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

2024-09-22

陕西延安(共4篇)

陕西延安 篇1

与其它地区相比,延安的保护与建设显然还多了一层重要含义。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延安市 委副书记、 市长梁宏贤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转化为实际目标,结合新常态,延安将按照“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把革命旧址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以及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三大教育基地功能作用发挥等有机结合起来。

从困难中需找机遇

梁宏贤在作2015年延安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延安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新常态下实现动力切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也面临新的机遇。

刚刚过去的2014年,延安的发展走过不平凡的一年。针对能源价格持续下降、工业增长乏力、企业投资缩减的困难局面,延安紧扣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及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11条意见和10项措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尽管经济发展形势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在被视为经济发展前提和保障的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延安也丝毫没有放松。据悉,延安在2014年完成退耕还林57.6万亩,造林绿化121.5万亩, 治沟造地10.6万亩;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按新标准 达到252天, 居陕西省第一;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

机遇与挑 战常常相 携而生。对于延安而言,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也为延安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延安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延安市非能源工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为延安加快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推动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实现多元支撑提供了发展空间。

咬定青山不放松

历史地位重要的延安,在新常态下如何护好绿水青山考验着延安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梁宏贤向媒体表示:“延安革命旧址群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延安革命旧址,不仅是延安市、陕西省的重大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而今年又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延安加快统筹城乡、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为此,延安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各方面形势和要求,延安将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定为6% 左右。

在稳定增长的目标下,延安将坚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

按照规划,生态延安布局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控制 开发强度。同时,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继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坚持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50万亩。

二是要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具体措施包括: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强环保执法和应急能力建设,坚决防止重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加大治污降霾力度;提高污水回收和处理能力;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

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完善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健全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指标约束。积极推广石油、煤炭节能环保技术和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梁宏贤同时指出,延安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革命旧址保护资金需求量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延安革命旧址保护予以倾斜支持,共同把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好,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好。

历史地位重要的延安,在新常态下如何护好绿水青山考验着延安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陕西延安 篇2

一、概述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的大地原点在境内泾阳县永乐镇。2017年底,陕西省常住人口3835.44万人,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秦、汉、唐等10多个政权或朝代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

二、自然地理

陕西地域狭长,南北最长878.0千米,东西最宽517.3千米,辖区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 900-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气候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年平均气温7-12℃,关中年平均气温12-14℃,陕南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三、行政区划

陕西省辖10个设区市。

西安市是副省级省会城市,辖11个市辖区、2个县,分别为: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

宝鸡市辖3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9个县,分别为: 秦都区、杨陵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州市、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铜川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分别为: 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

渭南市辖2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省辖市,分别为: 临渭区、华州区、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

延安市辖2个市辖区、11个县,分别为: 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榆林市辖2个市辖区、10个县,分别为:

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汉中市辖2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安康市辖1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分别为: 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四、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17年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目本年完成投资740.01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10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3630.10万平方米,增长6.0%;商品房销售面积3890.40万平方米,增长19.2%;商品房待售面积936.86万平方米,增长5.0%。

【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3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270.55亿元,增长12.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65.82亿元,增长10.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7396.28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840.09亿元,增长11.9%。

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中,餐饮收入2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商品零售4989.71亿元,增长12.4%。其中,吃类商品693.03亿元,增长15.7%;穿类商品677.59亿元,增长10.4%;用类商品3619.09亿元,增长1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1%;食品下降1.8%,非食品上涨2.5%;消费品上涨0.7%,服务项目上涨3.4%。新涨价因素占93.3%,翘尾因素占6.7%。

【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714.9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出口1659.80亿元,增长58.8%;进口1055.13亿元,增长13.3%。在进出口总值中,进料加工贸易1727.73亿元,增长33.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03个。合同外资100.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5%;实际利用外资58.94亿美元,增长17.6%。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7.07亿美元,增长5.0%;完成营业额39.09亿美元,增长60.9%。

【金融、证券和保险业】201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153.27亿元,同比增长6.9%,比年初增加2445.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924.48亿元,同比增长11.2%,比年初增加2700.12亿元。

年末境内证券公司3家。各类证券营业部258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比上年增加13家。期末证券开户数460.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0.88万户。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8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214.21亿元,增长11.9%;人身险654.48亿元,增长25.1%。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2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07.66亿元,增长15.2%;人身险赔付支出152.35亿元,增长5.1%。

五、人口和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陕西省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进行了6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数分别是1588.1万人、2076.7万人、2890.4万人、3288.2万人、3605万人和3732.74万人。其间,陕西自20世纪60年代,提倡并试点实行计划生育,1973年10月《陕西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倡每对夫妇以不超过两个孩子为好,1979年6月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2014年3月1日起,陕西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016年1月1日起,陕西省全面两孩政策实施。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35.44万人,比上年增加22.82万人。其中,男性1979.85万人,占51.62%;女性1855.59万人,占48.38%,性别比为106.70。出生人口42.48万人,出生率11.11‰;死亡人口23.86万人,死亡率6.24‰;自然增长率4.87‰。城镇人口2178.15万人,占56.79%;乡村人口1657.29万人,占43.21%。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4.34%,15-64岁人口占74.86%,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80%。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约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从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个王朝定都陕西。很长时期陕西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均曾活动于陕西,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到尧舜禹时期,其活动的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亦包括陕西在内。古史传说与考古资料均可证明,黄河流域包括陕西是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基干、华夏族的诞生地。

在黄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发展到国家阶段时,即我国

族也就随之形成。所谓“华夏”或“夏”族名称之来源,也就是因夏朝而来。“夏,大也。”[①]《尚书正义》注“华夏”一词说:“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据《尚书·甘誓》《史记·夏本纪》等记载,夏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与有扈氏战于甘(今户县南),作甘誓。”[②]有扈氏与夏王室同姓,其地在今陕西户县。当时夏朝统治的范围,至少已达今陕西户县以东,陕西关中原氏族、部落(方国)已成为华夏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陕西境内发现的带有商文化特点的遗址分布情况看,商朝在陕西统治和影响的范围:北到陕北绥德,南到汉水上游的城固,西至长武以东。

周人原是在陕西泾渭流域的一个部落,最早也是后世所称之“戎狄”,即非华夏族,后逐渐与华夏族融合。

夏商以来,陕西除了有逐渐融入华夏族的周人及殷商一些方国之外,还有一些非华夏族存在,包括“犬戎”、“羌”及陕西汉水流域的蜀人。

西周建立后,都丰、镐(今西安市区西南),其中心地区,即“王畿”,在陕西关中之地。此时,周人已融入华夏族,成为其基本的组成部分,陕西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关中北及西北有猃(玁)狁和以犬戎为主的诸戎,陕南汉水上游一带仍为蜀人所居。其中,与西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猃狁和犬戎等。

秦人远祖与商人同起东方,后西迁入戎狄之中,再后兴起于陕西。秦人的兴起在殷末周初,其居地在周人之西。到周孝王时,因秦人部落为周室放牧牲畜有功,孝王“邑之秦(今甘肃清水县境内)”,此乃“秦”人得名之由来。自秦穆公后,陕西及其附近的诸戎(即以犬戎为首的西戎),有的为秦并灭(如荡社、彭戏氏、小虢等),有的被秦所逐(如陆浑之戎),有的则附属于秦(如义渠、大荔等)。

长达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西汉长安,因各族使臣、商贾云集,甚至有专门供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蛮夷邸”,在长安城内藁街。由于各族人汇集长安,长安成为当时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地。

自东汉末年至魏晋,西北氐、羌继续向关中迁徙,其分布之广,人数之众,仅次于关中原有的汉族。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十六国时,于关中先后建立政权,在陕西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由于魏晋时五胡的内徙及汉族的南迁,陕西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陕西关中地区是自汉魏以来受战祸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民族迁徙最为频繁。曹魏、西晋时关中民族成分已是“戎狄居半”的局面。西晋末年以后,匈奴、鲜卑、氐、羌等族又大量徙入,而关中汉族先后向河西及南方大量迁徙。因此,关中汉族人口更为减少,戎狄成分大为增加。此时,关中的氐、羌、匈奴、鲜卑等的人数已大大超过了汉族,改变了秦汉时关中民族分布的格局。陕北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只有陕南汉中一带,由于关中、甘肃汉族流民大多聚集于此,汉族人口有所增加。

在西魏、北周时,陕西民族分布格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即北魏末年以来鲜卑及北边的高车等族大量迁入关中及关中东北羌族的西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各族杂居,迁徙频繁,数百年间互相融合,形成了陕西历史上最大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内迁的南匈奴部众在十六国时,曾在陕西建立前赵,此后则散居渭北各地,尤以今黄陵一带的东、西曹人数最多。另有一部分匈奴部众原在北边六镇一带,与鲜卑族长期相处,或早已融入鲜卑,或鲜卑化;至北魏末随北魏军队进入关中,与汉人杂处,又逐渐汉化,如渭南渭水北发现的《合方邑子百数人造像记》中的宇文氏、呼延氏、费连氏、破六韩氏等。还有一部分匈奴部众迁入陕西渭北一带,在十六国后,与该地的西域胡、山居土著融合而形成一种杂胡,即稽胡。稽胡因大多山居,故汉化进程较慢,直到唐中叶之后才最后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之中。

后大批迁入陕西地区,自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大力推进汉化改革,内地鲜卑族汉化进程加速,在陕西各地的鲜卑官吏、将士自然也不例外。到北魏末,大批鲜卑及高车、匈奴等因镇压关陇起义而进入关中,后有大批人居于关中东北今渭南、华县、澄城一带,与汉人杂处,在西魏、北周推行的各项政策之下,较快地融合到汉族之中。

西北的氐、羌族内徙于陕西的时间较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族为早,其普遍的汉化程度也较深。特别是氐族,由于原居住地与汉族最邻近,关系更为密切。三国时,氐族已“多知中国语”,“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内迁至关中扶风、京兆等地的氐族,与汉族杂居,多变为编户,在生产活动中与汉族更加接近。十六国时,氐族苻氏在关中建前秦,完全采取魏晋以来汉族政权的各项制度,大力推行汉族文化。苻坚甚至以华夏正统自命,恢复魏晋礼乐,以汉族传统文化教授氐族上层子弟,使氐族进一步汉化。到隋唐时,内迁氐族就不见于记载,说明他们的民族特点基本消失,融入汉族之中。

经过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割据、分裂时期,陕西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迁五胡占了陕西人口一半以上。而关中汉族则有部分南迁。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征服与被征服,建立政权及其覆亡,强迫同化和自然融合,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陕西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民族融合,使陕西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隋唐统一时期,陕西仍然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关中汉族成分有所更新,陕北、渭北的稽胡、羌族逐渐汉化,而大漠南北的突厥、铁勒,西北的党项、吐谷浑等族,先后迁入陕北。构成了隋唐时期陕西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代,京师长安为各族荟萃之国际大都会。上自各族王公、贵戚、番将,下至商贾、伎人、流民;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毕聚京师,各显其能。他们为唐代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起了巨大的作用。唐代的长安,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无不有“胡化”的深刻影响,而这种“胡化”逐渐为原汉族传统文化所吸收、改造,形成和发展为一种新的生气勃勃别具一格的唐代风貌。这种文化风貌也正反映了唐代陕西地区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即汉化是主流,但也融入不少胡族的成分。

自唐代末年起,藩镇割据,长期争战,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割据中原的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梁朝(后梁),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今陕西地区先后分属于几个割据政权,关中长安则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最初,后梁占据关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关中西部则为岐王李茂贞所割据,陕北的夏、绥、银、宥四州仍是唐末以来党项拓跋氏的割据

范围,陕南汉中是西川王建的势力范围。后梁为后唐灭亡后,今陕西全境均在后唐的统治之下。但时隔不久,后蜀兴起,渐据汉中之地。从此,后唐及继立的后晋、后汉、后周,均占据今陕西汉中以北地区,夏州及麟、府党项割据势力,名义上亦臣属各朝。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北宋代后周,于乾德三年(965)灭后蜀,至此陕西全境为北宋统治。

在五代至北宋初约百余年间,由于北方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陕西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自唐末以来,关中几遭兵燹,官戚贵族及百姓四处逃亡,人口大减。唐代以来居于关中和陕南的各族已逐渐融入汉族,故陕西渭河以南至汉中等地,除个别山区而外,均已成为汉族聚居之地。

在五代时,后唐、后晋和后汉三朝系沙陀族所建,其出征或戍守陕西境内的军队中,有来自代北的“番”兵,即沙陀、鞑靼等族人。但是,这些番兵为数有限,且已处于逐渐汉化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在今陕北地区自唐以来聚居的党项族却日益发展,成为陕西境内人口最多、势力最强的民族之一。

在金朝统治下,今陕西地区汉族仍然占了绝大多数,分布于各地;陕北与西夏沿边诸州,则有正处于汉化过程中的党项诸部(番族)。此外,女真、契丹、奚等族,有小部分因任陕西各级地方路、府、州、县官吏,其他随猛安谋克进入陕西居住者,人数亦不少。在陕西地方各级任职的女真上层贵族,自进入中原汉族聚居地区之后,与所有女真上层一样,汉化的进程加速。经过金朝100多年的统治,迁入内地(包括陕西)的女真族已经走上汉化的道路,到元代后,他们基本融入汉族之中,使汉族又增添了女真族新鲜的成分,吸取了女真文化的一些因素。

尽管蒙古统治者征服和统治了广大汉族及其他民族,然而当他们的民族南迁入内地,与有较高文化的汉族杂居错处之后,也同金朝时的女真人一样,开始了“被征服的本地人所同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到了元朝灭亡后,蒙古人与汉人几乎达到“相忘相比,而亦不易以别”[④]的程度。

元代,陕西的回回主要是成吉思汗西征后,东迁来的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元朝在统治陕西的过程中,有大批蒙古、色目人军队驻守陕西,此后关中成为元朝进攻金、南宋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这些蒙古人、色目人组成的军队及其所携的眷属、奴婢中,有一部分原是中亚、波斯、阿拉伯来的,其中有的即驻守在陕西。另有一批元朝回回上层贵族,进入陕西做官为吏,以后就定居于陕西,成为明清时陕西回族的组成部分。最著名者,如元朝名臣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就曾任过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长子纳速剌丁亦死于陕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任上[⑤],其家族即居陕西,即后世陕西回族的纳家族。此外,还有大批回回商人及宗教职业者也定居于陕西。在元代,回回素以理财和经商闻名,足迹遍及各地,故明代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⑥]。元朝灭亡后,原居于陕西的回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回族。直至清初,其语言文字、服饰、姓氏均与汉族一致,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其风俗习惯、丧葬嫁娶、斋戒等礼节,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清朝统一全国后,河套蒙古与陕北均处于清朝统治之下,蒙汉人民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由于满洲官兵驻防陕西,于是有一批满族人入居陕西西安、汉中、潼关等地。尽管清初满族统治者一再强调“国语骑射”、“旗民有别”,但是陕西的八旗满洲官兵及其家属因与人口众多的汉族杂居,也开始了其汉化的进程。他们逐渐与汉族通婚,改用汉语文字,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到了清中叶以后,逐渐与汉族的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至此,陕西境内以汉、回为主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例1—单选】下列关于陕西省自然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岭的主峰是太白山 B.陕西全省属于黄河流域 C.陕西省土地类型以平原为主

D.陕西省与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 【京佳解析】A

秦岭的主峰是太白山,A项正确。陕西全省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城,B项错误。陕西省土地类型山地多、平原少,平原所占面积不足三分之一,C项错误。陕西省与8个省市接壤,但是与内蒙古接壤的省市也是8个,因此,陕西省不是国内邻接省区最多的省份,是邻接省份最多的省份之一,D项错误。故选A。

【例2—单选】下列关于西安市市情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前西安地铁运营三条线路 B.西安市“八水绕长安”,水资源充沛

C.西安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D.西安市半坡博物馆是中国

陕西延安 篇3

陕西省延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能源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国家和陕西省都十分重视延安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倾斜政策。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振兴老区,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旨在推动延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以革命老区延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炭、油气等能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分析,揭示资源型欠发达地域发展的特质和规律,探讨延安市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为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关于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主题。早期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但后来一些资源丰裕型国家或地区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导致“资源是经济增长引擎”的观点受到了质疑。Auty在研究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提出了“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的假说[1],并由此掀起了“资源诅咒”的研究热潮。

随后,学者们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验证,结果出现了3种不同的研究结论:①“资源诅咒”存在论,即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但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2,3,4,5]。②“资源诅咒”颠覆论,即自然资源并非是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制度层面造成的后果[6,7,8]。③“资源诅咒”条件论,即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负影响作用是有条件的,由于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资源类型制度体系等差异[9,10,11],研究结论出现偏差。在“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中,近年来“荷兰病”(Dutch disease)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Egert和Cleonard认为,石油价格和收益的上升,通过汇率升值限制了哈萨克斯坦非石油制造业的发展,导致“荷兰病”的产生[12]。Pegg认为,博茨瓦纳尽管具有较高的人均GDP增长率,但是其经济的多元化并不成功,同样也出现了“荷兰病”的许多症状[13]。国内学者对“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徐康宁提出中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在长周期上也存在着“资源诅咒”效应的假说,它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14]。徐康宁、王剑以我国的省际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内部同样存在“资源诅咒”假说,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15]。邵帅、齐中英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能源开发确实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16]。总之,学术界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尚未达成共识,两者之间的内在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国内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实践比较重视,但是关于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虽然有不少关于国土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报道,但是囿于条件所限,大多数文献未能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结构、功能、机制和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和较高水平的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黄土高原综考队研究了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出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的方针,采取“适度倾斜、总体协调、稳步发展”的总体战略,倾斜的重点是以水土流失为中心的环境治理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然而,这些研究未能深入揭示空间结构二重性、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等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的深层次问题。厉以宁等经济学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施加一个外在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当地政府[17]。

马江认为,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具体途径[18]。李志刚指出,陕甘宁接壤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区域经济十分落后,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生态严重失调,发展战略要与贯彻国家目标、区域利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19]。李志刚同时认为,陕甘宁接壤区具有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资源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应着眼于培养产业竞争优势,及早延伸产业链,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韩芳、王旭、张风丽指出,油气资源开发确实带动了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21]。胡健、焦兵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了资源富集区油气资源开发对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油气资源开发虽然对当地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但是油气资源开发也与当地经济发展脱节,需要改革西部油气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完善油气资源产业链条[22]。刘刚、沈镭等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分析了资源富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作用,认为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23]。

2 研究区概况及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延安市位于陕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下辖宝塔区、黄陵县、黄龙县、宜川县、洛川县、富县、甘泉县、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延川县和延长县13个县区163个乡镇。截至目前,延安市的总人口为212.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8.5万人。延安市是我国的能源重地,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较丰富,具有分布面积广、易开采等特点,已探明煤炭储量115亿t、石油13.8 亿t、天然气2000—3000亿m3、紫砂陶土5000多万t。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大陆第一口油井位于延安市延长县,石油开发已有百余年历史,境内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以延长油矿管理局为中心的北部油区和吴旗、志丹、富县、安塞及甘泉等油区,原油具有含硫低、粘度低、比重低、轻质油含量高的优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子长、黄陵和延安三大煤区,延安地区的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煤质好、埋藏浅的明显特点。目前,石油、煤炭工业已成为延安市的支柱产业。

从历年延安市原煤和原油能源产品的产量来看,1991—2010年持续上升,发展势头强劲(表1)。截至2009 年末,延安市共有能源企业202户,其中煤炭企业136户、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 63户、原油加工企业3户。2009年延安市原煤产量2029.92万t、原油产量1514.06万t、原油加工量964.65万t,当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63.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47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在GDP中占的比重为67.93%[24]。由此可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延安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

从能源的贡献度进一步分析可见,石油和煤炭工业在延安市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据绝对的压倒性优势。1991—2010年,能源工业产值在延安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加大。其中,煤炭产业所占的比重虽然产生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石油产业所占的比重基本上呈持续增长趋势,且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表2)。由此可见,延安市是典型的能源推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注:资料来源于历年的《延安统计年鉴》。

注:根据《延安市统计年鉴》计算所得。工业产值单位为亿元,所占比例单位为%,能源工业包含了电力工业。

3 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能源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延安市资源型经济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产业集聚效应差,目前没有形成具有综合效用的核心产业,尤其是作为经济增长点的生产、科研、商贸中心没有形成。延安市的石化产业正处于发展的中初期,长庆油田(中央企业)和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省属企业)各自为政,中央直属企业与地方工业直接的产业联系不紧密,分工的专业化和协作的社会化不够[25],直接影响到资源型企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延安市能源产业链条短,大量石油廉价外销,深加工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吸纳劳动力有限,强大的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明显的经济优势。

3.2 能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总体上看,延安市煤炭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现象,这也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宝塔区、延长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洛川县的石油资源丰富,黄陵县煤炭资源储量大,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而黄龙县、宜川县、延川县和富县的石油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导致各县区的经济差距拉大(表3)。从表3可见,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县区其国民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相对较高,而能源短缺的县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区域经济差距悬殊,这直接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注:资料来源于2010年《延安市统计年鉴》;黄陵县为原煤产量,其余各县区均为原油产量(其中黄龙县的原油产量数据缺失),原油产量不包括长庆油田在内。

3.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伴随着延安市石油和煤炭等资源开发的不断扩大,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加重,造成了地表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地面塌陷、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延安市(除洛川、黄陵、黄龙等县外)有石油开采活动,境内分布着长庆、江汉、中原油田公司和延长石油集团的29562个井场、62190口油井、4332.8km输油管线、171座集输站(输油站),大规模的石油资源开发导致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质下降,目前延安市的河流等于或优于III类的河水仅有474km,境内2/3的河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6]。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子长县、黄陵县、宝塔区、富县和延长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地面塌陷,植被破坏现象较严重。

3.4 利益分配机制欠完善

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然涉及各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依据能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共享,需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居民、政府与居民等主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得到补偿的居民和未得到补偿的居民等主体层次之间的关系。根据陕西省政府1998年与中石油签订的“4.13”协议商定:“长庆油田在勘探开发石油资源过程中,要兼顾地方利益,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合作开发石油资源,以油养油,滚动发展”。就延安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主要是代表中央企业的长庆油田和省属企业的延长石油集团公司,两者在利益导向上出现偏差,中央企业不顾地方发展规划,从地方廉价地输出一次性能源产品,对地方就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小。此外,在能源开发过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但受补偿机制的影响,当地居民从中获得的补偿数额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能源开发对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

4 能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4.1 加大能源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条

针对延安市目前传统的采油、采煤以及单纯生产燃料油品的生产方式,有必要建立能源技术研发基地,通过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产学研联盟的建立,整合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创新体系,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延安市石油和煤炭产业链条短的现状,需要把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为主的产业做大做强,将部分燃料油品进行石油化工深加工,实施煤液化和气化工程,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石油和煤炭化工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能源化工产品的附加值。

4.2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能源利用综合效益

延安市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从能源开发战略考虑,一定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道路,把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给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要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破坏谁补偿”的方针,根据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建立资源开发方对当地各利益主体方的生态补偿机制。就石油工业发展而言,污染防治要从终端控制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区域综合治理转变,在资源型企业中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制止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27],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3 推进资源税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随着我国资源税改革从新疆的试点开始,继而逐步全面推行,主要的变化是部分品种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变为从价计征,并提高部分高价稀缺资源的征税标准。资源税改革对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缓解中西部地区财力紧张都具有重要意义。延安市要紧紧抓住资源税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油气资源“从量计征”逐步转向“从价计征”的实践,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富民强市,促进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4 制定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区经济转型

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耗竭性,随着资源的开发,资源型地区一般要经历兴起期、丰裕期、衰退期和枯竭期的生命周期。因此,对延安市这样一个资源型欠发达地区而言,一定要未雨绸缪,根据目前的煤炭、油气资源储量和环境承载力,提早制定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未来经济转型的途径和方向,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处理好能源产业和非能源产业之间、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能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机制,规避能源枯竭后出现经济衰退和环境恶化。

摘要: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延安市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煤炭、油气等能源的开发现状,分析欠发达地区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集群效应差、产业链条短、生态破坏严重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陕西延安 篇4

各有关县区教育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陕教〔2017〕168号)精神,现就做好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实施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施范围和招聘规模

(一)实施范围: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

(二)招聘规模:拟从高校毕业生和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中公开招聘800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招聘对象及条件

(一)招聘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往届本科生、研究生、师范教育类专科生(其中,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要占一定比例)。其他非师范教育类专科学历、成人教育学历、党校学历不在本次招聘范围之内。

(二)招聘条件:

1.基本素养条件。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在校或工作(待业)期间表现良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无不良就业记录,志愿服务农村基层教育。各类基层服务期未满或服务期内有一次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报考。

2.资格与岗位条件。在2017年7月20日前,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具备教师资格的其他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所学专业与拟报岗位专业要求一致。

3.身份与年龄条件。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7年5月1日后出生)、未就业或与原就业单位解除了劳动(聘用)合同,符合本次招聘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或社会人员。

4.身心条件。心理健康,身体条件符合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陕西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工作的通知》(陕教师〔2016〕4号)规定要求,能适应设岗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优先条件。总成绩并列优先顺序为:笔试成绩高者优先、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师范教育类本科生优先、本地生源优先、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优先。

三、服务期限和范围

特岗教师服务期暂定为三年,服务期内全部安排在农村学校任教,可根据当地农村教育需求在县域内乡镇以下学校流动。

四、特岗计划的组织领导

市上成立农村特岗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市特岗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具体名单详见附件1)

各县区应成立相应机构,由县区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教育、编制、财政、人社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在教育局设立特岗计划办公室,负责牵头制定本县区特岗计划的岗位设置标准和公开招聘办法,按省市要求组织招聘及岗前培训,落实特岗教师教学岗位和编制,加强对特岗教师的服务管理与调配交流。

五、招聘形式及程序

(一)公布需求。5月10日前,各县区报送2017年特设岗位招聘办法和岗位需求;省教育厅将于5月中旬通过门户网站http://,以下简称“陕西特岗系统”)进行特岗教师报名、招聘、录用、管理和信息动态更新。考生应通过系统进行注册登录报名,原则上每位考生只能申报一个特岗教师岗位。具体时间为5月18日12:00至5月24日12:00。

(三)资格初审。5月18日14:00至5月24日18:00,各特岗实施县区严格按照公告条件,对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申报志愿情况进行统筹和网络资格审查;5月25日至5月27日18:00进行现场确认审核。报名期间,资格初审通过后,报考岗位不能更改。

(四)笔试。笔试包括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综合知识两科,由省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命题,各县区承担考试考务及相关工作。对紧缺、薄弱学科,各县区可综合考虑,根据紧缺程度,适当降低开考比例。笔试两科成绩按各占50%的比例,采用百分制计算报考人员笔试成绩。全省打印准考证时间为6月14日至17日24:00,统一笔试时间为6月18日(星期日)。

(五)面试及资格复审。各特岗实施县区制定资格复试规则,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到低顺序,按招聘计划数的3倍确定进入面试资格复审人员(未达到最低分数线或单科成绩为零分的除外);对达不到3倍的岗位,达到最低分数线的应聘人员全部确定为面试资格复审人员。笔试、面试按照5:5计算,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考试总成绩均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数,不实行四舍五入,并按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布。对拟聘人员应有不少于5天的公示。资格复审及面试工作应于7月20日前完成。

(六)补录及签订合同。2017届特岗教师应于7月31日前赴特岗计划县区市报到。未经请假等相关手续逾期未报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各地应在与考生签订考试诚信书中明确标注)。各县区严格按照空缺岗位成绩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替补,补录工作应于8月15日前完成。8月20日前,各县区与特岗教师签订《陕西省2017年农村学校特设岗位教师聘用合同书》(样本,以下简称《合同书》,一式4份);8月25日前,各特岗县区应在《合同书》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连同聘用人员名单、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名单、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名和聘用情况、特岗计划工作总结(一式4份)一并上报市特岗办。

(七)集中培训。8月份,各县区特岗办应集中安排组织新教师岗前培训,做好入职前的师德教育和教学培训工作,培训安排不少于10天。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准上岗,并取消特岗教师资格。各县区市要在“国培计划”实施中统筹安排,开展针对特岗教师的业务培训,帮助特岗教师尽快成长为工作骨干。

(八)上岗任教。8月下旬,特岗教师赴相关学校上岗任教。

六、政策与保障

特岗教师三年聘任期间,其教师工资总额按人均3.1万元/年的标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高于3.1万元/年的,高出部分由聘用的县区政府承担。各县区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特岗教师工资与补贴发放、周转宿舍安排等保障工作;妥善解决特岗教师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实际困难,让国家政策惠及每位特岗教师,使他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潜心教学;要确保特岗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对待。各地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应将相应岗位的特岗教师纳入实施范围。参加特岗计划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自服务期满起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七、服务期的管理

特岗教师聘任期间,由县区教育局(特岗办)代县区政府统一管理,任教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服务期内计算工龄、教龄。县区特岗办根据原人事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和原省人事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每学期对特岗教师考核一次(考核结果入档留存),对违反协议和学校规章制度的特岗教师,要严肃处理。对于不遵守合同,致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情况恶劣的,一经查实取消其特岗教师身份和教师资格,并公开通报。

八、服务期满后的问题

(一)继续留任。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特岗教师,各县区政府要按照教育部等四部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9〕1号)和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的通知》(陕人社发〔2017〕11号)精神,对特岗教师服务期满,经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按规定程序,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后,直接办理聘用手续。

(二)自主择业。对服务期满后不愿留任特岗教师,由其自主择业。本人找到工作后,其户口档案关系已经转到本县区的,办理改派手续;未转到本县区的,办理派遣手续。

九、工作要求

实施特岗计划是中央支持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县区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特岗计划积极、稳步地进行。

各县区政府要拿出具体落实意见,负责做好特岗教师统筹规划,日常管理和考核,将具体任务分解到校,落实到人,如有变化,应及时据实报告;要按照招聘教师的学科结构和学历情况,进行科学集中搭配,并提供办公室和周转宿舍,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负责统筹发放特岗教师工资和补贴,保证按时足额,妥善解决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负责特岗教师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管理,随时保持与受援校的信息沟通;根据年度教师增减状况,预测和上报下年度需求情况。

联 系 人:刘俊伟

联系电话:0911-2160802 电子邮箱:424688321@qq.com 原标题:关于做好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点击下载>>

1.延安市农村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延安市2017年中央特岗计划拟聘岗位名额

延安市教育局

延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延安市财政局

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7年5月4日

延安市农村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 长:兰爱平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朱晓东 市财政局副局长 马增元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调研员 王志团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调研员 李进科 市教育局纪工委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纪工委书记李进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农村信息资源下一篇:中小型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