尚的师德。

3.师德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体育师范生还是比较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也有从事教师工作的意愿,但他们由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师德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师德素质在教师个体素质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不能发挥出自己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在师德知识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就算是掌握了一定的师德,而并没有去真正了解一些师德知识背后所存在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他们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关注度也不够,并不清楚作为教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师德品质,做好师德实践的准备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黄蕾主编.教育专业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德修养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王辅成,史文校,周金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陈静.教师道德建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4

一、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分析

五年制师范生是高等师范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为什么说他们特殊?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在他们身上既兼具中学生和专科生的某些特点, 又和普通的中学生和专科生不完全相同, 他们有独特的表现。通过调查, 对中师、五年制师范和三年制师范学生的部分情况作对比, 反映出五年制师范学生存在两个显著特点:

1.五年制师 范生在校时 间较长 , 年龄和心 理跨度大 。根据五年制学制较长的特点, 一般高校将整个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中等教育 (1、2、3低年级) 阶段、高等教育 (4、5高年级) 阶段。刚入学的五年制师范生的年龄大都在15~16岁,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加速发育的青春期他们身体健康, 发育良好, 智力健全, 但心理尚不成熟, 情绪不够稳定, 自控能力不强, 易冲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 有很强的可塑性。进入2、3年级后, 学生会先后进入18岁成年人行列, 3年级结束时平均年龄在18~19岁, 在该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心理发展也会逐渐趋于成熟。进入4、5年级后, 可以说学生已基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公民。经过5年的在校时间, 五年制师范生的身心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较大跨度。

2.五年制师 范生入学层次 较低 , 培养目标高 。五年制师范生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 初中毕业生仅仅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 只是掌握了作为一名普通合格公民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 其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与大专层次要求差距甚远。由于近些年来招生制度的改革, 大学和高中大量扩招, 使得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对象的五年制专科的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生源素质下降不仅体现在入学成绩方面, 而且体现在行为习惯、学习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这无疑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尽管学生的总体层次不高, 但是培养目标比较高。五年制专科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通用的职业基本技能,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 要实现五年制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 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初中毕业生一旦进入了五年制师范学习, 其教育模式与中学有很大不同, 类似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与家庭监管分离后学生自由度增加之间形成了矛盾, 而班主任不能代替家长职能发挥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五年制学生对自由时间的把握能力十分有限,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这就形成了相对的管理真空, 加大了素质教育的难度。

对于五年制师范的学生来说, 在校期间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在日常的素质教育活动中, 他们存在下述问题:

1.学习动机 层次不高 。不少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学习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于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一些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 满足于能过关顺利毕业。

2.学习方法 不当 , 学习习惯 不良。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 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 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 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生在课上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时有发生。

3.学习焦虑现 象比较普遍 。不少学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老师, 对学习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21世纪 , 国家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专科师范生的就业空间缩小。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 他们不免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获得职业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工作机会, 却不知道如何准备才能更好地就业;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 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就业形势等问题模糊不清, 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在日常生活中, 表现为纪律涣散, 对班级任何活动不感兴趣, 不思进取, 而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中, 对于这些隐性的消极行为, 没有硬性的处理规范, 这些都是对素质教育工作提出的不小的挑战。

三、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根据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拓展他们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 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1.利用多元 化活动 , 以管理于 活动 , 借活动以 育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开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既要力求高品位、多层次, 又要重参与, 求实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寓管理于文化艺术活动之中, 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又能够开发多元智能, 增强活力, 提高综合素质。要结合师范专业学习内容精选项目, 可以以各种课程兴趣小组为主要形式, 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也可以结合就业问题开展活动, 如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教、教学技能大比拼等。

2.加强职业定 向教育与自我 管理 , 借社会实践促 发展。面对就业越来越难的严峻形势, 这就需要加强就业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 化就业压力为学习动力。在校学习期间争取多掌握几门技能, 多拿几个资格证书, 增强竞争实力。让学生尽早明确将来的使命和工作对象。努力学好专业课程,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要培养学生敬业爱岗, 开拓进取, 具有奉献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体验, 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如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见习实习、助教助管工作等, 既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热爱教育工作, 又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等活动, 可以在接触社会中了解社会, 习得课本知识, 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可以根据五年制师范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实行半开放式管理,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在将来的工作中承担起独立工作和管理的职责。在他们在校期间应更进一步强化纪律教育、责任教育、信念教育, 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明确自己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和对象, 做好思想和工作能力的准备。总之, 只有充分认识五年制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 认真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措施, 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摘要:五年制师范生是高等师范院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入学层次低, 在校时间长, 对其进行的素质教育工作一直都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对加强素质教育提出看法。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俊生.五年制专科新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殷都学刊, 1997 (4) .

[2]李云.五年制小教大专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和管理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3]罗令娇.浅谈艺术教育专业五年制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4]尚晓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王齐.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文教资料, 2009 (8) .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5

一、针对目前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意义

1. 教育的重要性和新的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虽然实施义务教育, 已经从基础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但是对于我国科学文化全面的发展空间, 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并且一个国家的荣衰进步与否, 都由国民的整体知识修养体现出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提出, 文化教育及课程教育方式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重要。我们国家从起初的一穷二白, 到后来成为世界的大国, 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不仅因为科学家的辛勤付出, 而且还有文化知识对民众的普及, 科技进步掀起人民大众新一轮的知识文化竞争, 促使我国在原有文明的基础上, 加快进一步实施文化培养措施。新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创新发明可以使人类社会飞速进步。以学生为本, 是新教育模式的核心, 社会进步需要不同行业的人才, 来发挥其本质推动作用, 改进原有的教育模式是现在教育上的主要任务。所以这就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创造, 敢于提出不同想法, 辩证地看待世界, 形成不刻板不沉闷的教学模式。

2. 师范生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师范毕业生将为我国教育界注入新鲜血液, 所以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师范生的思维常规和教学方法, 以引导其将来在培养学生时, 注重实事求是的实践真知, 改变学生固定不变的落后思维态度, 以缓解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 塑造其独立自主意识, 敢于改变, 勇于创新, 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文化, 从而带动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 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修养程度, 是否从内心意识到学生的未来教育及成长状况。师范生自身的约束能力、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内心力量、组织行为等都是师范生要培养的重点, 教书育人这是一门学问, 融合百家学科专长, 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行为学, 灵活运用其指导学生, 脱离照本宣科、语言单一、思维呆板等, 给学生创造新颖的课堂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深刻认识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1. 面对当代信息和学生思维活跃的有效处理方法。

电子技术的普及给师范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虽然可以利用电子教学的简便带动课堂气氛, 但是也会因此把握不住时间, 使学生的思维趁机朝着其他的方向走, 而控制不住课堂秩序, 从而完成不了教学安排计划。除了要术业有专攻, 师范生还要拥有其他特殊的技能, 以德宽人、以学识渊博来给学生界定榜样, 使学生树立学海无涯的意识, 珍惜学习机会, 从而保证课堂秩序。所谓专业的师范生就是能跟进时代, 掌握第一消息。学生本身由于出身背景、接受教育方式、生活经历的不同, 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综合分析, 切实考虑、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 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才能使知识有效地传达。

2. 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我国高校毕业的师范生, 虽是经过各种考试选拔才筛选出来的优秀青年,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理论全套的教学实践经验, 教学方式难免从一开始就进入僵局, 按部就班读书授课, 学生索然无味, 老师讲课很累, 各有各的不满和困惑。那么如何使课堂从一开始就鸦雀无声,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 老师孜孜不倦地授课, 使知识能充分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形成学生学有所成、老师桃李满园、社会学习读书风气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呢?首先, 师范生专业知识积累丰富, 学识扎实, 领悟学习能力强。所以要改变师范生的固定思维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育方针, 攻破薄弱的实践教育环节, 让师范生从开始就学会换位思考, 整理情绪以及多方面地思考教学成果和意义。学生不但是社会未来的栋梁, 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成员, 授予其知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引导其踏实做人, 务实办事, 积极乐观进取, 成为一个奉献社会的人, 才是教师最伟大的成果。让师范生以固有的知识加上正确的教育方式, 来改变当下的教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转变教师固有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意识。因为思想决定意识, 意识反射行动, 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必须转变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传统教育理念,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进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其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改革课程理论, 更新实际教学内容, 使用新的教育教学方针手段, 重新构筑学生成绩、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第二, 课程结构要多样丰富化。从开始就不固封师范生的发散性思维, 只要其在总体的方向上是正确的, 就鼓励其勇敢创新。陈旧的事物使人没有继续接受的动力, 往往鲜明形象的新事物让学者认真感悟, 积极思考。课程结构的丰富性, 从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现代化教育既博采众长, 又尊重人性意识。师范生有专业知识的功底, 一定要从课程上选择结构完善、多样、丰富的内容, 确定教育理论课、技能课、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安排, 整体性、多面性、全面性地促进课程的有效适时, 使师范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提高, 不足之处也能积极改善。第三, 注重实践。很多师范生由于长久的课堂生活和缺乏实践自理的活动, 在学问的理论知识上有所专长, 但是动手能力和语言陈述上欠缺。很多师范毕业生擅长写论文、写报告, 但是在备课、写教案、总结中心思想、课堂纪律组织上出现较多问题。不知道怎么备课、设计教案, 就不能给学生详细系统地讲解课本知识, 不懂课本上的中心思想, 就会偏离课本主要意思, 任何时候课本都是主要的教学依据, 万变不离其宗, 脱离了课本就会把整个知识的中心点跑题。所以很多师范生需要多实践积累经验。教学经验丰富, 面对问题解释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课堂表现发挥淋漓尽致, 收放自若的教学手段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看理论、守常规, 要积极探讨新思路, 勇于尝试新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 树立终身求知的追求目标。活到老, 学到老, 时代在变化, 知识在积累,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下高素质人才继续追求的目标。思想不钝化, 知识才华就如涌泉, 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终成为学识渊博的教师。

三、根据国情切实面对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取向研究的分析

1. 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我国教育界适时而行。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更全面详细地分科别类, 使专业相对科学集中, 从根本上满足了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要进步就要有过硬的科学技术, 只有通过教育及文化知识的传播, 才能加快现代化进程。

2. 适应国情, 师范生面对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取向。

时代步伐在前进, 师范生要托起明天的太阳, 任务就更加艰巨, 不仅是本身扎实稳固的基本文化功底, 还有实践中的综合分析、总结感想理论、对知识的不断汲取、为人处事的积极态度, 都决定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中其教育成果的主要方向。师范生要注重既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现实相结合, 也要把自身的能力养成作为自己成为教师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即从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点出发考虑, 着眼于自身教授学生的本领, 多方面相结合, 客观实施、主观判断形成最有用的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求得自身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看问题, 有原则有实施目的地构筑新型的教师学生关系。稳定灵活的运用知识文化开通学生的思路, 使学为我所用, 活学活用带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这样教育结果就会有新的台阶可循。师范生要坚定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脱离教学研究的总目的———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

3. 课程课堂建设的研究分析结论。

因此, 教育教学课程的安排不光是仅有书本知识、考试、课后作业等一系列单调的学习活动, 还要有具体形象鲜明的趣味活动, 如踏春、探秋、赏雪、运动会、数学竞赛、英语辩论会等锻炼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活动方式, 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领导全民的深度文化修养。所以要改变曾经课题中的封闭保守, 根据学生的喜好, 需要学习的范围和方向, 尊重学生的差异, 才能主要把握好实施课程的建设。

四、结语

中国延绵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 提倡尊师重道的先贤礼仪, 使学生在学习上视老师的答案为唯一标准, 进而导致了思想封闭、没有主见的不良后果, 教学模式一代代传承, 刻板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必须有良好的教育机制和称职的人民教师。所以师范生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要有新的改变和突破, 教育课程建设要跟进时代, 找准发展方向, 达到总的教育局面取得胜利。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 科技教育兴国是当代国情。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对师范生的专业能力考验以及自身修养程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 解决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人才作为未来的教育代表, 能力不足、专业学术不强、责任心缺失的问题, 是我国的教育界要解决和完善的头等要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才能解决师范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才能使现代化教师教育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教育课程建设,分析结语

参考文献

[1]于桂霞.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养成与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取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

[2]王献平.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途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3]洪早清.新时期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6) .

[4]庄瑜.师范生参加课外活动与教师专业能力养成的互动关系——基于全国27所师范院校的在校师范生样本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3, (6) .

[5]刘义兵.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建构与培养[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6]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3.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6

美国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博士说:“播下一种行为, 形成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形成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形成一种命运”。养成教育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 在人的一生中, 它起着关键的作用。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 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素养, 使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 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形式。但是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在行为的自觉性的欠缺, 使得他们绝大多数在学校的口碑不甚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 笔者就试着找出问题之因, 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五年一贯制学生行为习惯不良表现举隅

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是教育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项目。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气贯通的专科学历教育。国家培养的模式的改变, 使得中等职校教育质量出现了大量的滑坡。20世纪90年代, 资质较好的初中毕业生涌向了高中, 向大学进发, 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了中等学校, 加上在中等学校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自觉, 这种自觉性又是他们所欠缺的。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走五年一贯制的道路, 是因为在中考竞争中处于劣势, 失去进入普通高中接受继续教育的资格。相对于三年制或者四年制大学来讲, 五年制高职的普遍特点是生源质量差, 而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生源质量相对更差。文化基础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更多却是行为习惯差, 也就是在养成教育方面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是非观念。在对待大是大非问题上, 只求简单解决问题, 不善于全面的考虑, 所以常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 (2) 好逸恶劳, 学业上懈怠。喜欢舒适, 害怕困难, 缺少人生目标, 得过且过, 所以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3) 缺少做人本质, 粗话脏话多。人格不健全, 心智不完善, 语言方面表现为粗鲁无礼, 出口成“脏”。 (4) 学习纪律涣散, 自控力差。教师普遍反映, 五年一贯制学生承认错误快, 但是再犯错误也快, 自我控制能力差, 用他们自己的话就是“就是管不住自己”, 形成了一种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与家长的素质和教育方式以及学校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调查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长的素质及其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宝贵的财富。通过调查发现, 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家庭教育较差。

(一) 子女多, 无暇顾及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人口密度较低,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新中国建立以后, 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 但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了本地的生育政策。所以一般是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有的可以生育三个或四个孩子。对西藏的农牧民和数量很少的少数民族, 采取提供避孕药具和咨询服务, 主要任务是加强妇幼保健。政策上的特殊性, 使得民族地区独身子女较少, 一般都是2~3个孩子, 甚至有5~6个小孩的家庭。要把孩子养大成人, 教育成人, 需要精力和财力, 所以很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只求身体的长大。

(二) 家长学历构成极低

民族地区一直文化教育落后, 相对于21世纪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为落后。现在的大学生父母绝大多数是“60后”和“70后”。笔者对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259名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 学历最高者大专, 且所占比例不到1%, 高中毕业的所占比例也不到5%, 初中毕业的大约占45%, 小学毕业的大约占38%, 从来没有接受教育的占了11%。虽然这调查反映的不是全面的情况, 但也足以说明民族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所以母亲的素养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这块大理石要雕刻成雕像, 需要经过几个雕刻家之手, 第一个雕刻的就是母亲。受教育的程度虽不能和能力成正比, 但是至少和人的修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修养是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很多家长没有走出过大山, 不知道将来孩子要走出大山, 需要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完全对孩子 (特别是男孩) 是“放羊式”教育, 毫不约束。大多数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吃饱, 不太关注孩子的精神需要。

(三)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由于学生家长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低,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也是简单粗暴。笔者以作文的方式, 要求学生写出亲子之爱,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父亲是又爱又怕, 因为从小就惧怕父亲的拳头。经询问才发现部分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通拳脚。原来简单粗暴可以让别人屈服, 孩子的心中从小就树立起这种观念。传统的棍棒教育现在受到业内人士的批判, 认为打骂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 因为攻击性行为研究说明:儿童只是观察攻击性行为就能学会攻击性;很多孩子说谎都是试图回避打骂。可见养成习惯和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心理学家把家长分为四大类型:长官型、水母型、忽视型、脊柱型等四种。从调查资料可以发现民族地区的很多家长是长官型和忽视型, 还有极少部分家长是水母型, 缺少的就是教育家们提倡的脊柱型的家长。前三类家长在教育方式要么过分控制、言语苛刻;要么事事顺从, 没有原则;要么漠不关心, 缺乏跟进。这样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养成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孩子“习惯于有求必应, 必致骄横无理;习惯于有求无应, 必致冷漠消极”。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就中国的儿童教育问题时说:中国的家长太注重于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艺, 而往往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其实有些知识、技艺晚一点学也可以, 但好的习惯则必须从小养成。一个人后天事业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在儿童时期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探析

民族地区自然经济相对较差, 交通大多不便利, 生活条件艰苦, 人们物质生活不容易;大多数思想落后, 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因为自然经济环境影响, 与内地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着“教育资源落后、分配不合理、发挥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 素质较低, 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大多数没有进入学龄前教育, 即便进入学龄前教育的学生也因为教育资源、教育理念等影响, 接受到的也不是高质量的学龄前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 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引导和较好的基础教育, 以致在他们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出现了问题, 导致了后面的连锁反应。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曾经说过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对自己影响很大, 因为在幼儿园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可见, 在幼儿和中小学时期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五年一贯制学生往往在成长的关键地方和关键期都出现了问题。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养成教育有几个关键期:幼儿期 (3~6岁) , 童年期 (7~12岁) , 少年期 (13~17岁) 。从这几个时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去把握。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 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 所以, 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四、社会风气的影响

民族地区虽地处偏远之地, 但是现代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如霉菌一样也侵蚀着他们。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言行举止、道德养成。同时, 社会不良风气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家庭不可能脱离社会, 学校也不可能远离社会, 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不可小觑。什么拜金主义, 什么强制压迫等。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步调一致, 拧成一股绳, 养成教育提高, 社会风气也会良性发展, 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结束语

以上是对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梳理, 笔者只想找出症结所在, 为教学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良好养成教育提供资料。只要找到症结, 不愁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他们错过了最佳养成教育的时期, 但是“亡羊补牢, 犹未晚矣”。

摘要:养成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 而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身上普遍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 值得业界人士深思。不良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去寻找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的原因, 为民族地区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做准备。

关键词: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建.浅析大学生养成教育[J].重庆广播大学学报, 2011, (3) :23-276.

[2]沈明煊.幼儿教师人文素养缺失问题及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6) .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7

养成教育的内涵

谈到养成教育, 人们必然想到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他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概而言之, 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 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的内容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包括学习生活方式。所以, 养成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教育, 又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教育, 它渗透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中, 包括诸多教育内容和训练内容, 不仅是德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常规训练。养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 再由内到外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 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并将信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然后再外化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言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也只能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塑造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 而通过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则是将此项工作做实的关键。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基本来源于职高、中专、技校。由于中职学校本身管理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 在行为习惯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学习习惯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动力十足, 但是由于文化基础较差, 在学习习惯上表现出缺乏学习独立性、主动性和勤奋刻苦精神的不足。他们的学习目的普遍不明确, 缺乏自信心, 特别是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上, 存在悲观情绪与自卑心理, 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热情, 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在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 学习一遇到困难, 就采取逃避态度。

行为和生活习惯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行为习惯上常表现出随意性, 自由散漫, 集体观念淡漠, 自律意识、自控能力比较弱, 做事缺乏考虑。有的学生酗酒, 寝室卫生脏、乱、差, 鞋袜乱扔乱丢, 衣服不摆放整齐, 作息时间乱, 不爱参加集体劳动, 不遵守交通规则, 娱乐活动单一等。

文明礼仪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文明礼仪上常表现出不会尊重他人, 文明礼仪知识缺乏。他们甚至不会用基本文明用语, 不懂入室敲门、见面打招呼等人际交往基本礼仪。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由于最初出现的这些问题, 给很多人留下了“职业师范院校学生难管理”的印象。但笔者认为, 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进入大学之初, 采取有效途径开展养成教育, 是能扭转这种局面, 并能提高学生素质的。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面对具有上述复杂特点的当代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群体, 如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续以传统的精英教育管理方式来应对, 显然难以达到职业师范院校的培养目的。要使这样一个群体的大学生成人成才, 必须施以深刻的思想教育, 配以严格的纪律约束, 辅以学习、生活、习惯引导, 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要提升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与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途径, 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为主线。从大一开始, 常抓不懈, 促进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形成个体稳定、长期的需要倾向, 培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化, 促进自身与社会协调发展。养成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养成教育开展养成教育不能随心所欲, 学生成长是个有序的过程, 养成教育也是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顺序, 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所以, 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由易到难安排教育内容, 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 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规律安排。辅导员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方面, 应结合高校德育要求, 分阶段设计养成教育, 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进行行为规范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教育, 重在培养文明的个人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年级主要是竞争能力培养, 全方位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和素养, 使学生认清就业市场和经济形势, 增强发奋图强的创业竞争意识。

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规范养成教育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按一定规范, 通过长期的教育、培养、训练而形成的。这“一定规范”就是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工作, 本身就是养成教育。因此,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从大一开始, 就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并将大一定位为行为养成阶段,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 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 向学生宣读《学生手册》以及学校的规范, 通过《学生手册》的学习加深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对制度的认识, 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工作,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在养成教育中不断地趋于规范化。

以军训为载体, 抓新生养成教育军事训练为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个特殊而有效的实践机会, 军训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按时起床, 按时参加训练, 按时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和政治学习, 按时参加各种活动, 反对拖拉、散漫的作风, 做到雷厉风行, 令行禁止。同时, 在繁忙的训练之余, 还要学会整理内务、洗军衣、练军歌, 因而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学生将外在的规范、约束、要求通过日常的践行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主体的自律需要。军训时间虽然短暂, 但对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来说, 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好载体, 辅导员可以借助军训纪律要求和内务评比,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寝室卫生习惯, 通过严格考勤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以学习经验交流为契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本身在中职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 另外, 大学与高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 职业师范院校很多学生缺乏自学能力, 在缺乏必要心理准备的条件下, 面对学习困难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甚至丧失学习动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和数学学习困难, 精神压力大。因此,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已成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确立成才目标, 使学生尽快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 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并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 增强学习信心。要及时聘请专业导师, 帮助学生掌握、了解各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 交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自觉地学习、自觉地研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学能力。要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规划出大学四年的安排, 并在初期加强引导, 耐心督促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学生立规矩, 逐步引导学生向自我学习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学生将课余时间多花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 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上课做好笔记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有助于课后更深入地理解、记忆和复习。同时, 应安排与专业课程学习相适应的学术讲座、科研活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 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在思考中不断提高, 真正学会学习。

以学生寝室为依托,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礼仪、学习生活等影响极为重要。宿舍占据了大学生1/3的生活空间和1/2生活时间, 是他们生活、学习和交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 更是展现他们风采和素质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阵地。因此, 加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一步就应培养学生的基本文明习惯, 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以抓宿舍卫生为依托, 进行养成教育。辅导员在抓学生宿舍建设时, 一方面, 要通过制定《学生宿舍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公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 教育学生树立“基础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 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展现当代大学生形象和素质。以“学生党员寝室示范挂牌制”的学生寝室管理机制为推动, 要求党员从基础文明做起, 搞好寝室文化建设, 起模范带头作用, 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带动其他宿舍成员美化环境, 搞好宿舍卫生, 继而对宿舍文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结合每周的清洁卫生检查, 让学生学会照料自己, 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 可在学生宿舍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创建文明寝室竞赛活动, 并在周末教育上对优秀寝室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举办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提升养成教育内涵“纸上得来终觉浅”, 养成教育单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将养成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锻炼自身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实际, 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而且对学生的责任感、吃苦精神、基础文明的养成都是大有益处的。养成教育可以借助学校丰富的文化活动, 如“周末文化广场”、“寝室文化建设”、“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文明礼仪培训”“人际交往讲座”等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自己的认识, 在情感体验中将认识上升为情感, 转化为自觉行为。

总之, 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 也不是短期内突击教育或单一教育所能实现的, 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中进行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实际, 积极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以期提高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玲艳.论养成教育及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

[2]马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08, (33) .

[3]王琦.养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 2007, (2) .

[4]胡江.养成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践和思考[J].时代教育, 2008, (5) .

[5]赵群慧.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 .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 篇8

一、师范生的整体养成素质现状

1.热爱学习, 热爱生活, 追求进步, 但有些学生自律性较差。在很多师范类院校里都可以看到晨读的学生, 以及学生在教室里刻苦努力的情景, 他们为的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社会, 能为社会祖国多作一些贡献。这是师范类院校很多学生的思想认识,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 认为考上大学后就万事大吉了, 也就放弃了拼搏精神。其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没有理想, 同时对自己也缺乏自信心, 存在悲观情绪、缺少钻研精神, 学习纪律自由涣散;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还有些学生似乎对什么课程都不感兴趣, 缺课、逃课去上网或逛街。这些学生, 既不会合理安排时间, 在做事情上又缺乏自制力。如果学校对此不进行重视, 也不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的话, 这种现象可能会不断蔓延, 以至于成为师范类学生的一种群体习惯或者集体形象“标签”, 这对其自身、家庭、社会都是不利的。

2.关注生态环境, 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但日常环保实践还有待于提高。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 以及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不断被破坏, 学生对此也有强烈的希望祖国的生态环境能够改善的美好愿意, 甚至在一些师范类院校中出现了一些提倡环境保护的社团, 有些学生还在教学楼或宿舍里安放了环保桶, 让学生们放置废旧电池, 以行动为国家的环保事来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有些学生乱扔乱丢废纸、餐盒、电池等。有些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缺乏应有的尊敬、爱心和同情心。有些学生折树枝、摘花等行为, 有些学生破坏学校的建设设施、教学设备等。

3.在网络时代, 学生们普遍都认为网络道德是很重要的, 但在其实际的网络行为中, 又表现为网络道德的内化程度不够, 网络道德的行为也有所欠缺。就目前来说, 网络世界是青年人主宰的天下。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所以也应该遵守信息道德规范, 也就是要在平时的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要做到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 这也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社会道德[2]。大多数的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与活动时, 能够遵守一般的网络道德规范。可还是有一些学生由于对网络道德的认识程度不够, 认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不需要遵守日常的行为规范, 导致其在进行网络活动往往不严格遵守相关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规范, 出现沉迷于网络暴力、色情信息中而不能自拔的现象, 甚至有些学生滑入了网络犯罪之中。

4.学生们也认同应该诚信做人与做事, 并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但在日常的社会意识和诚信意识上还是有不足。总体而言, 师范类的学生对传统美德还是非常认同的, 并深恶痛绝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腐败现象。积极参加学校中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 如在为地震灾区捐款、城市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等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们积极踊跃的身影, 他们也在活动中表现出师范生所具备的良好的修养与常识, 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好评与赞誉。但也存在着有少部分学生不遵守秩序, 在公共场合抽烟、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食堂打饭不排队等现象。

二、促进师范类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1.美化校园教育环境。

通常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作为培养教育类专门人才的师范类院校, 更应该优化环境以构筑养成教育的绿色空间。通过打造优雅的校园环境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师范类院校应该从校园的基础建设规划入手, 从大到学校的每一个建筑物, 小到校园里每一处都要进行认真严谨的景观设计, 既要注重美观、整洁, 同时也要体现“师范”的特色来, 让人处处感到文化的气息;从精神层面看, 校风校训的提炼以及宣传栏、校报、校刊, 还有广播站, 这些校内的媒体, 都应该体现“师范类”的特征, 即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摇篮, 在进行一些校园里的人或事进行报道或宣传时, 应广泛同步地宣传, 以扩大影响面, 增强号召力和示范力, 以此鼓舞和激励其他的学生也积极进取、不懈追求。通过对校园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打造, 使身处校园里的人都能感到处处有景致、处处有寓意, 使学生深受这种深厚文化积淀的影响, 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得到某种启迪, 有所感知、感悟, 做到明理与践行。

2.教师要率先垂范。

在师范类学校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教学中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马虎, 不能因为自己已经是有很多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教师, 就对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而是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任务, 研究教材里的理论和观点, 寻找相关的材料, 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前去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设计如何将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 同时对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效果也要进行关注。以严谨的教学教风影响着学生, 让其将来走向教师的岗位, 也能传承这种教风教态。

教师还要做到以德立教、以身立教, 做到德识统一。如果师范类学生看到教师的言行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有所不同, 学生就会认为规范是些空洞而无用的东西, 甚至带有欺骗性, 那只是让学生去执行的东西, 自己根本没有必要执行。如果师范类学校教育出的学生普遍带有这种认识的话, 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教师无论是在平时教学实践活动中, 还是在日常行为中, 都要注意自身的言行, 以规范的礼仪行为去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启迪。

三、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训练

1.从一入校就开始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于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 重在培养文明的个人军训开始, 通过军训, 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书本上的东西, 以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勇气, 以及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 可以对低年级开设一些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

2.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主要培养他们的竞争生存能力。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更应该培养的是他们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及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应变和处世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们树立乐业、敬业、勤业的正确思想和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

3.要强调行为训练的长期性, 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事, 师生对此都要有耐性, 坚持不懈, 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在激发学生接受训练之时, 要注意的是在训练中增强“趣味”性, 使其具有灵活性与游戏性, 把原本枯燥的说教训练变成一种让学生很愉快的心理体验[3]。如在要求师范类学生有规范的仪表时, 可以把外校的一些学生上课或平时的坐姿、站姿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看, 让学生对照, 想想自己平时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纠正。一个良好的坐姿与站姿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所以培养师范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重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认为养成教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使养成教育更有实效性。

四、健全养成教育的组织与机制

师范类院还应从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入手, 这些规章制度内容要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其成为学校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由于各学年的养成教育的侧重点、要求、内容、措施都会有所不同, 所以要把养成教育融入到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 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管理, 这将促使学生在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中, 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 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师范类院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训练过程中, 还要强调的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 注重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心理潜能, 通过言传身教、严格训练、活动影响等手段, 鼓励大学生对社会现实以及道德现状进行批判性思考, 促使大学生形成良性自我教育。

摘要:养成教育主是要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养成意识, 以达到培养其主体能动性和主体人格的目的, 使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自觉践行者。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 将会对未来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就更要注重加强养成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促进,师范类院校,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 2004, (2) :19.

[2]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3) :24.

上一篇:沥青铺装体系下一篇:小品建筑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