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共7篇)
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 篇1
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
(历史系07级历史二班
尚生平
2007071216
745000)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国家的民族政策,它是国家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办法和措施。在历史上,土司制度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它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的记忆,继往开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表面上看,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历史考察的角度说,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历代所实施的民族政策不可能截然分割,虽非一脉相承,但一定程度上是有继承性的。历代任何执掌权利的阶级、阶层或者个人,都希望有一个适应国情、适应时代的民族政策,既为我用,又为促进民族的稳定、团结和振兴服务。
【关键词】
土司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以夷治夷
共同繁荣
(一)从两种制度的发展来看
以制度的起源作为两者比较的起点,是研究事物性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重要原理。当代著名哲学家克里普克在论述本质时指出:“一个对象的起源对这个对象来说是本质的。”我认为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也毫不例外。
中原政府通过土官治理少数民族的做法,最早见于儒家经典《易·观·象辞》云:“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礼记·王制》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易俗,刚柔轻重,迟速异弃,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1]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一以贯之的“因俗而治”思想滥觞和理论依据。战国秦汉时期,汉武帝“以兵临滇,滇举国降,请治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2]并且还设立了特殊的道和初郡来管理少数民族。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猛获,”平定南中骚乱后,为继续进行“隆中策”中“防务在北”的战略,采取“怀柔之策”来笼络少数民族,以安定西南夷大后方。于是任用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倾向蜀国的大姓当官。用“平南中功居最多”的李恢为建宁太守,用所谓“执忠绝城”的吕凯为云南郡太守。
以上由土人治土,“以夷治夷”的史事,我们从中窥探出:“封建朝廷与少数民族上层互为所用,相互勾结来统治各族人民。”
唐宋时期,羁縻政策得到全面推广。唐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设羁縻州县,据谭其骧先生统计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南与南方设置了885个羁縻府州。[3]羁縻州虽有较大自治权力,都督、刺史也由原部族首领担任,并且可以
世袭,但是这些都督和刺史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可汗”的称号,在经济方面则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如在羁縻州县基本不收赋税,只是象征意义上的收取一点,宋代继承唐制,继续推行羁縻制度。羁縻政策的作用和意义是重大的。它有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促使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团结壮大,增进各民族的融合和相互了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元代在总结历代王朝特别是总结唐宋王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在实施民族政策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在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始有土司之名。盛于明代的土司制度,乃是“踵元故事,大为恢拓”的结果。[4] 元代的土司制度已基本完备。土司职官有宣慰、安抚、招讨、长司诸司,土官职官有总管、土府、土州、土县等。这些职官除“总管”仅元代设置外,其它职官名称也在后来的明清两代一直沿用。[5]元代土司制度不仅设置职名,而且围绕土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也丰富了土司制度的内容。元代在少数民族中、上级地方政权中“参用其土人为之,”大批引用土人为官,而在基层单位则实行以“土酋为官”的政策。“参用土人、以土酋为官”即是实行土司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土司制度的第一个重要措施。在云南也不例外,据载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云南后,招降各民族地区酋长,即皆设土官管辖。[6]元代在土司的承袭、升迁、惩罚、朝贡、纳赋、军事等方面,都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表明土司作为一种制度已经逐渐完善。例如,土司的任命而言,就包括了赐予印章、虎符、金字圆符等信物,其目的在于强化其权力,更好的为中央王朝效劳,即所谓“俾符以王官旌节,统摄其部落。”
元代土司成为“一代之制”,对明、清土司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太祖废除宰相,加强皇权之后,强化“以夷制夷,分而治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明朝初年,朝廷抓住麓川地区发生内乱,思氏势力削弱之时,拆散其兼并的地域,分设勐养、木邦、勐定三个府,潞江、干崖、大侯、湾甸、勐连、促瓦、散金、者乐甸八个长官司,又把南甸划出建为州,三征麓川后,就革除了麓川宣慰司,以陇把地置陇川宣抚司,在勐卯设同知、在芒市设长官司。麓
川宣慰司就这样被分解成若干个各不相属的政权机构,终于使思氏集团势力不复存在。陇川的户撒、腊撒地区只有一个宽不到两公里,长有三公里的狭长地带,明朝廷竟设置两个长官司,这是很典型的例子。明清朝代土司制度史上,把土司辖区千方百计化小的史例是数不胜数。
有学者统计,明朝,单在云南设置土司就有300余家。又有学者统计,明清两代云南土司达587家。云南土司设置星罗棋布,《明史·云南土司传》的作者认为“名目淆杂,难以缕析。”其实这与汉代“王国问题”相似,就是为了使其由大化小,由小化了;设立众多土司,从而造就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彼此猜忌、相互对抗的政权;让各自土司之间彼此消耗各自势力,朝廷坐收渔翁之利。终明之世,改土设流是很有限的。尽管如此,明代改土设流的初步工作,仍为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清初,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入主中原,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因眀制继续推行土司制。《清世祖实录》卷41载:顺治帝曾发布谕旨,“各处土司„„凡未经归顺,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予照旧袭封;有擒执叛逆来献者,任厚加升赏;已归顺土司官,曾立功绩及未经授职者,该督抚按官通察具奏,论功升授。”[7]这基本上确立了清初对土司的政策。清代对土司的各项制度,基本继承了眀制,但对土司的限制和规定比明更加严格和具体。如规定了承袭人的具体年龄“土官子弟,年至十五,方准承袭。”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承袭者的嫡庶次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已意识到土司制度存在的某些问题。随着全国局势稳定,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从1726年开始了,土司制度已走上了穷途末路。
雍正四年,清廷委任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都督,全权办理改土归流事宜。鄂尔泰上疏将原属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大土府划归云南,即着手改土归流,可见改土归流重点在云南。不但云南境内所设土职最多,职官种类也最完备。而且元代所建立的土司羁縻制度是从云南实际统治中得到的经验,明代完成这一制度是把云南作为集中施行区的。因此把云南作为重点是无可非议的。
改土归流的过程经历了血与火的斗争,到雍正九年(1731年),鄂尔泰基本上完成了云南及贵州、广西三省的改土归流。所以说:“自雍正四年到九年,蛮悉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8]在云南改土归流过程中,鄂尔泰曾提出“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的改流部署和策略。就是说在澜沧
江、怒江、伊洛瓦底江靠今中国内地方向以内设流官;而在这几条江靠外者,仍保留土司制度。可见鄂尔泰改土归流也照顾了特殊地区的特殊条件。经过这次改土归流,云南境内还剩有宣慰使一:车里;宣慰使五:耿马、陇川、干崖、南甸、孟连;副宣慰使二:遮放、盏达;安抚使三:潞江、芒市、勐卯;副长官司三楼纳、亏容、十二关;土知府四:蒙化、景东、孟定、永宁;土知州四:富州、湾甸、镇康、北胜,总共22家。这仅是大土司而言,小土司则保留较多。至到1956年民主改革结束,土司制度才最后消亡。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形成的,溯源于秦汉以来的羁縻之制,其发展过程反映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封建社会较先进的民族政策。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延续了好几百年,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它在封建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意义。首先,元明清三代在实施了土司制度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南诏、大理那样独立式的地方割据政权。封建王朝对西南地区进行了有效控制,使西南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巩固了国家完整与统一。其次,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土司地区开科举、设学校,使儒学在这些地区得到传播,促进了当地文教发展。最后,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大大小小首领的任命,使他们增强了“保境安民、守土有责”的责任感,为保卫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土司制度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的起源呢?首先是列宁在批判超地域的“民族文化自治”和“民族分离主义”时提出来的。他说:“如果很方便,如果经济流通需要,为什么不成立50万居民,甚至只有5万居民的自治州呢?”列宁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要求,并通过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中共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把马克思、列宁的民族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汉族人口占92%,其它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8%。人口最多的藏、壮也不过5000万多一点人口但中国少数民族一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遍布于华夏各地。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60%左右,而且多散布于2万平方公里的国境线附近和有着丰富的资源。毛泽东曾说过:“少数民族占地大物博,汉族占人口众多。”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上一般领先于各个少数名族,起着引领先锋的主导作用,这就形成了我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关系。从而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当代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经历了提出、形成、试点、全面推行,不断巩固和不断完善的阶段。中共在幼年时,党内有过照搬苏联模式,主张用民族自决和联邦来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意见。但是这个意见无史可鉴,苏联也处于试点阶段。经过长征和抗日战争的实践,党内逐渐由民族自决过渡到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虽说它与土司制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但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探析,不应当否认,土司制度对我们今天的民族仍具有借鉴意义。
中共在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都申述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通过《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指出:要建立“民族自治区域”,培养民族的工农干部担任国家管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全会上明确提出:“允许蒙、回、藏、苗、瑶、番各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抗日原则下,各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随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回族、蒙古族自治乡、自治区,这实为中共民族区域自治的最早试点。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求改善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决的权利。”[9]而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已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古民族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蒙古民族自治区政府成立,乌兰夫说:“内蒙古自治区的建成,标志着党关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胜利的接受了实践的检验而进入成熟阶段。”[10]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自治区,它对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有重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即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确立起来。此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国广泛推广,并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确定下来。
1955年至1965年,一批自治州县陆续成立。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左倾思想影响,民族工作一度受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拨乱反正,党中央重新审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198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1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通知》,提出了十一条政策和措施。2001年2月又对该法进行了一些修改,该法的修改使民族自治的权利用专门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使其有法可依。为了更好的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建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合计154个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64%,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640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45.4%,全国55个少数名族中,已有45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除了人口很少,居住区域很分散的或很小的赫哲、乌兹别克、塔塔尔、俄罗斯、门巴、珞巴、阿昌、得昂、基诺、高山十个民族外,其它少数民族都建立了同行政的民族自治地方。[11]可以说实施范围比较广,比较深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通过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充分显示了它的规范化、民主化特点,而且自治法也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用法律规范和调整民族关系的时代。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伟大创举,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它与历史上的任何民族制度相比,更具有许多优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治平等结合起来,妥善的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决的关系;第二;有助于把国家的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发挥了地区优势,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第三,有助于把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的解决了祖国的强大同各个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第四,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广泛的人权和自主权;第五,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对于加强边疆防务、巩固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经济文化方面来看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保证。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各个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义务。而且促进民族
地区经济发展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我认为,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无论是过去,还是在未来,它们是否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比它们在政治上更具有重大意义。
从对人民的剥削来看,实行土司制度后,人民受到双重盘剥,人民不但要上缴官租,还要负担土司的苛捐杂派和劳役。据解放初期调查统计,勐卯土司每年征收官租达10万箩以上,折合350万斤。强征的杂派达数十种,有土司子女嫁娶钱、生育钱、满月钱、满岁钱、土司家族的伙食钱、拜佛钱、出门钱、走路钱、丧葬钱、修建钱、武装钱、门户钱等等。固定的劳役有守坟、抬轿、割马草、刮马屎,吹喇叭、打扫衙门、放冲天炮和做家务事等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这种无所不包的杂派是一个无底洞,它远远超过了正常官租的几倍、几十倍。
由上看出,土司制度导致土司变成贪得无厌的吸血鬼。少数民族本来身处边远山区,穷乡避壤,而封建王朝则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非但对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不予扶持,还要横征暴敛,征取的主要项目有:差发、朝贡、供征调、承袭纳谷以及巧立名目的额外征收。
“差发,”按年征收一定的金银。居《万历会典》等史书记载,曾向云南傣族年争取金960两,银11600两。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数字,这么多的差发银,在当时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条件下,把实物换成金银,价格悬殊可想而知。按期无法交纳是司空见惯的,明正统元年(1436年),麓川交不足差发银6900两,欠银2500两。
“朝贡,”是人民很重的一项经济负担,因为所贡之物都为地方名产,数量极少,价格昂贵。明书记载,麓川曾6次贡象。以向朝廷表示诚心归顺之意。各地傣族都有贡象之俗,但象是稀罕之物,得之不易,并且要从万里之遥的西南边疆运送到京城,途中所经历的困苦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这样也罢了,但朝廷还有规定:凡贡象必须同时贡马。可是傣族地方产马不多,只能从外地购买。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麓川一次贡马600匹。还有象牙、珍珠、玉石等,异兽珍禽也是指定的常贡品。
“供征调,”也是人民的巨大负担,包括出兵、出服役、出粮、出款,《滇志》记载:“云南从来用兵,皆土司兵。”朝廷调动土司武装极为频繁。南甸司地从明代征麓川到民国末年防堵共革盟,供征调达60多次。各种战争最终是生灵涂炭、遍野饿殍。
“承袭纳谷,”这是朝廷的明文规定。明弘治年间,土司袭职五品以上者纳谷300担;六品以上者纳谷150担。每担为10市斗,算起来,无论纳谷还是折成银两,都是人民的沉重包袱。有些土司按时搜刮不足,只能借贷完纳,实在没办法,还有出卖庄园的。如:万年历四十七年(1619年),北胜州听袭土司高世昌,由于承袭是起关键急需费用,卖掉庄园5处,得银1000两。
总之,土司制度使各族人民受到了敲骨吸髓的剥削,榨取项目之多,数额之大,连土司自己乃至账房总管也说不清楚。
至于文化方面,历来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不仅鄙视,而且把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看作是非法的,因其认为中华民族只有汉、蒙、满几个民族,不承认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视少数民族是劣等民族,没有什么文化而言。
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促进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党和国家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经济发展是连接各民族互助关系的基本纽带,文化进步又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标志。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就提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用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必须帮助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发展。”解放后,中共深知少数民族势单力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滞后,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尽快的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迈入先进民族的行列是十分困难的。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又指出:“要全心全意的积极的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963年对新疆工作六条指示特别强调:“首先,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这些国家政策的倾向,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以西藏为例予以说明: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西藏经济实现了质的变化,经济总量实现了飞跃。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17.46亿元,相当于旧西藏的30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五十年前的99%下降至30.9%,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到23.2%和45.9%。
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迄今已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业、纺织、机械、木材加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到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电站401座,总装机容量达35.6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61亿千瓦时,与旧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时的小电站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形成、现已建成15条干线,375条支线公路,总里程达2.25万公里,基本上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同时开辟了1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建成了总长度108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输油管道。通信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通信网。2000年底,西藏地区固定电话总装机容量达17.02万门,移动电话总装机容量达12.3万门,互联网站9家。第三产业产值达53.93亿元,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中居首位。[12] 以上数据表明,在全国政策大力支持下,西藏由解放前的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已经迈入工业体系健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国家始终把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解放初期,我国十分贫穷落后状态下,仍然从匮乏的财政资金中挤出一部分来给民族地区。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购买农具等,改变其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耕读学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到2000年,西藏全区拥有各类学校956所,在校学生达38.1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85.8%,文盲率下降32.5%,大专以上人口达3.3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并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国家抢救、整理并出版了包括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这三大英雄史诗;搜集、并整理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包括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多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维修了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和新疆的千佛洞等大批重要寺庙和宗教场所,其中仅在1989至1994年,国家为维修布达拉宫就投入5300万元和1000公斤黄金。[13]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元,而2003年增至8058元,增长14倍,平均年递增11.2%;2007年西藏农牧业进入第二十个丰收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788元,同比增长14.5%,比全国水平高出约7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比2002年增长了83.8%,比1992年增长了2288元,比1978年的175元增加2613元。[14]1979年,西藏全区农牧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47元,城镇居民为620元,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1827元和7312元;2007年,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2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十五”期间西藏累计新增住房面积达到20.86平方米;截止2006年12月底,西藏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14.39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5.2%。[15]西藏总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80万多人,人口平均寿命从1951年35.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16]
通过两种制度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窥探出: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民族政策,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人吃人”制度,封建王朝利用土司来剥削劳动人民、控制人民;用搜刮民脂民膏来削弱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又可挑拨土司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相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把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当作国家的根本任务,不但在发展特别落后的地区免除税收,而且国家历年都给民族自治地方以巨额的财政补助发放各种生活补助款和救济款,设置民族地区教育补助费、医疗补助费等。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党立党之本。
(三)从基层利益与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来看
白寿彝先生说:“我们要知人论世,护惜古人。”用今人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历史,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过去我们用阶级分析法来研究问题,认为一切历史上的东西都是落后的、腐朽的。因此只看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一面,忽视了相适应的一面。尽管土司制度在总体上是阻碍历史发展的,但是它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所做的贡献是无法抹杀的。我们先从它的统治机构来说,多设立户、吏、兵、刑、工六个房,犹如一个小朝廷。各个房设有总管,在户房中设有“那管,”是专门管理各地的田地和农业生产的土目,督察田地是否丢荒,是否按季节耕种和管理、收获,是否有种子、肥料、农具、耕牛,是否有水利灌溉等等,以便进行调节。这与我们现在农村的田间管理十分相似,都是监督农业生产的。“民以食为天,国以税为本。”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农业是十分重要的。如今,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无法动摇的。总之,在土司制度下对农工业的基层管理是很完善的。
关于农业的基层设施,有些土司还设有“水利谷”、“牛马坊”,用于兴修水利和耕牛调剂,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在解放后50年代对大新县土司地区社会历史调查中得到的资料。以上是从机构设施方面来说明的,下面我们从它的基层农业设施建设来看:
莫家仁先生曾在忻城县下才村调查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水坝、唐坡、架设的水筒车、水澗等水利灌溉设施。村边几里远处有条河流,老人说:“土司时代,这条河流上架有十几个水筒车车水灌田;在二寨堡境内,江河交错,河上水坝、水筒车也很多。”明清时期,莫镇威等土官土县境修石拱桥、石板桥、石墩桥等百余座,修通外堡石山路3条,在思练堡利用官方设立:“劝农停车所”。在县治
[17]地方鼓励土民纺织土锦、土布等等。由此看来,土司衙门也是关心农业生产的,在历史时期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以上是从经济发展来说的,以下我们从它的政治方面分析。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绵延不绝的,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罕见的。而与之相反的是土司统治的州、县,土官土民的起义事件少有发生,即使发生规模也不大,时间也不长。以明朝为例;当时桂西的土司统治地区,社会相对清平;而流官统治的桂东地区,如古田、大腾峡、府江、罗旁、怀远等地,大规模的人民反抗,有的长达两百余年。相比之下,土司土官对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探究其因,首先,我认为以夷制夷顺应了民心;土官土民本是同根生,没有相煎何太急的理由。其次,土官土民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语言、长期共同的生活在一起。最后,他们的个人声望或家族声望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
我们从它的反抗外敌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来说。土司制度萌芽时的宋朝,交趾统治者经常入侵广西边疆州县、掠夺人口和财物。边疆羁縻州的土官土酋率领几万几十万的土兵痛击入侵者,收复失地,保护边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元朝左右江土官土兵在反击交趾入侵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南丹、庆远、融州的土官
和土民,成千上万到思明、太平等地屯田戍边,减少元王朝在兵源上、财力上的巨大压力。明朝时沿边州县如 施、莫紹伦等率土兵、俍兵击退安南入侵者。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女土官瓦氏率田州、镇安、思思、南丹、东兰、那地等府州的俍兵6000余人,至浙江沿海抗击倭人入侵,在王江泾等战役中痛击倭寇入侵者,歼敌2000人,取得了自抗倭以来没有取得过的重大胜利,明廷嘉奖她,诰命为“二等夫人”。清乾隆末年,安南入侵骚扰,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军讨伐,田州土官岑宜栋率土兵2000人随征共讨。后来清军撤退入关,岑宜栋率土兵担当封后掩护;被敌人埋伏,截断退路,岑宜栋率领土兵血染沙场,英勇牺牲。土司土官抗击入侵者给国人以深刻印记。[18]
土司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用鲜血阐释了国与家唇亡齿寒的关系。封建王朝对他们有歧视,他们被蔑视为华夏之夷族。有的土司为此自欺欺人,为自己造一个汉族祖先。当然大多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用鲜血来捍卫祖国的尊严。
民族区域自治在给予基层利益方面已经从物质利益上升到政治权利。从它发展的各个阶段看:在1922年7月至1931年11月的探索阶段,中共二大通过决议:“蒙古、西藏、新疆建立联邦共和国”。它是与中国实际不相符合的基层权力表现。1931年11月至1936年10月初步提出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张,以1936年10月下旬建立陕甘宁豫海县自治区政府为首次尝试。1937年至1945年抗战阶段融入了“全民抗战”的内容,把民族团结与爱国救亡充分结合起来。1945年至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阶段,逐步建立形成了区、乡、县、省的民族政权体系。如先后在淮南、山东、晋察冀等解放区建立二龙回族自治区、鲁中回族自治区、枣庄回民自治镇等一批县级民族自治地方,贯彻落实了基层民主权利。1949年至1978年,《共同纲领》的颁布,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由民族政策到国家制度的转变。民族自治机构在全国少数民族区域陆续建立,表明了民族自治基层政治权利的全面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884年5月31日,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基层民主权利用法律形式的确认,也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形式,走向了成熟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下,人民生活达到温饱后向小康迈进,还能参与国家的政治生
活,除了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外,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还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在土司制度下,这些都是痴心妄想。
维护祖国统一方面,抗战时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少数民族的英雄来说,有回族英雄马本斋,他与日军苦战870余次,最后病逝疆场。从全国来看,台儿庄战役中,卢汉率领云南各族子弟组成滇军,坚守禹王山20多天,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湘鄂西八千苗族战士开赴湘北前线,成为日军西进途中不可逾越的屏障;在云南,白、傣、黎等少数民族群众,肩挑马驮,遇山开山,遇水修桥,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无数抗日物资正是通过这条大动脉输向了全国抗日战场。
在这两种制度下,各族人民都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都能抛弃民族间的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顾全大局与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四)总结
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展望未来。这两种制度虽然孕育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成长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下,看似是两种毫不相同的制度,其实蕴藏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到了今天。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发明创造,也是建立在先人失败经验基础上的。所以我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对土司制度的一种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扬弃与批判。这不是危言耸听,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首先,它们在发挥民族头人作用,培养民族干部方面有接近之处。无论是土司制度还是民族区域自治都需要重视民族头人作用,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在该地区培养和使用更多的民族干部。其次,自治权在一定意义上有相似性。土司制度在土司头人统治的区域内除诚服中央政权,履行国家的义务外,还享有比较充分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在其自治区内,除执行一般国家地方机关的职能外,还享有相当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详细规定:„„国家举办民族高等教育,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民族预科,专门或者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并且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最后,这两种制度
实施的前提都是国家统一的版图之内,并且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特殊措施的情况下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统一,又实现了因地制宜。
总之,这两种制度都是先民们几千年治边治疆经验的结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继承了土司制度的精华,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的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民族问题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礼记.王制(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8页.[2]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第224页.[3]谭其骧.唐代羁縻州述论,长水集(续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3-155页.[4]《明史.土司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5]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6]李思聪:《百夷传》,江应梁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0、146页.[7]转引龚荫:《中国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8]《清史稿.土司列传一》(第四十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一版14206页.[9]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64页.[10]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见《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第128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11]王戈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3页.[12]车怀明.《民族区域自治在西藏的实践》[M]西藏:西藏发展论坛,2002-04.[13]陈夕.《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形成与发展》[M]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09.第16卷第5期.[14]韩洁、田雨.中央政府助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N].人民日报,2008-03-31.[15]周占华、裴珍珍.西藏生活的改善不容否定——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夏春涛、民族问题专家扎洛[N].人民日报,2008-03-30.[16]西藏各族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幸福生活绝不容破坏[N].人民日报,2008-03-23.[17][18]莫家仁.简论土司制度的核心与实质,[M].广西: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 篇2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法律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其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 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 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第三, 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 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有自己的创造, 有自己的特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周恩来同志曾指出:“这种民族区域自治, 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 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 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 几乎都成立了相当的自治单位, 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点共有三个方面:第一,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的要素, 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 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 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正确地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保证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第二, 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能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既有利于发展民族关系, 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各民族的发展进步。第三, 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 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位的历史状况, 又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当今中国除汉族之外现有55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人口发展很不平衡, 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正是由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数, 所以, 中国在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55个兄弟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联邦制, 即以某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体建立成员国或分子国, 然后再把这些成员国或分子国联合成一个统一国家。另一种是民族区域自治, 即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 以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划定行政区, 使居住在该行政区内的一个或几个民族享受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 民族区域自治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 (2)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主权。既不是民族主权, 更不是国家主权, 也不同于联邦制国家结构下的地方自治权。 (3)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4)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 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是中国民族法制体系的主干和核心部分。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条件下, 民族区域自治法学不仅是正在发展中的民族法学部门的基本学科, 而且是法学的一个独立的、新分支学科。民族区域自治法使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 是关于研究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现象, 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在规律和法律特征的科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体现在国家政权上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千条万条归根结底为一条, 就是要体现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生产力得到更快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国的推行和实施, 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权利, 又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许多民族地区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割据状态, 实现了国家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各少数民族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实现了各民族在振兴中华民族的总目标下根本利益的一致,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之所以不实行民族共和国联邦制, 而采用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完全是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 由中国的民族特点决定的。邓小平说过:“解决民族问题, 中国采取的不是民主共和国和国联邦的制度, 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 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 不能放弃。”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民族聚居要素、区域经济要素、自治机关要素、自治权力要素和国家帮助要素共同筑而成的。
四、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中国60多年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 验证了中国选择以民族区域自治形式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的正确性, 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也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重大贡献。此外,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带来的深层次的社会影响, 也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宗金, 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3]杨候第.民族区域自治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挑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76%。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仅仅是全国总人口的8.24%。但是在地域分布上,少数民族占全国总面积的63.72%。因此,我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状况。在历史的进程中,各个民族在自己的居住区域内不断发展。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语言,宗教,习惯,等等。旧中国时期,各族人民都饱受煎熬,摆脱压迫,实现解放独立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就把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各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各族人民利益的空前一致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于提出这项制度空前发展的环境。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中国不仅推翻了各种势力的压迫,同时废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中国正在以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形象屹立于世界,正在营造一个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正在并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在抗战时期,我们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的探索实践经验。同时,党的领导人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出发,认为中国不能模仿苏联模式创建联邦制,认为只有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是正确的选择。通过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1949年在党及其领导人一致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表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被确认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
所谓国家治理就是指国家的治理体系和国家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影响并制约治理能力的发挥,治理能力影响并制约治理体系的变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治理体系是国家为实施其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治理制度,它规范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执行。而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的执行力的体现形式。所谓现代化就是不断更新变革不符合发展规律与模式的陈旧观念,不断完善目前的现状,为达到新的阶段和高度而不断探索创新。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因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国家的现代化十分重要。所以,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 若 干 重 大 问 题 的 决 定》(以 下 简 称 《决定》)中,特别强调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首次在国家政治层面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治理制度。历史的实践与中国的国情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多民族的国家形势下,只有坚持和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各族人们共同发展、和谐共处,使人民对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党和国家的政策才能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族人民在相对规范合理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新时期,新问题,新前景。不仅仅民族区域自制度需要不断革新跟随现代化时代的先进脚步,国家治理的其他方面也都需要完善。在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实践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作为中国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的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认识与新主张。笔者认为,中国党和领导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执行与完善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处理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的重要部分。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认识与挑战
民族区域治理问题带有自身的特殊性。第一个是执政主体是由国家政府与地方自治机关以及组织构成的,带有“自治性”。第二个是民族的发展现状都有自身的特征与局限性,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目标,党和国家的具体治理方式需要接地气。第三个民族区域治理关系到民族团结与民族关系,关系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关系到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民族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和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因此,在不断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对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发展落后,民族特殊性与社会性共存的各个民族需要不断坚持与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不断坚持建立与完善法治的制度体系,需要不断坚持与落实各项治理的民主性,需要不断坚持从国家全局治理情况与地方治理特殊现状来分析解决问题。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要实现民族管理的现代化转型,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具有法治性、民主性的政策,修改与完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二个是实现真正的治理而不是管理。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制造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增强人民群众的拥护感。第三个是在处理民族区域的特殊问题与特殊矛盾时,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处理体制,切实维护好民族的安定团结。总之,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区域治理依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部分。我们要努力处理好各民族的各项治理问题,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美好家园而不断奋斗。(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2.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我的家乡清原满族自治县的发展情况(学生观看图片欣赏感悟清原美好生活的由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那么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那些优越性?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6内容,思考回答:①我们这里是否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不要中央的统一领导?③自治机关是什么机关,它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 总结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7页相关链接,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教师活动:思考西藏自治区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自治机关的何种自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二、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活动:在世界上多民族的国家中,处理民族问题有不同的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经过积极探索之后,确定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那么,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哪? 学生阅读教材P77回答: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央支持西藏自治区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内容,结合视频及现实情况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的感情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A.让少数民族人民自己行使自治权 B.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D.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2.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
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①人民法院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 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 是指()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
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09.山东)《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成立 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① 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③自治区文化 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09全国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① 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 授权制定行政法规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6、回答: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篇5
周次
授课人:田慧
学科:民族政策常识
6年级
序号:6 课题: 第三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以及推行阶段。
2、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及推行阶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
导入:我们知道曾经在地图上存在的国家,如南斯拉夫、苏联,现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导致国家联盟的解体。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也有一些矛盾冲突,所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至关国家稳定发展的大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依据这个原则,我国又将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我国的行政地图
提问: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有几个,怎么称呼的?(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提问:5个自治区与其他的一般行政区是否只是称呼上的不同? 提问:淄博有少数民族居住,但是为什么没有民族自治的地方? 设立民族区域自治需要什么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有几种类型? 出示材料,学生讨论回答。引出板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
我国民族自治的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个区划等级,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什么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那么在这些地区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有些什么特点呢? 阅读材料后思考回答。引出板书:
2、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以及民族分部的特点。引出板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概括: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提供法律保障 提问:为什么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计问题:
1、少数民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是否可以让汉族彻底同化,没有必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要点:历史至今,各民族有相互同化的现象,但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不可能彻底同化或者消灭一个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毕竟是个弱势群体,如果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民族利益就得不到保证。
2、既然民族之间是平等的,那么我国有56个民族,是否可以设立56个民族自治区?
要点: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小聚居、大杂聚”决定了只有建立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区域自治。
因为有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差异,才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组织,不针对汉族。
3、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过矛盾、分裂,那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有没有历史基础?
引出板书
(二)、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
1、实践阶段
中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2、确立阶段
时间
法律
3、发展完善阶段
现阶段民族区域体系
课后思考:
回答: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制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阅读:p24 民族的花园
周次
授课人:田慧
学科:民族政策常识
6年级
序号:7 课题: 第三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学习,掌握民族区域自制的优越性及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及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
导入: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的内涵以及民族区域自制的推行阶段。如今社会民族区域自治正在发挥它自己独特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找一找
P25 请在我国的行政区域版图上找出五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说出其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民称和所在地。找出该地区是以哪个民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民族作为自治单位,也不是单纯以低于作为自治单位二十两者的结合,缺一不可。每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有一定的管辖区域,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建立自治机关
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立自治机关,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必备条件。我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是地方国家机关。它分为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行使自治权
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制的核心问题。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依据宪法规定,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自主权。
课后思考:
回答: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外拓展
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 篇6
(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一、导入新课:
方案1:西藏为什么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新中国成立,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建立了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的无私的援助。西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案2:《坐着火车去拉萨》、韩红的歌曲《青藏高原》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和一般的行政区域有何区别?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方案3: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存在多个民族,因为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乃至战争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我国却向世界展示了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景象。那么,我国党和政府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呢?
二、朗读环节:
三、板书环节:
四、讲授环节: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领土完整。(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注意:民族自治地方不是独立的王国。不是另立的中央,与其他行政区域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什么? 【生】国家的统一领导。
【师】“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意味着国家与自治地方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何意义? 【生】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②对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不是”居住“。
【师】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中“少数”能否去掉?“聚居”能否改成“居住”?
【生】不能删去“少数”二字,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而在广大汉族人口聚居地区并不实行这一制度。“聚居”是指相对集中地居住,不等于“居住”,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民族自治地方的包括:
自治区: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自治州:市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单位 自治县(旗):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县级行政单位。不包括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师】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哪几级地方?其中包括民族乡吗? 【生】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不包括民族乡。
④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代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师】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什么机关?为什么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生】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师】自治机关行使职权有什么特点?自治权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注意:它的职权具有两重性,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含义: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②内容:
立法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体例和单行条例,报上级批准后生效。
Eg: 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等。
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Eg1: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
Eg2: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
并规定对执行 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经济自治权: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Eg1:1984年后,在西藏农牧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西藏农牧区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持续发展和提高。Eg2:全国只有西藏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政策,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
文化管理权: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
Eg1: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Eg2:新疆地区的学校除了教授汉语外,还要开设民族语言课 其他自治权:自治机关根据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有权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有权根据法律制定管理流动人口办法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1、由历史特点所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就实现了国家的第一次大统一,随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局面。此后,无论是汉族建立的隋唐、宋、明等朝代,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等朝代的中央政权,都以中国的“正统”自居,把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最高政治目标。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是我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原因。
2、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且主要居住在广大边疆地区,但在内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各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的共有家园,只有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各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发展进步;各族人民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坚决反对**“藏独”言行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比例50年增长10倍
截至2008年底,宁夏全区机关共有少数民族干部8599人,占干部总数的24.7%。仅2007年,就有213名少数民族干部被安排到各类培训班学习;14名少数民族干部被组织部门派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民族团结谱新篇:“我有一个汉族姐姐”
2007年3月,新疆昌吉四中18岁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被诊断患有慢性肾炎、尿毒症和慢性肾衰竭等重病,经多家医院诊断,需换肾才能挽救生命。2007年9月,王燕娜在报纸上看到毛兰·吾买尔的遭遇后,经医学检查得知自己与毛兰·吾买尔16个项目全都配型成功,便毅然决定拿自己的一颗肾来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2008年3月27日,经过许多波折和家人的同意,王燕娜最终实现了捐肾救人的心愿。
特色资源助推内蒙古经济腾飞 如今,伊利、蒙牛打造起中国最响的两个乳业品牌,并带动了数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同时还带出了中国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小肥羊”。喝了奶,吃了肉,剩下的羊毛羊绒资源也编制成“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鹿王”、“蒙古王”、“绒王”等一系列羊绒杉羊毛衫品牌。草原特色资源,让内蒙古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第十七条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工作。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6任(含现任在内)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7任(含现任在内)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均为藏族公民。此外,还有一批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有的还在中央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孔繁森是援藏工作的汉族干部,他两次赴藏,历时十载,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西藏人民,他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思考:为什么西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孔繁森?不会忘记他从自己的血管里抽出900毫升的鲜血,抚养3个藏族孤儿不会忘记他脱下带着自己体温的毛衣,送给藏族老阿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 1994-2007全国援助西藏资金约64亿元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主席郝鹏说,全国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7个省市、59个中央国家部委和17个中央骨干企业先后派出2892名干部进藏工作,援助西藏资金约64亿元,援建项目1698个。
五、练兵环节:判断并说明: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各少数民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州、县(旗)和民族乡。
3.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及法院和检察院。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意味着自治地方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自主管理本地方内部事务。
六、自我检测:单选题
1.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自治制度是在各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B.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C.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D.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法院 2.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国情 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②④
4.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自治权是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自治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④自治权包括自治地方享有和行使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D.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6.北京是一个多民族人口构成的大都市。全市有5个民族乡,100个民族村,39所民族小学,10所民族中学,在16所大学中开办了民族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另外,全市建
立了民族乡村医疗卫生网络,许多民族乡村、街道还兴办了敬老院和文化馆。这些事实表明
①民族乡村自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制度
②民族平等权利得到体现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④不同的民族风俗和习惯受到尊重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A.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C.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D.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8.(2009年高考广东卷)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表明
①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③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2009年高考全国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七、能力提升: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示:必然性和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载入宪法,坚持依法治国等。)
八、高考:2009年高考重庆
材料一: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7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渊源;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05-02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取得丰硕成果: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达到44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稳定,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这是无可辩驳的。但是,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渊源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选择,而中国共产党纲领、宗旨、政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研究开始。
1.民族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民族自决,在谈到波兰民族问题时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波兰的办法,来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影响。”[1]164也坚决主张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去“即使分离以后还会成立联邦”[2]381。
列宁强调“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3]386“承认一切民族都有分离权,从消除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和任何特殊地位着眼,来评价每一个关于分离的具体问题。”[3]564
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主要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尤其是被异族统治者压迫的民族而言的,“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主要应用的是两个场合:一是沙俄帝国内的各民族自决,另一个是世界被压迫民族……但是这两个场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由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在对待本国民族问题时,就直接将“民族自决”引入,如在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在“共产党之任务中规定: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该地民族自决”[5]257。1933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中规定:“取消过去中国政府对各弱小民族所行一切压迫条约,承认各民族的完全自决权……”[6]42等早期文件都能见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民族自决权最初只是动员和团结各民族的一切力量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以期达到民族独立和解放。但事实上,民族自决却被理解为民族自治权或者文化自治权,而列宁“把它解释为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有完全分离的权利,各民族有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7]237-238在此,列宁没有明确民族、附属国的概念,致使这一原则,成为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对于这种“民族自决”中国人民并不生疏,不仅过去有过“满洲国”、“蒙疆自治”、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美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8]711。
2.民族区域自治
列宁把民族区域自治同民主共和国和民主集中制联系起来,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原则。他说:“至于自治,马克思主义者所维护的并不是自治权,而是自治本身,把它当作具有复杂民族成分和极不相同的地理等等的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9]271
斯大林则指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域自治,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是居住于一定地域上的一定居民;其次,区域自治把居民统一起来,以便为实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最后,它使大家不必等待整个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资源并发展生产力……总之,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7]113-114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时的缺陷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李维汉曾作过这样的界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不应以少数民族所占当地人口的一定比例为基础……)。”他并指出:“这是一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8]510在其定义中,虽然也提到“民主集中制”原则,但由于我国人民刚刚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共产党也在建国制度中践行其在战争期间所许诺的那样,建设共和、民主、富强的社会,使人民当家做主,对民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加之苏联在此问题上的影响“只有当地居民才能够完全准确地估计所有这些条件,而国家的中央议会将根据这种估计来确定自治区域的区划和自治议会的管辖范围。”[3]363过分地强调地方分权,而忽略中央集权,中共领导们深信人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即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显然,当时中共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没有科学理论和民主意识的指导下,少数民族民众能做好这项工作吗?而在我国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现状下,在小聚居的单一民族地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造成的只是更大的民族封闭、隔阂,严重的将引起民族主义的觉醒,以致发展为民粹主义,而不是造成最终的民族融合。
三、建议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在各个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而十一五期间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人口总数比西藏自治区成立前翻一番,自治区的法律体系也取得很大进步……这一切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设立全国性统筹机构,积极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
在现今的民主改革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具体在少数民族民主改革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来进行。我国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小聚居的现状又要求在改革的进度上要做好协调工作,有必要设立一全国性统筹机构,做好统筹工作,使全国一盘棋。同时,设立全国性机构统筹整个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事宜,将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有助于确立中央的权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改革进程。
3.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规格,促进民族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和一系列制度化措施与政策,将56个民族看作是某种政治实体的表现形式,以“自治地方”为民族边界,开始有意无意地使民族之间的边界明晰化,而且使每个人的“民族成分”固定化。民族边界的清晰化,强化和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设立之初以“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但所采取的“区域自治”将一些本来没有明显边界的民族居住地域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今天,如果继续推行这种制度和政策有可能导致民族分离。因此,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上,有必要提高民族区域自治的准入门槛,尽量少设一些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州、县等。
4.注重宗教信仰问题,培养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由于历史上西藏是“政教合一”模式,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达赖的神化使其言论在西藏地区,尤其是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宗教问题和党的政策宣传,在宗教问题上,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尽量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对于西藏的发展更多应是侧重政治文化的建设,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分裂的潜在威胁,还要靠少数民族民众和精英人物在深层意识中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真心认同,并把本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10],培养藏民对社会主义和统一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产生一种民族向心力,把其从传统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忠诚转变为对伟大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上来。当前,在学校、基层社区介绍和普及我国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深入细致地介绍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我们的民族交流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5]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斯大林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李维汉.统一战线间领导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研究】推荐阅读:
贵州土司制度的演变过程06-2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01-15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08-0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09-29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06-05
教学设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0-06
土司文化论文07-26
木氏土司11-09
游土司王城作文700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