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师范生

2024-10-19

女师范生(精选7篇)

女师范生 篇1

性别在英语中有sex和gender两个单词来指称, sex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生来为男或者为女的这个事实。gender是指特定社会文化中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 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1]。性别意识又叫社会性别意识, 即用社会性别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现象, 重新审视两性关系, 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 从而求得一种新的性别平等。用性别意识的方法研究两性关系, 实际上是采取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两性视角。也就是说性别实际上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他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的。

一、当代女师范大学生性别意识偏差

性别意识偏差, 是指脱离性别平等视角观察两性、研究两性、规定两性的一系列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造成当下女师范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偏差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性别意识观念的制约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开化, 女性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 但是由于漫长的父权制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历史, 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型别观念, 在男女两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在传统观念看来, 男性气质是理性的、独立的、主动的、精神的、富有攻击性的;而女性是感性的、依附的、被动的、物质的、优雅的。男性的个性应该是独立、自信、勇敢、有责任感的;而女性个性应该是依赖、顺从、柔弱和自私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两性这种差异是天生形成的, 实际上这种性别观念的偏差是以压低女性的地位以及压抑女性的价值期待为前提的、父权制思想体系中男女对立的“二元论”观念, 体现了男性优于女性的不平等逻辑。在一师范院校的有关的调查中显示, 对于“女人需要更多照顾”这一观点, 90.9%的认为这是男女平等的表现, 9.1%认为这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 另外调查中还发现, 一些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 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甚至有些女大学生认为, “女孩子用不着在事业上太突出”, “女孩子就应该像女孩子, 整天东奔西拼, 会丧失女性特有的柔美”。可见当代女师范大学生的男女平等观念受传统性别意识观念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偏差。

2、职业自主意识定位不明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作为优秀的知识女性阶层, 女大学生自己在接受时代赋予的现代意识的同时, 也在接受着传统文化下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比如对“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观念的认同, 女师范大学生往往出现职业自主意识定位不明确, 在众多的职业调查中显示, 公务员、医生、教师被认为是最适女性的职业, 而作为新世纪本应追求平等观念的女性, 在现实中选择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工作轻松, 有两个寒暑假, 有利于照顾家庭。然而师范类学生就业的现实却是很多中学用人单位要人的首要要求就是男生优先, 即使男生的学习和能力不及女生, 都会先考虑男生, 同时会附带如果女生特别优秀的也可以考虑, 这样的现状将打击一心想将来当老师照顾家庭的女师范大学生, 导致她们对自我性别的不自信, 从而把这种对社会和性别的不满带入工作中, 影响到她们学生性别意识偏差的恶性循环。

3、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女性学、女性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和教育领域, 90年代美国68%的大学都开设女性学方面的课程, 我国台湾地区也十分重视性别教育, 从中学开始就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性别教育。然而现行的学校教育面对性别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无法在教育过程中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角色社会定位、自我价值的判断等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一些大学里开设了有关女性学的相关课程, 但主要是停留在一些女子大学或者选修课上, 在大多数的高校里都没有开设性别意识的相关课程, 尤其是女性占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里, 没有针对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当代女师范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途径

针对女师范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困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性别教育。

1. 从政策层面入手, 加强性别意识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教育立法、教育政策中, 从政策层面保证性别意识课程的开设。在一些西方国家, 已经性别教育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我国目前还只有极少数大学开设了女性理论课程, 普及很不够。为了加大普及的力度,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性别课程纳入师范院校课程目录, 并规定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 同时抽调专家、学者编写教材, 各地区、各学校大力培训师资, 将加快性别课程建设的进程。

2. 营造高校男女平等的氛围

为营造高校男女平等的氛围, 可举办性别专题讲座, 邀请性别研究专家和成功女性向学生讲授性别理论和成功女性成长、奋斗的事迹, 帮助大学生树立先进的理念, 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 为女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可组织社团活动, 如通过就大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性别问题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社会性别的理解;可在教学中通过给男女大学生创造一些社会角色和情境让他们真实地体会到男女在能力、耐力和智力方面的平等,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性别意识。

3. 建立性别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

师范院校女生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通过教师职业和母亲角色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家庭质量, 个体的性别态度和行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教育养成的,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性别行为和态度养成的重要阶段, 许多研究证明, 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下一代, 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性别观念和行为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有意识有组织地在师范院校开展性别教育是建立性别意识教育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要:当今时代, 性别研究蓬勃发展成为一门显学, 并涉及到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女师范大学生性别意识偏差严重地阻碍了性别意识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制约当代女师范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的困境, 尝试为其发展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性别意识,女师范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惠英.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1999, (1)

[2]石彤.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1 (4) :35

[3]张建奇.高等教育中女性地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75

女师范生 篇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研究对象

抽取了玉林师范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女生2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一100人,大二100人),研究对象为她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行为。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网查询有关健康、体育健康促进、体育行为习惯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1.2.2访谈法

通过走访本校和区内部分高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了解各校为促进学生健康所采取的措施,为制定师范院校女生体育健康促进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目的设计了《师范院校女生健康意识、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2调查结果分析

2 . 1师范院校女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研究资料[2]表明,玉林师范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女生平均身高2000年为155.36cm,2010年为157.79cm,增幅为1.56%;平均体重2000年为46.47kg,2010年为48.23kg,增幅为3.78%;速度素质50m跑2000年为9.49s,2010年为9.73s,降幅为2.52%;力量素质立定跳远2000年为178.77cm,2010年为163.26cm,降幅为8.67%;仰卧起坐2000年为27.87次,2010年为31.12次,增幅为11.66%;耐力素质800m跑2000年为255.15s,2012年为258.1s,降幅为1.16%;柔韧素质体前屈2005年为17.46cm,2010年为15.43cm,降幅为11.57%;呼吸机能肺活量2000年为2613.82ml,2010年为2412.21ml,降幅为7.71%;营养指标维尔维克指数2000年为79.5,2010年为79.88,增幅为4.8%。能过以上数据分析,近10年来玉林师范学院女生除身高体重和营养指数指标有所增加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2 . 2师范院校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

当前研究表明,体育对人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玉林师范学一年级,二年级女生的问卷调查,在中小学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只有13.2%;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减少疾病的女生有93.5%;受到何种因素影响而参与体育锻炼的,81.3%的女生选择受到爱好体育的同学影响。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影响因素是受场地器材影响,为73.2%;第二影响因素是自身隋性,为53.2%。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只有25.2%, 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兴趣为81.3%。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小群体为主为92.3%。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是球类为76.5%。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62.3%的女生为下午,31.6%为早晨。每天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女生为7.8%;每周参加3次以为课余体育锻炼的为15.3%,1~2次的为36.8%,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女生平均一周没有1次课余体育锻炼,但85.3%女生每天有1~2h的可自由支配时间。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师范院校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场地,有限的运动场地被相对活跃的男生占据,女生的运动空间受到挤压,很大地影响了女生的锻炼积极性,但女生的运动隋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很多女生生活上只求舒适安逸,参加体育锻炼怕脏、怕、累、怕吃苦,缺乏体育运动,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运动时间也是影响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但大一,大二年级虽然学业负担较重,只要能合理安排,运动时间还是有的。此外,多数女生选择运动时间在下午,但下午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高峰期,运动场地相对紧张,因此要灵活安排运动时间,避开运动高峰期。还有许多女生选择的锻炼方式比较单调,多数为球类项目,而球类项目也是男生最喜欢的项目,课余时间多数球类场地为男生占据,严重挤压了女生的运动空间,影响女生的锻炼积极性。

3师范院校女生体育健康促进干预对策

3 . 1成立女生体育健康干预机构

对师范院校女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有效干预,有必要成立一个组织管理机构,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成立由体育部、学工处、校团委、各系部、校医院、后勤处等部门组成的女生体育健康促进委员会,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固定、经费保障、计划落实、措施得力、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

3 . 2对女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干预

通过有计划在校园开展女生健康专项讲座、体育锻炼与健康知识咨询、校园网络宣传、广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女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意识进行干预,培养师范院校女生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锻炼习惯。

3 . 3对女生实施营养饮食干预

由校医院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女生的饮食、卫生习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健康教育咨询等方式,接受疾病预防、科学饮食、卫生安全等健康教育,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女生良好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行为,加强对学生食堂的卫生监督,科学营养就餐,为改善女生的体质提供充足的营养。

3 . 4发挥运动兴趣小群体的积极作用, 带动更多女生参与体育锻炼

由各系院的体育部,女生部和团委组织实施,要求以班或宿舍为单位组成运动兴趣小组,邀请体育老师或有体育专长的同学担任体育指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逐步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其他女生开展体育活动,带动大部分女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3 . 5师范院校女生运动场地保障干预

女师范生 篇3

当前, 就业焦虑弥散在高校校园中, 为各年级的大学生所体验, 尤其是毕业班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 由于心理准备不足, 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产生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 以及由此引起的有关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2]。就业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 因求职就业而生, 随入职工作而止。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个人潜能,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但过度的焦虑会造成注意范围狭窄, 记忆通道受阻, 思维混乱或空白,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出现逃避、自杀等过激行为。所以, 应该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现象。多数研究表明, 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男生。对女大学生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进行深入探讨, 系统分析影响女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因素, 对女生更好地择业就业, 充分发挥女性的聪明才智, 提高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结合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选取被试, 从某师范院校四年级毕业生里抽取五名女生作为被试, 进行有关就业焦虑的访谈。被试的详细信息见下表。

1.2 工具和程序

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被试进行访谈, 主要围绕就业焦虑的个人及家庭影响因素展开。在事先征得被试同意的前提下, 用录音笔录音。访谈结束后, 送给每名被试小礼物以表谢意。访谈在2014年6月中下旬进行。全部访谈结束后, 将录音转化成文字材料, 对其进行编码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所提到的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及专业劣势、家庭及个人自身因素都会影响就业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众所周知, 学校及专业对毕业生而言已无可改变, 下面重点对家庭、个人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进行描述。

2.1 个人因素

2.1.1 个人求职经历

Y是五位被试中就业焦虑程度最高的。求职失败的经历在她的就业焦虑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中有两次面试失败对她打击最大:“我当时面试的幼儿园都是我自己喜欢的那种, 比较看重的, 我才去面试, 不然就不去了。”一次是Y和三个同学一起去北京面试。面试的时候, 她们四个同学一起进行, “问的问题都一样, 回答得也差不多”, “然后吧, 人家再通知的时候就没有我”, “就让他们三个去”。关键是面试所提问题“一点专业性的问题都没有……就是问的家庭背景, 学的文理科 (指高中) , 平时喜欢看什么书”, “尤其让我郁闷的是我们班有一个没有去面试, 就填了一份简历, 但却被录用了”。根本没去面试, 只投了一份简历的同学居然收到录用通知, Y说“当时感觉特受打击”。

另外一次面试失败发生在五月初。Y和一名同学又准备去北京面试, 另外两名同学看到了, 就“问‘去哪里面试’”, “就跟着我们一起来了”, “然后还把她们给面试上了, 像我们这种专门应聘去的, 结果没成”, “但面试的时候, 人家 (指用人单位) 要求有教师资格证”。可那两个同学“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的”, 而且是“跨专业的”, “反正我现在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W的求职路也充满坎坷。在遭受研究生考试失利打击后不久, W开始走上了艰难的求职之路。“第一次是去C市那里, 招聘教师, 要进行三轮面试, 第一轮面试就问我是哪个学校的, 专业是什么, 有没有实习经历, 然后就让下去了。结果有些人就被刷下去了, 我也被刷下去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被刷下来”。“我想了想……咱是学校也不占优势, 专业也不占优势”。

“第二次我又去了C市。区里小学及附近村小学招聘老师……结果我报的是村里, 招十几个人, 下设7个考场, 每个考场40多人。这次考试成绩下来, 63分能进面试, 我考了62分……咱们学校去的一个考上的也没有”。

“第三次是前几天我去D市一个私立学校, 规模较大,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有。面试的时候先让我说是哪个学校什么专业的, 当我说出专业名称时, 他们还是质疑, 说:‘教得了初中吗?’我说:‘我可以的。’……‘那你回去等通知吧’。所以我这一直等着, 人家也不搭理我……我想去的”。另外还有一次是W故乡县城的一个培训机构, 在得知W将来要考在编教师之后, 便说:“那你回去等信息吧。”但后来也是没给信。

Z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学, 不过在拒绝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职位后, 也遭遇了教师招聘的冷遇。“前几天去X大学附属学校参加面试”, “自我介绍2分钟, 试讲10分钟, 然后再回答老师 (面试官) 问题”。“如果试讲通过后, 当天晚上会给通知, 参加第二天的笔试, 但是没有给我通知”。“我感觉讲得挺好的”, “感觉自己发挥得挺好的”, “可能人家有比咱讲得更好的, 还有如果是说讲得差不多的, 人家可能会考虑高学历 (名校毕业的) ”。

H尽管没有真正参加过就业招聘的面试, 但对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失利念念不忘, 对未来的教师招聘面试有一种“紧张感”, “因为面试过一次没成功好像有点阴影”。

而起初焦虑程度较高, 接受访谈时焦虑程度已然降低的C, 与其他四位受访者求职经历不同。当她决定就业方向不局限于本专业时, 一直“纠结”的情绪得以释怀, “开学一来学校后, 我就觉得明朗了”, 于是参加招聘会, “去过两个 (招聘会) , 然后我就感觉完全不用担心啊, 因为我也面试过几个, 人家也让我去了, 就感觉这个也没有必要担心嘛”。可见C的成功面试经历使她信心倍增, 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没必要那么着急, 等一回家 (毕业后) 我就开始找工作吧”。

从被试的求职经历看, 失败经历会加重就业焦虑, 而成功的经历则会降低就业焦虑。

2.1.2 个人的认知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 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认知这一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 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3]。那么, 被试围绕就业到底有怎样的看法和解释呢?

面对自己两次印象深刻的失败面试, Y是这样感叹的:“很受打击, 感觉整个人就给否掉了”, “最让我不解的, 迷惑的是为啥人家都否定我呢”, “我感觉人家都看不上我”。Y存在着以偏概全, 过于概括化的思维方式, 两次面试失败就看不到自己的一点优势, 被两家单位拒绝就推论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会拒绝她。另外, Y的头脑中还存在以“绝对化要求”为特征的不合理信念。如Y“坚持认为一直学某个专业的, 挺有优势呢, 结果一找工作, 根本没显出优势, 甚至不如别人”。也就是说Y头脑里有一种观念, “像他们这种本科和专科专业相同的专接本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应该更优势”, 可事实却与自己的绝对化要求相悖, 这是令Y难以接受的, 于是陷入焦虑和困惑之中。

W头脑中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糟糕透顶”、“绝对化要求”。她总是很担心失败, 也经历了数次失败, 于是对未来的求职就业考试更担心和焦虑, 甚至不敢面对乡邻的询问, “我如果说准备招聘教师考试呢, 如果考不上怎么办啊, 丢死人啊”。如果未来的教师招聘考试失败, 对她而言“像天塌下来的一般感觉”, 糟糕透顶了。至于未来工作的地点, 她给自己限定最次要在县城。她说:“我这本科不好, 起码也是个二本吧, 我当年高考比三本多考了几十分呢, 难道还让我回到村里?”“我那些同学 (三本) 起码还是留在县里。”也就是说, W认为二本毕业生工作地点从城镇规模上应该不差于三本毕业生, 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可严峻的就业形势向她的绝对化要求信念提出了挑战, 因此她矛盾不堪, 烦躁不止。

仔细分析H的访谈资料, 发现她的思维也具有过于概括化的特征。她说:“我也觉得自己长得不可爱, 性格也不随和, 特别稳, 严肃, 不善于表达感情。不适合做幼儿教师。”其实长相可不可爱、是否严肃, 是否随和, 是否善于表达感情, 都不是影响幼儿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颗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才是根本因素。由于H持有如此的看法, 在特岗教师招聘报名时“自然排除幼儿教师了”, 于是她的就业范围变得狭窄。可见思维过于概括化导致的认知偏见是H产生就业焦虑因素之一。

Z和C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认知。相反, C的思维非常灵活, 可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当她决定放弃教师公招考试后, 也有过短暂的困惑, “我这四年一个公招都没考过, 是不是有点遗憾啊, 后来一想, 总会有点遗憾的, 错过了这个还有其他的, 是吧。反正遇到啥事, 这样想不通的时候, 就从另外角度想, 就觉得没啥了”。她决定跨专业就业后, 对原来所学专业的看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她说:“反正我觉得这四年学的也不是白学, 以后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 还是对亲戚家的孩子, 这些, 都有用, 我觉得还可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经历, 如果学了其他的, 你也可能去干别的。好多现在都是跨专业的。”灵活、全面看问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C缓解了就业焦虑。

除了个人的求职经历、认知方式会影响到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之外, 人格特点如情绪稳定性、自卑、过于要强等会影响就业焦虑。Y的情绪稳定性较差, “反正我就是特别容易紧张”, 同时过于要强, 过于封闭。“我一直在自己找工作, 我也没跟家里说要他们帮着找工作啥的, 我想能自己找就自己找”。“我从小就这样, 我有啥事, 我就自己在心里憋着”。H在为师素质上较自卑, “我自己也是比较内向的, 感觉挺无发展潜力的”。而Z的个性表现出过于要强的特点, 她在就业上“不想通过他们 (家人) , 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自己努力, 让他们少费点心”。

总之, 从个人因素看, 个人的求职经历、认知方式、个性特点都会或强或弱地影响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2.2 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 家庭因素对被试就业焦虑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些学生觉得无法实现家长的期望, 或者与家长的就业观念不一致, 因而引发心理不安”[4]。除了C外, 其余四位受访者都来自农村, 家人的社会地位偏低。在谈及家庭情况时, Y说:“我感觉我父母供我上大学挺不容易的……我父母就是没工作, 家里边养车。…… (虽然经济条件) 可以, 但是太累啊, 那种苦力的活太累啊, 拉砖啊什么的。家里还有弟弟, 比我小一岁。他还没有结婚。我父母也挺着急的, 关键是在农村, 孩子不上学, 这个年纪还不结婚, 父母压力挺大的。反正我有啥事也不喜欢给我家人说……我感觉和他们说他们也不懂。”所以家人并不知道Y因为就业很焦虑。“我感觉他们一直都不了解我”。可以说, Y的家庭在就业上对她的帮助非常有限, 而且Y过于要强的性格, 使得她不主动寻求家庭的支持。而在压力情境下, 如果其他条件近似, 一个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 就会体验到越强烈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W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 母亲在农村的一家私企打工。在就业方面, 父亲对W有较多的限制。“我爸不愿意我留在村里, 说‘你留在村里干吗呀’, 说‘你年轻人留在城市里发展机会多’。前天晚上因为这个事我们打电话, 他老说我。哎呀,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妈就随着我, 我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 我爸就是老管着我。我说不做老师了, 他说你一个女的, 你不做老师你干吗呀, 他老以他的思想钳制我。”W虽然与父亲不乏交流和沟通, 但父亲对她的就业没有实质性帮助, 反而给她带来一些困扰, 不过也让W坚定了只做教师这一行的信念。

Z的父母都是农民, 有哥哥、姐姐、妹妹。Z的就业焦虑部分源自家长的压力, 家长总是说:“啊, 毕业了, 然后总得有个工作, 你不能待在家里, 这样不好看啊。”其实对于个性要强的Z而言, 即便没有父母的唠叨, 她也深知工作对她自身的重要性, 父母的唠叨只能加重Z的就业焦虑。

作为家中的长女, H的家人对其求职行业及地域做了明确的限制, “家里就让考教师招聘, 别的县招聘, 不让我报, 家里不让我走太远。家里的意思好像是让我离近点, 妹妹可以远点”。家人的限制使得H内心很矛盾, 因为她“在心里最喜欢的不是做教师, 是和生物相关的其他职业, 心里喜欢又不能那么做, 挺矛盾的”。中国家长帮子女做决定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 不过他们往往过于功利和世俗, 较少考虑子女的兴趣和爱好, 即便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 也依然为他们画地为牢,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一些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

C是一位幸运的女生, 家原本在C省, 现在随家人一起搬到了Y市。尽管C曾经为留守儿童, 但她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哥哥。哥哥研究生毕业, 在Y市工作, 嫂子在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我爸妈在我8岁的时候就出去 (打工) 了, 我一直是在我叔叔家长大, 我哥比我大特别多, 大11岁。他在Y市上大学, 我就总往Y市跑, 其实有点居无定所的感觉。我妈他们总也不在家, 他们回来得特别少, 但我跟我哥的感情特别好”。C的父母对其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 “我从小就是那种放任惯了的, 不管啥决定, 自己做吧。选大学啊, 高考中考啊, 都是‘你自己选吧’, 他们不太干涉这事情”。但哥哥、嫂子是C的重要支持者, 他们不但能给她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 而且在她遇到困难时会帮她指点迷津。一家大公司要她去面试, 可面试的时间和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面试地点距离学校很远, 她就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去面试。“后来我哥说他们以后还会招人, 如果你只是为了这一次, 就没必要, 你马上要拿证 (毕业证) 。不然回校会很麻烦”。看来, 父母的放权、兄嫂的支持让最初本来有较高就业焦虑的C化压力为动力, 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求职路上放手一搏。

家人的宽容、理解和帮助能有效缓解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而家人的抱怨、限制和干涉则会加重她们的就业焦虑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个人的求职成败经历、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及某些人格特点是影响就业焦虑的主要个人因素。

家人的抱怨、限制和干涉会加重就业焦虑;家人的宽容、理解和帮助能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3.2 建议

毕业生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以丰富自己面试成功的经验;加强认知方式的训练, 培养灵活、理性看待事情的方式。

家庭应多关注毕业生的心态, 少一些抱怨和指责, 多一点帮助、关心和安慰, 让毕业生感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 身后有强大的家庭支持。同时, 毕业生应及时与家人沟通, 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 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摘要:为了研究女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 作者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五位师范院校四年级女毕业生进行访谈, 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登录和分析, 结果发现个人的求职成败经历、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及某些人格特点是影响就业焦虑的主要个人因素, 家庭的宽容度与支持力等也对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有影响。

关键词:师范院校女毕业生,就业焦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

参考文献

[1][4]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08) :54-55.

[2]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 2009 (02) :131-132.

女师范生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学作为培养和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重要场所, 并且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体质也越来越收到人民的关注。女大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 其体质状况也相对特殊, 如何更好地使女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质, 以及更好地对女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是当今大学体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 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生共12182 名, 其中大一女生3531 名、大二女生3248 名、大三女生3288 名、大四女生2115 名。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测试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内容为:身高、体重、肺活量、50 米、800 米、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

(3) 数据处理法。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为基础, 运用spss7.0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各年级女生身体质量指数测试结果分析

身体质量指数 (BMI) 也称身高标准体重, 是通过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关系来反映身体形态的重要指标。BMI等于体重 (公斤) 除以身高 (米) 的平方。

综上所述, 大一、大二、大三女生低体重的人数占优各年级人数的10%左右;大四低体重的人数占大四总人数的7.90%;肥胖人数则均低于1%。说明女生身体形态整体匀称, 极少数偏胖, 偏瘦人数多。

2.2、各年级女生肺活量测试结果分析

肺活量指标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正常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指人体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 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综上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肺活量优秀的均占各年级人数的15%左右;大一女生肺活量不合格人数占大一总人数8.27%, 大二、大三、大四女生成绩不合格人数均占各年级总人数的15%以上, 说明, 女生肺活量成绩优秀与不及格之间平均水平相差大, 少数女生需要加强有关肺部功能的体育锻炼。

2.3、各年级女生50米测试结果分析

50米测试的是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状况。

综上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50米测试中成绩优秀人数均在各年级人数的5%左右;大一女生50米测试不及格人数占有9.94%, 接近10%, 而大二、大三、大四女生在50米测试中不及格人数占有率均在10%以上, 说明女生整体上在速度素质方面较差, 成绩不及格率太高。

2.4、各年级女生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分析

立定跳远测试的是学生人体在向前跳跃式下肢肌肉力量的爆发力。

综上可以看出, 在立定跳远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成绩优秀人数占各年级总人数的5%左右;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占大四总人数的12.15%;大一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人数的8.41%;大一、大二、大三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人数的10%以上, 说明女生在立定跳远中, 大一、大二、大三整体上较差, 下肢肌肉力量的爆发力不够, 而大四女生在立定跳远中整体水平之间相差较大。

2.5、各年级女生800米测试结果分析

800米测试的是学生的耐力水平, 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

综上所述, 在800米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成绩优秀人数占有各年级人人数的1%左右;大一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数17.02%;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人数的30%以上, 说明女生在800米中整体水平较低, 耐力较差。

2.6、各年级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结果分析

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的是学生的腹肌耐力。

综上所述, 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均占各年级总数1%左右;大一、大二、大三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数15%以上;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人数的9.6%。说明女生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整体水平偏低, 腹肌耐力较差。

2.7、各年级女生坐立体前屈测试结果分析

坐立体前屈测试的是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 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度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 在坐立体前屈坐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均占各年级总人数的10%以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数8%以下。说明江女生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 学生身体柔韧度整体水平较好。

3、结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大学生整体身体形态匀称, 身高标准体重整体良好, 少数学生偏瘦, 身体整体柔韧度、肌肉伸展性以及弹性水平较好。但是学生耐力、肺活量、腹肌耐力和爆发力、速度等素质相对较差。

本文通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更好的了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大学生体质现状, 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提供帮助。

(副教授:袁春华)

摘要:本文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专业女大学生共12182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大一女生3531名、大二女生3248名、大三女生3288名、大四女生2115名。从国家体质健康网上下载有效数据, 通过统计软件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50米、800米、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一步了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专业女大学体质健康状况, 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课程安排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质健康,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丹.“五维健康观”视野下学校闲暇体育的功能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13 (3) .

女师范生 篇5

关键词: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金钱价值观

一、职业价值观简述

生活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的总称,它是生活基本问题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它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婚恋、职业以及金钱等生活基本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谈职业必然和金钱挂钩,因为工作的物化就是经济收入。选择何种职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是每位大学生都必须面对和仔细考虑的事情。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择业、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

二、师范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笔者在我校师范专业抽取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第一首选的工作是教师,其中以女大学生占绝大多数。我们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分析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寻求出当前师范院校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师范院校的女生在职业选择上具备以下特点: (1) 女生在主观上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舆论导向,不再认为是男性的附庸。把工作看作是自我独立的关键,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 师范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再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职业取向较为分散,行业分布较广。 (3) 经济收入成为选择工作的核心。女生认为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钱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这样就使得很多师范专业的女生好高骛远,想通过体面的工作获得社会地位,以经济收入的高低决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往往又由于一些工作女性需求量较小、个人能力欠妥、缺少长远的规划等原因导致了在竞争上输于男生或者优秀的女生。这样就导致女生在择业时信心不足,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一旦女生不能顺利就业,就会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形成原因分析

(一) 物质化倾向的熏染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了价值观取向从主流一元发展到分散多元。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必然引起大学生职业观价值评判标准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女生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广大青年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物质化倾向较重,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畸形职业观。正是由于物质化倾向才会导致形成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从而形成错误的生活价值观。

(二) 传统观念的压制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女性不再像以前那样被男性束缚。女生在价值取向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天生就应该比女性强,这就导致了很多工作将女生排斥在外。“男尊女卑”的错误传统观念使女生的工作环境差,求发展的阻力大,思想压力大。所以追求稳定的经济收入变成了女生的唯一救命稻草。

(三) 课程设置的矛盾

师范院校的课程都是按照师范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的。无论学生将来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上相同的课程。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片面追求大学课程改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趋之若鹜的失衡局面。学生的就业率又成了考评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这就变相要求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只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就业的质量和学生素养的提高。

(四) 家庭的负面教导

家庭对师范专业的女生择业影响是第一位的。在高考填志愿时,很多家长出于女性角度考虑,片面认为女孩子从事教师职业就很好。因此在择业时,很多女生多以父母之命为第一指导,扎堆竞争教师岗位,忽视了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能力、性格是否适合教师职业。很多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女儿能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他们认为只要有了稳定的工作就能有美好的婚姻和生活。一味地追求稳定,往往使广大女生就业面窄,就业机会少,就业率低。

四、教育对策和方法探析

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女生,关爱女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护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和家庭要做好女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对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要给予纠正。同时,广大女生在择业时应该以自我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和社会需求为指引,这样才能顺利就业。

(一) 社会各相关方面要积极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宣传主流价值形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为广大学生职业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的、积极的、向上的。社会导向必须旗帜鲜明,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报纸、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都要客观评价社会现象,宣传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的思想,这样就使主流意识形态盛行,社会环境风清气正。

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健康积极的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法规,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跟踪和后期管理,建立和完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的风气对广大女生就业是非常有益的。诸如:女性的孕产假、支教学生的后期承诺等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予以兑现。

(二) 学校要积极抓好女生的思想工作,矫正错误思想行为

高师院校以学识高和品行正作为规和矩,用以匡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首先要抓好“两课”教学,通过科学有效的理论灌输,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其次要以重大活动、节日为契机,开展女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女生的自信心和优越感。第三,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女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女生中出现的问题和苗头,广大辅导员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总结、早反思。

(三) 家庭要正面做好女生的就业指导,关爱女生成长成才

家长要做好女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要能理性看到近些年来教师需求量变少、竞聘标准变高的趋势。不能以教师职业作为唯一目标,应该考虑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例如:当无法胜任教师工作时,可以选择到基层去磨练,或者从事其他工作等等,从而走出职业桎梏,顺利就业。

(四) 女生在择业时要正确处理好与金钱、个人兴趣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金钱的关系,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不能草率地将金钱和成功画等号。成功是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一种肯定。而金钱只是成功的物化。有些女生在求职时,将工资高低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这样的价值取向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对于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来说,以现有的知识、能力和阅历还不足以使其一走上社会就获得成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理性地降低对金钱的期望值,将自我成长作为在毕业求职时的首选价值观。

其次,应当要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个人爱好的关系,深刻理解“行行出状元”的意义。职业价值观、个人兴趣和特长是人们在择业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广大女生在择业时一定要以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为基本出发点,一定要考虑它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适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用青春和智慧将职业做好,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孝政, 曾武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8, (4) .

女师范生 篇6

关键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体育锻炼,研究

引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 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 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女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对将来子女的体质是一个重要的遗传因素。关注她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关注她们的体质健康, 不仅会使她们本人受益, 而且对增强中华民族未来的体质水平和增强国力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沈阳师范大学。 (大四学生由于实习原因不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2007级、2008级、2009级女生为研究对象 (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需要, 本人在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有关的论文和论著, 对收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分析, 作为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师范大学2007级、2008级、2009级在校的100女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问卷, 回收110份, 回收率达91.6%, 其中有效问卷105份, 有效率95.5%。 (3) 访谈法: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老师及各体育场馆老师的访谈, 了解学生的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及听取教研室老师提出的各方面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及活动现状。

大学校园内的女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 她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仅体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对待体育行为的一般参与方面, 更重要的是她们思想中把体育活动同女性接受现代文化范围程度的机会融为一体进行思考, 她们普遍认为体育对促进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查、访谈得知:女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去克服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她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更愿意从中去展示自己的性格、兴趣、意志品质、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调查还发现, 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较为积极的, 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真正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人数却不多, 这种认识与实践的脱离, 不仅不利于增进学生体质, 也无法完成大学体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目标。

2.2 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直接动力, 体育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取决于人的内驱力, 即动力。调查可知: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女学生有着良好的动机,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来自健身、娱乐和考试。体育具有健身和娱乐功能, 以健身和娱乐作为体育活动动机是正确的。为了使这一动机成为激励学生经常活动的动力,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 培养其自身活动能力, 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增强体质、愉悦精神、发展身心的效果, 从而产生新的需要, 追求更高的目标, 激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2.3 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次。

本论文中的一次指的是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 不足30分钟的被认为是一次以下。女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对体育锻炼作用和效果的保障。调查中31.4%和28.3%的女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在3次及3次以上, 表明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这将为影响沈阳师范大学体育人口总体数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查中显示有59.7%的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都能在3次以上, 同时也表明了沈阳师范大学女生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还是可观的。

2.4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体育锻炼方式是体育锻炼者参加体育的组织形式。调查发现, 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与熟悉的同学一起锻炼, 比重占到了41%, 调查中显示她们愿意同熟悉的同学一起锻炼相同的运动项目, 一起锻炼的人数在2到3人, 并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体育不带来的运动的快乐。个人锻炼占20%, 与陌生同学一起锻炼占19%, 参加校内组织的锻炼为10.5%, 其它锻炼方式占到了10%。

2.5 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主要集中于形体训练和对抗性较小并且强度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上, 如对抗性较小的运动项目排球占77.1%, 羽毛球占59%, 形体训练性项目如瑜伽占到了51.4%, 舞蹈占到41%。跑步这一运动易于开展, 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 女大学生参加的人数也较多, 占到了41%。

2.6 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研究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可能性因素是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与她们自身的生理 (身体) 、心理、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体育基础相关, 同时也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和制约。为了研究方便, 本研究试着将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 (包括自身多方面因素) 和外部因素 (包括社会环境、自然坏境、体育教育、经济、其他) 进行的讨论。2.6.1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部因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内部因素中, 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个人兴趣68.6%、时间安排55.2%、体育能力49.5%、个人态度38.1%、锻炼习惯33.3%、生理周期12.4%、体育道德10.5%、生理疾病5.7%、文化修养4.8%、其他1.9%。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部因素中, 对于个人兴趣、余暇时间、体育能力的选择上均达到50%以上, 说明这是影响她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三个重要因素。2.6.2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外部因素分析。有52.4%的女生主要受到学校体育氛围的影响, 它是大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出的体育行为。作为女大学生, 其个体锻炼行为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 即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组织管理方式, 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竞赛对学生施加的影响, 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的态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等, 直接影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体育运动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设施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普遍扩招, 学生人数迅速增长, 但体育运动设施设滞后无法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的课外体育活动。

3 结论

沈阳师范大学女生用于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少, 余暇时间安排不合理, 课外体育活动在个人学习生活中的地位不高;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健身、娱乐和考试, 对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加强对女生体育活动的指导, 满足其心理、生理和社会需要, 激发她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内部因素中前三位依次是:个人兴趣、余暇时间、体育能力;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外部因素中前三位依次是:学校体育氛围、体育组织指导、体育运动设施。

参考文献

[1]龙亚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李春云.云南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C].云南师范大学, 2006.

[3]徐艳, 杜东琴.安徽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12) :168-170.

女师范生 篇7

1、文理学院女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缺乏积极性的现状分析

1.1、主观原因

(1)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不足。

从大学一年级的女生体育课中就能够发现, 她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爱运动,缺乏对体育的根本了解,对体育锻炼、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不理解,更不理解学习体育的意义,他们对体育的理解部分有偏见,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上体育课不生病,上体育课不见得身体就好, 不妨认为中学体育课对相当一部分女学生的体育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学习动力没被有效激活。

而随着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政策的出台, 对她们的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不单要求身体素质,形态,还要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很多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对老师、考试采取应付的态度。“60分万岁、61分浪费、59分枉费”的思维在大学生中占有必然的比例。

1.2、客观原因

(1)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学校体育课的上课模式是每次90分钟(两个学时连上) 每周一次。课堂教学流程一直持续着几十年不变的固定形式:准备部分(教学常规、整队、清查人数、宣布授课内容,跑步热身操)一基本部分(基本教材的复习、新授内容的学习)一结束部分(素质、放松、小结)一师生道别。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一名上了十几年学的大学生而言,太过熟悉以至于完全失去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为了考试而应付上课。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及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当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依然存在着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的现象, 以往那些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方法会致使部分大学生处于被迫的学习状况, 抑制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学习独立性的运用。因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的感化, 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学会了几项运动技巧,掌握了几项运动技术,经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与指导上,没引导学生认识能力的培育,很少以认知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3)家庭环境因素。

当今普通高校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其父母溺爱,缺少自理和自主的能力,意志力不足,遇上一点难题就没有了信心;体育课上怕脏怕累,基本上不主动参加体育运动,骄傲和娇气是现在孩子的,特征。

(4)学校体育教学设备、设施因素。

大学体育教学环境对女大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刺激, 增强锻炼的欲望。她们尤其注意上课的场地器材和周围环境。很大一部分女生身体素质差、怕脏、怕累、怕苦、怕流汗、怕晒太阳。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别注意区别对待,没有适当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2、提高文理学院女大学生体育积极性的对策

怎么消除不利因素,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文理学院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学习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某些激励措施的使用,使学习的潜在状态所需的形成变得活跃,积极学习。以下是对在校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激发的几点思考。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会影响人的学习动机水平。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同学跟同学的关系,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

2.2、帮助她们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让他们建立体育教育的正确的价值观, 端正学习态度,“健康第一”和“终身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掌握道德标准的物理行为。

2.3、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关系

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和各器官系统的不断改进, 使他们显示青春期的一些特点,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因素,这些女孩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不好动、疲劳的耐受力差,惧脏、怕晒、胆小、惧怕别人嘲笑、缺乏基本自信心,惧苦怕累等等。因此,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首先可以安排新兴运动项目,比如:健美操、导引养生功、跆拳道、轮滑、定向运动、体育游戏、沙滩排球、保龄球、拳击、登山运动、攀岩、野外生存训练、斯诺克及棋牌类等,以促进学生兴趣,迎合学生心理;另一方面经过心理引导,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 也要加强对体育运动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如:怎样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如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这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心理的引导。

2.4、学校体育的延伸

普通高校受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选择, 但这一缺憾能够靠体育课以外的其他形式进行弥补。可采用如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拓展训练、运动训练及比赛等形式完成。

2.5、特殊学生群体体育保健课类型的开发

伤、残、病、体弱及特殊体形的同学在高校中占据一定比例,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单一,这部分学生对普通教学缺乏新鲜感,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不仅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体育保健课的类型有很多可以借鉴应用。如:理论课程类(营养与健康、运动医学、保健按摩等);体育休闲类(飞镖、台球、棋牌类项目)体育欣赏类(极限运动、民族传统类、奥运赛事等运动鉴赏)。

2.6、确立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富有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已成为一个热点和焦点,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2.7、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体育课和体育健身技能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习惯养成、自尊心、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新课改及课程设置应将目标定位在增强学生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等健康方面,制定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以评判学生的健康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3、结论

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取决学习的热情。大学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清除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在锻炼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在自己身上找出原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感受体育带予的快乐。

经历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快感或获胜感, 从而激起学生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快乐体育是体育教育的目标所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知识,学会锻炼方法。强调体育课中所具有的独特乐趣,以此来满足对运动的欲望、身心发展,驱散疲劳和克服惧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真正共享体育给予魅力。

摘要:高校中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如不加以控制,将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体质及体育教育质量。本文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使教师可以解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法,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环境的安全。此外,也推动学生从思想上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上一篇:雕塑公园下一篇:跨境电商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