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防制

2024-10-19

猪瘟防制(共7篇)

猪瘟防制 篇1

1 猪瘟应用猪瘟疫苗防治失效的主要原因

我国养猪业的庭院式饲养大量存在, 并且规模化的养猪场不够规范, 在养猪技术和相关的防疫管理措施上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我国的猪瘟发病率较高, 而且一旦发病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大, 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还极有可能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当前很多母猪长期携带猪瘟病毒, 而且会持续感染到胎盘和仔猪, 如果仔猪成活就成为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者, 进而对猪瘟疫苗产生免疫力, 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失败, 这也是目前我国猪瘟应用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1]。

2 猪瘟防治应用猪瘟疫苗的相关探讨

根据不同的制造工艺将猪瘟疫苗分为不同的种类, 当前我国常用的猪瘟兔化弱毒株生产的猪瘟疫苗主要有两种, 即猪瘟活疫苗一号和猪瘟活疫苗二号, 其中猪瘟活疫苗一号包括猪瘟淋脾苗和猪瘟乳兔苗, 猪瘟活疫苗二号指的就是猪瘟兔化细胞苗[2]。为了提高猪瘟疫苗的防治效果, 在猪瘟疫苗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切实做好超前免疫工作

为了有效地防制猪瘟, 需要对仔猪进行超前防疫, 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仔猪不吃初乳, 这是超前疫苗阶段的重点, 也是在实际免疫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一点。如果没有对仔猪的初乳进行控制, 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会大打折扣。一般情况下, 使用猪瘟弱毒细胞苗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时候也会采用淋脾苗。

2.2 科学的选择猪瘟疫苗

猪瘟疫苗的选择要与养猪的环境和相关设施条件进行结合。如果养猪场的条件、管理、疫病防疫工作都比较好, 可以选择猪瘟细胞苗或者是猪瘟组织苗, 这两种猪瘟疫苗的防疫效果差不多。如果养猪场一直使用猪瘟细胞苗进行免疫, 并且饲养环境和相关的管理条件都较差, 猪瘟的免疫抗体水平不同, 并且存在潜在的猪瘟散发性,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用猪瘟组织苗代替细胞苗进行猪瘟免疫, 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猪群的整体猪瘟病毒抗体水平。

2.3 合理控制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

不同的猪瘟疫苗所使用的猪瘟免疫剂量是不同的,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成果, 一般情况下, 猪瘟淋脾组织苗的免疫剂量不能少于150RID, 而猪瘟细胞苗的免疫剂量不能少于750RID[3]。在实际免疫过程中, 要根据猪群的实际情况对免疫剂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不能盲目的增加免疫剂量, 否则不仅会增加免疫成本, 而且还有可能使免疫效果大打折扣。目前, 不同猪瘟疫苗生产厂家的每头份疫苗剂量是不同的, 在使用前要对所选择的每头份疫苗剂量进行确定, 保证免疫效果。如果自身无法确定的话, 最好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猪瘟疫苗生产厂家进行联系咨询。

2.4 掌握猪瘟疫苗的免疫时间

科学的猪瘟免疫时间应当根据免疫抗体的监测结果确定。但是, 受到养殖条件、养殖技术和养殖理念的影响, 在实际免疫过程中, 很少会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一般是按照仔猪22~25日龄首免, 60~70日龄二免的原则进行免疫。种母猪要在断奶后配种前进行免疫, 而种公猪每年要进行2次免疫。

2.5 猪瘟疫苗的管理

为了确保猪瘟疫苗的防治效果, 一定要选择信誉度较高的猪瘟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产品, 而且要在猪瘟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等环节加强管理, 确保猪瘟疫苗的有效性。

3 结语

猪瘟防制应用猪瘟疫苗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 在猪瘟防制过程中, 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免疫原则, 在超前免疫、疫苗选择、疫苗剂量、防疫时间和疫苗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 确保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降低猪瘟的发病率, 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猪瘟是猪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并且在各个地区都会发生。猪瘟疫苗的出现能够有效地防制猪瘟, 降低猪瘟带来的经济损失, 为猪瘟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有时猪瘟疫苗会出现防治失效的问题, 这除了不了解猪瘟发病特点以外, 还因为人们对猪瘟疫苗的认识程度不够。基于此, 对应用猪瘟疫苗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猪瘟,猪瘟疫苗,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毅, 郑仲金, 温富勇, 王国良.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中国畜禽种业, 2008, (19) :40-42.

[2]王仕凡.猪瘟疫苗临床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畜牧兽医, 2011 (08) :32-33.

[3]李丽, 陈弟诗, 张毅, 等.猪瘟病毒及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当代畜牧, 2014 (24) :48-49.

猪瘟防制“四要” 篇2

1 要搞好防疫注射

防疫注射是猪瘟防制上最根本的工作,是全世界很多国家控制猪瘟、消灭猪瘟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几十年来控制猪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防疫注射在猪瘟防制上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猪瘟预防注射工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防疫密度不高、防疫效果不好、免疫抗体达不到保护滴度,加上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广泛存在,防疫注射保护期内又感染猪瘟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虽免疫抗体滴度较高亦在猪体内检出猪瘟病毒甚至发生猪瘟的小流行。猪瘟的注射密度不高,有防疫季节生猪怀孕、生病等客观原因,也有防疫人员工作不力和养殖户认识上的主观原因。生猪的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有猪只感染其它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而致免疫失败,也有因疫苗运输、保管、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免疫失败。猪瘟病毒不能从猪群中消失,有持续感染者存在的原因,也有其它动物短期带毒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做好防疫注射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落实:(1)搞好猪瘟疫苗的管理和使用:疫苗严格冷藏运输、冷冻保存,最大限度减小光、热对疫苗的影响,确保疫苗质量。疫苗当天稀释、当天用完,严禁使用前一天稀释的疫苗;稀释的疫苗应放置于冰包内,避免阳光直射和温热的环境;注射过程中规范操作,做好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每头猪一颗针头;选好注射部位,把握好进针方法,控制好注射剂量,确保充足的免疫剂量;(2)修改免疫程序:为了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延长保护抗体维持时间,消除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的影响。散养户宜坚持春秋两防,常年补针,确保应免猪群密度达到100%:仔猪20日龄注射2头份,60日龄注射4~6头份,生长育肥猪注射4~6头份,母猪于配种前10 d注射4~6头份。规模场育肥猪和种公猪应于3月份和8月份分2次免疫注射4~6头份,母猪应于配种前10 d注射,仔猪应进行超前免疫注射1头份疫苗1 h以后才能喂初乳,断乳后免疫注射2头份,育成猪70日龄免疫注射4~6头份;(3)加强免疫工作的组织:借鉴计生工作的经验,采取防疫员异地交流和大兵团作战,使防疫员干起工作来没有后顾之忧,人多力量大,防疫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将给防疫工作带来跨越式的发展;(4)提高村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村防疫员工作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线,是防疫工作的主力军,非常辛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工资待遇增加不多,一个防疫员的工资仅几十元,防疫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干劲不足。多方筹集资金,将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加强防疫工作的宣传:通过在机关、街道、交通路口、集市等地办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借助乡村组各种形式的会议发放书籍、报刊、小册子、培训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猪瘟防疫工作,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都来关心防疫工作;(6)建立防疫工作的激励机制:由于防疫工作难度大、防疫员待遇低,要想把防疫工作搞好,必须制订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相关方面对防疫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要进行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防疫工作不得力的防疫员和阻挠防疫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防疫工作,让养殖户有兴趣、防疫员有干劲、组织者有激情。

2 要做好诊断工作

猪瘟病毒只有一个种,但它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4种类型的毒株:(1)强毒力毒株:接种猪发病且死亡,解剖可见猪瘟病变,荧光抗体实验可检出猪瘟病毒;(2)低毒力毒株:接种猪出现慢性症状,或恢复,或长期拖延而死亡,猪瘟病变不很明显,但从其组织中可分离到猪瘟病毒;(3)无毒力或免疫毒株:接种猪稍有反应或无反应,接种强毒后仍能存活(属弱毒株);(4)持续感染(免疫耐受)毒株:接种猪有猪瘟症状,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后,此期间无症状而血液中有高浓度的猪瘟病毒。现阶段猪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不典型、不特征,而猪瘟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猪弓形体病、猪丹毒、猪兰耳病等病有不少相似之处,再加上混合感染的存在,要从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上作出诊断就异常困难。因此,要加强基层兽医队伍的建设,通过技术培训、进修、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兽医人员的临床诊断水平;县乡动物疫控机构通过动物无规区项目、冷链项目等获得了部分实验室诊断仪器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自己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建立猪瘟诊断程序,争取经费购置必需的猪瘟诊断试剂,逐步开展猪瘟的实验室诊断工作。

3 要做好疫情监测

猪瘟的疫情监测是猪瘟防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疫情监测,可以查出猪群猪瘟保护抗体的平均水平,科学地评价猪群抵抗猪瘟病毒感染的能力,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防疫措施;通过疫情监测,查出猪群猪瘟的感染率和带毒率,以便采取必要的疫源消灭措施,净化猪群,清除潜在的感染源。近年来,县级动物疫控中心从事了部分猪瘟的疫情监测工作,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疫情监测工作力度不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疫情监测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起县乡村组监测链,要配置好人员,拨给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畅通;加大技术投入,搞好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争取资金支持,购买猪瘟监测试剂;开展猪瘟监测工作,以养殖场、养殖大户、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为重点,以农村广大散养户为主体,从点到面,点面结合,不断开创疫情监测工作的新局面。

4 要做好疫源消灭工作

疫源消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消灭猪瘟的根本性工作就是要消灭猪瘟病毒,这要从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1)防止猪瘟病毒的带入:在引进种猪和商品猪时要进行猪瘟的检疫,不引进猪瘟病猪。对种猪最好在隔离观察期间对扁桃体进行活检,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才能引进。加强市场检疫,发现猪瘟病猪要及时隔离观察,确诊病例要予以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减少流通环节的传染;(2)猪瘟发生时疫源的消灭:猪瘟发生时,要对病猪、可疑感染猪进行隔离,确诊后予以销毁,污染的饲料、垫草、分泌物、排泄物等要予以烧毁,污染的场地、猪舍、用具等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加强周围环境的消毒;(3)平时猪群的净化:平时加强对猪群的检查,通过扁桃体活体采样进行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检出隐性感染、持续感染病猪和带毒猪,净化猪群;通过驱虫和环境消毒,杀灭肺丝虫及其虫卵;做好平时的灭蝇工作。通过上述综合性措施,将传染源彻底消灭,从源头上防控好猪瘟。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传染病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猪瘟的诊断与防制 篇3

1 流行病学

猪瘟病毒仅对猪有易感性, 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近些年来, 其流行形式已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多地区散发性流行, 有时表现为波浪形、周期性, 尤其是大多数表现为温和型猪瘟, 其症状显著减轻, 死亡率较低, 或呈亚临床感染, 母猪发生繁殖障碍, 导致长期带毒、散毒, 成为猪瘟预防免疫效果差、反复发生以至暴发的重要原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散播, 气候多变等应激因素导致发病增加。10日龄内及断奶前后发病最多, 3月龄以上者发病减少, 经免疫过的猪群仍有发病, 从市场购入的猪苗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繁自养。

2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2.1 典型猪瘟

潜伏期5~7d,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者较多。患猪体温于41℃以上高热稽留, 耳、腹下、四肢皮肤呈现紫色出血斑块, 眼常有脓性分泌物, 减食乃至绝食。先便秘后腹泻。有后肢麻痹, 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病程1~4周, 病死率在70%以上, 耐过猪多成为“僵猪”。近些年典型猪瘟已很少见。

2.2 非典型或温和型猪瘟这是近些年猪曾发生的主要形式, 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⑴持续感染 (亚临床隐性感染) 猪感染猪瘟病毒, 但不表现临床症状, 可持续向外排毒。

⑵母猪繁殖障碍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 表现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不发情或不孕等。

⑶仔猪先天性感染 (胎盘垂直感染) 仔猪生后, 衰弱, 拉稀便, 陆续死亡, 也有在2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 也有在2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 偶有发生先天性震颤。

⑷免疫耐受 (免疫力低下) 虽用合格的猪瘟疫苗及正规的操作进行免疫, 但抗体仍达不到保护水平, 猪瘟还时有发生, 这种情况多见于育成猪。

还应注意, 近些年猪瘟的发病, 大多有严重的混合感染, 导致病情复杂, 临床表现不一, 确诊更加困难。

典型猪瘟的剖检病理变化主要是肾脏点状出血, 脾脏边缘梗死, 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淋巴结肿大、边缘出血和大理石样花纹状出血, 回盲瓣附近同心圆溃疡等。但近些年典型猪瘟极少见, 而大量发生的非典型猪瘟又多为混合感染, 因此很难见到典型病变。

3 实验室诊断

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很难做出确诊, 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方能确诊,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正向间凝 (IHA) 用于检测猪瘟抗体水平高低, 帮助免疫程序的制定, 但不能作为是否感染猪瘟的依据。

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一般用于检测猪瘟的抗体水平, 有的方法可区分强毒抗体或弱毒抗体。

3.3 免疫荧光 (IFA) 可检测强毒抗原, 能检出带有猪瘟强毒的隐性猪, 对猪瘟的净化有重要价值。

3.4 琼脂扩散试验 (AGPT) 操作简单, 易于判定, 可测抗原或抗体, 但敏感度低。

3.5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可检出被检病料中存在的猪瘟强毒、兔化弱毒或是未感染猪瘟, 较准确可靠, 对试验设备、条件和技术要求不高, 但费时费事。

4 防制对策

猪瘟疫苗接种后1周内可产生免疫力, 保护期一般为一年, 对猪瘟应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4.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每头猪一次免疫剂量应不低于600RID。一般地区应在仔猪25日龄及65日龄左右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5d、经产母猪在断奶时各免疫一次, 尽量不要在配种或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并应注意与其它疫苗接种的间隔和抗生素的干扰。

4.2 正确严格地采用超前免疫

可在被猪瘟严重污染的猪场使用, 但必须严格操作, 如专人执守, 每产出一头仔猪立即注射疫苗, 并编号放入保姆箱中, 于90min后方可令其吮乳。稀释后的疫苗应贮存在带冰的冰瓶中随时取用。在猪25~35日龄或60~70日龄时还应加强免疫一次。

4.3 选择疫苗要讲究

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乳前及25日龄左右猪瘟免疫应使用猪瘟单苗, 不要使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三联苗”可用于小型场户的第二、三次加强免疫。猪瘟发病严重场、区, 还可考虑用猪瘟组织苗。

4.4 严格技术操作

疫苗贮运和使用要全程冷藏, 用前应检验是否失真空。每头猪换用一个经煮沸消毒的针头。稀释液应使用生理盐水。气温在15℃~27℃时应在3h内用完, 过时废弃。不要打“飞针”。

4.5 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

通过抗体监测找出并坚决淘汰亚临床感染种猪, 从源头切断猪瘟传染和免疫抑制问题, 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

4.6 加强饲养管理

猪瘟的诊断及防制 篇4

1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 发病的动物仅限于猪, 各种品种、年龄、性别都易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在自然条件下, 一般由消化道感染。被污染的饲料, 饮水, 场舍, 各种饲养管理和运输的工具都能传播本病。用未经煮沸消毒的肉品废料、废水喂猪, 常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传入易感猪群时, 即引起急性暴发, 最先发病的猪为最急性, 1~3周内达到发病高峰, 一般为急性, 以后则出现慢性病猪。在本病常发地区, 猪群有一定的免疫性,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约7 d, 短的2 d, 长的达21 d。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 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2.1 最急性型

见于流行初期, 主要表现突然发病, 全身痉挛, 四肢抽搐, 皮肤和黏膜发泔, 倒卧地上, 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 d。

2.2 急性型

病初表现困倦, 行动缓慢, 头尾下垂, 拱背, 寒颤, 伏卧一隅或钻入垫草内闭目嗜睡, 喂食时也吃几口, 不久退出。病猪体温升高, 一般在41℃左右, 至发病后的4~6 d为最高, 可达42℃以上。早期有眼结膜炎, 两眼有多量分泌物, 甚至将眼睑粘封。还可见到眼结膜有小的出血点。鼻腔常见脓性分泌物。先便秘, 后腹泻, 排出球状并带有黏液脓装块, 粪轮发黑, 硬小有如算盘子, 后又呈现腹泻, 排出灰黄色的稀粪, 恶臭, 带黏液或带血。病猪的皮肤充血, 乃至腹下, 下颌、嘴, 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薄毛稀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 指压不褪色。急性病例, 多在一周左右死亡, 死亡率可达60%~80%。

2.3 慢性

急性不死转为慢性, 或者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病猪症状不规律, 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腹泻时间较长, 病猪日益消瘦, 贫血, 有的皮肤上有紫斑, 丘疹或坏死。白猪耳部皮肤常见有特殊的污斑, 症状好转时消失, 恶化时再出现。病程在20 d以上。

3 病理变化

3.1 最急性型

一般仅在某些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出血斑点。

3.2 急性型

除临诊上所见的出血变化外, 粘膜、浆膜、淋巴结、心、肺、肾、膀胱、胆囊等处常有数量不等, 程度不一的出血变化, 一般为斑点状, 或少数散在, 或很多密集。淋巴结的变化比较特殊, 以腹腔淋巴结最为明显, 表现为肿大、充血、暗红色、切面多汁, 呈弥漫性出血, 边缘部分尤为明显 (因此有人称周边性出血) , 间杂有贫血变化, 因而呈大理石状。这种周边出血的变化在猪瘟诊断上有参考价值。肾脏色较淡, 出血斑点分布在皮质, 髓质很少, 肾盂和肾乳头也常见到。脾脏不肿大, 有的有出血性梗死, 以边缘最为多见, 突起呈小块, 色紫黑。脾脏通常无明显变化, 如出现出血性梗死, 则为猪瘟所特有的病变。

3.3 慢性型

病变主要为坏死性肠炎, 一般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粘膜上。炎症从淋巴滤泡开始, 向外发展, 因而形成同心轮层状 (同心环状) 的钮扣状溃疡, 突出于粘膜表面, 色褐或黑, 中央低陷, 有的有脱落现象。此外, 常见有纤维素性肺炎的变化, 突变部常有坏死灶。

妊娠母猪感染弱毒株后曾见有胎儿病变, 如水肿、头、肩、前肢状似水牛, 表皮出血和小脑发育不全等。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临床症状表现体温升高41℃以上, 皮肤腹下, 下颌、耳及腿内侧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指压不褪色和病理变化出现全身浆膜、粘膜和内脏出现广泛出血点以及脾脏边缘出血性梗死, 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有赖于进行试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常采取荧光抗体试验、兔体交互免疫试验进行诊断。

5 防制

5.1 平时预防

尽可能不由外地引进新猪, 实行自繁自养, 如由外地引进新猪时, 应到无病地区选购, 做好预防接种, 到场后, 隔离检疫2~3周。用残羹做饲料时, 应充分煮沸消毒。养猪场舍应经常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禁止非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入。按照国家规定, 对猪的集市、买卖、运输、屠宰和进品, 进行严格的检疫。改善饲养管理。加强预防接种。

5.2 紧急预防

对全群猪只进行检查, 病猪及可疑病猪, 最好淘汰。对病猪场及附近尚未发病的猪只, 马上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常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 缩短流行过程, 减小经济损失, 是可行的积极措施。但在潜伏期的病猪注射后, 可能发病和死亡。发病猪舍, 运动场, 饲养管理用具, 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进行消毒。病死小猪, 不得随意乱扔, 应深埋。绝不允许将病猪生肉在市场出售。

5.3 预防接种

后备母猪配种前半个月必须加强免疫1次, 同时对于延期未发情、返情、流产猪只等必须及时补注;经产母猪的免疫一般情况下可选择分娩后14~20 d免疫接种;后备公猪在5个月龄时需进行免疫, 同时在使用前半个月必须再次免疫接种;成年公猪宜1年3次免疫接种, 同时免疫时最好分批免疫, 并间隔1周, 以确保精子活力;仔猪超前免疫 (吮初乳前免疫) , 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 (0~4 h) 进行猪瘟免疫接种, 该法要求管理精细, 猪舍条件较好, 有保温设施。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疫区或受威胁地区, 效果良好, 但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应答能力较低, 保护力一般持续较短, 所以45~50日龄还必须进行二免;仔猪常规免疫, 乳猪20~25日龄作第一次免疫, 50~55日龄作第二次免疫接种;有些大型集约化养猪场是在乳猪断乳后 (一般在30~40日龄) 作第一次免疫接种, 70日龄作第二次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制定的免疫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 可以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检测, 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免疫接种时间。现在认为抗体滴度为1:32~1:64时, 可获得100%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 (第四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孙洪梅, 孙英杰, 刘莉, 等.猪瘟的诊断.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6 (6) :22~23

[3]白建, 张维, 赵光英, 等.猪瘟的研究.畜禽业, 2004 (12) :52~54

猪瘟病防制探讨 篇5

目前猪瘟的临床表现多以亚急性、慢性或非典型出现, 偶尔也会出现急性型。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但以春、秋、冬季多发, 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皆可发生。

1.1 局部地区较大规模的流行多见于非自繁自养地区, 在猪瘟流行季节调运仔猪可大批发病。症状比较典型, 主要症状是高烧不退, 粪便干燥, 后期拉稀, 呈黄色、绿色不等, 有时带血, 皮肤有出血点, 耳朵发紫, 死亡率高, 有时“全军覆没”。

1.2 商品肉猪在育肥过程中发病, 这是猪瘟在局部地区较大规模流行的另一种方式。这种病猪体重大多在30~100 kg范围内, 主要症状是高烧不退, 大便干燥, 较严重的皮肤有出血点, 病程几天到二十几天不等, 死亡率较低, 但影响生长发育。

1.3 猪群内有零星发病的猪只, 病猪体重大小不等, 有的有发烧、不食、便干、精神不振等症状;有的则无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去, 或者只有轻微的食欲不振、精神差、大便干等现象, 往往被忽略, 次日既死去, 偶尔可以耐过。1.4猪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猪肺疫等疾病通常能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常能与猪瘟混合感染或并发, 所出现的症状因并发或混合感染疾病不同而不同。

1.5 隐性猪瘟, 多见于生产母猪, 感染母猪本身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往往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等, 或母猪产后无乳, 仔猪生后不久死于猪瘟。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在猪群中发现有高烧不退、便秘、皮肤有出血点等可疑病猪时, 应尽快就近隔离, 进行观察, 测温度和治疗。对于慢性的、非典型的应结合其他方法确诊。在诊断中, 应注意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和败血型链球菌病相区别。

2.2 流行病学调查

初期应调查了解防疫注射、新猪引进、饲料来源、残羹饲喂和邻近猪群的健康情况;流行时, 应注意传染性、发病率、致死率、治疗效果和发病年龄。

2.3 病猪剖检

见有广泛的出血变化、淋巴结切面的大理石状变化、肾脏表面的针尖状出血、脾脏的丘状出血和边缘梗死以及回盲口附近黏膜的纽扣状溃疡, 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 可以做出较为确切的诊断。

3 几种疾病的区别

3.1 猪丹毒

在猪群中传播较慢, 急性的剖检可见脾肿胀, 肾瘀血肿大, 有“大红肾”之称。淋巴结切面不呈大理石状斑纹, 肠黏膜无显著变化。

3.2 急性副伤寒

最易与猪瘟相混, 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的猪, 发病率不高, 病程较长。剖检可见脾脏肿大, 大肠壁增厚, 黏膜显著发炎, 表面粗糙, 有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的坏死灶。

3.3 猪肺疫

一般为散发, 急性的咽喉部肿胀, 有严重的肺炎症状, 呼吸困难, 口、鼻流出白沫。慢性的有呼吸道症状, 剖检可见肺脏与胸膜黏连, 有的还有心包炎变化。采病料做涂片染色镜检, 可以发现两极浓染的杆菌。

3.4 败血性链球菌病

常发生多发性关节炎, 运动障碍、鼻黏膜充血、出血, 喉头、气管充血, 有多量泡沫, 脾肿胀, 脑和脑膜充血、出血。采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可以发现排列成短链革蓝氏阳性的球菌。

3.5 弓形体病

主要发生于架子猪, 流行于夏季炎热季节。剖检可见脾肿大, 肝有散在出血点和坏死点。淋巴结肿大, 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肺出血, 有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 胸腔内有血色积液。采病料化验可以发现残月状或香蕉状的弓形体的滋养体。

3.6 附红细胞体病

初期皮肤发红, 后期皮肤发白。可视黏膜发黄、苍白, 淋巴结肿胀, 呈土黄色。采血镜检可以发现红细胞边缘附有虫体或血液中有散在的虫体。

4 讨论与体会

由于我国目前养殖业现状是规模化养殖和散养并存, 在防疫方面有些工作难以完全彻底, 再加上有些制度不健全, 兽医法规不能充分贯彻, 使猪瘟病原难以根除, 猪瘟还会不断发生,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防制猪瘟仍然是防疫工作的重点之一。

4.1 目前猪瘟流行的原因

4.1.1 疫苗质量下降, 或疫苗保存、使用不当造成免疫失败而发生本病。

4.1.2 病毒的毒力增强或病毒变异时也会引起感染。

4.1.3 机体内的抗体水平下降到不足以抵抗感染时就会发病。

4.1.4 隐性感染的母猪, 有时也能足月分娩, 但所生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 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差, 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病死亡。

4.2 在防制上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4.2.1 加强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 以增加猪的抗病能力, 减少本病的传播机会。

4.2.2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4.2.3 加强种母猪的抗体监测, 淘汰隐性感染的母猪, 净化猪场。

4.2.4 加强对散养猪的疫苗接种工作。

4.2.5 加强检疫工作, 防止疫病传播。

4.3 发生猪瘟应采取以下扑灭措施

4.3.1 加强消毒, 避免猪只、人员的流动, 死猪要深埋, 病猪要隔离。

4.3.2 紧急接种猪瘟疫苗。假定健康猪接种4头份。

4.3.3 接种疫苗后, 给可疑猪和发病猪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对于潜伏期内接种发病猪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4.3.4 对于受威胁猪群、假定健康猪群和可疑猪群, 在上述处理的同时, 在饲料中按1%加入中药“加减清瘟败毒散”饲喂3~5 d。

猪瘟的科学防制措施 篇6

1病原体及特征

猪瘟也叫古典猪瘟、烂肠瘟、猪霍乱,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对养猪业威协很大。国际兽疫局 (OIE) 和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病的病原体是猪瘟病毒, 隶属于黄病毒科、 瘟疫病毒属。 属于单股RNA病毒, 患病猪器官以淋巴结、脾和血液含毒量最高。 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但是野毒株的毒力变化很大。[1]

猪瘟病毒对热抵抗力不强, 在高温、干燥、阳光直射的条件下很快失去活性, 对寒冷抵抗力强, 病毒在冻肉中可生存几个月之久, 甚至数年。病毒对碱性消毒药物如2%氢氧化钠和20%石灰乳等敏感。

2流行特点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气候多变的秋、冬、春季节发病稍多, 可能与应激因素和生猪调运频繁有关。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猪及带毒的猪, 主要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散播病原, 也可经损伤的皮肤而传染。病猪的尿、粪及各种分泌物 (唾液、鼻涕等) 可排出大量的病毒, 发热期含病毒量最高, 其它动物如犬、猫、昆虫、老鼠等也可机械的传播本病。[2]妊娠母猪感染猪瘟后, 病毒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产出弱仔、死胎、木乃伊等。

一般新疫区发病急, 呈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老疫区则呈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由于目前多数养猪户采用疫苗预防本病, 因此本病的发生近年来有非典型性的变化, 此外本病还容易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3临床症状

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5~7 d, 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四种主要类型。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死亡, 高热稽留, 体温可达41~42℃以上, 全身痉挛, 四肢抽搐, 皮肤和可视粘膜发绀、皮肤有出血点, 1~2 d死亡。

急性型病猪发热, 体温达40.5~42℃ 左右, 后腹泻, 或者交替出现, 粪恶臭, 有时带有黏液或者血液。结膜发红, 有脓性分泌物附着。公猪包皮肿胀积尿, 手挤有黄白色恶臭尿液流出。小猪可出现转圈、四肢抽动等神经症状。后期, 患猪股部内侧、腹部、耳后等处出现针尖大小、数量不一的出血点, 指压不褪色。 有的病呼吸困难, 病程1~2周。[3]

亚急性型的症状与急性型相似, 病程较长, 一般为2~3 周。

慢性型, 病程更长, 体温时高时低,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消瘦、贫血皮肤、 耳尖等部位出现紫斑或者坏死灶。 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 早产, 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弱仔, 或者产下的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颤抖等症状。

近年来有非典型性的变化, 也叫温和型猪瘟, 病程发展较慢, 病猪体温40~41℃ , 在耳朵、 腹下部和尾巴尖部位出现淤血或者坏死, 病程达2~3 个月之久。[4]

4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根据不同类型可出现相应的变化。主要的病变有全身黏膜、浆膜和内脏有点状出血, 淋巴结肿胀和周边出血, 切面成大理石样花纹变化。喉头会厌软骨上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肺部有出血, 脾脏的边缘有大小不一的黑紫色出血性梗死灶, 有时连成长条状。心外膜与心内膜可见出血, 肾呈土黄色, 皮质上有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俗称麻雀卵肾。 膀胱、胃底黏膜可见有出血点或溃疡。 盲肠和结肠黏膜有坏死, 形成钮扣状溃疡, 如火山口状, 在回盲瓣处是重点观察的部位。 有神经症状的脑膜出血、充血。

5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及症状、 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 确诊要进行实验室检查。本病注意与猪弓形体病、猪丹毒、圆环病毒和蓝耳病等疾病区别。

6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主要是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有治疗价值的可在发病早期使用猪瘟血清。

7预防

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措施。

仔猪可在20 日龄左右时注射1次, 55~60 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 可获得较好的保护率。

生猪饲养过程中要应用科学的饲养管理知识,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最好是坚持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引种时, 严格隔离观察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

猪瘟发病严重的地区可试用超前免疫的办法, 即在仔猪刚出生后未吃初乳前, 接种猪瘟疫苗1~2 头份, 注苗1~2 h后再让哺乳, 首免后于70 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

摘要:近些年生猪养殖量逐渐增多, 大型规模化的养猪场不断出现。然而猪瘟这样的传统疾病仍然面临着高发病率的问题, 控制难度较大, 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 科学的防制猪瘟成了当前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猪瘟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症状、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猪瘟,科学,防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林义明, 曹礼静.猪病防治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1-13.

[2]王琴.我国猪瘟的免疫监测及综合防控.兽医导刊, 2009 (10) :32-34.

[3]刘春笋.一例猪瘟的诊治报告.湖北畜牧兽医, 2015 (02) :25-26.

一例猪瘟的诊断与防制 篇7

1 发病情况

安徽泾县某养猪场存栏600头母猪, 年出栏商品猪12 000头。2009年5月初, 该猪场一栋产房400多头20日龄左右的哺乳仔猪有25%的发病, 表现为顽固性的拉稀, 体温升高至41℃, 且持高不下, 对发病猪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 没有明显的效果。个别发病猪眼结膜发炎, 流出脓性渗出物, 发病猪腹部、耳根、四肢内侧及腿部有大量针尖样的出血点及少量的出血斑, 指压不褪色。

2 剖检变化

解剖病猪9头, 其病理变化以内脏、淋巴结广泛性出血为主, 表现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胀、严重出血, 切面多汁, 呈“大理石样”出血。个别猪喉头会厌骨有少量的出血点, 肺脏充血呈鲜红色, 脾脏可见出血性梗死, 脾脏的边缘有黑色的坏死斑块, 突出于被膜的表面。肾脏表面有大量的针尖样出血点且色泽变淡。另外整个胃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的诊断。

3.2 实验室诊断

3.2.1 猪瘟抗原的检测:

取发病猪的淋巴结、脾脏和抗凝血, 按照猪瘟抗原检测试剂盒 (美国IDEXX公司) 说明书对所采病料进行前处理,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猪瘟抗原的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所采的3头猪的病料猪瘟抗原均呈强阳性。 (检测结果见表1)

结果判定标准:被检样品的矫正吸光值大于或等于0.30, 则判定为猪瘟抗原阳性;

被检样品的矫正吸光值小于0.20, 则判定为猪瘟抗原阳性;

被检样品的矫正吸光值大于0.20, 小于0.30, 则判定为可疑。

3.2.2 猪瘟抗体的检测:

采集发病猪的全血, 并分离血清, 用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 (美国IDEXX公司) , 利用阻断ELISA原理来检测血清中猪瘟病毒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0头发病猪的血清中猪瘟抗体均呈阴性。 (检测结果见表2)

结果判定标准:被检样本的阻断率大于或等于40%, 该样本就可以判为阳性 (有CSFV抗体存在) ;

被检样本的阻断率小于或等于30%, 该样本就可以判为阴性 (无CSFV抗体存在) ;

被检样本的阻断率在30%~40%, 应在数日后进行重测。

通过实验室诊断, 我们可以确诊发病猪为猪瘟野毒感染。

4 采取措施

4.1 紧急接种猪瘟脾淋苗4头份/头。

4.2 发病乳猪3头份/头接种。

4.3 初生乳猪做超前免疫1头份/头。

4.4 连续消毒半个月。

4.5 对全场母猪进行抽检, 检测猪瘟抗体水平, 对免疫不合格的母猪进行补免。

4.6 对猪群进行抽检, 检测猪瘟抗原, 淘汰猪瘟抗原呈阳性的猪只。

5 讨论

5.1 免疫失败发生原因

5.1.1 免疫程序不合理:

我国科研人员依据猪瘟的流行状态, 猪群抗体水平及母源抗体消失规律, 制定了一般采用28日龄首免, 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的免疫程序,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原有的猪瘟免疫程序已不能解决生产问题。因而往往加大免疫剂量而没有根据猪群抗体水平制定免疫程序, 造成母源抗体干扰等免疫失败问题。

5.1.2 免疫剂量不足:

猪瘟疫苗的剂量与疫苗的保护性密切相关, 当接种疫苗剂量少、疫苗抗原含量不足或疫苗抗原不完整时, 可造成猪瘟免疫不足。给免疫不足猪攻击猪瘟强毒, 强毒能在猪体内繁殖和带毒, 呈现亚临床感染。

5.1.3 疫苗质量与操作失当:

生产中应用的猪瘟冻干疫苗是经过效检合格后出厂的, 但一些因素如运输和保存温度过高, 疫苗失真空, 疫苗超过有效期, 稀释液不合乎要求及疫苗稀释后不能尽快用完, 常常影响疫苗的质量。另外, 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格, 注射剂量不准确, 接种部位和方法不当, 都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

5.1.4 母猪持续感染带毒: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以后, 常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可经胎盘感染仔猪, 这些仔猪成为持续感染和形成免疫耐受, 对接种的猪瘟疫苗疫苗免疫应答能力很低, 往往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一个猪场经常出现猪瘟免疫失败、非典型猪瘟, 与母猪持续感染猪瘟病毒有极大的关系。及时淘汰持续感染母猪和带毒综合征母猪特别重要。

5.1.5 其他疾病等因素的免疫干扰:

当猪群中存在伪狂犬病、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等免疫抑制病原以及饲料霉变时, 均可造成猪群免疫抑制, 从而造成猪瘟的免疫失败。

5.1.6 毒株变异与疫苗保护性:

尽管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但猪瘟兔化弱毒与流行毒株在保护性抗原上有程度不同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否影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力, 尚需进一步证实。

5.2 非典型猪瘟的控制与净化

5.2.1 强化母猪免疫:

如猪场确诊存在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时可优先采用猪瘟兔体脾淋毒疫苗来加强母猪的猪瘟免疫。1年免疫3次, 每次1~2头份。也可采用加大常规疫苗剂量的方法。当大剂量疫苗免疫时, 攻毒后, 能抑止亚临床感染, 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在生产中, 注射1头份我国的兔化弱毒疫苗以后, 仍能出现非典型猪瘟, 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因此, 增加疫苗免疫剂量对控制非典型猪瘟是十分必要的。提高疫苗剂量后, 可良好的预防猪瘟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 能较好的切断持续感染 (亚临床感染) 、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持续感染猪瘟传染源的恶性循环。

5.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1) 仔猪超前免疫:如诊断确实存在较严重的猪瘟, 可采取猪瘟超前免疫。初生仔猪生后立即接种猪瘟疫苗, 注苗后间断1~2 h, 再哺以初乳。为了作好零时免疫, 可采取母猪同期分娩措施。用氯前列烯醇2 mL, 稀释注射4~6头母猪, 一般可在注射后24 h分娩。

(2) 强化母猪猪瘟免疫后, 应根据猪场猪瘟免疫监测的结果和猪瘟抗体消长规律, 制定免疫程序, 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3) 采用超前免疫的仔猪, 可35 d后用兔体脾淋苗加强1次 (1头份/头) , 70 d再加强1次。具体的免疫程序最好依据各制定适合自己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

(4) 检出隔离或淘汰带毒母猪。可用IDEXX公司的猪瘟诊断试剂盒或活体扁桃体、荧光抗体等方法检出猪瘟带毒母猪。对检出的带毒母猪进行隔离, 加强免疫, 或者直接淘汰。在猪群中开展免疫检测时, 如发现经准确免疫或多次免疫, 而抗体水平仍然低下的母猪, 也应予扑杀。

(5) 控制与净化好伪狂犬病等。猪场存在免疫抑制性病原如伪狂犬病病毒、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等时, 容易造成猪瘟免疫的失败。如要在猪群中进行伪狂犬病免疫接种时, 注意猪瘟免疫在前, 伪狂犬病免疫在后。一般采用猪瘟免疫至少1周以后才进行伪狂犬病的免疫。

用户指南

猪瘟疫苗及选用

上一篇:光电类专业创业教育下一篇:CPI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