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

2024-05-17

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精选4篇)

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 篇1

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

保持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逐步调整国债数量和品种期限结构,同时量化和控制其它政府债务,才能真正发挥国债政策的宏观经济调节作用。

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

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1958―1980年。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至今。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年一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20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1998年到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国债贡献率是从动态上衡量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一个指标,它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表示。为了使数据更精确,可以根据GDP和国债发行额的数据,建立一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LGDP和LDEBT分别表示对GDP和国债发行额取对数,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LGDP=6.22+0.63×LDEBTR2=O.97t检验值:(24.5)(18.5)

变量统计显著,F统计值为342.8,基本通过检验。GDP与国债发行额之间成正比,且国债发行对GDP的弹性为0.63,可见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很大正面作用。

二、我国国债规模指标分析

决定或影响一个国家国债规模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各种经济条件和状况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其他国家或组织的国债规模指标来衡量我国国债规模。从我国的具体实际来看,我国国债规模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国债还本付息额、全国和中央的财政支出、全国和中央的财政收入、GDP、居民储蓄额。下面将衡量我国国债规模的指标分为两方面:应债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配合下文的分析,表1给出了自1990年来我国国债规模相关因素的统计与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指标值。

(一)应债能力指标

1.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它反映了全社会宏观资源的利用效率,类似于企业的负债杠杆。从我国负担率走势上看,基本上是小幅慢升,在1998年前平均幅度是52以下,1998年由于国债发行的大幅增加,这一指标上升到10%,此后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年为14.54%,20接近20%.但由于我国国债余额增长率基数小,一直大于GDP增长率。而美国1970年代初国债负担率在33%左右,到1990年代末上升到66%,之后有所下降;日本1970年代初国债负担率只有5%,1980年代的中迅速上升到67%,1990年代末超过100%;德国1970年代初国债负担率也只有5%,1980年代上升到40%左右,1990年代末上升到60%,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国债负担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之上。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规定的不超过45%,以及欧洲货币联盟签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规定60%的比率相比,我国的这一指标显著偏低。从这方面看,承受能力还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2.国债借债率(国债发行额/当年GDP)。它反映了当年GDP增量对当年国债增量的.利用程度。从表1中看出我国该指标走势一直平稳盘升,最高不过2002年的5.79%,与国际公认的50%警戒线相距甚远。如果仅以这个指标为依据来判断,则我国国债发行还有相当的空间。

3.居民应债能力(国债发行额/当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债权债务关系看,政府是净债务主体,居民是净债权主体。因此,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最终主要落实到居民的应债能力上。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增长很快,国债发行额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率逐步提高,但由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在快速增长,所以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率仍较低,居民购买国债的应债能力仍有较大潜力。

(二)偿债能力指标

1.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它表明财政支出靠债务收入的安排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财政对债务依赖性越强,对财政未来发展威胁也越大。国债依存度有两种:一种是国债发行额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即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种是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前者《马约》中规定的标准为20%,而我国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自1994年开始就已连续超过20%,近年来已达到30%.日本政府即使在财政最困难时期,国债依存度的最高年份也只有37.5%.

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央财政发行、掌握和使用,因此分析中央财政的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由表1,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自1990年来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一直在攀升。以后连年超过50%.1998年甚至达到了67.68%.2002年即使有所回落,也依然达到42%.总之,自1990年来我国中央财政的国债依存度一直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25%.显然,我国这一指标显著偏高。

2.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它表明当年的财政收入中必须拿出多少份额用于国债还本付息,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弱。由表1可明显看出我国国债偿债率已远远超过《马约》中规定的10%的警戒线。1994―1998年我国国债偿债率急增,至1998年的最高水平为23.82%,表明国债处于还本付息高峰期,已进入了不断攀升的“发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时期。

我们不能忽略各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差异。以为例,我国20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6.52左右,而西方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0%―40%.如果考虑我国的财政集中度,我们在评价国债偿债率时,就不能简单地拿10%警戒线来作为我国的标准。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国情,将国债偿债率上限修正为20Z.但即使这样,我国近几年的国债偿债率仍然高于警戒线。

我国近些年由于国债规模的膨胀,加上新发国债期限较短,还本付息的支出负担日益沉重,偿债压力会进一步扩大。此外,我国的国债期限结构不甚合理,国债偿还期过于集中在“九五”后期和“十五”时期,我国今后一段时间还要面临偿债高峰的问题。在我国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困难不能得到根本扭转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利用发新债来还旧债,后果是国债规模越来越大,极大地加剧了国债的规模风险。从上述的指标看,我国国债规模从应债能力角度,还具有一定的发债空间;但从偿债能力角度,则具有不容忽视的风险。

三、结束语

以上只是从应债能力与偿债能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债的规模。事实上,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因素还有很多,并且难以量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综合负债。国家综合负债是指国债规模加上各种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2.国债期限、品种结构。在国债期限上,我国现在大多是3、5年的中期国债,缺乏1年以内短期和5年以上长期国债,期限单一,平均期限偏短,偿债高峰周期短;在品种结构上,国债品种结构设计不合理,我国20多年来不可流通的凭证式国债占主导地位,满足不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品种的不足同样制约着国债规模的发行空间扩展。

3.中央银行对国债的需求。就货币政策而言,央行在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为便于公开市场操作则更关注国债的高流动性,希望多发行短期国债,并要求国债达到一定的规模,不能仅以财政赤字的消除为限。因此,在国债规模控制中,既要考虑财政原则,也要考虑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规模和期限结构。

4.国债资金运用的效果。由于我国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管制度,加上地方政府对资金的争夺,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等,使得国债的利用效率很低,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另外,我国国债还属于筹资型国债,国债资金用于建设性支出的比例还比较低,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倾向,这势必影响国债的实际规模。

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 篇2

(一) 研究目的

国债是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 关于国债规模以多大为好, 是否存在一个较为客观的合理界限, 一直饱受争议。我们从近现代中西方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的研究的经验性实证材料都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判断:国债政策的运用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不管是理论界还是业界, 都很关注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适度国债规模的问题。虽然目前对国债适度规模的界限至今还无法精确测定, 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国债适度规模的客观存在。因此, 本文将对国债规模进行研究。

(二)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首先对国债规模进行理论分析, 其次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我国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 影响因素

本文忽略微观因素, 仅考虑宏观因素。在宏观上, 一国发行国债的规模要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水平、居民储蓄水平、信贷规模等因素制约, 具体表现为:

1. GDP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债规模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经济运行中所需资金越多, 国民经济应债能力也越高, 发行国债规模也相应提高, 发行潜力增加。

2.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是国家弥补财政赤字赤字的重要手段, 财政赤字越大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越大, 国家发行国债的压力就越大。所以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也是影响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

3.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城乡居民是我国国债购买主体,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规模代表了其实际购买力。存款越多, 我国国债发行的空间和余地就越大。国债还本付息额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家作为债务人, 在国债到期后要还本付息, 这是国家发行国债的代价。这种代价越高, 国债发行收到的制约就越大。

4. 国债余额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余额是国家将来要偿还的债务, 国债余额越高, 国家债务负担就越重, 国家的还债能力是有限的, 国债余额规模就影响国债发行规模。

5. 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是国家已经偿还的债务, 还本付息额越高, 说明国家债务负担就越轻。

6. 信贷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 货币信贷规模直接影响到国债发行, 两者具有相互替代作用。

(二) 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1981~2005年我国国债年度发行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以NDS (national debt scale) 表示国债发行规模, FB (financial balance) 表示国家财政收支差额, P (payment) 表示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 DBS (debt balance scale) 表示国债累计余额, S (savings) 表示居民储蓄, LS (loan scale) 表示信贷规模, GDP (gr oss domestic pr oduct)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具体数据见表一。

单位:亿

从样本数据的线图可以看出模型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近似线性依存关系, 故我们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NDSt表示第t年国债发行额, FBt表示第t年国家财政2014年第7期下旬刊 (总第559期) 时代Times收支差额, Pt表示第t年国债还本付息额, DBSt表示第t年国债累计余额, St表示第t年居民储蓄, LSt表示第t年国家信贷规模, GDPt表示第t年国内生产总值, β1, β2, β3, β4, β5, β6和β7为待估参数, μt为随机误差项, 描述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干扰作用。

(三) 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运用EViews7.0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对表一样本数据进行性参数估计得到的结果:

因此得到的模型为:

在模型 (2) 中, 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9990, F统计量为3050.018, 而在显著水平α=0.05条件下F统计量临界值F0.05 (6, 18) =2.66, 表明整个模型的总体拟合程度非常好, 国债发行规模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但解释变量LS参数的t统计值太小, 在显著水平α=0.05条件下t统计量的临界值t0.025 (18) =2.101, 且其参数的绝对数值相当小, 故舍弃变量LS, 做国债发行规模对其余变量的

从统计角度看, 模型 (3) 中解释变量的个数为k=5, 包含常数项, 样本容量为n=25, 而在显著水平在α=0.05条件下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t0.025 (19) =2.093, F统计量的临界值F0.05 (5, 19) =2.74, 可见各个参数的t统计量都显著, R2=0.9990表明模型拟合优度非常高, 因此模型整体效果不错。

1. 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模型 (3) 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VIF值为10.5278, 稍大于10, 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但是由于几个解释变量都很显著所以并无大碍。考虑到GDP与国家财政收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国债余额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 存在多重共线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该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 尤其利用该模型作预测分析时, 可以不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2. 自相关检验。

对模型 (3) 进行自相关检验。DW的临界值为d L=0.953, d U=1.886, DW=2.6101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图四是反映模型的估计和实际值及其残差的效果图。可以看出样本回归线和样本观测值拟合程度好高。

(四) 模型经济意义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 国债发行规模与居民储蓄正相关, 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是国债购买的主体的事实, 说明居民储蓄为国债发行提供了空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积极型财政政策, 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存在较大的国家财政收支差额, 而通过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重要手段;同时, 由于长期实行积极型的国债政策, 在大量增发长期国债的影响下, 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的支出也越来越大, 我国长期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处境;GDP是衡量国家还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 那么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越大,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 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GD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三、建议

(一) 改善财政收入状况, 适当降低赤字, 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 赤字对于国债规模的影响是很大的, 其系数是所有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中最高的一个。超过一定限度的赤字财政政策必然会导致庞大的赤字和债务规模, 给经济造成危害。从长期看, 我国财政政策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应该是财政收支平衡。在减少赤字的手段上, 除了增加财政收入, 合理有效的财政支出无疑是减少降低国债规模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约束, 加强监督机制, 防止财政资金流失, 提高部门预算和决算的透明度, 确保资金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适当缩减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和事业费支出, 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 将保证重点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 适当控制国债增长规模, 实行稳健国债政策

综观上面的论述, 我国国债规模已经相对过大, 陷入通过向城乡居民筹集资金来弥补国家财政收支差额和支付债务基本息的恶性循环, 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国债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中的作用。今后应适当压缩国债发行规模, 实行稳健的国债政策, 使国债发行规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要求。

(三) 加快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实力

国家经济实力也是影响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从回归结果中看, 国债规模与GDP是负相关关系。GDP越高, 则国债规模就越小。从指标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GDP水平越高, 国债负担率、借债率和赤字率就越低。

(四) 建立健全国债监督法规, 坚持依法发行国债

完善的国债制度还要配以完善的法律规范, 以保证政策的顺利进行。所谓没有规矩不方圆, 建立健全国债法, 从法律上规范国债运行, 让发行国债有法可依, 防范国债风险。

摘要:国债发行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既直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效果, 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及社会安定、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 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有关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19812005年的样本数据, 利用EViews 7.0软件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国债规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2]张舸.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3]严亮.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 2007.

[4]高勇强, 贺远琼.中国内部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管理科学.2003.

[5]纪凤兰, 张巍.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

[6]吕冰洋, 崔兴芳.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因素分析.财经论丛.

[7]杨宝臣, 李彪.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6.

[8]周四军, 谢腾云.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分析.经济数学.2006.

[9]司吉红.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

[10]Nigel A.Chalk., 2000.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financed deficits:An overlappinggenerations approac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5, 293-328.

[11]Alfred Greiner., Willi Semmler., 2000.Endogenous growth, Government debt andbudgetary regime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2, 363-384.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篇3

关键词:国债规模;财政收支差额;还本付息;计量分析

1 引言

国债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已成为各国政府不可缺少的宏观调控工具。我国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债规模日趋庞大,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末,为阻止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对抗国内的通货紧缩趋势,我国连续 6年实施以扩大国债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量大增,对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功劳巨大。但是国债发行有一个适度问题,它最终需要清偿。国债发行规模研究,既有规范分析又有实证探讨。

2 模型变量的选择: 影响国债规模的一般因素分析

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宏观也有微观。本文只考虑宏观的因素。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当年的国债发行额(Y),国内生产总值GDP(X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2)、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国债累计余额(X5)、信贷规模(X6)。选取以上系统变量的原因是基于传统研究对国债发行规模所受影响因素的考虑。

第一,GDP(X1)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国的国债发行规模明显地受制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发展水平越高, 则国债发行的规模和潜力就越大。

第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2)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两个项目即储蓄与消费。国债余额与居民的储蓄存款之比即居民应债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居民的应债能力,应债率越高,则国债发行的可能规模越大。

第三,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债发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弥补财政赤字,所以分析国债的发行规模,就必须考虑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情况。当国家财政收支差额较小时,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压力就越小,因此本文选取国家财政收支差额来综合衡量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第四,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债还有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运用,随着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逐年递增,每年需要偿还的国债本息数额也在逐年增加,20这一数字已达到3923.4亿元。因此,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也是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国债累计余额(X5)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国所能承受的国债总量是有限度的,所以国债余额也是分析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货币信贷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种重要工具,货币信贷规模直接影响到国债发行,两者具有相互替代作用.

3 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分析

本文研究时间区间是从 1992年到 年,并选取近十年我国国债年度发行额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被解释变量为国债发行额(Y)。各解释变量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GDP(X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2)、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国债累计余额(X5)、信贷规模(X6)。μ为随机误差项,描述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干扰作用。分析的主要统计数据来自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分析软件是SPSS。

4 结论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首先,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和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

其次,国债发行规模与居民储蓄正相关,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是国债购买的主体的事实,说明居民储蓄为国债发行提供了空间。

再次,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积极型财政政策,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存在较大的国家财政收支差额,而通过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长期实行积极型的国债政策,在大量增发长期国债的影响下,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我国长期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处境;.

最后,GDP 是衡量国家还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那么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越大,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 GD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安军,杨艳芬.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3:12-15.

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 篇4

[摘要]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工具,适当的国债政策是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与保证。我国国债的发行对支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要优化国债结构,实现国债结构进一步的合理化,就需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规范国债市场运行,调整国债投资规模与方向,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6-0148-03

一、国债的发行支持了经济的发展

国债是世界各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从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截至2008年底,国债发行规模近8549亿元,累计发行国债近7.93万亿元,我国国债余额已达5.3万亿元。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之大关,创历史新高,同时地方政府债券的首次发行成为财政政策中创新的亮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上升,国债发行规模是否合理适度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适当的国债政策是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与保证。我国国债的发行对支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债发行规模的逐年扩大,对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推动和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然而,国债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如果出现偏差,则可能会危及经济安全和稳定,从而产生经济风险。因此,国债发行及其规模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国债发行规模与GDP和财政支出密切相关

国债规模的大小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社会对国家的承受力、国家财政的偿债能力等相适应。国债发行与GDP和财政支出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1.国债发行规模与GDP。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首先取决于它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财政收入真正意义上的增长。因此,国债对经济运作的推动力,是衡量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重要指标,国债发行规模与GDP具有密切关系。GDP是影响国债规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从借债率分析。国债借债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GDP的比重,主要反映当年国债发行对经济的影响,反映当年GDP对当年国债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借债率一般在3~10%,我国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见表1。

我国国债借债率1985年为1%,1994年为2.4%,2007年为4.2%,2000年以来,我国借债率基本控制在4.2%左右。从199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国债发行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债发行规模保持适度增加。

其次,从国债负担率分析。国债负担率即当年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比重,反映国债规模对经济的影响,也反映国民经济对国债的负担能力及偿还能力。理论界一般认为,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承受能力越强。因此,国债规模与GDP相联系,国债负担率是衡量国债适宜度的重要标准。目前,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48%之间,欧盟国家以60%为警戒线。我国国债负担率情况如表2所示。

我国国债负担率1990年为4.8%,1998年为9.2%,2000年上升至13.78%,2007年快速上升到21.39%。我国国债负担率显示,近期我国国债负担率维持在20%以内,我国的国债规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早,每年创造的GDP数倍于我国,并且财政集中率一般都在30~40%,甚至超过50%。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负担率是债务余额滚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60%的警戒线来衡量我国的债务规模。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保持适度的国债发行规模,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为基准。

2.国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支出。国债发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弥补财政赤字。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又一重要因素。

1994年以前,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财政支出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国债发行规模相对较少。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赤字不能向中央银行透支弥补,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弥补。因此,国债规模有了较快发展,其后随着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国债发行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国债规模与财政支出密切相关。而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当年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存程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依赖发行国债筹措资金的一个指标,这是任何一个国家考核国债规模是否适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国债依存度较高,国债规模过大,表明财政支出过多依赖债务收入,财政状况脆弱。因此,财政支出也直接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目前,国际公认的国债依存度标准是20%,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5%~20%之间。而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财政债务依存度(1990―2008年)如表3所示。

由于我国国债发行长期以来仅限于中央政府,因此,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更能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事实上,我国债务依存度长期以来一直在国际公认标准的警界线上方运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更高。原因在于,发行的国债一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一部分用于债务还本付息支出,迫于财政支出的压力,债务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我国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财政收入和GDP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扩大的连锁反应,导致财政支出与债务规模同步扩大的局面。同时,我国财政在未来需要承担的负担还会增加,例如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有财政支撑。因此,在近几年内,在保持现有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将国债发行规模控制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对我国将来经济发展将会带来更直接的影响。

三、保持国债适度规模,促进经济有效运行。平衡财政收支

1.优化国债结构。随着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国债发行提供了资金支持。因此,在国债发行还具有较大空间的同时,我们必须优化国债结构,实现国债结构进一步的合理化。国债结构合理,既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金的潜力,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需要,也有利于降低国家筹资成本,减

轻财政未来的负担。因此,在国债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上,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针对市场需求状况,考虑近几年国债的总体情况,确定国债的发行品种及期限,确保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趋于合理,每年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趋于合理,使国债规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2009年财政部首次代理35个地方政府共发行了50期地方政府债券,总计2000亿元。这是我国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国债发行之重大突破,突破了长期以来仅发行中央政府债券的做法,丰富了国债的种类,也有利于减轻和降低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化解我国的国债风险。根据武汉市近几年完成中央政府债券发行的实际情况以及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状况,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既开辟了地方政府融资新渠道,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我国国债发行运作空间。

3.规范国债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并以国家财力和国家信誉为保证的债券,是金融市场中安全性最好、信誉度最高、风险最小的金融产品,一直以来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因此,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债市场,既可以为国家提供较为固定的融资场所,及时筹措所需资金,满足政府财政支出需要,也可以为投资者理财提供便利。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快国债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国债一级、二级市场,形成较为科学、严密、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尽快推出国债预发行制度,夯实国债市场基础,使国债市场不断完善、活跃,逐步形成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规范有序的国债市场,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促使国债市场走向成熟与繁荣,保障国债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国债的发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调整国债投资规模与方向。在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发展以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我国国债规模还存在适度扩张的空间。在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合理比重的基础上,摆正税收与发行国债的关系,明确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实现政府收入规范化,在此基础上调整国债发行规模与投资方向,使之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经济的进程,使政府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真正实现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对市场经济实行间接调控。2009年我国实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9.41万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高于2008年26.1%的水平。由此可见,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市场活力的作用增强,经济的态势较好。2009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持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投资意愿活跃。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依靠协调拉动机制。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调整国债发行规模与投资方向,强化国债资金的使用和通盘科学规划、可行性研究,缓解财政收入矛盾,增强财政对经济的承担力度,使国债发行适度、有效、可行。

参考文献:

[1]张翌,发行国债的挤出效应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0,(7)

[2]任会,转轨时期国债发行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净效应分析[J].经济评论,2010,(9)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营销大作业下一篇:年品推部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