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育

2024-10-12

陕西教育(精选12篇)

陕西教育 篇1

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公司主办的《陕西教育 (高教) 》属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教研、学术交流的平台, 为研究生、大学生创新研究开辟园地, 并及时宣传报道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在教育改革、学术交流、学术成就等方面取得的各项成绩。本刊已被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网)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陕西教育 (高教) 》栏自设置高等教育资讯时评类栏S论文学科分类栏目 (投稿邮箱:sxhedu@126.com) (投稿邮箱:Iwb308@163.com) 1.学林纵横: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解读、高1.社会观察:由高校教师撰写的社会关注旳教育热校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和事件的策划点、焦点现象或问题研究等方面的文章, 包括社会调查。与报道。2.文化艺术:包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2.高校风采:报道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3.经济与法:包含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内容。4.教育教学探索:教育学, 涵盖心理学、体育学内的成果、先进经验与发展风貌。容, 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研探索、教师专业成长 (师生3.高教动态:消息资讯类栏目, 内容为一个之间) 等方面的文章。月来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发生的各类新闻资5.科学管理研究:管理学, 包括学校管理、教师队伍讯, 如:政策发布、高校科研成果、重大学术建设等。交流活动, 教师评职晋级, 高校招生与大学生6.理工农医博览: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就业信息。科。4.学人论坛:与学术以及高等教育有关的7.职教广角:职业教育方面的论文。评论性文章 (对高等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各类现8.大学生之窗:包括大学生、研究生七、理健康、招生象与事件旳评论, 见解独到, 切中时弊) 。就业, 以及相关话题内容。投稿要求:来稿以word格式发送附件至邮箱;文章末尾请注明作者单位、邮编、详细通信地址、电子邮箱及联系电话;随文提供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文章有基金项目、课题等的请注明在文后。·论文征集办公室联系人:杜霞、刘文彬、许晓霞、蒋军艳·投稿邮箱:Iwb308@163.com·QQ咨询:6115796 24115837 545740241·投稿热线:029-87325617 029-87323926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药王洞155号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公司209室邮政编码:710003邮发代号:52-175声明:本刊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设立组稿点, 论文均由我社论文征集办公室负责征集。

陕西教育 篇2

(国家教育部

《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社,北京

100816)

摘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切切实实成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教育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同时,陕西民办高校仍积极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思路。作者最后就教育创新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教育创新;政策性建议

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成立,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开始。经过18年来的艰难历程,全省在教育创新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有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66所,在校生15万人。陕西省民办高校从无到有,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形成固定资产15.3亿元,其中仪器设备价值2.61亿元。实验室918个,计算机16810台,语音室251个,图书252.1万册。学校占地面积9906亩,校舍建筑面积238.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民办高校4所,占地面积在150—1000亩的民办高校11所。1997年以来,全省共有37所学校因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条件良好、办学规模大、管理科学严格、教育质量高,社会信誉好,被省教委评为“明星学校”。西安翻译职业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每所都超过万人,有的已近3万人,占全国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总数的50%。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职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等民办高校已成为全国民办高等学校中的“超级大校”。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各级领导重视支持,省内高教资源丰富。陕西是高教大省,有42所普通公办高校,在职教师2万多人,退休教师1万多人。省内和周边省市区每年有近百万高考落榜生可以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充足的生源。而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民办教育家、实干家,大胆进行教育创新,不断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则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教育创新的丰硕成果

1.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成果显著。

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陕西民办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新路。

1996年,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七方教育研究所,接着西安欧亚职业学院成立了素质教育研究所,2000年10月西京职业学院召开了第二阶段发展模式研讨会。

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院长黄藤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民办教育是在民办教育理论准备不足、条件不够成熟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办学者的热情、勇气和历史责任感,顺应历史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但是,当民办教育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进入到更高发展阶段的时候,就迫切需要系统、深入的理论支持,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科学指导。针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现实,他们提出了“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他们把七方教育研究所建设得更加开放,分别在西安、上海、北京设立了三个分所,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协同进行学术研究。七方教育研究所计划每年出版一套开放性的七方教育研究丛书,每年定期编辑《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目前,已有《外国私立教育》、《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国外私立教育评估研究》、《中国民办教育史》、《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国民办教育导论》等7部著作定稿,今年正式出版发行。他们还设立了“七方教育研究基金”,创办了《民办教育研究》杂志。2.在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的创新成果突出。

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

陕西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民办高教发展的新体制。在省一级成立了民办教育管理中心,有专门机构,有编制,有计划,有活动,使民办教育发展有专门领导机构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省

民办教育的发展。

许多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累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其中包括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快速决策机制,自筹资金的资本运作机制,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引进人才的自主聘任机制,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等等。

3.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进行创新。

4.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创新。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辛勤工作。陕西省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的干部任用标准,着重加强民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目前全省民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基本达到本科以上,有一批年龄在35岁—45岁左右的博士、硕士生成为办学的骨干。5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院长的平均年龄为48岁。高学历、年轻化的领导班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民办教育实干家,思维敏捷,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在加大对外开放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面向世界广泛进行国际交流,已与法国、美国多所大学联合,互派学生。

西京职业学院在扩大国际交往中,目前已与加州人文大学、悉尼大学、加拿大列治文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新加坡商业学院、香港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塞乐文考试中心合办国际工程师认证培训,与美国cisco公司思科网络学院合办国际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与美国微软公司合办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与荷兰adobe公司合办中国认证平面、视频、网页设计师培训,与君悦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开设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同时正在与比利时世界知名企业杨森公司磋商开办医药学院。

6.在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们在所到的几所民办高校中,实地看到这些学校都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7.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方面进行创新。

最典型的是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学院设有五系、一部、一校、一中心,服装系、艺术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培训部、中专学校、自学考试辅导中心。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主干专业,并根据国家对人才的急需开设广告设计、艺术设计、室内装饰工程、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法律、财经、文秘等本科、专科、大专预科、中等专业40余门类。学院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高、中级职称以上者占80%。

学院重视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已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服装学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服装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艺术纺织学院联合办学,互派师资和留学

生,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贴近社会需求,已与全国8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固定的人才培养就业协议,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多数已成为企业和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及领导干部。

学院地处秦汉古都咸阳,咸阳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咸阳市委、政府将办好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纳入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要将办好这所学院为龙头,进行产业改造,创造品牌的中心环节,除了拨地700多亩以外,还贷款3.7亿元,帮助该院引进最先进的制衣工艺和设备,以改变过去有布无衣的现状。这所学院开始为振兴经济做出贡献。

教育创新中若干政策性建议

教育创新是个动态的进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社会及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国家现行政策对其支持力度不够,民办高校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为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在考察后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性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公办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办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增加盘活了教育资源,扩大了教育规模,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当前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民办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上现在对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相当不了解,包括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强舆论宣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靠决策层,要靠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要引导各界人士用宽广的眼界来观察和认识民办高等教育。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眼光;二是要有国际的眼光。从历史的发展上,我国民办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必将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政府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做为缓解财政困难、社会压力和市场需求的一项国策;因而积极扩充和引入私立高等教育机制,如哥伦比亚、日本、菲律宾、比利时、巴西、孟加拉、荷兰等国在私立大学或院校就读学生人数均达50%以上。日本原有高等院校(包括短期大学)525所(1960年),到1980年增至863所,在新增加的438所院校中,337所为私立高等院校。世界各国的经验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2.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强化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要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给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以同等待遇。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赞助、捐资、投资等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对向民办高校捐款的单位或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税收减免;民办高校享受同公办高校同等的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民办高校分为非盈利与盈利两种类型。对非盈利民办高校实行免税、对盈利类型的民办高校按政策规定交税。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信贷支持,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加大商业信用融资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允许民办高校用校产进行抵押或相应提供信誉担保。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享受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优惠政策。对民办高校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办理。土地征用享受国家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优惠政策。

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高校的发展,对招收计划内国家统招学生的民办高校,政府在经费许可情况下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3.依法保障民办高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民办高校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社会保险、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应与公办高校同类、同层次教职工同等对待。教职工在民办高校工作期间,连续计算教龄和工龄。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参照公办同类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按照公办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的标准条件、申报程序和评审办法组织评审。民办高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评选先进、乘车购票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同类、同层次学生同等对待。民办高校的贫困学生可获得国家所实施的助学贷款。

切实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民办高校可以面向社会自主聘用教职工。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或从事其他工作,由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公安部门负责审批落户。也可按“户口不迁,身份不变,来去自由”的原则进行管理。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流动。公办高校的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可以到民办高校兼职。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民办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公办大学建立培训学院,加大对民办高校管理者、教师的培训力

度,加强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

要鼓励民办高校引进外籍教师,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

要鼓励民办高校引进外籍教师,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

4.要经过考核按条件支持民办高校“专升本”。

支持民办高校申报创建重点学科、试点专业、名牌专业、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项目。

我们所调查的几所民办高校,都强烈要求“专升本”。我们认为要从实际出发,有关领导部门要考虑并批准他们的申请要求。因为这有利于他们的招生、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企业家到民办高校投资。

5.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调整、巩固和提高,创建一批能带动整个民办教育发展的名牌民办高校。

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民办高校进行优化组合,适度压缩学校校数,集中力量把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民办高校做大做强做优,形成集中优势和特色,打造知名的教育品牌。陕西省教育厅计划经过引导和支持,到2005年,使陕西形成10所万人以上规模和10多所具有自主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这对全国其他省市也可以作为借鉴。

6.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特别要提高质量意识,将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为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

要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并完善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7.大力改革自学考试内容、方法,完善自学考试制度。

8.建议加强民办高校管理机构的建设。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都是按照教育部机构设置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管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高教司管民办高等学校教学,相当多的人认为需要进一步理顺。而陕西则不然,在教育厅下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这一“中心”有专门编制(9人),它是事业单位,同时根据教育厅的授权又有行政职能。我们走访的六所民办高校,对这个机构反映很好。这一机构办事效率高,为陕西民办高校发展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问题,建议认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解决领导体制中转换的障碍,以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刘永刚]

收稿日期:2002-12-1

陕西黄龙开展系列廉政教育活动 篇3

一是积极开展了“大教育大检查大讨论大反思大整改活动”,进行了党性党风党纪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思想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着力解决了特权思想、霸道作风、执法不公、违法不纠的突出问题。

二是开展了“全民阅读、书香检察”活动。使干警充分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知其理、明其意,铭记于心,才能把握住是非界限,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约束力。

三是开展了示范和警示教育。以“七一”建党95周年为契机,先后组织干警参观了“照金”革命纪念地,组织了干警文体活动大赛,慰问困难老党员,开展了 “道德讲堂”、“道德模范推荐”、“传承优良家规、弘扬清风正气”等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树立模范标杆,改进工作作风。通过举办和参加市、县的演讲比赛、征文、书画摄影展和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弘扬执法为民、勤政廉洁、甘于奉献的先進典型;通过以案说法、网上交流、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以反面典型为教材,开展警示教育,以反面典型为镜子,触及心灵,深入灵魂,使检察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

四是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该院在每层走廊墙壁悬挂廉政格言警句,向检察人员发放《检察纪律手册》、廉政文化笔记本,发送廉政警醒短信、设置廉洁办公桌面,使检察人员时时处处感受到浓厚的廉政文化气息和氛围,为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王倩)

太白喜获“陕西省教育强县”殊荣 篇4

近日, 太白县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教育强县”, 全省仅有两县获此殊荣。

近年来, 太白县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秉持“小县办大教育, 弱县办强教育, 穷县办富教育”的理念, 进一步创新思路, 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 以加快教育创新为主题, 以优化教育改革为动力, 整合教育资源, 实施名校战略,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率先完成“一乡一校”布局调整, 教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创新推行十三年免费教育, “蛋奶工程”、寄宿制精细化管理成为太白的特色品牌, “一校一主题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出“太白经验”,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继荣获“双高普九”县、“双高双普”县, 顺利通过首批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 全县教育事业步入了教育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陕西教育学会2017年工作总结 篇5

2017陕西省教育学会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智库服务,有所作为,规范管理,降低风险”的工作思路,在中国教育学会的精心指导下,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积极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2017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加强学会的政治、思想、作风、制度建设。

1、制订了《第七届陕西省教育学会日常工作规定》、《陕西省教育学会直属机构管理规定》,撤销了不合规范的三个直属机构,并对学会的直属机构实行“基本稳定,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陕西省教育学会财务管理规定》、《陕西省教育学会车辆管理规定》。学会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秘书处的同志职责清晰,责任明确,消除了可能发生学术腐败的多个风险点。

2、对照省委组织部关于规范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的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完成了学会三名退休副会长辞去陕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的职务清理任务,并在省民政厅的学会台帐中及时完成了信息更改工作。现在担任学会会长、法人代表和四名副会长的同志均按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的 相关要求在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了兼职审批手续,此项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的肯定和表扬。

3、在富平县工作之际,我会主要负责同志带领近二十名会员单位的党员以陕西省教育学会的名义,向陕西省爱国主义基地——习仲勋塑像敬献了花篮,并组织二十多名会员单位的党员参观学习“习仲勋同志革命事迹展览”。

4、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我会多次安排专题会议学习有关社会组织重视和加强党建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实相关要求。学会两名专职党员按照中共陕西省教科院党总支的安排,积极参加教科院第二支部全体党员的各项活动。

二、围绕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助推教育系统追赶超越。

5、按照中央和省上管、办、评分离的精神,陕西省教育学会通过招标程序,承担了全省2017年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示范高中的创建评估项目。承担此项目后我会班子成员和秘书处的全体同志先后多次开会,认真学习陕西省标化高中、陕西省示范高中评估标准及相关工作规程,从2017年的5月至2017年10月底,在省教育厅基教二处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完成了24所标化高中、18所示范高中的创建评估任务,从经费保障、专家联络、后勤安排,上下协调,情况反馈等诸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工作努力。在评估工作中我会主要领导同志严格标准,把脉准确,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省、市、县、校及专家等多方面的肯定和 赞扬。

6、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工作布署,陕西省教育学会通过招标程序,承担了“全省教育督导项目”。承担此项目后,我会积极向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动汇报,对照督导评估工作标准,协助完善评估方案。截止2017年12月29日,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直接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对榆林市横山区,渭南市澄城县,华州区,商洛市洛南县,铜川市印台区,汉中市镇巴县,城固县,洋县,汉台区共9个县(区)的“双高双普”暨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主体责任的评估考核任务。此项工作得到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三、充分发挥学会资源广泛、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7、全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陕西省教育学会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我会和延长县签署的推进延长县中小学质量提升工作协议,2017年先后组织30多名各科教师,赴延长县中小学听课100多节,把脉诊断延长县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专题讲座,学科培训、年级研讨、名师引领等方式帮助延长县的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2月,在陕西师大幼儿园、西安交大阳光幼儿园为30多名延长县幼儿园园长举办了“延长县幼儿园园长跟岗学习研修班”,进一步提升延长县幼儿园园长的管理、保教水平。

8、组织相关专家,先后赴扶风县、闫良区、西安市六十六 中、七十五中、西咸新区秦汉中学、陕西师大绿地浐灞小学等县(区)学校开展以推动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和校长教师座谈、专家专题研讨、名师课堂诊断等方式积极推动学校强化质量意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举办高水平的专题培训活动,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9、2017年8月,陕西省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在西安举办了“数学文化的传承及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研讨会”。陕西省教育学会会长张新民、中国高教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景中院士及来自全国各地80余所高等院校、相关中学的180多名数学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张景中院士、李尚志教授、童增祥教授、席酉民教授、翟起滨教授、王利群教授、王安秦教授分别做了学术报告,这些高端前沿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数学教师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10、2017年3月和10月,在西安举办了“丝路之春、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了全国学科名师吴忠豪、陈康金、贾志敏、薛法根、吴正宪、易仁荣、赵谦翔及陕西、甘肃、山西教学一线的田玲、赵明、贾玲、邱俊、段天喜、张晓刚等200余位名师同台竞技,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展示了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成果。共有2200名一线教师参加了研讨学习。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实践。11、2017年9月,积极配合人民出版社向全省所有县(区)举办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二上)、《初中道德与法治》(八上)、《初中语文》)(八上)、《初中历史》(八上)、《小学语文》(二上)等学科新教材网络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深入领会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体例和教材整体内容的安排,准确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编写思路。经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网络教育端口数量覆盖率87%,基本实现了统编教材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12、2017年4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省教育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举办了“班主任工作新理念专题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教科院的韩玲研究员、北京十一中学的名师王晗、全国十佳班主任田丽霞等知名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帮助班主任拓宽工作思路,丰富管理经验,提升育人艺术。来自全省各地的1100多名中小学班主任参加了专题研讨。13、2017年12月,组织32名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赴上海、苏州、南通进修了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交流,通过实地体验,学习优秀学校先进的教学模式、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理念,有效地提升我省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五、学术为本,服务立会,着力提升基层学校的教科研水平。14、2017年我会举办了全省第七届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交流活动,共收到了优秀教学设计16320篇,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一 等奖1865个,二等奖4069个,三等奖6220个。715个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56位教师荣获教学设计评选交流活动先进个人。15、2017年5月,9月,举办了两期课题研究专题业务培训会,共为300多所学校,600名课题学术主持人和课题研究成员进行了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的精准培训。16、2017年为261个单位进行了课题立项,125个单位进行了课题结题鉴定工作,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均有显著的提升。17、2017年按照科研兴教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十三五科研基地第二批申报评选活动,共评选出66个单位为十三五教育科研基地,让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18、2017年我会承担了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应用教育评价技术促进中小学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践研究》,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西安市义务教育跨学校组织教师培养联动机制及路径研究》两个重大课题,目前近60所学校的90多名优秀教师正按课题阶段性目标要求,积极推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重视教育综合评价队伍建设,着力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

19、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先进评价理念、掌握评价专业技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评价队伍”的要求,我会非常重视综合评价改革队伍建设工作,先后制订了综合评价队伍 建设培训方案和实施办法,既有线上学习,又有线下研修;既注重理论学习又重视评价实践活动。2017年7月组织了150多名综合评价改革专业人员赴成都教改实验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岗研修学习。我们还多次聘请国内一流的综合改革评价专家通过大会讲座,研讨交流,实践指导等方式为西安、宝鸡、咸阳、商洛等市开展评价专业人才培训累计2000余人次。截止2017年12月,陕西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学校已达93所,有1000名教师基本掌握了综合评价技术的相关技能,100多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教育学会“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咨询师”的专业证书,初步打造了一支服务陕西教育的综合评价改革专业化队伍。

20、承担了西安市教育局《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评价项目》。2017年共在9个区县96所中小学,完成了37000人次中小学抽样测试,通过现场测验、调查问卷、行为评定等方法测量学生的核心素养各方面的水平,包含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整个测试过程组织严密,数据准确真实,客观公正反映了样本学校的管理和学科教学现状,为西安市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报告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21、2017年11月,在陕西师大教育学院举办了“陕西省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学校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12位国内一流专家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我省有630名教师参加了研讨学习。

七、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艺术修养,利用专业平台,提升 家庭教育水平。22、2017年2月,在陕西师大学术中心举办了“陕西省首届学生发展指导研讨会暨全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西北联盟启动活动”,邀请了北师大心理发展所方晓义教授,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杨文艺副校长,浙江回蒲中学包建新副校长做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专题学术报告,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心理教育教师参加了学术研讨活动。23、2017年5月,举了办“首届陕西省校园危机干预研讨会”,重在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校校园应急与危机事件心理干预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帮助学校及时、有效、稳妥地处置和预防校园内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应对校园暴力,规避风险。邀请了全国校园危机干预策略专家唐海波教授为我省的150多名心理教师、德育主任上了一堂鲜活生动的实操课程。同时会议还使用视频直播的模式,为全省90多所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的老师同时分享研讨会的成果。24、2017年9月,在西咸新区清华附中西安学校举办了以“培养学生美育意识,改进美育教学方式”为主题的“一带一路一校”首届美育教育高峰论坛。来自全省各地300多所中小学的600多名艺术教师参加了论坛活动。由清华附中西安学校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剃头师》、《彩色年华》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25、我会自主研发的网络家庭教育平台《家长界》2017年8月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平台在线家庭教育视频课程已达30多节,平台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专业教师100多人,服务的家长人数超过2000人次。此外,学会还依托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小学、幼儿园共设立了“家校合作实验校园”200多所,帮助广大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26、2017年1—10月,开展了陕西省第四届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影评活动,共收到学生影评作品28202件,评出优秀作品330件,13个优秀组织单位,10名优秀指导教师爱到表彰。

八、举办多场公益活动,彰显社会团体的爱心。27、2017年12月底,我会和陕西省教育督导学会、陕西省旅游协会在西安举办了第三届研学旅行高峰论坛,旨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我省各地的30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论坛外,湖北、山东、河南、内蒙、贵州等省的4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师也参加了论坛活动。28、2017年六一前夕,我会主要负责同志赴周至县一所农村小学——上三清小学,为学生捐赠书包、篮球100多件,学生课外读物3000多册。并为上三清小学的教师举办了一场教育科研知识讲座。29、2017年5月和9月,我会和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赴西安市铁一中、西工大附中举办了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地理信息专家为2000名学生举办了“地图的来世今生”专题科普报告,让地理信息采集走进校园,学生从采集车旁只要一经过,就能完成相关信息采集,使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爱国热情。30、2017年联系北京、陕西的有关图书公司开展了三次公益少儿图书捐赠活动,累计为基层小学捐赠图书近30000册。31、2017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逸夫科学馆举办了“基于核心素养下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公益讲座,邀请了陕西师大胡卫平教授做了“什么素养对孩子最主要”的专题报告,来自我省基层学校的200多名教师、家长参加了报告会。32、2017年11月,组织了3名高三优秀教师赴乾县举办了三场公益的高考复课报告会,有近1000名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九、积极完成中国教育学会及省教育厅安排的相关工作任务。33、2017年7月,我会主要负责同志赴北京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张新民同志当选为第八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李振东、王兰君、赵彬,边团结、王佩东、庆群六位同志当选为第八届中国教育学会理事。34、2017年7月,在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开放日活动上,陕西省教育学会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单位会员,张新民会长代表受表彰的单位进行了大会经验分享。35、2017年9月,参加了在内蒙古呼市举办的七省区教育学会协作会,西安中学的吕铎老师、灞桥区纺织城小学的刘秋玲老师代表陕西省参加了“七省区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研讨观摩活 动”,并获得了活动一等奖。由我省选送的31篇论文获七省区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一、二等奖。36、2017年11月,组织近30名校长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十次学术年会。2017年12月我会组织了11名书法教师赴北京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学研讨会。37、2017年12月,陕西省教育学会荣获省教育厅教育志编纂办公室先进集体,符睿斌同志获得陕西省教育年鉴(2017卷)优秀撰稿人。

十、进一步推动教育宣传工作 38、2017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学会网站的升级改版任务。学会网站升级改版后积极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教育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的最新政策精神,积极宣传名校、名师和广大会员单位的典型经验。《陕西省教育学会章程》、《陕西省教育学会会员及会费管理办法》、《第七届陕西省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名单》均正式上线发布。学会网站全年共发布文章、通知、报道共184篇,已经成为广大会员经常使用的重要信息化平台。39、2017年《西部教育导刊》共编辑出版12期,报道区域性教育工作先进区(县)21个,优秀教师事迹38篇,为广大会员刊发论文210篇,已经成为广大会员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媒体平台。

40、《三秦名校》(小学、幼教版),《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书画集》,《陕西省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读本》,目前已进入编辑校 对之中,预计2018年将正式印刷出版。

陕西教育 篇6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大批判;教育体系;异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114-02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1966年 6月1日,新华社播发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攻击学校党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张大字报。同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从此“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6月2日,西安高校一些学生上街游行,欢呼“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发表,陕西“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

1966年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决定,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校招生,取消考試,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但因“文化大革命”,各省、市、自治区未能办理招生工作。从1966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年之久。

1966年 8月中、下旬以后,红卫兵运动在陕西迅猛兴起。高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学校完全停课,图书馆藏书被焚烧,老领导、老专家被公开点名批判,学者、教授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遭到批斗和迫害,师资队伍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停顿,教育教学秩序陷于混乱状态。在这一时期,全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经历了造反、夺权、清队等种种磨难,有些高校还被迫搬迁、改制、合并、撤销,包括人民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停办。在陕西,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大学被也迫停办。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高教改革的重要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废除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为二至三年。1970年开始,“七•一二”工人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及经过洗礼改进后的各类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许多大学按照这个指示招收“工农兵学员”,一批批来自农村、厂矿、部队的工农兵学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继续革命的新战场,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当时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的招生制度、基本学制、教育内容来说是一次大的颠覆。 “文化大革命” 使大学理念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大学的独立性受到了削弱,大学缺少了兼容并包的大度与灵性,高等教育在文革期间变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作为舆论主阵地,高校校报在文革中彻底成为斗争和革命的传声筒。

在陕西,许多高校校报或停办,或时办时停,或更改报名。不仅如此,为了紧密配合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这时期的高校校报,不再由校(院)党委主办, 各院校文革筹委会或革命委员会成为校报的主办单位,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高校校报的指导思想,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坚决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上,忠实地捍卫毛主席,捍卫毛泽东思想,捍卫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高校校报首要任务是热情颂扬和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对国内外阶级敌人,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作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同时要配合院校文化革命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斗争经验,为夺取学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彻底胜利而努力奋斗。

在文革前,校报是以新闻价值大小来排版的,文革中,校报的报道早已背离了新闻规律,完全按照当时的错误指示前行。这个时期的校报没有明确的内容和体裁的分工,版式设计千篇一律。每期一版都是配合“文革”形势发展选登的主席语录、诗词,毛泽东主席的活动照片或画像最多。与全国报纸“山河一片红”的形势一样,毛主席活动的照片越登越大,有时,第一版就是一张照片和一条语录。新闻稿件的数量较少,一般都是反映师生学习毛泽东思想、贯彻“五•七”指示、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及全国各种运动开展情况的报道。有时一期报纸没有一篇消息,通版都是转载的“两报一刊社论”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或大批判文章。这些大批判文章既有批全国的、省内的和校内的“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也有造反派内部不同派系互相攻击的。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均出自“两报一刊”诸如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保皇派等等…… 所谓“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可以说,文革十年,校报虽在,但灵魂已亡。

校报偶尔也有文艺版或文艺专刊,但内容也多是歌颂毛泽东主席、反映广大革命师生学习毛泽东思想、造反夺权、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改造世界观的感想。

这一时期,各高校校报的期数有增无减,增版和专刊是校报的家常便饭,内容多是配合当时运动的形势需要。文革时期,西北农学院校报更名为《新西农》,1967年10月出版的第31期,是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专刊。这期报纸用对开4版的篇幅,报道了西北农学院召开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大会的消息。在这片报道中,已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被造反派扣上“刘邓黑司令部的一员干将”、“野心勃勃的‘西北王’”等大帽子,“揪到”西北农学院,接受到武功及周边县三百多个单位的一万四千余名“无产阶级革命派战友”的挂牌批斗,“西北农学院革命委员会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大会”勒令他于“9月29日前向西农革命派交出一份认罪书,老实交待三反罪行”,消息之外,一版还配发了照片和短评,其他版面还同时刊载了师生撰写的大批判文章,四版的“文艺作品”则是批判习仲勋的“对口词”和“顺口溜”。“文革”中,高校校报如此“高规”报道的一次批斗会,仅此一例。

参考文献:

[1]姚远.西北大学学报的孕育、诞生及其社会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刘安琴.秦中官报的创办、务实与社会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4).

[3]杨汉名,魏天纬.陕西近现代高等学校沿革[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浅析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格教育 篇7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及其特征

健康人格作为个体健全的、完善的存在状态, 其要求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 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平衡、协调发展。反之, 如果一个个体的人格要素间相互冲突又或者某个因素缺失, 心理反应失衡, 行为倾向和心理品质等不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 即是非健康人格。综合来看, 大学生健康人格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能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及其社会属性所表现的与他人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这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既不自视清高、妄自尊大, 也不过于贬低自我, 妄自菲薄, 能形成一个对自己较为积极的看法, 充满自信;能正确认识社会, 能够在出世与入世间自由运转。

2.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调控能力。大学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有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恋爱的压力等等。情绪容易波动, 情感不够成熟, 容易走向极端, 因此, 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情绪情感调节能力。一个人只有能够自如地驾驭自己的情感, 他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泰然自若地面对生活, 才有勇气和毅力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3.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大学阶段, 是大学生心理上的“断奶期”, 这时候, 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独立去面对和处理。由于青年人的幻想性比较高, 而实际生活经验却又相对贫乏, 大学生往往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受到一种“失落感”, 甚至经常有“处处碰壁, 四面楚歌”的痛苦体验。这是一个在成长中困惑, 在困惑中成长的过程, 是难以避免的, 它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在大学期间, 还是在往后的生活中,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4.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可以用其人际关系状况体现。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 善于与他人相处, 既能接受自我, 又能悦纳他人, 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 尊重、信任等积极态度多于嫉妒、怀疑等消极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尊重、信任、团结、友爱、真诚等优良品质, 因此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往往会有着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知心朋友。

当前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人格”现状

通过对当前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抽样研究, 我们看到,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经历过生活的历练, 多数能够正确面对现实, 奋发图强, 利用职业院校重视技能培训的机会, 积极主动学习, 练就一技之长, 基本具备了健全人格的要素。但部分贫困生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和行为动机的利益偏差,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自立自强意识淡薄。部分贫

困生并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确立“自立求学”的观念, 他们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行动, 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更多地把希望寄托于学校、政府企业、社会那里得到各种利益资助,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部分贫困生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 四处伸手, 不惜代价去得到各种利益。

2.思想敏感, 人际交往缺乏自信, 自卑心理严重。大学贫困生

多是来自农村, 初到城市求学, 进入集体生活时, 与其他同学相比, 他们发现自己的经济条件差、社会见识短、生活方式等跟不上城市学生的节奏, 虽简单、淳朴, 但又显得土气落后, 相形见绌,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这使得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思想过于敏感, 自卑心理严重, 他们害怕由于自己的经济困窘而引来他人异样的目光, 常常独来独往, 以至于自我封闭。

3.一定程度上会感到紧张焦虑和迷茫。部分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除了要应付紧张的学习任务外, 还要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而担心, 四处寻找兼职的机会, 因此而变得紧张焦虑。另一方面, 进入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会认为自己的学校不理想, 而当今就业形势严重, 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凭借家庭关系找到工作, 贫困生很难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出路, 于是感到迷茫。

4.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心理。部分贫困生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经常沉浸在网吧, 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有的对学校给予的补助视为理所当然, 他们无视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期望;更有部分贫困生在拿到助学金后, 把钱用在购买高档消费品上, 并认为获得的这些是学校或社会应该满足他们的利益之举。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心理的表现。

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健康人格教育的路径选择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目前西部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社会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多种形式地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人格问题。通过对当前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人格的分析, 又结合健全人格的要素条件,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大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完善更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并着重从教育方面提出高职院校贫困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可能路径。

1.学校方面的措施

(1) 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

做好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 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帮助与支持, 而且要从精神上给予关怀与呵护, 加强对贫困生的理解和尊重。人文关怀的理念要贯穿于贫困生工作的过程中, 一是高校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评定工作中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 采取妥善的方式, 通过与贫困生的个人单独谈话, 同时结合与其他学生的交谈等方式侧面掌握学生表现, 了解掌握学生情况;二是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 通过召开班会、宿舍联谊会等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及宽松、和谐、乐观、向上的群体氛围, 以利于贫困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 一定要在日常交流中多鼓励他们利用在校学习实践、岗位实习等高职院校优厚条件掌握一技之长, 鼓励他们树立“一技在手, 走遍天下”的思想, 摒弃高职院校低人一等的观念, 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自卑、迷茫心理。

(2) 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 要解决心理问题, 前提是要对他们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首先, 完善勤工助学体系, 增加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 给更多同学提供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意识。其次, 建立经济资助体制, 一是学校定期补助及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二是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签订的合作办学单位提供的奖学金对家庭贫困、学习努力、成绩良好的学生进行经济援助;三是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帮助贫困生, 同时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 扩大学校奖学金覆盖面, 奖学金获取条件可以向贫困生有所倾斜, 保证奖学金真正资助到需要的同学。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 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贫困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通过学习, 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 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 自觉调节和控制情绪。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主体自我教育, 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

其次, 充分利用网络, 建立网上沙龙。贫困生由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往往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承受心理压力, 这就需要有人去关心、理解和开导他们。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 但是主动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广泛性、隐蔽性等特点, 开设网上心理咨询沙龙, 通过丰富多彩的栏目吸引贫困生的参与, 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

再次,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教育。在具体工作中, 要充分考虑贫困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正确对待贫困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需求, 真正从个体出发, 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关爱。这样的个别教育将会促进贫困生的心态良性地循环发展。

最后, 发挥优秀贫困生的示范作用。要大力宣传贫困生中的佼佼者, 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范去感染、引领、帮助贫困生逐步走出低谷, 以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解决各种困难。

2.贫困生自我解困措施

自我解困能力是指贫困生意识到自身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社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时, 充分认识、分析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 运用各种技能, 积极获取和调动自身基本需求的能力。贫困生本身要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 快乐求知, 勤劳治贫, 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在商业银行助学贷款日益扩展的今天, 贫困生要及时抓住这一有利于完成学业的大好时机, 敢于借债, 完成人生历程中的关键转变。

研究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 旨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 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如何形成青年的和谐成长的问题。应当发挥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力量, 共同促进贫困生人格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要:陕西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陕西高校的贫困生工作是近些年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家庭贫困加之学习成绩不突出, 他们的人格健康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内涵和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格健康现状的基础上, 对政府、学校和个人培养贫困生健康人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陕西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向阳, 张莉, 张静.高效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的相关[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4, 1 (2) :87-89.

[2]曲翠平.高职院校贫困生励志教育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4) .

[3]金政.和谐校园建构下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塑造探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陕西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 基本情况

陕西综合教育水平居西部地区之首,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之首,在全国排名第三,是典型的教育大省,已成为向经济发达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陕西省现有高等、中等职业院校500多所,在校人数约76万。普通高等学校共计95所,其中高职院校52所,占54.7%,设置高职专业的高校共计78所。民办高校及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41所,万人以上规模民办高校8所,全日制在校生23.94万人,以民办机制运行的独立院校现有12所,在校生人数达到3.03万,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已略显超前。

陕西地处西北,经济比较落后,可又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科技强省。有一大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科教力量雄厚,科研人才济济,科技成果众多,深受世人瞩目。当前,陕西职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省政府教育厅加大了职教资金的投人;职业培训市场显示出广阔前景;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现代水平的骨干示范院校建设力度加大;教育立交桥逐渐贯通,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将得到发展。

2 发展现状

2.1 陕西的高职教育发展及规模略显超前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好形势下,陕西省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呈现出多院校共办高职教育的局面。第一类是由教育部或省上批准的一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其主要任务就是从事高职教育;第二类是部分本科院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设立二级职业学院举办高职教育;第三类是被划入高等职业教育之列的各高等专科学校,成为高职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第四类是成人高校也被赋予了举办高职教育的职能;第五类就是陕西省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全国独占鳌头的民办高校大办高职教育等。

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国高职教育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全国平均16.6平方米,陕西21.1平方米;生均校舍占地面积全国平均33.32平方米,陕西44.0平方米;生均图书全国平均65册,陕西88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全国平均5492元,陕西6429元;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全国平均29.2%,陕西27.9%,陕西的高职教育发展及规模略显超前。

2.2 陕西的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门类齐全覆盖面广

根据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目前陕西设置高职高专的78所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1143个,覆盖专业目录中全部19个大类,覆盖专业目录中78个二级类的68种,覆盖率为87.2%;覆盖专业目录中531种专业中的236种,覆盖率为44.3%。陕西的高职专业设置门类齐全覆盖面广。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职教,基本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格局。陕西省教育厅在2007年7月24日召开“人人技能工程”实施工作会议上要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护理、生物技术应用等8个紧缺专业领域为重点,还可设置钢铁冶炼、石油开采、现代物流、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等以及市场急需的专业。

2.3 陕西的中职教育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健康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给中职教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动力。

2.4 陕西的民办职业教育在全国独占鳌头

目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为西部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西部大开发做出了贡献。陕西地处我国东西部结合点,是我国西部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极具挖掘潜力的高等教育资源。现有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5所(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职业学院、思源职业学院),千人以上的民办高校22所,初步形成规模大、起点高、投资大等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2.5 陕西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成立

陕西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于2007年10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宣布成立,该集团是一家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科研为一体的职业教育集约化团体。现有成员55家,其中有19家学校和职教中心、5家大型的行业协会、30余家著名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既是陕西省走名牌战略,实行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更是为了增强陕西省职业教育竞争实力的战略举措。依托陕西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陕西职业教育集团的空间布局是:在西安建立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旅游管理服务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在杨陵建立农林技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在咸阳建立生物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陕西省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支柱因素,在西安、杨陵、咸阳形成一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陕西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将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同时,促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对接”,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2.6 陕西有多领域的科研和生产基地

陕西是我国第一国防工业大省,国防工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设备先进,是全国航天、航空、兵器、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科研和生产基地,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在陕西投资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基地,为陕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此必须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研究所合作,充分利用陕西国防工业的现有技术、科研、人才、设备、资金、能力、知识以及强大的潜在优势,直接培养企业和研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既减少研究人员亲自操作、实验的时间和企业培训员工的时间,又节约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职业院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3 问题探讨

3.1 陕西的职业教育缺乏名校、强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建设名校、强校,首先要转变观念,由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变为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由规模扩张、硬件建设向提升内涵、持续高水平发展转移;将简单的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转变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推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其次,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整合优质资源,并合相关学校和基地,构建一批系统完整、产学研一体化的强校。学校也要不断创新,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增强自身的实力。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和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经验和知识同样重要,这在单纯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德国,只有通过三年左右的“双元制”培训(相当于我国的中职教育)合格毕业后并在企业中至少工作两年的技术工人,才有资格进入两年制的技术员学校。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来看,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推广以实践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营造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3.2 学生在本地区就业率不高,“孔雀东南飞”现象较为严重

近20年,陕西高等教育实际上承担了向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作用,但学生在陕西本地区就业率不是很高,陕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造成人才科研环境、经济收入上的明显差异,“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出现,使大批人才流失。这样就造成陕西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非“用武”的场所。未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与未来产业和技术结构的适应程度不仅影响就业结构,而且会因对人才需求和理想标准界定的不同,形成教育不足或过度教育。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技术人员市场需求大,也为西部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场所,促进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东部经济和西部职教双赢的结果。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等鲜明特征,要使职业教育长效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重点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建设和辐射作用,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学校要不断研究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规划,积极配合经济建设,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拓宽和适应本地就业的渠道和岗位,树立多渠道谋求自身发展的观念。

3.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成效不足

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投入和配套不足,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学校和企业、行业间还不能达到“默契”。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都只是在形式上的合作,部分院校至今没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而所谓的合作都是学校比较主动,而企业则是很少真正参与。

要努力改善实践教学的环境与状态,首先,要建立一批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和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其次,建设一批专业性实训基地。再次,建设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实习制度,实习既包括进入公司企业的正式训练,也有在学校进行的间接训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职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广良.陕西高职专业设置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2]徐行.论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2007年4月.

[3]贾勇.对陕西民办高校定位于高职教育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6.8.

陕西教育 篇9

(一) 专业设置趋同化, 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 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 理论教学脱离实际, 人才培养层次和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吻合, 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专业设置脱离了就业导向。

(二) 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教学衔接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忽视了对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的训练, 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和学术性专业教育, 缺失了民办高校办学的优势和特点。

(三) 启发式教育缺乏,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目前, 民办高校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灌输式, 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 纯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 就业理论指导和实际就业环境存在差距。民办高校忽视了对学生就业的指导, 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很多民办高校对于就业指导重视不够, 导致学生四年的学习没有目标和侧重点, 缺少正确的就业理念和职业规划。

(五) 教师后续专业培训投入不足, 教学理论化, 缺乏实战经验。许多民办院校存在师资队伍数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年轻教师没有实践经历, 学科结构与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对应, 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实际案例的操作,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职业化教育转型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

(一) 职业化教育转型拓宽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基于国家经费投入力度、学术研究水平、学生招生层次等方面的不同, 民办高等教育应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才能保证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化教育转型正是在这种契机下产生的, 它为民办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 职业化教育转型顺应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 中国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 将强化专业,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民办高等教育应顺势实现职业化教育转型, 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职业化教育转型实现了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高等院校应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为己任。职业化教育转型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合理分工, 合理配置了社会教育资源, 有效满足了不同社会层面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陕西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的实施措施及注意问题

(一) 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的实施措施

1.争取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一方面, 民办高等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以社会需要和市场就业的需求为标准设置专业, 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专业的设置, 应鼓励民办高校在教育部规定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

2.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民办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应当进行教学改革, 实行弹性学分制, 把课外实践作为学分的构成部分, 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方式应采用现代和传统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 民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比如翻转课堂等,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4.就业理论指导和假期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是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 民办高校应把就业创业指导纳入教学总体规划,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

5.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基本要求,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向职业化教育发展的关键。民办高校应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增加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 给予教师更多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建立教师各项职称评定的奖励制度,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6.争取职称评审的自主权, 落实教师同等身份, 稳定教师队伍。民办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由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 民办高校应该积极争取职称评定的自主权,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应给予民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 推进民办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7.转变教学管理思维, 教学管理应服务于教学工作。教学行政工作应服务于教学工作, 一切工作应以教学为主。这是任何学校工作的基本宗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部分必须转变思维, 树立服务意识, 一切真正以教学为主。

(二) 职业化教育转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民办高校转型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新旧教学模式的衔接、职业化教育转型尺度、转型之后的后续教育和招生问题以及教学方式转变之后各方面关系的处理等, 以实现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顺利转变。总之, 职业化教育转型已然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也不另外。只有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 深化教育体系改革的相关环节, 以职业化教育为核心进行教学和专业设置, 并合理地处理好后续问题, 才能实现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偏好的改变, 职业教育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 论证了职业化教育推广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提出了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具体措施, 以及在转型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转型,职业化

参考文献

[1]阙明坤, 张韦伟.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教育与职业, 2014, (3) :22-27.

[2]教育部副部长鲁昕:600多所本科院校将转做职教教育[D].搜狐教育, 2014, 3.

[3]王庆如, 王连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以陕西省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2, (1) :11-15.

陕西教育 篇10

1 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国外对于教育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研究较少, 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 (1) 教育平台对科技成果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指出目前对科技平台的有效利用率较低, 导致其对科技成果及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建议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对科技平台的有效利用 (Ann Stes, Mariska Min-Leliveld, David Gijbels, Peter Van Petegem) 。 (2) 中国及印度教育科技资源的发展路径。研究指出中国和印度应全面规划科技发展战略, 严格审核教育科技项目, 通过金融、财政等途径加大教育科技经费的投入, 优化教育科技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科技成果及其对生产力的贡献力度 (J.Thomas Ratchford, William A.Blanpied) 。

近几年来, 我国部分学者关注和研究了教育科技资源的有关问题, 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科技资源的整合问题。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与科研相分离, 以教养研, 导致高校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机制不活, 研究项目趋同, 造成教育科技资源的浪费 (阎浩, 吴春桂, 苏敏俊) 。 (2) 教育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研究指出1999年前我国依靠单一增加财力投入满足教育需求, 但其对教育科技资源的拉动及其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很不明显;1999后我国开始以人力资本投入代替财力投入, 教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上升趋势 (赵镇) 。 (3) 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模式。研究认为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充分重视和发挥教育科技资源的独特优势, 以服务高等教育发展为宗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 以“学术交流开放、校企成果共享”为重点, 把教育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陈金玲, 付丹, 傅毓维) 。 (4) 教育科技资源转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教育科技资源的转化及应用程度较低, 其原因主要有:教育科技资源的企业孵化器网络系统结构不合理, 作用机制不健全 (龚完全, 熊正德) ;教育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差 (顾华详;于化龙, 薛文飞) ;教育科技资源的流动性较差 (张炯, 王飞全) ;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不健全 (乔根平) ;信息平台不完善, 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 (王思薇, 安树伟) 。因此, 提出借鉴国外教育科技资源转化的经验 (徐鹏杰) , 推动教育科技资源参与国际竞争、教育科技成果进入国际市场 (吴荫方, 杨杏华) 等对策。

以上研究对于教育科技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科技资源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 目前对于教育科技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本文将运用计量统计分析方法, 以陕西省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 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教育科技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进而为教育科技资源的转化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从科技人力资源、经费资源、设备与平台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选取陕西省各高等院校的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试验发展研究投入、重点实验室数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作为自变量, 以陕西省GDP总量作为因变量指标, 分析教育科技资源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以下模型:

在式 (1) 中, y表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状况, 用GDP总量指标来衡量 (单位:亿元) ;F1表示科技人员总量 (单位:万人) ;F2表示基础研究投入总额 (单位:万元) ;F3表示应用研究投入总额 (单位:万元) ;F4表示试验发展研究投入总额 (单位:万元) ;F5表示陕西省各高等院校的重点实验室数量 (单位:个) ;F6表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 (单位:个) 。β1、β2、β3、β4、β5和β6均为非随机变量, 其含义就是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科技人员总量、基础研究投入总额、应用研究投入总额、试验发展研究投入总额、重点实验室数量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分别改变一个单位, 将会引起陕西省经济增长变化的系数。β0为截距项, β1、β2、β3、β4、β5和β6均为待估计的参数。εt为误差项, E (εt) =0;且E (εiεj) =0, i≠j;E (εt2) =σ2=常数。

3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陕西省98所高等院校作为研究样本, 收集各研究样本2011年的数据。有关数据是通过实际调查获得, 陕西省GDP总量来自于陕西省2011年统计公告。

4 实证分析结果

运用SPSS软件回归之后的结论如表1所示。

注:1) *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2) LR为似然比检验统计量, 此处它符合混合卡方分布

(1) β1=0.344, β3=2.378, β4=0.913。其含义是当科技人员投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将会引起陕西省GDP增长0.344个百分点;当应用研究投入总额增长一个百分点时, GDP将会增长2.378个百分点;当试验发展研究投入总额增加一个百分点时, GDP将会上升0.913个百分点。可见, 科技人员总量、应用研究投入总额、试验发展研究投入总额的增加均会有效促进陕西省GDP的增长, 因此, 科技人员投入、应用研究投入和试验发展研究投入对陕西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 β2=0.008, 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 说明基础研究投入总额与陕西省GDP增长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主要原因是:一是陕西教育机构中基础研究的可转化性较差, 导致其与经济发展相脱离;二是教育机构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及经验的营销人员、谈判人员等, 导致其科研成果永远滞留在实验室而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β5=0.003, 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 说明重点实验室数量与陕西省GDP增长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不明显。主要原因是陕西教育机构中的重点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较低, 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4) β6=0.074。其含义是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将会引起陕西省GDP增长0.074个百分点。可见,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的增加会有效促进陕西省GDP的增长, 因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较高, 对陕西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5) 应用研究投入总额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最大。研究结论显示, 当应用研究投入总额增长一个百分点时, 陕西省GDP将会增长2.378个百分点, 比科技人员投入、试验发展研究投入总额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分别高出2.03、1.465和2.304个百分点。可见, 应用研究投入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最大。

(6)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将会引起陕西省GDP增长0.074个百分点, 分别低于科技人员投入、应用研究投入和试验发展研究投入0.27、2.304和0.83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

5 提升教育科技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对策及建议

5.1 建立健全的教育科技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

(1) 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科技产出的数量, 而且也要重视科技产出的可转化性, 因此应将科技成果 (包括学术论文、著作发明专利等) 的数量、质量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2) 运用科学的考核方法, 应从多角度、全面考核科技人员的业绩, 即采取上级评价、下级评价、平级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准确考核。

(3) 采取多样化的奖励方式。马斯洛指出, 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因此, 为了有效激励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采取经济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4) 建立同时实现自身利益和科技人员利益最大化的激励机制, 即让科技人员以一定的比例参与剩余利益的分配。

5.2 继续加大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投入

(1) 设定固定、较高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提取比例。陕西省应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 将其每年度GDP的一定比例提取出来, 作为预留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投入经费, 在需要时划拨高等院校投入利用。为了保证这一制度的真正执行, 陕西省应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

(2) 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 发挥中央财政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活动的支持与促进作用。

(3)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加大金融机构对高等院校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降低高等院校的时间成本;对于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高可转化性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优先提供优惠贷款。

5.3 提高基础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1) 加大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 使双方都能及时了解交易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最新动态。

(2) 招聘具有专业营销、谈判等理论知识与经验的专业人士, 设立科技成果营销部门。

(3) 加大科技资源转化平台的建设, 建立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平台等。

(4) 设立高校科研成果推广基金, 以弥补推广经费的不足。具体而言, 学校每年从科技活动经费或其他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推广基金, 用来资助经过专家团队评议和可行性论证后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重点推广, 加大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

5.4 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高等院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挥协同效应:一是建立广泛的协作网络, 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的资源。二是鼓励高等院校组织开展国内和国际交流, 促进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会、论坛、展示会乃至办刊物和网站形成固定的交流平台。三是鼓励进行开放式的研究与开发, 互通有无, 实现共赢。

5.5 提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开放程度

陕西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情况 篇11

一、总体情况

我省从1956年开始接收留学生,当时是教育部分配的3名越南留学生,经过60年的发展,到2015年共有来自141个国家和地区的8944名留学生来陕学习进修,比2010年增加3143名,其中学历生4265名,分布在我省的25所本科院校,占全省本科院校数的32%,人数排名前五名的生源国分别是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美国、澳大利亚。现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院校10所,2016年获批政府奖学金名额750个。

二、主要做法

第一,设立留学生奖学金。2014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陕西省三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同时鼓励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企业设立奖学金,初步形成了中、省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和高校奖助学金等多层次的留学生奖学金体系,增强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培养质量。今年起,陕西省更是将“三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从原来的330万元提高到1500万元,并向丝路沿线特别是中亚、西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倾斜,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来陕学习。

第二,搭建留学生教育平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相关高校,先后成立两个中亚学院、两个丝绸之路研究院和“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目前,依托这几大平台,已经形成了丝路沿线特别是中亚留学生教育的培养基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依托“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开设12个高层次全英文授课项目,其中“新丝绸之路国际法学”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校研究生奖学金项目;西北大学依托中亚学院,与陕煤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设立的独资企业——中大中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千人培训计划”,十年内为吉方培养1000名本土炼油化工专业人才。

第三,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依托培养单位特色学科优势,联合行业优势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海外院校和机构合作,建立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逐步形成校企联合、订单式、学术导向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大力培养语言通、专业精的本土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例如,西安石油大学与中塔天然气管道等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采取“汉语+专业”五年制学习模式,培养当地急需的油气储运专业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海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知名企业、院所,建立多个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创新基地,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第四,加强留学生管理服务。2008年,率先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思想的指导下,组织专家,通过听取学校汇报,现场考察留学生公寓、教室、图书室等方式,从办学条件、管理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等方面实施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问题,逐步加强对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实施指导。每年与省公安厅、省外办和西安市公安局召开留学生联席会议,通过会议,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共同打造良好的留学环境。编写陕西省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手册。为丰富留学生的文化生活,连续举办9届留学生演讲比赛,支持学校举办留学生文化节、参加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等活动。各高校把留学生教育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积极开设适合留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留学生日常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为留学生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三、下一步打算

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經济带起点,也是现在“一带一路”的热点区域,拥有欧亚论坛、上合组织论坛等平台,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既有很好的基础、优越的条件,又具备重要机遇、广阔空间。今后,我们将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全面落实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把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追赶超越”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优化资源,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全面构建特色鲜明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力争到2020年留学生规模超过1.3万人,年增长率达到8%,其中学历生超过6500人,占到留学生人数的一半。一是主动走出去,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国际生来陕学习;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引导高校、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加强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三是充分利用留学生培养阵地,加大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培养力度,打造全国丝路国家留学生培养基地。

四、工作建议

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内陆型省份,是典型的穷省办大教育。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教育财政投入的压力很大。尽管这样,省政府还是下决心大幅提高“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支持力度。恳请教育部考虑陕西经济弱、高校多等实际,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范围,并在政府奖学金配套名额,尤其是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加大对陕西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列入首批丝绸之路留学生培养基地。

此外,希望教育部加大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研修培训,以及对相关学会建设的支持指导,定期召开经验、教学研讨会,形成长效机制,提高留学生管理培养质量。

陕西教育 篇12

关键词: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经济增长,陕西

一、文献述评

西方人力资本投资的启蒙思想是亚当·斯密第一次将人作为资本提出,认为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判断力强弱制约着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劳动的熟练水平通过教育培训得到提高,教育培训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国民财富增速远大于土地资本等耗费速度,该现象引起经济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人力资本由此进入经济学视野。西奥多·W.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性阐述使其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1];此后,加里·S.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理论的不足,奠定了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加入人力资本要素,将人力资本投入模型化;2002年,Byeongju Jeong从产出的角度来测算人力资本,认为总产出除以工人工资就是人力资本投入[2];Fabian Lange和Robert Topel(2006),在人力资本及教育的社会价值方面,特别是教育方面,研究人力资本的私人及社会收益[3]。

近年来,中国GDP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表明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趋势。外国学者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边云霞(2006)利用有效劳动模型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对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4];齐殿伟(2008)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形成、存量及对经济的贡献进行讨论[5];陈永东(2010)利用资本收益率方法提出人力资本期望收益率计算方法[6];张苏等(2011)研究了在子女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教育的代际传递作用[7]。此外,郭庆旺(2009)[8]、孙蕾(2009)[9]、毛盛勇(2010)[10]、钱晓蕾(2008)[11]、唐祥来(2008)[12]等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教育与经济增长,一般是以全国为范围,或是针对人力资本的测度和计量来研究。本文借鉴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将考察范围限定为陕西省,并将人力资本投资的衡量指标定为教育经费,分析陕西省基于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发展经济的对策。

二、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资本类型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作用十分重要。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力资源从而影响未来物质收入的各种投资活动,一般包括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障和劳动力迁移等方面,本文主要考虑教育投资,以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教育投资的指标。

为了计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先要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Q表示总产量,K代表物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产出的弹性系数,A代表综合技术水平。

在此基础上,根据卢卡斯提出的两部门内生经济生产函数,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因素。由于文章着重研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此将上述函数模型变形为:

此处E为教育经费投入,γ为教育的产出弹性。

为了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函数模型两边取对数变形得:

(二)变量选取

1. 教育经费

教育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总和。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衡量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且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教育经费数据方便获取,所以我们考虑用能够直接衡量教育投资水平的教育经费作为指标。

2. 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力资本存量

对于资本投入的衡量,一般在经济计量学研究中,资产总值表示为固定资产原值加上流动资产。本文以陕西省为例,由于数据资料的不足,故此处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衡量物质资本投入。

模型中的劳动投入即可看做人力资本存量,选择以从业人员数量作为衡量劳动力人口存量指标。

3.GDP

关于模型中总产出Q,选择GDP进行衡量较为合适,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它能全面的反应陕西省每年的经济生产总值,且数据在历年统计年鉴中都清楚地列出,容易获取,具有广泛应用性。

在选取各个变量的同时,通过收集1996—2010年间各变量的具体数据,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1为陕西省GDP、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数及教育经费具体数据。

资料来源:199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教育年鉴》以及《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三、实证分析

(一)陕西教育投资现状

随着陕西省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对各级教育也越发重视。从总量上来讲,陕西省预算内财政支出用于教育投资的费用自1996年的24亿元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了377亿元,绝对数增长了15倍多,但相对于同年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较小,2008年陕西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18.5%,2009年占16.8%,相对而言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0.17%,2010年占17%,虽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总体呈现出起伏不定的趋势。2010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 829.06亿元,但陕西仅占3.19%。陕西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省内共有普通高校78所,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7所,然而陕西省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全国统计的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十四,2010年排名第十三,有小幅度提升,此前各年均在十六至二十名之间变动,2010年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广东省达到921.48亿元,已接近陕西的3倍,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在绝对数目上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如下页表2所示)。

资料来源: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二)回归分析结果

利用上表数据和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根据表中数据,得到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三)模型检验

1. 统计检验

(1)统计检验方面。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979,调整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的很好。

(2)F检验与T检验。根据给定α=0.05的显著性水平,当n=15,k=4时,查F统计分布表得到Fα(3,11)=3.59,从上表中可以看到F检验值为1726.657,又F=1 726.657>Fα(3,11)=3.59,F检验通过,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同样,查t分布表得到tα/2(11)=2.201,而LOGK、LOGL、LOGE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4.8092、2.2042、2.14520,前三项的绝对值都大于t检验的临界值,但教育经费的t检验2.1452则略小于tα/2(11)=2.201,说明该变量对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即相对于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来说,教育经费对GDP的作用非常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经费投入金额不足。虽然回归分析中t检验中教育经费不显著,但F检验显著,模型是可用的。由于模型设定的问题,将资本投入、从业人员与教育经费投入相比较,后者显然对GDP影响相对小的多。陕西虽然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但经济并不发达,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经费的部分明显不足,且教育资金的覆盖范围较小,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难以显著作用。

2. 教育投资贡献率

从模型的检验结果来看,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投入每增加1亿元,GDP会增加0.2184亿元,而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亿元,GDP可以增加0.4659亿元。说明教育投资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经验判断是一致的,但教育投入对GDP的影响明显弱于物质资本,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教育经费数额非常小。

另外,教育投资贡献率需用百分数计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经费投资每增加1%,经济产出即GDP则增加0.2184%,则γ=0.2184,即为教育的弹性产出。

要素贡献率=(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要素产出弹性

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和P118表1可以得出GDP增长率和教育经费增长率数据,其中教育经费增长率是以上年数据为标准计算的,可概括为表4。

资料来源:《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根据上页表3对每年数据加总平均,可以计算出陕西省GDP和教育经费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64%和22.69%,由上述公式得到陕西省经济发展中教育经费投资贡献率为39.26%。据专业人员计算,1952—2003年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4%[14];此前舒尔茨用美国1929—1957年间的数据计算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到初、中、高各级教育的平均年投资收益率为17.27%,教育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总的国民收入增量的33%。对比上述数据即可看出,与中国平均水平和国外相比,虽然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但陕西省教育投资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确实起到很大作用,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面,教育投资充分的条件下人力资本不足问题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四、以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各级正规教育,加大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一般包括各类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以及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而这一般多指正规的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教育。现今陕西省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免除学杂费,政府计划由2011年开始,开始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同时加大对“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省属高水平大学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并大幅度提高省属高校生均经费,这些举措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及贫困家庭子女的上学问题。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有促进作用,陕西省这些年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但与全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仍需不断加强。

(二)为大学生及研究生人才提供良好环境避免人才外流

随着高科技的日渐发展,其对经济的推动力越发显著,科研创新活动需要大量高端专业人才,如研究生与一些大学生就是研发过程的主力人员。陕西省师资力量处于全国领先,建有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和大专院校78所,独立学院即三本院校12所,成人高等学校1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51所,其中普通高校24所,科研机构27所,独立学院12所,2008年研究生招生24 119人。众多高校培养出相对庞大的人力资本资源其实并没有充分利用,现在很多学生完成学业之后不留在陕西工作,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另一方面也由于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的限制,一些沿海及南方较发达地区学生不愿留在陕西,为吸引人才,政府应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建设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筑巢引凤。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完善监管制度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人力资本的概念首先受到西方学者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但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寻找经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人力资本投资在物质资源相对紧张的发展时代,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充分考虑更应在行动上重视。此前发现陕西省有52个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有34个县(市、区)将征收的城市教育费未按照规定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政府不仅要加大经费投入,更要在落实经费的运用中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资金合理充分发挥作用,防止出现一边投资一边浪费,杜绝以上挤占教育经费现象发生。

(四)拓展经费使用领域,以就业促发展

上一篇:网球竞赛下一篇:加强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