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防治

2024-10-12

猪瘟的防治(精选10篇)

猪瘟的防治 篇1

1 我国主要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

猪瘟 (CSF) 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古老传染病之一, 其流行范围之广, 几乎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 我国经过改进, 利用猪瘟结晶紫疫苗来防治CSF的发生;随后我国兽医界科学家方世杰、周太冲和李继庚通过将CSF石门系强毒在兔体上传代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一株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国际上称C株) , 为我国CSF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甚至在世界上目前也是最好的猪瘟疫苗, 有的国家利用此疫苗已经消灭了CSF。

2 当前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 由于庭院式饲养还占有很大比例, 规模化猪场规范程度差, 各猪场技术水平不高和防疫设施不健全,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CSF带毒母猪持续感染, 为CSF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而CSF带毒母猪持续感染, 可以产下经胎盘感染的仔猪, 这种猪如果存活则成为持续感染者, 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形成免疫耐受, 这就是当前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3 常用猪瘟疫苗介绍

目前, 在我国由于制造工艺的不同, 利用猪瘟兔化弱毒株生产的常用猪瘟疫苗有:猪瘟活疫苗 (Ⅰ) (包括猪瘟淋脾苗和猪瘟乳兔苗) 和猪瘟活疫苗 (Ⅱ) (就是猪瘟兔化细胞苗) 。

猪瘟淋脾苗, 是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成年家兔, 无菌收获含毒量高的淋巴结、脾脏制备而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原性强, 免疫效果最好;免疫后抗体产生快, 持续时间长;淋脾苗中含有某些免疫相关因子, 起到免疫增强作用;可用于紧急预防接种, 效果好于细胞苗;使用计量相对较小, 一般是1~2头份;但由于用活体动物生产, 生产量非常少, 所以成本高。

猪瘟乳兔苗, 是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乳兔, 无菌收获乳兔的肌肉及实质脏器制备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原性较强, 免疫效果较好;免疫后抗体产生较快, 持续时间较长;淋脾苗中含有某些免疫相关因子, 起到免疫增强作用;使用计量相对小, 一般是1~2头份;但由于用活体动物生产, 生产量较少, 所以成本较高。

猪瘟细胞苗, 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犊牛睾丸细胞培养, 收获细胞培养物, 冷冻干燥制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后抗体产生慢于组织苗;一般使用剂量相对较大, 2~4头份, 甚至更多;细胞生产, 生产量大, 价格便宜;可用于超前免疫。

乳兔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该疫苗要在-15℃以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2个月。细胞苗大小猪都可使用。注射4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 注射后免疫期可达12个月。该疫苗宜在-15℃以下保存, 有效期为18个月。注射前应了解当地确无疫病流行。断奶前仔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 以防母源抗体干扰。淋脾苗在-15℃以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2个月。猪瘟活疫苗 (I) 稀释后, 应放在冷藏容器内, 严禁结冰, 如气温在15℃以下, 6小时内要用完;如气温在15℃~27℃, 应在3小时内用完。猪瘟活疫苗 (II) 随用随稀释, 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冷暗处, 并限2小时内用完。以上三种疫苗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 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以上三种疫苗后, 均可能有少数猪在1~2天内发生反应, 但3日后即可恢复正常。注苗后如出现过敏反应, 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 如肾上腺素等。疫苗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猪瘟活疫苗 (I) 建议在加强免疫 (如商品猪的第二次免疫和母猪的常规免疫接种) 时, 或者在紧急接种时使用。猪瘟活疫苗II建议在首次免疫或乳前免疫 (超免) 时使用。猪瘟疫苗与蓝耳病疫苗免疫至少要间隔一周以上时间。

4 对猪瘟组织苗与细胞苗的再认识

近几年来, 好多专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试验, 得出了对以上两类疫苗免疫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大学的陆芹章和广西兽医研究所的吴健敏在对猪瘟牛睾丸细胞苗与兔体组织苗免疫效果的比较观察试验中发现, 无论是母猪产生的主动免疫, 还是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水平, 1头份组织苗产生的免疫效果均达到或超过4头份细胞苗的免疫效果, 组织苗获得的母源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长, 且离散度小, 猪场由细胞苗改为组织苗免疫后, 仔猪的成活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广西兽医研究所蒋冬福和广西大学施万球等在兔脾淋组织液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增强试验中发现1%的健康兔脾淋组织液对猪瘟兔化弱毒细胞疫苗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与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细胞苗相比两者差异极显著, 原因是兔脾淋组织液中可能富含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 可以提高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动物疫病防治实用技术研究所的刘新平和南昌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学部的许宝华在兔脾淋组织液增强猪瘟细胞苗免疫抗体效价的试验中发现, 用兔脾淋组织液稀释猪瘟细胞苗免疫猪比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细胞苗免疫猪可产生更高的保护性抗体效价, 两者的差异均极显著 (P<0.01) 。福建省清流县畜牧水产局的沈意兴和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王全溪在不同猪瘟疫苗对仔猪免疫效果对比试验中发现:猪瘟脾淋苗免疫效果最好 (P<0.O1) , 而猪瘟细胞苗和组织苗两者抗体水平差异不显着 (P>0.05) , 但从总体上看3种疫苗使用2头份剂量免疫都能使仔猪获得良好的保护力。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的王琴、宁宜宝在进行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不同CSF野毒株的免疫保护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我国不同地区所分离的CSFV野毒株在其病原生物学上有所差异, 但用我国目前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的猪完全能够抵抗这些野毒的攻击。结果再一次证明: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预防目前流行的CSFV是完全有效的。

据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蔡宝祥在《当前我国猪瘟防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介绍, 用不同剂量的C株苗免疫猪, 证实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剂量不足时, 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 (约320~400 RID, RID为兔体反应量) , 攻毒后能制止亚临床感染, 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目前欧洲为消灭CSF亚临床感染, 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 肌肉注射剂量为100PD50 (400RID) 。以前我国猪瘟细胞苗规定的标准免疫剂量为150RID, 折算为37P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 显然在CSF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 不足以切断CSF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现在我国猪瘟细胞苗规定的标准免疫剂量为750RID, 折算为187PD50;猪瘟组织苗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RID, 折算为37PD50。但不要误认为1头份的细胞苗相当于5头份的脾淋苗。而恰恰相反, 在实际使用及初步的试验中表明1头份脾淋苗可当数头份细胞苗使用。因此, 近年来有的疫苗生产厂家, 已将C株牛睾细胞苗的每头份病毒的含量提高到不低于或等于7500个RID, 这已相当原来每头份150个RID的10倍, 所以不需要再增加剂量使用, 在生产中一般要咨询疫苗生产厂家所说的猪瘟疫苗每头份的免疫剂量做出决定。猪瘟细胞苗便于工厂化大量生产, 且成本较低。在每次免疫剂量不低于750RID的情况下, 已可达到既能防止临床发病, 又能保护不发生亚临床感染, 所谓达到了“双保护”的水平, 所以使用猪瘟细胞苗免疫在一般情况下即可以满足需要。

5 猪瘟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研究, 再结合蔡宝祥文中的方法以及疫苗生产厂家对猪瘟淋脾苗和细胞苗的咨询结果, 提出以下几点今后猪瘟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供大家参考。

5.1 超前免疫

在进行超前免疫时一定要真正做到仔猪不吃初乳, 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超前”免疫, 如果做不到这点, 最后的效果还不如20日龄以后免疫。超前免疫一般使用猪瘟弱毒细胞苗免疫, 不建议使用组织苗, 但有的淋脾苗上也有超前免疫的说明, 所以这就要看疫苗使用说明书了。

5.2 猪瘟疫苗的选择

对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好、无疫病流行的猪场, 使用猪瘟细胞苗和组织苗的免疫效果相当。但对于一直使用细胞苗免疫的猪场, 如果饲养环境、管理条件较差, CSF免疫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效价不高, 又有散发性CSF存在, 可考虑用组织苗替代细胞苗进行CSF免疫, 以提高猪群整体CSF抗体水平。也就是说对于没有CSF发生的猪场, 或者CSF发生可控的猪场, 选择猪瘟细胞苗来防治就可以了。对于CSF常发猪场, 也就是CSF难以控制的有CSF持续感染的猪场和对于紧急免疫的猪群, 应该选用猪瘟淋脾组织苗进行预防。至于猪瘟乳兔组织苗, 由于价钱较高, 免疫效果和细胞苗相差不大, 笔者认为不选用。

5.3 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

猪瘟淋脾组织苗免疫剂量应以不低于150RID为易, 猪瘟细胞苗剂量应以不低于750RID为易, 不必要盲目的再加大免疫剂量, 造成养猪生产上的经费投入。目前, 由于猪瘟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每头份的免疫剂量不尽相同, 所以, 在免疫前最好要了解所使用疫苗的每头份的免疫剂量, 可以通过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咨询电话了解, 这样最为可靠。

5.4 猪瘟疫苗的免疫时间

最好要通过对免疫抗体的监测做出决定, 但多数人们采用:仔猪22~25日龄首免, 60~70日龄二免。种母猪在断奶后配种前免疫, 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

5.5 加强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

这是确保疫苗使用有效性不可忽视的环节。

5.6 选用信誉度高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

这是防止CSF免疫失败的前提, 必要时可以和该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服务部门进行技术咨询, 进一步了解该疫苗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总之, CSF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防治或消灭CSF不仅要坚持合理的免疫原则;还要制定对CSF的定期监测制度, 随时淘汰CSF持续感染猪是CSF净化的有效手段;提高猪的福利待遇, 防止其它疫病的感染也是防止CSF发生的辅助手段。

猪瘟的防治 篇2

猪瘟是一种已被人们熟知的疾病,如今不论大小猪场都十分重视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典型猪瘟不见了,于是人们渐渐地把猪瘟忽略了,当猪场发生猪病时,往往把猪瘟排除在外,殊不知,近年来猪瘟却改头换面,悄悄卷土重来,但由于病、死猪都未发现典型的猪瘟症状和病变,并且其流行规律和临诊表现都与典型猪瘟截然不同,往往被我们忽视。

【流行症状】典型猪瘟由猪瘟强毒株引起,目前少见;非典型猪瘟由自然致弱的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株引

起,目前常见,包括种猪繁殖障碍型猪瘟(带毒种猪综合症)和仔猪非典型猪瘟(仔猪先天性感染);

其中非典型猪瘟对保育仔猪的影响最为严重,其造成的死亡数约占仔猪死亡总数的1/3-1/2。

【临床特点】带毒种猪综合症:可引起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弱仔及持续感染仔猪(貌似健康,3-5天后突然发

生震颤,不能允乳而死亡);个别母猪产后出现乏情或返情现象;感染母猪所产仔猪可形成对猪瘟的免疫耐受,至断奶后发生迟发型的仔猪非典型猪瘟。

仔猪非典型猪瘟:断奶后1-4周多发,病死率50%以上,体温升高(41℃左右)精神沉郁、减食消瘦、扎堆面卧、眼膜潮红、部分腹泻、呼吸困难;部分耳尖、腹下或四肢皮肤有出血斑点;剖检可见胸腺

萎缩,扁桃体有坏死病灶,体表淋巴结水肿,脾梗死,会厌软骨有出血斑点,肾或膀胱散布出血小点,胃浆膜出血,心肺等脏器的病变与并发感染有关。

【病因分析】◆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等)◆免疫程序不合理或疫苗质量不稳定

◆长期饲喂霉变饲料玉米等◆滥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种猪(公猪、母猪)造成的垂直感染◆苗毒污染猪舍和环境

◆生产后对仔猪、母猪的人为应激等

【防治方案】

◆母猪配种前10天注射科鸣特号15ml,附弓链康15ml一次,净化母猪群,清除隐性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母猪配种前5-7天,复方达黄素+瘟热清(畜利健)+孕畜宝拌料,连用5天

◆母猪产前5-7天,复方达黄素(替米考星)+畜利健+孕畜宝拌料,连用5-7天

◆仔猪3、7、21日龄、断奶、转群,分别注射科鸣特号+头孢噻呋(5mg/kg)

◆仔猪断奶当日,注射科鸣特号2ml+诺炎2ml一次;猪乐宝+瘟热清(畜利健)+氨V650拌料,连续饲

喂7天

◆新购仔猪注射科鸣特号+诺炎(0.2ml/kg),复方达黄素+强氟欣+畜利健拌料,连喂7天

猪瘟防治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猪瘟防治;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44-02

猪瘟又可以称作“烂肠瘟”,其主要是由猪瘟病毒诱发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这种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已经将其纳入A类动物疫病。但部分地区的养猪专业户单方面地追逐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猪群的科学管理,导致猪瘟及相关疾病时有发生。下面本文主要分析了猪瘟防治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以及有效控制猪瘟疫情,提高防治效果。

1猪瘟防治中存在的误区

1.1农村养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养猪场的规模较小,其饲养、管理水平比较低。养殖者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通常会采用半开放式的猪舍。这种猪舍不符合卫生防疫措施中的相关内容。其次,养殖者猪来源主要以从外地购入为主,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繁自养,在养殖过程中不重视落实防疫检验工作。有些养殖者适逢农忙时节,可能会耽误防治时间,以至于病毒在不断感染过程中发生变异,养殖者错过了最好的防治时机,进一步增加猪瘟蔓延扩散的严重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1]。

1.2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

农村养殖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同时,免疫剂量不足的现象在农村养猪场中也屡见不鲜。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的养猪场实施免疫检测发现。猪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有54.2%。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与为猪注射免疫剂量不足。当前,混合感染这种不良情况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2]。比如:猪瘟和猪气喘病混合感染等,这进一步促使猪瘟病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是使用了猪瘟疫苗也很难发挥其作用,加上猪瘟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更是增加了防治难度。

1.3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缺乏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一些养殖户的自身防疫意识很差,导致村级防疫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开展防疫工作,其综合防治效果欠佳。有关部门的检疫力度更是薄弱,不能有效杜绝病原猪进入当地,一些已经患病的猪,没有进行检验直接在当地流通,引起小范围内猪瘟的流行。

2防治对策

2.1优化饲养管理

其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使用优质、营养价值高的饲料饲养猪,进一步提高猪群自身的免疫能力。其二,运用封闭式的方法管理猪群,减少外来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对猪圈、猪用具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其三,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按照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严格控制猪仔来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杜绝从外界引种,如果不得不从外界引进优质的猪品种,则事前一定要做好隔离观察、免疫检测工作,当确定猪仔安全、健康以后才能进行饲养。其四,健康良好的猪群和体质弱、营养差乃至患慢性疾病的病猪相比,其免疫力较高。所以必须保证饲料的质量、数量,促使猪圈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养殖适度、密度适中的状态。认真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3]。

2.2免疫流程规范化,严把疫苗质量关

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防治猪瘟,故很多农村养殖户们采用这种方法。但使用这种方法,其一,要确保疫苗运输、贮藏的客观条件,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有效性。注意科学定量使用免疫剂,以有效抑制母源抗体的干扰,其重点在于必须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科学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这样才能有效防治猪瘟。其二,要求养猪户定期对猪群实施免疫抗体检测。第一时间了解猪群的抗体水平,参考实际数据确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情况下母猪在配种之前一周需要按照规定常量的(3~5)倍注射HC冻干苗,这样既能有效防治HC发生,还可以预防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4]。同时猪仔可以在25~40d之内首免,60~70d之内二免。尤其要注意需要在猪瘟流行的猪场中使用超前免疫,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就是在母猪产下猪仔以后,猪仔吃初乳之前免疫注射HC冻干苗,然后隔30~120min后在给予初乳。针对已经注射过疫苗但是抗体免疫力依旧很低的猪,需要及时加强免疫,如果在加强免疫之后其仍旧达不到标准的免疫耐受,则需要彻底淘汰。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状态、或者免疫状态,尽最大限度将母源抗体对免疫接种的干扰杀死在摇篮中,与此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抑制猪瘟。但是针对免疫抑制性猪原,需要对其多种疾病联合起来共同防治。其三,可以选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者是通过GMP认证的批准文号,未过有效期的疫苗;同时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坚决杜绝多种不同疫苗混合使用,以免各种疫苗之间相互干扰,降低免疫效果。在注射疫苗时需要仔细检查批准文件号、外包装、生产批号、有效期以及是否有破损等各种情况,禁止使用不合格的疫苗。在注射疫苗之前,严格检查猪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以及呼吸情况,坚决不允许对患病猪实施免疫注射。同时还要严格对注射器具、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必须对注射器具实施高压、高温消毒,严格执行一畜一针的制度。其四,可以加强培训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疫苗接种的技能,规范其疫苗接种流程,尽量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免疫失败行为[5]。

2.3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

农村乡镇畜牧兽医的相关部分需要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向广大养殖户普及猪瘟免疫知识,不断提升广大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进而自觉主动地接受合理的防疫注射。其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兽医专家们到乡村举办有关防治猪瘟的知识讲座,多与农村的养殖户们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指导意见。畜牧兽医工作站的防疫人员也要不断地进行培训,丰富个人免疫知识[6]。最后,加大力度管理动物防疫工作,坚决不运输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出现在公共市场中。对于公开出售、或者私藏带病牲畜的工作人员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2.4设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

尽管之前有一些关于研究猪瘟的资料及数据,但其都十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根本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但是加强猪瘟病原检测是进行高效抑制疫病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当前较缺乏关于猪瘟方面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设立GSF病毒遗传多态性数据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监测出我国GSF流行病毒株的变异情况,进一步跟踪疫情的进展。

3小结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村猪瘟防治工作中出现了新的发病特点,防治工作中也出现了新的防治误区。只有认真落实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免疫流程,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以及设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等各项防治措施,深入分析监测到的结果,进而研究出猪瘟的发生动态、流行病学规律,才能为相关部门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 良.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几种因素及防治措施[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6(8):128 129.

[2]陈国志.浅谈注射猪瘟疫苗的几点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4(3):98 99.

[3]李桂军.猪瘟疫苗使用常见误区剖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0,5(3):106 107.

[4]张家峥,施 萍.实用猪瘟免疫技术指南[J].养猪,2007,6(1):108 109.

[5]温富勇,王国良.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08(19):40.42.

猪瘟的防治措施 篇4

近20年, 世界各国的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猪瘟状况也不例外, 普遍出现了长期持续存在多点散发性猪瘟, 临床上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特别是持续感染、胎盘垂直传播、初生仔猪先天性带毒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非常普遍。其根源主要在于带毒母猪, 毫无临床表现的母猪却常常出现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1 临床诊断和病理特点

1.1 临床症状

猪瘟潜伏期为1周至几个月不等。如果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就有可能终身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d, 感染5~10d具有感染性, 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有感染性。根据病程长短最常见的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1) 最急性型 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病猪除体温升高外, 常无明显症状, 往往1~2d内循环障碍和休克而突然死亡。

(2) 急性型 为临床最常见型。体温可持续升高达41℃左右, 病猪精神高度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畏寒喜卧;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分泌物;行动时呼吸急促;间有呕吐, 初便秘, 后腹泻, 粪便带有粘液或者血液, 甚至便血;病初皮肤先充血, 继而变成紫绀, 并于耳、腹下、会阴及股内侧等处出现多处小出血点或较大红点;少数病猪出现惊厥、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2周, 死亡率很高。

(3) 慢性型 常见于流行地区, 病初食欲不振精神萎顿, 体温变化无规律, 行动摇摆, 极度消瘦, 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症状有所改善, 但白细胞仍减少。继而病猪症状加重, 体温升高不降, 皮肤有紫斑或坏死, 全身衰弱, 病程可延至2~3周, 甚至更长。此型猪瘟主要侵害小猪。

另外, 最近由于广泛使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 猪瘟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两种。

1.2 病理特点

(1) 最急性型 没有特征性病变, 一般见于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血斑点。

(2) 急性型 呈现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心肺、膀胱、胆囊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 通常为斑点状。有50%~70%病例的, 脾脏边缘有狼牙状梗死, 呈紫黑色, 稍隆起, 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3) 慢性型 主要的病变时肾脏表面有陈旧性针尖状出血点, 皮质、肾脏、肾乳头均可见到不易觉察的小出血点, 其特征性病变是在盲肠、结肠及回盲瓣处粘膜上, 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灰褐色或黑褐色圆型纽扣状溃疡, 呈轮层状纤维素性坏死, 突出于肠黏膜表面, 有的相互融合, 中央稍凹陷。

(4) 非典型性 病理变化不明显, 大多数病猪无猪瘟的典型病变。主要变化是:扁桃体充血、出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 胆汁浓稠。胃底成片状充血或出血, 有的有溃疡。淋巴结肿大, 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 有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小出血点。

(5) 繁殖障碍型 死胎及弱胎最显著地病理变化是全身皮下水肿, 胸腔、腹腔积水, 扁桃体出血, 肾有针尖大出血点。胎儿畸形的症状包括头、四肢变形, 小脑、肺发育不全。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原学诊断

(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加双抗后磨成乳剂, 滤过, 离心后取上清, 接种PK15细胞等, 接种48~72h候取出接毒后的细胞片, 用HC免疫荧光抗体法或免疫酶染色检查。

(2)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采取HC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做冰冻切片或组织切片, 丙酮固定后用HC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注射HC兔化弱毒苗的猪在接种后14d的扁桃体上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微弱的黄绿色荧光, 其染色的亮度和颜色与强毒有较明显的区别。

2.2 血清学诊断

(1) 荧光抗体中和试验 (IFCNT) 即用定量的病毒加不同稀释倍数的被检血清。同时以SPF猪血清作阴性对照, 以高免血清作阳性对照进行检测。

(2)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HRP-SPA-ELISA) 应用猪瘟兔化弱毒PEG沉淀抗原和HRP-SPA建立HRP-SPA-ELISA检测HCV抗体的方法。通过对5份阴性血清和32头仔猪注射疫苗前及注射疫苗质不同时期的256份血清进行检测, 证明本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免疫酶测定技术 Saunders等应用快速酶标记抗体微量技术检测猪瘟抗体。免疫酶测定技术具有精确性高, 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检测猪瘟抗体的水平;其不足之处是所需设备要求高, 不能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4) 间接ELISA 余兴龙等以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HCV E2主要抗原编码区 (mE2) 基因产物为抗原, 以HRP标记的兔抗猪lgG为二抗, 建立了检测HC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试验证实用重组mE2蛋白作为诊断猪瘟的抗原, 具有特异性高、易纯化和成本低等特点。

(5) 竟争ELISA Clavijo等将CSFV Alfort/187E2基因的一部分克隆到大肠杆菌pET表达载体中, 表达产物经Ni-NTA纯化制成单克隆抗体, 建立了竞争ELISA (C-ELISA) 方法。可利用此法来进行大规模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6) 其他血清学试验 包括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斑点ELISA等。

2.3 分子生物学

(1) RT-PCR RT-PCR作为检测HC的一种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操作也很简单, 整个过程在1d内即可完成, 能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 并且适合于各种含毒材料的检测, 也可用于临床。

(2)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项高新技术, 在基因表达谱、功能基因组、疾病基因诊断等基础研究及临床等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猪瘟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猪瘟的诊断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遏制猪瘟的流行, 减少更大的损失至关重要。典型的猪瘟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 通常依靠实验室检验来诊断。实验室检验有血液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病毒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3.2 合理选择和使用疫苗防疫

因为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 只存在毒力的差别, 因此选择良好的疫苗至关重要。在选择疫苗时应该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 以及猪是否会有过敏反应。

另外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也十分重要, 一般在猪瘟控制区采用1月龄一次免疫或2月龄一次免疫;在猪瘟控制区采用超前免疫或1月龄一次免疫, 效果较好。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 。另外还要注意某些药物如磺胺类、病毒唑等,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 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3.3 及时恰当的处理疫情

一旦发现猪瘟疫情, 应当迅速对感染的猪只进行隔离观察并治疗, 另外要对猪舍进行消毒。对病死猪作无害化处理, 减少病原传播。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密切检查, 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对未感染猪只进行紧急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接种。

3.4 及时淘汰疑似病猪

当地养猪场应该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 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保持猪群的整体健康。此外, 结合HCV抗原监测, 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猪, 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3.5 净化种猪群

种猪的感染是仔猪感染猪瘟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彻底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 切断猪瘟传染的源头, 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危害。坚持自繁自养, 外地引进的猪只以散养、中心型猪场居多, 这给猪瘟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坚持自繁自养, 可大大减少疾病引入的几率。

3.6 加强饲料管理

猪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 如饲养户的意识落后, 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源上改变, 即倡导良好的防疫观念, 摒弃那种宁可有病时再多花钱的观念;同时也把防疫观念制度化, 许多人只是在发病或者别的养殖场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疫, 一旦康复或症状不明显, 就不免疫或随心所欲地任意改变免疫时间和剂量。总之, 只有彻底改变人们的管理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展望

猪瘟的防治 篇5

关键词:“猪瘟”;临床调查;预防;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03-2

在工作中我做了一些临床调查,实际上,猪场最大的敌人就是——猪瘟,其他的就是季节性引起的一些病例,这些病例就是一般的普通病,而猪瘟给养猪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临床调查之一,猪瘟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原因

(1)首先我们得从源头说起,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理变化为特征。再来谈谈猪瘟病毒又是从何而来?带猪瘟病毒最为严重的是种猪,通过本人对本镇的重点养猪大户中的10个养猪场的调查,每个猪场的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极为普遍的。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猪场的猪发病了,除了季节性的病例外,突然发烧,高热稽留,皮肤,黏膜发绀,眼有少量黏液、脓性分泌物。早上可见两眼粘封,其余时间发病的猪都是以妊娠母猪感染后,大多发生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据相关的资料报道,妊娠母猪中带毒母猪可高达42%左右,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在调查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凡带猪瘟病毒后的母猪妊娠后可将猪瘟病毒通过胎盘再感染给胎儿,这样就造成垂直传播。同时,带毒种猪也可以传染给这个养殖场的其他的健康猪只。又通过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就这样翻来复去传播,从而造成猪场猪瘟的持续性感染和长期存在,一旦有气温的变化和养殖场的应激因素存在时,猪瘟就会再次的发作。

(2)目前,猪瘟以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造成免疫抑制危害甚大,给养猪业也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的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猪流感等都容易混合感染,也容易造成直接和间接感染,又通过查阅资料证明,制和免疫力降低,由于霉菌毒素的影响、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疫苗免疫剂量的不足等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

(3)由于气温的变化和养殖场的消毒工作没有跟上使得猪瘟病毒毒力不断增强,典型猪瘟有抬头趋势,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猪场消毒不严,在进入猪场的门口没有消毒设施,没有消毒制度,有的有了设施又没有严格遵守,还有的在用消毒药品时没有严格按照消毒药的比例稀释,即使消了毒也达不到杀灭病毒的目的,还有的消毒不彻底。有的猪场对粪便和污染物处理不当,没有严格按照规模养殖场的粪便和污染物处理的规程去做,我们通常采取的粪便处理方法是:建设厌气发酵池、沼汽池等处理设备,还有垫草物质的处理不当,也是带病带毒的原因之一,这也给养猪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妊娠期间接种猪瘟疫苗后,母猪一般不会出现异常临床表现,但猪瘟疫苗有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胎儿免疫耐受(出生后对猪瘟疫苗缺乏反应)。妊娠母猪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易感性增加,其胎儿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侵害,实际上,母猪空怀期间接种猪瘟疫苗,其仔猪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被动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在妊娠期间接种猪瘟疫苗(除非在面临猪瘟疫情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紧急预防接种)。

(4)大部分养猪场。场内没有专业的兽医医疗技术人员,只要猪发了病就视为感冒,用一些退烧药,要么就是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完全没有医疗技术,饲养员在饲喂猪的时候和打扫清洁卫生的时候对该场猪的精神状态和粪便情况观察不够细心。有的猪场选用的水源也不合理、猪场的干湿度,通风调节也不科学,本来他的猪场通风条件很好,可他在没有科学管理技术的前提下,他怕猪日晒了,冷了,长期封得严严的,我认为很多的养殖户要讲科学,要学技术,要请教有专业技术的专家教授,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你的猪才可少发或不发病。

(5)我通过基层工作发现,又调查了10个猪场,这10个猪场免疫猪瘟疫苗后,已经免疫过的猪群产下的仔猪还是发生猪瘟。其实,这种原因很简单,就是产生抗药性了。

(6)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大多猪场没有做到自繁自养原则,养猪户为了经济利益,还要去其他地方未经批准就私自引进不少种猪和商品猪到自己的猪场,运回来后,又不隔离观察,三下五除二,关进一个场,并且还没有对运输的车辆实施消毒,又将车上的垫草抱进猪场第二次使用,这也说明养猪户没有科学饲养技术,这也是带毒感染之一。

2临床调查之二,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1免疫程序不合理

没有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操作,没有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还有的猪场忽视了本场的实际以及猪只个体的差异,没有对自己的猪场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都采用了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所以,猪场里的仔猪就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

2,2动物个体差异

在免疫接种前,防疫员忽视了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说,猪的品种、性别、产地,以及个体的大小、该猪的特性和食欲问题。

3预防“猪瘟”的注意事项

(1)最好实行自繁自养,杜绝疫病流入。

(2)严格选种,慎重引种,认真做好引种手续的审批工作,到没有疫情的地区实施引种,据报道,有50%的猪场发生猪瘟都是由于引种不慎而引起。

(3)严格养殖场的防疫、消毒、免疫档案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养殖场规范管理。

(4)药物预防,可以通过饮水或饲料加一些预防药来预防,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比如用一些干扰素、板蓝根、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溶菌酶、黄芪多糖等,通过使用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提高抵抗力的药物来抑制病毒和细菌,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机能,能有效预防控制病毒病及其继发的细菌感染。

(5)实行“全进全出”的隔离饲养管理制度,杜绝场内进入未经隔离观察的健康猪进入猪场。

(6)认真加强疫病监测,建立健全生物药品安全体系。

(7)做好免疫预防工作,认真搞好猪瘟的免疫接种:①在工作实践中表明,目前的猪瘟疫苗脾淋苗为最好,脾淋苗可用于猪瘟的加强免疫与紧急预防接种,效果优良。小猪每次肌注1头份,大猪肌注2头份,4d产生免疫力,保护期为18个月。②猪瘟免化弱毒细胞疫苗,通常是采用免化弱毒c株接种牛睾丸细胞生产,存在BVDV污染的问题。现在新研究的是猪睾丸细胞生产的细胞苗,其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更好。

(8)发生猪瘟应采取的措施:①隔离病猪,进行观察,再进行实验室诊断,找出发病原及继发原因,以便采取对症措施。②封锁发病猪舍,全面彻底地消毒。注意观察与病猪接触的同舍猪,未表现临床症状者,可立即添加药物进行预防,等疫情基本稳定后,再补注1次疫苗。对于发病猪舍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只,对其进行高倍量的猪瘟疫苗接种,仔猪每头12ml(细胞苗),中猪每头16ml(细胞苗),大猪每头20ml(细胞苗),同时可注射转移因子或白细胞介素4,可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⑧病猪的治疗发现患猪瘟后就得立即治疗,治疗用药要立足于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采取细胞因子疗法与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抗猪瘟高免血清,小猪每头每次40-60ml,中猪80-120ml,大猪120-160ml,加排疫肽(每50kg体重1ml,重症加量),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d: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2m1)加干扰素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4d;同时配合肌注头孢噻呋钠注射液等,每千克体重5mg,每日1次,连用4d。凡病死猪、粪便、污染杂物一律无害化处理,环境彻底消毒,可用复合酚,或菌毒敌,或强力消毒灵等进行消毒。利用喷雾器对圈舍、地面、墙壁、舍顶、排水沟进行彻底喷洒消毒,按40-60倍稀释液每隔3-8d喷洒一次。④凡是病死猪及其粪便和污染物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⑤严格加强检疫工作环节,把病原维生物控制在源头,杜绝疫病流行。

猪瘟的诊断及防治 篇6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急性、慢性、不典型性或不显病状的病程。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其特点是高热稽留和局部器官的广泛出血、坏死,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肾细胞是最常用的培养猪瘟病毒的细胞。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不产生病变。本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和组织中,以淋巴结脾脏和血液含度量最高。病猪的粪便及分泌物中也含有较多量的病毒。

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60℃10 min可使细胞培养液失去传染性,而脱纤血中的病毒在68℃30min上不能灭活。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2%氢氧化钠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性抗体后停止排毒。因此,强毒株感染在10~20 d内排出大量病毒,而低毒株出生后感染以排毒期短为特征。强毒株比低毒株在猪群中传播速度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爆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未经煮沸消毒含毒残羹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性的传播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的传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腺进入。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和小肠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浓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3症状

根据临床诊断和其他特征,猪瘟可分急性型、慢性型和迟发型三种类型。

3.1急性型

病初猪群内仅有少数显示临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体温升高至14℃上下,两眼有多量浓液性分泌物,时而眼完全封闭,体温升高之初便秘,随后发生下痢,有的发生呕吐,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几天内死亡,随着病程的发展,猪群更多的猪发病,最初出现步态不稳,随后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后期变为紫绀区或出血变化,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 d死亡。

3.2慢性型

慢性型猪瘟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行走时缓慢无力,时有轻热,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有的皮肤可见紫斑和坏死痂,病程可达一个月以上,有的能够自然康复。

3.3迟发型

先天性感染猪在出生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运动失调。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死亡。先天性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胎、死产产出有颤抖病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4猪瘟的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常缺乏明显病变,急性和亚急性呈现从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消化到、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败血性炎症反映。淋巴结水肿、出血、肾脏的出血以皮质表面最常见,此外,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脾脏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不大。迟发型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化滤泡。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和畸形。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皮下水肿,皮肤和内脏器官有出血点。

5诊断

诊断目前多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综和诊断,必要时应作实验室检查和类似症状疾病鉴别诊断。

5.1一般诊断

5.1.1流行病学调查一般在流行开始,猪群内仅有1~2头发病,并显急性过,然后1~3周出现发病高峰,同时了解猪群免疫注射情况,药物治疗效果。

5.1.2临床诊断最急性型死亡迅速,病状不典型。最有诊断的是急性型的临床特征,精神萎靡,食欲底下,高热稽留,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全身衰弱,后驱无力,可溶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病初皮肤出现紫斑,中后期有出血点,公猪包皮积尿,幼龄猪出现特殊精神病状等。

5.1.3尸体解剖多数淋巴结特别是内脏淋巴结边缘出血,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状,肾脏有出血点,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咽喉、胆囊、膀胱、直肠、心脏内外膜均有出血点,病程长的亚急性或慢性型,盲肠结肠尤其是回肠口有扣状溃疡。

5.2细菌学检查

5.2.1采取病猪心包液、心血、肝、脾、淋巴结等进行涂片(触片),染色、镜检或作分离培养均为阴性,猪瘟可能性大。

5.2.2兔体交换免疫检查猪瘟病毒不能使家兔发病,但能使之产生免疫,而兔化猪瘟病毒则能使家兔产生热反应。将病猪的病理材料,经抗生素处理后接种兔体,经7 d后在有兔化猪瘟病毒静脉注射,每隔6 h测温一次,连续3 d,如发生定性热反应则不是猪瘟,如无任何反应即是猪瘟。

5.2.3荧光抗体法采用可疑病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肝肾等,制作冰冻切片、组织切片或组织压片。用猪瘟荧光抗体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见细胞中有亮绿色荧光斑点,为阳性。青灰或带橙色为阴性,2~3d天即可做出诊断。

5.2.4鉴别诊断急性猪瘟在诊断上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类似,在临床是要加以鉴别。

6猪瘟的防治

6.1日常预防措施

6.1.1要做到杜绝传染源的传入和传播媒介的传播,提高猪群抗病力。严格执行“自繁自养”,必须引进新猪时应从非免疫区进入;即使免疫接种,运回后隔离观察2~3周。保持猪场圈舍清洁卫生,坚持定期消毒;严禁非工作人员、车辆和其他动物进入;加强饲料管理,利用残羹饲喂应充分煮沸,严格对猪市场交易,运输和屠宰进出口检疫。

6.1.2预防接种是预防猪瘟发生主要的措施。目前使用疫苗有兔化弱毒苗和组织培养弱毒苗两种类型。接种后5月龄猪4~6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达18个月。因此对育肥猪可采取“一猪一针”和种猪“一年一针”进行免疫接种。一月龄左右的哺乳仔猪,由于受母源抗体干扰和产生免疫低弱,可以维持6个月,因此要判断后及时补充。

6.2发病时紧急预防措施

6.2.1尽快确诊及早如实上报疫情,开立隔离病猪或扑杀病猪,对污染场用2%~3%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

6.2.2流行地区严禁向疫区外运出活猪,畜产品饲料等,并停止生猪市场交易。

6.2.3扑杀病猪和死猪深埋处理,处理病死猪场地、废物、废水用具和工作人员衣物等都应严格消毒。

关于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篇7

1 猪瘟的主要症状

1.1 最急性猪瘟

常在不呈现任何症状下, 突然倒地死亡。

1.2 急性猪瘟

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 并表现精神沉郁、怕冷、嗜睡;病初便秘, 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 大便恶臭;结膜炎, 红肿流泪、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后期鼻端、唇、耳、四肢、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病猪干性咳嗽, 呼吸困难, 呈胸式呼吸常继发细菌感染, 以肺炎或坏死性肠炎多见, 一般多在1~2周死亡。

1.3 慢性猪瘟

表现很不规则, 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 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四肢皮肤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多数死亡, 而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 成为僵猪。

1.4 非典型猪瘟

又称亚临床猪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不典型, 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并呈明显延长。对仔猪毒力强, 新生仔猪感染死亡率高, 大猪一般能耐够;怀孕母猪感染出现流产, 出现胎儿干尸、死胎或畸形胎。

1.5 迟发型猪瘟

迟发型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 感染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 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 但体温正常, 可存活半年后死亡。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胎、胎儿干尸化、畸形和产出震颤的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经感染的仔猪。

2 猪瘟的病理变化

猪瘟最急性病例一般无明显变化, 或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少量出血点。急性病例以泛发性出血性为主, 呈败血症变化。最具典型病理变化是:全身淋巴结肿大, 呈暗红色, 切面周围出血明显, 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脾脏不肿大或稍大, 表面或边缘可见红黑色出血性梗死, 大小不一, 突出于被膜表面;肾脏一般不肿大, 表面有密集或散在的出血点 (雀蛋肾) ;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喉头、会厌软骨、膀胱粘膜以及心外膜、肺膜、胸膜等浆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临床上猪瘟往往因继发细菌感染使病变复杂化。

3 猪瘟的防治

本病主要以疫苗预防为主, 免疫猪瘟疫苗之前注意全群投药。一是为了控制因感染传染病而消耗猪体内免疫球蛋白;二是为了提高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对农村养殖户来说, 可以在仔猪21~25日龄首免, 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 每头猪2头份;60~65日龄, 二免, 每头猪4头份。种猪每年接种2~3次, 母猪断奶后注射。

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篇8

根据症状及调查初步诊断为仔猪非典型性猪瘟。猪瘟的主要表现为体温迅速升高,出现稽留热症状;猪只眼内伴有脓性结膜炎,有持续腹泻症状,细查患病猪只体表,可见猪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部位有密集分布的出血点,按压出血点不会褪色。仔猪猪瘟发病初期会伴有食欲不振、晕厥嗜睡等神经症状;除此之外还表现有怕冷、嗜睡、厌食、全身颤抖、步态不稳、脱水等症状,部分小公猪包皮端呈紫红色;慢性猪瘟则以自主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为主要特点。仔猪感染猪瘟后多在1周内迅速死亡,个别可达10d以上,且死亡率高达70%。仔猪抵抗力较弱,易感染各类病菌病毒,而仔猪猪瘟发病症状与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有相似之处,临床上要多加辨别。

2 解剖特征及实验室检验

解剖病猪可见其淋巴结肿胀,外表呈紫黑色,喉头、会厌软骨有少量出血点;肾脏色淡呈土黄色,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出血点;心冠、心肌、心内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肺部有出血点;脾脏有梗死,边缘呈锯齿状;支气管、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切面有大理石样出血;膀胱黏膜有少量或大量针尖状出血点,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部分猪胃底出血;回盲瓣附近淋巴滤泡有出血,未见纽扣状溃疡;肠道扁桃体坏死。实验室检验主要采用细菌学诊断、荧光抗体检验及血清学检测。细菌学诊断:无菌采集肝组织及脾脏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37℃培养24 h,未见细菌生长。荧光抗体检验:采集病死仔猪或病危仔猪扁桃体、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经冰冻切片机切片,采用丙酮固定后放入0.01 mol/L,再用p H7.2的PBS漂洗4次,立即用猪瘟3价荧光抗体染色,置于湿盒中37℃作用30 min,取出后放入PBS中漂洗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镜检,在病料胞浆内可见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血清学检测:取病危仔猪负压管无菌采集血清,用猪瘟血清ELISA抗体检测鉴别诊断试剂盒检测猪瘟病毒,结果呈阳性;取脑和扁桃体,用ELISA法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结果阴性。

3 治疗与预防

发现病猪后立刻隔离,采用猪瘟血清联合青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等进行治疗,控制继发感染;针对母猪及假定健康仔猪采用猪瘟单苗进行紧急免疫,母猪剂量为5头份/头,仔猪剂量为2头份/头。对发病的哺乳仔猪实施扑杀、深埋或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从某种程度上讲,猪瘟超前免疫是补救初生乳猪母源抗体水平低下的有效方法,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的确切措施,实行乳猪超前免疫是猪瘟得以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日常管理中要加强疫苗接种,初生仔猪用脾淋苗进行超前免疫,注射1.5h后方可吮吸初乳,仔猪至35d龄后再进行二免,剂量为1.5头份/头,长至70d龄再进行三免,剂量为2头份/头,直至出栏。如猪只为外购,则要在运回后采取隔离饲养,观察2~3周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接种注射时注意每头猪均需更换针头,防止出现水平交叉感染。产前1个月的怀孕母猪要进行抽血检测抗体,如抗体水平低下则实施产前免疫,剂量为2头份/头,可有效避免猪瘟病毒向乳猪传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产房猪舍的消毒管理,春冬季是猪瘟的高发期,此时要加强猪舍的消毒,每天进行1次带猪喷雾消毒;注意产房的通风保暖;加强营养,可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或黄芪多糖,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空栏猪舍要及时用高压水彻底冲洗,并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或用烧碱水进行消毒,也可用草木灰液进行消毒,闲置10d左右再引进猪只。经常性开展猪瘟抗体检测工作,以确保猪瘟免疫的有效性。

摘要:猪瘟是一种仅发生在猪与野猪中的传染性疫病,其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高度接触性传染、热性等特点,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广,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我国于20世纪中叶研制出猪瘟兔化弱毒苗,随着疫苗的普及应用已经基本控制猪瘟的蔓延及大面积爆发,但是每年仍在不同地区零星散发,且出现新的趋势,发病以幼龄猪为主,主要以非典型性为主,一旦感染猪瘟会对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文章结合某猪场实际案例分析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体会。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篇9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在自然情况下, 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 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本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

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 一旦发病, 在短期内, 可造成广泛的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 可呈零星散发。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内品卫生检验不严, 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 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 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胎盘传染使仔猪患病, 成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2.临诊症状猪瘟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很相似, 较难分开, 应注意区别诊断。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 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 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 指压不褪色;公猪有包皮发炎, 用手挤压时, 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 急性病例, 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

慢性猪病, 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靡, 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 死亡居多。

3.病理剖检变化急性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 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 呈暗红色, 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 不肿大, 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 粘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有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4.实验室检查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液学检查、猪瘟免化弱毒免体交互免疫试验, 生物学试验 (非免疫猪种) 、荧光抗体试验等。

近些年来, 急性猪瘟少发, 常有非典型性猪瘟 (温和型) 病猪出现, 其特点是病型温和, 病热缓慢, 病变局限, 呈散发等不典型表现, 这就须经实验室检验方可做出可靠的诊断和鉴别。

防治方法

1.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 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的办法, 用猪瘟免化弱毒冻干苗, 稀释后, 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ml, 注射后第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选择适合本猪场的免疫程序。

2.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 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 并进行疫苗注射, 方可混群饲养。

3.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 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改善饲管改善饲养管理, 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5.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目前,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诊断, 及时采取措施, 对控制和消灭猪瘟, 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1) 病猪及可疑病猪, 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 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 可用于治疗。

(2) 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有发病的猪只, 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 缩短流行过程, 减少部公损失。

(3) 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 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等进行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 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

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10

猪瘟的主要类型包括最急性、急性、慢性及迟发型4种。其中最急性型初期无明显症状,但是染病后会突然发热,高达41℃,皮肤紫绀,耳后、腹下、大腿内侧有弥漫性或点状出血,也可伴有鼻腔、视网膜出血等;通常感染急性型猪瘟猪只数日内即死亡。猪只感染急性型猪瘟多表现为精神萎糜、食欲减退、喜聚挤卧等症状,部分猪只出现肌肉震颤,被毛粗乱无光泽,步态不稳,两眼有脓性分泌物,四肢、腹下、耳后、会阴等有出血点等,病程在10~20d左右。

2猪瘟的流行特点

猪瘟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散发流行。猪瘟的免疫接种覆盖面越来越广,故近年来并未爆发猪瘟大流行,主要体现出散发流行、小规模、强度轻的特点;发病年龄小,且发病温和,并发症多。猪瘟多发于3月龄以下仔猪;断奶前后、10d以内的仔猪为高发群体。猪瘟临床、病理解剖不具典型性,病程明显延长,且死亡率有显著下降。病料中可检出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传播途径不确定,一般认为是针头传播,发病无规律,接触传播的可能性较大,故频繁注射、针头消毒不严格可能是主要传播途径。最后,持续感染,且猪瘟抗体滴度低。猪瘟是繁殖母猪死亡的主要病因,由于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感染猪瘟后通常不会表现明显症状,但是会通过胎盘向胎儿传染病毒;并且持续性感染会导致母猪出现带毒综合症从而出现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此外,仔猪先天感染猪瘟病毒出生后可能会由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死亡,或暂时无临床症状,但对后续注射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一旦触发应激条件即可发病。

3猪瘟的防治策略

猪瘟的防治主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因此防治关键除了要要加强猪只的免疫外,还要做好综合防治措施:

3.1猪瘟的免疫

种公猪采用春秋2防免疫措施,种母猪也可采用春秋2防,或1a3次,也可在每胎产前1个月接种1次,或在每次产后1个月接种1次。日常养殖生产中,乳前免疫要做到100%保证仔猪不吮吸初乳,先注射疫苗为疫,以提高免疫效果,尽管难度较大但仍然坚持不吮吸初乳。疫苗注射可采用20-60程序,即20d龄进行第1次接种,60d龄进行第2次接种;或采用0-70程序,即乳前接种1次,70d龄再进行2次接种;也可采用0-35-70程序,即乳前进行第1次接种,35d进行第2次接种,70d进行第3次接种。免疫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免疫剂量,一般情况下无猪瘟或猪瘟不明显猪场猪的抗体水平较低,因此无猪瘟的养猪场可适当降低剂量,而猪瘟污染场则要加大剂量,这是由于猪场长期处于感染状态,病毒感染范围大,猪内抗原、抗体均可存在,部分猪只接受免疫已产生抗体水平,会对接种效果产生影响,故要加大剂量;如使用脾淋疫苗,则可减少剂量,如采用细胞疫苗则要加大剂量等。

3.2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除做好接种防疫外,还要采用综合防治策略提高猪瘟防治效果。日常养殖生产中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将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温度应激、疫苗应激等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做好猪场的消毒管理,减少病原菌、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从根本上阻断病菌病毒的传播感染。猪场内严禁饲养其它动物,比如猫、狗、牛、羊等,并加强防护措施,防止野禽侵袭。猪场内要定期灭鼠、灭蚊蝇,定期口服驱虫药驱逐各类寄生虫;保证猪只养殖的营养供应。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猪饲料,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如条件允许还可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吸收率,保持猪体菌群平衡,提高猪群体质,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机率,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彻底消除污染。及时处理各种病死猪,对污水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猪场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并结合新增问题,不断增补相宜措施,以达到高效防控本病、确保零发病的管理目标。

摘要:猪瘟是一种爆发性强、传染性高的病毒,猪感染猪瘟后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烧及急性出血,最终导致猪只死亡,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器官、组织、分泌物及排泄物中,会对饲料、水源及环境造成污染。消化道是猪瘟传染的主要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皮肤伤口传染等。养殖生产中要注意分析猪瘟的流行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降低猪只感染率、死亡率,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水利枢纽大坝下一篇:辅助决策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