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2024-09-2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精选8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篇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并通过完成课堂上的探究思考和小组合作讲解展示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及点评得到实现,本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体现。以下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尽量把教材中枯燥难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和口语化。在教学中多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坚持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能拉进学生与思想政治课堂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

(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将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减轻学习负担。

在之前的授课和听课、评课过程中,往往有老师、学生反映如果一堂课中采用的案例太多反而会干扰学生学习,影响授课质量。所以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只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贯穿整堂课,力求把知识点讲透,同时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导入新课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自治权的学习等,再到引导学生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既保证了课题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面向现代化的新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能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还有,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知识具体、简单化,使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让学生对枯燥的政治知识不再乏味,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是一个新老师取得更大进步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发扬,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针对本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部分知识点没有讲解透彻。

通过课后其他听课教师听课评课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本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时,我应该准备得更加充分,在授课前将这四个知识点进行再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再重点强调,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没有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通过之前的教师培训学习,我了解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来设置和安排不同的探究活动和作业,也无法做到调动全班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并使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学习将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我仍然需要加强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政治课堂。政治课堂上,教师应当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关注国家大事,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可能是经验不足和功底还不够深的原因,我觉得在本堂课上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

以上便是我在这次上课、评课之后进行的教学反思,既有优点,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俗话说的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将虚心学习,努力探索,争取更上一层楼。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懂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识记并理解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 要接受无神论教育, 弘扬科学精神, 树立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活动流程如下:

第一步:结合导学案“问题导航”设计的5个基础知识问题, 读记相关知识, 时间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课本, 背诵标识★号的知识。

第二步:空出关键词, 检测学生对读记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三步:完成“问题探究”部分的针对练习 (判断改错和材料分析) 。

第四步: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探究”。要求:核对答案, 探讨不同, 归纳错因, 对疑惑点进行整理, 以备交流时用。

第五步:学生展示答案成果, 对疑惑点提出交流。要求:将“问题探究”分割为几部分, 让学生自主展示。对其他同学的疑惑点进行解。

活动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活动流程如下:

第一步:结合导学案“问题导航”设计的4个基础知识问题, 学生读记相关知识, 时间为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课本, 背诵重点知识。

第二步:小组成员相互抽背重点主干知识, 促进知识再次熟悉和巩固。

第三步:完成“问题探究”部分的针对练习 (判断改错) 。

第四步:同学完成“判断改错”的答案校对。

第五步:小组合作探讨“材料分析题”, 并思考“涉及民族方面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把握”。第六步: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展示成果时, 从审题、分析材料、答案组织等方面进行阐述。

活动三:课堂小结。指导学生对“民族问题”部分知识进行归纳, 形成内在的体系。

活动四:自主练习。完成导学案相关的练习题 (答案下节课呈现) 。

三、探究反思

正值学校在推进课堂改革, 推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上是我结合本学科做的一次尝试, 称不上真正的“翻转课堂”, 但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的改变。在组织教学中, 我有几点收获:

1.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问题导航”的问题设置开始, 给了学生明确的导向性, 能够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回顾课本知识, 织罗知识体系。尤其是其中1个小设问“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三个原则的区别”, 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思考将“他知”变成“我知”, 真正内化知识。比如在这个问题上, 某个同学就用了“1︰1︰1”解释“民族平等”, 用“1+1”解释“民族团结”, 简单明了的将二者区别开来, 非常新颖, 比老师的讲解更贴切、更浅显。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 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 积极踊跃地投入课堂, 使得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和生命力。

2. 提高了课堂的师生互动

改变了以往教师牵引主导模式,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创建适合学生参与宽松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 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保障。在“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及“反思小结”环节, 学生们积极发问, 主动和老师探讨问题, 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实效,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3. 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整节课课堂节奏紧凑, 环环相扣, 即紧张又轻松, 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让学生不能、不敢、也不会开小差, 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既然是尝试, 那么就会有不足和遗憾。具体有这样几点及其改进措施:

(1) 在探究问题设计上不够贴切。设问有一定的改进, 但是还不能完全符合“翻转课堂”的时效性。改进措施:一是注意设问的角度, 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二是注意设问的深度, 增强问题的挑战性;三是注意设问的广度, 扩大问题的开放性;四是注意设问的厚度, 增强问题的拓展性。

(2) 边缘学生参与热情需要进一步调动。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动起来了, 积极参与了课堂。但有部分同学的参与热情并不太高, 比如:小组讨论中总是扮演着“忠实的听众”;成果展示中总是默默地低着头等。这些同学一般都是政治学科达B边缘生, 对整个班级总体成绩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改进措施:一方面积极鼓励他们站起来、动起来, 勇敢地展示“第一次”, 有了开始一切都会顺利起来。尤其是对会说但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应多鼓励。另一方面用点名的方式促使一部分同学不得不动起来。这主要是针对课堂习惯不好, “不屑”参与课堂的同学, 用这种方式“迫使”他们融入课堂中, 也能有效防止走神、开小差现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篇3

新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材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课中乃至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在解决、处理民族问题上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该制度的落实切实关系到我国利益,特别是民族之间的关系。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贯彻落实合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上一次课的延续和巩固。本框总共分三目,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明确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学情分析

由于河源市东源县本地有个畲族民族乡,所以讲民族方面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抽象的问题就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上次课学习了民族关系,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还不够扎实,仍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三、设计理念

《政治生活》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走进西藏”“了解西藏”两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高原思考”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东江学子精神”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之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五、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西藏自治区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读书

上课前3分钟和课上前3分钟读书,起到预习的作用。并指导学生找出本课的知识提纲和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

(二)新课导入

自学导引P76~79: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法律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为什么我国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讲授新课

教学活动1.(课件投影):

1.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展示我国地图,从地图中发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特点;播放链接视频(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出: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什么?

学生讨论思考,并完成回答。

(课件投影):学习成果展示

即时练习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为什么?)

教学活动2.(课件投影)

(走进西藏)展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的西藏自治区美景,创设情景,随着轻松的歌声《坐上火车去拉萨》,坐上火车去西藏旅游。

(设计意图:本课,我采用带领学生“坐着火车去西藏旅游”的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去西藏自治区旅游”这话题马上会冲击学生的感觉神经,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

(了解西藏)

高原回声:你知道西藏的过去吗?

高原新貌:经过50多年发展的西藏,现今面貌又如何?

高原贡献:西藏人民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的贡献有哪些?

高原憧憬:美丽的西藏哪些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学生小组探究、谈论并成果)

探究问题一: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是什么?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

探究问题二: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说明为什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并总结成果)

(设计意图:理论课教学一直忌讳“满堂灌”却又常常会陷入其中。所以,我使用较为通俗的概括性框架,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融入在一起。这主要体现在目前我校政治科组实行的以知识网络的构建来统领主要教学这一环节上,从而使学生有整体知识概念,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成果和探究问题,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通过实例更深刻全面地把握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即时练习(练习题略)

4.知识拓展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如果你是一位藏民,你认为西藏今后该从那些方面发展?

(2)如果你是自治区的干部,你会从那些方面来发展西藏?

(3)如果你是党中央或这国家中央机关,你会为西藏的发展做些什么?

(4)如果你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家,你又会如何为西藏发展尽力?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以上四个问题,学生更能从不同角色出发,全方位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并坚持和完善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明白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四)反馈训练与课后作业

反馈训练:与本框题有关的时政热点题和一两道近年高考选择题。(略)

(设计意图:查缺补漏,巩固知识,题量不需要多。)

七、板书设计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为什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

(四)坚实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么样?)

八、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在于和时事热点的结合,通过相关时事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对时事政治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形成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的和谐局面,也符合高考的方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4

汪睿

行政管理

L01214037 联系方式:***(手机)

新疆近年来所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例如:新疆巴楚暴力案、4.30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5.22乌鲁木齐爆炸案等。其中2009年的“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是此类事件中持续时间比较长,最恶劣,最典型,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首先,我们来对这起事件做个简单的介绍。

“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是指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爆发,是连续数日的一系列暴力骚乱事件。但是它的事件起因不是那么简单。在此之前,广东省韶关市一家玩具车招收600名左右的新疆员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厂内汉族员工和维吾尔族员工发生斗殴事件,有两名维吾尔族人在斗殴事件中丧命。此外,对于该事件的后续没有处理好,玩具厂直接辞退所有新疆员工。这些引发了维吾尔族人在乌鲁木齐举行街头示威,警方上前与对方对峙,进而使示威升级为骚乱。对于这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不同势力却有着不同的声明。中国的新疆地区政府很快将它定性为“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并认为幕后主使是热比娅·卡德尔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相对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和其议长热比娅否认策划骚乱,指示威者是不满中国对维族人的政策。“因此,乌鲁木齐人民走上街和平抗议,为死者讨回公道。”由此可见,中国的新疆暴力事件,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仅仅牵涉到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牵涉到政治、国际等。

“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这方面不需要赘述。直接看数据:截至7月16日,乌鲁木齐“7·5”事件死亡人数为197人,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达6895万元。除了对街道的公共设施的破坏,由于**的人绝大部分为维吾尔族人,仇视汉族人的思维导致他们对汉族人的私人财产进行破坏,例如轿车、店铺等。其次,从社会层面上,此类事件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界安全。中国本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各个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做到各民族共同发展。然而乌鲁木齐“7·5”事件破坏了汉族和维族的深厚民族感情,不利于新疆地区民族团结。从近年来,新疆多发暴力事件的地区包括喀什、叶城、皮山等地,这些地方多位于新疆与其他国家的交界地带。暴力事件频发,不利于我国的边界安全。再其次,暴力事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破坏国家统一。新疆暴力事件的背后是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等一些新疆分裂分子,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企图煽动维族人民,妄想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危害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国家统一。

在这里,我们就好疑问:为什么新疆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会频发这类事件呢?

第一,是信仰的不同。新疆的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新疆各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信仰的政治色彩浓厚。即使现在的新疆伊斯兰教界不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政治地位,都是他们的影响还是巨大的。于是那些伊斯兰教宗教极端主义者利用这点,任意歪曲篡改事实,煽动宗教狂热,煽动不同信仰之间,汉族和维吾尔族之间的民族仇恨,制造暴力冲突。导致大量无辜群众丧生。其目的是要恢复神权统治,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第二,是人种和文化的不同。新疆的维吾尔等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其长相、文化均与内地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反而与近东的突厥国家。这些都推动了民族分裂主义出现。他们以“民族自决”为借口,妄想分裂中国。所谓的民族自决是指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都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但是这里那些民族分裂主义歪曲理解“民族自决”的含义,给民族分裂寻找借口。此外,也有少数汉族人信仰“大汉族主义”。他们主张汉族历史、文化、血缘、正统性优越于其他族裔或民族。在政治上认为一切事务以汉族利益为优先、认为汉族重要性高于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

第三,是恐怖势力猖獗。他们蛊惑人心,怂恿民众。在新疆境内,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的恐怖主义组织就有40多个,他们以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为目标。其中“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其宗旨是通过恐怖手段分裂中国,在新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他们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中国是“东突厥斯坦民族3000年的敌国”。他们通过使用暴力或其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以达到各种政治目的。更可怕的是,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势力以及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三股势力”虽然各自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是根本相同的。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洗脑和暴力事件等手段,来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第四,是国际势力的暗中操纵。西方反华势力在反恐问题上仍然实施双重标准,借机向中国施压。西方媒体将新疆恐怖事件引向民族问题,用心险恶。例如:美联社称,维吾尔族人一直对汉族统治和汉族移民大量涌入新疆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有时演变为暴力事件。除此之外,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每年接受美国国会支持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以此,中国要注意西方的和平演变,前苏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第五,是新疆的社会问题堆积。新疆地区社会问题严重,地处中国西北边界地区,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经济落后,文化水平较低,与东部地区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差别大。贫困人口较多,人均收入也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些都导致了中国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和谐发展。

第六,是执法不公引发暴力抗法。在执法过程中,个别执法人员执法随意性大,宽泛行使自由裁量权,同一性质的案件受人情关系、行政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处理结果不同,造成执法不公,加大了执法对象的抵触情绪。这点很是明显,例如“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的起因事件就是韶关市当地执法部门没有处理好,导致被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歪曲事实,最终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七,是法制意识薄弱。参加乌鲁木齐七·五骚乱的人大部分是学历较低的,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学生。他们的法制意识不高,不会理性思考,容易被不法分子蛊惑,参加暴力活动。此外,在“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的后续事件中,约300名维吾尔族妇女上街示威,并与警察发生扭打。很多妇女大声喊叫,要求中国当局释放她们的丈夫或孩子。

那么我们如何防范甚至于解决新疆的暴力问题呢?很多人说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问题,但是作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身是好的,只是制度在具体实际实施中存在着不足。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怎么才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解决民族自治区的暴力事件问题呢?具体来看,分为以下几点:

从经济上,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满足少数民族的物质需求,拉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新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例如:凡是依照国家规定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新疆地区可以利用这些特权,努力发展经济,抓住中国的资助机遇,进行“西部大开发”。

从政治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学习培训。文明执法,礼貌待人,公正执法,一切为民。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抓起,保持队伍良好的仪容举止、行为规范。努力塑造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广泛认可的良好队伍形象。减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对政府部门的偏见和不满。

从文化上,提高新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传播先进文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激发凝聚力。使新疆地区的民众可以理性思考,不容易被不法分子洗脑、蛊惑。例如在城市社区可以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在农村地区为村民提供有益的书籍或者“文艺演出下乡”。

从法制和社会上,可以进行法制宣传,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同时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完善民族法;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减小贫富差距,优化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最终建设和谐友好的社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实践) 篇5

---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二册第七课第二框题

08政治本二

安海远

0851021010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省级)、自治州(地级)、自治县(旗,县级)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扞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五、板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六、巩固练习: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设立自治机关

C.坚持民族平等 D.保障自治权

---答案:D

2、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① 人民代表大会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3、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① 维护国家统一 ②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 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七、思考题:

1、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6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关系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丝毫不能含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时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就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个制度,要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关键字:新时期

坚持

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普遍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进步,民族关系呈现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局面。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而且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所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情所需也是众望所归。

那么,应当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必须坚持“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基本前提,必须巩固“一定的民族聚居区域”这个自治基础,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抓住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以及在新形势下处理好民族问题是根本问题这一关键。

二是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发展纳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好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保证。他还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胡锦涛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也指出,要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就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不仅要保障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民族平等原则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生活方面真正实现。

四是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要让全民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其次才是中华民族中的藏族、汉族等民族,这样才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这将是一个漫长的、需要足够耐心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树立这种意识,并做好相关工作。实际上,在中国“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⑤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民族问题与中国的核心利益具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

五是目前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们的传统观念不断转变,价值观不断变化,很多社会矛盾显现出来。而且,很多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缺乏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由于汉语交流能力差及文化差异,产生对利益分配不满的现象。这些现象必然会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成员的不满,再加上外部敌对势力的鼓动与支持,一些普通的文化差异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就会上升为民族问题,并使极少数激进分子铤而走险。实际上,在中国,“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从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看,参与这一事件的大多数人是无固定职业的外地人和青少年,并没有公务员,也几乎没有农牧民。这说明,**集团的渗透和影响是存在的,而多数党员干部和广大藏族群众在政治上是靠得住的。对此,要加强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充分认识各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异,致力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享人类社会发展成果。

六是重点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让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优势,起到带头骨干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人民群众,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了解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点。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于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干部的状况又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践表明,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吸收借鉴新鲜经验,完善制度机制,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力量,为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之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7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篇7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重要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法治中国”作为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整体性目标,它是法治建设的“中国版”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是法治普遍原理与中国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

195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和前提。之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出现了依法治国的提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制”到“法治”,国家的法治建设走向新的阶段。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了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出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11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揭开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篇章,是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第二个里程碑的关键性标志,描绘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的提出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法治中国建设的大局。各民族在发展中必然产生一系列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民族之间因经济利益、文化习俗的差异等而引起的纠纷问题等。这些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之后,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贯彻执行,为我国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我国少数民族法治建设提供了详细的制度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制定的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制度规定,详细地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性质、权利等。我国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减少以至于消除地区经济利益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失衡,使各族人民群众在习俗和人格尊严上得到认同。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更好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呈现出明显的法制化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除了民族自治地方遵守外,中央国家机关和其它非民族自治地方也得遵守,它不仅对建立自治地方的条件、程序、自治地方权利、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地方与上级国家机关的关系做了具体规定,而且对各民族地区制定的实施细则、变通规定等做了法律法规上的细化。我国颁布并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更好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习俗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有了法律依据,是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一部法律。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立法内容单一、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之一,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情况。这种特殊的民族分布情况要求立法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特点,采用相应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事务。然而,我国关于少数民族的法律文件趋于一致,显示不出任何的民族特色。其次,《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然而,目前从数量来看,有很多民族地区没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且我国五大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都还未获得批准。再次,从当前的立法程序来看,民族立法工作的程序繁琐,且包含一定的人为因素,一些法规从制定到征求上级国家机关意见,再到批准生效具有法律效力,需要走太多的程序,这直接导致立法机关不积极主动进行地方立法工作。

3.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法治队伍

依法行政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民族自治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法”观念,习惯采用民规民俗的方式处理族内事务和纠纷。且民族地区领导人依法行政的水平低下,执法人员滥用权力现象明显,在行政执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行政执法方式严重影响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3.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

我国对少数民族施行“两少一宽”政策,即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这项政策的要求是少杀少捕和一般从宽。然而,有些民族地区的群众法律意识薄弱,拿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做挡箭牌,曲解“两少一宽”政策的内涵,公然做违法犯罪的事,无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即使是少数民族群众,也必须遵守国家的《宪法》规定。“两少一宽”政策也只有在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有存在的意义。

4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4.1 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立法,简化立法程序

在民族地区,民族因素的立法是非常迫切的,应加强民族地区立法,以此加大对该类具有民族因素的事务进行法治化的管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立法时应充分结合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律条文,同时应结合实际需要对一些濒危的文化遗产等予以立法保护。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一些模糊的字眼要有明确的规定,将其实施细则具体化、制度化,提高可操作性。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简政放权,简化立法程序,缩短立法周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立法效率。同时,应经常对民族地区的法律条文实施监督检查,提高少数民族法律的可操作性。

4.2 提升行政执法工作队伍的素质

推进我国民族事务法治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拥有一批先进的行政执法工作队伍。一方面,应该经常对现有的行政执法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的培训,并组织一些研讨活动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行政执法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高民族地区工作的待遇,鼓励全国各地的法律专业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提升民族法制建设。此外,行政执法机关应该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行政执法,排除其他外来因素干扰,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树立行政执法典范。

4.3 加强制度宣传教育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少数民族的普法宣传工作,在宣传时,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以及民族特色,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基础,做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工作。同时,普法教育宣传教育工作应该设计少数民族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一些可以变通执行的法律条文要讲清楚,从而如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最后要正确处理分裂势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歪曲,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东方大国形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 结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该经常检查民族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工作,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水平,改进少数民族的普法宣传工作,推进我国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摘要: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法治中国的内涵着眼,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治中国,作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嵇雷.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3(01).

[2]朱玉福.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回顾与前瞻[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1).

[3]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9(0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政治;自治权利;完善;

中图分类号:DF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01-01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及发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到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与“联邦自治”“民族自决权”有本质区别的制度。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

二、民主政治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民主政治应该是让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自己的权利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提出及发展使中国人民真正地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多方面的民族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民族充分享有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在立法、经济、文化教育,组织制度等方面享有自治权。

在立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行使自治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下,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还以整章形式规定了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等。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刚性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但它赋予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权,这一权力所体现的本质就是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践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这一实行自治的核心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也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相应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民族区域自治是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相适应的一种制度,而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性正是“自主性”,例如财政预算支出的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可以高于一般地区;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税。民族自治地方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在教育方面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建立民族高等院校,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在文化方面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医疗事业方面,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国家还设立各项专用资金,扶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文化建设事业。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意识淡薄。经济文化落后及由此产生的自治意识淡薄,是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得不到很好实施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意义上看,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对自治地方的一些群众来说,无疑是一纸空文。不少农民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所在地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知之甚少,而很多普通农民根本不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相关自治法规的内容。多数民众自治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淡薄,严重影响了自治法赋予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贯彻落实。因此提高民族自治意识就必须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政策,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文化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座谈会,文化教育节,颁布实施条例等,使民族自治意识做到家喻户晓,并牢固树立自治意识,把实施条例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政治建设的保障,文化建设的需求,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未能及时修订。据调查,自治区自治州制定的自治条例,除了章节结构、称谓以外,自治条例的主要内容十分相似,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对照,照抄照搬的地方比比皆是。没有自己的特点,缺乏具体灵活的措施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最大的问题所在。制定自治条例要根据宪法和自治法,但依据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在解决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上,自治条例应当着重解决个性方面的问题,要分析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中存在的特殊矛盾和突出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党的领导机关与自治机关的关系,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修改制定。提高自治机关的自治能力,制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自治条例,充分落实自治权成为当务之急。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尚未能正确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些误差,因此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成了当务之急。除了普及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教育外,作为知识分子阶层就应该充分正确理解这项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落实方法,使民族地区人民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惠政策,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贯彻落实,更好的促进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版

[2]杨虎德.青海民族工作的实践与讨论[M].西苑出版社,2011版

[3]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版

上一篇:改名字才是我们人生真正的开始下一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介词By 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