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的书法教学

2024-09-09

高等师范的书法教学(共4篇)

高等师范的书法教学 篇1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基础师资重任的师范院校而言, 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行与落实, 更是任重而道远。《书法鉴赏》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明确要求开设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 从培养大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入手, 旨在提高他们以审美感知为切入点的综合文化素质。这对该课程及时进行自我评判与总结, 更好地进行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 培养书法鉴赏中的创新精神

《书法鉴赏》课程以介绍基础知识为主, 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生发展和书法艺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在熟悉书法的基础知识和欣赏理论与方法修养的基础上, 它要求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与鉴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并能自觉运用所学鉴赏理论与方法对各代经典书法作品进行客观的赏评。这是本课程最为基本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对象学科的复杂构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个模式一线贯穿, 而是要及时地抓住书法艺术边缘性的学科特点, 积极启发学生从本学科的视角切入书法、审视书法, 在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在审美上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寻找书法艺术新的审美内涵。如引导中文系学生可以从唐代书法与文学的共生共荣的关系上解读唐代书法的时代精神;引导数学系学生从模糊数学领域寻找书法创作中模糊性语言的应用性;引导教育系学生从教育史观的角度着眼古代书法艺术中作坊式师徒相授的独特教育模式, 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关注古代书法教育现象;引导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艺术创作心理方面探悉不同书体中的不同创作心理构成机制, 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树立最为基本的教学目的, 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学科构成, 以学生已有的学科为突破口, 培养并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的艺术审美态度, 通过循法善诱, 注重发展其在书法鉴赏中的创新能力, 强化他们的好奇心, 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势与习惯性框框, 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 敢于从别的视角发表自己的意见, 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 标新立异, 从而引发学生的艺术鉴赏中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 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从定期的鉴赏性小论文考核来看, 这样的教学效果很明显, 如中文系学生撰写的《浅论唐代诗歌和书法的关系》、教育系学生撰写的《从鸿都门学看东汉书法教育》、体育系学生撰写的《蛮力与巧劲———书法表现语言中力度的解读》等都是跨学科创新学习的最好例证。学生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相长的逆途中也深深地启示着我, 促使我更加立体地审视我所熟知的书法艺术。

二、运用多元教学手段, 加强直观教学, 有效提高课内教学效果

书法艺术的视觉造型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直观教学的特殊要求。对于现代多元化授课媒介的有效利用, 无疑是实施直观教学、有效提高课内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该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 在有关书法基础理论、书法发生历史情境等方面的详尽讲解之外, 并充分运用挂图、幻灯、录像、影片、网络等教学手段, 增强书法艺术鉴赏过程中书法作品的及时可视性, 从而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 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技法理论方面作讲解的时候, 没有教师的躬身示范, 很多学生最终只能对具体技法的领会是一知半解、不能透彻的感知。但是面对百人的大课教学, 教师又很难做到像美术专业院系那样深入的单独辅导。我在教学中对于摄像投影仪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直以来公共书法欣赏课所面对的这个大难题。学生无需近距离围观教师示范, 只要通过观看大屏幕就可以对各种笔法的示范尽收眼底并存之于心。授课中篆隶楷行草各体的笔法示范、篆刻的刀法示范, 我均借以摄像投影仪完成, 把玄之又玄的文字赘述直接转化为直观的映像, 而学生对各体笔法、刀法获得了清晰的释读, 使得教学效果良好。而且我借助摄像投影仪所进行的直观性的躬身示范直接影响到很多学生, 使他们从书法的纯粹鉴赏进而迈向书法技法的实践。如此一来, 实践与理论就会呈现出循环往复的互证, 当然, 这样的结果已经绝非同一层面的简单循环, 而是在螺旋上升的良性态势中不断互证、不断促进、不断丰富深入。毋庸置疑, 学生对书法的理解也会随之升华。可是矛盾总是在事物良性发展前行的过程出现, 辩证看之, 非但不是坏事, 而且, 它会使事情出现新的前景。在我的教学中这样的矛盾表现为学生对书法技法实践的热情与课内以鉴赏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此, 大学生艺术社团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有计划组织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

三、组织课外书法技法实践与鉴赏实践, 拓展学生视野, 升华教学效果

课外课时的有计划安排, 是把课内鉴赏性内容落于实处的关键一环, 具体包括对艺术社团的定期辅导、组织学生考察古代书法遗迹、参观重大书法展览等。艺术社团每周一次的书画技法交流与观摩活动的进行, 把大课上没办法实施的单独教学应用到对社团成员的技法辅导中, 坚持每周一示范、每生一辅导、每周一总结的“三个一”原则, 把向传统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相结合, 把自书自评、你书我说有机结合, 并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书画大赛, 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验证自我、激发自我, 从而在社团教学中形成友好、民主、和谐、勤奋的优良学风, 学生书画技法大有长进, 社团工作任务完成良好。多人作品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作品展, 既为学校争得荣誉, 也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锻炼自我。书法鉴赏实践活动的有机组织, 是拓展学生视野, 把书法鉴赏从书本、从课堂活用于生活的最主要的途径。如有计划地利用课外学时,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书法遗迹、重大书法展览等。如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古代书法遗址、参观书法展览, 让学生在与古代书作遗迹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中体会造像书法的天趣神韵、博大精深, 并且在参观考察过程中辅以讨论, 有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进而在鉴赏过程中使学生能产生初步的研究意识。考察结束我要求学生进行书法鉴赏实践方面小论文的撰写。从学生所交论文对古代书法朴实无华而有独具视角的鉴赏描述中, 我深深感到了组织学生参观古代书法遗迹在鉴赏教学中不可轻觑的重要地位。在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向前辈书家求教, 学习优秀书法作品的创作经验。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 书法鉴赏实践的有计划组织在书法鉴赏课程中绝非可有可无的细碎部分, 而是拓展学生视野、升华教学效果的大好良方。

总之, 与我们所要实现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宏伟蓝图相比, 本课程只是沧海一粟, 还显稚嫩, 缺失之处在所难免, 如艺术社团活动中映像资料的相对短缺、学生学科构成的复杂性与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 等等。再者, 书法艺术是一门边缘科学, 涉及面宽, 任课教师除熟悉本专业外, 还要广泛研究文史哲等诸多方面的学问, 不断丰富充实自己, 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为此, 对于书法艺术鉴赏课程的积极探索与研究, 无疑是一个有待长期不断充实的课题。

高等师范的书法教学 篇2

近几年来,我国钢琴事业迅猛发展,从而带动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也向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逐步迈进.然而,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却是甚微,音乐知识匮乏及文学底蕴浅薄等,导致他们在演奏中,对作品的风格比较模糊,音乐的.内涵不够理解,音乐演奏比较机械、空洞、缺乏感染力.所以,以往这种单一追求技巧,狭窄的教学重点,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在高师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培养提高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音乐理论方面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以便从多方面,多视角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作 者:赵微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辽宁鞍山,11400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钢琴教学   读谱   曲式结构   作品风格  

高等师范的书法教学 篇3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非师范学生,现状,重要性,途径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特征。高等书法教育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也为书法的普及教育起着输送人才的重要作用。关注高等书法教育, 完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 开展非师范学生书法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升全民素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现状

笔者在与一些大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学生认为书法课就是写字课, 有的听说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 但是问到他们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就答不上来了, 有的甚至从来没有用过毛笔。他们的书写水平大多停留在初级水平上, 对于握笔的方法、笔法、结构把握都是模模糊糊, 在练习中还经常出现错别字。可见, 现在大学生的书法基础是相当薄弱的,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或者一些培训班接受书法教育, 但是书法不是中考、高考甚至会考的科目, 普及力度还有待加大。中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以后, 高等书法教育就担当着“补课”的角色, 既要把以前所缺的知识补起来, 又要有所提升, 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近年来, 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迅速, 到目前为止,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逐步完备。目前, 全国共有40多所院校招收书法专业。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当然都接受过书法教育, 而高等书法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大学生, 按照师范性质可以分为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两大类。从目前的教学来看, 师范生的书法课是必修课, 而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却是我们所忽略的。为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扩大自己的就业面, 非师范学生就需取得教师资格证, 而“三笔测试”是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的硬件。与接受过书法教育的师范学生相比, 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非师范生的“三笔”功底相对薄弱, 与师范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 这部分学生通过“三笔测试”的难度就相对较大, 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的负担和压力, 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开展非师范学生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味注重知识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而书法教育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早在唐代, 国子监所辖“六学”中就有“书学”一门, 贞观年间, 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就亲执教鞭, 教导学生专习唐法, 唐朝还把书法水平作为科举取士的一项重要标准。高校开设书法课程既可以使大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又可以使大学生在书法学习中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相关的书法理论知识, 了解书法美学原理, 增进自己的学识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的推进。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很多大学生感叹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从根本上说, 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职业选择完成自我社会化的过程,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 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 高等书法教育不仅仅是师范生的师范技能, 还应该是所有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课。

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气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而中国书法被誉为“纸上的气功, 墨上的太极”, 加强书法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练习书法时, 学生全身舒展, 凝神静思, 通过手臂、手腕、手指神经肌肉等调动全身的气和力, 通过笔毫送到笔画线条中, 使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得到锻炼并且更加协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校园也显得浮躁起来。书法这门“动”、“静”结合且法度深严的课程,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写字时平静的心态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正如古人云“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燥;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1]书法创作过程也是释放情感的过程, 可以调节情绪, 缓解疲劳。“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 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 任意挥洒, 到痛快淋漓之候, 又觉临心焕发”。[2]项穆在《书法雅言·资学》中也提到:“人之资禀有温弱者, 有剽勇者, 有迟重者, 有疾速者。知克已之私, 加日新之学, 勉之不已, 渐入于安。”[3]通过书法学习, 学生可以提升气质, 完善人格。

三、开展非师范学生书法教育的途径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 它历数千年而不衰, 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 积淀了华夏民族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书法与文字、文学、美术、文化、历史、民俗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 研究这些学科的方法都可以应用到书法研究上, 可以说, 上述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作为研究书法的角度和背景, 把相关专业和书法进行整合, 做到宽口径、多发展, 同时, 借助书法这一工具, 可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从多学科的角度审视书法, 去引导学生学习书法, 才能使他们对书法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同时和所学专业相结合, 完善知识体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 书法是文字演变的载体和产物, 学生学习不同文字发展阶段的书法艺术,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从文学的角度看,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可能就是一件很好的文学作品, 很多文学作品就是书法创作的主体内容。从历史学的角度看, 书法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历史现象, 涉及书法作品的历史背景或流传延续, 书法作品风格形成的历史及演变规律, 书法理论、审美观念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从民俗学的角度看, 书法是一种精神民俗和一种社会生活民俗的现象, 它以文字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素材并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从美学的角度看, 书法作品是审美对象, 蕴含诸多审美元素, 书法欣赏就是审美的过程, 而书法创作是美的探索和创造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书法作品是人类视觉感知的对象, 书法创作过程是人类情绪表现的过程, 书法欣赏可以看成是以书法作品为刺激对象的心理反应过程, 与创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看, 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书法家, 这些书法家所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显然被赋予一定的地域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 书法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是很多旅游胜地的重要资源, 刺激着旅游业的发展。从政治学的角度看, 特别是在古代, 大多书法家都是士大夫阶层,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导层, 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书法作品传播, 欣赏书法作品也就成了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 古代的士大夫有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等, 许多人是集各种才能于一身, 也就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 要开展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 面扩大了很多, 就急需更多的高素质的书法教师。从目前全国的高校书法教师队伍来看, 师资力量还相对薄弱, 因此, 我们要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打造一批教师队伍。首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师资, 让精通书法的教师兼任书法教师或者通过转岗培训专门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其次, 通过外聘的形式, 吸引更多社会上的书法人才进入高校参与书法教学, 请一些书法名家在高校开专题性讲座, 把他们研究的最新成果授予学生。最后, 让在校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一部分书法课的教学任务, 在校内通过书法协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使书法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的学生有更直接的交流, 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

在高校普及书法知识, 开展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 还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除了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交流、提高之外, 还需要增设一些硬件设施。首先, 配备书法课程专业教室, 包括专用课桌、画毡、临摹架、经典作品临范、拷贝箱、计算机多媒体展示设备设施等, 教师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建设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作品陈列室, 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氛。最后, 建立“三字过级”测试制度和定期比赛制度, 这样的激励措施能督促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 书法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性和社会化的特点, 高校书法教育应扩大受众, 把非师范学生的书法教育纳入高校书法教育体系中, 突出和强化书法教育的多元化和广域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不断创新书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书法教育的“教”、“学”、“用”有机结合, 以发挥书法教育的最大合力, 促进高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若.书法教育中的人格熏陶及心态引导[J].艺术教育论丛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4.2.

[2]周星莲.临池管见[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12:730.

高等师范的书法教学 篇4

近年来,高师院校为了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两难境地,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影响了高师院校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严峻的形势下,深刻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路径,对于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推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专业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方面都和师范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往往沿袭师范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师范生并无区别,导致就业教育的雷同化。

(二)内容局限性强,缺少实践性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授课内容。再加上师范院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大多是针对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几乎无法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导致其实践能力的缺乏,并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职场经验

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就业经验欠缺,讲课大多是照本宣科,不能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自己要做的职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一片茫然。

(四)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参与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课堂的互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仍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路径

(一)建立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考核和监督。其次,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校企共同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并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时的合理分配。再次,大力加强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就业指导教学设施。最后,引入职业素质测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素质测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着力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教学理论研究,转变教育思路,采取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根据本专业就业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就业信息、案例、情景假设等,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确保教学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开展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活动,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再次,积极开展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模拟招聘会、创新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践,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本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其次,邀请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政策,有丰富用人经验的本专业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丰富教师本专业的实践经验。最后,各院系建立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水平。

(五)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使学生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逐步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巩岩.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07).

[2]王延东.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0).

上一篇:无偿献血400ml下一篇:施工成本的控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