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类专业

2024-05-30

体育教育类专业(精选11篇)

体育教育类专业 篇1

摘要:化学类课程, 尤其是烹饪化学是烹饪类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 是烹饪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但很多开设有烹饪类专业的高校普遍不重视对化学类课程的教育, 不理解化学类课程开设的意义。文章就化学类课程教育在广西区内烹饪专业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广西高校,烹饪化学,烹饪专业,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饮食消费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他们对健康和生命本质的关注越来越高, “营养与健康、营养与保健、营养与康复”成为餐饮业的新理念和新需求, 饮食的营养配膳及卫生安全性受到极大重视。社会要求烹饪行业能够制备出安全、卫生和营养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与安全学和营养学知识成为一大新趋势。因而, 以培养餐饮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为直接目标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育, 必须将如烹饪化学或食物生物化学类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列入了专业教学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高文化、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1 广西高校烹饪类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状况

目前, 在广西区内开设有烹饪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6所, 1所为第三批次应用型本科院校, 其余5所为高职院校。在专业方向上, 6所高校可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烹饪工艺与营养方向, 一是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方向;在专业课程计划安排上, 对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态度和教育方式各有侧重。这6所高等院校中, 现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倾向有所不同, 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轻微区别, 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原料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工艺学》、《中西面点基础》和《中/西餐烹饪基础》;部分院校则增设有《基础化学》、《烹饪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饮食文化学》、《中医学基础》和《中国饮食保健学》等课程。总体上看, 大部分高职院校烹饪类专业课程计划对化学类课程未给予足够重视, 对化学类课程开设的意义缺乏必要认识, 这对烹饪类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明显的掣肘作用。

2 广西高校烹饪类专业中化学类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化学类课程的教育不重视

在6所高校课程计划中, 唯有1所三本院校将化学理论知识教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分配了72课时用于教学, 并有24课时的烹饪化学实验课程, 开设与烹饪化学课程相关的后续课程也比较多, 该校主要培养的是营养配餐师及高级厨政管理人才, 学制为4年;其他5所高职院校, 主要侧重于培养技能性烹饪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分布在酒店餐饮部或餐饮行业厨房, 学制仅为3年, 因此, 为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课程设计中减少了不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 基本不重视化学类课程, 认为此类课程与后期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 部分高校甚至是直接取消了化学类教育课程, 或是仅仅要求上专业技能课程的老师随堂讲授部分知识。

2.2 学生基础知识架构差异大, 对化学类知识点难以理解

广西区内的烹饪类专业招生一直均是文理兼招, 大部分学生来自文科专业, 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异, 还有不少学生来自中职, 化学基础更加薄弱, 甚至是对化学类课程厌倦情绪;若任课老师授课时又不能结合生活实例或案例分析, 强调不清楚化学类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 而是照本宣科讲授课程的知识点, 或谈及过多理论性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结构式, 学生就会比较难理解关键的知识点和原理,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3 师资来源受限, 化学类课程落实难

据调查,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有烹饪类专业的本科院校不足10所, 广西区内更是仅有一所三本院校, 招收烹饪类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更为罕见, 这显然难以满足专业师资需求。在广西各高校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食品科学或食品工程类专业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 一类是从高职中毕业或企业工作转型的烹饪类技师。前一类教师在烹饪类专业教学中主要承担理论基础课程, 他们对技能课基本不了解甚至没有接触;而烹饪实践或实训课程则主要由后一类烹饪类技师们承担, 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学习过与烹饪技工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 更不用说将化学学科的知识结合实际操作去讲授。

2.4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与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性不强

在这6所高校中, 既能讲解好理论基础课, 又能同时教授技能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相对偏少, 几乎没有老师能把整个化学类教育, 贯穿于本科或职业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仅仅是依照课本原有的架构去讲解化学类知识点, 与后期的延伸课程教学 (如《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营养学》) 联系不够紧密;加上基础课与技能课的授课老师之间沟通不够紧密, 在延伸课程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恰当的将前期所学的知识点引入案例分析中, 导致学生无法参透各种机理, 形成不了完整的学科基础知识架构, 常常出现老师反复讲解, 学生反复忘记的现象。

2.5 培养理念的倾斜与教学条件的限制, 导致化学类实验课程被忽视

开设烹饪类专业的院系基本集中在旅游学院或是商学院, 通常习惯把专业建设和课程安排的重点放在技能培养和提高上面, 主要强调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 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熟练应用技能, 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不重视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已少有化学类专业的设置, 无法配备有专门的实验室, 甚至不能按照教学要求开设或完成实验教学任务[1], 诸如《基础化学》、《烹饪化学》、《烹饪营养学》、《食品卫生与安全》和《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 即使开设也往往限于理论教学, 导致学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无法理解烹饪工艺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现象 (如面包发酵过度变酸的原因) , 更不用说让学生去利用化学知识来创新烹饪工艺了, 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成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

3 解决化学类课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3.1 从思想上端正化学类课程教育在烹饪类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化学类课程, 尤其是《烹饪化学》, 它主要是研究烹饪原料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以及原料在烹调加工过程中色、香、味、形、营养等方面的主要变化, 是食品卫生与安全学、烹饪工艺理论、烹饪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烹饪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应作为烹饪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来开设[1]。在理论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 尽可能配合增加简单的烹饪化学实验课,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让学生主动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变化的规律, 学会控制各种加工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烹调出新颖、美观、营养又卫生的上等佳肴的能量, 使之成为新一代的高文化、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2]。

3.2 做好化学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化学类课程教育与后续的不少课程, 包括《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原料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工艺学》、《中西面点基础》和《中/西餐烹饪基础》都有着紧密关系, 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这些课程的知识, 需要教授化学类基础课的教师和教授烹饪专业课的教师之间多沟通, 做好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 在基础课中提前引入部分专业课的案例, 在专业课中重复强调所学过的化学类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应用过程中食物原料质地产生变化或烹饪过程中味道变化的原因。

3.3 加强对实训师资文化素养的提升, 建设和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

由于师资来源的局限性, 为更好的将化学类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需要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 尤其是技师出身的教师群体, 因为他们在受教育期间, 我国烹饪类专业的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高校对烹饪类人才的培养多定位在技能型厨师, 加上相关教材的缺乏, 教学计划设置的不科学, 导致他们化学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在现行教育中又多以学徒式教授学生学习技能, 难以将化学知识渗透在实训课程中讲解;最好的解决方式, 就是鼓励这些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继续提升自身文化水平, 比如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 让他们重新学习相关的化学类课程。从老师层面起培养出具备能将知识与技能结合的教育型人才, 才会更有利于培养下一代新型的烹饪人才。

3.4 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切入点, 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

教学方式要有所突破, 寻求新的考核学生的模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化学类知识点。教育过程, 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死板的课堂讲授, 可以采用生活案例分析、相关视频播放、实地调研与考察、现场演示化学现象等方式开展教学, 吸引学生的求学欲、求知欲;学校应为化学类实验课程提供配套资金与环境保障, 专业教师应主动将化学类教学引入到实践或实训课程中来讲授, 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老师配合设计新的烹饪实训方案, 让学生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比如料酒和醋的搭配使用, 能去除鱼类的腥味并给菜肴增加特殊香味, 原因是醋和乙醇能发生酯化反应, 生成带有香味的乙酸乙酯[3];并在实训或实验过程中, 列举新的案例, 考察学生的应用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高等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以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为宗旨, 在我国餐饮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广西区内的烹饪类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充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中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日显突出, 欲从根本上改变此种现象, 就必须更新观念, 切实加大专业教育内涵建设力度, 在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 传授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教会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全面知识体系、操作技能强、创新意识高的烹饪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跃胜.高职院校烹饪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0, 24 (4) :79-82.

[2]顾卫红.烹饪专业学生特点及学习烹饪化学现状与教学方法[J].家教世界, 2013, 10:258.

[3]叶华.浅谈烹饪化学在烹饪专业实践中的应用[J].高教前沿, 2010, 8:76-77.

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研究 篇2

【关键词】 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1 引言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主要是从事与服务型行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岗位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和计调、旅游酒店的基层服务和初级管理、旅游景区讲解和产品销售、会议会展服务工作的操作,主要面对的是旅客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反应在服务质量当中,体现着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特别是在旅游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对于当今旅游类专业人才除了具有特定的专业技能之外,同时,也对自身的职业涵养以及礼仪素养等方面愈加重视。而现今的高职院校在对旅游类专业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对于现今专业的课程变更设置愈加重视。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反馈结果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尤其是在专业礼仪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现今的高职院校的专业礼仪教育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学知识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际的教学实效。特别是对于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礼仪问题,不能应用在校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而带来工作被动问题矛盾愈加凸显。正是基于专业礼仪教育在社会实际应用有所欠缺的历史背景下,对于掌握专业礼仪教育相关知识,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以期适应未来旅游类专业人才紧迫需求。

2 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2.1课程缺少趣味性

就现今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教学的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查,调研发现61%的学生认为当今的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对其未来就业影响较小,对于课程兴趣不大,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其关注度较少。致使学生未对专业礼仪教育相关课程未能很好的利用,课程也就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对专业礼仪教育相关课程学习的趣味越来越弱,增大了学生的厌学程度。

2.2教学模式不合理

从现今的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设置来看,课程设置上及其不均衡,相对偏向于理论课程,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课程设置为主,很少能把理论、实践课程融为一体,培养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2.3个人形象的认识有偏差

对于当今的旅游类学生而言,由于其性格不同、不同年龄段对于价值观的认识不统一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众多学生对于审美观点也是迥然不同。特别是当今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尚处在人生价值观念初步形成時期,对于新手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多数学生甚至出现盲目追求新潮前卫,以个性、露骨、怪异为审美观念,不能以现实自身需求与其未来职业身份特点进行装扮。在平时的仪态方面,由于不能端正自身形态,表现较为懒散,难以符合相关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管理要求。

3 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发展对策

3.1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契合现实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有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课程趣味性。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现今旅游企业的日常运行工作流程有效借鉴到当今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深刻认识到专业礼仪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氛围中利用学到的专业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有效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对于学生进行模拟专业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设置相关情节,并委派学生相关任务,由学生自身根据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查阅资料,选择什么样的礼仪方式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客户,而后由教师进行验收点评总结。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实接受到现今旅游企业工作任务,拉近与现实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2科学制定教学任务

在试验教学模式上,对于现实的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进行设定时,要兼具理论以及实践教学,有效融合教室以及试验,互相穿插、形成互补。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有效转换理论知识到实践行动,利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发挥有效功能,切实增强实训效果;最后,优化试验模式体系。在实际试验任务中,教师可以适当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新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随着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化,逐渐让学生参与到专业项目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激发其从书本中获得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树立正确的职业礼仪观

良好的职业礼仪观可以有效塑造旅游管理类学生的服务意识,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可以用积极健康心态进行处置。特别是在礼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好“尊敬”、“真诚”等原则,深刻意识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对于旅游管理相关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相关教育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人事关系。

4 总结

近年来,随着服务行业在国内的兴起,旅游市场相关行业崛起速度可见一斑,但是现今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却难以胜任岗位需求,特别是在专业礼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所以,本文主要从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的现状出发,深刻剖析了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中出现的课程缺少趣味性、教学模式不合理以及个人形象的认识偏差等方面,并相继提出了相对完善的改进策略,以期适应未来旅游类专业人才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惠琳.高职礼仪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实践研究,2012,(5).

[2]徐菊.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219-220.

[3]王璇.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面对新形势, 我国高等教育在强调创新教育、就业教育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 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涌现出一些大学生创业精英,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从整体上看,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 属于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的范畴, 因而在管理上将其归入学生处或招生就业处, 创业教育往往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开始实施, 内容也无非是创业意识的培养等, 学生对毕业前的创业教育课程兴趣不高, 而是忙于应聘、找工作, 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另外, 经管类院校在教学中本身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 所以有些院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开一些创业教育课程, 搞一些创业大赛活动, 没有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创业实战的平台, 学生在创业教育中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创业理论, 距离创业实际相差甚远。

(二) 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

创业教育分为广义的创业教育和狭义的创业教育。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 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 其内涵、层次、目标等有着重要的差别, 这也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区别于一般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院校所实施的创业教育的根本。但在一些经管类普通高校中, 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理念认识并非很到位, 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难免有些偏颇, 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而是把重点放在创业精英的培养上, 鼓励每个学生都去创业, 树立创业典型, 只追求创业教育的结果, 而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三)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视野开阔、反应敏锐、敢于挑战、勇于实践, 有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事业心和组织管理才能的人才。在市场竞争如此激励的今天,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具有创新才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和专业教育分不开的。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 其中, 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是创业教育的关键,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激发创业意识,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 而不是俗话所说的:“不管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只关心创业结果, 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完全脱节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 它必须依赖专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 创业教育不成体系。

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有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添加了创业教育课程, 或者在选修学分中单独开设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 条件好的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 给学生创业提供了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然而, 中国大学的行政治学的色彩太重, 致使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不通畅, 纳入培养方案的创业教育课程由教务部门负责, 开展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活动由学生部门负责, 创业园区又由另外一个部门负责, 各部门之间不能协调运转, 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也是各自为政, 难成体系。

(五)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传统专业教育大多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以书本为主, 而创业教育除了要求教师讲授创业理论外, 还要求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求教师能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很好地进行融合。另外,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 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正是大多数教师, 特别是经管类专业教师的软肋, 他们在创业教育中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些甚至与实际相背离。有些学校开展创业讲堂, 聘请企业家或老板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但企业家或老板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他们讲的往往是创业经验, 不能将创业和专业进行融合。

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综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大多没有形成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要么是停留在对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初级阶段, 要么是只重视创业的结果而不是创业教育的过程, 特别是经管类专业院校, 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 创业教育更加难以深入。在这种形势下, 迫切需要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结合院校实际情况, 构建一套适用经管类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

本文的研究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结合校院实际情况, 构建经管类专业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实战“四层次”, 创业课程结合企业家创业讲堂、“挑战杯”创业大赛结合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校内创业实践结合校外创业实战“六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融合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链接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 实现了创业教育中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结合。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第一层次:第一课堂,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在第一课堂完成, 主要包括一些专业课程、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堂等课程。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在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堂里, 还需要将其融入到专业教育课程中, 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加入创新创业的元素,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创业讲堂主要是邀请一些企业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养, 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第二层次:第二课堂,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学生科技活动环节来实现, 包括“挑战杯”学生科技大赛、创业精英大赛、创新型实验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管理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层次:创业实践, 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技能包括自我规划、企业规划能力, 团队管理能力, 财务分析、信息处理、市场预测能力, 商务谈判、人际沟通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是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很多是书本里、课堂上学不到的, 通过创业大赛等活动获得的技能也多是在虚拟环境下得到的, 有些和实际市场差距甚远、甚至相背, 而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真正管理一个企业, 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给有能力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 通过申报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立项, 获得立项的创业项目配备1~2名创业指导教师, 学生创办的企业在市场上运作, 学校提供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 减少学生创业风险。

第四层次:创业实战, 创业精英的孵化。在创业实验室中的项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化运作后, 如果条件成熟, 学生可以申办营业执照, 注册成为真正的公司, 走出校园, 实现真正的创业。

在四个层次上通过“创业课程+创业讲堂+创业大赛+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实战”构建“四层次六位一体”的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注重创业教育的内涵, 将创业教育融入了专业教育, 链接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 使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同时兼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结合。

三、结束语

创业体系顺利的实施, 还需要诸多的保障措施, 需要管理者的重视, 有明确的创业理念, 有经验丰富的创业指导教师, 各部门协作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等等。只有做好这些, 创业教育才能良好地实施。总之,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学重点工作之一, 只有靠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才能将创业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兰剑, 张瑜.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9.

[2]黄茂.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0.5.

教育类专业求职简历表格 篇4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58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5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外贸/贸易专员/助理:外贸跟单 货运代理
工作年限: 2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广州市旭登经贸有限公司起止年月:-12 ~ -04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所属行业:造纸,印刷,包装
担任职务: 外贸采购员
工作描述:

 

负责进口国外的包装纸金箔,花箔,木纹,碳带,色箔,条码等,安排进口时间,到货时间.联系国外厂家发货,处理产品客诉等等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特奇舞台灯光音响器材厂起止年月:2006-06 ~ 2006-12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 外贸翻译
工作描述: 负责给客户做现场翻译,使其了解公司产品的各种性能特性及负责报价情况,确定订单,下订单跟踪订单等等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市旭登经贸有限公司起止年月:-12 ~ -04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所属行业:造纸,印刷,包装
担任职务: 外贸采购员
工作描述:

 

体育教育类专业 篇5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精神

在师范类专业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建设出发,显著提高课程教育质量。在基础课程学生能力开发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的交叉能力培养目标,在课程依托建设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基本业务素质;在核心课程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营销调研》《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策划》《消费心理学》相关的核心课程学习。在师范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好市场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对于创业课程教育体验的相关探索。

一、在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分析和必要性

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和初次就业率统计的相关数据发现,在目前的环境下大力开展就业方面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很有必要。

2004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比上年增加68万人,增加的百分比为32.1%,在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总量攀升的情况下,截至9月1日,初次就业率仅为73%,毕业的时候即将面临在家待业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为75.6万人。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比上年增加58万人,增长20.7%,在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总量攀升的情况下,截至9月1日,初次就业率仅为72.6%,毕业的时候即将面临在家待业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为92.612万人。到了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59万,比上年增加64万人,增长12.9%,在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总量攀升的情况下,截至9月1日,初次就业率仅为73.8%,毕业的时候即将面临在家待业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为146.458人。

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比较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是各高校仍然在扩大自主招生,应届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这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师范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一)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市场基础课程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市场环境SWOT分析,学生则应该在市场项目调研中去与普通商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行数据支撑下的SWOT分析工作,然后在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环境的细分活动。

在对师范类专业生进行创业培养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对市场机会的识别把握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环境实践水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企业环境中,学生在老员工的带领下,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企業经营流程的相关知识,更快地掌握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显著提高自己的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创业模拟演练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应该先对互联网名词定义、代码常识、网络消费公式等信息进行学习,了解网络创业市场中的关键要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战,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对学生的感官进行交叉刺激,提升其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创业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二)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的相关调研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的相关调研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市场调研,最后可以采用表格、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形式反映市场波动的情况。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课程的深度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最新型的会计电算化知识,使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处理业务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比如在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的相关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经验管理方法和手段。在针对师范类学生开展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市场环境中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学生在老员工的带领下,逐步耳濡目染,学会掌控风险,提升自己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并且能够对创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与问题,进行科学而迅速的应对,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创业核心体系的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使其能够理顺创业计划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强调民事指引,培养创业精神

高校的创业项目课程讲师还可以借助网络互联的方式,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比如学校利用校友会资源,以学校市场营销学院的名义与社会互联网行业创业成功的人士联系,安排他们为学生开展远程创业课程教学。通过网络视频远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互联网领域创业的各项细节,更加清晰自己的创业定位,从而对当今时代的网络创业大环境了解得更加准确,对于各种信息操作数据理解得更加精当。

教师组织学生对创业活动中所涉及的电子商务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会计基础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财务账目处理。学生还应该了解企业与工商、银行、税务之间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组织师范类专业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对师范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除了组织师范生参加创业实战的相关活动,教师还应该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编写创业实战计划策划书,支持学生参加创业园校内的创业活动。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平台,促进学生充满个性而又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四)引导实训学习,鼓励大胆创业

学校应该积极聘请校外有工作经验的创业先进个人前往学校参加客座交流,同时参加到对于创业中心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活动中去。为了保证高效创业孵化中心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负责人应该积极争取外方资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创业。

教师应集中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的相关服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包括创业活动公司所需要涉及的法律服务知识和创业者融资技巧。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增强创业孵化中心教学的专业性。在融资课程教学活动中,企业应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良性的协同创新活动,从而打造出更加科学的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协调创新机制。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进行锻炼,有利于提升创业实操能力。对于部分创业学习和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应该组织其进行深度学习,学习企业转型和变革期的创业型管理相关知识,学习有关转型、变革期创业型管理的研讨课程,学习教育改革中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五)组织小组体验学习,增强市场敏感性

为了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前往市场环境中去做市场调查,从而依据数据分析来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在具体的高效创业前期培训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创业力测评指标解读的方向入手,邀请校外具有创业经验的社会创业者,带领各个创业机构的成员参与到现场的讨论活动中来。

学生可以集体讨论自己的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与专业的创业教师进行沟通,从而更快速地找到创业想法与创业实际环境中间的不匹配部分,并对其进行修正。比如在商业沟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商业沟通技巧和运作知识细节进行优化,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号召大学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业教育是缓解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地破解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就业市场却趋于饱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因此,要提升師范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该从鼓励发现市场潜在需求的方面,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市场类课程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市场空间调查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对于国家创业扶持政策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于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知识能力,以及一定的经济预测与决策的知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园,汪洁,陈小燕.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再设计——基于美国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06):99-101.

[2]石磊,李奇贤.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及指标评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1):75-80.

[3]历巍,王效红.地方院校师范类专业构建开放教育体系的实践分析——以哈尔滨学院师范类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修订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6):119-122.

[4]丁嫚莉,权辉.对音乐师范生专业知识结构建构的思考——第七届“珠江·恺撒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有感[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3(07):67-69.

[5]高蓓蓓.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师范类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6]盛大申.民族院校师范类专业教学实习与素质教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03):114-116.

[7]张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发展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02-103.

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各高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业教育。并且重点从创业知识传授转向创业实践锻炼,积极鼓励、引导在校生和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实践,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适需人才和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广东纺织职业学院是较早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的高校之一,该校创业教育于2004年就已经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我们就该校在非经管类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予以介绍。

一、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的特点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有4种实施载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专业特点等因素,注重选择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开设此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业能力。

创业知识结构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专业、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是与专业、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经营、管理知识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综合性知识是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专门知识,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在创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重点是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而非大量系统全面的知识,重点是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而非死记硬背教条和课本,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以上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错进行,只有切实保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其中不难看出,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占据了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往往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但对于非经管类学生。

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特点

非经管类学生主要课程设置为各自的专业知识,对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接触较少,这对学生的创业形成了一些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相当多的专业结构偏重于非商业化思维,如文科类的中文、媒体、法律等文化教育类专业,而另一类偏重于技术能力培养,如工科类的机械制造,建筑科学等专业。这类的学科的思维培养不利于学生商业思维的形成,对于经济管理类知识缺乏学习方法与学习动力,存在学术思维环境和创业思维环境的差异。

2.学校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就业教育方面,对自主创业的知识传授很少,根据我们的调查,国内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学校少之又少,大多作为一种公共选修课开设,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创业教育的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掩盖了自主创业的教育。

3.教育基础设施因素阻碍有效的创意思维,大多数高校非经管类专业侧重于工作为基础的学习,法侧重于权变的学习,或是对工业的贡献课程学习。各专业配备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4.专业教师创业意识缺乏阻碍创业的种子萌芽,专业教师往往把知识看做创业。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

三、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知识≠经济,经济中包含知识,而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本身也不可能成为独立增值的“经济”。尤其是对创建一个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而言,知识同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一样,是构成项目的资源或要素,尽管与其他要素相比有时更重要,但它终归是要素。结论是:经济中有知识,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但不是经济。走出知识创业的误区,把知识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叫“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传承的专业知识都代替不了创业的真正本事,光凭知识投资创业的,都避免不了在历经失败之后,补上“经济”这门课。

广东纺织职业学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将创业教育设置为全校学生公共课,所有学生必修,占1学分。专业知识作为创业的前提,创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准备。创业与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实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创业教育,该校1万多名毕业生中,实现自主创业并且创办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毕业生人数约500人,有力地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优质就业”的目标。

摘要:创业知识以经管类专业知识为主,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创业意识,教师等方面存在不足,广东纺织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进行探讨,对非经管类学生进行全面的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业,非经管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延忱.民富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篇7

1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由创业教育演变而来, 它最早起源于美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同时还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即创业能力的问题, 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4,5]国外只是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我国则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2 高职机电专业特点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在高等职业院校, 机电类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融合机械技术和电工技术为一体的应用性强的专业, 具有知识涵盖广、应用领域广、技能素养要求高等特点[7]。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大背景下, 对高职院校而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8,9]。

3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以普遍提高高职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责,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从而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9]。

3.2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 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有助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4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认识不到位

目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 由于机电类高职生存在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自觉性不足等方面问题[10], 自身对机电类专业认识不到位以及社会对高职机电职业教育认识的偏颇, 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4.2 教学和实践滞后

我国传统的高职机电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深奥, 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 “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及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形成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学生学习机电类专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造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3]。

4.3“双师型”队伍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当紧缺, 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管理经验还相对薄弱,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11]。

5 加强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5.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类专业融机械技术和电类技术为一体, 在本专业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培训, 形成专业课程、创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5.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机电教师到注重与企业开展良性互动, 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技师或企业家、科技专家等来校授课,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和增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5.3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引入企业优势资源, 开展教育教学实训, 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才和签订合作协议等, 进一步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5.4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体育教育类专业 篇8

关键词:《历史教育》杂志,刊行始末,宗旨

1931年, 日本法西斯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东北三省相继沦陷,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历史教育的作用凸显, 历史教育类刊物应时而生, 《历史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办的。

一、《历史教育》刊行始末

回顾《历史教育》的创办始末, 就不得不述及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民国学术版图占据重要一席。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 是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创办的学术组织, 当时国内著名的高校历史系几乎都有自己的学会团体, 并且自办有学术刊物。早在1920年,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曾成立史地学会, 创办不定期刊物《史地丛刊》, 由史地部代主任何炳松担任主编, 《史地丛刊》与后来同类刊物的出现, “标志着专门性史学期刊的出现”[1]351。1931年, 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创办《师大史学丛刊》, 历史系主任陆懋德担任主编, 刊登了不少有较高学术质量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以来, 日寇侵略铁蹄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史学界寄希望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用, 唤起国民爱国心,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历史教育的论著名噪一时。1937年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创办《历史教育》杂志, 是当时国内首个以历史教育为刊名的专业学术刊物, “在国内似汗牛充栋一般的出版品中, 像‘历史教育’这种性质的刊物, 至今还未见及”[2]1。《历史教育》实际筹办时间应始于1936年, 出版时间比预期要推迟, “本刊原定于元旦出版, 后来因为储备期间太短, 预定的稿件大多没有收到, 所以决定延迟了一个月”[3]49。《历史教育》第一期于1937年2月1日出版发行, 第二期于1937年5月25日出版问世, 前后共出版两期, 后因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北平师范大学内迁而被迫中断, 此后也一直没有复刊。

《历史教育》具体编辑工作由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编审委员会主持, 编审委员会主要由历史系师生组成, 教师编委有李飞生、陆懋德、齐思和、熊梦飞、何竹淇等五人, 李飞生担任主编。学生编委从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会和历史系中选出, 史学会推举四人, 分别是史学会学术股的浦安修、冯来仪, 史学会执委会的邵辅周、萧远健;历史系推举四人, 每个年级推举一人, 由于四年级同学即将毕业没有推选, 实际推举了张凤鸣、赵象山、孙克刚等三人。《历史教育》编审委员会的成员, 有不少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以及抗日战争中, 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历史教育的真谛。李飞生时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讲授西洋史, 对西洋高等教育亦颇有研究, 曾撰写《欧洲中古大学之起源》一文, 解放后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4]108。齐思和, 1935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 获聘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 开设“史学概论”、“美国史”。齐思和留学哈佛大学前, 曾求学燕京大学历史系, 并担任燕京大学历史学会会刊《史学年报》的主编, 有丰富的编辑经验。抗战期间, 齐思和先后在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高校任教, 数次拒绝日伪的威逼利诱, 坚守民族气节。何竹淇,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抗战爆发后, 任西北联大讲师, 著有《岳飞抗金史略》、《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等。浦安修曾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抗战爆发后, 她在延安任中央妇女委员会研究员, 从事妇女宣传工作, 解放后, 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克刚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是史学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孙克刚毕业后投身抗日战争, 1942年随中国军队远征缅甸, 后根据此段经历撰写《缅甸荡寇志》和《印缅远征画史》, 记录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远赴缅甸英勇作战的动人事迹。

二、《历史教育》的宗旨与内容

经世致用, 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每当国家、民族出现危亡的征兆或现实的危险, 史家们会毫不犹豫地拿起这个武器。明末清初之际, 顾炎武等人开经世致用的先河, 到鸦片战争前后, 经世致用思潮的崛起, 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如果说求真是史学学科属性之使然, 那么, 经世致用, 则是时代赋予了史学的另外一个功能。史学的致用, 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方面。《历史教育》的办刊宗旨是:“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植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提倡历史教育之普及, 研讨历史教育之改进。”[5]1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与经世致用的目的, 即通过创办《历史教育》杂志, 刊登相关文章, 表彰民族气节, 唤起民众激情。

《历史教育》第一期于1937年2月1日出版发行, 第二期于1937年5月25日刊行。《历史教育》杂志设置了“论著”、“漫谈”、“译录”、“书评”、“消息”、“答问”、“会讯”等栏目, “论著”栏目主要刊载两类文章, 一种是关于历史教学方面的问题, “例如, 教学方法之应如何比较研究, 教学效率之应如何设计促进, 教学设备之应如何配置充实, 教材标准之应如何决定去取, 教材内容如何可期分配合理, 以及教学经验之忠实叙述等等”。另一种是关于历史研究方面的问题, “如史学方法之评论, 史源之探索与指导, 史实之申辩与考订, 史籍之诠释与解题, 又或国际问题之检讨阐明, 历史辅助学科之独立研究。盖凡平日读史之所会心, 能有所见而有所抒, 直接或间接以裨益史学知识与史学教育者, 皆无不录矣”。“漫谈”栏目主要刊登有关历史教育的随笔等文章, 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译录”是对外国史学论著的译文的摘录[5]2。

其中“论著”、“漫谈”、“译录”、“书评”四个栏目是《历史教育》杂志的核心部分, 从已经出版的两期内容来看, 共有“论著”九篇, “漫谈”五篇, 译录三篇, 书评七篇, 详见下表。《历史教育》杂志所刊载的文章, 其作者既有著名的学者, 也有史学会的学生。从文章的内容来看, 凸出了《历史教育》的办刊宗旨与时代特点, 第一, 十分关注历史教育问题, 《历史与教育》第一期与第二期中, 共有历史教育相关的文章有八篇;第二, 凸显时代特点与对民族危亡的关注, 关注国际局势, 尤其是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远东局势, 这两期共刊登了四篇远东史或远东国际关系研究的书评, 反映了编者、作者对国际局势的关注, 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关心。

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文章中, 有些包涵着重要的思想价值, 如钱穆的《历史与教育》。钱穆的《历史与教育》发表于《历史教育》第二期, 他在文中阐述了其历史教育思想, 第一, 钱穆强调中国史教育, 认为应当把中国历史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 他说:“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 对其本国史的智识, 绝对需要而有用, 尤其是所谓知识分子, 在社会各界负中心领导的人物, 对其本国历史, 更不应该茫无所知。所以一个国家真有教育, 真有陶冶公民的教育, 无论如何, 本国史, 须是极端重要的。”[6]8第二, 钱穆指出当时历史教育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改进历史教育的方法。他批评当时教育界与史学界都不重视历史教育的现象, “教育界的眼光, 既看不起所谓本国史, 史学界的风气, 顾不到所关教育的意味, 两者凑合, 遂成浸提国内各级学校之历史教育”。面对中国史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 钱穆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方面要国内教育界对于国家教育国民之根本旨趣之认识, 另一方面要国内史学界对于本国史意态之转变与理论及方法之更新。”[6]9第三, 钱穆认为历史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爱国精神, 培养国民对于中国历史的尊重与理解, 他说:“国史之教育意义, 应该首先使其国民承认本国以往历史之价值, 而启发其具有文化意味的爱国精神, 同时培养其深厚的奋发复兴之思想与抱负。”“国史教育之责任, 至少当使国民对其本国史具有一种温情及善意之看法与理解。”[6]8可见, 钱穆不仅强调历史教育对爱国精神的培养, 而且重视历史教育对国民的本国历史认同感方面的功用, 彰显钱穆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以及强烈的时代感与危机意识。

《历史教育》杂志虽然中断, 但历史教育对救亡图存、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并未中断。抗战期间, 有的史学家投笔从戎, 直接战斗在抗战前线, 马革裹尸, 死而后已, 如姚名达。有的史学家, 在大后方宣扬爱国主义教育, 以致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 如吴其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国家、民族危亡多事之秋, 在太平盛世, 也应该加强历史教育工作。当前历史教育观念淡化, 历史知识社会化过程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以错误的历史观为指导, 出现一些调侃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不良现象, 这都要求我们要重视历史教育, 重视把正确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观传播给社会、民众。

参考文献

[1]张越.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2]李飞生.发刊词[J].历史教育, 1937 (1) .[3]《历史教育》编辑部.编辑后记[J].历史教育, 1937 (1) .

[4]刘北成等.建设中国的世界史学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5) .

[5]李飞生.创刊旨趣[J].历史教育, 1937 (1) .

教育类电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篇9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电影课, 赏析由专家、教师精选的影片对学生进行教育, 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试图评析电影对教育的另一个主体———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基于纽曼 (Newman)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20到40岁为定位和承诺阶段;40到55岁为高度士气和责任阶段;55岁后为丧失精力阶段[2]。本文根据年龄及教龄将教师分为青年教师 (25~35) 、中年教师 (35~45) 和老教师 (45~55) 三类, 并分别说明各个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教育类电影对其发展的作用。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目前, 教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青年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社会交往多、见多识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学缺乏规范性和教学经验不足。

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新手教师, 尚未形成自己固定的教学风格, 教学方式还处于模仿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规范及教学经验方面的弱势是阻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敬业意识淡薄, 钻研精神不强。

有些青年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 缺乏坚定的信念, 敬业意识淡薄, 探索精神不足。

3. 价值观出现偏差, 功利思想严重。

有些青年教师注重功利和实惠, 热衷于为自己的职称、获奖、津贴而努力, 以求名利双收。这种观念的偏差导致他们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 只是为了文凭而考试、学习, 其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不是为了增长见识和学问, 因此出现了“只要文凭, 不求学问”的现象, 不利于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二) 中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年教师一般从事教育工作十年到二十年。他们热爱教育事业, 教育教学能力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一部分教师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但这一时期的很多教师处在高原状态:教育教学水平再也上不去了, 甚至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中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上面临以下挑战。

1. 教学经验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年教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 这既是他们的优势, 又是劣势, 因为这既可能成为他们的宝贵经验, 又可能成为他们接受新教育理念、采用新教育方法的绊脚石。中年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能够摆脱已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对于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2. 心理失衡, 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中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骨干。他们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有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但是由于教师的社会期望与工资待遇不一致, 再加上过重的工作负荷、生活负担, 住房、子女升学、就业、职称评定、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扰, 使得中年教师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三) 老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老教师一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大多数老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 尤其是计算机、外语、网络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严重欠缺。这些严重制约了老教师信息量的获取和知识更新, 也制约了他们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其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教育类电影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教育电影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青年教师刚刚步入教育岗位, 尤其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 “昨天是学生, 今天是教师”, 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树立教育理想, 培养教育智慧, 同时要实现身份的转变, 在心理、志趣与个性上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一个教育者。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需要有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 此时如果有一个好的榜样, 帮助他们树立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使其坚定自己的教育追求, 则将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电影《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 集中反映了中国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形象, 表现出他们在国家和民族最艰难时期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这类电影十分精确、精细地记录客观现实, 具有视听的真实感, 其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表达的感受真实可信。它们的逼真性不仅是形式的逼真、表象的逼真, 更表现在内在本质的真实性, 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青年教师观看这一类电影, 能够对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崇高精神有直观的感受, 激起内心的情感, 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3]

教育经验不足也是阻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青年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知识, 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中, 指导实际教学,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来说, 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在对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上, 他们显得束手无策。尽管我们很不愿意针对正在发展、成长的中小学生提及“差生”、“后进生”这样的字眼, 但确实也回避不了这类学生的存在, 虽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是很少的一部分, 但他们经常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秩序干扰及反社会倾向是不可低估的。通过观看教育电影, 可以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一过程直观地呈现在教师面前, 如电影《极道鲜师》、《小孩不笨》等就告诉我们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倾听和理解学生,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后进生”的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 教育电影在中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中年教师可能会在教学上出现高原期反应, 所以他们需要吸收更多新知识,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教学, 教育电影的艺术构成元素丰富, 其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观者展示了无限的观摩和交流体会的空间。教育电影虽然主要是关注和表现教育主题和题材, 但也涉及天文地理、时事政治、文化交流等, 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 尤其在观看国外的教育电影时, 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教学方式、教学理念, 以一个国际视角看教育问题, 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电影在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同时反映了西方国家的社会, 家庭问题, 这类电影可以促进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全面的世界观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年教师由于种种压力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而教育电影因其媒介的生动性和新颖性恰好能满足教育活泼性和多元性。如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为了改变学校只强调升学教育、严格管制学生的现状, 他默默地忍受来自学校的压力, 支持学生在朗读拜伦、惠特曼等诗作中感受生命的原始力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选择生活, 尽管世俗的力量给基廷老师很大压力, 但是他敢于挑战传统教育,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 最终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优秀的老师应该摒弃世俗的观念, 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作为自己的职业理念。

(三) 教育电影在老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老教师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有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 但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往往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观看教育电影, 体会电影中传达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反思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不是一言堂, 不是强制和压迫, 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与交流, 互动与启发, 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

教育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描述了印度的教育制度, 在影片中院长“病毒”是传统教师的典型代表, 他把学校看成工厂, 批量地生产学生, 断送年轻人的前途和希望, 而且从来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和毁灭, 刚愎自用。而老师们十分讨厌的兰彻, 不论是品德上, 还是认识上, 才是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师。因为兰彻他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和对成功的定义, 兰彻考过第一, 但不是靠死记硬背。

兰彻这样一个优秀学生在病毒眼中却是一个不按老师规定学习的坏学生。“病毒”认为, 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要完全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兰彻以其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的评判标准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而不是考试第一为标准的。教育评价要从人生哲学的认识高度, 它看重的是对生活的热情, 对理想的追求而不是分数的高低。

在老教师中, 他们的学生时期处于教师有绝对权威的年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观看教育电影,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从而完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无止境的过程, 是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都不可或缺的过程。无论是从教的要求还是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 三者都应当协调一致, 自然延伸。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除了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入职辅导等途径外, 开展以教育电影为主的培训课程, 能够有效地坚定教育信念, 丰富教学理论, 增强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

参考文献

[1]雷祯孝, 王珠主编.电影课, 实验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5) .

[3]王民.电影课——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5.

体育教育类专业 篇10

摘要:高等院校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府。教师教育类专业尤其如此。除了增强学生的基础师资和业务水平,还应该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养成,塑造其完美的品格和高尚的心灵。本文针对部分高校公共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管理、师资、评价系统、硬件设施等方面试着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全面素质发展;困境措施

根据《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形成制度化的体系全面贯彻于高等教学的实施中。因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必要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因为内容丰富,包含了美术、音乐、书法、戏剧等多种门类,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在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没有的优势。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关于这门课程教育的实施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意识片面、人才缺乏、经验不足、投入过少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教育教化熏陶价值的发挥,阻碍了高校师范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在教师教育专业学习中的具体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最初发轫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优秀学者提倡的美育理念。随着近代高校的完善,它也在实践中得到裂变和发展。在基础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国家也发布了规范化的条例和指导方案,有效推进课程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和艺术内容。教授的方式分为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和思维的训练。一方面,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光紧跟时代革新的步伐,为社会建设输送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它也是与其他课程相互贯通联系的,能帮助学生启发锻炼学习其他课程的思维,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扩充,还有应用技能的锻炼和增强。除这些以外,它还能为学生提供紧张的专业知识学习之余的放松和休闲,帮助学生释放能量和缓解压力与疲劳。总之,它既能提供人们以观赏和放松的娱乐性,也能让人们在不断地学习欣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现状

(一)艺术课程的门类设置不合理,种类少

首先是对应的课程教材种类选择上不够完善,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里可以开设的选修课程门类比较单薄。面对纷繁复杂的书目,他们无从下手进行选择,不知道哪些才是适合教育类学生进行补充学习的范本。有些高校选用的教材比较随意,没有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安排相匹配,与当地学生的接受习惯相符合;而且根据统一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师范类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是出于被动地接受教育部门的规定。并且开设的课程除了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门类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相关门类,其他的主要只有舞蹈、影视鉴赏评析这些了,形体,戏曲,围棋几乎为零。原本艺术的种类应该是包罗万象,但实际的开课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思考,加之学校还刻意压缩了艺术课程的比例和上课时间,如通常一周只安排两节选修课,都安排在晚上。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种类缺乏并且出现课程之间的重复和雷同现象。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普遍不高

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学生在推行已久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进入高校学习之前,除了个别艺术生以外,大部分的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基本是文化课程为主,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其他的课程科目,但基本上被忽略或者直接被当做“副科”看待,没有投以重视或关注,自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功底和兴趣的储备。这就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是“厚此薄彼”的接受观念,要么纯粹为了混齐学分,要么就是为了应付老师课堂布置的类似于“小论文”一样的任务,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者直接干脆做其他的事情,而对于课堂提出的动手类的实践就更不能保质保量的去完成了。此外,大学生思想活跃主见性强,对评论鉴赏类的课程普遍感兴趣,但是对理论性强的内容和部分就显得参与热情低多了。这也造成大学里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施行举步维艰。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够创新先进

教师作为课堂的实行者和课程的组织者,理应在艺术学习和应用方面给学生树立积极的形象。帮助学生树立广记博闻的意识,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学有所长,学有所获。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第一,部分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也会受轻艺重文的影响,教学研究投入不够,由于都有过应试教育的体验和经历,所以视野和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创新上固步自封,没有出色的专著文章来丰富研究理论;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要么,采取一味的理论满堂灌的形式,或者教师直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音乐和图片,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要么就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能力的发展需要来设计课程,导致教学没有针对性,让学生对艺术的接受找不到重点和关键。另外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就是随着高校艺术课程种类的增加,部分地区的师资力量还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便引进了大量兼职的教师进行搭车式的带课教学,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分散,这些教师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四)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激励效益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明白课程的分量,由此妥善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我国重技能重就业的背景影响下,高校里就算引进了课程和人才,也不关心学生在公共艺术课上收获的多与少。一般只是交代几篇观后感或赏析写作就结束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并用这个没有实质意义和创新性的“考察”作为期末评分的标准。没有特色,千篇一律的评价机制既不能很好鼓起学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又制约了高校的艺术教育有序的发展。

(五)艺术教育实践场地建设少,场地设备不能满足需求

大学里的艺术教育类课程与文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动手实践性强。不管是鉴赏分析也好,还是技能的训练和培训也好,都需要学校配备充足多样的设备和场地,才能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舒展自己的才华。然而通过采访可以知道,有些学校尽管有专门的画室、美术学院、音乐演奏厅、琴房等,但是大部分时间是为相关专业的艺术生提供的,真正能为教师教育类的学生提供的服务场所少之又少。并且平时的教学课堂多媒体设备远远不足,还有配套的乐器、画具等都相当匮乏,也没法有效开展教学。

三、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公共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全面规划艺术教育的课程管理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鉴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忽视的情况,高校相关领导者和负责团队应该从总体着眼,树立全局意识,首先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例如可以成立公开艺术选修课的课程研究室或者艺术学科指导组委会,从教材的甄别和选购上抓起,然后保质保量的大量引进艺术人才,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在校学生的兴趣和意向进行合理安排。其次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条件尽量让课程设置多元化,划分更加细致,尽量因地制宜,传统与时尚交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不同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再次,针对教师教育类的学生,原本他们的课程要求和学习目标里就包含有教师教育技能的培训,在开设其他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时候,可以考虑与他们平时学习的文化专业科目相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深入拓展学习。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的学生,要求学习板书设计,这个时候可以着重增设书法类、美工平面设计类的艺术选修课。

(二)提高素养并创新教学手段,用丰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主动树立全面发展素质的理念,通过参加集中培训和交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授课水准。用高质量的课堂留住学生的心;另一方面学校要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活动方式,可以在课堂外定期举办一些专家型的讲座,辩论赛和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社团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作品的展演和展示活动打造校园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浓郁的环境下提高学习公共艺术的参与度和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系统,拓宽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系统既包括对老师的业绩考核,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检测。都应当发挥评价鞭策鼓励的作用。所以要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以督促他们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考核不应当流于形式和表面,应当切实结合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甚至学习态度进行考量,如可以综合他们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来给出成绩。

(四)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的设施投入,合理分配资源

首先要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资源,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师的课时和任务。其次应该做好经费的预算,给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做好物资的保障。包括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应该充分供应。另外,还可以开展多渠道的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校园已有设备和资源,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在进一步的摸索完善中,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以此为契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现问题和反思教学,让艺术教育之花开遍校园。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06):98-105.

[2]鞠向玲,贺秀梅.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价值探讨[J].艺术教育,2012(08).

[3]史晓燕,蔡雅萱.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及改革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66-68.

[4]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学术界,2006(01).

[5]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

[6]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体育教育类专业 篇11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失衡

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 共分为三种课程, 分别是学科专业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 普遍教育课程。在现有阶段, 不同地区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这就造成了课程结构中的失衡现象。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 造成了教师职业教育的差异化。事实上,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上的最大的争议就是关于 “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侧重程度。在大部分的高校中, 教育重点被倾斜向学科专业课程。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所存在的弊病。为了避免其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建立该专业之初就极力地做出了改善。然而, 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其课程结构仍然受到了该弊病的较大影响。从本质上来说, 还是偏重于学科专业教育。从数据的调查上可以显示出此种现象。首先, 在教学计划的课时分布中, 大部分的普遍教育课程占40% 左右, 而教育专业课程的占有比例仅仅达到20% , 而学科专业课程达到了30% , 其余的是军训等课程, 占10% 。很明显可以判断出, 在课程结构中, 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虽然基础学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 必须在教育专业课程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 否则会影响到未来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同时, 由于课时不够平衡, 有很多类似教学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都无法添加到其中, 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所以, 该专业的学生难以在专业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这对于其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会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基础上造成薄弱, 在教育科研上缺乏基础, 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上收到制约。

2. “学科主义倾向” 在教育课程长期存在

目前, 教育课程的分布和设立是以学科为基础的, 所以难以避免的造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充斥着十分严重的“学科主义”倾向。出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教育课程本身的不合理结构, “学科主义”得以在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 不同学科的教育课程之间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壁垒, 体系之间缺乏联系, 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综合性的学习教育技能和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不仅仅是理论上的 “学科主义”, 也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 由于学科性强的设置可以保持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 从而获得了教学体系内的参与者的支持。这就不利于教育知识的融合和交流, 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作用。这是一种现实和理论的脱离, 在现实教育中, 不可能只需要学科知识的运用, 更多的是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以就在教育课程中, 造成了以面对学科考试和大学测验的教学内容的泛滥, 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难以发挥作用。

3.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 以理论和课堂教学为主, 缺乏实践教学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里, 理论的熟练应用被当作教师的主要技能。在这种教学观念下, 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很高的重视, 但是将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因素归为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教育学心理的原理运用是不太科学的。“教育实践” 被认为是教师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等知识以及技能的结合。因此, 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 “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的固有观念, 只能采用老旧的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单方向的,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收到影响。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 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 没有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遭到削弱, 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 学生忙于记笔记和背诵, 却没有对相关的疑问进行提出和探索, 以致于教育知识的未充分消化。在这样的过程下, 无法产生很好的结果。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意见

( 一) 优化课程结构, 实现三类课程的均衡配置

教师的职业性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学生, 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所以虽然学术水平很重要, 但是并不是误解的学科专业能力。实际上, 为了培养出杰出优秀的教师, 并不能靠单纯的学科专业的学习, 而是要注重其教育的综合性, 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掌握所需要传授的具体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的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因为只有用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 优化课程机构, 实现三类课程的配置均衡, 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调车和实践研究, 将课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划分是最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普遍教育这三类课程应该各自占30% , 剩余的10% 应该分配给军训等实践类课程, 对于前面课程中所学进行实际运用。但是, 现实的可行性确实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在现阶段, 教学计划中的总课时是有限制的, 不能够在去随意的添加。只有从现有的结构入手, 但是由于普遍教育的需求是刚性的, 无法进行缩减; 而学科专业的学时也存在不足的情况, 所以只能从创新的角度去发现办法。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对实际案例的考察, 采取课程整合的手法是最优对策。将课程的配置上, 以重视基础为主要原则, 强调课程质量, 缩减过于浪费的课程时间。从课程设置的观念和课程系统的构建上做出创新, 这是有难度的。虽然现阶段, 笔者提出的想法只是一种设想, 但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逐步发展, 教师教育和教育专业的理论都会慢慢的更新, 所以最终还是能够实现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的。

( 二) 根据本科阶段的现实需要, 构建合理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断地总结经验, 国际教育界和各个国家队教育部门, 教育的相关组织都提出来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在本科阶段, 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 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课程 ( 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 、方法论课程 ( 比较教育、科研技术) 、教育的研究课程 ( 教学评估、教育职业发展) 、教育的整体研究 ( 教育理论学) 等等。为了推进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方针政策, 将教育学改变为教育学相关的学科群设置。由于本科和专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教育类课程, 使其与专科学习后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优势。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以小学教育为对象, 教育课程的改革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 基础理论课: 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 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学习, 将师范生的学科知识的获取作为目标的系列学科。 (2) 方法与技术性课程: 着重培养教学技能,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时间培训为主的课程组合 (3) 实践性课程: 以实践为方式, 培养教学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中对教育水平进行检测, 设置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

( 三) 教育类课程组成结构的优化。

在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下, 国内的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外的课程组成结构, 分析其模式, 主要三种:第一种, 历时态, 继时性模式; 第二种, 共时态, 平行模式; 第三种, 整合, 一体化模式。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行下去, 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现行模式中, 较缺乏的是一体化的整合模式, 也正是因为如此, 使得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因此, 探究一体化模式, 积极推进课程的整合模式,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加强技术实践运用, 在多项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用体系化和整合手段, 来将教学实际与教学理论观点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 培养出专业而优秀的小学老师。

三、构建新的教育类课程实施模式

尝试建构 “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原理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范生实习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理论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 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工作, 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是, 直接的“授受方式”———教师将所谓的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等 “告知”和 “给予”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师范生在长期的生活和经验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缄默 ( 隐性的) 教育认识和观念, 其对于外显形态的教育理论的内化与建构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中介影响。 “当教育理论以授受方式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时便受到缄默教育认识的过滤和排斥。他们虽然在表层上习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思想, 但其实际思想和行为仍受到缄默式的‘民间教育学’支配, 造成学甩、知行脱节。反之, 当外显的教育理论与师范生内在的缄默教育认识实现 ‘联接’和 ‘对话’, 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关系时, 这种缄默教育认识就会成为外显的教育理论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并实现内化和建构的 ‘主人’和‘向导’。所以, 在教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 而应该从师范生已有的缄默教育认识出发, 引导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质疑、研讨、反省和重构;引导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查其缄默教育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成以 “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使得师范生的缄默知识与教育理论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转化的关系: 以教育理论知识为参照, 缄默教育认识得到澄清、修正和提升; 教育理论在缄默教育认识的支持下实现内化和建构。

四、结论

教育类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 需要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只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至于所提建议是否合理以及在改革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 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健.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2) :51-54.

[2]李跃红.台湾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2.

[4]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赵秀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回波信号模拟器下一篇:机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