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问题

2024-09-22

输出问题(精选12篇)

输出问题 篇1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

对外劳务输出, 是指劳动者从一国或境外的某一地区转移并就业劳动, 同时获得劳动收入。目前我国对外输出劳务主要是通过我国有关的国际劳务公司或其代理公司以及国外的合资经营企业向海外输出劳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通过劳务公司向海外输出的劳务情形。由于, 我国劳动力剩余较多, 自动作为劳动力被输出的人力较其他国家而言相对众多, 以笔者所在的家乡山东胶东半岛而言, 山东为我国第二人口大省, 那里劳动力丰富, 很多没有高文凭, 找不到待遇丰厚的工作的年轻人便视对外劳动力输出为求生的手段。而且, 由于地理位置靠渤海、黄海与南海, 胶东半岛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目标国为韩国、日本和新加坡, 这几个国家的收入水平普遍比中国高出很多, 因此, 这也是胶东半岛劳动力输出数量较大的原因。

二、目前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立法, 有关劳务输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 我国尚没有制定出劳务输出法来统一规范管理对外输出问题, 其他的有关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或规章文件数量少, 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差异, 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统一管理监督。由于法律规定的不足, 当出现权利纠纷时, 各地区间援引的规定不一致, 没有统一的规定解决纠纷, 只能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进行解决, 这样往往对劳务输出者带来的保护不足, 他们的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二) 劳务输出机构良莠不齐

目前, 市面上除了正规操作的劳务公司之外, 还有很多个体非正规的劳务中介公司, 这些中介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往往对劳务人员夸大其辞或隐瞒真实情况, 致使一些劳务人员上当受骗出国。在国外, 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甚至得不到该有的保护, 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侵害。另外, 很多小的中介公司违规操作, 把一些想出国的劳务人员输送出去。就胶东半岛而言, 很多小公司以旅游签证的方式输送劳务人员出国, 最终导致这些人员持非法或无效签证在国外生活工作, 他们的利益没有人可以保障, 一旦出现了事故,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他们在国外只能做最低等的当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拿的报酬也很低, 生活条件也很差, 如果签证问题被发现, 只能被遣送回国。

(三) 劳务人员自身利益保护意识不强

对外劳务输出的主力军主要是下岗职工和没有高学历的刚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些人由于法律意识不强, 容易受不良中介的蛊惑, 对输入国的了解程度不高, 很容易受到欺骗。往往拿到签证就以为可以出国务工, 可是对自己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清晰地了解, 这就导致他们可能拿着非法的签证在国外出卖劳动力;由于出国务工人员语言上的不精通, 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解决也不知道可以向谁求助, 所以最终导致他们的利益受损而又无法解决。

三、解决劳务输出问题的方案

(一) 加强立法, 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管理与监督

劳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分支, 对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逐渐出现了劳务输出, 但是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了发展对外劳务输出,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努力合作制定出统一的可以规范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 以此规范该行业, 从而保证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健康长久的发展。

(二) 加强劳务中介的管理, 使该行业可以健康发展

对于合法的中介机构, 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 不仅在政策管理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 而且也应提供帮助使这些合法中介在操作上更加便利, 以及对对外输出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 使他们在法律上语言上不会有任何障碍, 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保护对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而对于那些非法的小中介公司, 政府应予以大力的打击, 尤其对于那些以非法手段骗取他人外出务工而发生侵害对方利益的中介公司, 应予以严厉的惩处。如果各级单位可以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管理, 给该行业创建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信凭借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极大优势, 以后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可以蓬勃的发展。

(三) 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 促使我国对外劳务输出长远的发展

由于我国对外输出的劳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而且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和语言上的培训, 致使他们在国外只能做最低等的工作, 这对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长远发展是有很大的限制的。针对对外输出的劳务人员的培训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基本的法律法规教育, 能使他们顺利合法的办理签证以及在国外的时候保障自己的权益;语言培训, 使他们可以在国外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能与当地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专业技能培训, 对对外劳务人员进行再教育, 使他们俱备工作基本的技能和知识, 可以在工厂或企业进行工作, 为社会创造价值, 而不仅仅是最简单的出卖劳动力。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一旦提高, 便可在全世界留下口碑, 这样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事业便可以蒸蒸日上, 蓬勃发展, 将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目前在我国很多欠发达地区, 一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逐渐遭到淘汰的危险。而欧美、日韩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由于人力资源不足, 急需劳动力。所以, 我国的剩余劳动力渐渐选择走出家门, 到其他国家谋取生路。愿意被输出的劳动力数量增多, 劳务公司或用人单位见有利可图便钻法律的空洞, 以不合宜的手段将越来越多的我国劳动力输出国外。由于我国对于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督管理并不成熟以及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宏, 张长江.我国劳务输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对策现代经济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2]、李双元.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输出问题 篇2

张蕾

国贸08—1

2008148

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据世界银行1986年统计,世界劳务市场的劳务容量约为2000万人。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己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而具有一定规模的输出则始于15世纪末(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16至18世纪,殖民主义国家贩卖黑人到美洲的奴隶贸易。这是历史上大

规模远距离劳动力转移的开始。但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是殖民主义的罪恶表现,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即奴隶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力拥有者和出卖者出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而是作为生产工具——会说话的工具”被人用强迫的方式从一个国家运送到另一个国家,因此,这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人。真正是自由人,是自身劳动力拥有者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并作为生产要素在他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最早当属18世纪初的欧洲技术工人。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才对技术工人入境采取欢迎态度,但是由于各自的经济保护主义政策,这个时期的迁移量仍然十分有限。真正大规模的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入则是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二战之后,随着大量新兴国家的建立以及战后重建的需要,国际劳务输出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增长,国际劳务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我国近代的劳务输出,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即有雏形。19世纪中叶,北美、澳洲大陆发现了金矿,由于黑奴买卖己经停止,加之当时的清政府把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当作“贱民”、“弃民”对待,采取不予保护的政策,殖民者便趁机通过利诱、拐骗、强拉等不法手段,掳掠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即“华工”。这是我国近代劳务输出的开端。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动力,为英、法、俄以及东南亚国家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援。由于我国这一时期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带有很强的为战争服务的性质,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

到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劳务输出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劳务输出大都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以援助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蒙古、尼日利亚等的经济建设为主。派遣了大批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和医务人员,基本上是无偿的或是优惠的,同样并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因此说当时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但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劳务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劳务输出事业才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到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劳务输出的现状1对外劳务合作总量保持稳步增长,但仍与我国人口资源总量不相称,并且创汇能力也远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2普通劳务依然是外派劳务大军的主力,但在少数省份已有改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仍然占据劳工大军的绝大多数75%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科教文卫、设计咨询和IT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3亚洲市场份额独大,新市场开拓举步维艰

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1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与劳务输入地日益要求的高素质务工者相互矛盾2县内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不健全,劳务输出信息不灵、输出渠道不畅3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工作不到位4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输出问题 篇3

关键词:黑龙江省;俄罗斯;劳务输出;法律问题

一、黑龙江省对俄劳务输出的现状

随着中俄间经贸往来的不断增长,中国于俄罗斯之间的劳务合作也越来越密切。黑龙江省作为与俄罗斯毗邻的省份,对俄劳务输出飞速发展,黑龙江省对俄劳务的主要输出地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俄远东地区面积占俄国土总面积的36%,而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黑龙江省的一些临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县市,如黑河市、牡丹江市、东宁县等是从事对俄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劳务输出的合作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黑龙江省对俄劳务输出人数逐年增加。

为了扭转远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落后的局面,俄罗斯计划大笔投资开发远东地区。2005 年7 月,俄普京总统正式签署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国外投资者的进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特区投资的首选地应该在其远东地区。2006 年下半年,俄罗斯进行了新一轮在东部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的筛选工作。俄罗斯将开发远东的战略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进行互动。俄罗斯远东经济特区的建立将大大促进中俄地区间的合作。黑龙江省的企业要密切关注俄罗斯经济特区建设情况,根据俄罗斯经济特区建设的进展来考虑和把握投资的时机。俄罗斯的政策将更有利于黑龙江省的对俄劳务输出。

虽然黑龙江省对俄劳务输出蓬勃发展,但作为世界新兴大经济体,中国与俄罗斯两国法律都不尽完善,而且俄罗斯目前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当前形势下黑龙江省对俄劳务输出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二、黑龙江省对俄劳务输出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国内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与周边一些劳务输出国(如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相比,我国鼓励和促进劳务输出方面的法律、政策明显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非常突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外派人员工资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办理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办法》、《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另外,还对中国人的境外就业颁布了《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但总体来看,仍没有一套专门关于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目前规范劳务输出市场及业务的法律主要是1990 年3 月原外经贸部制定的《关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管理规定》及相关行业规章。很显然,这些行政规章立法层次低,效力差,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我国对外劳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在现行《劳动法》中,对劳务派遣工种、派遣期限、派遣合同、派遣组织责任、用人单位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关于海外就业的相关规定。而且现有的行政规章涉及面窄,执行和处罚力度也明显不够,难以有效的遏制非法经营活动。

黑龙江省目前在对外劳务输出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一些劳务输出公司钻法律的空子,弄虚作假,提供根本不存在的就业机会,致使不少走出国门的劳务人员上当受骗,在国外陷入极不人道的境地。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就更谈不上于其相匹配的监督检查执法措施。立法工作急需加强。

2.行业制度不规范

由于缺乏完善的劳务输出管理机制,劳务输出单位职责不明,劳务中介机构良莠不分,对外劳务合作合同内容不严谨、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十分严重,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

劳务中介机构接受境外雇主的委托,在中国境内为其推荐符合要求的劳务人员,经境外雇主审核应聘人资料后,由应聘的劳务人员与境外雇主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具体操作程序是,先由劳务中介公司将应聘者资料报给境外雇主,境外雇主将资料递交给本国移民规划局,由该局向劳务人员发出签证函,并凭此办理签证。中介公司不参与国外雇主与劳务人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因而不是国际劳务输出合同的当事人。劳务中介公司与境外雇主就委托事项所作的约定,属于居间合同,中介公司又称为居间人。居间人因为劳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提供了订约机会和订约服务,有权取得双方或一方支付的报酬即佣金。在涉外劳务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中介公司只是协助解决,并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管制,黑龙江省劳务中介机构市场一度十分混乱,一些资质不全的中介公司或者以介绍出国打工为诱饵骗取钱财,或者对境外雇主的境况不进行认真核查甚至与境外雇主恶意串通,导致劳务人员在境外处境恶劣,进退两难。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颁布的《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国内从事境外就业中介的机构,必须获得许可证方能营业,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并实行年审制度。

目前,黑龙江省获得境外就业中介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有32 家,其中21 家在哈尔滨市,而商务部“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单”中,黑龙江省有11 家,其中8 家在哈尔滨市。多数零散的赴境外务工人员,很少顾及自身的基本保障和安全保障,境外也少有专门负责劳务输出人员管理和安全的机构。

(二)俄罗斯方面

1.俄罗斯法律的缺失

俄罗斯《民法典》《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移民法》等法律对外国劳务人员进行约束,但对外国劳务人员的保护十分有限,劳务人员的权利经常受到侵害。俄罗斯《移民法》规定如果外国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原发证机关可以根据雇主或工程服务委托人的申请撤销外国劳动者的工作许可证,这大大限制了劳务人员的工作流动。

由于对外劳务合作涉及到一国的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秩序问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俄罗斯对该领域的开放持谨慎态度,甚至进行各种限制。俄罗斯各地区对待外来劳务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政策不统一,管理不完善,并且存在诸多的歧视。俄罗斯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个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节引进各层次国外人才劳务的统一的规划和政策制度,出于对中国人争夺市场和就业机会的担心,各地区政府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关规定,而这些规定往往都是限制性的。

外国劳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俄罗斯对外国劳务人员尤其是中国人总是怀有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态,2005 年5 月,伊尔库茨克市警察与当地务工的200

多名中国劳务人员发生冲突,造成许多人受伤。目前亟需相应的法制措施保障在俄劳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2.俄罗斯设置的贸易壁垒

俄罗斯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入境管理等方面故意设置各种障碍。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市场──工程承包市场是俄罗斯保护力度较大的领域,虽然俄罗斯承包市场招标的做法名义上遵照国际惯例,外国承包商被允许参加俄国内及国际工程的竞标,但根据1999 年出台的俄联邦《政府订购商品、工程和服务招标法》和1993 年俄联邦政府颁布的第531 号《关于俄联邦境内外汇资金及外国供求支持建筑项目管理条例》的法令规定,在俄政府采购项目中,项目所需商品及劳务只有在俄本国公司不能提供或者其提供此类商品及劳务的经济效益过低时,才可以由外国公司提供。且该项目如果由外国公司总承包,则项目的30%以上应分包给俄罗斯公司完成。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协调作用与谈判力度

两国政府间的协调可以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经济条件,黑龙江省要大力加强与俄罗斯各地区政府间的交流,并且鼓励倡导各个市县自主加强和远东地区各州的交流合作。

我国作为WTO 成员国,向海外输出劳务是我国应有的权利。因此,我国政府应与俄罗斯签订政府协定,建立联系和磋商机制,要求俄罗斯政府对我国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在与俄进行的有关俄入世谈判中,应坚持让俄罗斯按照WTO 规则有效开放其建筑及劳务市场,对我公司和劳务人员实行国民待遇,在项目审批、许可证发放、设备材料的采购及通关、中方人员的往来流动和劳动力雇佣等方面消除政策法规上的限制和歧视。

(二)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准确界定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法律关系的性质,依法保护劳务人员权益,提高依法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的水平,使对外劳务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针对劳务人员正当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双方政府都要致力于健全劳务输出方面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这将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双方的劳务合作,可以说是实现双赢的关键。

(三)整顿行业风气,提高务工人员素质

黑龙江省应理顺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打击力度,重点打击虚假的劳务中介机构。同时,省政府应重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俄劳务输出业务。加强行业管理,尽可能地对涉及俄罗斯的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工作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加强信息沟通,增加成建制的外派,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外对俄劳务输出人员的法律意识与科技素质。

(四)建立以提供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派劳务人员服务体系。

黑龙江省大部分外派劳务人员对外派劳务业务常识了解不够,是需要管理部门大力扶持的“弱势群体”。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在劳务输出方面的成功经验。如菲律宾在其外交部下就设有旨在为海外菲律宾务工人员人提供法律协助服务的机构(OLAMWA):它通过使用法律协助基金,向受困海外劳工提供法律服务,其支出包括聘请外国律师费代表海外劳工应诉、保释金、诉讼费及其他诉讼支出等。

输出问题 篇4

2016年3月4日9时, 2016-1批某点火具在测试压力—时间时, 示波器输出如图1所示的压力信号, 不同于往常试验所得曲线, 观察图1发现压力信号上升后下降缓慢或未有下降, 连续测试5发, 所得压力信号输出曲线均如图1所示, 获取图1中压力信号的峰值及作用时间。所测数据不符合产品性能要求。

2 测试系统组成及测试原理

2.1 测试系统工作状态确认

上述问题出现后, 对测试系统进行现场检查, 检查情况如下:

(1) 此次试验用仪器、设备均检验合格 (具体见表1) 。

(2) 连接线路按图2所示连接正确可靠, 且各仪器有效接地。

(3) 仪器参数设置:智能雷管电参数测试仪 (简称发火仪) 参数设置:电流1.5A, 持续时间3ms;示波器参数设置:通道“1” (发火触发同步信号) 纵坐标1V/格, 横坐标1ms/格;通道“2” (压力信号) 纵坐标500mV/格;稳压稳流直流电源参数设置:24V电压。各仪器参数设置符合点火具验收规范及操作规程。

(4) 压力罐完好无损, 无泄漏现象。

2.2 测试原理

(1) 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对装在5ml压力罐内的产品 (即点火具) 施加1.5A、3ms的直流电流, 产品发火, 产生的气体作用在传感器上, 使其输出一个和压力变化相对应的电压信号, 示波器接收、转换后以图形的方形式输出此电压信号 (如图3) 。

(2) 压力 (P) :读取图3中的电压值△U, 因压力 (P) 与电压值 (△U) 成线性关系, 即P=△U/比例因子, 得到产品作用后产生的最大压力值P。

(3) 时间 (t) :读取图3中△t, 即为点火具点火到最大压力值的时间。

3 原因分析

经对测试系统现场检查及其工作原理、线路连接的分析了解可知, 导致测试系统压力信号输出异常的原因有:

(1) HP54602B示波器输出信号失真;

(2) 07092111传感器信号传递失真;

(3) 2016-1批点火具发火后产生的压力不足而导致曲线异常。

为确定点火具点火压力-时间曲线异常的具体原因, 进行了试验排查, 设定试验方案如下:

在保持原有测试系统状态即线路连接、仪器参数设置不变的基础上:

方案一:更换示波器:用TDS3034C示波器替代HP54602B示波器, 取2016-1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连续测试发20, 测试曲线均如图1所示, 试验结果不符合产品性能指标要求。

方案二:更换传感器:将检验合格且同量程同精度等级的091110115传感器接入测试系统, 取2016-1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连续测试20发, 测试曲线均如图4所示。试验结果符合产品性能指标要求。

方案三:更换点火具批次:取已经验收合格的2015-3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连续测试20发, 测试曲线均如图1所示, 试验结果均不符合产品性能指标要求。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的试验结果可知: (1) 更换示波器, 输出曲线显示仍旧异常, 因此可排除试验时HP54602B示波器输出失真的情况; (2) 更换传感器, 测试曲线显示正常, 因此07092111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有待进一步确定; (3) 更换验收合格的2015-3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示波器输出曲线仍异常, 从而可排除2016-1批点火具输出压力不足而导致曲线异常的情况。

将07092111、091110115两个传感器再次检测, 全自动智能压力校验仪检验过程如图5所示, 检验结果两个传感器均合格, 且符合0.5级的精度等级。仔细观察图5, 发现在2MPa校验点处压力趋于平缓且此过程保持有约 (1~2) S的时间, 其它校验点4 (6、8、10) MPa处亦存在此现象。考虑到点火具发火时产生的最大压力是一个瞬间值, 且从点火到产生最大压力值的时间不超过3ms。对比传感器校验过程与试验过程发现:压力产生及其持续时间长短存在差异, 由此当传感器因多次使用而响应迟滞时, 就会出现这种曲线异常的情况, 且因工厂现有检测技术有限, 不能对传感器响应时间进行检测, 因此传感器仍有可能被检验合格, 而这种状态的传感器应用于生产试验时, 此时所得到的试验曲线失真。

查阅传感器使用记录, 传感器于2015年6月检测合格后用于压力-时间曲线测试试验, 其检定周期为6个月/1次, 2015年11月再次检测合格, 至2016年3月4日, 已经多次用于试验。因传感器为精密仪器, 其响应时间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有增大的趋势, 当响应时间增大到临近或超过点火具点火到最大压力的时间时, 传感器测试信号失真, 直接导致示波器输出曲线失真。

4 结论

点火具点火压力—时间测试时出现输出曲线异常问题, 其原因是压力传感器多次使用后, 响应迟滞, 信号传递失真。

5 采取措施

因工厂生产试验需要, 但现有检测技术有限, 无法及时发现传感器响应迟滞的情况发生, 为确保试验的正常进行, 试验结果正确、可靠, 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1) 根据传感器使用次数定期更换传感器或当试验数据压力值 (P) 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时, 立即更换传感器。

(2) 加强对传感器作用原理的了解和认知, 合理使用传感器。

同时希望工厂更新试验设备, 引进先进检测技术, 从而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同类问题的发生。

摘要:通过对测试某点火具点火压力—时间时出现的输出曲线异常问题进行分析、试验, 得出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感器多次使用后, 响应迟滞, 信号传递失真。然后, 根据问题原因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曲线异常,传感器,响应迟滞

参考文献

[1]王凯民, 张学舜.火工品工程设计与试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GJB5309.24-2004火工品试验方法第24部分:点火压力—时间曲线测定[Z].

[3]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 (JJG882-2004) [S].

输出问题 篇5

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2007-12-15 21:18:5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2)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供参考。最近,与省委办公厅、省农牧厅有关处室的同志,先后到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两县和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县及德令哈市,主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劳务输出及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县、市、乡镇和村社的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家牧户,详细了解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劳务输出的情况,共同商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

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农牧区发展形势喜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精神状态好,致富热情高。主要表现在:

--广泛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年

初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把宣讲中央1号文件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学习宣传的要求,由领导干部带队,抽调党政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及时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之心、系农之情和兴农之策传达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间,使中央1号文件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以多种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任务,部署农村牧区工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民增收,落实减负和帮扶的各项措施,把宣讲工作与春耕备播、接羔育幼等农牧区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小额贷款、农资产品供应等突出问题,扩大蔬菜温棚和两用暖棚建设规模,促进农牧业增效,广大农牧民谋求发展,增加收入,建设小康过好日子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两用暖棚等设施富牧业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牧区养殖业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我省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牧区“四配套”、“五配套”等建设步伐加快,两用暖棚效益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牧民要求建棚的积极性很高。如,循化县积石镇大别列村全村173户,建设两用暖棚100栋,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户之多。每户每次育肥规模300多只,每只利润70元左右。(据粗略统计,富裕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天峻县近两年建设两用暖棚110座,暖棚的建成和使用,使仔畜成活率比以往提高10--15个百分点,育肥每只羊可增收50—100元,一个棚仅冬春育肥一项就可增收5000--10000元。第1文秘版权所有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创特色、出效益。各地在农牧业结构调整牛,依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

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订单农牧业面积明显增加;三是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表现在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蔬菜面积扩大,浅山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集中增加,脑山地区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油菜规模上升;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太的作用。如,循化县清水河东下庄两椒种植基地(7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亩)种植基地、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4600亩)种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循化县雪舟三绒集团、天香两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红辣椒公司,乌兰县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步伐,促进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乡镇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提高农牧户规模生产效益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坚持抓牛羊改良不松劲。都兰县加速黄牛畜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9个乡镇共设7个黄牛良种推广站,积极为农牧民推广新技术、提供种牛授配服务,今年全县可完成2000头品种牛的授配任务。该县察苏镇东山根牛改基地(省农牧厅两用暖棚建设项目)引进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促进农牧民增收。据了解,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生长周期短,一般6--8个月即可出栏,母犊每头售价达5000余元,公犊为2000元左右。二是农牧民行业协会连接市场、为农

数码拍摄,数码输出 篇6

数码输出更是雨后春笋,喷墨、热升华、LED、激光,多种形式各显其能。于是,从几万、几十万元的专业数码相机到几千元的袖珍数码相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拍照片的行列里;而经由数码输出(也就是说不是使用底片通过灯光将影像投射在相纸上曝光)的照片在影展、影赛上也大量出现,并常常以色彩浓重、影像清晰锐利而赢得观者的好感。

目前几乎没有人拒绝数码相机,对不经过电脑加工的数码输出似乎也没有太多意见。看来认定数码拍摄、数码输出和传统摄影是直系亲属没有问题。

WPP动态

在刚刚结束的第4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中,共收到来自123个国家4171位摄影师的49235幅作品。其中55.7%的参赛作品是以数码作品形式参赛的,而在2001年的第44届“荷赛”中,只有27.5%的作品以此形式参赛。

无题苏朝阳摄

尼康CoolPix880数码相机。F2.8,1/7秒。在电脑中作过裁剪,略微调整色阶。

苏朝阳:区别只是记录介质的不同

1、数码相机拍摄的数码作品将是今后摄影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不应对其加以排斥。因为就摄影本质而言,用数码相机拍摄和用数码输出的作品与传统相机及冲印是相同的。区别只是记录的介质不同。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对数码作品另眼相看或加以限制。前提是:没有对数码图像做修改、加工、合成等后期处理。

2、必须对参赛的数码作品加以必要的制约,对偏离摄影规则的数码作品应该淘汰,或另外增设一类,如技法创意类。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数码作品,凡是经过电脑后期加工的,如拼接、合成、移花接木、使用各种滤镜等等,还有经过传统暗房加工处理的,都归于此类。它们的共同点是:最终的影像是人工合成的,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

暮林毅摄使用尼康数码相机

任国恩(中国邮票公司摄影师):

摄影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技术受到现代科技的挑战。数码技术在影像中的运用应该说是摄影的发展,摄影比赛都会面对这些数码作品。社会生活类、风光类的作品在电脑上稍做修整,使画面更耐看,而且不露任何痕迹。而静物、广告摄影依靠电脑制作的就会更多些。关键是要把类别分好,然后用不同的标准来评判。

锁不住的巨龙赵崇毅摄

时间:2001年9月,地点:金山岭长城。

器材:pentax67BODY,105/2.4LENS胶卷:KODAKE100VS数据:F22,1/4S

数码处理:经PS5.02软件略作裁剪,对色界、对比度、饱和度略作调整,其他未做修改。

赵崇毅:三点建议

一、观念上的转变。照片数码化正是电脑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我们必须顺应它并为我所用。

二、“度”的掌握。就画面改动程度的高低而言,我认为广告摄影的程度可以最高,而风光摄影次之,纪实摄影则必须严格保持其真实性。否则,当摄影都演变成平面设计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规范化。对各类照片的数码技术运用加以规范很有必要。对此,摄影界的权威机构有责任作出相应的规定,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儿童与鸽子温志成摄

相机:佳能EOS50E

EPSON1200扫描仪

输出问题 篇7

关键词:档案专业技能,输出问题,认识,思考

1 解析档案职业技能的认识误区及特点

目前, 档案界对档案职业主体客体、声望价值、道德意识、定位走向的探讨较为集中和深入, 对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网络技术等具体技能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较为热衷和重视, 却对档案职业技能的整体分析缺乏热情。笔者认为:这种现象部分根源于对档案职业技能的信心不足, 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对档案职业技能错误认识的影响。

1.1 无技能论 (或低技能论) 与档案职业技能的程序性特点

对档案职业技能的认识误区之一是认为档案职业缺乏技能或档案岗位技能要求低。这一思想的直接依据是现实社会中档案实际工作门槛较低, 上手容易, 方法易学, 程序简单, 岗位要求政治化而非专业化。一些档案同仁认同这一观点, 内心深处总有些“低人一等”的心虚;不少单位领导持有这一观点, 在进行档案岗位配置时, 只强调人员的政治身份和保密意识而忽视其专业素质, 甚至将单位“富余人员”分流至档案岗位。部分档案学人也赞同这一观点, 对档案职业技能探讨的意义心有存疑。

然而, 档案工作基本程序的简单易学并不能够成为档案职业无技能的合理依据。目前档案岗位的低门槛现象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产物, 并不具有长远的合理性和推及力。笔者认为:档案工作基本方法的容易掌握是档案职业技能程序性的体现, 但程序性工作的高效和优质却与技能水平直接相关。

社会分工和岗位需求导致不同职业技能具有不同特色。有些职业入行门槛较高, 主体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思维能力便无法开展工作, 如律师、医生等职业。有些职业工作内容程序化, 初学容易上手, 但技能掌握的程度决定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如机关行政人员、秘书、厨师等职业。这类职业常常通过资格认证和等级考评来区分职业主体的技能高低, 以适应不同工作任务的需要。所以我们不会因为炒菜做饭程序简单而否认高级厨师的技能水平。

1.2 唯技术论与档案职业技能的分层性特点。

对档案职业技能的认识误区之二是认为档案职业技能即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只有熟练运用信息科技的相关技术才能提高档案职业技能的门槛。从思想上探源, 我们不难发现, 唯技术论是以无技能论为前提和依据的, 其认识误区的产生首先根源于否定档案传统管理方法的技术性, 怀疑程序性工作的技能水平, 并以此为依据推论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是档案职业摆脱困境的良策。笔者认为:澄清唯技术论的错误思想, 必须结合档案职业角色定位认识档案职业技能的分层性特点, 明确传统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档案职业中的位置。

2 档案专业技能输出是适应新形势创新服务机制的新突破

根据社会需求输出专业技能, 在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方面, 起码实现了突破:

一是服务理念的突破。档案工作过去一般是远离市场交换的文化事业, 档案工作服务一般是无偿服务。而输出专业技能则是遵循新形势下的市场价值规律, 采取市场运作方式, 根据档案规范化整理任务量和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应补偿 (报酬) , 事先签订好双方必须遵守的有偿服务协议, 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档案工作思维定势。

二是服务内涵的突破。过去档案工作服务内容主要是法制宣传、业务督导、专业培训、接待利用、开展编研和提供信息参考以及法规咨询等。主要是属于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和信息资政方面的服务, 而输出专业技能就近一步打破了档案工作传统服务模式, 不仅要动脑、动口, 还要亲自动手操作。档案人员也由管理部门管理者身份变为了接受服务对象监督管理的专业性劳务人员。

“技能, 是人们经过训练而熟练化、规范化的动作系列或思维系列。”职业主体在社会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动作和思维活动都是具有序列性的, 而不同序列的思维行动对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同效力, 因此职业技能由于与职业角色匹配关系的不同具有层次性。例如:律师职业既需要与当事人进行协调沟通, 发挥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也需要运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收集综合各类信息, 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更需要掌握法律规则和事实的识别、解释和推理能力。但是, 角色定位于“精通法律和操作运用法律”的律师职业的核心技能是综合运用法律资源和知识进行判定和论辩的能力, 而社会交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是对核心技能的补充和完善。

三是服务领域的突破。传统档案工作范围有很强的区域性, 主要是为本辖区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二级基层等单位服务。输出专业技能大胆冲破了辖区界限, 大大拓宽了服务领域。

3 档案专业技能输出是服务发展互利双赢的新举措

一是高水平、高效率帮助社会有关部门或单位解决档案工作难题, 有利促进档案事业和谐发展。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社会飞快进步的新形势下, 各项事业或具体工作往往会暂时出现不平衡现象, 档案工作很容易处于滞后状态。而且越是有一定实力, 经费富裕的“大单位”或效益好的经济部门及相关实体, 档案工作难题越来越大, 单靠自身力量搞好档案工作,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求助档案部门代理解决不失为一条既方便又实用的“捷径”, 是“明智”之举。

二是增强档案部门自我造血、自我解围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档案业务经费方面的困难。档案专业技能输出属于一种有偿服务。档案部门属于清水衙门, 多年来一直是经费拮据。专业技能输出可使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奉献业务专长和专业智能换取服务对象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劳务报酬, 有限的数额, 对于服务对象可能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对档案部门也属于“杯水车薪”, 但对缓解档案经费困难, 开展档案职能活动还是有好处的。

三是促进档案部门自身人才培养和档案部门社会地位的提升。“实践出真知, 服务育干才”, 档案工作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特长, 但是并不全面, 而且也需要实践检验, 需要进一步“充电”, 专业技能输出服务既可迫使档案人员在实践中丰富知识, 增长才干,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又能进一步彰显档案部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知名度。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档案专业技能输出活动不是什么权宜之计, 而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增强社会功能、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好事, 是档案工作深层改革创新的新事物。当前, 虽然不够普遍, 不够完善, 但我们应该坚持实践下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我们坚信, 档案专业技能输出活动, 一定会越搞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扬新.档案职业技能的地位、特点和构成分析[J].档案学通讯, 2006, 3.[1]李扬新.档案职业技能的地位、特点和构成分析[J].档案学通讯, 2006, 3.

输出问题 篇8

一、劳务输出的积极意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国际劳动力市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己经相当成熟。发展境外就业,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不仅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有利于了解和借鉴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运作规律,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劳务市场的接轨与融合。

劳务输出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流,还包括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交流等许多方面。通过劳务输出人员,可以将我国的先进思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传播到世界各国,从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减少对中国的误解和不良印象。

二、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对外劳务输出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务输出的正常发展。比如说:对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劳务输出信息缺乏;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单一输出渠道狭窄地区过分集中;劳务输出行业经营秩序棍乱违规操作现象突出。

随着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劳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劳务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与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外语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劳务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劳务人员技术构成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在国际劳务输出过程中,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信息缺乏,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非常突出。我国对国际劳务市场的开发和研究还很不够,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目前国际劳务市场的供求信息变化很快,而我国的劳务输出机构和企业在获取相关的信息方面渠道不多,交流闭塞,大多依靠其自身在国外的办事机构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的项目到零散的劳务需求信息均十分不足,难以抓住国际劳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遇。

国外各劳务输出大国的普遍做法是输出劳务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政府间的协议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个人关系到海外就业等等。输出劳务的方法也很多,如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直接与外国政府有关部门或雇主治谈输出劳务等等。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务输出的渠道狭窄、经营方式单一,劳务输出工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三、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就必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消除眼前的障碍,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

劳务输出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与作用,这己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劳务输出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改变只注重商品出口和资金引进,不注重劳务输出的做法,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大事来抓,纳入其重要工作日程,并制定出发展劳务输出的战略指导思想。

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对技术劳务特别是高级技术劳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我国要拓宽路子,占领国际劳务市场,就要改变以普通劳务输出为主的做法,有计划的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经济、懂外语、有经验的劳务队伍,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档次,而这与完善的劳务输出培训是分不开的。

在境内外设立一个或多个搜集、研究、整理和传递劳务信息的动态数据库或信息中心。并利用卫星通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彼此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组成一个全国性的乃至跨越国界的,连接我国劳务输出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外有关机构、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内外就业介绍机构等单位在内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网络。以便为各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及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包括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相关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工资变化状况以及劳动力需求预测、人才信息等在内的范围广泛的劳务信息。

劳务输出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的事业,加之“境外工作”的性质,需要相关服务部门做大量工作。如为输出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务信息;提供培训条件,使其接受必要的训练;协助办理出国手续;核查境外雇主必备的文件资料;协助指导劳务人员同雇主签订聘用合同;出现劳动纠纷甚至发生工伤后介入调节,提供法律援助,代其向当地劳动仲裁机关或法院提起申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等等。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需要由我国驻外大使和领事机关出面与当地国政府直接交涉

输出问题 篇9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口语,输出,焦虑,对策

1 对影响英语口语输出能力的焦虑因素调查分析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但是我国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制约着旅游产业发展。在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输入,轻口语输出的学用脱节的现象。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涉外旅游英语交往的基本技能之一。笔者对2009届201名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在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自信心、态度、焦虑、动机、口语水平、提高口语能力的愿望、课堂口语表达时的心理活动等。调查显示:89.6%的学生对英语口语输出能力缺乏自信心,口语输出时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害怕;46.3%认为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一般;36.7%认为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很差,认为由于缺乏自信而紧张、焦虑,限制了自己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92.8%学生希望掌握好英语口语,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从对学生课堂口语表达时的心理活动调查来看,学生焦虑感在英语口语课上表现为:害怕老师叫到自己参与课堂口语活动,害怕说错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不敢与老师、同学的目光接触;自觉说话声音很大,实际上发音不清晰,声音很小;因口语表达时要求具备实时的语言输出能力及高度的注意力和应对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修正,难免紧张而出现“eh”、“maybe”、“perhaps”等比较多,表达不够连贯;少数同学甚至不知道怎么说,干脆说“Sorry”等。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口语输出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焦虑为外语学习中的主要情感障碍;

导致学生焦虑的原因很多,学生的焦虑感形成主要有以下方面:1)学生大部分来自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受传统教学较深,英语基础掌握不牢,以致自己缺乏自信;2)爱面子,在听力、口语课中表现尤为明显,害怕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担心说得不好会受到教师的责备及同学的嘲笑;3)学习压力大,表现在考取职业资格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等压力,因难度大和过分关注导致信心不足,产生焦虑;4)教学环境单调,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学习多,互动环节少,缺少项目任务,学生无话可说,导致学生不愿主动,保持沉默,容易产生厌倦和逃避心理;

由此可见,学生的焦虑来源于多方面,主要来之于教师、同学、社会压力以及自身。因此,焦虑的调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口语输出的质量。降低学生口语输出的语言焦虑感显得非常重要。

2 关于焦虑

焦虑(anxiety)最早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哥尔(Kierkeggard,18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提出。此后,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焦虑作出不同的定义和解析。Young认为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无法达到或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表现。Arnold(1999)认为焦虑属于心理学概念,是指由于逾期不能达到的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Ellis认为焦虑是不合理的思考,强调了焦虑情绪的体验与个体失真的认知评价紧密相连。Horwitz等(1991)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一种种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学习者个人的自我知觉、信念和行为的独特情结。MacIntyre和Gardner(1994)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在外语语境(包括听、说和学习)中产生的担忧、紧张等消极情感反应。Oxford(1999)则认为: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

戴曼纯(2000)认为,焦虑对学生的影响很普遍,学生在学习中一旦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学习知识的速度就会降低,即焦虑可能妨碍学生展示其已掌握的知识,是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

尽管各位学者关于焦虑的论述角度不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外语学习焦虑有别于一般焦虑,它与课堂、外语运用有关,能引起恐惧、紧张的一种情绪。焦虑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作用。

3 降低旅游英语口语输出焦虑的对策

3.1 建立生态课堂,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平等、宽容、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口语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反之,严肃、紧张、呆板的教学氛围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教学沉闷、被动、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轻松愉快地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口语课堂活动是学生语言输出的过程。建立生态课堂,一要确立教学的中心问题。学生是口语课的中心,教师是口语课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对话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要想方设法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热诚地指导和配合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观点、经历,分享成功与快乐;教师适当的非言语行为,如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幽默诙谐的语言,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学生觉得老师亲切、宽容、平等,会“亲其师,信其道”,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因感情上愿意和学习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间接的情感交流。这样才能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焦虑,缓和课堂气氛,促进语言学习。

3.2 实施情景教学,降低口语输出的难度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语境对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手段,能让学生置身于工作情景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口语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口语输出的效率。

1)运用工作场所的真实语言环境。在校企业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把英语口语课堂搬到旅游现场工作环境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验学习口语,口语教学最好放到语境中进行,陌生的语境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教师应该结合涉外旅游的工作岗位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开展Pairwork、role-play、group discussion等多种教学互动活动,如,机场接待外宾,入住酒店、带外宾就餐等,供各个小组选择情景。小组合作、分担角色、编写对话,情景演练。第一,可以保证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第二,学生在群体性活动中精神可以更加放松,减少语言交际活动的紧张感和畏惧感,缓解课堂语言焦虑。

2)创设工作场所的模拟语言环境。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呈现旅游景点图片、音像、幻灯、PPT等,创设模拟的语言情境

,呈现口语任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对复杂事物或抽象事物认识的难度。如,Topic Discussion:Local Operas,教师可以播放地方戏剧一些片段,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地方戏剧的特色,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此情此景,因景生情,激发他们话题讨论的兴致,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的角色,让话题讨论进入到语言思维的高潮。这种近似真实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言实践活动中,既降低了学生的语言焦虑,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学习积极性。

3.3 实施任务型话题讨论的小组合作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国外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TBLT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关于任务,Long(1985)认为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Richards,Platt和Weber(1986)认为处理或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Breen(1987)认为所有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David Nunan(1989)根据前人的观点概括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任务,重点在意义,而非语言形式。Jane Willis认为,“任务”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使用目的语来获得产出的活动(1996:23)。可见,“任务”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

TBLT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倡导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感知和应用目标语,在“干”中学,“用”中学。

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1)明确的目标;2)联系现实生活实际;3)涉及语言的输入、信息处理和输出等过程;4)实施任务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活动;5)完成各级目标的某个具体任务。

任务型话题讨论的小组合作教学步骤为:提出话题任务(task)———分组讨论(discussion)———全班交流(reporting)———师生评价(evaluating)。

任务型话题活动设计要贴近实际生活,尽可能设计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交际情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任务目的明确,任务设计可以由多个不同目标的小任务组成,把英语知识和口语技能训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个个“任务”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置身于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从而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克拉申(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认为,有效的输入必定是可理解的输入。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例如,广州举行2010年的亚运会,许多学生希望去做志愿者,If you are a voluntineer,What can you do for the Asian Games?What is your opinion?等等;第二,尽量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话题内容。例如,去机场接团,可以播放外国旅游团到达机场的画面,然后用问题的形式把小组讨论的话题串起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小组讨论,有话可说,各抒己见。教师围绕“机场接团”这个话题可设计以下问题,方便学生开展讨论。

1)Is this the first time you receive the foreign tourism deli-gation?

2)what time are they going to arrive at the airport?

3)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before their arrival?

4)How do you receive them?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吸收别人的观点,综合小组观点。老师本着“小组为主、个人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原则,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任务型话题的小组合作教学增加学生个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群体协作意识,减轻学生在众多人前语言表达的紧张感,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

3.4 加强焦虑归因训练,提高学生抵抗焦虑的能力

所谓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解释或推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Heider(1958)提出。美国心理学家B Weiner(1984:15—38)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将人们对于自身行为成败归因主要归纳为下列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等。分为:内在性(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稳定性(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以及控制性(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由此可见,能力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内在、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身心状况是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而其他因素可能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人们对学习行为或结果的成败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行为或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教师可借鉴归因理论指导学生对学习行为、学业成败等进行正确归因。

1)成功案例开导。口语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想说却不敢说,怕出差错,表现有些差强人意,对此,教师以某些名人轶事、事业成功案例为例子,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学习中的差错,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错误的能力,讲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说明外语学习中出差错是自然现象,焦虑是语言学习中人人都会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可以克服的现象。这时,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情感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须知降低学生焦虑比教学更为重要。

2)学习经验交流会。定期召开口语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把学法指导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互帮互学,吸取经验,这样能使学生相互启迪、不断提高学法能力,口语学习得法,他们的紧张感会得到相应的减轻。

3)学习焦虑自我归因训练。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焦虑与消极应对方式呈现显著相关,如果面对困难,学生越是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越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可以说,学生能否避免过度的学习焦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当前面对困难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所以,学生自己可以通过调整应对方式来缓解学习焦虑。

4)自我检查归因。学生总结自己前段时间口语课的经验教训,查找原因,合理归因,以便制订下阶段的计划。比如自己是否太看重面子,是否对自己要求过高,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的过度担忧。在困难面前是否保持冷静和乐观,采取应付办法是否合理,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焦虑的原因所在,客观评价自我,吸取教训,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调节焦虑,重新确立合理的目标,从点滴的进步中看到希望,从自身的努力中汲取力量,这样可以平衡心态,增强自信心,学习焦虑水平就会得到较好的缓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焦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输出质量,影响着外语的教学效果。尽管影响外语学习焦虑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师对口语训练中学习者的过分焦虑情绪应给予特别重视,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或降低焦虑感,有意识地降低焦虑对口语产出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Young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Foreign Lan-guage Oral Proficiency Rating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6(4):439-451.

[2]Arnold J.A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4]Hornitz E,Young D.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91.

[5]Stephen 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5.

[6]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58.

[7]Weiner B.Principles for a theor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their ppJication within an attributional framework[C]//Ames R E,Ames C.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Orlando[M].Fla:Academic Press,1984:15-38.

输出问题 篇10

由于农业生产利润低, 农民都为改变生存环境而寻找进城就业的机会, 但农民进城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通过调查, 在一些中小城市放宽对农村劳动力进城限制的同时, 一些劳动力在表现出对外出期望的同时, 也流露出了对不能外出的无奈, 对于这些农民来说, 他们的素质锁定了他们除种地, 没别的出路。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只能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手工操作, 即使找到工作, 也因自身能力不行很难被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同时, 由于农民缺乏城市生活常识, 掌握的法律知识少, 绝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都不会签订平等的劳动合同, 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因此, 上当受骗、干了活要不回工钱的现象屡见不鲜。劳动力素质不高日益成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瓶颈。加之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 我区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 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 主要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 基本上靠出卖体力获取就业机会, 胜任不了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劳务产业统计资料显示, 在西吉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 90%以上是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 西吉县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 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西吉县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2.8%, 初中文化程度占54.6%。小学以下占32.6%。另外, 在全部劳动力中, 受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只占4.5%, 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务比重大, 技术密集型劳务比重小, 造成西吉县与福建等兄弟省市开展劳务协作的范围受限。

针对宁夏剩余劳动力过多, 笔者对劳务输出做一些调查摸底, 随着这几年厦门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湖里区及厦门岛已没新开工企业, 新建企业大都在岛外的海沧、集美等新开发的工业区。我们发现如果按传统的大批量输出劳动力其可操作性不高。因我们有组织的批量劳务输出多为综合素质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不符合那边企业用工需求, 且企业不负责职工食宿, 只有部分企业中午的工作餐是集体提供。输出人员住宿问题不好解决, 再加上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也不确保, 出现“输得出、留不住”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工作应重点放在零星务工人员的输出上, 积极努力争取把湖里区作为我们宁夏务工人员接待点, 并对务工人员实行市场化、自主化操作程序, 只要能在厦门各企业安置一些稳定性高、长期就业的宁夏务工人员, 就会给我们下一步的劳动力输出起到积极的作用, 逐步实现稳住一批后带动一批, 为以后的批量劳务输出打好基础。

2有规模的后续培训跟不上, 技能培训需进一步扩大

农民工基本上都是自己出去打工, 由于素质制约, 只能从事一些纯劳力工作。即使是政府有组织的输出, 也没进行很好培训。所以农民工到达打工地点后, 只能从事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但劳动强度大, 且收入微。若政府在有组织的输出劳动力前就对输出人员进行对口培训, 逐步做到输出人员都经过培训, 提高务工人员素质, 提高劳务输出质量。输出人员的境况可能会改观。随着产业升级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劳务需求中已明显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 建立与农村劳动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 笔者认为要坚持实施“市场引导培训, 技能促进就业”的农民工培训计划, 着力打造劳务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把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投入机制。要及时掌握和研究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规律, 对输出的劳动力, 要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 并根据农民工自身实际, 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 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 要把订单培训、定点培训、流动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结合起来, 建立师资、设备、场地、教材等培训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 努力扩大培训面,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培训效果, 尽快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 为农民工务工就业创造硬性条件。

近年根据用工条件的需求加大了岗前培训, 但培训的针对性主要是有组织输出人员。大部分季节性民工自发外出无组织、无技能, 且年龄以30-40岁中年人为主, 就业能力十分脆弱, 需启动各种社会办学力量和培训基地对以上人员加强培训, 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3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不够畅通, 劳动力输出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调查数据表明:2005年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有组织的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1.1%, 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转移的占18.9%, 而自发方式盲目转移的占80%。前两种渠道外出的一般都有就业岗位, 而靠自己运气的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运气好的很快便能找到工作, 也有的农村劳动力辗转流徙, 无获而返。这种无序化的劳动力流动, 既不利于农民通过打工增加自己的收入, 也不利于城市的有序化管理。

2009年是大旱之年, 全固原地区的劳务输出中, 群众自发输出占60%以上, 剩下的都是农户自发组织输出的。大部分盲目输出至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工厂、矿山、建筑及种植、养殖等体力劳动强度大的行业。技术操作简单的行业和领域, 形不成规模, 分布呈无序、杂乱、零散状。政府有组织产业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 渠道还相对狭窄。政府的有组织输出毕竟还是有限, 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农户。所以像2009年的大旱年, 农民等不到政府救助, 已经开始自救了。而这些自发组织输出的农户, 车费都是自己掏, 到了目的地后, 自己再联系工作。也有些农民出去时间长了, 自己开始做中介人。像三营镇有个农民, 就专门召集农民工送出去打工, 他很有信誉, 农民都愿意也很放心把孩子交给他。像这种民间的组织在海原县乃至整个固原地区都特别多。只是这种形式最大的缺陷是比较松散, 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其实, 固原地区的农民吃苦耐劳, 在外边很受欢迎。如果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那么固原地区的劳务输出, 肯定会走出一条特色之路。真正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有组织输出的力度, 尽量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

4劳务输出的稳定性较差

一是由于财力紧张, 劳务输出经费没有得到全面保障, 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二是用工企业对女工需求量大, 男女比例一般为2∶8, 给组织输出带来一定困难;三是宁夏部分劳务人员思想观念陈旧, 技能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劳务输出后的生产和生活, 输出后的稳定率低。据不完全统计, 从1997年开始, 固原市累计输往莆田的务工人员近万名, 目前稳定在莆田的只有5266人, 稳定率为54.4%。稳定率不高的原因一是宁夏部分务工人员素质偏低, 加之大多属第一次外出, 对当地的气候、生活、工作环境等一时难以适应, 遂产生思乡情绪, 甚至回头返乡;二是部分企业工资待遇较低, 也有个别企业担心新员工学会技术就跳槽, 对新员工拖后发放工资的情况, 使部分新员工产生了上当的感觉, 于是一走了之;三是务工人员在闽工作几年后进入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用工企业中女多男少, 赴闽务工者互相选择的余地很小, 能结成伴侣的更少, 多数不能长期稳定在福建就业, 据统计1997年以来, 在莆田务工的宁夏员工中, 已成家且均在莆田的只有116对, 大部分务工人员要返乡成家, 很多女青年成家后就不再出远门务工, 所以说用工企业男女比例失调也是造成务工人员不能长期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5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一些地方, 特别是用工企业单纯追逐经济利益, 法制观念淡薄, 置劳动法律法规和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于不顾, 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现象屡屡发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务工人员的劳动收入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建筑行业, 拖欠务工工资已经成为痼疾。二是劳动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在建筑工地、煤矿等务工的农民, 在没有安全保障措施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工作, 一旦出现了死亡、伤残事故后得不到合理的赔偿。三是劳动健康保护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沿海地区一些私营企业主常常不顾工人的身体健康, 强行要求工人工作12-14小时以上, 并且对在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对工人身体有直接损害的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有害杂尘、毒性药剂等不采取劳保措施, 从而导致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一定程度受到伤害。

6较低的文化素质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力市场需要

目前宁南山区农村劳动力中仍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占90%以上。在农村, 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也较少。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 滞留在农业部门进行谋生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 由于市场结构不同, 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这也可以从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到, 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 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技术不断升级, 相应地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 但是企业自己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中招收高素质的人才的成本。所以企业对低素质的劳动力需求下降了。综上所述,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其向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转移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转移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的服务业、批发业等行业中。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和结构调整, 对体力劳动力的需求会越来越少,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陈晓华, 张红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结合劳务 输出 篇11

如何堵塞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漏洞?栾川县结合庙子乡、合峪镇等乡镇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指定专人负责计划生育日常服务、管理工作的典型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推广。首先,他们和劳动部门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该县计生委、县人劳局联合下发通知,对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培训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劳动部门要将劳务输出计划、活动安排等提前通报给计生部门;劳务输出组织部门和组织单位对报名外出务工人员要通知他们办理有关计划生育手续;集中培训时要提前通知计生部门,由计生部门去培训流动人口,提出计划生育工作要求,集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实现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他们从2004年开始,提出“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协会”的概念,首批选择了15个村进行了试点。2004年,该县按照凡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已婚育龄妇女达20人以上的地方建立1个协会的标准,广泛建立劳务输出人员计划生育协會、农民工工会、劳务输出协会等,赋予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委托其协助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如,从成批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中指定一人为联络员,到达务工地后主动和协会联系;还没有协会的地方由联络员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以后逐步发展成协会。2004年底,全县建立流动人口协会27个,辐射全国4个省市23个县市区;2005年底,建立135个,辐射全国14个省市的289个县市区;今年3月,流动人口协会则发展达到167个。

为了保证协会能够积极开展工作,他们重点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选好协会会长和联络员。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协会实行会长负责制,他们重点选出一批长期在外务工的能人作为协会会长。这部分人外出务工时间长,务工信息广,容易在务工人员中形成凝聚力,同时兼顾年龄、学历等因素,对学历高、年龄小、能力强的优先考虑。二是明确职责。将外出务工人员协会会长和联络员的职责进行简化,主要界定为三个方面,即主动与当地人口计生部门联系,接受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督促外出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健康检查,定期寄回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维护流出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三是落实经济待遇,建立激励机制。各乡镇按照每管理一名已婚育龄妇女每月补助会长或联络员不低于3元的标准,落实经济待遇。该县还建立奖励基金,每年从县级计生事业费中列支2万元,用于优秀会长、联络员的奖励。四是加强业务指导,提高业务水平。对春节返乡的协会会长及联络员,通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汇报会的形式,由乡镇负责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建立经常性培训,采取邮寄的办法,定期向会长、联络员邮寄工作信息、服务指南等,指导他们开展工作,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方便和外出人员的联系,他们专门开通800免费服务热线,畅通联络渠道,方便工作。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务工流出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管理育龄妇女人数达8952人,占管理面的87%。

他们在做好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三个结合”,即与帮助育龄妇女找到固定工作相结合,与帮助提高工作技能相结合,与维权相结合。从而使协会的核心优势得以充分显现:一是成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外出务工人员协会信息广、能人多,通过老乡带老乡,亲戚帮亲戚,熟人托熟人等形式,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直接、真实的务工信息,在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把外出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自然而然的融为一体。二是成了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及时为外出人员提供维权服务,协调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召开联谊会等形式,为劳务输出人员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三是成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协会畅通渠道,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宣传,并针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发放防治艾滋病宣传单,抵制黄色信息,使其树立自尊、自重,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另外,协会会长同会员交流过程中,不断发现计生管理服务人才,有效推进了服务网络工作的延续。该县苏州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合峪镇三里村青年李红强在苏州成立了专门的家政服务公司,先后帮助150名外出务工人员重新找到了工作。珠海计划生育协会会长王丽菲成为了珠海地区栾川县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代表;郑州计划生育协会会长杨妞妞帮助137人熟练掌握了制鞋技能。据统计,流出人口协会先后成功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43个,帮助2418名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较为固定的工作。通过县148法律服务中心,协会还提供各类维权咨询服务157人次。2005年,县委组织部、县工会依托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协会在广州、苏州、珠海等地建立的流动党小组和工会组织,赋予了协会新的内涵,充分证明了这一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人员计划生育协会作用做好外出人员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该县还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了对流出人口服务工作的管理。春节期间他们对返乡外出务工人员做到“三个一”:即发一封慰问信,送一本计生知识书,拉一次家常,了解他们一年来在外务工经商的状况,了解他们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的要求。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中的突发事件给予及时关爱和支持:老人病了提供医疗条件;小孩入学困难主动帮助解决。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六一”儿童节前为315名留守孩子在乡镇卫生院做一次全面健康检查。农忙时节组织25支帮扶队开展义务帮扶。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从而逐渐消除了心灵上的隔阂,缩短了情感上的距离。2006年3月份以来,务工流出人口中没有发现政策外生育现象,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建立协会组织,直接加强流出人口管理,带动了城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推动了管理水平提高。

链接 驻马店:流动人口协会服务流动人口

输出问题 篇12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成为一个关系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焦点。四川、重庆、安徽、河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成为最主要的劳务输出地, 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体经历了就地转移——就近转移——省内转移——跨省异地转移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浩浩荡荡的民工潮每年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输送大量的劳动力, 劳务收入的大量流回使劳务经济逐渐成为劳务输出地稳定的经济来源, 并且逐年增长。劳务输出地政府也乐见劳务收入回流和劳动力大量非农转移的成效, 因此近年来稳定和促进劳务输出成为这些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一些研究充分肯定劳务输出对输出地的积极作用, 提出应当将农村劳动力输出产业化, 作为战略产业来抓。[1][2]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很多关于民工潮“逆流”、回乡创业的报道, 一些研究表明, “民工潮”有向“创业潮”转移的趋势, 应加以引导。[3]2003年左右在珠三角后来蔓延到长三角的“民工荒”说明劳动力开始出现了供不应求。[4]农村原有剩余劳动力也不再离乡打工, 劳动力正倾向于就地谋生。

(1) 内需驱动下产业转移引致劳动力就地转移。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反思其过度依赖国外产品的消费模式, 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并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奥巴马政府大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中国外向型制造企业处境更加艰难。国内经济发展也处在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 制造业附加值低、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国民收入差距拉大, 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因此, 从国内国外两个因素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必须由外需依赖向内需驱动转变, 中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应当更多地依赖国内广阔的市场而不是一味迎合国外市场, 需要根据国内消费者偏好来生产, 这样中西部外向通道上的区位劣势不再明显, 相反, 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丰裕的就地转移劳动力资源等对国内市场导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形成很大的吸引力, 沿海地区制造业遭遇的成本上升等发展瓶颈促使其加快产业升级和转移。随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劳动力势必随之转移, 大量异地迁移劳动力即可就地就近就业。

(2) 农民工在城乡就业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

托达罗指出, 农民非农转移的决策取决于其在城市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在目前中国, 农民工是否外出打工的决策取决于其就地就业和异地就业的预期可支配收入差距。近年来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使得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提高, 农民工在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低位徘徊, 加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昂, 因此农民工在城乡就业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 农民工正倾向于就地就业。

(3) 农民工的“市民化”道路障碍重重。

农民工长期的异地就业, 为劳务输入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满足了基本的低水平生存需要后, 有进一步的发展需要, 而农民工福利的增进缓慢, 其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困难重重。城市的户籍制度以及捆绑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对外来农民工形成明显的排斥, 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严重滞后于城市居民, 农民工子女不能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样教育, 高考时必须返回原籍地参加考试。可以说, 农民工遇到的双重“户籍墙”迫使农民工返乡或选择就地就业。[5]

(4) 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归属感缺失。

外出农民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部分, 但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属于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体, 是城市的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他们工作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或就业于城市非正规部门, 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居住在城市郊区或“城中村”, 文化水平和工作性质决定其在城市社会地位低下,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普遍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 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缺乏认同感, 再加之背井离乡、地缘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亲情乡情的缺乏导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都使农民工在城市很难有归属感, 在外来因素刺激或外出一定年限后选择回乡。

4.低水平双向依赖关系的瓦解

在“民工荒”出现之前, 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双向依赖关系紧密而稳定, 双方似乎达成了双赢。而2003年左右“民工荒”首先在珠三角出现, 接着蔓延到长三角、福建以致整个沿海地区, 劳务输入地迫切需要更多的劳工, 而劳务输出地也积极推动劳动力外出, 但这种效果差强人意。2008年金融危机迫使大量农民工返乡, 双方的稳定依赖关系受到严重挑战。农民工大量返乡面临着失业后再就业的课题, 但此次金融危机下的返乡潮与其说是企业减产引致, 倒不如说是农民工长期异地迁移积累矛盾的爆发, 是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结果。事实上, 在沿海外向型经济稍有好转、企业开工率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民工荒”再次出现, 企业面临招工难, 即使在劳务输出地也同样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6]要制定各种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这部分劳动力实现多种形式的转移, 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对继续异地迁移的, 要提高其劳动技能, 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水平, 并鼓励其实现异地定居;[7]对返乡就地非农转移的, 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 开展定向培训, 优先满足当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鼓励回乡者积极创办企业;对返乡务农的, 积极引导其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林、畜牧养殖业等。对中老年农村劳动力, 鉴于其外出打工异地转移的意愿和概率相对较低, 应努力为其就地就近非农转移创造条件, 对其从事一般性劳动力密集型岗位进行针对性培训, 对务农的要提高其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能, 促使其科学种田、科学致富。同时, 必须为劳动力顺利非农转移创造制度环境, 通过渐进式改革打破城市户籍制度壁垒, 为转移到城市部门的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提高其社会地位, 最终完成向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的彻底转变。

4.加大教育培训投入, 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实施分阶段、阶梯式的劳动力教育和技能培训计划, 依赖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区域的内生性增长, 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在劳动力培训中应遵循“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促使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结构的优化。首先, 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根据当地情况统筹管理资金和各类培训机构。其次,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财政补贴力度, 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技能培训教育, 减少劳动力个人支出, 提高教育和培训的收益率, 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水平, 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高级化。最后, 根据不同的劳动力群体特征, 有区别有针对地制定就业和培训政策, 增加区域人力资源存量。对在沿海地区制造企业工作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劳动力, 要结合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对高技能熟练工的市场需求, 加强职业技能的拓展和升级, 以提高其工资水平。对就地就近转移的劳动力, 着重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训。同时, 要加大基础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和相关研究, 对返乡潮出现后各级政府稳定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作一评价, 剖析了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低水平双向依赖关系的形成和瓦解, 提出必须改变固有的劳务输出模式, 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建立内涵集约式劳动力转移方式, 构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双向转移战略关系, 并建议劳务输出大省调整就业策略和政策取向, 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积极吸引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加大劳动力教育培训投入, 促进区域人力资本积累。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郭晓鸣, 盛毅.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化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05) .

[2]张红宇, 欧阳海洪, 江文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对四川、贵州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1) .

[3]张善余, 杨晓勇.“民工潮”将带来“回乡创业潮”——以安徽省阜阳地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 1996, (01) .

[4]许经勇.统筹协调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J].福建理论学习, 2009, (02) .

[5]刘传江, 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 2009, (10) .

[6]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9:刘易斯转折点如何与库兹涅茨转折点会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合同聘用制护士下一篇:农村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