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2024-09-17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通用5篇)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篇1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市场主体、市场内容、市场活动与市场环境诸要素的集中。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基本途径。根据省委宣传部安排,我们对全省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加快健全我省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研报告。

一、我省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娱乐、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动漫、文化旅游、艺术培训、艺术品业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门类相对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共拥有法人企业和单位8.7万个。组建了陕文投控股有限公司、演艺集团、西部电影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广电网络产业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建成了曲江新区、高新创意产业园、关中民俗博物院、大唐西市等产业园区和基地,曲江新区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文化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机构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会展博览、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58.96亿元,同比增长25.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82%。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全省2010年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城镇居民843.76元,比2004年增长116%;农村居民379.61元,比2004年增长46.7%。文化市场管理更趋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逐步健全,管理执法机构不断完善,综合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但是,目前我省文化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文化消费总量增长较慢,落后于全社会消费增长幅度。二是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弱小,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三是文化市场管理创新不够。对一些新兴文化样式和消费领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手段。对影响文化市场健康发育的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还缺乏长效治理机制。

二、健全我省文化市场体系的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围绕实现“文化强”、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作重点: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动漫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影视和艺术品、会展博览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不断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物流基地,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依法强化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标任务:文化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文化市场创新能力明显加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现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流通体制更加完善,文化消费显著扩大,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左右,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三、健全我省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市场格局

1、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省直文化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抓紧完成市级“事转企”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一批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2、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良好环境,真正做到“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民营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资质认定、融资、财政扶持、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分配、政府采购、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的待遇。鼓励有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形成新的市场主体。

3、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深入挖掘陕西特色文化潜力,拓展文化消费领域。促进文物、旅游、会展、演出等文化资源转化,打造文化品牌,探寻文化消费热点,巩固和培植消费增长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有内容、低票价、广参与的文化消费活动,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扩大文化消费总量。

(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市场供给

1、提升文化商品和服务生产能力。实行“一市场一政策”,对各类文化市场进行分类指导,以市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企业优化生产结构,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继续强化新闻出版、会展博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产业,抓龙头,带骨干,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推进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研发等产业实现超常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艺术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扶持软件设计、网络游戏、卡通制作等产业,促进动漫产业实现突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扶持数码电影、网络服务、数字化电视服务等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扶持发展数字出版,鼓励形态和内容创新。大力扶持具有陕西特色的秦腔、陕北民歌、皮影、剪纸、泥塑等民俗文化产品。采取政策扶持、资助补贴、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等办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2、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服务大众,贴近时代,立足民族优秀文化,以内容为核心,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群众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延伸效应大的品牌项目。突出地域特色,精心策划打造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和自然风光旅游六大品牌。实施项目带动,围绕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陕西特色、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文化精品。

3、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中介机构,丰富文化商品市场。构建我省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和物流的国际化流通平台,吸引更多实力雄厚、影响力强的文

化投资机构和要素市场服务机构来陕合作,鼓励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实现我省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

(三)培育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要素流通

1、加快文化产业要素聚集。加快推进历史文化主题园区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打造华夏始祖、中华礼乐、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宗教文化等主题文化园区。建设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动漫创意基地、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演艺基地、数字出版传媒基地和出版物物流配送基地。稳步推进文化投资、产权交易、艺术品交易、文化人才等文化市场发展,探索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种业态和形式的市场交易和服务。

2、完善文化市场投融资体制。加大文化市场发展政策性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尽快形成文化市场多元化投资新机制。鼓励外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兴办文化企业。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申请上市或借“壳”上市,扩大文化市场资本来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行人事代理制,推进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柔性流动。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文化市场经营管理和国际规则的经纪人、艺术家等专业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经营人才来陕创业和发展。允许各类人才以文化品牌、创作研发成果等无形资产参股文化企业。

4、加快文化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演艺、影视、文化娱乐、图书版权、音像制品、会展等文化市场建设,做大做强我省文化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市场,培育文化创作、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各种中介机构。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商品零售终端市场网络,完善采购、配送、流通等服务功能,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持续扩展交易规模。构建城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市场空间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我省与周边地区文化市场一体化整合。

(四)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1、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确保文化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准入体系、行政执法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和技术监控体系,促进我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2、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协会。在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托行业协会制定文化产业工艺、功能、检测、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构建文化产业行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行业各类协会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3、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模式。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文化、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相协调的执法机构。加强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继续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不断加强对虚拟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动漫产业等高技术文化产业领域的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文化市场的社会与舆论监督,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

牵头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篇2

一、加快发展农村信贷资金市场

以需求为导向, 健全农村信贷组织体系。根据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新趋势、新特征, 逐步建立健全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多层次信贷服务体系。拓展政策性金融支农领域。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 积极开展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科技项目等县域经济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增加中长期信贷投入,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政策性信贷业务;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模式, 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批发支持, 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鼓励商业性金融进入农村市场。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鼓励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向县域发展分支机构, 下伸服务网点,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农信社的网络系统, 开展批发金融和委托服务等业务, 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通过增资扩股, 增强资本实力;采取多种方式, 化解不良资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支持邮储银行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鼓励其发挥网点优势, 推广小额质押贷款、拓展小额信贷业务;拓展批发业务及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协议存款业务, 防止农村资金外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鼓励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股、收购、新设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加强政策扶持, 放宽准入限制, 降低运营成本;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参与链接, 解决资金规模限制问题。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形成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为辅助、商业性担保积极参与的多元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 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农产品出口卖方信贷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并予以贴现支持。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切实根据农户和企业信贷需求确定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还款方式等。大力推行大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综合授信、“农户信用协会”及“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联合增信模式等创新型信贷产品。创新信贷、保险、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组合产品, 银保合作探索“小额信贷+意外伤害险”、“小额信贷+个人信用保险”、“农业保险+农业信贷+财政担保”等产品, 银期合作探索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凭证为抵押的信贷产品。把消费金融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的主攻方向, 研发适销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 重点拓展建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耐用消费品等生活需求贷款。加强对农民创业的信贷支持,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开发适合不同创业群体的信贷产品, 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鼓励金融机构合作, 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额信贷需求开展银团贷款业务。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借鉴经验, 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林权、“水权证”、农业机械、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粮食直补资金等抵押和质押方式。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从农发基金中划拨专款, 设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 通过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运作。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结算工具创新。创新保险、信托、租赁、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投资理财、银行卡、外汇等服务, 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通过设置自助银行、自动服务终端、移动金融等延伸金融服务半径, 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方式, 提高金融服务便捷度。

二、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

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由保监、财政、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气象、民政、税务、银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委员会, 负责农业保险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以及防范、处置、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工作;利用农经、农技、畜牧及乡村两级行政资源, 全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动员、承保组织、保费收缴、灾害普查工作, 并建立目标考核联动机制, 自上而下形成工作合力。整合技术资源, 充分利用农网、气象、统计、农情研究等平台, 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库, 完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增加农业保险有效供给, 逐步建立健全经营主体多元的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农业保险机构体系。允许有条件的县 (市) 设立专业农险公司;组建区域性农业保险组织, 由财政和当地农民共同出资设立。可以建立三层次互助保险组织办理区域保险业务: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业保险互助组织, 以县 (市) 为单位建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 建立区域性农业保险合作联社。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 鼓励保险公司向乡镇延伸机构, 在重点乡村组建保险联络员队伍, 增强展业、承保、防灾减损、理赔等服务能力。

创新农业保险运作模式。一是积极拓展险种。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 重点保证国家给予财政补贴的水稻、玉米、大豆和能繁母猪、奶牛保险, 扩大保险覆盖面, 保证、监督补贴资金足额到位和使用。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补贴支持力度, 提高国家财政补贴比率, 减轻县级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新险种, 试点具有区域农业优势特色品种保险, 研究探索农产品质量保险、农产品储藏和运输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等新型险种;为农民提供农房、机械、牲畜、机动车辆等方面的财产保险, 职业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责任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消费信贷保险等。充分发挥保单借款和质押贷款功能, 与银行信贷结合起来, 为信贷抵押物提供财产保险, 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保证保险, 为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民提供定期寿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分散商业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 拓宽农民融资渠道。二是调整保险对象。从个人参保为主向合作组织参保为主延伸, 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中介, 充分发挥信息统计和共享优势, 成片投保、整体理赔, 发挥规模效益。三是创新保险经营模式。在现有农业保险模式的基础上, 借鉴江苏省“委托代办”、“联办共保”模式和浙江省“政府推动+农户互保+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三合一”模式, 不同险种可选择不同经营模式;也可根据财力, 考虑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建立政府主导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

三、稳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债券、股票市场直接融资。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到证券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农村;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高收益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 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涉农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谨慎稳妥、循序渐进地发展农村地区证券服务业务, 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发挥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功能。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依托产权交易中心, 或条件成熟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借鉴北京、成都等地经验, 把农村产权交易纳入交易范围, 推进信息、金融产业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资本与农业对接, 打造集农业要素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近期, 先试点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和交易、农村企业产权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型农业设施租赁权转让、林权、水权、生态权益补偿及交易等。政府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明确权属归属性质, 促进农村产权流转, 有效解决农村抵押难、贷款难问题。

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中央2009年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而2010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新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基金的呼唤更为坚定。2010年北京、河南相继建立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将投资方向瞄准了农业。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 运用现代信托关系机制, 通过发行基金券 (基金份额或受益凭证) 的方式集中投资者分散的资金, 并以股权形式直接投资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未上市企业) 或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 促进目标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 提高目标企业的效益, 并给投资者以丰厚的投资回报。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模式可以采取政府、银行联合其他机构, 如大型企业、境外银行或个人、私人投资者等设立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细化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等领域, 带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加强创投企业与农业企业对接和沟通, 为农业高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佟巧一.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及对策.China's ForeignTrade, 2011, (10) .

[2]马晨.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和差异化政策体系.金融时报, 2010, (7) .

[3]刘磊.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1.5.

[4]童鹏.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中国农经信息网, 2011, (10) .

[5]王华琼.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商业, 2008, (12) .

[6]邵作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篇3

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农村分散经营有其不足之处。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无力抵制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农户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在生产经营上往往彼此模仿,造成结构趋同,同步动荡;分散农户的商品交换,交易费用高,在市场上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农业生产资料,利益大量流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出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发挥好村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是我国农业体制创新的方向所在。要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合作社发展,提高其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篇4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从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看,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着(A)的转变。A.从管理到治理

B.从理论向实践

C.从制度建设向制度改革

D.从城市向农村发展

2.根据本讲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目标没有提到的是(C)。A.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B.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C.公园开放

D.公共阅读服务

3.本讲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提到的是(D)。

A.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B.公共文化的资源和内容体系

C.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体系

D.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

4.根据本讲文化体制改革在整个深化改革中起(A)作用。A.引领

B.主导

C.配合 D.统筹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本讲指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包括(ABC)。A.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B.目前我们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已经呈现出加速的态势,机遇与风险并存

C.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目前面临着提高文化软实力,逐步掌控国际话语权的问题

D.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已经超过城市

2.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A.以政府为主导

B.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C.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D.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参与公共活动等基本权益为主要内容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完成,每个乡镇都有了文化服务站和图书馆。错误

2.本讲认为中国已经是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文化软实力仅次于美国。错误

3.本讲提到我国的文化市场由总量短缺的卖方市场已经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的买方市场与结构性短缺并存。正确

健全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篇5

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是国家税收体系的两个子系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不管缺少中央税收体系还是缺少地方税收体系,国家税收体系都是不完整的系统。分税制的核心是在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将政府收入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并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征收管理。按照分税制最基本的要求,中央和地方都应当有基本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就是要有自己固定的税收。这种固定税收应当由若干税种构成,其中包括各自的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本文就地方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一、健全地方税体系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个国家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需求以及税收征管水平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权、科学设置税制、明确税收征管等,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补充、互相协调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我们称之为税收体系。

地方税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分税制,其以征收地方税收入为中心,主要目的是筹集财政收入,保障地方政府财力、实现地方政府和税收的职能。概括来说,地方税体系就是由地方税的制度制定、执行和司法保障等多个复杂的体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税收征收分配系统。因此,欲健全

地方税体系,必先明确地方税的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在此基础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针对税权划分、税制设置、税收征管等因素形成系统全面的规范和制度。

三、现行地方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没有统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可能有步调一致的行动。实事求是地讲,尽管中央已作出建立地方税收体系、合理划分税权的正确决策,但在要不要分别设立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问题上,在正确处理税收“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上,还应统一认识。正因为人们目前的认识尚未真正统一,以致建设地方税体系、合理分配税权未见实质动作。

(二)税收体制不完善也不够稳定。实行分税制的目的,在于通过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保证两级政府所需财力,调动两级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现在看来,增强中央政府可调控财力的目的基本实现,中央税体系得到加强,中央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对而言,地方税体系发展滞后,尤其是税制不稳定、管理不顺畅的矛盾突出。近期,为保证中央收入,更好地调节宏观经济、国家对地方税体系中发展较好、便于征管、税源较广的税种的税目或税率陆续作了调整。几乎每项新出台的增税措施,都有利于中央收入规模的扩大;而减税的大多是地

方税收,令人不得不对地方税体系有无存在的必要产生疑虑。必须看到,税制稳定是税收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稳定地方税制至关重要。

(三)税收法律层次不高。目前我国尚无统领整个税收体系的税法大纲,因而没有法律对我国税收的性质、作用、立法原则、管理体制、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及主客体间的权利与义务、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各级税务机关职责、政府与税务机关权限划分、地方税税种开征及调节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具体、严密的规定,整个税收体系建设缺乏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

(四)税收体制内外有别。现行地方税制仍内外有别,如地方基金、城市维护建设税仅对部分企业征收,这不仅不利于公平税负和企业间平等竞争,也不利于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

(五)主体税种比较单一。现行地方税收体系中,调节面广、调节力度强、征管简化、收入规模较大、起主导作用的税种仅有增值税了,过去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由过去的地方税收变为共享税,而且中央占60%,地方仅占40%,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缺乏灵魂和长远目标。

(六)税收调节功能不到位。目前,我国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等税种尚未开征,税收聚财功能、调节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其他地方税,如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七)财权税权不统一。现行分税制虽将部分税种和其中的部分收入划归地方,但却未明确其为地方税;其收入安排使用权属地方,但税收立法权、政策管理权、征收管理权却属中央。财权、税权体制不统一,不可避免地抑制地方加强税收管理的积极性,影响地方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执行,从而出现中央定政策、地方出资金、影响地方财政平衡等问题。

二、健全地方税收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国家应制定和颁布税收基本法

国家应加快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税收基本法。该法不仅要对国家税收体系及其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两个子系统的主体税种等作出规定,而且要对税收的立法权、管理权、收入规模、税种量限、管理体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税收强制执行手段等重大问题进行规范,还要对税务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等作出规定,加快税收法制建设的步伐。

(二)要科学选择地方税主体税种

建设地方税收主体税种,有两个方法可供选择: 1.方法之—:由于增值税收入规模大、税源充沛、收入稳定,可改变增值税的共享税地位、将增值税、消费税作为中央税的主体税种,以确保中央收入稳定增长;将企业所

得税、个人所得税全部作为地方税体系的主体税种。为实现地方税体系的“内生增长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上一篇:【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招生网站-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分数线下一篇:中科大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