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2024-06-16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精选10篇)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1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

对外劳务输出, 是指劳动者从一国或境外的某一地区转移并就业劳动, 同时获得劳动收入。目前我国对外输出劳务主要是通过我国有关的国际劳务公司或其代理公司以及国外的合资经营企业向海外输出劳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通过劳务公司向海外输出的劳务情形。由于, 我国劳动力剩余较多, 自动作为劳动力被输出的人力较其他国家而言相对众多, 以笔者所在的家乡山东胶东半岛而言, 山东为我国第二人口大省, 那里劳动力丰富, 很多没有高文凭, 找不到待遇丰厚的工作的年轻人便视对外劳动力输出为求生的手段。而且, 由于地理位置靠渤海、黄海与南海, 胶东半岛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目标国为韩国、日本和新加坡, 这几个国家的收入水平普遍比中国高出很多, 因此, 这也是胶东半岛劳动力输出数量较大的原因。

二、目前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立法, 有关劳务输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 我国尚没有制定出劳务输出法来统一规范管理对外输出问题, 其他的有关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或规章文件数量少, 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差异, 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统一管理监督。由于法律规定的不足, 当出现权利纠纷时, 各地区间援引的规定不一致, 没有统一的规定解决纠纷, 只能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进行解决, 这样往往对劳务输出者带来的保护不足, 他们的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二) 劳务输出机构良莠不齐

目前, 市面上除了正规操作的劳务公司之外, 还有很多个体非正规的劳务中介公司, 这些中介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往往对劳务人员夸大其辞或隐瞒真实情况, 致使一些劳务人员上当受骗出国。在国外, 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甚至得不到该有的保护, 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侵害。另外, 很多小的中介公司违规操作, 把一些想出国的劳务人员输送出去。就胶东半岛而言, 很多小公司以旅游签证的方式输送劳务人员出国, 最终导致这些人员持非法或无效签证在国外生活工作, 他们的利益没有人可以保障, 一旦出现了事故,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他们在国外只能做最低等的当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拿的报酬也很低, 生活条件也很差, 如果签证问题被发现, 只能被遣送回国。

(三) 劳务人员自身利益保护意识不强

对外劳务输出的主力军主要是下岗职工和没有高学历的刚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些人由于法律意识不强, 容易受不良中介的蛊惑, 对输入国的了解程度不高, 很容易受到欺骗。往往拿到签证就以为可以出国务工, 可是对自己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清晰地了解, 这就导致他们可能拿着非法的签证在国外出卖劳动力;由于出国务工人员语言上的不精通, 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解决也不知道可以向谁求助, 所以最终导致他们的利益受损而又无法解决。

三、解决劳务输出问题的方案

(一) 加强立法, 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管理与监督

劳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分支, 对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逐渐出现了劳务输出, 但是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了发展对外劳务输出,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努力合作制定出统一的可以规范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 以此规范该行业, 从而保证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健康长久的发展。

(二) 加强劳务中介的管理, 使该行业可以健康发展

对于合法的中介机构, 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 不仅在政策管理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 而且也应提供帮助使这些合法中介在操作上更加便利, 以及对对外输出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 使他们在法律上语言上不会有任何障碍, 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保护对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而对于那些非法的小中介公司, 政府应予以大力的打击, 尤其对于那些以非法手段骗取他人外出务工而发生侵害对方利益的中介公司, 应予以严厉的惩处。如果各级单位可以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管理, 给该行业创建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信凭借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极大优势, 以后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可以蓬勃的发展。

(三) 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 促使我国对外劳务输出长远的发展

由于我国对外输出的劳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而且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和语言上的培训, 致使他们在国外只能做最低等的工作, 这对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长远发展是有很大的限制的。针对对外输出的劳务人员的培训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基本的法律法规教育, 能使他们顺利合法的办理签证以及在国外的时候保障自己的权益;语言培训, 使他们可以在国外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能与当地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专业技能培训, 对对外劳务人员进行再教育, 使他们俱备工作基本的技能和知识, 可以在工厂或企业进行工作, 为社会创造价值, 而不仅仅是最简单的出卖劳动力。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一旦提高, 便可在全世界留下口碑, 这样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事业便可以蒸蒸日上, 蓬勃发展, 将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目前在我国很多欠发达地区, 一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逐渐遭到淘汰的危险。而欧美、日韩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由于人力资源不足, 急需劳动力。所以, 我国的剩余劳动力渐渐选择走出家门, 到其他国家谋取生路。愿意被输出的劳动力数量增多, 劳务公司或用人单位见有利可图便钻法律的空洞, 以不合宜的手段将越来越多的我国劳动力输出国外。由于我国对于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督管理并不成熟以及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宏, 张长江.我国劳务输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对策现代经济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2]、李双元.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2

摘要:对外劳务输出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大国来说,无疑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一个很好途径和手段。虽然近年来,在世界自然人移动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这快速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政府个人不够重视,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不高,输出信息缺乏,输出结构单一以及劳务输出混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政府及个人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外劳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建立全面的劳务输出信息网,为劳务输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及加强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制规范等。这样才能使对外劳务输出向更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方向发展,才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劳务输出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背景介绍

作为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长过快,我国劳动力资源已经严重过剩,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商品出口、引进投资所取得的成就及影响相比还远远不够,对外劳务输出的规模及创汇能力也远低于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人口大国以及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急需根据当今国际劳务输出形势,积极发展对外劳务输出。

1.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状况与我国劳务输出的发展

1.1 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状况 在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和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员跨国流动更为频繁,对外籍劳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劳务市场规模正稳步扩大。当前发达国家受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增长放慢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加之本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对国外劳务需求逐步增加。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生物、环保、电信、旅游业等朝阳产业对国际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国际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农技人员的需求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对脏、险、累的“3D”外来人员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从存量上看,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国的外籍劳工达1.5亿,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和欧洲。这三大洲的外籍工人分别为4050万人、3750万人和5100万人,占全球外籍劳工总量的27%、25%和34%,合计占全部外籍工人的86%。从流量上看,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万至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60%以上。在需求结构上,呈现出“两多一少”,即高技术劳务需求多,发达国家对脏、累、险工作的人员需求多,其他普通劳务需求量减小。从国际劳务政策看,流动限制逐渐宽松。2006年初,美国总统宣布推动移民政策法案改革。日本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每年需补充90万劳力,因此开放劳务市场只是时间问题。西班牙政府一直对劳工输入实行配额政策,但为了吸收更多的外籍劳务人才,西班牙的劳工配额将大幅度增加。另外,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结构性劳务短缺的情况下,也相继放松了对外籍人员入境的限制。

1.2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 对外劳务合作是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一项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取得了良好绩效,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这一战略步伐的加快,对外劳务合作在扩大服务出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遍布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过剩,向境外派出的要求相当迫切。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际自然人流动作为服务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组成部分更加频繁和活跃,目前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加剧,在一些领域,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旺盛,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16.5%,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在外劳务人数由2005年底的90.5万人上升到2009年底的168.9万人。2008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新签合同额92.3亿美元,同比增长26.3%;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5.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7万人;12月底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36.5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11万多人。2009年1月至9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00.2亿美元,同比增长19%;新签合同额65.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派出各类劳务人员98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5万人;9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29.5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9万人。截至2009年9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857亿美元;合同额1001.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808.7万人。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中国分别与塞班、俄罗斯、巴林、马来西亚、毛里求斯、英国、约旦签署了双边劳务合作协定,市场分布日趋多元化。一些劳务人员成功进入德国、奥地利、挪威、瑞典、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市场。目前,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范围已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派劳务人员人数较多的依次为:日本、新加坡、韩国、阿尔及利亚、澳门、俄罗斯、香港、阿联酋、苏丹、约旦、塞班、中国台湾和毛里求斯。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领域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和饮食服务业。其中,建筑、纺织、渔工类劳务人员仍占外派劳务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也有一些设计咨询管理、科教文卫体、计算机技术服务等高级技术领域的劳务人员。中国已成为国际建筑、纺织劳务和海员的重要来源地,行业领域不断拓宽。据国内专家测算,目前中国外派劳务每年汇回和带回的外汇收入约60亿美元,社会效益日益明显。300多万外派劳务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并带领身边的人一起创业发家致富。2006年,中国在外劳务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重已超过1.6%。

2.我国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必要性

2.1 发展国际劳务输出是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劳务输出向国外(境外)转移劳动力从而实现就业无疑是解决我国富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增加务工人员的收入和赚取大量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事业。国际劳务人员的工资报酬往往高于国内水平,一般月薪在900-2000美元之间,有的甚至是国内的几十倍以上,从而可以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一人在外,全家小康”己成为劳务输出利益的真实写照。另外,由于他们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寄回国内,因此可以为国家积累宝贵的外汇,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缓解我国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增加劳务输出地的地方收入,刺激当地的消费需求,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3 增进国际交流 劳务输出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流,还包括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交流等许多方面。通过劳务输出人员,可以将我国的先进思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传播到世界各国,从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减少对中国的误解和不良印象,也有利于为我国的劳务输出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4 是借鉴国际经验,接轨国际经济的需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国际劳动力市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己经相当成熟。发展境外就业,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不仅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有利于了解和借鉴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运作规律,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劳务市场的接轨与融合。

3.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政府、个人对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对外劳务输出作为一种无形的贸易,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很多国家将其与商品出口视为同等重要。而我国各级政府却普遍存在着重商品出口,轻劳务输出的思想,对商品出口规定了许多优惠措施,对劳务的输出却常常加以限制,支持和鼓励措施不多,宣传力度也不强。未把对外劳务输出提上工作日程,并给予充分的重视。这种不正确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些部门和地方对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他们不懂得将对外劳务输出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和发展,在组织、规划和引导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相应的国家立法和财政支持措施,对劳务输出的正面宣传和报道不够。更为头疼的是,近几年随着政府机构和职能转变的深入,对外劳务输出市场鱼龙混杂,呈现一种放开而缺乏有效调控的局面,政府对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变得有些让人“找不着北”。应该管理什么和如何进行管理,连相关职能部门自己也模糊不清,造成了目前劳务市场秩序混乱。除经商务部批准的正规公司外,许多部级、省级分支机构和挂靠企业企业未经批准的部门也从事代招出国劳务业务,甚至一些个体户也变相办理出国劳务。

就个人而言,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往往不愿走出国门,甚至把现在的劳务输出与旧中国的劳工、侨民相等同,错误观念影响很深。我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上,还存有自卑的思想。从1984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整整一个世纪,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虽然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正在走向繁荣富强,但在许多人心里多少还存有自卑,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再加上生活习惯、语言、风俗的不同,很多人都害怕走出国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制约着个人输出,那就是中国人在海外的安全问题愈发严峻。根据相关人士透露,2007年外交部参与处理的各类中国人海外安全事件高达29000件,到2008年,已超过30000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12月25日,2008年见诸媒体的事件中,至少有558名中国公民在海外被羁押或受当地社会**波及;至少有37人在76起凶案中丧生,至少有42人受伤;在20次意外事故中至少有51人丧生,105人受伤。且从前些年遭遇并非刻意针对中国人的恐怖袭击,到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恐怖袭击。这些事件对国人来说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人身安全成为出国劳务人员首要担心的问题。很多人也因此打消了出国的念头。

3.2 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 随着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劳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劳务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与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外语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劳务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劳务人员技术构成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3.3 劳务输出信息缺乏 在国际竞争中,信息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重要贸易,掌握充分而准确的劳务供求信息,是大规模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国际劳务输出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求准确可靠的供求渠道和信息。但目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普遍规模小,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在海外没有设点,主要依靠临时性的人力资本招募活动,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更谈不上主动、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和开拓市场。政府部门、商会和驻外机构的职能也存在缺位,现有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中国的国际劳务信息非常匮乏,一是信息量少,无论从宏观至微观,还是从大的项目到零散的劳务需求信息均不足,难以抓住机遇,反馈信息。二是信息网络不健全,难以扩大信息量,信息渠道也不多。我国公司在获取信息方面,大多依靠自身在国外的办事机构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这样得来的信息量非常的有限。三是信息不能综合利用,如果能把不同单位或个人如驻外机构、劳务公司或有关管理技术人员在外劳务合作中得到一些信息,加以综合利用,会大大提高效益,但目前国内尚无人整理。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劳务市场,这种信息不足的局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对外劳务输出的规模受到限制,不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需求动态,我国就无法及时的组织和输出国内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信息闭塞,反馈不及时,容易导致国内从事对外劳务输出公司和个人经济利益受损。

3.4 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单一,输出渠道狭窄 国外各劳务输出大国的普遍做法是输出劳务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政府间的协议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个人关系到海外就业等等。输出劳务的方法也很多,如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直接与外国政府有关部门或雇主治谈输出劳务等等。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务输出的渠道狭窄、经营方式单

一、输出地区过分集中,劳务输出工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3.5 劳务输出行业经营秩序混乱、相关法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劳务输出经营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不强,因此大量企业都挤在我国周边国家的普通劳务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常常置国家规定、行业管理与合同约束于不顾,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和低价竞争等现象十分普遍,行业秩序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务输出行业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我国劳务输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务输出立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非常突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陆陆续续地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但总体来看,仍没有一套专门关于劳务输出的法令、法规。在现行《劳动法》中,对劳务派遣工种、派遣期限、派遣合同、派遣组织责任、用人单位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关于海外就业的相关规定。而且现有的行政规章涉及面窄,执行和处罚力度也明显不够,难以有效的遏制非法经营活动。国内一些劳务输出公司钻法律的空子,弄虚作假,提供根本不存在的就业机会,致使不少走出国门的劳务人员上当受骗,在国外陷入极不人道的境地。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就更谈不上于其相匹配的监督检查执法措施。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与国际社会接轨。一旦我国对外劳务的某些具体做法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相违背,我们就会陷入无法可依、无法可循的局面。既会损害输出人员的利益,也不利于面向各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对外劳务输出。所以,立法工作极需加强。

4.促进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对策

目前,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外劳务输出,将其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可以通过吸取他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采取以下对策促进国际劳务合作:

4.1 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的认识 劳务输出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与作用,这己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劳务输出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改变只注重商品出口和资金引进,不注重劳务输出的做法,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大事来抓,纳入其重要工作日程,并制定出发展劳务输出的战略指导思想。

就个人而言,应该加深对对外劳务输出的认识,随着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对外劳务输出体制已经相当健全。在国外人身安全问题可以得到保障,而且还能在相同作业下取得较高的回报。对于对外劳务输出人员自身来讲,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国外遇到困难,可以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4.2 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对技术劳务特别是高级技术劳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我国要拓宽路子,占领国际劳务市场,就要改变以普通劳务输出为主的做法,有计划的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经济、懂外语、有经验的劳务队伍,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档次,而这与完善的劳务输出培训是分不开的。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劳务人员素质的竞争。加强劳务培训,有利于贯彻对外经贸“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有计划、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储备培训,对出国劳务人员的培训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思想品德、外事纪律等内容的常规培训;其次要注重外语和专业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适应能力强、符合国际劳务市场要求的各类劳务大军,鼓励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和中外联合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高外派劳务人员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水平和素质,逐步改善我国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提高我国外派劳务的竞争力。另外,职高、技校和卫校应开设培养国际人才一课,以便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4.3 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改善和疏通劳务输出的信息渠道 为了保持劳务信息畅通,政府应健全国内外劳务输出信息交换机构和信息网,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管理体系,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整合劳动力供求信息资源,为国内劳务输出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的劳务信息和国际劳务市场的最新动态,使对外劳务合作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进行。在境内外设立一个或多个搜集、研究、整理和传递劳务信息的动态数据库或信息中心。并利用卫星通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彼此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组成一个全国性的乃至跨越国界的,连接我国劳务输出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外有关机构、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内外就业介绍机构等单位在内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网络。以便为各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及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包括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相关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工资变化状况以及劳动力需求预测、人才信息等在内的范围广泛的劳务信息。同时,还有必要为这个信息网建立一个国内劳务输出后备人员的数据库,将闲置或工作量不足的普通劳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种信息建档,一旦海外有劳务需求,即可直接利用数据库调用相关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4.4 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4.1 鼓励经营主体与境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

成立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强化主体优势,借鉴其他劳务输出国的成功经验,探索对外劳务合作的新方式、新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在国内可通过报刊、杂志及其他各种媒体宣传外派劳务政策,在国外可通过使馆加强对外宣传。利用外商来华投资、洽谈会,外事活动,旅游观光的机会,与他们洽谈对外劳务合作;利用友好城市的关系,政府出面,将劳务输出作为经济技术合作中的一部分内容来谈;应发挥台联、台办、侨联、侨办、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作用。在劳务市场的选择方面,除了在亚洲继续开拓劳务市场外,进一步有计划地开拓欧洲、北美、拉美等地区的劳务市场。

4.4.2 充分发挥民间渠道的灵活多样性

在以国家授权的劳务输出机构为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间渠道的灵活性及拾遗补缺的优势。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动到国际劳务市场上找生意、接订单,并允许我国公民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参与对外劳务合作。灵活的私营企业和个人方式对于劳务输出的作用将更直接、更有效。

4.4.3 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项下的自然人移动谈判

充分利用双边经贸联委会、混委会和自贸区谈判等经济合作框架及平台,要求有关国家对我国开放劳务市场,取消相关壁垒和歧视性做法,增强人员往来便利化,加强资质互认。积极签署双边劳务合作协定,构建市场框架。加强劳务输出的国际多边磋商,为劳务输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为消除国外的障碍和不公平待遇,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合作规则的制定,与输入国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加强政府之间的谈判和沟通,解决双方或多方劳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扫清合作障碍,尽早获得通过市场的准入资格及与劳务合作相关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为劳务输出铺平道路。推进电子政务,加强网络信息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4.4.4国家政府部门要对劳务输出提供必要的支持

国际劳务输出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菲律宾、印度等劳务输出大国而言发展相对滞后,因而有必要对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借鉴菲律宾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加大国家财政支持,扩大原有的外经贸促进基金规模,在其下建立“劳务输出基金”或其他用于促进劳务输出的基金。除在财政上支持外,还要在社会服务水平上予以支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强化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改革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通畅劳务流动渠道;重视外出劳务人员的社会服务保障工作管理,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4.5 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劳务输出己经初具规模。但随着国际劳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主体的增多,我国劳务输出的行业秩序显得比较混乱,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己刻不容缓。规范管理是对外劳务合作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状况看,必须对现行的多头对外、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这方面,劳务输出大国菲律宾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菲律宾政府一直致力于本国劳工向海外输出的促进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海外就业署来负责此项工作。我国也可以建立一个类似的管理机构,对各项对外劳务合作活动进行统一协调促进;制定统一的政策,改进对外劳务合作的各项制度及规定;统一规范经营主体行为等。从菲律宾的实践经验看,这种有专门机构进行的管理比多部门管理要高效的多,更能有效地规范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的秩序,保障劳务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更有针对性地扶持有实力的劳务公司进一步发展。

总之,开展对外劳务输出是 “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外汇收入、提高人才素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应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积极鼓励对外劳务输出的开展。使对外劳务输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吴国存.劳务输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3)[2]彭红斌.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特点及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贸研究[J].2009,(1)

[3]郝冰.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中国期刊网,2009,(6)

[4]孙晓星.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立法现状与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5]张宏,张长江.我国劳务输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9,(1)

[6]赵方强.大力发展劳务输出 缓解就业压力[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7,(9)

[7]董晓丽.国际劳务输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问题探析[J].国际问题研究,2008,(4)[8王玉娟.菲律宾劳务输出对中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0,(1)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方向

5.1提高中国对外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包括劳务人员的身体素质、教育程度、业务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在这些素质中要以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放在首位,对其进行外语和专业技能培训,使普通劳务人员在语言上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工作上做到一专多能,同时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进行爱国主义和外事纪律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140多个外派劳务培训中心,使输出的普通劳务开始有了正规化的训练。我们还可以针对一些国家缺少某些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定向培训,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素质,从而也为中国劳务输出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奠定了基础。

5.2加强与劳务输入大国的密切联系,修改不合理的招聘制度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加上中国过去援外工作人员为很多国家的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并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在充分发挥这一友谊纽带的作用同时,不断扩大与别的劳务输入大国的联系,利用国家与国家的交流和理解,加大中国劳务输出的数量,同时改变中国以往的招聘制度,可以适当放宽国外法人团体直接来华招聘劳务人员的限制,以扩大输出,同时要多方努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对劳务合作较多和潜力较大的国家,签订双边劳工协定。

5.3政府引导和民间引导相结合,增加中国对外劳务输出数量

加强政府引导的力度,规范民间引导的制度。中国劳务输出初期,中国劳务输出以政府引导为主,民间引导为辅,政府一直在其中扮演着主角,随着中国开放深度和广度的扩大,民间引导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民间引导具有地缘、人缘、成本低和速度快等优势,大大减少政府的投入和压力,尽管如此,民间引导也有很多弊端,如:劳务输出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合同签定不规范、就业环境恶劣、中介费用过高等。政府要在鼓励民间引导的同时加强对民间引导的管理,要不断完善劳务输出制度,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应有利益。同时政府要不断修正不合理的劳务输出条例,为进一步规范对外劳务和作业的经营秩序,切实减轻外派劳务人员的经济负担,做好前提准备。

5.4加强对农村劳力培训,增强农村对外输出人员的竞争力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分析 篇3

中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始于1979年,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包括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服务两大部分。其中,外派劳务是指中国企业受境外有权招收外籍劳务的企业或机构委托,按照约定有组织地招收,选拔、派出中国公民赴境外务工并协助其依法履约的活动;境外就业是指中国公民自行到境外工作的就业活动,但一般要经过国内中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活动。境外就业的管理工作在去年以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由于政府内部职能调整,从2009年起划归商务部管理。这样,加上原有的外派劳务管理职能,各级商务部门成为全国对外劳务合作的最主要管理和促进部门。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有组织有管理的方式进行的,对外派劳务、境外就业服务企业的经营资格需经商务部核准。二是对外劳务合作是在国际双边经贸合作框架下进行的,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是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劳务市场的劳务输入国以北美、欧盟和亚洲(日本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为主,每年的需求量大约在3500万人左右。在需求结构上,呈现出“两多一少,两头大,中间少”的局面,即对高技术劳务需求多,对3D(即Dirty,Dangerous,Degrading脏,险,累)人员需求多,而对一般中等水平的劳务人员需求量较小。总体来看,国际劳务市场的状况是供大于求,但其中也存在部分高级劳动力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状况。目前,国际上劳务输出量较大的国家主要有菲律宾、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墨西哥等。中国与这些国家相比,在对外劳务方面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但丰富的人力资源、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两方面因素决定了中国将是一个潜在的未来劳动力输出大国。目前,中国已与澳大利亚,英国、阿联酋,俄罗斯,约旦、马来西亚,韩国、毛里求斯、塞班、巴林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或备忘录。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进程的提速,对外劳务合作的数额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新签合同额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全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2.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5万人;2008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74万人。截至2009年5月底,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93亿美元:合同额627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达到477万人。

通过对外劳务合作,国内一部分人员实现了国外就业,这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国内就业市场压力,更好地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技术外溢,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以及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劳务输入国缓解某些行业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降低人工成本,或获得国外智力支持,提升其产业竞争力。总之,通过对外劳务合作,可以实现中国与劳务输入国双方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中国的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包含三种模式。一是综合外派劳务,即以收取报酬的形式向国外、境外政府有关机构、团体、企业、私人雇主提供劳务服务的活动。二是对外承包工程等项下的外派劳务,即派往国外、境外执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对外经济援助项目、驻外机构工程建设项目,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所需劳务人员的活动。三是境内劳务输出,即向国外、境外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代表處、办事处、公司等机构派遣劳务人员并以外汇结算的国境内对外劳务合作项目。

当前,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政府对于劳务合作重视和支持力度还不够(与出口、外资等政策相对比),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相应的审批程序依然繁琐。二是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外派形式较单一,普遍采用承包海外工程输出劳务方式。三是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缺乏长期的规划,海外网点少,人力资本招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临时性。四是对外劳务合作的立法严重滞后,中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关于对外劳务的专门法律法规。五是缺少国际化劳务合作经营的高级人才。

制约中国对外劳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务人员专业技术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如,中国与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务输出大国相比,语言的障碍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些国家大都母语为英语或者英语应用相当普及,便于到其他国家就业。二是部分东道国对中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歧视。如,不承认中国的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工资歧视、订立较高的准入标准等。三是参与国际劳务合作的信息渠道还不够十分通畅。四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障碍。五是劳务市场准入方面的屏障,如东道国政府在外国劳动力市场准入和入境管理等方面设置的障碍等。

关于促进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笔者认为,一是要在政府层面,制定科学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战略。二是要充分利用多边、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涵盖劳务合作内容。三是建立以提供法律服务(指东道国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外派劳务人员服务体系,并改善和疏通劳务输出信息渠道。四是以外语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加强外派劳务人员素质培训。五是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对外劳务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六是企业要创新劳务输出业务模式,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市场。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4

一、劳务输出的积极意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国际劳动力市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己经相当成熟。发展境外就业,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不仅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有利于了解和借鉴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运作规律,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劳务市场的接轨与融合。

劳务输出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流,还包括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交流等许多方面。通过劳务输出人员,可以将我国的先进思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传播到世界各国,从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减少对中国的误解和不良印象。

二、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对外劳务输出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务输出的正常发展。比如说:对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劳务输出信息缺乏;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单一输出渠道狭窄地区过分集中;劳务输出行业经营秩序棍乱违规操作现象突出。

随着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劳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劳务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与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外语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劳务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劳务人员技术构成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在国际劳务输出过程中,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信息缺乏,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非常突出。我国对国际劳务市场的开发和研究还很不够,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目前国际劳务市场的供求信息变化很快,而我国的劳务输出机构和企业在获取相关的信息方面渠道不多,交流闭塞,大多依靠其自身在国外的办事机构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的项目到零散的劳务需求信息均十分不足,难以抓住国际劳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遇。

国外各劳务输出大国的普遍做法是输出劳务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政府间的协议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个人关系到海外就业等等。输出劳务的方法也很多,如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直接与外国政府有关部门或雇主治谈输出劳务等等。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务输出的渠道狭窄、经营方式单一,劳务输出工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三、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就必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消除眼前的障碍,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

劳务输出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与作用,这己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劳务输出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改变只注重商品出口和资金引进,不注重劳务输出的做法,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大事来抓,纳入其重要工作日程,并制定出发展劳务输出的战略指导思想。

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对技术劳务特别是高级技术劳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我国要拓宽路子,占领国际劳务市场,就要改变以普通劳务输出为主的做法,有计划的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经济、懂外语、有经验的劳务队伍,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档次,而这与完善的劳务输出培训是分不开的。

在境内外设立一个或多个搜集、研究、整理和传递劳务信息的动态数据库或信息中心。并利用卫星通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彼此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组成一个全国性的乃至跨越国界的,连接我国劳务输出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外有关机构、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内外就业介绍机构等单位在内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网络。以便为各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及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包括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相关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工资变化状况以及劳动力需求预测、人才信息等在内的范围广泛的劳务信息。

劳务输出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的事业,加之“境外工作”的性质,需要相关服务部门做大量工作。如为输出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务信息;提供培训条件,使其接受必要的训练;协助办理出国手续;核查境外雇主必备的文件资料;协助指导劳务人员同雇主签订聘用合同;出现劳动纠纷甚至发生工伤后介入调节,提供法律援助,代其向当地劳动仲裁机关或法院提起申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等等。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需要由我国驻外大使和领事机关出面与当地国政府直接交涉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5

作者: 发布日期:2006-10-16 00:00:00 查看次数:952 次

发展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意义及潜力分析 [ 更新时间:2004-8-17 文章录入:承包商会 ]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运用自己相对丰裕要素(劳动力、土地等)的输出,相对稀缺要素(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的输入,使国内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帕累托高效。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般都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因此只有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地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比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直接移动日益频繁。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要素,要发挥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应该是商品出口、引进FDI与对外劳务输出“三管齐下”,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多层次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更大范围内配置我国的要素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在世界范围内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机遇。

一、对外劳务输出与商品出口、引进FDI的效应比较

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可以通过间接的劳动力输出和直接的劳动力输出来实现。

间接的劳动力输出包括:(1)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2)通过引进FDI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与外国“一揽子”生产要素在我国境内结合,如中国雇员受聘于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等;(3)国际旅游、国际咨询等服务贸易出口。

直接的劳动力输出则是指单纯的劳务输出,即中国公民受国内派遣或受境外雇方的雇佣,到境外从事某项职业,以获取劳动报酬的活动,主要包括五种形式:(1)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下的劳务输出。(2)海外投资设厂带动的劳务输出。(3)以成套设备出口和技术出口带动的劳务输出。(4)普通输出,是指经外国政府审批,我国企业与该国的业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直接派出劳务人员。(5)招募,是指由劳务输入国政府向我国政府提出输入要求,经中国政府同意后,由指定的专营公司按要求选派、输出劳务人员。

劳动力要素在国际间直接移动与间接移动的基础及影响从实质上讲是相同的,都是国际资源禀赋差异的结果,都导致要素价格的趋同,都有益于世界总产出的增加,在理论上可以使每个人的福利得到改善。因此,对外劳务输出与商品出口、引进FDI成为一国发展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三种相互补充、交错使用的方式。这三种方式给本国带来的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通过诸多途径体现出来,包括外汇收入或资本形成与投资效应、就业创造效应、技术转移与扩散效应等等。在这些效应中,对外劳务输出与商品出口、引进FDI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从而成为一国在特定发展时期,以某一效应为特定发展目标时选择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的重要依据。

直接正效应直接负效应外部正效应外部负效应商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竞争效应。随着出口的增加遭遇贸易壁垒的可能

性增强;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贫困化增长”促进前后向关联产业的扩大及增长;学习效应。与国内市场形成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引进FDI增加新的资本投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技术转移效应。可能挤出东道国国内投资;外商利润转移导致财富流失;不完全的技术转移可能导致对外资技术的依赖。投资乘数效应,提高国内资金利用率;当地企业通过学习、模仿以及人员流动产生技术扩散效应。挤垮当地企业会加剧地区性失业;将污染严重、工艺落后、耗能高的生产转移至东道国,增加后者环境压力。对外劳务输出增加外汇收入;实现境外就业,增加个人收入。劳动者外流增加国内生产短期调整成本。外派劳务个人收入增加,刺激国内消费与投资的增长;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内短缺人才流失;新型传染病流入。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商品进出口政策面临新的调整;引进FDI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为国内日益严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突显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重要性——直接的劳动力国际转移成为缓解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对外劳务输出对就业的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长过快、劳动力参与率过高,因而存在严重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即使大量输出劳动力,从总量上一般不会对国内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2010年前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每年约200万人,其中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外输出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使劳动者个人实现就

业、增加收入,而且对国内造成的损失最小,因为剩余劳动力外流的短期调节成本几近于零,通过出国培训及国外就业,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商品出口、引进FDI相比,对外输出劳务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更直接。由于是境外就业,因此不会产生就业机会的“挤出效应”,不会与国内劳动者形成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不会造成本国国内环境成本的增加。总之,通过对外劳务输出是解决我国长期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的又一方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

2003年末,我国在外劳务人数约为52.5万人,比1982年末3.16万人增加了15.6倍,年均增幅达到14.3%,比同期全国年末城镇就业人数年均增幅(4.3%)高出 10个百分点。1982年末在外劳务数仅占当时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0.03%,2003年提高到0.20%,上升了5.7倍,劳务输出已成为城镇就业人数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劳务输出人数的增长对全国城镇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年均0.66%,1992年达到了1.56%,远远高于当年劳务输出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0.08%。这说明对外劳务输出在有效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大有可为。

2、在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方面的贡献

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统计中,劳务合作的营业额按报告期内向雇主

提交的结算数(包括工资、加班费加奖金等)进行统计,因此可以用劳务合作项目的人均营业额反映在外劳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按此标准计算,近年来外派劳务人员的人均年收入在7000~8000美元。对外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支柱产业,涌现了像河南新县、四川犍为、江苏金坛等一批以对外劳务输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县市,既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增加了个人及家庭收入,使众多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劳务人员带回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大量劳务外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3、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贡献

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外劳务输出是将国际劳动力市场与国内劳动力市场联接的过程,这种内外劳动力流动的联接会对国内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产生拉动效应,其逻辑过程是:国外高工资收入→一部分国内劳动者流出→国内该类劳动者供给减少→该类劳动者工资提高→国内人们的人力资本投资转向→国内其他类型的劳动者供给减少→工资提高。可见,国际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会对国内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而且对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也会产生极大影响,这一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进入国际市场有大量需求的职业,当这种职业正为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时,这种劳动力数量的大增大有好处,印度计算机软件人员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通过面向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同时随着各种培训机构的产生,又创造出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

三、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及潜在优势

1、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

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建立在20世纪50、60年代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在对外经济合作框架之下,主要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和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直接派出劳务人员(包括对外设计咨询人员)这两个渠道进行。截至2003年底,我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270.69亿美元,合同额326.07亿美元,累计派出劳务人员294.5万人。2003年对外劳务输出的实际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金额分别为33.09亿美元和30.87亿美元,与对外劳务输出初步形成规模的198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9.8倍与18.2倍,年均增幅分别为15.6%和15.1%。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商品出口、引进FDI所取得的成就及影响相比还远远不够。2002年我国分别成为世界第五大商品出口国和引进FDI最多的国家。其中,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5.1%,引进外国直接投资530亿美元,占全球FDI流入总额的8.1%。而对外劳务输出的总体规模无

?SPAN lang=EN-US>3000万~3500万人,我国劳务输出总量仅占其中的1.5%左右,与我国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1%)以及劳动力资源大国(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25%)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的劳务输出规模远远没有发挥我国劳动力数量优势,为1%,而仅有0.06%,相差甚远。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规模及创汇能力也远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正式登记在册的海外劳工有450多万,占其劳动人口数的14.3%,每年寄回国内的外汇收入均在60~70亿美元之间。墨西哥有8000多万人口,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在国外工作。全球每年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劳工汇款,拉美地区占1/3,其中又以墨西哥为主要吸纳国,2002年有105亿美元流向墨西哥。而我国与这些国家相比,只能算劳务输出的“小国”,不仅输出规模偏小,而且劳务外汇收入也偏低,按国内学者测算,我国外派劳务汇回或带回国内的外汇收入不足20亿美元。

上述差距显示我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没有能够充分地将劳动力比较优势通过劳动力要素的直接国际流动转化为比较利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劳务输出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普通劳务流动至今仍游离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之外;另一方面也因为对外劳务输出在国内并未得到类似于商品出口、引进FDI那样的关注与重视,对于其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方面的效应还未充分认识。

2、我国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潜在优势

我国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优势主要来自我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不仅现有规模庞大,而且拥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从而可以保证较长时期的低成本、高素质供应。根据我国劳动力的自然供给以及发展型的派生供给,最保守的估计今后每年劳动力供给的增量也在2000万人

左右,再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使我国劳动力可以长期保持价格优势。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一份分析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不足发达国家的3%,相当于亚洲“四小龙”的5~6%,远低于巴西、墨西哥等国,不及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的50%,略低于印度,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除了低成本优势外,我国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迅速,1952年为2.7年,1978年为5.1年,1998年为7.9年。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受过高等教育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总量十分巨大,2000年我国城镇专业技术人员数就已达到3060万人,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和R&D技术人员数也高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我国劳动力结构完备、层次多样化,能够满足当今国际劳务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放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稀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欧美国家普遍缺乏家政、医护、海员等劳务,日本则从农业到工业,从服务业到高科技行业都存在劳动力不足。为弥补自身劳动力缺口,发达国家会进一步考虑放宽劳务引进政策,扩大劳务人员的输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结构性缺员现象严重,出现了既输出劳务,又引进劳务的现象。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发达,经济结构以及劳务人员素质与许多国家存在互补关系,这为我国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提供了可行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大的需求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已建立相对完

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各类人才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完备,从普通型劳务到技术型劳务,从制造业到农业,从服务业到高科技行业,各个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劳务储备,这是我国劳动力对外输出的又一优势所在。

四、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方向

1、增强政府的服务和监管功能

与其他对外经济活动相比,对外劳务输出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既要将劳务输出视为一种市场行为,由微观经济主体——劳动者根据其效用分析进行决策和选择,将由政府主导为主变成民间输出为主,同时又要政府加强信息提供和监督规范,比如由政府出面参与国际谈判,签订劳务输出相关协议争取市场份额;举行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并与他国达成相互承认职业技术资格及认证的协议;规范劳务中介市场,维护外派劳务合法权益,等等。

2、大力发展高技术劳务的对外输出

全球范围内各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世界各国纷纷放松对高级劳务入境的限制,吸引高科技人才。发展高技术劳务输出的好处有二:

(1)全面分享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有关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带来的利益。WTO各成员对自然人流动市场准入的承诺只涉及到高级劳务,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流动中的中低级普通劳务进行限制。向这些国家输出高技术劳务是我们突破劳务市场壁

垒的积极应对措施;

(2)引起国内人力资本投资方向的转变。高级劳务、技术知识密集型劳务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普通劳务、劳动密集型劳务,由此吸引国内人力资本投资转向在国外需求大、收入高的职业,从而使得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这些职业,其中能到国外就业的只是一小部分,绝大多数留在国内,而这样的人才也正为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所以,增加高级劳务的输出,不仅可以带动国内劳务输出结构的升级,而且可以带动国内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讲,高级人才输出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人力资本外流产生的弊端。

3、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务的对外输出

服务业劳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例如,国际医护劳务市场上对护士的需求量极大,美国2001年的护士空缺率为13%,2003年预计达到15%;沙特阿拉伯卫生部及其所属医院雇佣了将近10万民外籍医护人员,占其总雇佣人数的86%。计算机产品、软件及服务业在2000年的销售额为9000亿美元,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市场达5400亿美元。社区及公共事务服务行业在很多国家也存在短缺,韩国短缺50%的公共交通服务人员,英国和香港缺乏家政服务人员、厨师等等。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务的对外输出,对于带动国内服务业水平提高、改变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4、大力发展农业劳务的对外输出

农业劳务的输出,是指大农业的概念,包括农林牧渔业。我国农村3.3亿农业劳动力可以在不降低农业产出的前提下转移2~2.5亿人。这

些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另一方面也跟我国耕地面积狭小、农业资源稀缺有关。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统计,我国只拥有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却要为26%的劳动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开展农业劳务输出的实质就是为我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相应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等。而且农业劳务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务,非常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培训成本以及短期调整成本都较低,既减轻了国内就业压力,又增加了个人及家庭的收入。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6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1. 全球经济风险增加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已经渐行渐远, 然而实际上还留下了许多潜在的危机源。这些危机源会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多大的影响, 目前仍无法预测:

一是金融市场资产减值损失依然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年末, 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万亿欧元的资产减值, 其中超过1/3在欧元区。政府的金融调控手段仍然有待完善。由于众多货币银行大量发行货币及有价证券,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二是债务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的一大后遗症就是各国普遍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 以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为首, 冰岛、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危机, 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的货币稳定。与此同时, 各国债务危机极可能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以紧缩财政、缩小赤字及减少开支为标志的去杠杆化阶段, 这很有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

三是货币体系面临考验。世界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 希腊陷入了濒临破产的泥潭, 西班牙和葡萄牙相继发出了预警信号, 这导致欧元持续走低, 欧盟货币体系受到严峻考验。欧元汇率的波动可能对依赖进出口的企业乃至全球经济形势造成消极影响;另外, 投机炒汇行为也可能借机抬头。

四是实体经济将受到损害。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原油的需求不断增加, 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 这将抑制对依附于原油的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上升, 2010年已经超过10%, 这将抑制美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过热并有泡沫破灭的风险, 尤其是中国生产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 如果产品积压过于严重, 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

2. 全球经济面临新挑战

一是全球金融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和私人对投资风险的畏惧心理加剧, 这将直接导致风险溢价的上升;二是企业驻足观望, 减少投资和创新支出;三是储蓄率上升, 国内消费需求紧缩。为避免再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越来越多的居民优先选择将货币存入银行, 这会导致消费需求的降低;四是企业投资能力下降和国内消费需求紧缩将直接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减少, 这会加重政府实施经济刺激政策的负担, 并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二、盐城市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10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江苏省在涉及对外劳务合作的相关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使得盐城市的对外劳务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2010年全市对外劳务市场总体情况如下:一是出国务工日益升温, 对外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经这次逐层分类统计, 全市2010年底在外劳务人员达到21964人, 位列全省第二, 苏北第一。外派劳务输往国家有日本、新加坡、科威特、约旦、阿联酋、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51个国家和地区, 涉及建筑、制衣、机械制造、电子操作、船员、厨师、农技等30多个行业工种, 其中建筑工和缝纫工两工种分别占到了52.7%和36.6%。二是对外劳务输出经营主体逐步壮大, 对外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共有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对外经济合作经营企业13家, 其中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3家, 对外承包工程经营企业10家。这些对外经营资格企业陆续开展了直接对外劳务输出业务, 成为盐城市组织对外劳务输出的主渠道。此外, 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范围有“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企业委托, 为其选送对外劳务人员”内容的对外劳务中介企业共有60家。这些企业与国内知名外经大公司合作, 大量选派我市劳务人员输往国外, 其中大多数企业能够规范经营, 成为全市对外劳务输出有益和有效的补充, 对组织盐城市劳动力对外输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市场监管工作不断强化, 对外劳务市场秩序渐趋好转。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了集中整治对外劳务市场、打击非法对外劳务经营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每年一度的联合专项检查、宣讲、培训和整治等活动, 收到了显著成效。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当前盐城市的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地区间不平衡, 发展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建湖县多年来一直将对外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点“富民工程”加以组织推进, 对外劳务输出总体氛围好、组织化程度高、输出主体经营能力强、群众参与热情高, 已成为全市对外劳务输出大县。东台、盐都、阜宁、亭湖近年来积极组织推动, 对外劳务输出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但也有一些地区在组织推进、宣传发动、培育载体、规范经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对外劳务输出的潜力尚有待挖掘。

二是涉外劳务纠纷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典型案件潜伏危机。据不完全统计, 近几年, 各类涉外劳务纠纷事件累计达70多起,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影响较大的恶性纠纷近30起, 有违规超高收费的, 有收费后不能履约对外输送的, 有以对外劳务为名诈骗的, 有非法组织偷渡的。其中主要是外派劳务中介企业钻管理的空子, 违规、违法经营, 引发一系列恶性纠纷, 而且, 由于对其管理职能不明确, 事前防范缺乏手段, 纠纷发生后处置效果不佳, 既影响了扩大对外劳务输出, 也损害了劳务人员利益。

三是政策引导、扶持不到位, 亟需建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促进体系。由于缺少对外劳务输出的扶持鼓励措施, 加之宣传促进的深度不够, 导致一些地方、部门、外经企业组织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热情不高、力度不强、措施不力、工作滞后, 仍有不少群众对出国打工存有疑虑和畏惧心理, 不愿“走出去”, 不敢“走出去”。对外劳务输出立法滞后, 管理工作中的许多方面缺少明确的规范和依据, 尤其是对外派劳务中介企业的管理工作, 职能不明确, 责任不到位, 不能形成长效、高效的管理机制。

三、加快对外劳务合作事业发展的思考

1. 切实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宣传力度。

调动全市相关新闻媒体, 广泛深入地宣传全市对外劳务输出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宣传国家、省、市对外劳务输出有关的政策和出国务工的相关程序, 促进对外劳务经营企业规范经营, 从而推进全市对外劳务输出又好又快发展。在针对外派劳务中介经营管理不够明确的情况下, 市政府应尽快研究制定地方性管理措施和办法, 明确管理职能、责任、措施, 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以切实规范对外劳务市场秩序, 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2. 加大对对外劳务输出的推进与扶持力度。

一是盐城市政府应每年组织召开一次规模、热度空前的外经工作专题会议, 最好能够一直开到县 (市、区) 、乡 (镇) 街道、村 (社区) , 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大力推进对外劳务输出工作, 表彰奖励对外劳务输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盐城市政府可以在北京组织举办“外经合作联谊会”, 与部属、北京市属外经大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外经合作关系, 在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对外援助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邀请国家商务部、建设部、承包工程商会、驻京各大外经公司领导和相关业务人员联谊交流、洽谈合作, 共建基地, 联合“走出去”, 实现盐城市对外劳务合作新的突破和跨越。三是提高对外劳务输出的考核力度。加大外经工作在全市经济工作考核中的分量, 强化党、政领导者的责任, 提升对外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尽快研究出台《鼓励对外劳务合作扶持奖励办法》, 商务部、财政部已经出台了包括扶持对外劳务输出在内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政策, 盐城市是劳动力大市, 对外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再就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盐城市政府应尽快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予以政策扶持。此外, 江苏省财政每年核拨盐城市约千万元的劳动力转移专项培训补助资金, 但盐城市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未将对外劳务输出培训列入补助范畴, 市财政应从此资金中切块专项用于对外劳务输出培训补助。

3. 整合资源, 培优扶强, 推进全市对外劳务输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着力帮助具备条件的企业, 尤其是已具规模、有实力、经营规范的外派劳务中介企业和具有相关资质的实体企业, 积极向国家商务部申报对外经营资格, 壮大直接对外经营主体队伍, 并纳入规范化经营与管理。继续推动我市外经企业加强与市内外、国内外大公司的联合与协作, 建立战略联盟;二是积极指导经营资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动外经经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到目标市场开拓业务, 尤其是着力开拓对日本、新加坡等法制规范、收入相对较高、较少发生恶性纠纷事件的国家和地区的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努力做大做强, 打响盐城对外经济的品牌, 由此带动我市对外劳务输出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加强与卫生技师学院、职业技师学院的联合, 有针对性地做好国外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对口培训, 努力推动具有一定技能技术和职业素养的高端劳务输出。四是针对国际低端劳务市场要求萎缩, 国内严格限制跨地区对外劳务招工的新情况, 要突出把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作为我市外经合作的重点, 推动江苏建兴、江苏建业、盐城天虹、江苏国安等实体外经企业在继续与国内大公司联合拓展分包工程的同时, 积极争取我市总承包工程的突破, 并带动批量劳务、资金、技术、设备的输出, 以此带动外经合作上规模、上水平。

4. 建章立制, 强化责任, 着力打造良好的对外劳务市场经营环境。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7

(一) 对外劳务输出优势

1. 地缘优势

面向中亚国家而言, 新疆对外劳务输出与内地其他省市相比具有先天优势, 即:地缘优势。新疆与中亚各国在历史、文化、宗教、经济、贸易等方面有着紧密的渊源。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新疆形成了在农业生产水平和技术资金等方面对中亚各国的比较优势。同时, 中亚各国在土地资源禀赋上的优势和劳动力方面的短缺, 使新疆向中亚各国输出有技能的农业劳动力具备极大的现实与潜在优势。

2. 援疆项目的协助

2010年, 中央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辽宁、深圳等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从此, 新疆有了内地其他省市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疆经济实力在整体上的发展和壮大。新疆也因此具有了在劳务输出方面的增强, 得到了更多劳务输出的机遇, 通过援疆项目的展开, 新疆以此作为“跳板”输出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 自身剩余劳动力优势

目前, 新疆农村劳动力逐年在增加, 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据统计, 2011年, 新疆农业人口达1 268.56万人, 占新疆总人口的58.67%;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到301.81万人。这就为新疆劳动力输出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这些剩余的劳动力资源也就成为了劳务输出的对象。因此, 在劳务输出资源方面, 新疆拥有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条件。

(二) 对外劳务输出劣势

1. 技能水平低

一直以来, 农民习惯了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模式, 一时难以改变。所以, 在推广先进技术时, 存在一定的难度。农民要么不适应难以接受要么就是排斥。这就直接导致技术水平难以提高。此外, 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 虽然新疆的耕地面积广大, 但是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和传统的技术。原因在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有限, 而且缺少高科技的人才, 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规模也较小。尤其是南疆的一些偏远、贫困地区, 农业技术水平更是很低。因而导致新疆在技术水平上整体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是新疆对外劳务输出的一个劣势。技术水平低可能会制约新疆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和规模。

2. 文化水平低

目前, 关于新疆对外劳动力输出人员的文化素质官方数据资料几乎没有, 因此, 只能依据笔者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新疆对外劳动力输出的人员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通过调查348名劳务输出人员可知, 完全没有文化知识的有2人,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0.57%;小学文化程度水平的有10人,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7%;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 有279人,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0.1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53人,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23%;大专文化程度的有2人,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0.57%;本科及以上的人数为2人,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0.57%。通过分析了解到目前新疆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文化程度均偏低, 这就间接说明了新疆对外劳务输出的人员主要从事的大都是体力劳动。

二、对外劳务输出的积极效应分析

(一) 经济效应

1. 农牧民收入增加, 提高生活水平

作为“输出品”即劳务者, 他们大多都是农村剩余的农牧民, 他们走出疆外工作, 会从对外劳务输出中得到全方位的收益。这些收益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 还有自身技能的提高、视野的开拓等等。因此, 通过对外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民收入, 可以改善劳务者的生活状况, 外出劳务者收入的增加还会带来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外劳务输出, 大多数闲散在家的农牧民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富裕了起来。

2. 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对外劳务输出不仅仅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 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2012年2月的调查显示, 预计2012年末就业人员924万人, 比上年净增29万人, 增长2.2%;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58.29万人, 其中, 对外劳务输出人员达到12.96万人。

3. 带动新疆商品主要是原材料的销售

新疆对外劳务输出人员所从事的行业不是单一的, 但是主要是以建筑类为主。根据新疆商务网统计的信息, 2011年, 新疆对外劳务输出工程项目的收入为55 215万元, 较上年同期同比上涨了4.17%。其中, 仅12月的收入就达6 553万元, 同比增长19.3%。因此, 通过进行工程对外劳务的输出, 既可以促进新疆劳动力的输出, 又可以促进新疆当地生产的设备, 主要是原材料的出口。

4. 提高了新疆外向经济竞争力

通过对外劳务输出将新疆劳动力市场与疆外劳动力市场进行对接, 以境外的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 积极进行劳务输出, 解决劳动力资源剩余的问题, 也为新疆的经济做出了一份贡献。因而, 这种对接对新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 它不仅会增加劳务者的个人收入, 而且劳务者如果将所得的收入向疆内进行汇款, 使得亲戚朋友的收入增多, 最终可以带动家庭消费, 甚至影响输出地居民的消费方式, 增加消费需求弹性,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二) 社会效应

1. 增加就业机会, 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对外劳务输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使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据统计, 2011年底, 新疆的失业人口达到27%, 劳动力参与率仅为85%。近年来, 随着“牧民定居”“草畜平衡”等政策的实施, 以及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2. 提高新疆整体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新疆的劳动力到疆外工作, 可以使这些劳动者更直接地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这有助于提高新疆某个行业的整体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此外, 劳务者在学习期间, 还可以直接地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 掌握了的技术可以为今后引进设备顺利的使用打下基础。对外劳务输出会像其他“商品”输出一样, 带来经济效益。除此之外, 还间接地让劳务者学会了技能、提高了技术水平, 劳务者若是回疆, 一定会带动新疆该行业的技术水平。

3. 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

对外劳务输出表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新思想。农民们不再局限于“守乡固土”的陈旧观念, 而是解放了思想, 认可了对外劳务输出这种形式。通过对外劳务输出这种形式, 提高了农民这个群体各个方面的素质。以前人们总是认为外出打工会被别人看不起, 所以, 宁愿贫穷也不愿意出去奋斗。因此, 若是有人问起他们在哪里工作, 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在疆外打工。可是现在却大不相同, 通过自己的努力, 劳务输出者有的还当了“老板”, 在他人面前也会十分乐意告诉自己在疆外打工。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思想的进步, 它为新疆对外劳务输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4. 劳务输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由于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所以社会稳定尤其重要。但长久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使用骗人的谎言, 利用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发动少数坏人闹事, 破坏社会稳定, 企图分裂新疆。通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 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 这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资金, 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状况, 从而增强了农牧民求团结、求稳定的凝聚力, 使社会更加稳定。

三、对外劳务输出的负面效应分析

(一) 劳务输出易导致离婚率升高

劳务者离开家庭、远离家乡, 他们离开的时间大都是中长期的, 长时间的离家使得夫妻双方很少或者很难交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感情, 使部分家庭出现了家庭矛盾甚至是婚变。而且外出务工者大多数都是中青年男性, 家庭的主力外出, 留守的都是老人、妻子和子女等弱势群体, 家庭的负担往往就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如果女方不堪重担, 而且这种一方外出、一方留守家庭的局面不改变, 那么婚姻就很难维持下去, 从而导致离婚率升高, 给劳务输出者的家庭稳定带来了冲击。

(二) 劳务输出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不良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受教育的程度低而不是很高, 况且人为了更好的生存, 大多均会视经济利益为第一位。所以, 不论是没有文化的亦或是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出疆工作, 若是得到了较高的收入, 大都会产生“种地不如打工”的思想, 因而不愿意回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因此, 就出现了劳务输出造成部分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抛荒的现象。这种只看眼前经济利益的行为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是劳务输出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阳俊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调研世界, 2004, (4) .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8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 (以下简《服务贸易协定》) , 服务贸易包括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通常说的国际劳务合作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或法人向另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政府机构提供劳务服务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国际劳务合作主要也是通过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完成。但是, 东盟各国不同的法律制度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强制力的缺乏, 导致了境外纠纷增多。因此, 有必要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法律纠纷预警机制, 为对外劳务合作提供有效保障。

一、东盟十国间劳务市场与相关法律差异大。

东盟十国间并不像欧盟那样建立了完整的内部市场和法律体系, 各国的法律体系并是统一的。通过对老挝、越南和新加坡的分析, 可以发现在不同东盟国家我国面对的市场和法制环境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 截至2009年低我国对老挝的实际投资为5.36亿美元, 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 这只能算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贸易额。这是因为老挝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国内市场容量小。其对外国人的管理, 主要是依据1993年的《外籍劳动引进和适用管理决定》和《外国投资促进管理法》, 其主要目的还是在限制普通劳务输入, 增加本国人就业。老挝国内法制较为落后, 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常常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近年来, 中国对越承包工程不断取得突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2009年中国企业在越南新签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052份, 合同金额45.19亿美元, 其中承包工程合同额44.86亿美元, 劳务合作合同额3323万美元。2009年完成营业额23.99亿美元, 其中承包工程营业额23.71亿美元, 劳务合作营业额2779万美元;年末在越南劳务人数14174人。其中, 建筑类的劳务合作以及中方直接投资企业的中方员工是劳务合作主体。但是, 根据越南的《投资法》与政府招标的规定, 如果中方公司想在越南的工程承包招中标, 中方公司应当同越南当地企业联合投标, 或承诺分包给当地公司, 才允许参加投标。越南的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国内产业较弱, 在受到外资的较大冲击后, 越南政府开始强调保护民族工业和本国人的就业机会。因此, 在工程招标中中标的中国公司必须优先选用越方技术人员和工人, 中方只能选派少数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项目管理。越南的经济收入与中国相差不大, 是劳务输出国, 因此对于一般的劳务进口非常排斥。越南也处于发展时期, 其法制也处于一个较为基础的阶段, 其劳务管理依靠越南《劳动法》和《投资法》。

新加坡作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其劳务市场与法律情况就与越南不同。2008年中新签署了《中国一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 新加坡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全面自贸协定的东盟国家, 双边贸易额达478.7亿美金。新加坡经济发达, 收入较高, 特别是近年博彩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中国与新加坡同样作为华语地区, 劳务合作优势较大。截至2009年底, 299万名受雇员工中, 有1/3是外籍员工。中国是新加坡重要的外籍劳务来源地, 截至2009年, 中国在新劳务人员8.3万人。同时, 新加坡国内法制健全, 从《劳动法》、工会到中国的大使馆, 国际劳务合作体系需要的保障一应俱全。此外, 新加坡还与中国签订了大量的合作协议, 如《经济合作和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谅解备忘录》, 《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漏税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大量的劳务需求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使得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远远超过东盟其他九国。

二、《服务贸易协议》在当前作用有限

《服务贸易协议》包含大量的保留条款, 这是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前还有很多的问题不能立刻解决, 在难以统一十一国意见的情况下, 必须对一些条款进行模糊化或允许成员国保留。因此, 各国做出的承诺和保留是不同的。

以越南为例, 所有的投资都要到所在地省级计划投资厅办理相应手续, 并取得许可证。在劳务合作的过程中, 合作的对象是越南的国企或者私企, 在手续上也会存在差别。对比越南, 新加坡并没有省级机构。新加坡法律的要求更为具体, 规定外资有限责任公司中不少于80%的董事必须为注册专业工程师或与之有合作关系的专业人员, 另外在新加坡进行的专业工程项目必须处于一名董事的控制和管理下, 该董事必须拥有该公司至少一份股权, 为新加坡常驻居民, 身为注册专业工程师并拥有有效证书。对自然人流动除水平承诺外, 新加坡不作承诺。可见, 两国的法律规定有很大差别。

《服务贸易协议》保障措施对服务贸易保障措施的实质要件、磋商、非单边行动、礼让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均作出规定。但是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 依靠磋商这样的非强制性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总体而言缺乏可操作性。

三、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法律纠纷预警机制

要应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劳务市场和法律环境, 就应当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并在法律纠纷发生后, 将类似的案例进行整理, 为以后的对外劳务合作法律纠纷提供预警。根据国务院2010公开征求意见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也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广西对东盟的劳务输出主要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工程局、广西建工集团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完成, 合作方式上以对外劳务公司的对外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项下的劳务输出为主。因为缺乏一个对外劳务合作的法律信息体系和纠纷预警机制, 多数企业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个人的跨国务工人员遇到法律纠纷时则更加无助。

基于地理位置, 广西对东盟的劳务合作有自身优势, 但是这一优势并非具有不可替代性, 广西必须在对外服务管理上下工夫。首先, 应当使信息有效化系统化, 解决个体的劳务合作者不能解决的信息爆炸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对外劳务合作的法律纠纷预警机制, 是在对贸易国和自由贸易区的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对外劳务合作信息通报制度和网络体系, 以及中国驻外使领馆的跟踪调查、领事保护工作职能, 充分发挥广西政府的服务职能进行的信息化预警, 是为之后纠纷解决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蔡磊:新加坡共和国经济贸易法律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年

[2]、杨丽艳: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古小松:泛北部湾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5]、杨云母:新时期中国劳务输出的发展与变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9

对外劳务合作, 是指组织劳务人员出国为国外的企业或机构工作的经营性活动。近年来我国的劳务出口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国家政府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协议安排劳务出口;二是公司、企业等根据与外国公司或企业签订的劳务合同派遣劳务出口;三是具备劳务出口条件的个人通过国外的亲友等联系的劳务出口。目前世界上劳务输入国以发达国家为主, 劳务输出国以发展中国家居多。据商务部统计, 2011年我国外派各类劳务人员45.2万人, 较2010年同期增加4.1万人。今年1季度, 我国外派的各类劳务人员9.1万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过剩, 加之一些领域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旺盛, 我省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迅速, 向境外派出的要求相当迫切。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 总人口300多万, 其中农业人口200多万人。近年来我市外派劳务工作不断发展, 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居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2年一季度我市现有境外务工人员2000多人, 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芬兰、沙特、阿联酋、土耳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苏丹、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涉外护理、农业研修、翻译、机电、建筑、缝纫、渔工等工种。

2 传统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方式介绍

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成绩显著, 对于增加国民收入, 促进就业, 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外劳务合作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个别单位或个人非法组织劳务人员赴境外打工, 境外劳务纠纷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为促进、规范对外劳务合作, 商务部于2011年发布了《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试行办法》, 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的指导和管理, 规范和促进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对外劳务合作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外派劳务在我省发展很快, 但派遣管理缺乏统一流程和标准, 大部分是手工操作, 效率低, 及时性差,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信息不流通、不透明, 预警不及时, 查询统计麻烦等, 使企业和劳务人员有很多漏洞可钻, 对国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四川省是劳务输出大省, 随着劳务派遣规模的不断扩大, 外派劳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急。为了响应各级商务部门关于规范外派劳务的政策,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解决目前对外劳务派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乐山市积极开发对外劳务合作网络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将有效的对劳务派遣工作各环节进行管理和协调, 提高劳务派遣管理工作的效率, 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和决策依据。

3 对外劳务合作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在《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试行办法》的指导下, 结合《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精神, 通过搭建乐山市对外劳务合作网络服务平台, 可改善本地区外派劳务手工管理的现状。通过网络平台的运行可提高办公效率, 动态反映和统计本地区外派劳务人员报名、劳务培训、劳务派遣等情况, 实现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信息发布、项目咨询、报名培训、劳动保障、法律援助等功能, 促进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同时, 对本地区各劳务公司和劳务基地的数据进行整合, 建立数据中心库, 根据需要对劳务合作的整个流程进行信息跟踪管理, 为劳务人员和外派企业免费提供对接服务, 促进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3.1 服务平台网络设计原则

(1) 可靠性和安全性。可靠性是网络平台设计中的一个主要原则, 设计中选用高可靠性网络产品, 合理设计网络架构, 尽可能利用成熟技术, 网络关键部分运用可靠的网络备份策略、容错技术。 (2) 高性能。充分考虑将来业务量的增大, 保证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网络的高效与通畅。 (3) 可扩展性。能满足用户当前需求以及将来需求的增长、新技术发展等变化, 系统能灵活方便地进行硬件或软件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3.2 网络服务平台功能

(1) 为劳务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认证、体检、保险等相关服务;实现劳务人员网上报名, 建立劳务人员数据库, 提供人才库信息查询; (2) 为外派企业提供信息发布服务, 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监督, 提供企业信息、外派信息查询; (3) 宣传商务部门关于外派劳务的各项政策、法规; (4) 利用数据统计系统对出国人员、归国人员、报名人数、培训人数及纠纷数据等信息进行统计。

3.3 网络服务平台主要模块设计

(1) 劳务资讯:最新外派企业介绍, 外派信息发布、国家商务部及省市相关部门的最新信息及动态; (2) 劳务常识:出国劳务基础知识的宣传, 包括申请劳务出口的个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劳务合同等相关文件;出国政策、归国政策、商务部相关政策的介绍; (3) 外派服务:对外劳务体检、保险, 外派流程指南等; (4) 外派机构:提供外派企业最新招聘信息发布服务, 服务平台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外派基地介绍; (5) 不良记录查询:建立双向不良信用记录系统, 提供企业和个人双向不良信息查询; (6) 咨询、投诉服务:提供电话咨询、在线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投诉及疑难解答; (7) 网络角色功能模块: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权限。

3.4 网络服务平台用户分类

(1) 普通用户:

劳务人员:注册、填写个人信息、提交个人资料、发布个人的就业意向;找到理想的外派订单, 在线提出申请;

外派企业:注册填写公司资料、上传资质材料、发布劳务外派订单;

(2) 平台工作人员:对个人、企业填写的资料、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对在线提交的咨询、投诉、培训申请做出回复;

(3) 平台管理员:管理用户帐号, 数据维护、备份等;

3.5 网络服务平台软、硬件支持

平台使用X86服务器, 由电信机房托管, 独享10M带宽以保障网络访问。平台网站系统基于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平台架构采用B/S结构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 使用MSSQL作为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备份为系统自动备份, 也可以人工导出备份数据。

3.6 网络服务平台安全与管理

(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台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加强对信息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视, 强化网站工作人员的信息和网络安全意识, 做好信息和网络安全工作; (2) 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定期对系统进行自查, 及时升级系统和安装软件补丁, 杜绝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网络系统应急机制, 制定网络系统安全预案。

参考文献

[1]王欣, 周南, 邱小彬.基于Web2.0的村镇跨区域劳务中介信息服务平台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7) :34-36.

[2]川茗.重庆:建全国首个农村劳务交易平台[J].劳动世界, 2009 (1) .

对外劳务输出问题 篇10

一、当前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现状

(一)对外劳务输出质态明显提升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实现外经合同额7680万美元,同比增长138%,外经营业额6440万美元,同比增长83%,分别位居扬州各县市区第1;期末在外人数4046人,同比增长53.3%。二是输出领域不断拓宽。外派工种涉及建筑、安装、机修、食品包装、缝纫、烹饪、电子装配、农业种植、车辆驾驶等20多个,输出地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德国、阿联酋、安哥拉、阿曼、卡塔尔、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输出层次不断提升:首先,由纯劳务输出为技术型劳务输出:江都市对外劳务当初是靠纯劳力型劳务输出起步的,近年来,江都市先后向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派出了厨师、电子工、技术员、工程师等2000多名技术型劳务人员,改变了当初依靠纯劳力型劳务输出的单一局面。其次,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海外工程承包转型:把海外工程作为劳务输出的主体,不断扩大输出规模,2006年成功中标援加纳库马西项目,在境外工程总承包上取得了新突破。再次,由一般的对外输出为全方位的对外输出:目前,江都市已有7家企业走出国门,相继在境外投资设厂、开辟业务。最后,是富民效应日益显现,大批劳务人员将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带回家乡进行创业,吸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富了一方百姓。

(二)对外劳务市场稳步发展

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主要由有权公司和劳务中介公司组成。目前江都市获权外经贸企业4家,分别是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江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恒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江都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其中,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国家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援外承建资格和建筑特级资质,从1991-2008年,累计外派劳务和研修生2万多人。主要派往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以色列、约旦、蒙古、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塞班、贝劳等国家或地区,共涉及服装、电子、建筑、厨师、水产、机械、包装、渔业等近10个行业。近年来,该公司对外经济及劳务合作一直保持平稳发展,没有发生严重的劳务纠纷及境外事件,在同行业中,质量、规模与效益居扬州市前列。与此同时,中介公司队伍不断壮大。江都市目前共有注册登记从事对外劳务中介的公司19家,以从事劳务二手单和授权公司委托招工业务为主。

(三)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由于劳务中介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近年来不断发生劳资、劳务纠纷事件,主要问题表现在超营业范围经营、超委托范围经营、发布虚假广告欺诈蒙骗劳务人员行为等,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针对市场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江都市多次开展对外劳务市场专项综合整治行动,相关部门联手对一批非法经营、违规操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有力打击和严肃处理。先后清理对外劳务中介机构26家,取缔7家,处罚1户,罚款10万元,立案4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二、近年来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日益频繁,国家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外经贸工作的规范管理,且可操作性不强。原有的管理办法对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所必须的条件要求不严,对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的注册资金、经营能力、管理制度、备用金交纳等环节未进行明确规定,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混进对外劳务合作经营的队伍,给后续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二)职能部门联合执法管理力度不够

相关执法部门均存在职责不清、业务不熟、措施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造成非法中介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日益猖獗。国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强对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的监督管理,负责依法查处未办理工商登记、擅自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活动的企业。但事实上这道至关重要的关口并没有把紧、把好,所谓的监督管理仅限于办理注册登记,主观上又不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管理职能形同虚设,造成非法中介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蔓延。

(三)中介公司非法经营现象突出

一是违规经营。在调查中发现,19家劳务中介公司均不同程度存在无有权经营公司的委托书,或有有权经营公司的委托书,但没有签订合同;委托书不符合规范,颁发委托书的公司与合同签订公司名称不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权经营公司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为劳务中介公司颁发委托书,或委托书上没有具体的有效期限、项目、国别、人数、收费标准等,为了图方便只是很笼统地说明,从而给劳务中介公司有机可趁。二是私自发布广告和乱收费。一些劳务中介公司为得到更高的“效益”,夸大国外收入,私自发布广告信息,而一些广告媒体管理不严,有时未经相关管理部门审核,给这些劳务中介公司发布了违反行业规则及误导广大出国劳务人员的信息,以致广大劳务人员上当受骗。另外,一些劳务中介公司私自确定收费标准,对报名费、培训费、管理费、中介费等项目巧立名目,违规收费,扰乱和破坏了对外劳务市场经营秩序。三是超范围经营。一些劳务中介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明确规定“对有对外劳务经营权的企业提供信息资源”,但其却通过电话或传真直接与外方雇主联系业务(主要是新加坡二次业务,因为工人回国后手中都有护照,只要提供护照复印件给外方,外方凭护照复印件就可以办理工作证,工人凭个人有效护照和工作准证复印件就可以出国),这里存在诸多隐患:不能准确了解外方雇主各项待遇,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中介公司私自增加出国费用,增加工人经济负担;隐瞒和夸大收入造成劳务纠纷;无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四是非法骗取护照。个别劳务中介公司通过非法渠道花钱购买《外派劳务项目说明书》到公安机关骗取护照,而后通过商务或旅游签证非法派遣劳务。

(四)人才资源缺乏

由于对外经贸方面人才的不足,高技术、高收益的劳务合作项目未取得重大进展,阻碍了劳务输出工作快速发展。由于储备和培训不足的原因,江都市输出的劳务总体上以建筑、安装等劳力型劳务为主,专业型、技术型、智能型劳务所占比例一直较少,出现有项目无劳务的现象,制约了江都市对外劳务合作向高技术、高收益项目的发展。

三、加强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管理的对策

(一)成立综合协调管理部门

要把对外劳务市场规范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尽快成立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中介管理协调小组,由外经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公安局、广电局、城管局、信访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全市外派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中介管理工作中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协调小组定期召开相关劳务中介公司会议,学习宣传相关政策法规,检查交流公司运行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跟踪督办,堵塞管理漏洞。

(二)严把企业注册关、出境关、广告宣传关

一是把好企业注册关,工商部门对涉及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的中介机构的注册,必须严格审查,对无有权公司委托书或协议书、无境外就业项目的一律不予受理。申领营业执照必须经外经贸局或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二是把好出境关,出国劳务申请办理护照的,公安机关必须要求其提交有关外派劳务经营公司出具的、外经贸主管部门备案的对外劳务合作项目说明。三是把好广告宣传关,凡发布招收外派劳务人员或境外就业信息广告的,主体单位必须是有权公司或中介法人,同时要具备劳务项目合同或有权公司的委托代招协议等相关手续,广电局等部门须经外经贸局或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后按工商部门的有关广告规定执行。

(三)积极筹划建立备用金及年审制度

逐步建立外派劳务备用金基金制度。出境中介机构设立前可先行缴纳一定的基金,作为专门用于处理出境人员纠纷或突发事件的备用金。实行劳务中介资格的年审制度。工商局在对企业实行年检的同时,会同外经贸局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年度审核,视情依法管理。

(四)进一步强化对外劳务市场管理职责

外经贸局要加强对有权公司外派劳务合作项目的审查。一般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劳务合作项目,外经贸局进行审查备案;特殊行业或地区,由外经贸局报省外经贸厅审查备案。未经项目审查的,外派劳务经营公司不得擅自外派劳务人员。对不能及时处理劳务纠纷或不具备履行劳务合作项目能力的,不予批准劳务经营资格的年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出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的规范和整顿。对不符合资格条件的不得准许其从事外派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中介服务业务;对未经批准、非法经营外派劳务合作业务的企业和境外就业中介机构要进行认真清理;对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的中介机构要严肃查处;对在经营活动中有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对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和整顿,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行为进行查处,并对其他部门查获的涉嫌犯罪的案件进行立案侦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出境游组团社从事非法出入境中介活动及非出境游组团社从事出境游活动的清理和整顿。

(五)提高正规渠道宣传力度

虚假广告是劳务人员误入歧途的第一杀手,在加大对违规发布对外劳务广告单位查处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加大对出国劳务正规渠道的宣传,向全社会公布正规劳务经营公司情况,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让广大群众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劳务信息,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六)加大劳务培训转型力度

要想让更多的劳务人员走出国门,创造财富,就必须切实加大劳务培训力度,提升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能,着重培养各类专业适用型人才,实现体力型劳务向技术型劳务转变,以利于全面广泛地开展各领域的劳务合作。

上一篇: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下一篇:基坑勘察岩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