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模式

2024-05-10

延安模式(共12篇)

延安模式 篇1

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 属于丘陵沟壑区, 市辖1区12县112个乡镇, 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0.83万亩, 且旱涝相间、植被稀少, 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之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过度依赖掠夺农业资源,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 极大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是陕西省经济欠发达市区之一。

因此“十五”期间, 延安市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目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从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工程, 截止2014年底, 延安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071.59万亩, 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3%, 森林覆盖率达到45.4%, 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4年的67.7%,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同时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果、舍饲养畜、农田水利、生态移民搬迁5项工程结合, 使延安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延安生态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果

2011年6月延安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建设黄土高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样板为定位,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首先, 科学规划农业园区的建设。延安以打造“‘33155’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特产品加工营销基地”两个基地, “洛川为中心现代苹果产业核心区”和“环延安城‘菜篮子’产品生产核心区”为重点建设项目, 实现两核多园、科学规划建设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其次, 针对延安缺乏水资源、工业化低的现实, 农业发展以生态化、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目标, 以旱作节水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为支撑, 以生态促农业、以农业保生态, 形成了“良种+高垄+地膜+绿肥”的粮食产业模式、“大改+拉枝+肥水+套袋”的苹果产业模式、“畜+沼+菜”的水肥一体化蔬菜产业模式等一系列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截至2015年, 延安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2.78万亩, 粮食产量72.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8.8万亩, 产量113万吨, 果园433万亩, 水果产量270.2万吨, 仅苹果产量261.44万吨, 猪存出栏分别为68.58万头、78.35万头, 牛存出栏分别为14.58万头、4.95万头, 羊存出栏分别为63.7万只、36.92万只。

再次, 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 引进中菲集团、本香集团、秦宝集团等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 打造延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的地理品牌;在大力发展本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之上引进400多个优良瓜果品种, 打造无公害绿色生态品牌、健康养生品牌;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大中城市建立112个直销窗口, 拓宽特色农产品市场, 提高其竞争力和知名度;先后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07个, 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9个, 省级著名品牌22个;还根据地方特色发展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庄, 如洛川县厢寺川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宜川县丹洲镇南街村休闲生态农庄, 为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 在农业技术支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 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4个, 开展试验示范研究52项, 建立省级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田270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3%,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42%。建立常规病虫害标准监测点171个、新建果园防雹网1.3万亩, 建立农作物和果树病虫害防治示范点11.1万亩, 苹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102个, 面积20.1万亩, 辐射推广绿色防控面积85万亩次。各级农业部门全年共培训农技员3540人、农村实用人才1.1万人,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3.8万人次。

此外, 延安政府在农业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也有巨大的进展, 仅2014年, 共争取中、省各类建设项目394个, 投资3.6亿元。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903.46万元, 市级配套补贴215.2万元, 县级配套补贴979.52万元, 共计补贴各类农机具19476台 (件) , 受益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9522户 (个)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可见延安市在经过10多年的环境治理的基础之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现代农业模式的规划体系。

二、延安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延安虽然经过退耕还林、治沟造地改善了农业和自然环境, 使得农业模式进入了现代农业的时代, 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目前仍然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 依然存在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高, 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等问题, 从效益、效率上和长远的发展来看, 面临巨大的瓶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退耕还林改善生态, 促进民生的环境工程, 但也使得有限的耕地大大减少。1998年延安耕地面积为308.45千公顷, 在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之后截止到2014年底, 耕地面积为240.55千公顷, 减少了约22%。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粮食播种面积也呈下降趋势, 延安1998年粮食播种面323.82千公顷, 2014年为200.4千公顷, 减少了38.11%, 下降幅度高于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耕地面积不足是延安农业发展的一道硬伤。

第二, 生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但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不高。从种植业结构来看, 粮食作物比重大, 经济作物比重小;产品结构上, 优质、高档、特色产品比重小, 没有使延安特色农产品发挥足够的作用, 制约农业经济收益的提高。同时, 农业科技在推广过程中对于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足、水资源贫乏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根据陕西省统计显示, 延安市历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在全省各市区中排名靠前, 可见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依然很大。

第三, 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体系已见雏形, 但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延安市工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形成, 龙头企业更少, 全市涉农企业1059家, 市级以上企业仅占8.7%, 500万元以上的加工龙头企业20家, 仅占1.8%。农产品技工程度不高, 附加值流失严重, “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先进模式在推广实施中流于形式, 组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四, 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初步成型, 但服务功能不强。存在着与农业产业不匹配, 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现象和问题;且各类服务机构中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农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全市目前人口不足20户的庄村达1720个, 70%以上人口常年外出的村达295个, 常住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和二胎, 主要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流失, 且老龄化趋势明显。

第五, 虽然农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财政支农机制初步建立, 使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 但从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现代农业的需要看仍显不足。并且财政支农资金在运用过程中大多分散在多个管理部门, 多个项目, 这种过于分散的状况, 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且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 并存在监管漏洞, 最终造成主导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遍地开花的同时又有很多资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三、突出延安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可见, 延安市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特征, 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方向是正确的, 也符我国农业发展理念, 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推广中遇到了一些体制上的、技术上的、执行力上的、实际与预期不符的问题, 成为了制约延安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本文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经行调整:

第一, 退耕还林是一项能从根本上改善延安生态环境的政策, 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应当继续坚持, 但是同时造成的耕地减少问题, 我们需要通像治沟造地这样的一些科技和方法去改善, 尽可能增加耕地面积, 另一方面则是应该通过农业技术, 提高耕地的质量, 或者根据耕地的特殊性选择、培养适合的种植物, 增强农产品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 将农业园区、将科技农业做到精细化, 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扩张。

第二, 延安自身的农业资源决定了延安不能以粮食作物创造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产出了很多特色作物, 例如苹果、小米、红枣、各种薯类等, 我们应以这些延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创利资源, 提高其在延安农业所占比例, 再结合农业技术, 精细发展, 突出其在营养上、绿色无公害上的优势, 占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 在农产品的经营上, 改变以初步加工、提供原料为主的现状, 深度挖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应当培养或者引进相应企业进行精细加工和产品的创新生产, 拓展延安特色农产品的市场。

第三, 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科技, 不仅是建立服务站, 更重要的是培养延安本土的农业科技人才, 掌握农业技术的从业人员, 使农业技术真正服务于每一个农户, 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可以采用技术人员下乡的方式, 示范园区开放学习的形式, 农业从业人员集中学习的形式等, 多管齐下把农业技术的推广落到实处。用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来留住、吸引农业从业人员, 解决农业人口流失的问题。

最后, 作为民生之本的农业, 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带动和扶持, 不管是财政上的、政策上的、服务上的, 但政府要更加的深入实际, 根据延安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把握住发展特色生态现代农业这个大方向, 另一方面建立具有技术、耐心、恒心、管理、沟通能力的团队, 以实践为基础, 适时适当的对规划经行调整, 做好执行工作和信息的反馈工作, 使得延安的农业能够在科技、经济效益的方向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 李瑛.论延安市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榆林学院学报, 2009 (4) .

[2]延安市统计局.延安统计年鉴[J].延安市统计局, 2009年-2014年.

[3]贺春雄.延安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如何发展现代农业[J].延安大学学报, 2013 (3) .

[4]延安市统计局.2015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4-13.

[5]梁宏贤.2013年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N].延安日报, 2013-02-26.

延安模式 篇2

——《延安 延安》观后感

2014年11月,作为一名后备干部,我有幸参加了XX区委组织的首期后备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培训学习期间,在高坪区委的安排下,和同班学员们一道观看了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让我得以再次抚触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聆听时代的最强音,接受延安精神的召唤,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该片通过口述回忆、剪辑历史影像资料等形式,真实地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从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机关离开延安13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同陕北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水乳交融的历程,生动地再现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民主执政的理念和勤政为民的实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信念和政治风范。影片如同一位在自家门口工作的资深导游,带领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推开历史的一道道门、一扇扇窗,以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对为人民服务理念作了最朴实、最自然、最生动地解读。

观影后,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延安,这座北国边寒之城,一座“不性感、不繁华,看起来灰头土脸”,甚至可以说十分贫瘠的西北小城,因为与中国革命结缘而名声大噪,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具魅力和最为神奇的地方。为什么无数革命青年会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为什么那儿的人们会那么精力旺盛、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为什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群众在这片并不富饶甚至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着人类成长史上一段段动人的传奇?《延安 延安》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其中所表现出的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她也必将在历史的天空永远璀璨夺目、激人奋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特别是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观影活动,加深了我对延安精神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涵的理解。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哲理没有变,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没有变,党的政治本色没有变。“延安精神”与现代生活方式完全不排斥,其蕴含的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生追求和行为作风都具有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名后备干部,更要立足本职岗位,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一是要牢固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延安时期,毛主席就曾指出:“政治方向就是指示全国人民要走的路”。具体地说,就是要反对享乐主义,毫不动摇地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梦想作持久、扎实、深入的工作。

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当前,有的领导干部知行不

一、弄虚作假,天天忙着开会、做指示,即使下基层调研也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习惯于替群众拿主意,却没有考虑群众真正的需求。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形式主义在作怪,都是思想路线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具体地说,就要反对形式主义,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坚持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是党的政治立场和行为准则,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具体地说,就要反对官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领导群众工作的能力。就要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关注和改善民生上,“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思想认识上,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四是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具体地说,就要反对奢靡之风,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强化奉献精神,注意防微杜渐,坚持艰苦朴素,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以新时期“五好干部”标准要求自己,锤炼自己,努力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延安八校合出延安大学 篇3

﹁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大型油画,

真实再现了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

合并组建的延安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场景,

这是毛泽东生前唯一一次参加一所综合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

毛泽东亲自确定校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中国女子大学原址。

自力更生,三校合并

1930年代末,日寇肆虐,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日占区、国统区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冲破重重封锁,潮水般涌向延安,为组织和培养他们,中共中央从1937年7月至1945年5月,先后在延安办起了30多所高等干部学校。

党中央在延安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先后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20多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正当延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之际,从1939年起,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围攻,经济上严密封锁,停止枪弹、粮饷的供应,阻止革命青年奔赴延安,企图束缚共产党的手脚。为了克服困难,度过难关,中共中央决定集中有限人力物力办一所正规的综合性大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两次会议,研究学校合并问题。1941年7月,中国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陕北公学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专门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干部学校。毛泽东对陕公特别重视。中国女子大学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建立于1939年7月20日。毛泽东呼吁延安要办好女大,培养妇女英雄,妇女运动职业家和女博士。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前身是安吴青训班,1940年中央作出决定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其用意是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较高的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干部。

枝繁叶茂,八校合并

1943年至1945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入了再发展时期。为培养更多的抗战人才,194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校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5月,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也并入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10日,它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发起,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院,也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学校师生纷纷深入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实际中,创作出一大批讴歌工农兵群众的艺术精品。话剧《粮食》、歌剧《周子山》、秧歌剧《兄妹开荒》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新歌剧《白毛女》成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作品,歌曲《南泥湾》等也脍炙人口。此外,古元、彦涵的版画创作,孙犁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自然科学院创立于1940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初期设立机械、化工、土木三个系和农艺、林牧两科及预科和初中部,1941年1月,学院改为理科性质,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矿四系。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科技人才,而且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华寿俊发明的马兰造纸,解决了延安和边区纸张极端困难的问题;林华发明的玻璃制造技术,解决了边区医疗器械和军工生产的难题;驰名中外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是自然科学院首次考察发现的;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厅大楼也是自然科学院教师杨作材设计的。

民族学院的前身是陕北公学民族部,1941年9月创立,它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新道路,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新文字干校是1940年3月在原新文字学教师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的,是我党一所培养推广新文字教育的教师与干部的专门的学校,是延安时期新文字运动的产物,学校为开展新文字与扫盲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行政学院创办于1940年4月,是一所专门培养边区政权干部的高等学校。

1944年5月24日,重组后的延安大学在边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和朱总司令相继讲话。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延大师生说:“我们这个学校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课程的学校,你们要学政治、经济、文化,准备将来去做这些方面的工作。”强调延大“在政治上要学习统一战线,三三制、精兵简政的方针,要学习各种政策与方法”,“在经济上要学习如何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和运输”,“还有文化建设,要使边区老百姓每人至少识一千个字。要提倡卫生,要使边区一千多个乡每乡建立一个小医务所。要教会老百姓闹秧歌、唱歌、家家户户有新内容的年画、春联”。毛泽东的讲话对日后延安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延安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调整后,设有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等,共有三院十一系,全校师生员工达到2124人,由延安八大院校组合建立的延安大学成为解放区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全的综合大学,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与军同行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大学,从几十孔土窑洞起家,在教室、宿舍严重短缺的艰苦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建校办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获得胜利。当年10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延安大学一部分迁往东北华北继续办学;11月,延大校长周扬率领迁校队伍离开了延安。

迁往东北的延安大学成为东北大学、东北师大的前身,而迁往华北的则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学校于当年3月14日撤离延安,与党中央、边区政府一起坚持留在陕北。延大师生在自卫战争中与党中央、边区政府和边区军民一起,度过了长时间的战时行军生活,经历了严酷的战争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支前任务和群众工作任务。

1947年8月,延大师生在李敷仁校长的率领下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学校在山西吴家湾进行了扩校、三查整风运动,开始正规化教学,学校人数由转战时期的300多人发展到近千人,学校师生还参加了晋绥和陕北的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千里运粮”的壮举,有力支持了西北野战军的战略反攻。

在1948年6月,延大师生返回延安,开始了正规化办学,建立了政法、经建、文艺、教育四系。1948年6月11日,为了就近吸收国统区和新区知识青年,经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延大洛川分校,后改名为延安大学第一分校。随着西北解放战争进程的加快,分校先后迁址宜川、韩城,1949年7月与延安总校师生在西安会师,一起转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为了适应全国解放战争的新形势,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办学,为大西北培训干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还先后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山西省解县分别设立了民大兰州分校和民大第二部。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决定,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撤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办学的四年中,共吸引培养了11000多名学员,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之后,为了适应陕西省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延安大学于1958年在延安重建。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校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王云风主编,1994年9月

2.《红色延安》,陕西旅游出版社,景俊海主编,2009年

延安模式 篇4

一、观众的本土化培养

在话剧艺术中最重要最后检验的一环是观众的参与,观众对于话剧演出成功与否有着切身的关系。延安的各个剧团在没有一定观众基础的条件下,连续上演剧目,实现话剧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其中的本土化培养观众的审美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观众对这一艺术样式观赏习惯,在初期阶段上演的《汉奸的子孙》、《中华母亲》等,这些剧目贴近现实生活,与当下的人们面临的危机紧密相连,对人们审视自己自我生活有启发作用。之后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到人民群众中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源泉,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延安话剧的艺术家运用陕北秧歌、旱船、小车、花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加以新内容的改造,展开了新秧歌运动。通过有目的的剧目的上演与适应中国传统审美习惯探索,培养了话剧的观众欣赏水平,在观众欣赏本土化戏剧方面做出尝试。

当下的话剧面临的是有一定培养的观众,他们熟悉话剧的基本特性,熟悉剧场里约定成俗的规则,作为成熟的观众还深谙剧本的创作技巧、思维方式、传达的精神内涵。但是观众所熟悉的艺术样式,是在西方思维方式技巧下的解读,与自身的文化内涵联系薄弱。所以就当下而言,我们的观众仍需要培养,培养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精神内涵、传统创作技巧的认知,改变长久以来在西方价值观下的文化认同。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填补贫瘠的精神世界,改变追随西方潮流的附庸形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好与坏之分,更多的是适合与不适合。西方的价值观下的人性分析,对于有另一个背景的文化群体可能不是最佳答案。戏剧工作者为什么不挖掘出来自己观众的特性,而要把别人分析评价过的概念,再次搬演。是对观众的不自信,还是自我创作的不自信,答案已然分晓。

二、创作的本土化道路

延安地区为了宣传革命的需要,在剧目的创作上一直保持与战场、革命、压迫反抗等相关的剧目类型,用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唤醒人们的觉醒。在创作上一直保持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评判面临的境遇,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在其中得到发扬。从延安模式出发,当下的话剧创作呈现出媚俗于观众的倾向,一些作品虽然能够与观众现实生活联系,但内涵深度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高度。创作技巧上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思想创作上满足观众自我麻痹的愿望,创作者更没有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重塑灵魂的气魄。不献媚于观众,从现实中人们最需要的精神文化落脚,揭示人们精神背后的伤疤,触痛社会的黑暗,是当下艺术家应该重塑的话题。在习近平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创作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国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这是针对当下文艺创作普遍的“浮躁”心理提出的要求,创作者与观众都是处在不能认真创作与欣赏的状态,消费着各自的剩余价值。最终只能分道扬镳,一拍两散。

“中国作家如何才能用方块字把我们的文学资源、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变成自己当下的叙述”,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的获取,重要的是来自于中国文化的深厚资源,来自于中国人的生存现实,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摹写导致自我文化的丧失。文化的重述能够重拾中国文化的自信,重构本土化的中国形象,对当下文化追随于西方文化的趋势进行有力的驳斥,对文化的同质化现象进行反思,为失去自我的现代人打开重回文化本体的途径,回溯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锐,蒋韵.人间——重述白蛇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38.

[2]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5).

延安精神回望延安心得体会 篇5

“走得再远,走得再辉煌,也不能忘记过去。“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中的一段段影像、一帧帧画面,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片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深刻与厚重。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铭记从X年到X年,党中央在延安的X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逆到顺的浴火涅槃,即便在日军疯狂扫荡和国军大肆封锁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也未能停止我党建设前行的步伐。正所谓淬火成钢,我党在一次次教训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在一场场抗战中探索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

当然,我们需要铭记的还远不止这些。在延安,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与毛泽东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在延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延安,探索出了一套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离不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延安,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团结一心。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回望延安,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中国革命从满目疮痍走向了辉煌胜利,中华民族从艰难困苦走入了富强振兴。延安精神,过去是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如今更是奋力进取、强国强党的力量支撑。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延安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代有志青年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放眼当下和平建设年代,虽然不用直面血雨腥风,但无形的战场暗流涌动。

坐在明亮的办公室,延安精神和作风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服务人民和社会,我也更加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应尽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在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作为一名青年民警,我们更加不能懈怠,要勇于担当付出,怀揣激情热情工作,誓为公安事业奋斗终生。

延安送子记 篇6

1942年10月中旬,我在延安生下了第一个男孩。儿子生下来体重不足6斤,抱在怀里时轻悠悠的像个棉团,他本能地伸出张开的嘴巴,急着要吃奶。可是产后的我却没有奶水,孩子饿得天天直哭,只好熬点浓稠小米汤喂他,勉强维持小生命。

我们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毫无积蓄,到了延安学习一切靠供给制。大后方来的著名诗人艾青夫妇,生了一个女儿后,用3块大洋买了一只羊,每天挤羊乳喂孩子,我们分文没有,只能“望羊兴叹”。

到了第10天,眼瞧着孩子愈来愈瘦,两条细弱的小腿再没有力气动弹,哭声也低微了,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心里难受得像刀割。看着丈夫金肇野熬米汤,喂孩子,洗尿布,还要照顾我,他明显消瘦了,眼睛布满血丝,也快要拖垮了。我年轻好胜,不愿受孩子的拖累,突然一狠心,将孩子送人的念头浮上心头,作为母亲,做出这种可怕无情的选择,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可想而知,我瞧着蹲在炭盆边烤屎布的丈夫,颤声说道:“老金,咱们把孩子送人吧!”

丈夫的两只手猛然一哆嗦,微红的炭火映着他削瘦的脸颊,他慢慢地坐在床边的木凳上,用两手抵住前额,低垂脑袋长时间不做声,目光苦楚,喉咙梗塞。我明白他的心情,硬着心肠说,在长征时,多少人把孩子送给老乡,都找不到了。我们在延安,把孩子送给知根知底的人家,平时还可以去看。

儿子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儿子生下的第13天,一个30多岁的精壮汉子走进到我们的窑洞,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问:“你就是娃他妈妈?我叫郝泽民。”朋友介绍说,他是个木匠,边区劳动模范,共产党员,为人朴实厚道,认识字。他的婆姨最近刚生一个孩子还没满月就没了。他俯下身子,仔细端详婴儿,满意地笑着说:“娃长得不赖,就是瘦了些。有空到俺家来看看娃,俺婆姨早想抱个娃娃,她喜欢男娃呢。”

有个如此出身的养父是儿子的幸运,想到这我心里又高兴又酸楚。郝泽民大概怕我们变卦,急忙掏出一张薄薄的绵纸,上面毛笔字体工整,‘掺着之乎者也的文言语句,想必是请延安城内老儒拟成的,大意是我们夫妻自愿将亲生儿子送他,改姓郝,以后和我们断绝父子、母子关系,决不反悔等等。言词苛刻,使人一下接受不了。我手里托着像宣判书般的薄纸,不住地哆嗦,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心头阵阵打颤,丈夫一看也脸色煞白。我忍不住说;“郝泽民同志,咱们都是共产党员,信任第一,我们以后不会跟你要孩子的。”“还是有文字凭据好。”郝泽民语气缓和,态度异常坚决,“日后也好和娃交待。”介绍人从中调和,我们签了字。郝泽民怕已获得的孩子又失掉似的,又掏出一个印盒,轻声地说:“咱们都按个手印吧。”我实在受不住了,真想将契约一下撕碎,不由得难受地扭头瞧瞧儿子,可是他在睡梦中无血色的小嘴巴还不住地上下蠕动,渴望着乳汁。为了孩子,我蘸着印泥印下一个鲜红的手印。

郝泽民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他将儿子小心翼翼地包裹得严严实实,紧紧地抱在怀里,转身走出窑洞,沿着结冻的延河边慢慢走去。我颓然地坐在窑洞门槛上,呆怔怔地瞧着那愈来愈远的黑点,脑子里变成一片空白。

现在追溯往事,我没有尽到做母亲的天职,如果那时用小米汤或许能把儿子勉强养活,或许因为身弱而夭折,都是难以预料的事。

延安模式 篇7

引言

据统计, 2014该平台全年共受理城市管理案件21733件, 结案14482件, 结案率为66.64%。平台的投运, 使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在此背景之下我们还要继续推动网格化城市管理继续完善与提升, 为城市发展与规划提供强大、丰富、直观的决策依据。

该平台采用以万米单元网格法将建成区划分成若干网格, 并对其实行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1]。监督员分管的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 把发现的问题运用移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到指挥平台, 从而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

在现行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中, 主要应用了 GIS的二三维可视化、空间定位、移动 GIS等技术, 将城市与城市的部件等用一张形象直观的电子地图来表示。通过电子地图, 可直观的查询城市部件、道路等信息, 但这些应用只是 GIS应用的基本功能, GIS还具有更强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 这些功能与城市管理需求结合, 将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的深度。

我们可以应用Model Builder和脚本建立符合网格化数字城管业务的空间处理工具, 分析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利用Model Builder构建自己的空间处理工具。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有效保障, 同时将 Arc GIS提供的高级分析工具与现有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 提升网格化数字城管的辅助决策能力, 提供理论依据。 

一、空间维问题高发区域分析

目前, 城市管理问题分为事件类和部件类,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标准事件类、部件类两大类。其中, 无证游商事件类给城市市容带来很大的破坏。其发生具有地点随机性、流动性, 而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得到该类问题空间维的高发区域, 将对城管执法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基于高发区域的判断, 就可以给相关部门出具报告, 指导相关部门更加高效的治理。从空间维的角度看半年的无证游商类问题, 它们是大量的离散点。在 Arc GIS中对离散点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点密度分析。通过计算密度可以将点值散布于整个表面。一个数量的样点位置 (线或点) 分布在一个场景里, 可利用密度函数计算输出栅格数据中每一单元的密度值。通过点密度分析无证游商类问题的高发区域在那里。

二、多维结合预测分析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最终目标不应该是为处理问题而处理问题, 而是最终消除各类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结合多维度的因素综合分析从而得到科学的预测结果, 辅助决策。

以无证游商类问题为例, 该类问题的发生与季节、空间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综合考虑多重决定因素并利用 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简历预测模型。 

时间维度因素。无证游商类问题的发生与季节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将时间因素分为横向时间因素即时间倒推原则、纵向时间因素即历史同期原则[2], 并附加合理的权重。 

空间维度因素。以空间维度高发区分析模型为基础, 对横向时间和纵向时间范围内的问题进行高发区问题分析。 

其他维度因素。不同城市有个性化的因素存在, 比如延安干旱的城市等气候因素, 建立无证游商类问题预测模型, 根据模型进行预测。其考虑因素有横向半年时间问题、纵向去年同期问题、纵向前年同期问题, 然后进行高发区域分析, 得到三个高发区域图, 利用 GIS分析工具叠加分析得到最终预测可能大量发生该类问题的空间位置。

三、实现高位监管

延安现有数字城管新模式所考核的部门、单位较多, 按结案率单纯排名优劣等次没有明显的督促效果, 因此, 该模式的考核一是要建立在市委、市政府的年终部门责任考核体系中, 赋予一定的分值, 以此保证有效落地及推动。二是由于该机构的一把手应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兼职, 以此保证在任务分解、派遣的实际成效, 实现高位监管。

在高位监管下的网格化城市管理, 应用Arc GIS强大空间分析功能, 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下可以对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多个维度综合统计、分析、预测, 为城市管理问题高效处理、为城市管理问题准确预防以及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信息。

摘要:延安数字城管监督指挥平台的建成, 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目前, 该模式的仅停留在每天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阶段, 如何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更有效的预防问题发生、指导城市设施建设和规划, 这就需要进行数据多维度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现有体制上改革, 利用Arc GIS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获取预防问题、城市设施建设和规划决策所需的科学、准确、直观和详细的信息, 以期为西部城市更加科学推进数字化城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延安,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平.网格化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

延安模式 篇8

我校的学生军训工作开始于1975年, 至今已坚持了三十余年。在总结多年军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我校结合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 积极创新军训教学模式。构建起了以延安精神育人为主线, 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强化军训教学职能、夯实军训组织基础、规范军训教学过程、拓宽军训宣传途径、加强军训理论研究等为主体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大学生军训工作体系。

一、创新军训教学模式

(一) 强化军训教学职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继续组织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2003年—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训是学生的必修课, 要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基于对军训在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重要作用的明确认识, 我校在多年的军训中, 不断强化教学职能, 以教学引导军训, 以军训促进教学, 相得益彰, 互为支撑。1985年, 我校将军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1991年制定了《关于加强“五门课”教学的意见》, 把军事训练课与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劳动课、社会实践课一并提出来, 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1995年制定了《关于贯彻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实施意见》, 要求严格按照大纲组织实施军训;2003年制定了《延安大学军事理论课教学实施方案》;2005年, 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明确规定, 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 达到国家规定的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确定军事理论课为2个学分, 军事技能训练为两周, 军训课程的学分不能替代或抵免, 军训课程不得申请免修。

(二) 夯实军训组织基础。

健全组织机构是组织军训工作的首要前提。在军训中, 我校成立了军训工作领导小组, 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 统一领导军训工作。在训练中, 成立军训团, 实行团、营、连三级建制, 军队派遣教官担任各级领导, 吸收辅导员、班主任任职, 参与全程军训。军训团建立临时党支部, 各连队建立临时党小组,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经过多年的军训实践, 我校形成了“一指导、三保障”的立体化组织领导运行机制, 为学生军训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 规范军训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军训受众面广、辐射性强、施教多元化等因素, 在军训实践中, 我校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突出理论课教学, 强化军事技能训练, 开展多样化军旅活动, 做到组织上科学、规范、系统, 实施中严格、严谨、严密, 形成了以制度为指导, 以训练为主体, 以活动为保障的军训教学运行机制。

1. 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

具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军训工作制度, 是搞好军训的重要保障。在军训教学中, 我校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加以完善, 综合军训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 编印了包括《学生国防教育及军事训练工作条例》、《学生军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20项规章制度在内的《延安大学军训工作手册》, 努力做到依律治训、依章管理, 形成了面上有规划, 点上有保障, 系统完备的军训教学制度体系。

2. 突出军事理论课教学

深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 是军训教学的核心内容。1985年我校成立了军事教研室, 配备了专兼职教学人员;1996年设立了国防教育专修室, 配置了有关军事理论教学的图书资料和军事器具, 使教学机构和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2003年, 课题组成员编写了《延安大学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延安大学军事理论课教程》, 进一步规范了理论课教学。在多年的军训教学中, 我校坚持“内选外聘”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选调人武部、教务处和有关单位的业务骨干为军训专职教员;聘请陕西省军区大学生军训教研室、西安陆军学院、延安军分区有关人员为兼职教师, 形成了“专兼结合、两翼齐飞”的师资配备模式。

3. 强化军事技能训练

在军训教学中, 我校坚持突出技能, 强化训练。教学内容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令教育》, 单兵队列动作、分队队列动作和分列式, 轻武器射击训练等, 并在军训中开展5公里野外徒步行军、防暴训练、男子军体拳、女子防卫术等特殊技能训练。学生从起床到就寝、从训练到内务等完全实行军事化, 模拟军营生活, 营造军营氛围, 强化军事技能, 形成了军营一日化、生活军事化的技能教学模式。

4. 丰富军训教学内容

在军训教学中, 我校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活动渠道。军训期间, 我校军训领导小组主持召开军训协调会、军训建制会、军训动员大会、军训实弹射击动员会、军训教学专题会、军训汇报表演总结大会等10余次大型会议。军训团组织开展队列评比、方队评比、射击评比、内务评比、板报评比、歌咏比赛等6项评比竞赛, 组织两次军训团文艺联欢晚会。军训教官与参训学员之间开展军旅知识竞赛、专业知识竞赛、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 形成了教学系统化、形式多样化、活动品位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四) 拓宽军训宣传途径。

在军训教学中, 我校采取多种形式, 着力营造军训舆论宣传氛围。军训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建立“延安大学军训专题网”, 设立了军训概况、军训知识、军歌欣赏、军训风采、军训感怀、军训论坛等栏目, 开辟了网上学生军训学习与交流的新天地。在军训前期, 通过悬挂标语、制作展板、广播报道、电视宣传等途径, 极力渲染军训工作气氛。在军训过程中, 编发军训工作简报, 将军训工作中的亮点与特色及时展示给全校师生。在军训总结期间, 开展“军训回眸”征文活动, 撰写军训工作总结, 制作军训音像资料, 全面记录军训历程。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 我校在校内外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人人关注、共同支持的军训宣传环境气候。

(五) 加强军训理论研究

在军训教学中, 加强军训理论研究, 积极指导军训工作实践, 是推动军训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多年的军训教学中, 我校长期坚持, 高度重视:长年订阅《中国国防报》、《解放军报》、《军事文摘》等20余种军事报刊,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针对军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适时召开理论研讨会, 开展相关调研, 积极应对;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提高理论水平, 撰写的《发扬延安精神, 坚持军训育人》在《国防教育》2002年第2期刊发,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加强大学生军训工作》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4日“综合版”刊发, 《弘扬长征精神,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加强大学生军训工作》在《延安大学报》2006年11月30日第3版刊发。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笔者以延安精神育人为主线,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着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品质。通过多年的军训实践, 我校学生提高了学习认识延安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树立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培养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 提高了学生学习延安精神的深度与广度。

延安大学办在延安, 当年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今天是延安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在多年的军训教学中, 我校充分利用延安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 发扬用延安精神育人的优良传统, 依托军训教学活动, 精心培育大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军训开训前, 组织学生到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增强学生对延安精神的直观理解;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 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延安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 同时邀请老红军介绍直罗镇、青化砭、羊马河等战役概况, 加深学生对延安精神丰富内容的了解;在军训过程中, 策划安排延安学专家作有关延安精神的学术报告, 广泛开展“延大学子与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 深化学生对延安精神内涵的认识。通过有针对性的军训教学活动, 学生提高了学习延安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这为广大学生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二) 坚定了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这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又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在多年的军训实践中, 我校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学生, 把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贯穿于军训的全过程。当代大学生呈现出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原来在“象牙塔”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很难适应处在各种社会影响及冲击下的大学生。笔者以军训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切入点, 以形式多样的军训活动为教育手段, 牢牢把握方向, 进行了扎实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用老延大师生1948年转战陕北, 参加千里救灾运粮的英雄事迹, 以及1958年延大重建初期, 教师点煤油灯备课, 师生自己动手烧木炭取暖, 劳动建校, 艰苦创业的故事教育激励学生。通过军训教学, 我校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深化了“大学生第一课”的教育内容。

上好“大学生第一课”, 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把“大学生第一课”作为军训的重要内容, 注重引导、强化培训, 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搭建了广阔的教育平台。

1. 及时实现角色转换

军训教学一般被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进行。青年学生在经历了高中枯燥乏味的生活后跨入大学校门, 对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 如何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等问题一筹莫展。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军训活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引导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终使他们及时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换。

2. 及时完成认同过程

军训期间, 学生均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 亲身体验军营生活。部队派出优秀教官进校军训, 在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 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解放军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优良作风对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 解放军的良好素质和军人魅力给学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军训生活虽然短暂, 却使学生终身难忘。

3. 及时接受传承教育

传播文明是高校重要的职能之一, 而大学生则是传播文明的重要桥梁。在紧张的军训生活中, 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以多元化的形式在校园中充分展示, 通过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学生充分地利用、吸收军训中的资源和养分。当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内化为自身优秀品质后, 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这些品质都会外化为其行为规范, 指导和影响着青年学子的人生道路。

(四) 拓宽了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形成的途径。

校风、学风、班风是学校人格、精神和文化的外在体现, 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多年的军训实践中, 学校把军训与学校的其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结合渗透上狠下功夫。我校常规宿舍卫生检查按照军人内务条令的标准检查评比。军训结束后, 一直坚持集体出早操, 并实行早点名、晚检查制度。通过多年的实践, 广大学生感受到了纪律严明、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营氛围, 体会到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战友情谊, 树立起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伟大抱负。军训成为了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形成的重要载体。

我校学生军训工作涉及面广, 辐射力强, 在校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6年11月我校开展了“军训回眸”征文活动, 在学生的作品中, 一名大一的新生这样写道:“从繁华的都市迈进了窑洞大学, 我觉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此遥远, 在徘徊与盲目中, 我经历了军训, 军训的洗礼使我脱胎换骨, 它让我懂得, 理想就在我们的信念之中。”一名已经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说:“我的大学四年紧张而充实, 如果说我现在还取得了一些成绩, 那完全得益于一年级的军训, 军训就如同一股绿色的清泉, 浇灌了我稚嫩的心灵, 使我坚强, 使我找准了人生的目标。”榆林天然气化工总厂的一位负责同志说:“近年来, 我厂一直录用延安大学的毕业生, 我们感觉, 在延安精神的培育下, 延大学生纪律性强, 有大局观, 特别是团队意识强, 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 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人才。”延安军区分的一位负责同志说:“我从实际接触中感到, 延安大学由于经过军训, 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 军事素质、国防意识都比较好, 也能吃苦。”西安陆军学院教研部的一位负责同志说:“我们常年承担延安大学军训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感到延安大学对军训重视程度高、组织过程严、具体实施细。”

三、社会效应不断增强

延安模式 篇9

一、延安物象和地名文化元素

歌曲《我要去延安》的歌词中词作家化方对延安地名文化元素妙用, 堪称一绝。将延安的典型景象作为歌曲抒情搭建起“我要去延安”的主体情感, 引用“黄河边, 延水岸, 黄土筑高原, 窑洞前, 石磨碾, 仿佛回昨天, 把人们带到了蕴涵具体历史记忆与情感内容的“昨天”。从“窑洞”“石磨”与“宝塔山”“南泥湾”“杨家岭”“青枣园”“安塞鼓”“山丹丹”“羊杂汤”“黄米饭”等物象或地名的呈示, 激起了人们对延安的情感记忆, 唤起了人们对红色革命岁月的怀年与敬畏, 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得到一种洗礼和深层的审美体验。并从抒情视野的角度对历史景物的感念转向对当今美好景物的赞美:“先去忆苦思甜再看山花烂漫, 看时间荏苒看万山红遍。”使人们在美好绚烂的感觉中获得在忆苦思甜中看山花烂漫的精神启迪, 从而实现了歌词主题思想的准确诠释与升华。

二、延安精神文化元素

延安是根据地, 延安是红色的胜利的象征。多年以后的今天, 延安依然延续着这种象征, 歌曲《我要去延安》选的就是这种象征意义, 说是去延安, 其实是要说去一个梦想之地。写延安的作品很多, 小时候总是听妈妈演唱《南泥湾》:“花篮花儿香, 来到了南泥湾, 陕北的好江南, 与往年不一般”等等。再则, 就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山来哟一道道水, 中央红军来到了陕北”这些都是经典的诗与歌, 每一次听或读, 都会眼含热泪。延安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延安是那个时代一个人和一群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是一个民族梦想开始的地方, 是一个主义继往开来的地方, 是神圣与伟大发祥的地方;延安又是新思维、新思潮的代名词, 是革命与革新的一种象征。延安是一种精神文化, 真实的启迪和洗刷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品读歌词仿佛身临其境—延安精神, 想去和革命先辈靠近、去和真理品格相融, 从“先登”“再看”“先听”, 又“喝”又“吃”—所有这些都只为那“忆苦思甜”, 倡导人们去景仰革命先人的精神与伟绩, 去重新领略那被时光流年冲淡了甚至是要忘却的延安崇高精神。2告知我们应该展望一种信念, 延安精神文化品质厚实有余, 虽然“时间荏苒”但党的光辉必将“红遍”“万山”照人心田, 秉承延安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定可实现。

三、延安音乐文化元素

作曲家徐沛东继80年代刮起的“西北风”后, 21世纪“老夫聊发少年狂”又一次青春火焰般激情燃烧, 再次创作出撩人心弦、振奋人心的歌曲《我要去延安》。他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晰, 充分地贯用了在创作中的语境的建构, 准确的把握了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 创造性地开发和挖掘新的音乐风格灵感, 极为充分、准确、到位的创作出该作品。徐沛东根据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的主要音调和旋律进行了较为现代的建构、重组, 从而形成了歌曲《我要去延安》的主题音乐基调。从《南泥湾》主题音乐材料分离出前十六音作为动机性节奏, 扩充后结构将节奏拉慢拉长, 以原动机音乐解构三个变体乐汇与小乐汇连缀而成, 以慢入散点式的音乐结构布局紧贴歌词的意境, 使歌曲的写实性铺叙变得大气磅礴, 音乐充满粗犷与豪迈, 反映着一种延安文化精神。歌曲通过激进向上的主旋律深刻的洗礼人们的灵魂和感染人们的心绪。歌曲的主题词句“我要去延安”采用《南泥湾》的主题性音调, 对原曲调《南泥湾》节奏作了移位, 借助“摇而不滚”的处理达到“换形不移步”创作。3《南泥湾》的主题性音调曲调变化贯穿整曲四次出现, 在旋律上把革命历史的严肃题材风格, 以新时代人们的思维直觉来附体, 保持了该歌曲音乐纯真率性, 平民通俗, 并充分地融入了当今时代性音乐元素, 激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

歌曲《我要去延安》的音乐元素在于主题性格有着鲜明的地方性、历史性、革命性音乐韵味, 动机性音乐乐汇的结布局节制合理、又富有时代气息, 音乐语言深刻、形象、极富张力, 朗朗上口易于被记住和流传, 这是曲作家徐沛东深厚创作功力又一体现, 是把握大俗大雅之风格的又一成功之作。

四、二度创作摇滚音乐元素

歌曲《我要去延安》刚开始看歌名的时候觉得它是一首红歌, 年少的我真没有太在意, 但是当听完全曲之后忽觉得和以往印象中的红歌有所不同, 它没有那种“说教”的味道, 没有云山雾罩的歌词, 也没有山呼海叫的旋律, 有的是直击人们思维的流行韵味, 融合摇滚音乐元素和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 听来十分有行进感和节奏感。歌词通俗易懂, 虚实如画, 如“窑洞前, 石磨碾, 仿佛回昨天”, 还有“山丹丹”“羊杂汤”“黄米饭”等等, 觉得非常亲切和富有历史感, 引起了人们对过去那个年代的回味和共鸣。徐沛东的巧妙的谱曲, 将《南泥湾》歌曲中的主旋律贯穿于整个歌曲之中, 和谐之音, 张弛有度, 且有娓娓道来, 充分体现了流行和民族的经典结合, 是一首令人振奋、百听不厌的极富流行的红歌。

从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走出来的歌手李龙, 他对该歌曲的成功演译无疑是对该歌曲的二度创作起到了决定性成功的作用, 尤其是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准确到位的诠释了《我要去延安》这首歌曲要表现的文词意义和音乐风格, 二度创作中摇滚音乐元素的妙用令人叹止!全曲充满亲切的延安文化元素, 真实再现了延安的名胜古迹和勤劳朴素的延安精神, 唱出了延安风采, 令人欣赏。

结语

歌曲《我要回延安》值得品味的是一种延安文化, 反映的是一种延安精神, 唱出的是一种延安回归。词曲作家所坚持的艺术个性是彰显出一种时代性审美取向与民族性文化传承相融合的精神品质。正是凭着这一精神品质,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作品方能达到高水准的艺术性与极强的传唱性完美统一。歌曲《我要回延安》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完美地表达出歌词意义内涵, 更体现在作品艺术个性的丰满呈现, 除了在对歌词的情感信息与精神内涵精确把握的基础上, 更多的体现了延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诠释了延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 使歌曲《我要去延安》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完美之作。

肖邦《c小调夜曲 (Op.48No.1) 》的音乐分析

范可佳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硕士重庆400700)

摘要:肖邦的旋律富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音乐色彩, 他将波兰民族音乐的性格、音调等要素结合专业的作曲技法予以加工、雕琢, 赋予了独特鲜明的肖邦特色。本文从旋律、曲式结构、人文主义三个层面对肖邦《c小调夜曲 (Op.48No.1) 》进行探讨。

关键词: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

“钢琴诗人”肖邦和他的夜曲, 不管是在音乐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全方位的理解和鉴赏肖邦的音乐作品, 不仅涉及和声、曲式分析, 而且涉猎到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审美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肖邦《c小调夜曲 (Op.48No.1) 》创作于1841年, 作为肖邦最有代表性的夜曲之一, 它的抒情性、悲剧性、英雄性色彩与富有张力、对比性的音乐形象交相辉映, 使全曲更充满生命力和戏剧性。

一、旋律分析

1. 宣叙性和朗诵性结合, 声乐性和器乐性交织

C小调夜曲开始于较慢的速度, 抒情性旋律的主题陈述既像静谧地诉说, 又像诗一般的朗诵, 旋律线条均安排在人声能够达到的c1~c3音域, 以获得纯正的歌唱风格。在第一部分中, 伴奏节奏庄严肃穆, 优美的旋律渲染出悲壮的气氛。切分节奏的运用, 近关系调不同调性、调式色彩的不断转换, 预示了作品随后的发展着蕴藏有不平凡动力与能量。第二部分开始于一段类宗教颂歌的合唱般庄严旋律, 情绪温和平静。随着乐曲持续的发展, 加入了由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构成的, 显示干预、影响乐曲正常发展的外部力量, 戏剧性地给音乐的继续发展引入另外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再现的不再是内敛的悲戚美, 而是不断增加的不安和躁动, 三连音节奏紧密, 将全曲推向高潮, 在尾声部分逐渐平息下来, 音乐在悲情的询问中画上句号。全曲声乐性旋律和器乐性旋律转换自然, 朴实庄严, 声乐性色彩浓厚。

2. 复调思维在乐曲中的运用

肖邦的《c小调夜曲》创作具有肖邦式的美学原则, 旋律与伴奏既独立又相互交融, 使乐曲具有复调色彩。上声部歌唱性的旋律优雅静谧, 下声部的旋律低沉浑厚, 具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形象。所以两条旋律线在音乐上地位平等, 犹如二重唱。

二、曲式结构分析

作品采用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与肖邦的其他夜曲不同的是, 再现部未采用与首部体裁风格一致的重复、装饰性变奏, 而是由首部的复杂不安, 深刻豪迈的内心独白到中部宁静肃穆, 力量积蓄的情感升华推进到再现部改变主题性格, 富有动力色彩。感情色彩的伸展惊人的广阔, 将肖邦诗人般的浪漫温柔、英雄般的气宇轩昂、悲伤般的内心独白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部中部再现部尾声

首部的音乐将宣叙性的旋律建立在暗含悲情的c小调上, 节拍缓慢。A乐句调性由c小调转入降E大调, 再转入g小调。B乐句转入了它的远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 最后又回到了c小调上。首部较为内敛, 波兰的民族性音乐元素充斥着主题。

中部的调性转入到c小调的同名大调上, 使和声效果豁然开朗, 神圣庄严的圣咏式和声进行美妙宁静, 仿佛进入到另一个理想世界。C乐句到D乐句前四小节旋律出现在高声部, D乐句第5、6小节将旋律移至中间声部, 和声效果立体、富有层次感。在D乐句的后面两小节和D1乐句采用了八度半音上行, 乐句之间对比鲜明, 音乐浑厚有力, 不断加强力量, 慷慨激昂, 将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

再现部调性从C大调转回c小调, 但不同于首部的是, 紧密的三连音显得更加躁动不安, 戏剧性地打破了首部原有的宁静。音乐中蕴含着的巨大张力将乐曲的戏剧性和悲剧性色彩展露无遗。再现部的速度由首部的Lento变为Doppio movimento, 速度加快、力量由开始的pp逐渐增强到ff, 情绪由开始的激动不安发展到高潮的悲愤交加, 形成了动力再现。

尾声的5小节询问式的进行, 令人回味无穷。全曲的悲剧性色彩, 也映射出肖邦对华沙沦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三、人文主义分析

1.作品的社会历史层面

肖邦的《c小调夜曲》有着特定的社会和历史因素, 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用音符代替枯燥无味的文字传递出情感。这一时期的音乐, 作曲家着重强调个人的内心情感, 张扬个性, 不拘一格,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时期的音乐都带有戏剧性的效果, 力度、感情对比明显。将古典主义中的积极因素延续发展。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直抒胸臆, 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 具有大众基础。

2.肖邦的物质、精神层面

《c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 在此时期, 肖邦的才华已被公认, 常为巴黎上流社会演奏钢琴, 能不能请到肖邦为贵族演奏甚至成为判断这场社交上流与否的依据。物质生活富裕, 受到贵族重视, 肖邦已完全融入了上流社会交际圈。肖邦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恋情也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这首夜曲就是他们热恋时期的产物, 优美的宣叙性旋律与悲壮的伴奏织体结合, 表现力强、情感丰富。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美好的感情世界都促进了肖邦音乐的创作。

3. 作品的立意与构思层面

肖邦的《c小调夜曲》细腻流畅, 完美的织体和优美的旋律清晰的结合, 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达到统一。肖邦即使身处异国他乡, 但在作品中依旧透露出他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气息。他将波兰民族音乐的性格、音调、节奏等要素融入到他的创作中, 体现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指明了肖邦的创作方向。

结语:肖邦的《c小调夜曲 (Op.48No.1) 》将波兰民族音乐特色与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相融合, 以完美的织体和优美的旋律, 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达到统一。它的抒情性、悲剧性、英雄性色彩与富有张力、对比性的音乐形象交相辉映, 使全曲更充满生命力和戏剧性。

参考文献:

1.李小诺.《肖邦 (Op.48.No.1)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乐探索.[J]2004.2

2.胡娅.《肖邦演奏解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J]2012 (1)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歌曲《我要去延安》简析[J].福建:福建艺术, 2011.03.

[2].李韵.中国文联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侧记[N].北京:光明日报, 2012.06.

发扬延安精神做强延安烟草工业 篇10

一、珍惜烟草行业现行体制的性质和优势,切实做到方向明

烟草行业具有国家法律赋予的烟草专卖执法权力,是集烟草工商贸、人财物、产供销为一体的政企合一的特殊行业。这种特殊的性质和优势,决定了烟草行业必须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延安烟草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是行业性质和优势的必然要求,又是发扬延安精神的题中应有之意。一是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经常性学习,确保政治上的清醒和执法经营的规范。当前特别要注重抓好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并以此武装员工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要认真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烟草行业的具体运用,是烟草行业改革发展十分重要的思想引领,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近年来,烟草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恢复性发展时期的延安烟草,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我们深切体会到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两个至上”的指引。正是有了“两个至上”,行业改革方向才如此明确,改革方案才如此到位,改革措施才如此有力。三是要全面落实“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行业建设总要求。这“三句话,十二字”的总要求,概括十分准确到位,完全符合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近年来,延安烟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省局关于规范的一系列部署,规范认识深入人心,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行业活力初步显现,我们一定要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三项检查”等措施,进一步夯实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要通过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持续开展创新工作等措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要通过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激发行业活力,确保延安烟草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进。

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切实做到工作实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延安时期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延安烟草作为党领导下的政企合一的特殊行业,发扬延安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进做强延安烟草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员工理论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没有理论素养的提升,没有理论武器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就失去了基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延安烟草把加强员工理论学习,作为行业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注重市、县两级班子成员理论素养的提升,坚持每季度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落实每月员工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制度、规划和方案,初步形成了全员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企业文化等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体系,收到了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讲究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为在行业更好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奠定基础。二是要弄清客观实际,准确认识自身发展状态。客观地认识、准确地判断自身面临的工作实际,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要条件。如果对自身的情况不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延安烟草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客观地说近年来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如何对待延安烟草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于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延安烟草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三是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调查研究,就是“实事求是”中的“求”,是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和桥梁,是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关键环节。去年底至今年初,市局(公司)5名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到所有13个县(区)局开展了一次全面调研活动,对于摸清情况,制定2008年工作思路和措施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新班子陷入事务工作多,深入基层调研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决策的科学和正确措施的制定。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行业发展全局的角度,经常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延安烟草发展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正确把握新形势下行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工作水平的新思路、新途径,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实。

三、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烟草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服务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于延安时期,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党的建设的宗旨,是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烟草行业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重要的、直接的是对我们的工作对象,即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只有把为客户的服务水平提升了,才能更多地创造效益,更好地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才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服务的深刻意义、本质内涵,不断地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法,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真正满意的服务。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做好三项服务。一是做好专卖管理服务。要转变执法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彻底摆脱权利型、管制型观念及“官本位”思想,树立规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的“服务型专卖”的思想观念,把专卖管理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于烟草市场主体上,使“管理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把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与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市场竞争平台统一起来。打假也是服务,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二是做好客户管理服务。无论对工业客户、零售客户,还是烟农客户,我们都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服务至诚”的营销服务理念,本着一切从客户出发、一切为客户着想、一切对客户负责、一切让客户满意的原则,用心服务,为客户提供人性化关怀服务,帮助客户做好市场分析和解决经营上碰到的困难,通过实际行动来真正体现“客户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三是做好消费者延伸服务。烟草商业要做到让工业、零售客户和消费者三满意,在服务工作中既要为客户服务,还要为消费者服务。延伸对消费者的服务,是烟草商业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有效地控制零售终端的重要措施,要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建立消费者需求信息点等措施,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乃至特殊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切实做到风气好

延安窑洞(外三首) 篇11

逼向远方

是沉思还是失落

没有高山仰止的头颅

心却那么傲岸

枣园里的屡屡灯光

执著地向着山外遥望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

庄稼和菜蔬很难生存

在这坑坑洼洼的山沟里

山丹丹開花红艳艳哦

有种叫理想的植物

却能抗旱御寒

在西北大地上逆势生长

或许没有繁华午后

斜倚在土炕的阳光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平寂

在一座座低矮的窑洞里

孕育着未来中国的希望

从这里升起的颗颗星辰

用透明的眼睛点亮枣园的夜

一个民族的未来

因你沉重的思想 而明亮

壶口瀑布

酝酿了五千年的一腔情愫

激越如涌动的浪花

沿着我敏感的泪腺

温暖激烈 喷薄而出

站在骄阳如父的山峁上

飞溅的瀑布 如一张硕大的网

过滤掉脆弱娇嫩的情绪

勾兑起所有苦难的记忆如酒

黄土无言 黄河有语

静静矗立在西北裸岩的绝句里

驾驭着历史风云的山鹰

在我沉郁的胸中盘旋已久

在壶口这瓶老窖里

融着无数男人的血和美女的泪

岁月发酵成一壶醇酿

醉了多少英雄豪杰

醉得风沙如痴如醉

醉得泥沙醍醐灌顶

醉得夕阳血流如注

听 那一声凄婉绵长的信天游

搅动血液雄浑如歌

激越奔腾的望眼

怎么也收不回山鹰的翅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

黄色的液体在血管奔流

泥沙俱下的历史

留不住一往无前的浪头

在你澎湃的生命韵律里

使我潦草淡定的历程

绚丽如瀑

华清池

一段鲜活的历史

在清冽的水池中缓缓洗涤

一个活色生香的故事

因为你的芳名

将想象翻新

不断演绎的故事情节

在这里着色或漂洗

人已走得很远了

爱情却离得很近

一池清水

浣洗着一个朝代的脂粉

却洗不去红颜祸水的污迹

曾经的盛世

在儿女的私情前土崩瓦解

可香艳的传奇

并为因你的离去分崩离析

一个朝代的记号

因一个皇帝和一个女人的艳史

而熠熠生辉

才子佳人嬉戏浣纱的身影

犹在眼前晃动

尽管历史的伤口不时渗血

可因为千古绝唱的爱情

绿树与鲜花

再次美丽

明城墙

一堵墙

一堵明代坚实的青砖墙

横亘于你我之间

目光相遇 心

却不能两望

可以铜墙铁壁

可以泥土砖瓦

在冷兵器时代

以一当十 而今

只能任游人

目光划过护城河

看看城市风景

在你的肩上悠然徜徉

一堵古城墙

可以防身

可以御敌

可以挡住城垛射来的暗箭

城墙虽厚

人情却细薄如风

坚硬的盾牌

却挡不住背后的一枪

一堵墙

立在你我间

看似形同虚设

实则痛楚如伤

建立一座明城墙不易

可难而又难的是

拆除那堵若有若无

却坚不可摧的

延安模式 篇12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延安市 委副书记、 市长梁宏贤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转化为实际目标,结合新常态,延安将按照“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把革命旧址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以及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三大教育基地功能作用发挥等有机结合起来。

从困难中需找机遇

梁宏贤在作2015年延安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延安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新常态下实现动力切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也面临新的机遇。

刚刚过去的2014年,延安的发展走过不平凡的一年。针对能源价格持续下降、工业增长乏力、企业投资缩减的困难局面,延安紧扣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及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11条意见和10项措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尽管经济发展形势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在被视为经济发展前提和保障的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延安也丝毫没有放松。据悉,延安在2014年完成退耕还林57.6万亩,造林绿化121.5万亩, 治沟造地10.6万亩;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按新标准 达到252天, 居陕西省第一;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

机遇与挑 战常常相 携而生。对于延安而言,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也为延安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延安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延安市非能源工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为延安加快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推动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实现多元支撑提供了发展空间。

咬定青山不放松

历史地位重要的延安,在新常态下如何护好绿水青山考验着延安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梁宏贤向媒体表示:“延安革命旧址群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延安革命旧址,不仅是延安市、陕西省的重大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而今年又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延安加快统筹城乡、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为此,延安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各方面形势和要求,延安将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定为6% 左右。

在稳定增长的目标下,延安将坚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

按照规划,生态延安布局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控制 开发强度。同时,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继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坚持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50万亩。

二是要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具体措施包括: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强环保执法和应急能力建设,坚决防止重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加大治污降霾力度;提高污水回收和处理能力;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

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完善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健全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指标约束。积极推广石油、煤炭节能环保技术和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梁宏贤同时指出,延安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革命旧址保护资金需求量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延安革命旧址保护予以倾斜支持,共同把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好,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好。

上一篇:复杂度控制下一篇:研究生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