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2024-07-05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精选12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1

2000年10月25日,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提出在中小学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 实施“校校通”工程, 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 并且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校园网,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条件所限,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校, 在硬件建设、软件应用和师资水平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为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差别, 国家在“明天女教师计划”、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基础上推行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了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 为农村地区中小学带来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和资源, 也对专、兼职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培训, 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 然而总体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却不甚乐观。

1 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呈现边缘化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据调查, 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师51.1%以上为大专学历, 且大多并非“信息技术”或相近专业, 而是“汉语语文学”、教育管理”、“数学”、“物理”等专业毕业, 呈现出边缘化现象, 他们很少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或培训在学校往往是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懂的比别人多一些而走上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的, 通常情况下, 即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 又从事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 身兼两职, 工作上力不从心,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1.2 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般分为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其次是初级的应用, 最主要的是集中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 而最多只能算是停留在用幻灯片制作文字讲稿;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研究表明, 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真正会操作计算机的人并不多, 因此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而且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多只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 还达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在自己的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课程整合层次的教学活动。

1.3 自身定位难

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信息技术课和文化课相比不是主干课程而不被学校领导重视, 而自己在别人眼里往往又是机房管理员、设备操作员、维修工等这样的角色, 因此, 很难为自己准确定位。他们应该主动为自己建立一个职业定位, 不仅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更应该借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风在参加培训或是在自觉地在教育信息处理、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 并且逐步对本校学科教师进行培训, 使他们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既有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完成自己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又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繁杂的教辅工作, 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现状探析

2.1 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教师数量少

目前,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较明显, 主要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愿意到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去任教, 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只能从现有的学科教师中抽调在计算机知识方面比别的教师懂得稍微多一点老师来担任这一工作。尽管到2004年底, 全国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大学近200余所, 培养出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但农村地区设备落后、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水平低等因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信息时代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需求和市场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兼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不完善, 信息素质不健全, 学校信息化教育因得不到有效的技术力量支持而步伐缓慢。

2.2 信息素养意识不强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 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 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 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还没有养成这种意识, 不能把自己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 信息意识不强, 提不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2.3 需求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并作了如下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生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 借助这一工作的培训, 教师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尤其是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等, 但由于培训时间少, 缺乏培训的系统性, 培训内容有时不是从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等因素, 老师们心中渴望的知识却学不到, 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的其他事务工作任务重, 课时量大, 抽不出时间自学。据一位参加过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知识以前我们没有机会接触, 我们都想学, 可时间太有限了。

3 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要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提高和调整, 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支持、重视, 更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放在社会和教育体系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辨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等。因此, 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去培养、激励和扶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

3.1 强化学习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 要有一种压力, 要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方法、技术,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的机制下, 强化自己的主动学习意识、自我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 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方法, 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提高自身素质。

3.2 以开展教学工作为导向, 技术能力的提高

学校创设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领导首先在从思想上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校起带头作用, 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积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多观摩、多探索、多实践, 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感染教师,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武装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吸引教师, 挖掘教师的信息技术潜能, 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业绩考核相结合, 充分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3.3 加大硬件设施投资力度, 改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农村地区中小学由于硬件设施缺乏,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开展举步维艰, 有些偏远学校只有一两台计算机, 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 更没有视频展示台、液晶投影机这样的设备, 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落后。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沟通, 从多渠道争取投资, 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以好环境吸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做到在思想观念上全面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行动上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落实, 不断提升老师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力。

3.4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要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 学校除重点培训信息技术教师让他们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外, 还要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全体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选择培训内容。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计算机网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 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要让全体老师都要懂教育技术, 都要会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

2004年, 为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而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成为考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依据, 为此, 教育部将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 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全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并组织统一规范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以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 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信息能力将随着这一培训和考核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到时候,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又将迎来一个崭新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的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1) .

[2]教育部基础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

[3]什么是信息素养[EB/OL].http://www.eyedu.com.cn/zyq/Article_shou.asp.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2

即便安排了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也常常会被叫去帮老师做课件和担起学校的文印工作等,自然也就会“冷”了这门学科。

现状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师资队伍素质较低;教师待遇得不到保证。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 观念 兴趣

我任教于一所农村小学,在执教的几年中,我亲眼目睹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深深地感受到和城市学校的巨大差距,觉得改善教育情况迫在眉睫。在农村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下面我将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谈谈如何才能搞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一、配备资源设备

我校处在农村,由于地理条件的情况,经济欠发达,所以必须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花大力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申请国家拨款,可都向政府伸手,政府的负担也比较重,所以更为积极的做法是走访市里的名校,了解他们对设备更新换代的信息,当他们换代时,可以低价购买他们换下来较为低级的机器,这样慢慢地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信息技术教育設备。

二、更新观念,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正确认识

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靠的就是教育,靠的就是人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向着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而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地区,人们的观念陈旧,局限于应试教育,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考试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把它当成一门副课,可学可不学,殊不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知识型,更为需要的是素质型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如利用网络教学、网上购物、网上查阅资料等,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巨大的方便,让人们真正做到不出门就可以放眼看世界。

三、大力培训教师,拥有真正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

由于人们的观念上不去,对其不重视,所以在这方面对教师也没有要求,学校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没有。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也不想去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匮乏,信息素养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要靠教师,这就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不能忽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的培训。

在农村小学,每位老师都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培训上要灵活,除每学期安排专门的教师参加系统的培训,还可以在节假日安排学习,让其掌握技术,真正做到有能力教,从而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我校调查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高,有部分学生将这门课认为是打字、玩游戏,这不重要,不学也没关系,有部分学生是随便学学玩玩的态度,学到多少算多少,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结合各种典型事例,以用带学,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用途广泛,可以写文章、绘画、管理、购物等,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都离不开它,离了它人们将寸步难行,也可以给学生描述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了信息技术社会也将瘫痪,人们的生活将乱作一团,从而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从而达到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且“要学好”,而为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前提条件。我们教学一般应选择一些实用性,娱乐性比较强的软件,例如word教学和powerpiont教学中,让学生先觉得教师演示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再让学生去学习制作方法,达到学生主动求学的效果。我们可将电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电脑通过输入设备从外界获取信息,正如人通过耳朵、鼻子或眼睛等从外界获取信息,电脑用存储器存储信息相当于人脑记忆信息;电脑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运行结果,则相当于人通过眼睛、嘴巴及各种手势向外界传递信息。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由于农村学校机器少,所以人人实践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是在室内讲授,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的乐趣,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的。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4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我国上海等地教育学者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借鉴当时苏联“合作的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合作教学”的思想,并进行了“合作教育实验”研究,从而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目前,合作学习方式在我国的各类学校课堂教学的广泛实施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各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合作学习应用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学科课提出的目标需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在小学阶段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由此可以看出,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符合农村小学学科课程的教学需要

农村小学地处乡镇、山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有所欠缺,信息化普及程度较低。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信息技术技能,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需要进行实践的巩固。而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大多数并不富裕,大部分家庭中没有电脑,那么巩固这一技能的任务基本就落在课堂教学中,而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动手实践时间不足的矛盾。而要化解这一矛盾也只能通过有效利用这短短的40分钟来完成纲要提出的教学目标,也迫使教师在教与学的方法、方式上动脑筋。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教师通过分组互助的方式,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又能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动手实践操作,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如何有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戴卫·约翰逊和荣格·约翰逊认为:“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在小组中并让他们一起学习,这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和产生较大的效力。小组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效益的。”那么如何让小组活动产生效益,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的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进行一个调查摸底。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班级人数和电脑房电脑的摆放位置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4-6人一个小组。选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对组员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各合作小组之间要兼顾平衡,整体水平差异不大。

(二)如何组织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教育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要使他们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那么这一点的实现,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性学习,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共同劳动成果。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共同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教师要明确详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清楚地阐明学习任务与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考虑内容的层次性,既要让所有的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既要让能力差的学生觉得我今天学会了,有成功感;又能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会得比别人多,但还需要更加努力,有满足感。如在教学《用自选图形画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时,对每一部分的实践操作部分我都安排三个作业内容,作业一是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作业二是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做的,作业三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小组所有成员完成作业一,就可以得到小组及格等级,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按小组成员完成作业二、作业三的多少来给小组优秀和良好等级。因为教师的认可不针对任何一位学生,而是针对一个小组,所以小组成员之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所有的人能够完成作业一,那么那些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小组学生既会得到其他组员的督促,同时又会得到一帮一的帮助,其知识就能真正掌握,能力真正得到锻炼。而为了能获得教师更高的认可,学生就会用多出的时间去完成作业二和作业三,而不会在电脑上做其他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个小组面对大家成功的机会均等(有三个作业供大家完成),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必须完成作业一),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良性的竞争(完成作业二、作业三的多少)。

要对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恰当评价。首先是教师要对每一堂的学习进行评价。当然先要告诉学生小组的利益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明确只有共同进步才是得到最大认可的最重要的前提。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小组成员只有彼此认可、相互信任、有效沟通、相互接纳和支持,才能让小组形成更加强大的集体合力,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每一堂课下课之前教师根据各组的学习情况,在知识层面及协作能力方面给予那些达到预定标准的小组以认可(如小组等级)。教师也可以根据组员学习的纵向比较给予适当的进步奖,以进步奖的多少给予小组适当的嘉奖。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小组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不足,从而进行小组自我加工,自我反省。通过小组自评,既可以让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从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又能从其他小组学习到合作学习的技能,在认知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用Word制作电脑小报》教学内容时,我先对一份中等质量的小报作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让学生有一个评判的标准,然后学生对自己小组合作完成的小报进行自我评价,从中知道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应该推广,哪些做得不足的地方应该改进,哪些有技巧的地方应该学习。在这种有效评价中,学生有了反省的机会,知道了一些操作的技巧,从而又一次巩固了知识。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即便是最差的学生也要以从不给他打坏分数为基准,不打及格以下的等级。教师不在课堂中指责学生,同时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求学生之间不能互相指责,以提高集体凝聚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把一堂课的知识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学习,对其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小组自主进行学习,而对于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教师首先要讲解清楚,其次应该把基本操作要点出示在黑板或多媒体上。而更多的时间,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现场进行必要的提示和纠正。及时发现小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适时的分析、指导,让他们能得以正常进行下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担当的不仅仅是教学者,更重要的是一位指导者、引路人;不是以教师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以学生的朋友、合作伙伴的身份坐在学生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地体现在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上。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 篇5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占主体地位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这些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充满生命和活力,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2、农村乡镇小学的状况

(1)资源限制,手段单一。农村小学条件差,虽然有许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使用,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贫乏,手段单一。

(2)教师包揽,学生被动。大多数教师按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实践能力去组织教学活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教师素质低,学生视野窄。教师大多都是民办转正的,年龄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接触此类知识的能力差。不会整合资源。学生读书少,知识储备少,对新知识、新事物接触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农村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很不容易。

(4)以教代学,忽视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只注重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忽视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实现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为了更好做好此项工作,我镇采取以下做法:

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对创新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首要问题是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学习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是农村教师培训因资金等诸多问题导致

参与面不广的难题,为突破这一瓶颈,我校每年从语文教师中选拔几位骨干教师参加由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主要是围绕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以及信息化培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支独特的培训队伍,通常采用选派学习——内部培训——交流研讨——共同成长的模式进行。培训内容有:

①熟练使用网络教室内的设备;

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应用;

③学会从网上获取信息或获取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④熟练掌握使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课件; ⑤熟练掌握编辑简单的视、音频文件等

2、青年教师起带头作用

青年教师好学上进,派出去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之后进行尝试,及时进行评课,初步成型之后在进行学校展示。其他教师参与进行。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采取实践——反思——实践的方法,稳步推进。

3形成远程资源的运用方法

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并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等,我们努力改进课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把远程教育资源很好的整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经过多次运用、总结验证,形成了符合我校实

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创新整合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还不明显,我们将激励教师继续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依安县三兴镇小学校长肖新文

邮编:161533

邮箱:yaxsxzxx@163

电话:***

关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个体差异 篇6

以下是来自普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上的镜头:

镜头一:上课铃早已响过,学生们仍然三五成群在说话,有的走来走去,叽叽喳喳吵个不停,而教师则拿着一把螺丝刀紧张地忙碌,因为有一半的电脑是坏的,学生正等着老师来修理呢……”

镜头二:教师讲完,一部分学生中规中矩,按部就班认真作业;一部分学生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另一部分学生则慢慢腾腾,无从下手,且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到处找人帮忙;个别学生干脆不做练习在玩其他东西……

这些场面是让大多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事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学校教学硬件条件差。农村学校一般校内只有学生多媒体计算机房一个,三十多台学生用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学生中家有计算机的不足5%。而且校园网不能与因特网相连,信息技术教师可用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用的素材只能是教师通过网上下载或借阅等方法自备。

二是从教师和学生情况分析。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一百多个教师中,一般只有一两位信息技术教师。因为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如城市,家中有电脑有宽带的并不多,因而基础薄弱,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二、应对策略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帮手,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回收站”时,借鉴了一位教师的做法: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不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这样一转化,把专业的信息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简单明了掌握了专业知识,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作业,对信息技术的畏惧感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学生而言,差异性是绝对的,因此,教师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性和发展的差异性。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从而协同学习,发现和研究问题。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要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对中等生和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即相对比较浅显的操作内容,要求他们能够通过模仿达成基本要求,保证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即可;对中等生,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使用能力,并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融合。

教师还要有心理准备,农村学生有一些人家里没有计算机,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和电脑、网络接触。这一小部分学生可能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当然上机操作做练习、作业时也相当吃力。比如有个别学生开关机都不清楚。总是在关机后,再按一下主机上的开关,又让电脑启动。所以在给他们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相对降低难度,那怕只是打几个字、熟悉一下常用软件或是浏览一下网页也好。

2.个别辅导。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差异教学”中要把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但这不是简单地在集中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而是要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个别辅导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使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学习,并进行针对性强而行之有效的辅导学习方式。

3.作业分层。由于农村小学生在信息技能方面的差异,教师设计每次课的作业时,要根据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设计必须讲究层次性。课堂作业可以将分成几档:基础作业(人人必做)、选择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可全做、或部分做)和挑战性作业(难度较高,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基础作业的要求以学生能通过会考为原则;选择性作业可根据练习内容或题型设置多个题目;挑战性作业主要将本堂课知识点的深入应用,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小组合作 互帮互助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通过互帮互助,优势互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处理差异。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就显得非常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集体的成就感则成了其学习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实践操作中,我们分组要注意不宜分大组,一组三五个即可,选一个优等生当小组长,将小组合理地划分好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逐个地操作,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动向,小组的人员分工,避免出现一人或少数人独立完成的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高水平调控课堂学习行为,挖掘学生潜能和团队智慧,关爱学生并及时把握他们的真实需要,在师生共同发展中彼此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农村学生一样不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7

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需要实现区域教育层面的均衡发展,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当然,实现均衡发展也包括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对某一特定群体,也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即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是实现区域资源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和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人平等,作为全民义务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公平, 而当前边远地区的农村、牧区由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短期内要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和增强师资力量不太现实, 只有通过信息技术, 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优质教育,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从学生未来成长的角度考虑,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方便, 需要接受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均等, 信息化应用的不均衡是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最终导致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差距, 这也是实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今竞争日趋剧烈的信息社会中,人人都有获得信息的平等机会,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没有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另外,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息技术,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相应学习内容,而无需关心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来自于何方。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已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接受教育问题, 客观地置身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有了充分享受和选择的机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发展, 已经成为贯穿于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信息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地得到推广应用。但如何实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摆在教育改革面前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民族实现教育公平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问题。教育发展的理想是抛开地域差异与城乡差别,学生都能实现整体进步,而这一理想只有依靠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有效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为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为此,借助信息技术,有效促进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信息技术方便快捷,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而且成本较低,运用方便,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希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边远地区城乡之间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相对落后地区通过信息技术, 让中小学生能够及时接受全国最先进的教学。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扩大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教育教学改革渠道,扩展有效信息和资源的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为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保障,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开辟有效途径, 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先进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熏陶, 这是利用信息化优势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探索

在促进教育资源向优质化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切实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实施乡村等薄弱学校的信息化改造工程,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开展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重组、整合工作,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大力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多媒体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园网和教育局域网建设,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区域资源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丰富传统意义上的呆板单调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师把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一些基层教师存在认识误区,教学实践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媒体的现象, 原本可用低档次电教媒体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刻意使用高档媒体完成,其目的似乎不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建议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应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配以声音等动态画面,让课堂气氛活跃而奏效。总之,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在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应用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世纪伊始,就着手进行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革,时至今日,在教师培训、教育城域网建设、少数民族资源建设及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探索了许多新思路, 实施了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有效尝试。

四、结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先进教学技术共享,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生动,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为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使优势的、先进的区域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有效推进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为提高边远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成为当前影响较为广泛的、活跃而迅速的现代化教育手段。面对当前城乡差别、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文章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有效利用网络等途径进行远程教育,促进边远地区农村小学的发展,实施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高边远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8

一、注重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原则

计算机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他们是既好奇又恐惧,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作为教师,应循循善诱,慢慢地推进讲解内容,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组成及原理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但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这是因为计算机专业术语比较多,操作繁缛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教师要将相关知识化整为零,这样学生会随着相关知识的增多,最后化零为整,知识就系统了,他们的知识也逐渐趋于全面。

二、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

最简单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要给学生讲解清楚什么是计算机输入系统、什么是计算机输出系统、计算机该如何开关机等问题……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打下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这些内容简单易记,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挖掘学习计算机的趣味成分

计算机知识相当枯燥,操作规程头绪繁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计算机的趣味成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巧设“导入”问题和有趣的课堂问题,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如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用Word制作班级板报、用Excel制作班级通讯录……学生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就不难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四、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具激励性

随着计算机教学难度的增加,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动力。如在班级活动中,开展一次“我和计算机共成长”主题班会、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一次“我对信息技术课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课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与同学们分享。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的成功得以体现。同时,还可以激励后进生,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取优生的学习经验,既增长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有了与先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学习想法。这样,就在全班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五、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关键是让小学生学会计算机简单的操作能力。如会利用电脑在网上查询一些学习资料,会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会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学生实践课(即上机课),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这样,学生能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信息的传输、文字的处理、计算机的正确操作过程等,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要领和基本程序的简单运用。

六、抛砖引玉地进行教学

计算机知识虽然很难掌握,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并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尤其对上网查询资料和对电脑游戏会产生更大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兴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提高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对这一类的兴趣,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9

如何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更好发展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的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采取多种办法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例如, 发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进行捐助等方式。作为学校也不能等着国家的投入, 应该做好财政经费使用的规划, 把钱用到刀刃上。对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尽量做到更新, 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已经淘汰的设备对其进行硬件上的升级重做, 这样做到新旧搭配, 节约开支。还可以通过申请国家财政补助或者招商的方式, 等等尽量改善。使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上一个阶段。

改进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家长和老师应先改变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观念,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适应现今社会的重要手段。只有家长老师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教育, 才能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能完全脱离理论, 怎么样去利用现有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 如何利用检索手段, 加工复杂的信息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学处理中目标不宜过大, 应简明、切实可行, 对准核心、落实到小的着力点才具有效益。例如, 金山画王海底世界教学中, 我们需要用画板里的画笔和倒色桶、几何图形来画作为学习关键目标, 而不能过多增加画板里其它的工具文字、特效等教学内容。还例如, 在《走近因特网》这课, 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 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整个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 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 最终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例如, 在学习WORD中的艺术字时, 教师可以播放校园里少数学生不规范行为的照片, 教师提出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呢?让学生讨论找到一个办法──用艺术字做一个“提示牌”。让学生从生活的情景中,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现探究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 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艺术字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之后, 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步骤。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艺术字, 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

农村孩子信息素养的培养。随着建设新农村的推进, 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教育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城区相比, 由于受区域、经济等各方面的制约, 农村的孩子在信息方面要落后于城里孩子。现在农村中小学大多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看过一些教材, 也听过一些示范课, 心中惆怅不时泛起。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往往满足于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完成某些操作。比如, 能用标准的指法练习键盘, 能用Word编排一篇漂亮的文档, 能用Power Point做几页幻灯片, 能完成一幅图片的处理, 能制作一张精美的网页等等。所有的目标都是学习操作, 很少与我们的网络资源相联系, 学生的知识得不到拓展。学生学完了以后, 老师教过的会一点, 老师没教的, 无所适从, 刚才提到的那个女同学一路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从而导致, 学过几年信息技术, 上网除了用QQ聊天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老师没教过她如何使用网络。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应该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某一项操作,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 我经常发现有些同学上网时会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还有些同学在网上留下一串串的脏话或是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一系列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由于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面前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师有必要给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网络世界。应该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学生加以保护。当然, 这里的硬件和软件与电脑的硬件和软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的硬件是指在学生使用的电脑上安装必要的防护软件等措施, 以过滤不良信息, 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所以称之为硬件;软件是指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获取、发布健康信息, 并且提供这样的信息平台 (比如建立学校网站) 。我把这些措施称之为保护性原则, 在这些方面我们学校的信息平台做得非常好, 平时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方面的教育。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第一线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通过调查, 我发现有85%以上的教师月工资都在1500~2000元之间, 而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 教师工资并不是同比增长的, 这导致他们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一些新来的大学教师, 工资就会更低了。由于这个原因, 一些教师为了谋生养家不得不兼做另一份工作, 从而使得他们无法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教学上, 降低了教学质量。特别是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工薪待遇调查了解, 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前景相比其他科目教师道路更窄。所以, 很多真正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都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的第一线去, 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 更加让老师有心无力。这也是限制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因素。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 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本文通过自己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岗位上的多年教学经验, 提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以便更好的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理念,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现状

参考文献

[1]薛元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现状及思考.新课程 (小学) , 2010 (8) 。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10

随着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 部分学校都已建成机房, 同时安排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专任教师,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

1.学校基本是从三年级以上开设信息技术课, 每个年级一星期只有一节课, 这样的课时太少了, 然而课时本来少, 其中还有部分课时存在被其他课占用的情况。

2.机房除了信息技术课之外, 基本上未得到其他学科教师的利用。以下是我对某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程度做的调查:

调查内容:

题目一:对网络教室软件掌握的教师人数

题目二: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掌握的教师人数

题目三:对网络简单应用掌握的教师人数

从以上数据看出, 其他学科教师在近期推动信息技术发展是不切实际的, 学生获得更多信息技术知识还得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3.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忽视, 再加上学生理论基础的薄弱, 一课时的一半用来理论方面内容的学习, 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提高。而我对学生家庭拥有电脑所做的调查数据几乎为零。农村学校附近不可能有网吧, 学生可以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可能性也为零, 这表明学生在课外时间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可能性很低, 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只能靠学校的信息技术课。

西部农村这些孩子们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是一个目前值得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校应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适当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 严禁堵绝其他学科占用信息技术课。从领导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投入足够的重视, 学校本着为每一个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负责的态度, 绝不能让农村孩子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远远落后在城市孩子的后面。

2.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充分重视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实际行动起来, 克服重重困难, 把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上去。

3.开放学校机房, 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上机操作, 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 也弥补了学生实践操作机会过少的问题。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88-01

一、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的这种情况,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创新。

在小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时,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上的第一节课信息技术课专门用来培养他们兴趣,打破教学常规。把当前先进信息技术的信息汇总,给他们讲这方面的故事,找一些益智游戏和好看的动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大部分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方式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不能充分体现。这种方法把学生教成教条式的学生,做事循规蹈矩,换一个方法就行不通了。那么信息技术课应该用什么教学法好呢,下面提出几种方法,供大家共同探讨。

1、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信息技术教学在农村小学正处于逐步普及阶段,由于某些特定原因,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的计算机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给农村小学的这一科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而后进生却“吃不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安排另外的任务。而对于后进生来说,要给他们设置简单的任务,对他们进行手把手式的教育,让他们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这一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一次操作讲得太多,每一步息息相关,一步不对,下一步就完不成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一次记清很多的操作;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每次少讲几步,等学生操作完后再进行下一步,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

3、分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因为他们的思维一样,想问题的出发点基本相同,有些问题比简单地问教师理解的更快,记忆的时间也更长。

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时俱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天不学习,就会落伍,跟不上这科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要通过上网学习、看相关的杂志、报纸等不断学习。现在的继续教育都是在网上学习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我们这科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听专家的讲座,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给我们的教学以指导。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说是在学校里这方面水平最高了,我们除了要授好本职的课程外,还要负责学校相关设置的维护工作。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整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环节,所以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更要不断学习自己的业务,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四、教学方法要创新

做为一名教师都深知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不好的教學方法学生学习不到新知识,还会产生对这一科的厌学情绪。虽然我们这一科主要是操作的内容,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必要的。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2、问题教学。在这一科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带到教学中,让问题始终贯穿于整堂课。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外,更多的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找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成为当今教师系统的骨干力量,上好信息技术课,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齐仁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成分,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 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 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 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 创造学习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所以,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心理特点, 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于课堂教学, 可应用不同的工具软件, 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像等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稳定。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 难免成为教学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知识, 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现了教学目标。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 知识面相对较窄, 运用好多媒体, 能取得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 (Treicher) 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 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可见,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 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化难为易,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加深记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过程中, 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 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 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 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 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成概念, 引发学生的思维, 突出教学重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固然作用不小,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牢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 它只是一种工具, 只能在教学中发挥辅助作用, 而不能用来代替教师, 充当课堂的主导, 从而代替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传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 既要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又要看清楚多媒体教学的局限。要在教学手段方面既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 又要适当采用、合理利用多媒体, 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尽管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它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上一篇:信息素养的目标下一篇:信息化时代4G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