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类专业创业教育

2024-10-19

光电类专业创业教育(精选4篇)

光电类专业创业教育 篇1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

为充分了解重庆理工大学“光电类”专业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及想法, 设置了本次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发出120份, 收回109份, 占发放数量的90.83%。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庆理工大学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光电类”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涉及专业有应用物理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1“光电类”专业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水平

在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方面, 有30.79%的学生认为创业即开办公司或企业, 还有18.74%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赚钱就是创业, 其中, 56.72%的学生认为创新与创业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66.34%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 但付诸行动的不足5%, 对于影响创新创业的各因素的理解方面, 他们的认识各异, 具体分析如表1。

2“光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光电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较高, 86.54%的学生希望学校能给他们提供关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业相关的财务、税收及法律知识的相关指导, 并渴望学校能够提供资金、项目双选的平台, 并能定期开展高端企业家讲座。有67.87%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大赛、创意大赛、数学建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自己的创新创业有着科学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方面, 学生的整体实践水平较差, 对创新创业的关注程度也不够。在所有的调查者中, 55.93%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类的培训或讲座, 有32.36%的学生写过创业或者商业的计划书, 仅有11.48%的学生关注或者参与了市级或校级的创业大赛, 有40.38%的学生认为此项活动与自己无关, 这个现状值得人们深思。

3 有效改善“光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重庆理工大学“光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了解与分析, 表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够清晰;对自己是否创业的规划不够明确, 付诸实际行动的创新创业少, 成功率低。为摆脱这一现状,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合理引导“光电类”专业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1]

从进校开始, 除了有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学习以外, 还要有效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学习中合理融入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在合适的时机实现创新创业夯实知识和素质基础。具体实施措施见图1。

3.2 合理引入资金, 支持学生实现协同创新与创业

充分利用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 指导学生申请相关的支持经费, 并引导学生用好相关经费, 实现创新创业梦。同时, 加强科研经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2], 利用科研经费指导学生努力创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并实现成果转化。

3.3 充分利用平台, 引导学生实现协同创新与创业

学校方面, 充分利用重庆市着力发展光电产业的契机, 加强与与重庆四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长虹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平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煌能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合作, 合理利用“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并进一步加大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方面,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

通过学校、学生的协同努力, 着力推动学校“光电类”专业学生的校—校, 校—地 (区域) 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创新创业[3]。

4 小结

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详细了解了重庆理工大学“光电类”专业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及想法。通过调查, 发现目前学校“光电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着认识不足, 创业率低, 成功率低等问题, 需要教师和学校在以后的人才培养中做到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创新创业, 加强资金的注入或指导学生申请创新创业相关经费, 助推校—校, 校—地 (区域) 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创新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0) :28-32.

[2]张恺, 林占生.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J].赤子:上中旬, 2014 (19) :175.

[3]刘长宏, 李晓辉, 李刚, 岳庆荣, 任永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163-166.

光电类专业创业教育 篇2

(1)内在悖论

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

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2]。

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

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

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

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3 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

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

(3)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4 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

光电类专业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土建专业 创学结合 创业教育模式 探索与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92-03

一、引言

义乌工商学院是浙江省“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创业氛围浓郁,创业率高达10%。该院下设6个分院26个专业,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创业班、敦煌班、ebay班,为在校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搭建了非常优质的实践平台,创业教育成效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调研发现,该院各专业之间创业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专业如工商贸易类与电子商务创业相关度贴近,创业率较高,而部分专业如土建类专业与电子商务创业相差较远,创业率相对低一些。

二、制约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创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所谓“创学结合”,是指将专业岗位知识、专业技能、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放弃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达到“教、学、做合一”的一种创业教育方法。[1]调研发现,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存在着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学生本人的创业主观能动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管理制度等制约创业的因素。

(一)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全面

任课教师方面,一些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上的课程是最重要的,认为创业永远是“课余的个人爱好”,是“个别差生旷课的借口”,对那些请假创业的学生亮红灯,导致学生害怕“挂科”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坐在教室里“听课”。甚至有部分教师将创业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教会学生创办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公司,人为地窄化了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了创业教育的本质,误导了学生的创业行为。

思政工作者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将创业教育简单视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设立创业园、成立创业学院等,把创业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技术操作,或者仅仅停留在创业宣传的表面。部分思政教师过于担心因学生“出事”而承担责任,宁愿学生坐在教室发呆,躺在床上睡懒觉,不愿甚至公开反对学生“无事生非”的创业。

(二)部分学生缺乏创业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学的是土建类专业,毕业后肯定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害怕做了电子商务创业后出现“两都误”的结局,不敢轻易试水。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其成长过程“被安排”或“被接受”,认为读大学就是来“等毕业”,毕业后有好的工作等着自己,丧失了自主性,看不上创业挣来的“辛苦钱”。还有一个原因,土建类专业男生较多,部分学生比较懒散,生活无规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玩游戏、谈恋爱、睡懒觉成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对专业、创业都“不感冒”,创业意识淡薄。

(三)创业管理制度平台存在各种不足

政府层面,国家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支持创业的政策,但绝大多数只是方向性、纲领性的,各地还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加以提炼。高校层面,一些高校也出台了鼓励创业的相关政策,各专业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加以修正和完善。管理层面,绝大多数院校的创业教育由学生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兼管,缺乏独立的管理部门。目前,除了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其他如工商、税务、银行、司法等系统,都还缺乏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致使大学生创业热情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打击。[2]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一)明确“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

“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增设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相关的课程,达到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专业创业的深度融合与共赢,切实促进土建专业大学生的成长。要达到“创学结合”的最佳点,必须确保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化、层次化。图1为“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结构。

图1 “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结构

目标的第一层次是“创业氛围营造”。学生一入校即通过创业教育、校园网站和广播站宣传发动、印发和张贴宣传资料、发布创业鼓励文件、开展创业主题讲座等方式,营造舆论氛围,拓宽学生视野,转换学业、就业、择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和热情。

目标的第二层次是“创业理论提升”。将创业理论知识分层次、分阶段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使之对创业有理性认识并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最终达到“自发的行动”,为成功创业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目标的第三层次是“创业实践操作”。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编写实体创业计划书,熟悉实体公司注册的流程,学习公司管理、运作和提升,为以后从事专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进阶式”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同样,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是分层次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改变沿袭多年的“基本能力训练+毕业实习”的“二阶段”培养创业理念的不利局面,完成由低到高、分工明确、紧密衔接的培养任务,使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专业教育的始终,形成按阶段不断提升的“进阶式”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图2为四阶段“进阶式”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图2 四阶段“进阶式”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这种培养机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兴趣、不同课程,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创业能力训练。

大一主要进行创业思维训练。从创业教育开始进行创业认知教育,整合专业基础课,开设《职业(创业)生涯规划设计》、《专业创业技巧》、《创业成功之路》等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启蒙创业思维;大二主要进行创业理论积累,整合专业课,开设《调研与统计》、《公司管理实务》等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始认知实体创业模式;大三主要进行综合创业、岗位创业训练。经过两年时间的创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加强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提炼创业技巧,总结创业经验,到三年级下学期,着重思考注册与专业相关的实体公司,寻找专业学习与专业创业的融合与共赢。

(三)构建“创学结合”的“四平台”课程体系

当代知识理论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3][5]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是指不可编纂、隐藏在人的大脑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支配人的实践行为、对实践结果起关键作用的是默会知识。[3][5]专业课程、创业理论等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中由教师传授;而创业所需的默会知识如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在创业实践中获得;创业必不可少的人际、客户网络更是课堂中、考试中、教师传授中无法获得的。[4]

我们要整合原有的专业岗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增设创业类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模块的不同性质,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平台”,通过这三个平台的建设,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既培养专业岗位能力,又培养专业创业能力的“目标平台”,实现土建专业大学生“创学结合”的成长目标。图3为“创学结合”的“四平台”课程体系。

图3 “创学结合”的“四平台”课程体系

(四)完善“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奖惩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业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第一,完善创业考核机制。学校要在制度层面鼓励教师指导创业。每学期初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下达创业率指标任务,将班级创业率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第二,完善创业激励机制。[2]学校要在制度层面为学生创业提供保证。一是建立利于学生创业的请销假制度。学生创业与上课冲突时,学校、任课教师应根据实际给他们提供方便。二是要建立弹性学分制和替代学分制。根据学生的创业绩效给予一定学分的课程替代,减小学生专业学习的压力。三是调整常规的教学和考试安排。对于创业学生,可通过节假日补课、晚间授课、个别辅导、网上交作业、单独考试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完成课程学习。四是打破常规的评价体系。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增设创业绩效评价,充分考虑创业学生实际情况,对创业学生评奖评优、入党优先。

四、结语

笔者将上述模式用于指导该校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该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创业热情猛涨,“创业”二字“家喻户晓”,很多学生投身创业大军。2011届380余名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中,达到浙江省教育厅认定标准的创业率达到7.8%,比模式实施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有20余名毕业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09级、10级在校生参与创业人数由原来的50人激增到130人。因此,可以大胆地说,创业没有专业,土建类专业学生照样可以创业好、创好业。

创业教育应层次化、体系化、制度化。创业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学生的“做”,没有学生的“练”,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创业教育。只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寻找“创”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不断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才能实现“创学结合”的创业教育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玉成.高职院校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2-55.

[2] 郭礼智,彭光良.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4):152-155.

[3] 金瑾,李姚矿.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46-150.

[4] 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75.

[5] 杨永超.隐性知识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55-57.

光电类专业创业教育 篇4

[关键词]光电类专业;课程设计;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14-03

一、前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高速期,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是行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真实反映,主要表现在: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具备知识和专业迁移能力,能够很好的应变不同工作岗位要求。[1]

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方面,一直注重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但根据社会及企业反馈,当前大多数人才的培养定位及模式与现代企业的实际要求吻合程度不够,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2]随着“光电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一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认同,国家发展光电技术和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不断出台,光电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光电类专业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各高校及职业院校均纷纷开设相关的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2]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专业以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光电信息类科技人才为目标,对培养学生相应工程技术素养的需求较高。但如何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3] [4] [5] [6] [7] [8]

诚然,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理论环节多以理论课程为主,而实践环节则涵盖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等,从人才培养角度,二者应该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全方面提升学生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老师的专业知识背景、课程性质、教学安排、实验条件等实际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融合的现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培养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因此,需要对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代表性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和改进。

众所周知,在工科专业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设计的角色重要,是学生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孵化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采取恰当的专业课程设计组织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9] [10] [11] [12]

本文以光电类专业课程设计的运行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课题引入、前期调研、项目研发、课题答辩等环节对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探索课程设计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的规律。实践结果表明: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以开放式与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采取阶段式管理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团队训练机制,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锻炼、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运用传统课程设计方法,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多以讲义为蓝本,根据给定流程,被动接受知识,这就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形成自主的知识建构,特别是对光电类专业课程设计而言,学生们只是经历了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创新意识均没有得到很好锻炼,难以运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根据光电类课程设计的专业特色,依托专业知识基础,紧扣实际所需,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对课程设计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从课题引入、前期调研、项目研发、课题答辩等环节,对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阶段性管理,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以提高学生在光电系统设计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下面,分别对上述各阶段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 课题引入

传统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是老师给定,学生完成,符合教与学的教学规律。我们对此进行新探索。在紧扣光电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团队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在光电图像处理等软件类、光电传感类、光电显示类、光机电控制类等大框架下,专门设置开放性题目,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前两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剖析与本专业相关、本区域所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起到引导、把握题目难易程度的作用。例如有学生通过调研发现,高速路口上的绿化带植被影响驾驶员视野,不易发现行人,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提出利用红外传感及声波测距等方式设置预警牌的思路,经过与教师讨论,设计出红外传感安全预警系统。体现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设计题目,能有效促进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环节间相互融合,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拟实际项目研发过程

1.组建项目组,完成课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建立二人为一组的项目组,对所选课题进行分析,对任务进行分解,调研,制订完成预期目标的工作计划。

2.引入过程考核机制

为实时把握学生的项目进度,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实行阶段性过程考核机制。指导老师根据题目,设计过程考核表,实时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采取开放式、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课题验收

一般而言,集中实践环节类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和作品的实际完成情况,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现场应变能力的考核较少。因此,通过在验收环节增加课题答辩等过程,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和锻炼学生。考虑到时间及场地因素,可以采取“要求作品为优秀者必须答辩,良好以上申请答辩”等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反应强烈,态度积极,报名踊跃,共计37组学生要求参加答辩,占51%。环节中采取PPT讲解、实物演示、接受质询等方式,并对典型环节现场进行视频录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通过本过程,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学生,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4.严格报告撰写的考评结果

根据以往课程设计的经验可知,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报告撰写方面比较马虎。这主要是因为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开展形式多为探讨式,与理论课的教授形式差别较大,导致学生往往产生作品完成,指标实现即为大功告成心理,忽视了实习报告撰写是工作总结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为此,可采取学生撰写报告,指导老师批改,对报告撰写部分提出质疑,然后返给学生修改,最终给定报告成绩的形式,强化报告撰写的重要性。

(三)拓展课程设计实践工作的外延

应因材施教,注重课程设计工作外延。对于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在给定时间完成,或者学生对自己作品不太满意等情况,给学生一周时间进行完善,但必须接受老师质询,如通过考核,可以获得附加分。对于整体表现优秀的作品,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对作品进一步优化,进行封装,录制演示视频,推广至本校创建的大学生孵化基地,进行成果转化;所完成的作品及录制的视频,可以应用于新生认识实习和其他单位来实验室参观考察。

三、结束语

集中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实训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训练过程。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需要对课程设计进行精心组织并实施科学管理和合理评价。但是人才的素质及能力培养和锻炼不能寄希望于单单一门课,还需要从各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形成合力。通过对课程设计的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以开放式与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采取阶段式管理,组织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团队训练机制,对于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锻炼、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后期发展的调研反馈信息表明,在上述环节训练中获得优良的学生,在后期的学科竞赛、就业选择方面都表现得更胜一筹。

[ 注 释 ]

[1]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3.

[2] 蒙婧.从硅谷到光谷:高校科技创新体制研究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4(7):26-27.

[3] 朱进容,黄楚云,姚育成,成纯富.光电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102-103.

[4] 胡章芳,潘武,罗元,王艳.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36):126-127.

[5] 曹辉,陈国杰,梁佩莹,韩定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04-105.

[6] 王立忠,王薏霖,刘洪波,王春武,么艳平,常喜.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104-104.

[7] 王继成,高淑梅,罗玮,陈国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创新平台实训教学研究与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3(5):61-64.

[8] 董军,刘继红,严学文,梁猛,柴宝玉,刘琳,杨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3):89-91.

[9] 周金海.新时期大学生专业课程设计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6):115-116.

[10] 刘小康,余洁冰.工科学生课程设计与综合素质培养[J].高教探索,2009(5):133-134.

[11] 张准,钟丽云.基于CDIO理念的光电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67-370.

[12] 段桂江,徐世新.基于专业课程设计平台,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上一篇:信息技术会计下一篇:猪瘟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