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苗期病害防治

2024-07-30

大棚蔬菜苗期病害防治(精选7篇)

大棚蔬菜苗期病害防治 篇1

1、苗床要求

苗床地应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排水通畅、土质疏松肥沃的无病地块。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如用旧床土或旧园土, 则有带菌的可能, 通常应进行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g加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g与细土5kg拌匀, 施药前先浇好苗床底水, 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于畦面, 播种后将其余2/3药土盖在种子上面, 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防效明显且药效时间长。为防止病菌带入苗床, 应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

2、加强苗床管理

播前种子用0.1%的60%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加0.1%平平加浸种50~60min, 捞出后冲洗干净催芽, 有利于出苗。营养钵育苗或电热温床育苗, 搞好苗床防冻保温设施。冷床育苗应采用保温覆盖物, 适时揭盖, 控制好苗床温度。控制苗床浇水, 保持床土表面干燥, 棚室内的空气湿度以60%~80%为宜。苗床浇水以晴暖天气上午10~12点为好, 浇水后, 中午放风降湿。忌傍晚浇水, 以免浇水后密闭棚室增加棚室湿度而诱发病害。增加光照可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只要苗床温度许可, 就应及早揭去苗床上的不透明覆盖物, 下午适当晚盖, 阴雨天也适当揭开见光。

3、药剂防治

对猝倒病、立枯病及炭疽病, 发病初期用15%毒灵水剂400倍液喷雾, 每平方米苗床幼苗需药液2~3kg;也可用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防治效果都很好。对苗期灰霉病和菌核病, 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于发病期间每7~10d喷洒1次, 连续喷2~3次。对于沤根的防治, 根本性的措施是降低土壤湿度, 提高土壤温度。

蔬菜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2

1.1 猝倒病

主要为害茄果类、瓜类、甘蓝等幼苗。一般发生在子叶期至1片真叶展开期。先近土表的子叶下轴最初出现水渍状病斑、组织软化,表皮呈褐色、易脱落,病斑很快扩大绕颈一圈且缢缩,呈猝然倒伏状。发病初期病苗茎叶仍呈绿色,潮湿时病死苗及其附近表土可见棉絮状白色菌丝体。低温多湿的条件下繁殖较快,开始从个别株发病,几天后便导致成片死苗。

1.2立枯病

常为害茄子、番茄、黄瓜及豆角等幼苗。开始幼苗基部出现椭圆形病斑,病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随后病斑逐渐凹陷,基部缢缩干枯,幼苗呈直立状枯死。病部有轮纹,潮湿时可见淡褐色菌丝体。病菌孢子萌发适温20-40℃。多湿、通气差,徒长苗易发病。

1.3 瓜类苗期枯萎病

土壤、种子、有机肥是传染源,裂口、伤口是侵染途径,低温高湿少日照是发病条件。病苗子叶向一侧扭曲,淡黄绿色,颈基部和根部发锈变褐,幼苗倒伏死亡。

1.4 沤根

属生理性病害。幼苗长期滞长,根部不发新根,地上部出现萎蔫,叶缘枯焦,最终导致幼苗死亡。拔出幼苗可见根皮呈黄锈色,有腐烂症状。

1.5 花椰菜黑根病

主要为害菜花、甘蓝幼苗。病菌侵入根莖使病部变黑、缢缩,潮湿时可见白色霉状物。叶片表现萎蔫干枯造成整株死亡。

2 防治方法

2.1 消灭病原菌

床土最好是大田土或风化河淤土,使用旧床土时应进行土壤消毒。利用伏天高温将苗床铺上塑料薄膜暴晒7-10天,进行灭菌杀虫;采用“五代合剂”(40%五氯硝基苯、65%代森锌各半)进行药剂消毒,下铺上盖。茄果类用药5-6g/m2、瓜类3g/m2加细土13-15kg拌匀,播种时先将畦面浇透水,待水渗下后先下铺1/3药土,播后再将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对育苗温室用硫磺粉熏蒸消毒,将育苗工具放在室内一起消毒。药量按1g/m2加等量锯末,外加40%敌百虫0.5g,注意门窗关严,升温20℃以上时开始发烟,180m2温室内安置3-5个点,将烧红的煤火放在事先垫好的瓦片上,然后投药发烟,闷一昼夜后打开门窗进行通风,2-3天后播种或移苗;恒温浸种杀死种皮,胚内病菌加快出苗。

2.2 药剂防治

出苗后发病要及时采用药剂防治。猝倒病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倍悬浮液喷洒,隔7-10天喷一次;铜氨合剂可防立枯病和花椰菜黑根病,将1g硫酸铜加入55g碳酸铵(或碳酸氢铵)中拌均,密闭24小时,使用时兑水20kg,隔7-10天喷洒一次;立枯病和黄瓜枯萎病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猝倒病、立枯病和花椰菜黑根病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枯萎病用5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和灌根。

2.3 嫁接换根

利用黑籽南瓜、南砧一号作砧木进行嫁接,防治效果好。嫁接苗耐低温,沤根现象减少。

蔬菜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 篇3

1 蔬菜苗期主要病害

1.1 猝倒病

由病原真菌的腐霉菌引起, 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竹叶菜、苋菜等蔬菜上均有发生。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出土后幼苗受害, 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绿病斑, 围绕幼茎扩展, 病斑变褐并缢缩呈线状, 病苗折倒, 有时子叶不萎蔫便倒伏地面。往往从棚顶滴水处先发病, 逐渐向外扩展, 湿度大时, 成片猝倒, 病苗表面及附近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1.2 灰霉病

由病原真菌灰葡萄孢菌的侵染引起, 幼苗发病, 初期子叶尖端叶缘变黄, 后为边缘不明显的灰褐色斑块, 随后扩展至幼茎, 引起茎部变褐色腐烂。真叶感病多从叶尖开始出现淡黄褐色病斑, 逐渐向内扩展成大型病斑, 后期叶片或幼茎在潮湿情况下均可长出灰色霉状物, 并迅速扩展蔓延造成大块死苗。

1.3 沤根

沤根是蔬菜苗期常见的生理性病害, 主要由于低温 (一般低于12℃) 幼苗发育受阻, 根部不发新根, 根皮开始产生锈斑, 发展到根部腐烂, 地上部萎蔫, 幼苗很容易拔起, 严重时成片干枯死亡。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蔬菜苗期管理

气温低时一定要采取多层覆盖等保温措施, 严防冻害发生, 晴天气温高时, 注意通风透光。同时, 注意田间清沟排渍, 棚内尽量少浇水, 宁干勿湿, 温度保持在15℃以上, 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 以控制病害发生蔓延。

2.2 防止苗床过湿

苗床湿度大时, 可在床面撒施干细土, 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g/m2撒在苗床表面, 注意不要碰到幼苗上。

2.3 药剂防治

保护地蔬菜苗期主要病害的防治 篇4

1. 猝倒病。

出苗前, 猝倒病可造成烂种、烂芽;出苗后, 多在幼苗茎基部近地面处发病, 初呈水渍状, 逐渐变淡褐色, 后期茎缢缩为线状, 幼苗倒伏。低温高湿时, 幼苗病部和地面有白色棉絮状菌丝。

2. 立枯病。

立枯病多于幼苗3~4片真叶时发生。初期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 病苗白天萎蔫, 夜间恢复正常;病斑扩大绕茎一周后幼苗枯死, 但死而不倒, 病部可见淡褐色蛛丝状菌丝体。

3. 灰霉病。

病苗颜色变淡, 幼茎或叶片初呈水渍状, 尔后病部产生灰色或灰褐色霉层, 后期病苗腐烂、死亡。

4. 病毒病。

病株幼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状, 叶片皱缩或呈线状, 植株矮小、畸形。

二、病害发生及流行条件

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及病毒病的发病条件见表1。

三、综合防治技术

1. 播种前的预防。

(1) 用无病土育苗。应选用无病田园土、风化后的河泥等作苗床土, 每667平方米苗床施腐熟厩肥5 000千克、复合肥80~100千克。用旧苗床土育苗时, 应对土壤消毒:在夏秋苗床空闲时, 进行深翻、灌水、覆盖薄膜等处理, 利用太阳能使土温升高, 持续15天以上;或在播种前20天翻松整平苗床, 然后每平方米苗床用40%甲醛50毫升兑水2~4千克喷施, 再用塑料膜覆盖, 4~5天后揭掉覆盖物, 15天后播种;也可用其他杀菌剂处理土壤, 如拌种双、50%福美双、50%多菌灵等可湿性粉剂等。 (2) 选用优质、抗病、丰产良种。 (3) 采用育苗新手段。积极推广电热、营养钵、盘式或无土育苗等技术。 (4) 浇透底水。将苗床浇透水后充分晾晒, 然后用铁耙把地表15厘米深的土层多耙几次, 再打畦育苗。这样, 在幼苗生出2片真叶前即可不浇水, 以利于发根壮苗, 控湿防病。

2. 播种期的预防。

(1) 适时播种。育苗时, 应根据各蔬菜品种的特征特性、当地气候条件、育苗设施水平等进行适期播种。 (2) 种子处理。除晾晒、风选外, 在播种前, 还应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和药剂处理。主要瓜菜种子的浸种水温及时间见表2。温汤浸种前, 应先将种子放在凉水中预浸1小时或更长时间。

常用的药剂浸种方法有: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 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分钟。药剂处理后, 应先将种子用清水洗净, 然后再催芽播种。

3. 播种后的防治。

蔬菜苗期常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篇5

1 徒长

1.1 表现和特点

植株的叶片颜色较浅,茎细而株高,根系发育不好,幼苗植株细胞含水量较高,干物质量较低,抗病性较差。往往在定植后早熟性差,表现为开花期和结果期延后,但总产量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

1.2 原因及对策

主要是由于子叶期幼苗处在高温度高湿度的环境而造成的相对生长速率较大。真叶展开后,徒长的速度会相对缓和。所以主要是控制在子叶期不要让幼苗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尤其出苗后及时降低夜间温度,也可在播种前浇灌底水时添加低浓度矮壮素,对于防徒长效果较好。

2 老化

2.1 表现和特点

植株茎部硬化且瘦弱,一般叶片肥厚发暗呈浓绿色,幼苗根系生理活性低,代谢不旺盛,总体来说根系发育不好。植株能够积累一定养分但是不能满足正常生长而产生生理性障碍,定植后植株生长较慢,影响总产量。

2.2 原因及对策

基质中的营养浓度过高以及长期低温容易造成老化苗,除此之外,根系温度低或是干旱以及生长抑制剂过量都会导致幼苗老化。

3 烧根

3.1 表现和特点

秧苗发生烧根时,须根萌发很少且根尖发黄,但秧苗出土后根系并不腐烂。茎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茎部脆硬,容易形成矮小的老化苗,叶色无光泽呈暗绿色,顶叶皱缩。

3.2 原因及对策

在无土育苗条件下,产生烧根的主要原因是营养液浓度过高,或在连续喷浇过程中盐分在基质中逐渐积累而产生危害。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为了避免基质内的盐分太高,往往应在浇灌营养液2~3次后浇一次清水。应用营养基质进行无土育苗必须选用定型的产品,切忌自己随意乱配,以免发生浓度危害。

4 沤根

4.1 表现和特点

根皮腐烂,根部不发新根,植株的茎和叶生长被抑制,叶片逐步发黄不生新叶,秧苗发生萎蔫,幼苗根系不稳。

4.2 原因及对策

产生沤根的主要原因是苗床土温长期处于低温状态,再加上浇水较多,根际始终处于冷湿与缺氧状态,光照不足。发现沤根后应及时控制浇水,提高室温或根际温度。

5 叶片黄化、白化和斑枯

5.1 表现和特点

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变白、干枯或形成斑点状的黄化、干枯,引起植株生长迟缓,严重的导致苗期死苗现象。

5.2 原因及对策

由于温度过高,强光直射灼伤叶片使之失绿而形成白斑;高温放风过猛,冷风闪苗失绿造成叶片白斑;缺氮肥时会造成心叶发黄,酸碱度不平衡或营养成分太高会造成叶边发黄;出现病毒病或蚜虫刺吸叶片时会在真叶叶片上形成黄绿相间的斑纹;喷施叶面肥浓度大而没清洗叶片,也会造成这类现象。防治办法:主要是调节基质p H值在中性或弱酸性,严禁用含盐量高的有机肥配制基质;炼苗时要根据外界温度逐步增加放风强度;注意保持苗床温度,防止低温冻害;对于蔬菜类,基质中氮素含量要保持在6毫克/公斤左右,出苗后每隔3~5天用多菌灵配合蚜虱净防治病虫害;叶面追肥量要适中,喷后及时用清水清洗叶面;夏季注意遮阳以防幼苗被晒伤。

6 闪苗

6.1 表现和特点

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造成秧苗叶片凋萎、变干枯,最明显的表现是叶片萎蔫。

6.2 原因及对策

闪苗与秧苗质量、外界温度和湿度都有关系,要避免闪苗,首要任务是培养壮苗,苗期经常通风,秧苗健壮,叶片浓绿厚实,一般不会出现闪苗现象。另外,即使秧苗幼嫩或稍有徒长,如果坚持逐渐通风锻炼使幼苗逐渐壮实也可避免。要及时遮阳,减少阳光直射,避免高温引起叶片失水,逐渐降温,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叶片萎蔫症状可缓解。这时再将草帘揭起并继续观察,如再次发现萎蔫,应再次回帘。经过几次反复之后,才能恢复正常。

7 水分过多引起苗腐烂

黄瓜嫁接苗对基质含水量较敏感。砧木根系如果长时间处于水分多、通气性差的条件时,当外部温度降低至14℃以下时,容易发生腐烂。特别是秋末(即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外部环境温度不断降低,光照条件不断变短,基质苗盘水分的蒸发量不断降低,尤其当嫁接前对基质浇水过量,一旦遇低温就很容易引起苗腐烂。应对措施:控制好基质浇水量。嫁接时基质相对含水量控制在80%左右,不能超过90%。秋末进行黄瓜嫁接苗生产时,管理方式及时由夏季转变为秋季管理方式。根据砧木种类不同进行基质水分管理,如黑籽南瓜易发生,黄籽南瓜次之,白籽南瓜较少发生。

8 低温引起病害

嫁接前砧木和黄瓜接穗受到低温影响(低于10℃),会造成嫁接成活率低或壮苗率低。低温影响多发生在秋末,特别是10月上旬。主要表现为:嫁接愈合期延长,正常情况下4~5天的愈合期延长至7~8天以上;嫁接8天后,在强光条件下接穗苗仍出现萎蔫,输导组织的形成受低温影响较大,成活率降低到50%左右;嫁接成活的植株生长势弱,接穗生长慢,下胚轴伸长高度不够,植株矮小,叶片深绿色;接穗子叶从边缘向中心变黄,背面出现腐生的黑色霉层,易擦去。受到低温影响的黄瓜接穗成活后,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即开始感染霜霉病,而且药剂防治不佳。保护措施:秋末和春末夜间低温期应加强防护,尤其是秋季的寒流和春末的倒春寒天气。保证嫁接前砧木和接穗苗床的温度不低于12℃,嫁接后3天内的最低温度不低于14℃。

9 高温障碍

论大棚蔬菜病害的生态防治 篇6

1 蔬菜病害的发病条件

在病源充足和感病品种面积较大时, 大棚蔬菜病害的发生有2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湿度, 二是温度, 二者缺一不可。湿度和温度这2个条件只要控制其中1个条件就可控制病害的发生。因此, 在蔬菜的正常生长所需温度的范围内, 以控湿为主, 湿温结合。多数大棚蔬菜病害发生的适宜条件是棚内湿度85%以上, 温度15~25℃。

2 棚内温湿度变化与病害发生的时间关系

冬春季节适宜蔬菜生长的棚内温度的变化是:晴天上午25~30℃ (上午10时后) , 由于加强了通风, 湿度较低, 温度、湿度都不利于病害的流行;下午20~25℃, 上半夜15~20℃, 虽然此时温度适宜病害的发生, 但由于中午进行了通风降温, 湿度不会高于80%, 也不利于病害的流行;下半夜10~15℃, 湿度大于85%, 虽然湿度适宜病害发生, 但棚温较低, 病害仍不能发生;早晨日出后, 棚温渐渐回升, 一般晴天上午9~10时可达25℃左右, 这段时间无论是湿度还是温度都非常适宜病害发生, 而这段时间又是棚内温度从15℃升至25℃不可逾越的阶段。控制这段时间的棚内小气候成为控制棚菜病害的关键所在。浇水后3d内也是病害最易发生的另一关键时期。

3 生态防治措施

早晨日出后揭开草苫, 通风1h左右, 具体时间以蔬菜叶子背面没有雾滴为宜, 在棚温没有升至15℃前将湿度降到85%以下。早晨通风1h后, 关闭风口, 使棚温尽快上升到25℃, 开始递增式逐步加大风口, 当升至28~30℃时, 风口开到最大, 并维持25~30℃的温度, 以利于蔬菜生长。黄瓜、茄子、香瓜等维持在25~30℃, 甜椒、芸豆、西红柿、西葫芦等维持在24~28℃。下午当棚温降至25℃时, 开始进行递减式逐步缩小风口, 当棚温降至20~22℃, 将风口关死关严, 使日落时的棚温为17~18℃, 放草苫后棚温回升1~2℃, 维持在18~20℃, 以利于光合产物的转化运输。按照上述步骤开关风口, 一般晴天的夜间棚温都应保证上半夜棚温为15~20℃, 下半夜棚温为10~15℃, 可确保蔬菜不受冻害或冷害。冬春浇水要在晴天早晨10时前浇完, 浇完后要及时排湿, 浇完水的当天要全天候的进行通风排湿, 以防棚内湿度过大, 造成病害发生。生态防治要与化学防治及其他综合措施结合进行。化学防治的时间要尽量避开棚温15~25℃的时间。15~25℃是病害适宜的发病温度, 此时喷药增加了棚内湿度, 不仅达不到治病效果, 反而会加重病害。在发病初期或连阴天时, 尤其是刚浇水后可进行喷粉作业或晚上释放烟雾剂。

4 生物防治应注意的问题

(1) 减少早晨开风口的弊端。有人认为早晨放风有3个弊端:一是降低棚温不利于蔬菜生长, 二是造成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不利于光合作用, 三是早晨棚温较低, 难以排出棚内的水气。早晨放风会造成棚温降低, 但时间很短暂, 不会造成蔬菜冻害或冷害, 相反由于早晨放风降低了棚内水分, 关闭风口后缩短了升至25℃的时间。据试验, 早晨放风1h比早晨不放风的, 棚温升至25℃的时间提早了43min, 相当于每天延长了43min适宜蔬菜生长的时间。此外, 二氧化碳的比重远高于空气的比重, 它是沉在大棚的底部的, 早晨通风1h不会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2) 加强早晨开风口的好处。加强早晨放风有4个好处:一是有利于防病, 二是有利于升温, 三是缩短了排气路程和水气在棚内滞留时间, 四是在通风排湿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有害气体。早晨放风排湿, 水气可直接从风口排出, 如果早晨不通风, 水气会凝结在无滴棚膜上, 流到前沿, 当中午开风口降温时, 水气再从前沿蒸发到后坡风口, 然后排出, 这样就增加了排气的路程。

(3) 生态防治适用于大部分真菌细菌病害的防治, 对病毒线虫等病害不适用。

5 结语

生态防治技术要点:一是严格控制棚温;二是晴天早晨通风排湿1h左右;三是浇水后3d之内加强通风管理。利用风口控制棚内温湿度贯穿于生态防治的始终, 熟练掌握风口运作技术是生态防治成功与否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燕华.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5) :169-170.

[2]袁红霞, 李洪连, 王守正, 等.我国蔬菜病害发生动态与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1998 (4) :29-30.

[3]舒占涛, 车文俊, 侯广辉.赤峰市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1) :26-27, 42.

[4]冯国明.实行生态防治生产无公害蔬菜[J].农业知识, 2009 (14) :38.

大棚蔬菜苗期病害防治 篇7

1 重发原因

1.1 土壤未消毒

大棚内的特殊环境有利于病菌越冬, 加之连作、重茬, 导致大棚内病菌逐年积累, 数量越来越多。如若不进行土壤消毒, 即使对蔬菜幼苗进行消毒处理, 或种植的是无菌苗, 但由于土壤中逐年累积的大量病菌, 同样会造成土传病菌侵染蔬菜根系, 最终造成蔬菜死棵严重。

1.2 定植染病苗

无论是工厂化育苗、菜农自己用穴盘基质育苗或苗床育苗, 定植后也会出现严重死棵现象。一是由于穴盘基质起苗时浇水过多伤根, 使根系变为褐色, 定植后出现腐烂[1]。二是因急于定植, 定植的幼苗伤根现象较重, 又没有使用杀菌剂进行蘸根处理, 为病菌创造了有利的侵染条件, 导致菜苗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这是导致蔬菜大量死棵的主要原因。三是苗期一般为35 d左右, 在定植时正处于幼苗染病高峰期, 幼苗容易感染疫病、根腐病等病害, 一旦根系生长不良或出现伤根等现象, 则非常容易感染根部病害而死棵。

1.3 肥水管理不当

一是有的菜农为促进蔬菜的快速生长, 加大浇水量。因浇水太勤, 土壤中水分总是处于饱和状态, 根系周围的氧气含量不足, 使得植株根系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 根系呼吸困难导致沤根, 降低植株的抗病性。二是施肥不当, 加重了根部病害的发生。如复合肥施用量过大, 有机肥未腐熟, 造成烧根, 根部产生大量伤口, 这为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导致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土壤处理

一是深耕。深耕可减少植物根系与病原菌的联系, 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温度和干燥的条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二是夏季高温闷棚。高温季节晴天的上午对土壤进行翻耕浇水, 随后密闭棚膜, 使棚温达到70℃以上, 以杀死棚内和土壤中部分病菌和虫卵。闷棚时间一般为15~20 d, 30 d更佳。三是使用药剂处理土壤。在土杂肥深翻入土后撒入菌虫一次净15 kg/hm2或五氯硝基苯、敌克松37.5 kg/hm2, 配制成毒土, 浅翻20 cm后整畦。对土传病害防效超过80%。四是大水浸泡。有条件的地方, 可于农闲季节长时间地水浸土壤, 可以显著地减少有害杂菌与病虫害。五是施用土壤添加剂。其是一种由化学肥料、动植物体有机质及少量无机盐合成的无机、有机混合营养物。有机质可增加微生物总量, 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通气性;无机添加物可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 促进作物生长[2,3]。六是湿热杀菌。冬春茬蔬菜拉秧后撒施生石灰粉1.5 t/hm2、禽畜粪便75.0~112.5 t/hm2、植物秸秆45 t/hm2、微生物多维菌种120 kg/hm2, 喷施美地那活化剂6 L/hm2。旋耕均匀后深翻30 cm, 浇透水, 盖地膜, 扣棚膜, 30 d后除去地膜, 再耕翻1遍, 裸地晾晒7 d, 即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有害真菌、细菌和线虫, 活化土壤, 解决重茬蔬菜死苗的问题[4]。

2.2 选用良种和嫁接换根, 培育壮苗

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 是土传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利用高抗根结线虫和根部健壮的品种作砧木, 如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等, 可以有效防治土传害虫。尤其是在病害流行地区和年份,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 可以确保蔬菜的稳产和丰产[5]。在秋季培育幼苗时, 要合理进行肥水管理, 拉大昼夜温差, 防止旺长, 大棚以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5℃左右为宜。

2.3 合理轮作, 带药移植

将茄果类、瓜类、豆类等深根性作物与叶菜类、葱蒜类等浅根性作物轮作, 减轻病害发生,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在定植前, 穴施生物菌肥。尤其是新建大棚及使用药物熏棚的大棚, 因为这2类大棚土传病害为“空仓”状态, 极易造成病菌入侵和泛滥。使用生物菌肥后利用有益菌占领土壤, 从而减少病原菌的入侵空间, 达到预防根部病害、减少死棵的目的。但使用生物菌肥后, 在14 d之内不能再使用DT杀菌剂农药进行灌根, 以防杀死有益菌, 降低防效。用蘸盘或喷雾的方法消毒, 可用普力克、恶霉灵混农用链霉素配成溶液, 进行蘸根, 也可用阿米妙收1 500倍液进行蘸根, 对于预防疫病、根腐病、立枯病等有很好的防效。菜农也可使用苗乐1 000倍液蘸根1 min后定植, 以有效预防根部病害的发生。

2.4 水肥管理

大棚蔬菜应合理地进行水肥管理。浇水时不可一次性浇水过大, 避免土壤湿度过大, 通气性差, 根系缺氧窒息而引起烂根、沤根, 降低幼苗对病菌的抵抗力。如果能够使用微灌、滴灌等措施进行浇水最好。在施肥方面, 不论底肥还是追肥都要合理施肥、平衡施肥, 按照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的需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 避免因为施肥过大或鸡粪等有机肥发酵腐熟不充分而造成烧根, 导致根系出现大量的伤口, 降低植株根系的抵抗力, 从而为病菌的入侵埋下隐患, 导致死棵现象严重。

2.5 病害防治

对症下药, 防止延误防治适期。发生病害时, 要根据蔬菜病害症状, 确定病害种类, 抓住防治适期, 正确选择农药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董晓霞, 刘兆辉, 王梅, 等.绿肥对番茄发病率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0 (S1) :309-312.

[2]孔凡彬.茄子根结线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9) :109-110.

[3]李丽霞, 夏明聪, 孔景萍.拮抗菌对土传病害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2) :54-55, 59.

[4]郝永娟, 魏军, 刘春艳, 等.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微生物效应[J].华北农学报, 2009 (4) :231-234.

上一篇:合作原理下一篇:UFO报表公式