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2024-10-19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共12篇)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

一、引言

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城市与农村之间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巨大差距。如何提高西部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有效解决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让西部农村信息化教育提升到一定的水平, 值得我们思考。

二、西部农村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才能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由于长期保守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以及西部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及时转变, 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花架子, 对农村教育不适用, 反而耽误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途径依然是时间加汗水, 不能借助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手段原始而单一, 不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西部农村信息化教育观念滞后

在西部农村中小学, 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把信息化教育教学提到议事日程, 致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在低层次徘徊的现状;大多数学科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对计算机学习不够、掌握不多, 更谈不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辅助教学及学科间的整合;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 仅将计算机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工具 (学习机) 或娱乐机器, 不会科学使用从而不能达到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家长、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从而不能给予有效的支援和必要的投入。调查发现, 西部农村大多数教师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信息创新意识不强, 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加工、处理及整合应用都存在重重困难, 产生畏难情绪, 缺乏信息教育资源应用的主动性。不少教师还对计算机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惧感。多数教师一怕出错———计算机操作失误而出笑话;二怕出力———花时间、精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很多教师仍然固守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2. 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质低

西部农村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小学, 虽有少数初级教学人员能勉强维持正常教学, 但其硬件维护、软件开发应用乃至制作实是空白。大多数教师不会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难以掌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落实。在西部农村, 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来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 他们奔波在学校和农田之间, 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现在虽说有接触, 但由于存在陌生感、畏惧感, 他们不学也不用, 更谈不上使用计算机给学生上课。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上, 他们主要的应用手段就是播放光碟。笔者曾走访一所农村小学, 有11名教师, 四十岁以上的教师7名, 以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三十岁以上的教师2名, 以前在教师进修学校接受过一点培训;二十岁以上的教师2名, 在学校学过计算机。其现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计算机基本不用, 三十岁以上的可以玩“斗地主”游戏, 而二十岁以上的2位教师成为学校信息技术的骨干, 他们除了教学还兼任学校材料的打印、资料的整理、设备的维护, 当然, 在工作之余他们也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 利用计算机收集教学信息, 提供教学资源, 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3. 西部农村学校多媒体硬件设备缺乏

西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按国家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 因地方财政困难、资金不足、学校财力有限, 自力更生筹措资金更是困难重重, 加之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 大多数学校囊中羞涩, 面对应接不暇的升级调价, 其信息化建设竟一筹莫展。通过调查发现, 西部农村学校虽然享受了国家远程教育建设硬件设备的投资和扶持, 但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太少, 三种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只有一台电视, 有的学校有一台投影机, 即使中学也只有一个投影教室。很多中小学在农村远程教育实施前也曾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过一批计算机, 但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师, 更不懂计算机的配置, 买了很多电子垃圾, 虽然配备了计算机教室, 可机器性能差, 软件根本运行不起来, 成为一种摆设。

4. 西部地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滞后

很多西部农村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操作技术的校本培训不到位, 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 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条件和相关激励机制, 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 技术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不能有效地培养信息技术学科骨干, 也不能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与能力。教育行政部门也曾选派教师进行培训, 但每个学区也就是一到两个名额。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成为学区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 为本学区的电教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农村中小学的校长也曾接受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 使他们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主要功用还是服务于教学, 但所学知识不系统, 不能达到二级培训的目的。因此, 大面积的培训无从谈起, 在教育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应用。

三、提高西部农村信息化教育教学层次的对策及办法

1. 更新思想观念, 科学确立农村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思路

要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门领导和广大西部农村教师就必须尽快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 尽快确立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思路。要充分认识和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 是改变农村学校教育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 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2. 多方筹措资金, 稳步推进农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 西部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 可采用“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上设备, 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这个方面, 不妨借鉴甘肃古浪县一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在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他们采用以国家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建设为主, 县教育局配发为辅, 对口支援单位帮助、企业赞助及学校自筹资金购买为补充的模式。按照国家规定, 模式一主要配备的对象是小学教学点, 模式二主要配备的对象是农村小学, 模式三主要配备的对象是农村初中。古浪县黄羊川镇的2所农村中小学,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得到对口支援单位的帮助, 如台湾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每年给对口支援的黄羊川镇中学和中心小学捐赠10台计算机或一些教育资金;也有一些农村学校通过寻求企业赞助的方式, 加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有的农村学校还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自筹资金添置一些信息化设备。

3. 抓好信息培训,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高低是西部农村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 是实现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保障。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也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针对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于培训工作, 从学校来说, 笔者认为主要抓好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 抓好电教管理人员的培训, 主要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技术, 能及时获取网上资源, 并正常进行网络与计算机的维护, 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要采取激励政策, 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 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就地取材发挥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 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 并对在职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4. 开展教研活动, 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核心, 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县教研室的作用, 构建教研网络, 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 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 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5. 加强信息建设, 确保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以县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中心, 在县教育局电教室为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 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以甘肃凉州区为例, 在四十多个乡镇中小学中, 利用教育卫星资源的达到100%, 已经上网的达到70%, 建立了校园网的达到40%。

要提高全民族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教育不可缺失, 而农村信息化教育更不可缺失。目前, 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已经从一个点辐射到面, 短短几年, 从无到有, 从点到面, 起到了逐步推广、广泛应用的作用。但西部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资金的投入上要让软件和硬件合理搭配, 协调发展上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大力扶持, 让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服务于农村教育, 要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积极借鉴国外和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己的实际, 积极探索适合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西部农村教育从硬件到软件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发展速度和节奏上已经与城市教育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信息技术应用的差距更大。师资和资金的缺乏, 仍然制约着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 只有通过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 学校多方面、各层次筹措资, 加强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 并且对教师进行大范围的信息技术培训, 只有这样, 西部农村学校才能和发达地区学校一样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使我国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使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2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 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10-0182-01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感触是:信息的闭塞,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改革,业务能力再提高的机会少,学生的视野狭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有较大的革新,仍然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只能在口号声中缓慢前行,信息技术教育也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等现象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现状。就这些现状和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和意见: 1.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有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总是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师用,老是以备课、教学忙为由不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是不应该离开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是离开了那就是闭关自守,那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农村计算机网络与课程整合资源的结合有待改进。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至于在农村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应把握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1.力求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不仅仅要求学习知识,更是要他们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交互学习意识的形成。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广大教师要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首先将信息技术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进行调整和剪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强调受培训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建立以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在计算机的硬件建设上下点功夫。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极富活力的一个板块,学校以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学期初开始就让各班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师生合作写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划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用电脑做出课题报告。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文字,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有关校园、国家和世界的新闻。 专家们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者所持的几种观点解读下: 1.技术混合化。信息技术混合观,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萌芽整合观。这一观念在学术界有广泛的讨论,它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与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当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化。专家们说持信息技术课程观的人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信息技术配套教材中,据专家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内容与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关,向学生传授使用计算机、网络解决其学习问题的方法与理念,在领导层,甚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术层,存在着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观念,它直接引导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走向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实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同样信息技术教育也不等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是包括卫星通信、交互式电视等众多技术的综合技术,它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 要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就应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先要落实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配置;后要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的培训工作。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浅析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国家三部委“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使全国农村中小学生能够与城镇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简陋,优质教师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例如部分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学点只有1—2名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方法,学校纵然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也未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一些偏远山区学校的网络接入至今尚未实现;一些学校虽已接入网络但网络速度及稳定性还不够,已有设备和网络条件需要改善;计算机等设备大多需要更新换代,生机比还不达标;缺少教学资源应用的硬件环境,用于实现信息化教学设备比较缺乏。

3.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和信息技术专管人员严重不足

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课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一人多岗,一师多“能”,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

4.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落实不到位

一些农村学校添置教学装备的专用经费得不到落实,生均经费中用于设备购置、维护费的专项经费未能按规定使用,上级部门拨付的现代教学设备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5.学校激励机制未健全

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与同级教学人员设置的待遇还存在差距,从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策

1.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城乡教育质量

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组织督学和有关专家定期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尽快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例如广西从2013年起每年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同时,还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下乡支教,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

3.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运行维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信息技术设备购置、运行与维护、教学软件购买及应用等经费列入公用经费使用范围。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切实稳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级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同),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表彰制度,激励学校、教师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建立督导制度,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考核评估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督导评估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并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督导评估工作,确保农村学校亦能走上信息化教学轨道。

三、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1.高度重视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先后实施了“薄改计划”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使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局面,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全面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努力使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学校信息教学装备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工作的督导与评估;要加强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切实稳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级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同),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的使用效益。

3.尽快推进农村现有教学人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目前的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学点的老教师已习惯于“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的陈旧教学方式,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设备,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篇4

一、制度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由于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 对新课改的认识相对不足, 而信息技术教育刚好弥补了这些不足。通过观看“中央远教”中的“课堂直播”和“示范案例课”, 使教师认识到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实实在在的课堂操作, 有助更好地进行课堂设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进行指导和点拔, 从此使课堂结构得到了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成功的必要保证, 任何一项新的变革都需要以强有力的制度作保证才能顺利实施, 实现从制度强行要求到自觉参与的转变。信息技术教育推广给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 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管理制度不到位, 大部分教师不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学校加强管理, 以制度强行要求, 量化考核, 给每位教师每学期定下死任务,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只有先强行要求全体教师都去参与, 才能让全体教师从中体验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强大作用, 才能找到差距, 找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促进自己去了解, 去研究, 去学习。对此, 首先从量上先要求每位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要达到的节次, 排好课程表;其次是不定期地检查与听课, 督促教师在保证时、量、质;再则, 要科学地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记录表, 要求教师认真地填写, 写出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思考, 研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如何有机地整合。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 我们也可以从细节入手, 将现有的、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不要认为整合就是很高深的东西, 应用小技巧也能进行有效整合。整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学科的整合模式也是有差异的, 要一步一步来,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全面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两者有效集合可实现: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主要是声音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象和书纸的记录来传播。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作为显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 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学的有效整合。2.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 信息技术教育则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主要来源的限制, 而不断优化成为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4.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可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 能培养学生对信息认识的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育有效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感恩父母, 立志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等活动, 图形、文字、视频等各种信息技术素材共同发挥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热情, 收获远远高于传统教育模式, 精神面貌焕发, 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好评, 校园充满了活力, 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课余生活丰富性和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可以拓宽课程资源, 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同时促进课余生活丰富性和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素材资源, 把绚丽多彩的世界呈现在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中, 如兴趣小组活动中融入一定的信息技术, 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余组织学生观看他们所喜欢的专题教育片《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希望田野, 拒绝邪教》《交通安全知识》《三大战役》系列片等等。通过观看综合资源片不仅教育了学生崇尚科学, 珍惜生命, 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5

教育部颁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全国中小学校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程,核心就是培养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纲要》和《实验标准》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都做出具体要求和明确的规定。多年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培养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困惑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为副科从属地位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模糊,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识不足,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看成是一种点缀和包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都不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属于副科从属地位,故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学生也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心理放松调节的时间,加上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企鹅聊天,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不少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远离电脑,更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规模不断缩减,教育资金投入少,生员流失严重,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制约和困扰着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据江西省某市调查资料表明,该市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比在小学为100:1,初中为50:1,高中为20:1,与标准配备要求差距较大。由于经费的缺乏,使得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有限的仪器设备难以保证正常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这也影响了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是近年中专和专科的毕业生,在专业上非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80%以上,由于学历与专业的先天不足,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自身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意识淡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副科地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既是课任教师,也可能是实验、网络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维修员,甚至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身兼数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和工作的繁杂使他们难于专心于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加之农村中小学生活待遇较低,给原本薄弱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设计零起点化。教材内容忽视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各学段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性。教材着重于应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重视不够,忽视信息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教材品种繁多,良荞不齐,但大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实例。

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县级城镇小学生已熟悉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80%以上农村中小学生仍末接触过计算机,属零起点。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却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仍采用班级教学模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初中已学过的内容高中仍重复学习,造成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们认为:

(一)提高课程的学科地位,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升学考试科目中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有些许多不足与弊端,就目前而言,仍不失是我国选拔人才操作性最强的方法,基本上体现了“公平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升学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非考试科目,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必将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广泛重视,有利于提高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强化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只有43.76%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而其中大部分又留在城市里的中小学工作”,由此可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拥有合格学历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现实表明,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在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以点带面,提高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2.结合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蓝本,强化校本培训,通过培训选拔一批合格的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

3.利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院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后,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三)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教材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力求满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教材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各学段教材的内容衔接,建立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有利于所有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教材,建立科学规范的教材评价体系和教材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方教材市场保护主义,使优质教材在农村中小学得以推广使用。

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有差异较大,应以新课标“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而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建制,在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分层建制,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这样既可减少学习内容的重复教学,激发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冬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调查[j].信息技术教育,,5

[2]张永刚.贫困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7

[3]石志敏,李尧英.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5

[4]刘和海,等.安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基础教育,,2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 观念 兴趣

我任教于一所农村小学,在执教的几年中,我亲眼目睹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深深地感受到和城市学校的巨大差距,觉得改善教育情况迫在眉睫。在农村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下面我将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谈谈如何才能搞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一、配备资源设备

我校处在农村,由于地理条件的情况,经济欠发达,所以必须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花大力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申请国家拨款,可都向政府伸手,政府的负担也比较重,所以更为积极的做法是走访市里的名校,了解他们对设备更新换代的信息,当他们换代时,可以低价购买他们换下来较为低级的机器,这样慢慢地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信息技术教育設备。

二、更新观念,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正确认识

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靠的就是教育,靠的就是人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向着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而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地区,人们的观念陈旧,局限于应试教育,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考试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把它当成一门副课,可学可不学,殊不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知识型,更为需要的是素质型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如利用网络教学、网上购物、网上查阅资料等,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巨大的方便,让人们真正做到不出门就可以放眼看世界。

三、大力培训教师,拥有真正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

由于人们的观念上不去,对其不重视,所以在这方面对教师也没有要求,学校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没有。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也不想去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匮乏,信息素养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要靠教师,这就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不能忽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的培训。

在农村小学,每位老师都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培训上要灵活,除每学期安排专门的教师参加系统的培训,还可以在节假日安排学习,让其掌握技术,真正做到有能力教,从而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我校调查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高,有部分学生将这门课认为是打字、玩游戏,这不重要,不学也没关系,有部分学生是随便学学玩玩的态度,学到多少算多少,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结合各种典型事例,以用带学,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用途广泛,可以写文章、绘画、管理、购物等,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都离不开它,离了它人们将寸步难行,也可以给学生描述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了信息技术社会也将瘫痪,人们的生活将乱作一团,从而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从而达到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且“要学好”,而为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前提条件。我们教学一般应选择一些实用性,娱乐性比较强的软件,例如word教学和powerpiont教学中,让学生先觉得教师演示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再让学生去学习制作方法,达到学生主动求学的效果。我们可将电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电脑通过输入设备从外界获取信息,正如人通过耳朵、鼻子或眼睛等从外界获取信息,电脑用存储器存储信息相当于人脑记忆信息;电脑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运行结果,则相当于人通过眼睛、嘴巴及各种手势向外界传递信息。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由于农村学校机器少,所以人人实践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是在室内讲授,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的乐趣,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的。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7

记得有一次到一偏远留守学生家家访,他爷爷带着奇怪的眼神问我:“信息技术老师是干什么的啊?”一旁的同事向他解释了一下,然后家长发出“哦”的一声便转移了话题。当时感觉自己毫无分量,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有一次到镇上一学生家家访,家长问:“罗老师,最近某某喜欢上网吧玩游戏,成绩也一落千丈,这些网吧就是一个十足的‘王八蛋’,我该怎么办呢?这家伙好的不学,尽学些坏的。唉!”当时心情糟透了。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我认为,正确认识到制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因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下面是我对这一因素的几点归纳。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学校与教师不应该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作为所谓的副科、不是考试科目、条件限制等以后再慢慢学来引导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也不应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把信息技术课弄成另类的音乐课、电影欣赏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轻松自然的教学模式与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使学生在轻松、赞许、信任、竞争的气氛中坚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理智、客观、正确地规划自己在现有环境中的教学工作。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信息技术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正是这样,学生也更容易失去学习的方向感,会让学生产生信息技术课就是单纯的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上网聊天等错误认识。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与方法,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了解掌握简单应用程序的操作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在现实中的应用,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技巧与方法的课。

三、从家长的角度看

一些学生经常进入网吧,迷恋网络,影响学习,致使部分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误解,认为信息技术是玩游戏这样的一类娱乐课,有了“信息技术教育是在为网吧输送人才”“玩物丧志”等的错误想法,甚至“谈网色变”,不鼓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考一个理想的大学,他们大多“重主轻副”,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把时间花在这个学科上,一些家长对信息技术这一新兴学科不了解,只知道语、数、外等主科, 毫不在乎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况,使得家长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了抵触情绪。只有让家长了解并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及其重要性,才能健康地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四、从学校的角度看

学校领导应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素养,不应该总把“这项工作很重要”常挂在嘴边,而成为对上级的一种应付,玩“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游戏,让各学科教师正确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对其他学科教育有辅助作用的重要性,提高学校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技能,学校不应该把信息技术课与美术等所谓的副科边缘化,不应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对该类学科以“有形无骨”的形式存在,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教师的教学兴趣,而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错误的认识。学校应该注重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与学习宣传,不要以替代品的形式,不要以应付的方式,不要以绩效歧视的形式激励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而应在学生与教师中多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应用操作、课件制作设计比赛等丰富的活动,对信息技术教育作积极的宣传。

2014年2月21日,《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通过了专家论证。这对于贵州来说怎么不是一件好事?以信息技术为主打的大数据产业也必将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做好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工作更是教育工作者的大事。所以,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上好每一节课,辅导好每一位学生。同时,家长也应该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孩子,不要总停留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应树立“现代文盲”的概念。学校也应真正把教育的“四个面向”用务实的态度行动于教育教学的安排与建设中。这样才能借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有力翅膀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基本能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却未能很好地展开,可以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8

关键词:转变,信息技术,教育,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运而生。它对于提高中小学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有一亿四千多万中小学生, 将会陆续进入社会并成为劳动力的主力军, 而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因此, 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迫在眉睫。我县于2001年在农村中小学校全面普及电脑,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在此就农村中小学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 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增强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但是,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升学率是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 因此, 信息技术课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部分教师和家长看, 在认识上就存在误区, 把信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 反正不是必修课, 也不是中考科目, 以为只是教学生打打字, 甚至就是让学生玩玩游戏, 于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加以阻拦。而从学生角度看, 他们想学, 却因担心影响必修课的学习而不得不放弃。

再有就是硬件配置方面, 由于我县的财政紧张, 配置电脑的经费由各中小学校自行解决, 许多学校经费紧缺, 形式上配个三五台也就敷衍了事了, 所以信息技术课只是作为一种选修课被排入课程表, 有的学校干脆就不纳入教学计划, 那几台电脑也就变成了摆设。

还有一个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师资配备上面不太乐观,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 任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以前从未接触这门学科, 现在却让他们去讲授这门课, 那种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 要转变传统教育价值观和评价标准, 确立素质型的人才观。在信息社会, 博闻强记已不那么重要, 海量信息的检索和存储非常便利, 因此, 利用现有知识去创造新知识, 使得如何检索、利用和加工复杂的信息变得更加重要。

其次, 要重新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我国长期实行的课堂教学体制是以教师为中心, 其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粉笔+黑板”,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 一边把教案上的内容抄到黑板上, 学生则一边听, 一边把教师讲的, 黑板上写的内容记到笔记本上, 课后再把这些内容搬到作业本上。但学生是认知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发挥其积极性, 一直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 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有悖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因此, 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抓住机遇, 创造机会, 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资金短缺是主要问题。从单位建设来看, 即使有点钱也大多花在建教职工宿舍和教学大楼这些基础设施上去了, 再说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 严禁教育乱收费, 留在学校的办公经费除去办公开支后所剩已是寥寥无几。因此有许多农村学校所配电脑也就少的可怜, 如果开课的话就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就会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 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

然而,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创造机会, 建立起我们农村学校的网络教室。我们可以与一些网络服务公司合作, 先把网络教室建立起来, 配置款可以延迟分批分期偿还。像我们的湖大远程网络服务公司, 他们的价位虽然高了一点, 但是他们的售后服务很到位, 并且, 各种配置的性能还不错。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建立起我们的网络教室, 从而可以解决我们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9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 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观念问题是影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通过走访发现, 无论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学校领导, 或者是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部分领导、教师 (甚至有的信息技术教师) 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重视, 观念陈旧、认识落伍, 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领导者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其发展。如果领导者重视, 那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开展得比较好;如果领导者不重视, 那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 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那么这个学校的其他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态度也不会很认真。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的限制,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甚至是教育局领导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太重视的, 他们大部分都关注升学率,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不重视, 也不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对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学校领导对信心技术教育不重视, 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的职业认同感就低, 特别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兼职打印、复印、排版, 维护学校的网站, 有时还得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 等等, 信息技术教师任务重, 做的都是一些杂活, 课时经常被占用。其他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一个杂工, 对信息技术教师不尊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也不同: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虽重要, 应该认真学习;也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很重要, 但和升学比起来, 信息技术可以以后再学;还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根本就没用, 上课就是玩, 浪费时间。

2. 资金不足

对于农村教育, 经费问题一直是很大的难题, 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农村中小学。加之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加一块黑板再加一支粉笔就可以进行的, 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并且这个投入不是一次性就可以解决, 它还需要后续源源不断的投入才可以有效进行教学。因为, 信息技术教育在前期需要买设备, 中后期需要进行设备维护, 软硬件的升级, 软件的开发, 等等, 这些都需要不少资金, 因此, 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消费的课程。有的中小学还没有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每学期只是将课本发给学生;有的学校甚至连信息技术课都没有排, 课本发给学生自己看;有的学校排课, 但是无上机安排, 仅仅是照本宣科。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室, 供大家使用。走访发现, 大部分学校计算机数量少并且性能低, 兼容性差, 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如此差, 软件资源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硬件设施不到位, 因此,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有的是用光盘、幻灯片和磁带等形式进行, 有的学校就只能“照本宣科”, 有少部分学校不开展, 让学生自学。可以看出, 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3. 师资短缺问题严重

农村师资短缺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大因素之一, 也是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的难题之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经济不发达地区, 由于经济不发达, 地理条件限制, 教师待遇等因素, 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一直很难。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专门师资, 且在城郊、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也可能会有专门负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 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就很少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农村教师招聘难, 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 真正学教育技术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很少。因此, 存在很多教师即担任语文或者其它科目的教学, 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他们只是凭借自学或者是在职培训时所学到的一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就开始给学生传授知识,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设备维护、教学资源的开发技能, 等等, 都比较的缺乏。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难, 以至于数量少, 师资短缺。年轻教师,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发展, 造成年龄大的教师多, 年轻教师少, 缺乏新鲜血液, 创新也就少。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空前的快, 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凭借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兼职教师。因此,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迫在眉睫。

4. 教学资源匮乏

我国农村很多基础设施都落后于城市, 这是经济落后所造成的, 也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城市的脚步, 基础设施薄弱, 信息技术的软件资源也自然落后, 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兼容性差, 教师基本上不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 甚至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很少。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 或者有少数计算机却没有联网。在这种条件下, 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撑, 教师购买现成软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求教师自行开发教育资源又是强人所难。贵州很多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网络建设也刚刚开始, 因此, 造成外面的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无法通过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送到偏远的农村地区, 教育资源无法共享。

5.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教材的零起点, 使得教师忽视了一些已经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现在农村有的家庭已经安装了计算机, 这些家庭的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操作计算机, 而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有的条件好一点的乡镇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大部分村里的小学没有开设, 也就是说有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 而有的到初中才开始, 甚至有的到高中了才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绝大部分都是采取零起点设置, 这使得很多孩子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没意思, 那些课程都学过,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 从而产生上课等于玩游戏的想法。

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操作和使用, 教学模式单一, 很少做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同时发展。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操作和使用, 比如:动画制作, 让学生跟着一步步做, 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 却闭口不谈。其实不是不谈, 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理论知识匮乏, 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缺乏理论知识, 对计算机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导致所教的学生也是依葫芦画瓢, 机械学习, 很难培养学生自主的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型为主, 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 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1. 改变思想观念

转变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 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对于领导者和教师, 我们应组织培训, 提升他们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另外, 还可以组织他们到信息技术开展得好的学校参观和学习,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也是一种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根本需要,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改变他们唯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 当今知识量剧增, 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唯一判断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社会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他们的观念。

2. 加大资金的投入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要有效地开展起来, 必须解决资金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 贵州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仅仅靠政府拨款是不能快速有效解决资金问题的, 必须由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集资金, 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能尽早建设好, 让信息技术教育尽早开展。经费不足造成农村学校在购买设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远远不及城市, 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政府对于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加大投入, 尽量缩减信息鸿沟。农村学校也不能坐等政府的拨款, 应多渠道筹集资金, 应想办法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并尽可能地筹集资金, 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常规设备的配置、设备的更新、软件的配备、设备维修等,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

3. 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 教师不仅自身需要生存和发展, 同时还肩负着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责任, 所以,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 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才能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 所以,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迫在眉睫。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急需建设一支数量多、素质较高, 愿意在农村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引进时就必须招聘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招聘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才。对于在职教师, 应该积极组织培训, 且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培训前调查教师希望提升哪些方面, 从而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 并根据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改进培训计划, 培训过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为以后培训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4.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资源旨在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和人力的优化组合,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仅包含非生命的各类实物, 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2]教师应该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 且教师在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应注重本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的利用。为了避免教师劳动的重复性, 教师应该多沟通, 分工合作, 共同开发。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和地理因素的限制, 可以以地区为单位, 一个地区的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开发出来的劳动成果, 应放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库中, 这样, 这个地区甚至是所有人员都可以享用, 又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劳动。或者也可以几个或者几十个学校共同开发一个教育资源库, 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这几个或几十个学校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供这些学校共享。毕竟让农村每个学校做一个教育资源库是不现实的, 这样以地区或者以学校联合而共同开发的教育资源库, 可以包含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当教师在备课时, 可以借鉴这些优秀的资源, 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学习。

5. 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农村中小学因为经济因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因此, 如果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 就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 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过, 因此, 零起点的教材编写是很好的, 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怎么教学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地采取讲授型的模式, 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虽然,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但并不等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只是操作练习, 从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 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会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阻碍了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但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积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尽早实现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4.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0

(1) 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信息技术, 顾名思义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的技术, 而信息技术教育则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 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为目的的教育, 而是由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多媒体工具作为依靠, 将学科知识建设在其基础上, 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式。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学生的教育环境及教学方式差异, 为了培养农村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们应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模式, 助学生成才。

(2)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农村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发展。生存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中小学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未来的人生道路大多是进城、上大学, 或者是继续留在农村务农, 对于前者的学生来说, 前途已经一片光明, 而对于后者的学生来说, 前途不容乐观,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展开教育呢?农村是城市的基础, 农村建设更是体现国家强大的根本, 我们要加强农村建设就要从农村中小学教育抓起, 与其试图让单调的课本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农村面貌, 不如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直接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 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村学生未来生存的基础。 (2) 加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认识。据不完全统计, 农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相对城市学生来说较为单薄, 而且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经济条件的限制, 很多农村中小学生不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无法正确使用计算机。因此, 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有统一程度的起跑线, 让他们学会计算机办公自动化, 初步了解电子科技产品的知识。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 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方式的不同。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从微观角度上来讲有所不同, 农村的信息化教育无法快速普及, 山区的地形及电缆设备的不齐全也影响着当地的教育改革速度, 而城市的中小学普遍有着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 多功能投影仪、立体式多媒体教室已经深入课堂, 农村的中小学虽然正在逐步推广信息化教育, 但还很难达到学生们一人一台电脑的标准, 这对教师来说, 教学难度增大。另外, 农村中小学的教室普遍没有投影仪设备,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无法将课件呈现给学生, 因此, 农村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工作往往停留在板书教学上, 很难跨向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从宏观角度上来讲有所不同, 现如今, 城市信息化教育已经达到校园无线网络普及的程度, 远程教育的先进化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体现, 而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目前还未达到有线网络普及的程度, 更别提无线网络的使用了。对于远程教育来说, 这正是针对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有效教学途径,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光缆疏通等各种原因的影响, 尚未达到这一教学模式。

(2)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式落后的原因。 (1) 信息化教育的思想淡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学校, 在建设过程中都应该拥有前瞻性的思考, 而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在办学期间投资力度不够, 为了尽快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则忽略了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他们对信息化教育观念认识尚浅, 因而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 没有制定长远的教学改革规划, 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 (2) 教师信息化教学经验不足。一个学校的发展最离不开的是教师, 教师是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 农村教师是站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 他们决定着无数农村孩子们未来的命运, 他们承载着无数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的梦想。然而,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是当地的没有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乡村教师, 或者是城市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的教学经验都不丰富, 更不用说信息化教学经验了。 (3) 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 那就是信息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目前, 在大多数学校, 信息技术人员不仅要承担技术维修工作, 还要承担教学工作, 由于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够专业化, 这也就导致了学校的部分计算机空闲、教学资源浪费的状态。

三、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路

(1) 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要想完全打开农村信息化教育局面, 就要切实抓好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的工作, 将信息化教学有目的、有制度地落实到每一所学校, 并向农村中小学教师普及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普及信息化教学方法, 普及信息技术知识, 努力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国家要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改革给予资金支持, 并引进专业信息化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支持, 学校领导给予可信度支持, 学校教师给予协助支持。

(2) 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我们不仅要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 更要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 努力将全国上下的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统一起来,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地区, 也绝不偏袒任何一所学校,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体现。只有搞好了农村的教育工作, 才能有效开展农村的经济建设;只有抓好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才能抓住我国农村美好的明天。因此, 我们要大力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将城市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与学生派到农村, 为其信息化教育工作排忧解难, 互相交流经验, 也可以让农村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走到城市来, 学习和感受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多角度思考, 取长补短, 争取快速缩短城乡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 从而真正使学生成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的不断进步, 教育事业的改革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地区亟须重视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缩短地区教育差距, 拓宽教学思路已经成为了目前最为关键的教育方式改革目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教育,成才

参考文献

[1]胡小勇, 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6) .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31-03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直接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笔者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精心设计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片面看待信息技术教育

(1)校领导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少,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校领导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它将是下一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认为信息技术离他们还很远,不够重视;有的校领导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的根源,会使学生变坏,干脆一棒子打死,不开信息技术课。

(2)教师方面:目前农村中小学由于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专业教师力量不足,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而只能让其他教师兼教或让教师们在排满工作量的情况下额外任教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训,仅有基本的电脑常识,还不具备教学信息技术的能力;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不作为中、高考考试科目,也就没有人去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好上坏一个样,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产生“信息技术无用论”,平时不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上课则采用“放羊”式教学方法。这样的师资状况,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3)学生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生是既好奇又充满求知欲的。然而学校不能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广大学生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只是在街头巷尾的网吧产生了第一认识:“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就是上网,就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娱乐的。”[1] 于是部分学生沉湎于网吧,美其名曰“学习信息技术”;部分学生则不愿学习信息技术,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它失去了兴趣。

2.学校教育设备少,硬件设施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投入高损耗课,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也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微机室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多,大部分学校仅有一间利用“农远工程”建立的只有30台电脑的机房,将学生分成两组,还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使用率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2]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3.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使用

一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高标准机房,把互联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和多媒体教室都建设起来,但却没有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和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学习软件,平时不开放,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练习;部分学校为了降低损耗,减少维护费,则把软、硬件资源尘封起来,只用作上级检查的展示品,充充自身的脸面。这就致使大量的投资资源白白浪费。

4.片面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缺乏整合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忽视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德育及情感教育,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严重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很多是课表课程,多采用“放羊”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也日趋正规化,很多学校能按新课程标准开设、开齐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应试教育、硬件设施等原因,虽然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了课表,但却很少或者没有开展信息技术课,而被辅导课或被语文、数学课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课,多采用“放羊”式教学,也成了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

二、实施方法和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1)为信息技术创设优良的大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吸取外地先进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举行一些公开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校方领导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能够为信息技术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要组织各学校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竞赛等相关赛事,让各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同语文、数学一样重要,国家十分重视;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整合课堂大讲赛、校长信息技术知识比赛等活动。不但要学生比,还要教师比、校长比,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教学和日常应用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当中,为信息技术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比如根据农村现有的实际采用校本培训方式、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推进,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对年轻教师和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请外地专家来讲座或派到外地学习等,培养一部分骨干教师,完成信息技术教学。其次,要用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所有的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意识到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对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资金是制约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够用即可”,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应有的效应,且不可好高骛远。

(1)高低搭配,新旧结合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因此,计算机房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然而建一间拥有50台电脑的新机房需近20万元,显然,如此巨大的投入对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最切合实际、最经济的就是高低搭配,新旧结合。具体做法是:本着“够用即可”的原则,用廉价的二手电脑配置机房,目前二手市场CPU赛扬1.2G、内存256M、硬盘30G、15寸彩显的学生机仅为500元左右。电脑更新换代快,二手电脑的实际应用时间并不长,质量也有保证。这样的配置,用于上网、一般的计算机教学足够了,而费用仅为新配置学生机的六分之一,两三万元就可建一个50台电脑的计算机房。如果经费允许可再补充新配置计算机作为教师机和服务器,以满足教师的学习、备课和教学使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际需要,还可以把因电脑贬值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抓住机遇,挖掘现有资源

为了普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各校应抓住大好时机,增加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挖掘其最大的潜能。早些年各校都配置了VCD、功放机和音箱设备,如果再买一块带AV输出端口的显卡,加上农远工程中“模式一”的大屏幕彩电和电脑,就可以建成一间多媒体室。

3.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有了硬件,还要有相关的教育教学软件。由于买配套的教学软件比较贵,并且有些公司开发的软件不能适应农村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鼓励教师通过网络搜集素材,自己开发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在很多学校都通过宽带上网,我们可以把它与机房相连接实现共享上网,让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要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特色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软件。各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4.加强教育教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理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5.纠正课程偏差,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各农村中小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同时利用课外时间适当地开放微机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浏览网络、搜集素材,巩固课堂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由于农村中小学学生对计算机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既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又十分迷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1)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和基础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和Internet网络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对他们将来生活、学习的深远影响,让他们逐步重视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当作休闲课、玩耍课。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既是学生个人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学生团体共同参与的结果。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及个性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助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3)发展兴趣小组,培养有特殊爱好的学生,以竞赛促普及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竞赛等竞赛活动,并且省、市、县也举行了相关的竞赛活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科兴趣小组,培养有某项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的比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添砖加瓦。

三、结束语

总之,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解决软、硬件和基础设备问题外,加强校领导和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备课会议应该如何开[DB/OL].http://xxjs.xsjy.com.cn/-ReadNews.asp NewsID=274,2007,10,2.

[2]熊效军.农村微机室何时不再睡觉[N].中国教育报,2003-7-4.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2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设施不完善, 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基础, 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个层次, 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 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课的开设, 农村中小学大都建设了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教室, 但是数量太少, 很难满足学校全面教学使用, 以至于在一些学校成为迎接领导检查或评优课的专有设施。另外, 适用的软件资源就更为短缺, 而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一般不具备自行开发的能力, 造成硬件教学资源很大浪费。

2. 信息技术教育途径单一, 且无法保障

当前,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信息技术课。尽管中小学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等有明确的规定, 但实际上在农村大多数中小学校中, 受传统的“升学率”观念的制约, 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相对不受重视, 两周三节的课时安排也经常被其他主科课程所占用。有一些学校则采取多排少上的方法来掩人耳目, 应付检查。教学观念的陈旧, 严重妨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3. 专业师资力量弱,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在很多农村中小学, 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 大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来的。很多学校领导认为, 信息技术课也就是让学生学学打字或上网冲浪, 用不着专门安排师资力量, 微机课也就让学校里年轻一点的、会操作微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代上。自然更轻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得不少教师仅仅具备一些基本的电脑知识, 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都不能达标, 网络知识也知之甚少。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问题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体制是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 应试教育还主宰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 尤其是农村教育。从学校的方面来说, 一个学校的升学率高, 这个学校的竞争力就强, 也就意味着可以吸收更好的生源、选拔更好的师资、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相反, 对于那些升学率低的学校, 将面临着生源和师资力量流失、经费不足的不利境地。应试教育迫使各个学校的教学都是围绕升学考试而展开, 而像美术、信息技术这些“非升学考试科目”只能让位于“升学考试科目”。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因为怕花钱、怕麻烦, 怕对升学率有影响, 也会有意无意的削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力度。以至于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是面子工程。

2. 信息技术教师的边缘化地位是阻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因素

由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中不是主干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教师的职称评定、考绩优胜、奖金的发放等实际问题, 而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兼任大量冗杂的工作, 如:校园网的维护,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 为其他教师制作课件, 甚至打字、复印等。领导的不重视和同事的不认可将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推向边缘化。另外,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信息技术课教师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又较少, 使得现有许多教师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都难以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这是造成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

3. 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使家长和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存有偏见和误解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更方便快捷, 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色情信息泛滥、时有发生的网络犯罪、极易使人上瘾的网络游戏等等。这些负面影响对自制力差的青少年危害更大, 因迷恋上网所造成的中小学生逃课、学习成绩下降、偷窃犯罪甚至失望自杀的报道时有发生。使不少老师和家长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 甚至达到了“谈网色变”的程度。导致在农村即使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也不敢买电脑, 有电脑的也都不接通互联网, 主要原因就是怕孩子染上网瘾。不少教师和家长认为, 反正信息技术课也不是考试课目, 那就不应该开这门课, 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染上网瘾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找到学校明确要求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电脑。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学校干脆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面子工程挂起来, 顺理成章地专心为应试教育服务去了。

三、解决策略

面对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势, 解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转变人们对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 而且还需要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农村的各级教育工作者要首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 更是一种人才素质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都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视信息时代带给人类社会各方面巨大的变化, 形成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 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另外, 要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与伦理教育, 使学生掌握如何鉴别和利用信息, 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从而消除家长和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学习的偏见和误解。只有各级部门, 各个学校, 及家长转变陈旧的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育才能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天空。

2. 加强资源建设, 优化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的建设, 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学资源“硬件不硬, 软件不软”的现象, 学校应该从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方面, 要多方筹集资金, 加强硬件建设。要建设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光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大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 学校也应借助广泛吸纳社会上的资金, 接纳社会捐款, 满足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建设需要。当然, 学校在购置硬件设施时, 不要盲目追求高、新、尖, 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对计算机的使用水平, 教育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教学需要购买,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并注意加强的设备维护和系统更新工作。

另一方面, 通过购买或校本研发方式加强软件资源建设。如引进国家硬件开发的工作型、资料型的教育教学软件, 由应试型软件向开放开发型、检索型、智能型、资料型软件转变, 同时不断引进外地的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 充实校内的教育信息资源。不断对教师展开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并组织鼓励广大教师制作一批适合于我县中小学校学习情况和学习课程的教育教学软件, 实现教育软件不拘泥于形式化和软件资源的共享, 为学生的使用和学习提供方便。

3. 强化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 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才能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进行学习, 所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之适应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 因此并不是仅仅凭借一门信息技术课就可以达到的, 这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 要求各学科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首先, 要建立健全一套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并重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能力和具体操作的能力。其次, 是要指定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师如何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 如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并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再次, 要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由于县城中小学教师的分散及水平的差异造成教师需求程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决定了师资培训要多种形式配合进行。如可以通过邀请专家集中面授, 通过教师培训网络分级培训, 或通过广播、卫星电视、网络等进行远程培训等。

4. 根据信息技术学习特点, 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机制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 要充分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系统的进行课程与教材的理论研究和有机结合, 根据明确的教学目的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和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探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另外, 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特点决定学生的许多能力是在平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中表现出来的, 标准化的测试只能测试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而信息的如何获取以及处理等能力则难以体现, 就要求教师制作出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促进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摘要:当前, 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了切实落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 不但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而且需要加强资源建设并采取建立完善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与考核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农村中小学

参考文献

[1]刘和海.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为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2

[2]于素云.农村中小学教育需加强信息技术环境建设[J].江苏教育, 2006, 3

[3]张坤影.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07, 9

[4]张恒辉, 胡思芬.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构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2

上一篇:中考函数专题复习策略论文下一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