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设计

2024-08-28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设计(共8篇)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设计 篇1

材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

一、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实习结束后,开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该课程与毕业论文(设计)接轨。

第6-7周 学院确定并公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和指导老师名单,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阅读书目,明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第8-10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写作提纲或设计方案。向学生介绍参考书目,指导学生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

第11-20周拟定开题报告、实施工作计划

二、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第1-9周 实施工作计划。

 第10-12周 撰写论文(设计)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修改毕业论文(设计),随机盲审。

 第13周 指导老师再次审阅,毕业论文(设计)再次修改。 第14周 答辩小组审阅本组论文。 第15周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材料学院

2015年1月12日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

1.选题可以是有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也可以是有关应用科学研究的,各师范专业应鼓励学生选做学科教学论方面的课题。各院(系)确定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等要紧密结合本学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实际,要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为了发挥专业优势及专业特长,有利于教师指导,选题应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2.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题目不宜过大、过泛,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易于独立地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

3.选题应由院(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指导力量合理安排。学生一般不得选做本专业以外的课题或院系没有指导力量的课题。

4.毕业论文(设计)一般为一人一题。若课题需要两人以上合作完成,必须由指导教师提出,院(系)主管领导批准,且每位学生须独立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并独立完成各自的论文(设计)。

5.各院(系)要严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关。组织本单位教学和学术研究力量,严格审核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确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适宜性和创新性。同时,要认真填写《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从2006年开始,教务处要在学校相关网页上公布每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指导教师姓名。

6.各院(系)要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过程和质量要求。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要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篇论文(设计)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工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和具体到三级标题的写作提纲等。开题报告的具体格式各院(系)可结合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教务处为各院(系)提供开题报告的参考格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报告要经过导师和导师所在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论文(设计)完成后,开题报告要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起永久存档。

7.论文选题确定并完成开题报告后,选题一般不得变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或者中文、外语专业的学生若要选择文艺创作、作品翻译等体例,必须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批准,并报教务处教学科备案。

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一般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且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承担。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但可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协助指导教师工作。2.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以2~3人为宜,原则上不得超过6人。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期间,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指导。

3.若确需学生到外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时,院(系)应派专人联系,聘请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工作,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掌握教学进度及要求,并协调有关问题。

4.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在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坚持科学精神教书育人,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教师对学生既要在业务上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5.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业务指导,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在关键处起把关作用,同时在具体的细节上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具体任务

(1)指导学生选题和开题,向学生讲清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2)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写作提纲或设计方案。(3)向学生介绍参考书目,指导学生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

(4)审定学生拟定的开题报告。

(5)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1~2次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与质量的检查,填写中期检查表,同时进行答疑和指导,随时解决存在问题,指导学生正确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6)审查论文初稿,指导修改定稿;在毕业论文(设计)结束阶段,按照专业学术论文体例审阅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并指导学生参加毕业答辩。

(7)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后,指导教师收齐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全部资料和原始数据,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论文(设计)质量写出考核评语。

7.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一经发现有抄袭或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现象要及时制止。

三、对学生的要求

1.本科毕业班学生都应撰写毕业论文。

2.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3.尊敬师长,团结协作,虚心求教,认真听取教师和有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同学团结互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成果,否则,按毕业论文(设计)不及格处理,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5.严格遵守纪律,在指定地点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因事或因病暂时不能参加毕业论文(设计)活动,要事先向指导教师乃至院(系)有关领导请假,否则视为旷课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毕业论文(设计)及相关成果、资料应及时整理好交给指导教师。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完成

1.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包括选题的确定、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必要的社会调查、方案的制定(包括写作提纲、实验方案、设计方案等)、方案的实施、数据的处理、日志的填写及论文的撰写(设计的完成)等环节。

2.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应坚持科学精神,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准确,条理清楚。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和参考文献部分可参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格式进行撰写。篇幅原则上不低于5000字,摘要以500字为限。论文(设计)统一以A4标准版(版心23×15)打印。(具体要求见《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规范》)

3.按规定程序完成《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4.为拓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研究视野,从2006届毕业生开始,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检索和利用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引用中文文献不少于10篇,引用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并至少翻译一篇外文文献,答辩时外文文献和译文一并提交答辩小组审核,最终连同毕业论文(设计)一起由院(系)存档。

5.每位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定稿后,须认真填写并向指导教师提交一份《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表》和3-5份毕业论文(设计)文稿,由指导教师在《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表》上,签署评阅意见后,连同论文(设计)文稿一并报送本单位教学秘书,由教学秘书统一安排审阅(包括盲审)和答辩。

6.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不得拖延。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审阅和答辩 1.每位本科毕业生都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通过答辩后,方能取得成绩。

2.论文(设计)答辩在院系答辩委员会领导下,按选题方向分答辩小组进行。论文(设计)答辩小组至少应由三位教师组成(不含指导教师),必要时可聘请外校专家参加。

3.答辩前,答辩小组每个成员必须对本组答辩学生的论文(设计)进行全部审阅,并填写审阅意见。答辩时,论文指导教师回避,答辩小组成员主要质询与论文题目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本文应阐述清楚而实际展开不够或阐述得不清楚的问题。各答辩小组应指定专人记录备查。

4.答辩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答辩陈述的主要内容包括:(1)论文(设计)的任务、目的和意义。(2)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参考文献等。(3)论文(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4)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

5.各院(系)提前将组织公开答辩的时间、地点报教务处教学科,以便我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进行检查和监督。6.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各单位要认真执行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盲审制度,按照本单位毕业生人数的5%进行抽查,送校内外有关专家盲审,并公布盲审结果。学校将不定期抽查盲审结果。

7.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实行复议制。如答辩人对评分结果和等级有异议,两周内可向本院系申请复议,并报教务处,由教务处重新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答辩,以复议结论为准。

8.答辩结束后,各院(系)需在规定的时间登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并对本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总结内容包括:本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执行学校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工作特色和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存在问题及改进的措施,并对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要认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信息一览表”、“质量(含选题)分析报告(分专业)”、“院(系)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名单”、“往届毕业论文公开发表情况统计表”、“校级优秀毕业论推荐表"等有关表格及按专业对学生的选题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将以上材料交送教务处教学科,整个工作6月20日前全部结束。

六、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 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

(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在答辩结束后进行。由答辩小组提出评分意见,交院系答辩委员会审定。(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主要综合下列几方面的情况评定:开题报告的写作情况;写作日志的撰写情况;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包括政治倾向、理论与实际结合程度、论述论证的深度、有无创新及现实意义、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实验方案是否合理严谨、图表表达是否规范等);答辩情况;所选题目的难易程度等。参照《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指标体系》进行评定。

(3)论文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见下表)。评定时应严格掌握评分标准,优秀成绩一般不应超过本专业论文总数的20%。实得分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60以下 等级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4)论文(设计)的答辩结论和成绩由答辩小组组长和成员填写并签名后,交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审核、签名、盖章。

2.“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推荐评选办法(1)“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①观点正确,有独立见解、创新或发现,或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②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③论文思路清晰,数据详实,文献引用符合要求,体例规范,语言、文字流畅,概括、归纳问题全面、准确。

(2)“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由院系答辩委员会评审后推荐,不超过本专业毕业学生人数的3%。

(3)“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由教务处组织审定。

七、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安排 参见首页材料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 1.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第16-17周 各院(系)确定并公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和指导教师名单,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阅读书目,明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第18-19周 确定开题报告,写出初步提纲。第20周 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2.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第1—5周 写出论文(设计)初稿。

第6周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第7周 修改毕业论文(设计)。第8周 毕业论文(设计)基本定稿,随机盲审。第9周 指导教师再次审阅。第10周 毕业论文(设计)再次修改。第11—12周 答辩小组审阅本组论文。第13—14周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八、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1.教务处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宏观管理工作,并组织编印《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选编》。

2.各院(系)教学副院长(副主任)负责本院(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后勤保障、成绩登记以及存档等工作。各单位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始前必须进行动员,组织指导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员学习我校及院(系)制定的有关规定。

3.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

(1)各院(系)着重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选题研究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并按时将《陕西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交送教务处教学科。(2)检查开题报告完成情况和毕业论文进展情况。着重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学风、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教务处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各院(系)毕业论文工作情况,并协助解决有关问题。

4.各院(系)要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存档工作。需存档资料包括:《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原件)、《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表》、《陕西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信息一览表》、《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报告》、《陕西师范大学院(系)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登记表》、《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公开发表情况统计表》(统计上一届)、《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表》、选题分析以及工作总结等。

6.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不及格者,延迟毕业。按要求补做毕业论文(设计),并重新进行答辩,成绩及格后可颁发毕业证书。

九、工作量计算及经费来源

1.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按以下标准计算教学工作量:有实验或校外实践的论文(设计),9课时/生;其它论文(设计),6课时/生。

2.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经费及奖励指导教师的费用,均从各院(系)教学经费中支出。

十、表彰和奖励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完成学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1.毕业论文工作结束之后,教务处将编辑出版全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选集。

2.如该论文能够入选《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选编》或在一年内能够公开发表,学校将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设计 篇2

笔者浏览了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上海外国大学创办的《外语界》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外语教学与研究》这两大外语类核心期刊,发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习方法、教材编写、测试等方面的研究所占篇幅最多。而且都很据规律性。研究过此方面的专家如胡壮麟(2004)、刘润清(2002,2003)、张绍杰(2003)、戴炜栋(2001)、崔岭(2005)、贾国栋(2006)、蔡基刚(2002,2003,2005,2007,2010)等。鉴于此方面讨论的呼声,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从师资力量、教师工作量、教师科研、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等四个方面客观展示了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真实画面。以期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一个视角窗口。

1 师资力量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纪梅在2000年到2001年期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展开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6份,被调查的人中硕士学位的人只占22.9%。另外根据梅德明对44所大学、44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62.25%的教师教龄低于5年,60.88%的是助教,65%的是大学本科。然而笔者本次就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显示:以2010年至2011学年第一学期学期为例,承担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总数为58人,其中教授0人,占0%;副教授11人,占19%;讲师18人,占31%;助教26人,占45%;见习3人,占5%;硕士学历17人,占29%;本科学历41人,占71%。43%教师教龄低于5年。可见,陕西这所地方师范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质量等同或者略高于夏和梅的调查,即国家平均水平。

2 教师工作量

据全国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统计,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30,另据研究者称,有的大学师生比约为1:222。大多院校教师周课时量保持在16到18学时。笔者本次调查显示:2010年至2011年学年第一学期该地方师范类院校教师人均授课周学时为13.37,但大部分讲师、助教的人均周课时量都高于16学时,有的教师周课时量甚至达到24学时。师生比例为1:145.7。可见这一陕西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结果更突出了师生严重失调,教师超负荷工作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的连续扩招更是让教师们忙碌不堪。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身心疲惫,无暇顾科研及创新。

3 教师科研

大学教师的职责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等人才,也应该引导着科学研究的方向。据笔者对该校的调查:完全没有撰写过科学研究论文和不知如何写的人有15人,占26%;完全没有编写过教材和不知道如何编写的有55人,占95%;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科研项目的有40人,占69%;不知道如何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有45人,占77%;未采用过量化研究方法的有48人,占83%。这一结果恰好佐证了“中国外语教师总体上本来就有训练不足的弱点,公外教师尤其如此(周流溪,2003)”这一论点。鉴于上面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年轻教师所写论文均为教学经验总结,不能从理论的层面高瞻远瞩,宏观指导。但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进修、提高、搞科研的愿望。然而这一愿望只是停留在愿望的层面,未能付诸实践。原因如下:其一,由于工作强度高使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科研;其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教师也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鉴于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2003)教授指出:“在暂时无法外出进修的情况下,单位内部是否能考虑采取稍为灵活一点的工作安排呢?可以考虑:若某人已连续几年满工作量甚至超过工作量,而他现在又有一个自我进修或科研的计划,那么就不妨审查其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一点工作量,使他得以实现其计划中的近期目标”。还望地方师范类院校灵活掌握政策,给教师提高空间。毕竟外语是终身学习,要提高学生水平,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

4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

该校大学英语总学分为16学分。从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四个学期逐步完成一级到四级的学习。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在基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该校对大一新生采取了每周6学时,大二学生每周4学时的方案。这些学时涵盖大学英语读写,听力,泛读,综合训练等教程的统一教学。本科学生所使用大学英语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一至四册;专科学生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内容都很新颖,充实。然部分教材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摆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教师课堂以读写教程为主,根本无暇顾及听说教程、泛读教程以及综合训练。地方师范类院校大部分生源来源于农村,相对贫穷,很多学生没有电脑,对于听说教程,虽然很好,很适合学生,碟片内容生动形象,可是学生无法投入使用。全校语音实验室又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全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正常使用。所以,除了读写教程以外,其它教程就变成了学生用钱买来的舍不得扔掉又无法使用的“垃圾”或“废纸”。

5 结语

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 篇3

幼儿园秉持“以人为本,质量领先,乐业敬业,探索创新,优化竞争,实验示范”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办园优势,使幼儿愉快生活、主动学习、快乐游戏、健康成长,立足师大,面向社会,为家长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实现“设施现代化,环境儿童化,管理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服务一体化”的办园目标。

陕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都会选拔优秀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补充到幼儿教师队伍。目前,专职教师中有96%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1人。

作为陕师大教科院的实验、实习基地,师大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环境和条件,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了多项教学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持研究教育部、省、市级课题29项,其中有8项研究课题获奖。还有多篇幼教论文及活动设计获奖或发表。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设计 篇4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9年度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度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新战略”部署和发展“三个经济”的要求,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问题导向抓重点、结果导向求实效”的原则,注重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软科学研究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支撑作用。

一、项目类型

2019年度软科技研究计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联合项目

联合项目由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命题,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讲话精神,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瓶颈问题及发展战略开展软科学研究,创新科技政策供给,强化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联合(重点)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有效路径研究。2.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研究。3.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我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研究。4.加快推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推进陕北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研究。6.关于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

7.加快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8.新时代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研究。9.重点项目策划与推进机制研究。

10.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产业扶贫新模式研究。11.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12.关于华夏文明核心轴带建设方案研究。

13.金融助推陕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联合(一般)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沿汉江城镇带发展研究。2.关中地区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

3.陕西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4.统筹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全省小城市培育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招标投标和工程咨询领域落实“放管服”改革创新机制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6.陕西省对外开放平台构建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9个月)

7.努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研究周期5个月)8.陕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周期4个月)

9.强化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0.共享交通行业发展路径及监管模式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1.陕西储能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12.构建和完善汽车产业链,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13.陕西植物提取物产业链构建路径研究。14.新材料产业与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15.陕西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6.陕西省重点城市人口变化分析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7.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建设体系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8.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9.促进我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0.陕西省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21.陕西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2.加快全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研究周期6个月)

23.陕西空天动力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究。24.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问题研究。

25.陕西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周期5个月)

26.陕西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二)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承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专题软科学研究任务,或针对全省各行业和区域发展中迫切需要开展的软科学研究课题。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研究。按照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结合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部署,深入剖析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典型经验做法,研究提出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五新战略”部署的路径选择、对策建议。

2.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及对策研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双轮驱动”要求,研究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省及各市科技管理部门落实“放管服”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方案;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研究我省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思路和运行模式;研究市县科技工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研究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培育和管理模式;研究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和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的政策举措。3.科技创新推动“三个融合”及支撑引领“三个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调查摸清我省军工、科教、产业、人才资源现状,剖析我省在推进“三个融合”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促进“军民、央地、部省”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三个经济”整体推进、配套协同、持续优化、高效发展的对策。

4.构建陕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研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剖析我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学习先进省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质量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系统研究具有陕西特色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举措。

5.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针对当前我省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制度制约及其成因,深入分析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不同属性企业发展现状及创新需求,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企业—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

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

围绕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技术路线图,提出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高新区、示范区等承载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研究。分 析国家促进自贸区、试验区、示范区、高新区等建设的政策,借鉴上海张江、武汉光谷等园区发展经验,研究快速提升我省高新区、自创区等创新平台发展动能和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和举措。

8.科技型企业孵化及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路径及对策研究。分析“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共性特征,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或地区典型经验,着眼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提出我省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路径举措,提出构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的对策。

9.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技产业规划战略研究。深入研究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城市联动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机制或经验,系统分析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全面系统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市)科技产业总体规划及发展路径。

10.“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合作模式研究。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总结我省与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目的、合作原则、重点合作对象、重点合作领域及模式方法,提出我省与中亚五国、东盟国家以及国内沿线省市之间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三农”问题,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科技助力推动“三产融 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的有效途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分析各类特色小镇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可操作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策。

12.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分析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和影响创新要素流动的主要障碍,按照“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总体思路,研究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出不同区域科技扶贫的有效途径及举措。

13.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联动机制创新研究。

结合推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深入研究相关地区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建立联防联治体系,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取得实效,为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14.我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围绕落实国家人才评价改革政策,调研分析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适合陕西省情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思路,构建各类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培养和激励不同类型人才的可实施的政策举措。

15.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及能力提升研究。针对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缺失环节和我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效率低下问题,研究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及相 关法律服务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方案;提出促进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我省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提出有序推进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管理改革的政策措施。

16.大数据安全及应用研究。以大数据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各领域面临的大数据安全威胁和需求,归纳总结大数据安全的科学内涵和技术研究方向。

(三)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主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自由申报。主要研究方向和选题为:

1.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围绕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计划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研究。

2.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问题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促进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结合路径研究等。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向。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机制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企业内创模式及路径研究,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创新型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案例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模式与政策研究,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研究,探索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模式及对策研究,规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应研究等。4.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方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机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路径和模式研究,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政府扶持中试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研究,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研究等。

5.科技服务业方向。围绕促进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围绕基础研究类评价、应用研究类评价、科技推广类评价进行研究。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路径及机制研究。高技术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

6.科技金融方向。针对我省科技金融的现状,研究提出包括政府扶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及专利池证券化、科技保险以及科技租赁等多样化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跨境移动支付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作用的创新研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等。

7.园区(基地、平台)创新发展方向。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体制机制研究,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经验辐射推广机制研究,高新区联动发展机制研究,高新区“飞地”园区、“托管”机制研究,陕西省创新平台现状及比较研究,专业科技园区建设路径及模式研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共享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等。8.激励、培养、评价人才方向。赋予领衔专家有职有权政策研究,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研究,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吸引、扶持政策研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研究,促进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研究,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运营机制及模式研究等。

9.创新创业方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对策研究,院所自创、企业内创、高校众创模式及机制研究,“开放需求众包、创新创业大赛、种子天使众筹”三位一体助推模式研究,全链条促进创新创业机制研究,从政策、载体、人才支持等推动创投机构聚集对策研究等。

10.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研究探索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地制宜提出各县(市、区)创新驱动发展具体对策及路径,开展各县(市、区)地方标志性产品品牌发展路径研究,科技精准扶贫机制及路径研究,“三区”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致富路径及机制研究等。

11.科技扶贫方向。陕西省贫困地区科技扶贫的基本状况、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需求调查、科技扶贫发展遇到的问题、科技扶贫的组织机制、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的机制,推进科技扶贫的政策与路径。

12.品牌建设战略研究方向。分析陕西省品牌建设、核心期刊发展现状,围绕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打造、创新品牌(核心期刊)传播、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推广、创新品牌(核心期刊)应用等开展研究,就如何构建陕西省品牌战略,重点支持有基础的企业和产品、期刊发展名牌,提升产品、期刊等效益,促进经济质量提升。13.商业模式创新方向。结合具体产业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研究电商运营组织架构及策略等,为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商贸企业提供“互联网+”的融入方案,为政府提供基于大数据环境的产业管理政策方案,包括行政协调、税收调节与人力资源支持等。

14.城市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方向。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差异化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跨区域生态补偿体系,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支撑。

15.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着眼强化城市功能,依据互联网+理念,开展面向城市建设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管以及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面向城市服务的大数据技术等研究。

16.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支撑工业、农业、文化、旅游、金融、卫生健康等产业发展研究;安全生产领域政策研究,包括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安全防护和评估研究;碳市场发展与新能源规划、低碳城市建设有关问题研究;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对策研究;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引领产业升级研究。

17.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政策方向。国内外科技政策跟踪比较研究,其他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政策研究,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机制研究,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破解机制研究,促进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等相关政策协同机制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评估机制 研究等。

二、申报要求

1.项目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立足陕西省情,要求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技术路线可行,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对策性、操作性,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2.鼓励跨单位、多学科合作,加强研究单位和政策应用部门之间的合作。优先支持研究方向稳定持续,基于一手调查研究资料,数据确凿、研究方法科学、分析全面深刻、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建议的研究项目。

3.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需符合《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各项要求。申请人需熟悉陕西省情,具备与项目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基础,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应具有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含)以上学历;一般项目负责人应有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含)学历,具有良好科研信用。

4.鼓励年轻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应占各单位申报数35%以上,项目负责人担任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不得高于申报数20%。

5.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已承担省级软科学计划在研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计划项目。

三、组织方式

1.联合项目:采取定向委托或邀请招标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联合(重点)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2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联合(一般)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 不超过12个月。凡申报联合项目的,定向委托项目除外,可自指南发布之日起,向省科技厅提交投标邀请书,由省科技厅联合省发改委组织开题论证,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团队)。

2.重点项目:主要采取定向委托、邀请招标或自由申报的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定向委托项目研究周期按实际需求约定。

3.一般项目: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研究时限不超过一年。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可以提前申请结题验收。

四、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咨询。联 系 人:乔顺利 联系电话:87294265

(二)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主要围绕县域发展战略,支持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和培育,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企业发展、产业转型。

(一)主要任务

1.引进、推广、转化与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根据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在示范的基础上,向当地企业和农民辐射推广,为农民增收、人民幸福和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2.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 优势,以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创新驱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瞄准县域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精准对接科技需求,加强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推进创业式扶贫,提高农民技能素质。

4.加大技术培训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面向县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面向企业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

(二)申报要求

1.县(区、市)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并能为项目提供财政专项配套资金。

2.实行限额申报,每县(区、市)限申报1项,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可申报2项。不受理承担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的县(区、市)执行超期没有办结项目验收的区县申报。

3.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县(区、市)科技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申报。应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县(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区)科技局。

(三)支持额度 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创新试点县可加大20万。(四)联系咨询方式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咨询。联 系 人:燕志伟 联系电话:81773390

(三)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指南

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以科技领军人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的创新群体。

一、工作目标

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拟培养支持能够瞄准科技前沿、产业变革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下一代预研、替代研究和我省优势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持加强学科间协作,开展交叉学科群科技攻关,支持开展原创性、系统性和引领性研究;促进应 用科学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协同创新。

二、重点支持领域

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含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部署创新团队。

三、申报范围

陕西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符合条件的创新群体均可申报。

四、申报条件

(一)创新团队应符合下列条件:

1.科技创新水平应处于全省领先并在全国本领域处于第一梯队,有显著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企业作为团队依托单位的,必须是我省确定的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3.应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军民融合“双导师制”创新创业平台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组建。

(二)创新团队带头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带头人是团队依托单位在职人员;

2.年龄一般在50周岁(含)以下(1969年1月1日后出生);

3.未在我省现有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带头人或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学术水平代表成果; 5.2013年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排名前3)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排名前2)、二等(排名第1),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含二级子课题),或主持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做出突出贡献。

(三)创新团队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成员一般由10-20人组成,45周岁以下(1974年1月1日后出生)成员不少于二分之一,40周岁以下成员不少于四分之一,团队知识结构、科研背景具有深度和广度,团队具有较强稳定性;

2.核心成员数量5-8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未在我省其他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五、优先支持

(一)推动军民融合、央地融合、部省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校企(院)优势资源联合,并已开始实施的团队。

(二)以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或整建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团队,并已开展研究的创新团队。

六、申报要求

(一)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承诺提供1:1资金配套支持。

(二)企业需提供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证明材料;各单位需提供相应科研平台证明材料。

(三)符合优先支持条件的创新团队,需提供相关证明 材料。

七、注意事项

(一)2019年度团队资助强度为50-100万元,建设期3年。

(二)团队依托单位有2012-2014年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仍有未提出结题验收申请的,本次不得申报。

(三)申报过程中,涉密信息要按照保密规定处理。

(四)团队带头人在陕西省科技信息网进行专家注册后方可进行本次申报。

未尽事宜请咨询省科技厅人事处。联 系 人 :周 莹 张 昊 联系电话 :81776101 81776017

(四)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申报指南

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作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服务产业创新创造,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我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和重点突出结合、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能力提升和择优支持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结合”的原则。旨在通过平台建设推动我省各类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我省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追赶超越等提供支撑。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结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主 要支持范围及有关要求如下:

一、专业检验检测平台

主要围绕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建设专业检验检测平台,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提供检验检测、分析测试等专业化技术服务。

相关要求:

项目申报牵头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以及较高的影响力,并须符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所列“共享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应具备条件”,鼓励联合申报。

2019年重点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综合性、军民融合性质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主要面向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服务。鼓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基地发挥自身科技资源、技术水平和人才力量的优势,搭建面向社会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二、科技基础条件及信息共享平台

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实验动物)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维护、升级改造及共享服务。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已建成平台的服务能力提升、资源扩充、功能优化改造等。

三、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 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依托科技产业园区、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牵头,依托相关园区联合建设技术集成和中试平台,鼓励产学研结合,平台建成后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共享。2019年重点支持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四、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旨在进一步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完善我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服务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我省追赶超越。

相关要求: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的支持对象为:经过省科技厅正式批复成立的各类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未批复过的不予支持。

2019年重点支持市级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建设,鼓励申报单位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共同参与,提升分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资源专题数据库等。往年已获支持,但未进行验收的分中心不得申报。

五、其他要求

1.平台项目不支持单纯的技术研究、非科研基础设施的 维修改造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2.若实际获得支持的财政科技经费未达到申报额度,不足经费由申报单位自行筹措解决。

3.原则上每个平台获财政科技经费支持不超过100万元,平台建设周期不超过3年。

六、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相关处室咨询。

陕西师范类大学排名 篇5

填报志愿,要注意什么?

什么是专业调剂?什么是专业服从?

所谓“专业调剂(专业服从)”的范围有多大?假如外地某高校在本地同时招收A专业和B专业。咱填报了A专业同时又选了专业调剂(或专业服从),那么,是只会调剂到某高校在本地招生的B专业?还是有可能调剂到某高校不在本地招生的其它专业?

专业调剂:是指招生学校在录取时对某些专业录取满额,将剩余考生向有空额的专业调拨。对于考生而言,是否在所报专业已录满额情况下,愿意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专业调剂和专业服从是一个意思。

什么是分数级差?

分数级差一般可以分为学校志愿分级差和专业志愿分级差。

学校志愿分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院校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高校规定的志愿级差为20分,第一志愿调档分数线为60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调档分数线就为620分。第一志愿生源充足而且规定了志愿级差的院校,省招办按投档比例投完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再按院校提出的志愿级差将第二志愿且分数在级差之上的考生档案投放给学校,由学校审核录取。

陕西高校排名陕西省大学排行榜 篇6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大,Xi’an Jiaotong University),创建于18,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属于“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入选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中国九校联盟、“珠峰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是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高校。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设计 篇7

大学物理课程是我国高等本科院校中理工、医、农、林等各类非物理专业的必修课, 在物理基础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大家对大学物理的不重视, 陕西省各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本文在系统阐述大学物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陕西省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并指出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为广大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师等提供参考和帮助。

大学物理公共课的地位和作用

1.大学物理公共课的地位

大学物理课程是我国高等本科院校中理工、医、农、林等各类非物理专业的必修课, 是高等院校内科学类课程的典型代表。关于大学物理课的地位, 学界较统一的看法是:大学物理课程兼有物理基础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两种基本作用, 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具体的来说, 从课程的引入出发点——功利主义视角来看, 物理学是有用的:物理学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工作语言、思维方法和实验手段;从课程的设置定位———必修基础课来看, 物理课程在大学本科大部分专业中基本是强制性的规定,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居基础地位, 是后续课程的基础。由于物理学具有知识、思维、方法、精神五个层面的人本价值内涵, 所以它可以通过美真并举, 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及和谐身心的发展;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通过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 为创造力的发展与激发奠定基础[1]。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物理课应定位为通识类核心基础课[2]。

2.大学物理公共课的作用

作为一门通识类核心基础课, 针对学生发展的不足和需求, 大学物理课至少还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独特的作用[2]:

⑴具有提升学生外界洞察力,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直觉方式感知信息的必要训练的作用。大学物理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 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联系。物理的学习是一个从现象和实验上升到理论最后到达本质的过程, 是训练学生直觉能力提升学生洞察力的绝好素材。

⑵具有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作用。物理学提供了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宇观物质世界如何构成、如何运动、如何演变等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 提供了对物质世界的正确看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也在不断启迪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 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

⑶具有提升学生认知层次, 为学生建立合理开放的认知结构奠定科学基础。如果说专业课主要作用是提升认知结构的应用性和和现实性的话, 那么基础课则是提升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和可扩展性。并且, 相较而言基础课更是决定着将来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相较中学大学物理研究的内容更抽象、更普遍, 大学物理不断地架设“经验—知识—观念”间的桥梁, 在推进学生科学认识的同时也在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和结构。

⑷引导学生精神成长,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提供科学的支撑。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 建立健全完整人格是大学教育责任所在。物理学从真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知识、思维、方法等多个层面的精神食粮, 使其心智以超越漫长的科学发展史而飞速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构建。

当前陕西省高校大学物理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014年5月17日在陕西省西安建工路世纪金源大酒店举行的“陕西省高校物理集成创新课程建设”专题报告会上, 来自陕西省各高校的与会代表分别对目前陕西省各高等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阐述并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目前陕西省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物理课程的“到课率”低

通过广大高校代表们的发言, 我们发现陕西省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到课率”逐年降低。这里说的“到课率”指实际上课学生占应该上课学生的百分比。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走进大学校门的同时, 也给各高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冲击, 尤其是一些新建本科型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落差逐年增大, 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水平差而失去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加入到逃课大军中。

2.大学物理课程的“抬头率”低

陕西省各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第二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学生占实际上课学生的百分比逐年降低, 与会教师们形象地把其称为“抬头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经济的腾飞, 高校学生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和提高。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和应用人群, 网络也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各种形式的丰富信息, 同时也对传统教学发出挑战。上课玩手机游戏、发短信, 发微博、看电影电视、上网冲浪等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学物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

3.大学物理课程的“及格率”低

陕西省各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第三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大学物理课程每年考试考查的及格率逐年降低。及格率指的是参加考试考查的学生中成绩及格人数占参加考试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伴随着学生入校时文化基础落差的增大, 到课率和抬头率的逐年降低而来的另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大学物理课程每年考试考查的及格率逐年降低。从与会的各位高校代表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陕西各高校大学物理考试的不及格率基本都在20%以上, 也就是说及格率在80%以下。

大学物理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陕西省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出现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及格率的三低问题, 不同院校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到课率”的提高

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到课率低问题, 大部分学校采用了任课教师上课通过点名方式考勤, 并把课堂考勤成绩与其末考试按比例记入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同时按学生守则对一些长期逃课、缺课学生给予纪律处分, 通过对缺课学生的纪律处分等对其他学生起到威慑作用。这些措施使得到课率在短期内有了一定改善,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物理课程普遍性的到课率低的问题。通过和部分缺课学生的调查性谈话, 我们了解到目前大学物理课逃课、缺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部分学生自身基础较差, 上课听不懂而逐渐沦为逃课者;另一个原因是是对大学物理课缺乏兴趣, 宁愿逃课上网等也不愿意上课。针对第一种原因部分院校采用提前了解学生基础水平差异, 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高中应掌握而未掌握的知识点等在大学用到时给学生补上该部分知识, 对个别学生出现的某些知识点应掌握而未掌握问题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视频公开课, 网络课等供学生课外自学。而对于对大学物理课缺乏兴趣, 这种现象一方面采取通过邀请专家名人来作关于物理方面的报告、培养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和兴趣;另一方面就是积极进行教材建设, 努力使大学物理课程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物理, 在物理中学习和观察生活, 进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和到课率。

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抬头率”的提高

影响大学物理课程抬头率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讲课的趣味性、教学的水平及方式;另一个是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度。对前一个因素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活动等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及教学活动的灵活性来提高上课的抬头率。同时针对前面提到过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影响抬头率的普遍性问题上课玩手机的情况, 要求任课教师在努力把课讲得生动的同时采取一定措施制止学生上课玩手机, 而不是对玩手机的学生不管不顾的漠视。必要的情况下学校出面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把手机等带进教室。

3.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及格率”的提高

对于大学物理效果评估中考试及格率低的问题, 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前两个普遍问题存在的直接结果。只要有效地解决前两个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考试的及格率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同时为了辅助和解决前两个问题, 可以适当地提高平时成绩在大学物理的考试总分中所占的比重。

小结

大学物理课程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但目前陕西省高校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到课率、抬头率和及格率的三低问题。各高校相关教师应该深度重视这三个普遍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桂云.大学基础物理课程价值的人本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 2009 (6) :34-37.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设计 篇8

据了解,从今年起,高陵县财政在每年投入3 200万元施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基础上,再增加1 000万元,对考入普通高校的贫困生大学学费进行全额资助。对正在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高陵县扶贫部门支付80%的学费。“家庭经济困难”具体核定标准由该县民政部门确定,目前高陵在校高三学生中的特困生约有300人。

高陵县教育局局长周兴顺介绍说,在大学四年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但可享受在校期间学费全免,还能享受省内院校录取新生每人500元、省外院校录取新生每人1 000元的入学资助,同时还能申请每年每生6 000元上限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上一篇: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收获下一篇: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