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资源

2024-09-22

农村信息资源(精选12篇)

农村信息资源 篇1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和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信息、能源、材料成为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 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有效整合利用信息资源, 对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资源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信息化”概念, 1996年在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上才明确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 农村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开发, 中国农村信息化工作得到了较大的进展。

在“软”设施方面,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我国依托现有的信息资源优势, 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研制和开发了一批涉农数据库, 包括农业信息库, 农业技术资料库, 农业招商库, 农业资料数据库等, 农业信息资源总量不断丰富, 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同时, 各县级建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 信息收集、加工、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这对农村信息资源的传播, 农产品市场效率的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硬”设施方面, 我国先后实施了“村村通”“金农工程”“信息入乡工程”等信息化建设项目, 电视、手机的普及率显著提升, 调查显示, 62.47%的农村居民备有手机, 0.79%的农村居民家中拥有固定电话, 通讯问题基本解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预警水平稳步提升。此外, 结合网络的远程视频教育在部分地区加以应用, 农业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资源获取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使信息资源的利用超过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相对缓慢, 信息资源的开发, 利用, 管理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农民信息素养不高, 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农民信息素养一词是由信息素养的概念引申而来, 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而信息素养本身又与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今社会, 大量的信息资源都基于互联网存在, 并大多以文本内容和英语形式表现出来,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较难接受Web界面上的信息, 这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阻碍中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在调查的农民群众中, 初中以下文化占49.2%, 初中文化占32.4%, 而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8.4%。较低的农民素质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农民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的市场行情信息和价格信息, 仅仅依据媒体宣传, 甚至亲朋邻里的“小道消息”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 不确定的信息来源导致风险的增加。近期国内的“羊毛大战”“水果大战”“油料大战”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农民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农民自身也逐渐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饥渴”的状况越来越突出。

2. 农民信息技能培训力度不大

在我国, 对农民培训方面, 主要局限农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传播上, 对农产品供求价格信息传播不够, 且直接、结果性信息多, 预测、指导性信息少, 涉及本地特征的农业信息也十分匮乏, 调查过程中还发现, 地方政府对农民培训零散, 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干部下乡或村里大会加小会的宣传, 由于干部自身对农业相关信息不太精通, 宣传也是“蜻蜒点水”, 效果不佳。调查显示, 84.1%的农民表示当地政府没有组织过有关农业方面知识的培训, 2.8%的农民表示不知道, 只有13.1%的农民表示组织过。这对于农民获取农业信息资源, 调整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障碍。

3. 基层行政组织农村信息化的供给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的职能由过去单纯的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过渡。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的特征, 未把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纳入国家财政资金的预算轨道之中, 易受地方政府财政资源和行政主管执政的影响, 出现信息资源以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现状, 大量涉农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利用率低, 且成本较高, 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信息资源供给总量不足。此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 渴望通过信息降低生产成本, 这也造成信息供给相对不足。

4. 农村信息资源分散, 缺乏有效整合和共享

虽然最近我国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较多, 发展较快, 但大都自定标准,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互联性较差, 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适应当代网络时代资源共享的需要, 且大多网站有的专业性不高, 有的信息发布不及时, 提供的信息资源可用性较低, 大部分市县互联网的信息平台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绝大多数的乡镇、村庄与互联网无缘, 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农民用户之间形成了“梗塞”的不利现象。

5. 农村信息资源传播设施不健全

我国农村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生产也呈现地域性强, 组织松散, 信息闭塞特征, 信息传输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传统媒体都是单向传播, 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 这导致信息供需对接失衡, 此外, 目前国内网络使用成本较高, 相对于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 难以支付较高的费用, 也难以快速有效的获得农业方面的信息。报告显示, 我国城市网民约有9168.6万人, 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约有1931.4万人, 普及率仅为2.6%, 普及率差异较大, 并且还成上升的趋势。农村基层普遍缺少系统的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机制, 导致农村信息化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三、充分合理利用农村信息资源的措施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前行离不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信息资源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1. 发挥政府作用, 提高农民信息素养

首先,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系统培训, 由于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 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短期, 无定期”的培训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长期, 频繁”的培训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 这需要当地政府将农民素质的培育纳入长期发展的政策中进行考虑。

其次, 要做好信息培训前的调研, 培训中的指导和培训后的反馈收集工作。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差异和需求不同, 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 与农民充分交互, “对症下药”,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使农民思想更开阔, 使其有欲望, 有能力去了解外面世界, 从而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

2. 将信息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 提高信息供给能力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还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 农民“搭便车”的思想还未完全转换过来, 依赖政府免费提供相关农业方面的信息的状况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将信息服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 可以防止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地区、行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参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失灵, 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 减少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消耗, 提高信息供给能力。

3. 形成统一标准体系, 整合信息资源, 形成有效共享

目前我国农业有关部门拥有各自的农业信息资源, 但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 致使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好调控农业信息资源的主导作用, 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 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纳入到统一的规范之中, 防止“各管一摊, 各搞一套, 重复投资”局面的产生, 将各地区的信息资源有效融合一起, 形成共享。

4. 整合多元信息媒体, 开创新型服务模式

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农村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实现电子计算机网络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农村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深入进展, 电视、手机的普及率显著提升, 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的媒体相结合, 推行农业短信服务业务, 开辟农业知识电视专栏, 建立语音服务系统等多元信息服务模式, 可以更加便利有效的提供信息咨询, 帮助农民获取丰富的农业实用信息和市场信息, 从而达到信息富农, 农民增收的目标。

5. 加大政府投资, 培育农村信息人才

要实现我国农业信息化, 人才是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育上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农业信息人才自身的管理, 技术能力, 使其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 进而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 提高农村待遇, 吸引大量优秀信息人才, 使整个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上一个台阶, 这对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信息资源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阐述新农村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发展状况和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资源,新农村,农村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马成文.信息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06 (11) :4-9.

[2]樊琼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7) :14-16.

[3]王嵘.浅析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 2007 (3) :163-165.

[4]郑怀国等.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J].农业图书情报学, 2003 (5) :86-88.

农村信息资源 篇2

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一系列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项目以来,国家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发了一大批教育教学资源,也为农村中小学培训了大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优秀的学科整合教师,部分项目还建立于相应的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接收站、各种光盘播放点等,大面积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动力资源。然而,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信息技术资源建设仍然是我们目前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仍然存在诸 多问题。比如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农村中小学专业教 师严重缺乏,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教育经费短缺、教 育环境错位等原因,导致教师需要培训而不能培训 或培训了却不能运用和发展等现象。

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笔者对安徽省农村进行 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中拥有计算机功能教室的学 校只有1582所,占学校总数不到1.3%;拥有卫星 数字收视设备的学校有2215所,只占1.82%;拥有 数字光盘设备的学校有3505所,只占2.88%。对于 部分初级中学来说,其比例依次为:33.67%、10.5% 和62.11%,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的计算机 配置都非常低,有些计算机教室已名存实亡,校园网 的建设也不尽如人意。有些地区,自中央决定教育经 费划为“县级财政”之后,多数县级经费只能保旺教 师的工资(有人称为“吃饭财政”),而对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的投入几乎为零,学校又实行“一费制”,无 法为信息技术的后续运行提供更多的资金,在调查 中甚至发现有些学校因交不起电费而无法开展信息 技术教学的尴尬局面。

受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我同 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教育资源匮乏。农村中小 学缺乏优质的软件资源,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的资源多是文本、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而具有 信息时代特点的数字化资源尽管传播使用方便,但在 农村中小学中仍未站稳脚跟。

为了探求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的正确途径和 相关策略,我们以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资 源的需求现状为例,进行了调查统计。

综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1.大力促进人力资源建设

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才建设,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要做到能将合适的人放到 合适的岗位上,创新用人之道、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以诚求贤。其次,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为农村服务的 人才机制。一方面要推行如袁振国教授所提出的设 立国家教师岗位,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选聘优 秀教育技术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给予一定的特殊津 贴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以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 足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 案,在大学生中挑选优秀毕业生免试入学攻读研究 生,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毕业后必须为 农村服务一定的年限。可以实行在校的相关专业本,专科人学生,利用一年的实习期志愿到农村支教。此 外,我们还应全面实施对农村十小学教师的免费培 训计划。建立一种以各地师范高校为依托,以现代教 合―技术实验学校的优秀学科教师为主体,以学科新 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基础的师资培训模式。

2.加大硬件资源建设

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上的报告中指出“在经费筹措上,要形成以政府投资 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赞的体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 支持”。如果地方财政能够负担,计算机软硬件可由 地方财政进行配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落后的 农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案:(1)政府重点投资。对 于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资金的前期投入,以政府投资 为主,甚至全部提供。(2)促进企业加盟。企业作为 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担部分教育投资。国家 应该给予各地方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 资教育事业,在保障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和适当盈利 的程度上可以考虑联合经营。(3)个人投资出租使 用。部分农村中小学可以采用租用个人计算机的方 法,由个人投资建设计算机房,但机房建在学校院 内,学校一年要给投资者一部分钱,而后供学生使 用。(4)加大社会捐赠。广大农村中小学可通过一定 组织,向本地区及各大城市发出倡议,争取获得各地 的赠与。(5)收购二手旧机。学校可以按招标办法,购买市场上旧的或闲置的计算机。(6)多方联合,共 同解决。在国家财政不可以完全保证的前提下,地 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出一部分资金,多方联合,共同解决。

3.重视软件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软件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 和主要内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软件资源的建设重点应放在优秀教育资 源的搜集、整理和入库上。

第二,各中小学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简化开发制 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提高制作效率,从而建立一个 实用高效、便于管理和应用的校际合作平台,实现各 校教育软件资源共亨。

第三,开展本土资源建设,增强群体研发能力,资源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文 化基础、人情风貌、经济状况确定,决不能照搬照抄。

在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是一个亟 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库,要帮助教师提高开发软件资 源的意识和能力。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策略方案来 促进软件资源建设:(1)以赛促建。开展“以县为主”,新技术,新媒体为对象的全体教师参与的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台的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过程中,参赛教 师能直接地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安排、课堂教 学氛围、学生学习状态、学科特点体现、教师基本素 养、教学效果认定等方面去建设一些比较好的,结合 本地实际的本土化教育软件资源。(2)以研促建。一 是健全多媒体教学听课活动制度和交流月活动制度; 二是建立年级学科组集体开发教育资源制度,以小 组学习形式开发课件与观摩教学制度;三是建立课 题组专题集中学习会制度。用制度的形式来约束参 与教师完成规定的任务与目标,使教师能自发地进 行课题开发与软件资源建设。(3)以点带面。各县、镇可以结合本地特点,通过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来 带动其他学校,从而带动全县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建设,并且加以统筹协调,使其资源共享。(4)以评 促建。必须要求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客观 公正地对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同时强调有 一定数量的自主开发的教育资源。在进行评价过程 中,能结合学校差异,正确引导和鼓励各中小学加强 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农村信息资源 篇3

关键字:公共图书馆 农家书屋 四位一体 共享工程 普遍均等

中图分类号: G25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91-03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ve of Integrating Countryside Information Service Resources In Wujiang

Pan Limin (Wujiang Library, Wujiang, Jiangsu, 215200)

Abstract: Rural Library, rural service s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Party member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center and countryside library are all providing rural public information, which is universal in the rural areas of Wujiang. However, these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are unable to supply regular, normative an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he restraints at resources, fund and staff. I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achiev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equality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by solving the restraint factors to offer the normal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peasant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Wujiang puts forward a “four-in-one” program that specifying the management of township branch libraries,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providing rural general information service by single cost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which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urned into the pilot phase.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Rural Library; four in one; Nat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universality and equality

CLC number: G258.2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91-03

1 吴江市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1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已经提出了建立全覆盖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针政策。[2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城市新建了一批大体量、高标准的公共图书馆,一些地区在总分馆、区域性服务网络建设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成功地加快了这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进程。[3 ]

然而,公共图书馆在农村,似乎一直未能找到能够提供普遍均等服务且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历次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近十年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利用效益,一方面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呈现出地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乡村图书室的逐级递减状况。离开了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就背离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公平原则,因此,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来说,首先是要求服务设施能够覆盖到农村;其次是这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原则上应该与城市基本一致;最后,考虑到我国当前体制因素和农村的经济状况,服务必须以一种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提供。

在这个过程中,农家书屋、共享工程、乡村图书室的建设,在农村迅速铺开,已经基本覆盖。这些针对农村的信息服务,由几条线分头实施,政策各异,都着重考虑在农村建设服务设施,而没有保障这些设施正常运行而应有的资金、人员、资源、机制等方面切实可行的保障政策和措施,使得服务效益与初衷背离。据苏州市文广新局开展的专项调研,仅吴江市就约有三分之二的农家书屋无法维持正常开放 。

一方面,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的强势,30万家农家书屋在短短几年内就基本覆盖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乡村 ,但在服务的正常化、专业化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需要寻找保障正常开放、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具有在人员、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也在寻找向乡村延伸服务的途径;另外的原因是,尽管在省以上层面,文化和新闻出版分属两个条线,但到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同属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且都是公共资源,都希望为农民提供服务。

另外,在苏州市农村中,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都各自为政、互相独立、资源分散,使得农民享受不到应有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从资源共享、普遍均等等等理念出发,苏州市文广新局通过调研,提出由县级公共图书馆牵头,把全县乡村中这四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而基于前述的前提,我们认为在农村已有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服务中心、乡村图书室等等工程和设施,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而“四位一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是将既有资源与服务网络相连接的实施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效益,并借此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对农村的全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2 努力和探索

吴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吴江市历来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人民公社图书馆、乡镇万册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这些运动失败的见证者和承受者。吴江图书馆在2006年4月新馆开馆之际,就成为全省公共图书馆中第一个免费办证的图书馆,目前在乡镇和社区建有18个分馆,提供通借通还服务。2010年底,吴江全市的公共图书馆藏书达101万册,人均藏书0.88册。同时,几乎每个乡村都建有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有着万册图书馆失败惨痛教训的吴江图书馆,多年来一直努力扶持乡镇和乡村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可能正因为如此,尽管九十年代的乡镇万册图书馆失去了读者,但大多数乡镇仍然保留了乡镇图书馆的馆舍和藏书。2007年,吴江图书馆在吴江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苏州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开始了新一轮的乡镇分馆建设,并于当年实现了乡镇分馆的全覆盖。由于体制、区域和自身实力等原因,吴江图书馆并没有如同苏州图书馆对分馆直接委派工作人员,导致总馆无法对分馆实行直接管理,使得分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欠缺,服务效益也远不如苏州的分馆。因此,吴江图书馆一方面继续开展分馆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游说政府主导总分馆建设,并争取对分馆人员的直接管理权 。

努力实现对分馆的直接管理,除了上述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整合乡村的文化设施和信息资源,吴江图书馆不可能跳过乡镇直接深入乡镇,而必须首先建立和巩固乡镇分馆这个的“桥头堡”,才有可能开展“四位一体”建设,并使其持续生存和发展。

前面说过,尽管省级以上文化和新闻出版是两个部门,但到了市、县一级就是一家人,因此,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和专业化服务问题,成为县级文广新局需要关心的问题,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请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参与其中。苏州图书馆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乡镇分馆开展调查研究,2010年上半年形成并向吴江市政府递交了《吴江市乡镇分馆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了吴江乡镇分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苏州市文广新局在数次开展了全市农家书屋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年中下发了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实行“四位一体”管理、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的文件。2010年下半年,吴江图书馆根据苏州市文广新局的文件精神,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了适合吴江自身实际的试点方案,上报吴江市政府。两份报告和我馆的建设方案引起了吴江市分管文化副市长的重视。当得知分管市长需要对方案内容进行咨询时,我们及时约请了苏州图书馆邱馆长与分管市长进行交流,向领导宣传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工作,2010年11月下旬,分管市长、常务副市长、市长分别在《覆盖吴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上签字,认为:“‘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事关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同意由吴江市政府主导,解决乡镇分馆的管理问题,整合乡村农家书屋等,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2011年试点两到三个乡镇,2012年全面铺开,2013年全部完成。

尽管规范乡镇分馆的管理和服务有经验可资借鉴,但实际情况不同,借鉴并不能照搬照抄;而整合乡镇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把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中心与乡镇图书室的资源整合起来并能保持正常开放和专业服务,就更是摸着石头过河。

3 目前取得的进展

有了几位市长的批示,吴江市文广新局和吴江图书馆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以下的进展:

一是通过反复走访、调查,并与乡镇领导宣传沟通,确定了同里、平望、横扇三个镇(共56个个村)作为试点镇。

二是申请购置流动图书车。“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中,图书定期调配更新和流动服务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前提,都需要有流动图书车。根据吴江市有230多个行政村的实际,我们申请了车身长度9.5米和8米的金龙客车各一台,流动车上通过改装安装了书架,配备了发电机、独立空调、外接电源接口等,其中一台还调置了高亮度屏幕、音响、上网本。为购置流动车,市政府共投入60多万元。目前流动车改装已经基本完成,拟在5月底举行“四位一体”启动仪式上一并启用,并拟由流动车在各个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向当地乡村的未成年人赠送少儿读者证。

三是市政府增加了本馆的合同制职工编制8人,并承担人均2.88万元/年的经费,使本馆在不影响自身正常开放的前提下,有开展“四位一体”建设工作的人力。

四是召开“四位一体”建设动员会,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为了积极推动“四位一体”建设,吴江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将把“四位一体”建设纳入市政府对乡镇考核的年度目标责任书中,为了鼓励乡镇政府报名参加2011年的试点,在2011年中凡参加试点的乡镇,由市政府在年终百分考核中加分3分,并奖励1万元。

五是在吴江图书馆原有年度购书经费15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45万元,统一用于乡镇分馆、“四位一体”的资源建设,实行统一采编、资源共享、通借通还。

六是考虑到乡镇分馆的人员由吴江图书馆直接招聘委派难度较大,改成由市政府按一个乡镇分馆18000元/年的人员补贴经费,拨付吴江图书馆,由吴江图书馆对各个乡镇分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奖金发放。由于吴江图书馆掌握了分馆工作人员人均6000元的奖金,因此,对分馆的指挥和管理情况大为改观。同时,正在各个分馆安装远程监控,可以实现远距离管理。

七是市政府拨付专款更新了吴江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由于原来的系统难以实现总分馆管理,我们一直设想要更新,苦于没有专项资金。这次“四位一体”建设中,终于得到了解决。

八是开展了对乡镇分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试点村工作人员的培训。

通过上下不懈的努力,吴江市对乡村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的整合正式启动了。尽管方案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按照方案实施会比较难,还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和困难,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形成共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最近有关部门准备下拨60万元农家书屋的专项资金,但提出要本馆建立专门的虚拟书库,确保这些图书能够存放在农家书屋的要求,让我们哭笑不得:他们不了解“四位一体”建设后,图书馆的图书与农家书屋的图书已经成为一体,书目数据全部在本馆中央书目库中,而且,流动车为农家书屋调配更新图书,又实行通借通还,在流通中的图书已经分不清是哪家的,强调图书的资产权会制约通借通还。所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想还需要不断宣传。

根据我们在分馆建设上的经验,把读书活动延伸到乡村,也是“四位一体”建设中重要内容,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迅速扩大宣传和影响、吸引农民走进服务中心的有效手段。如何把乡村的读书活动办得农民欢喜、愿意参与,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谋划、探索的工作。

另外,“四位一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待遇没有得到落实,也没有明确由县还是镇政府负责。从目前情况来看,三个试点镇的几十个服务点中,所有工作人员全为兼职,兼职者主要是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三个镇政府都答应要求各个试点村多少给一点兼职补贴,但各村的经济条件不同,答应的补贴从每月500元到1200元不等。我们希望在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中兼职的,最好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并由各镇负责按月支付一定的兼职报酬,当然,如果把资金给本馆,再由本馆支付就更好了。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四位一体”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涉及到几级政府、几个部门、200多名专兼职人员,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方法和路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20].http://wenku.baidu.com/view/fcdf391755270722192ef7de.html.

[2]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

[3]于良芝.为了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评苏州图书馆的分馆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

农村零售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零售商,农村

农村零售商是面向农村市场商品的供应链末端,既是产品输送到农村消费者的毛细血管,又是感知农村市场需求变化的神经末梢。农村零售商信息收集功能的发挥情况,以及相关信息的利用情况,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零售商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

1、价格信息。

价格信息主要包括商品销售的真实价格,竞争产品和替代产品的销售价格等。上游企业非常需要掌握所供产品在零售终端的真实销售价格,了解产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消费者价格接受程度。价格信息是上游企业定价决策的基础信息。而零售商为保障自身利益,避免上游企业提高供货价格,趋于隐藏真实的销售价格信息。

2、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共享可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从而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零售商库存信息对上游企业的计划决策,定价决策都是十分重要。但零售商为了更多获取紧俏货源,往往倾向于缩小紧俏产品的库存信息,而夸大滞销产品的库存信息。农村零售商往往缺乏信息管理系统,难以产品适时的库存信息,库存信息多数依靠盘点来获取,信息产生的成本比较高。

3、需求信息。

需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降低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减少需求波动对供应链的影响。零售商处于供应链的末端,掌握着最接近真实状况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上游企业对需求变化做出有效及时的反应,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降低供应链成本。而零售商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往往倾向于隐藏真实需求信息。

4、需求特性信息。

准确及时地满足最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整个供应链运作管理的根本目的。消费者需求特性信息的共享,有助于上游制造商开发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也有利于对产品送达方式和送达时间等的安排。

二、农村零售商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障碍

1、信息资源开发成本较高。

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需要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信息共享程度越高,信息要求越精确,企业的投入就越多。企业在考虑信息资源开发带来收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实现信息资源开发所需的额外成本。农村零售商的分布分散和数量众多决定了信息资源开发成本较高。

2、信息资源开发收益较低。

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下游企业,而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上游企业。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开发投入和收益的不均衡。各个企业均是独立的决策主体,如果不能获得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收益分配,必然会影响参与企业的积极性。

3、存在较高信息安全风险。

销售信息一般都是企业的高度商业秘密,一旦这些信息泄漏,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企业对这类信息的使用和传递,都有严格的管理,即使是企业内部也需要控制访问权限,对外发布更是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心,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障碍之一。

4、信息价值开发的委托代理问题。

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制造企业一般更接近市场,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代理人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刻意隐蔽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合作伙伴选择中,还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

5、信息资源开发的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只有统一标准,信息才能有效集成,资源才能有效共享。而现实中很难取得一致的标准,各个企业之间产品编码、技术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各自为阵,给信息的采集、获取、利用、传递、存储、共享造成巨大的困难。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标准,也为行业之间信息共享造成巨大的壁垒。

6、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业落后,信息资源稀缺,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先进信息技术和工具在农村零售商中的普及。

7、农村信息人才缺乏。

基层农村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严重缺乏既懂农业技术知识,熟悉农村实际情况,又懂经营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为农村信息网络的维护造成很大的困难。

8、农村信息资源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农村地区信息渠道不畅,由于互联网不普及,所以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反馈缺乏渠道。广播、电视和报纸等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

9、农村零售商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

农村零售商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为信息共享的实现造成很大的困难。各种新型的信息工具和技术,需要操作人员对应的文化技术基础。比如互联网技术,信息管理软件的操作等,需要操作者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而农村的现实状况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三、农村零售商信息资源开发的实现方式

1、面谈方式。

面谈的方式,是指信息资源拥有双方通过掌握相关信息的人员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面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的优势在于交流信息非常丰富,不仅涉及到声音,还涉及到形体、环境方面的信息;信息互动性强,可以当面反馈确认。面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的劣势在于成本高,需要预先进行面谈约定,信息储存还需要转换,信息传递容易产生偏差。农村零售商分散,信息共享实现的难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比较适合于重点样本客户,并且低频率使用。

2、信函方式。

信函的方式,是指信息资源拥有双方通过书面信函的方式交换彼此的信息。其优势在于书面交换比较正式,可以包含较多内容,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地介绍和说明。其劣势在于实现方式比较生硬,互动性弱,速度慢,信息存储需要转换。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信函传递的速度很慢,双方多轮的信函往返,可能造成信息的滞后。另外,普遍偏低的农村零售户素质,导致他们编写信函的能力较低,严重制约这种方式的互动应用。

3、网络方式。

网络的方式,是指信息资源拥有双方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信息交流。其突出的优势在于速度快,范围广,时间安排灵活,成本低,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共享信息可以方便存储。其劣势在于需要互联网络技术支撑,对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在农村网络普及率低,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环境下,适用对象非常有限,效果也受到影响。

4、短信方式。

短信的信方式,是指通过手机短信或短信平台,以短信息的方式交流信息。其优势在于速度快,成本较低,覆盖面广。其劣势在于信息量受限制,互动性弱。农村的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已经比较高,短信的共享方式非常适合于需要快速而广泛告知零售商的信息发布。

5、电话方式。

电话的方式,是指信息资源拥有双方,通过人员电话的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其优势在于速度非常快,能够实现实时交流,互动性强。其劣势在于成本较高,内容限于声音不够丰富,成本相对也较高。

6、活动方式。

活动的方式,是指信息资源拥有双方,通过安排的具体活动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比如新产品发布会等。该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围绕具体共享信息深度交流,内容丰富。该方式的劣势在于成本非常高,需要提前周密安排,组织难度大。

四、结束语

关于信息资源的价值意义,评价体系等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无论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式,都需要具体的实现方式来具体落实。上述各种信息资源开发的实现方式,具备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信息资源开发的具体实现方式,需要根据信息资源的不同内容选择恰当的实现方式。

农村零售商由于地处农村,其信息资源开发的实现,除了需要面对一般性的困难外,还需要应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人员素质偏低,信息人才缺乏等特殊的挑战。这些困难的克服,需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需要信息网络运营商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与支持,需要提高农村零售户经营者的素质,需要上游企业通过自身信息系统覆盖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Gilboa I.,Lehrer E.,Tang C.S.The value of information–an axiomatic approach[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1991,20(5):443-459.

[2]肖峰.信息的价值问题与价值论信息主义[J].学术界,2010,(2):56-63.

[3]施先亮,张文杰.基于价值网的供应链信息资源价值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5):20-23.

农村信息资源 篇5

酉阳县万木乡铺子小学校 李鼎明

【摘要】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机制建设、观念更新、有效培训、网络研修常态化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路。

【关键词】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资源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大势已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

全国“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已经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但是教师使用热情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受到制约。因此,学校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研究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其实施办法有,一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必学必测内容,以评促学,激发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二是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纳入优质课评价体系;三是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积分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二、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在《认识如何学习》中指出“只要适当地使用技 术,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教师教学上具 有巨大的潜力”。将理论融于技术,用技术促进教学绩效已成必然趋势。农村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不是信息技术控制学习者,也不是学习者恐惧 信息技术,而是学习者控制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形 成一种智能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态化的人机关系,形成学习者与信息技术最优化的智能整合。其次要积极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坛上走下来,变先知先觉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究的顾问、问题解决的伙伴、学生所需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变师道尊严为同学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

农村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提升自主发展的内驱 力,自觉承担起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使自己的职业 理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教师要具有乐为人师的志趣,要明白自己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和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力量,也是农 村民众文化的传播者;要逐渐形成乐于奉献、为农村 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

钻研本领域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关爱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充满期待,并竭尽所能地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要努力追求终身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改进教学实践,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 作,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专业发展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过程。

三、组织有效师资培训,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多种维度、多种角度,分层次进行培养与训练、反思与交流。

(一)全面培训,侧重于操作应用的层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普及、推广,首先要有一支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在全体教师中间开展“电脑扫盲”活动,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word应用技能、excel应用技能、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电教设备的维护、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过关以后,再进行课件制作(powerpoint, flash, cooledit)和网页制作等培训,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

(二)重点培训,侧重于专业制作层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光有只能操作的广大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 “提高型队伍”。学校要选拔一批有计算机基础的教师,进行电脑维护、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先让这部分教师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列,带动其余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组织这些“提高型队伍”和其他教师结对子,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站,开通博客等。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与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 G.J)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借助网络,加强校本网络研修常态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为 “教育研究者”,农村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 者”的观念。对农村教师来说,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 式之一就是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 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 员共同参与。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之一,丰富了学校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网络研修突破传统的研讨方式,建立了依托网络开展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学校要以校园网为依托,设立“网上案例剖析”、“网上教学评课”、“网上集体备课”、“教育随笔”、“金点子冲浪会”、“亮点发布会”、“资源上传”等多个论坛专区,教师把各自的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读书心得等及时上传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教师可利用业

余时间围绕论坛主题,交流、点评、发帖、跟帖。网络校本教研改变了教师单调和枯燥的生活,解决了以往教师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困难,由过去那种“独学无友”封闭的成长状态,进入“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境界。

农村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网络研修方式,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与学校教师,利用博客圈、QQ 群、朋友圈和教师网联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提高教研水平。这个共同体中,不同地域的同学科在参加研修的过程中,教师或把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求助方式提出,以期得到同伴的指点和帮助,或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引发讨论……在利用网络进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论坛主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自己的网络教研平台上充分展现自己,并与他人合作分享,使个体实践研究转变为个体与集体互动实践研究的格局。这种开放的机制,不但拓展了教师展示交流的空间,同时大大丰富了网上培训资源,进而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为教师培训增添了生命活力。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充实了每个教师成长的步伐,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多样化的网络教研活动,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向开放、引向深入,在活动中教师们传递着教育信息,共享着教育资源,实现了同伴互助,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校本教研中,依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整合应用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要开展多种评比活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举行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建立更开放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深度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引领教研走向深入,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的专业化,从而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既要继承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立足农村教育实践,又要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面向未来,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增强职业竞争力和提升社会地位、提升自我生命价值为导向;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自身专业发展氛围,利用信息技术取得和城市地区教师同步发展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艳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新机会基金项目的特点比较[J].重 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22-124.[2] 张华.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8,(10):99-100.[3] 金陵.应用主导区域教育信息化率先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27-30.[4] 曼燕霞;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之教学实践探索 [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08期

用农村资源写作文 篇6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课堂上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全班40位学生,其中32位带来的是苹果和梨,其他带来的是香蕉和桔子。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课文《荔枝》一课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味道几方面来写,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教师的教学思路还是挺好的,但学生的发言几乎是一种声音,写出来的作文几乎是一个面孔,究其原因,可能是观察对象单一造成的。学生为什么会都带来苹果和梨呢?这显然是老师没有想到的。目前,农村学生的生活还是不能常吃到多种水果的。况且没有几个孩子真正看过香蕉树和桔子树。如果不让学生写水果,而是让学生写蔬菜效果可能会更好,想想看,白菜、萝卜、菠菜、冬瓜、南瓜、茄子、菜椒……,学生会带来多少种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身边的事物,这样的作文该多么丰富多彩呀!

写一个值得你敬佩的人,老师启发学生哪些人物值得你敬佩?学生的答案是黄继光、董存瑞、王二小、小罗卜头……。为什么学生不能想到自己身边的人物呢?因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身边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普通得让孩子们从他们身上找不到舍己救人、英勇无畏、鞠躬尽瘁这样值得敬佩的品质。如果老师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村谁家种了大棚菜,让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麦收农忙时,谁开着联合收割机把麦子收的又快又好?过年了,是谁忙着扫大街?谁的妈妈会裁会剪,做的衣服最漂亮?在咱们班里,是谁助人为乐、经常把笔和练习本借给别人……。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出发,与孩子亲切交流,那么,让他们敬佩的人一定会说也说不完。又例如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习作《我的发明创造》,写出你想发明的东西。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因为他们极少见过什么高科技产品,他们的生活面太小,但是,我们班学生的作文写得非常好,有的写要发明一个专门照顾小孩的机器人,可以帮助妈妈带孩子,有的想折一种新型的纸飞机,,比别人的飞机飞得远.......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想发明一种生物除虫器,现在庄稼地里有害虫,农民就打农药,害虫死了,可是捉虫的小鸟也死了,所以我想发明一种生物除虫器,不用打农药,把这台机器放在田里,就可以消灭害虫。”多么好的想法,学生认识农村的生活,感受着农村的生活,也在想法改变着农村的生活,谁敢说多年以后,他们想法不会实现呢?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

农村信息资源 篇7

一、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1. 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加快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现代档案管理体系的客观需要。

2010年10月27日至28日, 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会上指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基础工程, 是反映广大农民迫切愿望的一项民心工程, 是反映农村档案工作新方向的一项带动性工程, 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十二五”期间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作为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就是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 建立和完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应用机制, 推进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步伐。“十二五”期间, 我国农村档案信息化共享工作要以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载体, 做好农村各级档案馆 (室) 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服务、数据同步接口服务、资源定期发送服务、数据适时更新服务, 不断提升农村档案资源配置与管理水平, 丰富完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利用网站上传开放档案目录或开放档案全文, 实现档案远程利用。

2. 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转变档案服务方式, 加强农村政务公开、密切农村基层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关系的有效措施。

我国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 各级档案信息部门存在于相应各级政府机关内部, 农民群众查询档案极不方便。建立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各级农村档案部门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 把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农村政策文件、政府公开信息、馆藏档案资料等上传到网上, 农民通过互联网在家就可以查阅所需档案信息。建立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无缝链接, 对电子政务系统中已有的文件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对涉农电子文件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提供利用, 为农民群众和社会公众提供统一有序、权威全面、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 真正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搭建起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树立起政府良好的形象。

二、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可行性

1.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为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美好前景, 海量存贮技术的不断成熟为人们集中管理电子文件提供了可能;大容量硬盘和磁盘阵列等为电子文件的生成、归档提供了基础;磁带与光盘备份技术的推陈出新为电子文件的脱机备份与物理归档打开了方便之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广泛使用以及应用软件对于数据兼容性的发展取向, 为电子文件在不同平台上的创建、读写与传递创造了条件;网络互联及带宽的高增长为电子文件的广泛利用提供了舞台。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搭建了平台。目前, 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党政办公内外专网, 联通机关、事业单位, 基本覆盖全国,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依托各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 成为电子政务系统的配套项目来实施。这样既可以节约投资, 又可以缩短工程的建设周期。

2. 国家档案局开展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8年, 国家档案局提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并把它作为农村农业档案工作一项新任务。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指出,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010年10月, 国家档案局在山东青岛召开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 会上确定, 在“十二五”期间, 国家档案局将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作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 也作为全国档案工作的一个亮点来抓,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 使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和实质性进展。具体地说, 就是要争取在全国90%左右的农村实现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 其中, 确保东部地区省份有80%左右、中部地区省份有60%左右、西部地区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 要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

3. 农村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目前, 全国已经全面启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也都提高了对农村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 从农民群众身边产生的, 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 在采集整合档案馆、乡镇、行政村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 积极与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社保、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合, 实现有关涉农、涉民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 构建尽可能覆盖农村各方面和广大农民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库。同时, 全国正在推进涉农档案专题目录的数字化和上网工作, 推进各级政府公开信息在农村的网上查询工作, 推进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平台建设, 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原则

1.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各地根据农村档案信息化的现状, 可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建设, 逐步使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趋于完善。

2. 坚持业务驱动、发展导向原则。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包括档案数据库建设、信息查询系统建设、网站建设、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电子邮件系统建设、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等基础应用系统建设, 集中整合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共享软、硬件资源, 统筹全网安全保密设施建设, 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各级档案部门之间共享, 全国农村群众和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信息中心平台实现共享。

3. 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既能满足目前需求、又能兼顾长期发展和扩展的需要, 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选择业界性价比高、性能稳定的产品。

四、建设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几点建议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通过3~5年建设, 建成面向为全国农业发展、农村管理、农民生活服务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根据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总体进度, 可采取分为筹备、全面建设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 各阶段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

1. 筹备阶段主要任务。

一要示范带动, 夯实基层农村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础。各省按照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下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 (档发[2010]3号) 文件精神, 加大农村档案建设人、财、物、政策投入力度, 切实抓好农村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对经济条件好、档案管理基础好的县,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标准》要求进行验收, 实现农村档案示范县建设目标。加强和督促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建设工作,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狠抓人才储备, 强化县、乡、村三级档案人员培训机制。“加强档案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不断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省级档案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县级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乡级档案部门也要定期对农村基层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熟悉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系统软件, 能管理与维护系统, 排除一般故障, 进行日常维护, 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要科学论证, 争取项目, 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纳入全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项目。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部分指出, 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推广和应用, 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力争使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实现覆盖最大化、政务网络化、应用平民化、效果最优化, 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问题。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在《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办函[2011]99号) 提出, 在全国选择100个县 (市、区) 开展试点工作, 用一年左右时间,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因此, 各省县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对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 争取多方面支持, 力争将其纳入全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系统重点项目建设中。

2. 全面建设阶段主要任务。

一要全面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传统的公文、档案管理对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人们接收、处理、传递信息方式的不断变化, 而由物质实体变成信息产品。”根据地方农村档案需求进行部署, 各省档案主管部门要统一购买或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无偿提供给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所有涉农部门要统一采用主流的xml数据格式、Web service传递方式, 完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集成, 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网上自动、实时归档。

二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加强主要涉农部门档案工作, 帮助并督促他们把大量涉及民生的档案及时归档并尽快予以数字化, 及时提供数字化信息。各省、县要加强乡镇档案室的建设, 赋予其档案信息整合的管理权限, 成立乡镇档案数字加工点, 及时提供数字化信息。同时要积极推进村级建档工作, 确保村村建档。条件较好的村可以设立基层数字加工点, 条件较差的村可以实行“村档乡镇数字加工”。

三要初步建立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中心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中心安全体系分为三部分, 包括电子数据链接及网络访问安全体系、数据存储安全体系和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四要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及支撑保障体系。各省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合理确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规模和水平, 做到功能齐全, 设施完善, 经济实用, 满足档案利用工作实际需要。选择能够满足大型网络环境的数据交换、存储、安全防御需求的交换机、服务器配置、防火墙、磁盘阵列系统、数据备份系统、UPS、病毒软件, 采用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消防与气体灭火系统和智能密集架控制系统, 规范布线局域网络, 合理配置计算机、高速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电话等现代办公设备。

3. 完善提升阶段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覆盖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全流程的农村综合档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全面实施农村档案业务优化与重组, 实现农村基层档案管理集成化、信息化, 实现档案收集和服务利用网络化、自动化, 全面提升农村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形成与信息中心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构建丰富、完善、优化的农村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农村档案数字化工作要突出重点, 优先数字化那些与农民群众利益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档案, 比如婚姻、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安全饮水、农村低保、林权档案等。”形成覆盖全国农业发展、农村管理、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数字档案资源数据库, 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发展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保障。

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档案开发、服务利用体系。加强农村档案资源的编研开发, 深度挖掘农村档案史料为现实服务的巨大潜在价值。转变以人工服务为主为以自动服务为主, 转变以各地分散服务为主为以远程服务为主的多元化服务模式, 为农村基层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四是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中心档案资源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档案保管、存储管理基地和数据备份、恢复中心建设, 加强改善数字档案资源的安全管理利用手段, 形成涵盖网络、资源、机房、库房的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沈耀东.浅谈“参公”管理后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J].中国档案, 2010 (4)

[2].王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档案管理方法的矛盾[J].北京档案, 1997 (12)

农村信息资源 篇8

1背景

1.1消除“数字鸿沟”

湖北省科技资源在城乡间、先进和落后地区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武汉地区集中了全省独立科研机构数量的45.19%、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7.40%、科技经费筹集额的71.06%、科技项目数的67.44%,是全省科技资源的聚集中心。

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面向基层和广大农村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利用,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打破城市乡村、先进落后地区的空间制约,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扩大知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辐射力,消除基层的科技资源缺失,促进地区科技和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1.2集成社会资源

目前湖北省政府部门、涉农单位已建立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而且在部分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是,在基层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分散的、单个的用户在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的利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仍存在局限。

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形式,按照“集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和传播功能,对基层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把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到县、乡镇、村、龙头企业和专业户,调动、分配和优先使用各种资源,面向农民和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湖北省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增强国民经济实力。

1.3科技进村

农村科技工作的水平体现着“科技富民”的能力,制约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服务工作中,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农村信息员和技术服务型专家结合的社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是加强农村科技工作、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突破口,能够面向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村科技部门和“落地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基层队伍”的作用,实现科技、市场、政策信息的进村入户,现场帮助农民和中小企业解决在发展经济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时空阻隔,提高了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体系方案

2.1 总体目标

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总体目标是要使该系统成为湖北省农村科技经济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成为面向农民、面向中小企业、面向政府决策各个环节的主要平台;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农村科技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环节;成为倡导科学文明,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力争将该系统建成全国一流,体现中部特色,运作效率高、社会效益好、辐射面广、技术先进、信息资源丰富的省级示范性系统。

2.2 主要任务

在对农村科技信息深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按照统一通信规范格式将海量分散的、异构的信息资源整合一起的软件平台,它有效地共享和管理分散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

(1)统一的用户输入接口,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输入方式(手机、短信、Web浏览、电话等等)与平台进行交流。

(2)建立智能的搜索查询方式。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查询、模糊搜索等多种查询方法对共享平台的科技信息进行快速查找,方便实用。

(3)建立强大的中央级服务平台。拥有权威、全面、内容新、数量庞大的农村科技信息。

(4)有地方特色的可扩展的地方级服务平台。地方级服务平台的信息是有地方特色的、实时性很强的信息,并可以扩展下一级地方级服务平台。

(5)灵活的信息扩展功能。信息库可以动态地加入、删除、更新。地方网站通过申请、认证加盟到信息服务平台。中央级或地方级服务平台可以访问远程或本地的信息库,调用整个信息共享网络信息库的资源。

(6)有众多的信息服务系统。如专家咨询系统、信息订阅系统、专家系统、统计系统和多媒体课件等,并且提供了API接口,可以方便地接入新的信息服务系统。

2.3 技术路线

系统建设采用“虚”、“实”结合的办法,建设全省统一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联盟的提供系统———湖北农村科技资源网,内嵌自主开发的基层智能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域名、统一访问界面、覆盖全省且上联国家中心网的大型宽带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主平台,实现宽带互联和全省科技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具体措施为:

(1)通过光纤互联的形式,实现湖北农村科技网与湖北教育信息平台的“对接”,加强湖北省科技信息与教育信息的集成。

(2)采用统一智能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有关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数据的提取与集成。

(3)采用中心提供空间的形式,用户则使用10M、100M等速率的光纤或其他方式接入,实现对市县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合工作可分内容、分阶段实行。计划首先确定整合目标并提供管理与技术的双重保障;其次,依据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建立标准平台;最后在标准平台上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新增信息资源与转化原有资源)。系统目标为:

(1)统一的域名访问。

(2)统一的用户访问界面。

(3)统一的信息内容提供。

(4)统一的用户管理。

建设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以整合现有的硬件设备、信息资源、专业人才为原则,将现有的科技、农业、气象、教育、信息产业等部门,地市科技信息网等相对分散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建成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省级科技信息资源库,提供分类科学、实用有效的科技信息,同时与国家科技部农村中心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资源对接,共建共享。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建设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网络参与单位。即网络参与单位共同确定资源建设的重点,统一标准、格式,分工实施,统一发布。

整合资源包括地区数据、气象数据、气候特征数据、土壤数据、农业专家数据、品种信息(作物类、果树类、蔬菜类、牧草类、观赏园艺类、特种经济植物类、畜牧类、水产类、特种养殖类、宠物类、普通农药)实用技术(实用技术、农业基础培训、绿色食品、科技成果、新闻动态、生活百科、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市场信息、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用户信息、基层教育等各种信息资源。

3 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可以说目前湖北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农村通信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农村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农村信息化存在的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性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其次,全省涉农信息内容丰富,但资源共享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绝大部分涉农信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和部门,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硬件”建设有待加快,同时诸如人才支撑、组织管理、后续服务等“软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应采取以“村村通工程”为基础、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为契机、“多网合一”综合建网的方式来推进,技术方式上采用光纤敷设+PON的模式以满足农村地区的宽窄带综合通信需求。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接入点建设过程中征地、供电、赔偿等问题,简化审批手续,实行特事特办,不断降低建设成本。

(2)加快推动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步伐。以“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为原则,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当前分布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涉农信息资源,建立统一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另一方面,加强本地信息的采集和加快整理工作,提高涉农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和业务应用的推广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化致富的认识,使农民群众能积极使用各类信息化新业务、新技术,提高农村电话使用率,实现农村信息化的良性发展。适时开发农村信息化产品,大力推进信息业务和技术在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与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应用,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4)充分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农村信息化起点低、条件相对落后,需要地方政府的协调和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应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政府支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争取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取得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重要的指挥、组织、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伍玲.试论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与开发.情报科学,2004,(2).

[2]李哈章.搞好我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促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图书馆2002,(3).

[3]廖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图书情报知识,2003,(2).

[4]白茹莉.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3).

农村信息资源 篇9

一、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三个意义

1. 改变农村教育资源建设的局限性和匮乏性状况。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其本身经济、文化、地域差异等,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同比较发达地区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农村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和匮乏性在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无疑是最大的障碍。通过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教育资源建设的经验,在广大农村实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将大中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输送到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输送到经济特别落后的地区,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2. 提高教学效率并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有了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学习,这是在农村实现信息化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此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信息相对封闭,在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之后,可以此为传播点,带动当地农民利用随时更新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来指导农、牧、渔业等的生产。

3. 消除地域差异,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落后,信息闭塞,这就造成了农村教育落后,思想观念落后。在农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多层次,多类别的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一条实际可行的道路。尽管目前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步伐很艰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但只要有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观念和决心,即使是落后的农村也会在信息化来临的时代取得长足的发展。这对缩小我国从落后农村和发达城市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对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三种资源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其本身经济,文化,地域差异等,其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同比较发达地区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我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

1. 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包括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如卫星、网络等传输设备,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以及校外学习中心等。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和有线电视网,二是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三是建立地面计算机网络教室。

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地区,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和有线电视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学光盘是一种固定的教学资源,不像其它教学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要受到限制,教学光盘可以随时反复地看,反复地利用,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和难点课程和内容的学习上,这种基于光盘的学习模式会带来很好的学习效果。

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可以看作是“校校通”的最低纲领技术方案。收视点一旦建成,可以长期免费接收SINO-1传送的优质资源。到目前为止,SINO-1上传输的资源包括8套电视节目,8套广播节目,20套IP数据节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这为当地农村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在偏远农村建立地面计算机网络教室的难度比较大,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目前在全国各地进行校园网的建设经验证明组建经济实用的地面计算机网络教室是完全可行的。有些经济的办法只需把现有的电脑连起来,完全可以用很少的投资达到建立地面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目的。其中,如DNS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专用Web服务器等网络服务功能可以考虑暂时不建立,这样可以减少投资。

2. 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包括教学平台、管理平台、网络平台、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答题库),以及各种软件工具,等等。软件资源是三种资源建设的核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软件资源的建设要比硬件资源建设花费的心思和力量更大。

农村各学校和地区在资源的再建设上可以走引进和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两种途径。第一是购买专业公司开发的教学课件。学校可在充分了解本校资源缺乏的弱点之后,再对各种专业课件进行选择性的购买。第二是组织师生进行资源再开发,这种资源建设对大部分农村学校来说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性。这种建设关键的地方是学校资源库的建设,有了素材库、案例库、题库,农村学校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设计教学课件,同时适当地组织学生参与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 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主要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等的师资力量。人才资源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解决农村信息化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首先从国家政策范围内利用好义务教育工程及世行贷款等项目;其次各级师范院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并努力向广大农村输送信息化人才;最后必须进行大力度的师资培训。

在师资培训上,各地各级学校要组织骨干力量分层次地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为目的。除了在本校组织培训之外,还可以积极地争取有能力的教师外出培训,然后再以点代面对全校进行更大范围的培训。

三、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三个原则

结合农村的需要和实际,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 资源建设的实用性。

在农村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三种模式中,其难度逐渐增加。鉴于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实施“天地网”结合的技术路线。在中西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农村建设以天网(卫星电视和数据通信网)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即以第一种,第二种模式为主,而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建设以地网(地面计算机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即以第三种模式为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对硬件资源的建设尤其要注意实用性,其实只要合理地布局和配置,经济实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是完全可以建设起来的。

2. 资源建设的本土化。

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本土化是指资源建设必须要与当地的农村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有一个教学案例题目叫“农田灌溉”,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由于天气干旱,乡里要求各村村长依据本村实际情况拟定一份使得全村农田灌溉的计划书呈报到乡里,必须要使得投入最少,而所有农田都得到灌溉。从这个教学案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必须要有成功的案例,这种案例也必须是要能从农村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农村学生要能看懂。这就要求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必须注意要从农村的实际生活出发。

3. 资源建设的开放性。

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财力资源短缺。在这样的地区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就需要集中和整合有限的资源。而集中和整合资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资源建设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地区、学校、教师三个层面上。对地区而言,要在区域规划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对学校而言,不仅要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而且在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问题上要多下功夫;对教师而言,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整合已有的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教学资源上,多关注不同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新成果。

四、总结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探讨了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三个意义、三种资源和三个原则,期望能对建立农村合理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 论述了当前在农村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重大意义, 探讨了三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方法,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设原则, 以期对当前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意义,资源,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天顺.推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跨越式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1) :15-16.

[2]丁兴富.促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 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17) :13-17.

[3]张可生.关于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浅见[J].宁夏教育, 2001, (9) :16-17.

[4]甘进忠, 黄遂.试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9) :89-91.

农村信息资源 篇10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需要的情境和资料, 但目前适应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应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软件开发不够, 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不能有效用于整合, 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虽然广大教师设计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成熟, 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教师的各自为战,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既造成了浪费, 又不够完善。资源共享问题已经成为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利用的一个瓶颈, 直接影响了整体发展步伐。建立什么样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以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于是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希望能够通过课题研究, 探索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实现教育信息化。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组的关怀指导下,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课题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技术规范》为标准, 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 借鉴先进的建设、管理模式, 全面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 构建现代化的动态教育信息化。

研究方法:融合调查访问法、任务驱动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式。 (1) 以学科为主导, 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学科组为单位。 (2) 以教师为主要建设者, 各类人员合理搭配, 注重合作研究。 (3) 学校保证一定的激励经费, 由各学科负责人主管和开支。

实施方式:广泛参与、分散开发、集中使用。 (1) 所有资源建设以学科教师开发为主, 其他来源为辅。 (2) 动态资源建设采用分散开发、集中使用的实施原则。 (3) 所有资源的建设要以新课标、教材大纲为主,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并与教学试验相结合。 (4) 学科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必须与教学同步, 以年级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的方式开发资源, 并要求所开发的资源都是开放的, 可进行再加工的。

●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启动阶段, 强化理论学习与培训, 提高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

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在于实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 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学科研工作有的放矢。同样,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题实验开展得是否顺利, 关键看有没有懂行的教师。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及对课题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检测手段、资料归总等的掌握情况是实验工作的一条生命线。近一年来, 教师培训工作按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来分,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达标性培训:让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日常课堂教学, 为实验的推广做基础性准备。 (1) 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省计算机应用中级考试的培训 (主要是W ord、PowerPoint、E xcel运用) , 所培训教师全部合格。其中, 结合考试要求, 对于班主任、数学教师, 着重在E xcel的培训加大难度, 增加课时。 (2) 重视开展课件、网页等专项设计制作的培训。学校利用晚上或休息日分别开展了F lash、PowerPoint、网页设计等培训, 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听课, 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 培训效果显著。 (3) 全体教师参与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的学习, 把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相结合, 推出“新教师达标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教师优质课”教学活动。让教师从学课标、上课、评课、写体会等环节中内化新课标的要点。 (4) 全体教师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 参与“根德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五项素质”的培训达标工作。比如, 不同学科教师结合其学科课程的需要对W ord的使用都有不同要求的达标内容, 数学教师必须学会“分数及上下标的录入法、绘图工具的组合使用”等内容的熟练运用, 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拼音及文字下着重号”等附加项的考查内容。 (5) 培训全体教师教学平台的操作流程及其各项设施使用方法。

研究性培训:让开展课题实验的教师用教与研的双重眼光去科学地操作并规范行为。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实施方案的研讨, 从确定选题的范围、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检测方法、实验资料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实验小论文等多项内容进行过程研究式的培训。 (1) 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讲研究性课题的选题与展开、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专题讲座。 (2) 组织学科实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骨干人员参加区内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教师的专家培训班。 (3) 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参与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课题的评审全过程, 深入了解本课题实验的内容、步骤、方法及实验实施过程及专家的评审意见。 (4) 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及省组织科研高级研修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 掌握国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动态与最新实验成果等。

第二阶段:实验的探索实施阶段, 研教结合、共同促进;学教结合、重点突破。

收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分析与中年级实验班相关实验内容的初始数据。 (1) 由学校信息技术组于2007年初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 为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达标性培训提供了依据。 (2) 征集如何收集教学活动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如何让科研课题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 (包括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处理等) 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主课题分三个组分别进行子课题的探索实验。 (1) 七年级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研究其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成绩的影响以及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教学时机等。以课堂教学实录为基础, 对教学分析与反思等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研究。 (2) 八年级组:进行实验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几何画板》学习几何知识内容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及《几何画板》在中年级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时机与方式的研究。 (3) 九年级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综合应用问题”解决方案的合作方式、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案的编制与评价、数学疑难问题分析与解答过程设计与评价。

●本阶段研究反思及下阶段研究计划

通过调研, 了解到各地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学校课题组深入到各学科组,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深度访问、个别访谈等形式, 详细听取和实地调查了各学科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客观需求、应用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体教师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化办公和教学 (包括电子备课、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 ,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素材、课件、教案、论文等教育资源。从理论上了解了国内外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现状, 认识到要明确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方法, 利用信息科技手段, 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最终建成交互化、多媒化、共享式、动态式、标准化的资源库。

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迸发 篇11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问题倒逼的。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入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中央要粮食、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入”的不同利益协调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三留守”问题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棘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要允许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路子、逐步推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农村信息资源 篇12

一、“共享工程”的内涵分析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财政部和文化部共同举办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文化创新工程。“共享工程”旨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的整合, 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的共享和覆盖, 保障全国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共享工程”在框架的设计上可以分为四级:国家、省级、各级分中心和基层的网点。农村文化建设是基层网点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共享工程”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覆盖的范围广。“共享工程”在全国范围内, 包括城市中的社区、广大的农村, 重点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利用。“共享工程”文化资源的传播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基础上实施的, 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通讯等技术, 实现信息在全国范围的共享。其三是文化资源的来源。“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来源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 以数字化方式妥善保存, 传扬我国优秀的文化。其四是“共享工程”的信息面向大众免费服务, 资源更新源源不断。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 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管理不善

基层政府由于财政资金有限, 加之工作重点在政绩的建设上, 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不少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基层图书馆和文化馆。同时, 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 文化设施管理不到位, 不少设施被出借、变卖, 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容乐观。

(二) 农村人口素质低

农村经济的困难, 造成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偏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 我国实行了全面免除学杂费的措施, 目的就在于保证农村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农村固有观念的影响, 部分孩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农村人口的普遍素质偏低, 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困难。文化的普及程度不高, 导致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

(三) 文化资源匮乏

在农村地区, 文化资源在总量上的匮乏以及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都不能满足农民获取知识的需求。农民主要通过电视了解世界的变化, 农民在订阅报刊、看电影方面的支出基本没有。农民在生产中需要的书籍并没有得到解决, 看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能吸引农民眼球的文化活动没能开展起来。

(四) 工作队伍素质低

在农村地区, 从事文化工作的部门为清水衙门, 没有多少经济的回报, 因此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现有的人员编制也经常被挪用, 造成文化事业的工作队伍素质不高, 观念落后, 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 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对于缩小我国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改善了农民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环境

“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环境, 通过科学技术将文化资源在农村地区的覆盖, 解决农民在看书、看报和看电影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低投入和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 “共享工程”从农民的文化需要出发, 重点组织了一系列农村科技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 提高农民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的运用,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知识素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心理, 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有助于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 缩小文化差距

“共享工程”通过信息知识的全面覆盖, 改变了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共享工程”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传递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引导农民以科学的观念指导行动,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 农村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文化、东西文化之间的差距, 实现文化的和谐,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再者, “共享工程”是我国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文化建设的同时,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 宣传唯物主义思想, 加强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建设, 对农民的行动形成约束力, 有利于农村的稳定。

(三) “共享工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具有关爱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 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力求带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共享工程”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是文化事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共享工程”的免费提供信息资源,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信息服务:如送书下乡工程、知识工程、广播电视互通工程等等。同时, 建立基层文化馆和图书馆, 以及农村书屋的建设, 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 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共享工程”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专款建设, 其服务性和公益性在广大的农村中受到农民的大力追捧, 它解决了农民获取知识的问题, 完善了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农村文化建设,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社会的团结, 同时也表现了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基层民生问题, 关心农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保证农民基本的文化需要, 也保证了广大农村与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的平等, 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同时, 信息的互通有无, 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和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复建设现象。

结束语:

“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改善农村整体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质量,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 缩小文化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共享工程”的全面覆盖, 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共享工程”的建设, 有助于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不仅有利于优秀文化在农村的传承, 缩小东西、城乡文化的差距, 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本文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内涵着手, 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进而分析文化信息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 (21) :126-130, 108.

[2]吴爱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 2005, 25 (3) :5-6, 15.

[3]汤泓.浅谈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0, (9) :142, 144.

[4]魏静.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 2008, (11) :152-153.

[5]余海云, 赵凤琴.浅析农村和谐文化建设[J].天府新论, 2009, (z1) :237-238.

上一篇:输出问题下一篇: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