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2024-07-18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共12篇)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1

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除此称号外, 还有另一个称号“老人与小孩的天堂”, 可见澳大利亚是多么重视和关怀老人和小孩。然而, 我们对澳大利亚幼儿教育领域的了解似乎还很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对孩子的性格和人格有重要影响。下面介绍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的特色。

一、澳大利亚的幼儿园教育

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并未纳入国家的义务教育, 不是因为国家不重视幼儿教育, 而是因为澳大利亚的教育界普遍认为, 幼儿时期是人格与各种基本能力的萌芽时期, 父母的鼓励和陪伴, 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 有的家长选择在家里自己教养孩子。选择上幼儿园的学生来幼儿园的天数也是不同的, 具有非常大的弹性。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 却是与社会福利政策联动性最高的阶段教育。政府会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不同, 给予不同的费用补助。同时, 每间幼儿园的电脑缴费系统都直接与政府的社会福利部门联机, 随时更新每个学童应缴的费用。这真正地贯彻和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以人为本”与“平等”的精神, 确保每个小孩, 不分家庭, 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澳政府在幼儿教育的硬件和师资方面发挥着非常严格的监督作用。澳政府对幼儿园的师生比有严格的规定, 同时对从教人员的幼教方面的证书也有严格要求。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没有指定的课本, 课程设计是以一个又一个的主题游戏带领孩子们探索, 在探索中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课程内容由一个又一个的主题游戏与活动组成, 这样的教法不但活泼有趣, 而且兼顾不同文化的小朋友, 很多课程设计都包含园方与家长的互动, 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度是相当高的。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教学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在游戏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 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们接近生活中的事物。在澳大利亚, 幼儿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很多动物园和专营动物表演秀的公司, 给学校提供各种各样动物表演, 这些动物表演被规划成各种丰富的教育课程, 帮助孩子们了解澳洲的动物和环境。与动物表演和饲养有关的产业在澳洲办得有生色, 横跨了环境保育、教育及媒体表演等不同产业。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动物秀和野生探索课程。动物产业如此成功, 与澳大利亚教育对环境和动物的重视有很大关系。因此, 在幼儿园, 可以常常看到野生动物表演公司带着动物到园区让孩子们认识, 动物专家会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触摸动物。幼儿园的动物秀, 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实地的观察和触摸认识动物。澳大利亚的教育, 一般不使用课本, 从幼儿园开始, 借助生活经验与课程的融合, 让不用课本的风气得到普及。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采用主题式教学, 没有指定的课本, 主题大多取自生活周遭的环境, 澳大利亚教育中的“职业平等”与“多元”的特色, 从这个时候已开始扎根。

可见,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教育是由政府、企业、学校紧密联合、共同推动的,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和探索。

二、澳大利亚的家庭教育

澳大利亚的家庭教育也很有自己的特色。父母不娇惯孩子, 甚至在中国父母看来还有些“狠心”。孩子低烧不吃药, 衣服也穿得总是“少一点儿”, 父母认为这样可增强抵抗力, 有助于增强体魄。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 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然而, 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 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一位父亲在女儿嚷着要喝水时, 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 走进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递到孩子手里 (自来水在澳大利亚可以饮用) 。

澳大利亚的父母看上去有些“狠心”, 但他们懂得肯定孩子、尊重孩子, 与孩子平等相待。父母会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说话, 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 而不是自上而下地施威, 更用不着大声呵斥。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目光地谈话, 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 体现了成人对孩子面临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与亲切态度。这样的教育方式, 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 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 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 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 而不是使孩子充耳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澳大利亚父母很看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学会照顾自己, 穿衣、洗脸、刷牙、如厕;学会在大自然中劳动, 如种花、浇水等;学会做一些社会性的劳动, 如捡树叶、清理垃圾等。劳动教育是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幼教专家认为劳动可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澳大利亚的父母也很重视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体育锻炼, 如在庭院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在认知的发展上, 他们强调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 开阔孩子的视野,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 都喜欢带上孩子, 让其接受周围环境的熏陶, 萌发学习的愿望。在社会性的培养上, 他们教育孩子自我服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并要求孩子学会合作, 与同伴分享、互助。在情感的陶冶上, 澳大利亚父母常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 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 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 并让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如带孩子到森林公园郊游、到海洋中游泳、攀登岩壁等) 。

可见, 澳大利亚家庭教育的途径很宽广, 由家庭走向了社会, 家庭教育强调通过孩子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让孩子在玩中学, 在玩中发展。相比之下, 我国的家庭教育的途径、环境则显得不够宽阔, 主要局限在家中, 方法偏重说教, 强调规范, 儿童主要是被动接受成人的教诲, 主动的发展还不够。因此, 借鉴澳大利亚一些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 促进幼儿发展十分必要。

摘要: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 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 澳大利亚对外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幼儿教育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特色。

关键词: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特色,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晓雯, 许云杰.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牛道生.澳大利亚基础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2

幼儿养成教育特色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紧跟《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教育原则和思想理念设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是几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理念基础:

1、养成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其次才是一种方法;

学前教育的目标除了部分的技能和自理能力的掌握外,更主要的是对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的熏陶。这种熏陶就是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养成。所以,养成教育的实施,首先是教师对幼儿成长的观念上的改变,即幼儿的成长更多是以养成的形式进行的。技术性地灌输或机械地授教对于幼儿心理及其内在的成长和各种习惯的养成并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教师先要改变观念,怎样在幼儿日常生活及活动的适宜环节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这个引导和教育的方向就是养成幼儿各种习惯,而这些习惯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础。

2、养成教育遵循的一些原则:

养成这一理念也遵循着幼儿心理等方面的成长,是一个由内向外自主发展的过程,另外,幼儿期是许多能力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发展其实是一个环形整体推进型,即幼儿的发展不是一个能力接着一个能力线性进行的,而是各种能力及习惯是几近同步在萌发和发展的。所以,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注重各个能力的协调整体发展。

养成教育的实施具体到个体的各种习惯的养成,还遵循着心理学中的强化原则。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助进的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在幼儿长期生活、学习中,适时运用各种合宜的方法给予幼儿一定的正强化或负强化,促进幼儿行为的改正和巩固,以达到他们各种能力的不断成长和各种习惯的逐渐养成。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制定我园实施的各年龄段重点培养目标

我们以年龄段为分界,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确定了重点培养目标:小班幼儿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为主;中班幼儿以礼仪教育的培养为主;大班幼儿则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主。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2、礼仪教育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讲文明,懂礼貌。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二)实施方法

1、加大幼儿园理论的学习和研讨活动的开展。

从最基本的理念入手,抓住关键概念、重要原则、重要途径等关键点,采用多种集体培训、个体自学、网络研修等学习方法,使教师、家长明确幼儿园各年龄段开展养成教育的思路。以各年龄段培养目标为重点在各年级组中广泛开展研讨活动,以年级组为研讨基地,充分发挥年级组长的作用,带领本组成员进行教研活动,并做到有记录,有反思。

2、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养成氛围;

在园内通过创设宣传橱窗,张贴标语等形式营造养成氛围。各班根据本年龄段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进行主题墙饰的创设。高墙上是班级养成教育主题,低矮墙上是养成教育活动开展时孩子们收集的图片、资料、活动照片及幼儿作品。每层楼的墙饰创设则是以一个年龄段的培养目标为主,做到楼道环境创设的统一,环境中处处体现着养成教育,时时让幼儿有着深刻的体验。

3、开展“传唱童谣,让养成教育处处开花“的主题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结合实际,我园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养成教育童谣实践探索。通过“学童谣——编童谣——传童谣——唱童谣——用童谣“的形式,把幼儿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童谣中,最终促进幼儿终身习惯的的养成。

(1)教师与幼儿搜集与整理生活中养成教育方面的童谣,并一起学习;

(2)整合各种资源,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师幼创编“养成教育童谣“的能力;

首先,请有专长的老师对全园教师进行培训,使大家在创编活动中注意创编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时代性,又注意创作技巧。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3)开展“养成童谣“传要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从孩子的生活中来,再回到孩子的生活

中去。唱活动,并寓于一日生活中。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养成童谣”传唱活动,各班级将学习的以及创编的养成童谣进行筛选、排练,并以不同形式进行集中展示,幼儿园将集中时间进行评比活动。具体形象细化的童谣把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机的联系起来。不仅优化一日活动,最终也促进了幼儿终身习惯的培养。

(4)“养成童谣”进家庭、进社区。‘

首先,采取有效方法构建家园互动。我们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切实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合作。如家访、家园联系册、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将近期开展的养成教育的内容、目标介绍给家长,做到家园同步教育。同时也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创编有趣的“养成童谣”,多方面互相交流、学习,为促进幼儿终身习惯的养成而共同努力。

(三)实施部骤

1、宣传发动阶段(9月份)

(1)组织本园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认识,统一思想。

(2)创设相关环境和标语,营造良好氛围。

(3)做好宣传调查工作。

2、确定目标阶段(10月份)

各年龄组根据本《方案》细化幼儿不同阶段重点养成教育目标,要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园保教工作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3、全面实施阶段(11月份)

进入全面推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阶段,按小、中、大年龄组分类推进。

4、反馈整理阶段(12月份)

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给予指导评价,对于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及时调整目标。

5、总结巩固阶段(1月份)

各年龄组要搞好阶段工作总结,积累养成教育相关经验,开展研讨交流会议,撰写相关论文,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扎实开展好养成教育。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有序的推进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立领导小组。组长:周其芬

副组长:王宜轩

成员:各主班教师

领导小组成员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成才,有利于幼儿园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科学规划,真正把对幼儿养成教育的每一项要求落实到实处。

2、畅通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幼儿园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座谈会、调查问卷、行为习惯养成测试等途径,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工作偏差,使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做好班主任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培训工作

搞好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优秀班级的先进管理经验,还要注意总结我们身边优秀教师的育人成果,为广大教师和员工全面育人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

4、督促落实评估,保障工作有效规范开展。

以音乐教育创建特色幼儿园 篇3

但创建特色幼儿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特色不是随便喊出来的,而是幼儿园的独特个性和优秀品质的不断呈现,让人们自然感受领悟出来的,而是通过特色幼儿园的创建让幼儿真正获得更好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我国近年来创建特色幼儿园的实践,谈谈我对“音乐特色”幼儿园的认识:

一、以艺术、童趣、开放为主题创设教育环境

办园理念是一所幼儿园的灵魂,“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潮流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做支撑”。幼儿园某种特色的形成,实际上是该园实践某种办园理念的结果。我园始终倡导“让每一个孩子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能获得一技之长”的办园理念。因此,我们选择音乐学习带给孩子的是真正的快乐。音乐的学习如同语言一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所以,我们在确定了音乐学习特色项目的同时就一直在为创设这样的一种艺术分为而努力。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中,我们首先为每个活动室添置了钢琴、电子琴、电视、DVD以及播放音响,开设了幼儿器乐区,把原来分散在活动室各个角落的幼儿器乐集中在这里既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又便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我们相信,音乐是需要耳濡目染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随时可见,随手可触各种乐器,浓郁的艺术气息时时感染着孩子,让孩子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其次,每逢周末、节假日,我们还会在开放式的音体美活动室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会,让每一个孩子自信地走上舞台表现自己。音乐会上铿锵有力的鼓点声、悦耳动听的的钢琴声........常常吸引着家长及经过的行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情不自禁地对孩子们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给孩子们增添了一份自信和鼓励。

第三,在个班的活动室内,老师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音符娃娃、卡通式的乐器形象、充满童话色彩的五线谱.....时时映入孩子们的眼帘;在各班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或自由的敲打各种动听的幼儿乐器,或拨弄自制的小乐器,或摆弄各种小音符,或阅读音乐家的小故事......一个充满艺术、童趣、开放的学习生活环境逐渐形成。可听、可见、可感、可想的音乐活动环境,使幼儿自然而然f,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对幼儿的身心也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幼儿个方面的发展。

二.以整合、渗透、双赢为目标建构教学课程

在幼儿期,任何一种有益的、适当的外界刺激对幼儿的潜能开发、智慧启蒙都是有益的。从小接触音乐,能使人聪颖灵秀,据报道:长期与音乐接触,练琴中的识谱、记谱训练,使孩子进入高中以后,记忆水平明显较高。另外,音乐能激活右脑功能,促进右脑发育,提高幼儿智力水平。而在各种教育杂志上又能经常看到有关孩子学习某种技能的批判性文章,每当看到这些文章,我们常会认真的反思:觉得谁也没有说错,而错的正是操作者本身,我想如果有条件的话,能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确实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又该如何处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首先我们在时间上作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把孩子正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7:30—8:30下午4:30—5:00,这样基本上保证了孩子的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设立器乐班:我们把学乐器的孩子按年龄编排到一个班,这样做除了为孩子创造一个跟好的学乐器的氛围外,主要目的是便于课程的安排,可以吧乐器和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分组教学,而不让孩子为了学琴而其他活动都参与不到。第三,采取小组集体课和小课相结合的方式:小组集体课(十个孩子为一组)是学习乐器很好的一种方式,既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合作精神,还有什么东西比合奏跟能表现团结呢?即使是最精心最富有的父母他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多好的教育,都无法给予孩子集体教育。同时,我们也注重个体差异,对相对接受较慢的或较快的孩子尽可能采用一对一授课。当然,这需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其密切配合做好陪练工作,尽可能减轻老师负担。通过以上策略,我们正确处理好了音乐学习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系,在音乐教学开展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孩子的一日正常活动。

音乐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乐器又是技能性较强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乐器的学习不等同于成人,并不是成人音乐。乐器教育的简单延伸,我们并不是搞定向专业培训,我们注重的是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幼儿学习音乐、乐器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创新的。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学任何一种乐器,初学时识谱和节奏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学习乐器的过程可谓是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能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也许孩子学起来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对于我们的音乐、器乐课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音乐家的故事:按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结合早期阅读提出要求,小班每个孩子都能知道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名字,中班每个孩子都能了解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小故事,大班每个孩子都能了解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家庭历史及其代表作品。

2.音乐欣赏:让孩子每天能听上五十分钟的益智音乐(包括各种乐器),定期让孩子通过DVD欣赏音乐演奏会。

3.识谱教学:采用(趣闻五线谱)教材。

4.节奏谱教学:我们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设置了小、中、大班各不相同的节奏谱学习课程。

我们把以上几方面的内容都有机的融入到了一日活动安排中去,普及到了每一个孩子。有的在区域中进行(如识谱、节奏谱教学);有的在谈话中进行(如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如把识谱教学渗透到数学、体育活动中去,把节奏教学渗透到诗歌教学中去)。同时我们经常为孩子们创造锻炼和表演的机会,走进社区、走进舞台,让孩子们在锻炼的同时也使得我园的音乐教学得到了提高,我园的艺术特色也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学习音乐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是否能够借助音乐学习这个载体来促进孩子的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教师的共同成长,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孩子们能学会演奏多少曲子并不重要,也是最受益的。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技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技术教学包含了“教学,是它的高级极端。用“引述教学的观念进教学能进一步提高音乐特色教学的质与效益,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的素质将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学习、提高、特长为核心培养师资队伍

特色幼儿园的创建离不开对特色教师的培养。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培养大量的个性突出的教师是创建特色幼儿园的重要前提。国内有学者认为:特色学校对于特色教师之间是一种动态性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表现为,特色教师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特色学校是培育特色教师的摇篮。我们创建特色幼儿园时制定了特色教师的培养计划,为特色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挖掘和总结蕴藏在教师中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不断加以完善,使本园优良的教育传统得到延续和发展;同时,还注重特色教师群体队伍的建设,发挥出特色教师群体的力量。

1.有计划地让老师接受音乐教育的培训。我园现在已有三分之二的老师毕业于幼儿师范专业,接受过有关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学习。为了强化音乐教育的培训,我们将逐步派出这些老师参加更为高级的培训。

2.根据需要大胆培养器乐专业老师和陪练老师。

3.与琴行名师结对,定期来园辅导和不定期咨询。

4.鼓励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音乐、器乐,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

我园非常重视艺术特色群体队伍的建设,要求三十五岁以下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选修一门器乐,并定期举办全园教师器乐比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论师范英语教育特色体系构建 篇4

师范院系主要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英语后备人才的重任, 师范教育是其一大办学特色。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英语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及其培养方式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引起关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要能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师范英语毕业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 师范生所学教学理论和其在实践中的教学行为不一致等问题, 以及新课程理念边缘化等现象, 都反映出师范教育中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包括: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师范教育相关课程所占比例过少和师范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等。[2,3,4]本文认为, 师范英语教育是英语和教育的交叉专业, 是英语语言和教育技能的复合体, 那么, 师范英语课程体系既要突出“英语”, 又要强调“教育”这一特色。

二、新形势下师范英语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近几十年, 由于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都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指导性纲领, 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资源优势, 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多数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 导致英语人才培养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或者特色不突出。如某一师范外语院系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扎实的基础英语教学基本功, 主动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英语教育师资, 同时, 能在外事、文化、新闻、外贸、旅游等行业从事翻译、导游、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需求多样化、人才专业化的环境下, 只懂语言本身的英语毕业生自然受到冷落。“复合型”人才培养观点应运而生。由此, 各院校都进行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上面临师资质量不高、课程开设不成体系和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5]对于一般的师范院校, 如果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开设, 有可能面临诸多尴尬局面。英语师范教育应该科学定位, 明确目标, 严把毕业关, 杜绝粗放型的办学模式。而且, 英语师范专业已经是“复合型”专业, 在师范院校有深厚的办学基础, 师范教育是其特色, 也是其特殊性。那么在专业定位上就应该突出而不是淡化这种特殊性。在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广泛实施的情况下, 师范院校师范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和这一背景相适应, 确立新的、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过去因为高校英语师资不足, 少数优秀的本科生有幸能留校任教, 现在形势大变, 英语硕士生进高校工作, 都要经历几轮筛选, 可谓百里挑一。不妨将师范英语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通过师范英语本科阶段的学习, 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过硬, 英语基础知识扎实, 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知识, 具备基本的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教学技能, 能胜任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

该培养目标紧紧围绕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从师德、英语基本功、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出师范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性强, 定位准确。我们根据师范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 具体和细化各项培养要求, 分别从英语师范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师德修养水平, 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描述, 规定只有达到了培养要求的学生才能准予毕业。笔者认为, 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必须达到规定要求, 在评价方面应该从细、从严。合格的师范英语毕业生, 应该达到如下标准。[6]

1. 语音方面:

能够在交际中做到发音正确;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调、节奏和重音变化有效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态度。

2. 语法方面:

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体系如时态、语态;掌握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能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和情感;对复杂的语言现象具有归纳、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3. 听说能力方面: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内容, 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新闻广播, 并能用自己的话转述所听内容;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 理解讲话人的观点意图, 就所听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4. 读写能力方面:

能读懂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或英文原著, 能就其中的问题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评述他人观点, 论证充分, 用词准确, 有说服力。

5. 翻译能力方面:

能熟练地口头翻译常用的日常话语;能借助工具书笔头翻译篇幅较长的有关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普方面的段落或文章, 语句通顺, 忠实于原文且符合中文使用习惯。

上述五项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 采用五级计分制, 每项“差等”记1分, “优秀”记5分, 五项总分在20分以上才能算合格, 不合格者必须继续学习, 再次参加考核, 直至合格为止。其他的课程学习, 则以通过考试或考核为准。

三、师范英语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置

现有的英语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具有通才化的特征, 即师范生学习的课程涵盖语言文学、翻译和教育等各个方向, 教育类课程开设不足, 师范教育被淡化。师范英语课程设置得有特色, 可以借鉴高中英语课程设置的经验, 采用模块的形式, 设置校级公共课模块、英语知识和技能模块、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块、英语知识和技能拓展模块。其中, 校级公共课模块、英语知识和技能模块、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块为必修课程模块;英语知识和技能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模块, 供本科毕业后打算继续升学的学生和学有余力、有相关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

1. 校级公共课模块。

校级公共课这一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健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汉语和其他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这一模块的开设学分占总学分的20%左右, 开设学期依据学校的安排。

2. 英语知识和技能模块。

英语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功能。在本科基础阶段一般开设语音和语法课程, 没有专门的词汇课程, 要加强语音和语法这两门课程的教学, 保证每一个师范生都要过好语音和语法关。语言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听说、英语读写、英语翻译、汉语知识和技能等课程。英语听和读属于语言输入, 而说和写则属于语言输出。根据输入和输出假设, 输入是基础和前提, 输出是目的。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输入的语言信息就难以内化, 学生学到的将是一堆僵死的知识;仅有输出没有输入, 输出将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只有做到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 才会产生理想的语言学习效果。对于语言技能类课程, 将听力和口语合并, 开设英语 (视) 听说;将阅读和写作合并, 开设英语读写, 在阅读材料中增加经典文学名著选段、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及学术等内容;翻译课程包括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

3. 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块。

英语教学受到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影响, 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模式, 通过对英语教学理论、模式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以指导教学实践。这一模块可设置英语教学模式概要、英语教学理论与流派、英语教学技能训练、英语教学设计等课程。

4. 英语知识和技能拓展模块。

英语知识与技能拓展模块包括学生考研的所有课程, 如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等主要方向课程, 以及扩展学生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和培养科研意识的课程, 供那些想继续学习的学生选择。对于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 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学和文学知识, 对拓展模块的课程不作硬性的要求。上述模块的学习时间为三年, 第四年安排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样,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毕业前的各项工作。

四、加强师范英语专业教育实践

到目前为止, 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1~3个月, 真正能上课的时间更短。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去中小学体验一下”, 看看现在的中小学是什么情况。由于学生缺乏真实课堂的严格训练, 在教学组织、教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欠缺, 个人的各项技能也比较生疏。但是, 因为师资紧张, 毕业生一到工作单位, 就必须承担教学任务。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走上讲台, 学生会感到摸不着方向, 成了新手教师的实验品甚至“牺牲品”。因此, 师范教育应该加强教育实践, 多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首先, 增加见习观摩机会。师范生除了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 还必须多去优秀的中小学校教学观摩, 学习骨干教师或者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 积累课堂组织和管理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 琢磨教学技巧, 形成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正确认识。其次, 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与管理。在实习期间, 培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备课、上课进行指导和监督, 提出改进措施。放任自流或者放羊式的教学实习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成长。而且, 学生面对的一些教学现实问题, 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信心, 进而使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失去兴趣。

摘要:本文从英语师范教育的定位、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论述构建有特色的英语师范教育体系。第一, 英语师范本科教育应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主要目标;第二, 英语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英语师范教育”这一特色;第三, 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教育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模块化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育实践能力,模块化

参考文献

[1]曹杰旺.高师英语教学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2) .

[2]王黎生.论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8) :101-102.

[3]龚颖芬.新课标下地方高校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教改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3) :25-26.

[4]康艳, 程晓堂.从新手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看师范毕业生的专业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 2013, (1) :52-59.

[5]刘重霄, 鞠方安.基于学生主体性和需求分析理念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外国语文, 2012, (3) :118-121.

以音乐教育创建特色幼儿园 篇5

祁莉

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追求特色已成为幼儿园发展壮大的动力和目标。如何创建特色幼儿园,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是每一个幼儿园不懈探索和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但创建特色幼儿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特色不是随便喊出来的,而是幼儿园的独特个性和优秀品质的不断呈现,让人们自然感受领悟出来的,而是通过特色幼儿园的创建让幼儿真正获得更好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我国近年来创建特色幼儿园的实践,谈谈我对“音乐特色”幼儿园的认识:

一、以艺术、童趣、开放为主题创设教育环境

办园理念是一所幼儿园的灵魂,“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潮流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做支撑”。幼儿园某种特色的形成,实际上是该园实践某种办园理念的结果。我园始终倡导“让每一个孩子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能获得一技之长”的办园理念。因此,我们选择音乐学习带给孩子的是真正的快乐。音乐的学习如同语言一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所以,我们在确定了音乐学习特色项目的同时就一直在为创设这样的一种艺术分为而努力。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中,我们首先为每个活动室添置了钢琴、电子琴、电视、DVD以及播放音响,开设了幼儿器乐区,把原来分散在活动室各个角落的幼儿器乐集中在这里既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又便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我们相信,音乐是需要耳濡目染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随时可见,随手可触各种乐器,浓郁的艺术气息时时感染着孩子,让孩子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其次,每逢周末、节假日,我们还会在开放式的音体美活动室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会,让每一个孩子自信地走上舞台表现自己。音乐会上铿锵有力的鼓点声、悦耳动听的的钢琴声........常常吸引着家长及经过的行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情不自禁地对孩子们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给孩子们增添了一份自信和鼓励。

第三,在个班的活动室内,老师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音符娃娃、卡通式的乐器形象、充满童话色彩的五线谱.....时时映入孩子们的眼帘;在各班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或自由的敲打各种动听的幼儿乐器,或拨弄自制的小乐器,或摆弄各种小音符,或阅读音乐家的小故事......一个充满艺术、童趣、开放的学习生活环境逐渐形成。可听、可见、可感、可想的音乐活动环境,使幼儿自然而然f,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对幼儿的身心也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幼儿个方面的发展。

二.以整合、渗透、双赢为目标建构教学课程

在幼儿期,任何一种有益的、适当的外界刺激对幼儿的潜能开发、智慧启蒙都是有益的。从小接触音乐,能使人聪颖灵秀,据报道:长期与音乐接触,练琴中的识谱、记谱训练,使孩子进入高中以后,记忆水平明显较高。另外,音乐能激活右脑功能,促进右脑发育,提高幼儿智力水平。而在各种教育杂志上又能经常看到有关孩子学习某种技能的批判性文章,每当看到这些文章,我们常会认真的反思:觉得谁也没有说错,而错的正是操作者本身,我想如果有条件的话,能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确实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又该如何处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首先我们在时间上作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把孩子正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7:30—8:30下午4:30—5:00,这样基本上保证了孩子的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设立器乐班:我们把学乐器的孩子按年龄编排到一个班,这样做除了为孩子创造一个跟好的学乐器的氛围外,主要目的是便于课程的安排,可以吧乐器和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分组教学,而不让孩子为了学琴而其他活动都参与不到。第三,采取小组集体课和小课相结合的方式:小组集体课(十个孩子为一组)是学习乐器很好的一种方式,既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合作精神,还有什么东西比合奏跟能表现团结呢?即使是最精心最富有的父母他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多好的教育,都无法给予孩子集体教育。同时,我们也注重个体差异,对相对接受较慢的或较快的孩子尽可能采用一对一授课。当然,这需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其密切配合做好陪练工作,尽可能减轻老师负担。通过以上策略,我们正确处理好了音乐学习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系,在音乐教学开展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孩子的一日正常活动。

音乐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乐器又是技能性较强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乐器的学习不等同于成人,并不是成人音乐。乐器教育的简单延伸,我们并不是搞定向专业培训,我们注重的是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幼儿学习音乐、乐器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创新的。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学任何一种乐器,初学时识谱和节奏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学习乐器的过程可谓是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能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也许孩子学起来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对于我们的音乐、器乐课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音乐家的故事:按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结合早期阅读提出要求,小班每个孩子都能知道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名字,中班每个孩子都能了解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小故事,大班每个孩子都能了解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家庭历史及其代表作品。

2.音乐欣赏:让孩子每天能听上五十分钟的益智音乐(包括各种乐器),定期让孩子通过DVD欣赏音乐演奏会。

3.识谱教学:采用(趣闻五线谱)教材。

4.节奏谱教学:我们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设置了小、中、大班各不相同的节奏谱学习课程。

我们把以上几方面的内容都有机的融入到了一日活动安排中去,普及到了每一个孩子。有的在区域中进行(如识谱、节奏谱教学);有的在谈话中进行(如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如把识谱教学渗透到数学、体育活动中去,把节奏教学渗透到诗歌教学中去)。同时我们经常为孩子们创造锻炼和表演的机会,走进社区、走进舞台,让孩子们在锻炼的同时也使得我园的音乐教学得到了提高,我园的艺术特色也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学习音乐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是否能够借助音乐学习这个载体来促进孩子的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教师的共同成长,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孩子们能学会演奏多少曲子并不重要,也是最受益的。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技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技术教学包含了“教学,是它的高级极端。用“引述教学的观念进教学能进一步提高音乐特色教学的质与效益,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的素质将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学习、提高、特长为核心培养师资队伍

特色幼儿园的创建离不开对特色教师的培养。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培养大量的个性突出的教师是创建特色幼儿园的重要前提。国内有学者认为:特色学校对于特色教师之间是一种动态性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表现为,特色教师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特色学校是培育特色教师的摇篮。我们创建特色幼儿园时制定了特色教师的培养计划,为特色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挖掘和总结蕴藏在教师中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不断加以完善,使本园优良的教育传统得到延续和发展;同时,还注重特色教师群体队伍的建设,发挥出特色教师群体的力量。

1.有计划地让老师接受音乐教育的培训。我园现在已有三分之二的老师毕业于幼儿师范专业,接受过有关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学习。为了强化音乐教育的培训,我们将逐步派出这些老师参加更为高级的培训。

2.根据需要大胆培养器乐专业老师和陪练老师。3.与琴行名师结对,定期来园辅导和不定期咨询。

4.鼓励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音乐、器乐,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

我园非常重视艺术特色群体队伍的建设,要求三十五岁以下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选修一门器乐,并定期举办全园教师器乐比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6

一、利用花木文化优势,赋予幼儿新的教育内容

1、开辟花木实践基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

我园的幼儿绝大部分是农民的子女,对一些花木有所认识,因此,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重要任务,而且还需要为加泽镇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学习种植、栽培花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块特色内容。

首先,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花木的种植栽培有了一点小小的认识,于是,我就请当地在种植方面能力强的农民对幼儿进行讲解,之后,还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学习专题:例如:“花木的认识”“花木的种植” “花木的扦插” 、“花木嫁接”、“花木剪枝的学问”、“花木的管理”等。在确立了学习专题之后,我园劳动特色教育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劳动场所的问题。我园内有一块空地,我们便将它开辟为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命名为“花木实验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我们各个班分别认养了其中的一块地,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小朋友利用课余的时间在实践基地上开垦、种植、管理,有一次在种植花木时,我班的施琪突然问我:“王老师,我们种的花什么时候会开呢?”我听了笑笑说:“只要你们每天都能来关心它、爱护它,给它浇水、施肥,我想它肯定会很快就开花了”。听了我的话,小朋友们劳动的更积极了。从而在劳动中体验到了的劳动带来的苦乐酸甜。

在小朋友的辛勤劳动下,我们的实践基地上的花木一派欣欣向荣。小朋友看着自己种植的花木这么好,每个人的小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心里流淌着幸福的歌。

在这几年里,我们的小朋友在这块小小的“自留地”上忙碌着,幸福着,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获得了花木种植和栽培的学问和技能,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情感,小朋友坦言:原来劳动可以更美的!

2、利用园内外绿色资源,开展幼儿环保教育。

我园地处加泽,这里处处绿树成茵,季季花开不败。我们着手利用这样的有利资源来开展环保教育。

我们与远近闻名的“艺林园”、“大树园”、“夏溪镇花木市场”、“紫薇园”等单位进行联系,将其设立为我园的实践基地,我们的小朋友定期到这些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时小朋友总会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会问:“王老师,这棵树怎么会这么高、怎么粗呢?”有的会问:“王老师,这棵树的树叶怎么是红色的呢?”对于幼儿的提问,我们也是耐心的一一回答。在每次参观时,小朋友的身影总是活跃在其中,他们还会向旁人宣传环保的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展环保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我们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它对幼儿园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积极开发园内文化资源让幼儿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对小朋友的环境品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幼儿园还设立了环保岗位并轮流值日,小朋友个个都有自己的劳动服务岗位,争当“护绿小卫士”。当看到有人乱扔纸屑杂物等违反等行为进行监督批评,小朋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们又从班级和幼儿园两个不同的层面,以营建班级文化人手,每个幼儿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幼儿小阵地,种植角、卫生角、常规角、环保星星榜等独特的幼儿小阵地大放异彩,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教育氛围,小朋友在各个小阵地的建设和维护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劳动体验中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劳动体验中小朋友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花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奥秘无穷。在种植和栽培中,我们请来的农民专家们引导幼儿开展了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幼儿们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开展实验,深入探究,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的幼儿在小课题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他们深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开发花木文化审美功能,开展幼儿艺术教育。

花木文化内涵丰富,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启迪幼儿们的心灵。开发其审美功能,在幼儿中开展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活跃幼儿的文化生活,还能培养幼儿们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艺术才能。

为此,我们特别开设了花木艺术兴趣小组。“花木绘画”、“花木拓印创作”、“树叶贴画创作”、“标本制作”、等兴趣小组已为幼儿们深深喜爱。小朋友在花木的艺术天地中尽情畅游,大胆创作,一幅幅质朴却灵气十足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5页)

二、拓宽幼儿活动外延,丰富活动内涵,赋予活动新的活力

幼儿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因地制宜,不断地寻找幼儿教育的切入点,寻找花木文化与幼儿活动的结合点,我们将花木文化与日常的班级活动相结合,为幼儿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尝试着开展了以花木文化为主题的幼儿活动,实践证明,这样的特色活动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涵,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例如:“一日花木营销员”让小朋友体验营销的乐趣;“花木服装设计展”让我们的小小设计师们美美地“秀”了一把; “我是小小园艺师”展示了队员们盆景制作的卓越才能;“十年之后话家乡”让我们的队员畅想嘉泽未来,展望家乡美好前景;“我与花农爸妈”让小朋友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绿色生活”让队员们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这样的幼儿活动真正走进了小朋友的生活,赋予了农村幼儿们活动的新的生命力,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真谛。

三、利用花木文化,充分整合并善用家长资源

家长与社区蕴涵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元的,幼儿园和教师应当立足于教育的实际需要,认真收集和分析信息,分类整理家长与社区资源,思考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导入各种资源,有目的、针对性地整合与运用,使家园合作愉快、有效和优质。如幼儿园在家长农闲时请一些对花木方面有特长的家长来园教老师、孩子进行对花木的认识、种植、培育等活动。家长在这些活动中增强了自己也能成为教育者的自信心和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家长的教育潜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教师和家长产生积极的互补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在鼓励教师积极影响和指导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改变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家长潜力,引进家长资源,为教师服务,为教育过程服务。

四、从花木文化的实际出发,开发利用身边的自然场所

张先翱教授曾明确指出:出路只有一条,让幼儿走出校园,这样有利于幼儿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不禁让我们茅塞顿开:农村幼儿组织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紧紧依托农村实际,充分开掘和利用独特而又丰富的地方优势资源引导幼儿们从课堂走向农村生活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将幼儿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予以创新,使小朋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树立勇于创造的志向,体验创造的快乐,培养创造的精神,增长创造的才能,发展创造的思维,于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嘉泽,可以充分利用花木之乡特有的自然环境,让幼儿走出课堂,使教育内容生活化。大自然向幼儿展示千变万化的现象。在幼儿了解花木的变化、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使幼儿体验“人与花木”之间的亲密关系,了解自然和生活的基本规律,萌发保护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意识。

我园在开发花木文化资源,构建幼儿特色教育还只是迈出了很小的一步,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不够完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但我们充满信心,因为实践证明,幼儿活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注重“地方特色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不但可以使每位幼儿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小朋友不断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为成长为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栋梁之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儿教育工作与地方特色的有机整合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待思考和研究,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拓宽视野,孜孜以求,不断创新,为探索幼儿教育新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7

我园地处物产丰富的水荡之乡, 水稻、荷藕、慈姑、芦苇等更显特色, 自然造化, 神奇孕育了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只有充分挖掘乡土的优越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潜能, 为优化幼儿素质教育、推进园本特色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树立正确的办园思想, 打造园本特色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并不是特色班、特长班等代名词, 而是指教育思想、园风、师资队伍、教科研工作等方面形成的办园特色。发展特色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办园质量, 而不是迎合某些社会舆论或家长心态, 立足于提高办园质量的特色, 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农村有许多草资源, 如稻草、麦秸、芦苇等在我们水荡之乡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 以前, 农家人们还视为宝物, 当烧锅草用, 甚至作为有限肥料, 但随着经济发展, 这些草资源已被方便、干净的燃料代替了, 每逢夏、秋季节, 人们就把它弃在田头, 点火烧了, 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这引起我们一点小小的理性思考:有效地利用天然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活动, 既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敢于创新、乐于合作的精神, 又增强幼儿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农村草艺特色, 在开放教育的互动中发展

1. 家园互动, 促进成长

传统观念认为, 教育是幼儿园责任和义务。但“开放教育”把幼儿园比作一车两轮, 主张在家园互动中共同促进幼儿成长。为了改变家长“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 召开“家长座谈会”, 举办“幼儿草艺展”“亲子草艺作品展”“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请家长观摩和参与“小艺术家”们的现场创作, 感受到民间美术氛围, 使家长认识到从小就在艺术熏陶中受到美的教育, 对开发儿童智力, 培养孩子高尚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整体着眼, 系统入手

(1) 加强对草艺特色教育日常教学的管理。讲究实效, 将民间草艺特色教育落实到每一环节。邀请民间艺人对教师进行稻草的搓、扎、编、盘、粘、贴、熨等基本功进行培训、讲座等指导工作, 同年级组教师进行草艺特色课程的磨课活动, 加强每一堂特色课的深入研究, 确立正确目标, 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切忌活动过程与目标脱节。同时, 深入班级, 了解每个幼儿切实的学习困难, 及时纠正, 因材施教, 多做面对面的交流, 尽量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产生学习的兴趣。

(2) 加强各阶段的衔接工作, 凸显特色教学的优越性。在制订特色教学计划时, 小、中、大班年级要互相通气, 商量制订。汲取精华, 不断改善, 向孩子最近发展区发展, 在期末的幼儿特色成果展示上, 力争每班都能出高质量的特色作品, 使全园特色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3) 做好草艺特色队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工作。

首先, 抓普及。各班成立花样跳草绳、玩草圈 (钻、爬、抛、跳) 等为主的小组。并挑选出同轨的优秀幼儿、班级参加幼儿园特色项目, 评出特色幼儿、特色班级、特色教师, 准备参加园内比赛或展示。

其次, 抓基础。本学期从小班开始, 进行稻草、麦秸、芦苇等自然废物利用的意识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序活动, 萌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和合作精神, 培养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动手操作, 引发了幼儿的创造力

俗话说的好, “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 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 会变得更聪明。于是我们在设计每个系列活动时, 都是为了挖掘孩子的潜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充分提供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孩子们通过共同讨论制作方法、分头准备各种相关材料等活动, 稻草、麦秸在孩子的切切、拼拼、剪剪、搓搓、编编中, 创造出了草圈、草绳、草尾巴、草跨栏、溜溜转、坦克链、猫捉老鼠、小兔拔萝卜等一些精致教玩具和一幅幅水乡特色的优美情境作品画;用稻草皮、稻草心粘贴的的各种水乡的鱼、虾、鳖等水生动物更是那么的栩栩如生, 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创作能力, 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拓展了学习途径、积累了学习经验、提升了学习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勇于表现的精神和创造力的萌发, 丰富的乡土资源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

四、创设草艺特色环境, 顺应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园的环境作为教育资源,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台梭利所言:“在教育上, 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 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 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传统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单向的, 只重视装饰, 对环境的使用流于形式, 幼儿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少, 遏制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为幼儿准备一些稻草、麦秸、芦苇让幼儿亲手编织制作各种家乡的鱼、十二生肖等惟妙惟肖的动物, 作为长廊里的挂件, 创设了草艺街和幼儿草粘贴、草编织, 搓草绳的区角活动的场所, 用草编织草垫、鸟笼、草帽和篮子等生活用品, 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同时环境创设本身也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根据季节特征和教育目标即使更换墙饰内容和区角材料。也就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发展, 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让环境“会说话”, 让幼儿园的环境成为“孩子一百种语言”的展场。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8

当前, 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正面临两种出路, 一种是师资力量强、硬件好的师专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 另一种是各方面条件较差、办学实力较弱的师专学校正逐步向高职高专学校转型, 即将师范教育专业与非师范教育专业并存发展。为此, 有很多学校为了扩大生源, 盲目增加非师范教育专业, 但是 “这些专业起步较晚, 大多依托于原有的教师教育专业, 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既与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相去甚远, 也与职业技术学院无法相比。”[1]尽管发展非师范教育专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师范专科学校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手段, 但是这些专业的滞后又反过来制约着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 指出, 要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为此, 很多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以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和特色为切入点或者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来探索和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特色案例

【案例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广西省桂林市; 桂林又称为刘三姐的故乡,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 千百年来享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近几年桂林正在走广西 “民族文化强区”的发展路线, 为此, 桂林师专在广西专科院校中率先开设音乐、美术专业, 成效突出, 目前她已是广西培养基础教育艺术师资和艺术人才的重点院校; 除此之外, 桂林师专还在非艺术专业中广泛开设艺术类课程, 以便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真正实现了 “打造高水平的艺术特色专业, 将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辐射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的办学理念。根据余海岗 《高专院校服务广西 “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实践和展望———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一文: 桂林师专艺术气息非常浓厚, 桂林师专师生经常通过参加桂林市、乃至广西省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来实践用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理想; 此外, 还有很多学生被推荐参加桂林市、广西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文化赛事, 他们的佳绩也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 2012年6月110名桂林师专师生成功首演了大型音乐剧 《心中的刘三姐》, “该剧的首演成功展示了桂林师专的音乐剧创作和表演实力, 弘扬了 ‘艺术兴学’的办学特色, 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显示了发挥民族优势、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决心和实力”[2]。

【案例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河南省焦作市, 焦作市远远比不上桂林市的国内外知名度, 但焦作师专坚持树立地方特色办学理念, 深挖办学特色, 着力培育文化品牌。焦作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覃怀文化”指的就是焦作市的历史文化。焦作师专就立足这片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 将 “覃怀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根据刘文锴 《着力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一文: 2002年 《焦作师专学报》开设 “覃怀文化研究” 特色专栏; 2006年学校成立“覃怀文化”研究所; 近几年焦作师专又将 “覃怀文化”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以此来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其中, 《竹林七贤研究》、《韩愈研究》、《李商隐研究》、《朱载埔研究》等专题课程使学校的传统专业 ( 如: 历史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等) 更添特色和底蕴; 此外, 学校新增设的非师范教育课程 ( 如: 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 还开设了 《焦作历史文化》课程, 这样使得专业更具地域特色; 不仅如此, 这些校本课程, 如 《焦作历史文化》和 《太极拳》还被设为校级公共课程, 此举有力地将地域特色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中, “不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而且有利于学生将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鲜活的现实认知能力; ”除了传承历史文化外, 焦作师专还注重这些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 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此外, 焦作师专的太极拳专业深受社会欢迎, 她不仅传承、弘扬太极文化, 而且还根据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结合现代体操的特点对太极拳进行创新, 如:由这个专业创编的太极操已在焦作市的许多中小学得到推广和普及[3]。

三、结语

尽管当前就全国范围来看, 在一定时间内, 还会有一小部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得以保留, 继续发挥服务于地方 (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基础教育的功能,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可以肯定, 师范专科学校的存在是呈历史阶段性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寻求发展空间已成为众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从长远角度来看,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必须紧跟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开设特色课程专业, 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当今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理想道路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志蔚, 叶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环境与改革思路[J].教育管理, 2013 (8) :31.

[2]余海岗.高专院校服务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实践和展望—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3 (1) :114.

幼儿园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 篇9

关键词:民俗文化,艺术教育,幼儿

一、对南通地方民俗民间文化的认识

南通地方民俗文化底蕴十分厚实,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根植于这方水土的南通民间艺术,枝繁叶茂、花鲜果硕,是江海文化百花苑里盛开的奇葩,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如古朴清新、寓意吉祥的蓝印花布;古风犹存、哨响如筝的南通板鹞;源远流长的沈绣;独领风骚的扎染、剪纸、花灯等,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让幼儿感受民俗民间文化,了解这块拥有深厚文化根基和鲜明个性特点的民间艺术,不仅是对本地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而且能丰富幼儿的艺术活动,拓宽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敏感性,激发审美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使幼儿逐渐形成积极、快乐、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孩子将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民俗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原则

(一)浅显易懂性

民俗文化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民俗文化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表现形式,总是和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而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因此,只有活生生的生活才是幼儿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接近生活、反映生活,并且浅显易懂,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能促发幼儿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形象有趣性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借助于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就拿过春节来说,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看到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中国结、劈啪作响的红鞭炮,红彤彤的年就在这样吉祥喜庆的红色形象和欢快热烈的《春节序曲》中掀开了序幕,并展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把幼儿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追求充分调动起来。

(三)情感陶冶性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健康、积极的民俗民间艺术,对人的情感有动力作用。因此,在向幼儿进行民俗民间艺术的情感交流时,我们应选择优秀的、健康的民俗艺术作品去感染、熏陶幼儿,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艺术的情感陶冶作用,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环境熏陶性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布置可以提高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其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根据课题创设浓郁的民俗氛围,形成良好的艺术欣赏环境非常重要,它能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

三、开展艺术教育的主题活动

1.大班“风筝秀”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家长和幼儿一起参观风筝博物馆,了解风筝的历史演变进程,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了解其材料、图案、色彩、大小,辨别主要特征,并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形式制作风筝,并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感受南通地区的风筝文化蜚声海内外的自豪感。

2.中班“蓝印花布”主题活动。蓝印花布是南通民间的特色工艺,尤其是通州二甲民间老艺人的超群艺术,得到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誉,蜚声海内外。南通的蓝印花布艺术馆、纺织博物馆,是我园的艺术教育基地,带领幼儿进行参观活动,能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深入开展主题奠定了基础。从图案特色的欣赏到图案设计,从欣赏蓝印花布的艺术品到设计制作蓝印花布的艺术品,幼儿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民俗文化艺术的理解。

3.小班“美丽的肚兜”主题活动。肚兜作为夏天孩子们的一种常见民俗服饰,已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穿戴它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习惯了。但由于孩子们穿戴时年纪尚小,对于这种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忘了,因此,把这一民俗服饰重新在幼儿面前展现,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俗艺术,提高幼儿对民俗服饰的兴趣,这一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四、启示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10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师范性严重缺失

(一) 师范性缺失的结果及表现

师范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优势教育。这种特色客观地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面向基础教育, 培养合格师资, 应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也是其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当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含金量”不足, 师范性严重缺失,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低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教书育人, 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要能够从教育的视野认识和评价教育现象, 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具备过硬的师范生基本功“三字一话”, 要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当前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生相比, 除了拥有几门教育心理学理论课的成绩, 并没有显示出师范生应有的优势。会写毛笔字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也只是一般,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有碍观瞻。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适应能力弱

传统的师范教育一直是书本加粉笔, 专业加教育, 而当前的师范教育, 既没有继承优良传统, 更没有与时俱进, 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了解得少, 学习得少, 研究得更少, 对学生的培养仅仅是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流于形式的教育实习的简单相加, 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 只剩下陈旧的专业知识和些许教育理论的点缀, 稍跨专业就举步维艰, 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 实践经验缺乏, 动手能力差

大多地方师范院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习, 有的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时间短,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要完成跟班见习、听指导教师课、观摩其他教师示范课、试讲演练、上课实习、班主任实习等学校工作诸方面的模拟实践, 最终实习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走过场, 很难真正体验到教师工作的本质, 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研究[1], 因此, 培养的师范生缺乏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弱, 难以适应教学工作。

(二) 师范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特色不明、师范性严重缺失, 除了与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关, 其根本原因, 还在于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的复杂结构系统中, 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要努力从不同层面去选择确定自己的坐标, 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 即选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地方师范院校要对办学进行准确定位, 需要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状况特别是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潜力、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情况, 只有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才能够科学地决策学校未来的走向;所谓知彼,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服务区域应该是立足本城市、面向周边地市或周边省市, 因此, 在办学上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尤其是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发展需要, 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

近年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水涨船高的趋势, 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核心的教师教育上, 而是盲目追求非师范专业和学校向综合类转型的学科建设,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 仓促建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 这些专业的先天性基础弱势, 必然会给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质量和将来的就业走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 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均被边缘化, 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预备队伍缺乏明显的举措, 导致两手抓, 两手都不够硬;再者,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把精力用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考研”上, 追求“考研率”, 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很显然这也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一种“翻版”[3], 绝大部分充当绿叶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技能准备。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出师范特色, 培养优秀师资的策略

(一)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教师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师教育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意识、培养教师素质的重要资源。大学生职业意识和道德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活动) 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 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三笔字书法作品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浓郁的师范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 学为人师, 行为师范,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 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形象, 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 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 注重教师专业化,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师范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建设是关键。不同的服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城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比较好, 往往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乡镇的学校, 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差, 往往较注重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在两者兼顾的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有所侧重:调整课程结构, 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 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突出师范性为原则, 注重文理渗透, 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 应该具有针对性, 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为主, 开设书法、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础教育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书写水平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 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优势;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大学低年级, 开展通识教育, 注重文理渗透, 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三年级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科教学法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动态, 熟悉中小学学科内容, 进行校内模拟实习,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四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习[4]。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注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培训, 既让学生拥有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心理适应性, 又能承担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 采取必修和选修、专题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 增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教育需要理论指导, 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应把实践教学渗透于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 可采取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见习加校内模拟实习、四年级实习的方式, 同时增加教育实习时间, 加大对实习的指导力度, 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 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再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让大学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 让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同时,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知晓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地方师范院校要谋求生存和发展, 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师范特色, 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李思源.突出师范特色加强教师技能训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75-76.

[2]寇冬泉.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88-91.

[3]姜德照, 常勤德.地方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选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4) :72-73.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11

一是弘扬百年南师精神和“百年师范毓德树人”的优良传统,结合红色资源“三进”活动,以校史馆和红色资源为平台,开辟了思政教育新渠道。新生进校第一堂课参观校史馆,已成为学校传统。2008年,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校训、校徽、校歌征集活动,以突出师范教育特点为导向,强化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作为一名南师人的光荣感、使命感。开展了“红色资源”教育系列活动,举行了“五四”青年艺术节,举办“继承光荣传统,发扬时代精神”主题班会、红色诗歌朗诵会、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进行了刘和珍、陈瓒贤研讨活动,邀请老红军到校宣讲历史,组织学生到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是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创新学生工作制度,对各项学生工作规定及各级学生工作人员管理规定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修订、编印了《南昌师专学生手册》《南昌师专学生工作规程》,规范学与教的双边行为,确保了学生工作依法进行。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了班级、系、学校三级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了危机预警机制、矛盾纠纷调解制度及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机制。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桃李红》,组建了网上评论员队伍,制定了《南昌师专通讯员制度》,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采取“网上来、网上去”的方式,使网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

二、坚持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与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相结合

一是加强了学工队伍建设。以制度规范管理,严把“三关”,力争做到“两个确保”。首先,严把“入口关”。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高起点选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导师。2007、2008年连续两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成为专职辅导员,根据学生专业、班级、兴趣特长,以兴趣小组为单位配备学生导师;其次,严把培训关。对新聘辅导员按规定进行岗前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都要参加辅导员、班主任座谈会,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编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明读本》,实现了培训的经常化;第三,严把考核关。制订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对考核内容、程序以及结果处理都作了明确规定,有效调动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学工队伍的稳定和结构合理。辅导员不仅享受教师同等待遇,而且作为党政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教育部辅导员队伍建设督察组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是强化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以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管理人员、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为主题的“三合格”主题教育活动,实行了信息发布制、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出台了职称聘任办法,明确规定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必须具有两年以上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各部门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涌现出一大批“三育人”先进典型,较好发挥了广大教职工引领学生思想道德实践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三、坚持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是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和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党委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广大教师言传身教,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二是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出台文件明确规定了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将学生寝室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建立了与学生的谈心制度,做到了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行了以“自我辨别、自主学习、自我约束”为主题的“三自”教育活动,开展了“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和“强化学生宿舍管理、促进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主题教育、“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学生”、学习方法征文比赛、“大学生涯设计”优秀方案评选活动,建立了学生党员宿舍责任岗制度。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普遍提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充分发挥两个培训班、两支队伍、两刊和两块阵地的作用。两个培训班,即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班和学生干部培训班;两支队伍,即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桥梁、纽带、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两刊,即《政教周刊》和《团学动态》,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两块阵地,即社团阵地和党员服务中心(活动室)。学校现有社团近50个,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在实践中长才干、受锻炼提供了帮助。

四、坚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党委每学期都要召开专门会议,集中研究“两课”教学改革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校思政课建设在全省高职高专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二是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拓展学生基本素质和教师基本功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活动坚持按照“六个围绕”的要求来开展,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大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

一是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学校成立了校领导亲自挂帅的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全校的资助工作在校党政的领导下,由学生资助中心具体负责,进一步完善了“六位一体”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制度,用实际行动为贫困生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 篇12

一、组建教育学部的背景与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组建在教育界、政府有关部门乃至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和不同的评价。实际上, 这次调整既非“盲目升格”, 更非“心血来潮”, 而是有其深刻的改革背景和重要的探索意义。

1. 组建教育学部, 是北京师范大学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更好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与此同时, 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社会公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并由此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政府宏观管理与学校自主办学等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1]。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而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其特点之一就是需要长期积累, 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引出了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时代任务, 一是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推进教育国际化。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对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高质量、高素质教师的需求更加迫切。2007年, 我国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就是在市场条件下利用公共财政干预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因此, 积极回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服务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 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的重大课题, 也是作为我国教师教育引领者和教育科学研究重要力量的北京师范大学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水平, 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 尽管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在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仍存在教师教育模式僵化、科研力量相对分散、学术管理水平不高、政策敏感性不强等问题, 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 对现有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变革, 为整体提升教育研究、政策服务和教师教育水平搭建更加宽厚的平台, 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和制度保障。

2. 组建教育学部, 是北京师范大学秉承优良传统、发挥办学优势、走“特色兴校”之路的重大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和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文理基础学科等方面形成了突出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并在本世纪初确立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 特色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 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比较优势, 是体现大学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核心竞争力。对北京师范大学来说, 只有保持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的高水平, 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从而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这里应该指明,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目标中所设定的“综合性”, 不是简单指学科数量的增加, 而是强调学科间的多样性互补, 从而实现整体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所谓“研究型”, 不是简单指研究生的比例多大, 而是强调传承北京师范大学优良办学传统, 将重视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贯穿于教学、科研和管理诸方面, 贯穿于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 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学校崇高的学术品位。

“十五”期间, 学校在学科结构方面已实现综合性, 专业设置方面已突破传统高师的格局, 转向多元化。“十一五”期间, 学校的发展思路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所谓“稳定规模, 优化结构”, 强调的是在发展策略和路径选择上坚持内涵发展, 注重提升质量, 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延扩张;而“突出特色”则是发展的核心, 即继续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以综合化的学科布局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作为强化特色的重要基础, 以比较优势的增强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动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整合校内有关资源, 组建教育学部, 是整体提升教育科学综合实力、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

3. 组建教育学部, 是北京师范大学优化治理架构、改革管理体制、改善管理效能的重要尝试。

调整机构设置, 分散管理权力, 充分发挥学术人员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优化现代大学治理架构, 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趋势。根据有关统计, 美国大学内部教学科研实体学院的设置平均数为9个以下, 英国大学不超过10个, 日本大学内部的学部设置平均数也在10个左右。我国大学在建国初主要借鉴前苏联模式进行院系结构调整, 专业设置口径相对狭窄, 系所设置比较分散。80年代后借鉴欧美模式, 开始探索“学院制”, 而由于院校合并和传统体制惯性等种种原因, 目前大学内部二级实体院系的设置数普遍在20个以上, 不少学校在30个左右, 少数学校甚至在40个以上。大学内部二级学术机构设置过多, 管理跨度过大,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校级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力和执行力薄弱、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学术机构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以及“行政化”“官本位”等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 必须依靠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创新。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院系设置, 在教育学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计中尝试实施“扁平化”管理, 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改善管理效能, 同时为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

4. 组建教育学部, 是北京师范大学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审慎选择。

优化学科布局结构, 促进学科局部融合和全面交叉, 是现代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走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学科发展呈现出了既高度分离又高度融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重要发展趋势。综观国外高等教育, 一流的教育学科和教师培养机构大多设在高水平综合大学之中, 医学学科和法学学科也大多如此, 其潜在的规律性值得我们研究和揭示;而且,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大学等大部分世界知名大学, 教育学的各子学科在学术管理上大都归属于同一个学院或学部, 鲜有教育类子学科在多个二级学院内单独设置的。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整合教育类二级学院和系所的基础上组建教育学部, 有利于教育类相关学科的融合和互补, 提升教育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教师教育的水平, 加快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既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学生到国外工作、学习和进修, 并努力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同时也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提升学术实力, 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组建教育学部, 是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通行做法, 将促进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管理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

二、教育学部的组建过程

对北京师范大学而言, 组建教育学部是一件大事, 一件好事, 同时也是一件难事。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变革, 需要打破现有的管理格局, 涉及观念的变革以及人、财、物等方方面面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调整, 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阻力。为稳妥起见, 学校对这项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 在广泛征求干部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人士等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分析和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 审慎做出了组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重要决策。2006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 “将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成立教育学部, 全面整合教育学科与学科教育资源, 统筹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工作”;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 进一步明确要“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成立教育学部, 实施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关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2006年5月4日和2007年9月9日, 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并与师生座谈, 就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北京师范大学寄予了厚望。2007年底, 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了教育学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全面启动了学部的组建工作。2008年, 学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为契机, 加快了教育学部筹建的步伐, 并于2009年1月召开教育学部组建启动大会。经过其后紧锣密鼓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成立。

三、组建教育学部的创新尝试与特点

新组建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对原北师大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联合国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0余个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进行了实质性整合。在教育学部的功能定位和结构设计中, 尝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员聘任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归纳起来, 新组建的教育学部具有如下6个特点:

1. 学科实力雄厚。

组建后的教育学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博士、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以及博士后工作站、有17个二级学科、13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有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拥有一支素质优秀、学术声望良好的教师队伍、在202名专任教师中, 具有博士学位的超过89%, 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的近68%, 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3%, 整体结构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和上升势头。

2. 实施“扁平化”管理。

教育学部下属机构实行“扁平化”设置 (见图1) , 共设立了25个学术机构, 其中包括14个实体性学术机构和11个综合性交叉研究平台;为加强教师教育工作, 还在学校层面专门设立了综合的教学交叉平台———教师教育学院。所有下设单位直接对学部负责, 由学部统筹人事、财务、学生事务、外事、党务等方面的管理, 从而改变了过去“金字塔”式的科层设置和管理模式, 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并为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学校也将本着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 将更多的管理权下放到教育学部。

3.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有分离、又有渗透、各司其职。

教育学部在进行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设计时, 结合自身实际并充分参考了国外大学的做法。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 由学部行政部门统一行使;学术研究方面的事务, 则完全以教师为主管理;同时还加强了学术评议和咨询机构 (如:发展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事工作委员会等) 的建设, 确保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保证这一原则的落实, 学部在选聘学术机构负责人时明确规定, 担任学部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员, 不能再担任学术机构的职务;学术机构负责人通过竞争产生, 不设行政级别, 由学部领导班子直接任命。

4. 重视基础研究。

教育学部在筹建中始终将加强学科建设作为重要取向, 重视教育科学基础研究。新设置的14个实体性学术机构 (见图2) 并不是原来院系的翻版或升格, 而是按照学科特点重新设计;教师自愿报名、重新选择。如高等教育研究所就是由来自原5个不同的教学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整合而成的。依托这14个研究院所等实体性学术机构, 加强教育类相关学科的融合和互补, 使教育学科的学术力量得以凝聚, 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为今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强化政策服务。

教育学部在筹建中注重以政策服务为导向, 设立了11个综合性交叉研究平台 (见图3) , 其中包括6个直接为教育部服务的研究平台和3个直接为北京市服务的研究平台。这些平台分别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和经费支持, 采取“项目制“的运行方式, 根据研究项目需要聘用学部和校内外专家及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和咨询工作, 旨在强化政策研究, 提高政策服务能力, 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直接服务, 为提升学校乃至国家的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作出贡献。

6. 学生直接受益。

教育学部现有全日制学生近1700名, 其中研究生1100余名, 占学生总数的67%。学部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和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 已累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精品教材2部、特色专业1个,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和创新型教育学科人才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由学部统筹管理, 初步克服了过去教学资源分散、课程重复设置等弊端, 学生可以在宽厚的教学平台上选修课程、接触名师, 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育学部的成立, 标志着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发展已经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新组建的教育学部担负着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光荣责任, 承载着提升北京师范大学乃至我国教育科学综合实力、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历史使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升教育科学和教师教育水平为核心, 以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为导向,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战略目标, 着力推进教育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新的发展, 努力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教育决策的思想库、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以及教育国际交流和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数字传播时代下一篇:软件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