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制度

2024-07-18

国债制度(通用12篇)

国债制度 篇1

一、国债期货概述

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一种, 属于金融类衍生品, 主要功能是对国债现货的价格锁定。在我国, 中长期国债在筹集建设资金,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还本付息期较长,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物价持续攀升, 基准利率频繁变化的背景下, 固定的中长期国债利率与不固定的利率和通胀, 使国债持有者面临着巨大风险。同时, 由于我国国债现货期限结构不合理, 对利率的敏感性程度不足, 国债期货的缺失使得国债现货和期货相互配合不可能。这导致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功能受到限制。为了规避利率和通胀风险, 重启国债期货很有必要。

二、新旧国债期货风险管理制度对比

汲取试点时期国债期货失败教训, 新的期货合约在风险管理制度上有很大改进, 表给出了新旧时期合约对比情况。

(一) 合约标的与面值

期货标的由以前的面额为2万元3年期国债变为面额为100万5年期, 票息率为3%的国债。国债期货面额的增大能够过滤掉部分投机散户, 使投资者变为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由于机构投资者主要的目的是套期保值, 所以这会给市场带来更加理性的操作理念, 同时带来更加稳定、丰厚的资金规模, 这会都对稳定国债期货的价格起到重要作用。3%的票息率参考合约标的收益率水平, 在此基础上取一个相对合理的整数利率, 有利于合约的标准化和确保期货的价格收敛于即期价格。

(二) 持仓量限制

持仓额的限制可以防范少数人因大量持仓而达到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 也可以有效防止市场风险集中于少数投资者和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327国债期货交易中并无持仓限制。在此次事件中, 万国证券在距当日收盘不到8分钟的时候, 突然抛出1056万口, 引起期货价格暴跌3.8元。如果对持仓量有严格限制, 万国证券抛售期货的行为便不会发生。2013年重启国债期货后, 对持仓量的限制为:一般月份持仓限制1200手, 交割前一个月中旬600手, 交割月前一月下旬起300手。新的交易制度限制了投资者的持仓量, 尤其是到交割月, 这种限制会更加严格。持仓量的限制保证了交割的顺利进行, 防止大面积违约的发生。

(三) 保证金比率

保证金机制为合同的守约方提供资金担保, 同时又可以提高逼仓成本, 引导没交割意愿或交割能力的投资者, 将合约向非交割合约转化的功能。

由于期货实行盯市操作, 当保证金比率低于最低保证金要求, 交易者需要补足保证金, 否则将被强制平仓。保证金比率决定期货的杠杆效应。比率太高, 则会影响国债期货市场活跃度, 降低其流动性;比率太低, 则会放大国债期货交易风险。

在327国债期货交易机制中, 保证金比率较低。327事件发生时, 深交所为1.5%, 而武汉交易所只有1%;同时, 保证金比率的执行也不到位, 甚至允许在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 透支交易。当时的万国证券就是由于在最后8分钟抛出1056万口的空单, 价值达2112亿元, 引起了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如果按当时上交所2.5%的保证金比率要求, 万国证券需要缴纳52.8亿元的保证金才可以进行这一操作, 显然, 这不在万国证券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而2012年推行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中, 保证金为总资产的3%, 对于国债期货的新兴市场来说, 较高的安全边际高估了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 限制了其流动性。

2013年重启国债期货后, 保证金比率降至合约价值的2%, 在合理防止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同时, 保证了市场的流动性。

(四) 涨跌停板制度

国际上的期货交易除日本和台湾外, 都未设置涨跌停板制度。我国汲取327事件中大户的过度交易, 使期货价格暴涨暴跌的教训, 将这一比率变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2%。涨跌停板制度的设置将每个交易日的国债期货价格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规避了由于未设置涨跌停板制度导致的期货价格波动不受限制, 一天价格的波幅过大而爆仓的情况。

(五) 交割方式

交割方式上, 由原来的单一券种变为剩余期限4~7年的国债。交割国债品种的多样化, 使大户操控多方, 操控市场的行为变得更加困难, 有利于保护散户的利益和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国债现货存量充足, 且财政部发行国债大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国债余额于2012年年末突破7.7万亿元, 国债期货采用现货交割方式已经成熟。这可以促进旧券活跃, 并且, 巨额的国债发行量, 使投资者再也难以控制国债现货市场, 从而抑制了多逼空现象的再次发生。

(六) 上市场所

试点时期的国债期货合约上市场所不唯一, 当时有14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现如今, 国债期货合约在中金所上市。为体现中金所集中履约担保的责任和方便交割过户, 期货交易采用中金所开立债券账户的统一交收模式, 中金所在中债登, 中证登 (上海) 和中证登 (深圳) 开立债券账户。国债期货的交割通过中金所账户的转托管方式实现。上市场所的固定可以提供统一规范化管理, 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三、对我国国债期货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 形成对会员资格的审批制度

会员资格审批制度属于风险管理的事前控制, 能从源头上遏制风险。考察会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资信, 是交易所风险管理的重点。审查会员资格时, 应着重审查其注册资金规模, 历史信誉记录, 经营场所是否固定等因素。

(二) 借鉴国际经验, 形成政府监督, 交易所自我监管, 行业协调的三级管理体系

这一管理体系被许多发达国家, 如美国, 英国, 日本采用。我国应该以政府监管作为主导, 强调用法律而非行政的手段管理期货市场, 交易所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行业自律组织宣传国家的期货法规,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促进国债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 将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相结合

期货交易所在开始交易前, 统计各个会员的持仓量;在交易的过程中, 检查是否有过度交易等可能操控市场价格的行为;当日停盘后, 统计汇总以上信息。深入调查分析交易数据, 并将调查报告上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摘要:我国在1992年12月开办过国债期货试点交易, 但是由于当时利率市场化水平不够, 国债市场不发达, 政府对国债市场的干预, 过度投机等因素致使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国债期货交易在短短的两年半内夭折。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类大量持有中长期国债金融机构投融资活动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增加, 这就亟需一种能对冲利率风险, 对资金的裸露头寸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应对这一需求, 我国先在中金所国债仿真交易, 并于2013年9月6日重启国债期货。本文将对比前后两次国债期货的风险管理制度异同, 探究新时期国债期货制度的改进, 最后本文提出对我国国债期货风控的建议。

关键词:国债期货,重启,风险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叶永刚, 黄河, 胡燕.国债期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班然.重建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探讨[D].吉林大学, 2006.

国债制度 篇2

12世纪初,英王约翰(king john,1199—1216)即位前后,英格兰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王室财政陷于极度的困难之中。在这样的财政背景下,约翰王仍然不断扩军备战,进行无休止的财政榨取,这使得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从而导致12的贵族反叛。最终,英王约翰被迫于12206月19日与反叛贵族签署《大宪章》。从内容来看,《大宪章》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法和习惯法文献。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大宪章》则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是确立了“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原则,这一原则成为英国宪法政治的基础;二是向国王宣告国民有被协商权,并明确规定国王必须召开有若干贵族组成的议会,为议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是首次将“非赞同毋纳税”和“无代表权不纳税”等预算原则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政府预算制度早期形成阶段的开始。

1337—1453年间的英法百年战争成为英格兰宪政发展、社会变化和民族意识成长的催化剂,为议会权力的增强创造了客观条件。虽然战争有助于国王威望的提高,从而使王权产生倾向,但另一方面,百年战争带来的额外开支使英国君主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加依赖于议会的支持。君主们急剧膨胀的军费需求,迫使他们频繁地要求议会给予其财政授权。百年战争期间,议会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分为上、下两院。下院的形成使纳税人与君主的税收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意味着议会是由纳税人选出的代表,而不是由国王指定的人选所组成的机构。

国债制度 篇3

关键词:国债管理 改革 问题与对策

2012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开始实行。2012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以此为标志,我国储蓄国债进入了一个以“精细化管理、只面向个人发售和银行代销”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但是,任何一项事物的改革和发展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储蓄国债发展历程及改革后的新特点,分析影响储蓄国债发展的制约因素,围绕建立储蓄国债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债宣传、发行组织及考核评比等内容,研究人民银行各级国库如何进一步做好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工作。

一、储蓄国债的发展历程及新特点

(一)我国储蓄国债发展历程的简要划分

储蓄国债是指一国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国债品种。我国储蓄国债主要有两种,即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从1994年起,我国储蓄国债在18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2006年)是以凭证式国债发行为唯一表现形式。在该阶段,凭证式国债既面向城乡居民,又面向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2000年开始,在国债承销机构管理方面开始逐步实行凭证式国债承销团管理制度,在发行方式上主要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

第二阶段(2006年—2012年)凭证式国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互相补充、交替发行。在该阶段,凭证式国债保持第一阶段的各种特征。所不同的是该阶段增加了储蓄国债(电子式)。2006年7月1日,首期150亿元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面向中国境内居民个人发行,由7家试点银行代销,付息方式为按年付息。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推出,为我国国债业务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国债投资新渠道。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储蓄国债(电子式)承销团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2012年—)凭证式国债在发行对象、承销方式上实现了重大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承销机构均为“储蓄国债承销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承销团管理制度。

(二)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特点分析

将2012年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在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及监督手段上与储蓄国债(电子式)趋于一致。同时在债权管理模式、购买兑付方式、国债付息方式、信息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

1、相同之处

一是发行方式趋于一致。凭证式国债由改革前的承购包销的方式,变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采取商业银行代销方式。发行期结束后,各承销团成员准确计算其各品种当期国债实际发售金额(累计发售金额减去累计提前兑取金额),并将剩余代销额度予以注销,不得自行持有或继续向投资者发售。

二是发行对象趋于一致。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对象由原来的“社会公众”改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仅限个人购买。记名方式均依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5号),采用实名制。机构(包括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可以再像以往那样购买凭证式国债。

三是监督手段趋于一致。一是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对各承销团成员及分支机构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均能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形成日常监测体系。二是对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投资者均可以向人民银行直接反映问题,从而对承销团成员及分支机构起到监督作用。三是技术进步为凭证式国债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监控创造了条件,逐步使其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以电子化手段代替手工操作,具体表现在承销机构数据集中系统的开发和人民银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的开发。

2、不同之处

一是债权管理模式不同。凭证式国债债权以各承销银行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的形式记录,债权管理相对分散,发行额度在不同承销机构之间不得调剂,且同一承销机构、不同地区间的调剂也比较困难。储蓄国债(电子式)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实行二级托管体制,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一级托管机构,商业银行为二级托管机构,实现了债权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助于提高国债管理水平。

二是购买兑付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采用纸质凭证以现金直接购买,无须开立国债账户,还本付息时投资者必须到原购买网点办理,逾期的时间段不再计息。储蓄国债(电子式)则要求投资者在承办银行开立个人国债托管账户,以其在该行开立的人民币结算账户作为其对应的资金账户,结算兑付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债权余额及变更情况,还本付息由财政部委托承办银行于付息日和到期日将利息或本金自动存入投资者指定的资金账户。该账户上的资金可自由存取,闲置的资金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3]。

三是国债付息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无论是提前兑付、正常到期兑付、还是逾期兑付,付息方式都是一次还本付息,且利率按持有的时间段提前固定好了。储蓄国债(电子式)付息方式较多,既有按年付息方式,也有利随本清方式。

四是信息管理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的信息管理目前主要通过承销团成员及其分支机构向同级人民银行主动报送国债发行报表进行,电子化联网较储蓄国债(电子式)晚一些,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民银行对储蓄国债(电子式)的信息管理一直通过与中央国债公司实时联网进行,能够及时、准确地相互反馈。

二、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必须考虑的因素

18年来,储蓄国债既有成功发售的喜悦,也有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苦衷。2012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计划发行300亿元,实际发售299.73亿元,完成发行计划的99.91%。2012年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一至第四期发行情况与凭证式第一期国债相似,比较理想。尽管如此,从长远眼光来看,储蓄国债管理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兴起、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储蓄国债市场的拓展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承销比例调整必须考虑农村国债市场的拓展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目前,有资格承销储蓄国债的28个承销团成员,除了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之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已经大幅度收缩或一直未设农村营业网点。从2012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代销比例来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代销比例总和仅为17.7%(其中能够让农村居民买到的国债仅占9%左右)。这种情况与占人口总数50.32%的农民的收入增长、投资愿望增强形成较大的反差。

(二)储蓄国债发行规模与利率结构要考虑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等因素

随着我国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日渐觉醒,投资比较收益成为决定投资者是否购买储蓄国债的首要经济因素。实践证明,当储蓄国债与储蓄存款收益差别扩大时就会出现热销,反之居民的购债热情就会降低。如2001年至2003年,由于利率较低,国债和储蓄存款的收益比价较小,国债销售较为冷淡。2012年6月至7月,央行两次下调利率后,金融机构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降到3%、4.25%、4.75%。而且对存款利率设置了10%的上浮空间。一方面储蓄国债与储蓄存款的收益比价缩小,对国债发行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提速给国债定价与国债管理增添了复杂性。储蓄国债的利率结构还要考虑理财产品及资本市场收益率因素。益普财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到期的8083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81%,其中517款到期收益率达到6%以上。很显然,理财产品的收益比同期储蓄国债收益率高出了不少,收益的差别难免会削弱居民投资国债的热情。另外,虽然2007年10月份以来,股市的持续走低使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资本市场的风险,储蓄国债的销售由冷转暖,但是我们不可能总是面对一再暴跌和持续低迷的资本市场,一旦资本市场稳定向上,储蓄国债的收益优势将再次面对资本市场投资产品的冲击。

(三)对国债承销团的精细化管理要考虑代销发行带来的挑战

储蓄国债发行初期,是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时期,为了保证中央预算收支的执行,在发行凭证式国债时,国债的如期足额发行带有很强的刚性。国债的组织销售不但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而且利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即国家将快速足额筹集资金放在首位,筹资成本、市场培育等放在其次。凭证式国债发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若发行不畅,销售剩余的部分由承销机构持有。完全实行代销发行储蓄国债的方式以后,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提前兑取,人民银行、财政部门及商业银行均要面临大量国债买回的风险。这也要求我们在对国债承销团及分支机构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做好储蓄国债提前兑付风险防范工作。

(四)弥补购债资金减少的缺口需要考虑农村购债主体的培育因素

由于机构不能再购买储蓄国债,造成购债资金减少。从发行的长远利益来看,我国农村购债主体的培育可以弥补这一缺口,但这一过程尚需时日。一是部分农村居民缺乏理财意识。由于富余资金金额小,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所得收益相差不大,受传统理财习惯影响,他们习惯将钱存到银行或持观望态度。二是部分承销机构考虑到对储蓄造成的资金分流及国债宣传成本上升,忽视对农村的国债宣传。三是由于国债宣传单的设计不够简洁生动,宣传单往农村发放环节多、不及时,影响了宣传效果和力度。四是由于农村储蓄国债发售量少,一些县邮政储蓄银行只在不到1/6的乡镇安排销售,且多期储蓄国债在发行首日一个小时内全部售完,很多农民朋友排队没有购买到国债,挫伤了其购买国债的积极性。

(五)建立储蓄国债管理长效机制要考虑的制约因素

1、国债监管依据不充分。当前人民银行开展国债监管的主要依据是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国债发行文件,而国债发行文件不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不能直接作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的依据。再者国债发行文件只有国债发行、兑付方面的要求,没有对违反要求的处罚手段和措施,人民银行在对代销机构发行和兑付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宣传不到位、怠于履职、提前兑付利息计算错误等行为无法进行处罚,不仅影响了国债监管的效果,而且也降低了人民银行开展国债监管工作的权威性。

2、储蓄国债的发行者、销售者和投资者不同的利益请诉求,给国债管理者带来困惑。作为国债发行者财政部,更关心的是国债资金的快速足额筹集和国债资金的运用,忽视对国债发行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培育;作为国债销售机构的商业银行等,为满足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当然要降低销售成本,倾向于在大中型城市、国债销售速度快的网点和向大客户销售国债,以促使国债销售任务快速完成;而广大投资者的愿望就是能方便地购买到国债。发行者的目标和其短期行为产生矛盾,销售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了冲突,造成国债投诉问题时有发生,而作为财政部委托的储蓄国债管理者人民银行,在国债管理中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

3、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的决策机制尚未理顺。因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冲突而取消国债发行的情况时有发生。2012年6月至7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央行两次调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巧的是,两次降息的时间点正赶上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五、第六和第七、第八期国债发行公告发布日至发行开始前一日之间,按照国债发行文件规定,这四期国债均全部取消发行。一方面人民银行与国债承销机构所作的针对性宣传及在各自系统所做的债券参数注册、系统维护等准备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为购买储蓄国债而准备的资金投资落空,部分国债投资者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给国债承销机构带来很多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蓄国债信誉。

4、国债管理力量薄弱。基层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主要是县支行综合业务部,由于业务量激增,国债管理未能如国库记账、复核、国库监管、国库统计分析那样单独设立岗位,大都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负责。日常国债监管也只是统计辖区储蓄国债发行情况、按时上报国债发行信息,缺乏对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日常量化管理,对承销机构及发行网点的现场业务检查频率不高,考评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细化,且一些国债管理人员缺乏国债业务监督管理的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改进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的建议

(一)调整承销团成员的承销比例,扩大农村的销售份额

从总量上,给予城乡投资者平等的购买机会。建议对承销团成员的代销比例由现在的固定比例代销调整为弹性比例代销,即可根据城乡国债情况小幅调整,重视农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如将目前工商银行29.7%的代销比例调减一定份额给代销比例只有4.3%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可将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的代销比例调减一定份额给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或农业银行;在承销团成员之间,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发行量的差异。在结构上,可考虑凭证式国债因为其具有纸质债权凭证而在农村更受欢迎的特点,在承销机构内部增加县域网点以下的销售额度,让农民“有国债可买”,在购债过程中了解国债,增加国债的吸引力,从而保证在国债市场低迷时有较为充足的购债资金。

(二)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农村储蓄国债需求

为进一步培育农村储蓄国债市场,要组织国债承销团成员及其分支机构,按个人财富规模、投资习惯、需求特点,深入刻画和剖析农村储蓄国债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凭证式国债及储蓄国债(电子式)的不同特点,按照农村投资者金融知识水平、接受难易程度,从易到难,逐步开展宣传活动,普及储蓄国债知识,进一步预热农村国债市场。如将国债宣传单设计为生动活泼的对话形式,并插入卡通图形,增加其趣味性,使其浅显易懂,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门应加强联合,组织辖区金融机构,举办经常性“国债知识进乡村”宣传活动,建立“国债知识下乡”宣传长效机制。

(三)采取投资收益稳定策略,确保储蓄国债健康发展

在我国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步伐逐步加快的情况下,采取储蓄国债收益稳定策略,保持其和储蓄存款利率变化方向相同,并略高于存款收益的比价关系,合理控制超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幅度,确保储蓄国债健康发展。如此同时,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丰富储蓄国债品种,尝试推出盯住通货膨胀率的指数化国债、可展期国债、可提前终止投资的国债、浮动利率国债、固定面额贴现发行国债等储蓄国债品种,实现国债品种多元化。

(四)加快央行与承销团之间国债业务管理系统网络化建设,提高国债管理效率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国债信息管理系统与商业银行国债业务管理系统的并网建设力度,加快实现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各承销机构凭证式国债发售系统、储蓄国债(电子式)代销系统的对接,实现债权管理与调度的网络化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加强各个区域内联网的协调工作,实现市场销售进度公开透明。最终建设成实时监控、灵活调度,具有资金结算、质押贷款、网络兑付等多种功能的电子化国债综合发行和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络建成之前的过渡期内,重视非现场检查资料的研究利用,使现场检查、常规检查向针对性检查转移,使现场检查工作有的放矢,并适时提出解决路径,提高管理效率,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

(五)加强国债发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依法科学履职

一是完善国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人民银行在国债监管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二是按照《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办法(试行)》,加大对考评对象的国债发行组织和账务处理情况的检查考评力度,提高业务规范性,促进国债销售机构规范其国债业务核算,规避国债资金风险,自觉维护国债信誉。三是及时总结反映检查、考评情况,对于检查、考评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或问题,及时向上级国库反映。四是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纳入货币政策委员会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时的议题之一,减少或避免因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冲突而取消国债发行的情况发生。

(六)加强培训,提高国债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素质

一是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认真开展对下级国库部门国债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等新的国债制度和政策,使他们在掌握国债新知识的同时,准确理解国债政策和制度,认真维护国债投资者权益,开拓思路,不断提高国债管理水平。二是各国债承销团及分支机构要认真开展对营业网点人员的培训,确保国债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吃透2012年储蓄国债改革的各项内容,提高经办人员业务素质。要保持国债管理及销售人员稳定,随时做好国债知识宣传和代理销售国债业务的准备,从而保证每期国债又好又快地发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银办发[2011]244号,2011.12.31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银发[2012]65号,2012.03.17

[3]财政部,《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储蓄国债(电子式)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库[2009]73号,2009.06.10

[4]孟扬,《2012年上半年到期理财产品盘点》[N],金融时报,2012.07.06(第5版)

国债制度 篇4

一、国债期货的概念和特征

国债期货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交易方式。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 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 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征:

(一) 国债期货交易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规避利率风险

在我国, 商业银行的国债持有量占整个市场的50%以上, 是我国国债市场的最主要投资者。据计算, 市场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 (100个基点) , 我国国债市值所受到的影响在3000亿元以上, 其中商业银行所承担的损失在1500亿元以上。国债期货交易开启后, 在预期市场将会加息时, 持有国债现货的机构就可以买进远期国债期货合约多头, 以期货市场的盈利对冲掉现货市场上的损失;并且由于国债期货实行的是保证金交易, 购买国债期货合约来对冲风险不会造成大规模的资金占用。

(二) 国债期货的交易对象是标准化的期货合约

国债期货交易必须在制定的交易场所进行, 交易的标的物是标准化合约, 对交易单位、质量等级、交割月份和交割方式进行严格与现货交易不同, 国债期货交易不涉及国债现货所有权的转移。

(三) 国债期货较少发生实物交割

在国债期货交易中, 套期保值者希望锁定成本, 规避利率风险, 投机者希望赚取价差收益, 他们对实物都不感兴趣, 并且在实物交割程序比较繁杂的情况下, 期货合约持有人更愿意在到期前对冲该合约, 因此国债期货很少发生实物交割, 交割率一般只有1%~3%。

二、“327”国债事件对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的启示

(一) “327”国债事件始末

在国债期货的实践上, 我国曾经遭受过惨痛的教训。1992年12月28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标准合约, 从而拉开了我国金融期货品种上市交易的序幕。1995年, 由于当时利率未市场化、信息制度不完善、国债现货市场不发达、一些机构蓄意违规、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 酿出了314、327、319等一系列风波, 作为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的国债期货交易宣告夭折。其中最为典型的、影响最为恶劣的, 就是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的327国债事件。“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 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票面利率为9.5%的国库券。由于当时通货膨胀较为严重, 财政部给予该券一定的保值贴补率, 实际的利息就是票面利率加上保值贴补率, 再加上合约期限与标的物兑付几乎是同期, 每月公布的保值贴补率便成为左右合约价格的决定因素。1995年2月, 327期货合约中每百元债券的9.5%的票面利加保值补贴率, 到期应兑付132元, 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胀率相比, “327”的回报明显偏低。于是有市场传闻, 财政部可能要高保值贴补率, 到时会以148元兑付。但上海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万国证券认为高层正狠抓宏观调控, 财政部不会再从国库里往外掏出巨额资金来补贴327国债, 于是做空。1995年2月23日, 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证实, 百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一直在327品种与万国联手做空的辽国发突然倒戈, 改做多头。327国债在1分钟竟上涨了2元, 10分钟后共涨了3.77元。327国债每上涨1元, 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个亿。按照它的持仓量和当时价位, 一旦到期交割, 它将要拿出60亿元资金。万国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实现交割, 又不甘心平仓遭受巨额损失, 于是铤而走险违规大量透支交易额度, 最后8分钟内即16时22分13秒突然发难, 打出1056万口卖单, 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 把价位从151.30打到147元, 使327合约暴跌3.8元, 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若以收盘时的价格来计算, 这一天做多的机构包括像辽国发这样空翻多的机构都将血本无归, 而万国不仅能够摆脱危机, 并且还可以赚到42亿元。当天夜里11点, 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正式下令宣布23日16时22分13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异常, 是无效的, 该部分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之后, 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急通知》, 实行了一系列抑制违规交易和降低市场风险的制度, 但仍然无法抑制市场的投机氛围, 反而在不到一个月后再次酿出了“319”国债事件。1995年5月17日, 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展国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 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 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无奈地画上了句号。

(二) 反思“327”国债事件

1. 市场环境方面。

一是现货市场不够发达。在期货市场上, 投机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然而过度投机对市场规范运作和保护投资者都是有害的。1995年, 我国市场国债余额仅为3330.3亿元, 国债品种也不够丰富, 导致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容易盯着某几个品种进行炒作,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脱节, 为投机行为的猖獗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就327国债期货来说, 万国证券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大单面值就有1460亿元, 几乎占到了整个市场国债余额的一半。

2012年第5期中旬刊 (总第480期) 时代Times二是金融环境不稳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 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大规模通货膨胀也接踵而至, 其中1994年的物价上涨率一度达到了27.4%, 再加上当时中国脆弱的金融环境, 国家对通货膨胀对国债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造成的冲击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每月公布的保值贴补率成为影响国债价格的决定因素, 保值贴补率的公布会对国债价格造成极为剧烈的影响。而市场倾向于围绕未知的保值贴补率进行博弈,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机行为的猖獗。

三是缺乏期货市场的管理经验。我国的期货市场发源于1990年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在成立后的近10年间, 期货市场都处于不断的试探和整顿过程中, 直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四个管理办法陆续颁布实施, 使中国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法制轨道。健康的期货市场和发达国债现货市场一样, 都是国债期货交易的根基和重要保证, 因此期货市场管理经验的缺乏, 是国债期货交易夭折的重要原因。

四是信息披露不够透明。“327”国债事件中, 在财政部公布保值贴补率之前, 市场就早有传言, 而保值贴补率公布之后, 国债价格与传言几乎一致。并且做市商之一的中经开本身就是财政部的下属企业, 提前获知了保值贴补率的确切信息, 在消息公布之前大规模做多, 严重削弱了市场的公平性, 损害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2. 制度和监管方面。

一是合约设计不尽合理。国债期货试点时期,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合约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 国债期货合约对相关资产的范围规定太小。各种国债期货是以某一年度发行的国债作为相关资产 (或标的物) , 甚至以某一种特定的国债为相关资产。国债期货市场的相关资产市场的容量太小时, 国债期货市场的效率会大大降低。第二, 所设计的国债期货合约缺乏合理的交割条款。期货到期时, 一般的交割方式有实物交割和现金交割两种。在进行实物交割时, 应给出各种可用于交割的国债之间的换算关系 (即转换系数) 。然而, 国债期货的交割条款中并没有合理的措施, 这容易导致国债期货到期交割时的困难。第三, 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各交易所分别拟定了不同的合约, 各交易所规定的交易单位、最小变动价位、涨跌幅限制和最后交割日等都不相同, 缺乏统一的合约设计使交易变得混乱, 同时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二是制度设计存在缺陷。“327”国债事件中, 暴露了一系列制度缺陷:一是单个机构的持仓限额过高。万国证券、中经开、辽国发几家大户的持仓, 对该券形成了垄断, 机构可以轻易操纵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不由市场决定反而有大户决定。二是保证金率和价格波动幅度限制过于宽松。“327”国债事件前,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规定客户保证金比率分别是2.5%、1.5%和1%, 且没有涨跌停板制度。事件当天, 该券价格高至151.98元, 低至147.4元, 价格波动达4.58元, 波幅达3.11%。对于2.5%保证金的期货交易, 3.11%的波幅要放大40倍, 也就是120%, 导致当天开仓的多头合约全部爆仓。三是缺乏价格预警系统, 对突发事件缺乏应急准备。当天夜里, 上海证券交易所紧急公布了对该事件的处理办法, 宣布16时22分13秒后的所有交易无效,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 只是上交所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在事情发生之前, 并没有应对此种情况的预案。

三是制度执行缺乏力度。上交所曾为每家机构分配有持仓限额, 但“327”国债事件发生的当天, 万国证券不断要求增加和透支持仓份额, 无一例外得到了交易所的许可, 这直接导致了万国证券8分钟内抛出了1000多万口的天量。此外, 在该事件中还存在几个机构联手操纵市场和违规挪用资金的现象, 而监管当局并为对此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三) 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1. 发达的国债现货市场。

国债现货市场作为国债期货交易的基础资产市场, 是国债期货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我国债券市场高速扩张, 2011年末我国国债余额为72044.51亿元, 较准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 使得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有了的坚实的市场基础。基础

2. 相对稳定的宏观金融环境。

90年代初期以后, 我国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率始终维持在8%以上。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 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相对稳定的宏观金融环境, 为推出国债期货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宏观环境支撑。

3. 规范运行的期货市场。

国债期货交易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期货交易, 与商品期货市场在监督和管理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整顿时期和规范发展时期。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首先推出了期货交易, 之后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 直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四个管理办法, 中国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法制轨道。2006年, 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获准筹建, 沪深300指数被定为首个股指期货标的。2007年, 中国国务院第489号令公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成为我国期货市场正式的规范性文件。2010年2月20日, 我国推出了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合约, 是我国在金融期货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日益规范健全的期货市场和长期积累的期货市场管理经验, 为推出国债期货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三、国外成熟市场国债期货的合约和制度设计

(一) 主要发达国家国债期货市场的合约设计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国债期货交易的国家, 交易体系和交易制度都是最完备的。美国的国债期货合约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品种, 分别对应1年以下、1年~10年、10年以上期限的国债, 每个期限的国债期货合约设计各有不同。短期国库券期货以指数方式报价, 报价指数= (1-贴现率) ×100, 最小变动价位0.01%为一个报价点, 每日最高波动幅度为50个报价点, 两日累计最高波动幅度为75个报价点;中长期国债以点报价, 1点指交易单位的1%, 最小变动价位为1点的1/32, 每日涨跌幅限制为3个点。

英国的国债期货合约以15年至25年到期的金边债券作为标的物, 每份合约面值50000英镑, 最小价格变动为1/32英镑。此外, 英国还有以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政府公债为标的物的国债期货合约。

日本的国债期货合约品种分为中期、长期和超长期品种, 每份合约面值1亿日元。长期合约的涨跌幅限制为2日元, 最低保证金为面值的3%;超长期合约的涨跌幅限制为3万元, 最低保证金为面值的4.5%。

(二) 主要发达国家对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管

美国的国债期货市场管理体系是政府监管、行业协调组织和期货交易所自我监管的“三级管理体制模式”, 管理目标是建立一个监督、协调和操作三位一体的完整有序的国债期货市场结构, 控制客户风险的措施有收取保证金、了解客户保证金背景和客户保证金不足时是否有能力追加。

英国是世界上很多商品期货的定价中心, 拥有最为现代化的电子化交易系统。其中, 指令传递系统 (LOTS) 促进交易实现高效率, 使会员无论在何地, 都可以实时输入指令, 输入交易执行要求, 查对指令执行情况;交易登记系统 (TRS) 和清算处理系统 (CPS) 可以使会员不再需要等到收市便可随时获得交易撮合、头寸分摊、持仓状况等信息, 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实时成交状况和头寸情况, 从而加强了投资的风险管理;有价证券分析系统 (SPAN) 系统采用对全部投资组合实行风险分析的方法, 以确定对会员的交易保证金要求, 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与适度。

与美国类似, 日本国债期货市场管理体系也是“三级监管”制, 即政府监管、行业自我管理和交易所自我管理相结合。交易所对国债期货交易的监管注重事前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 全方位对交易风险进行实时跟踪。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总结了“327”国债事件的经验教训并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国债期货合约和制度设计的先进经验之后, 本文认为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合约和制度进行规范:

(一) 注重将政府监管、交易所监管、行业自我监管相结合, 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完备之前, 政府应加强对交易所的监督和引导, 做到高效监管和有力监管。同时, 应注重监管的实时性, 利用现有的先进科技手段, 汲取国外国债期货交易和管理系统的成功经验, 建立现代化的国债期货交易管理系统。

(二) 不同交易所间应采用统一的合约, 以免造成交易的混乱

在刚开始时, 应设置较为严格的保证金比率和涨跌幅限制, 之后可以逐步放松。同时, 应针对各机构的资本金和国债现货持有量情况严格设置持仓份额, 避免少数机构联手操纵市场。

(三) 长期国债期货是国债期货中最重要的品种, 应优先发展

针对我国各个期限的国债合约, 可以逐步推出长期、中期、短期各个期限的品种。为实现风险的细分, 可以对不同期限的品种设置不同的保证金比率和涨跌幅限制。

(四) 健康发展的国债现货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是国债期货市场规范运作的基础和前提

应继续促进国债现货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培育, 并将国债现货市场、回购市场和期货市场放在一个框架内统一监管。

参考文献

[1]钱小安《.完善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 1995 (4) .

[2]陈六一《.恢复国债期货市场的管理体制研究》[J].企业经济, 2011 (3) .

[3]何迎新《.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研究》[D].2003.

[4]马庆泉等《.中国证券史 (第一卷)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国债制度 篇5

关于国债期货交割客户国债托管账户

申报的规定

为确保国债期货交割国债的准确、安全划转,参与国债期货交割的客户应当预先通过会员向交易所申报国债托管账户,申报的国债托管账户经交易所审核通过,方可用于国债期货交割。各会员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国债期货交割客户的国债托管账户申报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交易所在每交易日9:15-14:00受理会员国债托管账户申报。交易所在正式受理申报后2个交易日内进行审核并予以答复。交易所在审核过程中可要求对申请材料进行补充说明,补充材料时间不计入审核时间。

二、国债托管账户申报应当提交国债托管机构、账户全称、账户号码、开户证件类型和开户证件号码等信息和相关证明材料。以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的A股证券账户参与交割的,应当同时申报该账户的托管单元信息。

三、客户应当确保所申报的国债托管账户真实、有效,且属于客户本人所有。会员应当尽职审核客户的国债托管账户申报材料,确保材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国债制度 篇6

相较于国债,纯债基金的“类国债收益+胜国债灵活”两大特色,引发广大中老年投资者的聚焦,纯债基金也成为今年上半年“高收益”国债的替代投资品。

事实上,在今年股市震荡探底走势下,纯债基金也在投资理财中正扮演着类似国债稳定收益角色。银河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今年以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8.4%,而市场上长期标准型债券基金(纯债)A类、中短期标准债券基金(纯债),今年以来分别实现4.7%、5.1%的净值增长。而拉长观察区间,自2005年以来纯债基金每年都实现了正收益,在债市向好的2005年至2008年间,其平均净值增长率更是达到8%以上。

正是纯债基金稳健收益表现,使一直以来处于边缘地位的纯债基金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今年以来市场上共有近50只纯债基金(ABC类分开统计)发行成立,无论成立总规模还是发行数量均数倍于过去9年,投资者热情高涨。而近期正式面向市场发行的嘉实纯债发起式基金,正是看准了这一利好形势。嘉实纯债发起式基金完全投资于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不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权证、可转债等,也不参与一级市场的新股、可转债申购或增发新股,是一只完全规避股市风险的纯债基金。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股市震荡走势下,相对普通债基,完全规避股市风险的纯债基金,在各类型债券基金中体现出较好的抗波动能力,从而在熊市环境下体现出相对收益优势。Wind数据显示,从2011年初到今年11月8日,A股下跌了26.23%,债券基金整体取得1.77%的正收益;其中,普通一、二级债基的平均业绩分别为2.88%、0.47%,而纯债基金平均收益率则高达4.46%。

相比于国债,嘉实纯债等债券基金既可以选择长期持有,也可在产品成立后自由申购赎回,在具备稳健收益表现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流动性更高的养老选择。除此之外,相对国债单纯持有到期的固定票面收益,嘉实纯债投资范围更为广泛,可灵活通过不同券种投资组合全面布局债市轮动行情,以提升产品整体收益潜力,并通过一年最多12次分红为投资者实现收益“落袋为安”。

国债紧俏缘于降息预期 篇7

在中国银行重庆分行理财专家廖亮看来, 可能主要是投资者有降息预期, 大家想在利率高位锁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

廖亮称, 随着通胀预期的回落, 一方面, 不少人开始认为央行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降息。那时再发行的凭证式国债, 年利率肯定要跟着利率的下调而下降;另一方面, 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还会下降, 当市场资金面再度宽松以后, 那时银行新推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会降低。

中日双双减持美国国债 篇8

美国财政部的报告显示, 2015年境外持有者持有的美国国债从6.16万亿美元增加至6.17万亿美元。但是, 包括各国央行在内的官方机构持有规模则下降272亿美元, 至4.1万亿美元。

路透社的报道说, 外国官方机构2015年12月继续出售美国国债, 此间正值外界推测一些国家耗费外汇储备稳定本币汇率。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在2015年6月达到年内最高的1.271万亿美元, 此后的6个月中有4个月出现减持。

《华尔街日报》的博客说, 尽管中、日两大持有者2015年12月减持, 但同时仍有多家央行买入美国国债。法国、印度、加拿大和爱尔兰当月都增加了持有规模。来自亚洲和欧洲的私人投资者也买入了美国国债。这些差异化举措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中国减持未使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上涨。债券价格越高收益率就越低。

中国国债期货发展综述 篇9

1. 期货与国债期货渊源

在现实生活中, 根据合约签订与实际交割之间的关系, 将市场交易组织形式划分为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

现货交易的特征是“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远期交易是现在签订合约, 将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期货交易则是交易双方在集中的交易所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的标准化期货合约的交易。

期货最常见的品种是金融期货, 金融期货分成三类: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权类期货。外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最先产生的品种, 它于197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率先推出。利率期货产生于1975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主要包括债券期货和主要参考利率期货, 其中以国债期货为主的债券期货是各交易所的最重要的利率期货品种。

2. 国债期货的性质和意义

国债期货是指交易场所以公开竞价的方式确定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交割的国债交易方式, 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其基本的功能是避险。

实行国债期货交易, 有助于促进国债顺利发行, 完善国债管理体制, 落实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目标;有助于完善债券市场体系, 构建起国债一级市场发行、二级市场交易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市场, 推动债券市场长远发展。

3. 我国国债期货的历史

我国曾经短暂开展过国债期货交易试点。1992年12月18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办国债期货交易, 起初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由于成交量较小, 1993年10月向个人投资者开放。

1994年4月, 国债期货交易逐渐活跃, 交易金额逐月递增。1995年以后, 国债期货交易经常出现日400亿元的交易量, 但是市场上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厚, 风险也越来越大。

1995年2月, 国债期货市场上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 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内幕交易、恶意操纵等问题集中暴露。1995年5月17日, 证监会发出通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二、“327国债期货事件”概况及影响

1.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简称。由于存在存款保值贴补的不确定性, 投资者形成了两派:以万国证券为首的空方和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 (中经开) 为首的多方。

1995年2月23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提高327国债利率的公告, 百元面值的327国债按148.50元兑付。2月23日开盘, 中经开和辽国发率领的多方, 借财政部的利好消息, 用巨大的买单将前一天148.21元的收盘价一举攻到151.98元。

国债期货1口为200张合约, 1张合约为1000元面值国债, 这意味着327国债每上涨1元, 万国证券每口将损失800万元。下午4时22分, 万国证券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打到l50元, 然后连续用几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打到148元, 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

当晚, 上交所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 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 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这直接导致万国证券的破产。

2.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影响

327国债券期货事件渗透着复杂的内幕交易和疯狂的市场操纵, 对中国的金融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国债期货成为机构违规操纵和内幕交易获取丰厚利润的工具。327国债期货事件之后, 国家不得不重新规划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 调整其进度。

327国债期货事件也有正面效应, 它让投资者了解投资国债期货的高风险性。同时也让国家清楚的认识到:推出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面临的挑战, 以及加强证券法律建设, 贯彻相关规范的重要性。

三、重启国债期货交易注意事项

1. 提高保证金比率, 减小国债期货的杠杆效应

1992年开始我国国债期货保证金的标准定在2.5%, 杠杆效应高达40倍。正是由于过高的杠杆率, 导致投资者投资的热情达到狂热的地步。部分现金流充裕的机构投资者竞相操纵国债期货价格, 获取丰厚利润。

结合国际金融监管的去杠杆化的趋势, 我国国债期货的上市交易应该考虑提高保证金比率, 减小国债期货的杠杆效应。个人认为保证金比率可以略低于股指期货, 提升到8%~10%。

2. 人事回避制度, 杜绝内幕交易发生

327国债期货事件中, 万国证券依据1995年1月通货膨胀已经见顶, 不会贴息, 坚定做空国债期货。但是做空的中经开, 作为财政部的担负财政资金周转任务的直属机构, 其在人事方面与财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董事长曾任财政部副部长, 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因此, 中经开在得到确切的保值贴补消息的前提下, 坚决做多, 不断推高327国债期货的价格。

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严格的人事任命回避制度, 授权与批准、批准与执行、执行与监督主体不能相同;掌握内部消息人士不能在营利性机构兼职, 防止内幕交易的发生。

3. 建立涨跌停板和限仓制度

“327”事件发生时并未设置涨跌停幅度, 国债期货交易振幅和风险更是急剧放大。国债期货应该充分考虑高杠杆性和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 从审慎性角度, 对国债期货设立涨跌停板制度。这一规定降低了投资风险, 可以抑制市场的过度反应, 有助于降低面临价格不利变动的交易者的信用风险,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防范了恶意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

根据1995年上交所规定, 个人持仓不得超过3万口, 机构不得超过5万口, 最多只允许开40万口。327国债一共750亿, 尾市却有14600亿的卖单。万国证券和中经开都大大超出上证交易所规定的持仓限额。如果严格地实行限仓制度, 对超仓的部分强制平仓, 就可以避免尾盘恶劣的市场操纵行为。

参考文献

[1]王郧.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J].当代经济, 2006, (9) :126-127.

国债发行方式的比较研究 篇10

一、国债主要的几种发行方式

世界各国国债发行方式一直在变化中, 是一个不断优化过程, 由于各国国债的历史发展和具体条件不同, 采取发行技术的组合也有所不同。国债开始发行的时候, 基本采用承销团承销、私募、固定价格认购等方式出售, 到20世纪80年代,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各国政府融资需求的增加, 许多国家国债发行方式都转向了以拍卖为重点, 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国债发行方式逐渐过渡到了公开招标的发行方式上。国债的公开招标发行是由承销商按照财政部确定的当期国债招标规则, 以竞价方式是确定各自包销的国债份额及承销成本, 财政部则按规定取得债券发行的资金。自2004年起, 我国财政部在记账式国债的发行中采用了混合式招标方式。这种新型的招标方式混合了“美国式”招标和“荷兰式”招标的特点。它将全场加权平均中标利率确定为该期国债的票面利率, 而各中标标位根据与票面利率的位置不同, 所确定的最终中标利率也不完全相同:低于全场中标利率的标位以全场中标利率中标, 高于全场中标利率一定区间之内的价位则以各自中标利率来中标。

二、国外选择的国债发行模式

(一) 美国的国债发行方式

美国的可上市国债分为短、中、长期三种, 主要通过拍卖发行。从1929年美国引入国债起, 财政部就开始采用拍卖方式出售短期国债, 1947年引入非竞争性投标, 70年代早期中、长期国债开始采用预订、交换和高级融资方式, 事先确定国债的票面利率进行价格拍卖, 直到1991年一直采用多价格招标, 国债市场一直以自律为主。所罗门丑闻使研究焦点又转向了多价格拍卖与单一价格拍卖的选择问题。实证研究表明, 在美国的国债拍卖市场, 单一价格拍卖可以克服“赢者的诅咒效应”, 中标范围更广, 投标参与人更加进取, 可以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1998年,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劳伦斯·萨莫斯发表了声明, 决定所有国债拍卖都转向单一价格拍卖方式, 从1999年起, 美国所有的国债拍卖都转向了单一价格拍卖。

(二) 日本的国债发行方式

日本财政部负责国债的管理以及国债市场的监管, 日本中央银行代理国债发行。日本国债市场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国债市场, 1989年引入拍卖方式发行国债之前, 日本政府是通过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国债的, 按照谈判确定的价格由承销团承购包销, 再分销给投资者。日本国债出售不设主承销商, 国债认购集团由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外国银行、地方银行、信托银行、第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农林中央金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生命保险等800多家机构家组成, 由38家作为行业代表, 以代理人协商会的方式协商发行条件, 并代表认购集团成员签订承销协议。日本财政部通过多价格利率拍卖的方式出售国债, 不允许拍卖前预交易以及拍卖后一段时间内折价交易。

三、中国的国债发行模式存在缺陷

中国国债发行历史不是很久, 对于发行方式的选择方面我们仍处于摸索阶段。我国因其具体国情, 发行方式的选择上受很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国债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发行主体单一, 偿债风险集中在中央银行

目前, 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中央政府可以发行国债。当地方政府要扩大资金来源的时候, 可以通过中央政府待发国债的方式进行, 由地方政府承担偿债责任。这种代发国债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偿债风险转嫁给地方, 但这其中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若地方政府以财务困难为由拒绝还债, 最后承担债务的还是中央政府, 这就加大了国债的偿债风险。

(二) 我国的承购报销制具有明显的垄断性, 市价格不合理

国债以及自营商也就是承销商数量有限, 主要包括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四大国有银行、全国性保险机构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国债发行及本质在承销团范围内进行招标, 垄断特性明显, 其他中小机构难与之竞争。垄断不利于竞争性招标的实现, 从而不利于降低利率, 降低国债发行成本。

(三) 市场参与者主体结构不合理

经过分析国外国债市场参与者结构可以发现, 我国国债的持有者主要为银行, 居民现在很难买到国债, 尤其是农民, 即使有购买欲望, 也会因为基层金融机构没有分配到国债销售份额而放弃购买。非银行机构投资者和相关的中介组织相对较少, 达不到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的目的, 这种国债持有者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

四、总结

国债是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桥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国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 国债的发展也会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发展。适应国情的合理的国债发行方式是使国债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保证。在选择过适合中国自己的国债发行方式过程中, 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根据中国自身的情况调整, 以寻求一个真正适合中国国债发展的发行方式。

参考文献

[1]、谢志军.国债发行方式比较研究.特区经济2006 (6)

[2]、郝旭阳 杜晓伟.国债发行设计方案隐含诸多问题.工作论坛 2007

机构备战国债期货 篇11

分析人士表示,从近期监管层的频繁表态来看,国债期货的推进速度正在加快,乐观的话,或许今年就可以迎来国债期货的降生。国债期货之箭,已在弦上。

同时,由于国债期货的参与者将以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为主体,而国债市场又极为庞大,国债期货的面世预示着我国期货市场将正式进入机构投资时代。

推出的积极信号

4月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宣布,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向全市场推广。这一举措,意味着中金所的国债期货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有报道称,中金所已在3月底将国债期货作为新品种正式上报中国证监会,并已经被批准立项。根据期货新品种上市程序,证监会在立项之后,将对期货品种进行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然后上报国务院。在国务院批准之后,新品种方可上市交易。

银河期货分析师董扩对《英才》记者表示,根据证监会方面多次表态来看,国债期货年内推出的可能性很大。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已经多次透露出关于国债期货的积极信号。

4月17日,在2012年湖北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上,郭树清表示,要推动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今年争取推出原油期货和国债期货。

在5月7日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郭树清又指出,当前我国证券行业金融创新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要积极探索利率互换、国债期货、商品期权等金融工具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服务。

首创期货分析师于海霞认为,经过几个月的仿真交易,国债期货市场的各种问题基本能够发现。同时,国债期货的推出也是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求,估计国债期货可能在8、9月推出。

但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国债期货今年未必成行。主要原因在于国债期货的推出对国债市场和利率市场影响很大,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细致准备工作。同时,商业银行、基金等机构参与交易还有不少制度方面的约束需要厘清。

机构时代来临

国债期货面世,不仅是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同时也可能改变中国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格局。

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认识水平尚未跟上,同时政策上对国企参与期货市场有各种限制,因此,当前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中,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较国外成熟市场严重偏低。

但与国内其它期货品种不同,国债期货的参与者,将天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于海霞表示,国内现有债券现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都是机构。像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持有债券数量多以亿元规模计,哪怕债券价格出现微小波动,都会对这些机构收益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这些机构有强烈的套期保值需求,而此前国内并无相关风险对冲市场。国债期货将是这些机构的唯一风险对冲工具,因此这些机构将来都可能成为国债期货的参与者。

除银行、保险机构之外,于海霞认为,券商、基金也可能成为国债期货的重要参与者,社保基金、红十字会等机构,都可能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以对冲债券价格波动风险。但她认为私募基金、散户等投机性比较强的投资者,不一定会热衷国债期货交易,主要原因在于国债期货的波动幅度相对其它期货品种实在太小。

“从仿真交易的情况看,国债期货的每日波动幅度在0.1%—0.2%的水平。这个波幅非常小,收益率也会较低。”于海霞说。

不过,董扩认为,个人投资者、私募基金等有可能会被国债期货所吸引,主要原因在于国债期货的高杠杆率。“有心理学者研究,亚洲人最喜欢投机。国债期货合约的杠杆约33倍,1手合约保证金约3万元,这对很多投资者会有不小的吸引力。”

董扩还对国债期货市场的规模充满期待。我国当前国债现货规模约6.4万亿元,绝对数量上已经非常庞大。不过,我国国债占GDP的比例只有7%左右,而像美国的国债占GDP比例已接近100%,即使中国国债占GDP比例未必达到美国的高度,但国债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在CME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中,国债期货占市场规模在40%左右,我国期货市场的增长空间亦很大。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也表示,“随着国债期货和股指期权的推出,更多的机构将进入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将正式进入机构投资和对冲基金的时代。”

风控至上

虽然看上去国债期货将轰轰烈烈面世,但实际则未必。出于控制风险、确保安全的考虑,监管部门可能将对国债期货的起步设置较多限制门槛。

对此,董扩指出,相关的限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参与者的限制,二是对交易规则的严格管控。

在参与者的限制方面,有报道称,最大的国债持有主体——商业银行,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董扩认为这种考虑有其必要。“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存量巨大,占国债总量的67%左右,一旦出现风险,影响将非常大。因此,先让一些较小规模的机构参与,市场先运行一段时间,在商业银行摸清了市场的脉搏之后再进场会比较稳妥。”

除商业银行之外,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其监管单位都会对其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审批。同时,中金所还将实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只有符合审核要求的自然人和法人,才可以进行国债期货交易。

在交易规则方面,董扩表示,根据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的经验,国债期货的限制首先是对交易编码的区分,套期保值、套利、投机交易者,将申请不同的交易编码;空头交易者若大量做空,需要有相应数量的现货债券为保证;无现货债券的投资交易者,将对其单边持仓量将进行限制。

“‘3.27国债事件’之所以发生,一是当时债券流通规模非常小,而现在的现货债券规模达到上万亿元,想操纵现货几乎不可能;二是当时的监管制度存在巨大缺陷,保证金比例低,无涨跌停板,能够透支交易,现在的风险控制制度要远为严格。”董扩说。

我国国债期货的研究综述 篇12

(一) 市场环境原因

首先, 利率机制非市场化。国债期货是一种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的作用是规避利率风险。而当时国债期货试点时, 我国的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 国债发行利率是按照银行储蓄利率确定的固定利率, 国债的收益率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国债投资没有利率风险, 因此没有套期保值的需要和动机。

其次, 国债现货市场发展不完善。国债品种少, 品种的固定性不够, 发行的主要是中期债券, 短期和长期品种相对缺乏, 这不利于国债期货合约的设计。同时造成了国债现货市场规模小、流动性不足, 直接导致交投畅旺的期货市场可供交割的国债数量十分有限。这样造成国债期货市场价格调整不合理, 容易人为操纵价格。

再次, 国债的期限结构具有很大的扭曲度。在国债期货价格不合理的情况下, 无法通过期货交易形成连续的远期利率体系。因此国债作为基准利率的作用和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都被削弱。

(二) 机构设置原因

第一, 交易所过多且设置不合理。当时开设国债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共有14家, 而证券市场发达国家一般也只有1-3家。缺乏统一的市场规则, 各交易所在期货交易的规则和合约设计上各具特色。被普遍重视的有:过低的保证金助长了国债期货市场的投机性。以前日收市价而不是结算价作为基点的涨跌停板制度使价格容易被大户操纵。持仓限量制度的缺乏使期货市场上往往出现少数几家机构持有大量的仓位。这些不统一和不合理的交易制度导致国债期货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一方面使得市场供求关系难以准确反映从而造成期货价格不合理, 另一方面使得大量投资者忙于投机于区域差价和时间差价, 助长了投机之风。

第二, 交易所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交易所一方面信息制度不完善, 普遍存在信息量不足以及信息质量不高的弊端。另一方面不力的风险管理措施, 如没有建立风险基金, 存在着用现货机制管理期货的误区等, 致使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

(三) 政府原因

第一, 政府对国债期货的功能定位偏差。当时国债期货的建立不是源于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 而是为了推动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以及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因此, 即使设立了国债期货, 中央银行并没有为它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对一些国债实行的保值补贴政策使国债收益率受到带有明显政策性因素的保值贴补率的左右, 因此投资国债期货面临的主要是政策风险而不是利率风险。

第二, 政府对国债期货市场监管的乏力。该市场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主管机构, 长期处在缺乏协调配合的多头管理的体系当中, 使得监管效率低下。同时, 政府缺乏对违规事件的预见性防范, 侧重于事后监管。在对期货市场的干预中, 政府监管的角色存在错位, 主要是对交易所的具体人事安排, 部门设置和规则指定等进行行政干涉。

第三, 政府对国债期货市场立法的滞后。中国国债期货市场是边发展、边规范的立法模式。法律滞后带来了一些较严重的问题, 如在需要政府规范市场发展时, 由于缺乏法律规定, 往往借助于行政协调手段, 而一些管制措施的出台和实施缺乏合法性依据等。

二、发达国家国债期货的经验借鉴

(一) 细致分析发达国家的国债期货市场进而得出我国的不足

通常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国债期货市场为分析对象, 从期货合约、经纪公司、期货交易程序、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现货市场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期货合约方面, 发达国家的期货合约种类较多, 与国债现货市场对应, 设计科学合理。管理体系方面, 十分重视风险管理, 一般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交易所三级监管体系并且各司其职。其中, 政府监管并不过多干预市场和交易所的合法行为。法规体系方面, 由国家期货交易管理法规和期货交易规则组成, 这两部分互为补充, 使得市场统一、流动性强。现货市场方面, 都具有发达的国债现货市场, 发行规模大、品种多, 期限结构合理, 流通量大, 国债交易十分活跃等。

(二) 从考察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顺序进而得出我国国债期货推出的条件

对发达国家交易所衍生品发展分析发现, 发展金融衍生品, 必须要先有一个发达的现货市场, 其次是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要大才能使投资者有规避风险的需求。另外, 从其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顺序来看, 通常发达国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以农产品为开端, 沿着金融期货自然演进。当资本市场规模出现迅速扩张、投资者避险需求强烈时, 便推出股指期货。同时, 当利率达到一定程度的市场化, 即推出利率衍生品, 而利率衍生品主要以国债期货作为突破口。

这两种研究思路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即我国要发债国债期货市场必须注重国债现货市场的培育完善;设计科学合理的国债期货合约;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注重国债期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等。

三、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的研究

一方面, 我国利率波动会加大和频繁, 需要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首先,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迅速但在经济的转型时期, 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性较大, 这决定着资金供求的非均衡性和波动性也较大, 致使利率的波动会更加频繁。其次,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得公众和国外资金都能通过我国资本市场影响利率变动。再次, 我国的经济前景良好。若基准利率会上调, 而投资者持有的国债发行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他们会面临价格下跌风险。

另一方面, 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需要国债期货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机制。首先, 国债期货交易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这在于国债期货作为一种利率期货, 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不同期限的国债期货的收益率代表了不同期限的市场利率水平, 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短期到长期的完整的利率体系, 为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利率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次, 有利于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 使国家的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的间接调控有效。

(二) 可行性的研究丰富, 主要的观点是重推国债期货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国债现货市场逐步完善为其提供了基础。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大, 已满足国债期货推出需要;国债的品种日益丰富, 2008年发行的就有26种, 包括3个月、1年、5年、7年、10年、30年等期限, 长短期限配搭更为“均匀”, 使我国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更为完整, 也为国债期货交易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 利率基本市场化, 使得国债推出的前提条件基本具备。机构投资者力量逐步增大为其提供了稳定保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统一的有关期货监管的法规与体系。商品期货、国债远期、回购市场的发展为国债期货市场的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 也有少数专家认为恢复国债期货条件尚未成熟。他们认为国债规模仅具备了开展国债期货的条件, 但还未达到可以推出国债期货的要求, 国债品种在长、中、短期的结构上仍不协调, 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分割使得国债未充分流动, 以及存贷利率的未市场化等问题, 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完整性尚未形成, 从而难以对期货合约进行合理定价和对风险进行合理度量。此外, 还因为我国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现有会计制度与衍生品交易存在冲突, 因此, 理顺监管关系, 对国内金融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统一调整和改革等, 都是在推出国债期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此不适宜在此时恢复国债。

四、恢复国债期货应注意的问题

学者对恢复国债期货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国债现货市场、期货合约设计、运行制度等。

(一) 国债现货市场的建议在于利率市场化和现货市场方面

首先,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利率浮动制, 扩大利率浮动范围, 下放利率浮动权;按照先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再借贷市场的顺序, 逐步实现与完善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其次, 进一步完善国债现货市场。定期、均衡和滚动地发行可流通的国债以增加国债供给, 扩大国债现货规模;优化现有的发行品种体系, 提高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比例;将国债发行由年度额度控制改为年末余额控制;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国外投资者参与国债一级市场。再次, 完善国债流通市场。关键是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的流动性。可以用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构建国债“做市商”制度;建设场外交易市场系统加快国债柜台交易;打通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债市场等。

(二) 期货合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设计和结合我国国情同时进行

维持保证金设定为能覆盖给定置信水平时日价格最大波动的数额;初始保证金应对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统一规定。日涨跌幅限制。国债期货合约的涨跌停板应该和现货市场相适应。持仓控制实行“限额制”。交易单位应根据国债现货、期货市场规模及参与者资金实力、合约价格波动性等因素确定。最小变动价位根据国债种类、市场价格波动状况等因素确定。短期国债期货合约应以指数方式报价。交割。短期国债期货合约只要剩余期限和标的国债期限相同即可到期交割, 中长期国债期货合约以虚拟国债为标的物, 当合约到期时, 只要该债券在期限上满足一定条件, 即使不是这一标准化债券也可交割。另外, 还有提出应充分考虑国债的免税特征, 因为它使国债期货收益率难以通过唯一的指标进行调整。

(三) 运行制度方面的建议集中在政府监管、交易所风险控制、法律体系等

首先, 政府管理角度应逐步从以前的限制准入、限制头寸等简单静态管理方式转移到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上来;政府之间的协作应在由中国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的同时, 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险监管机构以及财政部之间建立风险监管协调小组和信息交换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协同监管。

其次, 交易所在结算制度上要实行独立、会员和结算担保金、联保制度来规避结算风险, 在交割制度安排上要使国债期货价格的信号超脱于具体国债品种, 交割时间增长使得投资者交割机会增大, 注意交割品种上的转换因子的设计等。

再次, 加快国债市场法制体系建设, 出台《国债期货法》及其他配套性的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 促进发展和加强监管并重等。

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发展国债期货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利用法律约束、行业自律组织的评估系统以及国债期货的专门人才, 发展以开放式、契约型为主的国债投资基金, 同时发展基金资信评级机构, 引导国债期货的理性投资、平抑过度投机行为。

在对恢复地点进行的研究中, 开展重推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应是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的规范的期货交易所。

五、结束语

回顾国债期货的文献, 可以发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研究重点从国债期货失败的原因逐渐转移到了对恢复它的探讨, 但都围绕着相同的中心, 即利率市场化、国债现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的设置和运行。其实, 国债期货的重新推出是大势所趋。首先, 目前的文献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 对具体的微观结构研究较少。可以对期货合约设计、交易所的设置、期货交易的运行机制等研究更细致从而为重新推出国债期货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其次, 我国要推出的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这些产品与国债期货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可以进行研究, 使得各自的政策制定一致和连贯, 使得国债期货的推出相得益彰和顺其自然。

摘要:文章系统整理了近年国内关于国债期货的文献, 将我国国债期货失败的原因、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重新推出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分类阐述;最后结合目前情况, 认为对国债期货的研究还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结合股指期货等我国正在酝酿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

关键词:国债期货市场,国债现货市场,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贾云赟.论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J].时代经贸, 2006 (11) .

[2]、李可.关于恢复我国国债期货的分析及建议[J].综合管理, 2007 (5) .

[3]、张晓菊, 曾光.我国推出国债期货的可行性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8 (1) .

上一篇:免费师范毕业生论文下一篇:管理规范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