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

2024-07-14

陕西佳县(共3篇)

陕西佳县 篇1

2002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保护项目, 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 并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认可和保护, 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中国是最早响应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 目前已经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和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等相继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我国农业部于2012年3月正式发出通知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3年5月, 包括陕西佳县古枣园在内的首批共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 标志着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认定与保护的国家, 这将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 榆林市东南部 (图1) , 陕北黄土梁峁丘陵区北端, 毛乌素沙地的东南缘, 总面积2028km2, 县辖8镇12乡、653个村。2010年总人口26.3万, 其中非农业人口2.9万, 占总人口的11.2%。境域北宽南窄, 植被主要以人工林为主, 主要为三种植被类型, 即北部防风固沙林带区、西南丘陵沟壑农作物种植区、东南黄河沿岸天然草地和枣林区。佳县是传统农业县,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10年以来, 红枣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佳县优势特色产业, 2011年全县枣林面积已达4.82万hm2, 年产量达22.5万t, 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陕西省第一位, 占全省的30%以上。

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位于佳县城东北部朱家坬镇泥河沟村境内 (图2) , 占地36亩, 共生有各龄枣树1100余株, 其中干周在3m以上的古枣树有3株, 干周在2m以上的有30株, 最大一株干周为3.41m, 据年轮计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 古枣园也受到了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 面临许多问题, 亟待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使其价值得以更好的体现和发挥。

2 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2.1 悠久的栽培历史

枣是原产中国的特有果树。佳县地处黄河中段晋陕峡谷西岸, 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枣的最早栽培中心。同时, 佳县还普遍生长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酸枣和枣树, 栽植分散, 树高低不齐, 野生类型较多, 管理粗放, 比起冀鲁平原的枣园管理技术落后得多, 是原生的栽培类型, 与文献记载也是一致的。

2.2 丰富的种质资源

佳县古枣园的枣属植物有两种:枣 (Zizyphus jujube Mill) 和酸枣 (Zizyphus spinosus Hu) , 包括3个酸枣品种群共16个地方品种以及13个枣的品种群共35个地方品种 (表1) , 表现了完整的从野生型酸枣、半栽培型酸枣、栽培型酸枣到栽培枣的驯化过程, 不仅为中国作为枣树原产地、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 也为未来枣产业发展保留了重要的种质资源库。

资料来源: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佳县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8.

2.3 庞大的古枣群落

佳县红枣种植历史悠久, 既是枣树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也是枣树人工选育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佳县朱家坬乡泥河沟村现存有一片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千年古枣群落, 据考证,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枣群落占地2.4hm2, 共生有各龄枣树1100余株。其中干周在3m以上的古枣树有3株, 最大一株干周为3.41m;干周在2m以上的有30株;干周在1.5米以上的有106株;干周在1m以上的有300株。

2.4 独特的传统技艺

佳县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在枣树的繁殖、枣树的栽植、枣粮间作、枣园管理、采收、晾晒以及加工和贮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这些传统技艺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枣粮间作。枣粮间作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立体农作制度, 是利用枣树和农作物之间生长时间及生理学特征上的差异, 把农作物与枣树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种植于同一土地单元, 从而形成长期共生互助的枣粮复合生态系统 (图3) 。

佳县枣粮间作有以枣为主、枣粮并重和以粮为主三种方式, 每种间作方式的特征如表2所示。

2.5 独特的文化情结

佳县十年九旱, 而枣树却是耐旱作物, 年年挂果, 岁岁丰产。历史上, 一直是百姓的“救命粮”。枣树是“铁杆庄稼”、“保命树”、“只要树上有枣就饿不死人”……都是佳县人民对红枣的诠释。群众对红枣有特殊的情结, 不仅形成了许多有关红枣的风情、习俗、食俗和礼俗, 而且佳县民间百姓对枣更多的寄予一种希望, 并把它和喜庆联结在一起, 祝福、祝寿、贺年、贺喜、相送相敬的食品中必有红枣。

2.6 显著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佳县红枣富含维生素P、维生素C、糖粉、果胶、钙、磷、硒等多种氨基酸和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历来被视为木本粮食和补气益血之佳品, 受到当地人民的重视, 在国内外市场备受欢迎。红枣不仅可以常年食用, 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北京《同仁堂志》中记载:“用葭县 (佳县旧称) 油枣做药配方, 医治百病”。明代李时珍评红枣:“熟则可食, 干则可脯, 丰俭可以济时, 疾苦可以备药, 辅助粮食以养民生”, 并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干枣性味甘、平、无毒”, 有养胃健脾、补血益气、和解药毒、保护肝脏、增强肌力等功效, 是润心肺、止咳嗽、补五脏、强虚损、养肠胃的良药。现代研究发现红枣含有多糖、黄酮、皂苷、三萜、生物碱、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大枣多糖是其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 可作为免疫促进剂, 能控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调节细胞的生长与衰老, 有效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 是抗衰老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大枣多糖具有抗癌、治疗肝损伤、抗艾滋病、抗病毒等生理功能, 并对放射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7 重要的生态功能

枣树树干高大, 树冠盖度较大, 片种植, 尤其是古枣园中的枣树, 高大密郁, 枣树的长势明显强于其它树种, 可以起到良好的防风效果;枣树水平根向四面八方伸展的能力很强, 匍匐根系较多, 侧根发达, 固持表层土壤的能力非常强;同时, 树龄较长的天然林和人工古树林, 其土壤持水能力较强。在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区, 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 枣树的这些生理特性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方面的功能意义重大。此外, 枣树在固碳释氧、降低噪声以及调节小环境方面, 都不逊于其他绿化树种, 同时枣树在防尘、滞尘树种中名列前茅, 对二氧化硫有很强的抗性, 对氯和氯化氢等抗性也良好。

3 古枣园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威胁

3.1 地方层面

3.1.1 枣树品种老化问题突出。

佳县有60%的枣树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所栽种, 这些枣树大部分成为老枣树, 挂果率低, 品质差, 商品率低, 经济效益欠佳, 亟须进行低产改造。佳县红枣的地方品种虽然多达35个, 但只有其中的油枣、脆枣等属优良品种, 虽然每年的新栽面积在不断增加, 但具有更新换代价值、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的推广面积还不足总面积的1%。

3.1.2 枣农整体科技素质较低,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 虽然针对枣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 枣农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但由于受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和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冲击, 多数枣农重栽枣、轻管护, 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单产水平低, 优枣率下降。

3.1.3 科技投入不足制约红枣质量提升。

由于投入有限, 科研力量不强, 在种植环节, 枣树的抗裂能力很弱, 红枣的产量低而不稳定, 成熟期如遇连阴雨则红枣极易霉烂, 给红枣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3.1.4 有机红枣基地建设比较缓慢, 经济效益未能有效实现。

全县现有的6万亩有机红枣生产基地, 正常年份有机红枣年产量1500万㎏, 而2008年实际作为有机红枣销售的仅有150t, 成功申报有机红枣加工的企业只有2家, 这与全县4.82万hm2的栽植面积和22.5万t的年产量相比, 所占比例太小。由于近几年不用化肥农药, 枣的品相大不如前, 有机红枣作为普通枣卖也不受收购者的欢迎, 卖价并不比上化肥的红枣高, 所以并没有给枣农带来多少实惠, 他们对有机红枣也没有多少信心, 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到有机红枣生产规模的扩大。

3.1.5 抵御和防范自然灾害能力脆弱。

影响红枣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病虫害、阴雨天和冰雹等, 特别是秋季红枣成熟期遇连阴雨天气, 会给红枣生产带来毁灭性灾难。2004、2007年红枣成熟期阴雨天气长达十几天, 红枣全部裂果霉烂, 基本绝收。每年春季, 枣树萌芽展叶期, 枣树害虫食芽象甲, 枣吃蠖、枣黏虫危害相当严重, 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 佳县红枣曾多次遭受了较为强大的春季红枣病虫害和秋雨裂果等自然灾害, 枣农由于缺乏有效预防手段, 损失惨重。

3.1.6 红枣主产区基础条件薄弱影响红枣产业发展。

佳县红枣主产区大都位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 土地面积分散狭小。受恶劣自然条件和区位偏远的影响, 使得主产区面临交通不便、灌溉条件落后和信息不灵等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红枣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 直接制约着红枣产业的发展。

3.2 国家层面

受经济效益的驱动, 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得追求经济效益与发展有机农业之间出现矛盾。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 佳县认真贯彻和落实了“农业生产生态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有机红枣基地建设”工作。佳县“十二五”规划中, 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 打造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远大目标。但受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不到位和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使得佳县有机红枣产业的发展和有机红枣产品的销售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3.3 全球层面

气候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对红枣的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灾害如地震、干旱和水灾等都可能对古枣园造成毁灭性破坏。在红枣的出口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枣产品出口量增速变缓。国外消费者对枣产品的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其功能和营养, 而我国目前出口的枣产品, 大部分是干制后的含糖量较高的红枣和蜜枣等, 这不利于我国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4 古枣园保护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4.1 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渐趋完善

佳县地方政府对古枣园申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的高度重视, 成立了由佳县林业局牵头的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了办公室, 专门负责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有关的宣传、组织和推进等相关工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公室举办的农业文化遗产论坛等交流活动, 对佳县红枣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申遗办公室的设立及其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为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在人员安排、资金筹集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古枣园的保护重点和方向得以明确

佳县地方政府委托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 通过多次实地调查研究, 发掘出了佳县古枣园在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进一步明确了其保护的重点和方向。

4.3 社区居民对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通过宣传等工作,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社区居民对古枣园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自豪感, 为古枣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4.4 红枣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增值潜力明显提升

佳县空气新鲜、水质好、工业污染很少, 加之红枣营养丰富、用途广泛。佳县发展绿色和有机枣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佳县地方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有机红枣名县、陕西红枣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三大战略目标, 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红枣基地建设和红枣产业化发展的政策, 大力实施“东枣西进”工程。自2001年以来, 佳县红枣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日本农林水产省等机构授予的“中国红枣名乡”、国家有机红枣生产基地和有机红枣产品“双认证”、“红枣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佳县油枣”地理标志产品以及JA认证等多项认证。此外, 佳县红枣还获得陕西省经济林名特新优果品金奖和银奖等荣誉。借助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将提高佳县红枣特别是有机红枣的增值潜力和市场空间, 也为红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5 古枣园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5.1 加快推进保护规划与立法

尽快编制并实施《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保护的具体目标, 应该采取的行动计划和相应的保证措施等。经过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尽快制定《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 。在《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中应当明确保护与发展管理的政策措施, 制定完善的监督和奖励惩罚手段等。

5.2 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 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形式, 宣传和普及古枣园的相关知识, 营造全民参与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佳县在全国率先获得有机红枣认证和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机遇, 充分利用“西洽会”、“农高会”、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的扶贫和公益广告等各种机会和平台推广佳县红枣品牌, 提高佳县红枣的知名度。

5.3 开展与古枣园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与整理

对与佳县古枣园有关的土地利用系统、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统建筑等进行普查,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深入挖掘整理古枣园的历史及其变迁、沿革脉络, 为进一步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启动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展室工程, 举办红枣文化研讨班, 对古枣园农业遗产文化保护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等进行研究;整理出版《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全面、系统、多方位反映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与取得的成就, 使之成为佳县红枣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和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必备参考书。

5.4 划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 对古枣园进行挂牌保护

明确划定佳县古枣园保护区的具体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 特别是对古枣园内的千年古枣树进行挂牌保护。同时, 加强红枣研究和保护网络建设, 与其他的红枣生产地区和科技人员形成保护和发展的网络。

5.5 培养和发展红枣保护栽培示范户

在佳县古枣园保护区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户机制, 选择具有积极性的农户作为示范户, 在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 形成效果明显的示范效应, 从而带动其他农户进行古枣园的保护。对有古枣园种植农户给予适当的补偿, 保证古枣园的传承;培植红枣种植示范户, 形成红枣保护和发展的示范, 并对示范成果进行推广;另外, 对示范户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了解其在古枣园保护中的收入变化和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6 合理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

依托佳县古枣园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积极推进佳县申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 推动佳县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在泥河沟、木头峪等枣村和桃园沟等示范园开展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旅游, 通过旅游带动古枣园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5.7 推进有机红枣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标准化生产体系要求, 在已有试验示范基地的基础上, 全面推行统一的操作规程, 引导广大枣农进行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快基地连片开发、规模发展步伐, 带动辐射全县大枣规模发展。成立佳县枣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在红枣主产区乡镇建立红枣质检站, 加强对枣产品从原料收购、生产和出厂全过程质量监控。鼓励加工企业购买先进实用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 加强对枣产品质量的控制。

5.8 适时举办红枣文化节庆活动

举办节庆活动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形式。节庆活动应反映主办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境。积极挖掘红枣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景观文化和艺术文化, 适时举办“中国佳县红枣节”、“枣乡采风行”等活动, 加快同国内红枣产业的沟通和合作, 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佳县红枣文化的丰富内涵, 同时, 注重佳县红色文化与红枣文化的有机结合, 大力构建红色文化和红枣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6 古枣园保护与发展的预期影响

通过对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将会为古枣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预期将会对佳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多重积极影响。

6.1 推进佳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受森林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 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无奈选择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一个难题。开展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好千年古枣林, 保护好红枣的优良种质资源, 同时可以提高古枣群落的知名度, 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对于佳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2 促进佳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佳县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 将促进当地农民对传统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增强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6.3 带动佳县农民的就业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千年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品牌, 开发古枣园相关产品, 既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也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 随着多功能农业的不断发展, 红枣相关产品可以融入旅游业中, 既丰富了旅游业的发展内涵, 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拓宽了渠道, 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6.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佳县红枣不仅是社区居民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生计来源, 还对地区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枣群稀疏的植株为其他物种的间作提供了生存空间;繁茂的枝叶为喜荫植物的生存创造了宜生环境;坡度生态区种植缓和了水土流失问题;高大的树干和郁密的枝条是“天然蓄水库”“防风保障屏”;凋落的树叶, 增加了土壤的有机含量, 改善了土质, 提高了土壤肥力。

7 结语

当前, 国内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是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宝贵财富。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 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 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笔留给当代人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 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和必要的保护与利用, 以实现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闵庆文, 张丹, 何露, 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J].资源科学, 2011, 33 (6) :1018-1024.

[2]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佳县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8.

[3]曹生耀, 佳县红枣红天下.陕西日报[N].2009-9-11 (004) .

[4]郝蕾蕾, 张典瑞, 赵忠熙, 等.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黄河滩枣多糖的单糖组成[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6) :740-743.

[5]贾洪文, 杜娜娜, 燕星辰.农产品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探讨——以陕西省佳县红枣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6) :174-176.

[6]李文华, 刘某承, 张丹.用生态价值权衡传统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效益[J].资源科学, 2009, 31 (6) :899-904.

[7]南娟, 汪有科, 李晓彬.不同保墒措施对陕北山地枣园土壤温湿度及生长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9 (2) :83-89.

[8]白会章, 佳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3) :381-382.

陕西佳县 篇2

2014陕西佳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公告

根据陕人社发〔2012〕105号、榆政人社发〔2014〕214号、榆政教发〔2014〕73号文件及《佳县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方案》精神,经研究,同意给佳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开招聘特设岗位教师,现就招聘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考试人员:

经网上报名、佳县教育局资格初审合格的62人(其中报考小学岗位31人、幼教岗位31人)。

二、招考指标:因报考人数只有62人,按省市招考的有关规定,应招人数与报考人数达不到1︰3者,应核减应招指标的原则,将应招指标核减为20名,其中小学10名、幼教10名。

三、考试。根据省市要求,本次公开招聘特岗教师分笔试和面试两步进行。各位报考人员于7月18日下午4∶30在佳县南关小学报到领取准考证,并参加考生动员会。

1.笔试(理论考试)。笔试时间:2014年7月19日上午9∶00--11∶00,地点:佳县南关小学。笔试共考一门,闭卷试题,总成绩 100分制,笔试成绩保留两位小数。分A、B卷,报考小学岗位的考A卷,笔试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事政治(占 10%)。报考幼师岗

位的考B卷,笔试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事政治(占10%)。笔试结果进行公示,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单独排名,根据成绩高低按照招聘计划以1﹕3比例确定参加面试人员名单。笔试成绩为零者,不得参加面试。笔试采用客观题,机改卷。如果参加面试人员达不到应招指标1﹕3者,相应核减应招指标。

2.面试。7月20日进行面试。面试考核分两个小组进行:小学组主要以组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即面对评委进行 15分钟的讲课,侧重考察考生的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了解考生应急处理教学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幼师组主要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才艺能力,考生面对评委讲一个不超过 5分钟的童话故事,自选曲目演奏钢琴曲一首5分钟,同时才艺展示5分钟(唱歌、舞蹈、绘画、乐器等),考生可自带乐器,总时间不超过15分钟。才艺展示、讲故事及钢琴演奏综合一次性打分。评委现场量化打分,工作人员汇总统计评委赋分,确定应聘者的教学能力考核分数后当场公布。面试成绩保留两位小数,面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四、确定初录人员。笔试、面试结束后,按照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计算总成绩,总成绩保留两位小数,根据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根据参加考试人数1∶3的比例,按小学岗位和幼师岗位分别确定拟录人员名单。小学、幼儿岗位拟录最后一名并列者,均作为拟录人员参加资格复审。笔试加面试总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报考幼教岗位和小学岗位单独排名、单独录取。

五、资格复审。按招录人员1∶1的比例对拟录人员进行资格复审。7月下旬,从人社、教育、监察、公安、计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审查组,对拟录人员提供的档案、报到证、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身份证、户口本、户口所在地无犯罪记录证明、计划生育有关证明等材料按报考条件要求进行资格复审(含政审)。对复审不合格者,将取消录取资格,不再递补。

六、体检。对资格复审合格人员由人社、教育部门组织进行体检,对体检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不再递补。

七、公示。通过体检后,对拟聘人员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对违反规定、不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一经查实,取消聘用资格,空缺名额不再递补。

八、聘用及待遇

公示期满后,由县招聘领导小组提出拟聘意见,报县政府审批后,予以聘用为特岗教师,由人社局征求教育局意见后,按小学、幼儿园教师短缺情况及编制情况,一次性直接分配各小学、幼儿园任教。被聘人员聘用后享受以前所招特岗教师同等的政治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将招录人员按市人社局、教育局安排进行集中岗前培训。

联系电话:人社局:0912-6721492

教育局:0912-6721504

佳县招聘特岗教师工作领导小组

2014年7月9日

陕西佳县 篇3

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 2012年1月, 佳县财政学会正式成立, 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佳县财政学会领导班子成员。张卫东任会长, 刘毓任副会长, 张学云任秘书长;选举38人为理事, 11人为常务理事;按照程序通过了《佳县财政学会章程》。

会长张卫东在讲话中希望各会员努力工作, 认真宣传财政政策, 积极提供财政科研成果, 并积极在《西部财会》等媒体上发表调研成果, 学会将对优秀会员给予奖励。他最后强调, 学会要积极开拓财政调研工作, 努力完成财政部门交给学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为财政工作做好服务, 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混合定位技术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