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2024-08-25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通用10篇)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篇1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日期:2012-5-7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省发展改革委

2012年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实施《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陕西省“十二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推进信用法规制度建设、信用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和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在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共享、企业信用评价服务和社会失信问题整治方面取得突破,力求在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规范社会经济秩序上见到更大实效,推动“信用陕西”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一、进一步加强信用法规制度建设

1.深入、扎实抓好《条例》和《规划》的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省发展改革委、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各地、各部门贯彻实施情况,确保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加快研究起草《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条件成熟时启动立法程序。

3.研究制定《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企业)征集共享技术规范》,尽快印发实施,为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工作提供技术标准。

4.加快研究制定《陕西省企业信用评价规范》,争取上半年印发实施。

二、加快构建全省信用工作组织体系

1.进一步加强省级信用管理机构和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各项具体工作。支持省联合征信中心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推进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和应用服务工作。

2.加快市级信用管理机构和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建设。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要尽快明确本级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和信用管理机构,尽快按《条例》规定设立信用信息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和职责,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3.推进政府部门加强信用工作。省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结合实际确定本单位信用信息工作责任部门或机构,统筹协调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做好行业信用信息归集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等相关工作,并尽快与本级信用管理机构实现工作对接。

三、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征集共享

1.建设完善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现有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扩能改造,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整体效能,完善平台的各项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启动建设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力争年内建成,实现与省级平台的对接。

2.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工作。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联合征信中心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对接与协调,进一步做好省级部门接入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入库工作。已接入信用信息平台的部门,要继续做好信用信息提供和更新工作,并按照规定不断充实和完善信用信息提供内容。暂未接入的部门要积极配合省联合征信中心工作,力争上半年全部接入信用信息平台,并依法提供和更新企业信

用信息。

3.进一步加强行业信用信息整合。各级政府部门信用工作机构要加强部门内部协调,依托已有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或者采取建立行业信用数据库、电子信用档案等方式,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本部门掌握的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不断健全行业信用记录,为实现全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打好基础。

4.大力推进重点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结合工程建设、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及治理商业贿赂等工作,抓紧推进各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将重点领域信用信息系统纳入全省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实现信用信息联建共享。

5.做好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准备工作。适时开展全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整合的前期调研,为下一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准备。

四、积极开展社会信用管理和服务工作

1.组织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服务。省信用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全省选择3-5个领域,组织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服务试点。各有关部门要协同做好组织推进工作,积极探索推进评级结果在有关具体业务工作中的运用。

2.加强重大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服务方面的信用工作。从下半年开始,率先在全省重大项目管理、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专项资金安排、政府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工作中,试行企业信用等级准入和专项信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把对经济社会活动参与主体的专项信用评价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有效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和政府公信力。

3.加强社会失信监督和惩戒。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及各有关部门要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民事商事案件“执行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失信问题,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失信投诉处理,及时曝光失信行为,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失信惩戒措施,切实使失信者付出高昂成本。力争上半年出台食品药品安全等信用管理办法。

4.做好社会信用服务工作。省联合征信中心和各市(区)信用信息工作机构要通过“信用陕西”网站,面向社会提供“一站式”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查询服务,认真做好网上投诉受理、回复工作,对典型失信案件进行曝光和跟踪。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失信投诉处理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用信息。依法有序向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信用信息,鼓励信用服务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用信息产品开发和创新,满足社会多层次、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

5.组织做好产业园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西安高新区率先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信用监督服务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在园区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市场开拓、融资担保、投资合作等活动中的应用,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年内全省再增加2-3个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园区。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做好试点经验总结推广。

五、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1.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地、各部门信用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积极探索开展政府公信力评价,开展各市(区)、省直各部门信用工作和自身信用建设情况综合考评,并切实强化评价、考评结果的有效运用。

2.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持续开展社会诚信宣传,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信用建设成果,树立诚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积极开展信用大讲堂、信用知识网络竞赛等普及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信用政策法规,普及信用文化知识,增强社会诚信意识。组织举办信用培训学习活动,对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信用建设、信用法规、信用管理和信用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有效提升政府信用管理工作水平。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篇2

1 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秀美江西”这一中心, 在巩固2009~2011年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大四小”工程建设, 不断提升工程建设水平, 促进生态与经济互融, 做到山上山下“双轮驱动”, 绿化彩化相得益彰。进一步扩大森林总量, 提高林业龙头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做强绿色产业, 增加林农收入,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着力提高林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着力提高森林资源的林分质量, 为促进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转变, 构建城乡一化绿色生态屏障, 保护江西绿色生态品牌作出新贡献。

2 实施“六大工程”

围绕建设“秀美江西”, 重点实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2.1 森林城市创建工程

按照建设森林城市要求, 大力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引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城市出入口、主干公路和建成区等重要地段的绿化美化。通过开展森林街道、森林园区、森林单位、森林校园、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等“森林十创”活动, 把森林引进城市, 提升城市品位。同时, 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不断提高乡村绿化水平。力争2012年全省创建8~10个省级森林城市, 创建1~2个国家级森林城市。到2015年, 全省省级森林城市达到30~50个, 国家级森林城市达到5~6个。

2.2 通道绿化精品工程

在新造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全面绿化的基础上, 大力建设一批绿化精品工程, 做到“树有高度、林有厚度、四季有景”, 进一步提升绿化品位。江西省林业厅将集中力量对江西境内的济广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和杭瑞高速、沪昆高速、厦蓉高速“三纵三横”等重要通道进行绿化提升。对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内的山体采取封、改、补、造等综合措施, 加大林相改造力度。市、县两级分别对辖区内的交通主干道、景区旅游公路等通道进行重点绿化, 对城区可视范围内的山体进行林相改造。

2.3 山上质量提升和景区花海工程

大力实施长 (珠) 防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试点、造林补贴试点、珍贵阔叶林资源培育等国家森林经营项目。对疏林地或郁闭度不高的次生林、中幼林加大抚育力度, 着力改善林分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对宜林荒山、火烧 (采伐) 迹地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和针阔混交林, 不断提高阔叶林比重。按照设计新颖、造型各异、以绿为主、用花添美等园林绿化理念, 大力提升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的绿化建设水平。通过造林造景、添花添彩, 突出景区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景区独特魅力。

2.4 森林保护与健康工程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鼓励和支持封山育林。加强天然阔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 强化林地资源管理;积极开展珍稀树种资源培育, 对古树名木全部挂牌建档, 完善保护机制。进一步调减全省商品林生产计划, 使全省林木总采伐量呈逐年下降态势。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征占用林地 (湿地) 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出省高速公路木材检查站建设, 强化木材运输监管;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努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火工作科学化。全力抓好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确保森林健康。

2.5 矿区园区裸露地覆绿工程

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公路沿线和城市周边可视范围内的矿山 (包括各类废弃矿、矿渣山、尾矿库) , 以及岩石裸露、坡度陡峭等绿化难度大的地段, 采取填客土、栽植灌木或者在迎面坡人工砌筑沟槽等方法, 全面实现复垦覆绿, 增加绿化效果。对县级以上工业园区要做到不见裸露地, 区内绿化成林成景。

2.6 千亿绿色产业工程

重点抓好油茶、苗木花卉、速丰林和毛竹、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高产油茶种植面积, 加快推进低油茶产林改造, 着力提高茶油精深加工水平, 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建设赣西千里苗木花卉走廊, 尽快出台扶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区域性苗木花卉交易大市场, 打造一批集生产、销售、园林施工、科技研发、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苗木花卉基地。结合新时期扶贫开发, 积极推进林下种植养殖、森林食品、森林药材以及森林旅游、农家乐, 推进林业扶贫向纵深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大力建设省级林业产业科技园, 不断提高江西省木竹精深加工能力和集约发展水平, 培育知名品牌, 提高产品竞争力。力争201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 600亿元。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篇3

工作要点包含八个方面32项工作任务,责任单位涉及省发展改革委、人行武汉分行、省政府金融办等50多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及各市州县区人民政府。

2016年,湖北省将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部署,以实施《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核心,以落实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和“十个积极作为”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在推進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上,着力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夯实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基础、建立授权查询工作机制、推进信息汇集系统建设。

二是在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上,着力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落实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双公示、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落实信用信息应用、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

三是在重点领域诚信建设上,发挥政务诚信示范作用,深入推进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

四是在实施信用联合奖惩上,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案例审查公示机制。

五是在信用试点示范建设上,全面推动区域综合性试点、开展行业领域试点示范、推进“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加强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

六是在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上,着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信用服务创新、规范信用服务机构。

七是在诚信宣传教育上,深入开展诚信主题宣传教育、弘扬诚信文化、加强信用管理人员教育与培训。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篇4

社会诚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为了科学指导“十二五”期间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良好发展局面。

一是信用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和省联合征信中心,各市(区)信用管理机构和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为统筹协调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已完成前期调研和草案起草工作。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信用标准化试点省份,国家信用标准在我省信用体系建设中得到应用,地方信用标准的制订工作取得进展,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是以“三库一网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省级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数据库建成运行,初步实现了省级主要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个人信用数据库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工作正在酝酿起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贷征信数据库)不断完善。“信用陕西”网站已成为宣传、服务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陕西”建设的重要窗口。

四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陕西省企业信用信息项目”顺利实施,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信用申报、信用评估、失信投诉等应用服务系统正在抓紧建设,部分功能开始面向社会提供试运行服务。以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型企业为重点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已经起步。

五是行业、地区信用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各行业和重点领域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商业贿赂治理等方面正在采取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各市(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陆续启动,西安市率先建成了市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其他市(区)以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农村信用建设、项目管理信用建设等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看,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信用法规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推广应用不够、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信用建设统筹难、信用信息归集使用难、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难等困难,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社会信用需求不断增长,信用交易更加广泛,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切实做好各项具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国际间经济往来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省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进而促进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全国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省要顺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阔步跨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风险。

三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信用标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将专门规划部署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各方面工作,国家有关部委将我省列为全国信用标准化和信用信息化试点省份,为我省全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是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市)积极推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在地方信用立法、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管理、信用市场培育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我省各地、各部门不断探索创新,也形成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以打造“信用陕西”、提升综合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将信用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着力加强信用立法、信用信息共享和社会诚信宣传三大基础支撑,着力加强信用信息在政府管理、市场经营和社会活动三大领域的应用和服务,着力加强对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的社会信用监督,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形成与科学发展和西部强省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信成为我省加快发展的一大资源,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信用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和表率作用,切实履行完善法规、整合资源、培育市场和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依法规范信用服务行为,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努力在信用立法、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政府管理信用引入、社会失信问题整治、信用服务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在工程建设、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招标投标、合同履约、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首先见到实效。

——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不断完善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共享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监管联动机制,形成打击和惩戒失信行为的合力。依法面向社会公开信用信息,积极开展失信投诉服务,加大失信曝光力度,形成对失信者的社会联防。

——信息开放和维护安全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妥善处理好信用信息公开与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的关系,做到既有利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满足政府管理决策和市场经营活动的需要,又能够切实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设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情、体现陕西特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法规制度和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信用信息充分共享并在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信用服务业规范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各地、各行业、各重点领域和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并取得显著成效,发展机制和秩序明显改善,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失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信用陕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信用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信用管理机构,省、市两级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和政府部门信用工作机构,尽快形成条块结合、职责明晰、统一高效的全省信用工作组织体系。

——信用法规制度建设。围绕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加快完善相关法规、规章、规范和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

——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在现有“三库一网一平台”省级信用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各行业信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基本建成以省、市两级信用平台为主体,以行业信用数据库为辅助,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和重点专业领域征信系统为支撑,以“信用陕西”网站为窗口,覆盖全省企业、个人及各社会领域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社会信用监督服务。全面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及其在政府管理、市场经营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强信用评价、失信投诉等信用监督服务,健全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以信用制度为保障、信用服务为支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有效提升社会诚信水平。

——信用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环境,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本地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形成规范经营、公平竞争、业务各具特色、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业,使其成为我省重要的新兴服务业和社会信用监督力量,努力使信用服务业经营收入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以上。

四、建立健全信用工作组织体系和信用法规制度体系

(一)加强信用工作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市、县信用管理机构建设。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区)明确本级信用管理机构,与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对口,做好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等具体工作。

二是市(区)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建设。各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设立市级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与省联合征信中心对口,负责建设省、市两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做好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和应用服务工作。

三是各部门信用工作机构建设。省、市、县各有关部门确定统一的信用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同级或上级信用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协同做好全省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和行业信用监管工作。

(二)加强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化建设。

一是重点推进综合性信用立法和企业信用监督立法。研究起草《陕西省社会信用促进条例》,依法确立社会信用的范围和形式、信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信用信息的开放和保护、信用市场的发展和监管等基本社会信用制度。研究完善《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依法界定企业失信行为、失信惩戒尺度和实施主体,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信用服务机构监管相关法规的制定,加强其他信用立法调研。根据国家及我省信用法制化建设进程和实际工作需要,及时对现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是加快信用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信用标准化试点工作的要求,在进一步推广使用信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及时研究制订信用信息征集共享、企业信用评价、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标准、规范,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信用标准体系。

五、构建全省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一)加强各行业信用数据库建设和行业内部信用信息整合。

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信用工作机构结合本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建设统一的行业信用数据库或电子信用档案,全面归集整合本部门、本单位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不断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科技型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系统建设试点,推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等信用体系建设。

(二)加快省、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

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设完善省、市两级信用信息平台,以工商行政部门的企业登记信息为基础,依法归集整合各级国家机关和公共组织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尽快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抓紧研究确定个人信用信息归集的内容和范围,以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为基础,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各类专业人员、中介服务人员等人群为切入点,稳步推进各级部门之间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陕西节点的纵向网络,各市(区)及时向省级信用信息平台报送相关信息,逐步实现全省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三)不断拓展信用信息采集渠道和共享范围。

在全面归集、整合各级国家机关和公共组织信用信息的同时,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组织的信用信息共享,进一步汇集企业、个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投资合作、融资担保、信用交易、合同履约等方面的信用信息,不断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

(四)强化信用信息的挖掘提升和开发应用。

依托省、市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全省统一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研究创新信用评价分析手段和服务方式,加强全省各地、各行业和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为政府决策、金融信贷、社会投融资、企业经营、工程建设及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多层次的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

(五)全面提升“信用陕西”网站的技术和功能。

“信用陕西”网站作为全省对外信用宣传和服务的统一窗口,由各级信用管理机构、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及各部门信用工作机构联合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站栏目和功能,加快网站技术升级,开发建设各市、县、区信用频道和行业信用频道,为全省各类专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入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信用信息发布、查询及其他相关服务。

六、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服务的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

(一)加强行业信用建设。

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制度,依托已有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建立专门的行业信用数据库,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个人、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健全行业信用记录,并及时向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提供和更新信用信息,实现行业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全面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服务的行业应用,依据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实行分类监管,不断创新行业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登记注册、资质认证、审验等市场准入环节的信用管理,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市场经营主体要实行“黑名单”制度,有效提升市场监管水平。

(二)加强重点领域信用建设。

结合工程建设、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招标投标、合同履约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统筹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各领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加强与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积极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对关系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失信问题要依法从严惩处,促进各领域诚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征地拆迁、资金使用、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信用监管,重点解决工程质量不过关、施工建设违反法律规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易发多发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及时曝光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失信行为,对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及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集中力量及时查处,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信用监督体系建设,全面采集、整合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医药购销、产权交易、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商务活动信息和商业贿赂案件查处信息,为商业贿赂治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有效预防和惩治商业贿赂行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加强全省法院执行信息系统建设及其与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建立部门联动威慑机制,对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民事主体依法给予必要限制,使“执行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积极探索创新合同履约、电子商务、民间借贷等领域信用管理和服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债务、合同违约以及市场价格等方面失信行为,促进市场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三)加强政府投资和公共管理领域的信用管理。

在行政审批、重大项目管理、政府采购、药品招标、公共项目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专项资金安排、政府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全面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和信用评价报告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信用等级低或有严重失信记录的企业,要依法采取措施予以限制。在招标投标环节,探索实行企业廉洁准入制度、信用等级准入制度和专项信用报告制度,确保国家资金安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四)加强政府自身诚信建设。

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切实履行社会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完善依法办事承诺制度、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廉洁执法。严厉查处各类行贿受贿和渎职侵权犯罪,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长效机制。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完善公务员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和信用监督机制,探索开展政府公信力评价,切实增强各级政府加强自身信用建设的自觉性。建立健全供水、供电、供气以及医疗、教育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行业社会公众评价制度,将其诚信状况及社会公众满意度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七、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监督

(一)重点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督。

全面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共享、信用申报、失信投诉、不良信息披露、信用评价、信用奖惩等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四位一体”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和“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各级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及相关组织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查询和失信投诉服务,对典型失信案件及时进行曝光和跟踪。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行规行约,加强行业信用自律,倡导文明诚信经商。组织开展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服务,拓展企业信用评价信息的应用范围。探索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监督和服务,逐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试点推进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岗位,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运行企业信用交易综合服务系统,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咨询,为企业开展各类信用交易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用风险管理服务,强化对企业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的有效支撑。

(二)逐步完善对个人的信用监督。

按照“立信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健全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查询和使用制度。加快推进各级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相关组织之间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逐步扩大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渠道和使用范围。结合纳税、市场准入、社会保障、科研管理、劳动人事管理、个体工商户管理等方面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公民“信用档案”。积极推进个人信用报告在从业资格认定、干部选拔、社会就业、信用消费、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在全社会全面强化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着力引导、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八、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专业信用服务机构。

率先引进和培育一批以征信调查、信用评估、信用管理咨询为主要业务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不断加强产品开发,增强服务创新能力,面向市场提供有特色、多样化、高质量的信用服务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商账管理等信用服务业发展,满足全社会多层次、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建设信用服务产业园区,作为全省信用信息交换基地、信用服务机构孵化基地、信用服务产品研发基地和企业发展信用服务基地,促进信用服务机构的培育、聚集和发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服务业发展环境。

通过制度性安排和政策引导,率先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组织充分利用信用信息服务防范经营风险,有效激发潜在的社会信用服务需求。依法有序向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鼓励和引导各类信用服务机构进行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努力营造有利于信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促进我省信用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强化措施,引导信用服务规范发展。

健全信用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实施对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监管。探索建立信用服务市场特许经营制度、信用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制订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信用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和注册管理制度,培育一批具备较高执业水平和职业操守的从业人员。

九、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和信用人才培养

(一)大力加强社会诚信宣传教育。

结合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将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信用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匡正道德失范,校正诚信缺失。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互联网、板报、橱窗等传播工具,大力宣传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倡导诚实守信,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诚信创建和信用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信用政策法规和信用知识的普及教育,使诚实信用成为人人皆知、人人自觉遵守的社会准则。通过对典型失信案例的剖析和曝光,积极开展警示教育,有效提升公民的自律和防范意识,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积极开展信用管理业务培训。

加强与省内外信用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快本省信用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信用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信用工作理论、基本方式方法、重点内容任务和技术技能的培训教育。邀请国内外信用专家来我省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研讨活动,进行信用知识和诚信理念的全员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用认知水平和信用专业能力。结合信用行业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大力开展面向信用服务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信用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三)加快发展专业信用教育和应用研究。

将信用管理专业列为省级紧缺专业,将信用专业人才列入我省急需人才目录,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信用管理研究方向,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开设信用管理本科专业,加强专业信用人才培养,满足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各方面对信用人才的需要。依托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一步加强信用经济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学术交流,为我省信用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十、保障措施

(一)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把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尽快健全工作机构,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切实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支持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和省联合征信中心积极开展工作。加快推进市、县、区信用管理机构建设,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三)加快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认真组织实施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六大项目,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做好重大项目建设运行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尽快投入使用,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

开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篇5

简 报

(第10期)

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 2013年4月11日

市工商局诚信示范创建试点工作

取得显著成效

市工商局根据《开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工作部署,巩固诚信示范创建成果,形成社会诚信示范体系,逐步建立企业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有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积极开展“文明市场”行动。在创文工作中牵头开展“文明市场”行动,制定印发《2013年创建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活动工作方案》,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积极督促指导市场建立和落实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规范场地内经营行为,建立诚信经营模式。

二、诚信示范创建试点工作效果显著。全市评选公示“守 1 合同重信用企业”92家、“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3个。成功推荐我市广东开平春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金辉华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获得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现联合市个体私营协会组织推荐我市3家企业参与江门市诚信企业评选。

三、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力度。据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信息系统记录,3月份共录入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信息数据2655条(次),制定各类检查计划79条(个),发现并及时处理的违法违章业户有142户次,查处取缔无照经营14宗,引导办理营业执照13户;办理企业年检107户、个体户验照8252户。认真落实创文工作任务,制定城区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整治方案,先后牵头组织对城区16个集贸市场、1500多户个体工商户进行整治规范,教育引导经营户文明、守法、诚信、有序经营,优化市场秩序和环境。

报:江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黄耀雄

书记、文彦市长、谢超武副书记、陈伟成常务副市长

送:市“两建”办公室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篇6

一、20xx年工作开展情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的重要载体。xx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快,效果好。20xx年以来,根据xx市信用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我县以打造“信用xx”为目标,积极倡导“诚信”的价值取向,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为导向,以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公开、利用为主线,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平台建设,创新拓展应用,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并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打造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一)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县信用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召开的贯彻落实信用体系建设三个改革性文件视频会暨媒体通气会精神,召开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建立了多渠道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联动机制:一是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年都会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执行计划,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二是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x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推进党群部门、政法系统、社会组织的创建工作。三是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创建第四届文明县城的一个重要载体,全民参与,共同推进。四是政府带头落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政务诚信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和公职人员言行,通过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四是为进一步加强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市20xx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制定了《xx县20xx年推进xx县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二)统筹协调,推动工作开展

1、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强化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建立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用人机制,严格公务员诚信管理,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公务员诚信作为公务员个人考核、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奖励表彰等工作的基本内容,将诚信教育内容纳入公务员录用考试和培训计划中,加大公务员诚信考评,塑造“忠诚、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形象。

建立和完善了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与政协协商制度,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讨论与听证等制度,提高决策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县重点项目都在确定前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范围、决策提出、决策主体与程序、决策实施与责任追究等作出了规定。

全面开展行政权力和行政执法主体清理规范工作,明确了我县的“权力清单”。编制了全县30个相关单位的“双公示”目录,共梳理出“双公示”目录2大类,其中行政许可120项,行政处罚1982项。依据权责清单目录中确定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事项,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开展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培训,在网上公布行政执法人员信息,主动接受监督。

2、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大力培植诚信中小企业,通过“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引入政务管理信息、企业法人信用报告、信用评级报告等作为客观评选标准,对企业进行客观全面评价,着力保证评价质量。

积极开展信用宣传,培育信用环境,增强中小微企业信用意识,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细化银企“一对一”融资辅导制度,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提升融资能力。搭建银企信息沟通平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诚信中小企业培植。突出银行信贷的扶持作用,促成银企信用对接。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升工程;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加强金融创新,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动产融资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存量。

以信用分类监管为重点,以诚信中小企业培植为载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准入、经营、退出行为的全程监管,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推行企业分类监管机制,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建设体系,积极推行个体工商户分类分层监管制度,不断提高广大经营者的诚信经营意识。

3、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

开展“推公开、转作风、强执行、树公信”专项活动,强化主体责任和队伍素质,树立“穷尽执行手段”理念,最大限度让打赢官司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截止10月23日,xx县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124件,执结77件,执结率62。1%,实际执结率50%,执行标的额3162万余元,执行标的到位率45。5%。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力度,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认真落实最高法院部署的“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发挥执行联动机制,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各有关部门配合的大执行工作格局,综合解决“执行难”,执行工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建立执行联络员制度,在各乡镇村聘任联络员,形成执行合力,破解“财难寻、人难找”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权威,推进诚信建设。

4、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

政府信息公开整体推进,以政府的网站集群为主体,强力推进政务信息主动公开。xx县初步形成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站、各个乡镇、单位、部门网站为子站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置“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专栏并做好同步推送工作。按照“谁产生、谁公示、谁负责”的原则,对公示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负责。由县政府门户网站管理部门在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平台上,设置“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专栏,集中展示各部门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同时将以上信息同步推送至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信用xx”网站。截至20xx年12月,xx全县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相关事项内容推送到“信用xx”网站的共有1465条,其中行政许可相关事项内容1462条,行政处罚相关事项内容3条。

进一步完善全县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整合工作,做好信用信息征集工作。提供信息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使用效率,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机制,行政、司法和社会管理机构按规定及时向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传送公共信用信息。

6月7日,县发改委召开了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暨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培训工作会。会议普及了社会信用知识,使与会人员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下一步推进我县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人行xx支行延长信用报告查询时间,专门开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柜台。同时,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管理和使用好征信系统,做好企业征信系统的查询及异议处理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宣传。主要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营造守信光荣氛围。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6·14信用记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报道,志愿者和征信业务人员对民众耐心细致的讲解个人信用报告、金融扶贫以及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的知识。活动过程中累计向居民发放了各类宣传资料500余份,接受咨询200余人次。xx广播电视台把“诚信建设”与“xx县食品安全示范建设”结合起来,与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对接,在单位、企业、普通群众中充分发掘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进行深度报道,广泛宣传。

5、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

在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领域,试行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推进行业信用信息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形成联动。对守信者,探索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激励政策;对失信者,结合失信类别和程度,严格落实失信惩戒制度;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失信事实清楚,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的失信案件,包括政府失信案件、企业失信案件、个人失信案件,除在xx日报、xx广播电视台等主要媒体上公布,还将在信用xx网站典型失信案件曝光栏予以曝光,初步建立健全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和20xx年工作建议

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些工作的推进有障碍。如失信惩戒、黑名单发布方面,一些部门有所顾虑。信用平台建设滞后,区域间、部门间、行业间的信用信息采集与运用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整合不够,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信用产品的应用意识薄弱。许多工作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缺少这方面的工作培训,缺少学习交流,工作大多处于摸索状态,发展不平衡。

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20xx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推进各部门、各单位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依托自然人和社会法人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依法、常态收集整合区域内公民、社会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断优化“信用xx”,推广使用微信公众号和APP,依法依规逐步扩大信用信息的发布,增加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积极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崇尚诚信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要深化信用信息的应用,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通过建立多部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信用奖惩协调联动,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形成扶正祛邪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篇7

通过“制度执行年”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高了职工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彻底纠正了业务操作中制度淡漠,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规操作的现象,彻底解决了员工的工作作风不深入 ,劳动纪律差,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现象。这些成绩的取得,我社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了“制度执行年”活动领导小组,由法人社主任任组长,主办会计任副组长,各分社主任为成员,具体负责“制度执行年”活动日常工作,及时总结汇报、开展经验交流。同时,黑坪信用社制定了“制度执行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分步实施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推动了“制度执行年”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我社20__年2月13日召开了“制度执行年”活动职工会,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全面安排部署“制度执行年”活动工作。并对员工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自查剖析都作了明确的要求;规定职工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学习笔记不少于20篇,心得体会不少于2篇,自查剖析不少于1篇;开展以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制度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全面学习和重点学习相结合,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增强合规经营意识。以“制度、执行、监督”为重点,以“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为目标。主要学习内容是:重点学习省联社成立以来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学习《人行法》、《商行法》及银监部门制定的有关制度,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贷款通则》、《合同法》、《担保法》、《会计法》等重要金融法律法规,以及金融业务典型案例和先进事例。通过学习,让员工达到“心有所惧,心灵触动”的境界,提高员工对讲规章、讲制度,讲合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看到了落后员工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严格执行制度,就是保护自己”的转变。据统计、在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期间,信用社组织员工集中学习相关制度9次,参加人数到达117人次,提供学习资料18份;员工开展业余自学,作好学习笔记250篇;员工书写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心得体会人均2篇;组织员工开展“制度执行年”演讲活动1次,业务技能竟赛1次。

三、自查剖析、找准差距

通过各项制度、法规的学习,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讨论,分社之间的竞赛,我社认真组织了职工在制度执行方面的自查剖析活动。对各岗位、各分社的业务操作、内控管理、监督制约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由每位职工结合自身在业务操作过程中执行制度情况撰写自查剖析报告,梳理出存在的`问题,通过信用社召开职工自查评议会,展开“查原因、谈危害”的大讨论,深挖根源,找准差距,人人签定“制度执行年”合规承诺书。

四、整改完善、重在实效

在“制度执行年”活动中,通过开展学习动员,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对原经办的业务和自身的行为规范进行自查自纠,剖析分析,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个别职工工作作风不深入,劳动纪律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制度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小额农贷管理不规范,信贷档案收集不完整,“四双”制度流于形式;三是超权发放贷款和违规发放信用贷款的现象仍有所存在;四是不按时核对往来帐务,“印、押、证、机”的保管和使用不按要求等违规行为。针对上述问题,我社已采取与职工交心谈心,找准差距,对症下药,召开职工会批评教育4人,对活动中违规行为涉及人员给予严肃处理2人,从而切实解决了执行制度不到位、检查监督不到位和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问题,有效防范了操作风险和经济案件。同时,全社建立了诚信举报制度和自我检讨机制,实行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对员工建立违规积分管理台帐,与个人目标考核、评选先进、职务晋升等挂钩。层层签定《严格执行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目标责任书》和《防案查案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加强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制度执行的力度在全社职工中得到升华,制度执行的行动在全社职工中得到提升,彻底纠正了视制度而不顾,搞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现象,大力弘扬按制度操作,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营造了健康的企业合规文化,使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篇8

按照《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人社部发[2012]1号)的要求和安排,2012年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贯彻落实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整体布局,突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强化依法监督,加大监管力度,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一、突破重点难点工作

(一)大力推动法制建设。认真贯彻社会保险法,修改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规定》,加强依法监督。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工作规程等配套文件,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加强法制宣传,推动基金监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

(二)建立非现场监督工作体系。加快基金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基金监管软件部署实施工作,确保年底前地级全面安装应用。进一步完善软件功能,加强软件应用,增强数据分析的能力,及时研究解决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工作规则,规范非现场监督工作流程,逐步建立非现场监督工作体系。

(三)研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政策措施、监管办法等,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四)强化行政监督。研究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情况,总结违法违规案件的特点和发生规律,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加强对管理经办薄弱环节的检查。部署开展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情况检查,部省两级根据情况确定一定范围的直接检查。坚持社会保险基金要情报告制度。

(五)开展社会保险反欺诈工作。针对养老、医疗等重点领域,对冒领养老金、骗取套取医疗保险金等问题,加大检查、处理和打击的力度,减少基金损失。

(六)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总结各地社会监督工作情况,研究拟订社会监督工作办法,指导地方开展社会监督试点工作,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基金监督工作。

三、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监管机制

(七)开展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审核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规范集合计划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鼓励大型企业参加集合计划。研究养老金产品管理办法,开发标准化养老金产品,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效率。

(八)规范企业年金基金合同管理。发布实施《企业年金基金合同指引》,规范委托人与受托人、受托人与管理人签订合同的行为,维护各方利益,促进企业年金市场公平运行。

(九)加强信息披露工作。进一步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信息披露工作,加强数据研究分析,提高工作指导效力。

(十)开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调研检查。确定调研检查的范

围和重点,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管理的意见,不断改进管理工作。

(十一)研究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监管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年金市场环境和需求分析,探索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投资管理人的监管考核力度,规范运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收益水平。

(十二)推进补充医疗保险改革。研究补充医疗保险的需求、资金来源及实现途径,探索通过商业保险经办补充医疗保险的办法。

四、做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工作

(十三)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政策。拟订《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草案)。配合做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投资政策的研究工作,审核财务报告及投资产品,控制市场投资风险。

五、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十四)培育良好的行业风气。进一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和教育,强化清正廉洁、拒腐防变、依法监督的意识,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树立基金监管人员的良好形象。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综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区综合治理会议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四个意识,着力在健全大调解格局、完善社会管理、提高执法公信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领导责任等五个方面抓落实,大力加强改革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执法规范化、服务发展、构建和谐等六个能力建设,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要求:

1、以化解社会矛盾为根本,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矛盾大排查网络,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积极探索社会矛盾走社会化解决的新途径。在“联”字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各项工作制度,紧密配合各相关部门,互相协作,不断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实效。

2、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保证公正廉洁。要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执法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切实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和“十一五”期间工作经验,抓好机关干部基本法律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切实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做到公正、严格、廉洁执法。

3、以创新管理模式为手段,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紧紧抓住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重点场所,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要重点加强企业、学校、施工现场及公聚场所的安全环境集中整治。加强和改进特种行业的治安管理,加大对非煤矿山、烟花爆竹、民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检查力度,突出抓好防火和生产生活安全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坚持一月一排查、一季一通报。把督办、整改和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预防和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

4、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引导,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积极深入到、社区,开展平安创建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平安创建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对平安创建工

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坚持总结推广平安建设、重点整治,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好的做法。重点做好《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的宣传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查研究,针对综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活动。

陕西省201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篇10

(讨论稿)

2012 年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向纵深拓展,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切实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努力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努力完成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万人的目标。(上述目标为2011年指标,届时以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为准)。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围绕素质就业、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层层分解就业工作目标任务,逐级细化、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继续抓好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就业资金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配套办法,调整就业资金使用结构,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就业的积极作用,为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提供资金保障。定期开展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自查和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违纪违规案件严肃处理并及时通报。

(三)深入开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并积极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继续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深入开展各项创业服务专项活动。继续深入开展“邕城创业行”主题活动,开展创业竞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意识教育进校园、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和鼓励全民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创业意识宣传,树立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尚创业、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公共就业专项品牌服务活动,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继续组织好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就业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打造就业服务品牌。进一步推进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完成全部街道(乡镇)、社区及100个重点行政村的信息网络建设,同时重点加强基层平台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将创建活动上升为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进一步推进广大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

(五)统筹做好城乡各类群体就业。继续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做好高校毕业生求职指导、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实名制统计等基础工作,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渠道。加强对市级见习基地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尤其是基地建设、岗位条件、制度执行、师资队伍、见习实效和经费管理等。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农民工进城务工和返乡创业政策,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登记认定和针对性帮扶。统筹做好农民工,退伍军人、残疾人、企业待岗、自谋职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继续完善“12333”就业援助呼叫系统建设,夯实服务基础,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职业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抓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培训,抓好服务园区企业的培训。重点实施50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实施10000名重点行业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计划,实施10000人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提升各类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力竞争力,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和幸福感。

(七)突出抓好失业调控工作。加强失业调控,完善稳定就业岗位动态跟踪手段,对部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就业帮扶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预防失业、实施再就业扶助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八)推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加强市场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管理工作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二、扎实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向纵深拓展

(九)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待遇支付工作。2012 年底,城镇基本养老、新农保、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00、000、000、000、000和000。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按规定支付和发放。(以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为准)

(十)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社保局成立和经办机构下延的优势,加强五险统一征缴的力度,加大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居民以及全体城乡居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力度;充分发挥有关部门职能作用,加强部门联动,通过宣传政策、提升服务、加强稽核、执法监督等措施,全面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扩面工作,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十一)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力争把全市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列入2012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实现2012年两项制度全覆盖;重点指导隆安县、马山县、邕宁区和西乡塘区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动员、摸底、启动、参保、发放、监督等工作,加强对已经开展试点工作的8个县(区)巩固和提高参保率工作的指导,吸引更多城乡居民自愿参保缴费;不断改革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出台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水库移民等特殊群体参加新农保办法,研究解决老农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各类原有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兼容性;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和监督,确保各级财政补贴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调研,建言献策,整合现有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规范经办流程,提高效率,切实做好经办服务工作。

(十二)认真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力争继续把 “巩固和扩大城镇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全市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2.5%”、“ 市、县(区)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补助资金到位率达到100%”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完善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提高到240 元,相应调整个人缴费水平。巩固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加强基金预算管理和调控,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监控管理办法。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政策,进一步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继续推动生育保障试点工作和生育保障与医疗保险相关政策衔接。

(十三)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推动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施失业监测预警项目,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探索建立失业预警办法和失业调控工作体系,开展失业预警工作试点。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职工安置工作。

(十四)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全面贯彻实施《 工伤保险条例》,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和各类高风险企业、服务业企业参加工伤保险。进一步落实“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待遇。完善工伤保险费率制度。规范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稳步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完善工伤康复试点。

(十五)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办法,推广基金监管软件应用,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制定实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指引,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探索社会监督机制。

三、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十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端引领的方针,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人才小高地提升工程、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掌握南宁市重点产业相关核心技术,能够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继续开展 “南宁特聘专家”工作,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高层次拔尖人才,吸引培养一批科研技术骨干,带动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培育发展一批自治区级、市级的人才小高地,突出团队聚集,加快形成一批在自治区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人才团队。依托项目载体,落实和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选拔30个人才小高地项目进行资助,促进人才小高地科研、人才队伍上台阶;继续实施专业化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选拔100个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县域经济人才开发项目进行重点培养。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建立跟踪服务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十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抓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造就一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梯队。继续实施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有计划地选拔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进行重点资助,确保培养人选有课题、有项目、有成果、有提高。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市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优化和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地域分布和专业结构,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和服务基层。扎实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统筹实施高研班、专业科目学习,公需科目学习等重点继续教育项目。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方式,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积极探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办法新方式。(十八)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优做强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艺展示活动。制定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相关文件;组织启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活动。进一步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指导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十九)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根据国家职称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探索和深化中小学教师、工程系列及经济、会计、中专技校等系列的职称制度改革。坚持重能力、重业绩的导向,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工作,加快建立科学、规范、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手段,积极探索专业技术资格网上申报。精心组织实施各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加强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规范有序进行。

(二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人才服务,努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发展人事代理,完善人才流动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研究,完善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机制,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紧缺情况调查,为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提供正确导向。继续组织赴区外开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引才聚才服务平台,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继续完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做好后续管理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

(二十一)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引进国外高层次行业专家,重点实施国外专家智力项目。进一步做好引智成果示范基地的指导工作,做强、做大引智示范基地。加强对出国(境)培训年度计划管理,突出计划性和实用性。加强出国(境)培训的监督检查,做好紧缺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加强监管,抓好引智行政许可工作。

五、切实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二十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制度,加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力度,加强分类知道,实现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入轨。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后续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重点研究把人员聘用制度贯穿事业单位的人员招聘、考核、岗位聘用和工资分配的机制和办法,发挥人员聘用制度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

(二十三)加强军转安置工作。全面完成2012 年军转安置任务。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探索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个性化教育培训新路子,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扶持指导力度。按照“引导、分化、解困”的要求,扎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扩展解困内涵,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家属、子女就业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和稳控工作,确保我市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的总体稳定。

六、全面加强公务员管理工作

(二十四)加强公务员管理。进一步推动公务员法贯彻实施。加强公务员登记管理,做好参照管理的申报和日常管理工作。探索建立公务员考核和机关绩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公务员考核和监督约束力度。强化职数任用管理,从严管理公务员。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调研工作。抓好公务员申诉工作,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

(二十五)完善公务员选用机制。抓好2012年度全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考务规程和面试、考察、体检等工作的实施细则。完善面试考官管理制度,提高面试工作公平性。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统筹解决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完善公务员交流机制,拓宽交流途径,探索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公务员选拔培养链。继续开展“推优育才”跨地域跨部门交流任职和竞争上岗工作,进一步优化南宁市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结构和经历结构。

(二十六)加强公务员培训。着重在培训内容、方式、管理上加大创新力度,规范初任培训,突出任职培训,强化在职轮训,深化专门业务知识培训,不断充实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管理。进一步推进公务员网上培训,完善学时学分制,建立南宁市公务员网络培训大学堂,建立“因需施教、按缺选学”的菜单式选学培训新模式。以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公务员为重点,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七、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十七)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配合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二十八)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做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

(二十九)深入推进企业工资分配改革。推动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企业效益提高逐步增长。推动建立企业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实现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同步,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不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制度,为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及增长提供有效参考。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

八、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十)稳步推进农民工工作。继续以农民工就业创业、职业培训、劳动管理、工资清欠、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子女教育、公共服务、权益维护、机制建设等方面为重点,协调各级农民工联席会议全面开展农民工工作,落实农民工政策,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组织开展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热点难点问题调研,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适时开展农民工工作督查活动,促进农民工相关政策落实。

(三十一)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按照“市级统一指挥、城区集中管理、协查员分片包干”工作格局,加强劳动关系调处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监察、仲裁联动维权新模式。继续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严格特殊工时制度管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日常巡查、举报投诉调查和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积极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依法受理并查处各类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案件,确保法定结案率达到96%以上。继续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完善管理功能,加强信息采集,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武鸣、横县“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不断扩大“两网化”在县级的覆盖面。

(三十二)深入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建立调解联动机制,构建多渠道的争议调解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街道(乡镇)、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争议快捷平稳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确保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率达50%以上。推进仲裁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确保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当期结案率达92%以上。继续开展“送法入企”活动,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守法、用法和护法意识。

九、统筹推进综合性基础性工作

(三十三)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调查研究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和专题业务调研工作机制,提高调查研究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强调查研究和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与应用。

(三十四)推进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继续抓好《社会保障法》的学习培训工作。及时修订本局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规范,切实按法定时限及程序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的完善,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做好普法教育工作,实施“六五”普法计划。

(三十五)进一步加强规划、统计工作。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价方法,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工作。组织实施2012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统计工作职责,加强统计综合管理;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抓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三十六)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归口管理,加强重点业务工作和重大活动的主动宣传策划,着力抓好典型宣传,为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以主动性新闻发布为抓手,进一步把握宣传主动权。加强舆情监控工作,建立完善舆情监测报告、研判预警和舆情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明确任务和职责,加大对重点业务、重大活动的信息报送力度,努力提高政务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

(三十七)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推进政务公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提高集中审批的效率和质量。以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为重点,推行行政决策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公共服务机构办事公开。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认真受理公众依申请公开事项。加强门户网站建设。依法主动公开各类需要公开的政务信息。

(三十八)加大推进信息化建设力度。继续抓好金保工程系统建设,加快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根据市级统筹的要求,做好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开通工作,做好与信息系统结构相符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架构统一规范工作,实现“一卡通”。加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扩大联网数据监测范围,力争在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和网上业务办理上有新的突破。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探索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电子化管理新模式,建立档案信息图像文件数据库。做好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扩充升级和应用技术的完善工作。

(三十九)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访维稳各项制度,依据工作流程,推进信访维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和诉求进行梳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信访突出问题的综合分析研判,为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加大工作力度,落实责任制,集中力量解决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绩效工资、改制企业分流人员等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信访突出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突出矛盾;继续做好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加强信访初访工作,着重治理重信重访,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加大群体性事件苗头和隐患的排查力度,及时化解和处置突发事件;做好重大活动和重要敏感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信访维稳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的信访维稳干部队伍。

十、加强系统自身建设

(四十)加强机关人事工作。进一步健全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加大制度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完善竞争性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培养锻炼,切实提高能力素质。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开展系统表彰奖励工作。

(四十一)抓好机关党建工作。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学习十八大、宣传贯彻十八大”为主线,继续抓好各类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总结交流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进步、争当优秀的良好风气。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机关文体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机关文化体育活动氛围。

(四十二)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建设“人社讲坛”为契机,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为目标,落实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各项工作任务;完善教育制度,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组织举办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等系统干部培训班;严格培训班计划审批工作;继续做好选派干部参加有关学习培训的各项推荐、安排、组织、考核工作。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短篇小故事下一篇:《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