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式储蓄国债

2024-09-23

电子式储蓄国债(精选6篇)

电子式储蓄国债 篇1

一、引言

国债是财政筹资的工具,是金融市场的基础产品,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自1981年发行储蓄国债以来,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及国债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储蓄国债市场的投资占比越来越大。但随着我国经济、 金融的迅速发展,各种投资渠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储蓄国债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发现现有储蓄国债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储蓄国债的受众群体、及时发行符合投资者偏好的国债新品种,吸引投资者购买,进而形成稳定的国债投资队伍,对于储蓄国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储蓄国债发行与管理部门认真思考。

二、我国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特征

1、投资者年龄结构比较集中,中老年长期保持储蓄国债投资主力军地位

根据日常国债销售现场走访调查可知,购买国债的投资者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这类投资群体一般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比较看重储蓄国债的收益稳定和风险低特点,投资热情持续高涨;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虽然偶有加入国债投资队伍,但因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更倾向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等。

2、国债销售与投资者学历呈负相关

储蓄国债投资者主要为中老年人,其中大多人学历是高中或以下水平,受过高等教育人群比重较低,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但由于储蓄国债可直接在银行柜台购买,投资方法简单,利率固定,债权记录明晰,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理财知识,对于追求稳定投资收益又极度缺乏较高理财知识的投资者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而受过高等教育又具备比较专业理财知识的群体则更偏爱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此外,储蓄国债投资者大部分是工薪阶层,购买力固定且较为稳定,国债到期后,这些人继续持有新发国债的概率比较大。

3、储蓄国债投资者城乡分布失衡现象长期存在

由于长期以来,国债承销行农村网点数量偏少,加上宣传上的缺位,难以摆脱城乡居民储蓄国债信息获取及购买渠道上的不对称现象,逐渐导致城市居民成为储蓄国债的主要购买力。

三、现有储蓄国债品种问题分析

1、储蓄国债品种过于单一

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之后,我国储蓄国债品种仅有凭证式和电子式两种,期限也仅3年期和5年期两种,5年以上长期及1年以下短期国债留白,同时发行期限过于集中,国债品种期限结构不合理,有碍于国债市场发展。长期理论和国外实践表明,储蓄国债品种应多样化,设计应尽可能灵活,比如美国和英国作为发展储蓄国债较早、较成熟的国家,储蓄国债产品就具有很强的多样性、个性化和操作性。其中,英国有固定利率储蓄凭证、固定收益储蓄凭证、指数挂钩储蓄凭证、有奖销售国债、子女红利国债、收入型储蓄国债、资本国债、收入保障国债等多种国债;美国在售的储蓄国债主要有EE系列、I系列和HH/H系列,同时EE系列和I系列国债中又细分为规避通胀风险国债、 养老保险国债、礼品类国债、教育类国债等4类,并且国债期限从一年以内到最长30年不等,具有很强的可选性,充分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国债投资队伍。

2、现有国债品种的利率机制设计不合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发展比较成熟,储蓄国债利率的确定,也基本符合市场化原则,能有效统一风险和收益。比如英国是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奖励利率和阶梯利率多种利率模式并行,美国储蓄国债中还有采用将固定利率与通胀利率相结合计算的新模式,从而避免基准利率变化对国债利息收入造成的不良影响,计息有单利和复利两种形式选择。而我国尚未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储蓄国债一直采用的固定利率、单利计息模式,利息收益极易受到外部不稳定性因素(如物价水平变化、银根松紧度变化) 的影响;此外,从付息类型上来看,不同于西方国家现有的按期支付利息的收入型储蓄国债,我国国债基本属于到期还本付息类国债,尤其是凭证式国债属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型,固定利率不高,而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购买国债是为了定期(如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用于将来定期支出。因此,对于把国债作为中长期投资对象的群体来说, 现有的这种利率机制设计太过呆板,很难满足投资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3、现有国债品种的发行和购买渠道过窄

目前,我国凭证式国债依旧采用代销机构柜台销售方式,而储蓄国债(电子式)自2014年起全面开启柜台销售和承销机构网银销售并行模式。虽然网销新模式的推行,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储蓄国债的发行渠道,提高了国债销售效率,但是现有的网销模式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网银渠道业务功能有限(只能办理认购、当日认购撤销、托管账户开户及托管余额查询等发行环节,暂时无法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资金清算账户变更等投资者后续服务业务)、网销额度分配过少问题、老年人和农民等缺乏电脑知识群体对网银销售接受度不高等。此外,不比英美国家拥有发达的国债销售网络,可以通过电话、网络、 Treasury Direct(财政国库券直销平台)、邮局、银行、工资扣除计划等多种渠道认购国债,我国财政部尚未建立网络直销系统,也未开通电话、自助银行等销售渠道,大多数投资者依然会选择到代销机构网点购买或者偶尔尝试网购,排长队抢购国债、网络秒杀的现象偶有发生,这势必会对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4、现有国债品种的流动性差、变现渠道少、变现成本高

现有储蓄国债发行文件规定,储蓄国债可以挂失、可以质押贷款,但是不得更名,不得转让或流通。在国内储蓄国债二级流通市场缺失的情况下,要把储蓄国债变现,不仅渠道少而且成本高。比如,虽然制度规定储蓄国债是可以办理质押贷款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很多承销机构并没有办理此项业务,国债投资者急需资金时,一般只能采取提前兑取的办法,而提前兑取又必须回原购买机构办理提前兑付手续,并根据实际持有天数计算利率,同时还要扣除本金数额的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这无疑会对投资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提高储蓄国债竞争力,完善未来储蓄国债品种、扩大投资者群体的构想

1、改善储蓄国债期限结构,适当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

努力打破现有储蓄国债集中于3年期和5年期、其他期限留白的格局,参照英美国债设计,将储蓄国债定位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种,期限设定在半年到20年不等,并考虑以3—5年中长期债券为主、一年内短期债券和10年或20年长期债券为辅。同时,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百姓生活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项目、特定投资方向,发行养老保证收入型、儿童教育型、新年贺岁型、新农村建设型、“一带一路”投资发展型等不同年限的储蓄国债新品,满足投资者投资用途多样性需求。

2、改革储蓄国债利率设计,推行多种利率支付并行模式

未来的储蓄国债在利率种类上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尝试把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给关系、物价状况及投资者偏好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一同纳入储蓄国债利率确定的重要参考因素,除了保留现有短期国债固定利率模式,还可以参考英美国家模式对中长期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或将利率与膨胀指数进行挂钩,定期对国债基准利率进行调整,从而有效规避或降低因外部调整而产生的相关风险,推进我国储蓄国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提升储蓄国债市场竞争力。

3、多措并举,努力拓宽储蓄国债发行与销售渠道

一是完善现有发行销售通道。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普通储蓄国债投资者较为偏爱的银行柜台购买渠道,尝试开发全国统一的储蓄国债销售查询系统,推行同城同行国债销售信息公式制,便于投资者及时知晓国债销售进度,只要同城还有额度,投资者可以迅速、灵活地选择网点购买; 另一方面,针对老年投资者,建议比照各大承销行自营或代理的账户金、理财产品、基金、保险等投资品的网上银行业务操作,努力简化国债网购手续,提升网购国债的可操作性;适当增加网销国债额度,逐步完善国债网销的提前兑付、质押贷款等功能,试点推出储蓄国债(电子式)网上定投业务,吸引投资者(尤其是年轻的投资者)与银行签约,由银行每月国债首发日通过代扣款方式代其投资国债。

二是开辟全新发行、销售渠道。借鉴英美国家经验,逐步构建我国财政部直销网络平台,探索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型电子化销售渠道,努力降低国债发行成本;积极研究工资等储蓄资金定期转购国债新模式,以吸引更多中低收入群体参与投资;针对农村等偏远地区投资者,鼓励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现有农村地区网点较多的承销机构将国债额度适当向农村倾斜的同时,尝试吸纳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进入国债代销团队,让国债资源向广大农村市场延伸,实现农民及农信社收入增收、农信社转型改革发展及国家筹集资金发展等多重目标。

4、尝试放开国债提前兑付限制条件,积极培育国债抵押贷款市场,满足投资者资金流动需求

一是实行阶梯化提前兑付手续费措施。打破千分之一的统一化的提前兑付手续费制度,尝试按照投资者持有期限长短,对提前兑付手续费进行阶梯化处理,降低投资者提前兑付成本,增加储蓄国债市场流动性。

二是引导承销机构正确对待国债抵押贷款业务。当投资者有诸如房屋贷款等银行借贷需求时,可允许使用国债质押并给予适当的优惠,如优惠贷款利率、简化贷款审核手续等,增加特定需求的投资兴趣同时,有效盘活国债抵押贷款市场,改善国债流动性。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当前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特点、品种分析,深入剖析储蓄国债发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储蓄国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利率设计、期限设计、发行及促销设计、提升国债市场流动性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储蓄国债新品种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储蓄国债的作用。

关键词:储蓄国债,投资者,品种分析,建议

电子式储蓄国债 篇2

从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以来,我国储蓄国债已发展了十几个年头。由于债券市场发展程度、居民投资意愿等原因,我国储蓄国债在国债发行总量中所占比重远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储蓄国债分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两个品种,由财政部委托国债承销团成员(全部是银行)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由于储蓄国债具有收益稳定、安全性高、可提前支取或抵押贷款、利息免税等诸多优点,曾经一度成为非常紧俏的投资产品,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和个人投资领域的发展壮大,储蓄国债销售逐渐趋于稳定。排队买债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我国储蓄国债仍存在发行期限少、利率设计呆板、发行期不合理等诸多不足之处;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个人理财产品不断创新,投资者知识水平逐渐提升,储蓄国债若满足于现状,将难以适应未来市场需要。

借鉴英、美储蓄国债发行管理模式,对我国储蓄国债发行提出几点想法:

1、销售渠道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现代化支付体系日益完善,支付方式不断创新,网上销售逐渐兴起,储蓄国债仅在银行柜台发售已略显单一。为方便投资者购买,同时降低销售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应在实现银行网银发售基础上,逐步建立储蓄国债直销体系,实现财政部通过互联网直接面向投资者发售储蓄国债。

2、销售方式

当前,我国储蓄国债发行采用承销团成员承购包销或代销方式。在包销方式下,如果发行不畅,就会造成承销团成员被动持有其未售出承销份额;同时,提前兑付的储蓄国债也由承销机构被动持有。在利率上行时期,被动持有储蓄国债将大量占用承销机构资金,增加承销机构的市场风险。

参考英、美储蓄国债代销模式,我国储蓄国债应全部采用代销方式,同时通过改善品种设计、合理安排发行时间、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提高发行量。一方面,降低了承销机构的市场风险,提高其发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发行费用。

3、储蓄国债品种设计

英、美财政部针对不同的投资群体和资金使用目标,通过灵活匹配利率、期限、付息周期、付息方式、提前兑付条件、税收优惠等发行要素,设计了不同储蓄国债品种,扩大应债资金范围。

目前,我国在储蓄国债的品种设计上,利率、期限、计息方式等发行要素均相对简单,产品差异小,投资者结构相对单一。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储蓄率较高,居民有较好的储蓄习惯,仍有大量潜在的储蓄国债需求有待开发和满足。因此,需要我们在充分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居民储蓄结构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英、美储蓄国债设计优势,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储蓄国债品种,以满足不同用途、不同偏好的社会资金的投资要求。比如:针对养老、子女培养、医疗储备等长期的以储蓄保值需求为主的社会资金,可以在产品设计上采取期限阶梯化、浮动利率、阶段奖励利息等方法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储蓄国债:针对短期储蓄资金,可以设计更加方便的提前兑取手续、相对稳定的提前兑取收益和简单明了的计息方式。

储蓄类国债发行管理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储蓄类国债;发行及管理;政策建议

1 储蓄类国债的特点及与凭证式国债的区别

储蓄国债是财政部在个人投资领域推出的新业务品种,与以往发行的凭证式国债相比,该业务在发行品种、变现途径、付息方法和兑付方式上,更加丰富、灵活、多样。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通过投资者在商业银行开设的人民币结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从开始发行之日起计息,付息方式分为利随本清和定期付息;不可流通转让,但可以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并扣除一定的利息;个人债权托管账户实行实名制,具体办法比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执行;票息的确定较为市场化,利率设计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先行推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和固定利率变动期限两个品种;方便而多样化的购买机制,逐渐可以在银行、证券乃至网上银行进行购买。

2 储蓄类国债存在的问题

(1)我国储蓄类国债的期限过短。

理论分析和国外实践表明,储蓄类国债期限应该较长。美国和加拿大储蓄国债发行期限最短为10年最长达30年。目前我国储蓄类国债期限一般在 1-10年之间,这是因为凭证式国债提前兑取资金要由承销银行自行垫付,较长的发行期限会加大承销机构承担的提前兑取压力。这不仅使储蓄类国债发行期限过短,难以满足投资者的储蓄需要。

(2)储蓄类国债的利率设计尚不合理。

目前我国储蓄类国债的利率采取固定利率,按照单利计息,通常以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为基准。若发行期内遇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同期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那么该国债从调息日起停止发行。①如果期限较长,固定利率债券在利率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将产生严重问题:利率上升导致投资者大量提前兑取,财政部(目前是承销银行)将面临着巨大的提前支付大量资金的压力,给财政资金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固定利率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如果规定的利率过低,投资者就不会认购,而利率太高,财政部又承担了不必要的高成本。近些年我国凭证式国债要么热销、要么滞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凭证式国债采用了固定利率。

(3)目前我国凭证式国债都以单利形式计息,到期或提前兑取时根据投资者实际持有时间和相应的利率一次性还本付息,且不能流通转让。

这种付息方式只适合于以长期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投资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购买国债是为了定期(如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用于将来定期支出。例如,一些人为了养老而投资储蓄类国债,希望将来能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投资者对于储蓄债券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国目前的储蓄债券品种单一,无法有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

3 国外储蓄类债券经验借鉴

(1)销售方式。美国是通过银行、网络、信托公司、个人四种方式“代理发行”这使得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无需面临由于“滞销”和提前兑取而垫付资金的风险,英国则是通过邮局“代理”向社会发行。因为邮局网点遍布全国城乡,能使得全民参与,进而达到投资群体多元化。

(2)购买方式。美国采用多种多样的购买方式来方便于投资者,如在国债销售期内可通过薪金储蓄计划直接从薪金内扣减购买国债,也可通过电话委托、电子网络、个人灵活多性的账户在所有的承销机构随意选择对象购买。英国建立了完善的国债零售市场,拥有遍布全国的网络和高效安全的托营结算体系,以零售为主,因为零售成本要低于批发成本。

(3)利率。美国的储蓄国债利率确定较科学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例如其一系列债券紧盯住同期通货膨胀率,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所面临的通货风险;英国的储蓄国债利率按当时市场利率而定。确定时略低于当时市场利率,从而体现了收益与风险统一的原则,因为国债是以国家财力和国家信誉作为保证的债券,其信誉高、安全性好、风险性最小。

4 完善我国储蓄类国债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电子式储蓄国债,代替原有的凭证式。

电子式国债是金融电子化的产物,发行费用少、交割方便,发行效率高,符合国债发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如果发行电子式国债,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就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各承销机构发行量和兑取金额,而且可以对所有的承销机构的储蓄国债进行统一、集中托管。储蓄国债承销机构的唯一职能就是代销,而不会成为储蓄国债的“准发行者”和“债权托管者”。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凭证式储蓄国债中存在“超发风险”问题。

(2)改进储蓄国债的发行方式和提前兑取付款方式。

首先,将现行的承销机构名义上的代销、实际上的报销变为实际上的代销,解决承销机构先交款后发行、承担包销风险的问题。各承销机构代销国债的资金收入由各机构通过电子通讯系统直接划转到财政部指定的账户,并在投资者的储蓄国债账户中进行相应登记,并及时通知托管机构。其次,改变凭证式国债只能到原购买点提前兑取的办法。投资者可以到任何代销机构办理提前兑取手续。储蓄国债的兑付款项逐级划付,最后由财政部直接付款。避免代销机构在办理提前兑取业务时为财政部垫付款项的问题。

(3)合理地设计储蓄国债的品种。

理论分析表明,财政部发行储蓄国债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个人投资者长期储蓄的需要,同时储蓄国债也是财政部可以灵活设计的融资工具。为此,应该对我国目前的凭证式储蓄国债的期限、利率设计以及付息方式进行改进。

①我国今后应该更多地发行长期储蓄国债。按照过去的一般经验来看,凭证式国债到期兑付资金有相当部分要转购新的凭证式国债,这说明我国储蓄国债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长期限的储蓄国债,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储蓄国债期限过短。今后,我国应该多发行10—30年期的长期储蓄国债,使储蓄国债真正成为我国居民和家庭投资者的中、长期储蓄的工具。

②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或对利率进行通货膨胀指数化处理。如果发行长期储蓄国债,那么采用浮动利率或对利率进行通货膨胀指数化处理就是必然选择。因为债券期限越长,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就越大,确定准确反映其风险水平的固定利率水平也就越困难。

储蓄国债采用浮动利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储蓄国债的利率可以以某种市场利率为基准定期进行调整。例如:美国EE类储蓄国债的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即每年5月和11月宣布新的利率。利率等于过去的半年内5年期流通国债平均收益率的90%.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同时,银行存款目前仍然是储蓄国债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因此,在确定我国储蓄国债的利率时,应该以银行存款利率和可流通国债的收益率的某种加权平均数作为基准,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逯涛.关于储蓄类国债的发行前景分析[J].理论观察,2006,(2).

[2]李军,龚海峰,刘军.建立我国储蓄类国债发行体系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5,(11).

[3]魏清兰.储蓄国债是凭证式国债的发展方向[J].黑河学刊,2007,(5).

电子式储蓄国债 篇4

关键词:储蓄国债,发售渠道,国际经验

一、储蓄国债发售渠道概述

(一) 基本定义。

参考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渠道的定义, 储蓄国债发售渠道是指储蓄国债从始端发行方向终端投资者转移过程中的具体通道或路径, 也指取得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狭义上, 仅指位于销售业务中间环节的中介服务机构;广义来说, 是包括发行方、中介服务机构和购买方组成的集发行、销售和认购为一体的一个完整链条。

(二) 不同环节对应的渠道类别

1、在发行环节, 按储蓄国债发行管理主体不同, 可分为独立发行渠道和联合发行渠道。

独立发行渠道一般是由财政部门或其指定的下属机构直接操作储蓄国债发行管理;联合发行渠道是由财政部门联合中央银行或其他相对独立机构共同操作储蓄国债发行管理。

2、在营销环节, 按是否有中介机构参与, 分为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

(1) 直接销售渠道就是发行主体不通过中介服务机构, 而是直接面向投资者推销发售储蓄国债, 发行主体就是销售主体。按照事先是否确定发售总额和承购人, 又可分为直接募集和公开出售两种。储蓄国债一般采取公开出售方式, 即发行主体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 向不确定对象开展营销, 发售期结束后, 以购买者实际认购金额作为本次国债发行额; (2) 间接销售渠道是指发行主体在明确相关发行条件前提下, 委托中介机构 (一般是由多家金融机构组成承销团) 按照相关承销协议规定的责任义务条款, 在金融市场上面向投资者代理销售储蓄国债。根据中介机构承销储蓄国债中承担风险的不同, 可以分为:委托代销、余额包销、买入包销。

3、在认购环节, 按出售时投资者认购方式, 分为柜面认购渠道和非柜面认购渠道。

柜面认购渠道是投资者在承销机构基层网点的物理柜台, 通过人工服务, 就近办理储蓄国债申购业务, 是最传统、实在感最强的购买方式。非柜面渠道是指投资者利用承销机构虚拟网络、自助设备和其他通讯设备终端发布指令, 或通过与承销机构签订协议定期对个人账户扣款方式, 办理储蓄国债申购业务。

二、欧美储蓄国债发售渠道建设情况

(一) 美国储蓄国债的发售渠道

1、发行环节。

美国储蓄国债由政府授权财政部, 具体来讲是其下属国库服务局, 根据年度预算制定管理政策、设计产品;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者, 因更加贴近市场、了解承销机构, 负责具体操作, 并向财政部门反馈意见。

2、销售环节。

美国储蓄国债实现了由传统中介销售方式, 向网络直销方式彻底变迁。2012年以前, 中介机构销售时, 投资者可以在多数银行、信用社和分布全国的储蓄机构, 发出资金申购指令, 并通过中介机构最终提交给作为发行代理人的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在接受指令后, 确认购买并寄送纸质债券。自2012年1月1日起, 储蓄国债完全实现网上直销, 直销方式是美国储蓄国债销售管理的一大创新, 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86年, 美国首次采用“财政部直销”系统时, 个人投资者只能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可上市交易的电子化国债;2002年, “财政部直销”系统实现网络化升级, 投资者通过网站, 可直接在线购买储蓄国债;2002年后, 网站不断发展完善多种功能, 使投资者通过一个在线“财政部直销”账户, 可以对全部国债品种的投资和管理;2012年, 美国财政部将所有储蓄国债产品实现网络直销, 终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销售业务。“财政部直销”网站功能完备、操作简便。投资者通过建立在线个人账户, 可以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国债, 了解所持有国债的基本信息和盈利情况, 对所持有的储蓄国债进行定价, 查询所丢失的国债本金和利息, 也可以将所持有的纸质的储蓄国债转换为电子记账的储蓄国债等。网站还特别提供“定制个性化功能的个人储蓄计划”和“将国债作为礼物赠与亲友”等多种附加功能。

3、认购环节。

无论是美国公民或符合限定条款的境内外国公民, 只要在美国拥有合法的社会保险号码, 都可以购买美国国债, 甚至境外非美公民也可以作为美国储蓄国债的共有人或受益人。同时, 政府针对个人投资者, 制定了零售投资计划, 投资者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柜台、邮件、电话终端、在线网络服务系统和工资账户协议定期扣款方式, 确认完成储蓄国债投资行为。值得关注的是, 鉴于储蓄国债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 自2012年1月1日起, 在彻底实现网络直销模式后, 完全采取电子式取代传统纸质储蓄国债, 从而实现储蓄国债投资无纸化。

(二) 英国储蓄国债的发售渠道

1、发行环节。

英国财政部是储蓄国债的管理机构, 每年根据预算情况和债务管理需要, 制定储蓄国债发行计划, 并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但是, 储蓄国债发行具体操作事宜, 由国民储蓄投资局 (简称NS&I) 完成。该机构前身是英国邮政储蓄银行, 成立于1861年, 是世界上第一个邮政储蓄银行, 目的是为鼓励个人储蓄避险;1969年, 邮政储蓄银行从邮政系统分离, 更名为国民储蓄银行, 并依据“国民储蓄银行法案1971 (National Savings Bank Act 1971) ”,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府部门;1996年, 为增强操作自主性和灵活性, 在性质上变为代理机构;2002年, 正式更名为国民储蓄投资局。一直以来, 该机构不隶属于财政部, 但在具体业务上, 如设计储蓄国债品种、不同券种适用的利率水平等重大事项, 均需向财政部报批或直接接受其指导。

2、销售环节。

英国储蓄国债主要采取中介销售模式, 同时近些年, 网络直销模式推广也初见成效。英国是储蓄国债发源地, 具有悠久的国债历史:18世纪60年代, 邮政储蓄系统建立伊始, 英国民众就形成了定期存储的交易习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为筹集军费, 开始引入储蓄凭证, 成为储蓄国债的前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为筹集重建资金, 正式命名储蓄国债, 开启了首例国债销售的先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英国储蓄国债已经发展成为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产品体系, 但主要依赖邮政系统经纪销售的传统作法, 一直得到有效传承, 并获得投资者广泛认可, 这已成为英国储蓄国债的承销特色和文化标识。长期以来, 邮政系统不断发展完善服务体系, 巩固其在国债承销领域的超强竞争地位, 传统渠道建设成熟、健全、宽泛、高效;直到2011年11月, 作为邮局营销服务体系的补充, 多数储蓄国债产品营销渠道才扩展到电话、网络, 但有奖储蓄国债等少数产品仍被邮政系统垄断。为扩大销售、拓展客户群体, 财政部也有意摆脱邮政系统营销储蓄国债一家独大的局面, 开始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网络直销渠道。2015年8月1日, 国民储蓄投资局终止邮局有奖储蓄业务, 彻底改为网络直销模式。截至2016年6月, 还有个人储蓄账户直存产品和直接存款账户产品, 实现了在线直销。

3、认购环节。

英国储蓄国债仅限于国内个人投资者购买, 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理财需求, 设计不同品种:凭证类储蓄国债, 7岁以上个人投资者即可购买, 也可以为7岁以下儿童代买;固定利率、子女奖金、有奖销售等债券类储蓄国债, 要求16岁以上成年人;养老储蓄国债, 只针对60岁以上人群。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 1999年后, 国民储蓄投资局开始着手致力于储蓄国债电子化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推广, 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投资者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网络、邮局和银行柜台、工资扣除计划等多种方式认购;在资金支付方式上, 现金、借记卡、信用卡、支票等多种支付方式均可使用。

(三) 加拿大储蓄国债的发售渠道

1、发行环节。

加拿大政府向银行和交易所征求意见后, 对外公布储蓄国债年度发行计划, 确定发行时间和最高限额;财政部负责制定发行规则, 公布发行时间和计息方式, 授权代理机构资格;加拿大财政部下属投资储蓄局, 作为特别操作机构, 设计和管理投资品种, 提高融资效率, 降低融资成本;加拿大央行负责发行的组织管理工作, 包括印制凭证、登记债券要素、邮寄实物、统计数据、资金清算划拨、债券互换、审查承销机构、提供客户咨询等。特别指出, 加拿大一些省份, 如安大略、萨斯喀彻温、魁北克省, 参考加拿大储蓄国债管理模式, 仅针对本地区居民发行地方政府储蓄公债。

2、销售环节。

加拿大储蓄国债品种主要有两大类, 各类产品都兼有中介销售和直销两种模式, 销售渠道设计相对比较均衡。加拿大投资者, 购买不同种类储蓄国债时, 可选择不同的中介销售机构, 总体来看, 中介销售机构类型比较多。其中:加拿大普通回报储蓄国债CSBs产品, 销售机构包括大部分银行、信用社、信托公司、多数全业务投资交易商、折扣经纪公司等;加拿大超值回报储蓄国债CPBs产品, 只能通过与雇主、雇员签署PSP“工资储蓄计划”购买, 目前可登录使用CSB网站的雇员在线服务系统, 并与雇主工资资源中心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后, 实现在线扣款申购操作。直销模式有两种:通过网络系统服务销售储蓄国债, 选择直接存款菜单, 在清算银行支付名单中选择“加拿大储蓄国债”, 就能实现直销;另外, 加拿大投资局设立免费专号热线, 接受投资者电话购买指令后, 也可实现直接销售。

3、认购环节。

加拿大储蓄国债限定只能本国居民购买, 一些省发行地方储蓄公债只能本地区居民购买。但是, 投资人在登记时, 可以选择多种方式:以一个或多个个人名义登记, 成人、未成年人均可;以遗产名义、遗嘱指定受托人名义或个人信托资产名义登记;以个人业主或个体户名义登记;以慈善组织或慈善基金会名义登记;以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注册退休基金RRIF、注册教育储蓄计划RESP、延迟利润分享计划、雇员利润分享计划或注册养老金计划等形成的信托名义登记。投资者可通过网络、中介机构柜台、电话认购;网上订券支付方式包括电子划账、支票、汇票等。

三、对我国储蓄国债发售渠道建设的借鉴及启示

(一) 完善发行管理体制, 设立专业化发行机构。

从英、美、加各国经验看, 储蓄国债发行管理重大决策由多个政府部门共同执行, 并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具体操作, 可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和高效的运作机制。目前, 我国储蓄国债, 所有发行管理事项均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决策, 两个部门在政策制定、产品设计、发行计划、维护市场秩序、管理承销机构、资金一级清算和兑付等方面, 密切配合、相互分工, 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但从实际情况看, 具体让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下属两个司局, 承担着繁重的市场化操作工作, 是不利于提高储蓄国债服务水平。因此, 可以仿效欧美, 分出部分发行权限, 成立一个专业化运营机构, 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领导下, 负责储蓄国债面向市场和社会公众的具体操作。

(二) 响应需求创新产品, 开辟工资储蓄计划购买通道。

欧美国家储蓄国债市场发达, 产品种类十分丰富, 基本上能满足投资者各种需求。当前, 美国储蓄国债有EE系列、I系列, 其中, EE和I系列下又各有八种面值, 不同品种的设计目的、期限、发行价格、付息方式、利率确定方式等要素也各不相同。英国现行储蓄国债有10种:有奖销售、个人储蓄账户存储产品 (ISAs) 、固定收益储蓄凭证、增长保证债券、权益保证债券、通胀指数关联储蓄凭证、收入债券、子女债券、投资账户产品、直存账户产品。加拿大CSBs和CPBs类下产品相对简洁, 但其登记关联的各种功能的理财计划种类繁多。欧美始终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储蓄国债市场进行细分, 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对于不同产品, 从投资者体验角度出发, 不断进行渠道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我国储蓄国债是供给方市场, 品种比较单调, 当前居民对医疗、教育、存款保值、养老、货币增值等个人理财需求强烈, 可参考欧美国家经验, 针对不同的投资者, 设计相应储蓄国债产品, 与雇佣单位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 根据居民自身理财计划, 签署三方协议, 从投资者个人工资账户定期主动扣款, 实现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固定化、便利化。

(三) 拓宽营销渠道, 发展多元化服务模式。

一是完善国债承销制度, 吸收城商行、农信社等地区性金融机构加入承销团, 并允许跨机构委托代销, 扩大中介服务机构覆盖面, 增强储蓄国债销售的灵活性;二是继续保留传统柜台销售业务, 增加电话、邮件、自助银行终端购买方式, 照顾好中老年和农民投资群体的操作习惯;三是利用现代化支付体系, 大力发展线上中介销售业务, 实现所有储蓄国债产品, 均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销售, 方便年轻人随时、随地操作认购;四是借鉴欧美做法, 大力发展直销业务, 推动营销渠道扁平化。由储蓄国债发行机构, 建立网络和电话直销服务系统, 直接面向全国投资者敞开销售, 通过省去中介机构环节, 不仅可提高发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而且也有利于保证市场公平、方便投资者认购。

(四)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壮大客户群体。

储蓄国债是一个古老的金融产品, 经受住了时间和市场的双重检验, 在金融产品创新异常发达的今天, 欧美国家也并未放弃传统, 相反依旧非常重视储蓄国债文化的传承和孕育, 英国至今还保有邮政、邮件购买国债的习惯;而且为适应形势变化, 依托新的技术手段, 不断改革变迁管理体制和外在形式, 为储蓄国债继承和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我国现有的储蓄国债投资群体, 基本上是在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后培养和形成的, 随着时间推移, 这个群体出现年龄老化、数量下降的迹象;而且, 近十多年来, 由于投资环境变迁和客户建设缺失, 年轻人对储蓄国债兴趣不高, 客户群体发展前景堪忧。当前, 我国储蓄国债正处于向电子化、无纸化、网络化发展阶段, 迫切需要抓住历史机遇, 塑造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让历史得以延续, 让传统富有时代气息, 不断吸引更多的国民关注和购买储蓄国债。

参考文献

[1]阎慧.论英美储蓄国债发行对我国储蓄国债的借鉴和启示[J].经济视角, 2010.10.

[2]朱岩.美国储蓄国债的“财政部网络直销”方式借鉴[J].中国财政, 2009.6.

电子式储蓄国债 篇5

邮政储蓄网上银行国债认购的操作步骤:

1、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址,点击官方网站左上角橘黄色个人网上银行图标,可以进入个人网上银行登录区域界面;

2、在登录区域页面,输入网银用户名或是身份证号码、网银登录密码及验证码登录进入网银;

3、登录邮储个人网银,选择“投资理财—国债业务—国债交易—国债认购”,选择某只国债产品,点击“认购”。

4、输入认购金额、理财经理号,点击“确认”。(如果有理财经理,可输入)

5、确认输入信息无误后根据认证方式输入相应密码,点击“确认”即可操作成功。

注意事项

1、通过此选项可以查看目前可认购的国债产品信息;

2、国债业务的交易时间为上午8:30-下午17:00,请在交易时间段内进行交易;

3、凭证式国债从认购之日起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计复利,不扣利息税,逾期不加计利息;

4、凭证式国债的利率按持有期分段设立,持有时间越长,投资收益越高。发行期内认购并持有至到期兑付,可获得投资国债的最高收益。

5、如提前兑付,利息将按客户实际持有国债的时间计算;

电子式储蓄国债 篇6

关键词:国债管理 改革 问题与对策

2012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开始实行。2012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以此为标志,我国储蓄国债进入了一个以“精细化管理、只面向个人发售和银行代销”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但是,任何一项事物的改革和发展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储蓄国债发展历程及改革后的新特点,分析影响储蓄国债发展的制约因素,围绕建立储蓄国债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债宣传、发行组织及考核评比等内容,研究人民银行各级国库如何进一步做好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工作。

一、储蓄国债的发展历程及新特点

(一)我国储蓄国债发展历程的简要划分

储蓄国债是指一国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国债品种。我国储蓄国债主要有两种,即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从1994年起,我国储蓄国债在18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2006年)是以凭证式国债发行为唯一表现形式。在该阶段,凭证式国债既面向城乡居民,又面向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2000年开始,在国债承销机构管理方面开始逐步实行凭证式国债承销团管理制度,在发行方式上主要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

第二阶段(2006年—2012年)凭证式国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互相补充、交替发行。在该阶段,凭证式国债保持第一阶段的各种特征。所不同的是该阶段增加了储蓄国债(电子式)。2006年7月1日,首期150亿元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面向中国境内居民个人发行,由7家试点银行代销,付息方式为按年付息。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推出,为我国国债业务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国债投资新渠道。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储蓄国债(电子式)承销团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2012年—)凭证式国债在发行对象、承销方式上实现了重大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承销机构均为“储蓄国债承销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承销团管理制度。

(二)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特点分析

将2012年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后的凭证式国债在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及监督手段上与储蓄国债(电子式)趋于一致。同时在债权管理模式、购买兑付方式、国债付息方式、信息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

1、相同之处

一是发行方式趋于一致。凭证式国债由改革前的承购包销的方式,变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采取商业银行代销方式。发行期结束后,各承销团成员准确计算其各品种当期国债实际发售金额(累计发售金额减去累计提前兑取金额),并将剩余代销额度予以注销,不得自行持有或继续向投资者发售。

二是发行对象趋于一致。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对象由原来的“社会公众”改为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仅限个人购买。记名方式均依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5号),采用实名制。机构(包括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可以再像以往那样购买凭证式国债。

三是监督手段趋于一致。一是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对各承销团成员及分支机构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均能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形成日常监测体系。二是对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投资者均可以向人民银行直接反映问题,从而对承销团成员及分支机构起到监督作用。三是技术进步为凭证式国债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监控创造了条件,逐步使其与储蓄国债(电子式)一样,以电子化手段代替手工操作,具体表现在承销机构数据集中系统的开发和人民银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的开发。

2、不同之处

一是债权管理模式不同。凭证式国债债权以各承销银行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的形式记录,债权管理相对分散,发行额度在不同承销机构之间不得调剂,且同一承销机构、不同地区间的调剂也比较困难。储蓄国债(电子式)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实行二级托管体制,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一级托管机构,商业银行为二级托管机构,实现了债权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助于提高国债管理水平。

二是购买兑付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采用纸质凭证以现金直接购买,无须开立国债账户,还本付息时投资者必须到原购买网点办理,逾期的时间段不再计息。储蓄国债(电子式)则要求投资者在承办银行开立个人国债托管账户,以其在该行开立的人民币结算账户作为其对应的资金账户,结算兑付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债权余额及变更情况,还本付息由财政部委托承办银行于付息日和到期日将利息或本金自动存入投资者指定的资金账户。该账户上的资金可自由存取,闲置的资金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3]。

三是国债付息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无论是提前兑付、正常到期兑付、还是逾期兑付,付息方式都是一次还本付息,且利率按持有的时间段提前固定好了。储蓄国债(电子式)付息方式较多,既有按年付息方式,也有利随本清方式。

四是信息管理方式不同。凭证式国债的信息管理目前主要通过承销团成员及其分支机构向同级人民银行主动报送国债发行报表进行,电子化联网较储蓄国债(电子式)晚一些,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民银行对储蓄国债(电子式)的信息管理一直通过与中央国债公司实时联网进行,能够及时、准确地相互反馈。

二、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必须考虑的因素

18年来,储蓄国债既有成功发售的喜悦,也有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苦衷。2012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计划发行300亿元,实际发售299.73亿元,完成发行计划的99.91%。2012年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一至第四期发行情况与凭证式第一期国债相似,比较理想。尽管如此,从长远眼光来看,储蓄国债管理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兴起、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储蓄国债市场的拓展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承销比例调整必须考虑农村国债市场的拓展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目前,有资格承销储蓄国债的28个承销团成员,除了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之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已经大幅度收缩或一直未设农村营业网点。从2012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代销比例来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代销比例总和仅为17.7%(其中能够让农村居民买到的国债仅占9%左右)。这种情况与占人口总数50.32%的农民的收入增长、投资愿望增强形成较大的反差。

(二)储蓄国债发行规模与利率结构要考虑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等因素

随着我国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日渐觉醒,投资比较收益成为决定投资者是否购买储蓄国债的首要经济因素。实践证明,当储蓄国债与储蓄存款收益差别扩大时就会出现热销,反之居民的购债热情就会降低。如2001年至2003年,由于利率较低,国债和储蓄存款的收益比价较小,国债销售较为冷淡。2012年6月至7月,央行两次下调利率后,金融机构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降到3%、4.25%、4.75%。而且对存款利率设置了10%的上浮空间。一方面储蓄国债与储蓄存款的收益比价缩小,对国债发行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提速给国债定价与国债管理增添了复杂性。储蓄国债的利率结构还要考虑理财产品及资本市场收益率因素。益普财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到期的8083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81%,其中517款到期收益率达到6%以上。很显然,理财产品的收益比同期储蓄国债收益率高出了不少,收益的差别难免会削弱居民投资国债的热情。另外,虽然2007年10月份以来,股市的持续走低使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资本市场的风险,储蓄国债的销售由冷转暖,但是我们不可能总是面对一再暴跌和持续低迷的资本市场,一旦资本市场稳定向上,储蓄国债的收益优势将再次面对资本市场投资产品的冲击。

(三)对国债承销团的精细化管理要考虑代销发行带来的挑战

储蓄国债发行初期,是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时期,为了保证中央预算收支的执行,在发行凭证式国债时,国债的如期足额发行带有很强的刚性。国债的组织销售不但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而且利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即国家将快速足额筹集资金放在首位,筹资成本、市场培育等放在其次。凭证式国债发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若发行不畅,销售剩余的部分由承销机构持有。完全实行代销发行储蓄国债的方式以后,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提前兑取,人民银行、财政部门及商业银行均要面临大量国债买回的风险。这也要求我们在对国债承销团及分支机构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做好储蓄国债提前兑付风险防范工作。

(四)弥补购债资金减少的缺口需要考虑农村购债主体的培育因素

由于机构不能再购买储蓄国债,造成购债资金减少。从发行的长远利益来看,我国农村购债主体的培育可以弥补这一缺口,但这一过程尚需时日。一是部分农村居民缺乏理财意识。由于富余资金金额小,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所得收益相差不大,受传统理财习惯影响,他们习惯将钱存到银行或持观望态度。二是部分承销机构考虑到对储蓄造成的资金分流及国债宣传成本上升,忽视对农村的国债宣传。三是由于国债宣传单的设计不够简洁生动,宣传单往农村发放环节多、不及时,影响了宣传效果和力度。四是由于农村储蓄国债发售量少,一些县邮政储蓄银行只在不到1/6的乡镇安排销售,且多期储蓄国债在发行首日一个小时内全部售完,很多农民朋友排队没有购买到国债,挫伤了其购买国债的积极性。

(五)建立储蓄国债管理长效机制要考虑的制约因素

1、国债监管依据不充分。当前人民银行开展国债监管的主要依据是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国债发行文件,而国债发行文件不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不能直接作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的依据。再者国债发行文件只有国债发行、兑付方面的要求,没有对违反要求的处罚手段和措施,人民银行在对代销机构发行和兑付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宣传不到位、怠于履职、提前兑付利息计算错误等行为无法进行处罚,不仅影响了国债监管的效果,而且也降低了人民银行开展国债监管工作的权威性。

2、储蓄国债的发行者、销售者和投资者不同的利益请诉求,给国债管理者带来困惑。作为国债发行者财政部,更关心的是国债资金的快速足额筹集和国债资金的运用,忽视对国债发行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培育;作为国债销售机构的商业银行等,为满足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当然要降低销售成本,倾向于在大中型城市、国债销售速度快的网点和向大客户销售国债,以促使国债销售任务快速完成;而广大投资者的愿望就是能方便地购买到国债。发行者的目标和其短期行为产生矛盾,销售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了冲突,造成国债投诉问题时有发生,而作为财政部委托的储蓄国债管理者人民银行,在国债管理中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

3、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的决策机制尚未理顺。因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冲突而取消国债发行的情况时有发生。2012年6月至7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央行两次调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巧的是,两次降息的时间点正赶上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五、第六和第七、第八期国债发行公告发布日至发行开始前一日之间,按照国债发行文件规定,这四期国债均全部取消发行。一方面人民银行与国债承销机构所作的针对性宣传及在各自系统所做的债券参数注册、系统维护等准备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为购买储蓄国债而准备的资金投资落空,部分国债投资者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给国债承销机构带来很多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蓄国债信誉。

4、国债管理力量薄弱。基层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主要是县支行综合业务部,由于业务量激增,国债管理未能如国库记账、复核、国库监管、国库统计分析那样单独设立岗位,大都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负责。日常国债监管也只是统计辖区储蓄国债发行情况、按时上报国债发行信息,缺乏对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日常量化管理,对承销机构及发行网点的现场业务检查频率不高,考评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细化,且一些国债管理人员缺乏国债业务监督管理的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改进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的建议

(一)调整承销团成员的承销比例,扩大农村的销售份额

从总量上,给予城乡投资者平等的购买机会。建议对承销团成员的代销比例由现在的固定比例代销调整为弹性比例代销,即可根据城乡国债情况小幅调整,重视农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如将目前工商银行29.7%的代销比例调减一定份额给代销比例只有4.3%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可将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的代销比例调减一定份额给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或农业银行;在承销团成员之间,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发行量的差异。在结构上,可考虑凭证式国债因为其具有纸质债权凭证而在农村更受欢迎的特点,在承销机构内部增加县域网点以下的销售额度,让农民“有国债可买”,在购债过程中了解国债,增加国债的吸引力,从而保证在国债市场低迷时有较为充足的购债资金。

(二)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农村储蓄国债需求

为进一步培育农村储蓄国债市场,要组织国债承销团成员及其分支机构,按个人财富规模、投资习惯、需求特点,深入刻画和剖析农村储蓄国债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凭证式国债及储蓄国债(电子式)的不同特点,按照农村投资者金融知识水平、接受难易程度,从易到难,逐步开展宣传活动,普及储蓄国债知识,进一步预热农村国债市场。如将国债宣传单设计为生动活泼的对话形式,并插入卡通图形,增加其趣味性,使其浅显易懂,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门应加强联合,组织辖区金融机构,举办经常性“国债知识进乡村”宣传活动,建立“国债知识下乡”宣传长效机制。

(三)采取投资收益稳定策略,确保储蓄国债健康发展

在我国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步伐逐步加快的情况下,采取储蓄国债收益稳定策略,保持其和储蓄存款利率变化方向相同,并略高于存款收益的比价关系,合理控制超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幅度,确保储蓄国债健康发展。如此同时,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丰富储蓄国债品种,尝试推出盯住通货膨胀率的指数化国债、可展期国债、可提前终止投资的国债、浮动利率国债、固定面额贴现发行国债等储蓄国债品种,实现国债品种多元化。

(四)加快央行与承销团之间国债业务管理系统网络化建设,提高国债管理效率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国债信息管理系统与商业银行国债业务管理系统的并网建设力度,加快实现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各承销机构凭证式国债发售系统、储蓄国债(电子式)代销系统的对接,实现债权管理与调度的网络化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加强各个区域内联网的协调工作,实现市场销售进度公开透明。最终建设成实时监控、灵活调度,具有资金结算、质押贷款、网络兑付等多种功能的电子化国债综合发行和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络建成之前的过渡期内,重视非现场检查资料的研究利用,使现场检查、常规检查向针对性检查转移,使现场检查工作有的放矢,并适时提出解决路径,提高管理效率,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

(五)加强国债发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依法科学履职

一是完善国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人民银行在国债监管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二是按照《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办法(试行)》,加大对考评对象的国债发行组织和账务处理情况的检查考评力度,提高业务规范性,促进国债销售机构规范其国债业务核算,规避国债资金风险,自觉维护国债信誉。三是及时总结反映检查、考评情况,对于检查、考评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或问题,及时向上级国库反映。四是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纳入货币政策委员会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时的议题之一,减少或避免因国债发行时间与利率调整时间冲突而取消国债发行的情况发生。

(六)加强培训,提高国债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素质

一是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认真开展对下级国库部门国债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等新的国债制度和政策,使他们在掌握国债新知识的同时,准确理解国债政策和制度,认真维护国债投资者权益,开拓思路,不断提高国债管理水平。二是各国债承销团及分支机构要认真开展对营业网点人员的培训,确保国债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吃透2012年储蓄国债改革的各项内容,提高经办人员业务素质。要保持国债管理及销售人员稳定,随时做好国债知识宣传和代理销售国债业务的准备,从而保证每期国债又好又快地发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银办发[2011]244号,2011.12.31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关于2012年凭证式国债改革工作指导意见》,银发[2012]65号,2012.03.17

[3]财政部,《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储蓄国债(电子式)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库[2009]73号,2009.06.10

[4]孟扬,《2012年上半年到期理财产品盘点》[N],金融时报,2012.07.06(第5版)

上一篇:全血检测下一篇:构建主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