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俗文化

2024-06-19

陕西民俗文化(精选12篇)

陕西民俗文化 篇1

1 陕西饮食文化概述

历史的积淀, 文化的相互融合, 独特的地理环境, 历经千年的农业开发, 造就了种类繁多的陕西饮食, 以及独特的烹饪技法和饮食风俗[1]P86。其中被编入《中国菜谱》 (陕西卷) 的就有201种[2]P35, 可见其在中华饮食中的重要地位。而且, 作为西部饮食大省, 陕西饮食影响和代表了西部的饮食文化。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 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饮食风格, 最终形成了陕南饮食文化区、陕北饮食文化区和关中饮食文化区。

2陕西饮食文化的外在特色

2.1 陕西独特的地理条件

陕西省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地带, 地形上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上同时具备半干旱气候、半湿润气候, 以及湿润气候类型, 夏季降水量丰富。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 使得陕西具备了同时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条件。

2.2饮食风格鲜香粗放, 相同之中存在差异

总的来说, 陕西饮食选材上包罗万象, 南北兼顾, 品种繁多, 外形豪放简单, 工艺复杂细腻, 多以小吃为主, 注重“鲜、香”的口感, 体现了西北人的饮食习惯。但是, 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 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饮食风格。

陕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 能在这里生长的都是耐旱的农作物, 长期以来, 荞麦、高粱、黑豆、黄米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因此, 主食主要以杂粮为主, 较为有名的有:洋芋擦擦、蜜汁南瓜、荞面饸饹、黄米馍馍、甘泉豆腐干。另外, 由于受蒙古族生活习惯的影响, 陕北人有放羊的习惯, 喜爱羊肉, 尤其以榆林为主, 喜食大块羊肉。像手抓羊肉、定边羊羔肉、菊花锅、羊杂碎等尤为著名, 可以说, 许多陕北菜中都离不开羊肉做中。

关中以麦面为主食, 其种类极为丰富, 主要分为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其中, 面条的种类就多达数百种, 根据时节不同, 口味不同, 喜好不同, 形成了冬食热汤面, 夏食干拌面, 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 以及东府人吃宽面, 西府人爱细面的格局。而蒸馍, 其制作工艺精细, 讲求造型美观、花色图案、有嚼头和易存放。再者就是关中著名的小吃, 种类繁多。另外, 说起关中菜, 其味注重鲜香酸辣, 融合了宫廷、民间的制作工艺, 一直有着“长安美肴, 华夏古馐”美誉。传统名菜有葫芦鸡、烩三鲜、带把肘子、醋溜土豆丝、西芹腐竹等等。再配上西凤酒, 来感受秦汉雄风, 大唐古韵。

陕南人喜食泡菜的酸, 爱吃肉, 喜腌制, 家家都存有腌制食品, 再配上可口的绿茶, 随时为到访的客人而准备。大米是陕南人不可或缺的主食, 有名的有汉中热米皮和米糕馍。这片土地上, 可谓是粮食作物种类繁多, 山货品种丰富, 兼有南北饮食习性, 像糍粑、粽子、腊肉、麻辣鸡都有着南方之风味。

2.3 熟食小吃突出的地位, 闻名海外

另外值得一提的, 当属著名的西安小吃, 这里就是一座小吃王国。历史上陕西作为军事重镇, 历经战乱, 为了士兵便于携带, 很多快餐式的熟食便得到了发展, 慢慢演变成地方小吃, 这些食品在外便于携带, 在家可以做配菜、零食, 有蓼花糖、琼锅糖、腊牛羊肉、凉皮、泡馍、腊汁肉夹馍、肉丸胡辣汤、蜜枣甑糕、柿子、石榴等等。糕点、烧烤、油炸、闷蒸、凉拌、水果样样具备, 可谓是五花八门, 老少皆宜。

2.4 陕西饮食的制作工艺独特

厨师是为解决人们吃的问题而产生, 他们就好像艺术工作者一样有着独特的个性, 将菜肴变成一种艺术品。一般人不一定可以按照其制作方法, 对这样的艺术品进行如法炮制, 这项工作, 必定在选材上有严格要求, 刀法上很是讲究, 然后是火力的强弱, 时间的长短, 作料的配搭, 咸淡的平衡, 便能融会贯通, 得心应手。

陕西饮食注重原色、原形、原汁、原味, 风格古色古香, 华丽典雅, 以鲜香、嫩爽、酥烂而独树一帜。其制作工艺独特之处包括:

第一, 虽然可选用的食材品种繁多, 但选料过程十分严格, 且注重营养搭配。如, “姜丝拌汤”有益脾胃、散风邪的食疗功能。还有, “石子馍”营养丰富, 易于消化。

第二, 饮食制作工艺复杂。例如, 作为陕西甜食代表的“蜜枣甑糕”, 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先要泡米, 米是糯米, 水是清水, 浸一晌, 米心泡开, 淘洗数遍, 去浮沫, 沥水分。然后装甑, 先枣、豆, 后加米, 一层叠一层, 一层比一层多, 最后以枣收顶。其次火功, 大火煮半晌, 慢火煮晌。最后加水, 首先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 使枣米交融, 然后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 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 这样才能大功告成。

第三, 厨师们喜好用汤, 擅长于用芡, 且瓢功精妙, 菜在瓢中前后左右颠翻而不漏出锅, 使佐料与食材充分融合;最为典型的便是“羊肉泡馍”, 表面看起来豪爽简单, 内在却精致复杂。在制作时, 对烹饪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 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 剩余的汤汁留下备用。然后宽汤大煮, 最后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 以汤汁围在四周。另外, 他们刀功也很是了得, 可以单手切肉, 肉片看起来像纸一样薄。

第四, 陕西饮食最喜爱用“酸”和“辣”进行调味。在陕西人看来, 只有调料中加上“酸”和“辣”, 才能让饭菜的变得美味。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陕西人要的辣不同于四川的麻辣, 更多的是油泼辣子的“香辣”。

第五, 陕西饮食可谓是烹、炒、酿、蒸、烩、炖、炝、汆、烧、烤样样具备, 但是在每道菜的调味上, 最注重以下两个特点。特点之一是主味突出。每道菜虽然用到很多的调味品, 但每个菜的主味只有一个, 即酸、辣、苦、甜、咸只突出一味。而另一个特点是突出“香”, 除用香菜作配料还多选用辣椒、花椒、大蒜和陈醋等。例如, 在制作“酱爆鸡丁”时, 是先下面酱, 使酱发出香味后, 再下小料和鸡丁, 因而香味特别突出。

3 陕西饮食文化的内在特色

3.1 陕西饮食悠久的发展历史

民以食为天, 即有人亦有食。我们的祖先早在60万年以前就在此定居, 并繁衍生息。据考证, 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种植粟的痕迹。自古关中平原就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而汉中平原也有着“小江南”的美称。十三朝国度、杜康酿酒、鼎州窑遗址的发现, 以及中国烹饪之祖——伊尹 (陕西合阳人) 以味论汤, 特别是其中有关“五味调和”的理论, 为中国饮食烹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先秦时期烹饪理论的成熟程度, 证明了陕西是华夏民族文明和饮食文化的起源。

3.2 陕西饮食文化丰富的文化渊源

陕西的饮食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渊源, 它的传承离不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基奠。如, 宋太祖赵匡胤与“羊肉泡馍”、一碗“葫芦头”救了东北军、因为感恩献上“腊汁肉”、“岐山臊子面”和贤惠嫂子元以及慈禧御赐“辇止坡老童家腊羊肉”等等, 使得陕西饮食文化积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另外, 中国历史上最豪奢的宴席“烧尾宴”和“曲江游宴”, 由于上层贵族尤其是宫廷对饮食的细致要求, 也带动陕西饮食文化的发展, 饮食品种和工艺的丰富。

3.3 中原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兼容并蓄

历史上, 陕西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的起点。自西周定都镐京 (今陕西西安市西南) 伊始, 各地诸侯、商贾汇集于此, 将各地风俗习惯带到此处, 也包括饮食习惯。之后, 汉朝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打通了汉王朝与西方各国的联系, 开启了丝绸之路, 来自亚欧非各地的商人、使团在此聚集, 他们不仅进行经济贸易, 同时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独特的文化, 也将他们的饮食带到了都城, 最具代表性便是回族清真食品。一直到盛唐时期, 长安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可谓是史无前例的开放, 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汇聚于此, 包括宗教、饮食、语言等等, 饮食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统治阶级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包容, 平民阶层对其文化的接纳, 使得异域饮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从地域位置上看, 古代陕西的周围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融合都不会有陕西缺席。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第一次融合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商鞅变法, 由此, 本地的饮食文化中融入了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再加上, 南北朝时期的胡人汉化, 人们喜爱胡食;宋元时期, 陕西长期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 汉胡融合导致饮食上增添许多游牧民族粗放豪爽的喜好。进一步丰富了陕西饮食。

由于陕西对外开放的早, 使得这里的当地百姓习惯且愿意接受外来文化, 他们通过学习借鉴外来饮食, 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 而那些少数民族百姓为了迎合陕西人的口味也对饮食做了很大的改进, 使得外来饮食不仅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相互结合, 并且衍生出新的品种, 口味更加丰富。

3.4 陕西饮食文化中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

传统的陕西饮食多有粗放的外表, 缺少华丽, 但是, 每种饮食都让人感受到实在。如, 关中的面皮, 看起来十分普通, 但是吃起来绝对让人感到充实。另外, 陕西人有着豪放包容的性格, 使得陕西饮食品种丰富多彩, 不断传承和创新。很多小吃就是不同地域饮食的结合, 并加以改良。正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开放, 包容与借鉴, 民族之间的融合,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得陕西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饮食品种更加多样。

4结语

陕西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 饮食寄托了陕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渊源, 反映了陕西人民的勤劳质朴、聪慧、豪爽包容的性格, 证明了这片土地所拥有的无尽潜力。古老的饮食文化一直保留至今且经久不衰, 正是因为饮食的传承让一代又一代的陕西人继承了先民的优秀品质和生活习惯, 不仅如此, 精湛独特的制作方法工艺, 使其在中华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陕西不断迈入国际化, 本地饮食的继续传承要将文化与饮食紧密联系, 体现出包容和质朴的品质, 勇于创新, 在口味上继续以“酸、辣”为主, 重点突出“鲜、香”口感, 重现盛唐宴席, 使其在口感、意境和美景上相结合, 让我们的饮食文化走出陕西, 让古老的饮食文化再放光芒。

指导教师 白赵峰

参考文献

[1]王利器疏证;王贞珉整理;邱庞国译.吕氏春秋·本味[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

[2]《中国菜谱》编写组编.中国菜谱 (陕西卷)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

[3]胡捷.陕西饮食文化内涵 (第4版) [N].华商报, 2005-2-3.

[4]郑耀星、王泽魏.客家饮食文化特色研究[N].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8.

陕西民俗文化 篇2

2.您的年龄是()[单选题]  A.20以下  B.20-30  C.30-40  D.40-50  E.50以上

3.您来自()[单选题]  A.陕西本省  B.其他省市  C.境外

4.您了解过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吗?()[单选题]  A.非常了解  B.有些了解  C.完全不了解

5.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俗舞蹈吗,如安塞腰鼓、壶口斗鼓、韩城行鼓等?()[单选题]  A.喜欢  B.不喜欢  C.没接触过

6.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乐吗,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单选题]  A.喜欢  B.不喜欢  C.没接触过

7.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吗,如宜君农民画、关中皮影、安塞剪纸等?()[单选题]  A.喜欢  B.不喜欢  C.没接触过

8. 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俗活动吗,如民间社火、勉县五节龙、白水仓颉庙庙会等?()[单选题]  A.喜欢  B.不喜欢  C.没接触过

9.您觉得陕西省哪些民俗文化传承得比较好?()[多选题]  A.传统节日  B.方言

 C.古典文学  D.传统手工艺  E.传统美食

 F.历史古迹和旅游  G.书法字画  H.中医  I.其他 10.您了解陕西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式有哪些?(可多选)[多选题]  A.听长辈提起  B.兴趣爱好了解

 C.新闻、报纸、广播等新媒体了解  D.书籍

 E.其他方式

11.您认为保护民俗文化可以选用什么方式?(可多选)()[多选题]  A.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 B.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 C.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 D.民间流传即可

12.您认为政府可以就民俗文化的传承采取哪些措施()[多选题]  A.扶持民俗文化传承,对于传承者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  B.专门培养个别人员传承民俗文化

 C.大力宣传民俗文化,使其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兴趣爱好

 D.让民俗文化自然发展,无论改变还是消失,政府都不予插手

13.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加强、继承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多选题]  A.学校应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 B.多开展大家去继承和保护的活动,从意识上去加强  C.国家应出更多这方面保护的政策

 D.呼吁公民多接触传统文化,多宣传传统文化精华部分  E.我有其他的想法

14.您认为在如今有些现实和物质化的社会,学习传统民俗文化还有必要吗?()[单选题]  A.非常有必要  B.有些必要  C.完全没必要了

15.您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未来怎么看?()[单选题]  A.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为陕西面食文化正名 篇3

近日来,网上传播所谓有关2013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评出“中国十大面条”陕西落榜一事,引起了全国网友的热议。笔者作为在陕西的一名专业厨师,知晓此事后,十分惊讶与担忧。

何以惊讶?

惊讶的是陕西面条榜上未提名。因此,笔者有所质疑,我想其原因之一是:不少外地人对以面食文化为代表的陕西特色饮食文化了解还不够全面。笔者认为,陕西面条没有上榜,这并不代表陕西的面条不好吃,而是陕西面食的知名度不高。例如网络知名人士潘石屹,他说曾吃了“歧山臊子面”并将图文发布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其不知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殊不知他吃的是山寨“岐山臊子面”。有的网友说:“就连岐山的‘岐’字误写成‘歧’字,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其原因之二是:笔者在网上查阅了有关评出所谓“中国十大面条”的相关官方和主办方,是中国饭店协会、浙江省商务厅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面条文化节”。

《论语·子路篇》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笔者认为,此次活动的评选机构不符合要求。因为“中国饭店协会”根本就不具有行业评审和认定的资质。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依法授权资质的法定机构或单位,才有资格评选和认定行业的等级或者说排名,那就是只有“中国烹饪协会”才符合评审和认定的权威性。例如:“中国烹饪协会”曾评审和认定过的“中国名菜、名点”以及“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等是唯一受承认的。凡属诸如“中国饭店协会”、“世界饭店协会”等其他行业协会机构评审和认定的所谓类似的称谓都被视为假冒或虚假的。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此次评选或认定活动是没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只能是忽悠老百姓,徒劳无功。

二、陕西面食是中国面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我国不同的地域特征、气候环境、物产状况、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造就了不同地区民族的面食具有多样的特色风味流派。这些不同地方面食和地方风味流派交相辉映,彰显了中华民族以面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陕西面食当属中华面食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陕西面食种类繁多。据考证,中国的面条已超过了1 200多种,其中陕西的面条品种就超过100多种,如具有代表性的“岐山臊子面”、“biang biang面”、“蘸水面”、“摆汤面”、“牛肉块子面”等等。中国的面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喇家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面条历史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面条在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名为“汤饼”;南北朝叫“水引”。而唐朝的“冷淘”则是凉面或煮过水的面。作为中国面食代表之一的陕西面食更是起源极早,如“陕西岐山臊子面”就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笔者曾在2010年6月在《烹调知识》(第6期·总第335期·厨技交流)杂志上,发表过标题为《浅说风味独特的陕西岐山臊子面》的文章。文章特别提到:我国著名烹饪理论专家、教授聂凤乔先生,他曾对陕西岐山臊子面的风格是这样评价的:“陕西菜点其风格就是剽悍、粗犷、大手笔、大块文章。即使粗中也有细,例如:‘宝鸡岐山的臊子面’抻的其纤如线的面条,可吃起来仍然酣畅淋漓,是‘大江东去’的气度,绝非浅斟低唱的情致”。还有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博士,在《赵宁留美记》一书中赞扬岐山臊子面“精彩无比”,并奉劝“读者诸君,没有尝过的,赶紧拜访陕西乡党,讨来吃吃,天下美味,不过如此”。 以上两位先生对岐山的臊子面如此精辟的评价,说明了陕西的风味面食的的确确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风味面食之一。

事实胜于雄辩,传播止于事实。由此看来,不言而喻,这足已说明陕西面食文化有她自身的独特魅力所在。

“秦中自古帝州”,陕西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之地,历时1100多年,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以面食文化为代表的陕西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加之长期位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以西安为起点的),使以面食为代表的陕西饮食能够博采民族之精华,兼收各地区之风味,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特色。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据历史考证,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周原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渭河流域的以面食为代表的陕西饮食文化就比较发达。在三秦这块广阔肥沃的土地上,特别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主产优质小麦,因而以面粉为主制作的面条则属上乘,品种花样繁多,烹制出的面条又薄、又筋、又光,其味美可口,喷香诱人,因为在技法上纯属手工制作,所以工艺是相当考究的。例如,岐山臊子面属历史品牌主要得益于当地的特产如油泼辣子、岐山香醋等调味品有关,而且具有浓厚饮食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

现如今“岐山臊子面”不仅属于历史秉周遗风的岐山风味面食,被列为西府宝鸡一带接待中外游客的美食,同时也是古都西安宴席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味面食之一,而且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餐饮业领军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处都飘有“岐山臊子面”的喷香气息。早在2005年经中国烹饪协会、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评审认定、授予陕西岐山为唯一的“陕菜之乡”称号,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为最完美的代表面食之一。这是陕西岐山人(周人)饮食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秦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科学的饮食方法得到了社会和全人类的肯定以及巨大发展,并在传承陕西面食辉煌历史、创新发展秦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陕西面食路在何方

何以担忧?

“中国十大面条”榜虽不具权威,但仍从侧面反映出陕西面食地位堪忧。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饮食烹饪文化包括面食文化同样是文化的一部分。当然,陕西的政治、经济、地位或影响决定着陕西的饮食烹饪文化包括面食文化乃至陕西烹饪产品的地位。从历史看,由于宋、明朝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从而导致了陕西的地位有所下降,随之陕西的面食也无法引起美食家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许现在陕西面食独特的味道更多地适合陕西当地人的口味,而忽略了外地人的口味感受以及文化追求,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笔者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发展陕西面食的建议:第一,从业人员以后要在味感艺术上精益求精,将综合考虑全国人民口味与突出陕西特色口味相结合,开辟出陕西面食自己的特色品牌道路。第二,陕西面食既要师承造化,继承传统,总结经验,也要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将其他省市和民族的适用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吸收过来,融合成自己的血肉,从而将陕西面食推向变革融合、创新拓展的新局面。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远,饮食烹饪产品早已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或满足味蕾的享受,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美食背后的饮食文化。陕西面食在变革创新口味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一提起“热干面”人们就会联想起武汉文化;一想到“牛肉拉面”就会体会到兰州文化),陕西面食也应结合底蕴深厚的秦文化,创造出独特的陕西面食文化品牌。第四,陕西的面食诸如“岐山臊子面”、“biang biang面”、“蘸水面”、“摆汤面”、“柳巷面”等等,其影响力小,无法与影响力更大的兄弟省市的面食相抗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陕西在对面食上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这不能不让陕西人,特别是烹饪餐饮行业人士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担忧。这一点,不仅有赖于政府的重视与大力宣传,同时也要靠各地区烹饪协会、团体及广大陕西厨师同仁们的努力,集合各界力量,使陜西饮食烹饪产品越来越好。

陕西民俗文化 篇4

让陕西人引以为傲的美食频频难以跨出陕西、得不到认可的原因之一首先可归结到陕西人的性格。早在2007年, 著名评论家肖云儒在接受华商记者采访时就坦言, 作为一个在陕西生活了40多年的南方人, 对老陕, 对乡党常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他们有“十好”:好溯源、好为中、好称大、好不争、好自闭、好自足、好沉稳、好名分、好非异、好农本。有这样一种说法:陕西人醒得早, 起得晚, 什么都不在乎, 因为我们有王朝子民的优越感。记得2008年底, 网络写手张一一在写了“丑陋地理志”之后, 又把矛头对准了陕西人, 当时的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傅功振就批驳道, 这是一种偏见, 是狭隘的表现, 但同时他也指出, 尽管张一一的话有失偏颇, 但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丑陋”的问题。不要一有人说陕西人不好就群起而攻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清醒地对待自身的优缺点, 好的自然要继承发扬, 不好的一定要摒弃。对于此次陕西面条落选, 陕西人肉夹馍、凉皮生意让外地人给做了的报道, 有人纳闷, 陕西的饮食文化不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吗, 可它各种好吃的饮食外地人为何鲜有人知, 抱着“金疙瘩”咋就没人理会呢?在我看来, 关键还是缺乏文化宣传意识, 自己的东西自己一定要好好争取、好好推广, 不能光指望别人来发现。在这方面, 我们有太多的经验教训。近年来, 陕西影视题材不止一次地被外省抢注, 而最让陕人扼腕叹息的是2008年上映的电影《黄石的孩子》。该电影改编自詹姆斯·麦克曼纽斯的小说《洋鬼子:乔治·何克的生平和传奇》, 故事就发生在在陕西凤县的双石铺。当年作者在听到这个故事时, 因英语发音的缘故, 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 误将“Shuang”译成了“Huang”, 于是就有了“The Children of Huangshi”, 本应是《双石的孩子》最终变成了《黄石的孩子》。也许是巧合, 中国的确有个地方叫黄石,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制片方也将错就错, 堂而皇之地在湖北黄石搞了个隆重的首映式, 使得黄石远近闻名, 旅游业一路飙升。一部电影, 可以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夜之间名声大振, 更可以营销一个城市, 这已经是不二的定律。著名的《卡萨布兰卡》如此, 云南丽江如此, 可作为故事发生地的陕西凤县却生生由于陕西人所谓“实在, 从不跟人去抢、去争”的性格特点而错失大好的宣传机会。再回到面食宣传, 如今各地都加大了对本土小吃的推广力度, 沙县小吃遍及全国, 兰州市政府还专门制作了‘兰州拉面标准化走全国’, 武汉的热干面也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陕西不管是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中“全军覆没”, 还是潘石屹吃到山寨岐山面等, 无不反映出在特色面食的包装和宣传上的滞后。陕西人早该意识到:当今社会, 即使是好酒也要吆喝,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摘要:从陕西人的性格特点及缺乏文化推广意识两个方面, 分析陕西面条落选“中国十大面条”背后的原因, 以期陕西人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克服自身安于现状的性格缺陷, 不断提高文化宣传意识, 为陕西文化强省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陕西面条,落选,陕西人,性格特点,文化推广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欣:《黄石的孩子》出自凤县翻译误会失发展机遇[N].《西安晚报》, 2008-8-27 (12)

[2]刘芷妍:《张一一开始“教训”陕西人》[N].华商报, 2008-11-15 (13)

[3]敬江晴:《为什么在美国卖夹馍的不是陕西人》[N].华商报, 2013-6-24

陕西春节民俗 篇5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陕西民俗文化 篇6

周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提倡包容文化与和谐理念,同时也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开端,更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如何依托岐山现有周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活化和彰显周文化魅力,带动岐山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是周文化景区的重要任务。

周文化景区项目以打造中华周文化体验式旅游核心目的地为目标,以“天地人”为主要轴线,形成以“天坛游览区”“周公庙游览区”“遗址保护展示区”“周城游览区”等五大功能分区。项目实施遵循保护为主,坚持“创新”“创速”“创质”“创标”,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的鼎力支持,努力做好周文化景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力争2017年底实现项目竣工投运。

陕旅集团岐山公司总经理郑汉林在介绍周文化景区的开发规模、总投资、开发进程时表示,周文化景区规划从2015年展开,邀请国际知名设计机构澳大利亚IAPA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工作,计划总投资11亿元,规划面积70万平方米,分为周城、遗址保护区及祝家巷村风情街改造、周公庙前广场、天坛及凤凰山四大工程。

建成后的周文化景区项目将成为融文化体验、考古探索、特色民俗、创意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构筑起中华周文化体验式旅游核心目的地,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寻根朔源圣地。

陕西百强企业暨企业文化年会发布 篇7

近日, 由陕西省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6陕西百强企业暨企业文化年会在西安高新区隆重召开。三秦都市报荣获2016陕西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大会对35个“2016陕西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案例、突出贡献人物”项目进行表彰, 其中三秦都市报、陕西石羊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获得优秀成果奖项;宝鸡中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陕西金泰恒业房地产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获得优秀案例奖;三秦都市报社社长高敬毅, 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红兵等12人获得突出贡献人物奖。

同时, 本次大会发布的2016陕西百强企业, 涉及我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服务业和消费品等多个行业。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据2015陕西百强企业前三名。

陕西民俗文化 篇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演进, 各个城市建设的方向正在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 “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这正使得城市文化方面的表述, 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陕西第一频道2012年8月开播的旅游资讯节目《七女秀陕西》为例, 探究电视旅游资讯节目如何在促进城市文化传播、提升节目品质方面取得双赢。

一、城市地域特色的展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聚集性, 城市把人类的信息、财富、生活汇集在一定的时空和区域里, 人们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休养生息, 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富含一定地域特点的城市文化群体。不同的地理环境, 孕育着不同的风土人情, 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区域特色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凝结, 电视旅游节目要学会呈现不同城市的区域特色。

陕西省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 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地区。陕北的黄土高坡, 关中的一马平川, 陕南的山清水秀, 三个不同的地理风貌让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陕北的延安、榆林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革命气息, 粗犷、淳朴的乡情, 《七女秀陕西》有一期《豪迈清涧》, 清涧位于陕北榆林地区, 节目以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引入, 瞬间将受众带入到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 一股豪气自胸中油然而生, 导演带着大家从高家洼塬开始游览, 详细还原了当年毛主席创作那首词作的情境, 接着从陕北当地的一个民谣:榆林的水, 佳县的山, 清涧的红枣神木的碳顺利介绍清涧的红枣等, 让大家领略到清涧独有的地域特色之美。陕西关中地区拥有各种历史古迹, 乾陵、华清池、博物馆等等, 《七女秀陕西》一一展示了这座历史古迹的沧桑、雄伟, 让受众联想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歌舞升平和戎马战争。

每个城市被赋予了个性化的文化和地域符号, 代表地域特色的标志物在镜头下展示着独具特色的魅力, 以城市特质为标志的地域景观通过特别的视听语言得以展现和传播, 电视节目在完成节目要求的同时不断强化地域城市的身份, 培养出人们的地域感和城市空间秩序。

二、城市文化底蕴的开掘

城市旅游形象已经不仅仅是特色景点旅游, 需要更加注重对其文化底蕴的开掘, 因为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灵魂, 城市形象主要是文化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旅游, 需要自觉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开掘与维护, 加大文化宣传, 从思想上、政策上、经济上提升城市文化资本的转化能力, 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的联姻是一场双赢的选择。

陕西本身就是旅游大省, 依山傍水, 自然风景也数不胜数, 有天下第一险的“西岳华山”, 有“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等等。省会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 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 曾是十三代王朝的帝都, 西安回坊、小雁塔、泾渭茯茶……西安“文化古都”的魅力一直以来吸引着外地甚至国外人士的向往, 西安的城市旅游一直围绕着“文化古都”的方向发展。内在的古典气质, 加上现代时尚的大都市气质, 西安让陕西变得更加吸引人。

《七女秀陕西》2012年10月《华清池》一集中, 在追忆人所共知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时, 唐帝国的开放与兼容、李白和白居易的经典诗作、古代舞蹈艺术精华《霓裳羽衣舞》均在节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贵妃入浴雕塑到温泉华清池, 温泉文化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莲花汤、海棠汤到星辰汤, 它们的位置、高度、外形设计反映出男权社会性别文化的差异, 帝王沐浴时坐拥江山、抬头时仰望星空则是皇权专制文化的典型表现。节目最后, 重点介绍了大型历史歌舞剧《长恨歌》, 这个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历史舞剧结合领先世界水平的高科技手段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传统与时尚有机的交融, 演绎了一篇神奇的历史乐章, 成就了一个杰出的历史文化典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现代城市与“古都”的碰撞中, 文化的含义不仅仅是年代久远的沉淀, 也是现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在与当代社会流行文化、消费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中, 各自赋予了对方新鲜元素与活力, 发展城市旅游必须古今结合, 扩大文化的范畴, 电视旅游节目若能注意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开掘, 必将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城市民俗风情的描摹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构建的价值观念, 实际表现为当地的习俗、情感、传统和生活实践, 并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显现出城市不同的风格。《文化地理学》作者迈克·布朗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 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活动, 研究这些空间和地点是怎样保留了产生于斯的文化。”

《七女秀陕西》不仅介绍了陕西省的重要的历史古迹如乾陵、宝塔山, 自然景点如华山、壶口瀑布, 还着重介绍历史、民俗博物馆, 节目中随处可见穿插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小吃等传统文化内容, 以城市为单位概括介绍当地各色各样的民俗风情。2012年11月21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尘封已久的关中记忆, 在青砖木瓦、高墙大院显得寂静而苍凉, 为了加深观众对关中艺术博物院老建筑蕴藏的文化传统的印象, 主持人扮演了一段历史虚拟的场景。主持人身穿古装, 话语体系也仿照古代风格, 一段历史民俗活灵活现展现在大家面前。明清时期关中遗留下来的大量石碑和牌匾, 大宅院里的雕刻, 都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涵义, 竹子雕刻寓意节节高升, 蝙蝠则代表着五福临门, 这些体现着老关中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延安民俗文化影视城》那一期节目中, 探寻陕北民俗, 发现多彩延安, 浓浓的陕北风情洋溢在节目始终, 从古梳妆台、木雕婚床、壁柜到小姐轿子, 还有羊皮毡鞋, 苍劲高亢的陕北民歌背景音乐声中。延安泥塑文化城里陕北农民一年农历十二个月里的风俗和一些活动通过栩栩如生的泥塑展现在眼前, 一月过大年小孩子放鞭炮, 大人们逛集市采购年货。小吃城里有全球最大的饸饹床子, 做出了筋道可口的喜事饸饹, 民俗广场“闹秧歌”闹红了陕北高原的村村落落, 延安大礼堂的文艺演出演出了陕北的特色, 号称延安迪士尼乐园的“欢乐谷”刺激有趣, 延安的民俗风情在节目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以地域优势、文化底蕴为基点, 丰富的本土资源为电视旅游节目节目创造更大的选材空间, 电视节目若能整合资源, 全方位策划, 准确定位受众, 形成特有风格和品牌, 肩负起传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使命, 将城市的发展与节目的成功有机融合, 方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演进, 各个城市建设的方向正在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 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电视旅游节目与城市旅游的发展相互依托, 在宣传自然资源的同时, 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也无形中得到了传播和强化。电视旅游节目对城市地域特色的展示、对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对城市民俗风情的描摹, 有效实现了对城市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电视旅游节目,《七女秀陕西》,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单雯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 2007.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篇9

一、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一)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

陕西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产业增势强劲, 已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2011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4.86亿元, 比上年增长30.2%, 占GDP比重达3.03%, 较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 按可比价格计算, 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8%, 比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6.9个百分点, 再次刷新纪录。“十一五”时期,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年均增长7.7%左右, 文化产业投资由2006年的70.192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92.6779亿元, 年均增长5.5亿元。2010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基本建设投资92.6779亿元 (见表1) 。在投资构成中, 艺术业、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博物馆投资仍然是文化产业投资的重点。由表2可知, 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娱乐业比重较小, 表明陕西文化产业在投融资方面的弱势地位。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十一五”期间, 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来源中, 国家预算内资金累计总额为135.36亿元, 自筹及其他投资资金累计总额为249.07亿元, 国内贷款投资资金累计总额为43.96亿元, 利用外资投资累计总额为0.0092亿元。2010年, 陕西省预算内投资资金55.32亿元, 占投资资金总规模的比重为59.69%, 国内贷款5.97亿元, 比重为6.44%, 利用外资0.0092亿元, 比重为0.01%, 自筹及其他投资31.38亿元, 比重为33.86%。

(二)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但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的“软实力”, 因此政府投入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长期以来, 陕西作为欠发达地区, 经济总量偏小, 地方财政支持有限,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民营投资成本较高, 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机制的限制也较难进入[1], 致使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2.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滞后。

陕西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社会化融资渠道不畅。从直接融资来看, 现阶段陕西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 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仍处于空白状态, 陕西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间接融资来看, 文化企业有形资产小, 其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 对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的担保、评估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其价值很难确定, 因而银行不敢轻易放贷。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 明显存在针对文化产业特点主动进行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 致使实际融资规模较小。因此, 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 陕西文化产业获得金融资本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 融资难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2]。

3. 文化产业政策尚不完善。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加之陕西地处内陆地区, 国家又对外资进入国内文化产业做了种种规定, 在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方面, 陕西仍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和现实困难。尽管十六大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直至2009年才出台专门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文件, 政策措施不完善, 导致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政策环境支撑和保障。

4. 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

陕西大多数文化企业都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 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不甚了解, 且陕西长期缺乏文化产业的主要统计数据, 从2009年起才正式开始对跨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统计监测, 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致使陕西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明显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金融业对投资文化产业有顾虑。由于双方长期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不利于陕西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展开广泛的合作。

二、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经验分析

(一) 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拥有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实行商业运作。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 设有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和博物馆图书馆基金会, 政府主要通过这些基金会来支持非营利的文化艺术产业。同时吸收非文化部门和外来投资, 政府投资一般不超过文化组织所得的20%[3]。此外, 美国的文化产业还得益于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波士顿财团等金融大财团的资助。同时, 美国政府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经营限制不多, 文化产业依靠其强大的实力, 吸引了诸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大笔资金通过文化产业的跨国公司进入美国。

(二) 日韩的政府主导模式

日本的文化产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完成, 但政府主导也是其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政府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提供包括活动用财政资金在内的综合援助。此外, 日本政府早在1986年就制定实施了《研究交流促进法》, 为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4]。日本政府通过信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 在技术开发的“行政指导”方面, 促进“创新型文化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韩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产业优惠政策, 集全国之力以财政资金为主, 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重点地扶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优化国内文化产业结构;政府先后设立诸如文艺振兴基金等若干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 还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扶持体系;韩国还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 并专门制定《文化财产保护法》, 保护和发掘本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 英国的政府引导模式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拥有多层次的政府资助, 通过各类非政府公共中介机构向能充分市场化的文化事业进行赞助, 但资助额一般也只能占其收入的30%左右, 其余资金需自筹[5];另外, 政府还实行陪同资助, 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 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英国通过发行国家彩票来筹集文化基金, 补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鼓励全体公民自愿支持文化事业[6]。

对于能够充分市场化的文化产业部分, 政府则主要通过财税政策引导投资, 英国的财税政策几乎覆盖了整个文化产业领域。如英国政府不对图书、期刊、报纸征收增值税, 对一些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的经营全部免税;从1950年开始, 对电影没票根据价格向影院征收伊迪税, 通过财税政策, 支持各大文化产业。英国政府还对游戏产业实施出口退税, 支持游戏产业的海外发展。

(四) 法国的政府资助模式

法国拥有全方位的国家资助方式, 法国文化预算的重要性世界公认。从1959年起, 文化部的预算比重逐年增大, 文化投资的绝对数额在逐年增加。除文化部外, 外交部和国家教育部等其他国家部门也有相关的文化预算。在法国所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都参与文化建设, 通过拨款、订货及直接组织文化活动来扶持地方文化事业, 市级政府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资助力量。法国各大公司主要通过公司委员会购买文化产品和在电影、电视剧节目及报刊、图书上做广告的文化消费的方式来资助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实践表明, 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既不符合陕西的省情, 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因此, 破解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 需政府、民间、金融资本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积极创新, 形成陕西特色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一) 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

陕西文化产业要蓬勃发展, 必须加强政府的投入和引导, 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 扶持文化企业发展, 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贴息、奖励、补助等多种途径,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 为信贷资金介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 创新融资模式

一是产业链融资。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 科技和文化创新为前端, 引导大型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担保融资、并购重组融资, 将企业融资需求嫁接到核心企业, 从而间接支持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信托融资模式。三是文化企业将版权信托给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再以该信托资产作为抵押物协助文化企业申请贷款。四是构建多业互动的投融资模式。陕西省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那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请上市, 化解融资难题。对于那些上市有难度的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 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并通过与一些大型上市企业的整合, 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水平。五是资产证券化模式。利用资产证券化筹集到的资金能达到知识产权价值的75%, 而一般的抵押贷款却普遍低于65%。

(三) 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开发适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尽快建立融资担保保险制度, 将中小企业纳入到金融机构信贷的范围, 同时鼓励陕西中小文化企业和银行进入投融资交易平台直接进行沟通。塑造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 使之能够承担有市场化带来的投融资风险, 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市场运营主体, 让市场在陕西文化资源和资本的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由政府、文化企业和其他企业出资, 设立可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如图1所示) , 创新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能够将政府、中介机构、银行和文化企业融为一体, 既降低了银行抵押贷款的风险, 又给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杨尚勤, 石英, 王长寿.陕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82-83.

[2]余秀丽, 陈爱玲.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11) :1-2.

[3]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8, (12) :153-155.

[4]刘二妹.日韩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和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 (11) :36-37.

[5]杨阳腾.美国英国日本怎样构筑文化产业融资体系[N].经济日报, 2010-05-26 (6) .

陕西应打“中国题赠文化”牌 篇10

题词, 早期写作“题辞”。据考证, 这一种应用文体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正史记载时人赵岐曾有《孟子题辞》作品传世;到了明代, 徐师曾在其《文体明辨序说》里明确奠定了这一古代文体的合法席位。而赠言呢, 远在我国春秋时代的《左传》史册上, 就称其为“赠策”;在唐代杨炯的《西陵峡》诗里, 被呼作“赠言”;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专著中, 跟其它十二类文种单独并列为“赠序”一类。

中国题赠文化古今一脉相承

纵观中国现代优秀的题词与赠言作品, 仍然可以见到古代题赠经典那种凝炼深厚的思想内涵。例如国民党著名儒将李烈钧当年留给子孙的赠言:

一点点好事都要做, 一点点坏事都不能做,

尤其不可搞钱。子孙不如我, 要钱做什么, 子孙强于我, 要钱做什么?

这就是明智将军的人生宣言, 宣告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党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金钱观和遗产观, 其中包含着多少廉洁人士和贪官污吏的处事经验与为人教训!

1. 现代题赠的授受双方因一视同仁而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请欣赏一位儿媳在给父亲邮寄去的冬衣上面佩挂的亲笔题词卡:

这件外套, 前襟是平安, 后襟是幸福, 吉祥是领子, 如意是袖子, 钮扣间放射快乐, 口袋里装满温暖。穿上吧!让它代表儿子儿媳孙子伴同你挡风御寒活神仙。

这份题赠作品“现代味儿“很浓, 不仅借助邮寄的方式表情达意, 而且突破了翁媳、之间题、赠文体不能混用的传统观念, 体现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身份平等、相互亲和的新型关系:晚辈可以公然面对长辈题词, 更显孝心天经地义, 极尽人文关怀之诚。这就跟古代等级森严的专业术语产生了天壤之别。

2. 现代题赠内容以号召、倡导、奖励、评价、劝勉、惜别、纪念、社交等意向为主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初, 毛泽东主席等领袖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系列题词于1963年3月份相继在国内各大报刊一经发表, 犹如春风催开满园花, 全民学雷锋做好事、争当无名英雄的社会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几十年以后, 领袖的题词效应竟然化为举国上下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文明礼貌月”, 由此可见重要人物亲笔题词所造成的号召、倡导局势。

3. 现代题赠形式以有关物品、手机短信或电脑网帖为基本载体

在21世纪书写工具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题词和赠言的民族传统不再局限于一笔垄断天下的表现形式, 而出现了实物上面亲笔书写与空中无线电波飞传这两种手段并用不悖的崭新局面。一方面, 秉持毛笔、钢笔、中性笔等传统书写工具的人群仍然选择纸本、书画、幛旗、牌匾、壁面、器具、衣物甚至体肤等有形可写的实在东西, 将有关推敲定的个性化留言亲笔手写上去, 以期发挥应有的长效文化作用。

另一方面, 新兴的手机发信和网上投帖者, 已经把祖传的题词、赠言内容改用多媒体手段付诸现代化了, 快捷便利, 别具一格。例如一对青年恋人因生活枝节问题产生了不愉快, 女方赌气而别;男方在现场追不上的情势下, 便打开手机发出一条赠言;

别人生气你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你若气坏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女方收信阅读了以后, 扑哧一笑, 又约对方在某处相会。这种及时道歉并且巧为开导的妙用, 是过去的纸介书信望尘莫及的。

4. 现代题赠作品具有精品文化的鲜明特色

(1) 词约意精, 风格多样

请欣赏这份由陈强手写的题词:

也许不是领导“视力差”而看不到你出色的工作;想想你那么多的牢骚话把成绩都给掩盖了, 让人家赏识你什么呢?

仅在两行半的文字组合里, 涵盖了多少吃力不讨好的生活现象?又指出了多么深刻的人事道理!假如让那些论文专家来炮制, 古今中外寻章摘句地一气论证下来, 不花费数千言那才怪呢。

(2) 以“文”化人, 利在社会

有一则赠言:

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 既谁也离不开谁, 又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

尽管原题为《赠小俩口》, 但我们从中读出的精诚团结、同劳共享的思想内涵, 对世间一切具有合作、互助关系的人们, 不是也同样适用吗?

(3) 继往开来, 创新名牌

如今举国上下随处可见、广泛应用的题词与赠言, 上承中华题赠的古典传统, 下启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题赠礼仪之崭新局面。有识有志之士, 理当带头创新题词赠言的笔下品牌, 为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文化软实力多做贡献。诸如:

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把窗户打开, 让风景进来。

之类的随笔或随口式赠言, 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文明举动, 从而受到多重文化教养的人数与日俱增。

不可否认, 在现代题赠作品中, 不乏直接抄录前人名言、警句 (包括古典诗词、语录) 的实例, 也存在着若有群众所喜欢的题词赠言面世便可迅速流行开来的现象。这并非什么坏事啊!真正的精品文化, 还怕传播得快、传播得远么?

5. 做大做强现代题赠文章构想

(1) 加强古今题赠杰作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人类题赠文化的“根”究竟何时植入在中华大地的什么区域?堪称古典和今典的题词赠言类集大成之作如何开编?中国现代题赠文化的涵盖面与先进性应该怎样界定?这都是文化研究开发者不能不承担起的重点课题。

(2) 设立中国题赠文化节

题词赠言, 包括送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文明实物, 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现象, 而且早已形成了墨香四溢的儒雅国风, 其间饱含挥之不去的人际情义内涵和社会礼仪成份。现在倡仪设立中国题赠文化节, 正是顺国运、遂民愿、兴文风的良策。

根据题辞可能首先正式出现在我国汉代咸阳人士赵岐之手的现有研究成果, 若以当时的文化中心兼作者的籍贯而论, 咸阳一带大有可能是中国题辞的发祥地;加之“西 (安) 咸 (阳) 经济一体化”现代城建战略的实施, 灞桥赠柳、西安碑林、周秦汉唐时期文人骚客题赠唱和、三秦民歌送别、关中乡谣迎亲、延安圣地领袖书赠墨宝、华山和骊山等旅游景点题名真迹等人文资源, 足以形成陕西申办“中国题赠文化节”的充分条件和很大希望。

(3) 把题赠国粹尽快纳入学校语文教程

中华民族的题赠文化堪称天下一绝, 其中代表先进文化品质的题词赠言类杰作早该列为学生必读的经典教材;作为应用广泛而影响深远的传统文体, 国内大中小学生对题词赠言应当写以为常, 从而持续强化各自“炼意”、“炼句”的写作基本功。

(4) 让中华题词赠言宝库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优秀文化资源

陕西民俗文化 篇11

关键词:陕西文学;地域;异地文化

事实上,陕西作家单一的乡土经验,相对闭塞的地域文化心态却是造成陕西当代文学无法在艺术成就上实现大突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时下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对“地域性”的绝对强化将会给陕西文学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在陕西文学发展三十年的研讨会上,陕西师范大学裴亚莉教授指出,在90年代以前,地域文化使陕西文学获得了其独特性,但今天若不摆脱这一保守性,则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当然,对保守的摆脱并不意味着对地域文化的弃绝,因为“守护文学的地域城堡,实际上就是在防止文学的水土流失、防止文学的荒漠化。”[1]但我们的确需要反思和警惕形成一种孤绝、保守的文化心态。畅广元教授在《地域文学的文化根基》一文中客观而理性地指出,“陕西作家在承继和发展汉唐文化雄浑气象方面仍少自觉”,[2]事实上这种雄浑的气象一方面根源于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另一方面亦源自于汉唐文化所具的包容性。

在对陕西文学外来影响因素的探讨中,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等教授所著的《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一书,详细地考察了贾平凹、陈忠实、路遥、高建群、叶广芩、红柯等6位陕西当代著名作家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指出陕西当代文学一方面生成于本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异质文化及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其研究意在从宏观整体的层面上指认陕西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和世界性。但是这种站在宏大的世界文化角度,用“大文化”观念对陕西当代文学之外来影响所做的考察,是否容易忽略,实际上作家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现实体验,才是影响文学本身之面貌的更为直接、具体而细腻的因素呢?因此,与之不同,本文拟将对陕西当代文学外来影响的思考圈定在地域文化内部。

基于上述立场我们便会发现,以上六位作家中的前三位分别代表了陕南、关中和陕北这三种陕西的地域文化传统,而后三者则很难被归置其中,他们或是因为生活经历,或是因为自觉选择,或是因为家庭出身背景使得其创作底色中均不只有一种“黄土的色彩”,高建群有在新疆当兵的五年经历,红柯的十年西域之行使他拥有了一种别样的生命经验,而叶广芩天然特殊的皇室后裔背景,都使其创作的整体面貌有别于陕西第一二代作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创作必定会对陕西文坛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发生影响,“作家地理意义上的流动迁徙,则形成了地域文学的空间移动现象。……文人—文学的空间移动现象,一方面会给原有的地域性造成冲击,另一个方面则是由于异地文化、异质文化的加入和融汇淬炼,使那些以故乡地域记忆为文学出发地和生长点的作家,在创作心态和写作内容上拥有了更加丰富斑斓的层次和内涵。”[3]

同样作为陕西文坛重量级作家的高建群、红柯、叶广芩则不同,他们所拥有的区别于本土经验的异地文化背景,使其作品在诸多方面呈现出了某种新变,高建群也写陕北题材的小说,但模式就完全有别于路遥等人,红柯笔下更多出现的是草原、戈壁、沙漠等景象,其作品表现出一种血性的英雄主义和传奇的浪漫色彩,而叶广芩亦涉猎广泛,写北京亦写秦地,优雅从容。正如著名评论家何西来所言,“在作品的风格中,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因素、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起着关键作用”[4]。

当我们对陕西地域文学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便不难发现,异地文化的介入不仅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它还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和接受。高建群、红柯、叶广芩作品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其作品中的诸多地域文化因素对于读者来说是异质而陌生的,因此,阅读必然使其原有的地域文化视野不断得到拓展,而被拓展了的地域文化视野势必形成新的对作品“地域性”特征的阅读期待,从而间接地对创作产生影响。高建群、红柯、叶广芩的创作影响了陕西文坛的格局和生态,他们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文化传统与陕西本土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的努力,为陕西本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找到了新的突破,对陕西地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浩.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2]畅广元.地域文学的文化根基[J].小说评论,1996(6).

[3]李少群.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J].文艺争鸣,2008(1).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模式构建 篇12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发展代表了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已显示出了其强劲的生命张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无论是对满足我国人民的精神消费,还是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对各城市提高经济收入,丰富精神消费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西安、延安等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有很多包含文化价值,值得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如果都能得到资本的扶持,那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适当的模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和规范,不是套住发展的枷锁。明确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要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化成政府主导,民间、金融资本共同发力,吸引外资同时借力风险投资基金这样一个新的模式。

1 创新陕西政府投资改革

1.1 强化财税政策扶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政府出台强化财政扶持,设立专项基金。在影视业方面对获国际、国内大奖的影视作品的出品企业、个人进行奖励;对文化体育业按照最低税率标准3%征收营业税;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入投融资支持力度,每年拿出财政收入5%设立专利基金,对入区中小文化企业以贴息、补助等方式进行扶助。进一步建立担保公司,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安排政府性贷款用于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业务。

1.2 转变思维,重视长期影响力

重视文化产业的长期潜伏影响力。文化产品“文化属性”带来的外部效应造成市场失灵,要求公共财政介入。为了使整个社会的文化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政府对于存在外部性的文化产业领域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应当利用公共财政支出,结合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两种方式,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总供需达到平衡。

2 完善民营资本进入体系

2.1 陕西民营力量大有可为,陕西民营资本具备足够的潜力及空间

比较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实力,美国是以高科技加风险投资著称,其民营资本力量雄厚,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完善,我国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蓄势待发。陕西民营企业众多,其中不乏上市企业,资金雄厚,涉猎领域广泛的也不在少数,将这些资本有效的聚集起来发展文化产业,蔚为壮观。

2.2 政策导向打破进入壁垒

在陕西,虽还没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成功先例,但今后加强对民营资金进入的引导必将为文化产业融资建立新型渠道。近年来省政府颁布的政策已经有重视民营资本的迹象,例如《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完善陕西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是民营资本发挥力量的开端。其次要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程序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透明化和中介服务社会化。同时,打开社会融资渠道,也会强化公众对文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将会大展拳脚。

3 创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3.1

投资基金的特点在于“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共同受益、运作规范”运行机制,即具有特定专门知识的专家运用分散投资的原理,将集合而来的社会资金投向具有潜在受益性的高科技或新型产业,通过规范而创造性的资本运作手段来获取受益。占文化领域主要业态的中小企业或者个体经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仍是不保险的代名词。文化企业的资产估值体系缺失导致银行授信远远满足产业融资需求,这时,产业投资基金就应运而生成为产业发展资金来源的新途径。产业基金讲长期回报,存续期一般在10-15年,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看,与产业基金发展的15年期限非常适合。引导基金不用直接投给企业,而是作为龙头基金、母基金,推动其他投资。对文化产业来说,这种基金实际上也是政府的支持措施。但基金一定要交给专家管理,交给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的管理,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进行约束。

3.2 产业基金的出资人、投资管理应该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干预。

国内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而不是国有资金直接投资的产业基金。各地发展产业应有总体目标,应该先明晰产业规划、引导基金的扶持政策,然后再吸引民间资金加入,在划定的产业范围内进行市场化投资。将产业投资基金转型为引导基金,这样才可以将政府的引导目标和企业的盈利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

4 借力国外风险投资基金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传统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不适用于依托高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属于债务性资金,不是权益性资金,不能参与商务运作和管理。而风险投资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程度远远大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虽然我国风险投资营运程度还达不到国际要求,掌握资金的投资管理人GP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完善,但不久的将来,这种投资方式一定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对一些领域的行业准入还有一定限制。受政策影响加之地处内陆,陕西文化产业利用外资存在更多的条件制约和实际困难。但是世界是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亦不可逆转,对于国外的风险投资越早了解,做好跟进,就越有机会在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开拓创新。

摘要: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发展经济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陕西急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期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现阶段资本的缺乏制约了发展,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系,形成陕西特色的投融资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泽磊.我国文化产业利用外资的制约因素与效应分析.价格月刊,2010,(6).

[2]李芸.金融危机后我国文化产业的振兴.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2).

[3]王琳.天津城市文化产业的结构创新与文化金融创新.城市,2010,(6).

上一篇:企业柔性化管理下一篇:孤岛综放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