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检测

2024-09-23

全血检测(共8篇)

全血检测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用静脉血在全血模式与血浆模式下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的可比性以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41例,抽EDTA-K2抗凝血各2管,其中一管用于全血检测CRP的含量,另外一管用3500 r/min离心5 min后,取血浆用于检测血浆中CRP的含量,根据全血检测的CRP的浓度,将数据分为低值、中值、高值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三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中、高值组中全血CRP与血浆CRP之间呈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98、0.89、0.81;且全血CRP的值与血浆CRP的值之间有良好的回归关系(P<0.01)。结论:用全血与血浆标本检测CRP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且全血CRP与血浆CRP有良好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用全血标本检测CRP更适合于门诊与急诊,即用于初步的诊断。

关键词:CRP,全血,血浆,对比分析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一项可靠、灵敏的炎症急性期的反应指标。近年来,CRP检测在临床上的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仪器及试剂的不断发展更新,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POCT)CRP检测仪器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快速、用血量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门诊急诊患者,在本研究中应用于检测全血的特定蛋白分析仪就属于此类型检测仪器。而传统的血浆或者血清检测CRP检测时间较长,且用血量比即时检验的仪器采用全血检测CRP的大。全血标本检测CRP用血量仅为10μl,尤其适用于儿科患者。由于用全血标本检测的是较低浓度的CRP而被赋予了新的名字——hs-CRP,实际上hs-CRP和CRP两者是同一种物质[1]。但是采用全血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全血检测CRP会受到红细胞压积的影响,而用血浆检测CRP则不受其影响。且用血浆标本检测CRP具有稳定性高、批量化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随着检测方法的发展,CRP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限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文应用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检测全血CRP及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CRP,对全血与血浆标本进行CRP检测作对比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可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141例,其中男81例,女60例。

1.2 仪器与试剂

1.2.1 全血CRP检测的仪器及试剂

用禾柏生物HP-083/4Ⅱ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全血CRP含量,所用试剂为该仪器配套的原装试剂,检测方法为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

1.2.2 血浆CRP检测的仪器及试剂

用罗氏公司COBAS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标本中CRP含量,试剂为配套的罗氏公司的Ig G试剂盒、校准品及质控品,按照试剂盒设置仪器参数,检测方法为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1.3 方法

分别抽取2管静脉血2 ml置EDTA-K2抗凝管中。其中一管充分混匀后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数全血CRP的浓度。将另外一管标本采用3500 r/min离心5 min,取血浆后用COBAS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出血浆CRP含量。按照CRP浓度划分的正常范围值,中度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范围值,重度感染(细菌感染)范围值,将全血检测出的CRP浓度结果,分为低值组(0~10μg/ml),中值组(10~100μg/ml),高值组(>100μg/ml)。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把全血检测的CRP的值作为y,血浆检测的CRP的值作为x,求出线性方程及相关系数r,当r∈[0.8,1]时,为高度的相关性,并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F检验),P<0.05为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2 结果

2.1 全血CRP与血浆CRP的水平比较

将三组样本的全血CRP与血浆CRP的进行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全血CRP与血浆CRP的相关性分析

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测出的全血CRP与血浆CRP的结果均呈高度的正相关,其中低值组相关性最好,r值分别为0.98、0.89、0.81;对全血与血浆CRP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F检验),P<0.05,可以认为全血CRP与血浆CRP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以血浆检测CRP结果为x,全血检测CRP结果为y,求出线性方程,结果见表2。三组全血CRP与血浆CRP的关系散点图分别为图1、图2、图3。

3 讨论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能够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发生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免疫调理作用。本实验中对全血与血浆标本CRP检测作出对比分析,用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检测出全血CRP,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检测速度快,适合门诊急诊患者及儿科的快速简便的检测要求。而利用血浆检测CRP含量,具有稳定性高、批量化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2]。本实验中的全血组与血浆组CRP浓度在低、中、高值组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低值组中,全血CRP与血浆CRP的相关性最高,但在高值组中,相关性却下降,这样现象可以是由于用全血检测CRP试剂的线性范围不足,导致全血CRP与血浆CRP在高值组中的相关性下降。其中全血中所含血清量的多少是直接影响全血CRP的主要因素。当HCT下降时,相对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数量也会减少,全血的血清含量会随之增加,而血浆检测CRP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结果稳定可靠[3],本实验在对全血与血浆CRP值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时发现全血CRP与血浆CRP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全血CRP值伴随着血浆CRP值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结果正好与上述观点一致。而很多研究中仅仅针对红细胞压积对全血检测CRP的影响以及校正,并未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广东省是地中海贫血发生率较高的地区,人群中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为12.22%~23.02%[4],HCT小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人群较多,因此在使用全血CRP检测的单位时,应根据不同的检测仪器,计算出各自的最佳理论HCT或者通过校正公式进行校正,经过校正后可使不同仪器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提高,以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监测[5]。本实验在对数据的处理上并没有对全血结果进行HCT值的校正,因此在进行全血与血浆CRP结果进行水平分析时没有达到完全一致。本实验在对全血CRP与血浆CRP进行水平分析时发现个别离群现象,可能由于用全血检测CRP的操作过程是半自动的,而造成全血检测CRP误差增大。这些现象,都可以很好的表明全血标本检测CRP更适合于门诊与急诊的要求,即用于初步的诊断。

近年来,随着CRP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CRP在临床上的应用在不断提高。血清CRP主要是受炎症的影响,其在血液中浓度含量一般相对稳定,不受放疗化疗等激素治疗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CRP可以作为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及治疗效果观察的首选指标之一,在各种急性和慢性的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在病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6]。在Mannan等[7]的研究中将传统的血液生化指标(如总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与C反应蛋白检测对诊断疑似败血症的价值进行比较中发现:CRP是诊断疑似败血症较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的方法,这一发现与刘春红[8]的结论一致。有不少研究表明CRP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细菌感染比病毒感染的患者CRP升高得更明显[9],除用于诊断鉴别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外,CRP指标还应用于肺炎支原体的诊断鉴别及指导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在肺炎支原体发病的早期不容易诊断,且可合并其他系统多器官损伤。在夏丽红[10]的研究中表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CRP有升高,但是低于细菌性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测定可有助于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细菌性肺炎鉴别。在陈都等[11]的研究中表示发病早期血清hs-CRP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并发急性心力衰竭,CRP对急性炎症反应阳性率高,可作为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CRP的血清水平和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每一项的炎症指标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CRP的水平虽然与炎症过程和组织损伤后修复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在发病初期会迅速升高,并且随着病程的好转又迅速恢复正常。在非感染性组织坏死时CRP也会升高,但在严重的肝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感染中却不升高。在临床上CRP的检测需要往往要和其他临床资料结合并综合判断,这些现象都会影响着CRP作为炎症指标的应用。因此,不断更新优化CRP的检测方法,让其检测更简便,快捷,灵敏,可靠,为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检测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用全血与血浆标本检测CRP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且全血CRP与血浆CRP有良好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用全血标本检测CRP更适合于门诊与急诊,即用于初步的诊断。

全血检测 篇2

【关键词】 即时检测血糖仪;指尖血;静脉全血;对比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59-01

POCT是一种快速、简便,可由非专业人员在患者床旁操作的筛查检验方法。POCT血糖仪是临床上一种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快速检测的仪器,具有体积小、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1]。但是在临床上笔者发现对血标本的采集比较随意,有时采集指尖血,有时采集静脉全血,但是两种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是否均可靠,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就对POCT血糖仪检查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结果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1.2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且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严重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以及尿酸增高等病例。

1.2 分组 将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指尖血者为指尖血组,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静脉血者为静脉血组,应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浆葡萄糖指标选为生化分析仪组。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台POCT血糖仪进行测定,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对所有患者均先取指尖血进行测定(指尖血组),而后采集肘部静脉血3ml,置于EDTA-K2抗凝管中,并用离心机以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质控血清及校准品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操作(静脉血组)。EDTA-K2抗凝管混匀后应用POCT血糖仪进行测定[2]。分离血清应用生化分析仪对血浆葡萄糖的浓度进行测定(生化分析仪组)。

1.4 观察指标 对指尖血组、静脉血组以及生化分析仪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偏倚率,其中偏倚率的计算方法为(POCT血糖仪测定值-生化分析仪测定值)/生化分析仪测定值×100%,并与生化分析仪测定之间的偏倚率<20%,判定为血糖仪测定值合格[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化分析仪组、指尖血组和静脉血组的血糖指标分别为(9.92±5.04)mmol/L、(9.42±4.37)mmol/L、(9.18±4.09)mmol/L,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对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以及POCT血糖仪测定静脉全血的偏倚率进行计算,分别为-1.5%和-13.9%,两者均<20%,说明两者指标均合格。同时对两者偏倚率比较,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小于静脉全血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POCT血糖仪的原理在于通过血液与葡萄糖氧化酶反应,酶与葡萄糖反应产生的电子运用电流进行计数的设备,产生顺时电流,读取电子的数量,再转化成葡萄糖浓度读数。任何对葡萄糖氧化酶产生干扰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因此POCT血糖仪测定血糖虽有简便、快速、无创的优点,但是其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仪器性能、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取血方法等方面的干扰,在取血方法中取血部位、取血量、挤压程度也会对血糖浓度测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和静脉血以及应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浆葡萄糖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两部位血糖均合格,但是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静脉血(静脉血组)的偏倚率明显大于指尖血组,因此作者认为应用POCT血糖仪取指尖血的测量结果更加可靠。同时大多数POCT血糖仪的设计之初,其标本要求就是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因此在临床的测量中尽可能的选择末梢血对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测量,以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仪器及试纸型号、标本量的多少、消毒液因素以及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均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的测量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以更好的提高血糖指标测定的准确性。同时临床取指尖血进行测量时还应注意不要对指端进行过分的挤压,以免挤出的组织液稀释血液标本,影响测定结果,且最好应用自然流血后的第二滴血进行测定,以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指尖血循环不好的患者不适合用指尖血进行测定,此时可选择静脉全血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张丽珍.指尖毛细血管血及抗凝静脉全血在即时检验血糖仪的可行性[J].祝您健康·新医药,2012,03(02):41-42.

[2]张景霞,庄民佗,吴丽娟.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比对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07):794-795.

[3]Clincal and Laboratory Stanards Institute.C30-A,Ancillary (bedside) blood gluose testing in acute and chron-cvale facilites; approved guideline[S].CLSI,2002.

【摘 要】 目的:探讨比较即时检查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为临床即时检测血糖仪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台即时检测(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和静脉全血,并同时应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浆葡萄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对三种不同方式血糖指标测定结果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OCT血糖仪两部位血糖指标的测量结果均合格;偏倚率的比较,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的偏倚率小于静脉血组,且P<0.05。结论:即时检查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均较可以接受,但是指尖血样的血糖指标更符合要求。

【关键词】 即时检测血糖仪;指尖血;静脉全血;对比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59-01

POCT是一种快速、简便,可由非专业人员在患者床旁操作的筛查检验方法。POCT血糖仪是临床上一种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快速检测的仪器,具有体积小、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1]。但是在临床上笔者发现对血标本的采集比较随意,有时采集指尖血,有时采集静脉全血,但是两种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是否均可靠,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就对POCT血糖仪检查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结果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1.2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且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严重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以及尿酸增高等病例。

1.2 分组 将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指尖血者为指尖血组,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静脉血者为静脉血组,应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浆葡萄糖指标选为生化分析仪组。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台POCT血糖仪进行测定,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对所有患者均先取指尖血进行测定(指尖血组),而后采集肘部静脉血3ml,置于EDTA-K2抗凝管中,并用离心机以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质控血清及校准品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操作(静脉血组)。EDTA-K2抗凝管混匀后应用POCT血糖仪进行测定[2]。分离血清应用生化分析仪对血浆葡萄糖的浓度进行测定(生化分析仪组)。

1.4 观察指标 对指尖血组、静脉血组以及生化分析仪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偏倚率,其中偏倚率的计算方法为(POCT血糖仪测定值-生化分析仪测定值)/生化分析仪测定值×100%,并与生化分析仪测定之间的偏倚率<20%,判定为血糖仪测定值合格[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化分析仪组、指尖血组和静脉血组的血糖指标分别为(9.92±5.04)mmol/L、(9.42±4.37)mmol/L、(9.18±4.09)mmol/L,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对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以及POCT血糖仪测定静脉全血的偏倚率进行计算,分别为-1.5%和-13.9%,两者均<20%,说明两者指标均合格。同时对两者偏倚率比较,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小于静脉全血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POCT血糖仪的原理在于通过血液与葡萄糖氧化酶反应,酶与葡萄糖反应产生的电子运用电流进行计数的设备,产生顺时电流,读取电子的数量,再转化成葡萄糖浓度读数。任何对葡萄糖氧化酶产生干扰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因此POCT血糖仪测定血糖虽有简便、快速、无创的优点,但是其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仪器性能、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取血方法等方面的干扰,在取血方法中取血部位、取血量、挤压程度也会对血糖浓度测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和静脉血以及应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浆葡萄糖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两部位血糖均合格,但是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静脉血(静脉血组)的偏倚率明显大于指尖血组,因此作者认为应用POCT血糖仪取指尖血的测量结果更加可靠。同时大多数POCT血糖仪的设计之初,其标本要求就是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因此在临床的测量中尽可能的选择末梢血对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测量,以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仪器及试纸型号、标本量的多少、消毒液因素以及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均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的测量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以更好的提高血糖指标测定的准确性。同时临床取指尖血进行测量时还应注意不要对指端进行过分的挤压,以免挤出的组织液稀释血液标本,影响测定结果,且最好应用自然流血后的第二滴血进行测定,以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指尖血循环不好的患者不适合用指尖血进行测定,此时可选择静脉全血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张丽珍.指尖毛细血管血及抗凝静脉全血在即时检验血糖仪的可行性[J].祝您健康·新医药,2012,03(02):41-42.

[2]张景霞,庄民佗,吴丽娟.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比对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07):794-795.

[3]Clincal and Laboratory Stanards Institute.C30-A,Ancillary (bedside) blood gluose testing in acute and chron-cvale facilites; approved guideline[S].CLSI,2002.

【摘 要】 目的:探讨比较即时检查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为临床即时检测血糖仪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台即时检测(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和静脉全血,并同时应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浆葡萄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对三种不同方式血糖指标测定结果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OCT血糖仪两部位血糖指标的测量结果均合格;偏倚率的比较,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的偏倚率小于静脉血组,且P<0.05。结论:即时检查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均较可以接受,但是指尖血样的血糖指标更符合要求。

【关键词】 即时检测血糖仪;指尖血;静脉全血;对比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59-01

POCT是一种快速、简便,可由非专业人员在患者床旁操作的筛查检验方法。POCT血糖仪是临床上一种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快速检测的仪器,具有体积小、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1]。但是在临床上笔者发现对血标本的采集比较随意,有时采集指尖血,有时采集静脉全血,但是两种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是否均可靠,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就对POCT血糖仪检查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结果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1.2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且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严重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以及尿酸增高等病例。

1.2 分组 将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指尖血者为指尖血组,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静脉血者为静脉血组,应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浆葡萄糖指标选为生化分析仪组。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台POCT血糖仪进行测定,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对所有患者均先取指尖血进行测定(指尖血组),而后采集肘部静脉血3ml,置于EDTA-K2抗凝管中,并用离心机以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质控血清及校准品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操作(静脉血组)。EDTA-K2抗凝管混匀后应用POCT血糖仪进行测定[2]。分离血清应用生化分析仪对血浆葡萄糖的浓度进行测定(生化分析仪组)。

1.4 观察指标 对指尖血组、静脉血组以及生化分析仪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偏倚率,其中偏倚率的计算方法为(POCT血糖仪测定值-生化分析仪测定值)/生化分析仪测定值×100%,并与生化分析仪测定之间的偏倚率<20%,判定为血糖仪测定值合格[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化分析仪组、指尖血组和静脉血组的血糖指标分别为(9.92±5.04)mmol/L、(9.42±4.37)mmol/L、(9.18±4.09)mmol/L,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对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以及POCT血糖仪测定静脉全血的偏倚率进行计算,分别为-1.5%和-13.9%,两者均<20%,说明两者指标均合格。同时对两者偏倚率比较,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小于静脉全血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POCT血糖仪的原理在于通过血液与葡萄糖氧化酶反应,酶与葡萄糖反应产生的电子运用电流进行计数的设备,产生顺时电流,读取电子的数量,再转化成葡萄糖浓度读数。任何对葡萄糖氧化酶产生干扰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因此POCT血糖仪测定血糖虽有简便、快速、无创的优点,但是其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仪器性能、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取血方法等方面的干扰,在取血方法中取血部位、取血量、挤压程度也会对血糖浓度测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和静脉血以及应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浆葡萄糖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两部位血糖均合格,但是应用POCT血糖仪测定的静脉血(静脉血组)的偏倚率明显大于指尖血组,因此作者认为应用POCT血糖仪取指尖血的测量结果更加可靠。同时大多数POCT血糖仪的设计之初,其标本要求就是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因此在临床的测量中尽可能的选择末梢血对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测量,以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仪器及试纸型号、标本量的多少、消毒液因素以及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均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的测量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以更好的提高血糖指标测定的准确性。同时临床取指尖血进行测量时还应注意不要对指端进行过分的挤压,以免挤出的组织液稀释血液标本,影响测定结果,且最好应用自然流血后的第二滴血进行测定,以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指尖血循环不好的患者不适合用指尖血进行测定,此时可选择静脉全血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张丽珍.指尖毛细血管血及抗凝静脉全血在即时检验血糖仪的可行性[J].祝您健康·新医药,2012,03(02):41-42.

[2]张景霞,庄民佗,吴丽娟.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比对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07):794-795.

全血检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ITP患者38例,其中轻度15例、中度7例、重度16例。与其年龄段一致的正常对照20例。年龄为23~45岁,平均30.2岁。单克隆抗体(mAb)CD41(GPIIb)PE(Sigma,美国);10 g/L多聚甲醛;FITC-抗人IgM、FITC-抗人IgG、FITC-抗人IgA、HRP-人IgG(Sigm a,美国);流式细胞仪ACScan(Becton-Dick inso,美国)[2]。

1.2 检查方法

(1)实验条件的确立:a.可重复性:首先考察同一实验操作者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同时对同一样本进行多次(=5)重复检测时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其次考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由不同操作人员同时对同一样本进行检测(次数=5)[3]。b.考察血液标本采集后体外放置时间对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影响:分别在20℃下静置0、2、3、4、6、8、16、24 h后检测,其他操作步骤相同。c.单克隆抗体剂量的影响:在进行ELISA实验时,向同一样本中分别加入CD61单抗5、10、20 L,进行平行实验。(2)FCM检测:在管中事先涂好肝素,制备得抗凝管。用1 mL针管抽取静脉血1 mL,注入灭菌后的抗凝管中,9∶1颠倒混匀。在显微镜下计数,调整细胞数为(20~60)×109/L。操作要迅速,调整细胞数后立即向Falcon管中加入5μL CD41 PE mAb和50μL血标本并混合均匀。调整恒温箱温度至20℃,遮光于暗处孵育20 min。孵育后立即加入2~8℃的多聚甲醛固定液,并混合均匀,保持温度在2~8℃放置30 min,等待进行FCM分析,分析要在24 h内完成。(3)ELISA检测:对分离出的血小板进行洗涤,在显微镜下计数,将血小板溶解,离心后弃去沉淀,取上清液进行ELISA检测。上清液100μL,均匀加入96孔酶标板,加入4 mL/LHRP-IgG(酶联抗体),用移液枪吹打混匀,置于37℃下1 h。将96孔板取出,以洗涤液洗涤四遍后,向每孔加入底物100μL,置于37℃下孵育10 min。取出后立即加入终止剂,在酶标仪洗涤分离出的血小板,计数后,溶解血小板,离心沉淀,取上清100μL加入酶标仪比色皿中。设置波长为492nm,读取比色读数,计算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血小板相关IgG及PAIgM的荧光强度随血小板减低程度的升高发生显著性升高(P<0.05)。表明FCM法可用于检测血小板相关IgG及PAIgM,进而用于诊断ITG。用ELISA分别检测正常人、ITP患者血小板PA IgG,检出率分别为100%和39%,用FCM法,其检出率则分别为24%、56.52%,EL ISA与FCM相比,阳性检测率明显不足。检测的阳性率与理论值呈明显正相关(r>0.9,P<0.001),含有CD61抗体的血小板占全部正常血小板的3%,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10×109/L的标本。

3 讨论

经过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在样品的处理上比传统方法更为简单,ELISA法需要多种步骤,处理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FCM能灵敏地从大量正常的血小板中检出3%含有CD61抗体的血小板,与其真实含量较为接近[4]。因此应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抗体,对患者的病情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且结果的重复性好,数据客观真实。由于其样品的前处理步骤变少,对样品的干扰减小,样品更接近血浆中的真实生理状态。

摘要:目的 探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效果,初步建立并优化这种以全血为标本的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 应用FCM,以多种参数分析全血中的CD61标记的血小板群。结果 采集检测所需的血样,其体积以微升为数量级单位,每次检测需要2 h,检测的阳性率与理论值呈明显正相关(r>0.9,P<0.001),含有CD61抗体的血小板占全部正常血小板的3%,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10×109/L的标本。结论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所需血样量少,较适合血小板极低或血小板抗体少的患者检测快速,本法比传统的定性检测法与定量检测法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抗体,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钟明华,廖军鲜,龙红,等.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相关抗体及临床应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15(1):3-6.

[2]李珉珉.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10,22(3):182-184.

[3]徐成伟,卢鑫,陈颖洁,等.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PAIgG、ACA IgG的测定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0,42(16):12-13.

全血检测 篇4

1 样品处理

血液样品成分复杂,在应用GFAAS检测全血铅时主要有两类前处理方法。一类是样品不进行消化处理,如国标WS/T20-1996法,用Triton X-100使红细胞溶解之后在酸性条件下检测。样品不经消化处理,无疑缩短了分析周期,外加试剂少,降低了试剂沾污的危险,同时避免了被测元素损失的可能。研究人员报道,未经脱蛋白处理的样品在石墨管内残渣沉积较为严重。样品在干燥阶段在石墨炉表面形成紧密接触的薄层,灰化阶段未能完全灰化部分在石墨炉表面所形成的碳质残渣多次积累可对分析精密度造成影响[2,3]。另外,积碳部分阻挡入射光,也影响仪器灵敏度。酸化脱蛋白的处理方式对避免积碳较为有效[4]。另一类是对血样进行消化处理。消化方式有高温炉法[5]、硝酸加双氧水法[6]、单一的10%硝酸消化法[7,8]等。消化法有效破坏了有机质,对避免积碳有效。与样品不经消化处理方法相比操作较比麻烦,增加了被测元素损失和污染的可能性,精密度稍差。

2 基体改进剂

对于血液这样有一定黏度且基体成分复杂的样品,用GFAAS检测全血铅在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GFAAS检测全血铅通常加入基体改进剂,如NH4H2PO4[9]、(NH4)2HPO4[10]、PdCl2[11]、Triton X-100[12]、抗坏血酸[6]等,以消除基体干扰。基体改进剂各成分及其量的变化对测定影响很大,需要仔细甄选方能达到预期效果。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单一的或者混合的基体改进剂改善了进样的精确性[6,9],提高了灰化温度[2,11],延缓了石墨管的老化[2],在回收率方面也有较大改善[6]。

3 定量分析方法

GFAAS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校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校准曲线法适合于饮用水一类的基体成分相对简单的样品,标准加入法适合于样品溶液中基体干扰无法抑制时使用。血样的标准液与水样的标准液有严重的基体差异,所以要消除基体效应。人们通常运用3种方式消除基体效应:①将被测组分与基体分离后测定[2]。②加入基体改进剂。对待测样品的分离纯化效率取决于待测元素的挥发性和共存物的挥发性,待测元素的挥发温度越高,共存物质的挥发温度越低,分离效率越好。基体改进剂恰能起到提高铅灰化温度,降低共存物灰化温度的作用[8]。③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11]。刘文对等[13]将这3种方式联合使用,检出限为1.9 μg/L,RSD为4.6%~6.2%,20、40、80 μg/L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5%、100.2%、98.5%,方法线性范围5 ~100 μg/L,相关系数为0.999。郭萍等[10]证明,应用GFAAS测全血铅,采用氘灯扣背景和标准加入法联合使用也造成了很大的正误差(相对误差RE为+35.0%),他们将基体改进剂,氘灯扣背景和标准加入法联合使用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然而标准加入法每份试样都要做一条标准曲线,当样品数量多时很不适用。包青峰等[3]采用标准加入校正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标准加入校正法对于基体相似的同类样品采用任一样品的标准加入法所得的标准曲线,就可进行其他样品的检测。

4 程序升温

程序升温对GFAAS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内容。干燥阶段温度及升温方式设定的不恰当容易发生爆沸现象。采用慢速斜坡升温方式,适当延长时间可以消除这种现象[4]。灰化过程是程序升温中的重要步骤,具有样品预处理的功能,在原子化之前使样品中有机物无机化,无机共存物在不损失待测元素的情况下蒸发,从而尽可能减少原子化阶段出现的背景干扰[14]。原子化温度应该选择在待测元素温度对吸光度关系曲线中出现最大吸光度时所对应的温度[15]。过高的原子化温度将缩短石墨管的使用寿命,且导致基线不稳定。应用平台石墨管检测全血铅,克服普通石墨管时间和空间不等温性,提高了灵敏度[3,13]。

全血检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者, 该实验研究已经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为26~68岁, 平均年龄为 (49±3) 岁, 病程为1~7年, 平均病程为 (4.2±0.5) 年。男性患者30例, 年龄为49~70岁, 平均年龄为 (53±6) 岁, 病程为0.3~10年, 平均病程为 (8.5±2.0) 年。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都没有贫血病史, 短期内都没有服用Vit C类药物, 排除尿酸增高患者, 排除酮症酸中毒患者。

1.3 检测仪器

即时检验血糖仪购买自国内某个厂家所生产的血糖仪[2]。操作要严格依据仪器说明书, 标本检测初期, 对血糖仪采用厂家配套控制液进行常规验证, 血糖仪显示正常, 才可以检测血液标本。在全自动生化仪上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血浆葡萄糖进行检测[3]。

1.4 检测方法

通过血糖仪对指尖血进行测定, 测定完成以后, 对肘静脉进行采血3 m L, 放置1.5 m L入血清分离管内, 放置1.5 m L入ED-TA-K2抗凝管, 将EDTA-K2抗凝管混合均匀以后, 采用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静脉全血血糖, 检测完成后, 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比容, 如果红细胞比容处于30%~55%以外, 将标本舍弃, 不进行统计学分析[4]。血清分离管血样经过3000 r/min, 离心10 min, 吸取血清标本, 在生化分析仪上, 检测血浆标本的葡萄糖浓度。从进行采取指尖血到检测血浆葡萄糖的整个过程中, 时间不可以超过30 min[5]。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血血糖为 (9.38±4.28) mmol/L, 静脉全血血糖为 (9.17±4.05) mmol/L, 生化仪测定血浆葡萄糖为 (9.96±5.01) mmol/L, 三者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t=13.3812, P<0.032) 。最低是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血血糖, 最高是生化仪测定血浆葡萄糖, 进行检验, 两两之间, 差异显著, 所有患者血糖范围为4.88~17.02 mmol/L, 对比分析两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样检测结果的偏移程度都是负偏倚, 其中, 偏倚范围最高是13.8%, 最低为1.4%, 都没有超过20%。静脉全血血糖偏倚显著高于指尖血血糖偏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01, P<0.024) 。

3 讨论

血液和测试条中的葡萄糖产生氧化酶反应, 瞬间产生电流, 仪器中的电流检测器测定电流, 将电流换算为对应的血糖浓度, 就是即时检验血糖仪的检测原理[6]。影响血糖结果的因素就是红细胞比容, 最初设计血糖仪的时候, 所采用的血样是指尖毛细血管血, 试纸条所采用的虹吸技术来吸取标本, 所以, 导致血样结果产生改变的因素和不同部位的血样和操作者的熟练度也有关联[7]。

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于2002年所发布的即时检验血糖仪使用标准[8], 对比分析两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样检测结果的偏移程度都是负偏倚, 其中, 偏倚范围最高是13.8%, 最低为1.4%, 都没有超过20%。该研究表示, 静脉全血血糖偏倚显著高于指尖血血糖偏倚, 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8], 指尖和静脉血糖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血样检测结果的偏移程度都是负偏倚, 且均未超过20%, 确定静脉全血血糖偏倚高于指尖血血糖偏倚。这与该研究结果较为相似。

综上所述, 对于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血糖检验结果的临床可行性, 不管是采用静脉采血, 还是指尖采血, 即时检验血糖的数值都在接受范围内, 但是采取指尖血样, 检测结果更加接近血浆葡萄糖。

参考文献

[1]丛玉隆.Poct的临床应用与存在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0 (12) :1325-1327.

[2]李必浩, 王宇, 梁天北, 等.快速血糖测定的全面质量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14) ;1204-1205.

[3]饶芸.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的评价及其质量控制[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12 (1) :20-22.

[4]Clincal and Laboratory Stanards lnstitute.C30-A:Ancil-lary (bedside) blood gluose testing in acute and chron-icvale facilites;ap-proved guideline[S].2012, 10 (6) :115-116.

[5]于斐, 程勇.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血糖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3) :112.

[6]王娟.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比对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9 (4) :7-8.

[7]沈翠萍.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血糖16例的临床分析[J].维吾尔医药, 2013, 4 (7) :12-13.

全血检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正常健康体检患者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0~55岁, 提取其全血制作稀释标本进行研究, 其中低血小板患者 (PLT<90×109/L) 10例, 正常血小板患者 (PLT (90~350) ×109/L) 15例, 高血小板患者 (PLT>350×109/L) 5例。

1.2 仪器和试剂

选用ABXpentra60系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0.15~0.2mg塑料抗凝管 (江苏康健医疗用品厂生产) , EDTA-K2真空采血管 (山东奥塞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1.3 方法

所有标本按常规操作, 对血细胞分析仪做好常规室内质控, 取5ml静脉血放置于EDTA ̄K2真空采血管内并立即开始计时, 在室温环境下保存。分别于0、5、10、30、60、120min、6h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并对涂片进行瑞氏染色, 对每个时间点检测的数据进行记录, 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涂片上血细胞的形态和血小板分布情况。严格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全血血小板的手工镜检测操作, 对不同放置时间仪器检测结果与手工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血标本在放置0、5min和6h时进行血小板检测, 仪器检测结果与手工检测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10、30、60和120min时仪器检测与手工检测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3讨论

血小板检测是血液检查的一个重要动态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 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和分布等受到环境、药物、自身因素、手术操作和疾病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血小板极易发生粘附, 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本次研究选用EDTA ̄K2抗凝血进行血小板的检测, 结果显示, 全血标本在放置0、5min和6h时进行血小板检测, 仪器检测结果与手工检测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在10、30、60和120min时仪器检测与手工检测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此结果可能是由于0和5min时, 全血标本内的血小板还未能均匀分散, 血细胞分析仪易将聚集的血小板作为一个大细胞进行计算, 因此导致检验水平较手工镜检测水平偏低。10~120min, 在抗凝剂的作用下血小板有效分散, 因此血细胞检测仪检测结果与手工镜检测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准确度较高。6h检测结果,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较手工检测结果偏高, 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放置导致血细胞破裂产生碎片, 血细胞形态改变, 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对碎片进行有效识别, 因此导致检测结果偏高, 检测不准确[2,3]。

综上所述,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放置不同时间的全血进行血小板检测, 在10~120min进行检测的结果较为准确, <10min或>120min, 则检测结果不准确。

摘要: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正常健康体检患者30例, 选用放置不同时间的全血标本进行血小板检测, 并采用瑞氏染色法对不同时间抗凝血涂片进行染色, 观察分析血小板的分布情况,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检验。结果全血标本在放置0、5和6h时进行血小板检测, 仪器检测结果与手工检测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10、30、60和120min时仪器检测与手工检测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器对全血标本进行血小板检测, 在10~120min内进行检测的结果较为准确, 少于10min或多于120min, 则检测结果不准确。

关键词:全血,放置时间,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

参考文献

[1]刘健.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3 (1) :64-65.

[2]严丽华, 邱方城, 郑卫东.血液细胞分析的影响因素探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11, 23 (4) :660-661.

全血检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21~79岁, 平均 (45.1±10.9) 岁;病程3个月~29年, 平均病程 (7.4±3.9) 岁;其中Ⅰ型糖尿病7例, 2型糖尿病5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

1.2 纳入标准

(1) 典型糖尿病症患者, 空腹血糖 (FPG) ≥6.5mmol/L或随机血糖 (GLU) ≥11.0mmol/L; (2) 非典型糖尿病症患者, 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2h≥11.0mmol/L;所有操作都是在采集血液前禁食8h以上[3]。

1.3 排除标准

贫血或有贫血史的患者;有合并酮症酸或尿酸增高的患者;近期服用维生素C药物的患者。

1.4 血糖检测方法

1.4.1 检测指尖血糖

使用美国强生血糖仪, 刺出指尖血液置于EDTA-K2抗凝管, 混匀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在全自动生化仪上检测血糖。每天检测1次, 共检测3d。

1.4.2 静脉血糖检测

空腹取胳膊采集静脉血3ml, EDTA-K2抗凝管抗凝, 校准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仪后开始检测血糖。每天检测1次, 共检测3d。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种方法进行3d空腹血糖检测, 发现二者检测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据统计, 当今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 这与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习惯有关。随着公众对健康的日益重视, 临床上出现了很多检测血糖的方法, 并对控制疾病进程,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很大便利;尤其一些老龄和血糖昏迷的患者, 一种快速准确的血糖测定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很多医院都采用即时检测血糖仪检测指尖血糖, 这种方法简单便捷, 只需指尖取一滴静脉末梢的血液进行检测, 并且对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高。但是一些研究发现[4], 指尖血糖检测的结果可信度不高, 与静脉血糖检测结果有差异, 因此一直存在争议。

本研究分析了我院60例糖尿病患者的两种方法检测血糖, 结果发现两种方法检测3d的血糖值没有统计学差异, 这与董丽娜[5]的研究结果相似, 提示我们指尖取血可以作为快速检测血糖的方法。不过由于样本数量少, 同时还可能存在一定仪器误差, 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 在指尖检测血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日常仪器的维修保养, 注意仪器防潮, 保证仪器的检测可信度。在取出试纸后需要立即加盖, 防止吸水变性; (2) 指尖取血方法要正确, 不要过分挤压指尖, 避免其他组织液混入血液, 取血时需要医用酒精指尖消毒, 滴入血液需要全面覆盖测定区; (3) 检测时注意个体化差异, 有些患者角质层加厚, 还有水肿患者, 都需要特殊取血, 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注意一些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出现异常需要复检确认; (5)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 保证仪器的准确性。

总之, 指尖血和静脉全血血糖检测都可以作为血糖的检测方法, 区别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都需要规范的操作和严格的检验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即时检测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对比差异, 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60例糖尿病患者使用强生血糖仪检测指尖血糖, 同时使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仪分析静脉全血血糖, 对比两者的血糖检测结果。结果 通过两种方法进行3d空腹血糖检测, 发现二者检测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种方法检测血糖无明显区别, 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但是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规范的操作和严格的检验控制。

关键词:即时检验血糖仪,糖尿病,血糖

参考文献

[1]张景霞, 庄民佗, 吴丽娟, 等.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及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比对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8 (7) :794-795.

[2] Marks JB.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abetes[J].Physician, 2009, 67:93-100.

[3]周云飞.自动生化分析仪与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的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5) :838-839.

[4]张颖, 栾芳, 尹贺欣, 等.强生稳步倍加血糖仪与实验室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的准确性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31) :3770-3771.

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数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6月采用全自动采血混合仪进行全血采集,要求采集后的全血能够制备出1单位或2单位的悬浮红细胞。

1.2 方法

采用Compoguard Complete全自动采血混合仪[3]进行全血采集,并选择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进行管理,包括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全血采集的总量、全血采集的时间、全血采集的地点、全血采集的操作者、全血采集的方式等,具体操作方法为:将18-24摄氏度设定为诶全血采集的环境温度,选取操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血液采集,并依据相应的采血规程启动采血仪,并安全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帮助献血者安排合理的采血位置(坐位),将40cm设定为血袋与穿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血站外采血时需及时将采血信息传达至计算机,并依据无线网络将采血信息传达至血站;进行血站内采血时需直接将采血信息输入至血站的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并依据献血者的相关信息、献血序号等进行匹配,依据相应的规则对采血数据进行判断处理,并对超量或是少量的血液进行报废[4,5]。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均纳入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时用P小于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与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采血规格、采血方式、年龄、性别等,P<0.05。

(1)采血规格:200mL、400mL分别对应的平均流速分别为(2982.65±21.93)、(3205.79±19.05);(2)不同年龄段:<25岁、26-35岁、36-45岁、>46岁的平均流速分别为(4028.66±20.92)、(2378.75±21.54)、(1595.78±20.03)、(551.78±21.23);(3)性别:男性与女性的平均流速分别为(4926.73±20.91)与(3626.63±20.95);(4)采血方式:有组织的集中采血与无组织的随机采血对应的平均流速分别为(3516.65±20.95)与(5036.73±21.52)。

3 讨论

3.1 年龄:

进行全血采集过程中,本次研究将献血者年龄区间分为<25岁,26-35岁,36-45岁、>46岁三个年龄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采血流速特点不一,且为25>36-45>46的特点。

2性别:

献血者的性别也是影响全血采集的重要因素,其中女性献血者的平均流速明显低于男性献血者,P<0.05,且有关研究显示,当献血者年龄越小时,显示出献血者不同性别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差异更大。

3.3 采血量规格:

包括200mL、400mL三种采血规格,研究发现,进行全血采集时的平均流速规律为400mL>200 mL,不同规格的采血量对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的影响各不相同。

3.4 采血组织方式:

包括有组织的集中采血与无组织的随机采血两种采血组织方式,研究发现,无组织的随机采血相比有组织的集中采血,前者的平均流速明显更高。进行日常采血时同样发现当工作人员进行集中采血的频次越高时显示平均流速就越低;另外,有关学者研究认为[6],影响采血流速的另一类重要因素为固定采血点与流动采血点,但是本次研究未对该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其是否会对采血流速产生统计学意义还有望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采血量、采血方式、年龄、性别等,P<0.05。

本次研究依据全自动采血仪并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进行全血采集与监测,对全血采集全过程进行准确记录与分析,旨在了解全血采集过程中对平均流速的相关影响因素。在计算机辅助软件与全自动采血仪的帮助下对全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推广,有利于不断提高全血采集的服务工作,提高血液采集质量与服务水平。由此可进一步得知,依据影响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的相关因素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案,从而有效提高进行全血采集的效率,减少献血时间。

参考文献

[1]龚裕春,莫琴,邱颖婕等.不同储存温度对于全血中Ⅷ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710-711.

[2]陈金凤,刘仁强,李姗丹等.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全血采集人群结构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8):150-152.

[3]兰竹,何伟团,谢映明等.全血采集质量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初步应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4,37(5):440-445.

[4]赵贵起,王康丽,秦丽静等.2013年石家庄地区全血采集检测情况分析[C].//2014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论文集.2014:39-39.

[5]毕聪玺.全血采集容量的回顾性分析[C].//2014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论文集.2014:52-52.

上一篇: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下一篇:电子式储蓄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