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学2012陕西省教师招聘陕西师范大学老师上课笔记本人苦心整理

2024-05-31

学校教育学2012陕西省教师招聘陕西师范大学老师上课笔记本人苦心整理

学校教育学2012陕西省教师招聘陕西师范大学老师上课笔记本人苦心整理 篇1

第一章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经常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目前最庞大的事业之一,世界各国在教育事业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活动和制度中的核心部分。

一、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要了解教育的本质规定性,首先需要对教育的定义作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育的概念

从字面上来理解,“教育”一词与儿童的培养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员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使出现了“教。和育”这两个字。其中,d6”的形状意指儿童在成人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而“育”表示妇女养育小孩之义。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为协心,其与“教仆”一词相关。《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育作为特定的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主要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的特点;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三是学校教育是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四是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所以,培养人的这种社会活动是教育学这门科学不的不研穷的对建性问题。

目前教育学界在教育本质问题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概括而盲,教育是人类社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区别于自然界的自然现象。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不是抽象的、理想的,而是具体的、操作的、现实的;不仅是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具有内隐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本质性特点。

1.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既吸收自然科学 的定量方法,探索总结构示教育规律;同时又具有非实证性的科学特点,揭示教育现

象、教育事实中的定性规律。

教育学是近现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有时称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名称,有时称为

数育科学的总称。夸美纽斯(1592—1670)出版的(大教学论)(1632)一书,标志着教

育学成为初步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近代教育

学的科学体系。进入20世纪初期,欧美的许多教育学者运用实验、测量和统计的方

法研究教育问题,如拉伊提出了“实验教育学”(1903)等新的教育学科。在三、四十年

代,一批教育家走出实验室,投身于教育实践,将教育原理运用推广到教育实际部门。

例如,杜威的“芝加哥实验”、美国教育心理学会组织的“八年计划”(1938)等项目,在

教育工作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在50年代后期.国际

教育学的发展非常快,己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我国教育部目前将教育学划分

为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

2.学校教育学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学一直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近年来在欧美一些

国家的师范院校中,已不开设以“教育学”命名的课程,而是分设教育学科的若于主要 分支课程。这并不等于说取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而是一种变化了形式且得到强化 的“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就是这种得到强化的一门教育学分支。

学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学科。通过这门新 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可以帮助人们熟悉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例如,学校教育是怎样

运作的,学校教学有哪些规律和方法,教师要处理哪些重要问题,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教学效果等。所以,学校教育学对提高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程度、科学化

水准和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代的学校

学校作为正式的机构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在我国古代很早有了类似教育的机

构。“痒”的最初含义是饲养牛羊的地方,饲养牛羊一般由老年人担任;老年人一

方面管理牛羊,另一方面照看小孩,久而久之,“痒”就变成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场

所。中国的学校正式产生于夏、商、周时期,夏代的专门学校机构除了“痒”之外还有

序”,序是具有军事性的教育机构;商代出现了“学这样的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学

校;西周以后并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和以礼乐为

中心的“六艺教育”。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更是建立了十分完备的学校教育官学和私

学体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选土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欧洲中世纪以前的教育主要是 政教合一的宫廷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土学校。在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中,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一宜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中心,下层劳动人民基本上被剥夺

了受教育的权利,阶级性、等级性、伦理性、专制性和保守性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不同于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近代资产阶级工业技术革命、商业革命的洪流极大地冲破了封建社会传统的知识型、学问型的教育体系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满足政治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发展经济生产的需要,不但要培养出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高级专门人才,还要培养能熟练使用机器、具有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这样就为教育新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天地

因此,在19世纪中后期,欧美许多国家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急剧而快速的“普及发展期”,传统贵族式的知识主义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化市场经济社会对培养和训练大批技能型劳动者的现实迫切需要,从而便形成了近代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置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许多发达国家普通以法律的形式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义务教育和公共教育系统。例如,德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之后,英国(1870)、法国(1833)、日本(1872)等国家先后推行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制度;我国政府于1986年颁布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法。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近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古代相比,一个明显不同是有了完整的学制。所谓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班级授课制首行于16世纪的欧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我国最早在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实行了这种制度。班级授课制有力地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

现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一般具有制度化、系统化、多元性和强制性这样四个特征”。并在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突出的特点是:

(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置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并在入学年龄、学前教育内容上与小学教育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来提高国民教育意识水平.己成为近40年来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普通教育单执制远远不适应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例如,长期盛行英才教育的英国,二战以来也在推行多轨制的学校教育,其改革采取“加法”模式,扩充公立学校和增加现代学校类型,即一方面在中等学校有多种选择和分化,另一方面又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开放大学,以缓和因为实行英才教育制度引起的社会矛盾;在中等教育中分为三种类型的公立学校——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还有独立于国民教育之外的学校——公学,属于私立的全日制普通学校。美国的学制在形式上虽然是单孰制,可在综合中学中便分没有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实质还是多轨制度。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更不可能走单一的普通教育体制。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屁,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标准是指学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7%一30%。我国从1997年以来高等教育普及率已接近20%。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加快了办学形式、教育内容和考核方法上的转型,大学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区别明显缩小。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B益现代化。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知识信息技术的迅锰发展,基于新技术的远程教育与教学活动技术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咱了所有学科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应时刻关注教学方法与研究手段的最新动态,并由此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重要:简答题或者论述题)

“功能”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作用”。功能研究是现代科学探讨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探讨事物本质属性的重要途径。教育功能即大家所期望的社会和个体的良好发展。有学者曾说:“教师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尽管不是学校教育功能选择的决策者,甚至还不是参与者,但他所从事的工作必然受制于确定了的学校教育功能,他是学校教育功能的重要实现者。因此,要成为一名清醒的、自觉的教育工作者,就不能不认识当代学校教育所应具备的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所谓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就是指学校教育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问题。对学校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美国教育学家阿瑞奇认为,自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有五项主要功能:社会化、社会整合(分配人的未来职业角色)、促进改变者、知识与技术训练以及个人属性的发展。国内学者则普遍以为,学校教育的功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

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最为突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学校的产生本身便是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包着传递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渠道的任务;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普及文化文明的重任,另一方面则扮演着更新创造文化的角色。同时,现代文化特别是科学知识方面的迅速变化,对学校教育构成了巨大影响。与近代以前的社会相比,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文化内容与形态更加丰富而多彩,其中自然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汇成了当代学校教育的重心内容。

学校教育活动通过无形的和有形的文化内涵来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不同于政治、经济功能。由于文化是社会构成中不同于政治、经济的特殊综合体,因此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在性质上区别于政治、经济对教育的硬约束作用。文化一般不对教育产生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而是与教育处于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其属于软约束的力量。政治、经济对学校教育的直接制约作用如同计算机上的 硬件,而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类似于计算机的软件,计算机性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软件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在根本上决定着办学质量的高低。(二)学校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现代化功能

现代社会中,经济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日益全面化和直接化。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经济为学校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条件上,而且教育本身也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功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兹曾说,教育投资必然带来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十分引人注目。世界银行1995年度的报告指出,对于社会而言,与其他投资相比,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最高,且效益日益广泛,如美国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30%。教育的经济功能另一个重要作用反映在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上。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工具,学校教育也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任务,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是高等院校。所以,教育在促进经济、科技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将会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向创发展而更加增强。

同时,许多经济学家还指出,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与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企业社会转型的中介机制。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从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而从工业社会转变到信息社会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这其中现代学校教育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而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相匹配,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对个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时代.每过5—10年.人们的工作环境则又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典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社会上80%的人在一生中.需要转换7—18种工作岗位。在21世纪,面对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势,我们除了依靠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努力创新之外,再也没别的捷径可走。因此,国内一些学者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关键是科技要上一个新台阶,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而最终则是人的素质要上一个新台阶。

(三)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是什么,传统、国外、我国)

现代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择,对人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公民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不遗余力地加以培养,乃是实现学校教育政治功能的另一种方式。传统学校的政治功能在全体教育功能中处于中心地位,学校教育历来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里,成为统治阶级的得力工具。“学在宫府”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生动体现,欧洲中世纪以前则实施”改教合一”的管理制度。现代学校教育虽然在政治功能上有所弱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学校教育完全可以摆脱政治的制约。现代学校教育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了社会政治活动。当前西方许多国家在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体制上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新教师均要举行向国家法律宣誓的程序。我国的学校教育工作更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忠诚国家的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四)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化进程;主体性、个体化功能)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所有职能归根结底都是要依靠人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内在的功能。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够长期地按照一定的规范标准和工作程序来培养人,如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有很强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同时,学校教育活动中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专业教师等制度化管理模式,能够比较全面而有效地发挥培养人的教育效能。具体地来讲,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以概括为

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个人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影晌作用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无非是体现在身体、道德、知识、能力、技术和规范等方面,于是,学校教育就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其明确的德智体美劳培养目标,进而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相对于遗传、环境和家庭等因素而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利用和控制社会环境的活动,它利用社会环境中有利的因素,控制与排除不利因索。不仅如此,学校教育还通过有目的地培养人去作用与改变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既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教育主导作用的重要宏观。

2.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促进并加速其社会化进程上。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指个体实现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及“知识人”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加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上,即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科技文化,抵制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因其传授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高速化 的特点,指导或规范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目标水平,进而对人的智力、特殊才能的发展起着催化剂与加速器的作用。

3.发展人的主体住、个性化功能

人的本质既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个体性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或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使人由一个“依赖别人的人’成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具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个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兴趣、动机、信念和价值观等;二是人的个体特征,多表现为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差异等。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气质倾向,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帮助他们充分发拐自己的内在潜力和特长。而且,人的内在潜力和特长,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的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固然很多,但基本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要素是教育者。教育者主要指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体地位作用。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教育活动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核心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离开了教育者,整个教育活动也就无法进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作为数育主体的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如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能力技巧、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直接影内着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二个要素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也是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智慧和个性品德的过程。受教育者的主动积极活动,是实现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因而近年来国教育学界普遍强调教育活动过程的“双主体作用,主张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也是受教育活动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生;同样,没有好学生也就没有好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第三个要素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活动任务。教育内容主要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课程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受教育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内容的最典型表现形式是课程或学科。按照教育界的习惯,一般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

第四个要家是教育途径。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任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措施。中小学教育途径一般包括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其中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是学校教学途径主渠道的重要补充。

上述要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方式的有机结合,汇成了丰富多彩助学校教育生活世界。

第二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樟

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最为根本的一条是需要体现并落实在个体能上。而要实现个体发展功能,则首先必须了解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教育如果忽视或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谈不上如何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问题。教育虽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发展,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是有条件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在广泛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和心理过程,其含义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是指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发展是多维度的,包括生物、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3)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各个层次和方面的发展速率和进程是不同的;(4)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而年龄仅是其中的一种影响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所表现出的共同方面及其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既有量的变化发展,也有质的变化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身心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以及差异性上。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小学生是指六七至十二三岁年龄阶段上小学的儿童青少年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生理发育提前变化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身体生理发育比较快,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

儿童育少年的各项生理指标又表现出了超前的趋势。例如,对20世纪如年代和20 世纪60年代这两个时期儿童身体生理指标的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高普遍提高

了2.1cm,男女青少年性成熟的平均年龄提前了近两岁,脑电波M波的发展也明显超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在20世纪卯年代,6岁小学生校试。波的平均频率就达

到了20世纪仍年代10岁被试的水平,现在6—10判L童的被试则达到了过去12—13 岁被试的发展水平;同时.在性器官和性功能方面的成熟时间也有所提前。

(2)认知发展的特点

人的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西的发展,其中

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在观察力方面,小学生能够从缺乏系统性的、模糊笼统 的知觉观察,向有目的的、精确的观察转变,从注意力来看,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

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强;在记忆方圆,小学生的机械

记亿仍占主要地位,意义记亿开始发展;在想象和思维的品质发展上,小学生的想象力富于现实性,年级越高有意想象及想象创造的成分越多。对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小学四年级之6-9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之后,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平衡性,并且缺乏批判性,因此小学儿童的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小学高年级阶段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到了优势地位。

(三)个性发展的特点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表现为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逐步减弱,社会因素的比置和性格中的独立成分越来越多,但仍然还缺乏适当的自控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随着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走向自主,从信任权威到开始表现出具有批判性的思考。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小学生也多能够建立了更加平等的同伴关系。

第三节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要认识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殊功能,还应该了解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个 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起重要作用,以及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 关系,以便通过进一步做好学校教育工作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讲,影响

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在教育学史上曾经流行过单因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或环

境决定论)、二因素相互作用论和多因家相互作用沦等观点。下面重点从家庭、文化

因素和个性差异三个方面阐述影咱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重要)

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包包含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这种环境的特殊性在于,学校教育是经过精心组织和特殊加工的,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使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如入学时很有潜力的孩子必须教育得法才能很好地发挥这种潜能;第二,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第三,学校教育使心理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具体的形式和个别差异。所以,科学的、积极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相反则会限制他们的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思

想,对于进一步理解学校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

水平(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未来的发展水乎)。在“现 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区域即是“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一概念充分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师不只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中的、正在发展的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现有的发展水平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把潜在的发展水乎变成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因此,他提“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的发展离开了教学就无法发展”;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同时.维果斯基还强调要在“学习的最佳时间”内,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某一技能,如果脱离了最佳学习时间,则会造成日后发展的障碍。

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例如,美国布什总统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口号;英国政府也强调。关注每一个儿童,关注每一所学校;我国从2001年开始颁布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孩于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回应。

一、小学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是对学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帮助小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小学是学习的入门阶段,小学教育面临的第一任务是帮助儿童做好学习的难备。对于新入学的儿童,重点要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新的环境

和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转移到以学习为主导的活动上来;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要着重做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工作;对于高年级小学生的教育活动则要积极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走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前面,组织各种有效助教学工作。

(二)针对小学生的过渡性思绪特点及时促成其思维能力的飞跃

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演到以抽象逻辑思维 为主。由于学习活动的日趋复杂向小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小学教学工 作的关键是及时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尽快过渡。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和飞跃。

(三)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个性

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行为规范的养成而实现的。这项养成教育成效的关健在于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具体的培养训练。尤其充分利用班集体的激励作用,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儿童主要进行的是集体学习,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班集体、少先队和学校的集体生活主题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高尚品格情操。小学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途径是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即平常所说的“身教重于盲教”。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美好的、祟高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绝对信任,也十分依恋。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言行对儿童影响的重要性。同时,小学阶段也要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话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培养。

上一篇:安监局民主生活会记录下一篇:首检检验流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