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的病害防治

2024-05-08

荞麦的病害防治(精选12篇)

荞麦的病害防治 篇1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苹果生产国, 富士、国光、嘎啦、元帅系列苹果为我国的主栽品种, 相同品系的苹果树大面积栽培为苹果树病害的流行和暴发提供了温床。因此, 改良现有栽培品种, 引进国外优良苹果种质资源, 提高果树自身抗病性, 成为防治苹果病害的根本途径。

1 苹果病害防治原理

第一, 增加苹果种植区苹果树种类的多样性, 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植物和病原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随着苹果树种类的增加, 病原菌的种类也会增加, 但单一病原菌的数量会减少, 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病害的大面积发生, 其原因是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持了生态平衡。

第二, 真菌性病害主要威胁苹果的安全生产, 如苹果轮纹病、苹果褐斑病、苹果炭疽病等。如何减少苹果种植区病原菌的大量存在是避免苹果病害发生的关键, 以病原真菌的发生和流行条件为切入点。其中温度、湿度、p H值等直接影响着病原真菌孢子的萌、菌丝生长, 因此, 可根据病原真菌生长所需的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改善苹果树栽培过程中的管理方法, 增强管理水平, 可有效防止苹果真菌性病害的发生[2]。

第三, 环境条件时时刻刻影响着苹果病害的发生, 如遇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时, 苹果病原真菌为了减少高温和低温带来的危害, 产生休眠孢子休眠, 从而使自身存活下来, 待到春季温度提升或秋季温度降低时, 休眠孢子萌发, 再次危害苹果的安全生产。环境湿度也是影响苹果病原真菌生长量多少的关键因素, 且大多数苹果病原真菌都喜高温高湿的环境, 如夏季长时间下雨后, 造成果园湿度过大, 容易引起病原菌菌丝的大量生长, 造成苹果病害的暴发。因此, 春季、夏季、秋季雨后应及时排水、清理田间病残叶, 待叶面无水滴时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叶面肥的混合液, 可杀灭大量的苹果病原真菌, 并及时给苹果树补充了维生素和矿质元素, 增强了苹果树的抗侵染能力。同时苹果树种植密度过大, 大水大肥容易造成植株下部叶片荫蔽, 形成小的高湿环境, 也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大量滋生。

2 苹果病害防治的途径

2.1 生物防治苹果病害

生物防治措施是苹果无公害、绿色、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防真菌或细菌, 对病原菌产生专化性抗性或广谱性抗性, 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 保护苹果安全生产。目前, 国内外已有大量对于苹果病害生防方面的研究报道, 如枯草芽孢杆菌B-903和B-921对苹果腐烂病的生防效果较好, 红麻炭疽菌对苹果炭疽病具有免疫作用。

2.2 化学防治苹果病害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苹果病害最常用的方法。化学防治剂主要包括: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混合型杀菌剂。

2.2.1 保护性杀菌剂。

在苹果生产上防治病害时最常用, 主要有保加新、安泰生、波尔多液、金纳海、品润等, 喷施该类型杀菌剂, 能够在苹果叶片表面和果实表面形成一层透光、透水、透气的保护层, 从而对病原菌起到阻隔和杀灭作用。但该类型杀菌剂的有效保护期较短, 一般为10天, 因此, 应定期喷施, 从而起到持续的保护作用。

2.2.2 治疗性杀菌剂。主要以杀菌为主, 常用药剂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福星等, 其喷施后有效杀菌时间为7天。

2.2.3 混合型杀菌剂。该类杀菌剂集保护性和杀菌于一身, 能对苹果落叶病、轮纹病等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2.3 物理防治苹果病害

物理防治就是根据苹果生产的特点, 适时合理地改善和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防治苹果病害的一种方法。如调整苹果种植园的栽培布局, 适当加大苹果树的栽培行距和株距, 控制苹果开花、挂果期间的肥水供应, 增加生物质肥料的施用, 及时清理果园间的杂草, 定期喷洒叶面肥, 科学合理地整枝以及清理园区病残叶, 对苹果进行套袋处理, 合理间作、套作大蒜、韭菜等, 这些物理防治措施都能够提高苹果植株的个体水平和综合抗病水平。

2.4 栽培抗病品种

栽培苹果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但目前在生产上推广具有优良抗病性的苹果品种还是甚少, 因此, 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果树专家,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 加大对优质、高产、抗病苹果品种的研发工作。应注意的是, 在生产上栽培抗病苹果品种的同时, 也应混合栽培普通苹果品种, 以减少抗病品种对病原菌的定向选择压力, 从而延长抗病苹果品种的栽培寿命。

3 结论

在苹果生产中期, 根据侵染苹果的病害种类, 病害生长规律, 及时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 从而保障苹果的安全生产。但不可一味地施用化学农药, 这样既污染环境, 又不利于苹果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总之, 苹果的安全生产应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会龙, 谢发锁.浅析苹果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果树, 2010 (4)

[2] 谢发锁.从植物病害防治原理浅析苹果病害的防治方法[J].果农之友, 2010 (7)

荞麦的病害防治 篇2

软腐病:此病一般会发生在芹菜的幼时的移植期间,或是移植后的生长期。发病严重时会导致芹菜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

心腐病:此病可虽着土壤越冬,在二下次种植时,会随着土壤在传播于植物上。在气温达到36度以上,12度以下时容易引发此病。芹菜最适合的气温在27度与30度之间。同时病菌还可通过浇水、昆虫等进行传播。

病毒病:此病主要侵蚀芹菜的叶子。最初也是由芹菜的叶子先发生。此病主要也是因为气温的过高,过低引起的。在20度至25度之间,加上天气的多雨与空气的潮湿,很容易触发此病。

早疫病:与斑点病为同一病种。无论是幼苗期还是长成后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发病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温度的过高与潮湿导致。

菌核病:芹菜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以生病,此病发病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温度的过高与潮湿导致。

防治方法:

1.在种植前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2.在播种前,先用48度的温水把种子泡半小时左右,这样可以有效防治播种前种子所带的疾病。

3.合理施肥,发现病体及时清除,以防扩散。注意空气的流通性,避免潮湿。

袋料香菇生理病害的防治 篇3

1.硬开伞

1.1症状 未成熟的子实体菌盖与菌柄发生分离裂开的现象,即为“硬开伞”。

1.2原因 秋菇后期,若冷空气突然来袭,温度急骤降低或昼夜温差过大(10℃以上),造成料温和气温温差较大,菌柄和菌盖生长不平衡,秋菇常出现硬开伞。

1.3防治 保持适宜的温度,通风换气要好,培养料的水分和空气湿度要适宜,这样就不容易开伞。

2.畸形菇

2.1症状 菇体不正常,主要表现为有柄无盖、菇柄过粗或菇盖畸形等。

2.2病因 除部分遗传因素外,畸形菇主要由原基形成部位过深,大量养分消耗于菇柄生长或者脱袋时气温过高所致。CO2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或者割袋出菇不及时,机械挤压,形成菇盖畸形。

2.3防治 选用经严格出菇试验、保持优良种性的菌种;菇棚的分布与朝向,应充分考虑通风方便,管理上更应加强通风换气;第1潮菇的催菇应视品种和菌棒含水量而定,容易出菇的品种提倡自然出菇,不需催蕾。不易出菇的品种或含水量不足的菌棒,通过浸水软化菌皮,以利出菇,而不应采用注水的办法。不易出菇但含水充分的菌棒,可结合最后一次刺孔增氧达到催蕾的效果;常规菇脱袋时间宜在气温连续3天低于16℃时进行。应加强秋菇后期菇房的保温措施,减小菇房温度的变幅。

3.菌丝淡化

3.1症状 菌丝生长稀少,菌棒软绵无弹性。

3.2病因 灭菌前培养料已经发生霉变,杂菌释放的抗菌素浓度过高或杂菌的活动改变了培养料的pH值;培养料选用不合适,如选用未经脱脂处理的针叶树木屑而导致油脂及萜烯类物质浓度过高,抑制香菇菌丝生长;过量添加硫酸镁等化学物质;缺少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

3.3防治 选用新鲜优质的培养料,合理配方,不随意添加化学物质;拌料后及时严格灭菌,防止酵母菌发酵而改变培养料的pH值。

4.烧菌

4.1症状 培养料发热、发酸、菌丝死亡。发菌初期和刺孔增氧期间容易发生。

4.2病因 香菇菌丝的呼吸过程消耗氧气并释放热量,在菌棒高密度堆叠和通风不畅的条件下,积累了热量,使料温升高,温度的升高又促进代谢加速,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刺孔增氧加速了这个循环过程。当料温升到33℃以上,氧气供不应求时,菌种块表面或内部原有的弱势菌类——酵母菌在厌氧状态下,上升为优势菌类,培养料很快发酵并酸化,加速香菇菌丝的死亡。

4.3防治 及时散堆,疏排菌棒,分批刺孔,加强通风。

5.菌棒黄水

5.1症状 菌瘤不能正常干缩成菌皮,而是溶解成棕黄色的酱水,黄汁流溢之处由表向内腐烂,最后受害部位有各种杂菌混发。

5.2病因 菌瘤内菌丝在高温或机械损伤等不良环境条件下,自溶成醬液。黄汁的湿度和营养物质有利于青霉或细菌的繁殖为害,引发传染性病害。

5.3防治 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V26、V29;菌棒应堆放在阴凉通风之处;刺孔增氧气温掌握在20℃~25℃,轻拿、轻刺、轻放,避免刺伤菌瘤;用注射器抽去黄汁,减少筒袋内湿度;为害严重者,应剥除筒袋,剔除腐殖质,将菌棒在0.05%的扑霉灵溶液中浸泡1分钟,沥干后重新套袋,重新刺孔。

6.菌棒衰败

6.1症状 菌皮坚硬,菌棒内部菌丝残短无光泽,培养料遇水松散。第1潮菇后,菌棒不能正常收缩,此症状在脱袋管理的香菇菌棒中更易发生。

6.2病因 劣质培养料、不良气候或管理不善造成后期菌丝生长不良。菌丝残短,失去粘联培养料和扭结成菌索、形成原基的能力。

6.3防治 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选用优质培养料,尤其要坚持使用石膏而不应以碳酸钙代替,更要避免使用掺假的劣质麸皮;加强后期管理,菌棒入棚后,在较热的天气还需加强遮荫、通风散热,防止后期烧菌。

茄子常见病害的防治 篇4

(1) 农业措施。种子消毒, 轮作换茬, 拔除病株。 (2) 药剂防治。可选用50%DT乳油杀菌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敌克松500倍液灌根, 每株灌药液0.5升。

2.茄子菌核病。

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交替喷雾, 连续喷施3~4次。在冬季可每667平方用250克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烟熏, 也可用丰护安400~500倍液连喷3~4次。

3.茄子猝倒病。

此病主要在茄子幼苗期发生, 要注意苗床消毒和选用抗病品种。幼苗期发病可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7~10天喷1次, 连喷2~3次;或用60%霜疫克800~1000倍液, 每5~7天喷1次, 连喷4~6次。

4.茄子褐纹病。

防治此病主要是搞好种子消毒、轮作和选用抗病品种, 长茄比圆茄抗病。发病后, 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或40%甲霜酮600~700倍液, 7~9天喷1次, 连续喷2~3次;或用大生M-45每7~14天喷1次, 连喷2~3次。

5.茄子绵疫病。

本病主要危害果实和叶。防治此病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400~5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 7~10天喷1次, 连喷2~3次。在重病地块, 要注意轮作换茬, 选用抗病品种, 做好土壤、种子等消毒工作, 并采用300~400倍巴姆兰营养保护液保护, 或用大生、丰护安保护, 也可用60%霜疫克500~800倍液, 每5~7天喷1次, 连喷2~3次。

6.茄子青枯病。

桃树发芽前病害的防治 篇5

桃树发芽前病害的防治

1 桃缩叶病 1.1 危害症状.该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受害叶片上出现波纹症状,叶缘向后卷曲,叶色由绿变红.春末夏初在病叶表面生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株叶片变畸形,有的枯死脱落,脱落后叶腋处萌发抽生新叶,新叶不再受害.枝梢受害后,早灰绿色,较健枝短而粗,顶端叶片常从生,严重时整枝枯死.花和果实也可受害.

作 者:悦秀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56400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年,卷(期):2009“”(4)分类号:S4关键词:

柑橘储藏病害的科学防治 篇6

一、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对于此类病害,关键防治措施有:一是做好田间防治。如蒂腐病、褐腐病、黑腐病等,如在果实采收前已感染或潜伏感染,果实室内储藏期间,就容易出现生理变衰,病菌于是乘虚而入,引起发病,可见田间的防治质量对控制储藏病害有直接影响,因此,适时做好田间防治非常重要。二是提高果实采收质量,减少机械损伤,这是控制青、绿霉病等弱寄生病害的关键措施。三是用防腐剂浸果或洗果。如用25%戴冠唑1500倍液或50%万利得2000~3000倍液。四是创造良好的储藏条件。储藏室和盛放柑橘的容器等在储藏果实前要进行清洗、消毒,调节好室内温、湿度,一般保持5~9℃的温度和90%左右的相对湿度;果实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装,能抑制果实呼吸,还能减少水分的散失;要加强储藏室(库)的通风,及时排除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以下分别介绍几种侵染性病害其他的防治措施。

1. 青、绿霉病的防治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是储藏运输中最重要的病害,占储藏期总腐果的70%~80%,占运输过程中总腐果的90%以上。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是果实采收中产生的新伤。青、绿霉病发病温度分别为20℃、28℃。

对青、绿霉病的防治,可采取对储藏库熏蒸、紫外线照射或药剂消毒;同时保持储藏库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必须精细采收,采用薄膜单果包装,可防止果间传染。

2. 黑腐病的防治

黑腐病,又称黑心病。病菌在田间即侵染,潜伏于果蒂部及果面,入库后因果实生活力下降而引起发病。黑心病是宽皮柑橘在储藏中后期的主要病害,症状有两种:一种为黑心型,果实外观症状不明显,而中心柱及周围组织长出大量墨绿色绒毛状霉;另一种为蒂腐型,在果蒂部呈圆形、褐色软腐斑,且易与蒂腐病混淆,果心也长有墨绿色霉层。

防治该病,可在蒂部使用保鲜剂。

3. 褐腐病的防治

又称疫菌褐腐病,俗称“汽水果”。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淡褐色褪色斑,几天后可导致全果褐变腐烂。成熟度高的果实越容易感病,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也易发病。

对该病的防治,还应加强果园管理:开沟排水,栽植密度要适宜,加强修剪和保持树冠通风良好。

4. 蒂腐病的防治

蒂腐病由果实蒂部开始发病,果实中心柱发生腐烂,故又叫“穿心烂”。有黑色蒂腐病和褐色蒂腐病两类,前者病菌由果实伤口或表皮侵入,发病最适温度为27~28℃,在20℃以下或35℃以上腐烂较慢;后者是柑橘树脂病侵入果实后的表现。

防治该病,要采用保鲜剂处理,使果蒂保持新鲜,避免病菌侵染。

5. 炭疽病的防治

该病是柑橘储藏保鲜后期出现较多的病害,常见症状:在干燥的储藏条件下,病斑发展缓慢,限于果面,不侵入果肉;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产生软腐型病斑,病斑发展快,且危及果肉;在气温较高时,病斑上还可产生粉红色黏着状的炭疽孢子。病果有酒味或腐烂味。树体生长弱,高温、高湿时易发病。

防治该病,还应做好果园的冬季清园,清除病枝、病叶烧毁,发病重的果园在抽梢后加喷杀菌剂。

6. 酸腐病的防治

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在储藏期能重复传病。被害果枯黄色软腐,表面水渍状,轻擦果皮,其外表皮很容易脱落,当果实高度软腐时溃不成形,有酸败味。此病在温度20~30℃和密闭条件下发病率较高。

防治上要进行薄膜单果包装,并且在储藏期勤检查,及时取出病果。

二、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对于非侵染性病害,关键防治措施有四点:一是注意果实的采收质量,防止果实出现新伤;二是果实采后进行预贮,让果皮上的水分蒸发掉;三是适当早采;四是保持适宜的储藏温度和湿度。以下分别介绍几种非侵染性病害其他的防治措施。

1. 虎斑病的防治

虎斑病,也称“油斑病”,是指果皮表面呈类似虎皮斑症状的生理性病害。柑橘的晚熟品种发生较多,且多发生在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上,发生的原因尚不明,但往往由害虫刺伤油胞而引起。从品种来看,蕉柑发病重且普遍,甜橙类较抗病,赤砂土的柑橘园发病率最高,水稻土的柑橘园发病轻。

防治此病时尤其应注意防治叶蝉、椿象,特别是红头叶蝉;避免雨天或露水未干时采收果实;晚熟品种柑橘适当早采。

2. 褐斑病的防治

该病又称干疤,是果皮褐色革质病斑的总称,系柑橘果实储藏中主要的生理病害,特别是甜橙长期储藏中发生普遍,通常发病率在35%左右,严重时达50%以上;宽皮柑橘则很少发生。此病发生与果实采前降雨量多及储藏环境低湿,高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氧气浓度低于17%等因子有关。

防治上除抓住非侵染性病害的关键防治措施外,尤其应注意采用薄膜单果包装。

3. 枯水的防治

柑橘果实枯水症状:果实外观正常,甚至很新鲜,富有光泽,但汁胞萎缩或粒化,果肉肉质纤维化,食味淡,无水分如败絮,完全失去食用价值。枯水主要发生在宽皮柑橘上。

防治枯水尤其应注意:对易发生枯水的椪柑、蕉柑等品种,提早20天左右采收,并剔除粗皮大果、过熟果和浮皮果后储藏;果实最好经过预贮,减少表皮上的水分。

4. 水肿的防治

柑橘水肿,是储藏期间温度过低,通风换气不良,二氧化碳过多积累引起代谢失调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宽皮柑橘在湿度过高的环境中储藏也易发生,甜橙更甚。水肿发病初期果实会发出异味,严重时整个果实呈半透明水渍状(如开水烫过),表面饱胀,有浓浓的酒精味,最后因别的杂菌侵入而使果实腐烂。

防治水肿:加强储藏库房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储藏环境;根据品种不同采用不同的储藏温度,如椪柑9~12℃,蕉柑7~9℃,甜橙5~7℃,温州蜜柑6~7℃。

(作者联系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 邮编:400712)

核桃主要病害的防治 篇7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核桃树的干部和主枝。病初树干和主侧枝基部出现褐色或黑色近圆形小溃疡斑, 有的扩大为长梭形病斑或形成水泡斑, 斑部破裂后流出褐色液体, 然后干缩下陷、中部开裂, 散生许多小黑点, 潮湿时小黑点上溢出乳白色物质, 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枯死。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树皮内越冬, 翌年4月气温上升时开始活动;5月下旬气温达28℃左右时为发病高峰期, 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并借风传播, 多从伤口侵入;6月下旬气温达30℃以上时, 病害基本停止蔓延;入秋后温度、湿度适宜时, 病害再次发生, 但没有春季严重。该病潜育期为15~60天, 土壤贫瘠、排水不良、修剪和虫害造成伤口多、树体生长不良时, 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

(1) 防旱排涝, 增施有机肥, 改良土壤, 合理修枝整形改善树冠结构。 (2) 清除并烧毁病虫枝, 减少病源。 (3) 喷施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4) 将病斑树皮刮至木质部, 然后在病斑处纵横割几条口子, 涂刷波美3度石硫合剂、1%硫酸铜液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 灭菌消毒。

二、核桃黑斑病

1. 症状。

嫩叶染病时, 病斑呈褐色, 为多角形;较老叶片染病时, 病斑呈圆形, 有明显轮纹, 斑中央部分有时穿孔, 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 有枝条使上部枯死。果实受害初期表面出现小而稍隆起的油浸状褐色软斑, 然后迅速扩大凹陷变黑, 外围有水渍状晕纹, 果实由外向内腐烂直达核壳, 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品质。

2.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感病果实和枝梢、芽或茎的病斑上越冬, 翌春细菌自病斑内溢出, 借风雨和昆虫传到叶、嫩枝上, 也可入侵花粉后借花粉传播。病害潜育期:果实上为5~34天, 叶片上为8~18天, 一般为10~15天。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发病至秋季。本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 雨后病害常迅速蔓延, 展叶及花期最易感此病。

3. 防治措施。

(1) 选栽抗病、抗虫品种, 加强水肥管理,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病枝和核桃采收后脱下的果皮, 并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 (3) 核桃发芽前喷洒1次3~5度石硫合剂, 展叶时喷洒2∶1∶400倍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1200倍液。

三、核桃枝枯病

1. 症状。

该病危害生长衰弱、管理粗放或结果过量造成树势衰弱的枝条。病发时先侵害短枝, 从顶端开始逐渐向下蔓延直至主干, 被害枝条皮层初呈暗灰褐色, 后变为浅红褐色或深灰色, 大枝病部下陷, 病死枝干上散生很多黑色馒头状粒点。受害枝上叶片逐渐变黄脱落, 枝皮失绿变成灰褐色且干燥开裂, 病斑围绕枝一周后枝干枯死, 严重时全树死亡。

2. 发病规律。

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在枝条、树干的病部越冬, 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 在机械创伤或冻伤的死皮上进行初次侵染, 再向活组织扩散。该病一般在5~8月发生, 空气湿度大和多雨年份发病较重, 冬季低温干旱年份发病较轻。

3. 防治措施。

夏季碧桃常见病害的防治 篇8

防治方法:秋冬季剪除病枯枝, 清理病落叶, 并集中销毁, 减少侵染源。及时排水,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 以增强树势, 提高植物抗病力。萌芽前, 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20的波尔多液, 消灭越冬病源。发病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两周一次。

(二) 桃缩叶病。该病除危害叶片外, 还危害嫩梢、花和果, 感病叶片皱缩卷曲, 颜色变为红褐色, 叶片质地变脆, 最后叶片干枯脱落;感病嫩梢节间变短, 有些肿胀, 病枝上的叶片多成丛生状, 严重时病枝梢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 及时摘除病叶、剪除被害枝条, 并集中销毁, 减少侵染源。及时合理浇水施肥, 以增强植株的抗性, 减少病害的发生。早春桃芽膨大抽叶前, 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1∶160的波尔多液预防病菌侵染, 桃树落叶后喷洒3%硫酸铜, 以杀死越冬、越夏的孢子。

———摘自湖北林业网

(一) 桃疮痂病。该病主要危害桃树的枝梢和叶片, 感病叶片在发病后期病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感病枝梢在发病后期病部往往流胶, 使树势衰弱。

防治方法:避免在低洼潮湿地种植, 注意及时排水, 合理整形修剪, 增强通风透光, 不为病害发生创造条件。植株发芽前, 喷施1∶1∶120的波尔多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3%~0.5%五氯酚钠预防病原菌的侵染。落花后半个月至六月间, 喷施65%代森性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5∶1∶100波尔多液, 每10~15d喷一次, 喷2~3次, 各种药剂要交替使用。

(二) 碧桃流胶病。该病可危害碧桃每个部分, 易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 从枝干的伤口处渗出胶状物, 初为半透明稀状物体, 被危害部位逐渐变成褐色而腐烂, 引起叶色变黄, 树体长势衰弱, 甚至导致整株死亡。一般5~6月为第一次发病期, 以后随气温下降病情有所减轻, 秋末停止发病。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施肥, 合理控制氮、磷、钾肥比例, 多施有机肥。适当浇水, 防止土壤过干过湿, 合理修剪。及时防治经常发生的病虫害, 尽可能避免霜害、冻害、雹害等伤害, 以免造成伤口。发现病症后, 用利刀刮除发病部位胶状物, 并用5~10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1%的升汞涂抹消毒, 也可在花谢后喷施多菌灵1000~1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每10~15d1次, 连喷4~5次。

黄瓜的栽培与病害防治 篇9

在诸多的蔬菜中, 黄瓜可能是最不为陌生的了。也正因为如此, 很多人认为黄瓜的种植与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简单的工作, 实则不然。同其它蔬菜一样, 黄瓜的种植技术需要不断革新, 同时必须要做好黄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工作。否则, 势必会对黄瓜的产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2 黄瓜的种植技术分析

根据黄瓜的生长特点, 我们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即发芽期、幼苗期、初花期和结果期。

2.1 黄瓜的发芽期

一般情况下, 在发芽期, 对营养、水份、光照和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 而上述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发芽期的要求, 可以从植株的生长状态加以判断。这一时期植株的生长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发芽期的诸多外界条件都比叫适宜的话, 植株的生长发育良好。幼苗的下胚轴离地距离大约为3~4cm, 播种后的四天, 会有张开角度约为75度的2片子叶, 约5~6天完全展开呈水平状。2片子叶比较肥大, 色泽浓绿, 叶缘稍微向上卷起, 呈匙形。

2.2 黄瓜的幼苗期

花芽的分化期通常是指从真叶到5-6片叶的阶段, 最好多分化为雌花。

这一阶段, 要加强对温度的控制, 日温、夜温和低温应该分别在25℃、13~16℃和18~20℃左右。此外, 雄花多在干旱条件下分化成, 而湿润的土壤则有利于雌花的形成。为此, 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水份。在黄瓜的幼苗期, 适配要恰当, 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分配要合理, 多施磷肥可降低雌花节位, 多形成雌花;而钾能促进形成雄花, 花芽期应适量施用钾肥。

2.3 黄瓜的初花期

初花期通常是指从真叶5~6片定植开始, 在经历第一雌花呈现、开放后, 到第一瓜座住为止, 大约25天的时间。初花期的花芽持续形成, 花数也会不断增加。初花期的种植重点是就是要尽量增加叶面积, 但繁茂要适度。栽培上既要促使根系加强, 又要扩大叶面积, 确保花芽的数目和质量, 并使之座稳。

2.4 结果期

在这一时期, 主要是要注意及时采摘。否则, 很有可能会导致养分快速消耗, 出现化瓜和畸形黄瓜的现象, 进而影响到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3 黄瓜病害的防治

3.1 霜霉病

3.1.1 症状。

霜霉病主要是对黄瓜叶片的危害。在霜霉病发病的初期, 叶片的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淡绿色 (或者黄色) 、水浸状的小斑点, 并渐渐扩大, 直至变成黄褐色。在霜霉病发病的后期, 叶背的病斑上会有黑色的霉状物出现, 甚至连成一片, 让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 导致叶片干枯卷缩, 最终死亡。

3.1.2 防治措施。

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以农业措施、药剂防治为主。第一, 关于霜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 主要是在品种的选用上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或者是杂交的品种, 要好通风与排湿工作, 适量增施钾肥, 以此加强植株的抵抗能力。第二, 关于霜霉病的药剂防治措施, 主要可以喷洒200倍液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或者浓度为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浓度为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几种药剂要交替使用。

3.2 白粉病

3.2.1 症状。

白粉病不仅会对黄瓜的叶片产生危害, 甚至也有可能会对叶柄和茎产生危害。在白粉病发病的初期, 会有近圆形的、白色的小粉粒在叶面或者叶背产生, 发展到中期, 叶片的上面会布满白色的、粉末状的霉状物, 发病的后期叶片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 最后叶片枯黄变脆。

3.2.2 防治措施。

第一, 白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 注意通风透光, 降低湿度。第二, 白粉病的药剂防治。对于白粉病的防治, 通常可以喷洒浓度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或浓度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3.3 枯萎病

3.3.1 症状。

枯萎病通常在苗期发病, 发病后, 叶子会萎蔫下垂, 幼苗的生长缓慢甚至停滞, 严重时, 幼苗枯黄而死, 如果是在成株期发病, 初期植株中下部的叶片在白天会有萎蔫的现象, 但早晨和晚上会恢复, 数天后全株枯死, 潮湿时茎部呈现出黄褐色纵裂, 常有胶质状的物体流出, 病部的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层生出, 将病株剖析, 可见褐色的维管束。

3.3.2 防治措施。

第一, 在农业防治措施方面, 可以采用黄瓜嫁接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第二, 在药剂防治方面, 多可采用, 每1m2苗床用8g、浓度为50%的多菌灵与适量的干细土配成药土处理床面;或者用500倍液、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泡种子进行种子消毒;亦可采用浓度为10%的双效灵200倍液灌根。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只要了解了黄瓜各个阶段对养分、光照以及水分的要求, 就可以尽快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黄瓜种植;与此同时, 只要能够深入了解黄瓜的生长特性, 掌握各种病害的发病阶段、发病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就可以有效保证黄瓜的生长发育, 进而黄瓜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摘要:黄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蔬菜之一。但是, 要想真正实现黄瓜的高产量、高收成, 就要不断创新黄瓜的栽培技术, 同时也必须要做好黄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此, 以“黄瓜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种植黄瓜, 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黄瓜,栽培,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何秀萍, 胡继军.申青一号黄瓜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 2009, (5) :40-41.

[2]齐春铃.黄瓜无公害种植栽培管理技术[J].农林科技, 2010, (31) :196.

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防治 篇10

1 沥青路面的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

1.1 车辙

车辙是指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 深度1.5cm以上。二级公路的老沥青路面极易形成路面车辙的因素包括荷载的影响、持续高温的气候条件、老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强度及路面结构等。根据产生车辙的原因, 一般将其分为结构性车辙、磨损性车辙、流动性车辙。

1.2 泛油

泛油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 以沥青路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 空隙率较小, 高温稳定性差, 是产生泛油的主要原因。

1.3 裂缝

1) 非荷载裂缝, 主要是温度裂缝 (低温收缩裂缝、温度疲劳裂缝) 和基层反射裂缝;2) 荷载裂缝, 是由于行车荷载引起的裂缝, 一般由于路面结构不合理、厚度不足、路面强度不足、基层材料软化或施工质量差等原因, 路面强度不能满足行车要求, 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路面碎裂。

1.4 沉陷

沉陷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 强度不够, 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产生沉陷的主要原因有:1) 零填土中自由水分充分, 压实荷载的大部分由空隙中自由水承受, 土粒有效应力减小, 土基不能充分碾压, 难以达到足够的强度, 在荷载的作用下, 路基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2) 零填及路堑路基对气候的变化敏感, 水分和温度的作用使土粒吸胀和收缩作用明显, 毛细水容易上升至路基工作区, 使路基处于潮湿状态, 降低了路基的承载力;3) 因路基无填土, 动载作用应力不能充分扩散即达天然地基上, 促使地基变形沉降, 或者使天然地基局部不均匀反映到路面上。通常情况下, 局部小面积沉陷是由基层局部填料不良或压实不足、强度不够, 水渗入裂缝后基层软化形成的;大面积沉陷则由路基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引起。

1.5 坑槽

坑槽是常见的沥青路面早期病害, 指路面破坏成坑洼深度大于2cm, 面积在0.04m2以上。其主要是因水分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 在荷载的作用下, 使沥青从碎石表面剥落下来, 局部沥青混凝土变成松散, 碎石被车轮甩出, 路面随即产生坑槽。

2 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防范措施

2.1 合理的设计路面结构

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 尽可能的减少波沥青面层厚度, 一般情况下, 高等级公路面层厚度都是酌情控制的, 一般都控制在9-12cm之内。通常情况下, 第一层均为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 这层结构是由基层或者底基层承担的, 无需要用增厚面层来提高其承载能力;第二层提高混凝土沥青使用性能不是厚度就能够解决的, 而是要选择优质的沥青材料来提高其承载力;第三是沥青面层常见的裂缝不只是反射裂缝, 在正常情况下, 沥青混凝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

2.2 开槽、灌缝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病害多以裂缝形式出现, 加上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的普遍存在, 使得大量路表水沿裂缝侵入路面结构内部, 甚至进入路基, 致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车辆荷载特别是重载交通和动态水的交互作用下, 经常出现基层细骨料流失现象, 严重的则可能导致坑槽的出现。如果不及时对路面裂缝进行合理处治, 必然会加剧路面的进一步损坏。开槽、灌缝工艺首先通过利用专用开槽工具沿裂缝开具一定宽度和深度的矩形小槽, 然后采用自行加热与灌注于一体的灌缝机把热熔型聚合物密封胶灌入槽, 由于该工艺所采用的开槽工具的特殊灵活和密封胶材料优越的技术性能, 大大提高了路面裂缝处治的质量和耐久性, 真正达到了抑制裂缝的继续扩展、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

2.3 车辙维修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特点是路面承载力不足, 基层损坏或板结完全丧失, 它对路面的结构和交通安全威胁较大, 确定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车辙虽然只在轮迹处发生, 但它反映了整幅路面均有缺陷;

2) 车辙的产生反映了半刚性基层已受侵害或已经破坏;

3) 两侧车道未出现车辙, 表明两侧车道与行车道实际上已经成为拥有不同承载力的两种路面。此时行车道的结构承载力已达到极限, 而两侧车道的结构承载力有所富余, 尚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 拟定2种维修方案: (1) 一次性整幅重铺基层, 彻底消除缺陷, 使整个路段的路面完全恢复其正常的使用性能; (2) 两侧车道与行车道分期维修。先维修行车道, 根据两侧车道的承载能力, 结合已有的交通资料分析确定其剩余使用寿命, 以此作为行车道车辙损坏维修方案的设计使用寿命, 待两侧车道与行车道同时达到使用寿命末期时再一并处置。

2.4 碎石封层

沥青材料在不断改良, 施工机械和工艺在不断进步, 碎石封层的技术优势越来越突出, 采用该技术能使道路形成良好的抗滑、抗裂、防水、耐磨的表面功能层。碎石封层的缺点集中表现在早期表面石料的不稳定性, 因为多面体石料需通过足够稳压才能达到以最大平面为底的稳定状态。为了克服碎石封层的这个缺点, 在交通量较大的路面上, 可采用双层式碎石封层, 加强石料的嵌锁作用, 提高路面的稳定性。同时建议采用稀浆封层, 稀浆封层所用的材料是具有良好级配的集料和乳化沥青的混合物, 由稀浆封层摊铺机拌和并铺设在路面上, 稀浆固化后开放交通。

2.5 养护机械化

二级公路机械化养护是指在科学的施工组织管理模式下, 以技术作为机械装备的支撑, 科学合理地配备和使用机械, 高效、安全地完成公路养护任务并达到养护质量要求的养护方式。二级公路机械化养护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它应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同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机械化养护的水平也应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二级公路养护的特殊性, 一般机械化养护设备都比较昂贵, 有些设备利用率也不是很高, 不可能一路一套所有养护设备, 可以考虑分片区组建专业化的养护部门, 配备雄厚的机械化养护设备, 各片区二级公路共享资源, 以保证二级公路养护能顺利进行。

2.6 加强日常养护

加强日常养护, 做好预防性小修保养。经常巡路检查, 随时排除有损路面的各种因素, 发现路面初期病害及早处理。春季做好沥青路面收缩裂缝的灌、封处理;秋季做好冬季病害的预防性保养修理。夏季是沥青路面养护施工的有利季节, 应及时处治泛油、铣 (下转第184页) (上接第156页) 刨铲除拥包、波浪, 挖补松散、坑槽, 及时恢复路面的使用质量。

3 结束语

沥青病害危害极大, 我们只有认真对待、科学研究, 才能对症下药处治好每一细小环节。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是一个繁杂工程, 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精心组织施工, 才能保证路面使用寿命, 减少病害发生。S

参考文献

小麦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11

关键词:泗县;小麦;病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83-02

泗县是安徽省小麦生产大县,常年播种面积在12万hm2以上,由于受土壤肥力、气候、栽培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该县小麦产量水平年际间差别较大,常年平均产量在350kg/667m2左右。在影响泗县小麦产量各因子中,小麦病害是最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小麦因病害减产10%左右,重发田块减产都在60%以上,主要包括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散黑穗病、秆枯病等。近年来,笔者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时期,通过对上述病害发病症状的长期观测,形成了小麦如下病害症状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1 主要病害症状识别

1.1 小麦赤霉病 俗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属真菌病害。从幼苗至抽穗期都可发生,有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多种症状类型,其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危害最重。(1)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病苗根部呈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2)茎基腐。从幼苗出土至成熟都可以发生,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植株枯萎,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3)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起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4)穗腐。在小麦扬花后出现,起初在颖壳上出现边缘不清的水浸状褐色斑,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或整个麦穗,病穗枯黄。发病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产生紫黑色小颗粒。受害籽粒皱缩、干瘪,呈苍白色。

1.2 小麦纹枯病 又称小眼斑病、尖眼点病,属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症状明显。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黄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重病株基部1、2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比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茎秆上的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向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形成青褐色至黄褐色花秆,叶鞘及叶片早枯。湿度大时,病部的叶鞘与茎秆之间常可以看到一些蛛丝状白色菌丝体和黄褐色菌核。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秆,导致烂茎,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

1.3 小麦白粉病 属真菌性气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发生时,也危害茎秆和穗部。发病初期,在叶面和麦秆上出现1~2mm的白色小霉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病斑,病斑表面生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上还可以见到许多针尖大的黑褐色小粒点,这些是病菌的闭囊壳。发病严重时,叶片上长满霉斑,叶片枯死,导致植株早衰,籽粒空秕,对产量产生很大影响。

1.4 小麦散黑穗病 俗称黑疸、灰包,属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穗部,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小麦感病后,病株抽穗比健康植株略早,小穗畸形,外面包着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外膜破裂后,黑粉随风吹散,只留下穗轴直立在田间。有时,穗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下部变为黑粉。叶片和茎秆受害,则在病部产生条状黑色孢子堆。

1.5 小麦秆枯病 属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苗期至结实期都可染病。麦苗出土后30d左右便可出现症状,最初在幼苗的第1片叶与芽鞘之间出现针尖大小的小黑点,以后扩展到叶鞘和叶片上,形成梭形褐边白斑,并有黑色虫粪状物。拔节期,在叶鞘上形成边缘明显的褐色云斑,病斑上有灰黑色虫粪状物,叶鞘与茎秆之间有一层白色菌丝。有的茎秆内也充满菌丝。抽穗后,茎秆与叶鞘间的菌丝层变为灰黑色,叶鞘表面有许多明显突出的小黑点,茎基部干枯甚至折倒,形成枯白穗和秕粒。

2 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1 小麦赤霉病 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高感品种,可提早至破口抽穗期进行防治。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戊唑醇乳油2 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2 000倍液喷雾,隔5~7d后再喷1次。

2.2 小麦纹枯病 对历年发病早而重的田块,在分蘖期,当病丛率达10%~15%时就应该施药防治。对一般发病的田块,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左右时开始施药。每667m2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mL、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2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施药后10~15d,如果病情仍在发展,还需要再施1次药。

2.3 小麦白粉病 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可在播前进行必要的种子处理,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掌握在种子重量0.2%左右。麦田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10%时用药。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800~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6%戊唑醇乳油2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喷雾,隔7~10d再防治1次即可。

2.4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由种子带菌和土壤粪肥带菌传播,所以,防治上,首先要加强检疫,杜绝带菌种子传播。其次是药剂拌种,这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刘、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用量为干种子重量的0.2%~0.4%。再有就是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可每667m2用70%敌克松粉剂400g加干细土30kg混匀后,与拌过药剂的种子一起播入田中。

2.5 小麦秆枯病 对于小麦秆枯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生产中,应当以农业防治为主,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施用腐熟农家肥,适期播种。

公路冰冻病害的防治处理 篇12

关键词:特殊季节,冰冻,病害处理,措施

一、特殊季节概况

公路作为社会现代化改造的重点对象, 其在施工期间常会遇到特殊季节条件, 干扰了现场作业方案的有序执行。特殊季节指严寒、酷热等气候环境, 由此会产生低温冰冻、高温热涨等现象。冬季是严寒的主要季节, 这一时期气候温度变化显著 (如表1所示) 。

表1中, 将冬季温度划分为8个等级, 每个等级有不同程度的温度差异, 尤其在一级至三级中, 平均温度达-25℃, 这类严寒情况在我国西北地区较常见。

二、冬季公路工程面临的病害风险

本次所研究的特殊季节为冬季, 这一期间气候环境不稳定, 整个外在条件与正常状况相比有明显气温差异。结合公路行业的实践经验, 冰冻现象造成不利影响的主要表现:

1施工方面

(1) 阻碍施工。公路项目决定了地区交通运输能力, 搞好公路建造方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冬季作为一年温度最低的季节, 其温度场处于0℃上下, 往往给施工单位作业造成诸多的困难。许多编制好的工艺方案无法执行, 设计单位提供图纸与现场地形、气候存在很大差异;路基摊铺作业质量难以保障, 已完成路段无法拆卸、支模、加固;机械设备现场操作受困, 机械设备运转控制达不到最佳状态等。

(2) 破坏结构。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 不仅阻碍现场施工方案正常执行, 也会对已完成路段产生明显破坏, 导致路基、路面、路肩等结构形成明显的病害。据统计, 冬季温度越低, 公路病害发生率越高, 一级、二级、三级等严寒条件下, 大小病害率超过60%, 整体结构会失去原有的完整性能, 不利于设施功能的有效应用。此外, 病害率过高也耽误了工程建造周期, 公路设施无法按预定时间交付使用, 阻碍了交通线路畅通行驶。

2交通方面

(1) 行车安全。公路冰冻给施工造成了诸多不便, 也对后期交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行车事故频发与冰冻路面有着直接性关联。冬季路面冰冻导致车辆行驶中出现打滑事故, 驾驶人员刹车控制不住造成追尾事件;冰冻天气对汽车发动机及油箱运转有固化作用, 降低了车辆行驶运行的工作效率。交通事故对人员及车辆均造成了极大危害, 若不及时控制会影响社会和谐, 对交通事业规划发展不利。

(2) 交通阻塞。从宏观角度分析, 冰冻天气易引发整个交通线路瘫痪, 车辆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达到目的地, 货物运输周期超出了预定;这些不利于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新交通规则中对公路设施改造提出明确规定, 要求施工方尽可能避免项目作业的病害系数, 这也决定了特殊季节病害事故的危害性。冬季期间, 城市路段多见冰冻现象, 扰乱了交通运作流程的正常秩序。

三、特殊季节公路冰冻病害的防治处理

受冷空气影响, 冬季路面凝冻结冰现象普遍, 为防范冰冻现象对公路结构造成的破坏作用, 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等需建立综合性的防冻处理方案,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路病害问题, 加快现代化公路设施的改造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雨雪冰冻天气的危害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按照应急预案要求。交通局、公路局等要全面调控公路线路的运行方案, 要求各司其职积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确保公路安全畅通。例如, 遇到雨雪天气, 组织施工单位加快现场施工进程, 在雨雪来临之前完成路段的建造任务, 避免工程在雨雪期间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2启动应急预案。冰冻问题出现后, 要及时启用应急方案, 解决公路现场病害问题。主要措施:施工单位组织力量对重要路段桥梁、涵洞以及重点上边坡积雪和冰冻进行清除, 对部分冰冻路段采用工业用盐、铺防滑沙等措施, 备有防滑链、铲车等;安排交警人员现场维持秩序, 一方面引导车辆行驶的正常导向, 同时也为现场施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确保公路安全通行。其中, 施工单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路面形成冰冻后及时安排人员处理。

3加强路政巡查。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路政要加强巡查, 做到全员上路, 昼夜巡查, 确保雨雪天气重要路段路政巡查到位, 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政府部门与施工单位建立统一巡查机制, 逐渐加强部门之间联动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交警、运管部门的联系配合, 做好封道道路的交通标志监管, 确保标志齐全有效。做好防冻、洒盐、清障等相关道路疏通工作;日常交通运行期间, 注重道路结构病害的勘察与处理, 降低冰冻路面事故的发生率。

4加强公路管理。要求各公路段与乡镇联系, 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冰冻、防雪阻工作, 及时清理积雪。使平原地区乡村公路尽可能保证畅通, 部分山区乡村公路确实存在通行危险的路段。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一旦发生情况, 确保信息第一时间上报, 抢修人员第一时间到位。

结语

为了避免低温条件对公路结构产生的破坏力, 应加强特殊季节公路冰冻病害的综合防治, 解决病害现象对公路结构性能的不利影响。此外, 政府部门应与施工单位建立统筹性的管理机制, 加快公路冰冻问题的全面处理进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马克思就业理论下一篇:水体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